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影评十篇

时间:2023-03-17 14:06:59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1

尽管最佳影片鹿死谁手是全球瞩目的最大悬念,但2011年奥斯卡无法只用这两部电影概括,通过得到重要提名的16部电影,我们将为您尽数进入奥斯卡法眼的好莱坞及欧洲佳作,以及它们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前景。

皇上的舌头,人性的荣光

《国王的演讲》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2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成本仅为1500万美元的《国王的演讲》在北美上映3个月以来,票房高达9500万美元,虽然从未登上票房冠军宝座,但截止2月13日,已经连续7周雄踞票房前10强,上榜周数和上座率均超过《社交网络》。

比顽强的票房生命力更说明问题的是,当宅男宅女和极客们为一路拿奖拿到手软的《社交网络》即将加冕奥斯卡而欢呼时,悄然而至的《国王的演讲》不仅俘虏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心,还将最富奥斯卡风向标意义的美国制片人工会、导演工会和演员工会三大业内奖项收入囊中。

《国王的演讲》究竟有何魅力?

属于历史传记片类型的《国王的演讲》,讲述了患有严重口吃的英王乔治六世在登基前后,如何在语言矫正老师的帮助下克服顽疾,对公众二战演讲。影片首先以新奇的角度满足了公众对王室的猎奇心理,将原先高高在上的国王请下宝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卑自怜、充满心理阴影又滑稽可笑的普通人,但当对乔治六世由同情转向认同时,我们会发现《国王的演讲》实质上是一部饱含悲悯、温暖和平等意识的励志片,老师的全情投入、妻子的不离不弃,在二战爆发的重要时刻,“国王能否战胜口吃”这一小问题变得如此扣人心弦,最终的结果又是如此鼓舞人心。

与充满新世代酷劲但又偏向虚无的《社交网络》相比,《国王的演讲》或许显得古典正统,但它一气呵成的戏剧节奏、立体化的人物塑造、风趣感人的对白和数位主演几近完美的表演,以及“战胜自我”的积极主题,无不令人如沐春风。

获奖前景:在三大工会的力挺下,风头正劲的《国王的演讲》或将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完胜《社交网络》,有望包揽最佳影片、导演和男主角等大奖。

TIPS:1.《国王的演讲》是继《女王》、《伊丽莎白》之后第7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英国王室题材电影,并可能是第一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同题材电影;2.这是柯林・费斯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也是继劳伦斯・奥利弗、彼得・奥图尔等巨星之后第6位凭饰演英国国王得到奥斯卡影帝提名的演员,如果获奖的话,他将成为第一个登上奥斯卡影帝宝座的“英王”。

又是一次生不逢时

《社交网络》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国王的演讲》的出现,让原本奥斯卡前景一片大好的《社交网络》不禁要慨叹“即生瑜何生亮”。在此之前,它拿下了金球奖,折服了绝大多数的影评人,得到了年轻网络一代的无限拥戴,可惜,奥斯卡不是网络投票,评委们的年纪决定了他们对交友网站或是微博不会发热发烫,也投入不了太多感情。

当然,在炮制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手里,这部关于“非死不可”(Facebook,脸谱交友网)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发家史的传记片,煞是扎实好看,精彩台词如密集连珠炮,交织着创业、网络奇迹、背叛和权谋争斗的故事说得环环相扣,70后80后、影迷和新潮宅男宅女们估计能看得心花怒放,而最终扎克伯格“创建了世界上最牛逼的交友网站,却还是泡不到妞、丢了朋友”,也很有反思意味。

获奖前景:根据奥斯卡传统,群戏最出色的电影最有可能问鼎,因为决定最佳影片归属的关键群体是评委中数量最多的演员们,而《社交网络》由于大量启用新星,表演方面没有得到太多肯定。就目前来看,《社交网络》最佳导演奖尚有一搏的机会,最佳改编剧本奖胜算较大。

TIPS:马克・扎克伯格本人曾表示拒绝观看《社交网络》,认为它很可笑,也有消息说他后来带领员工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柯恩兄弟再发威

《大地惊雷》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0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以技惊四座的《老无所依》一举拿下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后,曾经的好莱坞异类柯恩兄弟俨然已是奥斯卡新贵,在大明星扎堆的闹剧《阅后即焚》和曲高和寡的《严肃的人》之后,复古西部片《大地惊雷》再获奥斯卡垂青,提名数量仅次于大热门《国王的演讲》,虽然大奖无望,但可见奥斯卡着实给足了兄弟二人面子。

《大地惊雷》延续了柯恩兄弟一贯的冷峻暴力和黑色幽默风格,去年新科奥斯卡影帝杰夫・布里奇斯在片中表现上佳,演活了一个身怀绝技但时常醉醺醺的老警长。影片深度不及《老无所依》,但通过为父复仇少女和警长的相处,难得地闪现了柯恩兄弟电影少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对美国西部历史包括西部片的敬意。

获奖前景:影片在创作和技术奖项上的最大对手分别是强势的《国王的演讲》和《盗梦空间》,极有可能无一斩获。

TIPS:1.《大地惊雷》是柯恩兄弟二人电影至今第一部票房破亿之作(16亿美元),可见两位昔日深得知识分子和影迷欢心的怪才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2.《大地惊雷》是十部最佳影片提名里唯一一部翻拍片;3.以《谍影重重》系列深入人心的马特・达蒙在片中扮演了一位好摆乌龙的搞笑骑警,奉献了片中最出彩的笑料。

奥斯卡第三次亏欠诺兰?

《盗梦空间》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8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盗梦空间》绝对是最佳影片提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其娱乐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可能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影片,而在中国众多年轻影迷心目中,其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与《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等量齐观的大神级人物。

虽然《盗梦空间》刷新了诺兰电影奥斯卡提名数量纪录,但从《魔道争锋》到《黑骑士》再到《盗梦空间》,奥斯卡已经欠了诺兰三次最佳导演提名,或许他们把诺兰看成了一个在好莱坞拍商业片的伦敦佬,又或是认为这位年仅41岁的天才来日方长,无须过早肯定。希望诺兰不会成为又一个希区柯克。

获奖前景:最佳摄影、最佳特效、最佳音效等技术奖项竞争实力雄厚,其余免谈。

TIPS:1.虽然《盗梦空间》主演中有两位得过奥斯卡表演奖小金人,有五位获得过提名,但他们无一凭《盗梦空间》获奥斯卡表演提名,继续证明“演诺兰电影得不了奥斯卡提名”所言非虚;2.据传《盗梦空间》等几位主角有望在诺兰新片《黑骑士崛起》 中再次聚首;3.《盗梦空间》是诺兰御用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自《蝙蝠侠:侠影之谜》起第一次没有合作的电影,但他却凭《斗士》获得了第一次奥斯卡提名。

拳击兄弟情

《斗士》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7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与《洛基》、《百万宝贝》等登顶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拳击电影一脉相承,《斗士》同样描述了美国底层拳击手的奋斗史,未脱离情感励志片+美国梦窠臼,除了激动人心的结尾之战和兄弟亲情,影片整体无太多过人之处,缺乏精彩高潮,尤其是主人公无论角色刻画和表演,都流于表面。

获奖前景:虽然克里斯蒂安・贝尔数段传神表演催人泪下,但仍有可能输给《国王的演讲》里炉火纯青的杰弗里・拉什,另外女配角胜算较大。

TIPS:男主演马克・沃伯格成名前是个街头打架高手。

一位驴友的生死独角戏

《127小时》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6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丹尼・博伊尔导演的《贫民窟百万富翁》曾经横扫奥斯卡,而他选择拍摄《127小时》可谓艺高人胆大,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美国某驴友被困峡谷夹缝五天后断臂求生,基本是限制于单一场景的独角戏,于是影片频繁利用闪回打破沉闷,大玩镜头运用和剪辑花样,突出爱情亲情对主人公惊人求生意志的影响,但也大大削弱了纪实的戏剧张力。

获奖前景:除了作曲奖项尚有可能一搏,其余均无希望。

TIPS:帅哥主演詹姆斯・弗兰科还将主持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可惜这大概是他唯一的上台理由了。

天鹅折翼,波特曼起飞

《黑天鹅》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摔角王》导演去年带来的这部心理惊悚文艺小品,让半红不黑了多年的娜塔丽・波特曼终于要修成正果。借由芭蕾舞剧《天鹅湖》里黑/白天鹅的隐喻,《黑天鹅》刻画出人性与欲望的晦暗暧昧之处,让观众随着主角一起在现实和妄想中迷失。不过说实话,无论影片本身还是波特曼的表演,都有所被高估。

获奖前景:呼声最高的波特曼稳获影后,其余应该空手而归。

TIPS: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上网搜搜波特曼在《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里火爆的说唱表演,那才叫一个脱胎换骨呢。

不仅是年度最佳动画片

《玩具总动员3》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动画片等5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抛开动画片和续集的成见,无论高超的主题叙事、无可挑剔的技术展现和丰富的娱乐性,《玩具总动员3》完全具备了问鼎最佳影片的实力,如果没有《国王的演讲》出现,无论卖座还是口碑,它都应该是最实至名归的年度最佳影片。

获奖前景:稳获最佳动画片,其余未知。

TIPS:作为2010年北美票房冠军,《玩具总动员3》4.1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足足是十部提名影片收入最低者《冬天的骨头》的近70倍,并以10.6亿美元超过《爱丽丝漫渊山境》成为2010年全球票房冠军,足见民心所向。

我们的母亲们是拉拉

《孩子们都很好》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4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十部最佳提名影片多数都对家庭题材或正面或侧面有所涉及,说明了“家庭亲情”仍是奥斯卡最希望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之一,而女同性恋“夫妇”、靠人工授精来到世间的儿女和意外来临的捐精人“父亲”,构成了这部另类中产阶级家庭剧很给力的戏剧冲突,其实影片不过是换了一种角度探讨中年危机、亲子沟通等亘古不变的话题,那份苦涩中的轻松幽默,非常讨人喜欢。

获奖前景:各项提名奖项的对手都太强……

TIPS:影片编剧之一斯图尔特・布朗伯格上大学时曾经捐献过。

苦女寻父记

《冬天的骨头》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4项

观影指数:

入围点评:在所有最佳影片提名者里,《冬天的骨头》基调大概最为阴郁冷峻,一个柔弱少女为维护家庭不至分崩离析追寻失踪父亲的种种努力,坚忍辛酸感人,寒冷中透着温暖,而那份乡土气息浓郁的黑暗惊悚,撕开了美国梦鲜为人知贫穷的、暴力而落后的另一面。

获奖前景:《冬天的骨头》的入围更多体现了奥斯卡对独立电影的关注,但这基本不会改变它一无所获的命运。

TIPS:年仅21岁的詹妮弗・劳伦斯除了收获影后提名外,还得到了包括奥利弗・斯通在内等导演的拍片邀请。

《蓝色情人节》

提名:最佳女主角

观影指数

通过男女主角婚前婚后对比强烈的平行叙事,《蓝色情人节》再次诠释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二人婚后处境如同片中情人旅馆里笼罩在蓝光的“未来屋”,泛着冷漠而令人窒息的光芒。影片虽然触目惊心,但挖掘有限,仍有些隔靴扰痒。

TIPS:因戏床过火被定为和《色戒》同级的NC-17,不过目前上映版本是删剪后的R级。

《美错》

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

观影指数:

在艺术技巧上,影片比导演前作《巴别塔》更上层楼,但对于美国人而言,这部用2个半小时来讲述死亡、偷渡和底层生活的外语片可能太过沉重冗长。戏精哈维尔・巴登一如既往地没有令人失望,令人入戏后能够与之一同走火入魔。

TIPS:导演是故意把英文片名由Beautiful错写为Biutiful的,也因此才有了《美错》这个译名。

《兔子洞》

提名:最佳女主角

观影指数:

《兔子洞》细腻而富有层次地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如何举步维艰地走出丧子之痛,虽然底色比《蓝色情人节》更为悲伤,但也更为动人可信。显露老态的妮可・基德曼表演投入,却也有公式化之嫌。相比之下,本片更应该得到一个最佳导演提名。

TIPS:影片成本仅500万美元,所有主角几乎都是免费出演。

《城中大盗》

提名:最佳男配角

观影指数

好莱坞男星本・阿弗雷克的第二部导演电影,更像是一部加入警匪元素的爱情片,格局狭小,导演技巧未有大突破,但颇有动人之处。去年凭《拆弹部队》一鸣惊人并获奥斯卡影帝提名的杰瑞米・雷纳,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个冲动血性的劫匪,抢尽风头。

TIPS:影片北美票房近亿美元,小本可以考虑转行当职业导演了。

《动物王国》

提名:最佳女配角

观影指数

在这部缓慢、略显沉闷但又惊心动魄的澳大利亚黑帮电影里,老戏骨杰姬・韦弗先抑后扬的表演堪称亮点,把一个溺爱孩子、动不动要求“亲亲”的母亲和心狠手辣的黑帮家族教母融合得淋漓尽致,足以入选年度表演,获最佳女配角提名乃至获奖都实至名归。

TIPS:该片是痞子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2010个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又一年》

提名:最佳剧本

观影指数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2

法国当地时间5月16日晚,第65届戛纳电影节开幕红毯和开幕典礼在电影宫卢米埃尔厅举行。当晚主竞赛单元展映的开幕电影是韦斯·安德森的《月亮升起的王国》,该片主创爱德华·诺顿、布鲁斯·威利斯、蒂尔达·斯温顿、比尔·莫瑞悉数到场;“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影片《浮城迷事》的主演郝蕾、秦昊、齐溪等演员也一齐亮相,与众国际影星在红毯上争奇斗艳。此外,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专门对玛丽莲·梦露致敬。

组委会表示,今年是梦露逝世50周年,也是戛纳电影节65岁生日,所以特别选择了梦露手捧生日蛋糕,吹灭蜡烛送香吻的瞬间作为电影节海报。在开幕式上,组委会特意邀请歌手演唱重新编曲的埃尔顿·约翰经典作品《风中之烛》,这首歌于1973年为梦露创作,为了缅怀黛安娜王妃,埃尔顿·约翰在其葬礼上也曾亲自演唱了改写后的《风中之烛》。除此以外,今年戛纳的大街小巷铺满了以这位“性感女神”为主题的海报,而梦露主题的雕像和生动的梦露模仿者也在街边路上随处可见。

开幕式由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女主角贝热尼丝·贝乔主持,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用法语表达了对于戛纳的尊敬,“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节,能够成为评委会主席是我的荣幸。”今年开幕式的一大变化是在结尾,开幕片《月亮升起的王国》的全体主创上台,宣布电影节正式开幕,代替了评委会主席以往的任务。

本届电影节共有22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除了备受瞩目的《月亮升起的王国》,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的《大都市》讲述了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一名年轻富豪乘坐豪华加长车在纽约的冒险,在之前小范围试映后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此外,《刺杀神枪侠》的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和布拉德·皮特再次合作的《温柔地杀死他们》;《珍爱》导演李·丹尼尔斯讲述美国南方记者调查死囚案件的《报童》均被视为得奖热门。澳大利亚导演约翰·西尔寇特的《不法之徒》讲述了美国禁酒时期的故事;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继《摩托车日记》之后再次拍摄的公路电影《在路上》则是根据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经典小说改编,由《暮光之城》女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亚洲电影有伊朗71岁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以及韩国导演林常树的惊悚片《金钱的滋味》、洪尚秀的《在国外》。其中《如沐爱河》和《在国外》都是跨国合作的影片:前者在日本拍摄,讲述一名日本女学生当的故事;后者由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

本届戛纳电影节于5月27日闭幕,为纪念前不久逝世的法国电影导演克劳德·米勒,(法国媒体称他为新浪潮大师的接班人,其代表作有《小莉莉》《不害臊的姑娘》等),组委会选择了他的遗作《黛莱丝·德克罗》作为闭幕片,该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同名小说改编,奥黛丽·塔图饰演一位生活在1920年的法国女人,影片讲述了这位法国女人一心逃离早已腐朽的婚姻生活的故事。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3

[关键词] 史实;虚构;互文性;陌生化;“新传记”

 在第83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国王的演讲》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影片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伯蒂的故事。伯蒂因患严重的口吃,在向国人发表演讲时屡屡出丑。为帮助丈夫,贤惠的王妃伊丽莎白?莫琳接触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在后者的指导下,伯蒂的口吃状况出现转机,并成功地通过广播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民众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伯蒂和莱昂内尔在治疗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终生的友谊。这部影片之所以好评如潮,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得益于其成功借鉴和运用了许多后现代的文本策略,使观众在国王克服口吃的励志故事框架内,领略了作品中友谊跨越阶级的深层意蕴。

首先,历史题材电影往往承受着近乎挑剔的舆论评判,其史实的准确性自然也成了编剧首先考虑的因素,为了营造历史的真实感,影片可谓精心厚描和还原历史场景,不失为一部记录伯蒂人生的传记片。如同影片开头的那一幕,由于口吃的缘故,伯蒂于1925年在温布利举办的大英帝国博览会上的演讲是失败的,并因此被多家媒体描述为“丢脸的”“不幸的”和“痛苦的”。影片对伯蒂的人物刻画总体上是客观公正的:除了从小就患有口吃之外,性格腼腆、喜欢独处,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抽烟的嗜好始终没有改变,并最终患上了肺癌;对王位毫无觊觎之心,登上王位也是迫不得已;父亲乔治五世被认为一直疏远伯蒂,但在临终遗言中却提到“伯蒂所有兄弟们的胆识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他一个人的”[1]。此外,莱昂内尔确实来自澳大利亚,曾在佩斯教授表演和演说术,并于1926年在伦敦开设一家诊所,伊丽莎白慕名而来,请他帮助伯蒂。乔治六世与莱昂内尔一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近几年里揭秘的王后伊丽莎白写给莱昂内尔的信件足以证实这一点。编剧对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对客观历史适度把握和对英伦风情的热情呈现无疑是成功的,观众对影片作为历史剧所表现出的真实性大加赞赏,甚至有人将影片比喻成“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声称“观看《国王的演讲》的过程,就像是在品鉴博物馆里的艺术品”[2]。

另一方面,影片在解构历史客观性的同时,不时虚构场景制造插曲,以展示影片娱乐化的一面,构成强烈的自我颠覆。莱昂内尔首先采用的是物理疗法,包括放松下颚肌肉,加强舌头练习,做摇摆运动,不断重复绕口令,甚至在伯蒂平躺做缓慢的呼吸练习时,让莫琳坐到伯蒂的肚子上。这些情节都是戏剧化的、虚化的,并非旨在引起观众对事实客观性和治疗效果的主观猜测,而是通过史实与虚构的结合,展示伯蒂自我激励的精神风貌。乔治六世的口吃事实上并未被彻底治愈,即使在1938年格拉斯哥举办的苏格兰帝国博览会上,即在和莱昂内尔一起治疗10年之后,他在演讲中仍出现了长时间结巴和停顿的状况。然而,在影片中,伯蒂的口吃被认为是后天的,因为他自言自语时不会出现口吃的情况;在戴上耳机聆听音乐的同时,伯蒂居然可以流利地朗读莎剧《哈姆雷特》中的片断。由此可见,影片只是以伯蒂患有口吃并努力矫正两个客观事实为前提,在虚构的场景中想方设法去接近、模拟和建构伯蒂当初真实的人生,试图最大限度地再现那段历史。这个平衡事实与虚构比例的过程也是权衡客观历史和票房收入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者格林布拉特认为,艺术家须创造出适用于互惠互利的交易的“通货”,因而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同社会机制和实践商讨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王的演讲》是经过具有约束性的话语规则的选择和商讨之后“历史”的产物。

其次,影片与教育小说、以王室生活为主题等影视作品之间存在文本互文性。教育小说又称“性格发展”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的发展及成长过程,通常都带有自传色彩。影片与教育小说的互文关系与此对应,其前一层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后一层面则围绕伯蒂自我改变的主题。伯蒂自我勉励和接受治疗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释放“自我”,使“自我”走向新生,是其寻找自我的心理成长历程。卢梭在《爱弥尔》中,将儿童成长划分了几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其中儿童期应重视儿童“自然情感”的培育和保护。在诊所里,伯蒂敞开心扉,向莱昂内尔讲述了自己灰色的成长经历:儿时的伯蒂常常因左撇子而受到父亲责罚,因口吃而受到哥哥的愚弄,因保姆施以诡计而受到父母疏远,因腿部畸形而终日遭受金属夹板矫治的痛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伯蒂自卑、腼腆的内向性格,也是导致他口吃的心理诱因。影片强调伯蒂的心理潜意识,并采用咨询交谈的诊疗方式,都说明编剧在创作理论上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3]影片中,伯蒂在多次遭受演讲挫折、丧失治愈信心的情况下,同意接受莱昂内尔的治疗,并最终克服口吃成功发表演讲,实际上是超我战胜本我的象征。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4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人性;权力;平等

著名导演汤姆•霍伯执导的电影《国王的演讲》包揽了第八十三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影片之所以胜出,除了几位主演精湛的演技、影片本身紧贴历史的时代背景,更是因为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脆弱、充满不安全感的国王形象和一个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始终坚持平等的民间医生。在影片里,处处都流露着人性与权利对等这一主题。

电影情节取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在执政仅325天后退位,成为温莎公爵。继任者是他的弟弟,从小怯懦、口吃的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当影片中的老国王对他的儿子说起:时代变了,从前的国王只需要骑在马背上,现在却需要对着麦克风像一个演员那样争取他的臣民时,乔治便在这种国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召唤下,开始了与口吃的抗争。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克服顽疾,国王不得不放下身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这是一条需要具有披荆斩棘的勇气的道路。但是,无可否认,国王成功了。影片最后以国王了一场令全国人民激情洋溢、热血沸腾的精彩反战演讲结束。

乔治六世的那次讲演,的确是很成功,很精彩的。当年的英国《星报》曾这样写道:“国王的嗓音非常深沉,词句流利清晰。毫无疑问,乔治六世的演讲打动了每一个听众。”那么,乔治六世的口吃是怎么治好的呢? 这要归功于一个名叫莱昂纳尔•朗格的澳大利亚人,即影片中的“民间医生”莱昂纳尔•罗格。到底这位莱昂纳尔做了什么使得一位国王至少部分地恢复了他的言说能力呢?

一般而言,口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种生理疾病。而如何探到一位国王的内心,打开他的心结,如何建立一种信任平等的关系,能让国王放下身段敞开心扉,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头,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根据乔治六世自己的讲述,小时候的他是个左撇子,而且膝盖外翻被严重纠正过,所以他的奶妈对他的态度非常恶劣;又因为口吃,家里的成员,包括他的哥哥和父亲都对他进行过嘲笑并表示过不能容忍。这种创伤,从小就伴随着他长大。为了纠正他的口吃,乔治尝试过很多的方法,接受过很多的治疗,但都收效甚微。因此,当乔治最初在夫人的劝说下来到莱昂纳尔•罗格这里,来这位“民间治疗师”的诊所时,乔治六世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甚至是很抵触的。况且,这位治疗师不亢不卑的态度和他那奇特的,甚至是不顾体面的治疗方法,也让乔治大为恼火。他们吵翻过不止一次,乔治不止一次愤然离开。但是乔治又一次要离开的时候,录音带里那个在莫扎特激越的音乐的伴奏中的男人的坚毅流畅的声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思想放松,放开胸怀,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为灵敏,让我们更为勇敢!”深深地震撼了他。那是乔治自己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发出来的声音。乔治从没想过自己会说得那么好。他是国王,他需要发表这样激越、流畅、鼓舞人心的演讲。于是,在国王责任感的召唤下,乔治又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诊所。在医生的指导下,乔治进行运动加强呼吸、放松嘴部肌肉、加强舌头力量、绕口令等机械训练,并且进步很快,可心理障碍依然,于是,治疗师除了让病人作出各种“不顾体面”的肌肉放松的训练外,还故意激怒病人,让他发火,让他骂人。接着观众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位“史上最庄重的国王”,在骂人的时候脏话成串地飞出,骂得十分在行,居然还一点都不结巴。正因为如此,该片在美国上映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R级,也就是限制级,即17岁及以下年龄阶段的孩子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经过这样的魔鬼训练,效果就出来了。圣诞的时候,乔治发表了一次演讲,演讲虽然说不上完美,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取得的惊人的进步。笔者认为,对乔治六世的真实地还原,正是该片突出人性的一个体现。没有人在所有的环境和场合下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说,没有一个不会说脏话的人。只有把人物在各方各面的实际的东西塑造出来,人物才是立体的、真实的、可信的,才会让观众从心里接受,从而去感受他所感受的一切。

就权力而言,乔治是公爵,是国王,他是高高在上的,在公众面前,他又是一个对演讲充满了畏惧的并不算成功的演讲家,在医生的治疗室里,他又是一位自尊心容易受挫而有时表现得粗暴的口吃患者,在父亲和哥哥面前,他是一位谦卑而又怯懦的儿子和兄弟;在妻子面前,他是个略显暴躁但不失风范的好丈夫,而在两个女儿面前,他则是个会讲故事并且跪在地上装小动物逗孩子开心的爸爸。他是真实的,是人性的。他尽管口吃、易怒,却有勇气,有担当。他极力劝阻爱德华与辛普森夫人的婚事,并提前预见到了纳粹德国的危险性,向兄长提出警告。在即位后,他也表现出了一个国王应有的庄严慎重,他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乔治的形象是丰富的、是立体的、是多层面的。影片的成功就在于它不是把乔治仅仅当做一个国王来塑造,而是一个人,一个和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挫折的人。

影片对另外一位主要人物,那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矫正师的塑造,也是延续了对乔治的塑造,尽可能地来突出人物的真实和人性。矫正师是个从容镇定、不卑不亢的家伙。他知道物理治疗只是辅助,心理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的关键所在,所以,他利用自己的不拘一格的医术、敏锐的洞察力、循循善诱的交流能力以及自尊的品格治好了其他医生无法治好的顽疾。从治疗的一开始,他就坚持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国王对话,并绝不屈从于国王的个人喜好,最终,他不仅治好了国王的顽疾,还和国王成为终身的朋友。影片中当约克公爵夫人第一次来到医生的寓所,也就是他的治疗室的时候,公爵夫人出于礼貌,对他的寓所稍加赞扬的时候,矫正师答道:“人能安贫就是富”。这既表明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明了他安于现状的一种生活态度。当公爵夫人表示这位将要来治疗的患者不是一般人,希望治疗师能到他们那里为患者治疗的时候,治疗师却不卑不亢地说:“我的地盘,我来做主(my game,my turf my rules)。”最后公爵夫人明确告知病人的身份,矫正师却依然坚持:“我需要在治疗室里工作,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平等对待,不能有例外。”王室的特权和要求在治疗师这里被否认了、被拒绝了。影片中另外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就是治疗师如何来称呼他的这位特殊国王。当矫正师提出要坚持平等的关系,像家里人一样,用“伯蒂”来称呼他尊贵的病人,病人表示提出抗议并且认为如果他真能和治疗师一样的话,他就坚持待在家里,而不会去为他结巴的事到处寻医问药了。矫正师坚持:“我不会用别的来称呼你了。” 此外,治疗师也不许国王在诊所抽烟。当国王告诉他,那是他以前的医生建议他这么做的,以此来缓解他紧张的情绪,医生则直言:“ 那是一群官方的笨蛋!”

矫正师一直坚持,能打开心结,消除恐惧,恢复患者的自信,是战胜口吃的关键的一步。尽管,他从一开始就得到警告,不许和国王谈论隐私,不许和国王探知早年的事情,但是,他还是想方设法地去争取国王的信任,去引导国王敞开心扉。矫正师说“没有小孩生下来就结巴的。”“想事儿的时候结巴吗?”“自言自语的时候结巴吗?”他甚至和国王赌钱。对国王对他做的那些不信任,甚至是不屑的评价,他也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当然,他的分寸掌握得很好,他一边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一边又尽力不让自己显得咄咄逼人。他的尊严体现得内敛、得体,而丝毫没有挑衅的感觉。治疗师通过自己的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和国王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他们之间有对抗也有妥协,有抵制也有合作,有竞争更有分享。

这是一部讲述平等的影片,正是这位看似普通的矫正师,用自己的从容、尊严、幽默和智慧,唤起了国王平等待人乃至待己的感觉,唤醒他人性中柔软而又自然的一面,唤起了他恢复语言流畅、自然表达的能力。

《国王的演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真实地塑造了国王和医生两个看似不太相关的形象。国王,并不一定是非得塑造成为“高、大、全”形象。成为国王,并不意味着就要走向霸权,相反,它意味着更多责任的承担,更多平等意识的培养,更长、更坚定的人性回归的过程。国王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问题和感受。而医生,一个普通的平民,也不一定就要塑造成对权力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平民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主张。影片不仅还原了一段历史,最重要的是它还原了两个最真实的人物,并且,把对历史的还原与这两个人物之间治疗互动的过程完整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王战胜口吃的惊人毅力,也看到了他对自己担当国王这一伟大角色的心理认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曹劫.“口吃国王”用演讲拯救英国[J].中外文摘,2011(07).

[2] 崔卫平.向陈凯歌推荐《国王的演讲》[N].经济观察报,2011-02-21.

[3] 苏宛.《国王的演讲》:小格局里窥见大历史[N].文艺报,2011-03-18.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5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叙事策略;内容;情节

上映于2010年的影片《国王的演讲》以1 500万美元的投入,换取了上亿的票房回报。该片不但获得了不菲的商业回报,其艺术价值也同样得到了电影艺术业内的肯定。在2011年《国王的演讲》击败了劲敌《社交网络》与《盗梦空间》,一举拿下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原创剧本四个重量级奖项。影片画面温婉质朴,沉静舒缓。这对于看惯了情节离奇、场面动人心魄的奇观大片的观众来说,不啻为一缕沁凉的清风,带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意韵。从叙事上看,这部影片同大多数传记电影一样情节平稳流畅、直白简洁、结构圆满,[1]但又有其独特所在。可以说,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创作者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本文从电影总体内容与具体的情节安排两方面出发,探讨《国王的演讲》的叙事策略。

从总体内容上看,首先,影片选取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但讲述的却是普通人的故事。这个大时代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所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创痛与情感,也成为观众接受叙事背景的共同心理基础。电影的叙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展开的。但影片自始至终却并未出现任何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小处着手,向观众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困难,在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的帮助下战胜口吃的事情。因此,影片实际上展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是一种日常化叙事。

乔治六世伯蒂虽然贵为一国君主,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困惑与坚持、苦痛与欢乐、怯懦与勇敢。这样,影片便再一次获得了与普通观众的情感联系。此外,正如伯蒂的父亲乔治五世所言,“过去,一位国王只需摆出可敬的派头,稳稳当当地坐在马背上。现在呢,我们必须走入平民家中,去讨好迎合他们。这个家庭现在沦落到要和最底层的草根民众平起平坐了……我们已经成了……戏子!”乔治六世的时代,英国国力渐衰,民主政治的发展,更是褪去了皇室成员身上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光环。因此,国王不再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更多的作为政治性公众人物而存在。因此,事实上乔治六世战前演讲的成功与否,对于整个战争的局面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此,乔治六世与麦克风之间的战争,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个体为自己的尊严而战,为了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战。可见,这种大历史背景下的日常化叙事使影片充满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激起了观众的欣赏兴趣。

其次,影片主人公乔治六世这一人物身份的双重特性,对观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乔治六世所处的时代,虽然皇室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与平常百姓之间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但他们又确与普通人不同。在英国历史上,皇权与民权之间曾经历过长期的斗争。君主立宪制正是两者权力均衡的产物。英式尊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被保留和延续下来。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绅士文化核心之一的英式尊严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融合了各阶层价值观而形成的。[2]因此,虽然王权走向了大众化,但王室仍然持有其特有的尊严,其身份也仍然受到平民的尊重。乔治五世辞世时,无数的普通民众为这位国王送葬,便可以看出这一点。影片中,国王的棺木经过和平纪念碑时,人们表情凝重,行礼致敬。国王的特殊身份对普通观众来说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正如伯蒂所说,“有时候,当我坐车穿过大街小巷,看到……平民百姓盯着我,我的内心就会有所触动,因为我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而他们对我的生活也知之甚少”。因此,这部影片展现了国王一家的日常生活景象,从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观众对王室成员私生活的好奇心与窥探欲。它甚至让观众看到外表光鲜、高高在上的国王内心的创痛与脆弱。童年便遭受冷遇的伯蒂还不如那些普通的孩子,拥有父母和家庭的关爱。成年之后,他又生活在父亲与长兄的影子之下,内心充满自卑与矛盾。这些都令观众看到了一个国王的另一面。能让观众向一个国王投去理解与同情的目光,这是影片取材富有新意和吸引力的最突出之处。

此外,影片中,乔治六世与平民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英国社会民利的发展,使英国的普通民众形成了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人格内涵。在影片中,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便是这一人格内容的集中体现。在国王面前,他坚持直呼其名,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绝不让步。同时,他也最大限度地对乔治六世表现出应有的敬重,其言行也保持着特有的谨慎与谦逊。从通常的眼光看,国王与平民是难以建立一种平等的、相互理解与信赖的友谊。因为传统英式尊严的保存决定了两者身份始终存在距离。从身份上看,两者之间是属于君与民的关系。但影片却刻意突出了伯蒂尊贵身份的有名无实。如,镜头表现上,乔治六世经常被安置于画面的偏僻处,或是被俯视的角度。他为自己的口吃难以克服而焦虑、暴躁甚至哭泣。这表明了现实生活中,国王实际上处于弱者地位。而平民罗格虽然在生活中无法实现戏剧舞台梦,缺乏扮演一个国王的气质,但在伯蒂面前,他又是一个十足的强者。这种关系的错位与矛盾本身便具有一种微妙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影片对两人关系的建构与演绎,既展现两人如何共度生命中的交集,亦成为其叙事的又一重点和亮点。

影片的叙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所构成的。事件是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变。[3]可见,组成电影叙事的事件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某种结果。各个不同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同时,不同事件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叙事脉络。因此,从内容上看《国王的演讲》显然具有很多吸引人的看点,但如何将影片的一个个事件巧妙地串接起来,而形成其特有的逻辑、风格与节奏,也是电影叙事策略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国王的演讲》在这部影片伊始,便开宗明义塑造了一个戏剧性愿望,所有的情节都以此为核心展开。1925年10月31日的伦敦老温布利体育场,乔治六世以约克公爵的身份将在帝国博览会的闭幕式上发表演说。然而,这短暂的几分钟也许是他生命里感觉最漫长的一段时光。在2 700万观众面前,他严重的口吃令自己陷入地狱般的尴尬境地。影片以此为引子,建构了乔治六世历经波折去克服口吃这一戏剧性愿望。它不但为整个情节发展提供了开端和动力,也为人物的行为、目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整部影片叙事中,这一愿望始终如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得更加迫切,直接导向了高潮段落。这样,影片便形成了一个凝结核,使观众的视线、情感与心理始终聚焦、跟随着这一戏剧性愿望。

另外,在影片的情节进展中,这一戏剧性愿望的实现始终是一波三折,牵动人心。如,在罗格出现之前,通过乔治六世接受一位医生治疗的一组镜头,可以得知他已经有过很多次的希望与失望。那位上了年纪的老医生让伯蒂嘴里含着5个弹珠,并让他尝试朗读。伯蒂努力挣扎、一忍再忍,终于还是愤然离去。在遇到罗格后,两人也是经过几次交锋,一波三折,才逐渐建立了信任和友谊关系。因此,从总的叙事脉络上看,《国王的演讲》具有鲜明的戏剧性愿望,为整部影片事件的串接提供了方向与动力。从具体的事件上看,在剧情发展的每一个段落里,也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起、承、转、合,既自成一体,又与整个叙事逻辑相契合统一。

其次,这部影片的叙事主脉络是乔治六世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治疗口吃。事实上,影片并非是简单的单线叙事。而是三条叙事线索错综交织在一起,使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的叙事结构。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之间友谊关系建立的过程与乔治六世的心灵成长过程是影片的另外两条结构线。它们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叙事主线密切相关。也正是由于这两条叙事线索的存在,才使得影片超越了其叙述的内容表象,而获得了更加丰富与深厚的主题内涵。

国王乔治六世(科林·费斯饰)和为他治疗口吃的男人、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杰弗里·拉什饰)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友谊是该剧创作的重要基础。[4]两人之间的友谊之所以令人难以置信,正是由于两人在关系上的错位。影片也的确着重表现了乔治六世与罗格相处过程中所充满的对抗、争执与各种矛盾。与之前对国王毕恭毕敬的老医生不同,伯蒂当时的公爵的身份并没有影响罗格的行医风格与态度。他不但坚持与伯蒂之间的完全平等,更是在很多问题上单刀直入,直言不讳,甚至步步紧逼。这对于同样性情刚烈的伯蒂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两人数次不欢而散。

伯蒂虽然性情倔强易怒,却很明理,他非常清楚罗格用意的善良与真诚,这对他是有效的。因此,从内心里,他对罗格敬重,甚至产生了依赖感。罗格也同样对伯蒂心怀敬重,“你如此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伯蒂,你是我认识的最勇敢的人。你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国王”。此外,影片也从生活的侧面向观众展示了对家人的关爱、责任感、率真以及坚韧的性格等两人许多共同的品性。因此,虽然两人存在身份的错位,产生各种争执与矛盾,但实际上却又是心心相通的。事实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的时候,国王与平民之间的错位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罗格的治疗过程其本质是帮助伯蒂回归自我,做回一个普通人。褪去了一切身外之物后,便只有两颗真诚相待的心灵。

因此,罗格与其说是伯蒂的语言治疗师,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导师。罗格在伯蒂的生活当中,无意中充当了其成长领路人的身份。罗格给予伯蒂真诚的关心,持久的耐心,关键时刻当仁不让,以睿智而有力的言语点醒他的迷茫,不但弥补了伯蒂曾经缺失的父爱,也令其找回了真实的自我和面对现实的勇气。

综上,《国王的演讲》能够以平淡赚取人心,与其细腻精良的制作和影片直指心灵的深刻内涵不无关系。但归根结底,这些优秀审美特质都必须通过影片叙事得到表现和传达。叙事是观众理解影片以及影片审美价值形成的前提。一个好的立意必须要有好故事,还需要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方法。《国王的演讲》的成功,当然与这两个条件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李君劼.片段化叙事与微像化镜头——电影《国王的演讲》评析[J].电影文学,2011(24).

[2] 黄乙玲.《国王的演讲》:艰难时刻的英伦旧梦[J].艺术评论,2011(06).

[3]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6

[关键词] 《米香》;导演视角;第三人称;“他者”视角

在《米香》中,导演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表现。影片的电影文本充分体现出了后五代导演的特点。导演以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旁观”了一个在不幸的婚姻中备受伤害的女人,在面对生存的困境时,在人性的丑恶与善良之间所作出的苦苦挣扎。

影片对婚姻、善恶、情感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表现,但是导演并未对这些内容进行直接的探讨;而是通过一个第三人称“他者”的视角,使导演由叙事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电影叙事文本,也使得观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剧中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思考与评判。

一、导演视角下的影片文本分析

在电影《米香》的开篇中,有一个从空中俯视着米香的镜头。在这个镜头中,刚刚被丈夫抛弃的米香,带着自己的傻儿子无助地走在夜路上。寂静的夜晚里,犹如有一双悬浮于空中,俯视着地面上所发生的不幸与痛苦的眼睛,冷漠地看着米香蹒跚地带着她的傻儿子向着漆黑的夜晚深处走去。

这里所说的从空中俯视着“米香”的“他者”视角,其实所指的就是导演的视角。该片导演有着典型的后五代导演的特点。从第四代导演到第五代导演再到后五代导演,他们的作品中渐渐不再有强烈的民族焦虑,不再有对表现宏大的历史主题的兴趣,不再有对自身身份的迷茫。当后五代导演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历史和民族中转向了当下和个体之后,他们也不再用“自我”的视角去讲述影片文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者”的视角。后五代导演虽然还在关注着边缘人群,但是已经不会再走进边缘人群当中;他们的电影虽然还会表现普通人当下的生活,但是已经不再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知了。于是,后五代导演的视角成为悬浮于空中的一种“他者”的视角。

在本片中,女主角米香因为生了一个傻儿子而被丈夫所抛弃。失去了依靠的米香带着自己的傻儿子来到豫西的煤矿上寻找机会“嫁死”。所谓“嫁死”是指女人有意嫁给独身一人的矿工,等待矿工在矿难中死去后,便可以拿到巨额的赔偿金。

米香担心傻儿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她为了给傻儿子攒下一笔生活费,不得已嫁给了孤身一人、又老又丑而且残疾的矿工王驼子。结婚后,米香尽管对相貌丑陋的王驼子极尽厌恶,但是为了巨额赔偿金,她还是强迫自己默默地忍受着。米香每天盼着王驼子出事故,在听说了当地的一种诅咒方法后,米香甚至独自一人在午夜跑到矿里,焚香诅咒王驼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有了戏剧性的变化。王驼子对生病住院的米香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米香,米香逐渐放弃了“嫁死”的念头,她开始愿意与王驼子一起生活下去。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驼子发现自己得了肝癌,患上绝症的王驼子没有钱去治疗也不愿意去治疗。为了米香母子在自己死后还能有生活上的保障,王驼子悲号着用自己的双手挖塌了煤层,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然而在王驼子死后,悲痛不已的米香并没有去领赔偿金,而是带着儿子回了家乡。

在影片剧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导演始终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了其作为叙事者自身的观点。导演对于影片中人物的际遇和命运以及影片中人物的思想、目的和行为等,均未明确地表达出导演“自我”的观点或评判。虽然这样,导演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有所表露。在这里,笔者暂不对导演对于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态度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叙事者的导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察影片的情节发展?这是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他者”的视角,“旁观”着故事的发展,可以使得本片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中国电影从发展伊始就一直在记录方面有着很大的缺失,所以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们一直在为其作品的记录性进行着补课。体现在本片中,就是导演通过这种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展现出全片剧情方面的发展,以此使得本片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第三人称语境下的后五代导演作品

陈旭光在《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中谈到,后五代导演的作品在创作之初,往往带有浓烈的自传性、个体抒情性和自我体验特征。他们一般不写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人和事,但很快就进一步关注边缘和城市亚文化层面。这时他们讲述故事的语境也就由第一人称变为了第三人称。在语言文本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的第三方即第三人称。例如“他”“她”“它”“他们”等均是第三人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这里笔者首先通过比较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不同的叙述特点来研究第三人称的特性。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从这里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后五代导演作品在创作之初都集中于对“自我”的关注,所以往往会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表现他们的自我体验。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苏州河》等影片均选择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使得观者在面对电影文本时,会潜移默化地相信其所呈现的故事是真实的。通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体系,可以带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官体验,因而也为导演直接表达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即所表现的内容不能超过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听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而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

而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导演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不会受到第一人称表述所会受到的限制。所以在后五代导演将他们的注意力转而投向边缘人群和城市亚文化层面时起,他们也将其电影作品的语境带入到了第三人称的表述体系之中。这使得影片可以更全面而客观地表现当下的生活与人物,但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导演的主观思想与感情从电影文本中抽离了出去。由于第三人称表述体系的引入,导演作为叙事者,所讲述的故事的可信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人称语境下的后五代导演的作品开始关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开始关注边缘人群的生存境遇,开始关注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他们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个体生存者,总是为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的个体人。但是在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角来关注这一切时,电影文本中往往不再有导演“自我”的强烈情感的流露,不再有导演对电影中的人物或事物的评价,与第五代导演的民族焦虑、群体焦虑不同,今天的电影导演将自身的焦虑隐藏在了冷漠的外表之下,转而向纪实性和客观性靠拢,更多地关注着当下的普通人的生活。

三、电影文本中“他者”视角的引入

本片导演在《米香》中以一种“他者”的视角来观照剧中人物的命运,这使得电影文本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可信,但同时又降低了导演对于电影文本的话语权,使得导演在文本叙述中不得不排除或减少了其自身的主观观点。既然会减少导演在电影本文中的话语权,为何还要选择这种“他者”的视角呢?这里就需要首先来阐述一下“他者”的概念。“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统统视为“他者”。宽泛地说,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通过选择和确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

如果从哲学方面来看,“他者”的概念则由黑格尔和萨特分别阐述过。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讲道,“他者”的显现对构成“我”的“自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者”的存在,主体的意识才得以确立。萨特指出,只是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显现;也就是说,“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没有意识中的“他者”,“我”的主体意识就不能确立。总之,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萨特,都强调了“他者”对于主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

回到《米香》的电影文本中来看,正是由于导演采用了“他者”的身份来讲述电影文本,才使得导演的思想有更大的可能性被观众所接受。因为导演所采用的“他者”视角,看似没有将导演自身的情感、思想、判断和评价等加入到影片叙述中,而给观众留出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去进行独立的感知和认识;但实际上,剧情的架构与发展、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还是受到导演的支配的。因此通过对一系列细节上的微妙处理,导演还是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注入电影文本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灌输给观者。

所以“他者”视角的引入非但没有减少导演的“自我”意识在电影文本中的体现,而且由于采用了一种更加隐蔽的存在方式,反而使得导演的意识能够更好地被观众所接受。

四、结 语

海青在《“自杀时代”的来临》一书的结语中写道:“对于中国人,甚至连自杀都不是一种主体,自杀者对死后效果的期待超过了求生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反而让弱者的生命焕发出特殊的光彩。”影片《米香》中王驼子的自杀就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王驼子希望以自己的死来换取米香与傻儿子的生活保障,但是米香并没有去领赔偿金。米香最终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生存方式,作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让米香走出了“嫁死”的歧途。

导演之所以选择了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也许是因为电影文本的主题本身太过沉重,所以导演才会选择以“他者”的视角,冷眼旁观着米香身上发生的一切,而不对其作出评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我们不再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角去旁观悲剧的发生。当我们有一天能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时,也许我们就能够避免不幸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铁强.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7

陈凯歌的转变

1988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带着《孩子王》参赛的陈凯歌意气风发,但事与愿违,影片因为文化隔膜造成的“误读”,只拿了一个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戛纳的评委们看不懂这部来自东方的晦涩电影,《孩子王》所隐喻的文化掘根和用语言无法讲述的历史被解读成一个下乡知青批判教育制度的故事。也是在此期间,一个看起来很干练的女人找到陈凯歌,交给他一个剧本。这位来自香港的女士叫徐枫,曾是大导演胡金铨经典武侠片《侠女》中的女主角,当时已经转行为制片人,她递给陈凯歌的剧本是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

陈凯歌在失落的情绪中看完了李碧华的小说,并马上拒绝了徐枫。用陈凯歌的话讲,这就是本通俗小说。在陈凯歌的计划里的是《边走边唱》,和《孩子王》一样,这也是一部讲述古老中国传统之延续的影片。虽然《霸王别姬》讲的也是国粹“京剧”,但小说的主题关注的是曲折的三角恋和人性,而不是历史本身。

令事情得到转机的是陈凯歌的父亲―老导演陈怀皑,他看了李碧华的小说后很喜欢,让陈凯歌接下了剧本。而徐枫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等待陈凯歌拍完《边走边唱》。陈凯歌强调《霸王别姬》创作风格的转变,并不是迫于市场压力的无奈,而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他曾这样说:“《霸王别姬》与我过去的影片题材不同,充满了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只能顺着脉理走,拍成情节性和情感冲突比较强烈的影片。”

程蝶衣必须死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8

>> 2007英国女王圣诞演说 英国女王的妥协 英国女王的“私房钱”从哪里来? 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 英国女王:从血腥到文明 英国女王登基60年 英国女王的养生经 英国女王的不老秘诀 英国女王也是女的 英国女王的养生秘笈 英国女王的养生之道 英国女王的一天 危机关头的英国女王 英国女王的长寿菜单 英国女王的温莎古堡 她给英国女王做替身24年 英国女王90岁 英国女王:帝国背后的精神象征 英国女王庆典的生意经 传统与变革:影像内外的英国女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rtin, J.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in English.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2-175.

[3]Martin, J.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4]Martin, J.R. & White, P.R.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5]布占廷. 基于评价理论的语言学书评标题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53-57.

[7]扶丽华. 从评价理论看商务语篇态度的表达及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10(1):28-30.

[8]蒋泽群,韩俊贤. 浅析中英文演讲之差异[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4):147-153.

[9]李战子.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A]. 马丁学术思想研究[C]. 朱永生,王振华(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刘世铸. 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33-37.

[11]刘兴兵. Martin评价理论的国内文献综述[J]. 英语研究,2014(2):6-11.

[12]聂尧. 基于评价理论的文本情感分析――以Last Orders与As I Lay Dying为例[J]. 外语学刊,2015(5):138-141.

[13]彭宣维. 罗伯特・金凯的魅力何在?――从《廊桥遗梦》可靠性成分看男主人公的刻画方式[J]. 外语教学,2013(1):19-23.

[14]王振华,马玉蕾. 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 外语教学,2007(6):19-23.

[15]项珍. 《爸爸去哪儿》中的儿童话语分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118-121.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9

急诊科医生结局江晓琪跟何建一在一起了,江晓琪是急救医学博士,外表时而高冷,时而鬼马,内心则充满了激情,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成归来,归国后选择了燕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急诊科就职,想为祖国的急救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江晓琪扮演者王珞丹是中国内地女演员,1984年1月3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2007年,因出演青春励志剧《奋斗》而走红。

2008年1月29日,王珞丹加入陕西卫视组织的“朝阳行动2008·水窖寄深情”大型公益活动,2009年在“80后新生代娱乐大明星”评选活动中,与黄圣依、杨幂、刘亦菲被评为内地新“四小花旦”,2013年,王珞丹凭借电影《搜索》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急诊科医生》是由郑晓龙、刘雪松执导,张嘉译、王珞丹、江珊、柯蓝领衔主演的都市医疗题材剧,该剧讲述了急诊科主任医生何建一与海归医生江晓琪从一开始的互相审视,到互相理解、渐生情愫,并携手克服种种困难,救治患者,救赎自我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国王的演讲影评篇1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客观看待国富兵强

中国历史上,对改革家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这种现象充斥在历史教科书以及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梁启超甚至称王安石为三代之下第一完人,但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尽管他的变法动机是好的,但后世的经济史学家大多对其变法评价不高。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晚清时期的李鸿章身上,他主持的洋务运动,以国家垄断的手段求富求强,导致经济上出现严重的国进民退,晚清救亡图存之路误入歧途。由是观之,中国历史上,凡是打着“富国强兵”旗号所推行的改革、政策,无论是商鞅变法、桑弘羊理财,还是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等,其短期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而其长期的经济后果则往往是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

《蒋锡培管理日志》

作者:刘晓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中国企业管理乏善可陈,中国经济如何能发展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企业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企业管理模式。但这套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将群众的智慧和管理者的权威结合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方去学习管理科学,也发现我国的企业管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探索自己的管理模式。所以要研究中国的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再进一步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管理科学的理论,不断提炼中国企业自己的管理模式。

《魏斯曼演讲圣经2:答的艺术》

作者:【美】杰瑞·魏斯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为你的演讲强烈收官

事实上一次演讲的成功,并不仅仅决定于演讲本身,如果后续的问答没有足够的重视,则会变成一次虎头蛇尾的表演,从而削弱演讲的效果。闪烁其词的回答会显得演讲者不够真诚,答非所问的方式会误传对观众轻视的信号,局促不安的肢体语言也会泄露演讲者本身的胆怯和自信不足。这些在商务演讲中都传达了一个信号—你有所隐瞒。事实上,演讲的部分只是你希望观众看到的部分,而问答的部分才是观众自发想要了解的内容,真诚而坦然地应对问题,仔细聆听,给予满意的答复,能为一次成功的演讲,画上一个强有力的感叹号。

《顶级金融家》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沃伯格时代

目前的欧洲经济可以说是一团糟,5月以来,欧元区数十家银行陆续被国际评级机构降级,债务危机与银行业危机呈现恶性循环之势,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欧元区成员国危机四伏。然而,欧洲决策者以及银行家们的应对措施收效甚微。

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新一代银行家对西格蒙德·沃伯格倡导的投资银行理想有意的摒弃,沃伯格的理想是金融服务应基于客户关系至上的原则,而非投机交易。如果有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可以从一位真正伟大的金融家身上学到什么,毫无疑问,沃伯格的时代就是一个。

《关键对话》

作者:【美】科里·帕特森 约瑟夫·格雷尼 罗恩·麦克米兰 艾尔·史威茨勒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交流的大作为

你一定遇到过下列情况:向上司提出你精心设计的方案,却被泼了一头冷水;要求下属加班,下属以沉默相对抗;要邻居遵守公德,对方却依然我行我素当你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沉默以对,还是尖刻批评,抑或拍案而起?别觉得灰心丧气,因为大部分人都和你一样,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又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不是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却在对方心里留下不愉快的阴影。用“关键对话”改善你的组织,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难以应对的各种难题,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并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新营销战》

作者:马国良 南存微 彭旋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