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青春十篇

时间:2023-03-25 00:32:15

那年青春

那年青春篇1

记下的青春,

只是酸涩。

青春好像老了,

好似从来没有年轻过!

整个年华都是奋斗,

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爱情,为了生活。

整个华年好像都是坚强,

一路走,一路走,

不能停歇。

现在有些哀伤,

所有获得都是坚强的掌握,

用力的伸手,

用力得获得,

害怕一时的懒惰,

就失去整个人生的戎装。

一路走,还是一路阳光,

奋斗和坚强仍将飞扬,

只是我的青春,

那年青春篇2

――题记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失去了等待和爱一个人的能力,然而我们都明白,又有谁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安静地看看你的伤疤,倾听你的苦衷,慢慢地走进并了解你呢?你开始学会贮藏自己的情感,少一点期盼,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偏执,也就少一点伤害。成长,剥夺了曾经那些矫情又幼稚的情感;经历,冷却了你身上的温度。

你终于学会了聪明,不会再对一个人倾之所有,不会再轻易对一个人敞开心扉,不会再对一个人倾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你长大了,已然不是那个肆意挥霍时间和精力的少年。你要不停息地向前奔跑,没有时间驻足,没有时间恻隐,你必须把更多的人甩在身后,你最无可奈何,但你别无选择。

有那么一段时光,人们总是会感慨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会想起,会思念,会矫情,但片刻之后便会马上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马不停蹄地奔向自己的未来。也不知是摒弃了矫情,还是学会了冷漠。我想,只有放肆地矫情过,长大后才会明白:人的情感,其实都是有期限的。爱、憎、妒、恨,这世间所有的情感,都有期限,过了这个期限,一切都将化作似水流年。伤情是因为遗憾,因为不舍,因为对于感情长久的天真期许,而过了这个期限,已然不会再如此天真了。成长总会教人放下和忘记,而曾经那份伤情和遗憾的情愫,便是对过往青春最好的祭奠。

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无非是那个甘愿为自己停下脚步,为自己驻足的人,这是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后来逐渐懂得:生命的时光,越走越短,真正进入你生命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曾经根深蒂固的情感,也会慢慢地剥离,从你生活的轨迹中消失,剩下的只有回忆。有一天,你会开始习惯告别,习惯真的就再也不见。

我们终会懂得,人的成长,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我们都要学会在生命里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孤独地过冬。不奢求别人,不依赖别人,自己温暖自己,自己之于自己,自己给自己力量和勇气。我们都一样,要学会承受生命的孤独与无助,挺过去,才能看见美好和繁华。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女作家说,我们身处在一个鸡肋世界里,生活上太多食之无味的存在,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那份盒饭。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一种不见眼泪的悲伤和一种不见血肉的折磨。生活,仿佛总在营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缺陷。然而,与其痛而自责,不如释而善待。

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算来,纷扰尘世中,一个人唯有顺其自然,放下得失,内心才能得以涅和自在。

爱恨嗔怨仍犹在,只是心态改。的确,曾经执意守着一段记忆不敢轻易着墨落笔,总惊怕写薄了,亵渎花开;若写厚了,又恐负累。尺度的拿捏,就这样在方寸之间恹恹地诠释着不安与圣洁。如今,流光漫舞走过,风景渐次遁入轮回,自己终可在春山豆蔻与楼台雾失间回过头来。灯火明灭,烟色成灰,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和撞击,而是自己未能平复的心绪。

那年青春篇3

却重重的砸疼了沉睡中的少年

因为迷失自我,而只能是青春的过客

那年,朱红耀眼的生疼

门扉时常无法关紧,像是一个梦

天真,可爱,似雨一样催人泪崩

来不及防备,来不及关上门

无奈中就呆呆地陷入青春漩涡,去感受另一种寒冷

说:青春的尾巴狠狠的扫过童年。记忆不见不增

说:青春的火焰燃起烈火,欢笑与苦伤无角也无棱

说:其实一切都只是一阵随去的风

我们打马而走过一个节季中传说的永恒

还有,还有,那

用泪水朦胧了整片海域的塔灯

那年青春篇4

偏爱静夜,虽身体总在十二月的寒冷里瑟瑟发抖,却又因朋友的一通电话而浑身发热。曾经一起写诗的友人很多都已不再写诗,曾一起做梦的人都已不再幻想,世界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而我却不舍得远离那些干净而纯粹,略带诗意的青春。

越长大越孤单,某时某刻,我们都深刻地解读了生活,却谁也不愿去承认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我们正渐渐走丢。我看到林林种种的琐碎斜躺在朋友们紧锁的眉宇,且散发着缕缕苍凉。也许,我们都是种故事的人,却又会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为着它的精彩度隐隐发忧。

回望这十几年的坚守,竟有着无数感动,它们汇聚成退不去的潮水,淹没了整座城。这十几年的寻梦征途,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山到栋栋高楼,我抖了抖肩上的风尘,却又总在下笔的瞬间忍不住眼眶湿润。我下不了笔,就像雕塑大师拿起手中的刻刀因心中需要描摹的对象太完美而迟迟不敢下手,尽管我不是什么大师。

漫漫人生路上,有些暖,盛开在风里,也凋零在风里。在风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靠文字取暖。我始终相信,怀揣梦想的人,内心永远不会荒芜。

“那长相清澈的少年,循着时光的轨迹,走向了天蓝色的远方;而冥冥中注定的遇见,却又在老城的青石板路上,化成了一粒被遗忘的尘埃。”

我曾在诗中遇到那少年,他会做梦,他会喜欢一朵云彩,他会追求一段美好的爱情,他也会在霓虹灯微弱的光里乡愁,他也会在深夜里写温暖的诗。他像我一样,在城市里行走,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走着走着,差点就丢了。幸好转身我发现,世界依然那么美好。曾执着奋斗了十余年的梦未曾走远。

长大后,我们都在奋不顾身地解剖生活,谁也不曾停下脚步,哪怕一秒。

风一吹,时光就散了,如一触即碎的云烟。我的笔似乎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字,我似乎已经过了写诗的年纪,我却仍咬牙切齿,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继续为梦想拼尽所有;只是这一路上,那些因梦想而奋斗过的青春总在星辉斑斓处闪闪发亮。

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梦里,远方传来淡雅而清新的腊梅香。

行走的路上,我看到冷冬深处,又燃起了猛烈的炭火,如同时光举起的红色火把,照亮了整座城。

梦竟也是暖的,在逐渐被肢解了寒冷的风里。我似乎又看到无数的时光歌者,在青春的路上且行且歌,悠远的韵调,像极了彩虹的模样。他们在风里,荡起内心的狂热,燃烧着生命与梦想,飘向了远方。我说,他们多像我,多了些痴狂,少了些随大流;多了些特立独行,少了些墨守陈规。就这一群“疯子”,他们一起歌唱生活,一起吟诵诗歌。

那年青春篇5

黄昏时分,薄暮微起,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名园之一的伊斯特庄园内,天空被夕阳微微晕染,晚风轻轻吹拂着远处的青山,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Tollgard夫妇――Staffan和Monique举杯庆贺他们的十周年结婚纪念。十年的时光,见证的不仅是他们的家庭从二人世界壮大为现在一支拥有两个小男孩和三只狗的“庞大”队伍,更见证着男主人从SOHO一族到现在夫妻二人共同支撑起一个十四人的优秀设计团队的巨大转变。选择在这座经过五个世纪光阴流转的古老庄园内回忆俩人走过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也许别具一番意义。

在最近热播的青春剧《致青春》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这句话用在Tollgard夫妇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他们的相遇就是那个尽情燃烧青春、追逐梦想的年代中的一个命中注定的意外。staffan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小岛上,从小便喜欢装饰家里大大小小的房间。虽然大学选修工程学,毕业后,他却“任性”地选择了一个同样富有创造性的职业――电影制作。相比staffan早期专业上的多变,Monique的成长过程似乎一直都在按照她的预想进行着。早期从南非移民至英国的她,一直对语言交流和故事叙述怀有浓厚的兴趣。她精通四国语言,早年在牛津大学研修英国文学。毕业后,Monique选择从事演员行业。于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电影制作人和一个演技同样青涩的演员就这样因为一部低成本电影走到了一起。若干年后,内心的原始召唤将Staffan重新拉回了设计行业;而六年后,已转行为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同样酷爱创意的Monique也在看尽电视行业的发展和疲态后,毅然研修室内装饰,选择加入丈夫的设计事业。

虽然乍看之下,Monique选修的专业――英国文学似乎与室内设计无关,但事实上,从大量作品中寻找可识别元素,然后将各个主题或线索联系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叙述,这一点却与室内设计过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Staffan和Monique俩人分别在电影和文学方面的背景赋予了他们钟爱讲故事的个性。Staffan通常运用瑞典式表达中的“红线”来贯穿和叙述他所设计的每个项目。“红线”之于他,就是希腊神话中,提修斯跟随它将自己从弥诺陶洛斯的迷宫中拯救出来的指引;是东亚神话中,上帝围系在注定要邂逅的一对男女脚踝处的红色隐形的命运之绳;是帮助他在一个项目中找到贯穿项目的创造性DNA。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某种设计元素,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Staffan运用“红线”将每位客户的生活和故事用设计的语言――诠释出来。而对于客户来说,能遇到一对擅长“讲故事”的设计师夫妇,是一种莫大的欣慰。无论是“故事”的呈现方式,

“故事”的情节构造,还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各个环节都令人期待不已。在刚完工的金士顿豪宅设计中,室内设计的“红线”就是由工艺美术建筑的基本要素演变而来。Staffan根据工艺美术的美学观念,利用天然石材和木材所呈现的简单形态,展现材料的固有变化和本质美,从而打造出一个以宁静、舒适为主题的空间。同时由于客户想拥有一个印记有他们独特风格的、个性化的家,Staffan还将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进行了延展,设计了一个现代装饰的主题平行贯穿其中。这个主题的叙述涉及到建筑细节、家具、软装和艺术品等设计元素的方方面面。

正如设计中的“红线”贯穿项目始终,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便一直在追寻自己人生中的那根“红线”。青春之所以美丽,令人回味,是因为它时刻充满未知和挑战,正如Staffan一开始并不知晓他成为设计师所需要经历的曲折,而当初一心热爱文学的Monique也会惊讶于现在爱上设计的自己。如今,面对年华逝去,“红线”未了,对于Tollgard夫妇来说,适时的庆贺和怀念不仅是对过去的审视,对未来的尊重,更是对现在的珍惜,因为当下所活的每一天都将成为未来所“怀念”的。

对话录(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Staffan Tollgard简称s)

《现》:研究生毕业后不久,你便成立了现在的设计工作室。当时,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在公司成立之初,在社会和设计经验方面的缺失是否对你的项目设计或公司发展造成任何影响?

S:由于我之前经营过自己的电影公司,因此经营一家小企业并不会让我怯步,我只需要专注自己所做的设计项目。但事实上,每个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好老板。懂得如何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以及为你的团队整体寻找定位,对于我个人来说充满挑战。而且,在经营公司的同时保持创造力也是相当困难的。

同时,想要找到真正可以解答公司经营难题的顾问也不是十分容易的。曾经有一年我们咨询了一个名叫Rachel Smar博士的管理界专业人士。整个咨询过程给予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审视我们自己的企业,然后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它。这也帮助了我们将长远目光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然后开始规划,而非一味地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做出实时反应。

《现》:如我们所知,英国政府对列入保护名单的古建筑的改造和翻新的要求十分严格并因此列出了一系列限制条款。在对此类建筑的设计中,你们觉得最严苛、最具挑战力的限制性条件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你们是如何在规避那些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室内设计的创意性?

S:如今我们对此类空间的利用或改造方式并不必然和一两百年前它们被规划或建造的方式有关。对我们来说,遇到老建筑中得以保留,但对现任业主毫无功能用处的建筑元素是最让设计过程受阻的。另一方面,这些历史元素的存在也有其自身重要的原因,现代居住潮流的变迁不容以毁坏建筑历史为前提。

现在看来,在我们的行业中,列入保护名单的建筑多引来人们的一些负面传闻。事实上,如果你有幸承接一个有建筑价值和优点的历史建筑,你应该欣慰地将它传承下来并将它融入到你的设计灵魂中。在此类项目中,建筑元素本身成为整个设计的“红线”。设计过程应该从这些元素着手,而非将它们看作是设计过程中的绊脚石。

《现》:在英国,什么样的住宅设计是人们最乐于接受的?换句话说,目前英国住宅设计的流行趋势是什么?英国或者欧洲设计圈内最热门的设计现象和设计话题是什么?

S:英国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自身的多样性。如果你经常翻看流行设计杂志,你会看到英国设计的全貌,从超现代生活方式,到田园生活,抑或古典设计。从我们承接的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了解到目前英国住宅的新兴趋势。丰富的游历使人们在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从他们所居住的酒店或到过的餐厅寻找灵感,例如:现代住宅的卫浴间就是酒店spa的住宅版;随着家庭影音室电视屏幕愈来愈大以及愈加智能化,它的设计更多地趋同于影院设计;而现代厨房设计所包含的功能和设备则可与专业厨师的专业烹饪区相媲美。

在英国有几大设计现象是我们所关注的。其中之一就是前几年风行的手工艺运动。这就意味着设计或家具设计背后所蕴藏的故事愈来愈重要,它们的故事能与客户内心产生共鸣。随着东欧,尤其是英国和意大利生产型竞争的兴起,各大品牌竞相宣传其产品生产方式的传承性。与之相伴的是设计师们对于环境的强烈责任感,用圈内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三次,只为购买一次”。我们的理解是设计师对于祖传家具的投资只为能让客户一辈子享用一件做工精良、设计精湛的家具。这当然只是后危机时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这却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一件产品生命周期耗尽之前就将其扔弃是一种不负责任、自私的行为。我们的职责是尽量帮助客户重新利用、重新修复或重新发现他们已有的物件。绿色技术再也无法单一地称之为一种流行趋势,只有绿色设计和绿色科技相结合才能重塑设计行业。

《现》:你们所设计的大多数项目往往呈现出现代感与复古风并存的氛围。其中复古氛围的营造是建筑本身的结构所为,还是你们固有的设计风格的一部分?你们一般是通过什么方式营造室内的复古氛围的?

S:新旧元素的并置既来源于建筑本身,也来源于客户自身需求的个性设计中。一件古老的家具或艺术作品能引起客户情感上的共鸣。并置设计的理念能展现设计的对比性,同时突显每件作品的独特性。如果一套只用意大利当代家具装饰的公寓,那它的室内装饰风格肯定是平整光洁且线条明快的。如果将其与装饰绚丽、手工精湛的细木工家具并置,那么古今两种手工艺的优势就得以展现。此外,混搭风格的空间还能通过视觉呈现传达甚或150年来有关设计历程的信息。这比人们单一地对现代风格或某个特定时期的风格的简单印象要有趣多了。在室内复古氛围的营造中,我们通常会从建筑本身的古老元素或从客户的兴趣着手。我们喜欢挑选几种关键材料,然后在整个设计中不断变换着重复使用,如此便为那些创作大胆的雕塑作品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其得以发挥作用。

《现》:在室内家具的呈现和挑选过程中,你最注重它们的哪些元素,新颖的形式、材料、功能还是技术?

S:我会从家具的功能入手,因为在设计过程中,我总会试图解答怎样生活,怎样更好地生活等问题。如果一件作品的功能纯属雕塑或艺术性,我会考虑它的呈现方式,包括尺寸大小、观赏角度,然后再考虑它的具体形态、所使用的材料和颜色。我喜欢用各种不同材料的家具和陈设对空间进行风格定位,但选材会更多地依赖于产品的功能性,木材、钢材和玻璃是我钟爱的几种材料。多种材料的融合有利于加深空间呈现的整体美和构造美。简单固然是一种美,但并不是所有空间都必须由一种材料定义。《现》:在室内布局中,你所选的家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典的、简约的、有机形态的等等。它们是否是你依据项目风格的不同精心挑选的?你又是如何实现家具挑选与室内整体风格之间的契合的?

S:是的。家具的挑选一般是依产品的功能、建筑设计环境本身以及客户的意愿而定的。基于我是家具布置和室内设计这两个过程的创意总监,因此这两者的契合主要是通过我以及负责该项目的主设计师实现的。而这也是“红线”理念发生作用的地方,它强烈地贯穿整个室内设计的同时,也贯穿于单件家具或陈设品。在Klngsfon豪宅设计中,主设计师设置了一个由工艺美术引发的主题,该主题明显地与室内摆放的核桃木细工家具相契合。同时,这一主题还化身为防滑元素雕刻在玻璃楼梯和楼梯平台的设计中,在不经意中从视觉上提醒了人们这一主题的存在。

《现》:在你们设计的项目中,通常可以看到亚洲元素或东方元素的存在,而在Bucklnghamshire Country H0me的设计中这些元素尤为突出。你对亚洲元素的认知和喜爱因何而来?这些元素又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设计中的?

那年青春篇6

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不似甜的果汁,不似烧焦了般的咖啡,又苦又甜。矿泉水的味道,亦如那年的青春,消逝,无痕。

郭敬明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说得恰到好处呢。哪一个人的青春不是在淡淡的忧伤中度过?回忆起那些细枝末节的时候,嘴角总是不自觉地轻扬,仿佛自我解嘲般的。看看,当年的自己有多傻。

过了十八岁,便自觉老成,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听着那一声声在自己认为稚嫩的“学哥”、“学姐”,心里便装满了细细碎碎的自豪感,明明很有成就嘛。

“青春,犹如悬在头顶的滴瓶,看着里面的液体消失殆尽,却无能为力。”这是否就是十八岁人的写照呢?怎么就那么符合啊!在那一尾青春“夕阳”也“落山”了的时候,眸着眼睛,伸着手臂,却永远够不到山的那头,山的那头!

是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看少年最识愁滋味,但那滋味永远是淡淡的,纯纯的,就像是矿泉水,喝着毫无味道,里面却含着多种矿物质。犹如青春萌动的那些情愫。少年如花,青年便是如诗,如画。十八岁的人们,已懂得人间冷暖,心情阴晴,默默地关注着,谁也不想去揭破那一层纱,就让它蒙着,美好而充实。

十八岁遭遇高三。在微微的抱怨之余,便是默默地接受。从此,不再张扬跋扈,细细地磨平了那棱,那角,毕竟,玩世不恭,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那年青春篇7

却重重的砸疼了沉睡中的少年

因为迷失自我,而只能是青春的过客

那年,朱红耀眼的生疼

门扉时常无法关紧,像是一个梦

天真,可爱,似雨一样催人泪崩

来不及防备,来不及关上门

无奈中就呆呆地陷入青春漩涡,去感受另一种寒冷

说:青春的尾巴狠狠的扫过童年。记忆不见不增

说:青春的火焰燃起烈火,欢笑与苦伤无角也无棱

说:其实一切都只是一阵随去的风

我们打马而走过一个节季中传说的永恒

还有,还有,那

用泪水朦胧了整片海域的塔灯

那年青春篇8

淅沥的小雨,独自一个人行走在寥落空寂的街道上,没有撑伞,雨水硬硬地拍打在我的肩头、脸上,也淋湿了我破碎的心。一直都没有养成撑伞的习惯,因为不论是下雨抑或是下雪,会有那么一个人给我撑起一片明朗的空间,替我遮挡住那灰蒙蒙的天空。可是,如今,那个人在哪儿呢……

耳机里一遍遍重复播放着《老男孩》,倒不是一首十分喜爱的歌,只是每次听都会为那个组合感动。跟着熟悉的曲调,一路小声哼唱,脑海中重复放映着进入鼎城一中的第一个晚自习所看的一个作品――《老男孩》,不知是哪届学长学姐们表演的,到现在都很为之感动的是那段坦露心声的动情的结束语。然后,转念间,脑海中又浮现出一段被深埋,却也被我时时忆起的往昔。

大雨倾盆,正当我为面前的大雨发愁时,一把雨伞便遮挡住了我头顶的雨丝。

“一起走吧。下雨了,你好像没带伞。”安静的话,恬静的女孩儿。就这样,在一个下着雨的盛夏的傍晚,这个女孩儿走进了我原本一团糟的生活。

之后,她开始负责起对我乱糟糟的生活的整理,整理我毫无逻辑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整理我毫无规律的作息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有她在的美好时光时,一场考试,却使我们从此天各一方,失散在人群里。

在那个青涩到发酸的年华里,这个女孩儿安静地步入了我的“天蓝时代”――那段被我赞为美好岁月的青春年华。

她乘着风,悄然走近,又默然无语地告别。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相遇了还要别离?仅是一个中考,就让曾经赤诚的友情离别,让和谐相处的人儿如鸟兽散,让爱消散在人群中。难道说,人生路上,一切的相遇都是为了最后的别离?而别离亦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

那年青春篇9

因为缘分,我们相聚在一起,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摔到、一起奋斗。那是我们共同创建了四年的,美好的老屋。

依稀记得,学校组织我们去佘山旅游,那时雨季刚过,山上的充溢的泥土的气息,偶尔有些花瓣的芬芳交杂在一起,是淡淡的清香。脚下的路,滑滑的,竹林间漫溢着浓浓的雾气,为这单调,孤单的山脚添加了一丝丝的生气。

在这样一个空阔,陌生,且没有指示牌的地方,果然我们还是迷路了。

时针滴滴答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走着走着,我们都走到了园区的外面。大家都很焦急,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出租车,走回去又很远,况且马上就要到集合时间了。我们一齐看向边上被围栏包围着的大山,穿过茂密的林子,可以隐约看见我们前来的那条小径。

“从这里钻进去,我们爬上去吧。”我指着一个一口说道。同学们望望我然后又望望周围,都很默契的顺次的钻入。

山坡很陡,湿气未退,我们脚下很容易打滑,但是我们依然手拉手,嘴里还不时地关心提醒着。

“啊——”一声尖锐的叫声吓了我一跳,回头望去,思思不慎滑了一跤,手上沾满了泥,我们都焦急地慰问她,纷纷拿出纸巾为她沾满泥土的地方小心翼翼的擦着,生怕弄到她的伤口。“怎么样了怎么样了,没伤到吧。”一向大大咧咧的莹,赶忙在思思身上打量着,一遍招呼着我先去前方探路。

思思眼睛里含着泪水,却又傻傻地笑了,“没事没事,我可没有那么娇气。还有点路我们就能回去了,应该赶得上集合时间。”我们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勇敢。我们一手拿着支撑的木棍,一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嘿,前面路可能会更滑,大家注意脚下啊。”我在他们前面吼道,他们望着我,用力地点点头。

“听,有人在说话。快到了快到了。”思思兴奋地叫起来,好像从来没有受过伤。我们都往前方瞅去,都兴奋地大叫。就好像是绝处逢生。我们紧紧拉在一起的手,在此刻更加紧了些。

几番周折,我们都安全的回到了原点。

我们很有默契地伸出右手,为彼此擦拭着脸上的泥,脸上的汗。我们都把头微微低下了,思思抽泣道:“我以为,我们回不来了。”我拍了一下她的头,故作愤怒地说“呸呸呸,我们不是好好的嘛。”思思把我们紧紧的抱在一起,呜咽着:“有你们真好!”

那年青春篇10

Boy meets girl at high school. They grow up and drift apart. Such are the elementary and timeless ingredients with which Taiwan novelistturneddirector Giddens Ko whips up the playful retro comingofage film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男孩在上高中时遇见了女孩。他们共同成长,然后渐渐疏远。正是有了这些最基本且永恒的主题元素,才使得台湾作家九把刀转型为导演后,迅速烹制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一部欢快有趣,回首青春成长的影片。

Based on Ko’s reallife romance novel The Girl We Chased Together in Those Years (same as the film’s Chinese title), the film is guaranteed to be loved by those who have an appetite for a bit of juvenile fun.

这部改编自九把刀自传式爱情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电影一定会成为那些青春小品爱好者的青睐。

Newbie actor Ko Chengtung plays Ko Chingteng, a teenage boy whose life revolves around hanging out with school buddies Boner, Cock, Groin and AHo―the bad boys of ChingCheng High in Changhua, centralwest Taiwan.

新生代演员柯震东在剧中饰演柯景腾一角,片中的这位少年就读于台湾中西部彰化县精诚中学,他的生活都是和同校好友,别人眼中的坏孩子、老曹、该边和阿和一起度过的。

They all have a crush on Shen Chiayi (Michelle Chen), an honor student in their class, who falls for Ko only.

他们都喜欢上了同班的好学生沈佳宜(陈妍希饰演),而沈却只对柯景腾情有独钟。

Yet Ko, afraid of being rejected, cannot bring himself to ask Shen to be his girlfriend.

而柯景腾却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鼓起勇气向沈佳宜告白。

Their love continues after the two go to different colleges until one night, a big fight puts an end to their youthful romance. Several years later, Ko, now a writer, and his high school mates watch Shen walking down the aisle with another man, appearing as beautiful as they remember.

随着升入不同的大学,他们的恋情仍在继续;直到有一天晚上,两人大吵一架后为这段青春恋曲画下了句号。几年之后,已经成为作家的柯景腾同高中的好友们一起见证了沈佳宜同另外一个男生步入婚姻殿堂,她看上去还是像他们记忆中那样美。

With a wellselected cast and a brisk pace, Giddens Ko’s effort manages to keep up a high level of energy throughout the film and he captures adolescent urges with a fun, mangaesque punch.

精心挑选的演员班底再加上轻松愉快的节奏,导演九把刀成功使整部影片显得活力十足,在他的镜头下,青春期的冲动具备一种日式漫画般的幽默力量。

Also, the puppy love story would be less convincing if not for the two leading actors, who convey youthful innocence with effortlessness.

同时,如果不是片中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演出诠释出了少年的天真懵懂,这个有关早恋的故事也不会这么令人信服。

The film is at its best when it reminds viewers of their adolescent years. The 33yearold director has repeatedly said the film isn’t only about his own youth, but everyone’s.

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便是让观众们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这位现年33岁的导演曾不止一次地宣称,这部影片不仅仅关乎自己的青春,还同所有人的青春都有关。

It might remind us of something silly or reckless we did at a young age. It might remind us that our youth isn’t all perfect like Ko and Chen’s.

该片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年少时做的那些愚蠢、鲁莽之事,提醒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不是完美的,就像柯景腾和沈佳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