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4 19:57:49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篇1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173-04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昭君的故事篇2

1、四大美女中和亲的是王昭君,王昭君生于汉宣帝时期,她的出塞,促使了汉朝和匈奴交好,让边塞停止烽烟,可以说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也一直被两族人民所铭记。关于王昭君还有“落雁”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

2、在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但是大部分记载的都是男性,而女性却很少,但是有这么四位美女,分别是王昭君、貂蝉、西施、杨玉环,她们并称为四大美女,且除了美貌之外,她们还各有各的传奇事迹。

3、而在这四位没人里面,说到和亲的,一般指的是汉宣帝时期的王昭君,而正是因为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才促使了汉朝和匈奴的交好,让边塞的烽烟熄灭了半个多世纪,因为她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并一直被两族人民所铭记。

4、除了昭君出塞之外,关于王昭君还有一个“落雁”的小故事,相传王昭君在离开故土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悲伤的,所以她在马背上弹起了琴,而琴声是离别之曲,这个时候南飞的大雁听到了琴声,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女人,忘记了飞行,从高空上落了下来,由此王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后多和沉鱼一起使用,形容女子的样貌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王昭君的故事篇3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2、昭君出塞

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篇4

作者简介:张文德(1963- ),男,汉,江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明代戏曲选本中有关昭君戏目甚多,如《王昭君》、《和戎记》、《和番记》、《青冢记》、《宁胡记》、《王昭君和番》等。经过仔细探考,可知富春堂本《和戎记》是旧本戏文《王昭君》的嫡传和原貌;《青冢记》、《和番记》与《和戎记》三者并不是同剧异名,迥非一书。《宁胡记》为佚剧孤本,《王昭君和番》为南杂剧,而非戏文。

关键词:戏曲选本;王昭君和番;和戎记;青冢记;和番记;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

明代有关王昭君故事的戏曲选本现存16种、共计25个出次的选折,且剧名题署各不相同,如《王昭君》、《和戎记》、《青冢记》、《和番记》、《宁胡记》、《王昭君和番》等等,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传奇单出别题,有的是杂剧改署、更多的是同剧异名或异剧同名。对此,学者多不予斟别,仅凭题名立论,往往张冠李戴,造成舛误。现拟对选本昭君戏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梳理,辨其体式,以便澄清事实,各还其旧。

一、《和戎记》

明刊富春堂本《王昭君出塞和戎记》,万历间金陵唐氏据旧本“新刻”,凡36折,有《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本。由于此剧存世甚早,传播广泛,所以明清戏曲选本中选《和戎记》者最多,相互间的差异亦甚大。现将曲选明确题为《和戎记》的各本,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乐府玉树英》两出系“佚文存目”无法确知之外,各家对《和戎记》的录选主要集中在第29折。通过比勘可知,《全家锦囊续编》卷11所收“摘汇戏式”《王昭君》10段与《和戎记》对应的10折曲文最为接近、绝少相异。这说明富本《和戎记》虽刊于万历间、晚于嘉靖时的锦本,但它是旧本戏文的嫡传,其前身不仅远在嘉靖32年《风月锦囊》重刊之前就已存世,而且还是锦本《王昭君》戏文据以摘汇的底本。这足可证明《和戎记》是明初旧本戏文原貌,而非万历改本传奇。

其他各选本虽云出自《和戎记》,但与富本《和戎记》相较,均有程度不等的疏离现象。依其亲疏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删削曲文。《词林一枝》卷4所选《昭君亲和单于》,为《和戎记》第29折后半出,前无[小桃红]至[胜葫芦]等8曲,盖为刊落。并且还将《和戎记》的第一支曲牌[点绛唇]“汉岭云横……旷野云低”更名为[粉蝶儿],曲文不异。其他选本对此曲的处理办法皆同《词林一枝》,惟锦本“摘汇戏式”与富本《和戎记》相同,仍作[点绛唇]。可见,牌名[点绛唇]的是古本,而改为[粉蝶儿]的是万历间新流行的唱法。

第二,增添曲文。《摘锦奇音》卷3所选《昭君出塞和戎》,出自《和戎记》第29折。惟增出首曲[山坡羊]“王昭君好一似海枯石烂……要见刘王难上难”。下接29折全部曲文和宾白,亦同《词林一枝》将[点绛唇]更名为[粉蝶儿],而曲文全同。《群音类选•北腔类》卷4“王昭君和番”亦含括《和戎记》第29折全部曲文,但增出首曲[清江引],且[小桃红]等8曲已经大为后置。并且,增加[尾声]一曲,不见于《和戎记》。

第三,更换曲文。《乐府万象新》卷2、《大明春》卷3、《乐府红珊》卷6,三者同出一源,出目皆为《昭君出塞》,曲牌联套及宾白、科介亦均相同。其后半出全同《词林一枝》,本于《和戎记》第29折而略改;而前半出差异甚大:改富本《和戎记》[小桃红]等前8曲依次为[汉宫春]“金瓜武士”、[前腔]“思忖手足”、[前腔]“娘娘今日离了禁城”、[前腔]“时乖运蹇”、[清江引]“刘王闷坐金銮殿”。这5支曲牌、曲文皆不见于富本《和戎记》,显为选本更易的结果。

第四,曲文宾白皆异。《乐府菁华》卷2《冷宫自叹》和《徽池雅调》卷1《昭君和番》两出,虽标剧名《和戎记》,但其曲牌、曲文和宾白与今存富本《和戎记》均无一相同。不宜再称《和戎记》,应改题以示区别。

此外,尚有选家未署剧名,今人误题《和戎记》者,造成了新的混乱。如“海外孤本”《大明天下春》卷5有《元帝饯别昭君》本无剧名,整理者竟误标为《和戎记》[1]。据考,它是元代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3折全套曲文的“北曲南唱”,既不出自《和戎记》,又非“戏文”。

二、《和番记》

前文言及《乐府菁华》卷2《冷宫自叹》与《徽池雅调》卷1《昭君和番》,虽然题署《和戎记》,但它与今存富本《和戎记》迥然不同,不宜仍其旧称,而应别题为《和番记》。这是基于明代殷启圣编、万历间熊稔寰刻本《尧天乐》选有《冷宫诉怨》一出,已题剧名为《和番记》。经比对,《冷宫诉怨》与《冷宫自叹》为同源同出,曲文和宾白亦绝少相异,实为一剧,均应题为《和番记》。

《尧天乐》本“冷宫诉怨”约可对应于《和戎记》的第10折剧情。《和戎记》所叙亦为昭君向元帝“诉怨”,所唱曲牌依次为:[懒画眉]、[前腔]、[皂罗袍]、[懒画眉]、[前腔]、[皂罗袍]、[弹琴唱词]、[北祝英台]、[下山虎]、[前腔]、[尾声],共11支曲子。而《尧天乐》的曲牌为[引子]、[江儿水]、[前腔]、[皂罗袍]、[琵琶怨]、[红纳袄]、[前腔]、[呖呖韵],共8支曲子。即便是两者都有的[皂罗袍],曲文亦不相同。如《和戎记》中第二支[皂罗袍]曲文为:

玩赏中秋好景,看风清月朗,爽气严凝,银河皎洁似丹青,霜天露湿衣襟重。(合)吴刚砍斧,玉兔弄春。嫦娥独睡广寒宫,君臣元是三台令。

而《和番记》之[皂罗袍]曲文为:

玩赏中秋好景,见一天月朗星明,飘香桂子散宫庭,嫦娥独在清虚境。(合)御香引袖,香醪满斟、璃呈现,碧桃奉樽,大家齐唱东瓯令。

这是两者最为接近的曲唱,也只仅有第一句“玩赏中秋好景”相同,其他均异;且《和番记》之[琵琶怨]一曲全录自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梁意娘相思歌》,而《和戎记》无此曲唱。

另外,《和番记•冷宫诉怨》中[江儿水]的最后一句“当初指望居皇室,谁知落在冷宫里,似月皎被云遮蔽”,则略近于《和戎记》第8折[摧拍]“空指望身荣,空指望身荣”;“无故将奴囚入幽宫”;“花正开时遭雨打,月当明处被云遮”。王昭君“诉怨”情节,《和戎记》连用两支[下山虎],曲文甚长。其第一支[下山虎]为:

君王听诉,冤曲难伸。奴是越州王淑真,朝廷圣旨选奴为正宫。卿相毛延寿,索取讨金银。俺父为官清正,礼不周全。挟仇坑人命,奴亲笔画丹青,献上圣明君。不想画工施谋计,将奴点痣与疤痕,搬斗朝廷龙颜怒,把奴囚禁冷宫中,骨肉飘零。今见圣明君,诉不尽衔冤苦情。听奴从头一一诉伸。

而《和番记》仅用一支[红纳袄]倾诉昭君哀怨:

俯阶前、奏明君诉苦情:感皇恩选正宫,嫉妒人毛画工,强索取金共宝;设机关点疤痕,坑陷身在冷宫。痛父母恩义深,兄和妹手足情,火上冰。望君王大布阳春也,提起天罗地网人。

这都是选取剧情内容最为接近的曲文来比对,已是差异甚大,其他更是不言自明了。至于王昭君其人,《和番记》说她是“王山之女王嫱”;而《和戎记》则云:“奴家姓王名嫱,字淑真”,“越州太守王朝珊之女”。可见,两者在人名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不仅如此,两剧在若干情节上亦有所不同,如《和番记》昭君唱词有:“早知如此挂人心,何不当初莫相识”,“几回梦里相见后,令人不觉痛伤情”,则昭君幽居冷宫之前,她与汉帝似乎“相识”,还多次“梦见”过,而《和戎记》无此情节内容及相关曲文。

由此可知,《和戎记》与《和番记》实是面目迥异的两个剧本。而钱南扬先生则说:“《和戎记》,《尧天乐》题作《和番记》,实是一书”[2],这种看法并不确当。因《和戎记》与《和番记》关系疏远,既非同剧异名,更非一书,应当将其厘为两目,不可混为一谈。

此外,《徽池雅调》卷一有《昭君和番》题《和戎记》,经比对,它与富本《和戎记》出入甚大。徽本《和戎记•昭君和番》的曲牌依次为[山坡羊]、[新水令]、[北步步娇]、[北沉醉东风],其曲文和宾白皆不见于富本和其他《和戎记》选本。这一出戏的剧情似是对富本《和戎记》第29折和第33折内容的删改浓缩。如徽本[北沉醉东风]“告雁”:

你须当高飞远然,谨谨提防张弓弩箭。射箭人心不善,倘有差池、倘有差池将奴抛闪,此封书儿非等闲。云笺寄与宾鸿雁,早到金銮宝殿前。再拜上软弱的刘皇诉奴苦万千。而富本《和戎记》全同锦本《王昭君》,其相关曲唱是[一封书]“告雁”:

宾鸿愿听音,你临行嘱咐你,高飞险处低声过,防避拈弓打弹人。饥餐休撞入丝罗网,渴饮江边更有打网人。腾空飞上高枝宿,莫向沙滩水面浮。若遇池塘休沐浴,湿了音书字不明。高飞恐怕金弹打,低飞又怕打网人。害了你身犹似可,误了昭君寄信人。若到南朝见明主,方显昭君一片心。

徽本与富本不仅曲文有异,而且“告雁”的地点、目的亦完全不同。富本是写昭君到“乌江”,抱着必死之心,投江之前见“白雁”而血书诉情,实欲显昭君一片忠君为民之心;而徽本是在“黑水河岸”上“云笺告孤雁”,希望刘皇和汉公卿见信后“统兵调将前来追赶,即便催征免归九泉”,实存生还汉宫之望。两者迥然有别,不是一剧。

而徽本《和戎记》与《尧天乐》本《和番记》同出一源,关系密切。《徽池雅调》的编者、《尧天乐》的刊者都是“熊稔寰”,两者均是青阳腔剧本;它们与富本《和戎记》相较,呈现出明显的疏离关系。自不当再署《和戎记》,以增疑惑,而应如《尧天乐》那样统一别题为《和番记》,则较为名副其实。

三、《青冢记》

明代冲和居士编、崇祯刊本《怡春锦•弋阳雅调数集》,选有《青冢记•和番》一出戏。它既与清代《缀白裘》之《青冢记》无干,又不同于《和戎记》,但学者多认为《青冢记》就是《和戎记》的别名。郭英德先生在介绍富本《和戎记》时即说:“《怡春锦》选入,别题《青冢记》,《尧天乐》选入,则题《和番记》,实皆一书”[3]。这一判断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富本《和戎记》之不同于《和番记》,前揭文已证之,不赘。而《青冢记》是否确为《和戎记》的同剧别题?尚须作出进一步的考察。

富本《和戎记》第29折前有8支曲文大多见于《青冢记•和番》,但曲牌、曲文略异,且后者重唱较多。如《和戎记》有[浣溪纱]“行行过上林”、“为辞了汉高王”、“迎接着美貌胭脂为阵”;而《青冢记》分别作[前腔]“行行过山岭”、“追思汉高皇”、“忍将美妇人,却把胭脂为阵”。《青冢记》尚有多支曲唱不见于《和戎记》;而《和戎记》此折后半之[点绛唇]、[花]、[耍孩儿]等长曲,亦不见于《青冢记•和番》。可见,它们不仅不是一书,而且并无明显的承传关系。据考,《和戎记》前8曲、《青冢记•和番》一整出,其直接所本是嘉靖间的《风月锦囊》卷一《新增王昭君出塞》说唱故事杂曲。

《王昭君出塞》的曲牌依次为[小桃红]、[下山虎]、[蛮牌令]、[亭前柳]、[一盆花]、[浣溪纱]、[马鞍儿]、[胜葫芦]、[皂罗袍]、[三换头]、[尾声],此为南曲[越调]一套完整的散曲结构,共同咏唱昭君和番故事。

《王昭君出塞》虽然原是说唱故事散曲,但它很早就偷入戏曲,并被用为剧曲演唱,自是不争的事实。旧本戏文《和戎记》既然已将其采录改编为剧曲,那么《王昭君出塞》散曲的问世自当在明初以前。《青冢记•和番》对此套曲的处理办法是:添设角色配置和简略韵白、删除[尾声]曲唱,增出重唱和一支“引子”曲[驻云飞](二旦上)“一对鸳鸯,指望同谐正纪纲。毛延寿生奸诳,平地起风波浪。,汉刘王少纲常,没主张。王昭君亲自去和番,不得同衾帐,隔断巫山十二行。”下有韵白:“一步远一步,离乡多少路。昨日汉宫人,今朝胡地妇”。此不见于《王昭君出塞》散曲,亦不同于《和戎记》,显为弋阳曲唱新增。

《王昭君出塞》尚有两支曲子不见于《和戎记》,却见于《青冢记•和番》。现录出,以示对比:

[皂罗袍]强把花钿重整,暗消魂无语,画角愁听。泪眼盈盈,界破残妆面,梨花带雨一枝枝润。轻裘肥马也不称心,羊羔美酒也不称心,无语对着银缸影。

[三换头]闷恹恹,病渐增。羌笛弄,两三声,唤把归心切,奈阻隔千山万水。阴山冷,草地深,何时得见故乡人?花如锦,柳似茵,争如得见汉宫春。《青冢记•和番》将上两曲改为:

[(皂罗袍)]强把花钿重整,强把花钿重整,暗消魂无语,画角愁听。泪眼盈盈,界破残妆面,梨花带雨一枝横。轻裘肥马也不称心,羊羔美酒也不称心,到晚来无语对着银缸影。

[(三换头)]闷恹恹,病渐增。羌笛弄,两三声,唤起归心切,唤起归心切,奈阻隔千山万岭。花如锦,柳如烟,何时得见故乡人?阴山冷,草地茵,料应难转汉宫庭。

由此可知,《青冢记•和番》整出戏,实直接本于《王昭君出塞》散曲,但却增出“引曲”、刊落[尾声]。它的曲牌只有[小桃红]、[下山虎]、[前腔](即[浣溪纱]),其他曲牌皆佚去。而唱词曲文皆有,只是略作改动,以适应场上演出的需要。《青冢记》这种“先唱后白”、“一出一套”的传奇作剧规范,迥异于《和戎记》,也是它晚于《和戎记》戏文的显证。同时,这也说明《青冢记》并不是《和戎记》的同剧别题,更非一书。

此外,明代青溪菰芦钓叟编、崇祯刊本《醉怡情》卷8,选有《青冢记•昭君出塞》一出,朱崇志先生将其列入“戏文”类[4](p.238),实失检。据考,此出即是晚明陈与郊的单折杂剧《昭君出塞》,见于明沈泰《盛明杂剧•初集》。经比对,两者曲牌顺序、曲文唱词、角色配置等无一不同,惟宾白个别文字略异。这说明所谓的《青冢记•昭君出塞》,实际上就是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的同剧别题,并非戏文。

四、《宁胡记》

明陈宗鼎的《宁胡记》全本今已佚失,但明胡文焕的《群音类选》“诸腔类”中收其两出,即《六宫写像》、《沙漠长途》,为仅存孤本。据此,可对《宁胡记》的剧情内容作概略了解:

汉元帝下诏全国选秀女,良家女王嫱同众秀女被征选入宫。王昭君母亲随女进京(是否如郭沫若剧本所写是扮成仆人,不得而知)。进宫后,因人数甚多,皇帝无法一一召见,便派北寺令董承统领24班百余名画工,在昭阳门外为宫女画像。王昭君亦同众女子出宫写像,为其画像的是毛延寿。毛氏作为一名普通画工,“终朝苦役骸形”,“雨汗染透衣襟”。一见有为宫女画像的机会,便借此渔利,“专求润笔”,要宫女“多赐黄金”。遭到王昭君痛斥,要他据本相“直笔描成”,不得“贪饕贿赂,欺公罔上”。他便乖乖为王昭君画好。其他宫女都争相贿赂毛延寿,毛氏据润笔多寡而为好丑。毛延寿见王嫱自恃天生丽质,“容貌过人”,独不肯行贿,还抢白了他,便把已画好的像改坏。唱[一盆花]“愧忿教人难忍,那无知愚婢,言出伤人。他自道能将凤帏亲,须教难把龙床近。只改作:眉头字横,颐边骨撑,更且唇青口阔,两鬓疏零”。把王昭君的肖像改画得十分丑陋不堪。并说:“中国皇帝幸你不成,除非去九夷八蛮做个妃子。”

此时,匈奴五单于争立,郅支单于将呼韩邪单于击败,呼韩邪投奔汉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嘉允。甘延寿、陈汤复袭斩郅支单于,传首京师。呼韩邪且喜且惧,再次请求和亲。“上案图,以昭君行”。召见时,昭君丰容靓饰,竦动左右。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不复改更。只好将毛延寿抄斩,将其妻没为官奴,随昭君出塞。呼韩邪依汉力,复为单于。表示:“吾斯怨雪,来朝帝阙修臣节”,“皇恩如许,玉闺抡赐如花女,吾子吾孙,长护边关报汉恩”。单于携昭君回塞北,百官出咸阳门祖道饯行。昭君一路悲悲切切,思乡恋国,愁绪绵绵。“闷拨琵琶怨别离”、“寸心如割,百念俱灰”。

现存的《六宫写像》之后,应该有昭君幽居3年、辞朝饯行、出塞悲怨等戏剧情节,然后才接《沙漠长途》。所以,此两出戏并不衔结,中间缺少许多环节。再者,南戏或传奇例以生、旦为主角,所以又叫“生旦戏”。此书既不是以汉帝为“生”角,也不是以呼韩邪为“生”角,却以匡衡为“生”角。吕天成《曲品•宁胡记》即云:“此以匡衡为生,内状王嫱嫁胡事,婉转详尽”[5],可证。那么,主角匡衡的戏份应当是很重的,而存曲中却以北寺令董承为“生”,显系改扮。现存两出戏对匡衡事,毫无涉及,这说明已佚的曲中应有他大量的重头戏。同时,按照正常情况,既然剧名《宁胡记》,王昭君就应当是主角,即“旦”角非她莫属,而剧本却将她安排为“贴旦”,为女配角,亦是很可骇怪的事。那么,“旦”角是谁呢?是行贿毛延寿“宝串”的一个宫女,而其自称“想朱颜庸劣,难固君恩”,她后来的境遇如何?或许就是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或傅昭仪?因存曲太少,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这亦可说明,此剧在角色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陈宗鼎的《宁胡记》主要据《汉书》和《西京杂记》而加以推衍。原本出数不明。但从残存的佚曲来看,此剧当不甚长。后面应有昭君到胡地生活的一些情节,并为汉匈的友好作出过努力和贡献,结果使胡安宁,使汉无忧,方得名《宁胡记》。若然,它将是唯一一部详写昭君到胡地生活的戏曲作品,其意义重大当不言自明。可惜曲文不存,已无法得知其详了。但它不会少于《王昭君变文》的情节,似可肯定。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对《宁胡记》的评价是:“记王嫱事颇核,记匡衡事反涉于诞。畅达之词,第未莹彻。且音调不明,至有以引子作过曲者”[6]。

五、《王昭君和番》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北腔类》卷4,选有《王昭君和番》。原注云:“与《宁胡记》不同。此戏南北相杂,音韵不谐。多诸腔中之饶剧也,姑入于此”[7]。学者多知其不同于《和戎记》。但对其出处和该剧的性质判定,有的说是杂剧,有的说是戏文,可谓言人人殊,看法各异。现将群本《王昭君和番》的曲唱情况,依次与富春堂本《和戎记》进行比对,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群本《王昭君和番》的曲唱多同于富本《和戎记》,谓其出自《和戎记》并无大错。只不过它不是以寻常单出或多出选本的形式出现,亦不依原本顺序选入。而是将《和戎记》有关昭君出塞和番的第29、31、33折三折曲文内容抽出,打乱次序、予以重新编排,并增添了一些衔接的曲唱和宾白。从而造成它与《和戎记》的明显疏离,并产生一种陌生化和新奇的效果。事实上,它与富本《和戎记》的确有着显著差异:

其一,增添宾白。

富本《和戎记》注重曲唱、宾白甚简,这是早期南戏的特点;而群本《王昭君和番》曲白兼重、宾白繁复,长者对白几达千字,明显异于富本。这是为适应万历间舞台演出实际而作的精心改造。

其二,增改剧情关目。

富本写“正月十五”议选王昭君为正宫,昭君是“越州人”;群本改为“八月十五”,昭君为“越州蛾眉县人”。昭君幽居冷宫,元帝“游宫,见月不明”,知宫中有怨气,才打开冷宫之门,此不见于富本。富本只有昭君自画像一幅;而群本则云:毛延寿画有三张昭君美人图,一张在汉宫,一张献于番邦,“他身边还有一张”,欲伺机“背投别国而去”。富本有昭君“血书告雁”、“白雁传书”情节;群本改为“修书一封”,让王龙带给元帝。富本、锦本皆为昭君“约三事、进番城”;而群本虽云“三事”,实为四事,增索番国“山河地理图”。群本还增出要求单于“乌江建浮桥”的情节,不见富本。

其三,增改曲唱。

[清江引]“刘王闷坐”一支曲唱,虽不见于富本,但万历间《和戎记》改本传奇中多见,不为群本新增。群本增出[点绛唇]“俺那里封他位列西台,官居极品……只恐怕你也似我汉元君”,仅有个别曲句同于《和戎记》,整曲不见富本。新增[尾声]曲“佳人自来多薄命,玉貌花容献边庭,苦了昭君离禁城”,实据《风月锦囊•王昭君出塞》而改,不见富本。而群本所添曲牌名[二煞]至[五煞]及[胜葫芦]“散金碎银赏与众人”,“恨不得向前去搂定昭君”等曲句亦与富本《和戎记》明显不同。所以,群本《王昭君和番》不是富本《和戎记》的直接改本,而是《和戎记》改本的重编,系《和戎记》的第三代改本。

要之,群本《王昭君和番》实是南杂剧,它不仅具有相当于一本四折杂剧的篇幅,而且是以独立的单剧形式出现。所以,不宜再称它为“戏文”,更不宜强行为它寻找出处,称其为某剧之《王昭君和番》。实际上,《王昭君和番》就是这部南杂剧或称“饶剧”的剧名,而非出目。

此外,《词林逸响•月卷》选有《昭君出塞》,首曲[步步娇]“御柳经年愁肠绾”。此出朱崇志先生将其列入“戏文”[4](p.212),且不明出处。据考,此曲出自汪廷讷《种玉记》第17出《妃怨》,经比对两者全同,只不过选本将其出目《妃怨》,改为《昭君出塞》而已。此实为晚明传奇,不为戏文。

综上所述,明代曲选多选《和戎记》第29折,但由于时地不同、声腔各异,各选本面貌与富本《和戎记》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尤以《乐府菁华•冷宫自叹》和《徽池雅调•昭君和番》距离最远,它们与《尧天乐》本《和番记•冷宫诉怨》是同一个系统,皆为青阳腔剧本。《青冢记》、《和番记》与《和戎记》三者并非同剧异名,迥非一书。《宁胡记》自成一体,为仅存孤本;而群音本《王昭君和番》是据《和戎记》改本重编的南杂剧,并非戏文。(责任编辑:郭妍琳)

参考文献:

[1]李平.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

[2]钱南扬.戏文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

[3]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1.

[4]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吴书荫.曲品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386.

[6][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9.

[7][明]胡文焕.群音类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67.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Selected Works in Zhaojun Drama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Wen-de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王昭君的故事篇5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屈原故里

这里是秭归县香炉坪,大家请抬头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额上镌有郭沫若的手书“屈原故里”。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秭归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西陵峡雄奇壮美,还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险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岩更是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这些自然景观与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由秭归出发,可西进“小三峡”漂流,东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流览,南入“长阳人”家乡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农架探密。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新建到大坝一公里处的秭归新县城将会成为集三峡大坝雄姿、高峡平湖风光、屈原故里风情、库区移民新城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和三峡地区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我们现在就到了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汉时兴山属南郡秭归。宝坪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近年来,她的家乡又兴建了昭君宅、纪念馆、长廊碑林、汉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纪念凭吊这位以国事为重、富于献身精神、美丽而坚韧的汉代奇女子。这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王昭君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许正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也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或浓或淡的表情……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这里就是昭君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图重建的。

从昭君宅出来,东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这是当年昭君姑娘汲水之处。井约一米来深,清澈见底,井水从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据说还是当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请看这条溪水,它叫做香溪。

传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在水中,从此溪水变得碧清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将它叫做“昭君溪”。

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闾乡,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这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很多,如香炉平、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送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王昭君的故事篇6

传奇不?一点儿也不,寻常赐婚罢了,连和亲都不像。历史上的和亲,通常带有一定的屈辱感,用女人换和平,即意味着真刀真枪干不过人家,说起来也是没脸。“昭君出塞”则不同,其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哪有和亲的必要?然则王昭君的故事还是名动青史,成了传奇,这又是为何?

如果正本清源的话,也不难解释。

史家虚构,一也。我个人总结为“心生‘悲怨’犹可信,画工所误实无稽”。心生“悲怨”说,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大意是说,王昭君入宫多年,见不到皇帝,心里有气很不爽,听说朝廷“招聘”外嫁女,就毅然决然应聘了。

前半段是可信的,后边纯属写小说编故事。画工所误说,出自《西京杂记》,虚构了画师毛延寿一角,把汉元帝损得一塌糊涂,“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宫女们为了出人头地,纷纷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结果别人画像都很美,都被皇帝临幸了,没王昭君什么事。然后故事就顺溜了,呼韩邪过来讨老婆,汉元帝按图索骥,选了画得 不好看的宫女,送行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儿,又不能反悔,肠子都青了,回来就拿毛延寿等人开刀,致使“京师画工,于是差希。”

实际上,汉元帝龙体一直欠安,年轻的时候就不好,有个外戚叫张博,写信给朋友说:“陛下春秋未满四十,发齿堕落”。想想看,身体这么差劲,女色上如果不加节制,那还了得?性格上,他“柔仁好儒”,当皇帝也许不称职,当丈夫还是不错的,体现在用情上,比较专一,平生喜欢的女子屈指可数。王昭君出嫁,是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五月,汉元帝病逝了。以此可见,作为普通宫女的她,见不到皇帝也属正常,跟画工没关系,更不会自愿请行,朝廷“外交”事务传达不到她这一级。合理的推测是,因为她姓王,勉强可与皇后王政君连宗,身份可以尊贵一些,所以选择了她。

文学家宣泄情感,二也。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蔡邕。蔡邕反对“和亲”,汉元帝,才子皇帝一枚,《汉书》赞他“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Y节度,穷极幼眇。”活脱脱李后主前世啊!蔡邕著《琴操》,焉能不加收录?才子得有佳人配,为了对王昭君错过帝王面表示遗憾,虚构其高超琴技,一曲《琵琶怨》,大雁落平沙,很有些蔡文姬的影子,于是王昭君有了“落雁”之雅称,跻身古代四大美女之列。

所谓的传奇,至此完全定格。

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昭君出塞”,真的没那么传奇,也不像后世所宣扬的“鸣镝无声五十年”那么玄乎的承载,作用其实有限。也许汉元帝当初有这方面的期许,如封其“宁胡阏氏”,改元“竟宁”等等,可是现实政治又岂是一位小女子所能左右的?没有王昭君的牺牲,匈奴大概也成不了气候;王莽代汉时,不过才过去40年,匈奴印玺一改,仍然箭拔弩张。

昭君出塞,与其说是传奇,倒不如说是王昭君个人的悲剧,正如蔡邕操刀的《怨词》写的那样,“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何其悲怆也!她与呼韩邪仅仅生活了三年,呼韩邪就呜呼了,她就上疏汉成帝,要求回家,汉成帝的回复异常冰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曰:“成帝赦令从胡俗。”什么叫“胡俗”?也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皇帝有令,王昭君没辙,只得含羞忍辱改嫁呼韩邪长子雕陶莫皋,共同生活十一载。

王昭君的故事篇7

关键字:《王昭君》;音乐结构;心理描写

陈钢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年轻时因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写)而享誉乐坛,此后在音乐创作中结合多种民族性表现手法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多部具有题材丰富,旋律新颖,并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清新质朴的民族语言广泛流传,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是作曲家陈钢继《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与何占豪合写)后又一力作,作曲家视这部作品为《梁祝》的姐妹篇,它继承了《梁祝》的抒情、戏剧性,并且在感情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深层的刻划。相对于《梁祝》通过相爱与抗争两条主线树起祝英台的形象,《王昭君》则主要是通过感情的层层剥落勾示了王昭君性格与情感中的中心命题―爱。此外与《梁祝》的中国戏剧式单纯善恶冲突相比,《王昭君》试图更加接近西方音乐、西方戏剧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和斗争的方式,主体更加突出,比例更加协调,结构更加严谨,在创作手法方面有着更独到的创新。

一、音乐结构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是一首单乐章标题性作品,作曲家主要从从广东音乐和粤剧唱腔中汲取一些养料素材进行创作,全曲由“娉娉汉宫”“萋萋塞外”“峨峨青峰”三部分组成,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表现内容。

(1)“娉娉汉宫”

曲始,音乐以的节奏引入,大乐队奏出辉煌激昂的颂歌,后转调由弦乐齐奏轻柔悠扬的旋律将人们带入古代雍容华丽的汉宫,在竖琴晶莹轻柔的衬托下,独奏小提琴新颖的奏出了雍容华贵、美丽动人的王昭君主题,其先用散板音乐点缀勾画了王昭君神采清丽、顾盼生姿的美丽形象,后继续保持主题情绪,音乐旋律重复了前面叠入渲染气氛是所用的背景音乐推动音乐的进行,紧接着在同样的高度以舒展华丽的旋律细致的描绘了王昭君凭栏独步、仰望碧空的倩影,并探析了其愉悦而又哀愁的心境,音乐在第二次描写时转调在低音区进行描写刻画,低沉的音区细致的描绘出王昭君充满惆怅哀怨的心境,随后音乐通过简短的连结进入副部。

相对于轻柔哀怨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显得活泼俏俐、生气蓬勃,展现了一个纯真、活波、对生活充满憧憬希望的王昭君,这段音乐中独奏小提琴欢快的旋律与乐队紧密协调配合交替演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尤其小提琴在旋律高音区酣畅淋滴地演奏鲜明的刻画出一个活波俏丽的王昭君,展现出王昭君的另一纯真活波的性格,描绘出那种向往自由快乐和幸福的心境,随后简短的结束呈示部。

呈示部-结构示意图

结构 引子 主部 连接 副部 结束

A A’ B

材料 a b a a1 b1 c c1 c2

小节 1-

15 16-42 43-47 48-59 60-77 78-96 97-112 113

118 119-

143 144-

170 171

242 222-

242

音乐描述 颂歌 汉

宫 神采清丽的王昭君 凭栏阔步、仰望碧空的王昭君 活泼、俏俐、向往幸福自由的的王昭君

情绪表现 昂扬地 雍容华贵地 潇洒自如地 舒

地 婷婷玉立地 低

地 思

地 活 波 地、俏 丽 地

发展手法 引 入 叠入 倒影 重 复 对比 迭奏 发 展

(2)“妻萎塞外”

展开部“篓萎塞外”是全曲的中心。作曲家主要通过渐层开展的四个大的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王昭君在出塞途中感情的多重起伏,从而揭示她复杂的性格心理。第一层先以沉重缓慢的音调引入,铺垫情绪,紧接着以颤抖的下行音调和向上的音群模进将人们带入寒风凛烈、荒芜凄凉的大漠荒原。小提琴主题音调结合高音旋律处的颤音形象般地刻画了王昭君初到塞外在一个陌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揣促不安的神情,紧接着主题音调在低沉音区细致的刻画了王昭君在塞外之路中内心的孤寂以及回首茫然的心境,最后整个乐队感叹性音调的宣泄将情绪推向高处,命运的悲叹激愤的神情都被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一一表现出来。

第二层作者设计了大段的琵琶独奏描写王昭君在颠沛流连的塞外途中远离故土梦萦家园独操琵琶倾诉心声的情境,起先短短的几句琵琶音调将王昭君苦闷的心声表露显现,长笛音乐的轻盈进入视托出塞外途中明月当空、周围寂静的夜色,王昭君内心的思恋与孤寂在此情此景中都借着悠悠的琵琶音韵流淌开来,其流淌倾诉出的不仅是王昭君的心声,更有她无私的爱。

第三层音乐采用了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其激进短促的音调、有力的节奏以及多彩的配器将王昭君内心的坚定以及性格的刚毅鲜明表现,深刻地刻画出昭君对故土的热爱以及深明大义的情操,音乐进行直至引出气息宽广豪放、盛情深沉的高潮,其惶恐中的勇气、刚强中的信念,种种复杂的情感和痛苦,在这里均统一升华。

第四层是由独奏小提琴演奏的激情慷慨的华彩乐段,王昭君出塞途中内心的疑惑、彷徨、徘徊、糙动、以及坚定的信念等内心的情绪波动都通过华彩段尽情的演绎,小提琴富有性格的独奏将王昭君内心的思想波动表达到极致,随后经过连接的过度引出再现部。

展开部-结构示意图

结构 展开部分 连接

A’’ C E F

材料 d a2 a3 e 前奏 f g c3 h i

小节 250-274 275-322 275-322 323-366 367-395 396-402 403-411 412-453 454--554 555-586 587 588-626

音乐描述 大漠意境 塞外荒芜大 漠 王昭君初到塞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的内心波动描写 苦闷心声表露 寂静月色 昭君琵琶倾诉 昭君坚定内心 昭君呼唤故乡 综 合心理历 程 内心挣扎

心理描写 茫然地 揣促不 安地 焦 虑思 念地 激奋地 苦闷

忧愁地 轻盈地 苦闷倾诉地 坚定地 呼唤想念地 心 理复 杂地 斗

发展手法 引

入 重

复 重

复 发

展 导

入 对

比 重

复 引

申 华

彩 发

(3)“峨峨青峰”

再现部“峨峨青峰”是一个缩减再现,其只再现了主部,省略了副部,音乐主要用横空屹立、葱茏不老的青山形象去象征和歌颂美丽高洁的王昭君,全乐队歌颂性的主题音调反复出现,赞颂美丽高洁的汉家少女,使历尽艰难坎坷之后的王昭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小提琴独奏的王昭君主题更用清晰的言语表明,“我就是我,我就是王昭君,我把我的爱奉献”,乐曲的结尾处,作者引用乐曲开始的引子辉煌激昂的颂歌音调,使之首尾呼应,将音乐的主题内涵鲜明显现,独奏小提琴以顿挫有力的快弓直贯至尾,鲜明有力的结束了全曲。

再现部-结构示意图

结构 主部 连接 结束部

A2

材料 a4 a5 b2

小节 627-644 645-666 667-680 681-704 705-732

音乐描述 美丽高洁的王昭君 王昭君坦然自述“我就是我”我就是王昭君 用葱茏不老青山象征歌颂王昭君 高境界地赞美王昭君

音乐性格 歌颂地 自述地 舒展地 赞美地

创作手法 再现 重复 重复 模进 补充引用模进

二、心理描写分析

王昭君的故事篇8

2、鸡鸣狗盗典故介绍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王昭君的故事篇9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王昭君的故事篇10

一、从两种读音看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必修3中,省字的课本注释是“曾经”,但是并没有注明读音,因此,读音无法确定。

而在学生手头拿的由朱成广主编的《新课标高中文言文全解》一书中,注解为’省xǐng,约略,一说辨识”。

为此,我们感到非常困惑,“省”在这里应该读“xǐng”还是“shěng”?

二、从几种义项看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省,視也,从眉,省从屮,所景切。”由“所景切”可以看出,“省”的最初读音应为“shěng”,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咏怀古迹》应该读什么音。

而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字典》中,“省”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为“xǐng”,有两个义项:①视察,引申为自我反省,又可引申为省问,问候,特指天子使臣扶问邦国之礼;②明白。另一个读音为“shěng”,有三个义项:①节省,②瘦弱;③省中,宫禁之中,引申为官署名称,又可引申为区域名。从这里也看不出该怎么读。

在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中,“省,xing,记,记忆,许浑《听唱山鹧鸪》‘夜来省得曾问处,万里月明湘水秋’又,曾经,曾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歌华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从以上字典释义义项中可以看出,“省”字作为“曾经”的义项解释出现,少之又少,所以,“省”字在课本中注释为“曾经”是比较勉强的。

而在学生用的《新课标高中文言文全解》一书中注解为“约略”意思的,这完全和“节省,减少”义项吻合,也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省”字的“俭省,节约”义项一致。但是,这个义项中的读音应该为“shěng”,不能读“xǐng”。当“省”做“辨识”解释时,才可以读“xǐng”。可见,该读音的注解极为不妥。

三、从诗歌本身和史实看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怀抱。其中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画图省识春风面”是对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向昏”中的一个问题的解答。

无边的大漠,笼罩四野的黄昏,是何等空旷凄清!天地无情,但青冢有恨。这两句,写出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以及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由此看来,昭君的远嫁是一种不幸。造成这种悲剧和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在颈联中做了回答。该联巧用典故,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隐去了许多历史事实。

昭君出塞的历史事实在史书及古代典籍中记载颇多: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云:“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人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云:“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中皆赂画工,昭君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上以昭君行。召见时,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乃穷按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宫人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而画工们又只认钱不认人,所以,画图中的昭君,又被“约去”春风面。汉元帝通过画图也只能“略识”春风面,他根本不认识王昭君的真实面目,所以就造成了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王昭君远嫁塞外,心念家园,却又无法回来,只好“环佩空归夜月魂”,在月夜中梦回故乡,从中可看出其强烈的怀念故土之心。心中的怨恨无法排出,只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将这种怨恨寄托在胡曲琵琶之中,最后只留得“青冢向黄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