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04-04 11: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产的谚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生产的谚语

篇1

1、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2、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3、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4、春雷响,万物长。

5、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6、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7、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

8、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9、圩田好作,五月难过。

10、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11、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12、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13、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14、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15、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16、霜打片、雹打线。

17、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18、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19、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20、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21、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22、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23、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24、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25、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26、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

27、圩田隔夜是荒年。

28、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29、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30、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31、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32、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33、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34、冷收麦,热收秋。

35、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36、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37、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8、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39、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40、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41、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42、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43、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44、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45、圩里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46、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47、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48、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49、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50、夏作秋,没得收。

51、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52、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53、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54、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55、寒损根,霜打头。

56、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57、四月不拿扇,急煞种。

58、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9、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60、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61、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62、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63、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6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65、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66、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67、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8、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69、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70、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71、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72、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7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74、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7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76、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77、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78、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79、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80、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81、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82、荞麦见霜,粒粒。

83、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84、麦怕清明连夜雨。

85、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86、水荒头,旱荒尾。

8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88、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

89、梨花白,种大豆

90、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91、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92、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93、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94、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95、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96、处暑下雨烂谷箩。

97、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98、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99、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100、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101、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102、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

10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104、大雪兆丰年。

105、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106、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107、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108、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109、北风无露定有霜。()

篇2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篇3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现。通过创新性思维,将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产品形式发生改变,让传统农业发展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不仅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产业效益来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1-3]。

空间布局是区域创意农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热荨?蒲А⒑侠淼目占洳季帜芄淮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意农业形式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主要以农业区位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游憩带理论等为支撑[4,5]。这些理论对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空间布局除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农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集聚效应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对各种要素的统筹考虑。

1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等相互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用创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将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文化活动、乡村生活、田园景观进行对接和融合,使产业的绩效不仅有特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美食,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一定深度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全产业链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构限制,带来产业融合而成的乘数效益。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1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

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生产作为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6]。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技、设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则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区域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农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方向等,以保证创意农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

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条件。空间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7],即是一个地区创意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支撑条件,也对区域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外部约束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应。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时,必须深刻认识各地区空间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确定如何布置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

1.3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

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支撑。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态、娱乐、历史、村落等要素[8,9],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拓展农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设计、文化、演艺、包装、金融、旅游、饭店、宾馆、交通等第二、三产业提供配套。因此,区域内各种配套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状况,也就成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所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

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产业,具有农业生产、创意创新、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消费者对创意农业的需求不仅包括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品,还有观光体验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客源市场范围和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客源市场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客源市场的需求层级、需求结构等[10,11],都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规模、结构和业态选择。

1.5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

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保障。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地区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计划性干预,可以起到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当地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方向。

2基于全产业链的辽宁省创意农业整体空间布局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又要注重当地条件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场内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考虑创意农业核心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配套和关联产业的发展[13,14]。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可有效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结合辽宁省农业区域布局情况[14-16],将辽宁省创意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辽河平原农业区、滨海农业带、东部山地农业区、西部丘陵农业区和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等几个板块。结合各板块的农业现状、相关资源、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全产业化发展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板块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业态形式[17-19]。

辽河平原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区域内城镇居民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娱乐运动和健康养生,业态形式为体验园区、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特色农业观光区等。滨海农业带区分为辽南和辽西两部分,客源市场以省内城镇居民和省外旅游者为主,发展方向为高端精品农业生产、特色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渔业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精品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花卉观赏园、海洋渔家乐、海岛生态休闲农庄等。东部山地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省内高端消费者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林产品生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休闲农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高端农产品创意加工厂、休闲庄园、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外对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感兴趣的消费人群,?l展方向为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农业文化体验、高新农业技术教育等,业态形式为农业遗产体验园、民族村镇、农业技术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区等。辽西北农牧结合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及周边省市对沙漠农业感兴趣的消费者,发展方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业运动、科普等,业态形式为沙漠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沙漠运动基地、农业科普园、生态林休闲基地等。

3辽宁省各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3.1辽河平原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市的新民县东部、康平县南部、法库县大部、辽中县和市郊区平原,铁岭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西部平原,以及盘锦市所辖各县区和锦州东南部平原。该地区耕地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素有“粮仓”之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科技条件突出,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地区之一。

基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要素状况,适宜围绕以养生、娱乐、科普为主导功能的科技型、娱乐型创意农业全产链发展。该地区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如下:沈阳市以城区为中心,构建“三带四线”的格局,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和沈阳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东部生态观光、南部休闲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创意体验为主导的格局;在盘锦、鞍山、 营口、辽阳的平原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依托,设置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农业园区、庄园、村落,并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农业体验带;鞍山市、营口市适宜依托林果种植业,设置林果产品生产、副产品创意加工和农业景观观光园区;铁岭平原地区适宜以沈阳、铁岭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依托当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类花卉种植基地,布局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观光休闲型创意农业基地。

3.2滨海农业带地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滨海农业带在空间划分为辽南滨海农业带和辽西滨海农业带两部分,辽南包括丹东东港市、大连市、营口鲅鱼圈和盖州市,辽西包括锦州凌海市、葫芦岛兴城市和绥中县。滨海农业带的陆域农业、海域农业均较发达,是辽宁省水产、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产区。

辽南滨海农业带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以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达,客源市场除省内居民外,还有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外的游客,适宜建设高端创意农业庄园、特色海洋文化体验基地等。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在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聚集区内建设高端科技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创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以庄河、旅顺、金州等地区为主,依托区域内高端水果和花卉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构建以特色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创意农业休闲园区;在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营口鲅鱼圈等沿海地区,推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渔村人文资源以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渔业要素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辽宁省南部海洋渔业休闲带。

辽西滨海农业带地处辽西地区,是东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的联结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辽南滨海农业带。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陆地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海域农业以海洋捕捞为主。该地区创意农业的布局,适宜以京津冀和内蒙古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依托当地海岸旅游业,发展以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北方特色渔家乐集聚区。

3.3东部山地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抚顺市和本溪市所属县区,丹东市的凤城、岫岩、宽甸三县,以及铁岭市的西丰县。这一地区北靠吉林省、西临辽宁省中部平原、西南接辽东半岛丘陵地区。该地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林区。东部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区特色农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则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支撑。

基于东部山地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状况,适宜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创意农业度假区。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县、桓仁县和铁岭西丰县为核心,利用地区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优势,将特色林产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进行融合,高标准打造融林业生产体验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休闲养生基地;在丹东市的宽甸、凤城等沿鸭绿江地区,依托江水景观、农作物生产、朝鲜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和特色田园为主的主题型休闲村镇聚集区。

3.4西部丘陵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朝阳市所辖各县区、阜新市的阜新县和清河门区、葫芦岛的建昌县、锦州市的义县和北镇与凌海的西北部。该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西与河北相邻,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属半干旱气候;农业主要以旱作物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为主。该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此外,该地区拥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

西部丘陵农业区适宜以省内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为主的创意村落聚集区、高新技术型创意农业生产和加工聚集区。该地区空间布局如下:在朝阳县、喀左县、绥中县等传统村落,以创意乡村生活为核心,发展以传统乡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体验村镇;在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观光、农业技术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3.5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篇4

作者简介:杨俊,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CDJSK1002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0-0883)。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 考虑环境因素,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东部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差别很小,中部略低于西部;1999-2008年间各年的ML指数均值都大于1,表明中国农业每年的生产率都在增长;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改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997,农业技术效率在轻微退步;忽略环境因素会高估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增长。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对如何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向性距离函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中图分类号 F0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153-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25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演进受到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从时间上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1952-1995年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状况;从方法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研究使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尤其是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近年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率状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Rozelle[1]使用标准的狄威西亚指数(Divisia Index)计算,发现中国主要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李静和孟令杰[2]使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Malmquist指数的扩展)测算出1978-2004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约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采用近期占主流地位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陈卫平[3]计算出1990-2003年中国农业TFP平均每年增长2.59%。同样用DEA方法,相关研究测算出的中国农业TFP增长速度却存在较大差异性:周端明[4]算出1978-2005年中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较高,为3.3%。李谷成[5]在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实证得出1988-2006年中国农业TFP年均增长3.49%。但全炯振[6]用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相结合)则得出中国农业TFP增长速度非常缓慢,1978-2007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0.7%。以上文献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做了大量研究,但农业污染排放这一非市场性的“坏”产出往往未被考虑。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农业污染已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并上升成为威胁饮用水源和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7-10]。因此,本文将农业污染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拟进行如下改进和创新:第一,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来考察各地区农业的增长状况,找出哪些省份为最佳实践者。第二,考虑环境因素,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1999-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同时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比较。对于中国各省(市)的农业污染强度核算,本文采用单元调查法来完成[11-14]。

1 研究方法

衡量环境污染对产出的影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治理污染的资源和费用作为要素投入;另一种思路是将污染作为一种“坏”产出。第一种思路的不足是很难分辨要素投入中哪些用于污染治理、哪些用于好产品的生产,因此本研究采用第二种方法。

1.1 方向性距离函数

设方向向量g(gy,-gb),Chung[15]等根据Luenberger[16]短缺函数(shortage function)的思想,构造了方向性距离函数:

Dt0(xt,yt,bt;gy,-gb)sup[β:(yt+βgy,bt-βgb) ∈Pt ( xt ) ](3)

式中,对于给定投入x和环境技术结构,“好”产出与“坏”产出按照相同比例扩张和收缩,β是产出y增长、污染物b减少的最大可能数量。因此,方向性距离函数值包含了“好”产出最大而“坏”产出最小的思想。而构造传统Malmquist生产率的Shephard[17]产出距离函数,表示尽可能多地成比例增加“好”产出和“坏”产出,而没有考虑减少“坏”产出。

1.2 环境技术效率

类似传统技术效率[18]的定义,环境技术效率为“好”产出的实际产出量与环境技术结构下的前沿产出量的比率:

ETE(4)

环境技术效率是一个在0-1之间的指数,当观测点在生产环境前沿时,方向性距离函数值为0,环境技术效率为1。环境技术效率越大,说明其实际“好”产出离最大“好”产出、实际“坏”产出离最小“坏”产出的差距越小。

1.3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Ltt+1

×

=×

×

MLTECHtt+1×MLEFFCHtt+1(5)

由(5)式可知,ML生产率指数可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MLTECHtt+1)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MLEFFCHtt+1),从而进一步探讨生产率变动的原因。

求解ML生产率指数需要借助线性规划计算上述四个方向性距离函数,其模型分别为:

Dt0(xt,k’,yt,k’,bt,k’;yt,k’,-bt,k’)=Maxβ

s.t. ∑Kk1ztkytkm≥(1+β)ytk’m,m1,...,M

∑Kk1ztkbtki(1-β)btk’i,i1,...,I

∑Kk1ztkxtkn≤xtk’n,n1,...,N

ztk≥0,k1,...,K(6)

Dt+10(xt,k’,yt,k’,bt,k’;yt,k’,-bt,k’)=Maxβ

s.t. ∑Kk1zt+1kyt+1km≥(1+β)ytk’m,m1,...,M

∑Kk1zt+1kbt+1ki(1-β)btk’i,i1,...,I

∑Kk1zt+1kxt+1kn≤xtk’n,n1,...,N

zt+1k≥0,k1,...,K(7)

式中,k’表示第k’个省份(市),ztk表示第k个样本观察值的权重,非负权重表示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计算Dt+10(xt+1,k’,yt+1,k’,bt+1,k’;yt+1,k’,-bt+1,k’)只需将模型(6)中的t换成t+1。计算Dt0(xt+1,k’,yt+1,k’,bt+1,k’;yt+1,k’,-bt+1,k’)只需将模型(7)中的t和t+1互换。

2 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99年-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由于DEA方法对异常数据非常敏感,考虑到特殊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数据可得性,本文实证框架中没有包括)。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本文中农业投入和产出变量的定义如下:

(1)“好”产出:“好”产出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9年不变价)表示。为了研究的准确和方便,本文采用的农业概念是统计上的第一产业,主要是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

(2)“坏”产出:“坏”产出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用污染物等标排放强度(EI)来刻画。本文考虑了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三种污染物。

首先,本文采用单元调查法来测算农业污染物的排放量Ej。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和化肥流失是农业和农村污染控制的重点[12],本文选取这两方面的污染源为产污单元(见表1)。

然后,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类标准计算TN、TP和CODCr的等标排放量E。

最后,将研究区域的耕地和牧草地面积之和作为土地面积AL(耕地和牧草地是农业和农村污染的主要负

表1 农业非点源产污单元表

Tab.1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unit

载[12]),计算出TN、TP和CODCr的等标排放强度(EI)。

Ej=EUi*Pi(1)

EI=E/AL(2)

式中:EUi为单元i指标统计数;Pi为单元i的产污强度系数,各产污系数通过文献调研综合分析比较相关数据确定[19-21],并假设在全国范围内各参数取值相同。

(3)投入指标:本文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投入指标。已有文献多采用劳动投入、土地投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投入指标。本文考虑到土地投入和化肥施用量主要用于狭义农业,与产出(广义农业)不一致,且农业机械总动力一般作为农业资本存量的替代指标同时又包含着技术进步,因此,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来体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三方面。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环境技术效率分析

本文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值。由表2可看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年均环境效率分别为0.916,0.702,0.722,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中、西部差别很小,中部仅略低于西部。具体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内蒙古、四川、新疆处于环境生产前沿,是农业生产的最佳实践者。环境技术效率低于0.6的省份有山西、重庆、青海、宁夏,这意味着相同资源投入情况下,处于环境前沿的省份要比它们多生产40%的“好”产出,同时还能减少40%的“坏”产出。

3.2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变化指数测度

本文计算了中国28个省份1999-2008年期间逐年的农业ML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并据此得到全国的年均ML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在计算混合距离函数时,北京、上海两个地区出现无最优解,因此不再计算其ML生产率指数)。

如表3所示,1999-2008年间各年的ML指数均值都大于1,表明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改进趋势。平均ML指数为1.018,说明农业ML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8%。进一步将ML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发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改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997,说明农业技术效率在轻微退步。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早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技术效率提高。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分散的家庭劳作已不能满足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效率降低。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土地自然地出现转耕、借耕,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现在试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因此,2006年以后农业技术效率出现提高。

3.3 环境因素对生产率测度的影响

为了检验环境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影响,本文计算了全国及28个省份不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并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进行比较(由于篇幅原因,表4略,如需各地区农业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详细数据,可向作者索要)。在不考虑农业污染时,中国农业TFP在1999-2008年间每年平均增长3.1%,其中技术进步率平均增长5.6%,但技术效率年均递减2.4%。而考虑农业污染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要低1.3%。Fare, et al.[22]证明了两种指数测算的差别关键在于“好”产出与“坏”产出相对增长率的大小,当资源投入一定时,“好”产出增长率高于(低于)“坏”产出减少率,则ML指数小于(大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Kumar[23]考察41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发现,发展中国家ML生产率指数都小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他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情况下,技术进步通常会增加生产污染排放造成的。中国28个省份中,ML指数小于Malmquist指数超过3.0%的有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甘肃、青海、宁夏,主要出现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ML指数大于Malmquist指数的省份也主要在西部地区,有福建、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4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考虑农业非点源污染,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L生产率指数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该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小。

(1)西部地区既有处于环境生产前沿的省份又有环境技术效率低于0.6的省份,这说明即使处于内陆深处,仍可以成为农业发展最佳实践省份。因此,各省应仔细研究各自发展农业的优势资源,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减少农业污染。

(2)在1999-2008年期间,中国农业ML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8%,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技术效率在轻微退步,因此,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同时,也应重视土地等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3)无论是考察全国还是各个省份,环境因素都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看来,忽略环境因素会高估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增长。因此,政府在衡量农业发展状况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大力控制农业污染,鼓励农业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cott Rozelle, 黄季. 中国的农村经济与通向现代工业国之路[J]. 经济学(季刊), 2005, 4(4):1019-1042.[ Scott Rozelle, Huang Jikun.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the Path to a Modern Industrial State[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5, 4(4):1019-1042.]

[2]李静, 孟令杰.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5):11-19. [Li Jing, Meng Lingji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rom 1978 to 2004[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6, (5):11-19.]

[3]陈卫平.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J]. 中国农村观察, 2006,(1):18-23.[Chen Weipi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1990-2003[J]. China Rural Survey, 2006,(1):18-23. ]

[4]周端明.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12):70-82. [Zhou Duanmin. Technical Progres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a’s Agriculture[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 (12):70-82.]

[5]李谷成.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财经研究, 2009, 35 (8):115-128. [Li Gucheng. Human Capital and TFP Growth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 35 (8):115-128.]

[6]全炯振.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9):36-47. [Quan Jiongzhen. Evidence of China’s Rural TFP Growth:1978-2007[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 (9):36-47.]

[7]贺缠生, 傅伯杰, 陈利顶. 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J]. 环境科学, 1998, 19(5):87-91. [He Chansheng,Fu Bojie, Chen Lid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Science, 1998, 19(5):87-91.]

[8]刘润堂, 许建中, 冯绍元, 等. 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质影响的初步分析[J]. 中国水利, 2002, (6):54-56. [ Liu Runtang,Xu Jianzhong, Feng Shaoyuan,et al. Analysis of Impact of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Lake Water Quality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2,(6):54-56.]

[9]张从.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J]. 环境科学动态, 2001,(4):10-13.[Zhang Cong. The Environment Affection of China’s R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end, 2001,(4):10-13.]

[10]全为民, 严力蛟.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 生态学报, 2002,22(3): 291- 299. [Quan Weimin, Yan Lijiao.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Its Control Measur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3):291- 299.]

[11]赖斯芸, 杜鹏飞, 陈吉宁. 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4(9):1184-1187. [Nai Siyun, Du Pengfei, Chen Jining. Evaluation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Based on Unit Analysis [J]. J T Singhua Univ:Sci & Tech, 2004, 44(9):1184-1187.]

[12]陈敏鹏, 陈吉宁, 赖斯芸. 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 (6):751-755. [Chen Minpeng, Chen Jining, Nai Siyun. Inventory Analysi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lution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 26 (6):751-755.]

[13]段华平, 朱琳, 孙勤芳, 等.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3):426-432. [Duan Huaping, Zhu lin, Sun Qinfang, et al. Regionaliz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 30 (3):426-432.]

[14]陈敏鹏, 陈吉宁. 中国种养系统的氮流动及其环境影响[J]. 环境科学, 2007, 28 (10):2342-2349. [Chen Minpeng, Chen Jining. Nitrogen Flow in Farming-Feeding System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8 (10):2342-2349.]

[15]ChungY H, Fa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 (3):229-240.

[16]Luenberger D G. Microecnomic Theory [M]. Boston:McGraw-Hill,1995:73-75.

[17]Shephard R W. 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206-207.

[18]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7,120:253-281.

[19]钱秀红. 杭嘉湖平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查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1:23-24. [Qian Xiuhong.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HangJiaHu Water-Net Plain[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2001:23-24.]

[20]张大弟, 张晓红, 章家骐, 等. 上海市郊非点源污染综合调查评价[J].上海农业学报, 1997, 13 (1):31-36. [Zhang Dadi, Zhang Xiaohong, Zhang Jiaqi,et al.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hanghai Suburbs[J]. Acta Agriculture Shanghai, 1997, 13 (1):31-36.]

[21]彭里, 王定勇. 重庆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的估算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 20 (1):288-292. [Peng Li, Wang Dingyong. Estimation of Annual Quantity of Total Excretion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4, 20 (1):288-292.]

[22]Fare R, Grosskopf S, Pasurka C. 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41:381-409.

[23]Kumar 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6:280-293.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owth

Under the Binding of Environment

YANG Jun CHEN 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篇5

关键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收入;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407—04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到保障农产品供给,2011年更是将“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定为当年经济工作的第二大任务。而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是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保证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大幅上涨,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带来一定冲击,部分抵消了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因此,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波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由于在各种统计年鉴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是以指数的形式出现的,是一个相对数,而农民收入(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是一个绝对数,为了便于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对数来进行分析,以1983年为基期(1983=100)分别计算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数,用RI表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用PI表示。1983~2009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统计摘要》。选择农民收入指数(RI)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I)作为模型的变量向量。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在进行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RI和LnPI。

2 实证研究

2.1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相关系数反映了变量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系数越高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相关性越高。经分析,我国1983~2009年的农民收入指数(RI)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I)的相关系数为0.813 869,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从图1可以看出,RI在绝大多数年份要高于PI,这说明在绝大多数年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速度。

2.2 单位根检验

由于RI与PI均为时间序列,而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多为非平稳序列,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两变量单整的阶,只有两变量是同阶单整的,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因而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平稳性。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

通过检验发现,RI与PI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又都是平稳的,均服从一阶单整,即I(1)。换言之,它们均为不平稳序列,不能够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构建模型,需要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来分析两者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

2.3 Johansen协整检验

RI与PI的一阶差分序列已经是平稳序列,所以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因此,RI与PI之间有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确定。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在5%的显著水平下,最大值统计量和迹统计量对应的P值均拒绝原假设,认为RI与PI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4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RI与PI之间均有一个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究竟是RI的变动引起PI的变动,还是相反,这需要对RI与PI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互为格兰杰原因,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农民收入的变化,而农民收入的变化也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

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的波动关系分析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农业生产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格的变化将会对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收入的波动[2]。为了考察这种波动关系,可以将二者的有关数据通过图1表现出来。

由图1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1983~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的波动存在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效应。但这种一致性的波动从时间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83~2003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的波动存在高度一致性;二是2004~2010年,农民收入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对于这种差异可以从国家的农业政策上进行解释。从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对农民进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减免农业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维护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2.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的敏感分析

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本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会对农民本期的收入产生影响,而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民本期收入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应该是在下一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变化的这种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数来反映。因此,这里借助敏感系数来研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计算两个敏感系数,分别为:

敏感系数1=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农民收入变化百分比/本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百分比

敏感系数2=目标值变化百分比/参量值变化百分比=本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百分比/上期农民收入变化百分比

农业生产资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但从图2可以发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民收入变化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不断转变,农业生产中所投入的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在不断增加,因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成本进而对农民收入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相反,在农民的总收入构成中,虽然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但其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而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加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因此,农民在收入增加时,并不会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就会使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具有较强的专用性,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给性较强,农民在总收入下降时,并不会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就会使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相对也较小。

3 结论与建议

从相关系数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稳和合理上涨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并不矛盾且有正相关性,而且在绝大多数年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民收入互为格兰杰原因,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民收入变化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合理调控

随着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导致其平稳上涨,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客观和必然的表现[3]。应理性地看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不能因为其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而人为扭曲农业生产资料和资源配置的市场结构。只要不出现大幅的波动,应被视为市场的正常调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准确分析和预测农资市场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提高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和监管的水平,坚持市场取向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竞争均衡的市场中形成。

3.2 依靠科技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农民缺乏应有的农业科技知识,导致在农村中普遍存在对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的问题,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农技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在农村大力宣传普及科学使用农资知识,积极推广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农资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益,开源节流,从而减轻农业对农资市场的需求压力。不仅要注重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还要注重思想观念、政策形势等全方面的教育,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3 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

农业生产资料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保障和基础。目前,我国农资流通方式、水平、规模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农资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资流通体系。要形成以乡(镇)、村两级经营网络为基础,以农资交易市场为平台,以大型农资龙头企业为重点,区域性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布局合理、经营规范、运作高效、协调发展的多元化、连锁化农资流通体系[4]。降低农资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减少农资流通中间环节,使农资质量有保证、并能低价、快速地到达农民的手中,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3.4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的力度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而对种粮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是贯彻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要举措,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2004年起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涉农补贴力度。

3.5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资流通中的作用

分散的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统一进入市场,提高谈判地位,可以通过集体采购的方式,提高农民购买农资的能力和水平,降低购买成本,保障农资质量,帮助农民维护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颢译,陈晓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动态VAR模型的解释[J].财贸研究,2006(6):19—24.

[2] 江金启,赵 辉.农资价格波动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稳定[J].农业经济,2008(12):93—94.

篇6

【关键词】 集成 制造系统 机械化 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生产系统指由农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软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该生产系统采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相结合,贯穿于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将信息、资源、功能以及过程相结合,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并且将资源合理配置,为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断努力。

1 基于集成制造系统模式的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理论框架构建

1.1 制造系统及集成制造系统模式

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制造系统:(1)制造系统的结构方面,制造系统包括人员、生产设施、物料加工设备和其他附属装置等,把所有的硬件作为一个统一体。(2)其转变特性:制造系统属于生产要素的转变过程,它能够将原材料以最大生产率转变为生产的产品。(3)制造系统的过程,将其定义为生产的运行过程,分别从计划、实施和控制方面研究。在将制造理论、制造技术以及制造信息合成一体,最终构成制造系统。而在当前,制造系统主要朝着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集成制造系统模式主要指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共同组成,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将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最终实现管理、经营和技术要素的统一,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质量,将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成制造系统模式的主要特征包含:集成各种技术、经营措施和人员配置,最终实现系统全局动态最优化和总体最高效益;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集成。

1.2 集成化制造系统模式的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是指农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软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具备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定义还可以按照结构、功能以及过程来分析,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中,农业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源、物理资源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其功能定义,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是将农业生产资源转变为农产品的输入和输出系统。按照过程定义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属于农业生产的运行过程,它是将市场分析、作业工艺规划、生产实施、收获以及销售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该系统的特征表现在:(1)整体性,集成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是将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软资源组成而成的。(2)相关性,在资源的投入中,将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3)目的性,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将资源配置到合理的生产环节中,最终变为农副产品。(4)环境适应性,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将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促成交换,来提高市场环境。(5)动态性,农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动态变换过程中,无论是种子、化肥、能源等生产资源还是系统内部的硬件和软件它都在动态变化中,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中,及时更新、完善,最终达到目的。(6)“三流”运动,整个系统运行中都在经历物料流、信息流以及能量流的动态发展,最终使得农业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2 整个机械化农业系统的模式构架

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知识的应用下,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有效的集成各种生产资源,最终形成的一种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完成信息联系,最终形成一套综合的集成化机械农业生产系统。每个分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分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提高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地的分配,这些都需要在机械设备中实施具体的作业,这样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保证向田间的投入是科学的。另外,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信息应该传输到相应的分系统中,在分配中应用的软件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传感器等,做好信息链接,促进种子、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加强农机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集成化制造系统模式下农业生产系统的特征表现在:集成化,通过科学技术将人、技术和组织结合起来,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以及过程集成,以系统作为保障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农产品的生态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采用科学技术,从农作物的育种、生产到出售和服务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将信息加工和传递,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方案。系统化,整个生产模式突破了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并且将其注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促成有机的整体。绿色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生产系统,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注重环境保护,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产中最终的产品呈现的是绿色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网络化,该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下进行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形成一体化。集成制造系统模式的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信息流以及价值流的优化运行,该模式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生产,加快了机械化的发展。

3 整个机械化农业系统的模式设计思路分析

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是由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软件资源组成的有机体。其中物理资源包括生产设施设备、土地、生产资源和各种辅助装置;软件资源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信息,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从物理资源的组织和软资源方面设计的。该系统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是作物种植计划、机器作业工艺选择以及农业机器配备最终达到质量、成本、时间、服务、资源以及环境的综合优化,另外还需要注重目标的设定,需要该系统对环境以及农产品的产量,调整好规模,实现系统最优化。最终提出了OSED组合设计法,集成运筹学、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等,组合成一体,采用计算机应用改善农业的耕作方式。在选择好作物种植计划、机器作业工艺及农业机器配备后,将其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市场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

4 应用案例探索

将集成化制造系统模式应用到某农场种植中,种植优质桃树,为种植中做好灌溉提供可靠的方案。首先要对农场进行总体规划,注重对种植人员的素质要求,按照农场实际来提高人的技术知识,实现人与技术的集成。下来是构建物理资源系统,确保机械化灌溉、机械化收获系统、施肥系统等。全面提升生产技术系统,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具体落实。做好信息化支持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应用作为基础,将生产技术分系统模式、生产过程分系统模式、质量保证分系统模式、资源物料分系统模式以及环境评估分系统模式相统一。由于水果最需要的种植条件是灌溉,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应用水资源,将信息集成、资源集成、功能模式集成、过程集成,最终实现桃树种植的质量好、成本低、以及资源节约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该农场地处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本文针对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提出了对农作物的机械化灌溉,根据山地丘陵提出了设计方案,具体的措施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结合山地丘陵提出了自压和机压相结合的截水灌溉技术,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平衡水土成分,最终达到产品质量提高的目的,实现集成制造模式下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为桃树种植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生产模式,运用现代制造业的集成制造系统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相结合,整个过程将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软件资源相结合在应用信息集成、资源集成、功能集成以及过程集成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完成了对农作物生产系统的整个过程,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中,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效率以及市场综合力。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璐强,郭俊华,马丽梅.基于VPS的制造系统模式及其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2013(26).

[2]胡胜强,赵刚.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2013(14).

篇7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2.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1;

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摘要]根据广东省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产业升级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产业升级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产业升级有长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产业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产业升级;VAR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1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3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广东产业素质还不高,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于历史与区位的原因,广东经济一直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2007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156%。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投资驱动效用也在持续递减,因此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日益突显出巨大的潜力,并将会是日后经济转型的主轴,如何激活消费以扩大内需已成为广东省政府的首要任务。

当前,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的下滑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低迷,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消费需求看,广东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尤为明显,由1978年占GDP比重的36.75%下降到2010年的5.06%。农业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农村消费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虽然城镇居民消费当前在居民消费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其发展已日趋成熟,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广东扩大内需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经济学界已做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穆争社和文启湘(2002)认为,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在经济运行中是不断变化的,二者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周兵和梅宏常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庄燕君(2005)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邬德政(2008)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并决定着产业结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结构的演进。陈珍妮(2008)认为由于需求不足导致当前产业结构失衡。潘文轩(2009)认为产业结构失衡是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可以看出,对于消费需求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大多从消费结构的角度考察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消费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较少,本文从消费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运用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对广东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2.1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分析

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来影响消费需求,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总量和水平上。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其中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动是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其思想可用如下传导机制图来表示:

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另一种影响方式是产业结构直接制约或引导居民消费需求,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结构上。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对象的制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同格局及其内部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消费品的产出总量与结构,因而从消费对象上约束着居民消费的方向与结构。②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制约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的速度。产业结构形成后在一段时间内一般都会具有稳定性,其变动需要一定的周期,其变动周期的长短,就会在消费对象的供给上决定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变动速度的快慢,以及其变动周期的长短。另外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新的产业结构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将消费者随机的潜在消费需求引导出来,形成新的消费结构。

2.2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分析

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向上,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以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消费水平提高得越快,经济增长越快,从而产业发展越快,致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另一种影响方式是居民消费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诱导作用而体现在结构上。消费需求的变动要求生产与之相应变动。在这一变动过程中,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产品和产业将由于大量过剩而导致产品和产业发展萎缩,而适应消费需求的产品和产业将由于供不应求快速发展。这样,消费结构变化导致了产业发展的环境产生变化,从而迫使产业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

2.3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分析

从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联性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包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影响机制:产业结构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也可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同样可以通过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而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不适应,那么就会表现为两者之间双向影响机制的扭曲,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为实现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保持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适应性。如果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则应该从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居民消费的调整可以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3.1模型的设定、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VAR模型是一种联立方程的非结构化动态模型,可解释各内生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以及动态影响,我们选取VAR模型来研究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选取的数据区间为1978—2010年,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1》,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代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VC)、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K3)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L3)两个指标反映产业升级状况。选取第三产业的两个指标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变量过多会降低模型的自由度,不利于结果分析,二是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表明,一国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该国的经济就越发达,产业结构就越高级。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和就业结构高级化率可以用以反映产业现状。本文以197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为基准,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平减。

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以上三个变量做自然对数化处理,然后以LNVC、LNK3、LNL3构建VAR模型,并在VAR模型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动态特征。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

3.2变量平稳性检验

关于变量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常用的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VC、LNK3、LNL3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ΔLNVC、ΔLNK3、ΔLNL3均是平稳的。由此可知,LNVC、LNK3、LNL3三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I(1),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可以利用协整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3.3滞后阶数的确定

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准则有多种,其中包括LR(似然比)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等。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建立VAR(2)模型,如表2所示。

3.4模型稳定性检验

Eviews6.0提供了AR根的图表以检验所得VAR模型的稳定性。经检验,VAR(2)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图略),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

3.5协整检验与协整方程

由表3显示LNVC、LNK3、LNL3变量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即1978—2010年广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就业高级化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在不断调整的短期动态过程中维持,得协整关系表示式如下:

LNK3=0.2690LNVC-2.5337(1)

LNL3=0.4711LNVC-4.2305(2)

对两个方程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个残差项均是平稳的,说明方程(1)和方程(2)所显示的协整关系是显著的。模型(1)表明,广东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率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农村居民消费每增加1%,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将提高0.2690%;模型(2)表明,农村居民消费与就业结构高级化率的变化也是同向的,农村居民消费每增加1%,就业结构高级化率上升0.4711%。这就从数量上证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和就业结构高级化率的提高。

3.6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率方程中,拒绝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农村居民消费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的原因的原假设,而且两者的联合检验也拒绝原假设,表明就业结构和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都有显著的影响。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方程中,拒绝农村居民消费不是就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不能拒绝产业结构不是就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对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有显著影响,但是产业结构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村居民消费方程中,不能拒绝产业结构不是农村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不能拒绝就业结构不是农村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两者的联合检验也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是外生于系统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能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

3.7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由于VAR模型参数的OLS估计量只具有一致性,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经济解释是很困难的。要对一个VAR模型做出分析,通常是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3.7.1脉冲响应函数

分别给LNK3、LNL3和LNVC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相关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由于本文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因此主要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和就业结构高级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冲击的反应,以及农村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和就业结构高级化率冲击的反应。

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第1年没有反应,第2年开始产业结构高级化率降低,第3年以后开始上升,第5年冲击由负影响转向正向影响。这说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具有滞后性,并且第2年至第5年间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率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率的正向推动作用存在5年左右的滞后期。

就业结构高级化率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第1年也没有反应,第2年开始降低,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对于就业结构高级化率的影响在第2年是负的,第3年以后农村居民消费对就业结构高级化率的影响由负变正。这说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于就业结构高级化率同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滞后性,在第1年农村居民消费对于就业结构高级化率没有影响,在第2年至第3年间具有负影响,第3年以后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消费对于就业结构高级化率正向推动作用的滞后期大概为3年。

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在前5年是负的,第6年至第8年呈现微弱的正影响,第8年以后由正转负,这说明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没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且在前5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率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负向的,这说明就业结构的高级化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虽然在前期有负影响,但长期来看均有正向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3.7.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各变量的方差进行分解(表略),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就业结构高级化率之间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短期主要由其自身的冲击主导,但长期来看,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农村居民消费均有较大影响,到第10年分别达到了31.7%和34.4%。在就业结构高级化率的方差分解中,短期主要由就业结构高级化率自身的冲击所主导,但是长期来看,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也对就业结构高级化有较大影响,到第10年贡献率比重达到了43.6%。这说明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就业结构高级化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方差分解中,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由其自身的冲击所主导,到第10年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仍高达83.4%。这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就业结构高级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没有显著影响。

4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广东农村居民消费和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广东农村居民消费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发现,广东农村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率和就业结构高级化率都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这种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产业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并不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之所以未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由于:第一,在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始终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所能带给农村居民的利益分成较少,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第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主要面向的是城镇居民,从而导致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使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挖掘,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一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力;二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三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调整工业结构,生产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工业消费品;五是配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鉴于目前广东省农村尤其是山区消费环境差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红娜.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80-83.

[3]穆争社,文启湘.依据消费需要的结构调整生产结构[J].消费经济,2002(3):6.

[4]周兵,梅宏常.基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居民消费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11):97-98.

[5]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77-79.

[6]陈珍妮.从消费需求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结构改革[J].商业时代,2008(24):10-11.

[7]潘文轩.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基于产业结构失衡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28-33.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意思就是如果早晨起来看到天边有朝霞的话,今天的的天气可能会不好,要引起重视,若是傍晚看到天边的晚霞,第二天很有可能有一个好天气。

2、这是一句农村谚语,一直被农民所信服,直至今日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06-0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新课标也强调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把“生活化”的案例作为“源头活水”引进地理课堂,让学生敞开胸怀、拥抱生活,用思维去想象、用行动去体验,使地理课堂更精彩。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课堂让人“醉”

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化”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地理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情境一]在学习“热力环流”内容时,播放一段“清明上坟烧纸”视频。视频中纸灰慢慢旋转上升,这不是逝者显灵,而是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四周冷空气来补充,最后形成热力环流,这是科学,应破除迷信。

[情境二]在学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同样播放一段“冬季北方农田燃烧秸秆”的视频。视频中农田里烟雾弥漫、天地一色。适时提问:农民伯伯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秸秆太多了?还是另有原因?这样做存在什么弊端?农民伯伯这样做是有科学道理的,是为了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冬季气温过低对农作物的冻害。但会引起大气污染,偶发交通事故等,我们现在不提倡这种做法。

[情境三]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播放“学生在校用水”的视频。视频中有学生洗手后不关水龙头的,只见洗拖把不见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运用“生活化”谚语的课堂让人“醉”

地理谚语是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提炼、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易赅的话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地理谚语中很多也包含了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开掘课程资源,把通俗易懂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谚语不失时机的引入课堂,可以为课堂增添色彩,地理课堂也变得灵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充满灵气。

[谚语一]天文谚语――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宇宙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斗转星移(地球运动);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太阳高度周日变化规律);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与四季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等。

[谚语二]气候谚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梅雨);春寒雨绵绵,夏热火烧天(长江流域春寒、伏旱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冷锋与暖锋天气);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区垂直气候明显);春雨贵如油(华北平原春旱严重);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东部冬季天气)等。

[谚语三]生产谚语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季节性);伏里有雨多种麦(降水对农业影响);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秦岭南北差异);近水全收、远水半收、无水难收(水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谚语四]生物谚语――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水土保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食物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物循环)等。另外,运用带有“生活化”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三、开展“生活化”体验的课堂让人“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换句话说,地理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学生需躬身动手,走出教室和校园,去观测、调查、访问、实验;学生要把课内外实践体验的成果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并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新的结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体验一]在学习“地球公转――太阳日运动轨迹”时,布置学生观测二分二至时,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并画好轨迹图。学生观测结果如下(太仓地区):春秋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日,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正西北方落下,冬至日,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体验二]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布置学生做“热力环流”实验。实验用材: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实验步骤:(1)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人玻璃缸内的两侧;(2)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3)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观察烟的运动情况。实验结论: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 兴趣 培养

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地理教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地理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培养兴趣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引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例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会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二、引用歌谣谚语教学培养兴趣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地理漫画教学培养兴趣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四、运用趣味故事教学培养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又如讲“日界线”时,可先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问为什么妹妹反比姐姐大一岁?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五、借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兴趣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吴空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六、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变革培养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学。

七、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