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十篇

时间:2023-04-05 21:17:13

路遥人生篇1

房雨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 《人生》

路遥出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陕北的一个农村家庭,和《平凡的世界》一样,《人生》也是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开的,不同的是《人生》只对主人翁年轻时期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

高加林,故事的主人翁,高中毕业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看完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点是遇事永远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被别人背后陷害,一下子被同村村长的儿子三星所取代;就在自己回到农村失魂落魄之时,同村漂亮又深爱他的刘巧珍终于鼓足勇气向他坦白心扉,他们深深的陷入爱河,在他最落魄时这个善良又挚热的女子温暖了他,他也打算和刘巧珍生活一辈子。这时高加林在部队工作的二叔回来地方当了劳动局局长,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好他二叔,走后门安排高加林进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这时她想起来她最亲爱的人——刘巧珍,但为时已晚,被他抛弃的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别人。爱情是纯白无暇的,不能夹杂任何杂质,你可以考虑现实,但爱对方的心必须是真诚的,负责的。不然翻船后,倒霉的是你自己。

另一点,人的命运瞬息万变,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年轻时期关键的几步。高加林在现实面前显得弱小无力,但他是一个有能力、有热血、有思想的人,在现实面前他有些顺水推舟。如果当时他和刘巧珍结婚,好好的过一辈子后面的悲剧和懊悔也就不会发生。但,可怜的人啊,他有自己未满足的梦想,有一颗不甘一辈子当农民的雄心,他希望自己是可以展翅高飞的雄鹰,但刘巧珍跟他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选择了黄亚萍,一个城市高干女儿,他也更希望黄亚萍可以帮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大城市发展。这时他工作被揭发,一切又回到原点。如果对于工作,多听听周围长辈的意见,对于工作也许会更慎重。如果他工作后依然能够坚守自己对刘巧珍的爱情和责任,也不会被揭发。可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他考虑了自己的欲望和梦想,但并没有考虑到现实。引用文中的一段话: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路遥《人生》 他对社会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也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不管现实是怎样的,已经晚了,他的人生就像电影上映一样,很快把他年轻时期最重要的几步一扫而过,最终他又回到了原点。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来大家老生长谈的话题,想起筷子兄弟那首《老男孩》,在现实面前,你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或者说,你还记得当初的愿望吗?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不是因为你不愿意坚持,而更多的原因是现实。就比如我,中学时期,那时自己的梦想就是以后当大老板,成为有钱人,但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现在在学校上学,与以前的梦想相去甚远。不同时期人们都会我自己的梦想,或者通俗的说,不同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你希望是怎样的。青年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但那时候的梦想更多的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所以后来有变化也很正常。如果再有人问你,当初的愿望你实现了吗?你可以很坦然的回答他,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不需要背负违背初心的愧疚感。当初的梦想我没有实现,但至少我努力尝试过。我感谢生活,在我回头的时候,一切还在原地等我,感谢男朋友对我的不离不弃。但作者文中的高加林就没有那么幸运,等他回到现实时,他亲爱的巧珍已经嫁给别人,这也许是上天对他对爱情亵渎的惩罚,而我永远不会拿爱情开玩笑。

但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渴望像马云一样通过努力富甲一方,我佩服这样的人,不管你的起点是怎样的,你总有一腔热血,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直至成功。考虑梦想之前先要认识你自己,你认识自己吗?认识现实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我真心的祝福你早日成功!社会需要这些人!

也许是个人性格原因,自己认定的事就必须去做,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更多是因为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所以很多时候不愿意听别人的劝。但生活很多时候是不容得自己儿戏的,就像文中光棍德顺老汉说的:我知道年轻时候自己走错了,所以才不希望你再错,毕竟人生不能重来。是呀,人生不能重来,但生活依然需要折腾,需要梦想,需要信念,不然该多没意思。你的人生可以有N种打开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打开模式,只要你有这样不安于现状的决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差,这个决心就是对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但折腾的同时,也要听听周围人的意见。文章最后在高加林无限的懊悔和痛苦中结束,其实他的人生依然可以有美好的打开模式:他成为了农民,但凭借他个人的能力和学识,可以很快成为村子中数一数二的领头人,他也可以走出农村,向大城市的发展,再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唯一的缺憾就是巧珍没能陪在他身边。

面对过往不管你是欣慰的还是懊悔的,那都是过去了,我们总结自己的过去,总结身边人的过去,使自己从中受益,这就是"过去"的最大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成长了很多,不再详述。感谢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613,感谢陪伴我的朋友。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完全把过去抛下,空着自己,迎接生活中更多的精彩。人生的精彩只是属于人心中的一个念想,落实起来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新的一年,

我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实现目标。

我希望自己在感情的世界里更加成熟,对爱人,对家人,对朋友能够包容仁爱。

我希望自己注意饮食,注意身体。

我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稳重、豁达。

2017年关键词——豁达。

读《人生》有感

前方征程漫漫,待我凛然前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允许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温斯顿《论奥威尔》中的一段话:"当一些作家还在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庆幸时,路遥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与世长辞,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换成尊敬和怀念。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对契诃夫的喜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在阅读路遥的过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遥感".《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与《平凡的世界》难以同日而语。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实,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开。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难以捉摸,也许是我的愚蠢,读了这些年,究竟没有全然了其意。也许失去了儿时的戏谑相见,多了份庄重与严肃,反而少了许纯真与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洪荒。也许命中注定、在劫难逃;也许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试想,莫不都是人生吗?就像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去伪存真,人生无非一场戏罢了。

虽然都在舞台上演着这出戏,但妆具的背后,有虚伪、讥讽;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来卷去,摘去了所谓些许小人的面具,但终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丢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澜。在社会的荡涤下,最终消亡殆尽,这是万众人生的缩影。其实,人生的本质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任凭风吹雨打,方可见雨后彩虹。人生与世间,来去纵横,若白驹过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却仿佛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尝尽世态炎凉,止徒增悲喜尔!

之前讲的好像太过笼统,其实陕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实需要仔细回味。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缺水、贫穷、风沙漫天的地方,也许只有煤黑子、硬馍馍的地方,其实也有许多高原上的儿女 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里(哪个)鸭子下何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扬信天游,在这个他们眼里可称之为天堂的地方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拼搏的故事。因为,这里是他们人生的开端。

路遥人生篇2

关键词: 路遥 人生 社会进步 祖国变迁

作家路遥与新中国同岁。新中国已建国60多年,而路遥的生命永远停留在42岁。从路遥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前行的脚步,听到父辈走过的足音,感受新中国社会人生的沧桑巨变;路遥的作品唤醒了我们对走过的道路、经历过的情感的深刻记忆。

1949年12月3日,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路遥父母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路遥是长子。因家庭贫困,而伯父没有子女,路遥7岁时(1957年)被过继给伯父。在陕北农村,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长期形成的乡土观念认为:长子年长,又是儿子,父母会指望他长大成人后独撑家业,为父母养老送终。过继长子,这对路遥父母来说是痛苦而无奈的选择。多年以后,路遥讲述了自己当年这段经历:穿着母亲做的新鞋,并不合脚,因为是新鞋,就那么硬撑着。跟父亲走了两天的路,到伯父家的第二天,父亲大清早悄悄离开了年幼的路遥。路遥躲在大树后眼看着父亲悄然离开,眼里噙满泪水。一个7岁的孩子,过早地离开自己的亲身父母,尝遍了生活的艰辛,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离别又何止路遥一个呢?生活困顿,人们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怎能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不被饿死是父母的最大心愿。路遥的养父母虽然条件所限,但还是给了路遥全身心的关怀和爱护,使路遥得以在艰难的岁月中坚持上完了小学和中学。童年的经历使路遥形成了自卑而敏感的性格,形成了陕北人民吃苦耐劳、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除了亲情缺失外,路遥童年的精神创伤还有贫穷和饥饿。为了维持最起码的温饱,使路遥不致辍学,养母甚至乞讨为生。从过继路遥的1957年,到爆发的1966年,这10年间中国经历了自然灾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非常低,物产缺乏、干旱缺水的陕北地区更是如此。家境贫困是那个时代普遍现象,路遥的这些生活经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路遥将这些生活经验带到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童年的精神创伤成为路遥文学创作的直接经验和素材。他的小说大多表现了饥饿、苦难、贫穷,以及主人公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的坚定和信心。

1966年,爆发。在去北京串联途中,路遥因为文学、演讲方面的特长,成为本校、本县的领军人物,最终作为群众代表,当上了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冬天,路遥突然被宣布停职,只好返乡劳动,从顶峰突然跌入深谷。之后,在诗人曹谷溪的帮助下,路遥从农村来到延川县,在县革委会通讯组进行文艺创作,编辑报纸《山花》和诗集《延安山花》,他的文学才能在延川这个当年的文学重镇得以充分显现,路遥也因此而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和编辑经验。1973年,路遥在各方面的帮助下,被推荐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76年,路遥毕业,分配至《陕西文艺》(后更名为《延河》)担任编辑工作。1980年至1982年,路遥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获得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其它全国性奖项,成为全国知名作家。特别是《人生》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引起评论界和全国读者的持久讨论,接着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广播剧、评剧,并先后被译为法文、俄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电影《人生》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加林和刘巧珍成为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路遥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

1987年,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感觉身体不适,后来经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患病后的路遥,对疾病采取了向社会隐瞒的态度,自己承担身患绝症的痛苦。路遥对待疾病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固执、坚守、要强、自尊。疾病对路遥的创作产生了促进作用,反过来,疾病中的创作又加速了作家的病情,1992年11月17日,在获得中国文学权威奖――茅盾文学奖不久以后,路遥便离开了人世。

路遥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中国,有多少路遥的同龄人有过与他相同的童年经历,对饥饿的感受刻骨铭心;也有更多路遥时代之后的年轻人,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像孙少平那样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中发奋苦读,为了理想历经磨难;即使今天,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经历高加林、孙少平那样“成长的痛”和“爱的代价”。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从青年到中年,都会有类似于高加林、孙少平那样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有类似于路遥的人生体验。出版路遥研究专著的宗元教授,在看到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后,不禁泪流满面,他写道:“它重新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情感记忆,使我想起当年求学生活中所遭受的饥饿、困苦与屈辱,从而对路遥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觉,仿佛在遥远的陕北,有我一个异姓的兄弟。”[1](P5)他与路遥有着完全相同的人生经历:“完全是在饥饿的状态中完成了六年的学业”,之后有过多年的漂泊生活,当过民办教师,直到恢复高考后上大学并留校任教。在20世纪90年代,路遥作品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我的一位陕北籍同学曾饱含感情地说:“我觉得孙少平就是我自己。”

路遥小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一面镜子,是祖国历经沉疴走向新生的社会历程。路遥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精神的方式介入于社会实践”[1](P58)。城乡差别对于农村人的生活影响巨大,这是中国在特定的社会阶段的特定现象。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发展的是工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在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源占有等各个方面则处于劣势。润叶深爱少安,少安主动逃避与退却;晓霞性格开朗,与少平精神相通互相爱慕,少平却心存隐忧;高加林在几起几落人生悲剧中,失去了具有金子般心肠的巧珍,无法得到城市姑娘黄亚萍。路遥作为农民的儿子,在他的潜意识中,“城”与“乡”、城市人与农村人是完全对立的,即使主人公付出巨大的努力,也不能逾越城乡差别的鸿沟。大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都有过类似于高加林面对城市灯火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超越感,这也正是路遥在成长过程中深切的内心体验。路遥带着兄长般的关切焦灼之情,关注“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们成长的问题,使这一群体获得了精神的慰籍和情感的温暖。时至今日,城乡差别仍然存在,但逐渐被淡化。农村人可以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可以到城市工作,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城市与农村已经没有差别,不少城市人口甚至愿意到农村落户。根据2004年和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1978年为17.9%,1995年为29.0%,2005年为42.99%,而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连年下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城市与农村这个当年严重对立、差别巨大的二元社会结构正逐渐趋向统一与和谐。

路遥生前,在经济与感情上,一直陷入困窘的境地,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去北京领奖没有路费,急忙托弟弟王天乐借来5000元;《路遥文集》出版时,路遥无法支付出版费用,找到母校延安大学寻求资助。加上作家英年早逝,有人据此批评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给予作家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其实,扼杀路遥的真正原因是他的遗传基因,路遥的亲生父亲和三个弟弟都患有与他同样的肝病,现在只有一个弟弟活着,仍然在同疾病抗争。路遥患病曾牵动了社会各界,上至省级领导,下至医护人员,采取了各种方式挽留路遥的生命。路遥从延安转院到西京医院,享受了最好的医疗条件。人间有情而疾病无情,最终路遥带着遗憾与惋惜离开人世。直至今天,读者的怀念与尊敬仍然在继续,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之际,西安的街头有大学生树立着路遥的照片,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活动非常活跃。一位作家,活在了他热爱的人民心中,生命的过程纵然短暂,也是精彩而无憾的。作家是不幸的,但更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作家早年遭遇了贫困与饥饿,遍尝了人间的艰辛,中年又身患绝症,在孤独与焦虑中离开人世,没有看到祖国的精彩,更不能见证港澳回归、神舟发射、北京奥运、祖国60华诞等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幸运的是,作家在成长中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爱,使他的才能不至于在世间湮没,从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留下了为数不多却堪称经典的作品,作家创作的故事得以回到创造这些故事的人们中间。作家离开人世后,地方政府曾安排路遥生父母与养父母的生活,路遥病重的弟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帮助,九泉之下的路遥想必因此能安息。

200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十周年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在刚刚建成的新校区举行了“路遥逝世十周年追思会”。我参加了这次活动。贾平凹、晓雷、朱鸿、刘路、张艳茜等陕西文学界知名人士到会,路遥女儿路远(后改为路茗茗)当时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她在大会最后发言时,全场鸦雀无声,一片肃静,我屏住呼吸听完了她的每一个字。过早失去父亲的她,在成长中经历了怎样的痛?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天承受没有父亲的生活,这种成长的痛,是无人分担无人排解的。正如父亲敢于跨过人生的一个个横杆一样,路茗茗创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已经开始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父亲作品的有序出版,作家的女儿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她的成长、她的自立、她的坚强。通过两代人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新中国社会与人生的变迁,相信路茗茗一代也会走好自己的人生,做好自己的事业,建好自己的国家。有一点不同的是,父辈经历过的贫困与饥饿,在下一代人身上再也不会发生了,父辈经历的苦难与坚持,不畏人生艰苦、勇于挑战自我的可贵精神,将是下一代享用不尽的精神资源,也是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给养。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新浪网推出了“影响中国的文字:共和国的文本”板块,《平凡的世界》位列其中。为事业付出生命、对人民付出关爱的人必将得到尊敬与怀念。路遥安息,你的读者永远怀念你;祖国万岁,愿你永远繁荣昌盛,正如路遥深情地说:“我们栖息于你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你歌唱。”[2](P100)

参考文献:

[1]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路遥人生篇3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异化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脚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的黄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1]《人生》中的高加林选择斩断与黄土地的联系,只渴望到更大的城市中去展现自己。那么,高加林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

一、高加林与生存环境发生异化关系

高加林自恃是一个知识分子,与父辈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同了。他曾对父亲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土地的感情绝不像父亲与德顺老汉那样强烈,相反,经过几年在县城的读书生活,文明的洗礼,他身上的泥土味越来越淡了,再加上高加林爱幻想的性格,他渴求的是火车、飞机、汽车这些文明的象征的东西,他更加不愿意如同村人那样在黄土地上耕耘一辈子,甚至终老于此。在高加林的意识里,多少有点看不起这山乡疙瘩,瞧不上农民这种身份,自从高中毕业做了民办教师他就没有摆正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离开了土地,到了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几年的县城生活,使高加林养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与农村这个大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他回到农村后,还要坚持刷牙;不会干农活;搞“卫生革命”结果却使得人心惶惶。高加林与农村的这种异化关系,迫使他根本无法在农村扎根,他对文明的向往,他对城市的渴望,使他终有一天会离开农村,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奋斗。

二、权利成为农村的主流意识

有关《人生》的写作,路遥曾经说过:“这部作品,原来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反响。我写农村题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也不是突然想起要写它。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1979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但总觉得准备不是十分充分,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想通,几次动笔就搁了下来。然而不写出来,总觉得那些人物冲击着我,1981年下了狠心把它写了出来。我只想把这段生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切新的事物正在萌芽,而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并不仅仅是好的方面,那些阴暗面也随之产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阴暗也都出来了。在农村,高明楼利用自己的权势卸掉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的职位,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教师。面对这一事件,高加林本想找他拼命,却被爹娘阻止了,为什么?因为,高明楼是村长,跟他过不去,以后自己在村里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谓的“以恶抗恶”,前提是你必须有做“恶”的社会地位,不然,只能处于被压迫中而无奈地接受事实。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有权势的村长给下了,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风气,即“走后门”。即使在农村,也是有权利的人说了算,这正是社会处于改革期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漏洞。

后来,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城任劳动局局长,很快就有很多人来巴结。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亲近高加林叔叔,替高加林开了后门,让他在县里干通讯干事。当他获得了一个“我比这里的年轻人哪一点差?”的机会时,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走后门所得到的工作,这自然是不对的,但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是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机会,原本他可以走得更顺利,可不幸的是,他损害了别人的既得利益,唯一有权势的叔叔,也断然不肯帮助自己。这从高加林的叔叔对其父亲所说的一段话就可以推断出:“好哥呢,按说,你提出什么要求,我都要尊哩。但这件事你千万不要为难我哟!我任职后,地委和专署领导找我谈了话,说地区劳动局的前任局长就是因为走后门招工太多,民愤很大,才撤换了的……”高加林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之后,当他的理想第一次遭受到破灭后,他失落、苦闷,然而也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他心甘情愿地接受通过走后门得来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民办教师是被有权利的人挤掉了,更是因为他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工作。当钱和权成为了农村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后,高加林们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县城或是更大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为农村并没有给高加林展现自己的舞台。

路遥通过高加林的形象深刻地反应了新时期农村甚至是整个社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揭露了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中国青年与父辈们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高加林离开农村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时,我们是待在原地?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当钱和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路遥人生篇4

作 者:厚夫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 价:29.00元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路遥传》是作家厚夫历经十年时间创作完成的、长达二十六万字的传记文学,以时间为顺序,对路遥人生的叙述,披露了大量路遥不为人知的往事,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展现路遥的写作精神。受《平凡的世界》影响一生的我,有幸拜访了厚夫老师,获得一本珍贵的签名本。厚夫说:“历时十年准备撰写《路遥传》的过程,也是我深入学习与研究路遥的过程。作家的生命长度是其作品来决定的,作为深受路遥影响的作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路遥人生与精神的解读工作,给社会提供更多‘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厚夫作为路遥生前的忘年交,从小受路遥影响的他,也开始了他的文学梦想,1989年第六期《当代》杂志刊发了他的中篇小说《土地纪事》,成为延川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作为后起之秀的厚夫,一边工作,一边不忘创作,并一直长期致力于路遥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先后推出了多部路遥研究专著,筹建了路遥文学馆,为了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记叙路遥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思考,让后人传承路遥生生不息的精神,厚夫决心身体力行为殉道者著书立传,走访了多位专家和当事人,写了一部“具有学术品格”的传记文学:《路遥传》。

读《路遥传》,更要读路遥作品,因为路遥本身就是一位励志作家,从农村到城市,再到专业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梦想,为了完成创作,多次深入煤矿、农村体验生活,以文字为百万雄兵,在充满艰辛的写作路上,运筹帷幄,闯关夺隘,他始终坚信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只要读者不遗弃自己,就证明自己能够存在。

路遥在不断地奋斗过程中,一直有“贵人”相扶。最为感动的是,在路遥渴望上大学的时候,有县委领导亲自出面的“保送”,有延安大学的接纳,才圆了大学梦想;在路遥创作初见成果时,著名作家曹谷溪为了让路遥能够出版小说集,偷偷借款定了3000册;“柳青是我的精神之父”路遥多次拜谒柳青墓前痛哭的细节,让读者潸然泪下,失意的路遥、成功的路遥,都会一次次地对柳青倾诉,他在文学上的成功离不开柳青曾经的鼓励,还有弟弟王天乐的帮助和支持。

厚夫的创作是艰辛的,他传承着路遥生生不息的精神,告诫自己要写出一本能够靠得住的人物“信史”,为了弄清楚某些小问题,他多次查阅各种资料,走访回忆者,了解情况。路遥大起大落的人生状态也经常影响到厚夫的写作,他许多次因为陷入无限悲伤而停笔不语。

路遥人生篇5

关键词:路遥研究;资料汇编;评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09-01

路遥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的著名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然而,路遥也是一位悲壮的文学殉道士,四十二岁的他倒在攀登文学高峰的道路上,令无数读者扼腕叹息!自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以来,从1980年代初到现在,有关路遥作品的研究一直都很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有升温的趋势,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对于路遥研究的资料整理工作一直是空白点。由延安大学文学院马一夫教授与厚夫教授主编的《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以下简称《资料汇编》)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路遥研究资料建设方面的空白。这部《资料汇编》的最大特点是,选编者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选文准确、精当,把各个历史时期路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悉数收入,使得这部近七十万言的《资料汇编》成为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路遥研究基本成果的工具性书籍。

路遥既是文学大省陕西的骄傲,也是其母校延安大学的骄傲。路遥病逝后,延安大学不仅在校园“文汇山”上修建路遥陵园、筹建路遥纪念馆,而且还积极开展路遥研究的学术性活动。在路遥研究会与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的策划下,延安大学文学院的马一夫与厚夫教授着手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他们都是路遥生前的好友,对路遥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一年多的编辑工作中,他们经过大量艰辛而细致的劳动,在广泛搜寻与全面掌握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筛选,遴选出反映各个时期路遥研究的六十九篇研究论文,为读者倾心奉献出了这部近七十万字的书籍。这部《资料汇编》不仅收录了省外学术名家的研究文章,也收录了本省研究者的研究文章,同时还收录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收录了过去一些虽然话语陈旧,但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研究文章,也有新世纪以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真可谓既注重宏观考察,又兼顾地区特点,遴选精当,全面客观、系统,具有史家眼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资料汇编》的编辑者没有简单的收集与排列这些资料,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重新进行整理、归纳与编排,因而具有明确的编排体系。全书以总论、意识世界、心理机制、作品研究、人物论、比较研究、影响启示等部分为总体学术架构,由总而分,循序渐进,使读者逐步走进博大而精深的路遥研究世界。同时,该书还附录有“路遥生平与创作简表”,“路遥主要作品目录”,以及“路遥研究资料索引”,这些附录系统而有序地梳理了路遥研究的历史脉络,全面而详尽地呈现了路遥研究的整体面貌,也真实客观地展示了路遥研究的现有水平,为研究者查询资料、拓展思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这部《资料汇编》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位教授严谨、扎实的治学作风,也可以领略到它所拥有的“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路遥研究的真实状态”的高度与水平。当然,这部的《资料汇编》的装帧设计也落落大方,该书的封面采用像土地一样厚重的颜色,而且该书全部采取精包装,使得该书表里如一,厚重而扎实。应该说,这部《资料汇编》已经具备了成为目前我国路遥研究最具权威性的研究资料大全的特点。

在目前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路遥作品中主人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无数大学生直面现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华读书报》等新闻媒介进行的读者调查中,路遥作品一直是当下大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推出《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也正适得其时,它既能对过去路遥研究进行必要的回顾、总结与梳理,也能给今后的路遥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当然也能给作家们提供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启示――只要“像土地一样奉献,像牛一样劳动”(路遥语),为人民写作,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路遥人生篇6

关键词:路遥;悲剧爱情观;成因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美好的爱情让人心向往之,不幸的爱情令人黯然神伤。在路遥的笔下,爱情永远是沉重的,永远是悲伤的,不论是《人生》里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和田晓霞,无不是令人忧伤的结局。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路遥对爱情如此伤悲,以至于爱情留给他的都是伤痛,进而形成了他的悲剧爱情观呢?纵观路遥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路遥的这种悲剧爱情观和他成长的环境、和他人生的际遇息息相关。

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路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的故乡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这个县位于陕西北部,高原地貌山大沟深,千沟万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四周高山环绕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这种自然环境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深厚的黄土高原赋予陕北人凝重感,这种凝重感在作家路遥的身上尤为明显,读他的作品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悲痛感。路遥从小生活在这个地方,他的心理情感也就日渐像这厚重的黄土一样凝重而深沉。路遥将这种情感倾注在作品中,在字里行间流溢出凝重的味道。路遥的作品均取材于自己非常熟悉的陕北农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甚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黄土的气息。比如,《平凡的世界》第一段就带着浓浓的沉郁气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这第一段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凝重而沉郁。

二、儒家文化及传统的婚俗观念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路遥的影响深入血脉。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庸”、“克己”,重视伦理纲常,用理性精神来引导、满足、节制,取得情与理的某种平衡,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比如对孙少安的描写,当他收到润叶的示爱纸条时,他曾在内心也挣扎过,但最终理性战胜了,让他放弃了火热的爱情,选择了现实的生活。在一个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作者笔下是不会产生狂热的爱情战胜一切的故事的。

在黄土高原上遗留着包办婚姻的种子,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青年人步入婚姻的最高守则,上个世纪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更让 “找个吃国库粮的城里人”成为农村人心中的最佳婚姻选择。在村支书田福堂心中,自己家是干部家庭,润叶是人民教师本来就是“城里人”;而孙少安虽然庄稼地里是个“好把式”,但永远只是个泥腿把子,后来少安发家致富,可他依然认为农民终究是农民。他从来都没有深思过女儿的不幸。在他的心目中城里人就是好的。田润叶和孙少安的爱情悲剧更是源自于他们的爱情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而这种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传统的婚俗观念所致。李向前追求润叶时以自己心爱的人为中心,可以为她忙东忙西,无生活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买很贵的时髦衣服,更无经济的负担,城市的优越生活抬高了他的爱情追求。但孙少安除了拒绝润叶这个城里姑娘的示爱,拒绝城市文明别无选择。他的根基在农村,他的事业在黄土地上,他的中心是土地和农村的亲人,他买不起时髦的衣服,他在为解决温饱而奋斗。“所有的人物几乎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注定了是悲剧角色。他们的悲剧实际上都是愚昧与文明的对比造成的。当他们之间的文明程度不相等时,这种分离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于农村人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农村人是没有能力也是没有资格抉择和左右自己的爱情的。路遥生在农村,对农村的这种传统观念了然于心,自然而然在他的笔下就不会出现冲破世俗观念而终成眷侣的圆满爱情了。

三、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路遥曾有一段轰轰烈烈且又伤痕累累的初恋。那份感情始于路遥任县革委会副主任时期,女主角是一位北京知青,名叫林红。路遥的豪爽、气派、不拘小节还有出众的才华深深吸引住了这个小巧的北京姑娘,同时路遥也对这个能歌善舞活泼可爱的女孩儿动心了,在朋友的撮合下他们恋爱了。初恋是狂热的,在林红和路遥短暂分离的日子里,他们靠白纸黑字鸿雁传情,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林红给男朋友路遥写了8份长信,倾诉她对路遥的相思挂念,情书给了路遥初恋爱情的滋养,让青春得志的他感到无比温馨甜蜜。1970年,国家在插队知青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县上决定派路遥去当工人,路遥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女友林红,经过路遥的努力,林红当工人的事搞定了。谁知最后的结局是路遥亲手放飞了自己的初恋。林红走后与路遥的联系越来越少,随后路遥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官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林红也正式提出了分手,后嫁给了一名军代表为妻。罢了官又失了恋的路遥回到乡下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正当他伤心欲绝心灰意冷的时候,林达闯入了他的生活。

林达和路遥的前女友林红是好朋友,在得知路遥和林红分手之后,曾以书信的方式安慰和鼓励路遥振作。在路遥上大学期间,经济来源大多依靠林达的资助,1978年路遥和林达结婚了,遗憾的是他们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路遥的心思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个传统的陕北农民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老婆是一个体贴入微、在生活和事业上都能够辅助自己的以家庭为重的贤妻良母,但林达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她是不可能放弃事业心甘情愿的做一名家庭妇女的。通宵达旦副创作、喜欢独处“封闭”自我的路遥也让妻子无法忍耐。林达希望自己有一个体贴自己能够保持正常生活的丈夫,而不是一个不管家,在别人眼中荣耀无比的“圣人”。渐渐地他们形同陌路,婚姻名存实亡。林达曾多次提出离婚,路遥为了不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以及考虑到女儿一拖再拖 ,在路遥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失败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使得路遥一度深陷于悲痛的深谷之中不能自拔。在他苦难屈辱的心灵深处也埋下无奈和绝望。路遥婚恋的悲情因素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作品中的婚恋故事无不渗透了悲剧色彩:如田晓霞在洪水中失去生命,孙少平最终走进了孤儿寡母的家庭;秀莲跟着少安吃尽了苦头,想着苦尽甘来时却得了绝症;田润叶苦苦守望爱情最终成了官场利益的牺牲品,守着残疾的李向前终其一生......作品讲述着曲折不一的爱情故事,展示的却是作者观念中的爱情婚姻和生活真相,打上了深深的悲情印记。

四、所推崇的作家作品对路遥创作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多次阅读《红楼梦》和柳青的《创业史》,这两部作品对路遥的影响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他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红楼梦》里就有着典型的爱情悲剧。从悲剧原因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摧毁,跟路遥作品中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极其相似;从悲剧情节来看,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中就有着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影子,两对恋人都志趣相投,相知相爱,最终的结局也很相似,林黛玉因病撒手人寰,贾宝玉伤心欲绝剃度出家不问世事;田晓霞因洪灾失去生命,孙少平不再向往城市生活,一辈子蜗居在了他的黑色世界里。《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徐改霞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也以劳燕分飞的悲剧结尾。作者在欣赏这些大师作品中的爱情悲剧时,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积淀了悲剧情结。

总之,路遥的悲剧爱情观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成的。这种悲剧爱情观赋予了他沉郁厚重的心理气质和创作天才,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又倍感惋惜的爱情故事。而这些爱情故事,又无不是路遥悲剧爱情观的吟唱,在浅斟低唱中道出了路遥的辛酸与悲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路遥人生篇7

这是中国千百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中的梦,终于实现了,媒体陷入了狂喜,国人陷入了狂欢。它来得这么晚,这么及时,这么突然,似乎还有点没准备好,忽然来了,甚至作家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了。全世界的目光汇聚到高密,那个被称为莫言文学王国的地方,莫言成了中国文学的代表、新闻的焦点、舆论的中心。

我预言,在2012年的这个秋天,若干年后能记住的,可能除了十,就是莫言了。我坚信,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来说,是绝对的正能量,毫无疑问会推动中国文学的进步。可是,莫言的作品,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在莫言获奖之前,其作品的发行量一直不温不火,比不上实和路遥。实因电影《白鹿原》的上映,再次大火了一把,连带小说又热卖数十万册。路遥作品的销量也早过了百万,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成了励志教科书,读者口口相传,影响了许多人。

今年是路遥逝世20周年,高玉涛社长准备出版一期纪念路遥的专刊,并发起主办一个纪念会,会上还要展出他约请一些艺术界人士为纪念路遥所作的书画。总之,他要为路遥做点什么。

高玉涛社长与路遥是陕北同乡,他为路遥做点什么的想法,早就有了。四五年前他就经常跟我提起路遥,拿出路遥写给他的信给我看,讲他跟路遥的交往、路遥对他的帮助、路遥对他的影响。我们常常一起谈论路遥的小说,还有那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他说自己读了不下十遍。李建军主编的《路遥十五年祭》出版时,他一下子买了几十本,送给很多朋友。当时高玉涛说,过几年自己也要出版一本纪念路遥的专辑,并要为他开纪念会。

现在,纪念路遥逝世20周年的专辑已在2012年第11期《收藏界》面世,纪念路遥的书画作品也都征集到位,就差一个纪念会了。为了这个会,高玉涛社长没少费心思。

高玉涛社长原想纪念会在路遥的忌日—11月17日召开,并且开会的时间就定在中午,以契合路遥的那句名言“早晨从中午开始”。为此他提前两个多月就起草了方案,分送几家单位,争取联合主办。最早落实的合作方是鲁迅文学院,因为该院的常务副院长是路遥的好友白描,白院长对活动全力支持。活动场所定在哪里呢?9月下旬,我曾向高社长推荐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希望能联合人大文学院一起主办,这样既能解决场地问题,也能解决观众问题。为此,我把方案发给了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时值人大举办75周年校庆,孙先生是大忙人,百忙之中给我回话说,活动不错,等过了十一再具体商量。没想到,十一之后等来的结果却是活动已排满,无法参加。随后高社长又与北京大学联系,希望活动能在北大举行。他说北大同意参与主办,合作方是北大团委、学生会,连地点都定好了,时间就是11月17日。开会的日子一天天迫近,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北大方面突然通知高社长,因召开十,活动推迟。看来,17号是不行了,尽管对此变动有些遗憾,高社长还是同意了。十过了,何时开会呢?当高社长与北大落实开会日期时,没想到北大方面变卦了,说因该校团委书记工作变动,活动取消。无奈之下,高社长再次找到白描院长,并将活动地点改在鲁迅文学院。这时,离开会日期只有5天了。

我之所以这么详细地记录会议的筹备过程,不是想突出高玉涛社长有多大功绩,而是想让大家了解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民间自发举办的活动。实际上,高玉涛碰到的困难一定比这要多,我只是列举了自己知道的一些,从中也可见一斑。其实,有些困难就是人为设置的障碍,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过的话可以随意更改,他们不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路遥与莫言本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尽管他俩都是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但是因为高玉涛要举办的这个纪念会恰巧与莫言获奖赶在了一起,使人不得不把两人联系起来。《南方人物周刊》在报道路遥的文章中还印上了两人1987年的一张合影,并说“莫言的获奖解决了路遥当年所发出的疑问:‘为什么不理会中国当代文学这些成就?’”因此,可以说莫言获奖也是遂了路遥一个心愿。如果路遥在世,也会为莫言感到高兴的,确切地说,是为中国文学感到高兴,因为世界的目光终于看到了中国,而这正是路遥等中国作家所深切期盼的。

路遥英年早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考。按照诺奖委员会只给活着的作家评奖的原则,路遥此生已与诺奖无缘。我们不能说路遥那近于疯狂的创作就是为了摘取诺奖,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甚至走向国际为中国文学争光,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有人说,在这段时间内,除了莫言,任何关于中国文学的话题都是苍白的。随着图书排行榜莫言小说的一统天下,人们在恶补莫言小说的过程中,在民间故事、历史、魔幻与现实的来回穿越中,不断享受着感官的饕餮盛宴。连带着,被莫言推崇的马尔克斯、福克纳的作品也跟着热销。我敢说,在2012的这个秋冬,包括我在内,有许多中国人都窝在家里消费莫言,阅读小说成了一次文化的洗礼。我希望这种状态能持续更长时间,因为它总比充满焦虑、无所事事要好。

那么,在莫言热的背景下,举办关于路遥的纪念活动,意味着什么?

谈到莫言与路遥,不能不提他们的文学之路。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他们有不少的共同性:出身农村,了解农民;少年时期都遭受过饥饿的折磨;挚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深切地关注身处社会底层的百姓;作品中渗透着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怀。

同时,他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路遥选择的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对城乡社会进行全景式史诗般的描述,挚爱黄土地,发掘人性的美好。路遥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真善美是他作品的灵魂。阅读路遥,仿佛在听一首咏叹调,在悠扬的旋律中感悟生活的美好。莫言则是带着对传统的颠覆冲向文坛的,他的作品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思想的自由与平等中挥洒描写万物生灵,在血腥与暴力中拷问人的灵魂。莫言的思维是跳跃的,在古今与虚实中交流穿梭。他不断解剖人性,在冷酷中最终走向温暖。阅读莫言,仿佛坐在4D影院里观看星球大战,随时可能飞来一个星体,在心惊胆颤中体验着日常生活中所不曾有的刺激与。路遥写苦难也透着温情,莫言写快乐也透着冷酷。

文学具有多样性。长空搏击,殊途同归。无疑,路遥与莫言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地标。

高玉涛社长来电话说,开始还为请嘉宾的事犯愁,没想到,临近开会,请到的重量级嘉宾越来越多,大家一听说是纪念路遥的会,都愿意参加。特别是路遥的女儿路茗茗,多年来很少露面,这次也答应到场。路遥的胞弟王天笑,近日肝病发作,本来计划29号住院手术的,现推迟住院专程来京出席这个活动。来自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几位企业家听说要举办纪念路遥的活动,专程赶来,他们是路遥的读者并深受其作品的影响。高社长说,活动现场展出的名家书画准备邀请几位企业家收藏,所筹集的款项全部交给天笑,作为他这次住院手术的费用。而高社长已经为这次活动花费了十几万元,他说,为路遥做事,值得、应该!

我想,明天的纪念活动一定会很热闹,一是因为路遥,这是一个有号召力的名字,嘉宾云集,况且现场还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立体展现路遥作品的魅力。二是因为莫言,再过几天他就要去北欧领奖了,文学界的这次聚会肯定少不了关于他的话题。三是因为倪萍,她义务主持这次追思会,并作画和写了文章向路遥致敬。

诺奖来了,莫言热了。路遥走了,他并未离去。有了他们,文学之路不再遥远。

路遥人生篇8

一个人出生的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乃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种族、时代、地理环境是决定文学的三个重要因素。”[1]他认为,鉴赏作家作品时要注意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此,文学的地域性慢慢成为人们研究文学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地域文化对一个人的创作心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路遥出生的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因此带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的双重特征。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积淀、乡规村俗等等对路遥的创作心理产生了无意识的投射,在路遥的创作心理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一、乡村里的恋土情结和传统道德

新中国建立之时,路遥出生于陕北农村,在十七岁之前甚至没有走出过县城,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陕北的黄土地无疑是路遥的情绪磁场和创作源泉。对土地的依赖,对陕北农民深沉热烈的眷恋,以及对民间传统道德的认同,形成了路遥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从而产生无意识的创作冲动。陕北黄土高原在路遥的意识世界里不单纯是种庄稼的土地,它远远超出了农村与农业的概念范畴,可以概括为三种时空、内涵层次不同的意义:

一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农村与农业,或准确一点说,指农村社区生活和弥漫于其间的传统农业文化。陕北黄土高原一带数千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当地的居民们过着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土地的质量和粮食的产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利希?波尔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有一种对土地的健康意识――人属于脚下这块地。”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陕北人一生都离不开黄土地,世世代代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路遥的父母是千万陕北老农中普通的一对,卑微老实,整日在烈日下劳作,在干旱的黄土地上求得稀缺的粮食。因此,黄土地上农家出生的作家路遥,一生倾诉了对黄土地深深的依恋。在写作时,路遥经常想到“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每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直到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路遥在稿纸上的“精耕细作”和陕北农民在黄土地上的刨挖耕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中途,身患重病,回到故里,瞬时感到“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得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他始终相信一句名言:“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对陕北黄土高原充满感情的描摹随处可见,“铺张”到近乎炫耀,从不吝啬自己的激情和语言,从不掩饰内心对这片黄土的热爱。

二是与土地、与底层生活实践相关联的父母、亲朋、家族,甚至于基层干部的综合,可称之为“土地―母亲―人民―劳动实践”形象系列。在路遥的笔下,老实巴交、勤勉善良的陕北农民是经常被刻画的形象。路遥早年生活十分贫困,在最困难日子里,凭借周围乡亲的关爱和资助得以读完中学。因此,对于黄土地上的人民,路遥始终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他一方面把笔下的人物当成自己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一样,对其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同时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不幸。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饱含感情地描写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他们大多生活困窘,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明晓做人的基本准则,相互尊重,在对方陷入困境时能够相互帮扶,善意待人。即使是小农意识强烈的田福堂,善于钻营但又活的窝窝囊囊的孙玉亭、四处浪荡一事无成的王满银,抑或是疯疯癫癫的田二,作者都没有对他们进行极端的批判和否定,对于他们,读来没有丝毫憎恶,概叹之余反而可以找到一些人性的闪光点,作者对他们只有理解,没有丑化和嘲弄。

三是陕北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构成了路遥的生活体验情境,使路遥产生了对道德、情感主题的认同,同时成为路遥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为后期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资料,交代了路遥的心路历程变迁,指明了其精神家园的去向。陕北地理位置偏僻,地形独特,与同属三秦大地的关中迥异,同时也独立于与之毗邻的内蒙,鲜与外界接触流通,至今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文化形态,儒家意识尤其明显地浸润着这方土地,长期生活于此的路遥不能不受此濡染:首先是孝悌。孙玉厚一家虽然生活极其窘迫,但是心性善良、诚信待人,在街坊邻里间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家庭成员内部更是在相互关切、帮扶中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数以万计的陕北农民家庭的缩影;其次是仁义。重义轻利在孙少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办砖厂开始发家致富时,同村的人向他救助,他不但没有拒绝,反而想尽办法扩大砖厂规模,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还有孙少平,在工地打工时,遇到弱女子小翠被包工头欺负,当即挺身而出。还有“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田福军身上体现着整部小说中最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与孙少平精神相通,融汇于巨大的“暖流”,他是人文传统培养出来的,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士阶层人格精神的典范。小说以充分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表现人文,以黄土地精神来表现民族精神,描写孙少安做出出资办教育的壮举,是接受了这块土地上一种“历史意识”的支配,是精通孔孟学说的金先生的儒家人生,启示了他,使他领悟了一种使命。“东拉河一带像他父亲那个年龄的人,如果有识字知书者,都是受惠于这位老先生,连赫赫有名的田福军,也是在金先生膝下完成的启蒙教育……”[2]在《平凡的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恪守着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及良好的生活品行,这在现在浮躁的都市中显得弥足可贵。

二、苦焦土地上的审苦意识和奋斗精神

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典型的沟梁峁塬、纵横交错的高原山区,几无植被覆盖的黄土,一遇暴雨就被冲刷、切割得支离破碎,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的深沟大壑,直接危害着农业生产。这里身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雨不足,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但是苦焦的土地并没有使人消极颓废,束手就擒,反而磨练出了秉性刚烈、极富革命性和奋斗精神的陕北人,孕育出睿智、牧民一样彪悍的陕北独特文化人格。

从历史上看,陕北是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结合处,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结合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常年战火硝烟不断,人种血缘也不断融合重组。陕北人多有“胡气”,何谓“胡气”?艾菲在他的论文《论“陕北题材文学”》里这样写道:“有‘胡气’的汉族是由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共同哺育和塑造起来的,是具有特殊气质、特殊性格、特殊心态、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素养的汉民形象。它的具体形象是既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又具有渗透性和开拓性。总的来说,他们保守和凯觑、善良和剽悍、诚实和豪放、笃重和侠勇,在这块黄土厚垒沟壑纵横的土地上,盈荡着质朴的民风和豪侠的气概。”[3]

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因素遗留下来,日复一日地渗透进这片干涸的黄土,孕育出独一无二的陕北区域文化特色:充满“胡气”的特殊气质、多情嘹亮的陕北民歌、气势逼人的红色腰鼓、喜气洋洋的秧歌队、干涩绵远的祈雨调等等。看似一望无际贫瘠的黄色焦土,内蕴着民性粗豪、生猛盎然的精神特质,这对路遥的创作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陕北贫瘠的生活环境和路遥困苦的早年生活,使路遥对苦难“情有独钟”。但这一审美心理机制并没有让路遥颓废消极,止步于主动追求人生价值之路。在父辈们及其乡邻的熏陶下,路遥继承了陕北人自古以来不畏苦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苦难的每一次袭击都激生穿越苦难的反作用力,使得他更加自强不息地超越苦难。对苦难的渴求和超越几乎成了路遥的精神标识。

在路遥看来,人对生命的把握不是通过享乐,而是通过痛苦的体验和对于苦难的超越得来的。他把奋斗过程看成人精神的动力,生活的动力,只有在沉重的劳动中才能获得安全感,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对苦难的追寻,在路遥这里已经达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认为“只有排斥舒适、斩断温柔才能在暴风雨中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能弹拨出绝响”,苦难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渴求苦难的个性倾向发展到极端,无疑便具有了某种自虐色彩,甚至构成一种殉难冲动。路遥本人就是这样为了崇高的文学事业执著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路遥笔下人物也更多的是战胜苦难、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向命运低头,不放弃梦想,绝不退却,更不会精神崩溃、意志消沉,都呈现出强健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存态度。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生活态度一再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每当生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他一颗年幼的心总要为之颤栗,一次又一次,使他的心脏渐渐地强有力起来,并在一次次地磨难中也尝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滋味。他觉得自己正一步步迈向了成年人的行列。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第二部第42章写到:“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这是路遥对孙少安进取精神的肯定,同时也借助人物形象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两人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但是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开拓出新的人生疆域:孙少安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在他身上有一种积极上进、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在不断的挣扎和努力下,成为了村子里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孙少平自幼成绩优异,在农村之外更大的世界一展拳脚,他们是农村里走出来的两个开拓者,对于他们,路遥的态度无疑是积极肯定的。

三、出走后的自卑心理和自尊需求

陕北自古就是一块苦焦的土地,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魏晋以降战乱不断;另外,陕北处于边地的边缘性和包容了他民族、他区域的生存方式后自然形成的文化维度的多向性,构筑了陕北人疏淡民族法理、放逐村落秩序的乡土消解心理与文化移植心理。“逃离”与“出走”始终是陕北人亘古难移的精神情结,也成为隐喻在区域民族灵魂深层中的精神意象,同时成为我们解读陕北文化进而诠释其生存状态的一个解码。

路遥在极度困厄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成绩优异,对学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执着情绪,这一方面来自于他对知识的爱好,另一方面,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更强烈的改善自己身份及处境的迫切需求。在路遥的大部分小说里,主人公的设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大都是来自于农村的优秀青年,自小成绩优异、积极上进,在书本里看到了和自己生存环境迥异的外部世界,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新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毕生为进入外部世界而努力。在从农村走入城市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其文化身份的认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乡下人在进城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难的处境。自幼耳濡目染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乡村文化的烙印,在进入城市之后,面对着另一套迥然不同相异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常常觉得身份错位,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绪。在路遥的笔下,我们明显地看到,自卑并没有使主人公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而是以反作用力的方式激发出人的自尊和潜能。

在路遥的小说里,主人公一直徘徊在农村和城市的罅隙,流亡在文化的断裂地带。表现在心理状态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卑与自尊的相互胶着。这无疑也是路遥本人的自况。当这些主人公在外出的过程中,触碰到城市的坚硬壁垒后,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情绪。而与此相对应的,浓重的自卑感激发了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对城市的抗拒。《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学校极为自卑,“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但他感觉比别人都低了一头”,“而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都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当穿戴时髦的顾养民一边优雅地点名,一边神气地抬腕看表时,“一种无名的怒火就在胸膛里燃烧起来”,以至于点到他的时候,他故意没吭声。

路遥人生篇9

关键词:配电网;开关柜;就地遥控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的迅猛增加,城市配电网建设也日新月异,配电网架结构日益复杂。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负荷转供,停电检修等工作,对开关设备的倒闸操作也越来越频繁。而现场运行操作人员由于开关设备质量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本文针对开关柜现场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设计实现了一种就地遥控装置,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遥控器在距离环网柜、开闭所开关柜安全距离以外的场所对开关柜遥控操作,并且装置具有编码功能,通过对开关编码防止误操作。

1.终端设计要求

1.1 总的要求

系统设计输出产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开关柜成套设备,实现开关柜内断路器或负荷开关的遥控操作功能。

1.2 功能要求

(1)系统构成分为接收控制设备和手持遥控设备。

(2)接收控制设备能够方便地进行现场安装固定和接线,具备多个回路的控制和位置监测(断路器位置、接地刀)功能,具备可扩展性,可支持6路、12路、18路开关柜。

(3)接收控制设备能够进行设定,能够进行五防逻辑判别;能够与手持遥控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4)接收控制设备预留在线升级接口,便于现场维护和升级;

(5)手持遥控设备具备按键输入功能、方便携带和操作。

(6)操作防勿动,防交叉作业串扰,防操作抖动且分闸优先。

(7)系统设计产品符合电力行业自动化产品设备制造标准规范和电磁兼容方面相关标准。

2.整体结构设计

终端装置采用。具体硬件构成如图1所示。

3.硬件设计

3.1 遥控编码

遥控编码主要由遥控按键,编码CPU和输出通信接口3部分组成。

编码CPU识别当前被按下的按键生成控制命令,并前缀加入96位唯一识别ID,形成一个完整的遥控命令帧。然后根据特定的滚动算法对遥控命令帧进行加密。完成加密后将生成的完整帧以二进制数据流的格式送入信号调制电路。

3.2 信号调制与解调

主要由调制电路和解调电路组成,遥控设备和接收终端设备中均设计。

信号调制,采用ASK数字信号调制方式,将编码好的控制命令以二进制方式注入一定频率的载波。然后通过发送电路发送出去。

信号解调,采用超再生接收电路,将收到的无线信号经过选频电路选频后,将某一频率载波上的“0”,“1”编码逐一解调,并送往CPU解码。

因此来说,能够在不同的频率上同时建立多个(256个)信道,且互相之间不构成串扰。

3.3 遥控解码

遥控解码主要有通信接口,CPU组成,信号出口。

利用通信接口,CPU将解调电路输出的二进制数据,流接收并保存。待收到完整的帧的时候,首先启动滚动解码算法,将加密的二进制数据流中的遥控命令解码出来,并根据遥控命令,执行信号出口操作。

3.4 执行输出

执行输出主要由驱动电路和执行继电器组成,安装于接收终端装置中。

CPU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执行继电器,最终输出跳合闸信号,最终完成受控对象(断路器、负荷开关等)的合分闸操作。

3.5 无线收发

采用串口无线透传模块实现,其支持65535个地址和255个信道。

其工作方式有4种:一般模式,唤醒模式,唤醒模式,省电模式,休眠模式。通过外部引脚M0、M1来实现模式切换。模块有4种工作模式,由引脚M0、M1设置;详细情况见表1。

终端常规状态为省电模式,遥控器处于唤醒模式。遥控连接失败进入休眠模式,终端连接失败进入0信道。通过跳频和修改通信地址,防止交叉作业时串扰。

4.遥控过程

4.1 遥控学习

本方案采用特征码固定方式。每个遥控器有一个固定的特征码(设备ID),用于中断对遥控器的学习识别。

操作方式采用终端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开放两个独立的信道一个用于学习(CH_Sty),一个用于操作(CH_Act)。在学习频道,遥控器将特征码写入终端,终端此时只认知该遥控,并每秒钟被询问一次,如果询问中断则,遥控器进入关闭模式。

特征码学习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4.2 终端运行流程

(1)常规状态下处于0信道监听状态(手操器召唤信道),红灯亮,不接受按键遥控的任何指令;

(2)按下终端学习按键,进入按键遥控学习模式,调到信道1;

(3)10秒钟之内收到按键遥控任何数据帧,记录当前遥控ID,并回复确认帧,进入状态4;否则,返回状态1;

(4)进入步骤3遥控器约定的信道和地址,至少每10秒钟接收到一个数据帧,如果未收到返回状态1,如果收到了,判断数据帧。如果数据帧是联络询问帧,则恢复确认帧,并保持此状态;如果数据帧是操作帧,则进入状态5;

(5)判断当前操作回路是否完整,和是否具备操作条件,如具备则执行操作,操作完成后,返回执行操作确认帧,否则不执行操作,返回拒绝操作确认帧。然后回到状态4。

4.3 遥控器运行流程

(1)设备上电,此时未建立链路,黄灯长亮,遥控自动进入信道1,地址为广播。

(2)按下遥控器任意按键,发送遥控指令(附带一个随机的信道和地址协商),如果收到正确的返回帧,表明建立了链路,则进入状态3。

(3)进入协商的约定信道和地址,绿灯长亮,每秒钟发送一个链路询问帧,如果收到回复,清除连接失败记录,并点亮绿灯,如果收不到回复则将红灯点亮半秒钟,绿灯熄灭,并记录一次连接失败,如果失败次数超过10,则进入状态4。

(4)连接中断,关闭遥控无线功能,红灯常量,等待关机。

结语

本文利用现代微处理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实现了一款适用于环网柜、开关柜断路器就地遥控操作的终端装置。方便现场运行操作人员采用就地遥控方式进行开关操作,降低人身伤害风险,为现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文中的设计方案和终端设计均已投入到了实际产品和应用当中,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今后,根据现场运行情况和经验,对终端进行进一步地功能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锦华.现代调制与解调计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 ST《STM32F系列ARM内核32位高性能微控制器参考手册V10_1》[Z].

路遥人生篇10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遥控;安全运行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人员提供电网运行所需的各种实时信息,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视和控制,因此,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的运行和控制日益复杂,这就要求SCADA系统采集的电网实时数据和控制功能必须及时、准确和可靠。

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资料,从SCADA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在遥控、遥信、遥测三个方面碰到的缺陷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分析探讨出解决方法,以达到缩短调度自动化系统消缺时间从而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目的。

一、遥控

遥控是由调控中心发出命令,通过远程通信技术,远距离对发电厂或变电站的断路器等设备进行分闸或合闸的控制操作。

1.遥控执行流程

遥控一般是由调控人员在主站SCADA人机界面(监控工作站)上选择设备,启动遥控操作。遥控命令由前置机系统下发,经远动通道、厂站远动主机到测控装置,遥控操作遵循先选择、校核、后执行的原则,遥控执行流程如图1所示。

因遥控操作是为达到对电网运行的控制,而现在变电站又都是无人值班,这就要求遥控操作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遥控返校失败,遥控执行失败等现象,紧急时会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遥控失败原因分析

遥控失败一般包括遥控返校失败、遥控返校超时、遥控执行失败等现象,一般检查流程是:检查主站系统对于该开关的有关遥控参数的填写是否正确、通道有无异常、远方/就地切换开关位置、远动主机是否异常、测控装置是否异常、遥控出口压板是否正常、控制回路和控制电源是否正常等。下面简要介绍影响遥控失败的几个因素:

(1)主站参数设置原因。当远动传输规约参数设置不一致、遥控点号设置不正确等会导致遥控返校失败,甚至误遥控的情况。因此,主站遥控参数的设置应与现场一致,且不得随意改动,遥控参数的变更可以参照保护定值单进行管理。

(2)通道原因。通道中断时会导致遥控失败,而当通信线缆接触不好或者通道存在干扰源使得通道误码率较高时,会导致主站的遥控命令源码产生畸变或者不完整,不能正确的下发到厂站,或者不能正确接收厂站遥控返校报文,会导致遥控返校失败、遥控返校超时、遥控执行失败等现象。

(3)测控屏上远方/就地操作把手处于就地位置。这时遥控回路不通,会导致遥控返校失败。要注意开关柜(开关本体操作机构箱)上的远方/就地操作把手,当其处以就地位置时,也会导致遥控失败。

(4)测控屏上遥控压板未投入。这时会导致遥控执行失败。

(5)设备处于闭锁操作状态。当测控装置处于置检修状态时,遥控操作会失败。当设备满足逻辑闭锁条件时,会导致设备遥控操作失败。当断路器机构处于控制回路断线、SF6压力低闭锁状态时,会导致遥控操作失败。当断路器机构处于弹簧未储能状态时,会导致遥控合执行失败。

(6)出口执行继电器不能正确动作。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执行继电器失电,二是继电器损坏,均会导致遥控执行失败。

(7)遥控电源断开。当遥控电源断开时,遥控点的执行继电器处于失电状态,不能执行遥控点的开合操作,会导致遥控执行失败。

二、遥信

遥信信号是电网调度中最重要的信号之一,它反映电力系统中发电厂、变电站内各种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遥信值例如开关位置信号、报警信号、保护动作等信号,远距离传送给主站端。遥信值及其状态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其他数据处理的基础,也是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因此,遥信信号应及时、准确和不丢失,否则可能给电网调度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电网事故情况下,遥信信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调度员处理事故的正确与否以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尽量减少遥信误发、漏发、丢失等现象的发生,是自动化专业人员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1.误遥信原因分析

遥信漏发、误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情况:

(1)测控装置发生异常导致误发、漏发。如测控遥信板件故障、与远动主机通信中断等。因此测控装置(包括测控保护合一装置)异常时要有硬接点告警信号产生(一般接入相邻测控装置)并能够及时送到远方监控中心。如没有硬接点交叉告警或接入公共测控装置的须确保在总控实现装置通信中断信号,防止自身故障不能产生告警软报文。

(2)电磁干扰导致遥信误动。如果遥信电缆很长,且经过一次高压设备附近,则高压设备产生的电磁场会在信号回路上产生一定的干扰信号,当干扰较大时,便会导致遥信误动。另外,现在测控一般都就地安装于开关柜上或安装于继电小室里,离远动主机所在的主控室相距较远,一般用通信电缆互联,如通信电缆受到干扰,同样也可能导致遥信误动。为降低电磁干扰对遥信的影响。首先确保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的信号隔离,遥信电缆要采用屏蔽电缆,远距离的通信优先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纤以及设备的接地必须良好;其次在软件上通过“延时重测”的方法,即首先保留第一次变位的状态,设置一段延时(对该信号屏蔽)后重新测量其状态,以此确认真实的遥信状态。

(3)辅助触点抖动导致误遥信。断路器等遥信一般取自操作机构的辅助触点,当断路器动作一定次数后,其辅助触点的机械传动部分会出现间隙,辅助触点表面也会氧化,从而造成触点接触不良导致遥信抖动甚至不动。可以在测控上对每一个遥信输入都设定一个防抖时限,也就是通过“延时重测”的软件方法来消除抖动,一般断路器设定为20ms,刀闸等其他信号为150ms。

(4)远动通道中断或误码较高。远动通道中断会导致遥信接收失败,而通道存在误码则有可能导致遥信误动。

(5)主站数据库、画面处理出错。如信号被设置成封锁、告警抑制、遥信点号不对等状态时,在SCADA人机界面上同样不能正确反映出正确的遥信状态。因此,主站维护工作要认真细致,进行厂站验收时,要做传动试验,确保每一个遥信量都能精确传送到主站。另外,经常核对SOE事件与实时数据库的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漏报现象。

三、遥测

遥测量是电力系统远方监视的一项基本内容,从厂站采集的遥测数据,是计算量和其他应用软件的基础。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电网实时的遥测数据来分析电网各厂站的负载率、电厂的有功出力等,因此要保证SCADA系统的遥测数据能够正确反映电网实时的潮流分布。

1.遥测量采集过程

遥测量的转换过程如图2所示。

电量主要包括一次系统中的母线电压、支路电流、支路有功和无功等,非电量主要是绕组温度、油温等。

2.遥测量分析

(1)测控装置所接线路相序错误,会导致电流正确而功率不正确。检查一下接线,更正接线即可。

(2)主站系统遥测系数、点号等参数设置不正确,会导致遥测量不正确。因此,在验收时必须做遥测加量试验,以验证主站遥测系数等设置的正确性。

(3)测控装置异常,装置显示的电压或电流与装置测量单元输入端子测量值不符。拆掉装置测量输入线,利用精度较高的测量源直接对装置测量单元加量,如果所加量与装置显示不符,则可能是装置精度或通道系数问题,但也有可能是装置内部接线错误。

(4)远动主机异常或通道异常。通道中断或通信规约参数设置不正确,毫无疑问为导致整站遥测量不正确,远动主机异常也会导致整站或部分遥测不正确,因此,当整站或许多遥测显示不正确时,应优先检查远动通道、远动主机及规约参数。

四、结语

调度自动化系统除了要完成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监测,还要对电力运行设备实施控制,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随着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四遥”功能,更要向遥视、电力MIS、电力市场、智能调度方向发展。结合新的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王凤萍,刘晋萍,任景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遥信误动和抖动问题的解决[J].电网技术,1999(23).

[2]叶红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