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怀古十篇

时间:2023-04-06 01:25:47

潼关怀古篇1

【译文】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会在一起一样,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兴盛,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写作背景】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劳瘁去世。这首小令是他此次履职赴任路过潼关时写的。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代统治者。

【内容主旨】

全篇从壮丽的山河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这首小令的题名为“潼关怀古”,咏潼关必然要咏西都长安。在长安建都的王朝有十个之多,诗人则选取了“秦” “汉”为代表,写它们当年掠夺大量民脂民膏,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苦难的“宫阙万间”,都早已“做了土”,而这恰恰暗合了当时元朝京城大都正大兴土木的现实。这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矛头所向,不仅是秦汉,也包括元代。他所深刻了解的“百姓苦”更直接的还是当时的百姓,特别是受灾后的关中百姓。

【重要词句】

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字,不仅写出了“峰峦”的众多,而且使静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浪翻涌、奔腾咆哮的情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为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致百姓受苦;“亡”,则战争频多,亦使百姓遭殃。尤其是“兴,百姓苦”,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诗歌风格】

雄浑深沉,低回浑厚,激越高亢,气势磅礴。

【中考链接】

1. (2009山东淄博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潼关怀古篇2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家。

二、词义:

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指华山和黄河。表是外,里是内。

西都:长安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三、译文: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

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西望古都长安,心绪起伏不平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王朝的旧址

那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

四、主题:

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也揭示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道理。

五、层意: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七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末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道理。

六、赏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波涛好像发泄着愤怒,依山傍河的是地势险要的潼关道路。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表达出了地势的险要。“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汹涌和澎湃。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为怀古铺垫。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他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愤慨。

七、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千古奇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怀古篇3

其实,我向往潼关非一日之念,潼关是古之名关,好奇之心早已有之。每每乘车东出潼关,就产生此地一游的愿望。虽是本土,但总无机缘,今日欣然允之,便是要圆去潼关之梦。

到潼关觅古访今,当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一天,我和友人一起来到潼关。

尽管多次路经潼关,从未能仔细地审读,都是一掠而过。今天,我的的确确仔细地阅读起了潼关。汽车顺着秦岭北麓前行,秦岭的巍峨苍莽不消说,透过车窗平视眼前的关河之地,岚气颺颺,天低平畴,地荡虚落,气象森森。及至潼关,右出秦岭紧收笼辔,倚左旋回;左望台塬沟壑,东衔黄河之水东去。观其胜状,盖南依秦岭,气吞河塬;北傍大河,龙腾滔涌;东御豫鲁,气象万千;西控秦川,殷富风雅,莽原叠伏。此状,使我顿生盪胸激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慨叹!难怪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古贤,把长安作为帝都以便长居久安,保万代基业,他们看重了潼关的险绝,易守易攻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故这里也成了千古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是天下名关,千百年来,墨人骚客以诗诵潼关而留下千古绝唱的为数不少,其中当数诗圣杜甫和清代淡文远公的诗最具特色。“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边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虚严城。”这些诗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关隘天险的潼关“雄关虎踞”的胜景和它处的重要地位。

据史载,潼关古城其险峻举世无双。城池高峻雄伟,气象险绝,其周长12里,高5丈余,宽2丈5尺,土墙板垒,青砖裹体,北滨黄河,南仰秦岭,依塬涉水而筑。潼河穿城,南北居水设关,东西虎踞龙盘,浑扑壮观。其实潼关之险还不仅在此。出潼关东门3里之地,便又设一关,这是御敌的第一道防线。关南靠山,关北依河,关门两岸夹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中,俯视黄河,仰观绝壁,险极峻极。关前有一沟曰禁沟天险。禁沟左结黄河,右携蒿岔峪。峪内灌林丛生,茂密如织,路峡崖悬,枯藤盘绕,猴猿惊心。自唐到明清,历代于此严密设防,沿西沟岸夯筑方形土堡十多个,与潼关古城相携,结成关防练条,唇齿相依,从而使潼关形成“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势。

古往今来,战争频仍,潼关成为称霸争雄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晋据潼关以制秦,成春秋五霸之业;秦得潼关,才有西据蜀汉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而后成就扫六合之势,囊四海之举;黄巢举义旗,占洛阳,袭潼关,捣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志;抗日战争,日寇长驱直入,兵困晋豫,虽潼关咫尺,遥遥窥视不能破关。垂誉千古的潼关险峻,却使多少帝王忧其安危,多少将帅为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少征夫为其捐躯、殉难。潼关,是危难之关,是生死存亡之关。难怪多少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发吊古抚今之慨叹!

潼关凭借地势复杂险要而易守易攻,绵绵不断的硝烟,演奏一幕幕冠盖古今的战争诗史,让后人凭吊。纵览古今之变,使人们从中悟出:杀伐掳掠,筑城立业,但有几家造就万世基业?关中历十三王朝,无一家长居久安,何也?城不在固,池不在深,而在人心。得民心者生,失民心者亡。

潼关千百年来,得失系于天子安危,而对人民来说,带来的是经济调敝,民不聊生。元代诗人张善浩的“潼关怀古”诗道出其中的真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战乱远去,毁掉的是富饶和美丽,留给人们的却是悲凉与苦痛!

其实以明哲的目光审视古战场,你会感到,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战争是文明的炼宝炉。历史积淀的充满哲理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杀戮,人们才希冀和平;有了战争的苦痛,人们才去追逐安居乐业;战争是野蛮的行为,人们才去拼搏野蛮而追求文明。不要战争,追求平和安宁,是战争给人的深刻教训而产生的灵性。这灵性,使人们追求一种智慧的方式泯灭战争去实现文明。

觅古是知今的镜子,华夏先祖们缔结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领略今日潼关,更知昨日之潼关,也更知昨日中华民族之创造力。在大千世界里,积一方厚土,生一方风情。潼关居于关河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建构也极为丰富。据传,在远古时期,天庭的大门由一青一黄两条蛟龙守护。由于守护有功,玉皇大帝便奖掖他们,赏赐宝珠各一颗。一日,青龙丢失宝珠,怀疑黄龙偷去,便争斗起来,惹恼了玉皇,收回黄龙宝珠,将他们打下尘凡。黄龙居左化为黄河,青龙居右化为秦岭,相望相守。青龙不慎丢失的那颗宝珠,不偏不倚落入潼关,化为金矿,从而潼关便呈现蛟龙衔珠之势。

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潼关人向往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而经过多少次战争的洗礼,潼关人也从对战争的回忆中醒悟,认为潼关贫穷、辛酸与荒凉,皆因战争之祸。于是他们追寻富裕之门,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多少贤士仁人的努力,而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岁月,一种时代的活力让潼关崛起。潼关人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潼关人紧紧围绕着金矿描绘着最美最好的图画。潼关之矿品位高,分布集中。除金之外,还有石墨、大理石、蛭石、铅矿。县上决策者灵醒,知其“日有阴情,月有圆缺,黄金也有采完的时候,”于是,即以战略家的目光做长远发展部署。以金兴工,以金促农,以金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腾飞。他们抓住龙头,摆正龙身,放活龙尾。抓住龙头,让黄金滚动;摆正龙身,使工农科教文协调发展。放活龙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前进。

潼关人看重黄金,但他们不偏废,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确,潼关黄金生产成了规模,在全国挂上了大号。几十家采矿厂,日处理矿石能力几千吨,真是采金机一开,黄金滚滚,连续几年居全国前矛,一年为国家上交黄金几万两。东桐峪金矿,小口金矿,李家金矿,太要金矿,名震一时。

潼关怀古篇4

七曲山文昌大庙堪称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范本,在这里:唐明皇揣着一腔悲凄写下《雨霖铃》以遣愁怀。

―代枭雄张献忠大设香案举行隆重的联宗认祖仪式。

1984年秋季文昌庙会海灯法师回到文昌大庙那天,工作人员在庙里捡了几大箩筐散落的鞋。

93岁的民间老艺人王兴义硬是撑着在临终前传授《汉东山》这首曲子。虔诚的乡民围在古柏旁用长满茧巴的手努力地抚模树干,接着用这只手抚摸自己的脑门或面颊以求加持。

细雨洗着浓翠。4月,梓潼七曲山, 种洁净的光斜斜地拢着春山。这翡翠色的青黛光,像巨大的绸幔迎向我,漫开,透出一条路,顺着这条路,我进入了一扇厚厚的中国式民间信仰的合门,里面混合看灵修的泥土、现实与历史的双重火焰。

拜 北朝孔子,南拜文昌

新雨中,七曲山文昌大庙的朱红庙墙显得很艳,显然在最近重新涂染过,鲜得有些煞气,倒也和这个时代的某种气脉相契合。进人大庙的第座是百尺楼,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四年被烧毁,雍正十年重建。大门上高高挂着清朝著名书法家彭聚星用金漆手书“帝乡”二字,显示了此地作为天下文昌文化祖庭的尊位。站在重檐四台的大殿前,一眼就看见魁星殿两旁的侧楼上齐刷刷挂满了猩红色锦旗,极为突兀,这些旗子大都是满怀感戴之情的香客们还愿时进献的。

文昌帝君是负责掌管文运功名及人间禄籍的大神,魁星被古人定为主管文运之神,均被历代读书人顶礼膜拜,为的是以求保佑文运亨通而金榜题名。如今“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已是历史陈迹,但每年高考前夕,四方赶考的学子仍蜂拥而至虔诚敬拜。

春雨把苍天拉进朱阁,一只鸟放牧着春山,一截鸳墙隐忍地嚼着花影。香客们正冒雨烧高香,长长的高香分红黄两种,比般的香粗大阔气得多。标准的进香过程得供燃香、蜡、纸、炮四种祭物、蜡是典丽纯正的红蜡,纸是专供敬神使用的薰黄钱纸。几排红烛在宽大的烛台上摇曳,映着大殿台基上的明式凤鸟和花饰,礼神的鞭炮声从不远处恭敬地传出,朝着遍披小青瓦的空漾殿宇撇下来。

文昌正殿是太庙的中心殿堂,又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四年火毁,雍正十年重建。单檐歇山式大殿内,供奉着雍容高贵的文昌帝君铁铸坐像,高4.7米,方面大耳手持牙笏,头载冠冕全身鎏金,前方的供案上压了一堆祈福用的鲜红灵符,两旁呈八字形排列着8个铁铸侍从神,其中右侧手捧玉玺的是“天聋”,左侧手执铁如意的是“地哑”,传说帝君以此二人为侍者是为了避免泄露“天机”。从背后的铁铸铭文来看,这批铁像,系崇祯元年四川龙安府平武县寓江村信使任宪、任寅苏、任加灿等人出资贡献,并由陕西薛姓金火匠人所铸。

“文昌灵应祠在七曲山顶,即梓潼庙,俗称大庙。”“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西人,因报母仇徒居是山,自秦伐蜀后,世著灵异。宋、元历封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清成丰年间的《梓潼县志》)

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即成文昌帝君。

宋元以来,中华文化儒道释三教台一的信仰之路日益显明,文昌信仰就是这条路汇集后的一个标记,自此,中国尚文的历史便开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它是一种伦理符号,是造神运动的产物,也是传统主流宗教世俗化后融合出的梦幻之主,同时还散发着无尽的乡土巫气。

会梓潼庙会,春秋祭祀

文昌大庙外的应梦仙台,石阶的石栏上雕着可爱的猴儿、佛手,仙桃。风拂过,一坡古柏林浑朴的沉吟声从我的耳朵上扫过,这春籁之声刮向不远处斗拱古朴的盘陀殿,这个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元代古殿是大庙现存最早的建筑,据说文昌帝君张亚子当初就是在殿内的盘陀大石上修炼得道的。

古柏林里,60多岁的杨永恒在踱步,他在大庙里工作30多年了,退下来后被聘为护林员,每天都要把这方圆数里的七曲山踩几遍。请他聊聊和文昌大庙相关的地方民俗活动,他用婉约如吴语的梓潼话唱歌似地说:大庙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当然是庙会了,可以说是四川最有代表性的庙会了,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分为春季庙会和秋季庙会。春庙会从农历二月一日赶到十五,是纪念文昌帝君诞辰的;秋庙会从农历八月一日赶到十五,是纪念文昌帝君成道的。参加庙会的每届都在数十万人以上,影响波及周围数县。20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中断的庙会重新获得复兴,那几年热闹事不多,所以赶庙会成了件大事,漫山遍野都是人,比这几年的人多。说到那时庙会的风俗,杨太爷回忆说,那几年赶庙会的人往往会给文昌老爷祭献上一只鸡,敬拜完后,把鸡头割下来供上,以表明诚意;条件好一点的会敬献猪头;农户到天尊殿侧殿向掌管五谷的神明祈福时,会献上祭米,祷告结束后图吉利抓一把回去喂给自家家畜。想了想,他又补充道,最热闹的庙会肯定是1984年的秋季庙会了,武林奇人海灯法师回到了和他缘分深厚的七曲山,那阵少林海灯热正风靡全国,各地风闻后大量的人赶来看热闹,把大庙挤得水泄不通,那天工作人员在庙里捡了几大箩筐散落的鞋。

最热闹的庙会肯定是1984年的秋季庙会了,武林奇人海灯法师回到了和他缘份深厚的七曲山,那阵少林海灯热正风靡全国,各地风闻后大量的人赶来看热闹,把大庙挤得水泄不通,那天工作人员在庙里捡了几大箩筐散落的鞋。

在大庙山门前帮着孙儿卖水的赵福春大爷已经87岁了,年轻时当过精锐部队的营长,也曾帮着海灯法师在庙里做过事,每天负责从几里外挑12挑水。他对民国时的庙会较为清楚,说到庙会的历史变迁,他坦言现在味道已不如早前那么淳正了,大家的心也没有原来那么虔诚。他说,梓潼这个地方向来对神明和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恩之情,每年搞两次声势浩大的庙会,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传统一直在流淌。对于民国时的庙会,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在秋季庙会上官府会带领民众搞一个隆重的敬拜文昌仪式,仪式结束后如果在半月之内打雷,这个仪式就得重新再搞上一次。

聊及庙会,曾在大庙里煮过十几年饭的刘正兴稍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的命运和庙会有不小的关联:他年轻时在庙会上办饭馆,租用了一位姑娘家的房子。一来二往两情相悦,他和这位姑娘好上了,不久便当上门女婿成了家。如今两人已相濡以沫过了二十几年,连孙子都有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文化道统的衰减和经济潮流的横行,文昌庙会已由早先宗教意味较浓的祭祀文化,转化为了集祭祀、民俗、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节日。虽然庙会的特色和民俗性比原来减淡了,但仍然热闹非凡:红男绿女形成的滚滚人潮里,梓潼人那唱戏似的

甜软叫卖声响成一片,现代音响掀起的喧嚣直冲白云,河南驯兽耍猴人扯起的草台班子前围满了娃娃;常能看到位姓窦的梓潼老艺人手持楠竹长筒做的竹琴,一边敲响蒙了羊皮的琴鼓,一边用脚踩响系有铜铃酌竹制简板,嘴里绵绵不绝地唱着《目连救母》、 《割肝救母》、《寿昌寻母》等孝子歌,深切沙哑的声腔,令不少憨朴乡民动容;一些极为虔诚的乡民则围在文昌大殿前的古柏旁,用长满茧巴的手努力地抚模树干,接着用这只手抚摸自己的脑门或面颊,他们相信这棵古柏深藏着文昌帝君的灵气和文气,仁慈的帝君将以这棵树的气息加持于他们,有的乡民颤悠悠掏出了红纸,把它工工整整地贴在树干上,以表明自己的虔敬。

梓潼文昌庙会也叫“文昌会”,起源于古老的文昌祭祀,清代咸丰年间,文昌祭祀被朝廷列为礼部祭典,升格为部级祭典,以文昌富为支撑点的文昌文化遍播全国,七曲山文昌祖庭的祭祀活动进入到鼎盛时期,文昌祭祀本只有春祭,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梓潼县令朱廉的倡导下,开始举行秋祭,此后一直沿袭。文昌祭祀是庙会的重要内容,旧时在庙会期间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相当繁多,最主要的有文昌扫荡、迎神会、大蜡会、烧拜香等几项。迎神会是官民合祭文昌帝君的活动,正月十二日这天,会把帝君及其父母的神像从大庙掐到梓潼城内的文昌宫供奉7天,唱7天大戏让帝君与民同乐,然后于正月十八日送回七曲山大庙,神像被迎请入城时,各家各户门庭大开,恭敬地在香案上摆好祭花、祭水、祭果,然后焚燃香烛进行敬拜,接着举行全城性盛大祭典。

乐文昌洞经乐

我得承认自己受到了文昌老爷的大大厚待,才第一次来七曲山,就亲耳聆听到了仙音袅娜的文昌洞经音乐。当时我正从应梦仙台往下走,似闻到一股附近古柏散出的淡淡松香,接着一曲洞经音乐就翻过对面的丹阁,像一阵梦幻的松风擒住了我。循着乐声来到文昌太殿的西轩, 群穿着唐装的乐师列队坐着正演奏古乐。曲声祥和清远,雅若跨鹤飞仙。

乐队中间休息时,古乐团团长陈周述告诉我,这支由27名离退休老人组成的乐团成立了10年,平均年龄63岁,年龄最大的已超过76岁,最小的也有50岁,能演奏《上行香》、《正行香》、《文昌赞》等几十个曲子。10年前,原本在历史上很盛行的梓潼文昌洞经音乐已处于濒危状态,他和几个朋友四处奔走,呼吁留住古乐的根,并爬山涉水到乡野去拜访尚存的古乐艺人,抢救曲目。2008年1月,文昌洞经音乐被列为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周述回想起当初抢救古乐的艰辛很是感慨,最铭感于心的是,当时93岁的民间老艺人王兴义已病倒在床,临终前硬是撑着把《汉东山》这首曲子传授给了他们。这一细节令我慨然,我提出能否现场演奏一下《汉东山》,陈周述说可以,遂让乐团奏了一遍。这是一首以往用于开奏时营造气氛的曲子,整个调子仙意浓郁、喜气洋洋,仿若一件明月下的道袍在山林清泉间自由飘荡。如同啜饮一瓢甘露,听过曲子,我连连称谢不已,心头想起了性情高逸的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对文昌洞经音乐这种重新崛起的汉风音乐而言,这真是一首意味深长的吉祥曲子啊。

丽江纳西古乐的主体部分就是洞经音乐,所演奏的《清河老人》,正是从梓潼传过去的文昌洞经音乐源于文昌祭祀,产生于南宋孝宗乾道4年,因谈唱《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它属于庙堂祭祀乐及文人雅集乐,与道教洞经音乐有差别,主要曲牌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经腔三类,由于一度遭到禁锢,文献资料大量流失,一度几乎失传

树明代丹桂,千年古柏

七曲山是一座古意苍茫的山,这种古意一半来自古庙, 半来自古树。

山色浩大如映,在深重的苍翠中,海水中的绿岛似的林子重叠在起,噙着春之秘香,形成了大地上灵异的美丽巨翼,它旷达地抖着黛色幻影,将纷繁的春收于真淳。

“小住为佳有数亩绿云一庭丹桂;大观在上看千门紫气万笏青山”。与大殿相邻的桂香殿前,几株无限高雅的明代丹桂静静流淌着青碧之彩,这是我在蜀地看到的最大桂花树,繁盛的翠叶漏下些鱼鳞状的光柱,这些光柱挽在一起谦恭地牵着长满青苔的浑厚树干。触摸那树干,一种深切的古意便漫了出来。

这几株同气连枝的古丹桂每年农历八月开两次花,花期相隔5至7天,届时簇生的橙红碎花香波远拂,竟可飘到数里外。工作人员说,去年很怪,5・12大地震过后,古丹桂树竟一连开了3次花,这种现象在以前从未有过。

我迷恋起这古树开的红桂花来,浪漫地想,这么妙的桂花应该有人拾了来泡在酒里吧,一打听,山门外的文昌酒家每年都要拾捡这几棵古树的花来泡酒。于是极少饮酒的我出庙后,喝到了平生最有古意的一席酒,果然香,果然好。

青青翠云廊,衔空三百里。七曲山是著名的“翠云廊”的终端,若换个方向,则可说是起始地,所以文昌大庙旁的廊桥上挂着大大的“翠云廊”匾额。“翠云廊”即翠云似的古柏形成的行道长廊,从梓潼到剑阁(属于古金牛道),再到阆中,蜿蜒三百里,古称“三百里程十万树”。

民间又把“翠云廊”叫做“皇柏路”,因为在过去,这条举世罕见的古柏长廊极受重视,许多皇要亲自过问,梓潼、剑阁两县的县官卸任了,要向继任者交接古柏的数目。根据文献考证,翌云廊在史上有过6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分别是秦代、三国、晋代、唐代、宋代、明代,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于原来的基础上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数十万棵,后世尊称这些树为“李公柏”。而七曲山带的古柏,大多为两百来岁的“潘家柏”,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梓潼青牛镇贡生潘悖带着儿子潘子羽、潘子黛,孙子潘永楠,举家迁至七曲山为培植文昌大庙的风水地脉种植的,10年中共种了4万棵柏树,潘氏欣慰之余笑称这片柏林是“四万株松之斋”。翠云廊古柏能留存至今,与历代直严加守护有很大关系,1935年,由于修筑川陕公路,古柏损坏惨重,知道后,下发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这个禁令被制成木牌悬挂在古柏上。 “”和“”时期,古柏再度严重受损,仅七曲山到演武铺一线被砍伐的巨柏就达五六百株。近年来,翠云廊这一珍贵的生态遗存受到高度保护,梓潼一段在古金牛道及附近山岭上新种的柏树就达数十万棵以上。

如今,两万余棵百柏密密麻麻地汇集为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其中挂牌编号的有14305棵。“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得真理。”赫尔曼・黑塞)

在希腊神话中,翩翩少年赛帕里西亚斯一次狩猎时误将神鹿射死,悲痛欲绝,于是爱神厄洛斯请求宙斯将他变成柏树,既不让他死,又让他保持恒久的伤感,柏树由此成为深切和恒久的标志: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习惯将柏枝放入死者的灵柩中,而古罗马人的棺木通常用柏木制成。

在中国文化中,上古有所谓“柏王”,上有

神灵存在 古人解字,认为松为木之公,柏为木之伯,二者同为百木之长 《六书精蕴。则另有解释:“柏,阴木也 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自,西方正色也。”民间传说魍魉喜食死人肝脑,但最怕柏树,故常在墓旁种柏:民俗于正月初一采柏叶浸酒,酉据说饮后可祛邪延年:折柏枝插瓶中,可群邪保平安:吉祥画中,柏与柿组合为“百事如意”。柏与桔一起则为“百事大吉”

雨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

几粒春雨打下来,缥缈间,我突然记起唐代怀素和尚的“绿天庵”来。

从七曲山驱车沿着翠幄似的翠云廊来到上亭铺,霏微的春雨甲,路边 片形局辽阔的空地上立着个石龟,上面驮着块大石碑,上书“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石碑系梓潼知县桂良材在光绪年间所立,据清代《重修梓潼县志》记载: “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时,此地被辟为氨水池,1984年,梓潼县文管所在附近的户农民家里发现了这块已被砌在墙上的太石碑,龟座则被遗弃在菜同边上,不久碑址得以重新复原。

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安史之乱中从长安延秋门一路南逃的唐玄宗来到梓潼上亭铺驿站,当夜细雨绵绵不绝,夜半时,檐角的风铃在冷雨中当啷作响,孤独拥着罗衾的玄宗迷迷糊糊间被惊醒,怅然起身问侍候自己的黄幡绰说,这是什么声音呀,黄知道皇上每天都在深深地思念杨贵妃,遂说: “好像是三郎三郎,郎当郎当。”玄宗听后不禁泫然泪下,一月前他心爱的贵妃娘娘在马嵬驿的一棵梨树上被逼自缢了, “三郎”,正是玄宗的小名,杨贵妃每天都要亲切地叫唤,而“郎当”是落魄的意思,“三郎郎当”,仿佛是贵妃娘娘在满怀爱怜地说, “三郎,你怎么这么郎当呀,”玄宗再也睡不着了,长于音律的他揣着一腔悲伤写下《雨霖铃》以遣愁怀,第二天,右丞相韦见素下令让梨园子弟演唱这首曲子,乐工张野狐奏筚篥助兴。据史料载,面对蜀道富丽的山水,当时唐玄宗曾百愁结肠地对侍臣说:“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人悲悼。”日本人竹添进一郎于1876年夏天到过“唐明皇幸蜀闻铃处”,为妙明的青山所染,宽慰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种帝王道:“诗情酒兴任纵横,莫管蛾眉恨未平。地下三郎应妒杀,看山含笑听铃声。”

“雨霖铃,帝幸蜀,淋雨弥旬闻铃声与山相应,悼念贵妃,因采其声如雨霖铃曲以寄恨 时梨园弟子善筚篥乐工张徽从至蜀部,以曲授之,三自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宾御,皆非昔人 帝于望京楼,令徽奏此曲,不觉凄沧流涕后入法部,有大曲 ”宋代柳永就曲作词,寒蝉凄切、厂为传唱。

故更能消几番风雨

登上七曲山太庙的高处,一种神秘的浓绿,让我仿佛站在一块深邃的大玉上,无数高古翠柏与远黛相连,上面浮着些青青雾霭,湿漉漉地驰向几个靠在台门上的童子,时间仿佛凝滞。历史总是以吊诡的方式书写着传奇。

梓潼人亲切地把文昌神像称作“老爷”。

1966年“”开始后,文昌大庙所有泥塑神像、木塑神像被捣毁,大部分木雕、石雕被毁坏,只有铁铸神像得以幸免。当地人赵福春大爷告诉我,在当年的“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大肆捣坏庙里的文物后,拿那些生铁浇铸的“老爷们”没办法,大殿呈的那尊最大的“老爷”极为沉重,一群红卫兵用大麻绳套住“老爷”的脖子,使足吃奶力气也没把“老爷”拉倒……后来主谋的那个人突然横死似遭天谴。赵大爷感叹道, “”结束时,文昌大庙已很是荒凉,里面住了几户农家,庙堂上荒草丛生,敞养的猪牛到处游荡……

而往上回溯,堪称四川历史上最大的破坏者之一,一代枭雄张献忠,却被恭敬供奉在七曲山大庙的风洞楼,黄面、长身、虎颔。“四川经张献忠之乱,子遗者百无 二”, (《清史稿食货志》)。1640年,张献忠率部在七曲山带击溃了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亲率的10万大军,一举奠定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的根基。不久后他再度经过梓潼时,恭敬地对文昌神像说: “此吾祖也,吾祖助我”, 说罢在文昌正殿内大设香案举行隆重的联宗认祖仪式,并亲自撰文: “咱老子姓张,尔也姓张,咱与尔联了宗吧。尚飨!”4年后,张在成都称帝,下诏封文昌帝君为“始祖高皇帝”,敕封七曲山文昌庙为“太庙”,七曲山改为“太庙山”,并而往上回溯,堪称四川历史上最大的破坏者之一,一代枭雄张献忠,却被恭敬供奉在七曲山大庙的风洞楼,黄面、长身、虎颔。

拨银五万两,扩修太庙,命七曲山的裴、贾二姓为护庙的“司香户”,这事后来在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的《讨粤匪檄》中被提及:“……”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

清乾隆年间,1742年,绵竹县令安洪德路过梓潼,得知风洞楼内的塑像是张献忠,大怒之余下令将塑像打得粉碎,抛撒于山门外的大道中,任由往来的人践踏、牲畜在上面拉屎拉尿,并立《除毁贼像碑记》一通,同时还把张献忠钦命的“司香户”裴、贾二姓的后人游街示众3个月。1943年,随师父智光法师在七曲山大庙修行的海灯法师将风洞楼更名为大悲楼,在里面塑了尊释迦摩尼佛像和观世音菩萨塑像。“”中佛像被毁。

1987年9月,全国第二次“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梓潼召开之际,特意在风洞楼当初供奉释迦摩尼佛像的位置重新塑了绿袍金脸的张献忠像,并将风洞楼的一半整修为张献忠家庙。

潼关怀古篇5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前言】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淮西凯旋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亲切无间。

【注释】

①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于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

②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③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

④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

⑤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翻译】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鉴赏】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首联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对比同一主题的《过襄城》首联“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在颔联,诗人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尾联“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

潼关怀古篇6

2.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②暂凭杯酒长精神( )

③折戟沉沙铁未销( )

④干戈寥落四周星( )

⑤留取丹心照汗青( )

⑥高处不胜寒( )

⑦何事长向别时圆( )

⑧意踌躇(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赤壁》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

②《过零丁洋》中巧妙地用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

其中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③《水调歌头》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是:_________,

常用来表达对亲人思念、祝福的句子是:_________。

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 ,体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4.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5.《赤壁》是一首_________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

后两句是_________。

6.《过零丁洋》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一联是:

_________。如文天祥一样临难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还有(请列举四个):__________________

7.《水调歌头》一词上片写了_________,下片写了_________。这首词的过渡句是:_________。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8.说说《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曲表现的一个历史主题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潼关怀古篇7

关键词:绵阳;文化资源;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2;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87-02

绵阳古称“涪城”、“潼州”、“绵州”等,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梳理绵阳市的建制可见绵阳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悠久的历史遗留了诸多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绵阳市下辖县市区也在历史上多处于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遗留了诸多的文化资源。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弘扬绵阳文化,打造绵阳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梳理绵阳建制史,探索绵阳历史文化渊源

绵阳市古属梁州,先秦时期先后属蜀国、蜀侯国、蜀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郡治乘乡,今广汉市境内),市区为涪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迁广汉郡治至今梓潼县城。新莽时期改涪县为统睦,广汉郡为就都郡。公孙述割据四川地区时改就都郡为子同郡。东汉时恢复西汉旧制,改统睦为涪县,隶属广汉郡。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分广汉郡北部置梓潼郡,涪县隶属梓潼郡。成汉武帝晏平二年,即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李雄迁梓潼郡治至涪县,改县名为涪城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灭成汉,并因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县城)战乱,将巴西郡寄治涪城县。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至太元八年(公元373至383年),涪城县一度被先秦占领,但建制未变,晋军收复后,晋孝武帝将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城,涪城县作为侨郡巴西郡治地,涪城县则仍属梓潼郡。南朝刘宋改涪城县为涪县,将梓潼郡治迁回涪县。南朝箫梁改巴西、梓潼二郡为巴西梓潼郡,属于新成立的潼州,潼州治仍为涪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改涪县为巴中县,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潼州和改为实郡的巴西郡治巴中县。隋改巴中县为巴西县,废除郡制,辖于潼州。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潼州为绵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县制为郡县制,绵州改为金山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金山郡复为绵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绵州为巴西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则改巴西郡复为绵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实行“省县入州”制,州治地不再设县,于是撤销巴西县。明太祖洪武年间,绵州曾降为绵县,后又升为绵州。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绵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裁撤绵州,建绵阳县,隶属川西道(后改为西川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裁撤西川道,绵阳县隶属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年),以绵阳县为治地,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20日,中国人民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101号命令,成立绵阳专区,以治地绵阳得名,领导辖原十三区所属的绵阳、彰明、梓潼、罗江、德阳、广汉、金堂(驻赵镇)、什邡(驻方亭镇)、绵竹、安县等10县,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1月,恢复四川省建置,绵阳专区属四川省。1953年将广汉、金堂、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原广元专区所属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1958年原遂宁专区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撤销彰明、江油二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中坝)。绵阳专区辖21县。1959年江彰县改名江油县,撤销昭化、罗江二县,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3县。1968年7月8日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将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辖绵阳、江油(驻中坝)、青川、平武、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梓潼、三台、盐亭、射洪(驻太和镇)、遂宁、蓬溪、潼南、中江、德阳、绵竹、安县、北川等19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驻绵阳市。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绵阳市。直至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的基础上绵阳市升为地级市。

梳理绵阳市的建制史可知,绵阳历史悠久,其下辖各县市区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盐亭县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北川是禹羌文化区,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江油是李白故里,刘备、诸葛亮、蒋琬、杜甫、欧阳修、苏易简、文同、李调元、沙汀等杰出人物皆与绵阳有缘。只有借助这些文化资源,才能打造知名的绵阳旅游文化品牌。

二、借助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实体品牌

绵阳市目前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绵阳市拥有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七曲山大庙、富乐山、越王楼、王朗部级自然保护区、窦山、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仙海湖、佛爷洞、乾元山、观雾山、吴家后山、藏王寨、养马峡、李白纪念馆、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天宝山、白龙宫、罗浮山、白水湖、龙泉砾宫、七贤柏、小石林、雎水海绵生物礁、寻龙山・龙隐镇、翠云廊古蜀道部级森林公园、司马长卿石室、卧龙唐代石刻、两弹城、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报恩寺、蜀汉江油关、白马寨、涪江龙门峡、龙门山森林公园、江古镇、云台观、鲁班湖、梓州杜甫草堂、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蟠龙山大佛宝刹、嫘祖陵、高山森林公园、大禹故里、泗耳自然保护区、虎牙自然保护区、千佛山自然保护区、药王谷风景区 、汉阕、李杜祠、蒋琬墓、西蜀子云亭、六一堂、富乐堂、碧水寺、圣水寺、邓稼先广场、绵阳解放碑、宋哲元墓、人民公园、文化广场、火炬广场、五一广场、铁牛广场、滨江广场、青年广场、三江半岛、洞天公园、南山公园、富乐山公园、西山公园、南湖、渔夫村公园、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绵阳科技馆、数字球幕影院、中华科学家公园、长虹科技馆、绵阳科学城、绵阳博物馆、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拥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艺术景区、自然生态景区、休闲度假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色街区、抗震救灾特色景区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景区。

诸多景区的建设多是以某一地的文化或某一区域的资源的开发为基点,缺乏必要的宏观规划。不同景点之间的地缘关系没有被很好的认识,也没有形成成规模的固定旅游线路或旅游区域。缺少精品旅游品牌,吸引的游客以四川境内近处的人群为主,外省游客多为过路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绵阳缺乏旅游资源,恰恰相反,由于旅游资源过多,开发力度过于平均,没有形成知名品牌,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文化的悠久只是文化旅游打造的前提条件,应该充分认识各旅游资源的优劣,集中力量开发一些精品景区。在打造精品景区的基础上构建黄金旅游线路或旅游区域,从而构建绵阳市各县市区整体的旅游品牌。如果各县市区各自为战,没有整体观念,很难独立打造精品旅游景点,不能形成有效品牌效应。

旅游景点的打造固然涉及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和开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实体的景区作为基础。有些旅游景点保留了历史的遗存,但是缺乏现代化的旅游配套设施;有些景点注重了现代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却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的实体存在。面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要求,目前绵阳市县区市的不同旅游景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景区的住宿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可购买物品以土特产为主,但是包装和宣传等手段单一并较为原始。市区内的一些景点区域狭小,游览价值不高,很难吸引外地游客。文化景区的娱乐性不足,没有很好地使文化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此外,不同景点之间的行车线路还不甚畅通,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到位也较为明显。

三、立体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

要立体化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单一景区开放所需投入并不低于旅游线路或景区打造的投入,各自为政的单一景区建设反而会造成浪费。目前旅游开发的现状之所以存在各自为战的主流状态,一方面是旅游开发以各县市区地方政府为主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开发商的投入是点状的。如果从绵阳市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构建三至五个旅游区域,并建设起连接各景区的高效交通体系,将大大提高绵阳的知名度。

绵阳市吃的特色固然是以川菜为主,但是其具有历史背景的小吃文化仍有其独特的特色。结合小吃和正餐打造一些经典菜品和餐饮行业,不仅可以繁荣旅游文化,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推广绵阳特色的餐饮行业。正宗和新奇并存,独特与大众齐乐,美食是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绵阳市目前已有许多二星级至五星级的酒店宾馆,但是多集中于绵阳市区,周边县市城区只有零星分布,这对旅游品牌打造是十分不利的。旅游区域内居住条件要么极高,要么很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选择,也是旅游区域开发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旅游线路的打造需要良好的交通基础为前提。目前绵阳县市区内的各旅游景点相对来讲,都有线路可以到达,但是交通条件却是良莠不齐,既有条件极好的线路,也有较差的路线,有些地方只可以通过坐摩托车从土路到达,当然这些是还未曾开发的景点。景点没有有效开发的主要原因还是交通问题,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旅游品牌打造的前提。

旅游的组织不绵密,往往是参观了某景点,却不能接着参观离此不远的其他景点。一致方向和相邻区域都未完全开发的景区互不相让,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反而制约了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单一游览参观景区应该加强娱乐配套设施,以便提高游览质量,延长游览时间,这样才能带动吃住的消费。

工业产品由于交通的方便,很少在旅游景区购买。景区购买的物品以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为主,这方面绵阳有其独特的优势。绵阳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和山地,这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和气候为中草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绵阳盛产附子、川乌、麦冬、天麻、丹参、辛夷、桔梗等多种传统中草药材。土特产还有茶叶、核桃、蕨菜、木耳和各种水果等。工艺品特产有木雕漆器、仿古家具、壁挂、扎染、黄麻地毯、水磨漆器、玻璃画、扇子、竹禽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注重地域特色,还应该考虑包装和设计的艺术特色。目前许多旅游产品的包装还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需要。

绵阳市的旅游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在整体性下功夫。历史上的遂宁、广元和德阳等地及其下属的县市区都曾经和绵阳市属于一体的行政区划,因此结合地缘文化的整体特点,立体化打造文化旅游区域非常重要。完善的立体化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是建设文化旅游品牌不可缺少的。

――――――――――

参考文献:

〔1〕绵阳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绵阳(县级)市志.成都:四川省辞书出版社,1999.

潼关怀古篇8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地方、校本各级课程的开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三级课程的中间环节,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又是校本课程的依据。相比国家教材在地方文化教育上的鞭长莫及,地方文化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地方文化课程是地方课程的一种,其核心概念的界定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地方文化,二是用英语来表述的地方文化,三是用英语来表述的地方文化课程。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具有三大功能的工程:一是教育工程,既是课程,就以育人为目的;二是文化工程,挖掘、传承地方文化,向世人宣传中国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三是旅游工程,直接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文化可以被纳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开发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们以“泰州故事”(Taizhou Story)的编写为例,说明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应遵循地方性、教育性、简约性、发展性和均衡性的原则,以恰当反映地方文化的特质,充分发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应有的功能。

“泰州故事”(Taizhou Story)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09年度立项课题“依托地方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是一种初、高中基础年级选修用的英语地方文化教材,表现形式为有中文概要的图文并茂的英语故事,反映泰州地区从古到今经典而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民俗等地方特色文化。

一、 地方性:彰显地方文化特质

《晏子春秋・问上》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里的“异习”、“殊俗”其实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它包括风俗、习惯、传统等。这种独属于该地区的、使其不同于别的地区的文化特质便是文化的地方性或差异性。

“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是地方课程的特质和边界。一个地方并非所有的传统和文化习俗都可以入选进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理想的课程资源来源于那些有地方特质的文化,它们不仅能够唤起曾经生活于或正在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地方性情感,还能使其获得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泰州故事”教材编写的过程是一个泰州文化梳理的过程。根据行政区划,按海陵区、高港区和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以及兴化市四市两区梳理文化亮点,将泰州的安定书院、高港的龙窝口、靖江的讲经、泰兴的花鼓、姜堰的溱潼会船、兴化的林湖插秧号子等最能彰显泰州文化的亮点罗列进来。

其中,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国内的溱潼会船节(Qintong Boat Festival)被称为是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相传南宋绍兴元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曾在溱潼村阻击金兵,金兵大败,义民亦伤亡惨重,溱潼的百姓按当地习俗殓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扫墓,祭奠英灵。久而久之,形成撑会船的习俗。

每逢会船节,来自里下河十里八乡的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汇集溱湖。鼓乐喧天、人声如潮,音乐在花船上飘荡,龙灯在船头飞舞,篙手扬锣齐号,竹篙如林,千舟竞发,蔚为壮观,演绎着礼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以船会友、以船促商的人文情怀,令来自海内外的千万观摩者震撼。溱潼会船习俗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南宋沿袭至今,历经近千年而不衰,也许正是这种文化的地方性使然。

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以这样的选材为根基,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在感知家乡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二、 教育性:培养“根”文化和公民意识

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泰州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南唐建州,有着丰富的盐文化、水文化、税文化,荟萃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教育家胡瑗、评话宗师柳敬亭、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历史名人,境内文化遗址、民俗民风不失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宝贵文化资源。

范氏公祠记载了北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泰州为官廉洁奉公、造福于民的丰功伟绩,范仲淹以其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人生实践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蜚声海内外的祖籍为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自小拜师学艺,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为了抗日拒演,体现了一个伟大艺人的爱国情怀。以此类范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家、爱国、爱民的道德情感。

泰州望海楼承载着明朝著名的“泰州才子”储和母亲的传说,颂扬着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美德。传说储是父亲落难荒岛时与“野人”女子生下的孩子。父亲时时挂念故土,于是教儿子认字习仪,期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乡。一天,一条遇到风暴的福建商船来到荒岛,答应将储一家带回家乡。但当船上的人见到形似野人的储的母亲时,吓得急忙撑船逃离,已经登船的储和父亲眼睁睁地看着没能上船的“野人”母亲扑向大海沉没了。储与父亲悲痛欲绝,但已无济于事。回到家乡不久,储中了进士,做了大官,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泰州东郊盖了一座高楼题名“望海楼”。其实,“望海楼”就是“望母楼”,储以此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百善孝为先”,孝道和感恩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元素。反思当今社会,不行孝道、不知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课程开发要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教育性在于本土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根”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 简约性:通俗地传播地方文化

与普通的地方文化翻译读本不同,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初、高中学生。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实施不是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家乡文化的基础上,学会用英语表述家乡文化,达到向世人推介家乡、传播家乡文化的目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英语语言可以适度地超过学生现有英语知识水平,但不宜出现过多、过难的语言现象或者太过专业的术语,那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达不到传播地方文化的目的。鉴于此,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英语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平实、简洁的英语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表述地方文化,有助于以一种通俗的方式传播地方文化。

历史上泰州(现为地级市)曾隶属于扬州府,在科举时代,府考在扬州,院考却在泰州,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文化中心,古来江淮文人常聚会于此。各方士子皆来此会试,对于泰州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生于泰州的明代评话宗师柳敬亭便是杰出代表。“泰州方言”是泰州文化的重要部分,却不适合被列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容不易用简约的英语描述出来,即便是翻译出来了,也未必能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明白其意思;二是文段中可能出现许多表示方言的术语,过于专业化,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超出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在泰州方言中不乏有影响的民间说唱艺术,素有“中国宝卷传承文化之乡”的靖江的讲经就是很好的地方文化素材。讲经是靖江民间流传的说唱曲艺形式,讲唱的宝卷中包含有大量风趣的靖江民俗、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属于中国最早的说唱文学,被视为具有“民俗志”的功能。因为一些内容与佛教教义有关,在把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纳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时,要选准角度组织素材,用简洁明快的英语着重介绍其形式、过程和影响,对于讲经的内容可以只涉及大概,无需深入阐释。这样,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身边这种耳熟能详的说唱艺术的兴趣,同时,这也是通俗地向世人宣传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一些虽属于中国传统但只能在特定背景下为少数人理解的或有背景也未必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东西不宜选进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对于较为典型的地方文化,也要从比较好理解的角度组织材料,选材要符合英语语言表达的简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既是一个好的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也能有效地达到向世界传播、推介地方文化的目的。这是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特别之处。

四、 发展性: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

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雷蒙・威廉斯曾说过:“一种文化,在它正被体验的时候,永远是部分的未知、部分的未实现的。”他认为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没有发展,就没有文化。随着一个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也会打上时代的印记。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使学生在学习和感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要关注其发展性,促进地方文化发展,让学生在体验地方文化的同时,自觉地参与地方文化的建设,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溱潼古镇有一株远近闻名的宋代古山茶花树,至今仍花开万朵,美丽动人,每年迎来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关于古山茶花树的传说,从古到今流传着妇孺皆知的各种版本,大多围绕坚贞的爱情这个主题。2004年云南丽江一株曾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中有所记载的古山茶花树与其结成“姐妹花”,成为当年旅游界、园艺界的一大美事。来自美国的国际山茶花育种专家论证:溱潼古山茶花树堪称全世界人工栽培的茶花之王,是全世界人工栽培山茶花耐寒品种的优秀范例,是中国古代园艺的骄傲,也是历代溱潼人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最佳体现。

而今,随着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溱潼古山茶花树在经典而古老的传说基础上,又续写了园艺、生态的新篇章,古树的传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生通过这样的文化素材的学习、体验和感知,可以增添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文化会有新的认识,同时,也更能意识到自己建设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五、 均衡性:文化生态多样性下的区域平衡

地方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地方文化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文化课程的对象是来自于不同区域的学生,他们有认知本土文化的欲望、兴趣和权力,因此,理想的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选材要考虑到地区区域文化的平衡性,通过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里的均衡性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指地方文化选材覆盖面的均衡性。比如,泰州六个行政区的地方文化有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仅仅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兴化市、姜堰市和海陵区因成陆时间长而比其他三个市区文化更为丰富,这里有历史久远的南荡文化遗址,影响较大的板桥文化,还聚集了范仲淹、施耐庵、孔尚任、陆西星、胡瑗、刘熙载等历代文化名人,但只有这三个市区的地方文化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泰州地方文化的全貌。换个角度来挖掘另外三个地区的文化亮点,可以发现它们的文化特色各异。泰兴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百姓用“黄桥烧饼”支援子弟兵打胜“黄桥战役”在革命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红色文化是其地区的文化特色;靖江市的民间艺术如泥狗子、民间小吃如靖江汤包闻名省内外;高港区自古就是泰州和里下河地区十余县市出江入海的门户和咽喉要道,为如今的泰州港奠定基础并使之成为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中型港口。把每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展示“千乡万村”的文化,构成较为全面的泰州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文化的归属,从而调动学生的地方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构建和传承。

文化无优劣,多元的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均衡性体现的是文化生态多样性下的区域均衡,既培养了学生兼容并蓄、尊重多元文化的胸怀,也顺应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

综上所述,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不仅应该突出其地方性、教育性,还应该考虑其简约性、发展性和均衡性。当然,作为地方课程,选材还应该具备趣味性、实践性等,并且应该符合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地方教材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令、法规,这虽然不是本文所阐释的话题,但在选材时同样十分重要。解决好选材的问题才有可能有效地发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在地方文化教育、传承、传播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7(9).

[2]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3]王亚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重在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EB/OL].,2009-12-22.

[4] 罗生全.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及其改进.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 徐冰鸥.关于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原则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9).

[6] 曹石珠,张传燧.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中国教育学刊,2005(3).

潼关怀古篇9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⑤过。

关城⑥树色⑦催寒近⑧,御苑⑨砧声⑩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 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 游子:指魏万。

③ 离歌:离别的歌。

④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在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⑤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⑥ 关城:指潼关。

⑦ 树色:黎明前的天色。

⑧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

⑨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⑩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蹉跎:这里指虚度年华。

【诗意再现】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黎明前的天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读领会】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练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备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亮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潼关怀古篇10

在潼南,我要搬运十万吨幽香堆积成琼江两岸的黄亲们看见的黄,黄,黄全是我个人摇的晃春风和春雨手指勾着手指刚好是十万吨重量不含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的迷琼江躬起的背,爬满恋爱的蝴蝶她们有玲珑的细软的脚她们是会飞的鸳鸯有猫步滑过丝绸的痒江津石笋山记传说这两座高耸有性别石笋山,我不知你是谁的男和女缙云遗梦,西蜀呼吸这700米高的海拔仙人,指路,野径,花草有神仙坐而论道将进酒了,石笋脱下第一件笋衣挂在山中峭壁像一个梦,吹奏夜宴的旋律这山隐秘,惹我来思幻象,是上帝派来的一群呆鸟纷纷落在负氧的树枝上在武隆仙女山草场撒野孩子问,仙女也有保姆吗?母亲年轻的草,已被大雪覆盖她们滑了好长一段雪突然就碰上少女时代的同学了孩子说,阿姨,摸一摸我的雪橇这是飞翔的翅膀,来,我们去撒野热爱是无法赞美的美,臣服于慈爱,臣服于性情孩子说,母亲,我们一起去撒野喊出心中的白乌江画廊游船归来对着月亮,傻笑抱紧自己的影子发出亲吻之声关掉宾馆房间里最后一盏壁灯想了又想,不想了还想那个人一直在抹,抹不去一段旋律含着羞,把自己一层层剥去望着那堆零乱衣物的气味发呆把自己逼成窗纸上的悬崖反复演习不做梦的睡姿下一个难题:弄清一场雨和另一个可以冬泳的蓄水池嘿,这也是我一个人干的事

在塘河古镇想象一个人的初恋

摄制组,在钟摆上让我入戏

老时间点亮那一盏茫然

玉带般清澈的塘河

古韵悠悠的民居,庙宇,老街

像初恋的美术学,潺潺,妖娆

这不是我的家,也不是我的初恋

我是闯入者

山野寂静,听见了

高一槌,低一槌的捣衣声

风快活,跟着恋人的影子跑龙套

难道真有一尾木鱼,荡荡游来

真的有月色:蠹,蠹,蠹

像少女吹气球

大了又怕飞,又怕爆

甚至还怕遇上针尖一样的小

与赵挺五泛舟青龙湖

翻开第一页:绿窗卷珠帘。

再翻一页:竹滴清露圆。

这是一个悠闲者,考验飞鸟是否色盲的挂图。

有黄雀,立栏杆,向四围,轻溅婉转。

泉水叮咚,叮叮咚咚。

山涧日日闲,我独看。

翻开第九页:白云怀抱青山。

再翻一页:花香盈盈浅浅。

夜宿农家院,一怀愁绪,黯然神伤,都不怨。

新与旧,遮住了,重重山。

人间何事喑哑。

这孤山飞鸟,嫌她脸上雀斑,嫌我胡须乱。

梁平双桂堂记

君须记,落日婆娑

夕阳沿破山禅寺的钟声下山

飞鸟的激情止于黑夜内心的灰烬

三界之外,野花芬芳,幸有高烛照红妆

暮鼓才歇几刻,晨钟又响起

红尘之夜,那人束青丝,拈白发,捋长须

邀明月,举杯歌唱

人生如梦,双桂堂前,桂香凝鬓霜

写给四面山大洪海鸳鸯的情诗

所谓鸳鸯,就是不愿集合,不愿开会,能飞,不飞,

不愿被打扰,栖息池沼,游弋湖泊的一对袖珍野鸭,

学名亮斑冠鸭,与西半球的林鸭关系亲近,

比野鸭小,比鸬鹚英俊,鸳为雄,鸯为雌,

有飞翔之翅膀,有洵美之不渝,有忠贞之矢志。

饮露水,衔环草,相忘于江湖,

对镜花,怀风月,绝尘烟波里,

鸳鸯秀士三十六,

倾情至死只惟一。

遥寄酉阳苍岭

他们是乘座一首绝句,降落到我意识的停机坪上的

同机抵达的还有土家族的毛妹,马桑和九十九首情诗

冉家坳的一朵云在天上飘,就会爱上另一朵云

就像苍岭伸出无数婉约的手,揽你入怀

真实的苍岭是酉州的一个镇,是苗寨的靠山

当妞儿试穿那件一百多年前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