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得水十篇

时间:2023-04-02 02:24:43

蛟龙得水篇1

听干部群众最想说的话

8月1日,省政府一号楼二楼会议室,上午九点,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准时来到会场。唐德智向与会的省政府办公厅离退休老同志通报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省政府党组、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

通报完毕后,唐德智说,今天开这个会,一方面,是为了向各位老同志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恳请老同志们对厅党组讲讲“真心话”,大家心里有什么话,有什么想法,都一定要说出来。

“一些群众在省政府广场跳舞时音量开得太大,影响加班的同志和其他休闲的群众,而且遛狗的人很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要加强省政府大院的管理工作。”老同志杨通华说。

对于老同志们提出的每条建议意见,唐德智和厅党组的同志都一一作记录。不知不觉,两小时已悄悄过去。

类似这样坦诚相见、知无不言的征求意见会,在听取意见阶段,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开了多次。为了打消干部职工顾虑,毫无所忌提意见,厅领导带头,下到处室、厅属单位,以专题支部会、见面会等形式,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受厅党组委托,厅机关工会、女工委、团工委分别组织小分队,深入到干部职工中间,小范围谈心交心;厅人事处深入各处室,与各处室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听取各处室负责人对厅党组在干部队伍建设及选人用人方面的意见建议。这一切,只为掏出干部职工心里话、实诚话,听干部职工说最想说的话……

截至8月上旬,省政府办公厅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累计已超过230条,分别涉及厅党组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老百姓生产生活等内容。第一批收集到的70条建议,目前均已分解,让各位厅党组成员、各处室“认领”。

听基层最真实的声音

省政府办公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听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省政府办公厅党组的同志来到基层。

7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部分干部职工组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组,在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组长陈珂带领下,赴息烽县开展征求意见建议活动,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省政府办公厅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与基层干部群众共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县委会议室,工作组与息烽县县乡两级干部进行座谈,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的意见建议。

“希望省政府办公厅下派干部到县里挂职,大力支持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烽县委书记张定超说。

“县级政府公文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希望省政府办公厅能够加强县级政府公文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息烽县政府办副主任石忠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了建议。

在息烽县磷煤化工工业园区,工作组一行顶着烈日,进厂房、下车间,与生产一线的工人们攀谈,交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体会,诚恳向工友们问询生产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意见建议。省政府办公厅的一行人认真记下了一段段沉甸甸的话语。

不仅到基层,到工厂,还到农村。8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部分干部职工再次组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组,在省政府副秘书长吴强、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张文富带领下,赴凯里市大风洞乡开展征求意见建议活动,研究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工作组一行在大风洞乡大坡村村主任刘炳昌家,与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座谈。大家就着茶水,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大坡村的通村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希望省里能早点帮我们把这条路硬化硬化。”

“我们的葡萄又快熟了,希望省政府办公厅在外面帮我们宣传宣传,可别熟了卖不出去。”

……

“找准问题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找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不到问题,就无法对症下药。”唐德智说。

“建议办公厅进一步精简会议,能合并的合并,能视频的视频,能套开的套开,让省政府各部门有更多精力推进工作落实。”

“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把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总结提炼,形成全省政府系统遵照执行的制度成果,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机关干部特别是省政府办公厅的机关干部,要充分利用‘讲、访、帮、促’活动契机,到厅挂帮联系点多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建议省政府办公厅转办的投诉、咨询件等,一律采取实名制,便于承办单位在办理过程中能及时与当事人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建议省政府办公厅着重解决生产企业税费过重、资金困难、项目审批程序过多过慢等问题,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这些意见建议,都是省政府办公厅相关处室从不同渠道征集来的,有的来自省领导,有的来自省直部门负责人,还有的来自企业。每一条意见、建议,无论是当前能解决的,还是以后能解决,无论是自身范围的,还是其他部门范围的,省政府办公厅都视为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一一认真梳理。

为了尽可能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全,省政府办公厅在前期广泛征求省领导、省直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群众等意见建议的基础上,8月11日,又决定拿出一整天时间,对省政府办公厅在“”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研讨分析。

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大家的发言可是很有火力。

“是否有为才有位?在位的人是否真有为?”

“调动年轻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要统筹结合起来。”

上午的处长交流会,每个人只有5分钟发言时间。时间一到,电子显示屏的铃声即响。

“发言不能念稿子,不要用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不要用似是而非的问题来代替特殊问题,不要用别人的问题代替自己的问题”。厅领导也开门见山,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下午的厅级干部专题会,与会同志查摆问题同样是单刀直入:

“写调研报告讲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畏惧心理,调研中发现的个别深层次问题不敢捅、不敢报,表面上是不敢讲真话,遇着矛盾绕着走,实质上是群众立场没有站好。”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白天黑夜,周六周日都在干活,从来没有一分钱加班费,我们关心过没有?他们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支出是个什么情况?厅党组应该了解。”

“搜集材料多,深入基层少,学习调研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的倾向。”

“到基层调研,地方上安排住宿有时超了标准,就餐上了高档酒,碍于情面,随了大流,最主要是没有坚持原则的主观意愿,以后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蛟龙得水篇2

周处20多岁的时候,脾气很凶暴,而且任性使气,好争斗,武艺高强。在乡里的人要是得罪了他,他就立刻把那个人打死,他脾气很坏,很容易被得罪,因此乡里人很多都被打死了。后来乡里人就把周处认为是祸害。过了一段日子,他们住的那个叫义兴的地方涨了洪水,山上也多了条白额虎,水里也多了一条蛟。白额虎咬死了很多人,就没有人敢上山了。蛟无比强大,也侵害了不少人。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周处,白额虎,蛟称为三害,但是周处更厉害,他是个不良少年。

有一天,两人正在讨论如何除掉这三害,一个人说:“我有个主意,让周处去刺杀白额虎和蛟龙,这样就能让他们互相残杀,等于狗咬狗。”另一个人说:“好主意,那样周处横竖都是死了!”“哈哈哈……”他们一想到“三害”要死,就都乐开了花。于是他们拍了一位老伯去劝说周处,他说:“你武艺高强,我希望你去杀白额虎和蛟龙,算是为自己还有大家做一件好事。”周处二话不说,因为他一提到打杀之类的词就会一蹦三尺高。他带上了宝剑,就到了山上。只见白额虎向天怒吼一声,响声如雷,发疯似地向他扑来,他轻轻翻了一个筋斗,跃过了白额虎。然后周处死死按住了白额虎的头,还见老虎那庞大的身躯在不停地挣扎,周处索性坐在老虎身上,一剑刺中了它的心脏,老虎尖叫一声便断气了,正值蛟龙又向百姓发起了洪水,周处潜入水中,开始与蛟龙搏斗,蛟身长六米,有着坚韧的牙齿。他一剑向蛟龙刺去,只见蛟龙缠住了他的身体,他用力一蹿,把蛟龙甩得远远的,蛟龙又向他发起了反攻,甚至咬伤了他,他忍着疼痛,趁蛟龙不留神,把蛟龙的首级砍了下来。

那是,人们都以为他死了,敲鼓的敲鼓,拜佛的多激情,酒席的多热闹!嘴里异口同声念着:“老天爷,感谢除害……!”这是周处挺着血淋淋的身子从水中出来了,见到这番情景后惊讶不已,本来满以为可以得到大家的赞扬,可是没有想到却是……他这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地位了。他想要改过自心,于是收拾行李,背井离乡去找陆氏二兄弟了……

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初二:刘蕴瑶

蛟龙得水篇3

2012年6―7月间,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深潜器“蛟龙”号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深海潜水试验,潜水深度达到水下7062米。这标志着中国已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员至今只有法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蛟龙”取得的科技成果,其影响和意义不亚于航天事业方面的辉煌成就。

以往,由于无法到达深海和深海海底,人类对深海和深海海底的情况知之甚少,而深海和深海海底是人类未来十分现实和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考察、了解和开发利用深海和深海海底必然是今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蛟龙”号不断刷新潜深记录,显示了中国正在这个重要领域里大踏步前进,让国人振奋,令世人瞩目。

“蛟龙”是个可载3人在水中正常工作12小时的深潜器。“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深海可疑物探测和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蛟龙”号的工作范围理论上可覆盖整个地球海洋区域的99.8%。科学家能从“蛟龙”号的舱室中透过观察窗,直接观察深海和深海海底。在对海底做三维精确测绘时,可通过各种声学元器件传送声波信号给海面的母船,母船接收解码,进而处理成文字和图片等。

蛟龙得水篇4

水下考古,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沉船浮出水面,让一段段沉睡海底的隐秘历史重新醒来。载人潜水器、机器人及相关图像系统,正在让水下考古不断向深海领域拓展。

瓷器是海底沉船的“常客”,海上丝路重地、沉船无数的南海,曾被一些人称为“海底瓷都”。那么,身怀深潜绝技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能否参与搜索或打捞南海沉宝?

“海丝”下的南海沉宝

南海海域是中国古代海船南下的必经航道,早在汉代就开辟有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但是,海上风暴、水中暗礁,让众多满载货物来往于世界各地的船只每每涉险,遇上海难,常常连同船上的货物一起沉没海底。

“在南海诸岛海域,有不少水下沉船遗骸,出水文物包括沉船与瓷器、钱币、矿料、石雕等船货。其中,瓷器是沉船中最主要的出水文物。”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说。

据姜波介绍,南海水下沉船考古方面,著名的有“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华光礁一号”等发掘项目。这些沉船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事业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大明星”。

“南海一号”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并移入博物馆,之后进行考古试掘。这艘南宋沉船船体保存较好,船上的主要物品是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

“南澳一号”沉船:2007年在汕头南澳岛附近海域被发现,在随后对这艘明代沉船进行的考古发掘中,清理沉船船体,出水了数万件遗物。

“华光礁一号”沉船:沉没于西沙海域的“华光礁一号”,是中国水下考古学界首次打捞发掘的远海沉船。这艘宋代沉船主体船舱保存较好,主要装载的货物依然是瓷器,出水了近万件包括来自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的瓷器珍品。

“蛟龙”号的绝技

南海海底地形复杂,最深处超过5000米。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海试时抵达过水下7062米,也就是说,南海的任何地方,理论上“蛟龙”号都有能力下潜抵达。

深海世界一片黑暗,但“蛟龙”号功夫了得:配有很强的照明系统和先进的摄像、拍照仪器,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可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装备的电池容量强大,可保证水下作业时间,使作业人员从容地进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和进行相关作业。

“蛟龙”号最初的海试即在我国南海进行,2013年开展试验性应用的首个航次第一航段也是在南海――在有连续陡坡和沟壑的冷泉区和有陡峭崖壁的海山区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并进行深海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科学调查。

“当时,在南海完成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10次下潜。其中,得益于潜水器定深和定向航行的先进功能,第10次下潜在海底航行了6.6公里。”“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当时担任“蛟龙”号主驾驶的叶聪告诉本刊记者,“蛟龙”号有着良好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在南海的第10次下潜从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如今,当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蛟龙”号再次回到南海水域时,它已经载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深海大洋的海山、洋脊、盆地等复杂海底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

能否搜索南海沉宝

在深海大洋,载人潜水器与水下机器人一样,被用来支持水下考古或搜索深海沉船。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可以潜到4500米的深海。正是它,在1985年找到了泰坦尼克沉船的残骸。不过,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些镜头,则是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的俄罗斯“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载人潜水器所探测;法国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也可达到6000米,除了进行多金属结核、深海生态等科学调查外,同样参与过沉船的搜索任务。

身怀深潜绝技的“蛟龙”号,能否参与搜索或打捞南海沉宝?

“‘蛟龙’号自身有这个能力,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在深海定点和精确作业。目前,‘蛟龙’号正在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第二航段在南海调查区开展1000米级采矿试验区的选址和深海科学调查任务。”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总指挥邬长斌说,“蛟龙”号在业务化应用阶段,将主要用于深海科研和海底资源勘查,提高人类认识深海和利用海底资源及保护环境的水平。

据了解,“蛟龙”号正在进行的大洋38航次科考,是其自2013年以来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最后一个航次。此航次结束后,“蛟龙”号将进行改造升级,并迎接预计在2019年建成的新母船,开展业务化应用新阶段。

姜波说,近年来,水下考古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一些海底酣睡的沉船陆续被发掘,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海上贸易的珍贵历史画面。水下考古离不开高科技装备的支持,借助于高新科技手段,未来水下考古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蛟龙得水篇5

一小时后,“蛟龙号”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到达3759米深的海底,并抛掉载重物,以零浮力附着在海底。10分钟后,“蛟龙号”传回首张海底图片。

接下来,通过机械手,潜航员相继把一面五星红旗和寓意中国载人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布放到了3759米的海底。在完成长达9小时03分的水下及海底作业之后,“蛟龙号”潜水器顺利浮出海面,这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深潜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事后,这次操作“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叶聪说,整个科研团队一直渴望创造新的纪录,而实际上试验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的产生,“不止是深度,也包括试验过程中作业时间、性能等各种参数。”

为什么是3759而不是3800米

8月26日上午,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宣布了这一消息。“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它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如此表示。

香港《文汇报》形容说,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深海潜水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

如果说《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无限的想象,那形状如同鲨鱼的“蛟龙号”正在完成当年“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今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

两年来,在“蛟龙号”潜水器先后进行的37次载人深潜试验中,有28次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验证不断改进的各种性能。据叶聪介绍,团队会先期对海区做调查,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等,“我们也不是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区域。”

不同的深潜深度会选择不同的海域。在试验阶段,往往选择几个台阶:50米、300米、1000米、3000米,由浅至深。这次试验前选择就是3000多米的海区。“不是想潜多深就潜多深。我们选取是3757米深的区域,它就不可能到达3800米或者更深的位置。而当时海底正好有个坡度到达3759米,这就成了‘蛟龙’号最终停止的地方。”

深海插国旗不是那么容易

深潜实验流程复杂,项目庞大。每当下潜的头一天,几名潜航员都要依照操作计划再三沟通,完全消化。

第二天的工作一般从早餐后8时左右开始,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后,首先要在后甲板上对潜水器的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每次测试都需要将一份长长的表格都打满勾,一旦到后面发现有勾没打,就需要及时补漏。”

紧接着,一辆吊车会将潜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再次进行水面测试,完成一份长长的检测表格后,真正的潜水才开始。

大海表面波澜起伏,越往下沉则越发静谧。紧接着的下潜过程是一个匀速运动,每次试验依据不同要求,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隔5分钟或者20分钟都可能进行一次通话。

“真正到了深海,就会添衣服,舱内温度会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潜航员叶聪介绍说,每次下潜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

就像乘电梯一样,望着深度显示表上跳动的数字,三名潜航员开始各做各的事情。实验的内容五花八门。据叶聪介绍,首先会对潜水器的性能进行测试,比如对航速、刹车、自动控制等进行考核;其次对于潜航员的身体和心理也会有监测;还有则是测试潜水器的作业功能,比如寻找标志物、提取样品等等。“实验科目在出海前就确定下来,如果这次没完成下次还得接着做。”

失误同样在所难免。叶聪回忆说,有的操作是连贯性的,中间时间的精准控制不是很容易,比如机械手操作会存在问题,“这次插国旗的时候就插了好长时间,方向不太好控制。”

待作业完成,潜水器上升时,船员才会用随船携带的数码产品放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来放松一下。

技术要求不逊“神六”飞船

自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就正式启动了。在国家海洋局组织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等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

经过历时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每谈及此,75岁的第七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徐芑南都无限感慨。作为此次深海潜水器的总设计师,看到“蛟龙号”试验成功,很是欣慰。他说,“整个项目经历了设计、加工制造、总装集成、水下联调、海上实验等五个阶段,涉及面广,跨越的部门也多,包括造船、机械、声学、电子控制等各方面,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精英们的集体智慧。”

海军少将尹卓说,航天到的是近似真空的太空,外部是负压,舱内实际是一个大气压,而深潜至海底3759米要承受376个大气压。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挤射进来的海水就会跟切割刀一样。“气压这么大,对其密封性就要求很高。”

对潜航员的舱内安全保障系统技术要求很高。据徐芑南介绍,在设计深潜器的生命支持系统时,设计人员还和负责“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过多次沟通。“在大洋深处,舱内必须保持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同肘也要保持舱内拥有正常的舱压、温度、湿度,还要保证不能有异味。为此,‘蛟龙号’潜水器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元一失。”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研发成功的深潜器中,最有名且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的“阿尔文号”,服役40多年来,5000多次潜入海底。而前不久,在备受世界关注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闯祸的英国石油公司曾动用无人深潜器下到海底参与堵漏施工。在很多科学家眼里,此举也是“科技成果秀”。

那么,与世界上其他的深海潜水器相比,“蛟龙号”有哪些出色的地方?

徐芑南举例说,一是它具有贴近海面稳定的自动航行功能,以及针对作业目标出色的悬停定位能力;二是具有高速水声通讯功能,可以从深海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具有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另外是自行研发的水下蓄电池比国外的持续时间长。

“蛟龙号”应该去北极探测

此次深海实验刚成功,外媒便关注到在中国南海插国旗的举动,并渲染中国此举的政治意义。英国路透社直指“这项测试凸显中国竞争南海海底资源的野心。”

对此,海军少将尹卓认为,过去有俄罗斯曾在北极海底插过国旗,这其中当然有宣誓的涵义。但我们插旗的地点在自己的专属经济海域,这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蛟龙得水篇6

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蛟龙”号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据介绍,已经没有任何关键的进口部件或设备会影响到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后的应用。从部件数量比例而言,“蛟龙”号目前的国产化率已达到58.6%。“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海洋科技界走向深海的信心。

3500米级“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

“海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高约3.8米,长宽均为1.8米左右,能最大提取250公斤的物品,是我国目前仅有的能在3500米水深、海底高温和复杂地形的特殊环境下开展海洋调查和作业的最高精技术装备,它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简称ROV。

2010年11月16日,正在南沙海域作业区进行海试的3500米级“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被顺利回收至“大洋一号”科考船甲板上,这标志着完成实用性改造后的3500米级“海龙”号ROV海试成功。

“海龙号”除了在潜水深度上的优势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一些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控制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其灵活性也是国内其他潜水器难以企及的,可以在水下游动,进行移位勘探,为海洋科考提供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

海马号无人潜水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2014年2月20日至4月22日,“海马号”搭乘“海洋六号”综合科学考查船,分三个航段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并通过国家863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的验收。

在3个阶段的海试中,“海马号”共完成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底部进行作业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据介绍,“海马号”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此次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继“蛟龙号”之后又一标志性成果。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

“潜龙一号”是中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3月和5月,“潜龙一号”先后通过了湖上试验和南海海上试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达100%。

中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实用化改造项目“潜龙一号”完成在南海进行的首次海上试验,总体达到海试目的,下一步将开展海上试验性应用。此举标志着中国深海资源勘查装备实用化改造领域实现重要进步,将为深海资源勘查提供保障。

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察系统(AUV)

蛟龙得水篇7

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意义非凡。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电子装置、特种设备,快速、精确地到达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近海底作业的装备,是和平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法、俄、日等国先后开始建造载人潜水器。迄今,世界上仅有的五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为这些国家所拥有,它们能够到达遍及海洋深处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2010年8月26日,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

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我国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同时为推进我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站在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蛟龙得水篇8

当日,“蛟龙”号载人水器在西南印度洋完成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後,搭乘母船靠泊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这是“蛟龙”号正式入驻其业务化运行单位,标I着“蛟龙”号业务化运行的陆基保障条件已基本具备。

此次印度洋科考是“蛟龙”号首次在南半球、印度洋和海底热液区下,海底热液区地形和环境极为复杂,对“蛟龙”号从海试到应用的转化是难得的历练。“蛟龙”号印度洋科考共计118天,航程19536海里,“蛟龙”号成功下13次,对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进行了精细调查,窦到700多份珍贵的生物样本、以及热液流体、硫化物、岩石和保压水样等。

中国排名亚太经济体

竞力第九位

3月17日在北京发训牟鳌亚洲论坛亚洲竞力2015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度亚太经济体综合竞力排名中,中国列第9位。

报告同时发蚜2014年度亚太上市企业竞力评估结果,4家中国企业、3家日本企业、2家韩国企业和1家澳大利亚企业进入前十,这十家企业分别是:中国石油、丰田汽车、三星电子、中国移动、中国石化、必和必拓、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本田汽车、现代汽车和中国海油。

在2014年度亚太经济体综合竞力评估指数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中国和巴林。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

五大洲演出完美收官

“华侨华人身在海外,能看到这麽大阵容的中华文化表演很不易,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韩国釜山华侨协会会长孙显忠3月11日晚观看“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亚洲艺术团的演出後表示,侨胞们非常感谢这份来自祖(籍)国的关怀和关心。

蛟龙得水篇9

8月26日,科技部与国家海洋局联合消息――中国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载着3名试航员进行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继“神舟”飞天之后,中国人的探海之梦又成现实。

一时间,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蛟龙号”的主驾驶叶聪。这个出生于1979年的小伙子不仅是中国首席潜航员,还是“蛟龙号”的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从大学毕业到今天,整整9年时间,他做的最核心的工作只有一个――“蛟龙号”。

“航天员在太空,想得最多的是祖国;和他们一样,潜航员在几千米寂寞的深海下,想得最多的,也是祖国!”叶聪说。

龙潜深海的时刻

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

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7月12日,海上风平浪静,“向阳红9号”缓缓地驶向试潜点,这是此次执行我国首次载人深潜试验的母船。在这艘船的后甲板上,一个“长相奇特”的白色的“家伙”正安静地呆着,它有着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还装有四个螺旋桨,形似飞艇。它就是此次深潜试验的主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艘载人潜水器“个头”不大,长8.2米,宽、高约3米,但在所有工作人员的眼中,这个“家伙”真是帅呆了。

更帅的还有三个男人,他们是叶聪、刘开周与唐嘉陵。他们穿着镶有中国国旗的深蓝色工作服走进了“蛟龙号”,那一刻,他们显得格外高大。

“布放潜水器!”试验现场总指挥刘峰大声命令。“蛟龙号”潜水器在母船A字架吊车的牵引下,缓缓接近海面,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潜水器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来越小,逐渐浸入水中。

现场安静得让人窒息,“蛟龙号”潜水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下潜过程中,潜航员透过观察窗观察海洋情况,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播报着最新的深度。

100分钟后,“蛟龙号”潜水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最终,潜水器到达海底,并抛掉载重物,以零浮力附着在海底。

“报告指挥部,下潜深度3757米,已经坐底。”主驾驶叶聪向指挥部发回消息。

仅仅过了10分钟,“蛟龙号”潜水器传回首张海底图片,图片上蓝灰色的海底平静而美丽,一个类似海葵的水生物像鲜花一样“开放”着。与此同时,潜航员透过观察窗,操纵机械手慢慢地把一面五星红旗和寓意我国载人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布放到海底,一连串的动作相当顺利。

又是100分钟后,“蛟龙号”潜水器浮出海面,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深潜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岸上掌声一片,指挥部里有人欢呼,有人落泪,成功了!从一片空白到今天,无数人的艰辛和汗水,在这一刻换回了一个字:“值!”

“我就是深海的哥”

“虽然我是主驾,但这次试验先后有10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团结协作,十多位试航员和科学家参与,达到3000米的也有六位。而这次创造历史的‘蛟龙号’更是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历时9年的心血,光702所就有上百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叶聪这样告诉记者。

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702所是一个理论试验研究的高地,我是奔着新型船舶去的。你让我画一个10万吨的散货船,那就是一个机械的作业,没有任何挑战,我希望的是用自己的工具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创造新的事物!”说起自己选择702所的初衷,叶聪若有所思。

事实证明,叶聪的这个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刚进所的他被分到水下工程研发部门,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叶聪来说“如鱼得水”,因为他在学校接触过潜艇,对潜艇的特点略知一二。

“我的学习背景非常有利于自己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我在学校学的设计为我在新船型的研发上奠定了基础,更好地去解决问题。用户给你一个需求,你要把它分解,从时间上要确定完成任务需要多少个步骤,涉及到多少个设备,从空间上来讲设备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体积、能量、信号、接口关系畅通……我认为这个工作跟我的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个人特长都很符合,感觉很棒!”叶聪笑着说。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船舶工程这个专业呢?”

“其实我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小学时期上课经常走神,但是我对画图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我都喜欢,还有我比较喜欢工程类的学科。”

很难相信,这个上课时经常走神的孩子在毕业后“挑战”了一份要求注意力百分百集中的工作。

但叶聪是幸运的。2001年正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大批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上马”了,叶聪的部门选择了从载人潜水器介入。拥有超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并具备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将目光纷纷投向海洋,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

看着“蛟龙”长大

9年前,叶聪便投入到“战斗”当中。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空白,没有专家,就把专业强、有潜力的人组织到一起,有几十年工程经验的设计师,也有像叶聪这样刚走出校门、零经验的大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人没有界限,也没有等级观念,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一年后,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蛟龙号”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而且他们的目标深度还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这对于一个探访深海只有几百米历史的背景来说,外国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当时,要想和国外交流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别人都俯视着你,技术上的壁垒唯有自己攻关,有时候甚至只能从外国的画报上看看门道。”

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要想从草图变成装置图,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而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管是设计还是技术,都要拿出好几套方案,而每一个阶段的设计都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叶聪来说比在学校更为印象深刻。

“研发过程中,国外的手段我们不了解,但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已有的、类似的潜艇来借鉴。为了强调安全我们有很多备份措施,做很多设计,如果第一措施失效,那么它的备份措施是什么,然后这个备份措施是并行的备份,还是串行的备份,这些事情都会考虑。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把可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叶聪回忆道。

在众多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的努力下,“蛟龙号”布置图在2005年跃然纸上,很快又变成了装配图。2006年底,它的详细设计顺利通过,不同的部件在不同的地方加工生产,然后全部运到无锡进行组装。两年之后,“蛟龙号”就可以在陆上“干活”了。

这其中,叶聪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一步步看着“蛟龙号”的诞生,叶聪对它的感情难以言喻。

众望所归的“船长”

如今,一提起叶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深潜第一人”,而对他的其他身份却忽略不计。对此,叶聪有点无奈。倘若叶聪不是设计师和工程师,他绝对坐不进“蛟龙号”的主驾座上。

在“蛟龙号”的下潜过程中,叶聪的工作角色叫潜航员,其实就是“蛟龙号”的船长、驾驶员兼领航员,主要工作是在深海环境下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能够熟练操纵潜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业,同时还要肩负起导航、通讯、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

叶聪当初的第一次下潜经历,也是以设计师的身份。2005年,中美两国首次联合开展深潜科考,中国派出了一名科学家和五名工程师,他们要在美国的船上呆一个月,叶聪就是其中之一。他当时的身份是负责“蛟龙号”总布置的主任设计师,要对潜水器总体上进行规划。

“很多记者问我第一次下潜有没有害怕,我知道他们希望我说怕,但是真的没有。那天是从上午8点开始的,我的下潜兴趣不在看海底世界和风光,而是‘偷师学艺’,观察美国的驾驶员是怎么操作的,要注意哪些事项,这一行就是‘深海的哥’,载着不同的人下海。其实我还是有点私心的,我在心里盼望着能出现一些故障,这样我就能看看他们在危急关头处理问题的方法。”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次下潜中,美国的潜水器真出问题了。有着几百次下潜经验的美国驾驶员一边轻轻地说着:“Don't worry!”一边极其冷静地处理着问题,而就在上浮过程中,他发现经验丰富的美国潜航员也做“小抄”,上面写着作业重点和科学家的需求!

美国归来后,叶聪在国内也有了一些下潜的经历,尽管下的不是海,仅仅是水池。“潜器原本是静止的,到水池以后要操作它,让它动起来,就像让一个小孩学说话、走路、跑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终于,2009年8月,“蛟龙号”要下海了,主驾人选也随即公布。在很多人看来,叶聪当选是众望所归:他是设计师,对潜器熟悉了解;他是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沟通不会有问题;另外,他也是有经验的潜航员……

“第一次下潜很浅,才38米,然后慢慢的越来越深,这是一个计划非常周密的事情,并不只是要下潜多少米,还要调试一些参数等。总体来讲试验的进程没有遇到很多的波折。”叶聪说,“潜水器会用计算机来记录我的每一个操作,然后指挥部每一次开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由我来汇报在现场的操作和当时的感受,我会有自己的判断。指挥部的成员在接受了这些信息以后开始讨论和分析,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38米、50米、300米……两年来,“蛟龙号”潜水器慢慢向下“深入”。在先后进行的37次载人深潜试验中,有28次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不断改进、验证。他们会对海区做调查,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等,用叶聪的话说,“我们也不是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区域。”

深潜试验流程复杂,项目庞大。每当下潜的头一天,几名试航员都要依照操作计划再三沟通,完全消化。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部署完毕后,首先要在后甲板上对潜水器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需要填很多表格,一旦发现一项检查结果有问题,就需要及时检修。

紧接着,船尾的A字架吊车会将潜水器小心地布放到海面上,潜航员再次进行水面检查,完成一份长长的检测表格后,真正的潜水才开始。下潜过程是一个匀速运动,每次试验依据不同要求,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隔5分钟或者20分钟都可能进行一次通话。3700米的下潜过程大约需要100分钟,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

对话叶聪――我们天天都在破纪录

《中华儿女》:3700多米,的确令人不敢想象,这样的任务危险大吗?

叶聪:应该说存在风险。如果说危险,就是设备故障、缠绕物等。我们最怕被破渔网、电缆缠住。但我们做了很多预案,我们整个操作、设计、研究过程都是非常严谨的。

《中华儿女》:您在水下遇到过危险吗?如果潜水器遇到故障,潜航员在海底最长能呆多久?

叶聪:有好几次电路的绝缘检测发现问题,电池有可能面临短路。还有一次,电池在上浮过程中发热,电池外壳损坏了,好在当时我们距水面仅有几十米的距离。载人潜水器的原理和探空气球类似,我们带着压铁下去,有问题就可以抛弃压铁,然后靠改变浮力向上浮。我们的设备正常能工作12个小时。如果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在里面多呆三天,给养都有储备,采取自救措施或者待援。

《中华儿女》:我国的第一批潜航员是何时诞生的?当潜航员有哪些特殊要求?

叶聪:我们从2007年开始正式选拔。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比如船舶、电气专业等背景。此外还有身体要求,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身体还不能有异味。潜水器里面空间很小,如果身体有异味,会影响同伴的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幽闭恐惧症,做精细的作业时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很精准。

《中华儿女》:选拔时都有哪些测试?

叶聪:我们向高校、研究所、企业发选拔通知,先是学科审查,再做身体检查,还有精细的操作检查。我们还会把申请者关在黑屋子里检测他们的心理变化,人为制造一些突发事件,看他们有哪些反常的反应。

《中华儿女》:选的潜航员还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

叶聪:2007年这一批只有两个,他们机遇比较好,来了以后首先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培训,由我们每一个主任设计师给他们上课,介绍我们的设计。然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给他们当启蒙老师,他们接受了我们总装的过程、联调的过程、水池试验的过程、平时的维护,比如说充电充氧气、液压系统维护等,总体而言,学习比较全面,接受了四年的培训。我当时就负责他们操作过程的培训。

《中华儿女》:从5月31日到7月18日,一共17次下潜,是不是有不同的潜航员下去?通过这个过程,咱们是不是培养了一批潜航员?

叶聪:17次下潜我下去了15次,另外两次是潜航员培训下潜,由我们的两个学员分别来操作。下潜的人员去年加今年一共有11个,其中3个是驾驶员,其他8个人是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叫试航员,他们负责不同的技术,比如通讯、导航、勘探等。其实对一个下潜人员的培训并没什么难的,包括两名央视的记者,他们也是具备下潜资格的。

《中华儿女》:网上流传一种说法,经“认证”的潜航员全国只有3个,这个“认证”是什么意思?

叶聪: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们还在做一些工作,比如这个职称的设定,目前还没有给潜航员评职称。此外,潜航员培训这个课题还没有结束,我们现在得到的只是专家建议授予这么一个资格,但还没有正式授予。

《中华儿女》: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5月31日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把握?

叶聪:我们去年的下潜深度是1109米,但是今年不一样。去年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完善,今年我们在试验的内容侧重点上不光是潜水器,还要培养潜航员和作业能力。实际上大家比较关注我们突破的一次又一次的下潜深度,这一次比上一次是不是更深。但这只是一部分,我们关心的东西会很多,如果把破纪录看成是很重要的事,那我们天天都在破纪录。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把暴露的问题解决,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把潜器调整到一个非常好的作业状态,这样,我们在水下干的活越多越好。

《中华儿女》:插国旗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认为插国旗是这次深潜的最终目的,是这样的吗?

叶聪:潜水器的作用不仅是去插国旗的,它的功能很强大,在科研勘探,资源考察等方面,包括一些取样,还有布放,插国旗只是我们训练潜航员的一个科目,要求在正确的位置把东西抓好,做一个线性的往下插的动作。潜水器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不仅是插国旗。

《中华儿女》:潜航员,科研人员,设计人员这三个身份你更喜欢哪一个?

叶聪:我更喜欢做一个设计人员或者说建造人员。

《中华儿女》:潜航员可能做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科研人员或者设计人员能做很久,您同意这句话吗?

叶聪:对,做潜航员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去解决问题。

《中华儿女》:您现在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吗?

叶聪:我是去年结的婚,但是因为在海上的时间比较多,相对来说陪太太的时间就少了些,我们最长有两个半月没见面,但从本质上来说我应该还算是一个好丈夫吧!一天会发一个邮件,平常也会经常陪她逛街。

《中华儿女》:您现在的工作,除了出海的时候,是不是上下班时间也比较固定?

叶聪:是的,但是我们加班很多,我不光是“蛟龙号”,还有其它潜水器设计的事儿,加班应该是一个常态吧。

《中华儿女》:每次能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最开心的时候?

叶聪: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因为太投入,人比较恍惚,但是解决了以后人就会很放松,我认为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

蛟龙得水篇10

在义兴那个地方,还有两个被称为祸害的。它们分别是:水中的蛟龙,山中的白额虎。它们经常一同侵害百姓。以后,义兴人把周处,蛟龙,白额虎称为“三害”,周处最厉害。

有一天,村里人聚在一起,讨论着怎么杀死这些祸害。有个聪明人提议说:“乡亲们,我们让周处去杀死那两个祸害,三害除了两害不也好么?”有个街坊壮着胆子去找周处,一见面就夸他胆子大武艺高,天下能降龙伏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人了。周处被说得心里热乎乎的,拍拍胸脯说:“那些蛟龙和白额虎只会欺负你们这些胆小的,看我周处的,哼!

第二天,周处就提着宝剑上山了。傍晚,他提着一只断了气的大老虎下山了。村里人高兴极了,拍手称快直夸周处本领大。第三天天不亮,周处又提着宝剑下河了,蛟龙可不是好对付的,它忽沉忽浮,忽上忽下,搅得大河浊浪冲天。周处和它搏斗了三天三夜。大河忽然平息了,没有浪涌,没有涛声,周处不见了,蛟龙也不见了。乡里人以为三害都死了,高兴极了,他们奔走相告,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可是,正在他们高兴时,周处爬上岸来了。

周处听到人们的欢呼声,呆住了,心想:我为村里人除了两害,为什么乡亲们还希望我死呢?周处就带这个问题回家想了好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痛该前非,成了一个受村里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