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十篇

时间:2023-03-28 12:04:36

赵括纸上谈兵篇1

赵括是赵国大将军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但是他父亲不相信赵括能真正运用兵法,因为他没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历。

赵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赵括父亲每次都将大王赏赐的宝贝分发给下属,而赵括都将宝贝藏起来,占为己有;赵括父亲有很多的朋友,并且和下属的关系也像朋友,而赵括的下属都很惧怕他。

没有战场经历而又不得人心的赵括最终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他只会纸上谈兵的代价。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身先士卒,与士兵亲如家人,才得以取得胜利,像赵括这样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赵括纸上谈兵篇2

照亮史册的大悲剧

这出戏原本叫《长平悲歌》,名实相符。大抵是嫌“悲”呀“悲”的不吉利,挖空心思找出了今名。其实,何必呢?悲剧就是悲剧,而且是大悲剧,足以警醒子孙万代的大悲剧!而该剧的终极价值,也许正在这个“大悲剧”上。

定场诗说得好:

赵也争雄,秦也争雄,金戈铁马战长平!

赵也用兵,秦也用兵,用兵之道大不同。

结尾歌唱得更好:

赵也争雄,秦也争雄,善用人者大业兴!

赵也用人,秦也用人,用人不当功无成。

这就点明了主旨:所用匪人,祸患无穷。

这是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战国群雄争霸时期,秦昭襄王派大将王、白起率兵攻赵,包围长平。赵老将军廉颇避锋守城,不入敌方圈套。赵孝成王听信谗言,下令火速出战,限期收复上党,“懈怠者罚,退却者斩”。老将军不从乱命,坚守不战,却被召回都城,削去兵权。而接任者,竟然是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历的赵括。

换将之际,戏里有一场精彩的廷辩:考兵书,老将军一段孙子兵法计谋篇,未考住赵括;而赵括夸夸其谈的一通兵书倒背,倒难倒了老将廉颇。浅薄后生得意洋洋:“百家兵书学问深,逐字倒背方算精!前辈愚钝听不懂,怎做主将率三军?”(按:一个倒背兵书细节,把纸上谈兵推到了极至!)廉颇指斥这不过是“纸上谈兵”。赵王却大为赞赏,大夸赵括“后生可畏”。理由是:“纸上谈兵也是兵!”

这就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了。看什么?听什么?信什么?用什么?……听一次夸夸其谈的口头汇报,看一场自导自演的障眼花活,轻信那番“文通诸兵法,武能擒贼王”的自吹自擂;看了,听了,信了,用了,这不正是长平悲剧埋下的最深层的根子。

真个是“所用匪人”,用了“匪人”。

呜呼,愚蠢而自恃的“在上者”呀!……

这套低劣的把戏骗过了赵王,难道就没有清醒者?劝阻者?有的!除身在现场的当事者廉老将军外,赶来了赵括他妈——手执赵括老爹赵奢遗命的赵老夫人。

廉颇先期亮明:赵括若为主将,廉颇不服,赵括的老子也不服!盖因:赵奢生前就曾说:括为将,必败赵兵。

赵老夫人更提供了权威证言:“小赵括背兵书确有能耐,实战领兵是空白。心浮气躁性难改,刚愎自用非将才。儿的父临终前曾有交代:括为将,三军受害国遭灾!”“上殿谏君君莫怪,用人事大请慎裁!”“若用赵括兵必败,兵败上党国运衰!”这是何等的胆识,这是何等的襟怀。她说:“别人家母以子为贵,俺赵家儿求将娘来拆台。”

赵王如何反应?对于名将赵奢将军的遗言,能全然漠视?不,智商低下的他,是为赵括的诡辩术迷惑了。这是剧中精彩的一笔:赵括沉着应对,先是承认老爹有此遗言,但舌头一转,来个歪批:“家父一生戎马,满身伤痕,他不愿再让后人上阵领兵;故而临终之际,才以危言作遗训,以绝大王用括之心!”而归根到底则是怕他赵括“战死沙场”,“绝了赵家香火”。

好一番偷梁换柱,好一副巧舌如簧!能不相信?孔老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骆宾王指斥: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实实在在足以为偏听偏信、低能而又握有决策权者戒!

“所用匪人”的更深层次是:既重用了“乱臣”,“乱臣”必用“贼子”。步步递进,概莫能外。

赵括从赵王手上领来了帅印,自然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下决心排除一切障碍,坚决贯彻自己“纸上谈兵”的想当然的作战主张。哪怕是祸国殃民,哪怕是狗屁不通。

于是,被夺去兵权在家赋闲却万分忧虑长平战局的老将军廉颇,得到了副将李婴专程从前线赶回的“万分危急”地禀报:“赵括寻敌要决战,撤调部将大换班。合并军垒军心乱,长平危情似火燃!”为何撤换部将?盖因迎战必中秦军埋伏,多数部将仍按廉颇坚守战略行事,不愿强攻出战。这一来,真个是“长平关危若累卵”“未出战乱了营盘”。

好一个“大调整”“大换班”!好一番“强势决断”! 好一副“施政铁腕”!

这几乎是涵盖古今中外的用人规律:用听话的,不用挑剔的;用乖巧的,不用桀骜的;用阿谀奉承的,不用刚直不阿的;用亲信,不用异己。

人事,人事,“事”是“人”办的,办“事”总归要“人”。哲人说: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赵括正是这么做的,天才的他竟然早早地实践于两千多年前。

忽然联想起孔尚任先生名著《桃花扇》的两句戏词:“义子乾儿重新用,断不了魏家种”。那是有感于早为清流不齿的阮大铖又被提拔重用,早被崇祯皇帝砍了脑壳的魏忠贤实实地阴魂不散。这不也是“大换班”的一个注脚。只不知当年赵某在撤调部将之际,是否起用了亲信佞臣、义子乾儿。

剧作未加说明,存疑。

敢捋虎须?

长平危矣,赵军危矣!能扭转么?忧心忡忡的廉老将军要连夜闯宫进谏,竭力阻止前方主帅的胡作非为,挽狂澜于将倒。然而,这却要冒杀头的风险!

廉夫人苦苦规劝:“莫要扑火学灯蛾,谏君如闯虎狼窝!明知赵王宠赵括,何必君前再饶舌?当怜妻儿身孱弱,女儿己遭塌天祸。……赵国可无廉老将,廉府不能无廉颇!”她怕的是全家遭殃。只因赵王早说了狠话:“妄言赵括不能为将者,斩!”那年头,君王的话便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只能无条件遵从执行,违拗不得的。

然而,廉老将军为了长平战事大局,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眼见得长平关积薪厝火,谏君王献对策不容蹉跎。倘若能救三军免遭灾祸,俺廉颇此一去死也值得!”这个拗老头硬是拔剑割袍,推倒夫人,昂着脖子深夜进谏去了。——后果么,可想而知!

这里,要紧的是一个大大的戏剧动作:拔剑割袍!我们的古人动不动“割席”“割袍”, 以示决绝,往往传为美谈。作者真个是有心人,这无意带出的细节,亏他们想得出。

赵括纸上谈兵篇3

世纪远在中国古代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代替廉颇统率赵军,只按兵书的条条目目办事,不懂变通。结果,长平之战被秦军大败,致使全军覆没。

朋友,此时你肯定已经猜到这则故事的来源了,它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典故。

古时的赵括虽饱读兵书,精通兵法,但他所缺少的就是“实践”二字,所以在学习中脱离了实际。即使在实战中,也不懂得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只会照搬兵书。赵括的惨痛教训不仅值得他个人去反思,也值得正在学习的人提高警惕,因为古往今来尽管人事已变,但学习的道理未变。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有人认为,只要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背上,就行了,有什么变化的题型老师都会讲。如此一来,我们即使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无所用。试问,如果这样做,我们何时才能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筹帷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深刻体会“活学”与“活用”这两个词语。在活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实践”这二个字,正如陆游的诗句所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朋友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知贵在学,学贵在用,用贵在活”这句至理名言,它将使你终生

赵括纸上谈兵篇4

1、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2、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

3、《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4、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写过《我的奋斗》,信服他的人研读此书,变得更加反动暴力,危害人民。

(来源:文章屋网 )

赵括纸上谈兵篇5

“粉墨登场”的意思是化装后登台表演。例如清・梁绍任《两般秋雨随笔・京师梨园》:“其间粉墨登场,丹青变相,铜琶铁板,大江东高调凌云。”老舍《正红旗下》一:“戏曲和曲艺成为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不但爱去听,而且喜欢自己粉墨登场。”后来也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例如田汉《长沙会战与〈胜利进行曲〉》:“〔日本〕想克期侵夺长沙、衡阳、西安等处,威胁重庆,迫我订城下之盟,然后使汉奸粉墨登场。”老舍《四世同堂》七:“及至北平攻陷,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没有粉墨登场的资格与本领,而日本也并未准备下多少官吏来马上发号施令。”

这条成语的比喻义常常被误解误用。理解这个意义的关键在“粉墨”二字。粉和墨本是两种化装用品,这里用如动词,敷粉施墨,即化装。演员登台演出,需要把自己装扮成剧中的人物;坏人登上政治舞台,也需要把自己乔装成好人。从这一共同点出发,“粉墨登场”便引申出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的比喻义。决定这条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感彩的正是“粉墨”二字。

“登台”一词也是由走上舞台引申为走上政治舞台的,如“新领导班子登台亮相”。但是“登台”前面没有“粉墨”二字,不比喻坏人上台,不含贬义。现在有人忽略了“粉墨登场”与“登台”的区别,只看到“登场”,没看到“粉墨”,错误地把它同“登台”混为一谈。例如:

⑴1991年,已把女足锤炼成亚洲霸主的商瑞华踌躇满志,他率中国女足第一次征战世界杯,后因成绩不佳辞职,马元安粉墨登场。(人民网,2010年5月31日)

⑵是一个历史大舞台,那个年代大师频出,政界学界人物粉墨登场。(《中华读书报》,2009年6月5日)

⑶“五四”不仅仅是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的粉墨登场,“五四”也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中国新闻网, 2009年4月22日)

马元安是中国女足的元老,曾经给女足带来辉煌,他接任女足主教练,丝毫没有可以贬斥、讥讽之处,为什么说“粉墨登场”呢?“五四”期间走在运动前列的“政界学界人物”,包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诸先生,怎么能说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是“粉墨登场”呢?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费小姐(自由),都是先进的理念,说它们“粉墨登场”,究竟是对“五四”的歌颂还是讽刺呢?以上诸例的“粉墨登场”显然都是误用。

还有人把“粉墨登场”同“出台”混为一谈,也是错误的。“出台”的比喻义也是由演员出场表演引申而来的,但它比喻政策、措施等公布或实施,不用于人,也不含贬义,如“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以下两例的“粉墨登场”都应该改为“出台”。

⑷分析人士认为,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征地拆迁补偿问题被提及,是国家释放出的更为严厉新楼市政策即将粉墨登场的信号。(《中国商报》,2010年8月3日)

⑸在万众翘首期盼中,国务院机构改革尘埃落定,大部制粉墨登场;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为〕27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3月5日)

“十室九空”只能形容百姓流离失所

“十室九空”,十户人家有九户是空的,形容由于灾荒、战乱或横征暴敛致使老百姓破产、逃亡的悲惨景象。语出晋・葛洪《抱朴子・外篇・用刑》:“徐福出而重号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例如唐・吴兢《贞观政要・安边》:“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茅盾《怎样求和平》:“湘浙大水,罹百年未有之奇灾;直鲁流亡,有十室九空之叹。”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五十四章:“宛洛农村残破特甚,百姓死亡流离,十室九空,许多县人烟稀少。”

理解这条成语要把握住两点:第一,“十室九空”的“室”,是“家”“户”的意思,不是“房间”。“十室”是十户人家,不是十间房子。例如《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汉书・伍被传》:“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不能把“十室九空”曲解为十间房子有九间空着。第二,所以造成“十室九空”,是有其特定原因的,这就是百姓遭遇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而不是因为忙于什么事情十户人家有九户不在家。因为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造成的误用,在媒体中屡见不鲜。例如:

⑴李宗仁反复权衡利弊,签署了释放在押政治犯的命令,全国近万名政治犯被释放,南京的监狱十室九空。(新华网,2010年4月19日)

⑵在卡塔尔见到本国人要比在其他国家见到外国人还困难……如果哪天外国人突然撤离,卡塔尔必定十室九空。(《环球时报》,2010年4月8日)

⑶暑假一到,大学的宿舍楼大多十室九空。(新华网,2009年7月28日)

⑷我们单位可以说‘十室九空’了,好多同事都请假看球了。(《广州日报》,2010年6月13日)

⑸村子干干净净,家家水泥小楼,屋内……漂漂亮亮,但十室九空。看家的老人说,有劳力的都下田了,忙得很。(新华网,2009年3月31日)

⑹上海城隍庙的宗教节日就是上海城市全体居民的节日……每年的“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内居民家中十室九空。(央视网,2008年6月24日)

前4例说的都是十间房子有九间空着。空着的原因,例⑴是大批“政治犯被释放”,例⑵是侨居的“外国人突然撤离”,例⑶是寄宿的大学生暑假回家,例⑷是“好多同事请假”去看世界杯,都与“十室九空”的意思大相径庭。后两例说的倒是十户人家有九户是空的,但例⑸是迁入新居后忙着下田劳动,例⑹是闲来无事全家去逛城隍庙,这些人家都过得幸福美满,与天灾人祸、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迥然不同,肯定也不能使用“十室九空”。

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是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大忌,切不可不以为意。

莫把“纸上谈兵”当成“一纸空文”

在媒体上时常看到有人把“纸上谈兵”同“一纸空文”混为一谈。这两条成语确有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纸上谈兵”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用兵策略,比喻空发议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事头头是道,连他父亲也驳不倒他。后来他代替廉颇为大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照搬兵书,结果秦赵长平之战,他率领的赵军全军覆没。后人由此概括为成语“纸上谈兵”。例如清・汤斌《答孙屺瞻侍郎书》:“此先生亲身阅历之言,故凿凿如此,非他人纸上谈兵也。”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三十四:“书生都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通常他是无时无刻不在谈着发财的门径的,但多半是纸上谈兵的谈话,只图口头上快意,决不想到实行。”

“一纸空文”意思是一张没有效用的空头文件,指尽管写在纸上却不能兑现的东西,如条约、合同、规章、计划等等。例如梁启超《立宪法议》:“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邹韬奋《萍踪忆语・金圆王国的劳动妇女》:“就是有了这样的法律以后,还要靠工人们自己有力量督察着执行,否则还是一纸空文。”母国政《支部书记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一批这样的干部,多完善的方针政策,也有成为一纸空文的危险!”

这两条成语的区别在于:第一,从意义上看,“纸上谈兵”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根本没有打算去实现;“一纸空文”虽然最终未能兑现,但它本身未必就是空谈,如果具备一定条件,它还是可能兑现的。第二,从语法功能上看,“纸上谈兵”是动词性词组,指的是空谈这种行为,在前举书证中,汤斌、曾朴、老舍都直接用作谓语,曹禺用来修饰“谈话”;“一纸空文”是名词性词组,指的是空头的文件,梁启超用来指“宪法”,邹韬奋用来指“法律”,母国政用来指“方针政策”。把握住这两点,就不会把两条成语混为一谈。

考察了两条成语之后,就不难看出以下诸例中的“纸上谈兵”均属误用,都应该改为“一纸空文”:

⑴如果没有项目做支撑,再好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抓落实必须抓项目。(《宝鸡日报》,2010年10月21日)

⑵再多的政策如果得不到切实的遵照、实行,也只是纸上谈兵。(《南都周刊》,2010年10月27日)

⑶如果没有足够的惩处措施,封杀令很可能是纸上谈兵。(《燕赵晚报》,2010年7月14日)

⑷很多市民担心〔卫生部出台的〕“完全禁烟令”最后会变成纸上谈兵。(《河北日报》,2010年5月19日)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

资讯

《人民文学》试水零售

4月起,《人民文学》在南京、西安、武汉、长沙、石家庄等城市试水零售市场。“我们‘放’出去的期刊,售出率大概在70%以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不仅是为了看看‘皇帝的女儿’有没有人要,更重要的是,希望纯文学能够增加自身的沟通和应变能力,走进生活、走进受众,赢得市场、赢得喝彩,同时努力寻找支持中国文学走向未来的力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说。

赵括纸上谈兵篇6

为何赵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对于相信“天命观”的古人来讲,杀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杀俘事件并不多见,战国时秦军长平杀俘40万,楚汉时项羽坑杀秦军20万,是杀俘人数最多的两次事件。

项羽杀秦军全部战俘独留三员秦将,他们投降项羽苟且偷生;而赵将赵括与官兵同生共死,率军顽强地同秦军战斗了49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领赵兵冲击秦军。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真实的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碌碌无用之辈,赵括的父亲赵奢战功赫赫,赵奢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赵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之内,拿下由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公元前270年,赵括向父亲献策,用暗中挑拨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长平之战开始时,与赵军主将廉颇对垒的秦军统帅是王,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改作白起的副手。三员秦将和赵括相比,谁更该遗臭万年?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战斗中都是腰间挂满敌军头颅,以待战后求功求爵;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生灵涂炭,攻占赵国都城后屠城以泄当年做人质之愤,秦国何来仁慈可言?可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却释放了200多名尚未成年的赵军士兵。原来,这并非秦军出于仁慈的善举,而是让他们回去后散布恐惧,涣散赵国人心。长平一役,赵国已是举全国之力,否则这些尚未成年的士兵也不会上战场。赵国精锐尽失,秦国何来多此一举呢?原来,长平之战后的赵将李牧,依旧让秦军头痛不已,军事上无法击垮,不得不采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杀死了这个心腹大患。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秦赵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强国,但两国的实力对比,绝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后,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七雄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无法和曾经的晋国相提并论。因此,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赵国采用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他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的供应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齐国和楚国等国做出援助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并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因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和历史将赵括定义为只会纸上谈兵如出一辙。事实上,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秦军过来活埋,这40万人中的大部分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具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国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

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之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20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

战争毕竟不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的三分之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最关键的是,赵国处于“老二”效应的尴尬之中,其余五国对赵国的忌惮更胜于秦国。试想,如果齐楚两国在长平之战中能给予赵军粮草支持,哪怕在秦赵对峙的白热阶段有一国出兵击秦的话,被坑杀的可能就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六国如果能利用长平之战的战果齐心协力,乘胜追击,秦国全面溃败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机会在长平之战以前有很多次,但长平之战却是最后一次,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长平之战的结果让赵国和其余东方五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要不是赵王冤杀了李牧,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还会延后。由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国非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元气大伤,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富国强军统一才能持久全胜

综上所述,秦赵长平之战并非是通常认为的赵国惨败,赵国在强大于自己数倍而又遭受盟国背弃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战绩,的确不易,这主要得益于赵武灵王时期成功的军事改革。没有这场军事改革,在地势上充当燕国军事肉盾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命运不会比燕国和韩国强多少,绝不会成为比楚国更令秦国头痛的对手。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这场军事变革终究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在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抛开战术层面的地形论不讲,从战略层面来看,秦兴赵亡命运的注定向历史昭示,仅仅靠军事改革的成功很难取得持久的全胜。

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仅仅依靠军事改革的成功,仅仅依靠军事实力的壮大,可以胜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万世。不仅长平之战隐晦地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欧洲最终败北,美国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留下至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赵括纸上谈兵篇7

在长江商学院念书读EMBA的D先生找笔者头脑风暴,说 现在经营中比较困惑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营销市场策划问题,二是人才问题。刚好笔者前几日辅导了某合资企业蓝彻斯特战略特训营(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第三册,营销销售篇,2007年06月),涉及关于营销销售方面及营销人才培训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想把相关内容分享出来,以期望对相关人员能有所帮助、启发和参考、借鉴。 一、案例提出

D先生创业十多年,从事房产和物流行业,企业有一定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十多年来,企业一直没有营销策划部门,也没有直接的电话营销或销售部门,主要依靠一线员工门到门地服务客户,扩展客户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前许多赢利的分公司在成本利润方面出现了相对下滑,包括D先生旗下的苏州公司,宁波公司,黄岩公司等,形势迫使D先生把赢利点定位在高端项目客户资源方面,而要运作这些资源使其转化成企业的实际价值和利润,则必须有相应的职能部门专门跟进——最合适的部门就是项目部,其次是专门的营销策划项目组,再次是营销策划部,再再次是市场部,再再再次是销售部。D先生说,这个思路有了好久,但就是执行不起来。执行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人才。

“合适的人才难找”,D先生如此感叹。

难道真的没有可执行的方案了吗?笔者和D先生在沟通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二、解决方案的基本分析

根据D先生的陈述,结合蓝彻斯特战略基本思想(包括组织框架思想和人才思想),笔者提出了如下参考方案:

第一,关于组织框架设计。对一个从来没有过营销策划和销售部门的企业来说,直接设立高端的营销策划部门,风险是相当大的,风险的核心集中在用人上,即用一个合适的部门负责人。笔者在研究〈哈佛管理全集〉的时候,该书引用了德国一位著名军事理论家的话说,要成为一个战略家,必须从刺刀研究起。不懂枪的结构和应用,不懂具体战术的利害,而贸然去指挥战斗,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反面教材,是专门说明这种风险决策的负面后果的,大到国家灭亡,小到主动变被动。一个是赵括,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者。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第二个案例是三国时期的失街亭的马谡。司马懿军逼祁山,诸葛亮不知派谁去守,马谡欣然愿往,可诸葛亮怕他没有作战经验,不让他去,马谡苦苦相求,诸葛亮拨给他2万军马,任他调度,派王平为副将,马谡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却认为在平地上,马谡不听,给了王平五千人马,自领大军往山上驻扎,司马懿原以为街亭难攻,一听马谡在山上驻扎,大喜,便派人围住此山,截断水粮,山上士兵一冲下来,就用弓箭挡回士兵们不耐饥渴,打了一阵子都下山投降,马谡惨败,只有王平还坚持了一阵子。街亭丢失,诸葛亮在战略上失利。(参考:张京宏、沈宗南:〈企业用人中的用“将”问题〉,中国营销传播网,2007年06月22日,因特网地址为:/article/320/32056.html )

这些风险和教训,历历在目,重则灭国,轻则由主动变被动。作为框架决策者,不可不慎。作为D先生若强要直接设立高端的营销策划部门,只有三条途径:

一是外面直接聘请“空降将军”,空降将军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是否了解和和适应D先生企业的实际,其给出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最终成为赵括或马谡,还是未知数,风险很大,因为空降将军的待遇要求是相当不菲的;

二是D先生自己亲自带队建立该部门,风险虽小,但存在问题是D先生自己的时间管理是否来得及,二是D先生的思维惯性能否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之下打造出一支强悍的队伍出来;

三是D先生手下的客户服务经理和相应具备一定策划能力的分公司经理来带队。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具有策划能力和潜力还未知,但基本都不愿意出来接招。

三条大路,条条不通罗马,这也正是D先生忧愁的地方。笔者为D先生分析出了三条,并建议,如果D先生时间安排允许的话,可以考虑自己亲自出马带队伍培养。但D先生说,自己经过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现在只做两件事情,一是傍大款,二是网络运行安全。D先生举例说,他的同学傍的DELL电脑,专门做DELL的DM广告,效益也不错,所以他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找大款并傍之;第二是网络安全,其余的事情不管——言外之意,D先生直接带队的路是不通的。

那么,除了上述三条不通的路之外,还有没有可行的路呢?答案很肯定:如果有三条路到不了罗马,那肯定有至少三百条路能到罗马,只是没有去发现。这里笔者可以参考两条新思路:

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准备一支队伍,项目式管理,低调行事,严格培训,经过半年一年的培训,在市场方面和项目方面突出奇兵。这方面有胜利的先例。当年唐太宗为平西域,派侯君集等名将秘训飞虎军,表面上养了一只贵族子弟组成的“假飞虎军”迷惑敌人。三年后真飞虎军练成,一举攻破对方50城。对D先生企业来说,应选一位信任度上信的过、业务上了解、具备培训团队能力和一定策划能力的人选带队,既可以从企业内部选,也可以从同行请,更可以从市场招聘,渠道开了,不怕没有合适的人才。

D先生说,说来容易,找起来难。笔者说,光想不做,最后是零。如果一切都是现成的,那还要人们努力干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功到自然成,功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关键要做,在执行中去修正问题,比在讨论中分析要更有效果和效益些。

二是D先生亲自带队,带一批具备潜力但不了解行业、具备培训管理能力但产品等不很熟悉的人进行曲线建设。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如果D先生肯拿出时间进行计划的话,这样是比较保险的方式。此路线时间长,但风险小,也具备可行性。至于具体培训的内容,比如说市场培训方面的市场分析,市场选择,产品定位等,还是销售培训方面的产品知识,服务知识等等,均是细化后的话题了。

D先生表示可以考虑考虑。

第二是用人问题。无论是请人带队,还是D先生带队用人。涉及用人方面的深度问题。根据蓝彻斯特战略基本思想用人方面的理论,分四个层次:

一是单纯的人事。公司发工资,员工干约定的活。这是最低级和基础的方式。

二是从人事到人力资源的迈进。人力资源把人力等同于原料和设备来对待,具备了成本核算思想。

三是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初步把人力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划分开来,并注意开发员工工作智慧,这是在人力管理方面的细化进步。

四是从人力资本到人力资产的迈进。这一阶段,公司和员工不仅仅只是干好本职工作和发工资的关系,而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具备良好的分配制度、良好的决策制度和良好的目标管理制度的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形成双方不仅仅是经济上和劳动力上的雇佣关系,而更多的是价值观上的共识和事业层面的关系。

这四个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发挥也是不同的。第一层次下,员工遵守价值规律,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公平交易,两不相欠;第二层次下,实行KPI考核和激励考核,以制度化管理促进员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公司;第三层次下,以人性化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发挥其智力作用;第四层次下,所有的人应当都是以主人公的心态做事情。这种主人公心态,不是假装的,也不是演戏的,而是一种人力资产观念之下,配套的分配制度、决策制度和目标管理在以结果导向为表现形式的情况下延伸出来的。

我问D先生,你知道你的企业现在绝大部分员工的心态是什么?大部分分公司经理怎么想的?大部分主管怎么想的?你作为股东承受的压力有多少人在承受和分担?现在员工有百分之多少是混日子的?有百分之多少把全部精神用在工作上?有多少经理人不胜任?有多少经理人工作能力有盈余?

D摇头说,不清楚。笔者说,等那一天这些细节都基本了解了,并有成熟的方法(成熟的分配制度,决策制度,目标管理和结果导向)去解决了,人才问题便不是问题了。说到底,管理艺术的高度决定于对人性的领悟的程度。 三、结束语

现在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在WTO的初期,好比春秋战国时候,竞争激励。过上一些年,各个行业内部出现了本行业的战国七雄的时候,战术层面的竞争就没有多少了,集中在战略竞争。现在正是一个战术竞争和战略竞争都用的上的时代,着眼于战术的组织框架设计也好,着眼于战略的人力管理也好,都有实际的作用。

赵括纸上谈兵篇8

雄鹰之所以能振翅高飞,是由于它的羽毛丰满了,翅膀硬了,是因为它经过无数次尝试,积累了足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当羽翼渐渐丰满时更要经受磨砺。

当代著名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就显露出超凡的数学天赋,在证明“歌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数学难题时,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钻研。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季。他用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在羽翼渐渐丰满时不忘脚踏实地的验算。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年轻的时候就在着手收集小说素材,经常来到集市附近处的一棵大树下,摆开一块布,布上放一支烟杆以及一杯茶水。每当有行人路过时,他总会恭敬地请他们来歇歇脚,喝上一口茶水,抽上一袋烟,然后请他们讲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并自己做好记录。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四十多岁,他终于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羽翼渐渐丰满时,要有勤奋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羽翼渐渐丰满时,我们要力戒狂妄自大。

赵括是楚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谙兵法,谈论用兵理论,连他的父亲——一代名将赵奢也难不住他。高傲的赵括便自以为精通兵法,天下无敌,于是在赵奢死后便冒然请缨,取代与乃父齐名的一代大将廉颇。但是只长于空谈兵法而无实战能力的赵括断送了赵国四十万活生生的年轻将士。“纸上谈兵”的教训警示我们:羽翼渐渐丰满的时候,一个人最容易狂妄自大。

注重磨砺,当羽翼渐渐丰满时,我们就会享受到翱翔于天空的乐趣。

加强基础,当羽翼渐渐丰满时,我们会领略到山之巍峨,海之博大。

赵括纸上谈兵篇9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赵括纸上谈兵篇10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的吧!这讲述了赵国有一位通晓兵法的人,名曰赵括。他在谈论兵法上可谓是头头是道,游鱼得水呀,在当时可是无人能及的。可在他领导的长平之战中惨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缺乏了经验。虽然他能谈兵法,但是他没有实战的经历也是不行的。从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任何事情都不是靠嘴上说的,就算你说的再华丽也只是“空城计”罢了。只有将这些都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本领。我们要想成就大事,就切勿纸上谈兵。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可是兵家之士的座右铭啊。练武的人关键是靠平时多练习拳脚功夫,他们不会夸夸其谈,所以他们成为了武士。而那些大发言论,不将其落到练习上的最终只会“演讲”,没学到一点儿真本事,这就变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人了。

被世界誉为“发明大王”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的一生有三千种之多的发明;英国的牛顿发现牛顿定律,创造了微积分,对近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些世界级的名人,他们享受着最高的赞誉,不仅仅是他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完美的语言理论,更多的是他们为创造这些而去进行的试验。如果他们没有这些事实依据,只是凭空去想,然后将他们所想到的告诉人们,并说他们说的绝对是正确的,那么将有多少人会相信呢?会得到多少人的“顶礼膜拜”呢?我猜想,应该不会多吧,不久就会有人站出来它。由此看来,这些结论离不开事实论据,也离不开他们的动手。

现在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的招聘都打出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为了我们将来的更美好,为了我们的成就,就要努力学习,但不是只去学习理论基础,而是要我们多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那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就。

山东潍坊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河滩中学初三:宋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