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中国十篇

时间:2023-04-10 19: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辉煌中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辉煌中国

辉煌中国篇1

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深恩;

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孩子,

更懂得牢记祖国的培养。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3亿同胞们举国欢庆:

我们的祖国妈妈 ——

60岁了,

她正步步走向辉煌

你看!

幅源辽阔景色秀丽,

地大物博山水连绵,

物产富饶让人陶醉。

中国上下五千年,

文明古国美名传。

你瞧!

21世纪的祖国母亲,

站在了时代的高峰之巅。

神七探月轰动世界,

奥运捷报频传。

抗震救灾的成效之大,

令全球人民刮目相看。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在这建国六十周年,

展望明天,

未来辉煌灿烂。

我们都是接班人,

在祖国的阳光雨露下,

好好学习,全面发展,

辉煌中国篇2

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深恩;

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的孩子,

更懂得牢记祖国的培养。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3亿同胞们举国欢庆:

我们的祖国妈妈 ——

60岁了,

她正步步走向辉煌!

你看!

幅源辽阔景色秀丽,

地大物博山水连绵,

物产富饶让人陶醉。

中国上下五千年,

文明古国美名传。

你瞧!

21世纪的祖国母亲,

站在了时代的高峰之巅。

神七探月轰动世界,

奥运捷报频传。

抗震救灾的成效之大,

令全球人民刮目相看。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在这建国六十周年,

展望明天,

未来辉煌灿烂。

我们都是接班人,

在祖国的阳光雨露下,

好好学习,全面发展,

辉煌中国篇3

蹴鞠,“蹴”即用脚踢,“鞠”即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流传了2 300多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现在的颠球大师,要是穿越去唐朝,只能进入蹴鞠的预备队。

蹴鞠溯源

《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足球)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开始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桓宽的《盐铁论》中,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寻常百姓则是“康庄驰逐,穷巷蹴鞠”,也就是踢点野球。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l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

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的蹴鞠向着表演赛发展,已不再是直接对抗,而是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这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对体力训l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足。女足比赛不用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可惜那时候没有女足世界杯,要不也能留下一段佳话。

蹴鞠盛行当然少不了球迷。史上出名的球迷如唐文宗,常常一个人爬上“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他的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几代之后的唐僖宗,亲自参与蹴鞠运动;唐朝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

有比赛就有球星。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史上第一球星: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微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一球成名”了。

宋微宗赵佶是个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从事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辉煌中国篇4

经常听祖辈们说过去收入低,人们都是紧衣缩食,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添一件新衣裳而且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最后变成补丁。现在的衣服面料、色彩、款式,应有尽有,衣服不再只是起到保暖的作用,更多的是彰显个性的作用。

三十年前,人们生活所需品都要凭票购买,现在是凭钞票购买。那时候人们的主食是番薯,要做上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的苦力才能换回几斤小米,白米饭几乎是很少的,更别说肉了。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当我们走进超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食品让人眼花缭乱,轻而易举就能买到,人们不吃肉该喝骨头汤了,食品不再只够充饥,人们更关注的是食品的营养成分,养生之道了。

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旧泥土房子里,十分不便,夏天天气炎热就睡到外面去,下雨房子还漏水,看看现在的房子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夏天有空调送来凉风,冬天有暖炉烘的满屋暖烘烘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便能尽享天伦之乐,真是惬意啊!

说了衣、食、住,再看看“行”吧!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到轮船,到飞机……嫦娥一号、神舟七号驶入太空,这飞速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让世人瞩目。

今天站在二零零九年的台阶上,我们回眸历史,从过去的东亚病夫到几天的东方巨人,祖国经历了沧桑的巨变,中国是一头雄狮,它之前的坎坷和挫败只是因为没有觉醒,一旦觉醒,这头雄狮必定会创造东方神奇,这神奇让人震惊。

辉煌中国篇5

《创新活力》中这样说道,“一项项尖端创新,正不断拉伸人们对‘顶配中国’的想象”。的确,在当今中国,无论在经济社会的哪一方面,有很多之前觉得不可能实现的的东西,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也同时让西方人赞叹。

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凡益之道,与事偕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展,才能找准方向,走在前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而创新就需要我们用好战略思维的望远镜,洞悉潮流、研判趋势,只有保持创新敏感,从而顺应时展。

创新让我们有了底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型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6篇大型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6篇。无论做哪一件事情,小事也好,大事也好,仅仅有热情和能力是不够的,有热情只是具备了想干事的态度,有能力只是具备了干成事的条件,只有有方法才是干好事的保证。而方法从何而来,改革任务复杂且艰巨,不能用不灵的老办法和低效的旧办法,就只有开创新的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

辉煌中国篇6

从政治上来谈,明朝时期政治风气大多十分开放。六、七品的事中就敢骂皇帝,内阁首府辅可以封驳皇帝圣旨。这在其它朝代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相比清朝,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一代经济十分发达,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的。因为皇权不集中,所以对商品经济的压制就小,从而使新的阶级诞生。清朝的闭关锁国使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资历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

明朝的文化绝对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高峰。四大名著中有三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出自明朝,还有《金瓶梅》均是颠峰之作,后世中除《红楼梦》外无人可望其项背。

人才方面,明朝也绝对远超元、清,各式各样人才涌现出来:水利有潘季训,戏剧有汤显祖,改革有张居正,英雄有于谦,圣贤有王守仁,名将有戚继光……正是因为有此众多的人才,才使大明延续三百年。土木堡之变,京城三大营全军覆灭,英宗朱祁镇被掳去作人质,也先兵临北京城下,一幅亡国之画面。然而此时,于谦站出来力排众议,靠着自己的才华和散兵游勇击破也先几十万大军。正德年间,王守仁贵州龙场悟道成功,创立心学,主张人性解放,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的门人,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在他死后,与无数奸??小人斗争,并始终不忘理想。他一生坎坷,却一生为民,不计名利,在生命最后时刻将自己终身领悟的精华传于后人,而后又去山区剿匪,回家途中病逝。

军事技术方面,明朝更是达到了顶峰,军队对新型武器的开发与配合达到炉火纯真的地步,从朱棣创立的神机营、五千营,到辽东铁骑使用的三眼火统,再到抗倭战争中用到的最早鱼雷,无一不展现着明对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清与之相比,实在是抬不起头。在英国打进中国时清军竟还使用康熙年间的军炮,实在令人汗颜。

辉煌中国篇7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我们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如今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再想起这句歌词,意义远比小时候重大得多。2010年4月7日,我校第43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正式开课,而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知识的学习也由此开始。

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中国国力已经跃为世界综合国力第六。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里,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地、不断地提高。而如今,中国又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我们看到,中国,正向着曙光来临的天际前进!从建国到现在,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了一批批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青春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从建国初期的王进喜,焦裕禄,又如现代化建设中的孔繁森,任长霞,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中国所取得的那些辉煌成就正是由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居里夫人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根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根火炬,我们要把它点的更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拥有新鲜的学业知识,拥有充沛的经历,拥有大无畏的精神,拥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仅躺在革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绿荫下享受是不行的,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不幸,我们生在了世纪之末,对中国半个世纪的屈辱凌乱,我们无能为力,无法为国旗再涂上更鲜艳的红色;有幸,我们站在了新世纪的边缘,新世纪的激励与挑战给了我们一片大展宏图之地。回眸历史,难忘的,是一二·九运动在枪口前挺起的胸膛,是长征火箭冲向太空的身影,是孔繁森倾尽一生心血换来阿里人民觉悟的呼唤,是用脊梁顶往的长江大堤,是亚运序曲前澎湃在运动员胸中的热血,多少英杰随历史而去,唯有他们用生命绽放的光芒照耀着这片土地。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不停地走向远方,用积蓄一生的力量,去迎接生命中的考验。改革开放三十年,激动中国沉息的脉搏,那是先辈们的骄傲,面对他们,我们想说:“中国的辉煌,将由我们继续书写!”

辉煌中国篇8

黎明中醒来的大地,格外光明的地理

我如同一株带露的小草

感受了阳光普照,温暖四溢

你看:一群群聚集的鲜花,披着节日的盛装

在广场上,集合成最有前途的风景

大地之上,我情不自禁

口里含着优美的词汇,以诗人的名义

用发热的喉舌继续我的诗歌和歌唱

今天的中国

看上去是个很大的棋盘

中国东西南北,几乎同时

都能感受到一个政党拨动棋子的手

落下的飓风和坚毅

祝福和赞美的心语突破礼炮的重围

汇入世界级的赞颂之中

我借助秋末冬初的好天气,看到

在祖国深邃的瞳孔

流出了一个民族希望的滚烫热血

我的古老的中国

披着热带、温带和寒带的色彩

从历史纵深处的五千年前走来

您跋涉三山五岳,江河湖泊

穿过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挥手筑起宫殿城阙,石窟宝塔

一路种植松柏杨柳,栽下梅兰竹菊

南国下多情春雨,北疆飘丰瑞雪花

吟诵诗词歌赋,倡导诸子百家

步入祖冲之的“园径”,横越沈括的“梦溪”

可是在黑暗中彷徨的巨人

却充满孤苦和忧伤,好在历史有了新的选择

一个带着横渡长江枪伤的党才将您带向光明

在天安门城楼以超脱封建遗风的英姿

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伫立亚洲,伫立世界

您高昂的头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卓绝

流着奶和蜜的渴望激活了思想的飞鸟

人民倾注汗水和心血,一路引吭高歌未来的生活

土地皮肤上的色素与叶脉,以初露的曙光脱颖而出

灵性的水,滋润大地母亲那丰满裸洁的肌肤

以树的形象,走向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和蓝土地

吐生万物,又负载山川、江河、湖海及赐福众生

炎黄故土流行一支永不沉沦的土地之歌

让荒山野岭披上用花香、鸟语、茂叶编织的衣裳

隆起的小村庄让风变得越来越清新、温顺

在阳光下寻找一条通往绿色家园之路

快乐家园,有山的崇仰水的依恋海的放歌

丰收大地,地久天长

中国说不尽的是土地的气象万千和春天的故事

今天,阳光下的工业

森严而恢宏的形象,那么遒劲,那么暴烈

给我一种不容置疑的力感和神秘

那些厂房不露笑容,总是那么神奇

神奇中透出一种庄严气象

钢铁的庞然大物从厂门进进出出

都遵从工厂的意志和脾气

力的张扬是另一种激越的表达和呈现

工厂以难以想象的活力风雷大作,风靡一切

驱动着城市和社会星转斗移

这令我不能不生出敬畏之心

新时代的工业,正以

电流的神经和芯片的心灵,还有电子的灵感

创造一个名牌中国

工业与我们的起居生息和爱情星光,息息相关

永远的太阳和鲜花

无一不闪耀着新时代工业之光

和平抖落岁月之尘

一株相思草从战争的伤口生长

并吮吸了战争的血液

面对无数活在纪念碑中的先烈

我深知眼下这些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虽然,战争像一面退色的旌旗

在一个句子中轻歌曼舞

但我们绿色长城上机警的眼睛正注视着

门外的狼子野心

谁要是胆敢撞响和平的警钟

军人会以导弹的语言和原子弹的行动

守护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习以为常的心态感受军人

像通过大桥时,感受桥面两边的栏杆

以及扶栏远望的风景

我们更愿意把这样的一份好心情

折叠成一支玫瑰枪口

守望东方,守望世界的和平

看看脚下和头顶的这一片祖国

便嗅到谷物飘香,感到齿轮传动

看到肥鱼悠然,听到鸟翅朴腾

一个晨风中上学的儿童

一个黄昏里推着婴儿车的母亲

他们安详的神情是中国人民幸福的缩影

一个公仆在灾区的奔波

一个党员在岗位上的奉献

人民每一根毫毛的利益重于他们的生命

一个人专心致志走向他的目标

一个人大步流星消逝于我的视野

我知道他们都为践约另一个春天的约会

辉煌中国

一个强国梦正在实现

有关两弹一星,有关香港奥门回归

有关三峡发电,有关神舟飞船载人航天

有关入世,有关20__年奥运会举办

有关青藏铁路,有关环保理念

有关gdp增长,有关人民币厚度

有关基因分辩,有关纳米科技

与时代拥抱,与国际接国,迎得世界惊叹

马列主义芳香袭人,政治上高瞻远瞩

创造和奇迹,荣誉与桂冠,鲜花和掌声

硕果累累,高挂于中国的枝头

中国正为世界酿造一杯甘甜纯美的激情

今天,我们自身比激动的泪水干净

阳光下的影子都是如此硬朗

十七大,共产党人将要为一个新时代编程

以旗帜为方向将中国引领

让一个个新思想破壳而出

将生活装点得琳琅满目,繁花似锦

面对一个强盛中国,面对一个辉煌中国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未来

让我们在心中打上火焰的标记

把握机遇和挑战

辉煌中国篇9

林晓怡

六十年前的今天,有一头亚洲的雄狮醒来,向世界高声宣告:我是中国!

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头雄狮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她用力量和成就告诉世界:这是中国!

这是中国啊,这是中国,这就是我最亲爱的祖国——中国!

六十岁对于一个人,是花甲之年,是垂暮之年,是走向衰老之日!

六十岁对于我们的祖国,却是如朝阳一样,散发着年轻的活力,张扬着青春的魅力,宣告着实力的雄厚。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花开花落,六十年的朝朝暮暮,六十年,我亲爱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六岁的我,没有领悟过明清时期的腐朽,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艰辛,没有体验过的心酸;然而在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那一部部黑白的历史里,我感受到了。

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英勇,感受到那一句“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响彻云霄,感受到这一个接受着这个世界,同时又用她那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的日益改变的中国的美。

中国在改变,世界在接受中国。

忘不了,总理讲的那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从第一个外交关系的确立,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由恢复联合国席位至亚太组织在上海成立……

中国在这六十年由一个只能 “一边倒”的外交弱国,到现在成为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中流砥柱。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展示成长、展示适应力、展示不低头的骨气……

一个世纪的屈辱,不会毁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屈辱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酿成一坛美酒,即使入口辛辣,却让人回味。

啊!我爱我的祖国!我祝福祖国茁壮的成长。

忘不了,日本鬼子给我们的封号:“东亚病夫”!

由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第一次在奥运上获奖,再到自己组织08奥运…….

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是自己强壮的一面,在08奥运会上中国用她的热情,凭着她的文化底蕴,借助她今非昔比的势力,给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奥运使中国沸腾了,使世界沸腾了。

强大的中国,强健的中国人。

啊!我爱我的祖国!愿她健康成长!

忘不了,有一首歌叫“春天的故事”。

落后就要挨打,不想落后就要提高经济水平。于是,邓爷爷在南中国“画了一个圈”,中国发展了,中国繁荣昌盛了。

六十年的成长,三十年的蜕变。有一条毛毛虫,蜕变成蝴蝶,要的就是那一份创新、勇气和勤劳。

中国不再是那个穿着破衫的小孩,她是一个站得稳的青年了,而且在当今金融危机下越发显得成熟,显得重要……

辉煌中国篇10

关键词:城镇供水

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 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 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技术进步成果辉煌。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 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

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

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2)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见成效

供水工作者较好地运行管理了供水设施,在掌握供水理论和设施性能的基础上,开始对部分工艺设施进行革新改造。

在上海水司,利用进水泵前加注混凝剂进行快速混和;应用gt原理改善已有絮凝池的絮凝条件;探索了一定条件下,滤池进出水浊度与滤速的关系,合理提高滤速;利用表面冲洗改善滤料冲洗条件,改善过滤效果。采取这些措施,在不降低出水浊度的条件下,使净水设备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天津凌庄水厂根据海河盐水入侵规律,设置预沉淀池蓄淡避咸,为我国盐水入侵河口首创蓄淡避咸取水方式。

长沙水厂使用多层多格沉淀池,为以后使用斜管斜板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津、上海等水司进行了ko-1型、akx及双层滤料滤池,悬浮澄清池等试验,有的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应用。

天津、哈尔滨等水司应用活化硅酸作助凝剂,上海等水司应用亚铁氯化,既合理应用混凝剂又改善混凝效果。

技术进步和新工程的投产为我国供水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60年,我国有供水系统的城市由72个增加到171个,供水能力由240.6万m3/d增至1020.8万m3/d,年供水量增到250813万m3,供水人口由900万增到7853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60.2%。增加这些能力,10年固定资产投资仅5.5亿元,真是高产出,低投入。

(3)学术交流气氛活跃

解放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供水技术性刊物,各水司之间也往来甚少。解放后各水司注意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注意探索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如上海水司1956年由经理带队组织技术人员北上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水司,南下广州等水司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内部出版《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1955~1956年一年多就写译了200多篇文章,有生产和科研总结,有翻译苏联和美英的论文。后来部分稿件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编为8本《给水工程汇刊》。

50年代初成立的大专院校给排水专业和给排水设计院结合生产也研讨了不少专题,编写了众多论文。196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委员会在上海举行的给水净化学术交流会\"共收到净水学术论文和总结60篇,其中大部分反映了50年代科技进步的成果。

(4)供水企业加强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

制订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地贯彻执行,使供水企业的生产管理处在正常而有秩序的状态。如上海市供水,原来基本上由英商、法商和资本家管理,解放后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征用,漏失率由1949年的26.1%降到1954年的8.6%,利润由1950年亏损132.6万元到1956年盈利1150.1万元;经过7年努力售水成本降低一半。

(5)制订了我国水质标准

1950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水质标准,共11项,其中浊度要求小于15 mg/l。1955、1956、1959年作了3次修改,项目增至17项,其中浊度要求平均小于3 mg/l,最高不超过15 mg/l;色度年平均小于15度,最高不超过35度。水质标准的制订为水司运行提供了依据。

2 60、70年代——继续发展与提高时期

1980年与1960年相比,城市供水能力由1020.8万m3/d提高到2979万m3/d,年供水量由250813万m3提高到883427万m3,供水人口由4729万人增到7278.5万人,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57 l/d,提高到128 l/d,增加这些供水能力,20年中有统计的11年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6.88亿元。在这个时期供水继续有较大发展。在当时资金和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挖潜改造\",\"适合国情的低造价供水设备\"和\"节约用水\"为适应供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对净水构筑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研制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净水构筑物

进行了多种斜管和斜板试验,经过实践和总结,选定了合理型式和参数;引进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结合国情开发了水力加速澄清池;进行脉冲澄清池研究,尤其是脉冲发生器的研究;引进了虹吸滤池并研制了双阀滤池;运用并改进哈丁型滤池的思路,开发移动罩快滤池。这两种滤池后来推广较多。这类造价低、设备简单的净水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在当时资金物资紧缺的条件下,为发展我国供水事业作出了贡献,也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能力。

(2)开始探索微污染水的处理

上海黄浦江等部分城市水源污染加剧。上海等水司着手研究微污染水的处理。上海水司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及折点加氯等方法各进行规模为2万m3/d的试验。臭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因条件限制难以全面推广,遂把具有臭氧设备能力的周家渡水厂作为净水试验基地,活性炭吸附先推广活性炭净水器,折点加氯则用于一定场合。

无锡梅园水厂试验了用微滤机除藻。

(3)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和对策

50年代后期,上海发现地面沉降,60年代初上海水司研究了地面沉降原因,认为主要是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位下降;对策是降低开采量和回灌地下水。于是进行回灌地下水试验。1965年市政府决定以地面水替代部分地下水并以自来水回灌地下,地面沉降明显降低。为上海及全国各地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

(4)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果

资金和设备紧缺使供水能力增长滞后于用水发展,部分城市出现较严重的缺水或低压现象。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从抓工业冷却水回用开始,逐步实施计划用水。生活用水发现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按人分摊水费其单耗远高于单表户,于是逐步实施按户装表。当时工业重复利用率低,生活用水基本上是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有的还实行包费制,节水措施在当时取得一定效果,对缓和供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并为今后节水打好基础。

(5)又投产一批新的供水工程

该时期投产的新供水工程相对较少。主要有兰州西固二期工程(28.6万m3/d),株州市第三水厂(取水50万m3/d,净水50万m3/d),阜新大凌河给水工程(17万m3/d),北京六水厂(17万m3/d),金山石化总厂给水工程及海水工程,秦山核电站大型海水取水工程(167万m3/d),杭州蓄淡水库取水工程。

(6)涌现一批科技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外,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尤其以同济大学杨钦教授为首带一批研究生对管网优化和经济调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供水企业开始应用,为计算机在供水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80及90年代——大发展与大提高时期

在这期间供水行业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供水水质、供水服务、供水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1998年与1980年比较,供水能力由2979万m3/d提高到11513.8万m3/d,加上自备水源为20991.8m3/d,城市年供水量由883427万m3提高到2631115万m3,加上自备水源为4704732万m3,供水人口由7278.5万人提高到19062.21万人;供水普及率由86.5%增到95.97%;城市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128 l/d增到214 l/d,加上自备水源综合用水单耗已达556.3 l/d,超过不少发达国家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猛增,199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80年的51.93倍。

(1)大批供水工程投产,供需矛盾缓解

北京水源九厂、天津新开河水厂、上海长桥水厂扩建工程、成都水源六厂、……等大批现代化水厂投产,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

当地水源短缺或为改善原水水质使长距离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从大黑河水库引滦入津,引水距离234 km,年供水10亿m3。上海黄浦江引水工程引水500万m3/d。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引水长达275 km。北京水源九厂自密云水库引水。西安自黑河引水,大连引碧入连,正在建设的昆明八水厂将自100 km外掌九岛河引水。引水方式有压力流、重力流或二者兼用,管渠材质有钢板卷管、预应力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隧道、钢筋混凝土方涵、明渠等。

到1998年全国城市供水能力已是最高日的1.20倍,其中87%的城市供水能力已大于高日供水量,供求矛盾基本缓解。象上海市区1998年供水能力已达720万m3/d,加市属县区300万m3/d,总供水能力为1020万m3/d,最高日总供水量为869万m3,已成为世界上大供水量的城市。

(2)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

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对大、中城市提出比《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更高的水质目标要求。对供水能力大于100万m3/d的重要城市要求考核指标为88项,增加53项的指标值基本上和欧共体水质准则要求相同。通过几年努力,大批水司即使水源条件较差的上海、深圳等水司完成《规划》所提的水质目标要求。城市供水水质普遍有相当提高,主要大城市供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适应水质项目增多,加强水质分析和监测要求,在直辖市和各省建立了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国家级水质监测站36个。

(3)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原水条件和水质要求的净水工艺和构筑物

上海、深圳等水司根据各自原水条件和建设部88项水质目标要求,研究了最佳净水工艺。除常规处理工艺外,分别对生物预处理、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吸附等工艺进行了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得失。深圳水司并对几种主要生物预处理型式进行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利弊。

经过分析比较,除常规处理外,北京水源九厂还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昆明六厂南分厂及北京田村山水厂还采用臭氧活性炭处理。

针对我国原水中可降解有机物高的特点,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在深圳引水工程(400万m3/d)、宁波、上海南汇、…… 等城市中应用,对降低原水中氨氮等可降解有机物和提高出厂水水质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常规处理工艺,高浊水、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技术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海长江引水工程、宝钢取水工程等工程采取蓄淡避咸方式成功地在盐水入侵河口取水,避免了长距离引水,节约了工程投资。

(4)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城市供水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的成立,协助政府推动供水行业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80、90年代政府颁布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10余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为指引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在协助政府贯彻这些政策规定以及总结交流供水行业的经验,分析供水行业的问题并研究对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协受建设部委托组织编制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和《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为供水的技术进步和节水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5)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于1988年参加国际自来水协会(简称国际水协,现改名为国际水协会)并派代表参加其中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组织。自参加以来,每届国际水协年会我国均派代表团参加,并组织相当的论文参加交流,其中有2篇论文获得国际水协夏列卡姆奖。

1995年中国水协为国际水协组织了一次国际水协\"输配水管网安全供水专题研讨会\"获得很大成功,几届水协主席和秘书长参加了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另外还举办了中德给水技术研讨会等中外技术交流活动,为扩大中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有益工作。

各水司也较多地组团赴国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6)计算机应用广泛,自动化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和计算机等设备大幅度降价,使供水行业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司水费帐单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使用计算机已比较广泛。有的水司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建模。绝大多数水司建立了调度室,能掌握管网服务压力和水厂基本运行情况,进行较合适的调度。新建水厂和部分老水厂的泵房、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均能自动运行或由调度室控制。部分水厂已可不设值班工人,在调度室控制或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运行中难度较高的自动加注混凝剂和消毒剂的技术已经解决。

(7)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

由于政府重视,节水技术不断提高,节水措施不断完善和落实,节水工作已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1983~1995年的12年中,共节约用水193.4亿m3,工业万元产值需新水量从459 m3下降到198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提高到60%左右,12年内每年平均节水9亿m3,相当于减少建设5座供水能力为50万m3/d的水厂及4座处理能力为5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

(8)着手进行水厂污泥的处理以保护环境

经过小型试验和实践已掌握了带式压滤、板框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多种污泥处理技术,如100万m3/d的北京水源九厂,60万m3/d的梅林水厂等均增添了污泥处理装置。

(9)建制镇的供水设施快速发展

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13922个,建设了13828个水厂,供水能力为2110.5万m3/d,供水人口为8639.6万,供水普及率为79.12%,生活用水单耗增至95.05 l/d。

4 展望21世纪——可持续发展时期

(1)部分城市仍需解决好供需矛盾,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供水服务质量,降低供水成本

我国少数城市仍面临缺水,西部大开发将使部分城市有较大发展,仍将建设新的供水工程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建制镇的供水普及率尚较低,要尽快提高普及率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但是,我国城市综合用水单耗已到达发达国家中较高的水平;在我国gdp有相当增长的情况下,1990年起人均综合用水单耗已逐步下降;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耗水量为美国的13倍,日本的25倍,工业节水潜力较大,生活节水也不容忽视。

我国城市总供水能力与需要比已为1.20,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把更大的注意力和财力放在加强管理,加强供水设备更新改造以进一步提高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改善服务,在此基础上降低供水成本。在缺水城镇同时还要做好新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大力提高供水普及率。

(2)进一步加强净水设备和管网设备的更新改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水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提高水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每个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合理状态以充分挥其净水效率。由于多种原因,从现在技术观点看,有较多的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不甚合理状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配水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用了一批材质差的管材;由于资金等限制历年管道更新率有了欠帐;我国配水系统漏失率较高,单位长度、时间的未计量水量为欧洲国家的1.96~4.94倍;目前影响安全供水或部分地区缺水的薄弱环节是配水管网;在进一步改善出厂水水质后,管网水质将成为更重要的薄弱环节;还有结合管网优化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以及管网改造需要时间相当长,故抓紧更新改造工作十分必要。

(3)进一步做好节水工作

通过价格政策,加强管理和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使生活用水单耗维持在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程度。大力抓好工业节约用水,在近年内力争在gdp持续增长的情况,工业用水总量有所下降或不增加,使gdp用水单耗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近。

(4)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投入产出的分析,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以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营效益完成新时期供水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综合计划财务司. 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2]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城市供水统计年鉴

[3]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纪念画册1949~1999

[4] 汪光焘等. 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侯 捷等. 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钟淳昌. 中国给水50年. 给水排水, 2000, 16(1)

[7] 宋序彤. 我国城市供水发展有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