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十篇

时间:2023-04-01 18:39:21

格桑花开篇1

伴着春天的脚步,雪域高原把白色的衣裙换成绿色的裙子。草原上开始出现了黑色的帐篷,从远处望去,帐篷顶上帽出浓烟,帐篷外有成群的牛羊……

有的人在挤奶,顽皮的孩子在小溪边玩儿水,帐篷内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帐篷外是牛羊的叫声……

山顶上的白雪还未融化,半山腰上一块白一块黑,仔细一瞧,黑色石头的旁边破土而出冒出了绿色小芽,而山脚下的野花漫山遍野,其中最多的就是格桑花,坐在美丽的格桑花中,听到远处有歌声传来,原来是放牧的少女,头上还戴着美丽的花环,看不清少女的脸,只觉得那声音清脆悦耳,像草原上百灵鸟的歌声;哦!我知道那就是天籁,我躺在花丛中嗅着格桑花的芬芳,听着天籁般的歌声,看着蓝天上的白云,一会变成雪山,一会变成羊群,我觉得自己是在梦里的天堂……

北师大燕化附中高一藏族班次仁措姆

格桑花开

伴着春天的脚步,雪域高原把白色的衣裙换成绿色的裙子。草原上开始出现了黑色的帐篷,从远处望去,帐篷顶上帽出浓烟,帐篷外有成群的牛羊……

有的人在挤奶,顽皮的孩子在小溪边玩儿水,帐篷内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帐篷外是牛羊的叫声……

格桑花开篇2

不知道怎么的,看着大夫离去的背影,我想到了刚刚3岁的女儿,这种莫名的联想让我的心越发纠结,痛楚万分。仿佛今天的一切都因为我的过错将丈夫与女儿抛向了万丈深渊。

丈夫患肝癌已经一年了,这一年的时间里面,我尝够了以前从没有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助。我已经忘记自己有多久没有安心下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漫步于花园街道上了。我的身上似乎总被医院消毒水的气味笼罩着。

回到医院后,看着丈夫因为药物反应而痛苦的样子,我的精神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就如同在狂风里挣扎的风筝,随时都可能与自己的身体抛离。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识了那个叫做马悦的男人。或许,叫做男孩更为妥切些。他是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生病住院后,他是自发地来医院照顾他的老师。

在我的丈夫第一次从抢救室内推出来的时候,马悦与他的老师便出现在了我丈夫的病房内。而那天我唯一的印象是,这个男孩子的笑容很灿烂,如同许久没有照耀在我身上的阳光一样让人惬意。

马悦总会在我睡去的时候帮忙照顾丈夫,打水,喂药,甚至帮忙从医院餐厅带回饭菜。对于这样一个礼貌而又热心的人,我没有理由冷漠地对他,慢慢地我们彼此也熟络起来。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或许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乐观而富有幽默感。

有时他还会将我当他的模特,坐在椅子上面偷偷地完成他的杰作。他作画的时候很专注,看着他拿着画笔在纸上舞动着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往日里,伏在写字台上画建筑图稿的丈夫,虽然这种莫名的联想让我有点尴尬,可是我却真的在那个时候忘记了病床上的男人。

“如果你少一点忧伤的话,会更加美丽的。”马悦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说出这样的一句话。而每每面对这样的话语时,我也只有保持沉默。因为眼前的现实让我不可能去乐观地享受生活。

马悦经常会在我们因为无奈的现实而陷入沉默的时候讲起他的一个梦想――骑着单车去。“嘿,想想啊,,蓝天,白云,我一想到这些就无比的平静,心中舒畅极了。”马悦每当说起这个梦想的时候,眼睛中都闪出了无限的渴望。

梦想。对于这个词语我已经有点过于麻木了,因为在我脑海中出现这个词汇的时候,我居然有点反应不过来。或许真实的生活让我已经忘记这个带有美好希望和无尽虚幻的词语确切的含义。

大学时候对于未来的憧憬,自由,简单,快乐,现在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可是我不能不承认,马悦那份单纯而又简单的梦想让我多少受到了感染。

“好想去看看,尤其想见识下传说中的格桑花。躺在遍地的格桑花中,仰望着蓝天,啊,想想都美妙得很。”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似乎已经丢掉了生活的重担,去轻松地享受和体味那份纯洁的快乐。

起去吧7我要画下那刻的你。”马悦兴奋地说着,眼睛十分恳切地盯着我。

我愣了一下,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扭头看了一眼病床上昏睡的丈夫,尴尬而又无奈地笑笑。

在丈夫做完第二次手术的那天晚上,我回到了家,因为丈夫说他特别想吃我做的番茄面。马悦要回学校,他顺路将我送到了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邀请了他上楼。

家中早已经没有了饮料,我犹豫着是不是泡点茶叶的时候,忽然看到了冰箱里面的那瓶红酒,平日里没事的时候经常会跟丈夫小酌。只是自从丈夫病后,再也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马悦说,“别找了,就他吧,吃着番茄面,喝着红酒,这才叫做意境呢。”

马悦举起杯子跟我轻碰了一下,说“庆祝你先生手术成功,祝他早日康复。”说罢,他一饮而尽。我苦笑了一下,喝干了杯中的红酒。

接下来,我们都陷入到了沉默中,只有将红酒不停地送入杯中的行动继续着。我用纸巾擦拭了一下嘴角,正要笑马悦这次夸的太过了的时候,嘴巴忽然被一张滚烫的嘴唇给紧紧地封住。

那瞬间,仿佛有种让人着魔的力量顺着奔流的血管直入心房,让原本已经疲惫麻木的心怦然而动。我试图冷静下来,可是发现自己怎么也不能摆脱这种有着吸引力的嘴唇。任凭着这个热情而又温柔的吻长久地停留在那里。或许是红酒的原因,这吻竟让我发出了一声含糊不清的。

我无力地看了一眼这个男人,马悦,那个拥有着一双迷人的眼睛的男人。那个笑起来让人心生荡漾的男人,那个多次帮助过我的男人。那个我叫他弟弟的年轻男人。

我终于还是闭上了眼睛……

丈夫的相片摆在我的面前。我凝视着,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不敢正视这张黑白色照片中的那个男人――那个曾经让我无比激动无比快乐的男人,但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让我如此羞愧如此疲惫如此不堪的男人。因为我背叛了他,哪怕只有那一次。

丈夫的葬礼相当简单,除去少数的朋友,只有我默默地用泪水为他送行。我并不打算让年仅3岁的女儿承受她失去父亲的悲伤。这种无情的困苦我只想一个人背负。

从葬礼回来的路上,我收到了马悦的短信。

“我会暂时的离开,我想一些事情会在你冷静下来后,想清楚的。希望在我回来的时候,能再次见到你,见到那个快乐的女人。保重。”

一个人的日子,像无线的风筝。工作,买菜,陪着女儿看书,嬉闹,编造着她的父亲在外地工作的种种谎言。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孤独,尤其在女儿沉沉睡去的深夜。黑色的夜,我时常望着窗外惨淡的月光,想着那个脸上拥有着阳光笑容的男子。

我的手不止一次地徘徊在手机通讯录里他的名字上,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有按下。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想法,任凭着眼前的日子流逝而过。

在丈夫逝去的大半年后,父母终于忍不住,开始张罗介绍各式各样的人让我认识。

我如走马灯般看着一个个没有丝毫感觉的脸庞,说着一样客套麻木的话语,有的时候跟着眼前的男人机械式地聊着天,会在心里想着另一个人,那个会让我快乐的男人。可是,每当这个人的脸庞在心中浮现,我又莫名地狠心将这个人的形象抹去。

婚礼是在一个周末。没有多少亲朋,好友也就几人。对于这个所谓的女婿他们二老很是满意,成熟稳重,大我八岁,大学的老师,说话的时候总习惯先推推他鼻梁上的眼镜。我不讨厌他,但也说不上喜欢。

婚宴结束后,丈夫开着车带我跟女儿回新家。车子路过原来住的房子时,我要车停了下来。我说我想上去再看看。虽然我知道这房子已经空空如也,但是,我还是想再去看看,毕竟这个水泥的空间承载着我许多逝去的幸福,悲伤,还有,一丝激情的回忆。而如今我就要与它彻底地诀别。

就当我即将踏上房间所在的楼层时,愕然看到房门前横放着一个硕大的旅行袋,袋子上面坐着一个肌肤有些黝黑,但却无比健硕的男子。他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头发凌乱,却别有一番魅力。

那男人听见脚步声猛然抬起头。

马悦。

那张时刻充满阳光般微笑的脸庞依旧那么灿烂,不同的是被烈日镀上了一层更加刚毅的颜色。那已然呼出的“思……”字也含糊的没有了下文。

我知道,他看到了我身后的男人。

他的胸膛开始起伏,像极了我丈夫,哦,不,是我前夫,去世时候剧烈的呼吸时候的样子。他抬起了右侧的胳膊,想要指向什么,却最终又无力地放下。

我想迎接着他的目光,可他看向了我的衣服。那是一件乳白色的旗袍式的婚纱。当时挑选它的时候,我不否认,我想起了眼前这个男人的话,“你这身材穿上旗袍就可以媲美天仙了。”

“你,结婚了?”他艰难地从嘴里说出了这一句话。听得出,那声音里带着哭泣,他在尽力地压抑着,这声音在他与我分别的那天也出现过。

我笑了笑,拉过身后的男人,说“嗯,这是你姐夫,本想通知你,但是没找到你的联系方式。”

马悦的目光中闪现了一丝愤恨,但是这一丝别样的眼神瞬间就消失了,他在努力地调试着,别扭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孔上,他弯下腰,拎起了脚边的行李包,冲我很豪迈地笑笑,说:“祝…你…幸福,我还有事,先走了。”

声音发出的同时,他的身体也已经迅速地从我身边掠过,头也不回地下楼去了。我分明地看到他故意扭开的脸庞上面,那点点映着午后阳光的泪滴悠然地滑落下来。

良久,身边的男人问道“他是谁啊,”

我用手抚了一下垂下的发丝,张开的嘴巴,并没有发出声音,顿了一下后,说,“弟弟。”

回到家中,安顿好女儿后,我悄悄地拆开了那盒子中收到的信件。

撕开信封,里面散落出的是一张张油彩画。公路,田野,黑夜,白昼,暴雨,狂风,飞鸟,微笑……这是一路通往的风景画卷。

格桑花开篇3

能够来到距4000多公里的首都北京上高中的藏族学生,都是从内地其他城市的初中班里毕业的高材生。目前,中国有20个省份的28所学校开办了内地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插班生。内地班(校)在校生总人数接近2万人。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在自治区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欧珠次仁是民主改革后第一批内地学子之一。1961年夏天,出生在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二村的欧珠和同村的7个小孩一起,告别了贫困的家乡,在带领下到陕西成阳的公学上学。在到达当时阿里地区的治所噶尔昆莎之后,他们的羊皮藏袍被打包寄回家里,他们都换上了汉族服装,还领取了酥油和糌粑。在新疆叶城县欧珠生平头一次看见树木、水果、田麦和骑着毛驴的异族人,以为到了传说中的印度,“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而当时,对于为什么上学,去学什么,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还一概不知。”欧珠回忆说。

公学是最早面对藏族学生开办的内地学校,创办于1958年,成立伊始是以文化扫盲、文化基础教育为主,1965年更名为“民族学院”,逐渐向专业教育过渡,设立了预科、会计科、师范科、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农科、藏语文系等6科一系。

欧珠14岁进入公学,经过4年的预备期学习后,升入本校的畜牧兽医专科又学习了4年,学成后回到工作至今。回顾自己的一生,64岁的欧珠说:“我一生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最大的转折应该是赴内地求学的那段经历,那些终身难忘的青春年月。”

与欧珠不同,现在北京中学读高二的达瓦多杰上小学时就树立了到内地班上初中的信心。达瓦多杰出生在林芝地区朗县秀村,村里只有一所小学,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的多杰作为惟一考入内地班的学生,他离开了依靠土地生活的父母和两个弟弟,来到广东佛山一中。

入学时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多杰,在汉族老师的帮助下,从洗衣服、打扫卫生、接人待物学起,到文明举止和与人沟通的方法,“有的是老师到宿舍里一点点教给我们的,有的就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还有的是在与老师相处当中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多杰非常感谢内地的老师,他说:“是最初的汉族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走人生之路,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我至今还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一场特殊的历练

到内地求学,全新的环境和独立的生活,对雪域少年来说是一场特殊的历练。

因为要过汉语关,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汉语老师往往要全天候地陪练口语。1987年秋天,北京中学迎来了来自的第一批学生,他们都是年仅十一二岁的预科学生,80%是农牧民的子女。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听懂、学会汉语,每个老师和二三名学生结成对子,通过日常的交谈和活动辅导学生学习汉语。为了加强理科基础,藏族学生们要完成更多的课业。而从无菌的高原环境来到内地,他们的免疫能力相对下降,病痛也考验着他们正在成长的身体,除了内地常见的感冒发烧,他们还容易得肠胃疾病。

赴内地求学的雪域少年一般还要承担一部分生活的压力。回家乡参加中考需要一笔路费,而多杰的家里几乎没有收入,于是他背着老师,常到学校的垃圾桶里捡易拉罐、到学生宿舍收废纸卖钱,还偶尔从批发市场进一些小型文具卖给其他同学,用3个月挣到了3千多元钱,解决了回林芝参加中考的路费。“第一次用辛苦劳动挣来钱的时候,我感到了出生在农民家庭,每挣一分钱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把内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返哺给家乡的孩子也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情。初中毕业后的假期里,多杰在林芝的八一镇当起了家庭教师,除了自己的学生,还吸引来了这家人亲朋好友的孩子,多杰按照内地学校的做法,一早就带着孩子们做操,然后是早读、上课、布置作业,晚上他还要批改作业。而这一个月的收入成了他来北京的路费和一部分学费。

考取北京中学上高中之后,学校因他的家庭贫困给他减去了三分之二学费。目前19岁的达瓦多杰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前不久学校开展的庆祝藏历新年活动就是他筹备和主持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为学生们来自遥远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把学生视为己出,倍加关爱,早在公学成立的时候就是这样。20世纪60年代,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公学的师生每天一律只吃两餐,玉米、红薯、槐树花是主食,大米、白面只能偶尔吃上一次。有一个现象令当时的学生至今难忘,那就是学生食堂的伙食比教师食堂的好,校长、副校长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在食堂吃饭。

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后,虽然交通费用比坐飞机便宜了,旅途却要花费近一周的时间,内地的藏族学子一如既往地把学校当成家。

18岁的格桑卓玛在昌都地区的城市里长大,小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天津红光中学的班。刚到内地时,才12岁的卓玛特别想家,老师天天来宿舍与她们聊天,还带着她们买东西、教她缝补衣服、把被子叠方正。2007年卓玛考上了北京中学上高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到北京求的藏族孩子,北京中学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心里默默地许下了一个爱的诺言。

卓玛的班主任周勇燕老师每逢节假日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给他们包饺子,做可口的饭菜,她丈夫也参与了进来。每次5名,现在全班同学已经都去过她家了;在一次重要考试的前夜,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她又突然搬着一大箱弥猴桃和香蕉走进了教室,分给学生;寒假期间,她还买了许多葡萄拿到宿舍分给学生;一名男生得胃病住院了,她天天做饭和送饭……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日常汉语能力和应变适应能力,老师们和学生们结成小组,让他们通过一天的乘车、吃饭、逛街,近距离地体验北京。冯秉常老师带着3名藏族孩子来到了王府井大街,“我们所到之处人山人海,于是达次在我左边,扎西在我右边,一人拽关我一只胳膊,巴姆在后边拉着我棉大衣的腰带。就是以这样的队形,我们逛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中午吃 饭时,冯老师让3个孩子按照学校制定的餐费标准点菜;该回学校时,让学生带路。“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站牌又小,真难为他们了。扎西向一位中年妇女问路时,对方又说又比划,还领着他去看站牌。”冯老师回忆说。

由于饮食方面的差异,藏族孩子来到学校遇到的一大难题竟是“吃”,生活老师要指导他们如何“吃”。周连增老师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指导课是吃带鱼。他一边解释一边示范,学生们也学着吃起来,校长高兴地说:“这堂吃带鱼课讲得好!鱼都吃光了!”

回乡工作

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一批世世代代不识字的边远地区农牧民子弟被送往民族学院得到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临毕业时,这些受到教育的“益珠”(藏文:学生)纷纷写血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今天,他们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或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1984年国家做出“在内地创建学校和开办班”的决策,至今内地办学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共自治区教工委书记拉巴介绍说,20多年来,内地班(校)累计招收初中生近3,5万人、高中生近1,5万人、中师生和中专生1万人、高校生1,1万人,为培养输送了1,5万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虽已多年生活在繁华的大城市,但学子忘不了家乡壮丽的山水、传统文化和纯朴的民风。北京中学虽然为藏文已经过关的藏族学生配备了两名藏族的藏文老师,每星期开设一节藏文课,并讲授藏族文化知识,但学生们似乎还不解渴,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仍喜欢用藏文交流,他们的父母也总在电话里谆谆叮嘱:“一定别忘了藏文。”

格桑花开篇4

2、在养殖格桑花的时候,需要保持格桑花的枝条在10cm以上,因为有的品种的格桑花,枝条太短小的话,就很难开花。并且,在秋季播种的格桑花相对于春季的来说,是比较矮小,并且开花数量也没有那么茂盛的。所以格桑花什么时候播种,一般是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最好。

3、在给格桑花摘心的时候,注意不要太早了,太早的打顶摘心的话,就会使波斯菊的幼苗弱化,对生长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定要在波斯菊适合进行打顶摘心的时候在进行。

4、并且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格桑花是高型还是矮型,现在还是小苗就都用不着打顶了,因为到了秋季植物都加快了生殖生长的速度,不打顶也长不高的。

格桑花开篇5

01.

我叫盎然。

春意盎然的意思。

祖母告诉我这是我母亲给我取的名字,她说整个藏族没有一个女孩和我同名,盎然是独一无二的。

02.

“阿妈呢?”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问起阿爸关于阿妈的事情。

有些人可以被埋藏在内心的深处,但是始终都无法忘记,即使她在自己的成长之初就消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与之所有的回忆都是纯粹的空白,但依旧不可磨灭。

阿爸用长长的竹竿赶着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白胖的羊群,我看见和煦的阳光把渗透在他沟壑纵横的皱纹里的汗水照耀得如同湖面般闪闪发光。阿爸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碧空,用袖口擦了一把汗。一脸朴素的表情。

“你阿妈走了。”

“那阿妈去哪了?”

“盎然,等明年格桑花开遍整个小山坡时,你阿妈就会回来的。”

“阿妈会乘着火车回来吗?”

“会的。”

那时青藏铁路刚通车,我和巴桑经常坐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眺望远方,好像在等待什么回来的姿势。其实我是真的在等待,等待阿妈的回来。我们偶尔能看见远方火车疾驶而过,就像是载满了沉甸甸的幸福和希望,随之,传来如同号角般火车的呼啸声,格外冗长。

羊群和牛群悠然自得地在啃食青嫩的小草,不时会抬起头怔怔地看着我们。泥土和青草散发的清香扩散在我们周围。

巴桑对我说,盎然,我们去找八瓣的格桑花吧!传说找到八瓣格桑花就能找到幸福。

我看见温柔的阳光跳跃在她蚕丝般柔软细腻的辫子上,就像从天国洒下的光环。巴桑编着十五根辫子,成串的绿色松石缀在长达腰际的头发上,像是要等待幸福的迎娶。

我说,我不用找到八瓣格桑花,我只需要等待它再次盛开,漫山遍野就够了,阿爸说那时,阿妈就会回来。

格桑花开了,漫山遍野。

我在花丛里没有看见阿妈归来。

格桑花谢了,化作泥土尘埃。

阿妈还是没有回来。

“阿爸,阿妈为什么还没有回来?”

“盎然,再等等吧!要有希望。总会回来的,阿妈那么爱你。”

这是幼时问起母亲时父亲给的我唯一的答复。

03.

有一片如同海洋一样宽广蔚蓝的天空,就像雕琢精致的蓝宝石那样晶莹剔透。

我说,巴桑,你看天空多么纯净,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巴桑说,盎然,其实它离我们很遥远。

格桑花又开了,依旧漫山遍野。

一簇一簇的浅浅的粉红呈圆球状,就像整个世界轮回的姿态。我站在花海里,任凭大朵大朵的花朵将我淹没。巴桑说,你站在花丛里看起来很瘦弱很寂寞。

我看着她笑了。

“盎然,你笑起来真的很好看,有种和很多藏族女孩不同的美。”

我不说话了。

巴桑不知道,我不是纯正的藏族女孩,因为我的母亲不是藏族的女子。这是死去的祖母告诉我的。祖母说我有着和我的母亲一样透亮的眸子,就像一泓清泉,她说我的母亲笑起来就像漂浮在空中的云朵一样柔软。

那时我伏在祖母的腿上抬起头看了看纯净的天空。我想,我的母亲一定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我依旧会和巴桑站在山坡上眺望着浅红格桑花笔直地延伸向远方的铁路,就像梦中由幸福和芳香铺设成逆回到时光背面的轨道。日复一日,有人离开这广袤的草原和终年冰冻的雪山,他们说这里高原缺氧;也有人到来,他们说喜欢这里的纯净的蓝天,就像一个不更世事的单纯孩童。只是走的人多,来的人少。

我指着远处的铁轨说,巴桑,总有一天我也会乘上火车离开这里,倘若阿妈还不回来。

巴桑心疼地抱住我一遍一遍地喊着傻瓜。

巴桑比我大三岁,她总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保护着我。

04.

雪顿节是我最期待的节日,每年那天我们就会涌入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拉萨在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会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甲铃和柄鼓的声音在树影里传播。我喜欢这样热闹的生活。

巴桑和我穿着漂亮的氆麦,穿梭在人群里,我享受这种被人流吞没的感觉。也就是在这样被人群吞没的嘈杂里,巴桑告诉我她要走了,要离开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原。我以为她是在开玩笑,我吃着酸观赏着藏戏并没有搭理她。

后来,巴桑真的走了,她先于我离开了这连绵不断的雪山和广阔的大草原。她走的那天抱着我一遍一遍地叫我的名字,好像是要把我烙在心底一样。

盎然,盎然……

“盎然,你要等我,我会回来的。”

“你要去哪里?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

巴桑看着我没有说话。

“你是不是会和我阿妈一样,在格桑花盛开漫山遍野时回来?”

巴桑突然就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哭泣,她的眼泪就像这广阔草原上纯净的天空一样清澈。我想,收藏她眼泪的土地来年一定会开出惊艳的花朵。

我对巴桑说,好吧!我会等你回来,我会准备最漂亮的绿松石和巴珠以及最纯白的哈达等你回来,然后帮你编十五根辫子,像从前一样缀满成串的松石。

巴桑擦了把眼泪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了。她没有再回头看我,我猜她是怕舍不得我。

其实我是知道她为什么离开的。

巴桑,藏语里是星期五的意思。因为巴桑是星期五出生的。

有人告诉我,星期五出生的孩子懂得爱和付出。

那么巴桑,我会等你踏着开满格桑花的土地回来,和阿妈一起回来。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巴桑的来信,她说她在外面很好,只是很想念的手抓牛肉,很想念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很想念浩瀚夜空里明亮如眼睛的星辰。最后她说,盎然,你要好好生活。

巴桑的信没有写她的地址。我坐在牧羊的山坡上攥着薄薄的信纸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巴桑,你不想让我找到你吗?

这是她写给我的唯一一封信。

来年格桑花开遍整个山坡时,我站在花丛里眺望远方的铁轨等待着火车呼啸而过,我想象着阿妈和巴桑扛着沉重的行李包回来的样子,可是她们依旧没有回来。

再也没有人告诉我说我站在大片大片格桑花里的样子很单薄寂寞。

当整个草原的人都开始剪羊毛的时候,我站在云朵一样的白色里看着阿爸忙碌的身影。我问阿爸,为什么阿妈走了没有回来,巴桑走了也没有回来?草原外面很漂亮吗?阿爸依旧朴素地用袖口擦着如湖面般闪闪发光的汗水,他说,盎然,大草原是世界上最美最纯净的地方,你要有等待幸福的希望。

等待和希望是父亲刻在我成长路程上的词。他说,只要等待和希望,就会有幸福。

我知道,格桑花的象征就是幸福。

05.

格桑花依旧肆无忌惮地开放,我不知道这已经是第几个轮回了。在一片浅红的花海里,依然只有我孤寂的身影。阿妈没有回来,巴桑也没有回来。但是我不再那么迫切地等待,好像所有的等待都成为了一种习惯。

习惯了总是好的。

我把原本打算巴桑回来时送给她的绿色松石成串地缀满到自己的头发上,就像当年的巴桑一样。每天牧羊时我就守在羊群的不远处望着好像可以随手触摸到的清澈蓝天,看着广袤无垠的草原延伸到天边。我想念着阿妈如同浮云般柔软的笑,想念着和巴桑在一起的日子。

我知道我执著得近乎固执。

有时我会偷偷翻出父亲的照片和我的来对比。阿衣(奶奶)曾告诉我说我和阿爸长得不像的地方就是阿妈的模样。我把我和阿爸的照片重叠在一起,希望忖度出印象里一片空白的阿妈的容貌。最终我什么都没有看出来,但是我依旧断定阿妈是最美的女子。

06.

后来,我们的草原上来了一个年轻的支教女老师。她披着头发,穿着一件橘黄的外衣,看起来朴素得像草原上的一朵野花,她的笑就像软绵绵的云朵。我想,阿妈应该和她一样美丽。我习惯喊她尼玛。

尼玛是我给她取的藏族名字,太阳的意思。

我问尼玛:“草原外面的世界美丽吗?”

她说:“大草原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尼玛和阿爸的回答一样。

“那为什么阿妈和巴桑走了都没有回来?阿爸说格桑花开的时候她们就会回来的。”

尼玛没有说话。

许久后她才说:“纳木错很美丽吧!”

“是的,我们这里管它叫腾格里海,天湖的意思。但是我心里的纳木错永远是冰冻的。”

“Just believing and waiting, the expecta?鄄tion will come true.”

“什么意思?”

“只要相信和等待,期望就会成真。”

Just believing and waiting, the expectation will come true.

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句英语。

那年我十四岁。

07.

尼玛走的那年巴桑真的回来了,不过不是在格桑花开的季节。我看着她穿着异族的服装,感觉有些错愕。

巴桑你回来了?我突兀地对她说。她拘谨地冲我点了点头。可是我没有按照当年她离开时的约定给她最漂亮的绿松石、巴珠以及最纯洁的哈达。

在漫长的岁月里,所有的等待都已镀上了不再强求。就好像我每天牧羊一样,成为了一种习惯。

巴桑又说着和以前相同的话了。盎然,你笑起来真的很好看,有种和很多藏族女孩不同的美。

我说,巴桑,让我给你编起十五根辫子吧?

盎然,你的阿妈回来了吗?

我看着她没有回答。

那时我已经知道阿妈不会再回来了。她在我出世那年就去世了。

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十七岁。

08.

我等不到阿妈回来的格桑花开,但我依旧在不强求中怀着希望等待,就像我们都知道自己找不到八瓣格桑花却依旧执著地寻找。

我终于明白阿爸对我说的,盎然,再等等吧,要有希望。

格桑花开篇6

你可曾飞越珠穆朗玛的峰巅

矫健奔跑的羚羊啊

你可曾品尝过拉萨河边嫩草的新鲜

盛开着芬芳的雪莲啊

你可曾感受过雪峰的巍峨

欢唱吉祥的格桑花啊

你可曾吝惜过你的芳香和鲜艳

在云之上 在峰之巅

花朵在用绚丽为幸福呐喊

曾经柔弱的格桑花啊

如今腰杆笔直满面欢颜

她已成为高原的主人

她用开放缤纷了青藏高原的天

飘香的青稞酒啊

不再是只属于农奴主的饮品

甘甜的酥油茶啊

不再有着往昔的苦痛和辛酸

寄予祝福的玛尼堆

不再只为农奴主保佑

随风飘扬的彩旗和经幡

它把今天的心情舞蹈成灿烂

六十载,六十个春秋

有过多少潮起潮涌风起云卷

然而六十年前的事情仍在眼前

那时格桑花都是奴隶主的牛

用完你的力再喝你的血

直至把身上的最后一丝油水榨干

出得是牛马力

吃得是猪狗饭

在他们的眼里格桑花只是一个奴隶

稍不如意就扬起手中的皮鞭

那个时候格桑花呜咽地开

她从没有过如此的缤纷

那个时候纳木措的湖水从没如此清澈

因为我们的血和泪是它的波澜

那时我们虽生活在彩云之上

可却过着地狱般的日子

那时我们虽生活在高原

可从没有见过雪域蓝蓝的天

就是在那一天,大军来了

格桑花才真正挺起了腰杆

就在那一天,奴隶主被打倒了

青藏高原的天空才开始了蔚蓝

就在那一天,哈达洁白了

我们才真正成了高原的主人

就在那一天 ,格桑花绽放了

整个雪域都是欢呼的红景天

这欢呼声一直响彻到今天

并且会越来越响直到永远

我们要让子孙世世代代牢记

谁让雪域不再有压迫和痛苦

谁让格桑花开得如此娇美和鲜艳

六十载,也许在人们眼里沧桑成岁月

可在格桑花心中只是弹指之间

二00九啊,这是一个欢庆的日子

我会让哈达洁白如雪

我会让雪莲的光芒更加璀璨

我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株花

我以绽放的姿态歌唱快乐歌唱春天

我以芬芳向五十六个民族祝福

格桑花开篇7

关键词 粮桑间作;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65.1;S565.2;S888.4;S632.3;S3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068-02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山麓,南接巴山北坡,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南北,海拔在332~1 000 m以上,山峦重叠,山多坝少,地形复杂,气候、生物、土壤、农作物组合和布局都有明显垂直地带性差异。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种粮不忘发展经济,实行粮桑间作[1-6],可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使广大农民从温饱走向富裕。蚕桑产业是石泉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东桑西移、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项目的逐步实施,高效密植桑园面积逐年增加,蚕农种粮的有效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为了栽桑不务种粮,石泉县在池河镇的顺风村、大阳村、五爱村、草苗村等15个乡镇80个村分别试验示范推广了粮桑循环经营模式,在豆类、花生、红苕、地膜洋芋等地块合理栽培优良桑品种,农作物收获后禾苗就地覆盖除去杂草,腐烂后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还改良了土壤结构,配方施肥,粮桑兼顾,达到种粮养蚕双丰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石象县池河镇,其中河滩地在顺风村一组;旱平地在五爱村三组、四组、五组、八组、九组、草苗村六组、七组;山坡地在大阳村一组、六组。

套种作物品种:花生为彩色花生、黑花生、落花生;大豆为中华13;红苕为梅营一号、徐署十八号;洋芋为川王6号、费乌维瑞差。桑树品种:平川地建园选栽枝条直立、节间短、发芽早、适应性强、抗病性强、叶质营养丰富、产量高的品种,如农桑14、育711、陕桑707、陕桑402、陕桑305等;山坡地选栽耐瘠薄、耐旱、抗性强,如何叶白、陕桑707、陕桑402、桐乡青等。

1.2 试验方法

花生行间株间距错位满天星规格35 cm,每种植4行后距农作物30 cm处栽植1行桑树。大豆行间株间距错位满天星规格35 cm,每种植4行后距农作物30 cm处栽植1行桑树。红苕行间株间距错位满天星规格35 cm,每种植4行后距农作物30 cm处栽植1行桑树。洋芋行间株间距错位满天星规格40 cm,每种植4行后距农作物25 cm处栽植1行桑树。桑树平川地栽植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行距1.7 m,株距40 cm,东西向栽植;山坡地栽植密度为9 000株/hm2,行距1.7 m,株距50 cm,等高线环山坡栽植。花生3—4月中旬种植。大豆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种植,红苕4月上旬到5月下旬栽植,洋芋1月上旬种植。桑树10月至12月上旬栽植。

1.3 田间管理

对于套种农作物,及时除去农田杂草,适时做好灌溉和排涝工作,农家肥和氮磷钾科学配合使用。对于桑树树型培养,平川地土壤质地肥沃,合理配置桑树群体结构(单位面积桑园株数、条数及条长)是培育丰产桑园的主要途径,因此石泉县平川地树型要求主干以30 cm,定干高度50 cm处平剪,以后每年都在此位置剪伐而形成桑拳,培育桑拳约5.25万个/hm2。每次疏芽时,每个桑拳留生长芽2个,使总条数约达到10.5万根/hm2,单条平均长度达到2 m,总条长达到21万m/hm2以上,桑叶产量约在33 t/hm2,年养蚕3~4张/hm2以上。山坡地土壤质地相对瘠薄,栽桑密度以便于耕种和水土保持,耕作时将土逐步壅向桑树主干周围,形成桑带,主干高以40~50 cm,定拳高60~70 cm处平剪,以后每年都在此位置剪伐而形成桑拳,培育桑拳数约3.3万个/hm2,每年疏芽时,每个拳留生长芽2个,使总条数约达到6.6万根/hm2,单条平均长2 m,使总条长达到13.2万m/hm2,桑叶产量约在19.8 t/hm2,年养蚕2.0~2.5张/hm2。

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追施催芽肥,投产桑园施氮∶磷∶钾为5∶3∶1的配方肥1 950 kg/hm2,根据桑树生理生长需要加施硼肥30 kg/hm2。幼龄桑园施氮∶磷∶钾比例为5∶3∶1的配方肥1 350 kg/hm2,加施硼肥15 kg/hm2。3月上旬对2.25万株/hm2栽荆桑、老劣桑进行嫁接改良。3月下旬至4月上旬结合第1次化学除草套种花生。4月上旬至5月下旬套种红苕。5月中旬于6月下旬结合第2次化学除草套种大豆。10月中旬至下旬修去枯枝、干桩、细小枝并集中烧毁,对不足1.2万株/hm2的桑园可进行压条补株或补栽合格良桑苗。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结合深翻松土套种地膜洋芋,施肥农家圈肥或水粪。

3月上旬随气温回升,桑园病虫害开始危害桑芽,除人工捕捉害虫、摘病芽外,还要进行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同时蔬去多余芽眼,集中养分,使桑园旺盛生长。5月中旬对幼龄桑园(新建一至二年生)进行摘心处理,3~6 d后进行摘叶、疏芽、施肥、防虫工作,使新建桑园快速成园投产。花生大豆8—9月收获,红苕9—10月收获,地膜洋芋5月收获,桑叶5—10月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对花生地间作栽桑示范5户、5块共0.33 hm2投产桑园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花生产量为3 000~3 150 kg/hm2,间作栽桑后不影响花生产量。采取花生地间作栽桑养蚕,产值增长4倍以上(表1)。对红苕地间作栽桑示范5户、5块共0.33 hm2投产桑园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产红苕12 750~15 750 kg/hm2,间作栽桑后不影响红苕产量。养蚕情况分析:采取红苕地间作栽桑养蚕,产值增长3.5倍以上(表2)。

对大豆地间作栽桑示范5户、5块共设0.33 hm2投产桑园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产大豆2 520~2 850 kg/hm2,间作栽桑后不影响大豆产量。采取大豆地间作栽桑养蚕,产值增长3.8倍以上(表3)。对地膜洋芋地间作栽桑示范5户、5块共0.33 hm2投产桑园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产洋芋17 250~18 750 kg/hm2,间作栽桑后不影响洋芋产量。采取地膜洋芋地间作栽桑养蚕,产值增长2.2倍以上(表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花生、大豆、红苕、地膜洋芋等地块合理间作栽植优良高效桑树品种,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采用粮桑地块合理种植低杆农作物不仅收获了粮食,且饲养桑蚕种60张/hm2,收入49 200元/hm2左右,使有限的地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4 参考文献

[1] 于德清.北方粮桑间作技术的探讨[J].北方蚕业,2009,30(1):44-45.

[2] 冉龙萍,陈国荣.粮桑间作试验初探[J].四川蚕业,2001(2):15-16.

[3] 陈伟.粮桑间作立体种植模式的探讨[J].凉山科技,1992(1):13-14.

[4] 张全忠.粮桑间作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1991(2):33-34.

格桑花开篇8

关键词:非遗保护;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3-0030-06

作为一门新兴的历史学科,口述史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随后向各国广泛传播。由于口述史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大众历史意识形成的独特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存民间、社会和民族资料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境界。笔者以桑植民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相关原理,深入到桑植县采访桑植民歌手及其相关知情人。在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考证,对桑植民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活态现状以及传承发展等进行详尽的解读,以期为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遗产探寻有效途径。

一、桑植民歌调查实录

桑植民歌起源于桑植先民日常生产劳作中所唱的歌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彰显出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深得知名作曲家瞿希贤、白诚仁等的青睐,也曾受到前国家领导人、朱F基等的高度赞誉。然而,随着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曾经一度在桑植境内及其与湖北、贵州、四川相接的部分城市广为传唱的桑植民歌逐渐呈现萎靡之势,被列入我国第一批急需保护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踪迹,我们前往湘西,采访了桑植民歌部级传承人向佐绒、民歌手陈召炯、张巧珍、陈玲玉、宋云辉等,了解他们演唱、传承桑植民歌的往事。

向佐绒,1958年生,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师承谷春凡、向明清、向桂芝、娄菊香、向益仁、谷兆芹、谷志壮、皮禧姑等。她演唱的桑植民歌高亢明快,人称“百灵鸟”,享有“湘西民歌皇后”的美誉。多年来,她不断深入农村搜集整理、传承推广桑植民歌,还先后参加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单位举办的民歌传承活动,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地举办桑植民歌大师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了陈玲玉、宋运辉、徐成武等一批青年民歌手。

陈金钟,1935年生于湖南桑植空壳树乡龙虎山村铺峪里,是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潜心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尤其重视对桑植的民歌的搜集、整理、挖掘和传习工作。出版有《桑植民歌》《桑植白族民歌选》等,为桑植民歌的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尚生武,1952年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河口乡,是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参与收集整理了《民歌资料上、下集》《桑植民歌精选》等,培养了黄道英、张家庆、唐桂珍、熊廷发、王海春、庹红锦、赵吉林、赵群金、胡小舟、谷怡、谢静等大批有影响的民歌手。

谷彩花,1946年生于桑植县官地坪镇杜家坪村,是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始终把桑植民歌的教育传承、市场推广放在重要位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桑植民歌的发扬光大。她还多次受邀到学校作辅导授课,普及桑植民歌知识,带出了一大批学生。

张巧珍,白族人,1942年生。她善演《十摸》《一笔写东南》《初相会》《灯草花儿黄》《太阳起来三丈一》《太阳当顶正当时》《心肝肉肉我的妻》《唱歌要唱童儿音》《山歌好唱开头难》《木匠难修八角楼》等曲目。

陈召炯,1933年生于桑植县潮溪乡红旗村,擅长演唱小调、山歌,如《十劝姐》《白鹤起翅腿儿长》《半天落雨半天晴》《大田栽秧水又深》《一把扇子七寸七》《王八日的歌》《我去前面赶情哥》等。

陈玲玉,1975年生于桑植县空壳树乡桥子峪村。擅长演唱《送郎当红军》《冷水泡茶慢慢浓》《太阳出来照白岩》《四季花儿开》《马桑树儿搭灯台》《高山高岭逗风凉》等作品。

徐成武,1980年生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甘溪村,擅长演唱《三根丝线三尺长》《韭菜开花细茸茸》《四季花儿开》《太阳出来晒山坡》《棒棒捶在岩石上》《太阳出来照白岩》《花大姐》《嘀咯调》《小小幺姑爱悠死人》《马桑树儿搭灯台》《叫我唱歌就唱歌》《桐籽花开砣打砣》等。

在对桑植民歌传承人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如今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冲击、普通话的推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传媒日益普及,加之流行音乐的冲击,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已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许多地方民歌、戏曲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严峻考验,桑植民歌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如桑植民歌表演艺人趋于老龄化,虽然他们会唱很多歌,也有心将其传承下去,但困于没有传人、又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从事民歌的传承工作。而年轻一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先进新兴传媒手段的冲击,接收到的信息都紧跟时代潮流,有些甚至是超前的,他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的桑植民歌根本不感兴趣,很少有人去学桑植民歌,因此出现了传承艺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阻碍着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二、桑植民歌发展历程

回顾桑植民歌的历史,确切的记载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歌谣,屈原《九歌・湘君》中载“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和《九歌・湘夫人》中称“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谖。”其中“沅”“澧”分别指“沅水”和“澧水”,二者均源自今之桑植,上古史称“古西南蛮地”。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益其喉咽,充贼自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症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这里讲述的是汉代桑植土家族英雄相程,率众唱“升险鼓噪”击败汉王朝军队进攻的历史典故。其中的“鼓噪”就是“蛮歌”,即今之桑植民歌。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唱着《马桑树儿搭灯台》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清代,桑植民歌较为普及,同治年间(1861~1875)的《桑植县志》有“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张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县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楼……白叟黄童尽歌舞”的记载。

大革命时期,建立了以桑植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各地民歌随红军进入桑植,为桑植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提高,先后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桑植民歌,出版有多种桑植民歌集,收录曲调10000余支。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太阳出来照白岩》《叫我唱歌就唱歌》《花大姐》等数十支经典曲目唱响京城,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朱F基、李铁映、李瑞环等的高度赞誉,涌现出尚生武、向佐绒、谷彩花、黄道英等一批杰出的桑植民歌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使桑植民歌从澧水源头唱响了三湘四水,并享誉海内外。1987年8月,尚立武随湖南民间歌舞团赴波兰参加第6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会,成为桑植民歌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首次记载。向佐绒曾于1987年在波兰、保加利亚演唱桑植民歌;2000年,民歌手黄道英在英国巴比肯艺术节上演唱桑植民歌;2004年,著名歌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震撼国际音乐殿堂;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宣布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桑植民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桑植民歌艺术特色

桑植民歌体裁多样、曲体丰富、唱词质朴,衬词别具一格,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刻画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提升了民歌自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此外,桑植民歌中使用的独特的发声技巧与润腔方法不仅提高了民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提供了活态的资源和方法借鉴。

(一)体裁类型

从体裁的角度看,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气势磅礴的号子、欢快活跃的花灯、缠绵悱恻的情歌、低沉哀怨的曲艺、委婉感人的风俗歌、荡气回肠的锣鼓、激昂向上的革命歌谣、童趣满溢的儿歌曲调等应有尽有、涉猎广泛。

其中山歌代表作品有《麦草帽儿十八转》《布谷》《高山砍柴不用刀》《棒棒捶在岩头上》《冷水泡茶慢慢浓》《好郎好姐不用媒》《天下只有和为贵》等,可分为“高腔”“平腔”“低腔”三种不同类型;小调有《时刻挂念在心中》《上四川》《花大姐》《无钱讨个半路亲》《长工歌》《单身苦》《抓我当壮丁》《嗯嗯调》《我的对对儿》《八马四季红》《擂擂歌》等代表作品,分属情歌小调、苦难歌小调和生产生活小调三类;号子可分为漤水号子、岩工号子、搬运号子、薅草号子四大类,代表作品有《漤水桨号子》《放排号子》《安全行排歌》《开场号子》《大锤号子》《抬石号子》《挑担号子》《中间薅起峨眉月》《路边黄花开》《下田歌》《到家》等。

花灯多表现老百姓对福、禄、寿、喜、升官发财等美好愿望的吉庆祝福,主要分为唱灯调、花灯赞以及爱情歌三类,作品有《玩花灯》《花灯越玩越有劲》《四季花儿开》《叫声哥哥你莫愁》《花树缠我我缠他》等近130余首;革命红歌大多属于颂歌题材,可分为颂歌、军民情歌、颂红军歌以及颂“农运”歌四大类,代表作品如《将军到》《盼红军》《门口挂盏灯》《农民协会力量大》等近80余首;儿歌采用桑植方言演唱,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音调比较单一,曲调类似语言音调。代表作品有《蛤蟆跳起来》《打铁数十》《捉螃蟹》《数螃蟹》《只吃虫儿不吃禾》《大月亮,小月亮》《数蛤蟆》等。

风俗歌有傩愿调、婚嫁歌、白族源流歌以及挽歌等。傩愿调指在这种宗教祭祀活动中吟诵或传唱的歌谣,如《造殿迎神板》《轻轻走进傩坛内》《下天门》《抬头观见上方神》等。桑植婚嫁歌可分为告祖歌、插花挂红歌、闹新房歌、拦门歌以及哭嫁歌等类型,作品主要有《赞词板》《祝词板》《哭爹娘》《离娘词》《哭娘》《爹娘恩怎报答》《娘哭女》《妹哭姐》《配十姊妹》《哭上头人》《上头姐回新嫁娘词》等。源流歌是桑植白族人民在祭祀先祖的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代表作品主要是《祖训》和《拜祖词》,内容以叙述白族祖先的事迹为主,达到警示后人的作用。在桑植,“挽歌”又被称为“哭丧歌”,指的是在“送亡人”的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用以缅怀逝者,安抚生者。主要作品有《哭亡人》《劝孝歌》等。

此外,桑植县境内还流传有车车灯、三棒鼓、九子鞭、莲花闹等体裁的民歌。车车灯以推车为主要内容,边演边唱,代表作品有《出灯调》《荷花开满塘》《车车灯是个怪》《车车灯两块牌》《坡脚一书生》等;九子鞭多以叙述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唱腔丰富,唱词多叙事,代表作品有《耍起花棍庆丰年》《幺么姑裹小脚》《风调雨顺年成好》《莲湘调》《闹阳春》《十许》《十字》《腊月花烛结鸳鸯》《秤杆搭桥马过河》等;三棒鼓有固定唱词,表演者一边抛鼓棒、一边演唱,代表作品如《桑植出》等;莲花闹的演出形式自由而灵活,无固定内容,亦无固定基调。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鱼不动来水不跳》《恭喜主东好屋场》《十画古人》等。

(二)音乐特征

桑植民歌的节奏往往来源于当地丰富的打击乐,有极具民族风格的打溜子、围鼓以及桑植白族的仗鼓舞等多种形式,为桑植民歌的演唱注入了活力,使歌曲音乐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

桑植民歌旋律音程较小,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进行。其优美流畅、婉转动人、如诗如画,给受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旋律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与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其中“重复”和“联缀”是桑植民歌旋律发展常用的创作手法。桑植民歌的旋律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大量运用波音、倚音、下滑音等来装饰,所见桑植民歌所有体裁的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装饰音,使得桑植民歌有了它特有的韵味。装饰音中尤以小三度上行或下行的倚音最为常见,小三度倚音呈现出和谐、亮丽、婉转的音效,这与桑植人民喜用的大自然题材的意境和形象相吻合。

桑植民歌曲体非常丰富,有半句体、单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穿歌体和多句体等多种形式。

半句体:以两人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前半句以说话的形式提问,后半句以歌唱的形式回答。

单句体:即用同一首曲调演唱多段歌词的形式。《好猪草》《太阳出来一点红》《跟着月亮去看郎》等都是单句体民歌。

二句体: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代表作品有《叫我唱歌就唱歌》《要当红军不怕杀》《坡前坡后讨口粮》《扇子歌》等。

三句体:是在二句体结构的基础上扩展上、下句中的任意一句发展而来,如歌曲《有心哪怕千里路》是完全重复第二乐句构成的三句体。

四句体: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形式,乐句间常用“起、承、转、合”、重复、并置等发展手法。代表作品有《太阳图》《嘀格儿调》等。

五句体:是扩充四句体结构或在四句体结构中插入一个新的乐句构成。五句体民歌结构独特,五个乐句构成一乐段,一般除第三乐句外,第一、二、四、五乐句都要求押韵。如:

多句体:桑植民歌中由六个或六个以上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被统称为多句体。代表作品如六个乐句组成的《芭蕉树上挂红灯》、十二个乐句构成的《一个雀子一个头》等。

穿歌体:是桑植民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积极吸收外来歌种的创作手法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歌曲前面主词部分主要用来描述,紧接着出现新材料的插入内容,与主词形成一个大转折与对比。

例中前四个乐句以起承转合的形式出现,主词部分是对某一具体场景的描述,从第五乐句(第9小节)开始,出现了较大的转折,给人带来层层推进的完美感受。

桑植民歌中的山歌、小调、花灯调等体裁主要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其次羽调式,而宫、商、角调式以及带偏音的各种变体调式也有使用。变体调式常见为四声徵调式、四声羽调式、带偏音(fa、si)的调式。带偏音的调式要么是“fa”、要么是“si”,两个音同时出现的情况在桑植民歌中及其少见。

(三)唱词格律

桑植民歌的歌词融汇了地方语言的精华,野性而不失含蓄、朴素又不乱章法,平实却又意蕴深邃,通常以丰富、凝练的语汇,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段给人带来美感享受。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桑植民歌质朴的歌词中包含着各种美妙的修辞手法,其中以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摹状、顶真、反诘等最为多见。

桑植民歌歌词除了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之外,“无歌不衬,无衬不歌”是其一大亮点。作品中衬词、衬字、儿化音被用来点缀歌词,在揭示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刻画音乐形象,烘托气氛等方面展现了特别的魅力,使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桑植民歌歌词的格律十分丰富,有四字句的《赞词板》、五子句的《越打越团圆》、七字句的《叫我唱歌就唱歌》、五五七字句的《捉鸡》、五五七五字句的《与姐送东西》、七七五字句的《坡前坡后讨口粮》、七七七字句的《菜籽开花结成球》、七七七七七字句的《不为冤家不得来》、自由体多句词的《打鱼歌》以及垛垛句《布谷》等。

(四)表演特色

在桑植民歌的演唱中,卷舌音及“儿”化音频繁出现,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并在各种体裁、题材的歌词中多加衬词、衬字以及儿化音等来修饰,这是桑植人民语言习惯在民歌演唱中的充分体现。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如痴如醉、愉悦陶然。在表演方面,演唱者既遵循地方语言、唱腔和音乐的内在联系,又不拘于音乐所规定的节拍、时值的长短和力度速度等,在不破坏曲调旋律及节奏的完整性基础上,根据语言的声调、语气、语势作灵活的变化处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唱腔形态。

常用的润腔手法主要有抖腔、翻天云、“喔嗬”音、甩腔(收腔)、半声腔以及润白腔等。抖腔即用颤音演唱装饰音;翻天云指上翻八度甚至更高的演唱,如《翻天云》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延伸,有“钻天如云”“余音绕梁”之感。

而“喔嗬”音是将人民或在田间耕种或在山间劳作时发出的“喔嗬”声带到民歌演唱中来,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甩腔(收腔)是歌曲演唱结束时的即兴发挥;半声腔即唱词点到为止;润白腔指以说白的口吻演唱歌词。

四、桑植民歌发展反思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桑植民歌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桑植民歌这一传统的文化品种如何在当代社会立足,如何让她走得更远,这就迫使我们用当代的文化理念去赋予她“与时俱进”的新阐释,才能将传统的内容融入符合时代精神的形式中,实现文化创新。做好桑植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价值的多面性,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旅游经济价值与教育传承价值等都是不容否定的。因此,挖掘桑植民歌的深层内涵,充分展示其多元价值,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桑植民歌的文化意蕴,是我们传承与保护好这一遗产的思想保证。

其次是民歌人才的培养。主张将桑植民歌纳入教育体系,公务员、干部、职工、各单位、各学校都要求学唱桑植民歌,要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等挑选出音乐方面有爱好、有特长、喜爱桑植民歌的好苗重点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对桑植的历史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民情民曲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在专业训练中,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严格、科学地对口培养。

第三是要创新传承模式,要有专业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相关桑植民歌曲调文本、音像资料、演出剧照等原始材料,建立起专门的桑植民歌档案。在保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历史进程、分布地域、文化内涵、文化变迁、传承谱系等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撰写好桑植民歌志述丛书;要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时代特点给予桑植民歌新的文化内涵,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还要充分借助新兴媒体,如电视台、电台、网络、微博等平台对桑植民歌的理论、演唱等进行专题报道,开设桑植民歌专门网站,举办民歌研究、演唱研究会,加强与其它地方民歌的交流,扩大桑植民歌的辐射力、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格桑花开篇9

天很蓝

蓝天下的格桑花

开得格外灿烂

格桑树下的我

早把快乐

栽种在阳光下

让心向天空表白

生活不容我们多想

不容我们太贪心

比如相遇

比如音乐

那是一首歌

做不成格桑花

就做个格桑花下的泥土

格桑花开篇10

拉卜楞寺镇是夏河县政府所在地,是我见过的最袖珍的县城:一条两公里长的街道便是全部,街道一头连着汽车站,一头牵着拉卜楞。从车站出发,以最慢的步伐,半小时不到便穿过长街抵达小城的尽头,游客如潮水般拥入寺院,争看佛法僧;从寺院这头出来的喇嘛却如细流汩出,在大街上摊开,或和居民闲谈或抬眼望天,走走停停,没有目标,悠闲自在。

如果把汽车站看作尘世纷繁的标贴,那寺庙就是内心宁静的注脚。从这个层面上讲,自我放逐的行者们从汽车站步入拉卜楞,便是净化、取经之路。

拉卜楞在藏语中意为“众神的宫殿”。当太阳初升,蛰伏一夜的鹰从开满鲜花的山坡展翅,然后沿着长满针叶林的山谷盘旋而上;静卧山谷之间的拉卜楞108属寺也逐渐从晨雾中苏醒过来,但却用鲜亮的墙面做面纱让拉卜楞延续那份神秘感;四周寂静无声,只有蜿蜒的大夏河水奔腾流淌;河上的木桥上,成群的黄牛大摇大摆地边走边摇铃铛。这不是印度,但是心中有佛,处处皆是须弥山。喇嘛们开始做早课了,梵音穿透厚实的墙面屏蔽了大夏河水声敲打我的鼓膜,头一回觉得诵经声如此天籁。

拉卜楞寺各寺院都为独立院落,108属寺如棋子组成棋盘,而那最外侧的院落外壁都布满了转经诵。108属寺虽星罗棋布,但最外侧的转经诵则串联成线。据说转动―次经诵代表诵一次六字真言,念―次就能清除贪、嗔、痴、傲陧、嫉妒以及吝啬六种烦恼。虽然我不是信徒,但还是转动了经桶。不为其他,因为当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刚满月的儿子虔诚转经,年迈的老太太对着每一个经诵磕长头,便没有了不转经的理由。当然,我没有转完每个经桶的耐心,更没有对着经诵磕长头的那种虔诚,但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身体可以如孤魂常年在外漂泊游荡,但精神必须要有自己的家园。身体常年在外漂泊游荡,或许正是为了寻找那精神家园安抚孤独而不安分的灵魂。日暮乡关,何处是吾拉卜楞。

桑科草原,风吹草低

桑科草原位于拉卜楞寺镇西北13公里。这地方我两天之内去了两次,一次打车和同伴一起,―次骑单车独行。

当拉卜楞寺逐渐隐去,褪去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神性,甘南草原就开始展示出天真灿漫的诗意。给人的感觉就如《圣斗士星失》中雅典娜放下权杖化身沙芝。

漫山遍野的绿色充斥了整个空间。桑科似乎还很善解人意,防止有人患类似“雪盲”之类的眼疾,它特地在浓得化不开的绿色中间点缀了各式各样的花朵:骑上“雪公主”还有五里路/或许有人等我/格桑花开过/就在云深处……把MP3声音调得最大,跟着韩红边哼《格桑花开》边找格桑花。当司机指着一种不起眼的小花说,这就是格桑梅朵时,我失望了c在藏语中,“格桑”意为幸福,“梅朵”代表花。司机接着又说,其实在藏民眼中,叫不出名的花都可以称为格桑。微小而无处不在且无声无息,这样定义幸福或i午更能得到幸福吧。

晚上入住牧民家。“骑马打猎牧牛放羊”,这可是阿朱和萧峰追求的幸福,虽然如格桑花一样微不足道却终不可得,于是把自己开到萧峰模式,虽然没有阿朱相伴左右,但却也地道地牧民了一回:牧羊女把羊关进羊圈后,她挥挥手说要去汲水,于是就屁颠屁颠地跟上,走了差不多一公里路才到汲水处――一处泉眼。牧羊女装满一个50L的塑料桶后又一手拎一只10L的家伙。而只授权我做个玩票的拎一个10L的家伙。本想表示一下绅士之风,但是她却把手一挥示意我不要逞能。虽然我有点愤愤不平但却也只能接受这事实:她走起来如秀凌波微步,我却仿佛被加了千斤坠。汗颜!

躺在草原上看那几朵硕大的白云如玩过家家一样飘来荡去,我乐;有风吹过,格桑花们送来阵阵清香,我迷;“风吹花低现姑娘”,我白日梦;但是却还是禁不住朝那百花低头的方向张望(期望),只看到牛羊(失落),还有狼狗(抓狂)……

躺在花丛中看完日落后又等着数星星,似乎我的虔诚感动了老天。当第一颗星星闪亮登场后,露水也随之降临。而高原昼夜巨大的温差注定了我不能有“露水情缘”,只能退守小屋。推开小窗,引进星辉月亮;侧身而卧,聆听羊咩狗吠夏虫口昌,呀,高原之声;有风拂来,嗅出草香粪味,呃,草原之味……

本期望捕捉到草原日出,没想到它只是刹那芳华,快得我来不及起床。决定踏着薄雾徒步走出草原。朝阳把影子拉得好长,又开始幻想,如果,能有如影随形的姑娘……

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山上的格桑花开得好美丽/我要摘一朵送给你……

MP3中歌声很悠扬,思绪也跟着飞翔。

心中之豁然,身体之轻盈,都缘于这眼前的一切!

达宗湖畔,香浪踏歌

达宗湖距夏河21公里,在海拔3100米的高山上。对游客来说,它是隐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山湖泊,对当地人,它是“圣湖”。

去达宗湖的路崎岖难走,司机把车已开得够慢,但我们却要求汽车开得更慢以安抚我们的神经。到达山顶后,在浓密的山林中沿着石阶往下行百步,眼前突然显现出一个盆地。此时世界只呈现出蓝、青、黄三色。那片蓝是甘南纯净的天空;那团青是长着高大乔木的山峰;那抹黄则是地上铺满的不矢口名的黄色小花们的集体意志。

终于柳暗花明,压抑的心情也随之放松。清了清嗓子准备放声而歌,同伴示意我安静,指了指前方,距我们两三米远处一只旱獭赖洋洋地伏在草地上,占据了去达宗湖的小径。直到我们给它拍够了目片做买路财后,它终于心满意足了,一转身消失在花丛中。“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猜想它肯定是楚留香样的花花公子,回去后肯定有很多母旱獭围着它姣笑倩明眸睐。

终于见到传说中的达宗湖,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湖畔的树木上挂满了经幡,地上落满玛尼纸――据说每到夏初,就会有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沿着圣湖转经以祈福,向湖中投递宝瓶祭湖求雨。这树上的经幡和地上的玛尼纸就是信徒们虔诚的见证。

沿着湖转了一圈,虽然不是以转经之名,但也收获了祥和宁静。心满意足地准备打道回府,发现湖畔一处空地上两顶藏式帐篷中有音乐飘出,于是我们开始追寻那音乐之声。这是一家藏民,一家八口正在此过香浪节。

香浪节,藏语意为采薪,是青藏高原东北和甘南的民俗节日。节日起缘于寺院,古时每年夏天僧人都需外出采集木柴,借此机遇观赏风景,最终演变成僧俗一同郊游的节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此节日是对草原祖先的一种追忆,以此来表达对草原深深的眷恋。

把牛羊放养在山冈上,在风景最秀美的草地上扎营,酒肉水果奶酪摆上案,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跳起欢快的歌舞,唱起浪漫的情歌……以前只是传闻,没想到今天能有幸亲临。

好客的藏民邀我们进帐篷,递上藏包倒上奶茶。电脑中放出轻快的音乐,伴随着音乐,藏民的女儿跳起了轻快的舞蹈一一不问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迷音乐风景琴棋画。此情此景似乎和我的理想无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