写老师的诗歌十篇

时间:2023-03-31 11:38:46

写老师的诗歌

写老师的诗歌篇1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2、《教师颂 》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写老师的诗歌篇2

一、 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秋”字组词,巧妙导入新课,按照“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接着,教师将诗歌的第3―5自然段展开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把图文对照起来,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中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点评为辅,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美好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作者浓烈的“爱秋、赞秋”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二、 品词析句,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品味体验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张老师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且穿插朗读指导,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形式多样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秋风”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赏析、感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仔细一体会,课文是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生命,让学生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秋思”这一部分时,张老师紧紧抓住“珍藏”一词,让学生比较“珍藏”与“收藏”的异同,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留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朗读中品词析句,在品析中感景悟情,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领略了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 读写结合,学习运用诗歌的旋律之美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富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段式,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张老师凭借教材范例,引领学生们学以致用,多次进行仿写练笔,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秋风”部分,教师让学生用“秋风来到 (什么地方),在那里 ”的句式,练习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秋实”部分,教师又出示“

嚷着冷了,要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说,自己看到秋天果实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张老师还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写作的能力。在一次次的练笔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写老师的诗歌篇3

关键词:诗歌节 诗歌诵读 诗歌表演 童诗创作

优秀诗歌叩击人们的心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呢?我校曾借助连续三年的诗歌节平台进行过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套以“诗歌诵读、诗歌表演和童诗创作”为主题的“诗歌节三步推进模式”,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起到传承经典文化、发展语言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诗歌诵读中积累感悟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

1.编制校本教材,分层次引导诵读。

组织语文组内优秀教师资源,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等书籍为参考,加入三十余首经典优秀诗词篇目,编制成校本教材《经典吟诵》。教材中共包含百首经典诗词,分为低中高年段必读背篇目,难度与深度逐步扩展提升,注音注解详实,设计排版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生每日诵读诗文的桌上必备手册。

2.每日校园广播导读,指导性与氛围熏陶并重。

结合校本《经典吟诵》教材,选择本校有朗读吟诵特长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录制配套的《经典吟诵》教材诗文朗读音频,利用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午读前的时间,在学校班级内广播播放。音频中的读音、断句、韵律和情感表达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听中学、听中跟读、听中培养诗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于诗文的感知。

3.以立项课题为出发点,带动教师力量全程跟进。

我校立项的“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以“诗歌诵读”为主题,制定详细的诗歌节活动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日一诵”、“每周一查”、“每月一评”等经典古诗诵读活动。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在各班教师的培养下,通过检查与评比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争取家长支持,塑造亲子共读的家庭氛围。

通过家校沟通与宣传,我们争取到家长的支持,通过自评和家长评的方式推进诗歌诵读活动的开展,提倡亲子共读与伴读,培养每个家庭的读诗氛围。例如在每个寒暑假学生都拥有一张古诗词诵读进度和评价成绩卡,记载着学生背诵、默写、参加活动次数与成绩等。

二.舞台竞演中感受氛围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高文学素养。在上一阶段的诗歌诵读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诗歌竞赛与表演,进一步营造诗歌氛围。

1.诗歌诵读比赛。

在各年级课题教研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诗歌诵读比赛。例如低年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中,各班派出精英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比赛的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中年级的全体学生参加的名句填空比赛,而高年级的古诗词知识比赛中,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观点等。

2.诗歌表演会。

每个年级呈现精彩的节目,将诗歌与舞蹈、音乐、戏剧、武术运动巧妙结合。例如三年级呈现的《一剪梅,水调歌头》借古诗中“月亮”这一意象,在古筝音乐声中,表达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四年级展示的是情景剧《游子吟》,孩子们尽情的吟唱,投入的表演,让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流露出来,亲切感人。

三.亲身创作中深化感知

对于每一代人来说,童年时代的一首好诗、一幅好画,都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童诗创作,为的是让孩子们能放飞想象,自由、有趣的表达。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参与广东小学生诗歌节诗歌创作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童诗的积极性。试图通过诗歌创作和评选等活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

1.专家讲座导学,点燃学生创作欲望。

首先,我们邀请诗人杨长征老师作关于“诗歌的境界与风格”的专题讲座,他通过大量的例子对诗歌的韵律、境界与风格作了阐述。讲解过程中,杨老师深入浅出,用贴近儿童生活的风趣语言,生动地诠释了诗歌、赋比兴等深奥的学识。杨老师的讲解和师生互动,使大家对古代诗词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孩子创作童诗的欲望。

2.校内兴趣班指导现代诗,以兴趣为起点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其次,我们开设了阅读现代诗指导课,让学生知道现代诗的写法特点。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饱满的情感之外,还要让学生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例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材料中《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两首童诗,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其次,教师还可以简单讲解诗歌创作的要点,让孩子们了解诗的多种写法,如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大自然,还有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然后,再补充几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并鼓励学生朗诵、交流自己写的诗。

3.学生写诗,成果展示。

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写童诗、参加诗歌节投稿活动。利用校园橱窗、宣传牌、校报等创设中华文化经典的环境,并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在次刊登展示,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童诗创作,培养 ‘诗心’。藉此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培育他们的审美力和造力。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教孩子们写诗,是让孩子们会说“我赞美”,是让诗与儿童特质对接: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让诗充满生命力和灵性,让自己变成儿童。

四.“诗歌节三步推进模式”的实践意义

语言是在大量的积累运用的基础上习得的。我们相信: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逐渐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写作文时学生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并恰当运用,文章会大放光彩。

校园诗歌节,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文化根源,民族归属的最佳载体。让儿童自小就扎根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土壤中,徜徉于经典的诵读,表演,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汲取着古中华文明精髓,创作童诗,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在三步推进模式下开展的诗歌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起到传承经典文化、变化气质、培养情操、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写老师的诗歌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在高考(全国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诗歌鉴赏11分,默写不确定)。尽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师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只是依据参考书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串讲,最后以学生能背诵会默写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在经历这样的浅层教学后,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目时仍然是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盲目学习的局面有所改观。现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这一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知道诗歌背景

一般来说,教师对背景的介绍常常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然而那些选入教材的诗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这些作家,对其生平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样一来,既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遇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对苏轼的介绍为例,至少应该明确他生命每个时期的大致经历,并列举一定的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也许要持续一节课的时间,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再来解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尤其要重点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使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诗人所处时代的大致了解。苏轼的一生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关,教师对于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介绍,客观上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知人论世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语文老师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重要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语文老师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二、注重训诂,全方位解读诗歌

教材的注释能帮助学生基本读懂诗歌,但教师要串讲诗歌,必须结合多种注解进行研读,同时,还要阅读历代重要评论家对于诗歌的评论,综合鉴赏诗歌的精神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训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学生一样只是粗浅的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无法把握诗歌的真实精神的。此外,对于真实的赤壁之战,以及“酹”这种风俗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从写作手法,抒情艺术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诗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诗歌的模式。

较敏锐的训诂鉴赏嗅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读诗歌。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诗歌的解读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粗浅欣赏的层面。

三、群文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教材作品为出发点,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黄州还写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对于苏轼这一时期的心境应该会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学过苏轼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从而对大量的作品集中阅读,学生心中自会生成一个较立体的苏轼形象。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推荐阅读苏轼的诗文选集、林语堂《坡传》、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群文阅读涉及语文教学中很要的目的――让学生读书。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群文阅读其实就是桥梁,连接教材与课外书。总会有学生通过教师架设的桥梁去往更辽阔的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作用之一。

四、诵写结合,吸取诗歌精华

一首诗讲授完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将诗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坚实基础。

首先,反复诵读是领会诗歌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熟读成诵,学生才能搞明白诗歌节奏的起承转合、作者情感的抑扬顿挫。

写老师的诗歌篇5

从小到大,在成长的每一天,总能感觉到有一个人对我百般呵护,那个人就是母亲。

记得上小学时,我特别胆小,从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一年儿童节,老师留了一道特别的作业,让每个人尝试着写一首小诗,以表达节日的欢乐。老师还特别叮嘱,写得最好的那一首,她会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在孩子的心中,能让老师朗诵自己写的诗,该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于是,一回到家,我就赶紧写。尽管改了又改,可最终还是担心自己写得太幼稚。第二天上学前,我犹豫很久,仍然没敢把那首诗带到学校去。不过我知道,一定有半数以上的孩子跟我一样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想想,当时我们那座村庄落后而偏僻,大家平时几乎看不到课外书,又怎么敢肆无忌惮地写诗?再说,美丽的女老师总是很温和地对待我们,这样额外的作业本来就是布置给有天赋的同学。有一些学生没法交作业,应该是能被原谅的。

那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准备朗读那篇最好的诗歌。可没有料到的是,读到的竟然是我的诗:

像虫子那样小,可我有美丽的梦想。

像鸟儿那样弱,可我会唱自己的歌。

我的诗它有脚啊,能走遍大山的每个角落。

我的诗已经长出翅膀,瞧,它带给我飞翔的快乐……

等老师读完,大家都热烈地鼓掌。我却一下子陷入迷茫:我的诗明明放在家里,老师怎么拿到了?

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接着说:“这首诗歌来之不易!是一位母亲亲手交给我的。因为这位同学担心写得不够好,不敢带到学校里来。你们现在都听到了,到底写得好不好?”话音刚落,所有人齐刷刷地喊:“好!”

老师也走到我身边,示意我站起来,眼神中充满鼓励:“还是让作者自己再读一遍吧!”

我的脸红到脖子,可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我还是站得笔直,清晰地、有节奏地读完了自己的诗歌。同学们一个个投来羡慕的目光,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

放学回到家,我一下子搂住母亲的腰,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今天我朗诵诗歌的经过。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竖起大拇指:“谁说我们家千金没才气,已经能写漂亮的诗歌了,而且读起来还那么棒,真了不起啊!”

“谢谢妈妈替我把它交给老师!”我郑重其事地说。

写老师的诗歌篇6

特别触动我的故事有两个。

有学生告诉王小妮,他中学时的一位教师很喜欢诗,经常请学生读诗,也给他们讲诗。可能受了电影《死亡诗社》的影响,教师还曾鼓励学生们站到课桌上大声把诗歌朗读出来。他们的教室在三楼,那位教师的家就在四楼,他们经常听到教师和她先生在家里大声读诗。他们一读,学生就在教室里静静地听。

这真是美好的瞬间。教师用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而神圣的回忆:像梦一样美、像青春一样纯洁的诗,静静地流淌在校园里,流淌在孩子们的青葱岁月中,滋养他们日后漫长的人生。经过了诗的哺育,这些孩子在人群中显得很不一样。王小妮说:“这些通了灵气的学生走到了我面前,听课的时候眼睛闪着光,我很感激这些不相识的老师。”她请这位学生把教师的名字和学校写在她的本子上。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教师: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元通中学吕淑英。这位来自苏轼故乡的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为我们接上了诗教的古老传统。

另一个故事则让人心情沉重。同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何超回忆自己初中时的一次经历:学校要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之前学校从未有过这类活动,因此何超非常兴奋,选了叶挺的《囚歌》,连着几天背诵,比赛的前夜还在洗澡的小房子里大声练习。比赛时,由于太紧张,他把“朗诵”说成了“演诵”:“我要为大家演诵的诗歌是《囚歌》。”没想到他的老师立刻喝住了他:“你连朗诵都说错了,别念了,下去吧。”多年后,何超依然不能忘记那声喝斥,在交给王小妮的名为“诗歌记忆”的作业的最后,他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写了一遍《囚歌》,还斜飘着画出一团云朵的框,框里写着:“谢谢老师,重新开启了我对现代诗歌的那份最初的激情,今夜我开始读诗,以我自己的方式,以最原始的萌动。”王小妮感叹说:“过去我从没想到,一个孩子受伤,伤口是这样深和难以愈合。”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她请何超上台为大家朗诵《囚歌》,实现了他关于诗歌的最初的梦。

读这个故事时,我悚然心惊。我是否也曾因为学生一个无心的小小失误,便这样粗暴地打断他?更可怕的是,我无意中打断了他们,而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未曾作任何补救。那伤口和阴影就永远地留在了他们心上,一个热爱诗歌的孩子,可能就因此远离甚至厌弃了诗歌,对原本就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歌般的激情与美失去兴趣与信心。何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王小妮,王小妮用诗一样柔软美好的方式,治愈了他的伤口,为他接续上了对诗歌的原初的热情。只是,像何超这样幸运的,能有几个?

写老师的诗歌篇7

【关键词】培养 诗词 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9-01

中国是诗的王国,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培养学生鉴赏和继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

一、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像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诗词的标题就可以准确的把握诗词所写的内容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就告诉我们季节、时间。一个“喜”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中第一句又是“好雨知时节”,“好”字与标题遥相呼应,就确定了诗人的思想情调。又如这些标题《卜算子-咏梅》、《咏柳》、《题》,语文老师就应该准确的告诉学生,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确定这些诗就是咏物抒情诗,借物(动物、植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怀的。

有些诗歌的标题通常含有“送”、“赠”、“寄”、“忆”等字眼,这样的诗词往往是临别抒怀、留别、赠别、遥寄、牵挂等内容。如李白的《赠汪伦》。而有些诗词的标题则有登高望远、思乡之意,如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

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下面的小序和注释

有些诗词都有小序和注释,但是这些也恰恰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而这些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古诗词的“序”、“注释”或者交代了诗人的创作时代、背景。写作缘由,经过,当时的处境等等,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时绝对不能忽视这一个环节,它对于我们准确的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它也往往是破解诗词鉴赏的暗示或者提示。

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

任何诗词作者的表达都离不开诗人个人的处境和社会大时代背景,诗词人的生活与诗歌的内容是无法分割的,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诗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惯写内容,写作风格,以便学生准确的领悟诗词内容,把握诗词人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大多数学生熟悉,也了解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是以人生经历南渡为界的,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前期词大多是欢快的,主要描写少女惜春、怨别、闺阁生活的内容,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特点。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典型的少女欢快情怀,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是典型的惜春怜花之情。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就不是这样了,建炎二年(1128),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又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著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候她的词的格调大变,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悼亡思念情调漫卷整个词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旧事的深情眷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无以寄托的失落,和独自黯然神伤的神态跃然纸上。

四、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内容,通过意象创设的意境,去破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思想情感、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是被固定下来具有特定意义的含义。如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松柏”象征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等等。

意境是诗人将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艺术境界。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来创设了一种意境,在这一方面马致远可谓是一位高手,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多种意象组合成一种意境的成功范例。语文老师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领悟意境的创设。

在意境的创设上,诗人往往是或雄浑壮阔、或沉郁顿挫、或幽情明净、或开阔苍凉、或静谧和谐、或辽阔高远。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以便更好的鉴赏诗歌的主旨。

总之,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远不是这几点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摸索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探索,长期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3.

写老师的诗歌篇8

然而诗歌教学却遇到了尴尬,教师不喜欢教,学生也没兴趣学。中学语文诗歌教学陷入了这种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的悲惨境地。面对那些千古绝唱,我们力不从心,没办法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没办法让他们欣赏美好的生活,使得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之花在我们苍白生硬的甚至强加于人的讲解之下萎谢凋零。语文教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就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教学的困境

1、应试教学是诗歌教学最残酷的杀手。

通常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对考试技巧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诗歌本身,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术语,讨论“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应试技巧,也不愿意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记诵好诗对积累来说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感悟,背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考试作文中每每提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的要求实在与语文内在的发展逻辑南辕北辙。不允许学生写诗歌,这是在扼杀学生的写作天赋。

2.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中学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蜒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专制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个性情感。

诗歌的学习更注重主体感悟,灌输总是无能的。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乏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二、诗歌教学的对策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如知识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审美教育(如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志熏陶),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1、诵读诗歌,感悟真情

读,诗歌教学的根本;读,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成功完成诵读的任务,要做到“三看”、“三读”。三看即看题目、看注释、看作者。

(1)看题目 题目是切入点。诗歌的题目或揭示时间,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点明主旨,如《我爱这土地》;或抒感,如《乡愁》。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提取诗歌的有关信息。

(2)看注释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尤其是古典诗歌对于学生而言有理解上的障碍,有些诗歌我们必须借助课文下的注释才能看懂。诗歌中经常会用到典故,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语言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遣冯唐希望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典故的含义就谈不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看作者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

2、发挥想象,联想再现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3、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如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器物等等,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4、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写老师的诗歌篇9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乡愁》 有效途径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这样的形式:读一读,背一背,对于诗歌的意境,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甚至不涉及。这种浮光掠影、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四月二十三日,我有幸观摩了舟山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顾盛红老师教学的《乡愁》脱颖而出,窃以为可从这一课例中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过程和实录

课前顾老师让学生边听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边鼓掌,带领同学们轻松进入课堂。上课伊始,顾老师以亲切的语气来引入课题,接着播放朗读录音,全场沉浸其中。

听完朗读录音,顾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有感情地四人小组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并推荐一名同学把这种深情和眷恋上台读出来。师生作点评后配乐齐读。

接下来进入剖析诗歌内容阶段。顾老师问: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学生找出这些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顾老师进而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乡愁?学生答: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老师整理后说:如果说前三节诗写的是家愁,那么最后一节诗则上升为了国愁。同时板书:家愁、国愁。接着自然而然指导朗读每一节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高潮。这是第一部分的朗读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每组一小节,最后一节齐读。

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去细细品味、赏读诗歌中的精妙之处。顾老师问:你发现诗人在描写乡愁过程中哪一个词或者说是那一组词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学生找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师生深情齐读全诗一、二两句体会。“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再次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乡愁逐渐成为民族之恋。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去掉“啊”和“而”读一读?学生品味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师生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

品味诗歌语言后开始深入探讨诗人的背景,通过了解余光中的经历,指出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使诗歌增加了人生沧桑的厚重感。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进而迁移了解台湾前元老于右任先生。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他在去世之前写下的哀诗《望大陆》。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

最后师生怀揣这份沉甸甸的乡愁,再一次深情地吟诵全诗,宣布下课。

三、评述与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探索诗歌的深层内涵并从这一课例出发,建构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课堂,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一种情感很丰富的文学体裁,诗歌教学要注意情理交融,是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结合。语文课堂本身应富有诗意。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亲近诗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顾老师以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在课前就能被这种游子思乡的情怀深深打动,并用自己亲切的话语使学生一上课就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方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课堂上,学生始终被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

(二)品味赏析,领略诗歌的文字美。

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歌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

顾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四节诗歌中的好词,采用删除后对比朗读来体会词语的好处,本来还是常见的小词,但在作者的诗歌中就有着不凡的价值,尤其是“啊”和“而”的品析,使学生体悟到这组时间序列词语的特殊含义。由此我感受到,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才能让学生领悟诗歌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写老师的诗歌篇10

东城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的学生。在这里,听不见普通学校里小鸟一般的叽叽喳喳,但是,这里却有着更加慈爱的老师和更加懂事的同学。同学们表演了诗朗诵《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演唱了古诗词歌曲《春晓》《鹅》《明日歌》,表演了打击乐伴唱《清晨我们踏上小道》以及手语歌《歌声与微笑》。孩子们伴着手语的含混不清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专家和教师。当表演结束,孩子们簇拥到谷奶奶身边献花时,谷建芬动情地说:“奶奶这次没有为你们专门写歌,你们唱出的就是最美丽的歌!”

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里,我们见到了智障生小龙,并听他的老师和母亲讲述了他在接触古诗词歌曲前后的变化。从前,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对外界的反应非常冷漠。自从学校里教唱“古诗词歌曲”以来,他的身上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以前都是父母放音乐给他听,自从把“古诗词歌曲”CD拿回家,他学会了自己开CD机,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古诗词歌曲,并且每天都要听几次,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嘴里念念有词。才两个多月,小龙就比以前开朗多了,爱跟人交流了。家长和老师都在期待着他进一步的变化。

下午,专家们来到古城职业高中。这是一所工读学校,据学校领导介绍,这里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单亲或者一些特殊家庭,是种种社会因素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因此,他们是弱者,是需要关爱、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这次,当同学们听说谷奶奶要来时,都非常激动和振奋,尽了最大努力去排练,力求把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敬爱的谷奶奶。表演唱《校园的早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校园早晨生机勃勃,同学们青春焕发、蓬勃向上的情景。接着,是古诗词歌曲的大合唱《明日歌》《出塞》《游子吟》……他们唱起每一首歌都是那样满怀激情与深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歌颂慈母情怀的诗词,同学们演唱起来格外地动情,这是他们的心声,也是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声!台上,同学们流着泪在唱,台下,专家们流着泪在听。当他们表演完之后,谷建芬激动地亲自走上指挥台,指挥同学们再次唱起这首歌。那一刻,唱歌和流泪是孩子们表达幸福的唯一方式,相信他们在歌声里,在谷奶奶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笑容中所得到的鼓励和感动是他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美丽阳光。谷建芬说:“孩子们,在音乐中,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你们都是我的好孙子、好孙女!”

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古城职业高中分别举行的两场专题座谈中,骨干实验校教师和学生代表纷纷发言,交流古诗词歌曲进校园活动的收获、体会,讲述同学们甚至教师们对古诗词歌曲的喜爱,感谢谷老师为音乐教育做出的贡献。一名学生代表说,同学们大都不喜欢学古诗词,是谷奶奶为古诗词谱写的优美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使我们爱上了古诗词。在宿舍里,以前同学们睡觉前经常会唱一些周杰伦的歌,但是现在被古诗词歌曲代替了。传统文化就像出土的宝石,看起来不起眼,但轻轻一擦,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谷建芬老师激动地说,今天孩子们纯真的演唱,为我的歌曲作了最好的诠释。在写这些古诗词歌曲的时候,我常常是边写边流泪,想到母亲在我们年幼时,就是这样为我们哼唱着歌谣。现在到我这个年龄,体会到母爱是多么的珍贵。我要总结自己一生的体会,来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今天我感到特别幸福,收获也特别大。现在我很清楚了,以后的歌该怎么写,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