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跋涉造句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0:25

长途跋涉造句

长途跋涉造句篇1

1、由于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必定饥饿,人们为他们摆好了食品。

2、有的人甚至为了喝他的汤不惜长途跋涉,不过他们都能满意而归。

3、长途跋涉我最不在行了。我们矮人族是天生的短跑健将。短距离内爆发力十足。

4、长途跋涉之后最大的奖赏不是你因此获得了什么,而是你因为这而所成为的人。

5、探险者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吃着粗糙的食品、经受着更糟糕的事情。

6、贝雷尔杰斯特罗麻木地猜想这场长途跋涉很快就要结束了。

7、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这样长途跋涉,难道你不担心吗?

8、旅途顺利吗?长途跋涉一定很劳累了吧。

9、由于他矢力求深造,他长途跋涉到甘丹寺。

10、小王子羞愧地说道:“我实在忍不住,我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还没有睡觉呢。”

11、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无需再长途跋涉,而我们亦可迅速地取得所需要的资料。

12、他长途跋涉竟只得到这么一点报酬,由此可以推测他不耐烦的程度。

13、贝雷尔?杰斯特罗麻木地猜想这场长途跋涉很快就要结束了。

14、她的眼睛由于长途跋涉而显得有点暗淡,()急切地四下望望,仿佛样样都要看一看;一绺头发被在她的耳朵上。

15、疲倦但不知不觉长途跋涉没痛楚期待著相拥的你我。

16、也正是这样的长途跋涉增加了信天翁碰上捕鱼船的几率。

17、许多申请人将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去申请签证和支付旅费及住宿费。

18、他肩杠背包,浑身尘土,好象是经过长途跋涉似的。

19、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20、从甘道夫给我们的长途跋涉到现在已经13个月了。

长途跋涉造句篇2

寒冬将至,必须马上集结村民组成牦牛商队,长途跋涉到山外村落用盐去换取过冬的粮食。拉帕的助手、小伙子卡玛自告奋勇带队前往,却遭到了拉帕父亲、老酋长霆雷的坚决反对。老人认为,儿子故去是卡玛想当酋长制造的“意外”,酋长应该由自己年幼的孙子帕桑将来接替。

卡玛年轻气盛,带领绝大部分村民提前上路。老酋长霆雷找来在寺院绘画的二儿子做帮手,带着剩下的老弱村民按喇嘛选定的日子起程,尾随而去。

两队人马在少老头领各自率领下向着同一个目标艰难前行。一场敬畏与无畏、传统与创新、叛逆与回归的PK在巍峨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拉开帷幕……

对身边的大山大水,老酋长霆雷充满了敬畏。

这神圣的敬畏不仅酿就了积极平和的处世心态,更促成了他一次次依循规律,道法自然,交融环境的行动抉择。

老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她把儿子的离去归结为“藐视山的力量”,同样痛苦的霆雷却当即纠正:“山并没有伤害我儿子,我了解山!”

跋涉的路上,商队里的村民担心会因出发迟了走不出连绵大山,老人的安慰满是对那些皑皑峰峦的信任:“山是盟友,它认识我们!”

为了追赶卡玛的商队,抢在暴风雪前面与之汇合,霆雷毅然率领村民赶着牦牛走上了崎岖蜿蜒在湖边绝壁之上的“恶灵小路”。有只驮着盐巴的牦牛一步不慎,失蹄滑下高高的山崖,笔直坠落在蓝蓝的湖水中。望着牦牛入水溅起的浪花,人们恐惧万分,惊叫不已。霆雷却平静地说:“一头牦牛,两包盐巴,就算付给恶灵的买路钱吧。”

不管山路漫长还是小径陡峭,无论艳阳暴晒亦或风雪交加,这位满脸沧桑的长者从未对环境发出半句抱怨,他步履坚定地带领村民奔行在山水之间,将身影投入大自然的环抱。

终于,霆雷对自然的敬畏感染了年轻的卡玛。这个原本叛逆不羁、自信无畏的小伙子从雪地中亲手将奄奄一息的老人救起,却望着被风雪朦胧了的大山喃喃自问:“是我救了他,还是山饶了他?”

懂得敬畏,才能天人合一和谐八方,才能获得山的力量汲取水的胸怀,才能在看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找到团队的发展之路。

继承传统还是锐意创新?这是个问题。

卡玛一反村子的老规矩,没有理会喇嘛占卜算定的日子,带领村民提前起程。霆雷传统地选择占卜日上路,落后大队四天,即将陷入干粮短缺和途遇暴风雪的尴尬境地。关键时刻,他从小儿子说出的一句佛训中得到启发:“如果眼前有两条路,一定要走最难的那一条”,率领商队一反常规地走上陡峭的“恶灵小道”,大大抄了近路,与提前出发的大队成功汇合。

在休息营地,霆雷使用传统的“烧盐法”预测出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招呼大家赶快上路,抢在暴风雪到来之前赶到下一个营地。然而,年轻的卡玛对这种预测不以为然。天色湛蓝,万里无云,他不相信暴风雪即将到来,而接连跋涉几天的商队人困牛乏,正好利用响晴薄日的好天扎营休整。结果,天气一如霆雷预测的那样瞬间大变,卡玛被交加的风雪深深震撼:“他(霆雷)在蓝天里看见了风雪,我却什么都没有看见!”

在继承里获益,又在继承里纠结。于创新中受挫,也于创新中崛起。

继承和创新,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千古命题。电影则将这样的命题一次次巧妙隐含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抉择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老酋长霆雷放弃了酋长由家族延续的传统观念,将象征神圣权力的白色幡旗交给卡玛,为这一命题的诠释留下了深刻而精彩的一笔。

这是一部关于领袖的银幕寓言。

在率领村民商旅跋涉的征途上,影片通过一少一老两个性情男人的争执和抉择,把对“酋长气质”的思考深深嵌入剧情延展的每个细节。

故事最后,看似难以调和的两极在历尽磨难后合二为一,两个男人惺惺相惜,敞开心扉。

年迈的霆雷把酋长幡旗交给卡玛,也送上了自己的叮嘱:“酋长发号施令,别违背上天。”卡玛激荡出心底的感慨:“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我的父亲!”霆雷的回答则浸透着他对这个年轻人的了解:“你我性格太像了,反倒成不了父子。”“真正的领袖最初一定是叛逆的!”

影片中,霆雷的孙子帕桑与叔叔画僧诺布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帕桑:“那是什么?”

诺布:“一棵树。”

帕桑:“我们会看到树吗?”

诺布:“会看到很多树。从树顶上可以看很远,像站在山顶一样。”

帕桑:“像酋长一样。像爷爷,他就站得很高,看得很远。”

长途跋涉造句篇3

一、因“文”而异,善于因“材”施教

1.整合词串,感知文章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整合,将文本中有内在联系的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发现词组所蕴藏的文本信息,将词语教学与文本理解有机融合。例如,围绕《桃花心木》的词语教学,笔者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环节一:出示词语,进行点拨。强调“汲”的读音。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词语的意境美。同时,对“勃”字的书写做重点指导。

环节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教师将这些词语排成三列(如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边一列写的是成长中的桃花心木苗,第二列写的是长大后的桃花心木,第三列词语讲的是种树人。

莫名其妙 优雅自在 从从容容

无缘无故 勃勃生机 语重心长

汲水生长 独立自主

环节三:梳理脉络,感知全文。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这些词语,展开思考、交流,进而发现文章通过写桃花心木苗的生长与种树人的种树方法,说明一个道理。

以词串的形式展开词语教学,有助于词汇的归类积累,并由词语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借助插图,感悟词语形象。教材中的插图往往蕴含着大量的言语信息,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感悟文本的有效媒介。在《乡下人家》的字词教学中,笔者巧妙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依托观察、想象、说画,在画面与词语中走了个来回,用心感悟词语,咀嚼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

①巧借插图,读懂画中词。

(课件出示插图及相对应的生字词)

屋檐 棚架 装饰 鸡冠花 大丽菊 率领

觅食 耸着

学生读词,教师相机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冠”“率”,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读懂词语的意思。

②紧扣词语,想象词中画。

(课件出示:归巢、捣衣)

生读词后,师介绍“巢”字的演变过程,解说字理,再引导想象鸟儿归巢的画面,拓展积累词语:百鸟归巢、倦鸟归巢等。启发学生介绍所见过的“捣衣”的场景,表演“捣衣”的动作。

③图词结合,领略和谐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体现和谐的内容,运用“和谐”描述图意,为学文铺垫。

此词语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读词想画面,想画面解词,用词说画面”,逐层递进,相机渗透学词方法,并巧妙地进行词语的拓展与运用,实现词语教学的最优化。

二、因“词”而异,注重造境会意

1.抽象词语讲究“形象”。例如,《雷雨》一课中写道:“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如何理解“垂下来”,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蜘蛛被风从网上吹落,挂在细丝上的样子,直观地理解什么是“垂下来”。

2.重点词语注重“品味”。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含英咀华,让对词语的理解从单纯的字义解释走向词语的意趣、意蕴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燕子专列》“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句中“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两个词语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运用拆字法并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弄清词意。如“长途跋涉”,弄清“长途”“跋”“涉”的意思,串联起来得出词语的意思是:很远的路程,要翻越山岭,趟过河流。再让学生查阅《词典》得出规范的解释: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显然,这种机械、单一的理解是难以触及学生精神世界的。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个层面的引导。

环节二: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对词语进行感悟。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词“风雪不止”“都被冻死”“找不到”等体会“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背后燕子面临的不幸遭遇:天气寒冷、路途遥远、又冷又饿,让学生对这两个词语有了感性的理解。

环节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走进词语背后的丰富意境。教学中,伴随着多媒体画面,教师声情并茂地叙述:“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路途遥远、风雪不止、缺少食物……读着‘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根据词语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入、由模糊到准确。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词语的情感意味和言语意象就容易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3.特色词语发现“规律”。许多词语在组合、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些相似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词语教学事半功倍。如《开天地》一课,教师将文中的词语分为三类,展开教学:①将“抡起”“猛劈”“顶天”“蹬地”归为一类,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理解词义;②采用近义词、反义词发现法,将“轻而清”“重而浊”“上升”“下降”“升高”“下沉”归为一类组织教学;③“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属于偏正词组,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让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的词组。这样,因“词”而异,展开分类教学,使词汇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序盘点、储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长途跋涉造句篇4

在一个遥远的夜晚,大地酣睡、寒风凛冽,草原之上,有着这样的一群牧人,看守羊群.突然,奇光闪射,天使显现.牧人俯伏惊愕,并有声音和蔼地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随后,异象渐失,牧人跃起,弃羊前奔,迎主降生.

在一条漫长、艰难的人生旅途中,也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为寻犹大王.路上星光指引,前来参拜,并献礼物,以显对主的博爱.

耶稣,他降生了,带着嘹亮的哭声降生了,他的哭声,将使仇敌的宫殿颤抖.

耶稣,他降生了,在天使的歌声中降生了,他的降生,将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耶稣,他降生了.世界的黑暗,由他来驱逐.

人生的沧桑,由他来建设.

心灵的伤痕,由他来医治.

天堂的大门,由他来开启.

欢呼吧!大地.述说吧!诸天.

小鸟鸣唱,花朵绽放.

岛屿临立,山岳回应.

被造的人类,被造的儿女.

普世欢腾,讴歌吟唱吧!

圣诞闭幕词

一句句歌声,在我们耳边掠过.

一个个舞姿,在我们眼前闪烁.

让他们回荡在宇宙之间.

让他们陈显在上帝的面前.

香膏若不膏在主的身上,就不显得珍贵.

五饼二鱼若不经主的祝福,就显不出作为.

在主面前的跳跃,可为赞美.

在主里的回忆,可为纪念.

愿今晚的节目,呈现在祭坛之上,蒙主悦纳

长途跋涉造句篇5

如果我是一个旅途中的跋涉者,请不要随便说爱我,因为这样会消磨我的斗志。我要勇敢地去迎接风雨,因为我深信“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不通过奋斗得不到成功”。

请不要随便说爱我,身为90后的我在父母的呵护下,我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把我的斗志消磨殆尽。请不要随便说爱我,我需要经历暴风骤雨的锤打,因为只有在坎坷的道路上才可以倔强地前行。

请不要用爱的缰绳把我羁绊,过分的关爱会让我变得软弱,因为我们90后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托,只有坚强的人才可以建设美好的明天。爱不需要太多,太多的爱会让我们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请不要随便说爱我,我不希望让爱的枷锁把我禁锢。我需要经历打击,我坚信不经历打击难成栋梁,不经过风雨的考验永远都不会成熟。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是在困难和挫折中越挫越勇的。如果韩信没受当年的胯下之辱如何会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传奇;如果司马迁没受宫刑之辱也许不会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正如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打击,才留下了一首首朴实、清新、豁达的诗章;勾践不是经历了亡国为奴之苦,绝不会有卧薪尝胆,与民同命运再度兴邦之传奇。只有拥有了山腰下坚忍不拔的前行才会享受在山顶上望断天涯路的豪情;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打击之后才会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志向。

90后的少年们,请努力地突破爱的城墙,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请不要随便说爱我,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剥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权利的爱就是过分的爱,过分的爱必然会使我们变得懦弱和胆怯。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做雄鹰勇敢地跳下山崖,我们要做大树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我们要做小溪去跨越前行路上的山岭。

请不要随便说爱我,那不是真正地爱我!

长途跋涉造句篇6

创造是不仅在科学上需要的一种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也需要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

关于创造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精神多么重要!

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 “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架飞机飞上了天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尝试之花结出的硕果呢?写到这里,我在想:在崇拜伟大人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崇拜造就伟大人物的勇于尝试的精神呢?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向课本质疑,尝试着与同学合作探讨,还应尝试着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将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人性将得到升华。不断的尝试,我们将攀上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高峰。

长途跋涉造句篇7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听过的许多识字课,往往存在“重字形,轻字义;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端。为了让学生完成识字任务,能把汉字写正确,教师十分重视字形和字音的记忆,在课堂上详尽分析字形、结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可对字义的理解,教师却不甚重视,有的教师还让学生扩扩词,有的干脆问也不问,导致学生学完生字后只会书写书中出现的词语,对汉字的用法并不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即便记住了汉字,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制约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探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势在必行。

一、音、形、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巧记汉字

古人说:“小学(古代所谓语言文字之学,相对于大学——微言大义之学而言)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这充分揭示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意义关系。学生错别字泛滥、同音字使用相互混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做到“音、形、义三者互求”。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必须抓住汉字的本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汉字的表义性,帮助学生识字。如“荒凉”的“荒”字,学生总是要在中间的“亡”字上加一点。那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把“荒”字拆分开来看一看、想一想,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草亡了,水亡了,就是荒凉。

再如:学习声旁“今”和“令”。老师们都知道,生活中,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把钢琴的“琴”字下面的“今”写成“令”的特别多。包括我的孩子,小学三年级,钢琴练到六级,有一天不知写什么,竟然问我:“妈,钢琴的琴下面有点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让人们从根本上弄懂,永远不会再错?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窍门,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

1.我国的古琴是一种拨弦乐器,“琴”是象形字。最早的琴,像有支架、有弦枕、有众多丝弦的乐器,下面是个“金”。篆文简化了象形特征:用两个代表多排的弦枕和弦线;用代表像乐器半圆体式的共鸣箱,下面是个“今”(古代“金”通“今”),渐渐简化成今天的“琴”,成了形声字。

2.那么,“今”和“琴”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韵母是in)再看“令”,它的韵母是“inɡ”。

3.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一个字的声旁是“今”,这个字的韵母一定是前鼻音in;一个字的声旁是“令”,这个字的韵母一定是后鼻音inɡ。

4.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山岭 吟诵 妗子 玲珑 矜持

这样教学,学生轻松掌握了声旁是 “今”和“令”的一批形声字的读音和写法,进一步明白了形声字的规律,为学生自主识字奠定了基础,也达到了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

我想,教师们如果对汉字有了这样的认识,汉字就不单单是一个文字符号,而是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按照生字特点分组出示,随文归类分散识字

一、二年级教材,每课几乎都有十几个生字,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生字的学生,要在短短的一堂课或识字环节中全部接受,是很有难度的。而且全部出示学习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生字特点分组出示,有侧重点地进行分散识字,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

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的识字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分三组出示词语,第一组侧重于读音:“破碎”、“攒起来”、“玻璃”,重点放在平舌音及轻声音节的教学上,引出“窗户”、“石头”、“东西”、“打招呼”、“不自在”等课文中轻声音节词语的练读;第二组出示“信封”、“便条”、“信箱”,侧重点是对字形的记忆,让学生说记字方法,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内在联系,给三个词语排排顺序并说出理由;第三组出示“光滑的石头”、“真诚地道歉”,让学生想着画面读一读这两个短语,并说一说,还可以说真诚地( ),引导学生感受“地”后面要跟着表示动作的词语。

这样,生字按照不同的侧重点来分层学习、分散识记、拓展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想,教无定法,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精心创设识字情境,总会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

三、运用字理,感悟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运用字理帮助学生识字,使汉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变得拥有鲜活的画面、具有丰富的感情,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感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在进行《识字4》的教学时,有意体现这样的理念:在教学“网”字时,我出示了“网”字的图片,并用课件展示了“网”字的演变过程。告诉学生们:“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他们根据网的样子创造出一个像图画一样的网字,记录在乌龟甲上、野兽的骨头上。后来人们把这些像图画一样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后来又经过许多变化,‘网’字才慢慢演变成现在楷书的样子。同学们,原来汉字还会变呢!我们的汉字多神奇呀!”

中国人注重直观形象和感悟。先民创造汉字时,不论造什么字,都要使文字“像”所表达的物体,“网”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直观了解了“网”字象形的构字特点,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字理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识字方面,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讲到“由于气温骤降,燕子经过长途跋涉,饥寒交迫已经濒临死亡”时,我和学生们一同观看了 “涉”字的演变过程后,

师:(指着甲骨文的“涉”)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着这图画一样的文字,中间弯弯曲曲的像什么?两边的两个像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中间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小河,两边是一个人的两只脚,一只脚跨过了小河,这个人正在过小河。

师:“涉”表达什么意思?

生:在水里走。

师:对,“涉”就是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这个“涉”字笔画虽然不多,但是很容易写错,仔细观察观察,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翻开字典,我们不难得知:跋涉的“跋”是翻山越岭的意思。从“长途跋涉”一词,学生想象到燕子在长途飞行过程中的艰辛。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从根本上了解了“涉”的意思,而且感受到了词语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再如:我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教学能手赛时抽到《蜜蜂》一课,在讲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时,我在“逆”字上做文章。甲骨文“逆”是象形字,是一个脚朝上、头朝下的人,不难看出它的本义是“倒”。由“倒”引申为迎接,因为迎接的时候和客人方向相反。后来在长时间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又引申出不顺利(比如逆境)、不顺从(比如逆反)、背叛的人(比如逆贼)等意思。

我是这样分步进行“逆”字的教学:

1.“逆”是什么意思?和老师一起看看 “逆”字是怎样演变而来的。猜猜甲骨文“逆”像什么?

2.出示字典中“逆”的几种解释:

①倒,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③不顺利;④不顺从;⑤背叛的人。

让学生选一选在“逆风而飞”这个词语中应选哪一个义项。

3.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进行情感体验:你逆着风做过什么?感觉怎样?

4.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后,让学生想一想:那样小小的蜜蜂要凭借着一双小小的、透明的翅膀逆着风飞行,你感觉怎样?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再读这个句子,投入了真情实感,个别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甚至得到了听课教师的掌声。在这里,抓住一个不起眼的“逆”字展开教学,将一个汉字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感情,让学生从一个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法布尔在客观记叙过程中不乏人文光辉的高超写作技巧。

中国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是那么的古老有趣,富有美感。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美”并能尽可能写出“形美”的汉字呢?这正是我们写字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写字教学应成为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创作,最终体验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写字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给学生方法

1.按笔画分类,教给学生常用笔画的书写方法

我曾经作过一节公开课《撇的写法》。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撇的几种形态:长撇、平撇、短撇、竖撇、中撇等。

然后出示一首儿歌:

撇向左下行,

行笔重到轻,

弯度要准确,

长短要适中。

这首儿歌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写好撇的要领,掌握了要领,再练习书写含有五种撇的生字,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轻松。

2.按结构分类,相同偏旁的汉字归类学习

学生要掌握的汉字很多,但只要我们留心,还是可以找到规律的。指导写字时,我们可以每一节课或每一段时间有一个侧重点。比如:二年级下册第21课有4个提手旁的生字:抹、挤、拱、批,写字指导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提手旁一类的字上。练习这4个字后,教师还可以再介绍几个这样的字,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字的书写方法。

二、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我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坐姿、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为什么教师不重视呢?因为姿势无法考查。那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师是不是应该比重视写字正确更加重视坐姿、写姿正确呢?

长途跋涉造句篇8

也许,你的忙碌使你无暇顾及一切,但作为日子,它每天都是新的。君不见,昨天刚探头的小草,今天已绿茵满地;那简陋的瓦房,不知何时已被大厦取代;羊肠小道已成为宽阔笔直的高速路。君不见,昨天获得的知识,今天就有点过时;昨天还是浑身铜臭的金钱,今天就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金。

陈旧会导致腐朽,创新才有发展。没有人愿意锁住日子,在陈旧中虚度时光,毕竟追求新鲜才是人的本意。不是生活欺骗了我们,也不是日子让我们简单老去,只要对明天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爱意,日子就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辉。

每天的日子都是新的,每年的目标也应该是新的。人生前景无限,风光无限,前方有新的目标召唤,前方有胜利的旗帜招展。奋进在人生旅途的前行者对后续者充满了强烈的刺激和挑战,于是便有了芸芸众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滚滚波涛,于是便出现了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睢准目标,继续前行,是前行者的信念,是前行者的呐喊。前行队伍的起步之初,人们往往凭着一股热情,希冀无穷,然而经过长途跋涉有人开始意志松懈,有人逐渐信心动摇,以致不能坚持到底,前功尽弃。

睢准目标,面对风浪,哥伦布在他每天航海日志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继续前行!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包含了无比的信心和毅力,就凭着这股大无畏的精神,他们在茫茫不可知的大海上航行,横跨惊涛骇浪,历经蛮荒之地,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创造了历史上惊人的壮举。

长途跋涉造句篇9

历史曾被人说成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是因为文字可以不断地改写历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却终于使得许多真实的细节和丰富的侧面保存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照片可以说是形象的历史,它将逝去的一切定格为一个个永恒而真实的瞬间,让我们在温故中重新打量历史,重新认识我们原来自认为已经认识或熟悉的人和事。可惜的是,这种认识来得晚了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照片主要仅用作插图,供学术研究和通俗读物比较形象地去吸引和打动读者。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仍十分通行,照片在出版物中的位置决定于投资方案和生产费用,而不取决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许多学科的研究者都不甚熟悉作为原始材料的照片,因而把它摒弃在自己的研究视野之外。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现象现在已有了很大改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理论的合理重建,史学工作者不断尝试从多种考察角度、描述方式去构筑新的“史”的模式,其中,图史的模式是最引人瞩目的,出书数量也最为丰富。过去,我们也能在一些研究著作中时或看到三、四幅或者十来幅插图照片,但那通常只是起些点缀、陪衬作用,而图史模式的史书则不同。这类史书一般收图片在百幅以上,占全书一半左右篇幅,图片的数量之多,使其与同类的纯文字著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作者们将“图”作为探索写史的种新形式,切入史的独特侧面,另辟蹊径,以史为经,以图为纬,以史统图,以图出史,力求图有神采,文有情趣,在以生动、简洁的语言勾勒历史线索的同时,对图片加以画龙点睛的阐释,将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人们常用“难以言状”这句成语来解释语言文字功能的固有缺陷,而传神的图片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其实,照片也是一种语言,一种直观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重视的并非照片本身,而是那张特殊的纸上所托载的形象信息,信息越丰富,形象越丰满,题材越重大,细节越生动,照片的价值就越大。当那些破旧发黄的图片穿越时间隧道,拂去历史尘埃,集中陈列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被激发的感受与诱发的联想绝不是文字描述所能代替的。

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照片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信息源。用具体的图像来反映一段历史的进程,一桩事件的过程,一个人物的故事,一家公司的兴衰荣哀,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比起文字文献来显然更形象生动,并令人一目了然。它的清晰、明确、真实、细腻的特点,是其它任何载体文献无可比拟的,因此能更好地为研究提供依据,为书刊出版提供数据,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故有着极其广泛的利用价值。例如,历史学家往往通过对普通人的研究来探寻历史,他们发现,在很多家庭照片集和地方文献照片中汇集了丰富的材料,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和证据,正是其它文献所缺乏的。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则把照片当作一种分析工具,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模式等,婚丧嫁娶和社会其它传统庆典的照片,送往迎来及展示其它民俗风貌的社会风情照片,都是可供研究的绝好材料。城市史学家和城市规划人员,往往对一些历史建筑的照片颇感兴趣,因为许多被规划进城市保护计划的建筑已经遭到毁坏或者改变了模样,无法看出原貌,只有在历史照片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复原。文艺工作者在筹备一部新作品时,案头常常需要大量的历史照片,以帮助自己沉浸在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心路轨迹和服饰装扮,探索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信息时代,具有多种信息源的历史照片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历史原照的价值优势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照片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正以它形象、直观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当今市面上所能看到并使用的所谓历史照片,大部分都是后人从各种文献上翻拍的,有的甚至经过了多次辗转,成像清晰度大打折扣,里面内容也已习见不鲜。正是在这些层面上,原照的优势显现无遗。对历史原照,在业界有严格的认定标准,即指用当年生产的相纸以原始底片冲印放大而成的照片。由于早期摄影底片一般尺寸较大,且冲洗工艺普遍采用传统的银水药液,故放大还原的照片质量较好,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且成像均匀,纹路细腻,光线柔和,纸面泛有银光,具有历史沧桑感,今天很难仿冒。

和翻拍照片相比,原照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清晰度。一张相同场景的照片,如果将原照和翻拍照放在一起比较,原照不但所有人物和场景都清晰可辨,甚至服饰、器物的细部都一清二楚,二者在文献价值上的优劣立判高下。其次,原照有私密性的特点。很多历史原照由于各种原因深藏秘密,从未公开披露过,犹如座资源丰富的矿藏,一旦开发,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乃至普通的研究者和平民百姓,都有可能从中探寻到宝贝。这些宝贝究竟是什么?非整理人员能够界定。有待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感知去寻觅。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原照充满了神秘的魅力,也让人们对它们寄予期望。历史原照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出自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因此,不但数量庞大,涉及面也特别广,除了家族成员,亲朋好友、门生故旧、上司下属等等都可能在同一批照片中出现,且往往有相关事主在照片上注明人物名字、身份和彼此间的关系,甚至会有人物、事件背景的详细描述,有时,一个家族的照片甚至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专题,且通常具有唯一性,故其文献价值很大,蕴含的信息资源也特别丰富。除此以外,历史原照本身还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当我们面对一张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照片,那发黄变暗今天已难以复制的纸基、独特不可再生的历史场景、散发浓郁时代特色的照片装帧……一切都给予我们以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这种历史沧桑感是那些百人一面样式、成千上万发行的印刷物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这张照片是经过某政要名人亲眼凝视、亲手摩挲、亲笔题签过的,那种独特的感觉会一下子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感觉时光倒流,余韵无穷。

若论历史照片的文献、文物价值,业界一般认为:年代距今愈久、拍摄者的名气愈响、反映的历史事件愈重大、展示的民俗民风或名胜古迹今天已经消亡消失,这样的照片就愈有收藏价值,其增值空间也愈大。但所有这些必须具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照片必须是历史原照,如是翻拍的,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三、上图馆藏原照的几项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历史原照大都长时间沉睡在库房里,很少有与公众见面的机会,有的甚至在世上仅存一份,堪称孤品。各人从不同角度对其画面景物的观赏研读,都是一次原始新鲜的品味,完全有可能激发起意想不到的观感,其文献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历史原照,内容广泛,时间悠久,品种丰 富,数量众多,是座难以估值的文献富矿。笔者在此仅稍加选择,略作介绍,挂漏万,在所难免。

人物照片

历史照片中人物照是大宗,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历史原照有不少是显赫人物的家属所捐赠,也有接受相关人物档案移交的,故人物照更多。这些照片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人物名气大,很多是各个领域内的著名人物,有的甚至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如孙中山、李鸿章、瞿鸿横,朱启钤、唐绍仪、张学良、宋美龄、叶恭绰、章宗祥、刘承斡、黄佐临等。其次,这些人物身居高位,兼职很多,和各类重要活动和事件多有关联,故照片数量多,质量精,专档中还夹杂有大量同僚、朋友及家属成员的照片,涉及面非常广泛。第三,因照片原系私人收藏,有很多是从未披露的“私房照”,又多涉及名人大事,所蕴含的信息也因此而显得异常丰富,文献价值很大。

由于这些照片数量浩瀚,涉及人物广泛,时间跨度更长达百年以上,故稍作辨析归类,就可分理出:清晚期君臣系列、北洋政府系列、国民政府系列、电影戏剧・新闻出版等文化领域人物系列、金融银行・工商实业等经济领域人物系列,以及外国来华人物系列等等,堪称一个庞大的近代人物照片宝库。清末民初的这几十年,勾联两个世纪,承接两朝纪元,期间东西方文明碰撞,种种思潮涌动,政局错综复杂,重大历史事件频发,由此出现了英才与枭雄迭出,大师与闻人并进的局面。而这些风云人物的决策言行,不单决定了他们个人的荣辱沉浮,更牵动着国运的兴衰起落,因此,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献,可补文字不足。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平时难睹真容的神秘人物;也有部分人物照虽然在近年出版物中屡被引用,但因本非原照,加之辗转翻拍,因此画面模糊不清,致使使用价值大为降低,因此就凸现了上图所藏这部分人物原照的价值;更有一些照片,人物活动的场景、涉及的领域是以往鲜为人知的,因而颇具文献意义,可称珍罕。这里略举几例:

唐绍仪是清来民初政坛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是中国最早批官费留美学生之一,回国后历任侍部、尚书、巡抚和对外交涉大臣等妻职,辛亥革命时期,他代表袁世凯参加南北议和,并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和拉拢的对象,1938年9月,在上海寓所被军统特务刺杀身亡。唐绍仪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直受到各界关注,出版有不少研究论文和论著,并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对他的评价也更趋客观,其晚节未失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公认。上图收藏有关于唐绍仪生平和活动的大量照片,大部分未曾公开披露,且尺寸硕大,部分照片上还有唐绍仪的亲笔题跋,对研究唐绍仪其人及清末民初的政坛,都不乏文献价值。

宋美龄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对美国的访问,是中国抗战期间一件有影响的大事。在长达7个多月的访问中,宋美龄通过报纸、杂志和无线电广播等多种渠道发表演讲,强调中美两国的传统友谊,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同时,她也积极会晤和游说美国政界要人,并直接参与了中美间一些重大问题的交涉和谈判;她还出席各种民间外交活动,在美国民众中留下了良好印象。总体来看,宋美龄的美国之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唤起了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普遍关注,争取到美国政府一定数量的军事援助,以及民间慈善团体的各种捐款。上图收藏了有关宋美龄这次访美的全套历史原照,详细记录了这一重要事件全过程。照片全部由职业摄影师拍摄,抓拍技巧高,动感强,尺寸达到26×20cm,画面生动清晰,对相关文字记载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补充。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重要方面,晚年的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清廷所有的重要外事活动。自19世纪70年代起,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办理了天津教案、中秘华工教涉、中法新约、中俄秘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多起对外交涉事件,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关于他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研究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2007年8月,安徽教育出版社以煌煌39卷,总共2千8百万字的浩大篇幅推出了《李鸿章全集》,是为国家古籍整理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清史基础工程的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全集”按照奏议、电报、信函和诗文四部分类编年,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关李鸿章的文献,是目前出版的个人著作中篇幅最巨、字数最多的一部,凝聚了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15年的心血。但也仍有遗憾之处,如有关图像文献就少之又少。李鸿章的照片很难收集,尤其原照,多年未见新的发现,这方面,上图所珍藏的李氏家族历史原照系列很可能就是最大的一座“富矿”了。这些照片记录了李鸿章晚年外交活动的很多重要历程,大部分是图像清晰、尺寸硕大的当年原照,尤其珍贵的是部分照片上还有李鸿章本人的亲笔题跋和其儿子李经迈的题注说明,对了解事主心态和照片背景极有裨益,具有很高的文献、文物价值,有些照片,外间虽有流传,但和上图保存的原照相比,其差距显然不可以毫厘计。如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大臣奕勖、李鸿章与英、美、法、俄等11国驻华公使订立《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有详细记载,签订条约的照片也因此被广泛引用。然而,所有文本使用的这张照片都颇显模糊,有些人甚至全然看不清脸部和身体轮廓,如位于照片右侧签约的清廷全权代表除奕勖、李鸿章外,第三人的头脸就始终漫漶难辨。但在上图所藏的出自李鸿章照片专档中的那张签订条约的原照却显得异常清晰,不但这第3个代表、外务部右侍郎联芳明晰可辩,甚至连后面站立的所有随行人员和谈判桌上的器物细部都一清二楚。这就是历史原照的权威所在,原照和翻拍件二者在文献价值上的优劣立判高下。

签名题跋照

所谓题跋,是指在书籍、字画、碑帖等物品上的题记文字,标于前者称题,系于后者为跋,统称题跋。它约始于唐,行于宋,而后代代相传。如果说,古籍善本和字画碑帖往往一经名人题跋即身价百倍,那么,历史原照上名人政要的品题同样不容忽视,何况这些笔墨印痕还往往见证了一段凝重的历史。上图收藏的历史原照因关涉众多名人,故签名题跋照特别多,有的仅有照片主人的潇洒签名,有的则上、下款及签名的时间、地点俱全,颇显规范;还有的甚至书写有大段题跋,其注明的史实、抒发的情感值得我们重视。

赠人照片并签名留念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流行时尚,也是体现赠照人郑重心理的一种表示。照片是比较私密的物件,非关系密切者一般不会随意相赠。如在照片上亲笔签名题跋,那就更能显示出赠、受两人关系的非同一般。此外,清末民初的消费水平不高,照片是舶来之物,价格远较一 般寻常之物昂贵,一张放大精裱的照片,其价往往可能超过一个普通职工的月薪,故签名赠照之事一般均发生在中、上层人物和殷实家庭之间。亲戚朋友、门生故旧、同僚之间、上峰下属以及拜把兄弟,甚至冤家对头,都有可能通过这一张薄薄的、题有墨迹的照片去传递信息、抒感、互通款曲、弥补缝隙,其背后往往会牵涉到一些风云人物,或和一些重要事件有关。

如果略作归纳,题跋照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首先是照片主人的亲笔题跋。一般往往是步入老年、退隐之后,在整理照片、回顾人生时有所感触,于是情不自禁,援笔题写。这对研究人物的心路轨迹是一种比较可靠而以前又往往缺少重视的独特文献。其次是家属、亲戚、朋友、下属等相关人物的补注说明。由于他们与照片主人的关系特殊,故这类题跋注明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文献价值,有的甚至是舍此无人知晓的独家史料,尤其值得关注。再者是照片主人因人所请而提笔书写,类似今天的读者买书后请作者签名。这类题跋一般较多应景话,但如果两人关系特殊,则也有可能笔下流淌出真情之语。上图珍藏的历史原照中,题跋照片是大特色,几乎张张背后都有一段往事可述,值得后人去爬梳剔抉,钩沉索隐。如上图珍藏有一张孙中山赠尚周的签名照,经考证,这位尚周先生即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中的一员,姓牛,名尚周,字文卿。他和宋耀如有颇多交往,宋耀如和倪桂珍的结识,他是两个牵线人之一。牛尚周的妻子是倪桂珍的大姐倪桂清,故他是宋耀如的连襟,也是宋庆龄的姨父。这张照片的发现,对解读孙中山与宋家亲友间的关系显然大有裨益。上图这次发现的孔祥熙、张学良、阎锡山、胡适等政要名人三十年代赠送给胡美博士的批签名照,对学术研究也颇有价值。胡美是美国人,原名爱德华・休姆(Edward H.Hume,1876-1967)。他20世纪初来华,1914年春在长沙创办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湘雅医学院,历任湘雅医院院长、湘雅医学院首任教务长、雅礼大学校长等职。他是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的重要人物,以往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都局限于1927年他返回美国之前,而此次这批中国政要名流题赠胡美照片的发现,则对他1934年重返中国后的活动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线索。再如,1905年12月22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勖、瞿鸿S、袁世凯与日本政府全权代表小村毒太郎和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各率一班随员,经过二十二次会议近三十五天的谈判,在北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又称《满洲善后协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上图的瞿鸿S照片专档中有一张签约现场的原版照片,上有事件中方当事人瞿鸿S的一段亲笔题跋:“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孟冬,以东三省事,中日议约于练兵公所,十一月二十六日约成,两国全权大臣签押既毕,拍照合影。坐者五人,庆邸之右为小村大使,左为内田公使,慰庭制军居小村之右,予居内田之左,随同与议者为唐侍郎绍仪、邹右丞嘉来、杨参议士琦、金检讨邦平、曹主事汝霖五人,日本则山座、落合、郑永邦、高尾君四人,余不备书。鸿横记。”这段题跋将事件的起因及签约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无独有偶,上圈还收藏了曹汝霖题跋的同一照片。曹是1905年参与中日谈判的中方五名随员之一,十年后,他和陆宗舆、章宗祥因代表北洋政府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而声名狼藉,1919年还由此引发了波澜壮阔的。1948年底,时曹汝霖正在上海,和叶景葵等人时有往来,并应叶之请,在这张拍摄于四十三年前的照片上写下了如下一段题跋:“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孟冬,日俄战役告终,中日全权开东三省善后会议于北京。两国约定列席者各五人,余以末秩忝列议席。袁全权对于东三省权利争之甚烈,历一月有半之久,仅允日人继俄人旅大租借权、南满铁路权、抚顺煤廿及合办鸭绿江森林,东三省不修并行线,荤荦数大端而已。日人以未偿其欲,深致不满,终提甘一条之要求,卒酿“九・一八”事变,浸及于世界二次大战,幸获胜利,还我河山,曾几何时,战火蔓延黑龙江、长白山,以迄山海关内外,东三省前途尚未可知也。戊子孟冬,余居沪上,揆初先生出视议约全权及随员合影,属记其姓氏,因就记忆所及者记之,回首前尘,感慨系之矣。戊子冬日,觉Q谨志。”题跋中隐约含有为己辩白之意,从中也能感受到曹汝霖在事过多年之后的复杂心态。这两张照片,正典型反映了题跋照片的特色和价值。

总括而言,历史照片本身的价值,再加上题跋者的显赫地位和亲历身份,两者相加,题跋照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同僚、下属以及亲朋故友的题跋,则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照片主人的社会关系网。此外,题跋照片一般都有上款,受赠者为何不能保存此照?其散佚流失的经过,背后也往往蕴含深意。题跋照片的文献、文物价值乃至经济价值,业界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衡量尺度,一般只能通过作品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作品的题材和拍摄年代,由何人所摄和曾经何人收藏、题跋,以及作品的存世数量和尺幅大小等诸种因素来综合评估。但由于照片题跋者往往是当时社会的名流政要,有不少还在书法上造诣颇高,享有盛名,他们的题跋无疑会提高照片的知名度,增强可信度,提升照片的品味和价值。故总的说来,题跋照片要比一般历史照片更具文献价值,也更有观赏性。然而,与书画碑帖、古籍善本的题跋相比,长期以来,题跋照片显然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至今鲜见有人提及,遑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今天,我们既要充分重视题跋照片具有的多种价值,认真考证,加以研判,努力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又要小心谨慎,甄别真伪,防止弄假成真。总之,此一领域,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亟待有识之士善加开发和利用。

照相馆照

在近代传人中国的诸多西洋文明中,摄影是比较早的一种。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中晚期,中国的一些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就已有照相馆开张营业的记载。因迎合了人们趋时喜新的心理和都会发展的需求,照相业在各大城市中扩展很快,据统计,在19世纪下半叶,仅上海一地开设的照相馆就超过了50家,照相业也因此在当时成为了一门欣欣向荣的时尚行业。

20世纪初,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时事照片的需求也愈来愈广泛迫切,1902年出版的《大陆》杂志、1904年出版的《东方杂志》,都开始较多地采用刊登新闻照片,以后,随着制版技术的进步,时事照片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但当时尚无专业人士去采访拍摄新闻,时事照片的提供明显有着临时、随意的特点。中国职业摄影记者的出现很晚,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始有人专门从事这一行业.故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件、民俗风情以及政要名人 的照片拍摄,一般均由照相馆的摄影师承担;即使在20年代以后,也仍有不少照相馆依旧在“摄影记者”这一领域内辛勤耕耘,并拍出了不少足以留传后世的佳作。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光绪二年(1876)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的吴淞铁路是我国境内通车的第一条铁路,定于7月1日举行的通车典礼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申报》为凸显自己的优势,特请上海日成照相馆拍摄通车时的热闹情景,照片刊出后轰动一时,成为我国早期新闻摄影的一个先例。与此同时,上海的一家著名照相馆森泰像馆的摄影师也走出店堂,拍摄了很多诸如官员出行、罪犯行刑等新闻时事和社会风俗照片,并将此制成明信片向来沪旅游的外国人士广泛发售。今天,这些照片已成为再现19世纪中晚期上海风情的宝贵形象资料。创办于清末的上海同生照像馆以拍摄人物照片而著称,同时,它也拍摄了很多风光时事照片,其中尤以反映1909年中国人自己筑成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新闻照片最为著名,这些照片新司气息强,摄影技术也达到了很高水准,堪称我国早期新闻照片的典范。开设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心心照像馆在20年代拍摄了很多新闻时事照片,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时,“心心”利用自己地域上的优势,派出摄影师抢拍了很多正面反映事件的照片,并无偿提供给《上海画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1927年,王开照相馆以高价获得远东运动会各比赛项目的拍摄权,然后将照片免费提供给各报社,“王开”的名声也随之不胫而走,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巧于运作的一段经典案例;而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时,“中华”、“王开”、“同生”等众多照相馆的积极参与采访拍摄,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对照相馆的研究是中国摄影史研究的重要组威部分,也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遗憾的是,在诸种专业史的研究中,摄影史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对于有着浓重商业文化色彩、以营利为主的照相馆,就更缺少关注了。中国的各大城市中,至今无一家能拿出一份比较完整的早期照相馆名录,对其进行研究就更难以进行了,以致有关摄影史专著中,在叙述早期照相馆活动时错误连连,而发现一份20世纪头十年的遗物就要连称珍罕了,这些现象正说明了我们研究视野的狭窄。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历史原照中,清末民初的照相馆专题是比较显眼的一个专题,仅上海地区,就能整理出约百家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其中不乏公泰、宝记、耀华、光绘楼、英昌、丽华、同生等早期著名影楼;外埠一些著名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如北京丰泰、天津福生、杭州二我轩、广州艳芳、长沙镜蓉室、香港殡纶等,上图也都多有收藏。在这些照片上,照相馆地址、馆铭中英文名称、门牌号码和影楼电话、老板姓名以及迁移更名记录等等原始信息,都有可能一一找到。对研究中国早期摄影,这是非常难得的实物,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专题摄影集

清末民初,由于受制版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出现了不少用手工方式编印发行的专题摄影集。当时,一般用玻璃版原底直接晒印成照,然后手工裱贴在硬纸板上,每页一幅,汇编成册,留作纪念,以供浏览;使用的照相册,大都经过特制加工,装帧豪华精美,且往往封面镶嵌铜牌,三面书页烫金。摄影集上裱贴的照片,尺寸一般均在20×30厘米之间,这在当时可说是最大尺寸的单幅照片了。这种摄影集由于摄制编印的成本较高,故一般均请摄影名家或著名影楼担纲拍摄。清末民初,拍照是一件费时费力又费钱的麻烦事,摄影师外出拍照常需带着几百斤重的设备,故拍摄之前摄影师大都经过周密谨慎的构思、取景、用光,因此这一时期拍摄的照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峰。我们打开清末民初制作的专题摄影集,其中的照片大都构图严谨,曝光精确,成像清晰,品相完好,代表了当时摄影作品的最高水准。制作发行这些专题影集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和著名机构,有时甚至是官府衙门,只有他们才有这样雄厚的财力打造如此精品佳作。当然,这种纯用手工精心制作的影集,在当时往往是作为高档礼品而策划的,显然印制数量不可能很多,留存至今,就更为稀见了,故无论是照相工艺还是文献价值,都弥足珍贵。

手工制作专题摄影集在清末民初颇为流行,进入2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但仍有沿袭旧法制作这类手工影集的,抗战胜利以后则基本绝迹。从外观上来说,愈是早期的摄影集,装帧制作愈是精美考究,因当时限于条件很难将照片制版印刷,而手工制作数量必定较少,甚至有可能是孤品一份。因此,主事者就是把它当作正规而有限量的出版物来制作的,非常郑重,也舍得花钱;而时代愈是晚近的摄影集,装帧制作则愈显粗糙,主事者般把注重点放在照片的拍摄取景与选择上。因为那时照片的制版印刷已普及,非常方便,摄影集中的照片有不少甚至会在挑选后公开出版,故这一类摄影集只是有别于印刷品的原件,在照片数量、文献价值上,以及收藏、纪念等等方面要强于印刷品的原件,主事制作者对其的敬畏神秘感显然要远远逊于早期。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手工制作专题摄影集数量众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04年的《北京庚子事变照相册》、1909年的《京张路工摄影》、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摄影集》、1911年的《津浦铁路南段摄影》、1925年的《纪念孙先生照片之一》、1934年的《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医学研究院》、1936年的《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以及清末民初的《浙江风景》、《北京名胜》、《香港风光》、《曲阜胜景》等,距今时间大都在百年左右。这些摄影集制作精美,存世稀少,每本内容都堪称一个精彩的近代史研究专题,不少影集上甚至还有制作者或拍摄者亲笔书写的说明,其重要价值显而易见。笔者现略选一二,稍作叙述。

1、京张路工摄影

所谓京张,指北京和张家口。这条铁路全长201公里,始建于1905年10月,1909年9月竣工。整个工程历时4年,用银1046万元,不仅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一年多,还节省了大约4%的工银。京张铁路的意义在于,这是由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建造、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近代历史上国人自强不息、科技兴国的典范。《京张路工摄影》为上、下两册,系反映京张铁路沿途各主要路段、车站以及工作场景和通车典礼盛况的留影,共计183张照片,尺寸为27×21cm。摄影集装帧精美,紫红绒布覆面,封面上镶嵌有镌刻着“京张路工摄影”的铜牌。庄严而大气。影集为1909年京张铁路修建完工典礼时,清政府特令嘉奖,拨出专款让詹天佑委 托北京同生照相馆以玻璃底片拍摄下整个京张路的全程,手工制作成书,以此纪念这一中华盛事。该影集主要作为高档礼品赠送,制作数量不多,存世更少,今天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名扬学界和收藏界。

2、南洋劝业会摄影集

南洋劝业会的举办直接受到世博会的影响。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访欧美考察。端方等在国外除考察各国政治外,还注意留心各国的博览会,对博览会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认识。端方回国后即奏请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1909年7月,清廷下谕同意开办南洋劝业会,同时任命新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张人骏为劝业会会长。1910年6月至11月,南洋劝业会在江宁召开,除蒙古、、新疆外,全国22个行省全都呈选了展品,英、美、德、日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都有展品送展。南洋劝业会历时半年,参观人次达30多万,它的成功使社会形成一股倡导实业的风尚,不少教育和实业团体也由此而成立。影集以桔红色丝绒覆面,书页三面烫金,颇为豪华。共收照片整100张,有三种尺寸,其一为大型照,26.8×20.5cm,共30张,大多系大场面外景照,如南洋劝业会牌楼、广场、会场和各专业馆外景等;其二为中型照,20×14cm,共28张,多为各地方馆外景照;其三为小型照,13.8×9.8cm,共42张,主要展示各场馆内景。无论是外景照还是内景照,画面均人迹稀少,有的甚至空无一人,显然是劝业会开幕前请人拍摄存档所用,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影集内照片曝光准确,构图均匀,当出自专业人士之手,估计应是请专业照相馆所摄。反映南洋劝业会的图册当时出版不少,但无论从视觉上还是质量方面来比,显然都不及这本影集。

长途跋涉造句篇10

事实上,全家出游的麻烦几乎众所周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休闲问题专家苏珊·M·肖就说过,全家出游基本上不能算理想的休闲活动。而作家布里安·瓦伊纳就描述过儿时跟父母在海边度过的一个假期——全家人共同住在一间房内,那一周里,雨连绵不停,他们无处可去,最后他只好无聊得剪自己的头发玩,结果挨了妈妈一巴掌。

看,带孩子出游是多么不愉快的事儿。而且,一项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早已得出结论:有孩子的人比没孩子的幸福感更低,这无非是一种生物本能。人要孩子,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在生命结束后继续延续。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些带孩子出游还表现得兴致勃勃的人,其实也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为家人创造美好记忆。孩子们长大离家,家庭实际上就解体了,即便父母健在、婚姻关系并无动摇。而每一位家长,也都只有在孩子们五岁左右能记事起,到十八九岁准备离家时止,去创造属于全家人的快乐记忆。而全家出游,其实就是创造这种记忆的最好方法。

度假时,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大人不用工作,孩子不用上学,也不被对外社交活动打搅。一个短短的假期,却大大浓缩了整个家庭的精华——整天泡在温馨愉悦家庭氛围中,会在每个成员、特别是孩子心上留下深刻印记,而拍的照片,则更会加强这个效果。

一位哲学家朋友曾告诉我,如果没有人记得我们,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后,若我已不在人世,我儿子的记忆则会延续,甚至传递给他的后代和身边的人。就是很久以前,在索伦托度假时,我曾推着他高高地荡秋千,并洒下一串又一串欢声笑语。

这次旅行,我终于找到了组织全家去索伦托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谁那一周的开心,而是为了给彼此一份记忆,也让孩子们记忆,赋予我整个人生乃至生命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