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03-26 15:52:39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1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别饿坏了那匹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原来没有马”

1.根据课题猜内容

师:咱们是五年级的孩子,今天一起来读一个六年级课本中的故事――《别饿坏了那匹马》。知道了故事题目,谁来猜猜故事的内容?

生:有一匹马,它饿坏了,想办法找吃的。

……

2.带着猜想默读

师:(下发课文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拿到课文纸之后带着我们的猜想开始默读。

3.读后交流:原来没有马

师:那匹马饿坏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故事中根本没有马。

师:是啊,其实根本没有马。课文中哪一个语段清楚直接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生:课文第24自然段:“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师组织生朗读,体会“我”内心的震惊。)

4.自主学习

师:其实除了这一段之外,作者在故事中早就暗示了没有马,当你第二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一定会特别留意这些暗示。发现了就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学习小组一起交流这些暗示,然后组内分工,等会儿请你们做小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看哪些同学有做老师的潜力。

(学习小组交流准备,师巡视指导。)

6.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请你们做小老师,上台把你们的发现和理解讲给同学们听。

小老师1:我想讲一讲第15自然段。“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从“茫然的眼睛”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妹妹碧云被哥哥的话弄糊涂了,好像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有过马了,要马草干什么?

小老师2:我补充一下,碧云并不知道残疾青年是为了让“我”继续看书而故意买马草,所以她听了哥哥的话很茫然。

师:这两位小老师抓住“茫然”这个词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你们觉得讲得怎么样?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请小老师把刚才的发现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茫然)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暗示,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老师3:我来讲第二处暗示。大家请看第21自然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在这里,残疾青年很着急,他身体不方便,所以用双手拼命地摇轮椅想拦住“我”。如果屋里有马的话,他就不会这样了。

师:因为没有马怕被发现,所以很着急。小老师讲的内容,有同学也想讲一讲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也是在吓唬“我”,让“我”不要进去。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事实上没有马,所以他要吓唬“我”?

生:是的。

师:小老师,这位同学讲得如何?

小老师3:嗯,他讲得也对。这个内容待会儿我们小组成员也要讲到的。

师:好,我们暂停一下,先请你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生板书:拼命地摇)刚才小老师讲到的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非常好地表现了残疾青年的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出示课文第21自然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话中除了非常明确地写到的“急”字之外,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着急?小老师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同学们,请你来指名发言。

小老师3:好,请朱涵佳。

朱涵佳:我认为“拼命”这个词也写出了残疾青年的着急。他如果不是很急的话,是不会“拼命”的。

小老师3:蔡逸瑶。

蔡逸瑶:我从残疾青年的语言中也看出他的着急,他的语言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这个发现非常厉害,关注了句子中的标点符号。

小老师3:周铁峰。

周铁峰:我对蔡逸瑶有补充。用了感叹号,感觉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师:讲得真好。

小老师3:杨玲俐。

杨玲俐:刚才第23自然段里,作者用了“喊”这个词,一般我们都写“说”,他是“喊”,说明心里很着急。

师:好,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把第21自然段稍稍改了一下,你觉得这两段话,哪一段显得更着急?(课件出示)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急了,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别别别……碧云!碧云!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生:第一段是把说话的提示语放在中间,第二段是把提示语放在前面,感觉第一段更急一些。

师:你关注了提示语的位置。谁能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明白一些?

生:第一段一开始就是他的话,这有点脱口而出的感觉,所以显得更急一些。

师:原来语言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差别。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生朗读)

师:我们请小老师继续上课。

小老师4:我还想再讲一讲第23自然段。“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这里不仅是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也把“回来!”放在了前面,提示语放在了中间,表示他非常着急。这都暗示了他家根本没有马。

师:真好。请你把关键词写上。

(生板书:“回来!”)

师:关于文中的暗示,四个小老师还有其他发现吗?(生摇头)那请下面的同学来补充。

生1:我想讲第13自然段: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里有两个词:“一愣”和“一亮”。他“一愣”可能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个孩子为了看书这几天去扯马草了。“继而眼睛一亮”是他想到了可以找个借口帮忙。

师:他找的借口就是――

生1:我家有一匹马,把马草卖给我。

师:他从“一愣”“一亮”两个神态描写中,读懂了作者的暗示。小老师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

小老师4:有。

生2: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残疾人是不能骑马的。

师:哦,你觉得作者的这种安排也是一种暗示。小老师评价一下。

小老师4:我觉得讲得有道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他的妹妹也可以骑马,帮哥哥做点事。

师:哦,家里人也可以骑,不一定是自己骑。

生4: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谋生的,养马有什么用?

生5:我觉得养马不一定是骑的,可以养好了卖掉。

师:嗯,不卖掉当宠物养也行。

(生笑)

师:应该说,刚才这位同学讲得有些道理。

师:现在我们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把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梳理一下。我说上半句,请同学们说下半句。(用“因为……所以……”句式与学生合作梳理板书)

师:作者在故事中做了很多暗示,在写作中我们把这些暗示叫作“伏笔”。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

(生读)

二、 “我就是那匹马”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你看,阅读就是这样有趣,有时候就像是在当侦探,探寻作者藏在文中的秘密。这样的阅读你喜欢吗?(生:喜欢。)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生1:没有马,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谎言?

师:这个问题我再给你补充一下: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吗?

生:有。

生2:课题为什么是“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多次啊。同学们请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这里藏着一个问题:“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生3: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人物,比如“我”是个怎样的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挺会学习的,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把问题择要板书)

2.小组合作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先把思考择要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然后小组内分工,等会儿做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老师讲课

师:接下来我们先请这一组的小老师给大家讲课,掌声有请。

小老师5:我们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残疾青年要编这个善意的谎言?“我”的身上有什么让他特别欣赏的东西吗?第4自然段的……

师:(插话)能不能先总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小老师5:我们觉得是因为“我”看书十分投入,那种看书的渴望让残疾青年很感动。

师:这是你们一个总的观点,继续讲你们的发现。

小老师5:第4自然段中:“我泪流不止。偶然抬头拭泪时,我瞥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我泪流不止”说明作者看书十分投入,已经沉浸在书海之中了。

师:同学们,小老师抓住 “泪流不止”这个词来说明“我”看书的痴迷。对于这一点,有同学要与小老师对话吗?

生1:如果“我”不喜欢看书的话,就不会对书中的故事泪流不止了。

生2:作者当时读的是《红岩》这部小说,他似乎已感受到了主人公江姐的痛苦。

师:是啊,“我”对书的热爱可见一斑。小老师,这两位同学讲得好吗?

小老师5:好。

小老师6:我讲的是第12自然段。这段里的“无奈”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卖不出马草的失落,卖不出马草就意味着不能去看书。还有前面写到“四处寻找买主”,也说明“我”当时的迫切心情。

小老师7:我要讲第1自然段,这里“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我”十分热爱读书。

师:有同学要作补充吗?

生:这段话前面的“流连忘返”这个词也能说明他很喜爱读书。

小老师8:我想讲第10自然段,从“我”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可以看出作者对看书的热爱。

……

师:好,这个问题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谢谢四位小老师。下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哪一组小老师来讲?

小老师9:“别饿坏了那匹马”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说的,他让“我”把马草卖给他,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我”经常来他的书摊看书。

小老师10:第二次也是残疾青年讲的。他讲这句话是在暗示碧云赶紧把马草提进去,别穿帮了。

小老师11:我对第二次还有补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用说,他可能觉得碧云会说一些其他的话,他这样强调是为了不让“我”听到碧云说的话。

师: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这句话不仅是讲给碧云听的,还是讲给“我”听的。是为了让“我”进一步相信他家有一匹马。

小老师12:第三次是作者说的。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已经骗过了作者,作者这样说是表明他的一番心意。

师: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课题也是“别饿坏了那匹马”。你觉得用这句话作课题还有其他特别的含义吗?

生1:我觉得这匹马就是作者自己,如果他不能把马草换成钱,就不能去书摊看书,这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书的痴迷。

生2:“别饿坏了那匹马”还有一个意思是不要让“我”没书看。

师:“我”和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马离不开草,“我”离不开书。

师:草是马的食粮,书是“我”的――

生:精神食粮。

师:课题这样写叫一语双关。

师:接下来我们对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每人一句。

(生评价,略。)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文章 切入口 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对人或事的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或感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第三学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深深地感到让学生真正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根本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最好的途径,就是教给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从题目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句,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文章的课题体会人物美好的心灵。

1.围绕略读提示,理解课文

师:请同学认真读读课文,找找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

师:说这句话时又分别有什么样的用意呢?

生:第一次是青年想免去“我”寻找马草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2.明真相,感悟人物品质

师: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那匹马真的存在吗?

生:没有那匹马,那是青年善意的谎言。

师:从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就是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题目分析揣摩,感受到了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从中心句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青山不老》一课,文章的结尾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了能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由句达文,牵一句而动全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师:学贵有疑,在学习中能产生问题,那才叫真水平!读者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

生1:“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师:问得好!对于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3.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1:我觉得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2: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4.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个中心句的含义,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从重点词、句、段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在上《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凡卡命运的悲惨,我在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时就运用了“集中扫描动词,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1.搜索动词,走近画面

师:请同学们一字一句地读读凡卡挨打的部分。读着读着,你觉得哪几个字特别刺眼,特别令你心痛的,就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自己内心的话。

2.扫描动词,走进画面

全班交流反馈后出示几个动词:揪、拖、揍、捞、戳。

师:请你们静静地盯着这几个或者其中的一个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又听到了什么?

3.透视动词,诉说画面

生:我看到老板冲到凡卡面前,一把揪起凡卡的头发往院子里拖。我听到凡卡痛苦地叫着:老板,放了我吧,我下次再也不敢睡着了。老板把凡卡拖到院子里,就拿起皮带狠狠地抽打。

……

师:能不能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画面?

生:一次,凡卡在摇摇篮,可老板的儿子还是哇哇直哭,老板娘龇牙咧嘴,揪起凡卡的耳朵直甩,耳朵都流出血了。

……

师:除了鞭子、皮带的抽打,凡卡还会受到怎样的虐待?结合“随手”、“捞”来说一说。

生:有时,老板自己在大吃大喝,却仍会找凡卡的茬儿,随手拿起筷子就戳、拿起碗就扔;有时,老板生意没做成,就拿起算盘朝凡卡头上砸,操起扫把劈头就朝凡卡打去。

……

4.内心独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看到这一幅幅画面,听到这一声声惨叫,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凡卡生活的哪个社会太黑暗了,富人生活在天堂,穷人生活在地狱,真是不公平啊!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紧紧地抓住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动词,一步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撞击,对老板、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以及对凡卡的同情油然而生。

四、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文章第一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语言,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下面我就选取老人的外貌描写部分,谈谈我是如何引导“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的。

出示句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就让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老人。

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十分勤俭朴素。

生2: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老人给予了海鸥无私的爱。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老人的外貌描写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对海鸥的爱还体现在“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中,体现在“老人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中。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再加以引导。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上述方法对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行之有效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正确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沔尊 叶圣陶 文章说话[M].中华书局,2013。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3

起源: 狮鹫兽源自何时何地无人得知,贤者们认为它是古代文明中某次魔法试验的成果,但似乎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狮鹫兽就已经出现在诗人们和老人们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中。或许和人马一样,狮鹫兽是属于大自然非凡魔法造就的生灵。文献记载中的狮鹫兽最早出现于古阿卡得(巴比伦-亚述)神话,在马尔都克斩杀妖兽因而封神的传说里,狮鹫兽就是他杀死的第三只巨兽。之后狮鹫兽的形象就出现在希腊神话中,为众神之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以及复仇女神涅梅西斯拉车――为涅梅西斯拉车的狮鹫兽与其同族毛色不同,通体漆黑就像只乌鸦。希腊语的grups的拉丁语变体gryphus和表示峡谷的grif混合,到英语和法语里就变成了griffin/griffon/gryphon。

外型: 也许是很靠近天空的缘故,狮鹫兽有着阳光一般的羽色和毛色。狮子般的后半身长着黄棕色的兽毛,鹰一般的头至前肢则全部披满黄金色的鹰羽,不过也可能是带有深红斑点的乳白羽毛。它们头部和翅膀的羽毛可能是蓝色或绿色,胸前的羽毛是朱红色,而和老鹰一样的喙和脚则可能从透明的黄色到艳丽的金色都有,爪子是黑色的。这是罗伯特?英潘《奇灵精怪》里对狮鹫兽的描述。

但有一千个描述者,就有一千种狮鹫兽的模样。龙与地下城中的狮鹫兽据说毛发的颜色自泛金的青铜色至暗棕色均有,年龄愈长,颜色愈深。雄性胸前的羽毛会染有几抹红艳,而雌性的颜色则较为黯淡。但第三版的龙与地下城《怪物图鉴》画者的意见显然不同:狮鹫兽不仅从狮子般的前肢上直接长出了骷髅般的指爪,竟然还长了条狼尾巴。不过这位画者并未如前人一般把狮鹫兽的前肢错画成像根柴棒。因为狮鹫兽的前肢确实相当有力,一掌打折敌手的脖颈并不难,长达15厘米的锋利钩爪更是撕裂血肉之躯的利器。

四足站立、不计尾长时,成年狮鹫兽体长7~10英尺(约2~3米),雄性重约1100磅(约半吨),雌性则要轻上三分之一。飞行时支撑这体重的,是一双翼展7~8米的翅膀。要鼓动这样的双翼,又要为有力的前肢提供力量,可想而知狮鹫兽有怎样发达厚实的胸肌。

狮鹫兽的眼睛就像是活生生的火焰,宝石红、烈焰黄、冰晶蓝,这都可能是那双锐目闪动的炫彩。它们能在两哩(约3200米)的高空清清楚楚地看见一匹马,如果它能读书的话,能在30米外把普通印刷品瞧个只字不误。虽然没有夜视力,但仍然可以聚集最微弱的光线看清周遭,轻松地狩猎。其嗅觉就食肉动物而言只可算是平庸,比不上狗的灵敏,但已比人类强出许多,它能凭嗅觉追踪猎物,也能迅速发现在上风处的敌人。狮鹫兽的听觉敏锐之极,可在1哩之外分辨出脚步声。

技能: 因为体重较大,狮鹫兽不能像鸟儿一般轻灵的回转盘旋,但在没有骑乘者的情况下仍可以做相当多的空中技巧。它可以在任何天气飞行,也有感知天气变化的本能。狮鹫兽之所以难驯,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自己在空中的信心很强,不会接受骑手下的无理命令。

极少有哪种生灵能拥有狮鹫兽如此精湛的狩猎技。速度、灵巧,加上天生的利爪,狮鹫兽从空中俯冲掠食的情形是十分惊人的。它喜欢吃食草动物,尤其是马及其亲族(鹰马兽、天马、人马、独角兽等等)。其实从兔子到野牛,不论体型大小,只要是能吃的肉类(人类同样如此)都不免成为它们的充饥之物。虽然它们同样能在完全的黑暗中追捕猎物,却更乐于在白昼捕食,因为那时食草动物在外游晃,而且在阳光的热力下翱翔也更自在。广阔平原、稀树草原、绵延的草坡都是它们喜爱的狩猎场。

就算受伤不能飞,狮鹫兽也不会饿死。因为它们同样是陆上狩猎的好手,还很有可能成为食人兽。它在陆上狩猎时就像只大猫,会像美洲豹一样潜近再突袭猎物的咽喉,也会像老虎一般伏在暗处猛然扑倒猎物。如果翅膀尚可勉强使用,它还可能从山崖或树顶急扑到猎物身上。

习性: 虽然狮鹫兽可猎取的食物种类相当多,它们却仍对马有种奇特的执着。年轻的狮鹫兽根本不理会马背上是否有骑乘者,也不在乎看护马匹的人冲它劈来的刀剑射来的箭枝。而年长些的狮鹫兽则小心谨慎得多,它会毫不犹豫地攻击没有防范的野马,但面对一整队骑士时则有可能放弃进袭,除非是因为饥饿、愚蠢、自大或者缺乏与战士对战的经验。

同鹰一样,狮鹫兽是终身的一夫一妻制,并会为了保护配偶及子嗣不惜战死。稚鸟会由任何一名家庭成员喂养,但通常是由雄性狩猎雌性守巢。狮鹫兽一般每次产卵两枚,其外壳有玛瑙般的花纹,孵化期为四周。雏鸟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每天要吃掉和体重等重的食物。四个月时幼鸟已经和只大狗一般大小,会在岩石间轻松攀爬,并且已能在地面活动自如,亲鸟将在此时教它们不必使用翅膀的狩猎技能。六个月大时,幼鸟开始学习飞行和空中狩猎技,这将耗费它们半年的时光。有必要的时候,狮鹫兽会把巢搬到别的地方去,直至幼鸟有能力自我保护为止。两岁后小鸟成年,须离家远行筑自己的巢。

很偶然的情况下会有两只或几只狮鹫兽(通常都是雄性,两兄弟是最典型的组合)组队一同狩猎生活。这种情况持续到其中一只找到伴侣便会中止,因而可能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但也可能会终生如是(可怜的光棍党……)。与行事谨慎的夫妻档不同,这类光棍搭档行动比较粗心,也就更容易被人看见。鉴于彼此间的忠诚,即使分离后它们也可能因任何情况重聚在一起。

驯养: 和其它掠食动物不同,狮鹫兽之间极少争斗。雄性也总是会小心保护雌性,即使彼此之间并非配偶关系亦会如此。强烈的忠诚心与荣誉感使狮鹫兽成为胜于战马或其它飞行坐骑的最佳战友。狮鹫兽生而适于战斗,勇敢无畏。但是训练一只狮鹫兽可比不上训练战马容易。马匹很温顺,和同类在一起时彼此有安全感和认同感。然而狮鹫兽个性独立又顽固,不乐意与别人协同作战,同时它又需要广阔的空间来活动。一旦被困在笼中,它就会拒绝进食,而且更不会有哪个训练者会蠢到去鞭打一只骄傲又强大的狮鹫兽。勉强狮鹫兽去做什么确确实实是非常困难的事。

其实获取一只狮鹫兽已是相当不易。狮鹫兽的卵和雏鸟值2000~5000金币的高价,这还只是公开的市场价(第三版《怪物图鉴》中已经将卵的价格提升为3500金币,幼鸟为7000金币,一个训练员的雇佣金至少得1500金币)。驯养大一只雏鸟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得多。雏鸟须在不到三个月大,第一根羽毛尚未长出前开始受训。如果迟了,它有10%的可能不会接受新“家人”,假如还遭受虐待,不认同感可能每个月上升20%(圈养视为虐待行为)。

为完全发挥其能力,驯养幼鸟当然也包括了狩猎训练。户外训练是骑乘者及狮鹫兽都要参与的课程。虽说飞翔是狮鹫兽的本能,但雏鸟仍然需要耐心劝诱才会开始飞行。在训练过程中,还必须得教会它在冒险中应该会的特殊技能,例如空投炸弹或掠取地面的某件物品。

不过一个骑手可不会像狮鹫兽那么快就胜任飞行。他至少得练上11~16个星期,使用动物交谈术或类似的法术可以使适应过程缩短2~5星期。不够机敏灵巧,坐不稳当的也可以被当作行李一样绑在狮鹫兽身上,或者由它拎着飞。狮鹫兽可以带起和自己体重相当的东西,但当然不会太久。第三版的《怪物图鉴》中,300磅以下物品视为轻载,300~600磅视为中载,600~900磅算是沉重的负担。它的爪子锋利尖长,可以抓稳物品,但也可能因此损坏物件。经过训练的狮鹫兽还能把整扇的铁门或一长条围篱整个拔走。狮鹫兽的飞行中往往有许多急升骤降的起落,忍耐力不佳的搭乘者晕个七荤八素是常有的事。

很幸运的情况下,冒险者碰巧搭救了困在陷阱里的狮鹫兽或是治好了它的伤。如果能被视为成员之一,这只狮鹫兽会愿意为冒险队伍出力。因为通常这种情况下只会遇上成年狮鹫兽,所以不必进行飞行和狩猎训练。

对待狮鹫兽不能像对待马一样。关进笼圈、拴起来、打烙印、套笼头、缚缰绳都是不可容忍的。一匹受训的战马会遵从口头命令及手势指令,一只狮鹫兽更聪明,可以明白更复杂的指示。马鞍更是不合适狮鹫兽,为狮鹫兽设计的鞍座必须要虑及它的双翅,绝不可妨碍飞行。鞍座一般放在翅膀之前或之后。坐在翅膀后面也许会比较舒适,但骑乘者视野不佳,不利于作战。侧坐鞍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鞍座如果是由马皮制作,则可能会被立即吃掉。装饰物绝少使用,因为会降低飞行速度,减低机动性。简单和轻质的头颈护甲及胸甲是可以使用的,但其重量需轻于一个骑手的体重。

作为坐骑,狮鹫兽与马相差的不仅限于上述几点。狮鹫兽不会因野兔、鸟类或阴影就受惊,但马也不会因饥饿去追逐兔子、野鹿或别的马匹,而且马更不会因不满骑手的责打而一怒之下把他给吃了。狮鹫兽勇敢,但是凶暴;忠诚,但是任性。雄性狮鹫兽不仅比雌性体型更大力量更强,而且也更冷静和耐心。不幸的是,有一只狮鹫兽坐骑还会带来别的麻烦事。例如,一位常年骑着狮鹫兽的骑士不免会沾染上它的气息,当要换乘马匹时,马儿闻到自己最可怕天敌的气味它怎么会不害怕?还有,在旅行结束之后,英雄们到城中休息,马匹可以寄放在马厩,可他们忠诚的狮鹫兽该到哪里去呢?城中的居民会相信这个大家伙不伤人吗?任何马的形象就足以让它抓狂。就算是在野外,主人吃着煎肉排的时候,他/她的宝贝狮鹫兽可不会老实待在一旁的。

狮鹫兽的胃口也不小。不飞的时候一天要吃掉25~30磅的新鲜肉类,飞行时增加一半或一倍,视其飞行时的负重而定。饥饿的狮鹫兽相当危险,它不会吃掉自己效忠的主人,但其它人就不会那么幸运了。跟一位养有狮鹫兽作宠物的同伴旅行,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或绝对充足的食物储备。在《龙枪编年史》中曾提及只有精灵贵族才会养狮鹫兽作为座骑,这的确不是没有理由的。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59-01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应该对它充满兴趣,而这种兴趣应该来自于自身对语言的热爱和乐趣。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孩子从小就接触到它,于是对这种语言就会产生抗体,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作为语文作业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适时在语文作业布置中,从各个方面分层设计,提高语文作业的完成效率。学生一旦爱上分层次的、分要求的语文作业,那么作业就不再是做给老师看的,而是会取得应该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出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合理的作业。下面,我想就作业设计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性作业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作业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性作业:

1、学习了《颐和园》你能按游览的顺序画出路线图吗?请试着做一做。

2、当一回导游,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听。

3、小组合作出一期以“颐和园”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这些自主作业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完成,他们非常乐意,学习兴趣浓厚。

二、储备性作业

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收集学习内容的相关资料,可通过查阅图书、网络下载等途径进行搜集,借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在学习《跨越千年的美丽》一文时,课前有的学生翻阅了《居里夫人传》,有的在网上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上课时学生踊跃发言,交流展示了文本中没有的知识:“在镭提炼成功以后,居里夫妇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等。显然,有了这些内容铺垫和润色,使这篇科普性文章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了,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趣性作业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生活的语文作业。学习课文时,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在课堂上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等形式各异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把学生引向一个有趣的文本世界,给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启发其思考,激发其想象。情趣性作业可以设计成表演式的,比如把课文《晏子使楚》《将相和》改编成课本剧。在改编课文、表演课本剧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让学生深入理解的目的。在学习《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分角色进行创新表演。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嘎子的机灵、争强好胜,还在角色表演中加入了动作,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体验。在课文快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作业:嘎子第二次比赛,他会赢吗?学生略作思考之后,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接着,我又大屏幕出示原著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比对,当学生发现文章的结局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时,课堂马上变得热闹起来――居然引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大讨论,让课堂再次掀起新高潮。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实践中获真知,这是我们设计作业的目的。这一小小的片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也真正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探究性作业

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比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什么用意?”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很好地起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使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对知识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验性作业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补给;拜占庭;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

补给是维系战事所需物资供给的总括,其价值毋庸置疑。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中,西欧基督教武装的补给问题特别值得关注。这场战事历时3年之久,各层面的冲突连绵不断。长期远离本土及补给线的十字军征伐,尤其面临惨烈且艰苦的战事。在农本社会大环境中,原始的军事机制下,远程征战的军队如何实现自我战斗力的维系,其补给供应如何实现,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虽然丰富且背景各异的文献记载为补给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就具体细节而言,长途征伐的十字军在补给上面临着何种的困难和考验,如何能维持存在,又不断获得胜果,却仍需要挖掘一些鲜见于文字、而又关乎拜占庭与十字军关系的重要线索。尼西亚至安条克,是战事最为残酷激烈的一线,可做典型性研究。1望所论可资学界同仁参鉴。

一、补给问题于远途征战的必要

军队的功能是战斗,战争是非生产性的,是纯粹的消耗,物资减损可谓惊人。第一次十字军尤甚,西欧封建武装远离本土故乡,长途跋涉到近东地带征伐,给养问题尤为突出。十字军的给养补充主要依赖于金钱,因此,许多堪称西欧权贵的骑士们都不得不出卖或抵押地产、封邑,以圆其参与十字军之梦。布永的戈德弗里将凡尔登伯爵领、斯特奈(Stenay)、穆宰(Mouzay)等地的产业卖给了凡尔登主教里彻(Richer),将其布永的城堡卖给了列日主教奥特伯特(Otbert);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二世则将其公爵领以10000马克抵押给了其兄弟,英格兰国王威廉・鲁弗斯(William Rufus)。1变卖地产换来的金钱大部都投入到了军队的补给上,其消耗可见一斑。

军事补给内容丰富,从物资到人力、马匹的补充都涵盖在内,补给的核心是食物和粮草。西欧十字军的食物较单调,除了谷物制作的面包,鲜有蔬菜和生鲜食品,肉食更是少数贵族的奢侈品。这是因为,11世纪的欧洲农业水平仍较原始,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低下,畜牧业水平有限,多数牲畜无法过冬。此外,在东方作战,希腊人和小亚人习惯食用的橄榄油、豆类、腌菜,也应是常见的食物补充。2葡萄酒是必备饮品,战时也不鲜见。中古时,平民即使生活困顿,也会将劣质葡萄酒兑水饮用。甚至于颇受人们赞誉的隐修士彼得,虽然从来不食面包和肉,却也会饮用些葡萄酒。3大麦、小麦、葡萄酒、油,是诸史料中最普遍提及的战时食材。

战争中食物消耗惊人。中古欧洲成年男子保持应战所需卡路里,每日至少须食用1公斤谷物。4第一次十字军是由西欧众多地方武装和大量朝圣者构成的极其庞大的移民群体。当时的史学著述者留下了不无夸张的记载:亚琛的阿尔伯特称这支军队有30万之巨,5亲历战事的福尔彻则称其共计60万人,6安条克战役焦灼时,勒普伊主教在写给西欧的信中称军中仍有“10万披甲之士”。7然而,经过现代学界研究,却并不能否认这支十字军数量之庞大:人们相信,第一次十字军的武装力量至少在4到5万间,其中贵族和骑士的总数约为7000左右。8此外,若将大量随军妇孺、平民及僧侣考虑进来,数量更会成倍地增长。无疑,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已然超过西欧当时许多大型城市的人口总数:历经10―13世纪迅速发展,14世纪初西欧尚只有少数城市人口破万,巴黎仅有80000人,多数大城市人口数维持在20000到40000间。9埃德萨的马太感叹,十字军“如海中沙……多得就像空中繁星”。10若以5万人为基数,这支军队每日仅谷物就要消耗50吨。

马匹消耗粮草的数量也十分惊人。十字军是重装,有大量贵族和骑兵,马是重要的军事资源。若要维持战马健康,具作战体力,必须在草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谷物,一般是燕麦。11世纪的战马每日行军作战需2.4公斤谷物,另需2.5―3公斤的干草,若是野外富含水分的青草,则需8到9公斤。11并且,马胃小,食道狭窄,食物消化不完全且食量小,需日夜多次进食。饲养马匹是要消耗相当时间和精力的。约翰・H. 普赖尔(John H. Pryor)估算,假设十字军拥有7730匹马或骡子,每天需62.5公供应其草料。12事实上,十字军骑士和贵族大约7000人左右,通常每人占有两匹马换乘,加上驮畜,粮草负担可谓惊人。为解决庞大粮草供应难题,十字军首领甚至会发动劫掠,导致摩擦和冲突。在公爵戈德弗里同拜占庭皇帝最初达成的协议中明确提到,除非是为马匹的草料,军队承诺不会非法劫掠。1阿尔伯特记载了一次因行军中草料匮乏导致的危机:在十字军初入小亚腹地时,因军队规模过大,沿途草场不足,全军分为前后两军,拉长行军距离,减少草料压力。2不久,前军就在多利拉埃姆遭到罗姆苏丹基利什・阿尔斯兰突袭,拼死抵御半天才得到后军驰援,险全军覆没。

二、补给的受限与困难

战争补给的困难不仅基于人马的数量,还源于多种复杂要素的综合作用。首当其冲的是辎重的携带及运输。从尼西亚到安条克,十字军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长途行军中,如拉尔夫所言,“多日不见一处富裕之地,根本无作物解其荒芜”。3突厥人撤退时毁坏了沿途水井和庄稼,“罗姆被突厥人肆意破坏和蹂躏”。4于是,大军必须储备、携带尽可能多的食物以供沿途消耗。辎重之多,“仿佛是那些被携带的东西在带着负荷它们的人前行”。5

不过,十字军携带能力是有限的。物资主要靠驮畜运输,马车(二轮车或四轮车)是最有效的运输工具。马具改进,使得马车运载能力有所提升,一般来说,驮畜能负载100公斤,二轮马车负荷500公斤,四轮马车为650公斤。6然而,它们还是难以满足大军所需载荷。伯纳德・S. 巴克拉克计算,以50000人、7000名骑士、10000匹马为基准,仅限维持最低生存需要,将所有消耗粮草因素全考虑在内,若完全靠携带辎重自给,仅10天行军就需2000辆马车。7绵延数公里长的辎重队伍不仅严重拖慢行军速度,频繁战事和艰难山路都会带来载具的损耗。他们的运载能力,一定是在下降。无论如何,中世纪的军队受限于负荷能力,至多行军3个星期就必须再补充给养。8

行军速度直接关系补给效率和难度,受诸多因素制约。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高,地势险峻,沟壑丛生。尽管为回避狭窄路径,十字军选择迂回行进,反托罗斯山脉依然构成巨大妨害。并且,古罗马道路到了11世纪,在拜占庭人丧失小亚控制权后,业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数万人,上万的战马,数以千计的马车驮畜,在年久失修的高原行军,其速度必然受到延缓。况且,十字军夹杂大量贫民、教士、妇孺,贵族往往举家同行,行军中也不忘享受。炎炎夏日,军队行进得十分缓慢。十字军自1097年6月26日离开尼西亚,10月20日抵达安条克,行程1200公里,将休整时间算在内,每日仅行进10公里,9远远低于中世纪军队行军的平均速度(16-24公里)。10

缓慢行军使得另一要素――气候成了潜在隐患。进入小亚时,原本是初夏,到了安条克,已近初冬。十字军攻城乏术,陷入对峙僵局。此时,寒冬成了补给的最大妨害。冬季围城是兵家大忌。冬季食物草料匮乏,严寒会加重消耗,补给难度极大,过冬比战斗本身更可怕。安条克地处叙利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天虽不算很冷,却多雨潮湿。旷野中无法避雨御寒的十字军备受折磨。布洛瓦的斯蒂芬1098年3月写给妻子的信中抱怨,“整个冬天,为了主基督,我们忍受严寒,还有大量、连绵不绝的雨水”。1里布蒙的安塞尔姆在1098年7月的信中回忆到,“因为缺少食物,还有极度的寒冷,差不多所有人都要死了”。2漫长冬季成了围城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此时,后勤的缺陷使得本已艰难的供给雪上加霜。西欧封建武装没有设置粮草官的传统,仅仰仗时间磨砺出的经验和习惯。诸文献不存在类似军需官记载,后勤管理明显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挥霍无度,大肆吃喝,欢宴时,喧哗声号角声“一罗马里外都听得到”。3到了冬季,周围作物消耗殆尽后,就陷入捉襟见肘、极度匮乏的艰难境地。阿尔伯特记载,“每日饥荒愈演愈烈,军队因匮乏而在死去”;4罗伯特则坦言,“周围已没地方卖面包了,他们忍受着极度的饥饿”。5

安条克之役使十字军补给的劣势完全暴露出来。此役长达8个月,跨越整个冬季,十字军危如累卵。食物补给极其困难,物价飞涨,乃至贵族都穷困潦倒。譬如,伯爵哈特曼为换取食物,将锁子甲、头盔和武器都卖掉了,“很久前就已开始乞讨”,“几乎乞讨也无法过活”。6以至于为资助和救济附庸和贫困者,连大权贵,佛兰德伯爵罗伯特都不得不沿街乞讨,靠人施舍得来一匹瘦马,参加安条克的决战。7贵族尚可依靠互相救济保住温饱,贫民则无所依靠,饥饿到极限。他们吃生蓟、老鼠,野兽皮,乃至到粪便中寻找未消化的谷种。8阿尔伯特记载,在吃光了面包后,他们用水将腐败、坚硬的皮革煮软,用调料拌着牛皮下肚,吞食皮鞋,用火煮食大荨麻。9饥饿与死亡相伴:马太记载,每5人中有1人饿死;10拉尔夫声言,“10匹马中唯有1匹留下,其余都被饿死了”。11在光鲜的十字标记、基督武士的光环下掩盖着的,是残酷的生存现实,亦从侧面反映出给养补充的现实局限,证明了维持这样庞大队伍存续的极大困难。

三、十字军队伍补给的来源与实现

十字军无自己能力,无论身处何处,都离不开拜占庭及当地基督徒的物资输出。整体上,在进军小亚及安条克期间,其补给历经3个不同阶段,随战事发展,逐步体现出各异的特征,愈发深入地展现了十字军在补给问题上对东方基督徒,尤其是拜占庭的被动依赖。

(一)从君士坦丁堡到尼西亚

初到君士坦丁堡,直至围攻尼西亚,十字军的供给全部来自拜占庭,基本充分及时。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拥有至少10万之巨的人口,是世界最大都市之一。12它是东地中海贸易中心,周边资源不断从海陆运送而来,海运能力尤佳。拜占庭长期以为轴心,反复调动上万军队在帝国东西两面御敌,善于组织军需。此时正值4月到6月间,气候最适宜海上贸易,船只往来频繁,物资充盈。因此,拜占庭皇帝资源充裕,为十字军开设专门市场,准许贩售食物,“人们被授予买卖的特许”。13皇帝是军需的唯一来源,“整个王国内,唯有皇帝的商品――葡萄酒、油、谷物和大麦、全部的食物――在出售”。14

不过,供给时常受限,贩售特许成了皇帝约束十字军的手段。这样的防范是必要的。十字军人员众多,武力强大,且鱼龙混杂,与希腊东正教徒有天然的隔阂和芥蒂,与拜占庭的摩擦时常发生,公爵戈德弗里就曾因宗与皇帝有过摩擦,甚至一度爆发了冲突。友好时,如阿尔伯特所述,“依照皇帝吩咐,他们获得大量、各样的食物及必需品”。1当公爵戈德弗里不愿进宫觐见皇帝时,则是断绝食物供应,“取消大麦和鱼的出售,接着是取消面包的供给”。2结果,软硬兼施下,公爵妥协,宣誓效忠,达成协议,皇帝馈赠礼品和金钱,为平民提供资助和食物。3为确保买卖公平,度量准确,双方做严厉规定,违者处死。4

在尼西亚,补给依赖更明显了。围城伊始,拜占庭商人未及时跟进,十字军旋即陷入物资紧缺、物价高涨的困境,“可怜的朝圣者遭受着饥饿的折磨”。5于是,博希蒙德和戈德弗里轮番渡海,频繁觐见皇帝,商谈供给事宜。离开拜占庭,十字军几乎是寸步难行。其后,皇帝命令下,商人满载着食物渡海,“信者获得各种贩售之物,享受着大量食物,欣喜不已”。6亲历此情的福尔彻提到,“我们可购买皇帝准许用船运来的食物”。7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和尼西亚停留了3个月之久,给拜占庭带来的负荷难以想象。总体上,帝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支援,充分调动了既有的资源,满足了十字军的基本军需。在补给问题上,本对东正教徒尖酸刻薄的西欧撰史者们此时未流露出多少不满。伊始于补给,拜占庭同十字军构建起良好、稳固的同盟关系,奠定了合作的基调。

(二)行军安纳托利亚

深入安纳托利亚腹地后,十字军同亚美尼亚人取得联系。亚美尼亚人是小亚内陆的主要居民,他们受迫于突厥人的攻势,迁移至卡帕多西亚及乞里齐亚的山区,控制罗曼努斯山脉。此时,亚美尼亚人迫切需要外部援助,谋求独立,复兴亚美尼亚王国。他们很快就同十字军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提供了大量物资补给。首先,在伊科尼姆(Iconium),经历了极度缺水的艰难旅程的十字军,“受到热情款待,在上帝吩咐下,满载着此地各样的商品。离开时,他们还在居民建议下用容器和兽皮装满了水”。8在科辛侬(Coxon),十字军同样受到了城中居民盛情款待,为其后约10日山中跋涉做了补充,根据罗伯特记载,“上帝给了他们这般好的休养地,做好准备,去应对即将到来的饥饿之恐怖折磨”。9之后,反托罗斯山脉一段旅程艰难至极,阿尔伯特形容他们是在“山间峭壁上,于峡谷陡坡间行军”。10在队伍已脱节,首尾不顾的情势下,十字军受马拉什(Marash)城亚美尼亚人热情款待,休整3天。“居民欢呼雀跃,敬重地迎接他们,在此地,他们当即得到大量供给,恢复了过来,不再受那折磨和食物匮乏之苦。”11

至此,十字军终于完成小亚行军,进入安条克北部平原。此行途中,亚美尼亚人的鼎力支持至关重要:每当达到极限时,他们总能得到沿途亚美尼亚城镇村落供给,每段行军间隔基本不超过两个星期。同时,拜占庭向导的作用不可忽略。安纳托利亚高原环境艰苦,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次疏忽就可导致迷途,后果难料。正是在拜占庭人的引导下,他们才能始终沿正确的道路行进。此时,在基本利益不冲突,存在共同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基督教阵营内部呈现基本稳固的联合态势。

(三)安条克之役

在安条克,十字军的给养问题空前严峻复杂。他们曾努力自救,譬如广泛散布平民于山谷间,找寻食物草料,然效果有限,代价高昂,平民经常成为突厥人出城设伏的牺牲品。罗伯特记载,“一些人抢到了些物资,其他人被杀了”。1福尔彻称,“在山里,他们经常受设伏的突厥人加害”。2然后,在12月,十字军不得已派出以博希蒙德、佛兰德斯的罗伯特为首的大量骑步兵远征,冒险到穆斯林腹地抢掠食物,以求“消灭饥饿,将人们从匮乏中解救出来”。3结果,他们遭遇救援安条克的大马士革军队,险些全军覆没,带回的食物也有限,“不多时,罗伯特抢来的食物就耗尽了”,“因为残酷屠戮,没人敢再远离队伍抢劫”。4

十字军还是要依靠拜占庭和亚美尼亚人维持最低限度的食物供给。陆路物资主要是由亚美尼亚人经营。马太记载,在冬季,托罗斯山脉及其他地方的亚美尼亚王公不断将食物送到营地,“所有信者都仁慈地为法兰克人行动了起来”。5为确保北部援助通畅无阻,1097年11月中旬,博希蒙德对安条克北部重镇哈利姆(Harim)设伏,以强化同亚美尼亚人的联系。罗伯特记载,“自此,我们的人前往亚美尼亚城市和地域寻求食物容易多了,他们和其他当地人将食物卖给了我们的人”。61098年3月当上埃德萨城伯爵的鲍德温,动员当地物资,多次送到十字军营地。7

然而,陆路支持是有限的,冬季物资紧缺,运输困难。罗伯特坦承,“他们找到的东西不够这般多的人坚持多久,维持不了如此大的数目”。8相对而言,海路更有效。当时,尽管突厥人大肆进略小亚和叙利亚,但海域基本还是拜占庭控制。皇帝阿列克修斯在摆脱了帝国西部的种种危机后,兴建海军,击溃了海盗查哈斯(Tzachas)的入侵,收复了罗德岛和克里特岛等沿海岛屿。在十字军行军小亚期间,皇帝征服小亚西南沿海一带,建立起乞里齐亚通往安条克的海上通道,塔尔苏斯城和亚历山大勒塔都可为船只提供中转。而且,海路比陆路更安全快捷。一个希腊人仅用了11天就坐船从安条克返回君士坦丁堡,向皇帝报告胜果。9布洛瓦的斯蒂芬不堪饥饿的威胁,带着部队逃亡,退到亚历山大勒塔,“不敢陆上行军”,10而是“准备了船桨,坐船去外海,返回君士坦丁堡”。11显然,此时拜占庭在小亚和叙利亚北部已构建起一条通畅、安全的海上通道。

在安条克,十字军主要是从圣西蒙港获得补给。这座港口位于奥龙特斯河口,离安条克最近,27公里远。它是十字军最重要的补给港,早在围城之初,基督徒就专门用船在奥龙特斯河上建造浮桥,以便前往圣西蒙港,阿尔伯特记载,“经此桥,有了一条通往隐修士圣西蒙港口不受妨害的通路”。12此后数月间,敌对双方为这条通道展开激烈持久的争斗,凸显了这座港口的战略价值。无论热那亚还是英格兰的舰船,都是由这里登陆,将围城所需物资送到营中。13阿尔伯特记载,在城破后,全军到圣西蒙采购食物,以应对迫在眉睫的围城之需,“科布哈及他的人近在咫尺……所有人急着赶往圣西蒙港,倾尽所有,用钱购买船运来的食物”。14这一事实彰显了圣西蒙港及海上供给的紧要。

拜占庭主导着海上运输。11世纪东地中海的贸易仍由拜占庭控制,热那亚和威尼斯还未涉足,阿马尔菲最早涉足东地中海贸易,直到1053年才在君士坦丁堡设立商站,定期贸易。15为了维持同埃及的关系,阿马尔菲并未支援十字军。热那亚和威尼斯的行动非常迟缓。起初,他们对教皇的宣讲反应甚微,直到1097年获悉尼西亚陷落才启程。当时的船只尚不具远航能力,精确绘图和冬季航行必需的罗盘直到1280年之后才普及,四分仪和海上星盘更是文艺复兴后才引人欧洲。1因此,比萨和威尼斯船只不敢在冬季航行,分别留在爱奥尼亚和罗德岛过冬,只有热那亚的一支舰队(仅有船舶13艘)经过约40天航程来到圣西蒙港。2当时船只大多仅有70到至多230吨的载货量,3姗姗来迟、数量有限的西方舰船无法满足十字军的补给需要。拜占庭才是海上供给的主要来源,经小亚沿海,由塞浦路斯岛周转中继,运到圣西蒙港。拜占庭每年320至720船次的周转能力,4可以满足经常性运输贸易。西欧基督教史家出于宗教、政治、民族偏见,刻意避讳、隐瞒拜占庭的贡献。譬如阿尔伯特,他将塞浦路斯岛的食物归功于耶路撒冷宗主教西蒙。5靠一己之力聚集维系数万人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文献中还是有些许痕迹,拉尔夫的罕见记述显现出拜占庭的卓越努力:

叙利亚、乞里齐亚、罗得岛、异常富有的塞浦路斯,其他岛屿,及其他王国,支援了这支军队……希俄斯(Chios)、萨摩斯(Samos)、克里特、米特里尼(Mitelene)和无数其它无名岛屿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皇帝阿列克修斯的传令官也在那儿催促人们由陆路和海路运送谷物。6

拉尔夫特别褒奖了塞浦路斯的食物援助,“它补给着拉塔基亚及其贫困的基督教内陆,仿若它所收养的姊妹那般。它是唯一一座在叙利亚海岸边,既是基督徒的,亦属于阿列克修斯的城市”。7

自始至终,若无亚美尼亚人,尤其是拜占庭的援助,十字军根本无力维持供给。西方当世史家在肯定、褒奖亚美尼亚人贡献的同时,却刻意回避、忽视拜占庭的作用。这既是为夸大西方寥寥几支舰队的价值,亦与拜占庭驰援安条克未果有关。最关键的,或许是东西方教会长期争执不断,西欧同拜占庭长久相隔对峙、误解所致。但是,西方史家寥寥记载无法抹杀拜占庭在补给物资上体现出的关键价值和作用,如伯纳德・S. 巴克拉克所言,“若无拜占庭的支持,十字军将一事无成”。8尽管十字军与拜占庭的合作关系复杂微妙,时有裂隙乃至冲突,但单从补给这一点看,十字军完全仰赖拜占庭的支援,是绝对的受益者。

结 语

战争并非存在于理想化、真空化的环境中,学术研讨亦应建立在其所依存的要键上。战争发起原因纷繁,既有经济、政治的,抑或宗教的,乃至贪婪或单纯的勇武好斗作祟,但战事的进行和发展,必有现实的物资基础。人对食物的需求是实时且迫切的,恰如马匹之于草料一般,折射出武力对给养的根本依赖。第一次十字军成就的业迹,并非当世及后世史家孜孜不倦夸耀的所谓武功伟业,更应体现于物资补给的维系上。这样一支人数过万,充斥着无数妇孺、贫民及僧侣的军队,在没有规范化后勤补给之前提就远离故土,行军数万里,在严酷的交战环境下居然能延续近3年而未解体,且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直至实现其军事目的,这在农本的中世纪社会堪称“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自然有制度、宗教、及精神的作用,但适时和基本的补给无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基督教史家如何掩盖、或者刻意忽略东方基督徒、特别是拜占庭人的巨大贡献,但上述食物及补给情况的还原,却彰显了拜占庭的物资支持在第一次十字军中所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从这一视角看,十字军与拜占庭原本繁复的关系变得简单了:为了补给,十字军必须要真心实意、竭尽全力地维护同拜占庭的合作关系,反之,拜占庭则尽己所能地以物资供应来回应其诚意,驱动其前进,为己所用。毕竟,单就此时,令十字军不断前进,在小亚取得胜果,挫败突厥人,为拜占庭暨东方基督徒臣民收复原有生存空间,对拜占庭和东方基督徒都是有益无害的。这种关系起始于生存本身,基于最原始的物质需要,通过皇帝对十字军的宗主地位构建起来。尽管存在政治忧虑、既得利益、宗教偏见等各种因素的潜在隐患,但只要十字军还未在东方取得寸土之地,无法通过威尼斯、热那亚等海上城市形成独立的海路供给链条,双方的同盟关系就必定牢不可破。转换视角,从补给问题入手,既能揭示第一次十字军举步维艰、殚精竭虑于生死一线的内景,亦可清晰、明确地定位拜占庭同十字军的关系态势,还原东方基督教世界在这场战争中所充当的基本角色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6

匹诺曹是一个非常调皮、爱搞恶作剧、爱撒谎的孩子。事实上写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并不难,这么一下想似乎压力少了很多,就让我们一起来写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吧!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一当看到这题目,有人会说:“这文裁肯定很幼稚!”no,no,no!我认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不懂得欣赏。就算是小孩子看的,那么这本书也有它所讲述故事的意义。

他,天真无邪、纯洁朴实,他,任性、不守规矩、又爱撒谎——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调皮木偶皮诺曹——《木偶奇遇记》中的主人公。

《木偶奇遇记》讲述的是贪玩的皮诺曹先后经历了逃学看马戏,然后又遭遇狐狸和猫的欺骗,幸险无丢性命,虽然得到仙女的救护,但皮诺曹又因为闯祸被农民拉去做了看门狗,逃脱后又和一群小流氓们去了“乐土”愚人国。因为长时间的不学习,小皮诺曹变成了驴子,最后在鲨鱼腹中与爸爸相遇。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冒险后,皮诺曹学到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终于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皮诺曹有着小孩们都有的贪玩、淘气和无知等特点,在经历了许多的危险后,他学会了勇敢、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等等,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一次说谎的经历。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每天都会让我们叫家长在每个作业后剪字。可有一天,忘了给妈妈签字了。心想:这该怎么办?如果没让家长签字的话,老师会将作业撕掉。这时,我心里冒出一个坏念头,自己仿签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于是,我就大笔一挥,在作业后写上了妈妈的名字。可在签完字后,突然想起妈妈说过,“冒充签名是一种不诚实的举动。”但等我回悟起后,作业已经交上去了。我当时非常惭愧,恨不得找个冰洞钻下去。而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对作业‘撒过慌’。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现象,有错就要敢于纠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孩子。如果你撒谎,骗了家长,他们被谎言迷住。虽然你在他们眼中是个好孩子,可事实上,你却只是个戴着假面具的坏孩子。真正的好孩子不会撒谎,他们只会为自己做错的事而作以改正。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二这是讲述一个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木偶当成儿子。老木匠把大衣卖掉,供小木偶上学,小木偶一心贪玩,竟把爸爸卖掉大衣买来的课本换成戏票去看戏了。贪玩离开学校的小木偶遇到了会说话的蟋蟀、仙女、鲨鱼大蛇、小灯芯……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他在小仙女面前说谎,结果,鼻子一下子长了好几倍,连门都出不去了。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老木匠皮帕诺相逢。从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编篮子,晚上读书、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还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经过种种的经历,小木偶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但是有哪个读者可以想到这个故事蕴含着浓浓的爱。小木偶没有课本,老木匠把自己的上衣卖掉供小木偶上学,尽管自己受着寒冷,也要用最大的力量带给小木偶幸福,多么伟大的父爱啊。而且小木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信任,如

有空还编篮子,晚上读书、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还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经过种种的经历,小木偶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

果你一直撒谎,别人就会对你失去信心,而你就会失去朋友。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善良、坚强、勇敢,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激父母、孝顺父母,长大以后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三《木偶奇遇记》是19世纪意大利儿童文学家科洛迪的代表作,被誉为“意大利儿童读物的杰作”、“意大利儿童读物中最美的书”。它叙述了一个生动、充满幻想、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部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的木偶,它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极强。另外,它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禁不住诱惑。它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在回家的路上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去傻瓜城,在路途中差点儿被它们吊死。被仙女救了之后,它又被傻瓜城的法官投进监狱。出狱后,它被迫当了看家狗。夜里,因为帮助主人抓住黄鼠狼而重获自由。它一心想成为一个用功读书的好孩子,可是又禁不起诱惑,在坏同学的再三劝阻下,逃学到海边看鲨鱼。后来,它又被卖到玩具国,变成一头驴子。最后,它在鲨鱼腹中意外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从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其中,我最喜欢又最难忘的是最后一章——一个真正的好孩子。这篇讲了皮诺曹和它父亲从大鲨鱼的嘴里逃了出去,它们游呀游呀,可是皮诺曹太累了,它已经没有力气游了,但这儿离海岸太远了,海水又太凉了。它看见了和它一起被大鲨鱼吞下去的金枪鱼,金枪鱼学着它们逃跑方式,逃了出来,皮诺曹说:“我亲爱的金枪鱼,你来得正是时候!我求求你,就像爱你那些小金枪鱼一样,帮帮我们吧。不然的话,我们就完蛋了。”“我很愿意,我十分乐意帮助你们。你们俩赶快抓住我的尾巴,让我带你们走。只要四分钟左右,我就可以把你们平安的送到岸上。”不一会工夫,金枪鱼就把它们送到岸上了。匹诺曹给金枪鱼一个热烈的吻,金枪鱼害羞地钻回了海底。天已经亮了,此时的杰佩托摇摇晃晃,两腿打颤,只剩下勉强能够站住的力气了。匹诺曹让爸爸靠在自己的胳膊上,然后慢慢走,慢得就跟蚂蚁一样。忽然,匹诺曹看见田野当中有一座漂亮的小屋,他们走过去敲门,原来这家房主是那只会说话的蟋蟀。匹诺曹很有礼貌地对他行了个礼,说:“亲爱的小蟋蟀,请你原谅我之前的所作所为,你可以赶我走,也可以对我扔木棒!不过无论如何,请你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爸爸。”他原谅了皮诺曹,并让他们在这里歇一会儿,皮诺曹想让父亲喝点牛奶,蟋蟀告诉皮诺曹农夫那里有牛奶,皮诺曹每天去给农夫浇水,然后换一瓶牛奶,牛奶使爸爸渐渐康复起来,皮诺曹开始认真学习,读书,写字,还学会了编草栏,编草筐……就这样它不断地努力地干活儿和学习,辛苦地赚来了很多钱,并且还存了40块钱要去买衣服。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准备去附近的市场上逛逛,在去市场的路上,见到了天蓝色头发的小仙女的蜗牛。匹诺曹兴冲冲地问:“小蜗牛,仙女在哪?”蜗牛说:“仙女生病了,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匹诺曹连忙把它仅有的40个子儿都给了小蜗牛,让蜗牛赶快送到仙女的手里。回到家,皮诺曹善意地对爸爸撒了个谎,说:“今天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衣服。”当天晚上,皮诺曹不是像以往那样十点钟上床,而是熬夜熬到午夜钟声敲响之后才爬到床上去。梦中,他好像见到了仙女,仙女弯下腰来吻了吻他,对它说:“皮诺曹,以后你要一直这样小心谨慎地做人,好好儿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一定会幸福的。”皮诺曹醒来一看他不再是一个木偶了,而是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那个破旧的小屋子也不见了,取代它的是一座宽敞明亮的房子,他还看见仙女给他准备的新衣服,他把手插进口袋里,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象牙钱包。打开钱包一看,里面有40个金币,闪闪地发着光。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本书来,有几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仙女说:“读书学习是永远不会晚的。一个人如果懒惰地活一辈子,而不是去劳动,那么这个人就违背了上帝的初衷,就白走了这一遭。”我认为仙女说的对,因为学无止境,一个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只有学习才能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所以我觉得仙女说的对。还有一句是皮诺曹乘马车去玩国听驴子说的:“记住呆子,凡是丢弃书本、辍学、只想着玩儿和娱乐而不做事的孩子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不读书,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其实,小木偶经历了风浪才明白雨后的天空有多么的晴朗,而我们和小木偶一样都要面对许多风浪之后才能看到雨后美丽、绚烂的彩虹!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四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木偶奇遇记》的动画片了,最喜欢匹诺曹和爸爸手拉手跳舞的场面,非常温馨。今年暑假,我读了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从文字中又一次见证了匹诺曹的成长。

匹诺曹是盖比希老人用木头雕刻出来的一个木偶人。他一开始逃学,撒谎,交坏朋友,经过了很多的波折,终于认识到了错误,成了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就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了。看到爸爸把三个梨都给匹诺曹吃的时候,我很想跟匹诺曹说说,让他分一半儿给爸爸;看到匹诺曹为了看戏,就把爸爸卖了上衣,冻得浑身发抖才买来的识字课本卖掉时,气得我真想打匹诺曹一巴掌;看到匹诺曹发烧,为了不喝药水儿,就找各种借口时,觉得他太淘气了;看到匹诺曹因为贪玩,变成驴子,不断地挨饿挨打时,又觉得他太可怜了……最后,匹诺曹变好了,每天干活,照顾爸爸,认真学习,帮助别人,我也感到好高兴啊!

故事里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匹诺曹说谎的时候,鼻子就长一截。要是连说三次谎,鼻子就长得连身都转不动了。看到这里我就忍俊不禁了,脑子里想象着匹诺曹鼻子长长的样子,有一堆啄木鸟在给它啄。要是我说谎,鼻子也会变长,那该有多可怕呀!

其实匹诺曹的成长,就是每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有时也会贪玩,也会贪心,也会说谎。不过,犯了错误不要紧,一定要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及时改正,让诚实、善良、正直、诚信这些好品质,伴随我们成长,像匹诺曹一样,最后成为一个爱劳动、爱学习的好孩子。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五今天,我把《木偶奇遇记》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因为他教会了小朋友们要诚实、爱学习、有爱心、不贪财,否则就没有好结果。

书中有一个主人公,他是一个木偶——匹诺曹。匹诺曹是个调皮的孩子,一开始,爸爸叫他去上学,他却把识字课本卖掉,去看木偶戏,吃火人让他回家,他却跟着陌生人走,路上都有人提醒了他:“他们都是骗子,你快回家。”他就是不听,所以遇上了杀人凶手,还是善良的深蓝色头发的小仙女救了他。后来又到了“玩具城,”虽然玩得非常开心和高兴,可是后来却变成了毛驴,是别人想做一面鼓,所以把他买下来,为了不让驴子不要乱蹦乱跳,买者就把驴子放到海里,却被鱼把驴肉吃光,所以驴子变回了木偶。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7

今天,我把《木偶奇遇记》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因为他教会了小朋友们要诚实、爱学习、有爱心、不贪财,否则就没有好结果。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十分有教育性的书本——《木偶奇遇记》。在故事中的主人公皮诺曹身上我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对木偶皮诺基奥只有一个看法:调皮。他为了看戏剧,卖掉了他的老父亲杰佩托当了外套才给他买到的识字课本,作为门票。我心里想:皮诺基奥,你怎么能够这么做呢?难道你不知道你的老父亲为你卖掉了外套,冻得浑身发抖吗?

读了一半时,我对皮诺基奥是又有坏感又有好感。好感是在皮诺基奥获得五枚金币时,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父亲买一件外套,这说明了皮诺基奥还是非常爱自己的老父亲的。坏感是皮诺基奥相信了猫和狐狸的谎话,相信种金币能和南瓜豆角一样有收获,而被骗走5枚金币。这时,我又想发自内心地对皮诺基奥说:“皮诺基奥,我知道你很爱你的父亲,但你也不能相信世界上有不劳而获的钱呀!”

等读完这本书,我认为皮诺基奥是一个心地十分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木偶,因为他看见爸爸掉入海中时,他不怕危险,跳下海去救他的父亲;为了让爸爸喝上牛奶,他甘愿每日提一百桶水换取一杯热牛奶;为了给青发仙女治病,他放弃买新衣新帽,学会了编筐织席。是的,他变好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皮诺基奥见自己变了样子,说:“当我还是个木偶时,我的样子太滑稽可笑了,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我多么高兴呀!”

我相信,如果你们和我一样读了这本书,开始也会讥笑那个木偶的,最后也会为他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子而高兴。

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2我读过的课外书当中最喜欢的是《木偶奇遇记》了,书里面讲了一个由木头做成的会跳舞、会说话有感情的神奇木偶人皮诺基奥变成真人的故事。开始时他逃离学校和家庭,向住那种即不用读书和劳动又可以尽情地玩耍的生活,结果在一次次的“奇遇”中受尽磨难,经过仙女的指点他渐渐地明白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应该上学读书,需要听一听大人的话。最后在仙女的宽容和帮助下,善良的木偶人皮诺基奥变成了一个懂事、诚实、勇敢、善良的真正男孩。

读完这个有趣的故事,我的心情很复杂,每个孩子不都有些皮诺基奥身上的缺点吗?并不是有缺点就是“木偶人”、就是坏孩子,只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好好改正,多听取对我们有利的劝告,改正了就是好孩子。我记得每次爸爸看见我玩IPAD上的游戏时,都会说:别玩了,心思全在游戏上,多做些题多看点书对你有好处。觉得爸爸好烦人,我只想一时玩得痛快,哪管还有什么作业,复习功课,看课外书,结果期末的数学测试考得很不理想,我很后悔没听爸爸的话,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少玩游戏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仙女不是吗?

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孩子不好好上学,泡网吧、说谎、好吃懒做、养成一身的坏毛病,结交坏朋友,结果在坏人的怂恿下做出危害社会和家庭的事情,使自己悔恨一生。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很多坏习惯都是从不以为然小事开始的。

我将把这个小木偶人的故事永远记在心里,让他时时鞭策、提醒和鼓励我,伴随我成长。

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3暑假读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时时都提醒我,怎样做一个懂事又诚实的好孩子。

这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故事读物,它讲述了一个任性、爱撒谎,懒惰又不爱学习的小男孩,在种种磨难中接受教训,从一个个教训中慢慢自我反省,终于变成了一个勤劳、诚实、勇敢、好学的好孩子的故事

在皮诺曹身上,我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曾经也希望能找到一方奇迹田,在那儿不用费力就能种出许许多多的金币。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到了一定是幻想。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没有平时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没有一字一词的积累,靠走捷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以前我也贪玩,一玩起来就忘了自己该做的作业,有时同学一叫我就像匹诺曹一样跟着去玩了,总感觉学习比玩要枯燥。现在我知道了,玩要有个度,自己要对自己有约束。

《木偶奇遇记》的故事给了我很深深的启发,皮诺曹虽然一直都想做个好孩子,但是它身上有着太多的坏习惯,几次上当还是屡教不改。小仙女教育了它,没有放弃它,一次次给它机会和勇气。它决定痛改前非,有一天终于从木偶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这么艰难的过程一个木偶都可以坚持下来,我们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说谎话。面对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太过于相信别人。面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一定要及时的承认,发自内心地悔改。这就是《木偶奇遇记》让我懂得的道理。我一定要多读书,懂得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4今天我读完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木偶人出生后的成长,到他最终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的故事。

小木偶人的名字叫匹诺曹,他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家伙。他到处闯祸,甚至把自己的父亲也送进了监狱。因为这样就没人管他,就可以吃喝玩乐,过舒服的日子。他一点儿也不想上学,更不想工作。因为他什么事也不想做,什么事也不会做,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这时候他才想到了爸爸的好。当他爸爸从监狱回到家中时,他答应爸爸去上学,去学新知识,将来要赚很多钱。

他的父亲把衣服卖掉了,给他换来了一本新书,让他去上学。而他却把书卖掉,就为了看一场戏。他被马戏团的老板抓住,最终放了他,还给了他五枚金币,让他孝敬他的父亲。而他却听从了猫和狐狸的意见,把金币种到土里,想要收获到二千金币。结果五枚金币也被骗走了。他不爱学习,不想做事,他处处碰壁,想走捷径,但最终都失败了。

匹诺曹这时才明白过来,想要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努力学习与工作。从此,他开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了父亲,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对待身边的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打动了仙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一个木偶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与他的父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木偶奇遇记》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必须要学习,要工作,要勇敢,要善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

木偶奇遇记读书心得5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木偶奇遇记》的动画片了,最喜欢匹诺曹和爸爸手拉手跳舞的场面,非常温馨。今年暑假,我读了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从文字中又一次见证了匹诺曹的成长。

匹诺曹是盖比希老人用木头雕刻出来的一个木偶人。他一开始逃学,撒谎,交坏朋友,经过了很多的波折,终于认识到了错误,成了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就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了。看到爸爸把三个梨都给匹诺曹吃的时候,我很想跟匹诺曹说说,让他分一半儿给爸爸;看到匹诺曹为了看戏,就把爸爸卖了上衣,冻得浑身发抖才买来的识字课本卖掉时,气得我真想打匹诺曹一巴掌;看到匹诺曹发烧,为了不喝药水儿,就找各种借口时,觉得他太淘气了;看到匹诺曹因为贪玩,变成驴子,不断地挨饿挨打时,又觉得他太可怜了……最后,匹诺曹变好了,每天干活,照顾爸爸,认真学习,帮助别人,我也感到好高兴啊!

故事里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匹诺曹说谎的时候,鼻子就长一截。要是连说三次谎,鼻子就长得连身都转不动了。看到这里我就忍俊不禁了,脑子里想象着匹诺曹鼻子长长的样子,有一堆啄木鸟在给它啄。要是我说谎,鼻子也会变长,那该有多可怕呀!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8

会议为什么在河南开

这次会议是在河南省政府交际处举行的。参加者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农业部部长廖鲁言,总参动员部部长傅秋涛,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第二书记王任重,书记处书记张平化、刘建勋、吴芝圃,上述五人分兼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河南五省区第一书记。有中南局秘书长雍文涛、宣传部部长李尔重、组织部部长李立等中南局常委,中南局第三书记陈郁没有参会。列席会议的有司令员黄永胜和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中南局所属五省区其他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的领导如广东省委第二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张体学和分管农业的书记王延春、河南省委分管农业的书记史向生等。第一次会议不在中南局机关驻地广州召开,而在郑州召开,原因是发生了“信阳事件”,河南省“五风”严重,中南局要帮助河南省委揭盖子。

河南是历次政治运动的重灾区。1957年“反右”,正式打7.7万余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15%。1958年夏进行反“潘(复生)、杨(珏)、王(庭栋)集团”斗争,全省抓“小潘复生”20万人之多。“庐山会议”开幕之初,政治局常委确定要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中提到,“第十七,团结问题。统一思想,从中央到县委。河南120万基层干部,40万犯错误,3600人受处分,是个分裂。”(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庐山会议”后,河南省委开展“反右倾”运动,两名副省长和六名地厅级领导干部受到严厉批判,分别受到撤职或降职处分。全省“受到重点批判的党员干部有32100多人,其中有16200多人被错定为‘严重右倾’。1958年至1960年,河南全省受到不当处分的党员干部就有11.21万人,其中县管以上干部3.08万人,占同类干部的27.5%”。(《河南“”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

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进行的“反瞒产”,河南省又一次成为全国的典型。信阳地区一马当先,当地群众生活雪上加霜。河南省委某书记在省直机关负责干部会上动员“反瞒产”时讲,他到信阳地区视察,看到有坏人把死人的尸体放在公路上威胁领导;一个老婆子夜间偷煮死小孩吃。这都是故意破坏的声誉。 1965年春,陶铸(右3)与王任重(右4)、刘建勋(右2)、金明(右1)、吴芝圃(左1)等在广州开会间隙散步(王正谦提供)

信阳地区发生大规模饿死人,地委发电报向省委报告。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在电报上批示,这是“坏人的破坏”,将电报归档封存,省委其他负责人再无一人看到。后来中监委副书记王从吾到河南调查,曾问副省长王维群:“信阳地委向省里汇报信阳地区饿死人的电报,你看过没有?”王维群如实回答:“没有。”王从吾生气地说:“这么大的事,都不让你们知道!”(《王维群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

饥饿惨状触目惊心

1960年春,河南灾情逐步暴露。卫生部和内务部分别向国务院汇报了河南的问题,副总理感到情况严重,立即向中监委书记董必武汇报。董必武派人到信阳调查了三个月,写出报告,上报中央。、刘少奇、均做批示。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说“我是总理,我有责任”。中央派中监委、中组部和公安部的领导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再次到信阳地区调查。6月至7月间,李先念专程到信阳地区调查灾情。在光山县,他发现社员的口粮、喂牲口的饲料粮都被强行收购去了,只好靠捋树叶、扒榆树皮充饥,一些农民骨瘦如柴,许多人得了浮肿病,而县里干部却搞浮夸,仍然宣称亩产万斤。李先念表示:干部如此严重的不正之风和由此引起饿死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到了郑州,李先念听取吴芝圃汇报,吴仍然滔滔不绝地讲河南的工作如何如何好,李直截了当地打断了他:“算了吧,不要再说了。你讲的不是真实情况。”回到北京后,李先念告诉邓力群:自己去过的村庄,妇女没有一个不穿白鞋的!他还感叹道:“如果把自留地坚持下来,小自由多一点,即使是反革命破坏,人也要少死好多。”(《李先念传》、《李先念年谱》等)

1960年10月23日凌晨2时30分,指示:通知有关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当天赶到北京参加会议。23日至26日开了四天会。中央领导听取了华北、中南、东北、西北四个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关于农业情况的汇报,讨论如何纠正“共产风”的问题。吴芝圃“汇报了信阳事件,大家十分震惊。会议对他进行批评,指出他在政策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信阳事件的材料送到了手里,他看后马上批示:“请刘、周今日即看,下午谈一下处理办法。”25日零时10分,在中南海颐年堂同刘少奇、、陶铸专门谈了河南问题。(《传》、《年谱》等)

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农村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5日,中央又发出由起草的《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指示要求:“必须在几个月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项歪风的纠正。”中南局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部署整个中南地区纠正“五风”工作。

会议召开前的11月12日,李先念和陶铸、王任重一起赶到信阳地区,针对大量饿死、病死人的严重问题,要求“保人保畜,生产度荒;半日劳动,休养生息;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进行整党整社,纯洁组织,端正政策,转变作风。”(《河南省大事记》,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南局第一次会议由陶铸主持。他准时到会,一进会议室,没等坐下来,就用湖南话大声宣布:“开会!”会上李先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讲话。他穿一件普通的中山装,热了就脱下来,表情严肃,多次哽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介绍了自己在信阳地区调查的情况:全地区16个县市中,有9个县的死亡率超过千分之一百。说到大量群众得了浮肿病,许多人被饿死、打死时,他心情沉痛。他说,中原突围,我军损失严重,有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我没有掉泪。这次在信阳,看到许多群众被饿死、打死,我流了泪。我们在路上见到的是人人戴孝,个个啼哭。李先念强调,对过去的错误要认真总结,接受教训,彻底纠正。

身为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吴芝圃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上作检讨,而是让分管农业的史向生代表省委发言,检查省委的“左”倾错误,特别是“信阳事件”的严重错误。史向生说:“省委在指导思想上丢掉了实事求是,靠的是主观主义,不顾客观条件,想抢先进入共产主义。脑子过热。脑子一热,不顾一切,脑子一硬,到处瞎碰。河南的‘五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借火势,火助风威,愈刮愈烈,犯下了不可容忍的错误。”

当时,整个信阳地区死亡人数为100多万人,在全国高居榜首。我听了会上各位领导同志的发言,颇受震动。

吴芝圃对抗中央

就在中南局准备“揭盖子”的前夕,吴芝圃抢先下手,于11月初派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到信阳兼任地委第一书记。戴苏理上任后,于12月22日以信阳地委的名义向省委、中南局和中央写了《关于运动和生产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认为:“信阳事件的性质是反革命复辟,是民主革命不彻底,是内部肃反、社会镇反不彻底,是敌人利用我们工作中的错误,打着我们的招牌,进行大规模的最残酷的连续半年之久的阶级报复”,“信阳事件是地主阶级的复辟,是反革命的阶级报复”。报告称:信阳地区16个县市,除一个是“二类”外,“其余15个县市都是三类,已经完全烂掉或者基本上烂掉,敌人篡夺了领导权”。同时,又提出了要像一样大搞整风运动,进行民主革命补课,放手发动群众,坚决撇开原有组织,“建立与健全‘司令部’”,“改组和健全‘参谋部’”,全面彻底夺取领导权。对于原有各级组织中的干部,要根据情节,分别采取集中整风、整训、特训及停职反省、撤职查办、管教反省、逮捕法办等办法进行处理。(《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这样,明明是共产风造成的灾难,被说成反革命复辟。这份报告于1961年1月1日以“中发4号文件”转发全党,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在全国开“民主革命补课”的先例。信阳地委就以中央批示为尚方宝剑,对全地区的广大干部大施惩戒,逮捕了大批县、社、队干部。20个县的第一书记,逮捕8人,撤换查办、管教反省7人,停职反省4人,继续工作仅1人。全地区被开除出党和锒铛入狱的干部高达1000多人。随后,开展了“民主革命补课”运动。仅据中南局的统计:“民主革命补课,河南处分了23万人”,而同期湖南则处分了 21000人”。(张素华著《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

面对省委的高压,一些基层干部只得选择以死抗争。唐河县县委书记毕可旦被逼得走投无路,于1960年11月22日凌晨,夫妇两人带领4个孩子排队投井。信阳地区的某村有23名老党员,饿死了20名,剩下的3个人联名给写了一封血书,请求赶快救救他们和群众。血书到了省委秘书长戴苏理手中,被他扣压,他还要严肃查处“肇事者”。陶铸后来得知此事,震怒不已。戴苏理还借调部队,集中关押了信阳地区约20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对他们进行“特殊训练”。据信阳专署专员张树藩回忆:抓了那么多基层干部,一路上“用绳子将他们一串串拴起来,武装押送”。说基层出了坏人了,开上汽车、拖拉机到下面抓基层干部,大热天粮仓是空的,把人抓了关到粮仓里,还死了不少干部”。(王庭栋回忆《河南省反‘潘、杨、王’事件》,张林南整理)

后来刘建勋调到河南得知此事,要求戴苏理立即放人。二人发生激烈争执。“据信阳行署副专员讲,当时刘建勋曾打电话给戴苏理,让他把抓来的人放了,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戴不放人。后刘建勋又亲自到信阳做戴苏理的工作,思想做不通。”(引自信阳地委第一书记路宪文回忆录)

中南局第一次会议结束时,陶铸做长篇总结讲话。屋里的暖气很热,讲到激动处,陶铸把外衣一脱,只穿一件衬衣,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表情和手势都很丰富。他把对“五风”的认识分为三类:一类是先知先觉,、党中央在大家都没有发现前,首先发现了这个错误,及时向全党指出,领导全国来纠正错误。和中央领导是先知先觉者。二类是后知后觉,他讲包括他自己在内,绝大多数人在指出以后,认识到了、并能按照中央指示来纠正错误,是后知后觉。第三类是不知不觉,少数人在、党中央指出问题以后,仍坚持错误,执迷不悟,这叫不知不觉。对于纠正“共产风”、进行经济退赔的问题,陶铸态度坚决。他讲:“平调农民和生产队的财物,是不义之财,必须彻底清算,坚决退赔。就是贷款也要退赔,倾家荡产也要还债。不这样做,就不能取信于民。”副总理谭震林后来公开表示,“破产还债”是陶铸的发明,我们都要坚决执行这个办法。

整个会议严格保密。在会议间隙,有的领导秘书问陶铸秘书,是否可以进去听会,均被婉拒。作为这次会议唯一的速记员,我用宽格子速记专用稿纸记下了与会者的全部发言。会议一结束,领导就让我即刻将记录交到省委书记处办公室保存,后来也没有再让我做过整理。会议结束后,全体人员移师信阳,进行实地考察。

1961年1月19日,又派身边的秘书、翻译和警卫在内的13名中央办公厅和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到信阳地区了解情况。他们到郑州后,吴芝圃和赵文甫却突然通知他们,省委决定让他们改去许昌地区。(《传》、《年谱》和《真实的――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等书,中央文献出版社等)

1月25日至2月12日,陶铸、王任重在郑州主持召开了河南省委扩大会议,揭露省委所犯的“左”倾错误。陶铸针对恐右病大声疾呼:“我不怕方向、道路错误。我怕水肿、饿死人!”会议的后期同时召开了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吴芝圃代表省委做了检讨。2月3日,中央调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文敏生任河南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调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仰峤任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由于第一书记没动,收效不大。

3月下旬,又来到河南荥阳县调查。4月10日,率工作组到河南长葛县蹲点。、都向中央写了报告。3月25日,刘少奇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关于河南省整风问题的反映》中,给陶铸、王任重、吴芝圃批示道:“河南整风运动中对干部的打击面是很宽的。必须在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并且在不损伤群众积极性的条件下,把大多数犯错误的干部挽救过来。这需要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细致复杂的工作。”(《刘少奇年谱》)

中央采取了组织措施

6月15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最高领导下决心变更河南省委的一把手。深夜在中南海召见广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勋,通知他到河南救灾。随后,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正式与刘建勋谈话。邓小平对他说:“建勋啊,你命苦,1957年广西出了问题,饿死人,要你去。现在河南饿死人,又得你去!”(引自霍泛、李友九等人的回忆文章和复函,《刘建勋纪念文集》和《刘建勋陈舜英画传》)

会议结束后,刘建勋即单枪匹马赶赴河南主持工作。7月22日,党中央正式任命刘建勋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吴芝圃改任第二书记,继续兼任省长。1962年4月,党中央免去吴芝圃的河南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职务,同时免去史向生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调北京农业大学任常务副书记、副校长。4月以后,河南省委先后做出给潘复生、杨珏、王庭栋的决定。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9

这12个城市场馆间的总距离超过5000公里,预计将有超过300万巴西人和60万外国人在这些城市间来来往往,请猜猜汽车、船只、飞机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国际足联估计巴西世界杯的碳排放会高达270万吨,远超上届南非世界杯的170万吨。但巴西政府随后预计碳排放大约是140万吨,比南非还少。

他们还想出一个主意:邀请商业公司免费提供“碳抵消”――例如在中国等地区进行联合国认可的减碳项目,抵消世界杯的碳排放,巴西会在赛事中为这些公司卖广告回报。

此招一出,连香港的减碳企业也一片谩骂:这些碳抵消大约会价值1500万美金,只是这次赛事成本的千分之一!截至今年5月,巴西政府收到的碳抵消捐赠不足12万吨。而140万吨总排放量这个数字已经减去了这些碳消。

可是,举办这样一场盛事又会为巴西带来多少利益?政府要在热带雨林里盖一座球场,就是希望带进游客。“顾着环境,那人类就得饿死?”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发展就是硬道理!”

这“硬道理”2006年开始被质疑。科学家在之前已经发表无数研究报告,在这一年,英国发表《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斯特恩并不是环境学者,而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他想知道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他在调查后发现,温室气体比想象中有更大影响,风险比预期更高,大家一旦“照常营业”,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估计可以高达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然而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只是GDP 的2%。

方法有四:

一、减少对排放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需要。二、增加效率,这既可以省钱又减少排放。三、采取行动减少非能源排放,例如避免砍伐森林。四、电力、供暖和交通向低碳技术转化。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合方式,减少排放的成本会有很大差异。据斯特恩计算: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而付出25至30美元就可以减少一吨。完成报告后他非常惊讶:“气候变化对全球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危险及潜在的极大破坏的后果──我们在拿地球作赌注。”

如果这真是一场豪赌,你会如何下注?

英国政府宣布要发展“低碳经济”,精于计算的商界,也开始多了一个思考角度。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就在这样的气氛下,成为全球首个顾及对环境影响的体育盛事。柏林的场馆建设了全欧洲最大的雨水收集系统、铺设太阳能板、严格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且从源头减废,使用可洗的胶杯,广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四分之三的观众最后是使用铁路、自行车、公共汽车到球场。

国际足联随后宣布要推动“绿色进球”(Green Goal)。2010年南非主办世界杯,首次进行碳审计,在筹备阶段,已被要求有减碳研究。南非于是大力推行拼车、停车换乘等方式缓解交通压力,在场馆使用节能照明、节约用水、回收垃圾等。最终,这届世界杯的碳排放为170万吨,低于预期的264万吨――其中也有外国旅客没有预期的多这个原因。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则是第一届进行碳审计的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之前是工业区,当局首先兴建两座土壤修复厂,挖掘工业区内250万吨被污染的土壤,将沙子、碎石、土壤和有毒物质分开,再把安全的物料用回到新建筑,九成九的建筑物料都可以再次使用。主场馆“伦敦碗”设计成锁网形式,省下300吨钢材。接驳尽量用铆钉而非钢筋水泥,方便日后拆卸,按需重新利用。虽然最终用风力为会场发电的计划被放弃,但有4000辆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结果项目众多的伦敦奥运会碳排放控制在了330万吨。

巴西不但要主办这一届世界杯,同时是2016年奥运会主办国,这次的减碳表现也正好为低碳奥运做热身。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内容篇10

《清史稿》的第44卷有份清单,记录有清一生过的地震,从顺治元年到光绪29年,260年间,地震492次,平均每年一到两次。分布也均匀,从江南到塞北,从康熙到乾隆,每年都有,几乎每个州县都曾经被轮上。

那时,政府和民间已经有了一些救助措施,虽不完善,但对挣扎于死亡之海的生命来说,就是捆成一束的救命稻草。

飞章题报

过去有地动仪,等地震发生了,地震波传过来了,那地动仪会喀吧一声,铜球滚动,从龙嘴里掉进蟾蜍嘴里。哪个方向的蟾蜍衔了铜球,就说明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大伙据此察看,及时了解,及时赈灾。

到清代,地动仪早失传了,哪儿有地震,震级多大,伤亡怎样,只有靠地方奏报,朝廷才能得知。所以,顺治17年起,清政府就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灾后报告制度。

这套制度规定,一旦发生天灾,县令必须把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破坏程度上报给知府,然后知府上报给道台,道台上报给督抚衙门,督抚汇总之后,给皇帝写奏章。

天灾分急灾和缓灾,像山崩、海啸、地震、洪水,属于急灾;干旱、蝗虫、木冰、雨土,属于缓灾。如果是急灾,地方官可以先赈灾,后上报,或者一边赈灾一边上报,以保证受灾群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助。如果是缓灾,则要求督抚衙门分批汇总,每年六月上旬集中上报一次,九月上旬再集中上报一次。若有漏报、缓报、瞒报、误报等情形,上自总督,下至通判,都有可能受到处分,譬如扣工资(罚俸),或者降级。

另外,为保证那些上报天灾的公文在路上不至于耽搁或丢失,清政府要求全国各个驿站像传递军事情报一样传递报灾公文,公文一到,快马传送到下一个驿站,如果拖沓误事,驿使要受到“杖八十”的处分。

官方赈济

清朝的官方赈济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直接下发粮食、布匹、银两和药品到灾区,一种是减免灾区的租税和徭役。

那时候,各地建有粮食储备库,常平仓用于平抑物价,京通仓用来发放补贴,社仓、义仓则用来赈济灾民。其中设置最广、储粮最多的,当属常平仓,故此国家实施赈济时,也会从常平仓中调拨粮食。国家从常平仓向灾区调拨粮食时,力图杜绝地方官和其他经手人贪污,上司如有监管不当的责任,也要被革职。

乾隆5年,江苏地震,朝廷赈济大米,成人每天五合,小孩每天三合,持续发放50天。“合”是容量单位,清代每合约有0.1035公升,装满大米,约一两六钱。换言之,当时成人每天能领到八两米,小孩每天能领到半斤米,这点儿米不多,但足以保命。

放赈以粮食为主,个别时候也赈济银两。康熙22年,山西地震,萨穆哈奉命赈灾,就曾申请从宫廷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山西灾民发钱。从赈济效果来看,银两不如粮食更直接,因为倘若一个省份大面积受灾,则受灾群众即使领到了钱,也很难买到粮食。所以,赈济银两通常只用于一州一县的小区域,且只用于粮食充裕、粮价不高的年份。

民间救助

在整个帝制时代,明、清两朝是民间慈善最发达的阶段,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多有儒生、富商、乡绅甚至官员牵头捐款,设功德箱,建义仓、社仓、育婴堂、保婴局、恤孤会、救生局、清节堂、施棺局等等,用于赈济灾民、收养弃婴、抚育孤儿、资助寡妇、打捞浮尸、帮助贫民完成丧葬大事。

这里试举两例,只说救灾:

乾隆7年,扬州水灾,徽商汪应庚组织当地盐商捐款,他自己一人就捐了纹银六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