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十篇

时间:2023-04-08 18:35:31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篇1

(一)

“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它是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结果。矛盾律认为,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它要求一个思想不能自相矛盾,也就是要求思想有确定性。违背了矛盾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即“自相矛盾”。如:“我们班全体学生都是团员,但有个别学生又不是团员。”逻辑矛盾不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正确反映,而是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列宁指出:“‘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列宁全集》,第23卷,33页)辩证矛盾则是指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是任何事物所普遍具有的(即“事事有”“时时有”),是现实的客观的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思维中得到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

(二)

当我们深入一层分析“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时,就会发现,在“逻辑矛盾”中,矛盾双方是绝对互相排斥、互不相干,无任何相互过渡的联系环节(中介),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并不是作为发展的、联系的环节的否定,而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与此相反,“辩证矛盾”则是由两个对立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从而推动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统一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不是绝对的、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

(三)

自相矛盾篇2

1、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

2、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3、你是否觉得这句话有些自相矛盾呢。

4、老师也教我们说话不要自相矛盾。

5、安静并舞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7、说永远快乐就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一样自相矛盾。

8、你的思想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

9、真正做到这些思想肤浅、自相矛盾、相互重复等问题自然不复存在语言彰显思想的光辉就能够落到实处。

10、可是人类对水的态度却有那么多的可气可叹之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11、人就是这么一种自相矛盾的物体在反复肯定反复否定中渐行渐远。

12、悬镜一边苦苦的维持一边自相矛盾--裂纹愈多碎的愈细。()

13、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14、也许正因为这对自相矛盾的念头苍天拒绝了赐与我超能力。

15、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

16、怎么这个人说话自相矛盾?

17、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与不断地创新明显自相矛盾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反叛经典而不是不断制造经典。

18、人大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注定要自己折磨自己。

19、前面说不知道在哪里买的后面又说在金五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自相矛盾篇3

那个卖盾和矛的人失望地回到了家。

他的妻子见他如此失落,便问:“怎么了,是不是矛和盾没有卖出去呀?别伤心了,向我说说吧!”那人听了妻子的话,便把今天的遭遇告诉了妻子,妻子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样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你应该这样……”,还没等妻子说完,那人就自作聪明,说:“我知道了!”便取了一大堆的矛和盾去到了集市,但晚上回来时,那矛和盾也被照数拿了回来,这时,那人说:“为什么我照你的话去做,但还是失败了。”妻子发话了:“那是因为你没耐心,等我说完……” 这次,那人经过了教训,耐心地听妻子说完。

第二天,那人按照妻子教的办法,没有拿盾,只拿了一大把的矛,来到了集市,把矛放到了地上。便在一边叫卖,“好锋利的矛呀!无论什么也刺得穿,大家行过路过,千万别错过哎,快来买喽!”

自相矛盾篇4

一、

传说古代有位残暴的国王,有一次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一定要将这个人处死。国王虽然心里想将反对者处死,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仁慈的样子:“让上帝来决定这个可怜人的命运吧,我允许他在临刑前说一名话,如果他讲的是真话,那么他将受刀斩;如果他讲的是假话,那么他将被绞死;只有他的话使我缄默不言,那就是上帝的旨意,让我赦免他。”

国王的如意算盘是:尽管话是由你说,但判定真假还是由我,该刀斩还是绞死还是凭我一句话。

请你想一想,反对者应该说句什么话,才能救自己一命呢?

如果想不出来的话,我告诉你,反对者说:“我将被绞死。”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知识分析这句话。

国王如果判定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按照国王的规定,反对者应当处刀斩。然而,反对者说的是自己“将被绞死”,因而显然不能算为真话。

如果国王判为假话,那么按说假话的规定,反对者将被绞死,但反对者恰恰就是说自己“将被绞死”,这表明他的话是真话。因此,也不能将反对者的话定为假话。

由于国王不能自圆其说,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只好放了反对者。

二、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鳄鱼从妈妈手中抢走了她的孩子,它要吃掉这个孩子,又想找个言正名顺的理由,于是鳄鱼对孩子的妈妈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答对了,我就将孩子还给你;如果回答错了,我就吃了你的孩子。妈妈无可奈何,答应了。

鳄鱼问:“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

聪明的妈妈想了一下回答说:“你会吃了我的孩子。”

鳄鱼一听犯难了,如果吃掉这孩子,那么说明妈妈就回答对了,按照诺言,应将孩子还给她。如果不吃掉,这又说明妈妈回答错了,就应该吃掉这孩子。吃,不行;不吃,也不行。怎么办呢?还是把孩子还给妈妈好了,谁叫我自相矛盾呢。

三、

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可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厄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来,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自相矛盾篇5

我的奶奶有时候说话可真是自相矛盾,真的像那自相矛盾里面那个卖茅和盾的人。不信的话,我就跟你讲讲。

今天晚上,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大爸爸说起要去外面游玩。可奶奶却说:“出去玩有什么好玩的呢?你看老是有什么交通事故发生,还是在家里安全,在电视上看看就够了。”大爸爸说:“那能一样吗?肯定是要出去看看的了。”奶奶说:“嗯,你们年纪轻倒也是要出去看看的,我年纪大了,也不要出去了。”然后,有对着我们说:“你们有时间也可以出去玩一下的了。”

哎!我的奶奶呀,前几秒的时候,还在说不要出去旅游了。这不,才过了几秒的时间,又说要出去游玩一下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自相矛盾篇6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来看窗外,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大家笑什么,老师说得不对吗?

噢,布满阴云就不可能是晴天。

还有件事,老师昨天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语文题没做。

完全不通?两道语文题没做就不能称之为做完了。

同学们都是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的人,老师要向你们学习。那有没有同学知道,老师的话犯了什么错误?

你举手最快,请说。噢,自相矛盾。

谢谢你把我们今天的课题都总结出来了(板书自相矛盾),那自相矛盾的典故究竟怎么来的呢?今天呢,就让我们跟着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寻一寻“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根。

溯自相矛盾的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矛是什么,盾又为何物。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上的第一幅图,这种长柄尖刀,就是矛,是古代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而这个可以挡住敌人刀箭的牌呢,就是盾,是打仗时的防护工具。也就是说矛和盾为一攻一守武器,而攻和防大家知道应该是对立的。

二、读通课文

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来看看自相矛盾究竟是怎么回事吧。首先,老师给大家放一下名家范读,请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标注好字音和停顿。好,两遍范读结束了,哪位同学来挑战下自己,给我们试着读一下。

看你跃跃欲试,来。

他读得怎么样?嗯,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哎,我听到有位同学说他有个地方停顿好像不对。

那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楚人 有  鬻盾与矛者。嗯,你的节奏把握非常准确,谢谢你帮忙指正,请坐。

除了开头这句,本文结尾一句,节奏也不太好把握,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请同学们用笔划一下。夫 不可陷之盾 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三、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按照划分好的节奏,再自由朗读全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圈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同时,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讲整个故事。好,带着目标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应该是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第一句,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讲一讲?

请第一桌这位勇敢的男生。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

翻译非常准确,老师还想请问你,誉之曰的“誉”你是怎么知道翻译成夸耀的?

噢,你说是根据上下文,因为他说到吾盾坚,物莫能陷,从而可以推断出誉是称赞、夸耀自己的盾好的意思。推理能力真不错,请坐。

看你已经迫不及待要说第二句了,请吧。嗯,这句意思是: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它不能刺破!。

大家都在点头赞许你的翻译,请坐。

听上去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拥有的可都是上等好物,一定会有不少顾客买账吧,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怎么理解?

穿红衣服的女生:嗯,你翻译为: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请坐。

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或”在古文中意思是…“有的人”;“子”,是古代男子的通称;而弗呢,对了,是不的意思,表示否定。

文章最后一句,我们留给终于鼓起勇气举手的A同学。

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太棒了,这么复杂的句子,你都能够翻译得准确无误,肯定没少下功夫,老师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也希望你以后争取更多的机会勇敢展现自己,请坐。

四、再现课文

好了,通过同学们的齐心协力,本文的大意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那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再给我们整体讲一下这个故事。

你都等不及了,来……

你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眼看到了卖矛盾者和围观者的对话场面。

那再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你若在现场,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卖者和围观者?

你说卖者起初叫卖时自吹自擂、得意洋洋;被围观者质问之后哑口无言、非常尴尬窘迫。

嗯,你说围观者冷静思辨,从容发问,有智者姿态。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观察人物和揣摩心理非常到位,让自相矛盾的故事更吸引人了。

那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一下这个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第一和第三组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说明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一故事说明坚不可破的矛和无坚不摧的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五、小结课文

相信通过这个故事,大家都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言实相符,前后一致的务实、诚信之人,为人处世不能自相矛盾。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也讲给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篇7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通性;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73-02

引言

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大国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变幻万千。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在发生着变化,旧的力量消失了,新的力量崛起了。国际社会中的生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突发事件产生了,新的利益角逐产生了,为此理论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似乎想要从中发现真理。现实主义强调大国之间利益的永恒圆周率,结构现实主义强调系统方法。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作为第三方在听到两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进行描述时我们会发现两个人都有道理。相似的情形也体现在笔者本科对于政治学的学习过程中。各种政治理论在阐发自己的观点时大多能够做到逻辑清晰、内容严谨、说理明确。往往是先看到了柏拉图的思想,笔者感到,是的,柏拉图说的对,世界就应该由哲学王来统治。再看到犬儒学派的思想,笔者也会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好,生活似乎追求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满足。霍布斯、格劳秀斯、洛克、卢梭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纷纷创造了各有特色、丰富多彩的个性理论。但是事实只有一个,历史只有一个,而理论确有万千。笔者认为这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一、被自然科学所吸引

我们都知道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华尔兹却在文章中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的东西来证明想要说明的社会科学的内容。这无疑是首先吸引笔者的地方。

就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有社会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都可以引进到国家的建构中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样的。自然科学具有宏观的数据分析、精确的逻辑推理。这个如果对于热衷于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而造成不确定的缺点来说如果能够加以克服那不是很好吗?国际政治学的发端时间并不是很早,但是其他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等等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了。所以我们在研究国际政治学的相关问题的时候不能故步自封,应该旁征博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什么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是相通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理论的构建中都进行了四步走。

1.对于数据和事件的观察

自然科学的第一步是对于数据的观察,这个数据可以来自实验,可以来自自然发生。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从一棵树上掉落下来的苹果开始。还有比如说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这来自于千万次的自然观察。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过去来窥探未来。现实主义强调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正是观察到了当国家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往往会剔除其他因素而选择利益因素作为自己首先考虑的对象。美苏为什么会争霸?难道他们就不能友好地和平相处?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幼稚,但是仔细想来,美苏谁能够争得世界霸权谁就能获得权利和权力,而这背后就是利益。

2.归并同类项

观察和收集到数据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进行数据的分类。将相同的数据归为一类,将不同的数据分为另一类。实际上就是确定何为自变量何为因变量。

3.逻辑架构过程

确定了何为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之后,那么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a一定产生b还是a在一定程度上产生b,这个程度又是多少呢?在自然科学中很好理解。最简单地比如一个圆形,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半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他的周长来。在社会科学中,如果我们说工资收入达到某一特定水平的选民在选举中回忆某种概率选择,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类似规律的陈述。而在这里,“类似”意味着较弱的必然性。(引自《国际政治理论》)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理论架构中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

4.规律、理论的得出

架构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无论对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来说,结论意味着规律。对于规律的分析多视角解释就是不同的理论。笔者认为这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在的相通性。

二、对于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我们也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社会科学还是应该主要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诸如华尔兹的类比分析比比皆是,以政治结构分析为例。

华尔兹写了三个假设。假设一,当个性、行为和互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结构依然存续。这个假设实际上就是华尔兹的抽象理论。在本章中关于这个问题华尔兹就做了大量的论述。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展开。英国的国内政治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以下议院为主,君主则是虚伪元首,下议院分为两大党派,首相是其中一个党派的领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互重叠。下议院是立法和行政的枢纽机关。无论是哪一届政府,是什么样的特色,无论是哪一位首相,他有什么样的秉性、特点,无论议员们都是什么样的行为体,英国的国内政治结构运行不变。首相都要在下议院获得其他党员的强烈支持,并且在思想和政策上要保持与本党成员的高度一致。这样就造成了准首相肯定要在下议院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且他们的年龄相对较高。为此华尔兹还进行了英国首相的年龄调查,并且与美国总统进行了比较,发现确实高。生活在共同结构下的行为体之间因为受到自身所在的结构的限制而在行为模式上趋同,难能可贵的是华尔兹很快就对于上述观点的逻辑漏洞进行了查漏补缺。如果看到上述这段话,我们肯定会想,这是特殊情况,所以他就举了丘吉尔的例子――英国国内政治结构下的罕见政治强人。但是丘吉尔的表现如何呢?华尔兹的表述是这样的。他像其他人一样,首先在当首相之前在下议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位,但是后来却在印度事务和欧洲事务上发生了分歧。如果按照正常发展下去的话,他会边缘化,结构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将首相位置送给他人。但是二战爆发了,正是在这种例外的情况下产生了丘吉尔首相的特殊性。华尔兹那句例外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只有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才会导致例外发生的饱含讽刺意味。华尔兹老师说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结构如此重要,人类学家、经济学家以及一些甚至不是研究系统理论的政治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结构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定义结构时,省略了诸如价值观、习惯、组织和效率、个性和利益这些单元属性和行为的东西,只是留下来结构。所以假设一完成了惊人的论证。假设二,只要各组成部分的排列类似,结构性定义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内容的领域。这实际上还是对假设一的论证进行理论准备。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用其他领域的高级社会科学来对国际政治理论进行精彩的论证。顺势又推出了假设三为此,为某一领域建国的理论经过一些修改之后,可以适用于其他领域。

但是诸如华尔兹这样的大家,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笔者认为国际政治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妄图把自然科学对于时间跨度的限制以及社会科学的广泛解释力进行结合。笔者认为这种结合有点畸形。

牛顿力学为什么能够成立?物理学也是要有前提的,就像本书第一章是所有其他章的前提。前提在理论争辩中的作用,笔者认为是让不同观点的人在之后的辩论中闭嘴的最好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只要满足所提出的前提,那么结果重复多少遍也不会变。这一点在物理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但是如何保证一个物理学理论天衣无缝的解释力,就是要在其理论前提下,周围各要素稳定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无懈可击。当然这样得出的理论最大的缺点就是,我们研究的是社会科学问题。社会科学问题要求有很强的解释力,通常这个解释力的时间、情况没有人能加以限制。无论研究者同意与否,我们都会将发生的现实与其所叙述的理论进行契合。当现实与理论不能契合的时候,理论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社会科学还要求广博性。我们希望这个理论能够解释的现实尽可能地多,而不是因为理论为了自身的说理、逻辑而“故步自封”,但是自然科学的前提除了让别人不说话外,已经将自己所要走的路给人为地缩小了。当时社会现实却是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各种突发问题都会产生,各种错误不断。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批评,经过分离、提取、归并、理想化之后我们发现他能说明的问题极其有限。这无疑从某种程度来说丧失了社会科学的魅力。

三、总结

自相矛盾篇8

1、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 《荀子·不苟》

2、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4、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黄易《大唐双龙传》第三十四卷)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元·关汉卿《单刀会》)

5、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宋·俞文豹《清夜录》)

6、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红楼梦》刘姥姥语)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7、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8、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训》

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唐·李贺《马诗》)

9、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明·李渔《十二楼》)

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教育部成语典 修订本)

10、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11、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北宋·汪洙《神童诗》)

13、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陆游)

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

14、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

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晋·鲁褒《钱神论》)

15、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

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16、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颐《爱莲说》)

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7、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

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8、俗话说:贫贱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下》

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

19、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衡论·远虑》)

可俗话又说:沉默是金、祸从口出! (唐·韩愈《杂说》)

2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劝学》

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21、俗话说:后生可畏! (孔子《论语·子罕》)

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

2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

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红楼梦》贾母语)

2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

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2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名贤集》《增广贤文》

2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2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

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元·马致远《汉宫秋》)

29、俗话说: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清·钱彩《说岳全传》)

30、俗话说:光阴似箭! (唐·韦庄《关河道中》)

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宋·柳永《戚氏》)

31、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庄子·盗跖》

32、俗话说:邪不压正!

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第五十回》

33、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篇》

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34、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

35、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36、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37、俗话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可俗话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38、俗话说:百事孝为先!

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39、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唐·罗隐《自遣》诗)

自相矛盾篇9

我是一名楚国的卖矛和盾的,有一次,我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什么能穿透他。”又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刺透。”别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我没话可说。

山口二中六年级:梁星

自相矛盾篇10

誉之曰出自文言文:《韩非子·难一》。

原文是: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