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多景楼十篇

时间:2023-03-23 19:36:13

甘露寺多景楼篇1

镇江三山之一,金山怀想

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金山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幅“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甲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写出了《水调歌头・中秋》的千古名篇。

金山以绮丽著称,最有名的胜迹是金山寺。金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特殊,历代王侯将相、文人骚客对它都倍加关注。如今金山寺还珍藏着最为著名的文物“金山四宝”: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征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

金山寺依山而建,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的原貌,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并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

登临慈寿塔,环眺四野不但可看到东面焦山、南面长山、西面的鱼池和北面的瓜洲古渡,脚下是金山寺密密层层的殿宇楼阁,更兼满寺香烟缭绕,佛声入耳,一派虔诚志佛的景象。而不远处的长江波涛滚滚,那经久不息的涛声似乎是白娘子水漫金山余怒未息。

是的,这就是那个唏嘘了中国人多少年的爱情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所在。

镇江三山之二,京口第一山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北临长江,陡壁如削,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壮丽景色,改名北顾山。

北国山与金山、焦山互成掎角之势,山上有一牌楼上书“金焦在望”,从此处可西眺金山,东望焦山,南踞城阙,北临浩瀚。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赞日:“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问”。北回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由梁武帝萧衍“创意”,南宋镇安军节度使吴琚重写的“天下第一江山”这六个笔迹雄秀、气魄非凡的大字,至今仍横嵌在甘露寺东边墙壁上。

古老的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上,最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甘露寺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其原因自然与传说中的吴国太相婿有关。陈寿《三国志》上记载“建安十四年刘备牧荆州,婚吴如京”,《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使甘露寺蜚声海内外。刘备招亲实有其事,但乔国老说媒、吴国太相婿则完全是后世文人的杜撰,但好事者言之凿凿,特别是京剧《龙凤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戏中乔国老“劝千岁……”那一大摞子脍炙人口的唱段,对刘备着实美化了一番,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龙凤呈祥》更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庆剧目。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镇江三山之三,碑林书香慧焦山

甘露寺多景楼篇2

蒙顶山,它的地理位置在成都平原西部边缘,隶属于有西部生态乐园之称的雅安市。由于蒙顶山山势巍峨,降水丰富,云多雾多雨也多,是天生出好茶的绝佳地方……”,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搜索出许多有关“蒙顶山”和“蒙山茶”的信息,但我更愿意在旅游中,实地体验寻找、发现的乐趣。

我们一家人在八月的一个清晨,自己开车从雅安市出发去蒙山。天比较热,但一路在汽车导航仪的引领下,还是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蒙顶山。车子在一个很大、很气派、上面题有“蒙顶山”三字的牌楼前被拦下来,要求我们买门票,每位60元。我早已迫不及待地跳下车,顶着烈日走进去。抬头往门楼上看,一把巨大的极难看的大石壶映入眼帘,却先令人倒了胃口。再往里走,便是景区修建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我很想进去参观一下,但被告之景区停电,里面的东西无法看见。而且,更不幸的是,因停电缆车停运,去到蒙山顶看那口著名的蒙泉井和传说中吴理真亲手种植在“皇茶园”的七株“仙茶”也泡汤了。如果要沿天梯爬上去,我们这一支老的老、小的小的队伍,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呢,真是让人沮丧到了极点。心想也许茶缘还未到,悻悻然上车。女儿说了一句:“妈妈,我们花60元什么都没看见,好贵啊!”我苦笑了一下:“到此一游呗!”

茶神未能朝拜到,心仪已久的“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应该能品尝到吧?!车在顺着弯曲的山路原路返回的途中,我们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座不大也不起眼,但似乎有着悠远历史的寺庙。显得有点寒酸的门楼上刻着“智矩寺”,紧挨门楼的路边一溜卖茶叶的门面,倒是占据了显要位置。我们拾级而下,才在山岩下又一块不大的空地中找到了正殿,眼界一开,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

整个寺院里面,四四方方的,中间一块空地,像四合院的格局,边上有一丛郁郁葱 葱的竹林。盛夏时节,只有我们一家游人在里面,有点冷清,但很清静。我们在临岩边的茶亭坐下,听着蝉鸣,点了寺院里两种最好的茶:“绿眉仙茶”和“黄芽”。我们在品茶同时,了解到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每年春茶采摘时,从皇茶园采下的茶,被送往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原来,智矩寺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我们在凉爽的山风中了解它的历史,品尝他们“最好的茶”;欣喜、感叹、惬意、遗憾各种复杂的感觉在我心中交融。第一次在蒙山品茶,水好,境更好,可是茶,却无论如何也不对我的口味。但这圣地能让我们无意中走进,也算是我的心诚所至。

甘露寺多景楼篇3

古城古街古巷的“书香”

不知道是山水成就了泰宁,还是名人成就了泰宁。泰宁县城人口不过10多万,却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

泰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风云一时的人物,比如状元叶祖洽、邹应龙,比如明朝天启年间当官十年就晋升到一品而后急流勇退的传奇人物李春烨。闽越王无诸曾在泰宁巡山狩猎,在死后被安葬于泰宁。南宋宰相李纲遭贬曾在泰宁隐居多年。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也曾在泰宁生活过六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明朝时还只是福建邵武知县的袁崇焕就是在时任太仆寺少卿的江日彩(泰宁人)等人的力荐下才得以施展才华,走向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才有了以后多少凄婉动人的传说故事。

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比比皆是的古迹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精华。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江南第一民居尚书第古建筑群,年代跨度已逾500年,占地共12000多平方米,是明兵部尚书李春烨在家乡建造的府第。与尚书第一墙之隔的是“绣衣坊”世德堂,布局合理,保存完好,古色古香,体现了明初建筑的古朴大方。它一字排列,幢幢相接,廊门相通,建筑精美绝伦,构件完整,规模宏大。

红军街的红色记忆

红军街就是原来泰宁的梨树下街,全长380多米,宽4.2米。泰宁是革命老区和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红军曾三进三出泰宁,泰宁一度成为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指挥中心、军需补给重地、东方战线门户和红军集散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作战,有2800多名优秀的泰宁儿女从古城的小街巷里踏上革命征程。

1931年6月7日,红军第一次攻克泰宁县城后,总司令从江西黎川南下至福建泰宁,指挥红一方面军在前方作战。1933年8月到1934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就设在这条街右侧的一幢民房内,、同志都曾在这里办公和住宿。当时部分红军工作人员也住在这幢民房里,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扩红拥军活动。他们还亲自率领战士们上街清理阴沟,打扫卫生,刷写标语,参加城区清洁活动周,在这条街的砖墙上,至今还有保护完好、清晰可见的工农红军当年书写的大字标语,以及“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的巨幅文告,泰宁人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将该街命名为“红军街”。

世界自然遗产的下一个谜底

一位作家这样写道:由高空鸟瞰,泰宁犹如一串玉翡翠,淙淙“碧色”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深红色“火焰”是无数青山绽放的红层奇景―丹霞地貌。泰宁丹霞所处红土层,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于是形成了丹霞地貌。

今年,泰宁丹霞将与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湖南山等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结果揭晓之前,让我们先来揭开这个未来世界自然遗产的谜底。

我们先来到离泰宁县城20多公里的大金湖畔。金湖风景名胜区因地处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金湖整体形状呈圆弧形,仿佛一轮新月,由东北向西南,再折向东南。徜徉在美丽的溪涧,品味岩壁上岁月留下的斑驳与两岸生机交相辉映,胸中涌着一种特别的感想。

游完大金湖,我们又向寨下大峡谷进发了。峡谷果然名不虚传。一路景观,一路惊叹,两石体间有一裂缝是为“地裂”,峡谷峰回路转,踏水上小木桩,凌波微步的感觉不过如此。过了木桩,前面的景色就不一样了,地裂已在前,天崩随后,峡道一下开阔了,前面两巨山分裂是为“天崩”。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峡谷千姿,洞穴百态令人叹为观止。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实地考察后称:“寨下大峡谷是世界级的”。

“江南悬空寺”

人称中国南北有两个悬空寺,北寺在山西的应县,它早已盛名远扬,游人如织。南寺就在这泰宁的甘露寺。

甘露寺多景楼篇4

灵隐寺始建于唐朝。据传,唐僧西天取经时,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路过甘州,眼见城西茫茫沙滩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飘荡着一派佛光瑞气,认定此处必是佛门圣地。于是,便点化当地民众在这里建起一座寺庙,取名灵隐,意为灵光隐于沙滩密林,灵隐寺由此得名。

隐在沙滩密林中的灵隐寺,经历了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庙宇早已被风沙所掩埋。但是,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都知道这地方有一座古寺,虽然不见庙宇,可佛光灵气永在。

千年历史转眼过去。到了20世纪80年代,也许是佛光瑞气的威力,灵隐寺古迹在风沙的巨大作用下,又奇迹般地现出真容,有个放羊人发现了沙滩里露出的关刹洞,这便是灵隐寺留下的千年古迹。关刹洞呈“凹”字形掩埋在沙滩里,洞深数米。这件奇事迅速传开,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皆说是灵隐佛光再现,很多善男信女纷纷跪在关刹洞前的沙地上烧香磕头。

这样一来,周围四乡的民众便有心重建寺庙,恢复千年古寺的真面目。从1988年起,民间很多热心人士开始集资,在灵隐寺旧址上大兴土木,重建寺庙。

经过十多年的兴建,今日的灵隐寺已是一片巍峨宏伟的庙宇,内有山门殿、天王殿和雷音宝殿,两侧又有钟楼、鼓楼、讲堂、僧房、客堂、地藏殿、弥陀殿,形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群落。

来到灵隐寺前,进了山门,转过山门殿,是坐落在寺院中心的天王殿,殿内供奉着笑看人间的弥勒佛金身,两旁为四大天王,名曰: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脚下踩着八怪,代表风调雨顺、四方平安。

甘露寺多景楼篇5

全程总路线:成都-理县-马尔康-色达-甘孜-马尼干戈乡-新路海-德格-白玉-甘白路-甘孜-炉霍-道孚-八美镇-塔公乡-新都桥镇-成都

单程总里程:约1800Km

色达 闯入隐世佛学院

从成都出发,花了12个小时到达色达,这一路显然并不通畅,川西还没从两次地震中完全恢复过来。都江堰到映秀之间的公路因为修水库而变得狭窄颠簸,在往来的货车之间堵了老大一会。等到穿过理县时,又因为米亚罗地区修隧道,转进了旁边临时供通行的土路,过了理县旁的三家寨,路况才开始转好,不停留,米亚罗正应景的红叶风景区也没有让我们打转方向盘,先到色达五明佛学院。

天色向晚时到了洛若乡,这里距县城还有二十多公里。色达佛学院所在地喇荣沟位于此处,十几座小白塔整齐地排列在山口两旁,里面供放着经书与佛像。顺沟上行几百米,层层叠叠坐落于山腰的褐红小木屋在天幕垂黑之时仍依稀可见,它们是山上喇嘛与觉姆的宿舍,场地正中鎏金艳丽的建筑即是这些信徒们诵经研习之所,色达五明佛学院,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

两万多人因为相同的志趣与价值追求而生活在这个专属于信仰的地方,得益于十世班禅大师在1987年的一封书信,它被送到了色达县政府大楼,信上是大师把这些创建于1980年的建筑成立为五明佛学院的请求,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六年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它题写了校名。

学佛在此的喇嘛与觉姆们全属从藏传佛教传承下来的红教,他们大多都是在色达附近长大的藏族人,在这所学校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学制需要六年时间,而特殊学位更是需要十三年的光阴。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可以在虔诚地准备书籍、僧衣与佛珠中流走,而生活中严格的戒律则会让他们距离高僧境界更进一步,尽管这对常人来说,有点太难了。觉姆平常不允许和喇嘛单独交往,哪怕是结伴行走也不可以,而喇嘛们更是不能进入觉姆区。为了减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机率,佛学院里惟一的一家小商店也设置了时间告示牌,两众人分时段进行购买。

喇荣宾馆是佛学院对外招待的地方,红色方正外观有藏族特色,我们选择晚上住在这里,环境整洁,而且旁边就临着坛城,梵文名叫“曼荼罗”,它是游客与僧侣转经的地方,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祭供活动的道场,下面一层金色的转经圆筒,在夜风中像被人拨过,响起清脆悠长的嘎吱声音。

德格 从冰川湖到印经院

离开色达佛学院之后,转走省道前往甘孜。这座在藏语中意为洁白美丽的城市因五世达赖的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的第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至今仍因县境内开放寺庙数量之多而吸引众多香客。路程时间并不宽裕,我们来不及在甘孜城里吃一口当地料好活细的水淘糌粑,直接过境驶往德格。

车轮下的317国道在春夏时节是一条在绿海中延伸的青丝带,但深秋时则铺满一地萎黄。藏民们骑着摩托车往来,远处群山与蓝天像是一块汉堡,夹了一层诱人的白云,牵扯出高原秋天的深邃与辽阔。

等到了新路海,景象则没有这么开阔。天气似乎要转阴,厚厚的云层也已经快要压到湖面上。此时我们已经过了马尼干戈,正站在雀儿山的山脚下,面前的新路海是一个美丽的冰川湖,它有一个更为灵逸的藏语名称,“玉龙拉措”,意思是“心倾神湖”。既能让神倾心,凡人当然不能幸免。相传祖籍德格的格萨尔王有一个最为宠爱的妃子珠牧,她被新路海的秀丽水色打动了,于是一颗眷恋的心似乎沉入了深深的湖底,而这是当地人叫它“玉龙拉措”的原因。

湖边的乱石中披着一层橙黄的地衣植物,小山坡上是细小的丛株,结着褐红的小叶子,松树隔着很远杂乱地分布。岸边临水的石头昭示着这是一个神湖,它们被工匠们阳刻上藏族文字,再用白色漆打底,在字面上涂上黄红蓝或黑的漆,应和着不远处的白塔与经幡,有一种神圣不容亵渎的氛围。

新路海海拔4040米,从湖边出来,几只藏民的牦牛正在高山草原上悠闲吃草,这里草料丰富,正是德格纯牧业与半农半牧的交叉地带。继续往雀儿山上前行,翻过5050米海拔的雀儿山垭口之后,整个雀儿山光景尽收眼底,随后继续往德格行进,抵达县城之后,直接来到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典藏了康区最为丰厚的古籍,是藏民族文化的记录者。创建者法王却吉·登巴泽仁是藏王松赞干布手下大臣噶尔东赞的后代,他在自己52岁时得到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的鼓励,决心修建德格印经院,21年后,登巴泽仁离世,他的3个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与洛珠加措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有意思的是,噶尔东赞的后代堪称德格物质与文明的基祖,他们当时因避乱,在金沙江东岸阳光普照的地方建起了德格,而扎稳脚跟的登巴泽仁又为后世留下如此创举。

因为登巴泽仁的开放与兼容,德格印经院得以在藏书量丰富的同时,还保证门类的齐全,这里保留了红教、黄教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经典。所藏经版最丰富时有30多万块,但历史沉烟,乱世之中总有管理疏漏,现今留下的虽不是“最好时代”,但它保留了极为珍贵的藏民族文化史,足以享誉海内外。

白玉 不寻常的山岩部落

今天的行程安排在白玉县,它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上,与隔着金沙江,同时,它也是金沙江上游自然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顺着317号国道南行,在岗托镇转入与金沙江并行的公路,一路到格学桥时进入甘白路,这是经典公路,应了那句话,越艰险,越美丽:路窄,水泥路面坑坑洼洼的地方多,阴雨天气还容易打滑,但沿路的风景却将藏地高原的特色壮美尽情展露,尚未汇成巨流的金沙江、灿烂的山谷以及过路的牦牛群会一直相伴。

四个多小时后,看到了白玉县城北坡的白玉寺。沿着郎吉小道上去,铜顶重檐的白玉寺坐北朝南,座落在山顶,像精神信仰的坐标,俯瞰着落在半坡的民居与喇嘛僧舍。

白玉在藏语中寓意“吉祥盛德之地”。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根绒协绕的大师创建了白玉寺,这是现今白玉城名的由来。白玉寺同时还是一座红教佛学院,是与县城内嘎拖寺和德格县的佐钦寺齐名的全藏红教三大著名寺院之一,眼前的寺庙已近过百多年的重建与扩建,丰富了建筑布局,目前已完善了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修房与僧舍。而主寺的活佛也已经更换了十几代,路上遇到一对僧人,身着法衣,高原红的脸上涨满虔诚,在现任活佛的带领下吹响唢呐,念诵佛经,沿着陡峭的山崖缓缓前行。

大约500名喇嘛在今天的白玉寺修行,与色达佛学院相比,这实在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小数字,每年藏历5月1日到14日是他们极为重要的节日。因为这是一千多年前印度僧人莲花生大师到达的日子,他应当时的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到弘法,调伏了古老的苯教,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统佛教,是藏传佛教得以建立的一位大功臣。而为了纪念他,白玉寺会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和跳神活动,向远近前来的僧侣民众传经布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没有通车的白玉一直被视为“原始地带”,一是了解此处的外地人少之又少,二则因为这里确实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的遗习,比如山岩部落。

山岩乡与白玉县城隔了一个森林,这道屏障在过去几乎可以阻碍全部交涉与沟通,隔绝之下,外人眼中的山岩乡便成了野蛮部落:据说这里的人民风彪悍,住所全是布满瞭望孔和抢眼的碉堡,而他们的“戈巴”组织既有氏族的特征,又有部落职能,首领率下的部落成员,尤为擅长偷盗与抢劫。对了,这里还是一个父系社会,听说临盆的女人要在牛棚里才能接生。果真如此吗?

碉楼是真的,父系男权的社会组织是真的,但是外面文明的冲击顺着新修的公路闯进了山岩,传统的文化结构起了微妙的反应,这里的民俗与文化特征难免发生些许变异,但还有一个东西没有变,那就是山岩的贫困,以及贫困中隐藏着的人情真诚与耿介。

甘白路 奇特的觉姆岛

从白玉回到甘孜,我们继续走上甘白路,到达甘孜之后回317国道前往炉霍。在甘白路上驾驶是一个细心活,绝美风景时不时闯进视野,心愉却也要保持定力,不能让它们带走了驾驶的注意力,毕竟它的路况之烂也早就名声在外。

过昌台之后的第一个停留点是亚青寺,它传教布道的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紧贴时代,他们为自己办了一个网站,向关注者展示寺庙的法事资讯以及相关佛法的文字材料。这似乎是细心人的作派,而亚青寺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僧众以觉姆为多。

亚青寺建在昌台大草原中间,我们从甘白路旁的检查站右转,折进一条土路,再行大约7公里,一块高大的亚青寺牌坊立在路中间,这里能远眺卧在谷地中的亚青寺及周边的一大片建筑。亚青寺是建于1985年的红教寺院,与色达佛学院一样,虽历史底子薄,但名气不小,这里现在常驻僧侣已经达到约两万人,却以觉姆为多,被称为“觉姆集群式闭关修行”之地,而这也是它的最大特色。

它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奇特的城池形态,亚青寺联合周边极为密集的木板房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觉姆岛”,从坡头往下俯视整个平原,它就像是一块摊在金沙江支流昌曲河的烧饼,另一条支流从中间切过去,将饼分成两半。如此密不透风的民居布局,似乎是因为平地资源的稀少,也或许是因为这些修行的僧众们想更靠近寺庙,离佛更近一点。

几位觉姆正在河对岸洗衣服,僧袍就地铺在山坡上晾晒,五颜六色,在视觉上与迎风呼呼作响的风马旗混在一起,简单的生活搭配神圣的意象,我想感慨信仰的分量,有人揣着它行走世间,不为所累,有人来去轻身,穿梭在花花世界之中。

从亚青寺出来,往甘孜方向再行20多公里,高原湖拉龙错出现在公路右侧。湖水好不好看,完全依着老天脸色,阳光充足的天气里,湖水碧蓝,但此时阴云压阵,一波绿水卷起愁容。

继续往前近一个小时便到海子山,放眼望去,山沟里全是经年累月暴露在风雨之中的大石头,但蛮荒感并不明显,适逢底下成群放牧的牦牛群,像毛衣上起的毛球一样,星星点点地散在山坡山谷中,为这里带来了最稀缺的特质——生机。

再往前,进入冰雪世界,翻过海子山5000米左右海拔的沙鲁里山口之后,从雪山上沿着山坡蜿蜒的山路中慢慢下来,回到甘孜县城,晚上就在县城里休息,喝啤酒吃烧烤摊,从这些天一路奔跑的疲倦中彻底解放出来,也是为明天离开甘孜饯行,下一站炉霍县将会吹响回程的号角。晚上一夜好眠,补足精神。

回到新都桥 一路草原正美

卡莎措在甘孜与炉霍交界地带的更知乡边上,从317国道上过去,拐过几个陡弯,公路左边就冒冒失失露出这么一个小湖,水量不丰,面积也不大,不过这却是壮美高原上最柔软的一个湖泊,清澈的湖水倒映出蓝天与白云,湖岸右边稍陡的坡地上静驻一个绛红色的庙宇,卡莎寺,僧侣对平湖,瞬时想起小青年挂在QQ签名上的“岁月静好”。

作为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卡莎措是川西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游乐在此的鸟类与内陆中部的大湖相比并不太多,却已足够展示高原另外一番生机勃勃的画面,产卵季的丹顶鹤、黑颈鹤、黄鸭以及斑头雁与各色野鸭会群集于此。而到了夏天,当地藏人进入“娱乐季”,他们会在卡莎措的湖边耍坝子,一种深具藏族特色的群体出游活动,露营、喝酒、野牧,赛马,尽情享受大自然所馈赠的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卡莎措稍作停留之后,继续回到国道,路过炉霍县城之后,从303号省道前往新都桥,沿途是辽阔绝美的成片大草原。八美草原上的小村庄与闲适啃草的牛羊群沐浴在温暖的秋色中,再往南行路过的塔公草原则展露给我们浓郁藏乡风情的寺庙与藏房,牧民们遥远的吆喝声与歌声在整个草原中铺开,可惜这并不是春天,阳光明媚草木含春时,整个大草原会苏醒,和着酥油茶与奶香,一片生机。

甘露寺多景楼篇6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1】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 、“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根据剧情的需要,三国景点内建造了具有影视文化特色和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建筑面积达8.5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又陆续添置了“桃园”、“九宫八卦阵”、“火烧赤壁特技场”、“竞技场”、“赤壁古栈道”等景点,丰富、充实了景区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2】

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莱坞” 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水浒城在全国有好几个,目前知名的有: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湖北赤壁中华水浒城、山东东平水浒影视基地。

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莱坞” 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无锡“水浒城” 是继唐城、三国城之后,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投资建造的又一个影视拍摄基地,1996年3月《水浒传》剧组进驻开拍,1997年3月8日正式开放。水浒城南面与三国城相邻,西濒太湖,占地580庙,可供拍摄的水上面积1500亩。水浒城主体景观可分为州县区、京城区、梁山区三大部分。

“水浒城”依山傍水,陆地面积36公顷,并有广阔的湖面拍摄埸景,城内建筑 风格统一而形式多样,上自皇宫相府,下至民宅草屋,衙门监牢、寺院宗庙、街市 店铺、酒楼客栈以及水泊梁山大塞,从各个不同的阶层,充分再出了宋代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游历其间,缅怀岁月,怎不令人感叹时光悠悠,物过而 境迁!

“水浒城”宏扬的是宋代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一个个逼真的景点再现了 清明时节汴河两岸民俗风貌,其间城郭市桥屋户之远近高下、舟船车马之往来先后 ,皆近其意态,让人忘却世间烦恼、流连于往昔岁月红尘。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3】

三国城毗邻太湖,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而建的影视基地,景区建筑利用湖景,有火烧赤壁的水上战场、吴王宫等,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幕幕影视剧中的场景,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正在拍戏的剧组。

三国城隶属于中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基地三大景区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水浒城、唐城。三国城在整个影视基地的最南边,进入三国城景区大门后,先顺大路往西走到底,再折向北,走“L”形的路线,按曹营-吴营-吴王宫的顺序游览景区即可。

景区的大门——三国城门楼,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的拍摄地。进门后右手边是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桃园和三国人物雕像群。左手边为跑马场,《三英战吕布》是三国城的必看表演,几十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奔腾,场面宏大,马背上表演武打动作的演员身手极好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些演员都参加过《新三国》的拍摄。演出免费,每天10:00和16:00各有一场。

往西走,经过中心广场的巨大汉鼎,就到了曹营水旱寨。《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营地的陆地上立着三层高的曹操点将台,与太湖上的敌楼对峙,湖面上停泊着巨大的曹操楼船,临湖扶舷,依稀能感受到当年赤壁一战从此天下三分的惊心动魄!

走过竞技场、依山开辟而成的赤壁栈道、古城墙,就到达了最西端的吴营。这里有呈军帐造型的周瑜点将台,拍摄诸葛亮借东风的七星坛,无数根木桩搭成的九宫八卦阵。而在太湖边的吴营码头,可以坐古船游太湖,费用30元。

折而向北走,到白墙青瓦、具有江南特色的吴王宫,宫门前侧立的两座阙楼,是三国景点中最高的建筑物,气势非凡。吴王宫一带是拍摄刘备与吴联姻的主要场所。主殿贴着“喜”字,刘备与孙尚香喜结良缘便在此处。吴王宫的聚贤堂则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地方。

继续往北走,是吴王宫后花园。这里有刘备、孙尚香练剑习武的水榭,后宫底层是孙权的议事厅、书房及膳房,二楼是刘备招亲的洞房。后宫出来爬一段台阶,到边上山坡上的甘露寺,吴国太相亲、刘备、孙权劈石许愿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从甘露寺拾级而下,就到了三国城最北边的火烧赤壁特技场。池塘上列着耐高温的微缩水寨、船只模型,在这能看火烧赤壁特技表演,火烧起来,浓烟放出来,水花四溅,再配上战场喊杀声效,几乎以假乱真,向游客揭秘荧屏上火光冲天、烈焰翻腾的壮观场面都是怎么拍出来的。

其实三国城中的表演有很多,像聚贤堂还有舞乐表演。具体的节目和时间在门票背面有,门票背面还印着简略的景区地图。

三国城内到处有小商贩提供古装衣服租借、照相服务,几十元钱的样子。乱世英雄里想扮演谁,随便挑,当一下皇上也不错。还有古装美女,可以与她们合影,当然也是收费的。

甘露寺多景楼篇7

普救寺,坐落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千米处的峨嵋塬头上(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塬高约29米,南、北、西三面临壑,只有东北向依塬平伸,被当地人称为“爱情胜地”,也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西厢记》的故事,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的遗孀郑夫人带着女儿崔莺莺和丫鬟红娘,送崔相国灵柩回河北老家安葬,时值兵荒马乱,暂住普救寺。父母双亡的洛阳才子张生赴长安赶考途经蒲州,本要看望好友白马将军,因被普救寺风光吸引而来到这里。在回廊里突然出现的崔莺莺像一抹彩虹,让张生误以为是仙女下凡,于是取消了上京赶考的打算,决定在普救寺暂住下来。最终,上演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一幕。

1987年5月修复普救寺的一天,在大钟楼基址处出土了一块最能印证《西厢记》故事的金代诗碣《普救寺莺莺故居》碑。据考证,这是金代蒲州副使王忡通触景生情、满怀哀怨地写下了这首凭吊崔莺莺的抒怀佳句:“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字里行间充溢着这位蒲州名吏对才女崔莺莺的追慕和咏叹。

沿着古驿道坡底街就可以抵达峨嵋塬头的正南方向,你可以见到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的寺院,殿宇楼阁、廊榭佛塔等建筑物自下而上,依塬托势,逐级升高,树木环翠其间,给人一种古朴高峻的感觉。来到寺庙山门前的广场上,便看到寄托爱情夙愿的“同心锁”金锁片雕塑。雕塑的一面,刻有龙凤戏珠图案和描红的祝福词“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面上,有描红的双喜图案和“永结同心”字样。

进山门,沿陡峭的石阶而上,就能看到两侧石头栏杆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一把把金属锁,不用问便知道这是无数前来观光的情侣在此留下的爱情见证,他们希望通过“同心锁”或者“连心锁”这样一种世俗的方式来寄托他们的愿望,将他们内心最美好的梦想永久定格在这个旷世奇缘的发生地,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石阶正面是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它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高17米,楼上悬匾“大钟楼”。据说,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节中大钟楼竟成了“观阵台”,是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地。现在,大钟楼里面放着一面大鼓,游人只要付钱,便可以尽情敲击,体验一下故事里战鼓震天的味道。

离开大钟楼,再上去就是呈台状的峨嵋塬顶了,这里是寺院建筑的主体部分。这里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莺莺塔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修,屹立至今。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市的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而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其余明显是20世纪80年代修复的仿古建筑,但其建筑及内部陈设都和《西厢记》故事直接关联,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室内还按照故事中的主要场景放置了再现这些情节的人物蜡像。在“梨花深院”的门口,还有摄影小贩摆放的《西厢记》男女主人公的蜡像和古代戏装,供游人拍照留念。

南郭寺:古柏清泉别有洞天

南郭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2千米处的龙王沟东侧的慧音山坳。它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始建于大兴佛教的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有1 600多年的历史。

南郭寺,又名妙胜院,它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南郭寺里的“三绝”闻名遐迩。所谓“三绝”,一是杜少陵祠和二妙轩碑;二是历尽沧桑的春秋古柏和唐槐;三是清澈见底、甘甜味美的北流泉水。 南郭寺杜甫雕像

南郭寺坐南朝北,自西向东横向排列着西院、中院和东院。西院为主院,它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禅院和卧佛院等建筑。其中,山门前那高大挺拔的唐柏,大雄宝殿前向北横逸斜伸的古柏被称为是“稀世珍品”。中院有关圣殿,也叫财神殿,传说早年间为藏经楼。东院有北流泉亭、二妙轩碑廊和杜甫像。

南郭寺之所以能名扬四海,正是因为有了诗圣杜甫和他的《秦州杂诗》。杜甫一生坎坷,安史之乱后,他丢了官,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从此开始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来到天水投奔亲人。据史料记载,他到秦州后靠卖药和旁人周济度日,生活艰难。仅住了三个月,便离开秦州到同谷(今成县)。然而,他在同谷的日子更加艰辛,还经常断粮断炊。于是他又携带家眷去了四川成都,投奔严武(当时是剑南节度使,与杜甫为世交),在严武的幕府中任职,住在浣花溪的草堂。严武死后,杜甫离开成都,又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携带着家眷出三峡去郴州,投奔舅父。当时秋雨连绵,湘江水暴涨,无法行舟,诗人带着满怀的惆怅病逝在船上,年仅59岁。

杜甫虽然只在天水住了3个月,但他的足迹却遍及天水许多名胜古迹,同时也留下100多首诗篇。“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杜甫的诗虽多以描写天水的自然景色,但也流露出他那凄凉悲愤的心情。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天水的人们将南郭寺西院的东禅房改建成“杜少陵祠”,塑了他的坐像,以供后人瞻仰参拜,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1998年,天水市政府投资近60万元,在南郭寺东院新建起一座“二妙轩”诗碑廊。“二妙轩”诗碑,原为清初大诗人宋琬所刻。他在秦州做官时,非常喜欢杜甫的杂诗,于是他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其他书法家的字,请刻工纂刻在石碑上。因诗妙、字妙,被后人称之为“二妙碑”。站在碑廊前,仔细研读杜少陵的诗句,欣赏著名书法家的字体,你才能领会到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内涵。在碑廊旁还有一尊汉白玉的杜甫卧像,从诗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也显露出他那刚毅不屈的性格。 南郭寺里的古树

观察一座城市,一座寺庙历史的长久,不妨去看看它栽植的树木。钢铁水泥的建筑即使再宏伟再高大,经过数月数年也能搭建起来,但是一株株郁郁苍苍的古树,却要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缓慢生长。为什么说天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只要你到伏羲庙、玉泉观、文庙、胡氏故居门口甚至是街头去看看那些古树,就会明白了。

南郭寺里的第二绝是它的树。首先说说这株“老树空庭得”的南山古柏吧,在西院大雄宝殿前,有一个青砖砌成的长方形花墙,围护着一株古柏。树身分三枝,各向南北横逸斜伸,树态龙钟。古柏的学名叫侧柏,属常绿乔木,生长速度缓慢,寿命极长。据专家测定,该树已有2 300~2 500年的生长史,被誉为活的“化石”,有生命的“国宝”。当代书法家沈鹏先生观后惊叹不已,挥笔书写了“春秋古柏”四个大字,现镶嵌在花墙之上。

说到南山古柏的奇特长势,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西征,打了胜仗后驻军天水。因为天水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乡,所以让将士们放假休整。这天,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来到南郭寺,他俩把马分别栓到两个树杈上,就四处观赏去了。久经沙场的战马性情刚烈,因无人管束一时性起,一个向南一个向北,跳将起来,扯断了缰绳去找水喝,而被马拉倒的古柏就成了这种南北倾斜的样子。

每当市民们谈论起天水的古树时,大家都会津津乐道地说到南郭寺门口的唐槐。登上南郭寺山门的平台,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两棵巍然耸立的槐树。树高30多米,树围近7米,胸径1.8米,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唐槐的学名叫国槐,属落叶乔木,耐寒、耐风沙,适应性强,寿命极长。由于这一对唐槐对称生长在山门的两侧,树身匀称、个头相当。长得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将军立守在山门,给寺院增添了几分庄重和威严,于是人们又称它为“将军槐”。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古树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大中城市,园林部门给古树建立了档案,有专人管理。在他们的爱心呵护下,这些上百年上千年的老树又逢春,健康地生长着,继续传承着古老的历史。

东院观音殿前有一座典雅别致的六角亭,亭中有一口山泉。流淌的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竭,水味甜美,含有多种矿物质,相传这就是杜甫诗中的“北流泉”。

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不忘品尝这清凉、甜美的泉水。喝上一口,润心田、透心凉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觉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万寿塔

在古老的河南延津县城最繁华的温州商业街旁边,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大觉寺。说起大觉寺,当地人可能茫然,但一提起“塔院儿”却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大觉寺是一座以塔为主体的寺院。

走进大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即寺院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塔。俯瞰着延津大地的万寿塔高28.4米,逐层叠涩内收。一层有南北两个圆顶拱券楼门,二至七层由砖雕仰莲平座、砖砌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组成,檐下六面墙,每面都有一个圆顶拱券楼门,飞檐伸出墙外约一米宽,精雕细刻,构思巧妙。

用料方面,除塔基垒砌一米高的石条外,其余全部由青砖砌成。塔体结构分内、中、外三层。内层是一锥形空心圆柱;中间层为螺旋式登塔阶梯和通道;外层为塔体,呈六角形。各层内壁均嵌有塔铭,所写诗文大多为明代绅士登塔观感。

寺院内的建筑并不是对称的。从塔顶下来,左手边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其坐落在高台之上,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在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手书《长明灯记》石刻碑。在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收藏的《河南石刻拓片存目》手抄本的卷六、卷七有赵孟的碑刻墨拓本11件,《长明灯记》位列第七,它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大雄宝殿的右后侧是鲁葛祠,殿和祠之间有山门通往后院,拾级而上,只见后院绿树成荫,布局严谨,观音殿、财神殿、莲花池等均坐落于此。

甘露寺多景楼篇8

荤腥谁能避?

努力只加餐,

吃透平常心。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普通人不必太过执著,即便酒肉穿肠过,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心中有素,从心从吾,始终迈向觉悟的路。这里的心,就是素心,也是平常心。以平常心对待食物,乃至生活,其实荤素也应没什么分别才对。素食的态度,或者素食文化,就这样清清淡淡、自自然然。笔者从广州素食文化的流变,印证了广州人素心依旧,不变的是淡定。尽管地理上毗邻港澳,时尚流行的风向转得比人们的想象还要快。

广州素食文化溯源( 散文网: )

提起广州的素食文化,出乎意料的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便是不折不扣的的素食主义者。这与他学医出身不无关系吧。事实上,广州的素菜是从寺庙的斋菜脱胎出来,数数已经有数十个年头。素食之於广州人,算不上主流美食,但有如一股清幽的泉水,缓缓流淌於坊间。十几年前,净慧路、光孝路、中山路一带的素菜馆最是火爆。人们刚刚吃上了温饱饭,对大鱼大肉还是情有独钟,引领家人上素食馆的往往是长辈们。“菜根香”是最早扎根广州的素食馆之一,做法虽是炒、炸、焖“三把斧”,可素虾、素蟹、素鲍鱼那栩栩如真的样子,已让食客们大饱眼福。

可以说,广州素食的初始阶段,人们也就是图个新鲜,或者换换口味而已,並没有要求多少素食文化的“含金量”。广州人之平常心,由此亦可窥一斑。

市面上素菜馆各有千秋

近年来,素菜馆跟风般越开越多,可以说各有千秋,价格也降了下来,只是素食文化的创新还不是特别强劲。在素食者的圈子里,小北路上的“松风小馆”曾红火一时,因为加入甜辣口味,让素菜难得地有了点新意。农林下路也开了一家“绿田园素食”,以西式素食为主打,素牛扒、素鸡扒、素甜品都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可惜,到后来都没能继续经营下去,成为素食者们的一个遗憾。非典(沙士)过后,人们又重新注重起健康饮食,清淡饮食成为主流。

此时,广州食客们的嘴巴已被众师傅们调教得刁钻挑剔,材料局限於豆製品、菌类、蔬果等的素食,新一轮的争夺就在於味道!象形是最基本的,重点还是引入新烹法,川式的水煮、日式的芥末、冬日的烧烤、家常的老火汤……统统都来报到,诱惑世人。现在的素菜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从刻意去吃、特意去吃,变成了家常吃素。眼下时髦的素菜吃法,还分成外卖盒饭、外卖点菜、自助餐以及火锅等,形式多样。多年的历练,让素菜学会了一种技巧:保持新鲜感。

广州属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本不是很适合经营素食火锅。有一个时期,素食火锅却很火爆。初尝素火锅,肯定没有人相信这是素的,看那锅里,单数数“肉料”就有近10种:牛肉丸、贡丸、猪肉丸、虾丸、花枝片……小贡丸其貌不扬,吃起来却最香,原来其中除了大豆纤维,还掺入了猴头菇碎,加上浓郁的汤锅底,味道特别清鲜。锅料全素,锅底就要更加讲究。这里的素锅底是老火靓汤,当然汤料也都全是素料。素汤底主要有三种,当归山药汤材料比较普通,属於清补凉类,最适合打锅;五行汤比较特别,汇集了萝蔔叶、红萝蔔、牛蒡、白萝蔔、香菇五种蔬菜或者菌类,虽说是老火汤,喝起来却異常清爽,较适合夏天;还有一种是放了大量补气补血药材的“大补汤”,药味浓,不是人人能够消受。

中山八路的“水云天”,便显得如今的素食菜餚可丰富了,从小炒热菜到蒸笼点心,无所不包。店里的师傅说,现在每种素食产品都由不同的材料来製作,素食要营养均衡,最好就是少吃、多样。最吸引人的是颇具广东茶楼风味的蒸笼和点心。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有椒圈田螺、三丝腐皮卷、蒸饺、芋头仔……竟然还有白云凤爪!看起来栩栩如生,吃起来爽口弹牙、有幽幽的鸡汁香味,连一位吃素多年的阿婆都惊讶不已,大赞这“凤爪”味形具备,逼真得让她“不敢吃”。一般茶楼里面有的点心,这里几乎都有,素蛋挞颇受欢迎,不下鸡蛋,而用类似奶黄酱类的酱料来调製,味道可以媲美真蛋挞。小炒热菜则是酸甜苦辣五味齐,主要的材料是素食产品和蔬果搭配。从冒着泡泡的暖窝里夹起一块“水煮牛肉”,红辣汤汁顺着“牛肉”纹路流下,很是“惹味”。素肉金针菇花了点手工,把素肉裹在菇里,吃起来外爽内软,口感不错。除了肉类,还有一些素蚝、素鸭、素海鲜,做成串串烧或者关东煮的样子,可以拿起来一串串地吃呢!冬天怕冷,可以现点现煮些“烫菜”,服务员就站在煮菜台候着,烹煮蔬菜的时候,不要忘了尝尝“云吞”,里面的肉泥剁得软软的,灌以肉汤,几可乱真。

黄埔大道西赛马场的莲慈素食,素菜走的是现在台湾、香港一带流行的新象形路线,所用的“类肉”食材多用大豆提取物、香菇蒂、魔芋(一种可以降血压的根茎植物,台湾和日本人又叫它为蒟蒻)来做成,香气和味道几乎可以乱真,尤其是用魔芋做的鱼翅,如果不是用手把它搓长扯断验看断口处纤维的话,压根看不出它原来是素翅。

整体上看,广州民间素食,从“形似”逐步走向“神似”,愈来愈受市民与遊客追捧,但仍要向寺庙素食及海外素食“取经”,並与全养生理念相结合,充分吸收儒道释素食文化精华,从而打造岭南素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寺庙素食主打文化牌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身心的疾病反而增多,追求健康饮食也成了主流。广州寺庙对外开放的素食目前有两家:一是惠福东路的大佛寺素食阁,另一个是光孝路的菩提甘露坊。

佛法提倡慈悲戒杀,相应地倡导健康素食。大佛寺为满足广大信众享用美味素食的要求,示范健康环保饮食方法,於2008年初成立大佛寺素食阁。素食阁坐落在大佛寺内,设计装修古典优雅、环境舒适,氛围浓密,吸引了众多社会仁翁及外国朋友前来光顾。目前,素食阁的菜谱中有各式菜品,特色汤羹、精美小炒、自製豆腐、主食点心等。菜式新颖、别出心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大佛寺素食阁以“健康环保”为宗旨,所有出品经严格把关,从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色素、味精”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让每一位顾客真正尝试到纯天然的健康素食。此外,大佛寺素食阁所使用的牙签由玉米淀粉製作而成,即能剔牙又可食用,让食用泔水的众生免受“牙签穿肠”之苦。

凡来用餐的宾客,素食阁的员工都会向您合掌恭敬地祝福:“阿弥陀佛!”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心灵也享用佛门的法味。每天餐厅都播放着佛曲,还有多种佛教经文、杂志、法宝给顾客结缘,使所有顾客、员工都能听闻佛法洗涤心灵。大佛寺素食阁正是由於这样优雅的环境,真诚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信众,真正超越了传统素食的理念。

除了主打心灵环保牌,提供素食婚宴,也构成大佛寺的特色服务。大佛寺素食阁自2008年开张以来,以色、香、味俱佳及诸多手工製作的创新出品,加上独树一帜的佛化礼仪,赢得社会普遍的赞誉。尤其是佛教信众,经常来此举办婚宴与寿宴,款待亲友,赢得来宾一致好评。

光孝寺菩提甘露坊较之大佛寺素食阁开放的早,並且主打禅宗文化牌。它坐落於该寺大雄宝殿的左后方,佔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素食餐厅分两层,设有两个大厅。厅内陈设精致古朴,格调典雅,大厅两侧还设有多间大小不一的贵宾房,房间既显华贵又具佛教特色。“菩提甘露坊”的命名,还隐含着禅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意义,“光孝寺菩提”(也是旧羊城八景之一)是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带来种在光孝寺内的中国第一棵菩提树,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此树种也成为觉悟的代名词;“甘露”象征佛法对芸芸众生心田的滋润。“菩提甘露”既能体现人们在朝拜祖庭时对佛教义理的领受,又能在品尝佛教素食的珍馐美味中沐浴佛法甘露。

餐厅在菜式製作方面,既保留传统素食的精华,又追求现代的风格;既体现色香味美,又讲究干净卫生、健康营养。烹调材料採用纯正天然植物,不使用含有色素或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的原材料;在烹饪技巧方面,巧花心思,精工细作,使材料和美味浑然天成,凸显对大自然的敬意。製作出来的素菜品种丰富多样,如小炒类的五彩莲台、佛法蒲团、香炒藕尖;凉菜类的檬香凤爪、素海蛰丝、素猪耳;煲汤类的虫草鲜菇汤、八宝汤;中西式类的水果沙律、芝士卷等,共有300多个菜式,其中自助餐和素食零售外卖的品种有80多个。

2013年《菩提甘露坊》一书公开出版发行,一时走俏南国书市。光孝寺菩提甘露坊在素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方面,当不遑多让。

广州素食整体分布格局

甘露寺多景楼篇9

旅行是什么?是赏景,是思考,是感悟,是交融,亦是把自己的一颗心安顿在那些平日神往的地方,让她或欢悦,或欣喜,或沉静,或震撼------这次的云南之行让我的心灵有了一次极其丰富的体验。

聆听历史的脚步

将近五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降落在昆明的长水国际机场。走出机场,抬头仰望天空,啊,碧空如洗,澄澈、明净,远处只有几朵云彩漂浮在上空,低低地,离我们不远。这和家乡的天空完全不一样。家乡的天空,深邃、邈远,云彩很多,不断变幻着姿态。坐上去宾馆的车,透过玻璃窗,看着这片神奇的天空,凝神那一望无际的蓝,我的心似乎也融化在这片蓝色中。

第二天前往丽江,途经大理。车子行了足足4个多小时后到达大理古城,我们要游览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也是这次旅行的第一景点。

大理古城街道依山势下行。行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沿街飘着一方方蓝色花纹图案的扎染布,给小街增添了古朴雅致的风韵。大理古城的建筑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显得十分的古朴,屋檐、门窗都雕刻着古雅精致的花纹,古色古香,仿佛一下子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千百年前的唐宋时期。时令已是初冬,但街道两旁的柳树还是那样绿意葱茏,长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像江南妩媚的女子,轻轻柔柔地招手,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自苍山而来的清泉蜿蜒而来,穿街绕巷,润泽着古城,也给古城带来了鲜活和清亮。街道边的银器铺里银辉闪闪,散发着神秘而华贵的色彩;石雕、木雕手工艺品店里,一件件工艺作品精巧奇特,有驻足欣赏的,有摩挲把玩的,有交头接耳的;手工针织店里,一条条围巾、披肩色彩艳丽,图案或抽象写意、朦胧悠远;或精描细刻,栩栩动人,让人爱不释手;还有各种雕梅,尝之,或酸或甜,回味无穷。

来到闻名遐迩的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餐馆、咖啡馆及工艺品商店,其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徜徉在洋人街上,果真看见许多金发碧眼的老外,一个个探寻着神秘的东方古韵。

走过洋人街,往南行走不多远,便见一座高楼巍然耸立,“五华楼”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城门上的“大理”两字据说还是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墨宝呢。五华楼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留下的建筑瑰宝,在战火硝烟中,五华楼几次被损毁又几次重建。今天,走过千百年历史沧桑的五华楼如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一般,亭亭玉立在古城中央,成了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伫立在城门下,听着那自城门而来的呼呼风声,似乎在讲诉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金戈铁马,风云际会,成败兴衰,而今都化为眼前飘荡的烟云,又倒影在楼前的清流中,恍然之间,不知今夕何夕了。

结束了大理古城的游览,又驱车前往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距离大理古城不远,车程大约20分钟就到了。三塔位于古城西北的苍山脚下,后倚苍山,前临洱海。远远望去,三塔呈鼎立之势,俊美秀挺,卓尔不凡。崇圣寺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寺庙,当时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大理国王崇佛信佛,便修缮崇圣寺,后崇圣寺成为皇家寺庙,壮阔威严,雄伟无比。在当地导游白族金花姑娘的讲解带领下,我们一一欣赏了崇圣寺的殿宇楼阁,拜谒了寺中的佛祖观音,感受他的宏伟气势。在梵音钟鼓中,在香烟缭绕中领略佛教的神秘庄严。据金花姑娘介绍说,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其中第二代国王即位一年就到了崇圣寺。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独有的现象。我虽不了解他们出家的真正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佛学的博大精深吸引了他们。是啊,世事如塔上云烟,风起便飘散。握在掌心中的或许都将成为细沙,从指缝中慢慢流走。江山多娇,但即便是君王也只居一角,与其在权力的倾轧中精疲力竭,在宫廷的纷争中费尽心机,还不如在三塔的顶上看白云悠悠,听梵音阵阵,或者在青山绿水中放怀高歌。在宁静中升华,与山水相融,与天地合一,于是获得永恒。

又想起了那座五华楼,那座与崇圣寺南北对应的繁华宫殿。五华楼奢华繁丽,是当时象征最高统治者的地方。可惜在刀光剑影、烽火硝烟中,五华楼多次被毁,帝王的权力如那雕梁画栋一般,再稳固的亭台楼阁也经不起时间这一风雨的摧折,顷刻间樯倾楫摧、灰飞烟灭。倒是三塔清丽的倒影千百年来永远留在波心,与山水相映。

忽然想起六朝,六朝的繁盛别的不说,就说那一条流淌着胭脂香粉的秦淮河就可以想象了,只是现在我随口吐出的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六朝旧事随流水,寒烟衰草凝绿”诸如此类的句子了。

导游在催我上车了。挥挥手,与三塔依依作别。

风姿绰约的丽江古城

其实这次主要还是冲着丽江而去的。对于丽江这个地方,正如导游经常说的那样,在1996年丽江地震之前,很多人不甚了解,我也是。后来慢慢地听得多了,便成了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

那天到丽江已八点半多了。夜色中的丽江古城在华灯的映衬下,璀璨华美,异常绚丽。走在凹凸不平的五花石路上,沿街欣赏古朴雅致的建筑和玲珑别致的灯笼,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如梦似幻。晚上宿在古城,那个名叫“涵三阁别院”的客栈中。

第二天上午一早去玉龙雪山,又游览玉水寨、黑龙潭等景点。下午三点多回到古城。这下,我们好好地把古城逛了个够。

古城的美,第一是水。

1997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把丽江古城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这是古城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古城的水,来源于玉龙雪山下的黑龙潭,那是古城的主要水源。她像一根玉带一样围绕着古城,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奇特景象。水温柔而多情,缱绻而绵柔,滋养着每一个居民,也滋养着岸边的花草树木。虽已是初冬时节,但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如同江南初秋时节,不愧被称为“高原姑苏”啊!从四方街起步,沿着西河行走,岸边垂柳拂水,河水清碧如玉,河底的水草也清晰可见,它们与河水相依相绕,缠缠绵绵。水声潺潺,与河两岸酒吧间传出的歌声、乐声交织在一起,只是水声更显得单纯清美。或许是水声的清亮,抑或是水的青碧吧,引得游人驻足欣赏。

有水就有桥。古城的美,第二当然是桥了。

河水把古城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桥又把这些区域连成一个整体。听当地纳西族导游介绍说,古城横卧着350多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有90多座桥。桥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等。可惜我走得不多,不能一一领略古桥的魅力。印象最深的是靠近四方街的映雪桥,据说以前能从河水中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现在因为发展的关系,周边的建筑物影响了雪山入景,已经无法欣赏到飞虹映雪的奇特景象了。不过,当我行走在映雪桥上,看着那被无数的商旅之客踩踏得无比光滑的石子,听着桥下汩汩的水声,感慨万千,真的是“世事沧桑几轮回,映雪桥下影更清”啊!

还有很多桥,光听听名字就有意思的很,什么卖鸡豌豆桥、卖鸭蛋桥、卖麻布桥等等,让人联想到纳西族人民的勤劳能干。这些古桥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依旧横卧在河的两岸,给古城增添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古城的美,第三是房屋。

丽江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筑布局错落有致,落落大方,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配合。古城全为古色古香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洁流丽,庭院里种植着四时花木,还摆满了各色盆景,花木扶疏,生机勃勃,与院中的石桌、石凳、石雕作品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不管是河岸两边的房屋,还是街道两边的铺子,一律古朴端庄,雅趣横生。房屋用青石砌成,清雅秀丽。楹联匾额,碑刻条石雕刻着花鸟鱼虫图案,有些还刻着东巴象形文字,透露着神秘的东巴神韵。

古城民居房屋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但又有所不同,营造出其乐融融的氛围。

那天,和父亲坐在“涵三阁别院”的石凳上,听着院中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满院的花树流翠沁芳,品着醇厚柔滑的普洱香茶,真的是惬意至极。

但最为美丽的,莫过于古城的女子。

古城的女子,论容貌,不算美,个个黑黑瘦瘦的,因为地处高原,阳光直射,紫外线强烈。所以当地以胖为美,如果你要和当地人打招呼,男的称呼“胖金哥”,女的称呼“胖金妹”。但说实话,在路上行走的那些穿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女子中,果真没有一个胖的。“涵三阁别院”中的那个穿着纳西族服装的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原本以为是纳西族人,后来经过攀谈得知,小姑娘不是当地人。

但我还是觉得纳西族的女子特别美,因为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那种久违的质朴,像高原那纯粹的、没有一丝杂质的蓝色的天空,而她们是纯粹的质朴。她们或坐在街道边,或在弄堂口,专心做着当地小吃,那种叫丽江粑粑的食物,动作熟练。任凭街道上人声鼎沸,她们张罗着这份小生意,认真地经营着一份恬淡的生活。

那天晚上逛得很晚,在回客栈的路上,还见她们忙碌着,夜色中她们身穿的那件“披星戴月衣”也显得分外白。真的是披星戴月、起早摸黑呀!我想正是有了纳西族女子的吃苦耐劳,才会有灿烂瑰丽的纳西族文化,才会有美丽富饶的丽江古城。

如果把大理古城比作一个清新纯朴的村姑的话,那么丽江古城便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她不断撩拨着一个个游人,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欣赏她的丰润与娇妍。

古城,我还会来与你亲近。

圣洁的玉龙雪山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这首诗歌盛赞的就是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由十三座山峰组成,山峰峭拔秀丽,造型玲珑,像一条银色的玉龙飞舞在茫茫天地间。她圣洁婀娜,端庄娴雅。日月的光芒在她晶莹剔透的灵魂里铸就了永恒的壮丽,历史的凝重在她蜿蜒的生命里矗立成了一座圣女神峰。伫立在雪山面前,只有虔诚与膜拜。连呼吸都该轻轻的,怕亵渎她的威严;连目光都要平和庄重,怕亵渎她的神圣。

玉龙雪山的主峰是扇子陡,海拔5596米,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人登顶,丽江人民始终把玉龙雪山看作一个神灵,一个护佑着千千万万丽江人民的保护神。

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冬天,雪山上万里无云,天空澄净透明,碧空如洗。山峰泛着晶莹的银光,耀眼夺目。来之前以为雪山上一定是白雪皑皑,可到了之后,远眺雪山,山峰上只隐约可见一些积雪,大概是过度的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缘故吧,使雪山不再有当年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容颜。让我们满怀敬畏之心,崇敬雪山、爱戴雪山,做雪山的好子民吧!

“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描写雪山的壮丽诗篇再一次响起,好似一个巨人在山顶朗朗吟诵。

玉龙雪山一带有很多胜景,但我们只观赏了甘海子牧场、云杉坪、蓝月谷。

对于甘海子牧场,我只能透过车窗静静地欣赏她了。甘海子是一个草甸,位于雪山东面,空旷开阔,一马平川,这里生长着高大的松树、杉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树木青翠挺拔,生机盎然,与黄色的草场组成了一幅黄绿相间的巨幅油画。真想跳下车,卧在柔柔软软的草甸上,和她作最亲亲密密的接触。

车子依然行进在甘海子,忽然,一条湛蓝湛蓝的湖跃入了我的眼帘,不,她更像一块蓝宝石,静静地掩藏在雪山脚下。湖水蓝蓝的,又带有绿色。那种蓝、那种绿让人心旌摇曳,目醉神迷。

下车后,迫不及待地奔过去。啊,蓝月谷,她是那样的纤尘不染,像处女般羞涩腼腆地展露着清纯的容颜。湖岸郁郁葱葱的绿树是她的长发,清风拂过,长发飘飘;背后的雪山是她的衣袂,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那碧蓝的湖水是她的冰肌玉骨,轻轻地触摸她的肌肤,柔滑冰凉,如丝如缎;而湖的两岸是她伸展的双臂,把每一个朝圣者抱入怀中。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又好像是她无数双温柔的眼眸。

静静地漫步湖边,行走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中,熏熏然地醉了。蓝月谷,愿你永远保持这处子般圣洁明净的容颜。

离开蓝月谷,乘上登山缆车,很快就到了云杉坪。

云杉坪是玉龙雪山东面的一块林间草地。冬季的云杉坪草木枯黄,但我依然能够想象春天时节云杉坪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景象。导游介绍说,云杉坪是年轻男女殉情的地方,据说年轻的男女若在云杉坪殉情的话,他们的灵魂就会进入玉龙第三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个传说让我对云杉坪多了许多崇敬。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真能找到一个与你生死相许的爱人,能与他(她)永远在一起,那是何等幸福啊!

大理古城、崇圣寺、丽江、玉龙雪山,她们像一幅幅石版画深深地刻画在我的心中。岁月可以逝去,但她们所给予我的思考与感悟、快乐与启迪将永远伴随着我。

甘露寺多景楼篇10

然而,就在我们这期专题即将出炉之际,却传来了汶川大地震的噩耗,紧临四川的天水市有明显的震感,麦积山景区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在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时,麦积山所在的秦陇一带也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使得麦积山崖面中部石窟崩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值得庆幸的是,经历过1600年风雨的麦积山,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恙,栈道等安防设施丝毫未损,祝福你――麦积山。

掀起盖头,让麦积山惊艳世界――访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郭建宁

去麦积山采访时正值“五一”前后,是各大景区最忙的时候,因此我们与郭建宁局长的见面十分仓促。虽然访谈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这个在麦积山做“掌门人”已达7年之久的西北汉子身上所透出来的那股儒雅、坦诚与率真,却令人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谈起麦积山如数家珍,说起今后的发展充满激情。近几年,麦积山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被国家有关部委分别授予首批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首批AAAA级旅游区、“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对于地处西北内陆的他们而言,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确属不易。

相比其他景区,麦积山景区的特点在哪里?有哪些优势?

首先是地理环境,天水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西安兰州两大城市之间,陇海铁路沿线,310、316国道、陕、川、宁、青相接的省际公路交会处,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景区在西秦岭东端的小陇山林区,介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在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气候和植物的天然分界线、生态过渡带上,生物丰富多样,有南北兼有的景观。

二是石窟为主的文化资源。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我国四大石窟,又是甘肃千里石窟走廊带最著名的石窟之一,是天水境内百里石窟走廊带的佼佼者,是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陈列馆”。仙人崖石窟保存的明、清泥塑和石门道教庙宇群,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很高。景区还有秦王朝的发祥地牧马滩,牧马滩古墓葬出土的木板地图、秦简等文物,历史价值也很高。

三是文化与自然二者完美的结合,达到了文景并茂。

您是如何看待麦积山石窟与其余三大石窟的不同之处的?

四大石窟都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麦积山石窟区别于其他石窟或它的特色是:

一、营建和修缮年代长,内容丰富。16D0余年每个朝代都有珍品存世,再现了后秦的剽悍雄伟,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端庄以及宋明的写实求变的特点。

二、敦煌莫高窟以壁画为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以石刻为主,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尤以北朝最多,堪居全国之首。

三、麦积山是一座典型的民间石窟。其塑像与龙门、云岗高大魁悟、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敦煌强烈宗教色彩的神像差异甚大,更明显的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感悟与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形象更为民族化、人性化,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形成了独特的麦积山风格。

四、在中国众多石窟中景色最为壮观,环境最为优雅。

总之,麦积山石窟以技法多样、题材丰富、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泥塑而著称;以宏伟壮观、真实完整的北朝崖阁式建筑而独树一帜。以交汇南北、融贯中西,具有浓郁民族化、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特征,享有“泥塑陈列馆”、“东方雕塑馆”之美誉。是中国石窟的杰出代表之一,在石窟史上占有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地位。

听说麦积山正在申遗,能否跟我们谈谈目前工作进展到什么地步了?

对,麦积山申遗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资源价值研究、申报文本编撰、国内申报都已完成,已于前两年列入了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现在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资源保护、价值展示等工作。另一个方向是和天水的武山水帘洞石窟一起,作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重要文物点申报丝绸之路项目。甘肃省、天水市都十分重视,设立了申报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申报机构,人力、物资、政策都给予了保证。希望麦积山早日摘取“无冕之王”的帽子,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

能否谈谈麦积山景区近几年来的发展与保护历程?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近几年里,全面落实了‘‘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使景区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一是促成省人大颁布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完善了景区规划。二是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规划管理机制和景区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景区管委会、规划监督科、综合执法队等综合协调和执法机构,赋予了景区管理机构依法在景区实施行政综合管理职权,有效控制了景区乱建行为。三是以项目为突破口,加大了景区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的力度。多方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石窟山体加固、塑像壁画保护、瑞应寺、净土寺恢复、生态环境整治、内外道路、登山步道修建改造、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游人安全旅游接待设施等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了景区旅游。近五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都在50万人以上,没有发生游客安全、资源破坏事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2万人之多。旅游同时带动了景区上万农户及周边农户通过参与旅游三产脱贫致富。

现在和今后几年,具体要做的几件大事是:(1)进行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完善景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同时推进Ⅸ麦积山条例》的修订,进一步实现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规划管理。(2)以实施投资1.8亿元的麦积山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主,使景区资源保护水平和道路、服务、安全等基础设施有大的提高和改观。(3)以创建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申报5A级旅游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4)强化宣传营销,发挥资源优势,抓住和利用好今年北京奥运会和天水机场启用、明年天水到宝鸡高速公路开通等积极因素,面向国内外客源市场加大宣传营销,积极和国内知名石窟、周边九寨沟、崆峒山、青海湖、宁夏沙湖、陕西华山等车程一天之内景点、丝路沿线景点的合作和联手宣传,改变麦积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陇上江南佛窟奇观

从杭州去往麦积山,原本以为是趟苦旅。因为说起甘肃,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西北荒漠之地,没想到麦积山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似有―种刚离开江南又回到江南的错觉。

又回江南

从杭州去往麦积山,原本以为是趟苦旅。因为说起甘肃,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西北荒漠之地,没想到麦积山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似有一种刚离开江南又回到江南的错觉。

事实上,甘肃像一个哑铃沿西北向东南狭长展开,一头伸到祖国边界,另一头却占据了祖国腹心的位置。麦积山所在的天水市,就在甘肃连着四川、陕西的那一头。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其闻名遐迩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之所以被称为西北的“小江南”,缘于其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区位,不高不低的地貌,不干不湿的气候。在祖国版图上,天水恰在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位置,介于西安与兰州两大城市之间,东有陇山纵列,西秦岭横贯南缘,海拔在n00米至21D。米之间,为南北气候的交界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450―60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0摄氏度左右,森林覆盖率也较高。

有一个打一城市名的谜面:雨。谜底就是天水。

一个干旱贫瘠的省份的城市,却有着一个水淋淋的名字,有着一连串的与水有关的故事和传奇。天水地名来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在天水境内有58条一级支流,天水有马跑泉、甘泉、玉泉、八卦泉、宫泉、温泉等众多名泉。

我们在天水下了火车,看到的是一片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松、柳、槐、柏、桂、玉兰、银杏、合欢等行道树和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将整个城市装扮得郁郁葱葱,城区的藉河、渭河风情线复原了天河注水、傍水设郡建市的传说,一个接一个的千年老树树影婆娑,有“白娃娃”之称的本地女孩,已早于夏天一个节拍穿起短裙、露脐装在街道里走着,好像献给春天的五颜六色花束,樱桃、草莓、蜜桃、早杏等当地时令水果都在出售。饭桌上,蕨菜、乌龙头、香椿、鸡娃菜等天水野菜,面皮、呱呱、凉粉、肉夹馍、面鱼、浆水面等地方小吃,无声地向我们解说着这个地方的口味、性格、民俗、文化和陇上江南的异样风情……

天水古称秦州。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近2700年的建城史,类似西方亚当和夏娃的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相传就诞生在这里,为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根”,原国家主席专为天水题词“羲皇故里”。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天水民俗文化,构成了天水文化的主要脉络。麦积山、伏羲庙、卦台山、南郭寺、大地湾、玉泉观、大象山、水帘洞、关山草原等众多景点,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将这一古丝绸之路重镇打扮的美不胜收。当前,天水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陇上林泉之冠”

如果说天水是陇上江南,那么城郊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则是江南中的奇葩。

麦积山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部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5个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

景区位于天水市东南部、西秦岭东端的小陇山林区。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国东西向中央构造带与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的交汇处,塔里木――中国板块与杨子板块的衔接部位。景区所属的秦岭,既是世界典型的大陆造山带,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气候和植物的天然分界线、交汇过渡带。

景区地处我国两大水系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以景区东西走向的石门山、火炎山山脉为界,香积山、天池坪、四道岭、石门山构成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脊线,将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分隔于南北两面。此处为长江众多支流的最北分界线,距渭河干流不足10公里。在景区北有渭河水系的颖川河、东柯河及其大小支流,南有嘉陵江水系的冷水河、花庙河、白家河、九曲溪。景区内渭河水系流程较短,而嘉陵江水系的支流流程长。分水岭两边展示了南北地理、地貌上的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同纬度地带像这样世界知名的两大水系过渡带是极为少见的。

景区坐落在小陇山林区之中,小陇山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营林场群,林地面积583万亩,林区主要分布着兼具我国南北特点的典型栎类次生林。林区气候湿润温和,物产丰富,风景奇峻秀美,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提供了一个广袤的良好自然环境。麦积山森林面积达10万亩,覆盖率达到76%左右,石门等景区达到93%以上。景区内森林密布,红色沙砾岩、花岗岩、变质岩多种地貌集聚。山中峰、谷、岗、岭、崖,形态各异,或如麦垛,或如石门,或如罗汉,或如天柱,或如五指,千姿百态。山谷中无处不水,溪、涧、潭、泉、瀑布,或波光粼粼,或溪流潺潺,清澈见底,九曲回转,川流不息。被列为珍稀动物的牛羚、大鲵、斑羚、林麝、猕猴、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常出没于山林溪水间,景区生长的高等植物达2651种,在我国同纬度地区首屈一指。

位于麦积山石窟后侧的麦积山植物园,荟萃着我国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科的种子植物。有大面积种植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满目青翠碧绿,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一树一枝皆有特色。特别是园内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流光异彩美不胜收。杜鹃、玉兰、芍药、珍珠梅、翠雀花、琼花、牡丹、线菊、八仙花、红梅、樱花等数百种常见和珍稀花卉各具韵姿,绮丽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麦积山、仙人崖景区内还生长着大片的白皮松,或悬伏于峭壁之上,或矗立于危崖之顶,银白多姿的树干,斑纹绚丽的树皮,丹崖白松,古树盘根,姿态万千,其呈群落式生长在我国较为罕见。

景区内的温泉、三峡、六洞、九瀑、三十六丹崖、七十二奇峰与温润的气候,共同谱写了四时皆景、北雄南秀风光兼具的优美景观。春回大地,雨后初霁,白云飘荡河谷丛林间,高峻巍峨的山峰,岚雾缭绕,宛如仙境。夏、秋之季,细雨霏霏,云雾蒙蒙,形成“麦积烟雨”奇观。季风吹来,林海间山呼海啸,涛声如雷,故又有“净土松涛”。八月中秋,月亮从石门南北两峰间冉冉升起,皎洁雅秀,意境幽远,人们盛赞此景为“石门夜月”。仙人崖以传说常有神仙出没于石洞茂林之中为世人指路送灯而得名。神话故事与佛灯、萤火共同演绎出了“仙人送灯”奇观。冬季大雪普降,麦积山银妆素裹,苍崖间悬冰百丈,林壑间仍郁郁苍苍,别有一番景致。由流入嘉陵江水系的白水河受变质岩深切影响,形成九曲回转的曲溪。小桥流水人家,峡幽林茂石奇,构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世外桃源。景区为此又有“陇上林泉之冠”的美誉,被我国著名生物学者陈昌笃先生称为生态过度带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自然和文化完美融合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不仅有丰富独特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有价值的文化遗存,而且二者完美地结合,呈现出无以伦比的独特景观。

麦积山孤峰突起,屹立于群山之中;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的众多洞窟,3D0余摩崖造像,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突显其雄伟壮丽;其赤壁丹崖上沉积的古老文化与峻峰红叶,苍松翠竹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成其为中国众多石窟中景色最为壮观、环境最为优雅的杰出代表。

隐藏于悬崖之下的仙人崖佛教寺院、精美的泥雕与秀丽的丹崖碧水、湖光山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峡谷幽深、群峰高耸的石门山巅、呈太极八卦图布局的古朴小巧的宫观建筑群,点缀于苍松古树之中。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九曲回转的曲溪,滩涂湿地与简朴的民居,展现出清新、祥和的田园风光,构建了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在古秦州十大景观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就有“麦积烟雨”、“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净土松涛”和“东柯积翠”五大景观。

麦积山景区内至今仍保留了诸多民间宗教活动,如四月八“浴佛节”法会、三月二十石门三霄圣母庙会、四月初一石门无量祖师庙会规模都很大。景区农村也保留了秦岭山区特有的敬山、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如男女婚前求“月老”、婚后到娘娘殿求子、迎亲避“白虎”等,与群众口碑流传的众多民间神话故事一起,使麦积山文化鲜活生动。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独特的文化遗产交汇融和、浑然一体,不仅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麦积山作为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宝贵价值。

麦积山石窟密林中的佛光东方雕塑陈列馆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被誉为“石窟之乡”。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西头的敦煌莫高窟和东头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事实上仅从知名度而言,麦积山石窟远不如同在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那样有名,但往往前者更能够给人以意外的惊喜。麦积山石窟就像是丝路上的一颗蒙尘的明珠,当你真正走近时,当一尊尊石像穿越上千年的光阴,栩栩如生地屹立在你面前时,你的眼睛,会被它耀人的光芒所灼伤。

正因为事先没有过高的预期,所以麦积山石窟带给你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佛留在秦州大地上的一个脚印

在说麦积山石窟之前,我想先让时光回到2D00多年以前。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长安,翻关山,渡黄河,越河西,经伊犁,过葱岭,进入西域,风餐露宿,往返数次。终于,从中原通往西域的这条荒凉之道,因为丝绸而温暖起来,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然而不仅仅是丝绸。佛教,也沿着这条路,来到了中国大地。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麦积山石窟,其实就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时留在秦州大地的一个巨大脚印?

佛教石窟选址,不是随意的,佛在这个麦垛样的山峰上留下脚印,也肯定不是随意的。选在这里的因缘任凭后人多重解读,只是在一个农业大国的腹心上,有这么一个麦垛山,来供奉保佑人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的佛,其中玄机就不言而喻

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公元五世纪初的后秦时期,大兴于北魏。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时期,全国佛事盛行,麦积山凿窟造像达到高潮,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据点和枢纽。当时凉州高僧昙弘、长安著名禅师玄高皆隐居麦积山,聚秦地僧徒三百,讲学布道,弘扬佛法。西魏统治二十年间,麦积山再修崖阁,重兴寺宇。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失宠后,在此削发为尼,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此时,麦积山已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石窟寺,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程度。

此后,麦积山虽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即便是战事纷乱、朝代更替,但其营建与修缮工程从未间断过。在近1600年的漫长的历史中,无数能工巧匠用自己的心与手,硬是将这座位于天水城南小山乡的、形似麦垛的孤峰,雕凿镂刻得像一件放大了无数倍的精美浮雕工艺品。秦州大地有民谣曰:“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又日:“积木成山,拆木成功。”关于这些来自民间的谣谚,在古代的典籍里有最好的注脚――据明代《玉堂闲话》载,关于麦积山石窟,“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锲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

所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漫长、浩大而又繁杂的工程。

今天的我们,在麦积山石窟蜿蜒曲折的栈道上,漫步浏览现存的20g个洞窟,7866身泥塑、石雕,1300多平方米壁画,好像在翻一卷石窟艺术的编年史,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页一页往下翻。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博览馆。古印度域外风格的西秦塑像、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曹衣出水”、隋和唐的厚重饱满、两宋的写实、元明清的繁复,都在不同时代的塑像、壁画、建窟形式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为此,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佛自民间来,以泥为佛“命名”

在中国四大石窟中,麦积山石窟可算唯一的民间石窟了。

云冈和龙门,都靠近当时的国都,其石窟修建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匠师,动用了大量的国家财力,佛像风格中传递出的往往是高大魁梧、肃穆庄严、千古永存的帝王形象,故以大佛像、石塑为主。而敦煌地处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原文化的末端,商贾士胄出资修建的莫高窟,神像壁画就更多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如果说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以或质朴或圆润的石雕为佛命名,敦煌莫高窟是以大量壁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为佛“命名”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用一把又把细小而伟大的泥,为佛“命名”。

麦积山山体为红砂岩结构,质地粗糙,不易精雕细镂,所以运用得最多的雕塑形式是泥塑。伏羲和女娲故里天水,有着神奇的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从出土于距今8DOO年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及其他遗址中众多陶塑艺术品来看,泥塑艺术在这里有较为深厚的传统,以至于在以后的麦积山石窟中有了一个精彩而蔚为大观的集中体现。

泥塑可塑性强,造像成本也低,这正满足了众多民间信徒能用承受起的力资,塑出他们心目中的神。麦积山四周随处一抓一大把的深厚而细密的黄土,是最好的造佛材料。

麦积山的泥塑一般都是敷彩泥塑。其中历代圆塑、浮塑、悬塑近1000身,影塑2500身。圆塑和一些高浮塑的内部有木骨架,并扎绑谷草等物,粗泥内和麦草、麦衣,细泥加入麻刀、米汁、蛋清、毛发、姜结石粉等,一般塑像的手指、襟带等细部还用铁筋、竹筋、粗布或薄板支撑或提携……正是这些民间匠人用民间的材料、工艺,精心雕塑的这些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塑像,在潮湿的林区经过千年时光,不但没有还原于泥土,还依然质地如陶,坚硬如玉,光洁润泽,不能不叫人惊叹麦积山泥塑技艺的博大精深!麦积山石窟北朝为主的泥塑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之高,在全国诸大石窟中首屈一指。

亲近尘世道法自然的艺术法则正是麦积山人间佛国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肯定此生的积极意义。一尊菩萨以膀宽体厚的高浮雕,表现出古代秦州人朴实强劲的性格(如第74窟右侧菩萨像);一对相互依偎、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的弟子和菩萨,骤然让冰冷的石室有了情感的温度(第121窟);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怒目金刚力±,让人感到了惩恶扬善的传统民间力量(第43窟)。此外,以圆润质朴的面型代替高鼻深目,以褒衣博带的汉装大衣代替半披肩和通肩袈裟,以柔和流畅的阴线刻代替犍陀罗式衣纹,是北魏晚期深具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造像特征……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这千佛之国与现实云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麦积山石窟,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民族化、民间化、生活化的石窟了。

任何世俗的,带有感彩的表情和行为一般与宗教石窟格格不入,但走进133窟,却有一个微笑的小沙弥。他俯首、侧耳,眼睛笑得细成一条线,看那样子像是在静听,又像是在回味、领悟,更像一份对佛出自内心深处的谦卑。小沙弥的这种憨厚且稚气的笑容,被游客誉为“东方微笑”。听说1996年时任副总理的朱基到西北视察,一路严肃,可就在麦积山石窟,面对这尊小沙弥,他也不由地笑了。总理一笑,成为美谈。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东崖第44窟。这里的圆塑阿弥陀佛像可谓是西魏写实主义的压卷之作。这尊佛像面容秀美典雅,肌肤细腻润泽,富有弹性,长眉入鬓、凤眼下垂,身穿袈裟,衣裙舒展自肩垂下,呈花状覆盖佛座。尤其是那饱含深情的双眼,温婉柔顺的表情和低眉清纯的微笑,令我们在不由惊叹麦积山泥塑原来如此神奇的同时,心底里不由地滋生出一种被爱的目光注视下的纯净和温暖。这尊塑像太美了,只有东方女性才有如此柔情的面庞,母性的目光!难怪其被游客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在44窟的现场,我还听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1400多年前,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文帝有位皇后乙弗氏,被放逐到麦积山来:因为弱小的西魏对漠北的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政策,皇帝要娶柔然国公主为妻,而被迫废掉乙弗皇后。乙弗氏从长安来到麦积山过着青灯古佛的幽居生活。新的皇后却还难以容谅,于是皇帝只好令她自尽以解国家和家庭的纠纷。乙弗与前来送别的儿子抱头痛哭,然后悬梁而死,时年乙弗才三十一岁。其子武都王在麦积崖凿龛葬母,史称寂陵,就是现44窟旁边的第43窟。传说44窟主佛就是依照乙弗氏的向容塑造的。

如果当真,这尊佛,是神?是人?我们在感受亦神亦人的雕塑艺术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感念乙弗氏这个苦难女人应是有福的,因为后世多少代人只要见到这张美丽的脸,从她无限眷恋生命的微笑中,就能对这一历史悲剧作出感情的判断,不像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至今争论不休。

第5窟中的踏牛天王,是一组唐代的精美塑像。天王在距地面80多米的高空,头戴锥状宝冠,身着铠甲战袍,双目爆睁,紧握双拳,昂首挺胸稳站在一只牛犊身上,俨然是一位镇定自若的西域将军形象。脚下的牛犊,昂首扭头,两眼圆睁,鼻孔大张,屈膝伸腿,奋力跃起,姿态极其生动。这就是《玉堂闲话》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儿”。该窟因此也称“牛儿堂”。传说,牛儿堂的这尊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力大无比,要是一动,就会发生地震,于是用天王牢牢踏在牛背之上来震之。这个传说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秦陇发生强烈地震,使麦积山崖面中部石窟崩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迄今,在山峰的脚下,我们还看到了在当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块。

值得提的还有宋朝时的塑像,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165窟的“菩萨与供养人”。立于左壁的圆塑观音菩萨,椭圆面庞,胆鼻小口,顶束高髻,头顶方巾,胸部袒露,双手重叠置于胸前,神态典雅,温婉可亲。立于她身旁的女供养人,身姿婀娜,肌肤细嫩,衣饰简洁。其眉目之间,带有秦州当地妇女的神色特征,令人备感亲切。正是这些非常接近现实的雕塑,为历史学、民俗学、人种学等研究古秦州不同时代人们的服饰、风尚、人种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麦积山另一种雕塑形式就是石胎泥塑了,即是先在岩壁凿成胚胎雏形,然后上泥敷彩而成。麦积山古代的工匠们,在丹崖峭壁上,就这样雕出像千佛廊等以数量众多,巍巍壮观的雕塑群,或三世佛等大中型佛像来。

站在远处就能看见的第13号摩崖华严三圣大佛(俗称三世佛),位于东崖中部,隋代原作,宋代重修。造像为高浮雕石胎泥塑,三尊大佛高度在13到15米左右,造型上大下小,适应了仰视错觉的需要。我们顺着不断向上延伸的临空栈道,由佛像的脚下,来到了他们的肩膀,后来又高到了他们的头顶。原谅现代游客的不敬,和华严三圣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实际上,比我们对佛不敬不恭的还有一群燕子,它们居然把家安在佛的鼻孔里,耳朵里。燕子觉得是个遮风避雨的好地方。但七窍不通畅,佛能舒服吗?但三大佛不语,他们壁立摩崖,只是微笑着。笑看岁月沧桑,笑看红尘滚滚和我们芸芸众生。

会讲故事的石头、会跳舞的壁画

麦积山石雕作品不多,主要是北朝时期作品。要说规模最大的石雕洞窟,当属第133窟的万佛洞,因存有十八块北魏时代的造像碑也叫“碑洞”。十号“佛传碑”,又称“佛传故事碑”,即以佛祖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浮雕碑刻。在通高1.37米,宽度0.72米,不到一平方米的石碑上,分上、中、下三栏,各栏正中又各雕一浅龛,龛外左右又各分一至两小格,每小格内刻一至两个故事情节。展示了佛祖释迦牟尼从“乘像入胎”、“树下诞生”、“断发出家”、“九龙灌顶”、“菩提悟道”、一直到“佛入涅磐”的生平事迹,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早的碑刻“连环画”。

历史上,麦积山“有龛即是佛,无壁不飞天”,在保存下来的历代洞窟中,原来均有彩绘,但由于阴湿多雨,大部分已脱落,现仅存1300余平方米,多数为北朝作品,也有少数是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

第127窟是麦积山石窟保存壁画最多、内容最丰富、画面最完善的一个洞窟。窟中四壁及藻井遍布北魏彩绘,场面宏大,色泽浓郁,风格清新,笔致放纵,颇具南朝画风。东壁大型“维摩经变”,画的是中国石窟壁画中现存最早最大的“经变画”。画面中维摩、文殊端坐山林之中,神情镇定自若,众菩萨、弟子及诸飞天簇拥四周,巧妙展现了经变故事中的几个情节。画中“吉祥飞天”和群僧衣袖飘逸,宛若刚从天际飘落,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颇为相似,是麦积山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第4窟上七佛龛珍存的北周彩绘,在麦积山壁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外部上面的大型飞天组画,每块各作伎乐飞天四身,其脸部和肌体部分均为薄薄一层优质细泥塑出,其他如衣着、飘带、饰物以及周围的流云、花饰等,均彩画而成,这种将立体雕塑和平面壁画两种手法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绘制出“薄肉塑”的伎乐飞天,在中国石窟中独此一处。在四幅佛传故事画中,尤以右侧偏东的那幅骑乘人物画最为突出。特别是那匹缓步前进的红马,制作者巧妙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每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来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动势,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散花楼头

放眼世界的众多石窟,大多开凿修建在河谷、沟道一侧,缓坡山脚、山腰,绵延数百米至千余米,唯独麦积山石窟大部分都建造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一个个洞窟观看,全靠后来搭建的云梯栈道――这些贴壁凌空而建的栈道,曲曲折折有十四层,彼此相通,气势恢弘、异常险峻,最高的离地面八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二三十米;斜的是楼梯,水平的是走廊,宽些的走廊便是楼台了。

说到楼台,不由地又使我想起了麦积山的崖阁式建筑。所谓崖阁,就是石造的佛阁。在西魏与北周时代,麦积山兴建了一批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崖阁式石窟,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分布于东崖高处的第四窟上七佛阁,是麦积山崖阁建筑的代表作品。

上七佛阁,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纪念亡父所造,是一座在四十多米高空开凿的七间八柱庑殿式的巨大佛殿,面阔30.84米,通高16米,进深8米,建筑构造清晰,风格庄重华贵,是中国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它内部空间并列的七座佛帐尤足珍贵。中国其他石窟仅局部表现中国建筑手法和构件,只有此窟是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站在这块平台的栏杆前往上抛洒细碎轻盈的物体如花瓣纸屑之类,由于这一处气流有特别的旋涡,花瓣纸屑有的会在半空旋舞,有的则如水涡中回转,有的反却往上飞扬,久久不下沉……传说佛祖来此讲经说法,二十八尊飞天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以验赴会者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后来,游览的人们不时将纸屑碎片抛向空间,以应证传说中的故事,以求佛赐予好运和祝福。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上七佛阁为“散花楼”。

历史上,到麦积山一游,对麦积山歌之咏之的诗人名贤大有人在。北周著名文学家庾信来过,作《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用“似刻浮檀,如攻水玉”描述麦积山泥塑之妙;唐代大诗人杜甫来过,作诗《山寺》一首;五代诗人王仁裕来过,他顺着当时并不安全的木头云梯,胆战心惊地爬上了散花楼。写下了一首“提心掉胆”的诗:“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近些年来,麦积山以其瑰丽的风姿,每年接待数十万的中外游客,尤其还接待了、、朱基、乔石、李铁映、费孝通、许嘉潞、陈慕华、周铁农、方毅、郝建秀等国家领导人和吴作人、王朝闻、李政道、钱伟长、贺敬之、邓楠、邓朴方、文怀沙、韩素英、平山郁夫、陈丹青等中外名人。

在游客熙熙攘攘的脚步中,麦积山石窟已走过了1600多个年头。它藏身于山林之中,不便的交通反倒成了它最好的保护伞一历代战乱未损及它,史上三次消灭佛教的事件未殃及它,连当代最大规模的破坏文物的运动也不曾触及它,只有自然的消融与侵蚀――时间才是永恒的雕塑师。

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

从麦积山下来时,已是夕阳西斜。走下一层层陡峭的栈道阶梯,走下山坡石阶,令人疑惑的是,刚刚我们是否真的与那些灵动而又鲜活的塑像与壁画,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抑或这只是个美丽的梦而已。

回首翘望,远处的麦积峰,好像一个安详的母亲,在默默地看着你逐渐走远,盼着你回头。这不是错觉,正面的麦积山,真像一个秦州山地的母亲,平时披一顶白皮松林做成的绿围巾,冬天下雪了,披一顶白围巾。脸上挂满道道崖壁水渍凿出的深深皱纹,栈道和洞窟勾出清晰的五官。无疑,这个母亲,也是带着麦积山所特有的微笑。

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人与神、世俗与天国的一种通用的名片。

游完一回味,麦积山的许多塑像都是微笑的。饱含深情的西魏44窟佛像,脸上浮现着慈悲的微笑;低头不语的迦叶,露出悟透玄机的拈花一笑;窃窃私语的菩萨和弟子,泄露出会心的笑;满脸稚气的小沙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泛起聪颖的微笑;头戴圆毡毛帽的童男和头扎双发髻的童女,脸上洋溢着天然调皮的微笑;高大魁梧的三世佛,带着宽厚、自信、开放的笑;就连谦卑的女供养人,流露出用积攒的卖鸡蛋、做草鞋的小钱,实现了开窟塑佛愿望后的满足一笑……这微笑,就是东方微笑,陪伴着麦积山,从魏晋到明清,一笑就是千年;这微笑,是天国与人间、理念与本能、信仰与思辩的完美结合,也是天水人,更是中国人,儒雅内敛,热情好客的生动体现。这微笑,是生活殷实,精神充实,人际和谐的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东方风情。在漫漫岁月里,它和佛教宣传的极乐世界一样,是一种永恒的心灵追求。在当前,它又是在困难中崛起,精进努力,创造和谐盛世的一种代言,也是用自身的自信、健康、开放,对世界的一种姿态,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深情召唤!

仙人崖,点一盏仙灯

仙人崖景区毗邻麦积山石窟仅15公里,十分钟车程便可抵达。仙人崖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和麦积山一样是一个丹霞地貌的景区。传说古代曾有高人在此隐居修行,故名仙人崖。

麦积山瑞应寺自解放后就再没有宗教活动,而仙人崖景区灵应寺、净土寺一直香火旺盛,使来景区旅游的人们多少还能嗅到麦积山石窟所散发出的阵阵宗教气味。自古名山僧侣多。北魏开始道教、佛教就在仙人崖建有寺观。宋代称“华严寺”,明成祖朱棣赐名灵应寺,不久成为皇室朱氏家庙。明亡后,相传明韩宪王后裔朱枳宏和叫王了望的一名书法家、叫汪士庸的一名剑客在此隐居修行。仙人崖后面现在的一个村子叫朱家后川,多数人姓朱,据传就是朱枳宏的后裔,多信佛,现在家家办起农家乐,日子过得十分殷实。

仙人崖现有明清殿宇27座,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石窟保存的精美明清泥塑,丰富了麦积山石窟该时期的数量和内容,从而构成了石窟艺术的完整历史系列,对于研究泥塑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仙人崖景区可赏可游的地方很多。除建有灵应寺各寺观的西崖、东崖、南崖和不远处的净土寺外,还包括仙人湖、蝴蝶谷、象鼻山、姊妹峰、石莲谷、水石崖瀑布等,形成了一个以观赏寺庵、游湖看峰为主题,融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游览区。

从高处俯瞰,仙人崖景区30余座小巧的丹霞峰林,其峰,或城堡状,或麦垛型;其崖,或陡峻,或深凹,千奇百怪,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聚若离,若揖若拜,人称十八罗汉朝观音。雾浓之际,峰群露出云海之上,恰似“人间仙境”。

西崖也叫蛤蟆嘴,是一个中间凹陷,半圆形的天然大石窟,14座宗教建筑依崖就势,依次建在石檐下。从东向西建有释迦牟尼殿、文殊殿、观音殿等佛教殿宇,从西向东建有三宫殿、财神殿、老君殿等道教建筑,中间有一个殿叫三教殿,殿内居然塑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道教始祖老子、儒教始祖孔子共同亲密观看一副太极图的场景,表现了万法归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宗教门派之间协调统一的和谐景象

东崖有罗汉堂,原为明代所建,内塑释迦牟尼佛及十八罗汉,形态逼真。岩穴中有清泉,不溢不枯,清爽可口,称为“仙人水”。又有数窟,内多塑像,其中的梯子洞,相传就是朱枳宏和王了望、汪士庸隐居避难之处。据传,汪士庸练武的一把飞剑,就插在崖缝里,所以东崖也叫剑崖。而另外两位隐士除了对国破家亡流流泪,除外的就是参禅悟道、写写诗了。今天,我们还能在麦积山散花楼上看到王了望的书法匾额“是无等等”,在仙人崖大雄宝殿等处看到王了望的两副书法楹联。一副是“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普陀崖(ai)”,另一副是“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全无,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

南崖平地耸立,丹崖圆柱,酷似麦积山。山腰有北魏开凿的千佛。崖顶上建道教的玉皇阁和佛教的燃灯阁。半山腰上一洞穴名卧佛洞,塑释迦牟尼及十大弟子,神态各异,表情生动。南崖脚下就是仙人湖,水深13米,水面2万平方米。绿树青草与水体相接,四周丹崖秀峰环绕,一片宁静、祥和的丹崖碧水景色。仙人湖有景区开辟的游船项目。泛舟湖上,真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觉。由于灵应寺的原因,香客信徒将仙人湖也当做一个偌大的放生池,前些年放生的鱼、龟长的很大了,野鸭、水獭都奈何不了它们,就只有和远古的隐士一样,由它们自生自灭了。

佛教认为莲花是圣洁的化身,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偏偏仙人崖曾被叫作五莲山,佛教兴盛时有花莲寺、铁莲寺、水莲寺、木莲寺、石莲寺等寺庙,还更为神奇的是仙人崖的入口处有一个长10余里的峡谷,满谷是变质基岩经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朵朵石莲花。为此,该峡谷就叫石莲谷。

净土寺位于仙人崖以北哭祷沟内,因信仰佛教净土宗而得名。净土寺坐北朝南,周围群峰环绕,遍布苍松,山风吹来,松涛阵阵;劲风刮起,似万马奔腾、山呼海啸,这就是有名的“净土松涛”。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其寺院背后山崖上的自然佛头像惟妙惟肖,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仙人崖作为千百年来仙人隐居、方士炼丹、高僧参禅的洞天福地,有些似真似幻的神秘现象一直演绎着宗教的神秘。据传,灵应寺每当僧道修行,信士留宿,夜半月落之时,南崖燃灯阁之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时明时灭,闪闪烁烁,与寺庙的油灯烛光相映成趣,颇有神仙燃灯之奇,当地称“仙人送灯”。这种现象科学能不能解释?有人说可能是山谷忽明忽暗的磷火,也有人说是山间飞舞的萤火虫散放的点点萤光,有人说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发出的光,也有人说是月光投过云层在地面上的折射,也有人说……据说,峨眉山也有这种解释不清的佛灯现象。

既然解释不清就暂且相信香客信徒的说法吧:莫道此生沉黑海,心中自有大光明。只要你一心修行,功德圆满,神仙就会为你点明心灯,你就会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仙人崖,点燃一盏仙灯。

高高的石门山

石门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南25公里处,景观上截然不同于麦积山、仙人崖、曲溪。和华山、黄山一样,同为花岗岩峰峦地貌。由南峰的皇天峰、玉灵峰,北峰的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五座山峰组成。

寻山频立马,远石果立门。

天斧何年辟,云根几许存。

款扉惟白鹤,穿户有元猿。

好藉登临兴,纵兹谒九阍。

这就是明代诗人王际望见的石门,也是陇右最高最险最雄伟的道教圣地。

石门位于麦积山石窟东南25公里处,景观上截然不同于麦积山、仙人崖、曲溪。和华山、黄山一样,同为花岗岩峰峦地貌。由南峰的皇天峰、玉灵峰,北峰的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五座山峰组成。五峰中,南峰最高,海拔2097米。主峰南北两峰对峙,高耸入云,中间有一廊桥相通,远望如门,且南北峰之间的廊桥(名日聚仙桥)下石壁,有一大方形黑浑圈,状若门楣,因而得名“石门”。清人费廷珍记日:“其山壁立千仞,苍翠欲滴,四周峭崖无径,凡十八盘而上,无限松簧,辉映殿阁,为陇右第一洞天福地也。”

因天水为伏羲诞生地,又是道家始祖老子收函谷关关令尹喜(天水人)传授《道德经》的地方,道教在天水源远流长。传说东汉道教创立时,石门山就有云游道士居住。南宋(1174年)建“三清观”,元初(1207年)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之徒梁志超在此设道场,改“三清观”为“五阳观”。现存的祖师、圣母、王母、三官等十多座庙宇,为明清时候所建。我们对石门山进行实地测绘时发现,山上依托五峰而建的十八处道教建筑与八卦中的五行相配,形成一个太极八卦“S”形构图。太极八卦以南为天,属阳,南峰上建有玉皇殿;在北为地,属阴,北峰则建有王母殿、三霄圣母殿、供奉北方镇武大帝的祖师殿等殿宇。每当雨过天晴,白露升空,一股股气柱直升云端。雨将来临,天阴无光,雾气笼罩,树枝挂珠,松珍滴翠,也许这就是道教追求的祥云紫气吧!石门山至今仍有道士长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霄圣母庙会、四月初一朝山庙会,信徒可达七千多人。

长期以来,人们用一楼、二禽、三奇、四杉、五兽、六珍、七花、八景来赞美石门山。一楼系北峰的钟楼。站在钟楼上,可清晰看见南峰到麦积山这道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秦岭尽收眼底;二禽指石门山上的红腹锦鸡和鹦鹉。石门山随处可见的红腹锦鸡为甘肃省鸟,曾有专家提议定为我国国鸟;三奇指峰奇、松奇、石奇。这里崖岩壁立,逢山皆石,苍松翠柏盘结其上,如攀如抱,劲秀多姿,兼有黄山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故石门山又被人们誉为陇上“小黄山”;四杉为山上的四种杉树,即云杉、水杉、冷杉、红豆杉;五兽乃熊、麂、麝、鹿、山羊;六珍即祖师麻、木通、颉草、凉菌、松子、花椒;七花为琼花、玉兰、杜鹃、丁香、箭竹、珍珠梅、秀线菊;八景为石门夜月、翠凝仙桥、量天插云、鹫岭卧虎、白鹿映门、洞悬、龙腾峰顶、天门观云。八景中最以“石门夜月”称奇,每逢农历月半,月亮从南北二峰间冉冉升起,似玉盘腾空,皎洁雅秀。若中秋夜晚秋高气爽时,景色如浴,夜月如两峰吐出,意境悠远,人们盛赞此景为“石门夜月”,并在民间口碑相传着嫦娥醉酒、吴刚劈山、八仙搭桥的神奇传说。清翰林张世英曾在聚仙桥题有匾额“陇月先得”,品之余味悠长。

石门后山山脚,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土沃草茂,这就是有名的牧马滩。在商末至西周300多年里,秦人先祖在此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封地然后逐渐壮大最终一统天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牧马滩多有考古发现,发掘出的考古实物有战国秦简、木版地图、纸张等,木板地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实物地图之一,极为珍贵。

石门前山山腰,为石门道教最大庙宇五阳观,山下为八仙河汇聚而成的湖泊――映月湖。每逢夜月到中天,湖水在月光映照下,倒映着石门山影,幽雅恬静。“相逢成夜宿,陇月照人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乾元二年(759年)流寓不远处街亭东柯村的大诗人杜甫,可能就在映月湖的月光中咏诵出如此伤感的诗句。

映月湖旁还有一个小村庄,叫夜月村,低低的,如同信徒伏着身子,每天仰望着高高的石门山,仰望着石门山上的

庙宇,聚仙桥,量天松,卧虎台,还有夜晚更高更远的月亮――那是神仙的天国。

诗圣住过的地方有温泉

平时不起眼的天水,却时不时总会在历史的漆黑天幕上划出耀眼的星光。秦之先祖在这里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后逐渐壮大,到嬴政手里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嬴政自封始皇;后来的强盛帝国西汉,又有天水籍的飞将军李广、屯田将军赵充国的刚健身影;后来的煌煌大唐,唐高祖李渊和诗仙李白祖籍都在天水……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高”,唐诗的另一个高峰,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也在天水来过、住过、游过。长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街亭温泉景区一个叫东柯谷的小村庄。

街亭古镇,与石门山和仙人崖相接,地处神龙山下,黄家峡和温家峡之水分别从东、’西两面流来,交汇于古镇边沿,此地传说为三国蜀汉“马谡失街亭”之处,加上崇福寺、古民居等古风古貌,处处都能发人之幽思遐想。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47岁的杜甫因仕途失意弃官,为躲避战乱灾荒,始起陕西华州,携妻带子向西爬山涉水一千多里,到了古秦州天水,在其侄子杜佑居住的东柯谷八槐村寓居了近四个月,拾橡子,挖草药,捡野菜之余,创作秦州杂诗93首。天水的山川胜景、尤其是居所附近的灵山秀水大多留下了这一世界文化名人的伟大足迹和光辉诗篇。

杜甫到麦积山游览,咏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

杜甫到南郭寺游览,咏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色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西风为飒然”。

杜甫有两首诗专门是写给东柯谷的: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人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好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衿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从诗中,可看出杜甫想诗意地憩居在这一青山绿水里,以稍稍安拂一下乱世中他那颗忧国忧民,饥寒交迫,一路流浪的心灵。 但是,东柯谷还是未能永久留住杜甫,这年冬天,杜甫去了陇南同谷,后继续南下成都。后人为了纪念杜甫,将八槐村改为子美村(杜甫字子美),将村中的一棵八股槐呼为子美树。这棵子美树虽饱经历史沧桑,现在还生长的枝繁叶茂,好像千年前杜甫的身影,守护着这方滋养过他的热土。现在,还有杜甫侄子杜佑后代生活在街亭一带。东柯谷现复原了杜甫当年居住的东柯草堂,和天水城区南郭寺的杜少陵祠、成都浣花溪草堂一起,给后人提供了诗人后半生一个个踩在现实土壤里的深深脚印……

在东柯草堂不远三公里处的温家峡谷中,自古有热水出流,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经勘测开发出温泉,水温40℃左右,日出水量3600立方米,属天然洗浴水温,水质为重碳酸钠钙型,含有氧、硅、锂、硼、钼、钻等20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医疗、美容、保健之奇效,洗浴后皮肤光滑细嫩,通身舒畅,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后遗症、关节炎、皮肤病、脚气等都有独特疗效。现建有温泉浴庄等中高档集洗浴、游泳、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接待设施。游客赏麦积山石窟神奇、观仙人崖灵秀、攀石门山险峰、戏曲溪流水、听草堂诗咏之后,来到街亭,静静浸泡于一泓地层深处、历史的磨缝中流淌出的热泉里,宠辱皆忘,疲惫顿消,好像来到一个心灵的故乡,感受到的是圣水唐诗沐浴过的洁净通透和岁月之手的抚摩!

曲溪的螃蟹、蝉和“羊奶奶”

温宝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