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十篇

时间:2023-03-20 07:48:24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1

寒风吹过,定格的画面不会破碎;雨打日晒,定格的画面永不泛黄。岁月流逝,定格的画面仍旧鲜明,于记忆中久存不去。

一,生死一瞬

2011年某日,七月的毒阳烘烤着高楼,两岁的孩童耐不住酷热,从11楼的窗户里爬出来,邻居搭救失败,使得孩子从窗内跌下。顷刻间,一切静止了。太阳仍旧是那么毒,路人停在楼下,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孩子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许还有几秒种就要落地了,耳边传来搜搜的风声,夹杂着令人心痛的哭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只两个保安跑来,在楼下叫喊着。死神的脚步近了,孩子已哭不出来。

什么声音也没有,或许也就差两秒钟,最不希望的事就要发生了。不,没有,嗒,嗒,嗒的脚步声传来,一边是甩掉的高跟鞋,一边是扔下的菜篮。最后一刻,是她,吴菊萍,闯进人群,用手接住了孩子。这一瞬,在我脑海中定格。

二,永久的姿势

几分钟前,暮春的柳条还在拍打着鳞次栉比的大厦。校园内飘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往常一样,和蔼的教师走上讲台,开始讲课。柳条仍在拍打,可它没有料到——几分钟后,地动山摇,大地发怒了,狂烈的摇晃着身躯,那柳条随着柳树倒在高楼下。琅琅的读书声化作了长串叫喊。几天后,大堆的瓦砾被抛开,露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师,谭千秋,双臂伸平,身下护着的是4个孩子,而他的后脑被石头砸的严重凹陷。这样的姿势令全场震惊,没有人说话,消防官兵为之感动,老师的学生为之落泪,时间为之定格,它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

三,76秒

11点39分24秒,一个块状物体,穿过挡风玻璃,击中吴斌腹部。吴斌先用右手捂住腹部,挣扎着将右腿伸长,踩住刹车;

39分52秒,吴斌解开安全带;

39分55秒,停车,左手拉手刹;

11点40分05秒,非常想努力站起来,告诉乘客注意安全。

最终,倒下。

这一段录像,资料,定格在我心中。

……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2

寒风吹过,定格的画面不会破碎;雨打日晒,定格的画面永不泛黄。岁月流逝,定格的画面仍旧鲜明,于记忆中久存不去。

一,生死一瞬

2011年某日,七月的毒阳烘烤着高楼,两岁的孩童耐不住酷热,从11楼的窗户里爬出来,邻居搭救失败,使得孩子从窗内跌下。顷刻间,一切静止了。太阳仍旧是那么毒,路人停在楼下,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孩子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许还有几秒种就要落地了,耳边传来搜搜的风声,夹杂着令人心痛的哭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只两个保安跑来,在楼下叫喊着。死神的脚步近了,孩子已哭不出来。

什么声音也没有,或许也就差两秒钟,最不希望的事就要发生了。不,没有,嗒,嗒,嗒的脚步声传来,一边是甩掉的高跟鞋,一边是扔下的菜篮。最后一刻,是她,吴菊萍,闯进人群,用手接住了孩子。这一瞬,在我脑海中定格。

二,永久的姿势

几分钟前,暮春的柳条还在拍打着鳞次栉比的大厦。校园内飘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往常一样,和蔼的教师走上讲台,开始讲课。柳条仍在拍打,可它没有料到——几分钟后,地动山摇,大地发怒了,狂烈的摇晃着身躯,那柳条随着柳树倒在高楼下。琅琅的读书声化作了长串叫喊。几天后,大堆的瓦砾被抛开,露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师,谭千秋,双臂伸平,身下护着的是4个孩子,而他的后脑被石头砸的严重凹陷。这样的姿势令全场震惊,没有人说话,消防官兵为之感动,老师的学生为之落泪,时间为之定格,它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

三,76秒

11点39分24秒,一个块状物体,穿过挡风玻璃,击中吴斌腹部。吴斌先用右手捂住腹部,挣扎着将右腿伸长,踩住刹车;

39分52秒,吴斌解开安全带;

39分55秒,停车,左手拉手刹;

11点40分05秒,非常想努力站起来,告诉乘客注意安全。

最终,倒下。

这一段录像,资料,定格在我心中。

……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3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暑假的一天,由于爷爷突然得了心脏病,家里所有人都匆匆赶回了家,妈妈也不例外。这一晃,就是三个多月了。妈妈天天在家照顾爷爷,这是从我懂事起,第一次和妈妈在一起待这么长时间。爷爷一天天康复,这就意味着妈妈将要离开了,我能不担心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一个星期天,妈妈终于要离开了。

记得妈妈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没睡,几次泪水在眼眶中打着转转,只是始终没有流出来。我不明白,为什么其他的孩子总能偎依在妈妈的怀里,甜甜地喊上一声妈妈,而我却不能?为什么其他的孩子每天都能和母亲朝夕相处,而我和妈妈却只有离别,只能每次对着妈妈的照片发呆?为什么在我和妈妈刚刚母子感情温热的时候,又要说上一声“再见”……

第二天早上,天气昏暗,下着毛毛雨,仿佛老天也在为我哭泣。我去车站送妈妈,这种感情,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的悲壮,也没有“情也依依,梦也依依”那样的缠绵,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留恋。

汽车拉长了妈妈的目光,那两道为我牵肠挂肚的目光,似乎包含了一切的一切,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无需语言,我挥了挥手,向妈妈告别。

此时,我没有哭,只感到一种心痛,我始终记着一句名言:“眼泪不是春雨,流不出万紫千红的春色。”

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妈妈,再见了,祝您一路平安!”

每当月朗星稀的夜晚,我都会仰望天空,看那明月洒下的道道银辉――似妈妈那长长的关切的目光。妈妈,我好想您!

【简评】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4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气质性格的塑造和审美观的转换等现代社会生存必备的人才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美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会导致人的思维、人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著名教育家就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体现了艺术教育其重要性。

美术教育其重要性表现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想品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因素。而培养品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儿童阶段。我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是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因此美术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在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绘画的一个必要阶段。欲想绘画,必先观察。不论是素描、速写、水彩抑或是临摹、写生、创作、欣赏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并且需要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便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美术教育在记忆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绘画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要求在观察中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一种视觉记忆。绘画是看着物体或是书本临摹,这就要求我们记住某些结构,轮廓,肌肉,光源等。绘画又是眼、脑、手并用,这样也就更有利于记忆。所以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好形式。

3.美术教育在对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性格倾向。儿童更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更应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会使他们的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外在特征。气质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想像,敢于实践等对气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一)学生自信心、自信力的气质的确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毛笔、彩笔等需要肯定落笔,不能涂改的工具来绘画。画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不需犹豫也不需害怕。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从中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绘画上我们可以不用橡皮改掉缺乏自信心因素的习惯。国画就是一门很好的训练课程。 转贴于

(二)学生气质的锻炼。经常给学生开设撕纸画、剪纸画、版画、手工制作等课业。拿出一些小模型让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想象,用各种材料制作。让他们发散思维,自己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培养学生敢于设想,勇敢尝试,勇于创造的良好气质。

(三)培养学生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帮助和群体意识的良好气质和性格。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幅画,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这种群体活动可对学生尤其是对目前众多的在父母过分的关怀下养成的娇宠、依赖性强、不合群自我意识严重的独生子女性格的重塑,改正是很有益处的。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美以唤起人们的审美,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就应该先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统一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加强美术教育,改变它一贯不被重视的地位,努力把美术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摸索好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5

关键词:岩井俊二 《情书》 小说 电影 回忆

岩井俊二,一位在青春里回忆和思考的作家、导演,被定义为“歌咏青春的映象诗人”,[1]以唯美主义风格刻画自己的文字和图像,创作“文学”和“电影”的“岩井美学”。作为在香港影艺电影院连放半年之久的《情书》是岩井俊二创新性创作的展现――在一连串回忆的网状结构中再现了自己对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曲折绵长且难以言说的心意。

三人结构(博子―男树―女树)在过去和现在均靠“回忆”(书信)重构记忆,“复活”那一段初恋往事。整个故事安排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渡边博子对男树的难以忘怀;暗线是女树对男树的点滴回忆。以记忆展开辐射,网结记忆、时间、爱与生命。以“记忆”为重点交叉建构,是依靠记忆生存的故事――“时间、爱情、死亡都是通过记忆得以实现”。[2]而小说和电影均以其特别的表现手法将这份微凉静谧的感情演绎而成为独特的美学。

一、 小说《情书》中“回忆”的叙事方法

小说《情书》有其惯有的风格――简洁文风、短段落和语句,用淡淡的笔墨叙事。而作为文本,小说具有以下三种叙事方式:一是直白呈现,点明“发生的时刻在于过去”,告诉读者“这是一段回忆”;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明过去时;三则是把故事置身在博子和女树的书信中,任由读者自我构图,尽可能把自身的经历或者年少的幻想投射其中。

另一方面,文字在叙事时有着独特的方式:

首先,文字可直陈人物内心的“天人交战”(女树在接到博子书信之时的犹豫、怀疑和释然),叙说人物心声,引导读者去体悟主题。同时随着人物心声的展现,读者步步接近人物的“真我”,进行“角色代入”。其次,在小说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去记叙博子和男树的过去,把故事背景“袒露”便于主题的引出。尤为重要的是其中人物情绪的刻画,不比电影,文字可以细致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挣扎。除此之外,岩井俊二还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叙述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小说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因而,日本女作家北川悦吏子在看完《情书》小说后致信岩井俊二,称赞“你的小说没有输给你的电影”。[3]

文本中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展现回忆的青春情结与死亡的超脱:书信表面上看是博子和女树的交流,实则是男树和女树在逝去的回忆中演绎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4]故事的最后,女树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博子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迈出了新的一步。另一方面,虽然情节一直围绕着生死展开,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意去展示死亡的残酷和恐怖,而是将这种悲情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有一份“哀而不伤的诗意”。[5]

二、 电影《情书》中“回忆”的叙事方法

岩井俊二的电影“岩井美学”以绘画构思作品,画面含义深邃,以“映像的记忆”、“音乐的记忆”来“寻找失落的时间”。而其“回忆”的叙事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交叉蒙太奇技术的运用,正式打开记忆的缺口;第二是将文字影像化,以营造出唯美的画面;最后则是用同一个演员来展示时空的交叉,而模糊时间的界限。

岩井俊二通过干净柔和的镜头叙述着一段平淡从容下千转百回的爱恋,将日本民族独特的“物哀”、“幽玄”观念细细渗透出来,“赋予了该片浓厚的禅意”。[6]影片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技术,巧妙地将过去时和现在时交混在一起――过去由现在调动,现在又与过去呼应。在交错中表达着创作者的体悟――“记忆抵住了岁月弭灭性的力量……多亏了记忆,往事才能稳固地流传至今,而将来似乎是预演的现在,它跟往事联结成一条线……”(德・谢・利哈乔夫)。电影中现实与梦境来回切换,众多的短镜头快节奏地组接在一起,在这半醒之际叩开了记忆之门,镜头快速向后拉呈现出初中教室来重现历史。导演启用同一个演员来饰演博子和女树,将故事叙事中的过去和现在模糊处理。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另一种镜像关系,把男树“阴差阳错”的感情转移“嫁祸”到被镜像蒙骗的观众身上,增加叙事的感染价值。

使用电影媒介,可将文字影像化,“像一首清新淡雅的抒情小诗,以含蓄优美、哀而不伤的笔调,抒写了一部极具东方文艺气质的回忆录”。[4]电影开头以博子的一袭黑衣和白雪对比,以长镜头构造了一个雪国中的山村,以水墨画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构图。同时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悸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生死的差异以及由于和生死相隔产生的悲伤情绪”[5]。岩井俊二利用自然景物将人物内心外化,形成天然的视觉美感。

电影在叙事的方式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油画学毕业的岩井俊二以色彩来最大化地凸现画面意象,“用喜欢的色彩表现在电影中”[1]:漫天白雪的北方,冬季黑色的树木,穿黑色衣物的人,营造一种纯洁的美。黑色与白色的搭配给人一种单纯而鲜明的美感,在清雅淡远的意境中烘托出浓浓的感触。而长长街道上红色的邮箱、红钻砌成的房屋、灯光映照的房间,这些暖色显现着柔和的怀旧气息和美好“期待”的影子。

“电影世界始终拥有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从气氛上替电影世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幅度,它不断地丰富电影世界,解释这个世界。”[6]舒缓的钢琴曲是整部影片的主角,造成流动的叙事节奏,作为“一种心理对称介入”,[7]带着浪漫和抒情的风格将故事和情感娓娓道来。不只是提供一种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画面的独特涵义,同时也力图“给观众带来完整与独立的印象”,[7]让观众自己去解释画面。

岩井俊二善于以青春的黯淡絮语来包裹往昔的青涩,以精美而恬静的电影画面令观众折服,使其感受到一种唯美性。“唯美主义风格可看做是岩井电影的主基调”,将美术运用到镜头语言、画面组织和色调搭配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和温情:那些少年的焦虑和负重在时光的过滤后留给人的是不甚唏嘘的体验――正因为时光的不可倒流和无法随时提取,生命中的情感才倍感珍贵。日本影片中保留着一种轻淡质朴的美,形成一种“清纯而朦胧的艺术美感”,[7]如同一杯清茶。这样一个建立在“如果”基础上的故事,拍摄的目的“并不只是让观众感动,更重要的是去想象、思考”。[7]

三、 结语

从小说和电影的不同叙事技巧和方式对岩井俊二的《情书》进行“记忆”叙事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其他相似的文本和电影的分析,领悟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不同魅力,从而找到分析跨媒介艺术作品的新颖的角度,扩展视野。

参考文献

[1] 苏静,江江.嗨,岩井俊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2] 武晓燕.记忆建构的情书――论岩井俊二《情书》中的“记忆”情结[J].电影评介,2009(20).

[3] (日)岩井俊二.情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 汪洪梅.冬日里洒落的温情――电影《情书》的主题再浅析[J].电影评介,2010(2).

[5] 尹乐.岩井俊二青春题材电影的影像特质[J].艺苑,2010(4).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6

展览“北京之声:张晓刚”正在佩斯北京画廊展出,展墙上赫然印着张晓刚1985年在《幽灵的自白》这篇文章中的话:“来自深渊的孤独,使我们更深地体会到超越的含义,而一旦我们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们的孤独,世界对我们而言,又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

画布是孤独者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张晓刚1958年生于云南昆明,父母均是公务员。在社会动乱中成长,少年时即害羞、沉默、轻度自闭。尽管他四岁就开始学画,但当70年代考入四川美院时,同班同学个个才华横溢,他竟是敏感、内敛,不自信。

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的《父亲》,都相继在全国引起轰动。而张晓刚既没成为“伤痕”画家,也与学院派风格大相径庭,他的梵高情结和表现主义画风显得十分孤立无援。“我读书期间很感孤独,因为几乎没人理解我。”张晓刚说。

对孤独者而言,画布是最后一处避难所。他奔赴阿坝草原进行毕业创作,一如梵高般的朝圣者,梵高般的孤独,梵高般的色彩。这些藏族组画被栗宪庭慧眼识中,《暴雨将至》和《天上的云》两幅画1981年刊登于《美术》杂志封二,成为张晓刚的成名作。但从四川美院毕业时,张晓刚又因自己不合时宜的画风,找工作四处碰壁。他当过建筑工人,做过舞美设计师,孤独的灵魂伤痕累累。

精神上的孤独与流离失所,让他开始怀疑人生。1985年,张晓刚因酗酒住院两个多月。“出院以后我开始画一些跟死亡有关的题材,精神上又孤独又骄傲,觉得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和周围已经有了距离,没有办法跟别人沟通。”鬼魅般记忆的如影随形,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白床单幽灵,让他画下了《黑白之间的幽灵――住院日记》、《初生的幽灵》等。画中忧郁而孤独的形象就像张晓刚的内心独白和喃喃自语,张晓刚确实称自己为“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所以他喜欢卡夫卡式的梦呓般的自言自语,喜欢杜拉斯,喜欢马尔克斯,更喜欢克尔凯戈尔。他甚至视克尔凯戈尔为知己,“读克尔凯戈尔的书,这位认为哲学的起点是个人――‘孤独的个体’的存在的人,曾经在80年代最黑暗的岁月中给予我力量和慰藉。”张晓刚说。

批评家黄专最懂张晓刚,“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具有克尔凯戈尔气质的个人主义者:真诚、内敛、敏感、忧郁、孤独和悲天悯人。他相信艺术最大的价值是表达个人内在情感和灵魂。”

1988年张晓刚在给毛旭辉的信中写道:“孤寂几乎要成为我们的头发,任你再去修剪,它自然要长出来。”即使一年后参加了80年代最轰轰烈烈的“89现代艺术大展”,张晓刚仍有着格格不入的孤独感。“看着现代艺术大展上那些急躁的同行,真有某种说不出的东西,我感到我们的沉默并不仅意味着一种羞怯。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感到一种孤独。我感到我们与那些简单的‘破坏者’是格格不入的,与那些虚无的权欲分子是格格不入的,与那些企图让艺术远离人的灵魂去接近戏弄视觉感官的样式主义、去接近金钱的占有者们更是格格不入的。”(1989年3月17日致毛旭辉的通信)

张晓刚的忧郁和感伤,让他的艺术注定不是激烈的、破坏性的,而是沉思与自我救赎的,那时他最常用的词是“抗争、悲剧、苦难、宗教感、梦幻、荒诞”。也因此,批评家李小山评论道,“灵魂、精神、信仰等等词汇成了一种对自身孤独处境的精神拯救,唯其如此,也制造出了自我精英化的幻觉。”

聚焦一个时代的孤独

80年代张晓刚似乎一直在与欧洲艺术较劲,徘徊于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之间。1992年当他到了表现主义的故乡德国,用3个月时间,看了近千幅世界名作后,突然明白,中国人再怎么学也学不到那些艺术家天性里的东西。“我要面对我们的现实、我们的传统。原来,我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人的脸长成什么样子。”

这种震撼让张晓刚回国后几乎一整年没画画,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是画家。“从国外回来就老想去找我到底是谁?我属于哪儿?”张晓刚开始寻找自己的根,寻找自己的坐标,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定位。直到1993年,张晓刚在昆明老家发现家庭老照片,发现了私密家庭照里的公共表情。

父母有四子,张晓刚是老三,张晓刚的弟弟患有眼疾,因此他画中的男孩经常是斗鸡眼。而母亲精神疾病的阴影,曾经与父亲的紧张关系,都体现在“血缘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击”的《大家庭》克制的痛苦和哀伤中。

1994年张晓刚真正开始画《大家庭》系列,那年他总共画了6张。“我就是从这时候才真正地开始画画。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所有人都必须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这就是我所关注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慢慢地同越来越远,却越来越同人的思想状态相关。”萦回于大家庭每个成员间的红线,是从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画中获得的启发。“但是她表达了跟生命有关的含义。我把这个变成一种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人生活在一个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中”。红线固执地提示着个体生命与家庭、种族、社会永远也无法割断的联系。

《大家庭》中的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人,性别区分只在头发长短上。相同的单眼皮、鼻子、嘴,相同的禁欲主义的表情,灵魂出窍的样子,精神病患者般的茫然眼神。这种禁锢冷漠和茫然若失的无力感让人倍感伤楚。“表面上看,这些人物的面部表情显得平静如水,但在这平静的背后是强烈的情感波澜。在这种冲突状态下的暧昧与模糊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张晓刚说。

黄专认为,《大家庭》关心的仍然是孤独的个体在历史和集体中的命运,但那些历史化的公共世界不仅构成个人生活的背景,它还是个人命运得以展开的直接母体。“这一主题很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马贡多的布恩蒂亚家族:家族性神话原型与突变性的现代命运的交融与冲突,时间和记忆消失造成的巨大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意象性的象征叙事形成的陌生化和距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庭》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百年孤独》,一部有关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史诗’。”

《大家庭》是一个时代的“标准像”,而《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现代社会中“孤独的个人”。所以《大家庭》是对一个时代的孤独的聚焦。

“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最“贵”艺术家张晓刚成交价最高的十幅油画大都属于《大家庭》系列,但《大家庭》系列,2003年之后他就再没画过。“90年代我画六七十年代的体验,2000年以后,我开始画80年代的体验,可能再过十年,我会开始画1990年代的体验。”《大家庭》系列之后,他先后开始了《失忆与记忆》系列、《里与外》系列及《绿墙》系列的创作。

遗忘会加重孤独的深重和残酷。所以张晓刚在作品中与历史、记忆和现实反复纠缠不休。他在日记中写道:“记忆像一条被水泥盖封住了的暗流,只在我们的睡眠中悄然淌过,错乱了时空。”2003年他开始画《失忆与记忆》系列,试图固定住转瞬即逝的记忆。画面由人物头像、私人物件和风景等组成,包括头颅、手臂、木箱、书信、灯泡这些在《手记》和《深渊集》等早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颤动的单色错乱了光阴,灰色的深层内省深入到无边无际的内心世界,让画面似飘渺、晦涩的梦境。黄专称“《失忆与记忆》系列来自于对‘幸福’生活的感触,来自于‘成功后的虚无感’,这是一种更为深层的孤独叙事。”

2006年开始的《里和外》系列,张晓刚强调记忆也存在于无生命的物件中,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回忆在画面流转,呢喃自语。2008年开始的《绿墙》系列,一直延续到2012年。他攫取期间出现在所有私人与公共建筑中的“绿色”,继续将私人空间与公众领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及意识形态相连接。

2012年的《大女人和小男人》中继续出现带有典型时代烙印的“绿墙围”,这是对儿时父母房间的回忆。肃穆的家庭中,“大女人”握着一本合上的书,正襟危坐,她气场强大,目光冰冷;“小男人”则纤柔脆弱,被隔离在明亮的黄色中。这种硬生生的疏离,伴有紧促的隐痛与压迫感。“一种原始的寂静,让人想起维米尔画中静默的室内景象,空气似乎也被强烈的孤独与焦虑攫住,如同里尔克的诗篇所描绘的一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乔纳森・芬恩伯格这样评价。

在2012年的另一件新作《我的母亲》中,母亲刻板的脸和孩子脆弱的目光形成强烈对比。正如乔纳森所说,“张晓刚的绘画中那种超自然的静止感觉在母亲的形象和注视她的男孩面孔之间织出一片电场。携带着如此脆弱与孤独的气息,画中的男孩似要走出画幅变为真实。”而在《我的父亲》一作中,“父亲”仍正襟危坐,无动于衷,孩子则怯生生地观察着父亲不动声色的脸,流露出永远无法摆脱的孤独与惶恐。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7

成像系统:566万像素,1/3.13英寸晶锐ClearVid CMOS

镜头:卡尔・蔡司镜头,12倍变焦(40-480mm),F1.8-3.1

液晶屏:3.2英寸Xtra Fine 92.1万像素

视频记录格式:AVCHD

最佳画质:1920×1080/50i

音频记录格式:杜比2/5.1ch

内置硬盘容量:120GB

存储介质:索尼记忆棒

体积:83×76×138mm

重量:570g

鱼肠 HDR-TG1E

成像系统:236万像素,1/5英寸晶锐ClearVid CMOS

镜头:卡尔・蔡司镜头,10倍变焦(43507mm),F1.8-2.3

液晶屏:2.7英寸21.1万像素

视频记录格式:AVCHD

最佳画质:1920×1080/50i

音频记录格式:杜比2/5.1ch

存储介质:索尼记忆棒(随机4G记忆棒)

体积:32×119×63mm

重量:240g

金秋九月,Bestcola和Ken携HDV索尼双剑从深圳来到苏州,跨越 2500年的历史。苏州,有着大量旅游景点被列为世界遗产,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苏州千年来的小桥流水和精致丰雅已经通过诗词歌赋流进了心里。

两台索尼HDV为HDR-TG1E和HDR-SR12E(下面简称TG1E和SR12E),通过高清影像记录下旅途的点点滴滴。而为了更好的检测两台HDV的画质和音质,使用了1080p的三菱HC5500投影机和东芝46XV500C液晶电视,分别在100英寸和46英寸的画幅下比较;AV功放是哈曼卡顿354,音箱是M&K M7 7.1系统。

TG1E使用感受:

TG1E随机附送的4GB记忆棒PRO Duo(Mark2),在使用最高画质16M (FH)只能拍摄约28分钟,在游玩了一整天后,此刻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山塘街让我好希望HDV能有个广角镜头,让我来一个全景。

在山塘街的拍摄是比稍后的寒山寺庙更轻松的,一手把TG1E握在胸前,另一手持显示屏,这样稳定感基本有保障。

在三菱HC5500投射出的100英寸画幅下,TG1E的画质再次令人满意。灰瓦白墙红灯笼的色调真实再现,不会出现一些低端DV夸张俗媚的色彩。虽然画面扩展到100英寸,但TG1E的清晰度依然没有出现松散的感觉。从在游船上拍摄的动态美景来看,TG1E除了因手持引起的抖动外,对动态画面的处理非常流畅,也有很高的清晰度,远胜小DC的动态视频表现。当暮色慢慢降下后,TG1E的噪点开始明显起来,看来为了保持快门速度,自动提升了ISO,并且自动对焦系统也比较犹豫,容易失焦。不过只要不在太黑的环境下,也就是一片漆黑的背景,画质还行。

SR12E使用感受:

相对于TG1E,SR12E就是海量存储,最高画质16M (FH) 可以拍摄880分钟,为了容纳这个120G硬盘,牺牲了体积和重量,不过想到换来更强大的性能和海量的存储时间,这点重量不算什么,比我用的单反小多轻多了。

画面越大越能拉开两机的画质差异,很显然,SR12E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质感、色彩上面都胜出一些。尤其在红色的处理上,灯笼的红色有更好的过渡,也比较润泽,好镜头和大感光成像芯片才是王道。

在夜景的表现,SR12E的自动对焦稍微好点,噪点的控制更出色,色块也更少,但还是要提醒,不要在太黑的环境下使用,就算好莱坞拍电影也不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拍摄的,你看到的黑夜场景,很多都是在灯火通明的环境下拍摄,后期压暗处理成黑夜的。

山塘街

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 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我想大概有几条:一是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三是它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

山塘街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

听着温软的苏州评弹,品着上好的碧螺春,欣赏着岸边优美的景色,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惬意,不在梦里,不在戏里,就在水乡,我们由下午一直待到华灯初上,水逐船行。

TG1E使用感受:

我个人以为拙政园比颐和园更有生活味道,一点不浮夸。而且拙政园很多地方是根据古画建造,实在值得记录。

我开启了TG1E的杜比5.1录音功能,希望把这份宁静也一起收录下来。通过多声道系统的还原,收录的声音定位清晰,能感受到强烈的前后左右方向,树上小鸟的叫声也能清晰接受录到,临场感太强了。可惜10月荷花花期已过,不然TG1E会更爽快吧。

悠静的苏州,飘逸灵秀的水,这一段段高清记录,未来将带来比照片更鲜活的回忆。回到视听室,你认为有比这个更有价值的高清片源吗?SR12E的画质接近了高清风光片,TGIE也差不太多。

SR12E使用感受:

SR12E同样有高品质的多声道录音功能,通过和TG1E的比较,两者处同一水平。为了便于往后回忆,我习惯在录制的过程中加入旁诉,所以当自己的旁白由后环绕传出,感觉真的很新奇好玩,确实准确再现了当时手持录像机,声音由后面传过去的实况。

TG1E和SR12E记录下我俩短暂的苏州旅游点滴, 回忆不是静止的,它是由一连串的动作构成的,用HDV拍摄回忆。

寒山寺

霞光微曦时或暮色苍茫中,于江岸湖边,听几声随风飘来的钟声,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怀古的幽思。在数不尽的名寺宝刹的钟声里,最教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苏州城西寒山寺的钟声了。六朝古刹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502 年- 527 年),但它的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日来到寒山寺,原来是我们非常崇尚的汉唐风格,HDV双剑不虚此行。进入寺中,树上红丝带飘飘,在阳光的照射下,红绿相映,一派独有的园林禅地气象。拍摄过程中,发现丝带上面都写了东西,一扣变焦摇杆就把远处的景物ZOOM到眼前,原来都是善男信女许的愿,签上了大名,挂在树上,除了中文还有许多英文和韩文。

金秋九月,Bestcola和Ken携HDV索尼双剑从深圳来到苏州,跨越 2500年的历史。苏州,有着大量旅游景点被列为世界遗产,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苏州千年来的小桥流水和精致丰雅已经通过诗词歌赋流进了心里。

两台索尼HDV为HDR-TG1E和HDR-SR12E(下面简称TG1E和SR12E),通过高清影像记录下旅途的点点滴滴。而为了更好的检测两台HDV的画质和音质,使用了1080p的三菱HC5500投影机和东芝46XV500C液晶电视,分别在100英寸和46英寸的画幅下比较;AV功放是哈曼卡顿354,音箱是M&K M7 7.1系统。

TG1E使用感受:

TG1E随机附送的4GB记忆棒PRO Duo(Mark2),在使用最高画质16M (FH)只能拍摄约28分钟,在游玩了一整天后,此刻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山塘街让我好希望HDV能有个广角镜头,让我来一个全景。

在山塘街的拍摄是比稍后的寒山寺庙更轻松的,一手把TG1E握在胸前,另一手持显示屏,这样稳定感基本有保障。

在三菱HC5500投射出的100英寸画幅下,TG1E的画质再次令人满意。灰瓦白墙红灯笼的色调真实再现,不会出现一些低端DV夸张俗媚的色彩。虽然画面扩展到100英寸,但TG1E的清晰度依然没有出现松散的感觉。从在游船上拍摄的动态美景来看,TG1E除了因手持引起的抖动外,对动态画面的处理非常流畅,也有很高的清晰度,远胜小DC的动态视频表现。当暮色慢慢降下后,TG1E的噪点开始明显起来,看来为了保持快门速度,自动提升了ISO,并且自动对焦系统也比较犹豫,容易失焦。不过只要不在太黑的环境下,也就是一片漆黑的背景,画质还行。

SR12E使用感受:

相对于TG1E,SR12E就是海量存储,最高画质16M (FH) 可以拍摄880分钟,为了容纳这个120G硬盘,牺牲了体积和重量,不过想到换来更强大的性能和海量的存储时间,这点重量不算什么,比我用的单反小多轻多了。

画面越大越能拉开两机的画质差异,很显然,SR12E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质感、色彩上面都胜出一些。尤其在红色的处理上,灯笼的红色有更好的过渡,也比较润泽,好镜头和大感光成像芯片才是王道。

在夜景的表现,SR12E的自动对焦稍微好点,噪点的控制更出色,色块也更少,但还是要提醒,不要在太黑的环境下使用,就算好莱坞拍电影也不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拍摄的,你看到的黑夜场景,很多都是在灯火通明的环境下拍摄,后期压暗处理成黑夜的。

寒山寺

霞光微曦时或暮色苍茫中,于江岸湖边,听几声随风飘来的钟声,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怀古的幽思。在数不尽的名寺宝刹的钟声里,最教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苏州城西寒山寺的钟声了。六朝古刹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502 年- 527 年),但它的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日来到寒山寺,原来是我们非常崇尚的汉唐风格,HDV双剑不虚此行。进入寺中,树上红丝带飘飘,在阳光的照射下,红绿相映,一派独有的园林禅地气象。拍摄过程中,发现丝带上面都写了东西,一扣变焦摇杆就把远处的景物ZOOM到眼前,原来都是善男信女许的愿,签上了大名,挂在树上,除了中文还有许多英文和韩文。

TG1E使用感受:

我个人以为拙政园比颐和园更有生活味道,一点不浮夸。而且拙政园很多地方是根据古画建造,实在值得记录。

我开启了TG1E的杜比5.1录音功能,希望把这份宁静也一起收录下来。通过多声道系统的还原,收录的声音定位清晰,能感受到强烈的前后左右方向,树上小鸟的叫声也能清晰接受录到,临场感太强了。可惜10月荷花花期已过,不然TG1E会更爽快吧。

悠静的苏州,飘逸灵秀的水,这一段段高清记录,未来将带来比照片更鲜活的回忆。回到视听室,你认为有比这个更有价值的高清片源吗?SR12E的画质接近了高清风光片,TGIE也差不太多。

SR12E使用感受:

SR12E同样有高品质的多声道录音功能,通过和TG1E的比较,两者处同一水平。为了便于往后回忆,我习惯在录制的过程中加入旁诉,所以当自己的旁白由后环绕传出,感觉真的很新奇好玩,确实准确再现了当时手持录像机,声音由后面传过去的实况。

TG1E和SR12E记录下我俩短暂的苏州旅游点滴, 回忆不是静止的,它是由一连串的动作构成的,用HDV拍摄回忆。

拙政园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8

关键词:记忆; 单词; 归类; 首字母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影响。

小学英语的单词量不是很大,每个单元的新单词在10个左右,单词是构成句子,对话和小短文的基础,因此单词就成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就机械的教师领读,学生领读,学生自己有口无心的“念经”,很多学生上课的内容还没到下课就还给老师了,根本就记不住,也就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会失去了刚学英语的热情和新鲜感。这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学生还是“读死书”,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记住所学的单词呢?我认为,单词的记忆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好的记忆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类记忆法

小学英语的每个单元基本是一种一样的单词类型,比如当学生学了关于食物的单词时,我们可以把食物分成水果(fruit),主食(main food),蔬菜(vegetable)和肉类(meat),水果又分为apple,pear,oange,banana… 主食又分为rice,noodle,而rice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egg rice,eggplant rice, cotton rice…蔬菜又分为cucumber,cabbage,eggplant…肉类又分为mutton,chicken,meat…那么最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是一个个分开的不相关的单词而是相关的单词群,时间长了学生自己也会试着去归类,单词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当我们教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根据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来分类,也可以根据男女的服饰来分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分类。所以当学生习惯了分类,自然而然的当学了一个单词就会在脑中继续搜索其他同类的单词。课后也可以布置作业,画一画知识树,可以画颜色的知识树,树干是颜色(color),树枝是一种种列举的具体的颜色:red,pink,yellow…, 也可以画一画动作的知识树,树干是动词(verb),树枝是一个个列举的动词:run,fly,walk,swim,write…还可以在这些树枝上再画上ing形式和加s/es形式的枝桠。特别是高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么就能尽可能的多的进行归纳了。归纳的越多记的越多。

二、首字母记忆法

小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看到图是什么,他能读出单词,但是不看图就看单词,他们就不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了,大部分初学英语的学生对单词的认读的能力比较低。那么如何让学生能看到单词能迅速的读出来呢?那么我们平常教学中就要多关注单词的结构,也就是要关注字母的排列,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首字母归类法。找一找首字母相同的单词有那些。比如首字母是a的有:apple,ant,aunt…首字母是b的有:bag,book,ball,brother,basebll player…首字母是c的有:cow,chair,Chinese,coke,cake,cayon…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单词量时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能说出首字母一样的单词。当学生能关注到单词的首字母的时候,学生就加深了对单词的印象,就能更好的认读单词,个别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去找找尾字母相同的单词,或者是第二个单词相同的单词。找的越多就能记的越好。

三、相同发音记忆法

英语是一种语言,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的认读,而且也要有意识的渗透一些发音规则。比如当我们教pen 的时候,最好不要教学生读三次pen,pen,pen就完事,我们可以换一种读法,/p/,/p/,pen,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认读还知道了p在 pen中发/p/,当我们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相同的发音就可以总结归纳了,特别是一些简单的辅音的发音,如果学生比较大了,积累的也比较多了的时候我们也就可以渗透元音的发音。学生不仅记的多而且发音也会更加标准。比如简单点的字母c发/k/ 的音的单词有:coke,cake,cow…字母m发/m/ 的有mother,mouse,mouth,month,难的有字母组合的发音,ar /a:/: park,star,car,hard… ay/ei/ say,play,today,May…

四、形象思维记忆法

1. 融合美术教学发,加深学习印象

小学生年纪小,图图画画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个特点,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边学边绘画,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在教授apple,pear,orange,peach 等的水果的时候,我一边教读单词,一边和学生一起画画,并让他们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在图图画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水果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当我教授关于蔬菜cucumber,tomato,potato,carrot的时候我也让学生边学边画,当我教授关于家具的时候我也让学生画一画 mirror,closet,trash bin…当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说:an orange an apple a potato a tomato a mirror a sun,这时候我用粉笔把这个圆变成了一个西瓜。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富有动感的简笔画吸引了。他们的思维就打开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且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

2.融合数学知识,发展学习思维,加深数字的印象,增强学习数字的兴趣

很多小学生对数字不敏感,有些甚至还要拿出小手指数一数,才能反映过来。但是小学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这种横向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加灵活的运用数字。比如我们可以仿照数学算式:5+2=? 48-20=? 3×23=? 48÷2=? 8+?=58 ?÷50=2,也可以给一件实物让学生来猜价格,比如How much is the dress? 老师根据学生猜的数字用上下箭头判断价格高了还是低了。如果高了就用朝下的箭头,低了就用朝上的箭头给提示。

五、结合歌曲,歌谣记忆法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爱动,爱唱,爱跳等特点,我们不仅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可以运用歌曲,歌谣的方法,平时的复习课也可以运用。比如,我们学了关于job和family member的单词,就可以把这两个部分的内容一起融合起来,创造了一首歌谣:

What’s your?grandfather? What’s your?grandfather? He is a?farmer.he is a?farmer.

What’s your?grandmother? What’s your?grandmother? she is a?nurse.she is a?nurse

当我们学了价格,颜色和食物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创造一首歌谣:

How much is this?red?apple? It’s?cheap,it’s cheap,it’s very cheap.

How much is this?yellow?banana? It’s?cheap,it’s cheap,it’s very cheap.

How much is this?pink peach? It’s?expensive,it’s expensive,it’s very expensive.

How much is this?green?melon? It’s?expensive,it’s expensive,it’s very expensive.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曲调给我们学过的单词和句子谱曲。比如,我们学习现在进行时: walking,running,swimming用“两只老虎”的曲调来配.让学生在歌声中,歌谣中学英语,在玩玩唱唱中学习英语,甚至让学生用自己优美动作把相应的单词串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愉悦了身心,激发了兴趣,学生也更加有效的记住了单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玉梅.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1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9

古典音乐似乎也具备某些这样的特质。比如,在其诞生之初,同电影一样也在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听觉世界,而且时至今日,发展到现当代的现代音乐也同样承担着探索和拓宽全人类感知力的重任。再比如,每次听到古典音乐或是谈到古典音乐,心底也总会不由得将它与“经典”二字相联系,脑海泛起的阵阵波澜也总与自己曾经被“经典”打动的一段段听觉回忆有关,而诸如此类的回忆也都被深深地印上淡淡的怀旧味道。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此时的古典音乐已经不止是一首音乐,它还夹带了我们个人对它的感知,以及产生这样那样的感知时周边的种种境遇。当我们听完一首音乐,关上唱片机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包括听觉与感知也同时都被打包封存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记忆比原本音乐本身来的更加珍贵与生动,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独家记忆。那么,也许历经数年之后的某一天,当再次聆听同一段音乐的时候,曾经初次相见的震撼或许已经历经沉淀,变得不再娇艳,却多了一份厚重,而这一份厚重的感受往往正来自音乐本身加上你的那份独家记忆。

何谓古典音乐?广义上是指诞生于中世纪至十九世纪末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等不同时期的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编制的音乐。而我们现在狭义的古典音乐,大多特指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即有着复杂配器、庞大乐器编制,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产生宏大听觉效果的音乐。有着这样特质的音乐,无论是真正的古典音乐,还是依照这种特质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电影原声配乐,都在电影音乐中占据着其他风格音乐无法替代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也随着电影的发展悄悄发生着变化。

远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音乐是伴随影像画面唯一的听觉伙伴。当卢米埃尔兄弟首次用一道神奇光束将火车进站的影象投影在银幕上时,惊讶不已的观众听到的却并不是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而是谐谑、典雅的欧洲古典音乐。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流行在电影放映的同时,临时根据不同风格的画面,搭配上现有的风格大致与之匹配的音乐由演奏家现场演奏,来填补无声电影听觉上的空洞。这种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画面音乐伴奏的形式,伴随着电影走过了最初的三十年默片时代。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了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这时的电影艺术由于技术的提高,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逐步细化,突现出电影音乐的非独立性。用来配乐的音乐需在创作构思伊始,就要结合电影的总体构思、结构与画面视觉形象等因素进行设计。能否与画面更好融合变得比音乐本身的可听性更加重要,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结合,使音乐成为与画面互帮互助的“搭档”。音乐既不能过于寡淡而不足以烘托画面想要表达的情绪,又不能太锋利突出过于“抢镜”,喧宾夺主冲淡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任何一方面有所缺失,都将导致电影整体效果的损失。所以,电影配乐者需要关注的内容变的越来越多,时代再也不允许用现成的古典音乐直接充当全部电影配乐,由此,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配乐应运而生。在电

影的国度里,音乐终于经历完从为画面“搭把手”的伴奏,到作为“搭档”配合电影的创作的角色转换。

十分有趣的是,即便专门为电影而创作的配乐可以更好地满足画面对音乐的种种需求,而且利用古典音乐充当电影配乐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音乐本身的“气场”可能会干扰观众对电影本身或导演意图的理解,或由于一首古典音乐本身,根据篇幅及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所固定的情绪发展节奏,作为配乐时不能随着电影剧情发展的节奏随心所欲任意调整,但古典音乐固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画面风格等诸多需克服的困难,古典音乐却从未退出过电影配乐的舞台。相较电影诞生之初,古典音乐占据绝对地位的时期,在音乐形式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电子、流行、摇滚等各类音乐在电影配乐沃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古典音乐仍稳占一席之地,更加印证了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众多成功运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现代优秀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古典音乐的无可替代,像一种符号、一种味道,一种印记,深刻又沉稳地温暖了每一帧画面,感染着每一个经历它的人,如同母亲,或是一位睿智的老者,使人不知不觉敞开心扉,卸下防备,开启心灵如婴孩般敏感的感官感受力。它不同于其他同样也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它没有新创作音乐所带来的全新听觉的感官刺激,却以不带攻击性的感染力,打出这张攻无不克的温情牌,可谓仁者无敌。也许,这就是怀旧的力量。

问题是,音乐的自律性决定了它就是纯粹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元素相组合,需经过听者在感官经历过程中加想和想象,唤醒内心感受,从而达到表现相关主题的目的。正所谓“声无哀乐”,音乐的情感并非客观存在于音乐中,而是主观存在于每位听众的情感记忆中。好的音乐,就是能瞬间找到并打开你心中封存那种记忆的那只箱子。换言之,不是音乐直接表现了某种感情、画面或场景,而是在听众构想的帮助下,在感官经历的过程中逐步构筑起来的。古典音乐更是以一个完整的曲式,层层铺垫递进渲染直至曲终,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作曲家意图展现的精神内涵。这样看上去,当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音乐时的非独立性,与它本身的自律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之处。

其实,不仅是古典音乐,电影本身与它的观众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矛盾。假如我们以开放、宽松、尊重的态度看待电影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本身,勇于腾出完整的一颗心,用来像孩童般不加保留地接受这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感受进入我们的身体。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暂时忽略电影本身,忽略古典音乐本身承载的其他与电影无关的内涵,忽略我们先前已经固有的成见,或许这些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需要把古典音乐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篇10

关键词:复刻记忆 童年 元素 80后 图形

前言

标志设计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体现,因其图形的高度简洁、喻意的丰富内涵、商业的举足轻重而受到设计界及企业界的重视。由于标志设计自身的特点及人们认识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对图形解读困扰,因而标志设计对图形语义的把握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根本上说,图形所要传达给观者的意境美就是设计者的创意点。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人性、以人为本的社会,而标志设计更加呈现出以人为本,更强调人之情感,更强调设计的意境性,而设计与人的交流也成为一种现代标志设计发展的趋势。标志是一种很特殊的形象语言,有它特定的构思模式、特别的表现形式和特殊的艺术技巧。二是协调画面空间、虚实、疏密,完善了标志的设计魅力效果,对标志内含的融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一个“无意义”的形化为一个“有意境”的形,提高了标志设计的可视性和品味性。

文字、图形、色彩同为构成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平面设计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图形传递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得多,越是富有意境性的图形越能抓住观者的视线并快速传递所携信息。图形以其不可替代的形象化特征成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重点,以其独特的魅力理所当然成为设计师们的设计表现重点。而80后度过了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的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80 后”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追求个性、时尚,同时也步上衰老的年龄。面对如此的80后,社会上以“80后”的童年记忆为品牌定位的产品已经出现。然而标志是最先最快体现品牌定位,品牌内涵的,所以以怎样的图形表达和如何融入80后的符号记忆是关键。

一、关于 “80后”的童年记忆

80后的童年记忆有很多,例如:小学时我们一边在老师面前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初中时我们一边学生理卫生,一边看古惑仔, 高中时我们一边看着漫画,一边做着模拟试题。大学时我们一边狂热世界杯,一边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吃过小豆冰棍,穿过回力和耐克。 我们读过《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读过《神雕侠侣》、《绝代双骄》。我们喜欢过四大天王、周星驰、BEYOND、林志颖。没有电脑游戏陪伴的童年大多是和很多的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很多80后都在无限怀念着这些美好的东西。

这次的婚礼品牌设计选择所有80都熟悉的英文书的代表人物李雷与韩梅梅,李雷和韩梅梅(Li Lei and Han Meimei)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两个主要人物。2001年改版后不再出现,此后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英语配套教材《派斯英语》延续了这个人物设定。2005年以后网络出现了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相关内容。2008年,《南方周末》把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现象上升到社会学高度,认为这一现象属于集体记忆,使得话题升温。2009年,又出现了同名漫画与同名歌曲,同名漫画由出木杉太郎创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同名歌曲由徐誉滕创作并演唱的。2010年,北京出现了同名话剧。以这一熟悉的形象作为本次毕业设计的标志设计,一下子就体现这品牌面对的群体和明确的定位。

二、“80后”的符号记忆与标志设计

“80后” 的符号记忆与在设计领域的“搞怪”习性已经为我们所熟悉。他们善于利用大众文化符号,对之加以变形或解构,于是新的意义就诞生了。

80后的符号记忆有多种多样的,而我们这次选择李雷与韩梅梅,是因为这两位人物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我们在长大的同时,他们也在长大,这样的集体回忆会给80后一个深刻的印象,而现在也处于80后步向结婚的年龄,在我们面对现实和幸福的选择的时候,陪我们长大的漫画人物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李雷与韩梅梅一直留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回忆,所以这两个作为这次婚礼品牌设计的标志设计是非常合适。80后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很多实际、现实、甚至冷漠的事实,但内心却渴望简单幸福,对简单、快乐的童年的缅怀。既然现实中难以实现,那么在虚拟中是否能实现这一心愿呢?恰好李雷与韩梅梅符合了这一想象,他们陪同我们一起长大,看到他们其实也看到自己的影子,既然现实是残酷的,那么想象可以是美好,这也代表着80后的愿望和向往,所以他们结婚了,我们打造的不只是一个婚礼品牌,更是打造向往、希望、欢乐。

所以我们运用李雷与韩梅梅作为标志的主形象,而且他们也像一个吉祥物的存在。这形象的代表了80后,恰恰最能够表达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历程,而这其中的精髓,也都集中在那甚至有些符号化倾向的图案中,这些图案所带来的视觉重叠,一定会让你在遇到时会心一笑,或是微微一叹。

三、“80”后的符号记忆的运用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形传达信息,它的表现手段是利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并将这一视觉符号中的内容、信息、观念传达出去,影响观者的态度、看法和情感,从而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作为沟通的媒介,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处于追求美好、祈求吉祥的目的,将代表欢乐,复刻记忆的图形结合到标志的设计中,是这一品牌特性的关键。

80后的童年记忆符号是80后成长经理累积下来的,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过去的记忆重新被发掘出来,变成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的生活元素,也延续着我们的记忆。必定会使设计作品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复古、趣味、记忆、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今日,80后成为消费的新势力,“80”后的符号记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这次的标志,就是由李雷与韩梅梅作为标志的主形象,在李雷与韩梅梅的人物运用上,我们也没有照搬直用,把他们的形象设计从原来的英文书的形象,转向更欢乐,幸福,具有婚礼品牌的形象,不但给人直观的联想,还代表着追求向往、希望、欢乐的象征。李雷与韩梅梅无疑是最能代表我们童年的记忆,而辅助图形选择上也跟我们的童年息息相关,棒棒糖,玩具熊等等,而英文书的风格的融入对统一整体风格,起了很大作用,英文书标志性的方框,字体,即使这一标志被拆分为多个图形,依然能辨别也同时具有某一年代的特性。

四、“80”后的符号记忆的色彩应用

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色彩的运用对视觉的引导作用对标志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一个作品完整和具有视觉冲击力,色彩和图形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传统色彩带有浓厚的特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和禁忌。

这次标志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红色及暖色调是代表着幸福和吉祥,在这一带有复古风格的婚礼品牌沿用中国传统的色彩更贴切。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不单单只是考虑传统的红色、黄色,而是把色彩调得有点灰,降低饱和度,使它具有复古,怀旧的味道更适合这品牌。

在设计中只有理解了各个受众对色彩的喜好和禁忌和品牌调性,并且应用到标志设计中去,才会避免因为不了解各自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才能真正做出适合设计对象的作品来。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各个受众,独特风格的用色习惯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把自己的创意和实际对应风格的特色完美地结合。

五、结 论

80后是见证了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繁荣,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80 后”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追求个性、自我、时尚,同时也慢慢地步上衰老的年龄,“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消费能力如此旺盛的80后和缅怀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的80后,社会上以“80后”的童年记忆为品牌定位的产品已经出现。然而标志是最先最快体现品牌定位,品牌内涵的,所以80后的符号记忆如何融入是关键。运用熟悉的人物,熟悉的风格,再创新的品牌是怀旧品牌突破的重点,简单的模仿只能激起人们一时兴趣,唯有赋予跟现在这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要对自己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关注与思考。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思维过程或是图形表达过程的标志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图形元素应具有明确指示功能。与其所处的空间、时间、社会现实的要求或表现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住他所应用的图形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图形的当前状态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在,而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凑,把握好符号传递视觉信息的功能性是每个设计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我们这个婚礼品牌不只风格上具有80后的童年记忆的风格特色,而且赋予了80后对生活的向往。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对自己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刘秋霖、刘健、关琪、王秋和编著:《中华吉祥画与传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余湘龙著:《中国民间图形应用》、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3]黄伟:《略谈21世纪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美术大观;2007.5

[4]李小红:《浅谈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美术大观;2007.1

[5]何平静、张馨月:《艺术设计本土化的思考》、美术大观;2007.3

[6]王书英,徐志力:《再叙色彩》、美术大观;2007.3

[7]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J].西北美术,2005,(04).

[8]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