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语态讲解十篇

时间:2023-04-08 02:03:28

被动语态讲解

被动语态讲解篇1

关键词:情境教学;学生主导;兴趣;多媒体

众所周知,中职英语教学存在学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更是难于上青天一般。其实在中职英语书中,编者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基础,大纲在对语法要求方面,也并没有像初高中一般,所以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语法,以及一些语法的常用条目。尽管这样,学生一听到要讲语法依然高喊:“老师,我们上初中就不会语法…”“老师,语法真的太难了,学不会…”面对这些情景,我有过放弃,但是作为一名职校的英语教师,我知道,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因为他一直存在,所以只能选择解决。因此,我开始积极努力,终于,当我准备了这次被动语态的课程时,就在心中充满期待,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闪现了新的光芒,我也看到了希望。

被动语态是在英语第一册第一课《长城》之后出现的语法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结合课文,在本节课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情境导入

首先,课文《长城》中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1.About 1 million people were forced to build the wall. 在学生阅读并翻译之后,我给大家看了话剧《修建长城》,讲的就是当时劳动人民被迫修建长城的故事。学生看后纷纷都说,那些劳动人民太可怜,以及监工们太暴力…在观看视频之后,学生们明确了解了被动语态的第一种情况: 被迫做某事2. The Great Wall was re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3. In 1987, it was lis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这两个句子我也配合了相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被动语态常用的另外两种情况:不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或没有必要知道以及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综合上节课课文《长城》的学习,学生们针对其中的被动语态句子的再一次复习,使学生们对于被动语态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 学生主导

在学习被动语态构成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最常见的语法课讲授的风格,教师一言堂讲授分析。我给出了以下几个句子:

1 .The ball is kicked by him . 球被他踢。

2 .The flower is watered by her.花被她浇。

3. 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by our moniter.班级被班长打扫了。

通过几个简单易懂的句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构成:主语+be+过去分词+by + 宾语。学生总结后,我再简单点拨一下其中的几个小问题,1.be 动词的选择,2.过去分词的构成。

对于本课的重点部分,让学生来主导,而我只是在配合着学生来一起完成。这样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而我也更容易找到学生的难点在哪里!

三、 适当取舍

以前讲语法时,总是会想是否讲解的足够全面,是否讲解的特别完整,以及讲解的是否十分明白。却忘记了一件事,全面了,完整了,自己讲明白了,学生就都听懂,接受了吗?学生的基础毕竟有限,英语课的课时更是有限,他如何把一个语法项目面面俱到的都掌握呢?在这次课上,我也进行了我的课改:只讲解了两个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因为一般现在时态被动语态构成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我只要简单说一下过去时只是在be动词有所变化,学生们就明白了如何构成了。

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主+be(am,is are)+动词过去分词+by +宾语+其它。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主+be(was, were )+动词过去分词+by +宾语+其它。

这是两个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时态,这也就使这个语法项目的实用性更强。

Eg : The book was stolen yesterday.

I am praised by our teacher today.

The thief was caught by a police yesterday.

如果再讲解其他几个时态的被动语态,暂且不说是否常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另外时态的主动语态还不能分析的很好,如果再加上被动,则会让学生真的是云里雾里一般。不过,其它时态也不是完全不讲,而是要在之后的学习中慢慢渗透。当学生把这两个时态的被动语态运用自如时,再去学习其它时态,也会有事办功倍的效果。

虽然这样是否是对的还没有定论,但我觉得如果像我们上学时一样,每个语法项目都讲解的完整之极,甚至那特殊情况都要背诵的相当流利。这样的教法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讲似乎有些不可能,无论是从学校课程安排,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基础……所以有时真的是有舍才有得!

四、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重要的一环。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教学成为可能。多媒体教学借助其图文、声情并茂的情景,直观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境。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既扩大了语言教学的外部环境,又直观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节课从导课的视频---修建长城,到授课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句子的主动与被动:The ball is played by a bird..当学生看到小鸟在玩球的GIF动画时,他们就主动的来进行学习,来参与回答。但是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个环节让多媒体发挥了更好的作用,应该说把学生更好的调动起来了。那就是在练习环节,首先是选择题。

1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__ on October 1, 1949. (B)

A. found B. was founded C. is founded D. was found

2. English ____ in Canada.(D)

A. speaks B. are spoken C. is speaking D. is spoken

3 .This English song___ by the girls yesterday. (D)

A. sings B. is sung C. was sang D. was sung

4 .This kind of car ___ last year. (D)

A.makes B. made C. is made D. was made

5 .New computers ___ all over the world. (C)

A. is used B. are using C. are used D. have used

6 .A new house _______ at the corner of the road.(B)

A is building B is being built C are built D be building

虽然每一个题都有正确答案,但无论学生选到哪个选项,都会出现一个不同的QQ表情,只不过正确的是一个鼓掌,或者是做胜利的表情,但错误的就不同了,有大哭,有皱眉,各种不快的表情。学生们都喜欢极了。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有时也会想看看选错了是什么表情,那我就会让他们告诉我这个错误的选项错在了什么地方。这样,这一个选择题让学生们把被动语态得到了充分的练习。这里的第6题是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在学生选择时我则先给出了提示,这样一点点的去了解其它时态的被动语态。

这个练习之后,我趁热打铁,出现了第二个练习题,完成句子。但我是用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的,看着一个个GIF动画,让学生来做句子。

1 .Football is played (play) all over the world.

2 .Chinese is spoken (speak) by many people now.

3 .Many trees are planted (plant) in North China.

4 .Rice is grown (grow) in South China.

5. This book is being printed (print) now.

6 .I am often asked (ask) to do this work.

7 .Her homework is not finished (not finish) by her.

8 .The classroom is being cleaned (clean) now.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这节课的练习应该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总之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待老师们去创造,去共同编织英语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展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英语课在一直进行着,课改也在一路跟随着!

参考文献:

被动语态讲解篇2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很多学生都是充满了新鲜和兴趣来接触英语这一门课程,一个新鲜有趣的单词,一句及其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都能让他们快乐好一阵子。随着知识的逐步深入、难度的不断加深,一讲解抽象的语法时,学生就感到困惑。什么e百分、好记星等学习辅助工具、参考书买了一大堆,可就是没有多大效果。平时教师讲了不少的语法知识,练习也做得不少,但就是考试时老出错,总觉得杂乱繁多,一听语法就头疼,一看语法就疲倦。于是就在枯燥乏味中慢慢失去兴趣产生厌恶然后放弃。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语法教学很棘手,自觉教得再清楚仔细,简明扼要,学生真正掌握得却很少,在公开课上也尽量避开语法教学。那么怎样学习英语语法既轻松有趣,又能有效掌握及运用?以下是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得出的图画对比和游戏竞赛法、形象的类比法、用“公式法”讲解被动语态这三种语法教学方法:

一、图画对比法和游戏竞赛法

在九年级语法中要向学生讲授while和as(当……的时候)的特殊用法,由于八年级时学过when的用法,所以学生经常会混淆。其实,可以采取一个比较有趣生动、又能训练学生对其应用的方法。

(1)向学生一边展示图画一边用while来解说,如:

On a spring morning, the Smiths were having a picnic on a hill.

Mrs. Smith was getting ready for the meal while Mr. Smith was fishing.

Andy was flying a kite while Amy was reading a story book.

While their grandparents were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Eddie was sleeping.

(2)对于as 的用法可以依样画葫芦,如:

It is Tom’s black day, on the morning, as Tom went into the office, the phone rang. As he got the phone, the line broke. He wanted to sit down to started the computer as the electricity was cut suddenly.

(3)当两者进行合二为一时,如:

Yesterday is very strange, while I was watching TV, it rained (suddenly). So I thought I can write my diary about the rain. But as the sun came out (suddenly), I was writing it. So I watched TV again, but it rained (suddenly) again while I was watching TV. I went on to write my dairy, I was writing as the sun came out again. I thought I must be in a dream yesterday.

通过边看图画边解说以及对关键字词标上记号,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当一个动作在进行另一个动作也在进行时通常用while连接(应强调动作不分先后,while也可与状态动词连用)。当两个短暂动作同时发生时,通常用as连接(应强调动作的同步性及短暂性)。当一个动作在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另一个动作,while与进行的动作相连,而as则与突然的短暂动作相连(应强调用while与as不能同时使用)。只需进行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加强,而无须多做其他不必要的解释。如果给出一些词语,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用while和as将所给词语编辑小故事,看哪一组又快又精彩,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应学的语法知识,又能使知识得到应用,有趣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二、形象类比法

有的同学说:“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What’s your name?很简单嘛!可是,什么句子要按主谓宾陈述语序,什么间宾直宾,什么名词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定语,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搞得我句子该怎么说都不知道了。” 其实对于初学者刚接触句子结构时,不需要讲得太过于死板,太过于复杂。最基础的就是要清楚熟悉句子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潜规则连接形成的。例如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有其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常用的五种简单句子结构模拟劳技课来上。

问学生做番茄炒蛋需要什么?让学生积极发言,什么油、盐、味精、葱花等,什么先炒番茄还是蛋,答案可能是天马行空,但归结之后就会如下:

(1)炊具≈S(主语)

(2)番茄和蛋≈O(宾语)

(3)炒(动作)≈V(谓语动词)

因为你要做出这一道菜这些是必须的,而所提及的调味品、葱花等即是菜的色与香,可以让菜锦上添花,那么反射到句子中不就是起到修饰作用的定语吗?至于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我们通常是把蛋先炒成块状盛出,再把番茄入锅炒出汤汁然后加蛋快炒熟即可。这样反射到句中,便是蛋在前,为直接宾语;番茄在后,为间接宾语,从而引申出S+V+IO+DO。番茄水分多,具有祛斑美白的效果,蛋中的蛋白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这不就补充说明番茄炒蛋这道菜的妙处吗?因此,反射到句中便是宾语补足语了,那么S+V+DO+OC也就形成了。而番茄和蛋不一定要炒,我们还可以煮,煮成番茄蛋汤,那么煮就可以成为谓语动词中的系动词,这样可以引申出S+V+P。到最后便可以归纳成课本上要求掌握的五种简单句的结构:S+V;S+V+O;S+V+P;S+V+IO+DO;S+V+DO+OC。

虽然这样的形象类比教学法并不准确、全面,但是通过生活中的家常事来诠释句子结构很形象,让学生在第一感觉上就会觉得学句子结构原来如此普通却十分有趣。也就是因为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可以尽快掌握,不易忘记或混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会主动地培养变复杂为简单的意识。

三、用“公式法”讲解被动语态

在英语语言中,被动语态是极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离不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熟练掌握被动语态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动词-ing形式,不定式等结构中,都有被动式,都需要运用被动语态的知识去理解。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语法项目。那么,怎样用“公式法”简化被动语态呢?

(1)牢记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简写为:be+PP.)。这是也是学好被动语态的基础。

(2)进一步掌握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这是被动语态的一大难点。这时,不但要学生掌握be在各种时态中及各种句型中的变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助动词be的不同形式。

1.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均由助动词be的变化构成。

2.被动语态的否定式和疑问式均由be动词或其前面的助动词构成,而带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则是通过情态动词来体现的。

3.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体现在be动词上,而过去分词在任何时态中都不改变。

过去

由于被动语态变化复杂,既参杂各种人称时态变化,又要考虑动词过去分词的变换,在课堂上强调要先写其结构,后进行个种变化。多练习几遍后不易出错,还可进行自我检查。

(3)最后一点是记牢过去分词,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把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分门别类,使其趋于系统、条理化。例如:根据不规则动词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的规律,把它们分为:

AAA型,如let, let, let;

ABB型,如hear, heard, heard;

ABC型,如see, saw, seen;

ABA型,如:come, came, come。

从以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be+过去分词”与时态结构结合起来,攻破被动语态这个中学阶段的语法堡垒将不费吹灰之力。

四、结语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知识,只有这样,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才能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Abstract: In English learning, language logic includes keeping to its unique grammar knowledge. Therefo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necessary grammar knowledge will have great promoting influence o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will be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被动语态讲解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问题;方法

1.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法功能,而不是语法形式,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而不是仅仅记忆语法知识。在过去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语法教学要以实践为纲,以技能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的某些教学方法和倾向,更新教学理念,并不是要完全放弃语法教学。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要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学,而是为了取得学习语目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交际而教语法。事实上,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离开了语法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能是句空话。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仅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还要重新认识初中语法教学的目的,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勇于创新,从传统的语法教学、单纯的语法讲解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将语法教学渗透于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3.1 在语篇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形成语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应设法将学习者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去,在课堂上,教师有选择性地呈现隐含某些特定语法项目的材料,并通过讲解、手势、图解等方式教学生体验,理解该语言材料的意思。如在教学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和have gone to 时,我在课堂上创设语境,叫一个学生去我办公室拿练习本,然后问班上学生,Where is he?帮助学生回答,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 Why has he gone there? He has gone there to get the exercise books. 待学生回来后,我再问该学生,Where have you been? 学生回答I have been to your office. 另外,我还出示一些到各地旅游的照片直接学生或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对学生说,I have been to Beijing / Hongkong /Banna。He / She has been to Kunming/Jinghong/Ganglanba,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自然地明白了两者的区别。

再如在教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教师可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摄自班学生上课的情景,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并问学生:

T:Whose classroom is this ?

S: It’s our classroom .

T:Yes, it’s ours. S1 and S2 : Whose classroom is this?

S1 and S2 : It’s ours.

如果教师指着教室直接向,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如此集中,积极性也不会如此高。

又如在教一般过去时,教师要先向学生呈现一两个短小精悍有趣的故事,每段语篇中包含一些一般过去时的句子,然后就语篇进行回答,在此基础上讲解语法规则,这样让学生在感悟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3.2 在游戏中教学语法。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我把主语、动作写在纸条上,如Tom, fly a kite. 把这张纸条给一个学生,并要这个学生到讲台上向全班学生What is Tom doing? Guess! 其他学生举手向讲台上的学生。Is he playing basketball /watching TV/reading?如果学生答错了,说:No, he isn’t .猜对了说:Yes, he is .然后教师给猜对的学生另一张纸条继续做游戏。如学生实在猜不出时,可以向台上的学生问,What is he / she doing?学生回答He / She is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而图片里的动作被遮住了来做这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好地操练了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而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对其他时态的一般疑问句,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3.3 在完成任务中教学语法。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任务型进行语法教学,一定要在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项目的结构及其常用功能后进行。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例如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七年级英语初一第2单元,学习情景动词Can的用法,我设计一个任务,对学生说,学校打算派我们班5名学生去景洪参加才艺表演,这节课后我们将从班上选出5位最有才能的人。围绕这一任务,我在班上成立5个俱乐部,先要求每个学生加入一个俱乐部,学生使用语言Can you sing / dance / …?Yes, I can / No, I can’t. 然后由每个俱乐部派代表汇报本俱乐部成员会做的事情,并推送出一人参加才艺表演。最后被推选出来的人到讲台上边做动作,边说,I can sing / paint …。在这个任务中,我评出了人气最旺奖、最佳组织奖、最佳才艺奖。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当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这一语法项目。

被动语态讲解篇4

1. 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用来说明主语的性质特征

The door won’t open. 这门打不开。

This paper tears easily. 这种纸一撕就破。

His new book is selling well.他的新书销路很好。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well. 这种布料很耐洗。

很多学生会对于不及物动词能够表示被动意义的问题感到困惑。对此,有些是及物动词的不及物用法,也有的是形式主动,意义被动,是汉语表达习惯与英语表达习惯的一个交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对于有效突破“主动表被动”的教学难点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这种情况也是英语表达中“主动表被动”的常见案例。

2. 及物动词后面的动名词形式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The old bike needs remaining. 那辆自行车需要修理。

We are sorry to tell you that this contract needs amending. 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份合同需要修改。

My clothes need washing. 我的衣服需要洗了。

在教学这方面的“主动表被动”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有效地联系动名词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以便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动名词的复习与理解。

3. 某些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Japanese is not difficult to learn. 日语并不难学。

The water is unfit to drink. 这水不适合饮用。

Our customer has many new tenders to issue. 我们的顾客有很多正式提出的建议。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不定式与前面的谓语动词构成了动宾关系,同时还与后面的词语存在着主谓的实质,这时候的不定式就表示出了一定的被动意义。教学中详细地给学生讲授清楚这些知识,对于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 某些形容词与后面的动名词与不定式相配合,表示被动意义

The picture is worth reading. 这本画册值得看看。

Such a man as Mr. Smith is not worth helping. 像史密斯先生那样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

The plan is not worth considering. 这个计划不值得考虑。

这种情况在“主动表被动”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也不是我们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渗透,对于促进学生探究英语知识的兴趣很有好处,同时也可以为他们进入高级阶段的中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某些特殊名词本身具备一定的被动意义

众所周知,名词在英语语法中是没有语态的概念的,但什么都有一个例外。有些名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被动意义,是主动表被动语法现象殊的现象。其中,很多以-ee为后缀的名词就具备这个功能。

We have the best quality goods as well as the most excellent employees. 我们既有卓越的雇员,又有最好的商品。

A payee is a person to whom money is or should be paid. 收款人就是收到或应该收到钱款的人。

Please tell the trainees to prepare the copies before the meeting. 请在会议之前让实习生准备好复印材料。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的名词,如果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与其所有格连用,也会产生被动意义。如Contract’s amendment is quite troublesome. 合同的修改非常麻烦。

6. 一些介词在构成表示动作的介宾短语时,可表示被动意义

The house under repair is our classroom building. 正在修建的房屋是我们的教学楼。

The city is already within sight. 可以看见那座城了。

The fire was under control at last. 最后,火势还是被控制了。

Many new types of cars are on show in Beijing. 最新款的汽车正在北京展出。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由介词和某些表示动作的名词联系在一起,通常就会表达一定的被动意义。这样的表达习惯也可以改成被动语态,但没有运用介词表达显得精炼。这种情况在英语的口语、书面语表达中都很常见,我们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7. 一些系动词,也常运用主动语态表示被动意义

The flower looks ugly. 这花看起来好丑啊!

The dish smells delicious. 这盘菜闻起来好香啊!

This material feels soft. 这布料摸起来很柔软。

我们知道,系动词是没有被动语态的,但有些系动词兼有实意动词的词性。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系动词的形式便可以表示被动意义。除了以上几个句子,还有像taste (吃起来), sound (听起来), prove (证明是)这些词语都有着这样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和学生们讲授清楚。

8. 一些固定短语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主动表被动

The writing is too faint to read. 这笔迹太模糊,看不清。

The film is worth seeing. 这部电影值得去看一看。

以上几个句子也是运用固定短语主动表被动的典型,其中too ... to ..., ... enough to ..., be worth + doing等短语在日常的习惯用语中非常常见,将它们渗入到具体的主动表被动的知识讲解中去,学生们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渗透在学生的阅读、写作、交流等教学实践中,不能单纯地为了讲解语法而讲解语法。主动表被动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对于整体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被动语态讲解篇5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被动语态讲解篇6

【关键词】语法教学;课堂活动;主体参与

所谓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倾向表现。从教的方面看,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法、福禄拜尔的自我活动法等都包含了对学生主体方面的充分肯定的思想。

语言学家Wilkins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而英语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交流,既语法教学所关注的并不是语言形式或语法知识的本身,而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可见单纯的学习语法结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学生主动参与和语法教学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要弄清楚语法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机械操练,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总结自己以前的语法教学,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语法教学都是以单纯的语法知识讲解为中心。例如在教 牛津教材8B unit1现在完成时态的时候,通常会在黑板上列举几个句子,让学生模仿造句,然后进行操练,最后讲解语法知识和规则。自以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不错,可是反馈上来的作业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究其原因是学生仅仅被动的去记忆语法规则,而并没有主动参与,也没有理解语法的含义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交流和应用。

二、过度讲解,学生只有被动接受

比如以前在上牛津英语8B unit3 语法的时候,我自以为也有一定整合教材的能力,所以把unit3 & 4 的被动语态整合在一起解决。以为这样子学生对被动语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能系统地掌握被动语态的结构和用法。可是在交流和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被动语态的结构和用法,甚至于什么时候用被动语态都不是很清楚。究其原因是讲解太多,学生参与太少,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还是属于被动接受。

三、脱离语境,学生难于理解掌握

我曾听过一节课,主要是解决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用法。应该说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教师通过书本上的材料来讲解不同的Wh-词的用法。学生也很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似乎对Wh-词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大的问题,可是随堂反馈的结果却不是很理想,错误百出,学生对这些词的实际应用还是不太明白。究其原因是语法的教学脱离了语境,失去了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学生的兴趣不浓。

所以常常会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场面: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习题做的不计其数,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学生和老师都提不起兴致了,身心疲惫,双方的成功感一再地被挫败。

反思这些做法后,我对我的语法教学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下面的几个列子就是我的尝试:

例一:Wh-词的教学

在牛津英语的7A的语法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教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wh-词。我作了如下的调整: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but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Now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arty。我一说完,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就立刻提起来了,就主动地问我很多问题。我就像在答记者问一样。

When is your birthday party?

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birthday party?

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your party?

How do you celebrate it?

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ood?

Why don’t you ask your teachers to come to your party? etc. 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问我这么多的问题,我非常高兴地把这些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我把语法的情景置于我的生日晚会中,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去做的某一件事情要比被动的去做某一件事效果肯定要好的多。于是,我又问同学,你们能否利用这些句子来组成对话?大多数的同学一听非常的高兴,口中不停的说,太简单了;很容易的;小菜一碟。于是单一的课堂问答变成了双向的交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致更浓了,而我的角色至此基本结束,只是在课堂里解决一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

A: when is your birthday?

B: My birthday is on the 5th of June.

A: Where do you have the party?

B: At my home.

A: Who do you want to invite to come to your party?

B: My friends and some classmates.

A: Will you invite our teachers to come ?

B: Yes, of course.

A: 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party?

B: I will sing, dance, play games and have a big meal.

当一组一组学生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暗喜,预期的效果出来了。

当我把这些句子再改成画线部分提问的时候,学生也是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我的任务,且正确率还是比较的高。

当然同学的对话中也会出现问题,比如: when will the party hold?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我没有刻意地在全班讲解,而就给有问题的这些学生讲解了一下,因为班级大多数的同学没有出现这种错误,更何况在初二下学期的被动语态中会详细解释的。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说今天学的语法是wh-词的时候,学生惊讶了,好多同学都表示,这哪是语法课呀?完全是我们自己在活动。在接下来的课堂反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同学学会了,而且是主动的去学习,不累也不烦更没有对语法造成厌学。

例二:英语时态的教学

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时态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在动词上面进行变化来构成相应的时态。这就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区别。为了避免我以前所走的弯路,于是在时态教学时,改动了一下我的设计,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

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的时候(前提是同学已经会读动词的过去式),我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说 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I got a lot of gifts. I had dinner in the restaurant with my family. 我逐句把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我昨天的生日,在生日那天我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让同学看明白。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告诉他们要谈论他们以前做过的某一件事情。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就共同的话题每人说一句,后一个同学所说的句子必须先重复前一个同学的句子(类似于接龙的游戏)。如A同学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B同学就要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C同学就得说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 I was very happy. I got a lot of gifts.依次类推。

小组的成员就立刻动起来了,接龙的主题有生日,春游,电脑游戏,同学聚会等。教室里非常的热闹,同学们都非常主动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节选其中一组表述如下:

A: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B: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C: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D: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

E: Yesterday was mother’s day. I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my mother. I went to the shopping mall. I bought a hair clip for my mother. She was very happy.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非常喜欢,觉得就是在说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很乐意也很主动地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始终运用着动词的过去时态来表达自己的故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且也容易掌握知识,也明白了过去时态的基本用法。较以前的口干舌燥的讲解,我省力多了,效果也好多了。这就是因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需要的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学习主体,他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上仅仅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小小尝试,尝试的效果比较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要有开放的课堂活动,要与生活结合的课堂活动。只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领受、理解知识,相信他们会变得更聪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参考文献】

[1]《论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教育》 车雪琴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被动语态讲解篇7

一、图画对比法和游戏竞赛法

在九年级语法中要向学生讲授while和as(当……的时候)的特殊用法,由于八年级时学过when的用法,所以学生经常会混淆。其实,可以采取一个比较有趣生动、又能训练学生对其应用的方法。

(1)向学生一边展示图画一边用while来解说,如:

On a spring morning, the Smiths were having a picnic on a hill.

Mrs. Smith was getting ready for the meal while Mr. Smith was fishing.

Andy was flying a kite while Amy was reading a story book.

While their grandparents were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Eddie was sleeping.

(2)对于as 的用法可以依样画葫芦,如:

It is Tom’s black day, on the morning, as Tom went into the office, the phone rang. As he got the phone, the line broke. He wanted to sit down to started the computer as the electricity was cut suddenly.

(3)当两者进行合二为一时,如:

Yesterday is very strange, while I was watching TV, it rained (suddenly). So I thought I can write my diary about the rain. But as the sun came out (suddenly), I was writing it. So I watched TV again, but it rained (suddenly) again while I was watching TV. I went on to write my dairy, I was writing as the sun came out again. I thought I must be in a dream yesterday.

通过边看图画边解说以及对关键字词标上记号,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当一个动作在进行另一个动作也在进行时通常用while连接(应强调动作不分先后,while也可与状态动词连用)。当两个短暂动作同时发生时,通常用as连接(应强调动作的同步性及短暂性)。当一个动作在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另一个动作,while与进行的动作相连,而as则与突然的短暂动作相连(应强调用while与as不能同时使用)。只需进行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加强,而无须多做其他不必要的解释。

二、形象类比法

有的同学说:“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What’s your name?很简单嘛!可是,什么句子要按主谓宾陈述语序,什么间宾直宾,什么名词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定语,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搞得我句子该怎么说都不知道了。” 其实对于初学者刚接触句子结构时,不需要讲得太过于死板,太过于复杂。最基础的就是要清楚熟悉句子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潜规则连接形成的。例如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有其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常用的五种简单句子结构模拟劳技课来上。

问学生做番茄炒蛋需要什么?让学生积极发言,什么油、盐、味精、葱花等,什么先炒番茄还是蛋,答案可能是天马行空,但归结之后就会如下:(1)炊具≈S(主语);(2)番茄和蛋≈O(宾语);(3)炒(动作)≈V(谓语动词)。

因为你要做出这一道菜这些是必须的,而所提及的调味品、葱花等即是菜的色与香,可以让菜锦上添花,那么反射到句子中不就是起到修饰作用的定语吗?至于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我们通常是把蛋先炒成块状盛出,再把番茄入锅炒出汤汁然后加蛋快炒熟即可。这样反射到句中,便是蛋在前,为直接宾语;番茄在后,为间接宾语,从而引申出S+V+IO+DO。番茄水分多,具有祛斑美白的效果,蛋中的蛋白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这不就补充说明番茄炒蛋这道菜的妙处吗?因此,反射到句中便是宾语补足语了,那么S+V+DO+OC也就形成了。而番茄和蛋不一定要炒,我们还可以煮,煮成番茄蛋汤,那么煮就可以成为谓语动词中的系动词,这样可以引申出S+V+P。到最后便可以归纳成课本上要求掌握的五种简单句的结构:S+V;S+V+O;S+V+P;S+V+IO+DO;S+V+DO+OC。

三、用“公式法”讲解被动语态

在英语语言中,被动语态是极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离不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熟练掌握被动语态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动词-ing形式,不定式等结构中,都有被动式,都需要运用被动语态的知识去理解。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语法项目。那么,怎样用“公式法”简化被动语态呢?

(1)牢记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简写为:be+PP.)。这是也是学好被动语态的基础。

(2)进一步掌握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这是被动语态的一大难点。这时,不但要学生掌握be在各种时态中及各种句型中的变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助动词be的不同形式。1.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均由助动词be的变化构成。2.被动语态的否定式和疑问式均由be动词或其前面的助动词构成,而带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则是通过情态动词来体现的。3.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体现在be动词上,而过去分词在任何时态中都不改变。

(3)最后一点是记牢过去分词,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把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分门别类,使其趋于系统、条理化。

被动语态讲解篇8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日语阅读教程可以选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文章,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广泛阅读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材选择上尽可能的“新”。同时日语阅读课程教学着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要下工夫。

二、日语阅读教学理论

在日语教授法中存在自下而上的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模式这两种教学处理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所写的句子,语句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就叫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字――词――句――文――段落”,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通常用于精读。而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常识、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推测,预料而确定假说,然后对教材进行摸索并确认假说的处理,即“推测――文章――文字”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阅读文章。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内容多、范围广,所以笔者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教学。但在词汇教学上也会结合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法的一些优点。

三、日语阅读教学方法论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教学,就整体而言,以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其重点都是落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就现状来说,不是缺乏理论,需要的是强化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精简语法、单词,淡化理论色彩

对于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及单词、词汇,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法项目没有必要作毫无意义的讲授。并且在教学中还要尽量的淡化一些理论色彩,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理论之外,应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2)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应用

学习语言规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规则的认识上,不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就很难使学习主体真正掌握这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只有在具体的语言实际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须得反复进行这种实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验证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必须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强化具体运用。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静态的阅读教学,是指以脱离具体的语言背景和语法结构作为分析的对象的教学。动态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两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多是一种静态的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是必然的,但静态教学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强动态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教室的利用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只是问题的设定者,理解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来完成。所以对于教室的利用应该是老师要尽量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四,五个人围成一桌,便能轻松地观察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加入其中。这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教学有的放矢,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2)教材的选编

阅读教材的选定应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A.题材的广泛性;B.题材的切实性;C.题材的趣味性;D.题材的交叉性。交叉性是指从“纵”和“横”两点来开展的。所谓“纵”即从社会不同的层面来运用,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社会;所谓“横”即从报刊的各个栏目选出。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的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成为被动者,只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强调要激活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老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老师只需对阅读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流程

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阅读文章之前,应积极启发学生读解知识的能力,如何启发学生的读解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个尝试:A.就读解的题目跟学生进行交流;B.对难解的重要词汇进行重要讲解;C.对文章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D.对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第二阶段:阅读之后,对于文章中难懂的词汇由学生分组提出,并由老师统一讲解,最后针对文章设定问题。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让学生概括大意,找出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B.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C.对于难理解的单词,句子进行提问。

3.示正与纠错相结合

中外语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我们说“纠误”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我们老师都喜欢用一个非常长的复句作为例子让学生去理解。要理解正确,这过程很艰难,错误会百出,而学生的阅读理解错误不但数量多,而且式样多,一味地纠误不一定能够完全奏效。因而除了纠正学生已犯的错误之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学生正确理解的意思。错误的理解千奇百怪,而正确的却有一定的轨道可循。“一正辟万邪”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被动语态讲解篇9

“内涵”指什么,“形式”又指什么呢?

“内涵”,意指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是由书本到作业,由作业到考试,再由考试到作业的封闭式教学。许多乡镇学校常年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方式,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沉闷感、压抑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死啃教材,坚守阵地,连思维活动都受控制,课堂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空间,始终充当了配角的角色,导致很大部分中学生学英语,耳难辨,口难开。

例如:我们在讲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时,用直奔主题教学法,一般教师都这样讲,首先举一个英语例子并变成被动语态: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并演示讲解主动语态的宾语变成被动语态的主语,主动语态的主语变成被动语态句子的by短语。这种传统的公式法教学,它的优点是节省时间,能突出教学重点,但是语言不是作为公式来使用,课堂上没有激情,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完全吸引。这种“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英译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鉴于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急切重要,这就是要讲的“形式”的问题。以下是新教学模式对课堂的要求:

一、Let the class more friendly

学习环境要轻松愉快,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期待可以调动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严慈并济。

二、Let the class enriched

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多媒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精致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强,使知识印象深刻(impressive)。以往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不能并重的现象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下重新得到整合,它加快教学速度,减小教材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它信息量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和辛苦,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媒体教学对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很必要。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要敢于把“课外”搬到“课内”,使“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

三、Let the student move

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的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大都争强好胜,敢于冒险。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竞争。使学生从“开口”到“抢嘴”。

例如:(1)“To be a teacher.”请同学们用自己简单有趣的方法讲课文。

(2)同桌PK。用单词接龙的形式,比赛谁记得的单词、句型多。

(3)“Make a story.”将重点的短语,写在黑板上,然后按座位顺序一人一句口头编故事,并尽量用上所复习的知识点。看谁反应快,句子准确而有趣。

四、Light up the students

课堂要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把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教学流使用,有时让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使学生自己了解掌握新知识;有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能力迁移,品尝自学的乐趣。并且不断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景,设计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案,经常给学生换口味。

五、Reduce the students’pressure

听、说、读、写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精选练习题,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复习实效。实行课堂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的“任务型教学”。如通过采访一位自己感兴趣的人,掌握如何用所学语言获取信息的技能。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语言能力的培养要重于语言知识的简单增长。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是英语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阶段,新形势下城市发达地区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也要抓紧机遇。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

被动语态讲解篇10

关键词:非谓语动词;分词教学;实践研究

1 引言

有些英语语法的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抽象,学习不易掌握,对于高职生而言,就更是一道难题,非谓语动词中的分词便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此项英语语法不但学生学习时抽象、理解有困难,就是教师本身也会由于讲了多少遍学生还不能理解掌握而感到无奈。

2.思考改革

非谓语动词分词知识语法点是高中、高职英语课标、大纲中的必修知识语法点,无论高中高考、中职升高职单招单考都有一定的考点比例。在各类中等英语以上社会考试考级中均有很重要的体现。学生来到高职学习后,无论在平常学习中、考试中,还是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B级测试中,他们的考试成绩反馈情况依然是十分不理想。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讲解英语语法是,多是以传统的方式照书本编写的步骤,按步就搬,或者教师按自己做学生时学习语法的方式、步骤再教给现在自己的学生。如:一、讲述非谓语动词的概念。二、非谓语动词的种类:1.现在分词,2.过去分词等。接下来讲解现在分词的构成、用法,进行练习,过去分词的构成、用法和练习等。诚然,笔者之前也同样没有跳出这种惯常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如此传统的讲授方式,按语法书的编排、甚至顺序都不变地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效果非常不佳。学生反映这样的语法讲授方式与他们自己看语法书上的条文没大区别。笔者通过深入地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思路的逐渐形成并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非谓语动词分词的新教法

3.1非谓语动词的现在分词

首先复习分词的谓语形式,如:已学过的We are having a meeting now.“ having”是现在分词,在句中是动词做谓语,称为“谓语动词”。又如:Because she was ill, she didn’t come to school.引导学生复习其是原因状语从句得主从复合句之后,教师介绍:现在学习一种新的句子表达方式或结构。

首先将连词Because去掉,再将从句中的主语也去掉,因为它与主句主语一致。留下动词,变回原型再加ing,成为being(was-be-being),引导后边短语,与主句构成新句子结构形式,如:Being ill, she didn’t come to school. 此处的“Being” 也是现在分词,但不作谓语了(因没有主语配伍),叫非谓语动词现在分词,用来作主干句子的原因状语。它代替了原来的原因状语从句,使原来的主从复合句科学地简练了。此时的现在分词Being的逻辑主语是句中主语she,主语she与现在分词Being是主动关系。现在分词Being所表示的动作或是正在发生或是刚发生过时间不长。

这便是新的语法知识,动词非谓语形式现在分词短语作原因状语的句子结构。

同样的道理。When he came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started the lesson.去掉连词when,主语he (与主句主语相同),将came变回原形come再去掉e加ing成为coming,引导后续短语与主干句子结合构成新句子结构,即带现在分词短语时间状语的句子。此时coming代替了原时间状语从句,使原复合句简练而语法结构新颖,是主从复合句的升级版。

只要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方法得当,符合了中国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所以然,讲得清,道得明,学生就会理解进而掌握。至于现在分词作宾补、定语、可带连词when, while, as,及被动态等语法知识都会容易地解决。

3.2 非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

首先复习:已学过的He was seen to open the door. “seen” 是动词过去分词,做动词被动态谓语。进而复习When it is seen on the hill, the city looks beautiful.此复合句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seen”是过去分词作句中的被动态动词谓语。

当把时间状语从句中化简:去掉连词When、去掉主语it,再去掉is构成:Seen on the hill, the city looks beautiful.新句子。此时的过去分词seen已成非谓语动词作句中的时间状语了。seen的逻辑主语是句中的主语。非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与逻辑主语具有被动关系,并且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是已经完成的状态。如此再继续举例强化,学生才会掌握。

4 结束语

科研要与教学联系,教学要依靠科研提高。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研究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类型,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实践与行动研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英语学习拨雾点盲。当采用适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心智层次的教学方法时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