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三范文

时间:2023-03-21 13: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历正月十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历正月十三

篇1

2022黄历查询领证吉日

【宜】搬家 结婚 领证 出行 提车 订婚 旅游 祈福

公历2022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廿七,星期二,冲猪(乙亥)煞

【宜】搬家 结婚 入宅 领证 动土 出行 提车

公历2022年5月20日,农历四月二十,星期五,冲兔(丁卯)煞东

【宜】领证 进人口 栽种 开市 生子 求嗣 立券 入殓

公历2022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廿六,星期四,冲鸡(癸酉)煞西

【宜】开市 开业 动工 结婚 领证 开工 动土

公历2022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三,星期二,冲猪(己亥)煞东

【宜】纳畜 领证 移徙 入宅 入殓 伐木 拆卸 祈福

公历2022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七,星期五,冲猪(癸亥)煞东

【宜】开市 旅游 结婚 入殓 伐木 移徙 修造 开工

公历2022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廿八,星期四,冲龙(甲辰)煞北

【宜】结婚 领证 动土 安床 安葬 作灶 生子 求嗣

公历2022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十八,星期五,冲狗(壬戌)煞南

【宜】开市 开业 动工 结婚 领证 开工 安床 订婚

公历2022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廿五,星期日,冲猪(己亥)煞东

【宜】装修 结婚 领证 安门 安床 出行 提车

2022结婚的好日子

2022年2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二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农历正月二号

公历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农历正月四号

公历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农历正月七号

公历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农历正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农历正月十三

公历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农历正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农历正月二十号

公历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农历正月二十三号

公历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农历正月二十八号

2022年3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三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农历二月二号

公历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农历二月四号

公历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农历二月五号

公历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农历二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农历二月十七号

公历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农历二月二十号

公历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农历二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农历二月二十五号

公历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农历二月二十八号

2022年4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四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农历三月一号

公历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农历三月三号

公历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农历三月七号

公历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农历三月九号

公历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农历三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农历三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农历三月二十号

公历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农历三月二十三号

2022年5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五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农历四月一号

公历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农历四月五号

公历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农历四月七号

公历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农历四月八号

公历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农历四月九号

公历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农历四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农历四月十三号

公历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农历四月十五号

公历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农历四月十七号

公历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农历四月二十号

公历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农历四月二十三号

公历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农历四月二十六号

公历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农历四月二十七号

2022年6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六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农历五月三号

公历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农历五月四号

公历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农历五月六号

公历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农历五月十号

公历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农历五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农历五月十五号

公历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农历五月十六号

公历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农历五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农历五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农历五月二十三号

公历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农历五月二十五号

公历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农历五月二十八号

2022年7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七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农历六月七号

公历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农历六月八号

公历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农历六月九号

公历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农历六月十号

公历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农历六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农历六月十五号

公历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农历六月十七号

公历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农历六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农历六月二十号

公历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农历六月二十一号

公历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农历六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号

公历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农历六月二十七号

公历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农历七月二号

公历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农历七月三号

2022年8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八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农历七月八号

公历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农历七月九号

公历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农历七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农历七月十二号

公历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农历七月十三号

公历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农历七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农历七月十八号

公历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农历七月二十一号

公历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农历七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农历七月二十四号

公历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农历七月二十五号

公历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农历八月五号

2022年9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九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农历八月七号

公历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农历八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农历八月十七号

公历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农历八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农历八月二十一号

公历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农历八月二十六号

公历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农历八月二十九号

公历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一号

公历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农历九月三号

公历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农历九月五号

2022年10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十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八号

公历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农历九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农历九月十三号

公历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十五号

公历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农历九月十六号

公历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农历九月二十五号

公历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二十九号

公历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农历十月七号

2022年11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农历十月八号

公历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农历十月九号

公历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农历十月十号

公历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农历十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农历十月十四号

公历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农历十月十八号

公历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农历十月二十六号

公历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农历十月二十九号

公历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农历冬月二号

2022年12月结婚吉日,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份嫁娶黄道吉日

公历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农历冬月八号

公历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农历冬月十号

公历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农历冬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农历冬月二十一号

公历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农历冬月二十五号

公历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农历腊月四号

2022适合结婚的良辰吉日

2022年1月结婚吉日

2022年01月05日 2022年01月14日 2022年01月16日 2022年01月17日 2022年01月19日

2022年01月21日 2022年01月22日 2022年01月26日 2022年01月28日 2022年01月29日

2022年01月31日

2022年2月结婚吉日

2022年02月04日 2022年02月07日 2022年02月11日 2022年02月13日 2022年02月19日

2022年02月20日 2022年02月23日 2022年02月28日

2022年3月结婚吉日

2022年03月03日 2022年03月04日 2022年03月06日 2022年03月07日 2022年03月13日

2022年03月19日 2022年03月22日 2022年03月24日 2022年03月27日 2022年03月30日

2022年4月结婚吉日

2022年04月01日 2022年04月03日 2022年04月07日 2022年04月09日 2022年04月14日

2022年04月19日 2022年04月20日 2022年04月23日

2022年5月结婚吉日

2022年05月01日 2022年05月05日 2022年05月07日 2022年05月08日 2022年05月09日

2022年05月11日 2022年05月13日 2022年05月15日 2022年05月17日 2022年05月20日

2022年05月23日 2022年05月26日 2022年05月27日

2022年6月结婚吉日

2022年06月01日 2022年06月02日 2022年06月04日 2022年06月08日 2022年06月12日

2022年06月13日 2022年06月14日 2022年06月17日 2022年06月20日 2022年06月21日

2022年06月23日 2022年06月26日

2022年7月结婚吉日

2022年07月05日 2022年07月06日 2022年07月07日 2022年07月08日 2022年07月12日

2022年07月13日 2022年07月15日 2022年07月17日 2022年07月18日 2022年07月19日

2022年07月20日 2022年07月24日 2022年07月25日 2022年07月30日 2022年07月31日

2022年8月结婚吉日

2022年08月05日 2022年08月06日 2022年08月08日 2022年08月09日 2022年08月10日

2022年08月11日 2022年08月15日 2022年08月18日 2022年08月19日 2022年08月21日

2022年08月22日 2022年08月31日

2022年9月结婚吉日

2022年09月02日 2022年09月09日 2022年09月12日 2022年09月14日 2022年09月16日

2022年09月21日 2022年09月24日 2022年09月26日 2022年09月28日 2022年09月30日

2022年10月结婚吉日

2022年10月03日 2022年10月06日 2022年10月08日 2022年10月10日 2022年10月11日

2022年10月17日 2022年10月20日 2022年10月24日 2022年10月31日

2022年11月结婚吉日

2022年11月01日 2022年11月02日 2022年11月03日 2022年11月04日 2022年11月07日

2022年11月11日 2022年11月19日 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5日

2022年12月结婚吉日

2022年12月01日 2022年12月03日 2022年12月04日 2022年12月14日 2022年12月18日

篇2

“农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又名夏历、旧历、阴历。相传是从夏朝流传而来,有“夏历”一说。由于当时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于是改名为“农历”。事实上,夏历最早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根据甲骨文和一些典籍的记载,一般认为其出自殷商时期。

农历以(月亮)朔望周期来定月,有阴历的成分;设闰月以均衡一年的周期,另外设置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这又有阳历的原则,因此其属于一种阴阳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每隔三年要安排一个闰月,隔两年再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中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依“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不含“中气”的月份即为闰月,以上个月的月份称“闰某月”,如上个月是八月,就称“闰八月”。“农历”虽然有“农”字,但是作为历法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见佳;而且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三个甚至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了西方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两种历法并行。至今,在我国及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仍以农历来推算日期,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合称“干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天干共有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我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甲骨上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说明我国至少在商朝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篇3

正月初五做寿好不好2022

【结论】:2022年正月初五这天是可以做寿的日子,因为这天相关内容有出现在黄历所宜中,所以有需要的可结合个人情况来选择日子。

【农历时间】二零二二年 正月月初五

【公历时间】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十二神 闭 值神 明堂(黄道日)

【老黄历所宜】:祭祀 祈福 求嗣 酬神 裁衣 安床 宴会 交易 入殓 除服 成服 移柩 谢土 启钻

【老黄历所忌】:出行 嫁娶 入宅 动土

【吉神宜趋】:不将,续世,明堂,天福

【凶煞宜忌】:月煞,月虚,血支,天贼,五虚,归忌,血忌,土符,地贼,荒芜

2022年正月做寿黄道吉日有哪些

如果家里有长辈,他们就会讨论寿宴,因为这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弘扬孝道的观念,也让邻居们有好评。但是庆祝生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礼节和习俗需要遵循,尤其是寻找一个好的日子来邀请客人。据悉2022年正月做寿的日子蛮多,具体如下:

2022年正月做寿黄道吉日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初二

【公历】2022年2月2日

【冲煞】冲龙(庚辰)煞北

【十二神】收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初七

【公历】2022年2月7日

【冲煞】冲鸡(乙酉)煞西

【十二神】除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初八

【公历】2022年2月8日

【冲煞】冲狗(丙戌)煞南

【十二神】满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一

【公历】2022年2月11日

【冲煞】冲牛(己丑)煞西

【十二神】执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九

【公历】2022年2月19日

【冲煞】冲鸡(丁酉)煞西

【十二神】除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廿三

【公历】2022年2月23日

【冲煞】冲牛(辛丑)煞西

【十二神】执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廿六

【公历】2022年2月26日

【冲煞】冲龙(甲辰)煞北

【十二神】成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廿七

【公历】2022年2月27日

【冲煞】冲蛇(乙巳)煞西

【十二神】收执位

【农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廿九

【公历】2022年3月1日

【冲煞】冲羊(丁未)煞东

【十二神】闭执位

办寿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应该至少提前三天发出请柬,这样大家才有足够的时间回复,确定完人数再定宴席是比较稳妥的,不能等到寿宴当天匆忙去邀请别人,这是很不礼貌的。

2、最好多叫一些后辈回来参加,如果有空应该都来,这样可以更加热闹陪伴在老人身边,有些家庭成员比较少的,也可以叫上旁枝的亲戚,也能增加喜庆的氛围。

篇4

元旦简介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来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起源变迁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xx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中国元旦的传说

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旦习俗文化

篇5

20xx年元旦放假时间表:

20xx年1月1日至1月3日调休,放假3天

20xx年1月1日(星期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xx年1月4日(星期三)照常上班。

元旦简介: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元旦的起源: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xx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xx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篇6

中国古代历法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古六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循环规律制定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基本历法。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阳历”,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现在世界通用的这部历法又叫“格里高利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所以现行历法的纪年方式就是常说的“公元XXXX年”。

咱们再看看“阴历”,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称为阳历,那么阴历,则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世界上最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阴历是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中国旧称“回历”)。

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阴历每月的十五,月亮都是满月,初一、三十则看不到月亮。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的,易于观测,所以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最初都是使用阴历的。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阴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咱们说的春节,就是阴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最后来看看“农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农历,是集阴阳历于一身的一种历法。平均历月是依据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为一个朔望月,设置了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然后又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是太阳历的一种,也是很多基础农业依循的一种历法,可以说咱们现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

农历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咱们命理学中的生辰八字,就是使用了这种纪年方法。像我们学习历史时遇到的“”“甲午战争”等等,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年份。

就比如说“阳历2016年5月20日”,阴历是:“四月十四”,而农历则是“丙申年、癸巳月、壬寅日”。此外,这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我们还经常提及“卯月”“巳月”等月份划分,这就是所谓“干支纪月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节”划分的,如卯月对应的是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巳月对应立夏到芒种的时段,比如现在是立夏和芒种节气之间,那么就是巳月,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丙申年癸巳月,也就是农历四月。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仅蕴含了农事、季节、气候的变化,更是彰显了阴阳五行时令的变化,实乃博大精深。

至此,文章开头的问题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按照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方法来说,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农历丙申年就是猴年。农历丙申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刚好是庚申日,即是猴日。而申时在每天的15时至17时,即为猴时。因此,农历丙申年春节是罕见的“三猴”迎新春。

古代计时方法是十分复杂的,就拿纪年法来说,除了上述天干地支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如“鲁僖公三十三年”;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生肖纪年法,如“猴年”;民国纪年法,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纪元为民国元年。

再来说记时法,远古时期,人们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这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后来时间更为精确,用干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这才有了古装剧里“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台词。

篇7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的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现行“春节”称谓只有95年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篇8

  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的 自然 科学 知识,表明其对西周天命观的动摇,并为阴阳五行学说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人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 《诗经》 自然科学 农业 天文历法 地震 物候学 生物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据高亨先生考证《诗经》所反映的 历史 时代 约为“公元前1066-前541年”。它的内容博大丰厚,举凡 政治 、 经济 、 社会 、军事、外交、重大事件、历史传说、宗教伦理、民风俚俗、爱情婚姻、天文

地理、农业 发展 等等,无不囊括其中,真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诗经》所蕴含的人文现象,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多有 研究 ,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积累的。《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从《诗经》中我们看到:经过周人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比较科学的农业知识。这表现在:其一是周人已经有了称之为“疆理”的治田 方法 ,在开辟田地时,注意沟洫(田间的水道、沟渠)的建治,懂得根据地形高低、河道方向来划定田界,然后建筑堤坝,挖掘沟渠。《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田匀 田匀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我疆我理”,《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朱熹《诗集序》;“疆者,为之在界也;理者,定其沟、涂也。”是指划定疆界,验明土质;“南东其亩”,是指河水向东流的地方,亩道东西横贯,田亩在小沟的东西方向,河水向北或南流的地方,亩道则改为南北直灌,田亩则在小沟的南面。《大雅·绵》在追述古公亶父迁岐后开辟田地时亦出现“乃左乃右,乃疆乃里,乃宣乃亩”。表明古公亶父领导人们或左或右开地置邑、修理地界、治理土田、疏通沟洫、开沟筑垄。《大雅·公刘》追述公刘迁豳的事迹时曰:“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然后是“度其隰原,彻田为粮”。《毛传》训“彻”为治,彻田即是治田,开垦土地。此句也说明周人在丈量了洼地和高原之后再治理田亩播种粮食。其二,制造了较为精致的青铜农具。除了木、石制成的耒耜之类的农具外,从考古资料和《周颂·臣工》描写农官督促农夫修缮农具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的诗句可判定钱(今之锄)、鎛(锄一类工具)、銍(短镰)、艾即刈(镰刀)已用于农业生产,而钱、銍   的使用,又表明青铜已用于制做农具。其三,已经具有选种、锄草、施肥的农业常识。《大雅·大田》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亻叔       载南亩。”朱熹《诗集传》解释:“种,择其种也;戒,饬其具也”,可见周人较注意选择良种。同时,许多鎛、銍的使用可判定人们也非常重视锄地。《小雅·甫田》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锄草;耔是用土培植苗根,施以肥料,这句是讲在田间有的人在锄草,有的人在施肥,只有这样黍米和高梁才会长得茂盛茁壮。《周颂·载芟》有“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描述了众人在田里、田埂锄草的情景。《周颂·良耜》有“荼寥朽止”,表明人们已认识到杂草沤腐后用这种绿肥来肥田,庄稼就长得茂盛,就会丰收。其四,已经具有防治田间害虫的方法。《小雅·大田》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亨释:“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如何根除虫害呢? 办法就是“秉畀炎火”,把害虫投到火里全部烧死。一千多年后的唐朝宰相姚崇面对泛滥的蝗灾,就采用了这种焚烧害虫的“古之遗法”,而且“且焚且瘗”(《旧唐书·娆崇传》)使“蝗害讫息”。除此而外,从《诗经》中我们也看到其农作物诸如黍、稷、豆、麦、稻、麻等种类显着增加,畜牧业、蚕桑、园艺等也有反映。

   《诗经》中表现了周人具有的天文历法知识。从诗中出现的星宿名称和在天空中的位置,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在古代天文学上占重要地位的28宿的概念。28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的28个星座。四方各有七宿:东方是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唐风·绸缪》曰:“三星在天”。三星是指一夜之间,由于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首章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是指参宿三星;二章的“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召南·小星》  有:“嚖彼小星,三五在东”、“嚖彼小星,维参与昴。”王引之《经传释词》认为“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朱熹亦认为:“参、昴,西方二宿之名。”《庸阝风·定之方中》的“定之方中”,朱熹《诗集传》释为:“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即指十月里营室星分布排列成正方形体。还有“揆之以日”,《毛诗正义》曰:“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郑风·女曰鸡鸣》表明人们已知晓“昧旦”之时,“明星有灿”(启明星放光芒)。《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其火,是星名,又称大火,属心宿。因为在周代各地存在着几种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豳历。此句寓意是:豳历五年黄昏,火星在天空的当中,六月里便向西倾斜,七月里火星向西而下,暑天即将过去。同时,在此诗中还出现了“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这表明周人在历法上的重要改革还是服务于农事活动的,正是为了发展农业。其二,对日食发生和朔日的关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小雅·十月之交》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朔月,谓十月之朔日,即交之日也。”“按当作朔日,朔日,初一日。”“有,通又。”这就是说,在十月日月碰头的初一辛卯,日食又出现了,从此句推断,以往在朔日曾出现日食,而“据古历学家推算,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食”,“是指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侯外庐认为:“这个记载,不仅是可以准确考定日期的最早的日食记录,也是当时对日食必须发生在朔日有了了解。”这也就是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已认识到日食都发生在农历初一。从“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看,人们已明白了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必然是“微”(诗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即天空幽昧不明,这是“则维其常”,也就是正常的事。但这时人们对此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认识不到日食的发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被月球挡住,不能射到地面上来的缘故,只认为“不臧”,是灾祸的预兆,所以在诗中用来表达对权贵乱政殃民带来的巨大灾异的愤慨。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属于 现代 地球物 理学 研究 的范畴。《小雅·十月之交》描写了“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震景象,诗中人们将这种 自然 界的异常变化归结为皇父擅权、褒姒恃宠,人为所致,

是由于“天命不彻”而对人们的惩罚。但这一时期毕竟产生了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密切相关的阴阳说,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它们的流转决定了气候的转移和农作物的生长。气原本蕴藏在地里,冬去春来的时节,气向地上蒸发,农作物出苗生长,气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就不得繁茂。阴气其性是下降的,阳气性质是上升的。阴阳二气正常流转,气候就风调雨顺,会出现“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反之,自然界将会发生灾异。周幽王的大夫伯阳父面对《十月之交》描绘的地震现象,利用所掌握的阴阳学原理,力图来解释发生在泾、渭、洛“三川”地区的这次地震,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力图从带有朴素唯物因素的阴阳说中寻求答案,动摇了将地震的发生归结于“职竞由人”的思想观念。

   《诗经》还表现出当时人们所具有的物候学知识。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植物的发芽、开发、结果和气候的关系的 科学 。虽然《诗经》产生的年代并没有系统的物候学,但是我们仅从《豳风·七月》一诗就可以判定周人已经具有了物候学常识。诗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日子暖洋洋,黄鹏飞来飞去鸣唱)。“爱求柔桑,春日迟迟”,表明到了采摘喂蚕的嫩桑叶时,春天是昼长夜短。还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火星向西移,八月芦苇正茂畅),“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七月伯劳在叫唱,八月纺麻织布),“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蘀”(四月里远志结了子,五月里来了知了叫。八月里来收谷子,十月里来树叶飘)。“五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五月蚱蜢弹腿跳,六月纺织娘两羽鼓动而飞,七月蟋蚌鸣野地,八月蟋蚌檐下移,九月它在房门口,十月藏匿我床底)。“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八月枣子熟了,十月里来收水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七月里来吃瓜,八月里来割葫芦,九月里来收青麻,苦菜摘来吃,臭椿砍来烧)。“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九月里修好打谷场,十月把庄稼来收藏,黍米、高粱先后熟,还有豆、麦、稻、麻)。以上向我们描述了不同季节动植物的自然变化,这些描述是非常详细的,在其他诗篇,诸如《唐风·蟋蟀》等诗中亦有反映人们具有的这些知识,对之后出现的以记载某种动植物的习性和活动的《大戴礼·夏小正》和以记述每年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为主,较《夏小正》更为丰富的《礼记·月令》等较为系统的物候学着作的形成具有很大的 影响 。

   《诗经》中还有大量地描写草、木、虫、鱼等生物的记载,为此,三国时吴人陆玑还撰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专门解释《诗经》中草木鸟虫鱼及其古今异名,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多采此书。明代时毛晋又在吴玑所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基础上加以

注释、旁证博引,撰有二卷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资料非常丰富,所记的生物诸如蜉游、熊、罴、虺、螟、螣、蟊、贼、牛、羊、马、蝗、鱼、龟等;植物诸如黍、稷、豆、麦、稻、麻、桑、 

蓷(益母草)、葛藟(野葡萄)、葛、李、荷华、茹芦(茜草)、荼(茅花)、蕑(兰草)、芍药、莫(莫菜)、花椒、杜(赤裳)、苓(甘草)、葑(芜菁)、蒹葭(芦苇)等等,所记动植物多达五六十种,有些生物现已绝种,其中一些植物已在后来的着作中不见了踪影。但这些记载,起码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动植物的种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 规律 ,从而把握周人在这方面所具有的认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可以说,《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可看出这些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是建立在较为简单的经验观察为主的基础上,带有直观性,缺乏科学的论证,还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内在联系的过程性。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家和宗教神话没有脱离,即使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阴阳说,也出现了西周时期春初必须举行的“宜气”和“导气”的巫术仪式。但是由农业、天文、历法、地理、物候、生物、植物等方面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标志着科学正在生长 发展 ,它动摇了西周晚期的天命观,并为在自然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体现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用阴气和阳气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为人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 文献 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高  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金启华.诗经全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篇9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0

1、农历2020年下元节的日期:2020年11月29日。

2、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3、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4、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