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十篇

时间:2023-03-28 23:59:53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1

媒体纷报钱文忠教授将携《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为普及蒙学做贡献了。当此启蒙教育困惑多现之时,居百家讲坛之高,假春节假期之便,钱教授为百家讲坛提高收视率的可能性,笔者是一点也不敢怀疑的。但媒体披露的一点细节,却让人怀疑钱教授能否讲得好《三字经》。这细节来自《新京报》的消息,称“钱文忠表示,虽然自己从小就读蒙学课本《三字经》,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为什么是‘性相近’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是‘性相同’。”

这无疑是在钱文忠教授开讲之前就曝光其错误,问题在于“性本善”与“性相近”并无逻辑矛盾。性善、性恶孰是孰非是否科学勿论,只就《三字经》文本而言,数百年来千锤百炼,表达上的不当已经减到了最少,并不象钱氏所说,一开始就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中国人对事物属性的表达,向来是分等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有上善,自然有中善和下善,善分层次。老子说:上德不德。德也是分层次的。道有大道小道,善有上善下善,兵家谋略有上兵其次,军衔有上中少将,即使巫师卜卦也有上中下签,为何“性本善”就必须引出“性相同”才不矛盾?

性本善,不过是说人性出一善源秉一善性,而不排除其量上的差别,这一点可以拿“性善论”本源的孟子为证。孟子在不好的环境里不学好,寡母不得不领着他到处搬家,这证明了“习相远”。而另一方面,高叫着“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我何人哉”的孟子虽然被奉为了亚圣,却终没有成为尧舜,何故呢?尧舜是性善的,孟子也是性善的;尧舜是习善的,孟子也是习善的。孟子没能成为尧舜,除了习善的不同,也有“性善”在量上的区别。人天赋就是有差别的,即便出一善源秉一善性,量上也有差别,在假定“性善论”成立的前提下,“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相近”一改为“相同”,就抹灭了这个差别。所以,且不论“性善论”是否正确,只做《三字经》文本的解读,也必须要承认人天赋的差别,要承认善的不同层次,要承认“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

百家讲坛的专家解读经典,常常疏忽文本的细节,偶有留意的,又好犯别出心裁的错误,原因不外功底不够、用功不深、解读不细,总归是粗疏武断。粗疏到忽视人的天赋差别,武断到把“性相近”这样准确的表达臆指为逻辑错误,钱文忠教授一开始便自证了蒙学成绩尚不及格。倘若不是因为季先生年迈神衰,并且近日为俗务纷扰,我真的要建议钱教授春节之前赶紧到季先生门下回炉重造,不然象这样开篇就犯认识错误,讲得好《三字经》吗?

作为蒙学经典,《三字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政治、民俗诸多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确是有益的。而三字经以其浅显精短,大多数识文断字的人都能够自读自诵,钱教授的40余集节目数十万言巨著,究竟是有益于普及还是让人看得瞌睡?而一开始就犯错误的讲座,谁能料想其中还有多少新新论调?所以我看钱氏的解读,除了在祥和热闹的新春里为百家讲坛也增加一点人气,除了为签约出书的出版社创造一点利润,并且在这危机时代为GDF增长做一点可能的贡献,除了让钱教授在2009作家富豪榜上的名次更靠前一点,把钱教授的生活水平跟老百姓的距离再拉大一点,让钱教授在盗世欺名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实在看不出有何意义。只好说:《三字经》有益,钱文忠无聊。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2

《水浒传》一书讲述了一松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打破辽军,最后消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学《水浒传》500字读后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中学《水浒传》500字读后感范文(一)《水浒传》一书讲述了一松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打破辽军,最后消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对自己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后,对高球之子的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助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现在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只得用生命去奋斗。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

《水浒传》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知道“忠”和“义”,希望大家都去阅读这本书。

中学《水浒传》500字读后感范文(二)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水浒传》是一首不朽的史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水浒传》这部巨著描写了108将,他们的聚集全凭一个“义”字。因为“义”兄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因为有了“义”才成就了水泊梁山的浩大军队。

从这部鸿篇巨制中我懂得了如何对待朋友。宋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武功不高,计谋不深,也没有什么独门绝学,为什么能坐的头把交椅呢?那是因为他结交朋友全凭一个“义”字。他仗义疏财,视朋友如手足。与李逵喝酒时,给李逵买了许多肉,并没有因此斤斤计较,而是很不放在心上。其他兄弟都是打心底里佩服他。对待朋友就应该向他一样。首先要讲究“义”。自古以来“义”历来为人称道。《三国演义》关羽是义的化身,华容道义失曹操,义薄云天,成就了关羽的美名,成为一段佳话。《孟子》二章中也告诉我们舍生取义的道理。因此我们与人相处也要讲究“义”。

然而现代社会有人迷失了自己,一切向钱看。有人为了钱,见利忘义,干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____与王立军事件。曾经他们是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目无法纪,徇私舞弊。把义抛到九霄云外,最终落得鱼死网破的悲惨结局。

到底如何讲“义”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讲正义,应该是正能量的,符合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的。当朋友走上歪门邪道时,我们不是两肋插刀,助纣为虐。不分青红皂白为了所谓的“义”就去打架、干违法的事。这不是“义”,这是意气用事,害人害己,贻害无穷。

读了《水浒传》,我们要学会与朋友相处讲义,干正义的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愿我们都能有君子之交。

中学《水浒传》500字读后感范文(三)在暑假里我读了《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

这本书讲述了梁山上一百零八将个个是英雄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做着行侠仗义的事!

我最喜欢行者武松和智多星吴用。武松本是在官府里谋职,无奈遭小人馅害,最后来到梁山。武松很勇猛,他路过景阳岗,听说那里有一只老虎经常出来伤人,过路的人都不不敢从那里经过。可武松不害怕,他说老虎不过是一只大虫而已。他一口气喝下十八碗酒,趁着酒劲,只用了一双拳头硬是将那只吃人的老虎活活给打死了!大家知道了纷纷跑来感谢他,真是为民除害了!人们送他外号‘打虎英雄’。

我更喜欢智多星吴用。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文思如泉,一生正气。排兵布阵是我更喜欢智多星吴用。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文思如泉,一生正气。排兵布阵是他的强项。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每次战斗都能体现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他为大家想出了许多奇妙的好点子,事后大家都佩服不已,真不愧是智多星啊!我最崇拜这样有才华的人了!

梁山上个个都是好汉,如梁山五虎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霹雳火秦明,个个身怀绝技,勇猛过人,重情重义,豪气冲天,一生正气!可惜他们生不逢时,当时皇帝腐败,政权又都握在小人手里,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如果他们都活在现代,活在人人平等的世界里,他们又都本领超强,而且心系百姓,必定能成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成为国家的栋梁!

中学《水浒传》500字读后感范文(四)开学初,我读了《水浒传》一书。《水浒传》是明朝施耐庵的作品,他妙笔生花地写下了108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让我打心底里儿无比敬佩。

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鲁智深的行侠仗义等等,这些英勇的人都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鲁智深了,因为自从看了他“拳打镇关西”的事迹,我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拳打镇关西”讲述的是鲁智深当提辖的时候,在路上巧遇史进,后遇史进的师父李忠,于是三人结伴喝酒,正聊得尽兴,忽传来有人啼哭,鲁达嫌烦,便叫人将啼哭之人叫上,原来是卖场的父女,女儿告诉鲁达,他们受到了镇关西的欺凌与压迫,现在还要还子虚乌有的钱。鲁达听后大怒,便送钱给那父女俩,让她们先走,然后自己去找镇关西,先是找镇关西麻烦,然后两人打了起来,鲁达三拳便将那恶人解决了……

哇!看完之后可真是大快人心啊!罪恶之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水浒传》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嫉恶如仇呢?由于作者特殊的思路,把这些故事写的跌宕起伏,仿佛身临其境,总会让我觉得书中的人物就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与邪恶作斗争,坚持正义,追求光明。

《水浒传》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愧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啊!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3

【关键词】钱学森;历史;中国魂

一本好的书籍,不一定非要提出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但是它一定会将读者的思维引致开放,能让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对于一部好的电影而言亦是如此。严肃的历史亦有时代的新意。我们可以借一部影片来了解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评断历史、感慨人生,但在观看这短短不足100分钟的影片浓缩出来的《钱学森》之后,我们每个人少了一些对历史的评判,多的是对不折不扣中国人得肃然起敬,多的是对钱学森一言一行的敬畏、感激、感动与无以言表的震撼,多的是对那段创造奇迹的时代的骄傲之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钱学森那段以信念为基,所做出的那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如何走进钱学森那种无惧无畏的融入了忠诚与责任的职业生涯之中?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向我们世人昭示了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铁血忠诚。

一、发自丹田的声音最重要

北大的周辅成老师曾说过:“人如果不是语出丹田,谁愿老是只听你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

在影片中钱学森简短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我们。电影中讲述在钱学森决定回国的时候,加州理工大学杜布里奇校长就不解地问他:“从一个发达国家回到农耕社会,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我们该怎样解读这看似玩笑又板上钉钉的字字真言。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为,对于钱学森来说,直有到回国,和祖国一起经历大喜大悲,才知道什么是归属感,什么是极致的幸福。他一直相信终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做到了也兑现了自己对自己、对国家的承诺。在1955年10月,经过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也正是因为一直相信,他才会做到,因为他的做到,我们为之动容。

在钱学森登上归国路时对一名身处美国的中国记者的问题听而不闻,他的回答很简单但却足以气压全场,“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确实中国人不论是生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要做一个站的直的中国人,你不仅是代表着你自己,更是一个国家。民族魂,国家的精、气、神要时刻铭记于心。

当时钱学森劝说其好友友来投身研究原子弹时坚定地告诉他:“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你也说过……我一定要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不要服我,要服科学”。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显了赤子的心胸与中华豪情。

“一个钱学森,能顶海、陆、空军队五个师”。这是美国人眼中钱学森的价值,对我们来说钱学森的价值远大于此。《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懂得我们要听的不是那种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是这种发自于丹田的声音。再看当今,我们欠缺的是什么?是这种不折不扣的信念、断不掉的民族魂、叙不尽的爱国情。

二、最极致的幸福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我、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五年归国路,艰辛的经历,其中有谤、有欺、有辱,钱学森或忍、或让、或耐,依旧不屈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对他来说,他最极致的幸福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就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成就在中国,他的归宿也在中国。直有回到自己的祖国,和祖国一起经历大喜大悲,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归属感,什么是最为极致的幸福。能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他在美国多年却不曾有过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每位科学家却又自己的祖国,对于钱学森来说,归国后所带带给他的那种内心所体味到的最极致的幸福感与真正的归属感是我们不能轻易解读到的。

三、科学与艺术联姻,艺术成就了灵感

伴随钱学森光辉而又艰辛的一生背后更有家庭的支持。在影片最后夫人蒋英对钱学森说:“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不是遗憾,这是光荣!”影片向我们呈现了钱学森在病重时所言的“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一句较为完美的诠释了钱学森与妻子蒋英之间相濡以沫使人心暖的感情。钱学森曾也说过他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确实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

我们可以借以千字抒写我们的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铭记。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奇迹的年代,铭记那些声声不息的用信念、忠诚向我们昭示的永远的中国魂。

【参考文献】

[1]于景元.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1(11):10-18.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4

有这样一本书,记载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它,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是极具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中的故事脍炙人口,是中国长篇叙事文学鼻祖之一,没错,它就是——《水浒传》。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1在语文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水浒传”中“景阳冈打虎”、“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红楼梦”中“初见林黛玉”的故事。由此激发了我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暑假我选择阅读施耐庵的“水浒传”,书中的许多故事十分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花和尚仗义显身手:写的是鲁达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逃亡后做了花和尚鲁智深的英雄故事。他可是一个倒拔垂杨柳的大英雄啊!后来他救了豹子头林冲,又与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在二龙山落草,最后一起上了梁山。

高俅设陷抓林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被抓,家破人亡,在漫天大雪中杀死高俅的恶奴后,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的悲壮故事。

吴用智取生辰纲和吴用智赚玉麒麟:写的是军师吴用与晁盖、刘唐等七人,设计智取脏官梁中书送给其岳父蔡京的礼物“生辰纲”;与宋江等人智赚河北著名的好汉玉麒麟卢俊义上梁山的惊险故事。

宋江大破连环马和宋江三打祝家庄:写的是梁山泊诸好汉,在宋江带领下大破高俅的连环马;通过调查研究、采用里应外合的方法,经过三次激烈的奋战,最后打破恶霸地主祝家庄的战斗故事。

……

我阅读的这本书,是专为小学生编写的简易注音版“水浒传”,书的重点在于介绍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从语文课学习“景阳冈打虎”的课本“资料袋”中,我们已经知道“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这场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从“水浒传”书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水浒传”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长篇小说。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本书所写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学习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获得更深一步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激励,我有这样的建议: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今后我们应该有指导、有计划地努力认真阅读“水浒传”的原著。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2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坚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领的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发誓要替天行道,做了许多好事:鲁提辖鲁达赤手空拳打死了镇关西,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民除害;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发散不义之财……后来,宋江和梁山军马受到了朝廷的招安,被派去战方腊,一百单八将在战争中拼命杀敌,十已折八,好汉所剩无几。最后,宋徽宗因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赐宋江毒酒,剩下的兄弟也因朝廷腐败,不得不自缢而死。

在梁山泊上,众人聚义之处名为“忠义堂”。“忠”和“义”许多人都能理解它的含义,但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在生活中,对上级、长辈、朋友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从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人就做到了“忠”。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他就能够做到“忠”。一个人如果连“小忠”都做不到,他又怎能精忠报国,为国争光,做到“大忠”呢?“义”也可以代表很多,如:正义,仁义,情义,道义,仗义,忠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就能把“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石秀只身劫大名府法场,去救卢俊义;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为被夺寺庙的老和尚出面;鲁达大闹桃花村,为了给桃花村的刘太公出头……他们这种“义”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位位好汉结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他们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就为了一个“义”字。

以前,我对“义”的理解比较狭隘。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还没有做完作业,他的组长就快要来了。我拿出作业,对他说:“你抄我的吧!”当时我觉得自己很讲义气,可现在,我读完了《水浒传》之后,再转念一想:那是真正的“义”吗?那只不过是作弊罢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义”。

梁山好汉都是忠义之士,虽然结局很遗憾,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不朽的英雄。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3北宋末年,吏治腐败,各种矛盾爆发,一些走投无路者落草为寇、占山为王。《水浒传》就写了梁山好汉与官府作对、打家劫舍的故事。水泊梁山先后出现了王伦、晁盖、宋江三位领导人,我想说一说宋江,说一说宋江的银子从何而来?

宋江,梁山泊的第三任领头人。绰号“及时雨”、“呼保义”都是人见人爱的好名号,他仗义疏财,大把大把撒银子,在别人危难时刻常常出手与人方便,深孚众望。

阎婆惜父亲去世,宋江花银子帮忙买棺材,再给十两银子,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阎婆惜。遇上李逵时,宋江给了他十两银子去赌,李逵输不起,抢走了别人的银两,宋江为他善后,又花了不少银子了结此事。在柴进那里碰到落魄的武松,一出手又是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可不少,总有今天的几千元吧。

我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宋江家是不是有家财万贯?好像并不是。宋江也算农民出身,他弟弟宋清和老父亲在宋家庄务农,好像还不是什么大地主,一年所得穿衣吃饭当然没问题,远远够不上家财万贯。我打开《水浒传》,从头翻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宋江会经营,懂买卖,他不是一个生意人。宋江也不是高官,就郓城县一押司,相当于今天县政府的一个文书,工资高不到哪里去,也就一工薪阶层吧。

宋江的银子就像从天上砸下来一样,见到疾苦百姓,有难兄弟,银子怎么都使不完。宋江视金钱如粪土,广交天下朋友,赢得了“及时雨”的好名声,可见金钱魔力非凡。

作为一个孝子,宋江一定还得拿钱时常孝敬父亲。平时只要别人来投奔,他都会大大方方地上酒馆招待,宋江不差钱呀。虽然也曾有人给宋江送过钱,毕竟也只有几次,而且大部分都被宋江退还了。上山之前,宋江的钱从何而来?就是一个疑问。上山之后,特别是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大把大把来钱那就不奇怪了。

都说宋江忠,我却不觉得。他忠于大宋皇朝吗?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本该逮捕法办,他私自放虎归山。都说宋江孝,我也不觉得。犯下天大的罪行,祸及老父亲,一大把年纪,不得安生。

逼上梁山之前,宋江的大把银子到底从何而来?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4“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每当听到这义薄云天、豪情万丈的旋律,八百里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的画面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的人物几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我觉得《水浒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他们身上除了具有高义薄云、除暴安良的共性外,每个人身上还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甚至两个人物之间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对比式的人物描写是《水浒传》中人物塑造的一大亮点,比如书中先后出场的鲁智深和林冲。

“花和尚”鲁智深为人坦荡,武艺高强。他爱打抱不平却又性格鲁莽,仗着一身好武艺,总是由着性子做事。华州城外,只因一言不合便勃然大怒,单枪匹马闯入城内,结果吃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牢饭。

但鲁莽也有“好处”,若不是他一时兴起,三拳打死镇关西,恐怕连“鲁智深”也没了,只剩一个“鲁达”。要不是他在野猪林里飞杖隔过水火棍,林冲怕已被害死。当然,鲁智深的鲁莽急躁或许是一个绿林好汉必备的特点。确实,《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都和他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但也有一些人物却恰恰相反,他们行事谨慎,能忍则忍,只到无路可走时才最终被“逼”上梁山。其中的代表当属“豹子头”林冲。他紧随鲁智深出场,是鲁智深的好兄弟,却与鲁智深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来生活安定,家庭美满。只因高衙内看中了他的妻子,被三番五次设计陷害,妻子岳父全都自杀,他也最终被逼上梁山。从白虎节堂,东京牢内,沧州路上,直至柴进庄上,无不体现一个“忍”字。直到风雪山神庙,他终于不再隐忍,这才上了梁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逆来顺受、生性软弱的人。

鲁智深和林冲似乎是两个极端,剩下的都是“中间派”,不过是有的偏“莽”多一些,有的偏“忍”多一些,比如“行者”武松。

在书的十五到十八章,他表现出来的形象是顺从的。但宽容不代表软弱,经历了孟州城事件后,他对朝廷失望,从飞云浦到蜈蚣岭,一夜之间连杀十九人。可以看出他既不像鲁智深那样鲁莽急躁,也不像林冲那样一味隐忍,做事比较有分寸。

还有许多对比的地方。比如李逵和燕青,一个黑大壮,一个“小白脸”。再如王英夫妇,一个下流好色,一个漂亮高傲……无数的人和事在一百二十回中交织融合,真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5“水浒”一词出自《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该诗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寻出路初建基业事。古人释此诗,说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乱而走。乃知《水浒传》所讲,实是众人于黑暗社会中寻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众人聚义梁山,欲开创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颇令人心寒:

“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好汉们奋斗一生,竟直到死后在徽宗梦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义,不言而喻:社会如此,活着便无出路可寻。

林冲被陷害之初是怀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场还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却不曾想因高衙内一点色心,高俅要害他至死,连陆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证明哥哥身死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张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张都监陷害他并不需要证据。宋江在江州之前坚持不上梁山也是以为自己尚能回到官场,不曾想有黄文炳谋他,一心要他死。于是,山神庙中摆起三个人头,鸳鸯楼上题写了八字血书,浔阳江口也确被血染红。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干净?”乃是看破了这社会已无药可救。但宋江仍要写“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于是招安,众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灭。这结局其实早有伏笔:

“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十节度使出身绿林,后征讨梁山,荆忠横死,王文德、韩存保等被擒,与宋江讨方腊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腊生还,奸臣还是要他死。

那出路何在?

公孙胜、燕青、李俊等人的结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隐居山林,出海为王,都能活下来。只是如此活下来已与落草前的生活大异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为温饱而上山,却不曾想会走这十几年波澜壮阔的一遭。征方腊时,两个哥哥不明不白地身死,阮小七终也丢了官回石碣村打鱼。循环一番,归于起点,还丧了至亲,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奋斗又有何用?徒剩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写照。闹的效果也是难说,朝廷至结尾昏暗依旧,除了从草寇变成忠臣义士、被供着吃冷猪肉,他们还改变了什么?隐逸者看破了,便抛弃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这本是他们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来没看破罢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5

【关键词】翻译理论 钱钟书“化境” 创造性 文化差异 分寸

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人类依靠翻译,相互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思考与交流中走向成熟走向文明。翻译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奈达(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很复杂很具体的事情,涉及各种关系、矛盾和对立因素,不是语言、言语、思想、内容、信息、对等物这些概念可以表达清楚的。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一国语词在另一国的用法。一个词包含着一国的哲学、语境和文化,正如一滴水包含大海的所有元素”。

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经久不衰的首推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在所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的序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他的译论一出便备受学术界推崇,影响所及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被奉为“评衡译文者的唯一标准,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傅雷先生模拟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强调重“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先生重视境界,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他标举“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条翻译标准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比“神似”更加贴切,涵盖面更加广大,是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一个大发展,被翻译界广为认同。

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里的一段训诂引伸出文学翻译的性质、功用、理想和境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辍?读若‘?’。”南唐以来,“小学家”都引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鸟兽所施的引“诱”,“?”、“讹”、“化”和“?辍笔峭?桓鲎帧!耙搿薄ⅰ坝铡薄ⅰ懊健薄ⅰ岸铩薄ⅰ盎?闭庑┮宦鐾??⒈舜撕粲Φ囊庖?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钱钟书先生所标举的“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但“化境”说的创新意识,则首先表现在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它规定了翻译与“借体寄生”的写作之间的界线,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翻译理论界无穷的论争。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为本,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所以以原作为中心的“直译”就是一种规范和法则。这种翻译思想和艺术风气影响和制约着译者的审美观念、欣赏趣味、表达习惯和评价标准,形成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规范。但只有“信”是远远不够的。译作要忠实于原文不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必然要丧失原作的风味;要保持原作的风味,就必然会流露出翻译的痕迹。钱先生说,以往有的翻译理论,机械的理解“信”,把“信”绝对化了。有人把“信”看作对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的统一,而把“得意忘言”看作对“信”背离。其实,“得意忘言”是译者在艺术生成中的创造,是对翻译中的不可避免的流失的弥补,也是对“信”的弥补,是另一种“信”,形异实信。

翻译上的“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译者的刻意追求。钱钟书先生在其《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一文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的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抗译性,所以原作要保持自我,但在进入另一种文化语境时不自觉地被异化,最终化为非我。因此在异国语言文化里,原作的形象和意味必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译者在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利用好译语的优势,进行对原作的创新。只有这样,原作才能在另一种语境下被广泛接受。但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译者不能信马由缰的完全脱离原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分寸的基础之上。这个度要在整体中把握原作,把原作的境界纳入到自己的译作中去。当然不同的译者由于艺术修养,思维观念,审美标准的不同,这个度也会有差别。但是,不管“矩”是具体哪一种,只有有了它,才能“随心所欲”。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6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大家读完《水浒传》都有哪些感受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2021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1《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写。本文讲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写得更加有声有色,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绿林好汉们为百姓们打抱不平,贪官与恶霸们欺凌弱小,仗势欺人。当然,世上还是好人多,绿林好汉们不断壮大队伍,最终将贪官恶霸成功大败。我最喜欢的人是鲁达。

最让我敬佩的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故事了。这篇讲述了“九纹龙”史进在离开少华山后,到了渭州。他走进一家茶坊歇脚,不久后便遇到了鲁达(鲁达也是一个及义勇为,打抱不平的好汉子)。两人又遇到了史进以前的师傅李忠。三人便坐下来喝酒。不一会,他们便听到了一个老头和一女的哭声。鲁达过去问他们事情的经过。原来有个叫‘镇关西’的郑大官人看上了小女子,强行娶了小女子为妻,却又被他家大娘子赶了出来,还要三千贯钱。鲁达听后,气不打一处,问了老头那人在哪里,原来在桥下卖肉。鲁达立马动手去找他,找到后,又利用卖肉的借口戏弄了他,接着抡起拳头就是一顿。事后,又给了父女俩一点钱,让他们快点走。不久后,鲁达便被官府通缉了。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贪官腐败,民众也仗势欺人。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老百姓生活的艰巨与压力,官府的腐败无能。

我非常欣赏鲁达的机智和勇武。他的聪明才智不禁令人大呼痛快!所以说鲁达是我在《水浒传》中最喜欢的人物了。

《水浒传》精髓的基础上语言更加生动,通俗易懂,文字也更加简练,阅读起来也更富有节奏感。你能从这本书里听到梁山伯好汉的振臂呐喊。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书中美好的情感,精深的知识和熏陶……所以,在《水浒传》的故事里,尽情阅读起来吧!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2合上书,看着在灯光下褶褶生辉的三个大字——水浒传。心底轻叹一声,为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命运而唏嘘不已。不禁想要问一句:“英雄?何许人也?”

《水浒传》这一部文学巨著,讲述了北宋时期一段浩浩荡荡的绿林往事,书中的英雄们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有真真切切的感触,那一百零八位,或许有很多不同,但他们的友情。是人生难得的君子之交。

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呢?我横竖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看,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篇都是两个字,忠义!是的,在《江州城劫法场》这一文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宋江和戴宗即将被知府蔡九开刀问斩,而早在第三十八回,吴用突然发现自己伪造蔡京给儿子的回信中,因为误用了讳字图书,而可能导致梁山好汉半路上准备营救宋江的计划已经败露时,便已经紧急着手准备集体去劫法场了。这前后足有六天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得以事先为这次劫法场行动精心做好各种准备行动,因此最终取得了营救行动的胜利,成功的在法场上救出了宋江和戴宗。

说到劫法场,就不得不提到书中还有《大名府劫法场》一文,石秀在突然得知卢俊义当天就将被官府斩杀的消息后,事发突然,导致石秀根本来不及通知大批梁山好汉前来协助自己。这是他匆忙之间采取的个人营救行动。

这是一场结局注定的悲剧。

单打独斗的石秀终究寡不敌众,这次劫法场行动终究宣告失败,自己也搭了进去。在这次描写里,作者惜字如金,仅仅四百多字,显得十分简明扼要。这一回的文字处理,有效的避免了与“江州城劫法场”的文字描写出现重复臃肿现象,做到了同中有异,犯中求避。

这是一个“义”字。是我个人认为全文最直接的体现,以身犯险,为什么?为了救朋友一条命!在精于算计的当下,这种举动少不得被嘲笑,但又何妨?问心无愧,顺心而为,怎一个“豪爽”了得!

而这一百多位好汉,下场却不怎么好。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剿灭叛党,却惨遭奸人谋害。这一生大起大落,宛若无根浮萍,难得最后不用再被统治者喊打喊杀,却惨遭当道的奸臣谋害。

英雄们戏剧化的一生,却是顶天立地的作为!

我突然觉得,他们若是知道后人称他们为英雄,或许会展颜一笑,摆摆手:“当不得当不得。比起英雄,我们还是喜欢好汉这个叫法!”又或许,是我浅薄了,他们的心,我怎么能轻易揣摩透呢。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3《水浒传》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为师徒二人:施耐庵、罗贯中。此书主要讲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等一百单八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

本书开头并没有写到千军万马沙场点将的壮观场面,而是把高俅发迹的一段事儿作为全书的引子,因为高俅的发迹正是照射了北宋末年官场的腐败。明末清初白话文先驱金圣叹先生曾评价这一高明写法: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单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水浒传》作者确实是用心在构作。高俅出场后,才有王进因高俅迫害而夜走延安府,林冲也是因为高俅诬陷发配沧州……从而明确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政治背景。

当然许多文学作品的创造不仅要历史的写照还需要创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水浒传》的情节构成里,作者集纳和吸收了民间传说中的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来创造梁山好汉主要人物精彩的性格。如:前十六回林冲、杨志,鲁智深落草,后武松十回,石秀十回……都是最精彩的部分。这些人物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才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独特个性,丰富着每一个艺术个体的生命。

书中有众多语言描写也是个性鲜明而独特,比如在写武松时,沿用武松原话:“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理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便死也不怕”……,渗透了武松骨子里的力、勇、智、义的性格特点。

林冲以前的身份乃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不低。只因高俅的儿子林冲之妻,于是一连串的厄运降临,他才忍无可忍,手刃寇仇而雪夜逼上梁山。他是能忍辱的英雄。后来在朝廷招安中他反对招安,他劝说宋江:“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言语中可见他深知朝廷烂事,对腐败的统治者早就不做幻想。

总括全书主要讲了两个字:“忠”“义”。梁山好汉的“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义气,刘关张桃园结义最初建立在“破黄巾,报国家”的基础上。后来也不是尽义于公尽义于民。而梁山好汉的“义”最初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基础上,正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这种“义”不废于私不废于个人。

《水浒传》被称为封建时代中国农民起义的史诗是当之无愧的。它既让我们知道了“官逼民反的黑暗政府”又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忠义双全”的为人守则。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4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坚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领的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发誓要替天行道,做了许多好事:鲁提辖鲁达赤手空拳打死了镇关西,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民除害;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发散不义之财……后来,宋江和梁山军马受到了朝廷的招安,被派去战方腊,一百单八将在战争中拼命杀敌,十已折八,好汉所剩无几。最后,宋徽宗因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赐宋江毒酒,剩下的兄弟也因朝廷腐败,不得不自缢而死。

在梁山泊上,众人聚义之处名为“忠义堂”。“忠”和“义”许多人都能理解它的含义,但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在生活中,对上级、长辈、朋友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从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人就做到了“忠”。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他就能够做到“忠”。一个人如果连“小忠”都做不到,他又怎能精忠报国,为国争光,做到“大忠”呢?“义”也可以代表很多,如:正义,仁义,情义,道义,仗义,忠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就能把“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石秀只身劫大名府法场,去救卢俊义;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为被夺寺庙的老和尚出面;鲁达大闹桃花村,为了给桃花村的刘太公出头……他们这种“义”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位位好汉结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他们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就为了一个“义”字。

以前,我对“义”的理解比较狭隘。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还没有做完作业,他的组长就快要来了。我拿出作业,对他说:“你抄我的吧!”当时我觉得自己很讲义气,可现在,我读完了《水浒传》之后,再转念一想:那是真正的“义”吗?那只不过是作弊罢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义”。

梁山好汉都是忠义之士,虽然结局很遗憾,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不朽的英雄。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5同列四大名著,我们来看看《水浒传》与其他三著。

水浒三国,关键点:历史。取材的是历史,写的是历史,升华的还是历史。都有着强烈如羹汤、浑厚如黄河水的历史感年代感和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但不同的是三国的情感主旨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古风流人物也无力与历史的潮流抗衡,往事越千年只能“都付笑谈中”。水浒更想表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底层人民在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中不屈的呐喊和不彻底的反抗只能招致失败的思想。当然殊途同归,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人是谁?历史。

水浒西游,关键点:磨难、体制。不一样的是,这两大名著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上似乎持相对的意见。西游记最令人称道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核心人物是三藏,他在《西游记》中是由磨难到磨难到安乐的。可是西游记的核心是悟空。悟空除了早年在花果山享过几十年福,其余时间都在受苦,取经过后生活安逸但天性泯灭,不复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水浒传》里好汉们清一色的“逼上梁山——短暂过几年理想生活——继续磨难直到大败亏输”。无论过程还是结局,两部名著都处在相反的相位——简直处在两个相反的维度。对于体制,他们保持了相同的看法:活在体制内,可以保命(妖怪,关胜朱仝等落草官)可以取命或是了无意义(宋江,孙悟空);超脱在体制外的享个太平清闲日子(武松,大唐百姓);脱离并对抗体制者毫无生还可能(方腊,六耳猕猴)。这或许是时代的原因,乱世的人深知随时可能飞来横祸,也深知离开体制而反抗不能活命。太平年间一切皆可太平,体制没必要对抗。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7

关键词:《型世言》校点

《型世言》是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共40回,钱塘陆人龙编。作品题材取自明代故事,以惩恶扬善、“树型今世”为目的,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早已亡佚,仅有残本。1987年,法籍华人陈庆浩先生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了亡佚300余年的《型世言》全本。1992年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了影印本,才逐渐被学者所重视。国内最早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了繁体竖行排印本,其选择台湾影印本为底本,参校日本佐伯文库所藏《二刻拍案惊奇别本》之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三刻拍案惊奇》之影印本,并由陈庆浩先生主持校点,确为广大学者和读者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因过录改排,间或有疏略之处。今不揣浅陋,对校上海古籍影印奎章阁本,并略加按断,以就正于方家。

(1)不料角战之时,自辰至未,胜负未定。忽然风起东北,飞沙走石,尘埃涨天。咫尺不辨,立身不住。[1](P7)

按:据上海古籍版影印奎章阁本《型世言》(后简称奎章阁本),“尘埃涨天”后脱四个字“南兵逆风”[2](P20)。

(2)归梦不成天未晓,半窗残月冷花稍。[1](P14)

按:这是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原文是:

霜空星淡月轮孤,字乱长天破雁雏。

只影不知何处落,数声哀怨入苇芦。

轻风簌簌碎芭蕉,绕砌蛩声倍寂寥。

归梦不成天未晓,半窗残月冷花梢。

“花稍”,奎章阁本亦作“花稍”[2](P42)。中华书局版作“花梢”[3](P13)。“花梢”,指花木的枝梢。与此诗语义吻合。《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十卷:“游人似潮,昨日相期,佳客游遨。此时月色上花梢。”[4](P596)而“花稍”,谓装饰艳丽。《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俩媳妇儿是给打点了一分绝好的针线活计,正想进场这天打扮上,花稍花稍。”[5](P545)

(3)又二女之烈,又显得尚书之忠。有以刑家,谁知中间又得高秀才维持调护。[1](P20)

本段原文如下:总之天不欲使忠臣斩其祀,故生出一个高秀才;又不欲忠臣污其名,又生这二女。故当时不独颂铁尚书之忠,又且颂二女之烈。又二女之烈,又显得尚书之忠有以刑家,谁知中间又得高秀才维持调护!忠臣、烈女、义士,真可鼎足,真可并垂不朽。[1](P20)这是《型世言》第一回最后一段总结赞扬铁铉的忠贞,二女的刚烈,还有有义之士高贤宁的救助使得铁铉后嗣最终解救并一家团圆之事。其中“有以刑家”义为“使得全家遭刑”,这正是铁铉的忠贞导致的,故应与“又显得尚书之忠”联成一句,使得全段意义清楚。该处当标点作:又二女之烈,又显得尚书之忠有以刑家,谁知中间又得高秀才维持调护!

(4)王良道:“一般都是王家子孙,他买产,我卖产,岂不令人笑话?幸家中略可过活?我且苦守。”[1](P27)

按:“幸家中略可过活”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后应点逗号。该处当标点作:王良道:“一般都是王家子孙,他买产,我卖产,岂不令人笑话?幸家中略可过活,我且苦守。”

(5)此时世名母子,捧着王俊尸首,跌天撞地痛哭,指着王俊名儿哭骂。王良也不敢应,躲在家中。[1](P28)

按:本文故事的起因是王良,王俊的叔叔,因不满侄子改建、侵占公共祖宅而引起矛盾,最终被他打死一事。所以本句叔侄名字颠倒。应改作:此时世名母子,捧着王良尸首,跌天撞地痛哭,指着王俊名儿哭骂。王俊也不敢应,躲在家中。

(6)魏拱道:“若不要他断送,等他多出些钱与你罢!”[1](P30)

按:该句据奎章阁本“魏拱道”后脱十七字[2](P80)。应改作:“魏拱道:‘这等才圆活,不要他断送,更有志气!’”屠利道:“若不要他断送,等他多出些钱与你罢!”

(7)论定了价铁,与了他几分作定。[1](P31)

按:“钱”,奎章阁本作“铁”[2](P85),形近而讹。

(8)自此以后,时时偷闲与这些人说曰。[1](P44)

按:“说曰”,奎章阁本作“说白”[2](P114)。“说白”,明代吴语动词,“说闲话;聊天”之义。

(9)店中喜得掌珠小时便在南货店中立惯了,又是会打吱喳的人,也不脸红。铜钱极是好看,只有子,到难看处,盛氏来相帮,不至失眼。[1](P45)

按:“只有子”意义不明,据奎章阁本脱“银”字[2](P118)。

(10)其余裙袄,乡间最喜的大红大绿,如今把浅色染木红官绿,染来就是簇新,就得价钱。况且我又拿了去闯村坊,这些村姑见了无不欢天喜地,拿住不放,死命要。爹娘或是老公添怕不趁钱,若是女人自买,越发好了。[1](P46)

按:此段文字,标点有多处可商。1.“死命要”与“爹娘或是老公添怕不趁钱”之间,不应点断。“要”的宾语即是“爹娘或是老公添”。2.“爹娘或是老公添”后,应点断。3.“怕不趁钱”后,点问号。“趁”,明代吴语,赚钱义。《型世言》第三回:“(盛氏)晚间吃夜饭时道:‘媳妇,我的时光短,趁钱只是你们享用。这生意死煞不得。死煞人不来,泛滥要折本。你怎不顾你们趁钱、折本,反与我鳖气?’”[1](P48)故该处当点作:其余裙袄,乡间最喜的大红大绿,如今把浅色染木红官绿,染来就是簇新,就得价钱。况且我又拿了去闯村坊,这些村姑见了无不欢天喜地,拿住不放,死命要爹娘或是老公添,怕不趁钱?若是女人自买,越发好了。

(11)过了五六日,光棍道:“今日工部大堂叫咱买三五百两尺头。”“老爷爷”便同去一去。悔气,才出得门,恰撞了耿埴。[1](P80)

按:光棍所说的话,一直到“老爷爷便同去一去”,后引号应标在“去一去”后。故该处当标点作:过了五六日,光棍道:“今日工部大堂叫咱买三五百两尺头,老爷爷便同去一去。”悔气,才出得门,恰撞了耿埴。

(12)到后边丈夫死了,要歇店舍不得这股生意,让人家中又没甚过活,只得呈头露脸,出来见客,此时已三十模样。有那老成客人,道是寡妇也避些嫌疑,到那些少年轻薄的,不免把言语勾搭他,做出风月态度恍他。[1](P98)

按:“此时已三十模样”当属下,和“有那老成客人,道是寡妇也避些嫌疑,到那些少年轻薄的,不免把言语勾搭他,做出风月态度恍他。”联为一句。这样划分后,前一句说明朱寡妇为什么在丈夫死后继续开店,后一句紧跟着介绍三十岁左右已成寡妇的她,开店时遭受到客人对她的不同态度。故该处当标点作:到后边丈夫死了,要歇店,舍不得这股生意;让人,家中又没甚过活,只得呈头露脸,出来见客。此时已三十模样,有那老成客人,道是寡妇,也避些嫌疑;到那些少年轻薄的,不免把言语勾搭他,做出风月态度恍他。

(13)将死生一日,叫贵梅道:“我病谅不能起,当初指望读书显祖荣妻,如今料不能了。只是你虽本分端重,在这里却没好样、没好事做出来。又无所出,与其日后出乖露丑,不若待我死后,竟自出身。[1](P105)

按:这段话是朱颜到了要死的前一天,对妻子贵梅的遗言。大意是说:“我生病定不会活了,当初指望能读书耀祖荣妻,如今看来已经不可能了。只是你虽然本分端重,在这里却没有好样、没有好事能做出来,又没有孩子,与其日后出丑露乖,还不如等我死之后,你自己改嫁吧。”其中“又无所出”意思是又没有孩子,“又”表递进,紧承上文,当属上,分析贵梅在他家的艰难处境。后一句“与其……,不若……”构成选择复句,是给贵梅想出对策,让她改嫁,摆脱他母亲的折磨。故该处标点当改作:到将死生一日,叫贵梅道:“我病谅不能起,当初指望读书显祖荣妻,如今料不能了。只是你虽本分端重,在这里却没好样、没好事做出来,又无所出。与其日后出乖露丑,不若待我死后,竟自出身。”

(14)又叫寡妇借丧事名色,把这些客人茶不成茶,饭不成饭。客人都到别店去了,他竟做了乔家主,公然与朱寡妇同坐吃酒。[1](P106)

按:“客人都到别店去了”文意紧承“又叫寡妇借丧事名色,把这些客人茶不成茶,饭不成饭”,当属上。“又叫寡妇借丧事名色,把这些客人茶不成茶,饭不成饭”,是表原因的分句,“客人都到别店去了”,是其结果句。故该处当标点作:又叫寡妇借丧事名色,把这些客人茶不成茶,饭不成饭,客人都到别店去了。他竟做了乔家主,公然与朱寡妇同坐吃酒。

(15)叫华期牌拿这封书与明山看,道督府不肯信他谗言,只是各官动疑,可速辨明。[1](P128)

按:“期牌”,奎章阁本作“旗牌”[2](P324),是旗牌官的简称,形近而讹。“旗牌”,本义指写有“令”的旗和牌。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6](P442)由本义借指传递号令的军吏,旗牌官的简称。官府颁给钦差大臣作为准其便宜行事的凭据。文献中多有记载: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提起冤仇泪如涌,要请甚旗牌下九重,早拿出奸臣帅府中,断首分骸祭祖宗,九族全诛不宽纵”[6](P1007)《型世言》中均作“旗牌”,如:第七回:“只得差人招抚,缓他攻击,便差下一个旗牌。这旗牌便是华萼。”[1](P124)又:“正打着马儿慢慢走,忽然破屋中突出一队倭兵,华旗牌忙叫:‘我是总制爷差来见你大王的。’”[1](P125)

参考文献:

[1][明]陆人龙编撰,陈庆浩校点.型世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3.

[2][明]陆人龙.《古本小说集成》之《型世言》[Z].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3][明]陆人龙著,覃君点校.型世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明]凌初编著,王根林校点.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

[5][清]文康著,高仁校点.儿女英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8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 孔子 志同道合 忠信

《论语·学而》有句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1]这一直被作为君子修身交友的规范。其中对于“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又见于《论语·子涵》,“无”作“毋”)的解释争议颇多。纵观历代注解,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将“如”字作“比得上”解。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2]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3]近代康有为《论语注》云:“人视所习,莫严于师,莫亲于友,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4]今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及黄怀信《论语新校释》也均持此观点。第二,“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将“如”作“没有”解。南怀瑾《论语别裁》云:“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5]李泽厚《论语今读》认为:“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6]第三,“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将“如”字作“类似”“如同”解。钱逊《论语浅解》云:“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7]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8]倪祥保在《“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三位先生探讨》一文中,认为将此句解释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9]更好。

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一种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但却是最不恰当的解释。原因有三:其一,这种解释显得过于功利,不符合孔子谦逊好学、崇尚仁德的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在孔子看来,交友不应被看作是一项有目的的任务,也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差事,而是一种由内而发的乐趣。这种乐趣来源于人生追求的相同,志向情趣的相似。与朋友相交,先有的是知己之情、同道之谊,然后才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共同勉励进取。如果与人相交,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可以利于提升自己水平的能力,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而不是先追求志趣的相投和情感的共鸣,就显得过于功利了。“子罕言利”,孔子最不喜谈功名利禄,也甚少将功利放在心上。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反对将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因此也必不会受功利的影响而以有色眼镜择友。其二,“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本身隐藏着逻辑矛盾。苏轼曾言:“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11]如果所有人都希望与胜于己者为友,拒绝同不如己者相交,同理,胜过自己之人也会拒绝同下于己者交友。如此一来,又有何人可友呢?其三,孔子并不仅仅以胜于己者为友。孔子与他的学生交往亲密,师生之间互相勉励,亦师亦友。“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2]对于老师的不当之处,学生会直接指出。而对于学生的优良品质,孔子亦不吝赞美之词。孔子并不因学生在言行、学识方面不如己,而削减师生间如朋友般的情谊。

第二种解释将“如”字作“没有”解,人们应多看到朋友的长处,少关心别人的短处,因此“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此解虽有助于劝诫人们多多学习他人之长,不因他人不如自己而不与其交往,却也将交友的准则变得过于宽泛,模糊了“友交”与“泛交”的界限。“友交”和“泛交”在孔子的交友观中是被区分得很明显的两组概念。“泛交”的立足点是“泛爱众”,即以包容、仁爱、与人为善的情怀容纳他人。《孔子家语》云:“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木椁(槨)。子路曰:‘由也,昔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及为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讬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也。’”[13]在孔子心中,原壤是一个“幼而不孙弟(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的人。但孔子有仁爱包容之心,还是帮助原壤厚葬他去世的母亲。孔子虽然帮助原壤,却不将他当作“友”,仅视为“故旧”。以包容之心与之交往,但不视其为“友”,这便是“泛交”。“友交”的标准更为严苛,更加注重品德是否高尚,是否心怀仁德,是否志同道合。《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15]意为对人有好处的习惯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谈论别人的优点,爱好结交品德好的朋友,这都是对人有益处的。其中还说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意为对人有益处的朋友有三种,对人有害处的朋友也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处的;交谄媚奉承的朋友,交爱好恭维的朋友,交巧言令色的朋友,是有害的。《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7]意思是,君子不仅应严于律己,还应常常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己身。因此,仅仅因为“没有人定不如自己”、“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而结交了虽有一技之长,却无品德可言之人为友,是不妥的。孔子谦逊好学,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但孔子虽然提倡广泛的学习他人之长,但并未说一定与之为友。“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19]可以向他学习的人未必是志同道合之人,因别人总有长于自己之处,所以放宽交友标准是不合适的。

综上,第三种解释最为准确。对于“朋友”一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20]黄式三《论语后案》中也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21]孔子所说的“志同道合”并不是同为“儒道”。《孔子家语》有载:“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 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问,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顾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22]在孔子心中,程子这样的人博古通今,乃天下之贤士也。虽然非儒学之士,却也是志同道合之友。

“志同道合”中所同之志,所合之道必是“正志”、“正道”,如果是歪门邪道,这种交友就不是君子之交,而是臭味相投了。然何谓“正志”、“正道”呢?——“主忠信”。《论语》中谈及朋友之交时多提“忠”、“信”二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择友的核心在于择“忠信”之友。与“忠信”之人相交,才能够“以友辅仁”[23],正己之身,学友之长,补己之短。《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曰:“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24]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言:“依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25]此二则亦是主张交类乎己的“忠信”之友。

将“无友不如己者”释为“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与其说是教人如何择友,不如说是对自身的鞭策。“德不孤,必有邻。”[26]“忠信”之人,必有愿与之相交的贤友;唯有自身是“忠信”之人,才能交到“忠信”之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是孔子对君子自身修养的要求,唯有先正己身,见贤思齐,才能交到与己“类似”的志同道合之友,然后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有过则改之。

注释:

[1][10][17]参见《论语·学而》。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7]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季羡林:《季羡林文丛——耄耋新作》,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

[9]倪祥保:《“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三位先生探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9期。

[11]朱熹:《四书或问》卷六《论语学而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参见《论语·雍也》。

[13][22]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4]参见《论语·宪问题》。

[15][16]参见《论语·季氏》。

[18]参见《论语·述而》。

[19]参见《论语·子罕》。

[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1]黄式三:《论语后案》,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3]参见《论语·颜渊》。

[24]何晏,邢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5]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00年版。

[26]参见《论语·里仁》。

参考文献:

[1]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

[8]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0]钱逊.论语浅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1]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何晏、邢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57.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9

钱临照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后长期任职于中国科大。赵、钱二位先生同时执教于中国科大,又先后受教于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二人有同门同校之谊,在物理学领域内自成一家又相互欣赏,长期以来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交及工作情谊。

钱临照的贺贴内容仅寥寥十字:“寿过普朗克、学启安德森”。对于“寿过普朗克”,钱临照在括号中加以注释:“M.Planck得寿八十九”,这是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享年89岁。钱临照以寿过普朗克为贺,是对赵忠尧的敬重。下一句“学启安德森”并注“C.D.Anderson之发现正电子实由赵先生之硬r射线吸收所启发”则是对赵忠尧学术造诣的准确评价,既表达了他对赵忠尧科学成就的推重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对于历史偶然性的深深遗憾。

说起科学史上的这桩公案,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20世纪30年代。赵忠尧1927年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密立根交给赵忠尧的第一个题目是利用干涉仪做一个光学实验,但赵忠尧提出换一个难一些的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密立根决定让这位中国学生做“硬r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测量题目,并说:“这个题目你考虑一下”。不料赵忠尧仍嫌这个实验简单,于是老实回答:“好,我考虑一下”。密立根一听这话当场就火了,“这个题目很有意思,相当重要。我看了你的成绩,觉得你做还比较合适,你要是不做,告诉我就是了,不必再考虑。”赵忠尧这才表示愿意接受这个题目。或许师生二人谁都没有料到,正是这个勉强接受的题目,把赵忠尧推到了一个伟大发现的门口,并无限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赵忠尧发现了很奇特的物理现象:硬r射线通过轻、重元素时的吸收系数不一致。虽然暂时没有找到原因,但赵忠尧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于是把实验成果写成论文,并发表在1930年5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这些发现就像一扇机遇之门在赵忠尧面前打开,他孜孜以求,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时隔不久,赵忠尧在新的实验中首次发现,伴随着硬r射线在重元素物质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辐射,并且测出这种特殊辐射的能量为0.5兆伏,大约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辐射角的分布大致为各相同性。这时,赵忠尧其实已经打开了正电子探索的大门,他测量到的特殊辐射来自于正电子。如果把已经发现的负电子称为物质的话,赵忠尧则是在世界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赵忠尧的实验结果震动了当时的实验物理学界,很多科学家因此走上了寻找正电子的科学征程,其中也包括与赵忠尧同为密立根教授研究生的C.D.安德森。1932年9月,安德森采用与赵忠尧不同的仪器,在有磁场的云雾室中观测到正电子的径迹,并以此成果于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德森的发现是建立在赵忠尧工作的基础上的,这一点连安德森自己也不否认,他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公开承认,他的实验受到了赵忠尧实验结果的直接启发。几个月后,P.M.S.布莱克特与G.P.S.奥恰里尼又发现了更多的正电子,并对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机制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布莱克特也因此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两位著名科学家在自己的论文中引述赵忠尧的工作时发生了不应有的错误,他们竟然把赵忠尧于1930年发表的重要成果注释成另外两名科学家的论文,以致混淆了当时物理学界的视听。另据时任诺贝尔物理委员会主席爱克斯朋教授回忆,1936年那次评审也曾议论到赵忠尧博士在这项重大l现中所做的工作,但是,当时德国著名科学家L.迈特纳等两组学者进行类似实验时未获得赵忠尧所发现的结果,因而评审会对赵忠尧实验研究结果的科学可靠性产生疑问。由于上述诸多历史偶然因素,使诺贝尔物理学奖戏剧性地跳过了赵忠尧,成为他终身的遗憾,也成为包括钱临照在内的中国物理学界的遗憾。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篇10

”时间如大浪淘沙,为我们筛选出国学精品的四部伟大着作:《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四大名着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其中有无尽的内涵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品味。下面为大家进整理了一些关于读书笔记水浒传,请您阅读。

读书笔记水浒传1《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吧!《水浒传》里的人物有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李逵……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书笔记水浒传2《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述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到达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透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好处。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反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到达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读书笔记水浒传3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武松醉酒打死猛虎等,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习惯。宋江到梁山泊以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人说他虚伪、玩权术,这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霹雳火秦明,让位卢俊义等。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读书笔记水浒传4《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结果被逼上山落草.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们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读书笔记水浒传5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 ,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 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