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逝去的青春十篇

时间:2023-04-10 18:27:16

终将逝去的青春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1

青春,是我们永恒的见证。

逝去的青春,却不向我们要走过一缕清风。

青春,是我们友情的起点。

逝去的青春,却不会是我们友情的终点站。

青春,是我们培育的花朵。

逝去的青春,却无法带走我们付出的努力。

青春,是我们心中的百合。

逝去的青春,却如烙印一般让我无法忘怀。

我们的青春,匆匆来过,也已溜走。

我的青春似水,似水流年,是指弹指一挥间。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2

拽着一个“普通青年”去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拿到手,被抱怨:“这种文艺片估计我得看睡着了。”文艺片?不知道他接收了什么样的讯息又在大脑里进行了怎样的排列组合以致得出结论。

因为死死抓住了怀旧这一稻草,所以拍得好与坏都几乎被忽略,导演只负责点燃那奄奄一息的青春火苗,火种便在各人心中熊熊燃烧,每个人都自备了一大把记忆负责为这火势添柴。

传说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史上得分最高的毕业作品,37岁的女明星转身为导演,处女作不忘回头致一下青春。这一致漂亮与否,舆论褒贬不一,恐怕把“小燕子”与“导演”两个词儿在头脑中建立连接,着实需要思维跳跃。总之一个女人用了十五年时间蜕变成今天的样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她,也该尊重那时间流逝。

因为同样的时间,也无情穿过你我的生命,就像穿过剧中人的生命:郑微由一个毛毛草草的小女孩儿变成成熟的职场丽人;陈孝正由一个穷学生变成著名建筑师;朱小北从一个辍学生到记忆专家;阮莞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堕胎到失去生命……

影片的关键词不是青春,是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无情改变。“我还能重新爱你吗?”陈孝正在影片的尾声问郑微。那个曾经当着全校学生的面为自己唱红日的玉面小飞龙平静地回答:“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言外之意:不能,不能重新爱了。“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也想一生永远陪着你,抱歉我只能伴你一个青春。

一首《红日》成了很多人的泪点,没收敛的爱只有没伤过的青春才敢给,“像红日之火,燃点真的我。”被时间爬过皮肤和心灵的人,望着郑微的天真和勇气,就像看见了昨天的自己,无关性格,谁都勇敢过,以自己的方式。听说原著里的歌不是《红日》,而是《爱的代价》,还算成功的改编。《爱的代价》不是青春的歌,如果再相逢时需要安排一首歌,《爱的代价》才最好不过:“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让我牵挂,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

也不是人心善变,人去之后的空白早被时间填补,新的事物涌向生命,我不再是原来的我,你也不是原来的你,感情也不是原来的感情,用来怀念刚刚好。

属于青春的感情不是只有一种,郑微和陈孝正之外还有别的心灵在哭笑。一直惯着赵世永的阮莞,奔跑着去见青春的爱人,也奔向了生命的终点,惯着一个人惯到死。“你回吧,我上车了。既往不咎,下不为例。”阮莞重复着青春的台词,只是这一次没有说出声,也没有火车上滔滔不绝的泪水,只有沉默,永恒的沉默。张开拿着一束花去墓地看阮莞,“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爱恋,说出口的,没能说出口的,和从来不打算说出口的,穿着一身大牌儿A货去见老同学的张开亦不例外。

剧情各不相同,青春剧本里的爱情却约好了一样都以悲伤收场,如同赵薇在接受采访中抛出的那句话:“《致青春》是一个大团圆结局,那是不可能的事儿……”

那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摇曳人心,所以奔着名字去看电影的就大有人在。也有奔着王菲的片尾曲去的,“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3

——题记

那些我们倔强面容下的隐忍与羞涩,是我们以青春名义作的卑微祈祷与所为的信仰。我愿意相信总有那么一段记忆驮着疲惫的心跨越我们之间的界限,即使老了、累了,再一次回忆起来还是能叫人泪流满面。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青春,它是一道渐行渐远的彼岸,但它离我们又是太近太近了。

青春的开始便是我漫长旅途的结束。六年就如一道漫长并充满快乐的旅途,六年的喜怒哀乐,六年的辛酸经历,六年的兄弟情深在“毕业”两个伤感的字眼中就渐渐消逝在我们脑海。而对于六年的记忆,就像冷风过境得凄凉,剩下的除了回忆还是回忆。听着《致青春》,伴着“伤感”的春风,我们迎来了毕业。记得当时有人跟我说过这么一段话:终于毕业了,终于能逃脱这恐怖的“地狱”了。当时我冲他只是抿嘴一笑,心中却发自一种愤愤不平:虽说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历程,六年或许只是人生的一段片刻,这哪是所谓口中所说的“地狱”?!望着同学们在开心的聊着天,在不顾忌惮地哼着歌,唯独只有我呆呆坐在位置上沉思着什么:时光催人,六年漫漫奋斗旅程就便在一声“毕业”中散尽了,今后我们将各奔东西,彼此之间联系断了,或许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我很迷茫未来失去了他们的陪伴我将会怎样?我独自蹲在角落,泪水从眼眶中一点一滴地流了下来,眼眶湿润了,漫湿了衣角,此时的我就像一朵纯白的花在黑暗中凋谢,任凭悲伤蔓延。我的六年或许并不美丽,残缺甚至远远超于精彩。但这六年就如同一场美丽的梦,在我们的嬉笑声中渐渐度过,但旅途中的精彩却是发自肺腑的珍惜。我仿佛看见了记忆中的樱花放肆的颓败了。我的梦该醒了,不能沉浸于曾经的美好,伴着青春不断前行……

似火的青春开始于六年漫长旅途的结束,又将结束于美好初中生活的开始。刚踏入陌生的初中生活,看着一位有一位陌生的同学,望着一位又一位陌生的老师,我觉得身边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又再次怀念起了小学的生活,但青春坚定的告诉我:所有曾经放不下的,将在生活的压迫下,真的耶就这么被放下了。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我不愿多么主动与同学交流。就这样,昨天会被今天、明天取代,而下一个今天、明天又会成为昨天,然后再被取代,我的生活便是如此反复,无休无止。便此,我爱上了阅读,也有一念之间萌生了成为作家的梦想,但是我深知:梦想总让人憧憬,但是我懂得,如果不去努力,梦想永远只是一个梦想。我每天一下可不会像同学那样在外面打打闹闹,我只会静静地呆在座位品味每本书中所含的深刻道理。但是青春又坚毅地告诉我:改变自己!便此,阅读也变作了我的一种兴趣,作家这个梦想也一念间地淡泊出脑海,因为青春不待人,珍惜现有青春!我开始绽放出青春时期的朝气,我会跟着同学一起聊聊天、谈谈心,我也会对每个值得令我珍惜的人更加珍惜。或许呆呆的学习并不是青春,只有那颗青春的心才能让你的青春不在暗淡。人的青春就像一段旅程,最重要的得以沉淀为永远,最不屑的则漂浮为瞬间。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4

关键词:表现手法;叙述方式;青春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15-0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真实地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蜕变,主创的随性跳跃尽显青春的自由与动感之美,寓意青春伊始的肆无忌惮;影片画面颜色素雅至极,暗示青春的物品也是支离破碎并伴随着主人公飘浮的身体随风远去,充分展示出青春的残酷及其逝去后的无可奈何,同时该影片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结。尽管如此,共同的青春感悟却能够“通吃”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电影中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逻辑”随处可见:面对郑微穷追不舍的爱情攻势,冷面的陈孝正出人意料地以“你神经病啊”回复之。该五字金句与剧中情绪形成强烈反差,不但让身置电影院内的观众捧腹大笑,也为大家送上了久违的青春鲜活之气。影片中看似不合逻辑的情绪更能让大家在观看结束后长久地怀念青春的可贵。该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广大观众中取得共鸣和强烈的反响,不仅因为本身的剧情能够迎合观众,更因为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让观众回味无穷,同时影片所表达的青春主题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表现手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和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狂热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让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想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些许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叙述方式

两条“青春”线,关乎爱情和成长。

A:主线――人物:郑微、陈孝正、林静

这是段“三角恋”,莫名其妙开始,悄无声息结束,以至于这条线显得支离破碎。

郑微是女一号,在她身上你可以找到你自己或身边任何一位女性朋友的影子:直率、任性、有点小冲动,可以为了爱情厚着脸皮倒追男生。郑微的扮演者杨子姗有几分赵薇当年的影子,尤其是她与人争执的戏码,似乎重现当年闹腾的“小燕子”,而且在表演上更为夸张。

赵又廷饰演性格古板的工科男,也有太多的吐槽点。每当他念台词的时候,硬邦邦的语调总能让人出戏,“你神经病啊”之类的大吼也颇有“咆哮帝”的潜质。而他与郑微生情的情节很是突兀,虽说“女追男隔层纱”,但哪有被缠两次就爱上的道理?相比赵又廷,由韩庚扮演的林静至少每次亮相都自然流畅,只是他的戏份不多,差点沦为酱油党。

B:副线――人物:阮莞、赵世永、张开

有人看完《致青春》说,阮莞将是内地新一代宅男心目中的女神――长发飘飘、模样可人、善解人意,她可以不在乎同校有多少男生追求自己,心中只有男友赵世永,哪怕后者胆小怕事、出轨背叛。哪怕最后阮莞选择和只见过6次面的男人结婚,但她终究还是一个对爱情有念想的女人,最后一次与赵世永见面竟成诀别,永远停留在“青春不朽”。

张开送阮莞的满天星花束,是全片最抢眼的亮点,最后一束是放在了阮莞的墓碑前。看到这一幕,你会发现这个活跃在郑微、阮莞、陈孝正、许开阳身边的“配角”,才是衬托这部青春戏的“主角”,包贝尔的演出有喜感也有伤感,一场无奈没有结果的暗恋足以让观众唏嘘不已。或许,这条线才能真正诠释什么是残酷的青春。

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青春主题

《致青春》是一部成长电影,它有很多细节让70和80后的观众感觉很亲切。电影前半部分阳光复古,充满青春的朝气。特别是郑微对陈孝正的追求让人们忆起往昔,曾经也有过一个骚年。

青春里有几个词:大胆,叛逆,脆弱,单纯,梦想。郑微无疑是大胆的,对待爱情敢爱敢恨;小北是叛逆又脆弱的,为了大人们蔑视的小小自尊心,她会不顾后果地反击;阮莞是单纯的,她可以为了理想中的爱情付出一切;黎维娟是有梦想的,她跟陈孝正一样渴望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她们身上的这些放在青春里,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青春是一个人成长的永恒主题,它是爱情与梦想的记忆。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在个体成长中带有普遍意义,最容易触碰人的思想悸动,引起共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单从片名上就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致我们”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很容易让观众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在“镜子式”的映照下,观众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走进故事,设身处地地跟随人物的情绪发展悲喜惆怅。而“终将逝去”又为影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看似寻常,却在鲜活的生活记忆里打上了你我的影子,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在当今时代,人们备受物质挤压,价值体系贫弱而精神逐渐流于空虚。虽然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憧憬可能被岁月所蹂躏,纯真的心灵或许被物欲所遮蔽,但人们其实急切渴望获得一种精神依托,使情绪得到宣泄排解,使心灵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而影片中的生命永远昂扬着一种自由的意志,他们的生命也张扬着一种理想的精神。使接受者在观看和欣赏中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自我理想化。从而在幻想世界中重新获取失落已久的自我价值,使接受者以一种更为合乎人性的宽大视角,以主体意识对现实进行一次洗礼和透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认识了互动关系。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导演对青春通透深刻的思考,契合观众的精神渴求,无形中“承担了大众艺术重要的焦虑、缓释、导愚、娱乐和教化的功能”。当主人公郑微在十八岁准备向林静表白时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那只属于青春的勇敢和张扬,那只属于年少的轻狂与执着,细腻贴切地传达出主人公和观众共同的主观感受和精神体验。当郑微实践着“俘虏陈孝正终极行动攻略”,认定“任他恼我、气我、躲我和烦我,我自缠他、追他、黏他和不放过他”,百折不挠、如影随形地靠近她爱的男孩时,那似曾相识的心情,那刻骨铭心的记忆,谁不为之动容?优美流畅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那段时光里每个人都有过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脆弱和轻狂并举,悲伤与甜蜜同在。

四、结束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女主角进入学校,认识友人、追男生、陷入三角恋、欺骗被甩,再到小妮子毕业后同两位男友久别重逢,过程充满着老式言情剧的各种俗套,但胜在过程够丰富、够曲折和够精彩。剧本将“青春”继续生活化,但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而且细节铺垫很隐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落幕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青春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成长,怎样面对挫折。青春是用来怀念的,在青春的光影里,爱情、友情和亲情,三情并立。多年后再回忆,一定是“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桂荣.自我表达的激情与焦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5

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导演赵薇的处女作,也是她攻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该片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由海峡两岸的多位优秀演员担任主演,包括饰演陈孝正的赵又廷、饰演林静的韩庚、饰演郑微的杨子珊、饰演施洁的伶丽娅等。

在132分钟的片长里,导演赵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青春的记忆:自称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追随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林静来到某市读大学,当她满怀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时,林静却悄无声息地从郑微的世界中消失了。在林静赴美留学的阴影尚未消散余尽之时,一次偶然的争吵使陈孝正走进了郑微的内心深处,陈孝正的冷漠使素来众星捧月的郑微倍感失落,但热情洋溢的本性使郑微很快摆脱了失落,开始了勇敢的追爱旅程。正当郑微沉浸在与陈孝正的甜蜜之中时,现实再一次打破了郑微与心爱之人天荒地老的梦想陈孝正在赴美留学和郑微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出人头地才是家境贫寒的陈孝正的梦想。如果说青春时的执拗是一种关丽的错误,那么多年的孤寂与伤痛就是它悲惨的代价,影片将时光快进了数年,毕业后的郑微化身成熟、干练的白领丽人又一次品尝了命运的无常,带着爱意的林静与怀揣悔恨的陈孝正同时回到了她的生活之中。纷繁的世事变迁、好友阮莞的意外离世促使郑微开始平静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明白了相比于跌宕起伏的爱恋平凡的关爱才是自己应该寻找的幸福,并决定与林静结婚。但当郑微通过林静手上的伤疤知晓了施洁的事情后,二人再度分道扬镳,而衣锦还乡的陈孝正则将郑微视为遗失的梦想,继续追寻着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导演赵薇延续了辛夷坞同名小说中暖伤青春和小清新的风格,以直而现实残酷、心怀过往温暖的姿态描绘了一场终将离散的青春往事。对辛夷坞小说的成功改编及诸位著名演员的倾情出演使该片在中国当代青春题材的电影中独立群雄,赵薇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超过7亿票房成为单片票房最高的华人女导演。本文将以随着梦想而飞扬的青春这一视点,结合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的相关内容,解码这部青春题材华语电影中的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二、梦想飞扬中的青春

依照类型进行划分,毫无疑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属于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相比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的青春题材影片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电影类型,其中堪为佳作的影片少之又少,而赵薇首次担任导演就大胆涉足青春题材的影片得益于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研究生的近期学习经历,这段校园生活使已过而立之年的赵薇保持着追忆青春的新鲜感。在影片中,赵薇以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中主要人物设置为基础,巧妙地将年少的悸动与张扬、爱情的美好与感伤、现实的无奈与苍凉融铸相合,共同交织成了一则残酷而温暖的青春物语。

影片伊始,导演赵薇就为观众铺展开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校园的图景,为欢迎新生入学而高悬的红底白宇条幅、对漂亮学妹大献殷勤的工科学院学长、宿舍窗前大呼美女姓名的老生在炽热阳光的挥洒下、在层层密布的树叶中,朝气蓬勃的青春色彩写在主人公们稚嫩的脸庞上,也侵染了校园中的每个角落和每个瞬间,同时这种青春的色彩也体现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场景布置、服装道具选用之中:寝室内张贴的《阮玲玉》电影海报、郑微穿着的牛仔连体裤、在文艺晚会上激情澎湃的歌曲《红日》等。在弥漫着青春色彩的校园中,主人公们飞扬着各自的梦想,而影片之外的观众也从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格的银幕人物形象身上追忆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在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女主人公郑微堪为青春一词的代言,她关丽活泼、爱说爱笑、敢爱敢恨,片中郑微以牛仔连体裤的穿着和两条辫子的发型出现在银幕之上,配合展现了其玉面小飞龙的人物特性。在郑微的青春中,飞扬的梦想都蒙上了一层温暖而残酷的爱恋色彩。正是通过郑微的情感经历,导演赵薇为观众呈现出了以邻家哥哥林静、玩世不恭的许开阳与一见杨过终生误的陈孝正为代表的青春梦想。 郑微曾在与好友阮莞的对话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初恋:这五岁,可愁坏了我,这五岁即是她与自幼以来的爱恋对象邻家哥哥林静的年龄差距,郑微一直追随林静的脚步度过了中学时代,并考取了与林静同市的大学,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她终于开始释然地畅想自己与林静的幸福未来。在乘车赴校的途中,郑微梦到了豌豆公主的童话故事,在梦中的童话故事里豌豆公主按部就班地猜到了十八层床垫之下的豌豆,却并未得到王子的爱。这一反乌托邦式的童话改编在影片中起到了铺垫预设的作用,让观众在原本对于童话般圆满剧情的观影期待中增添了一丝隐忧和疑虑。正如片头反鸟托邦式的童话所展现的悲剧结局,郑微在火车站并未等到原本应来接站的林静、无数次的电话找寻也未能听到林静温厚的声音,而对林静赴关留学的事实和不辞而别的冷漠郑微茫然失措,爱恋对象的无从追寻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导演赵薇通过郑微与好友阮莞的对话以插叙的方式展现了郑微与林静的爱恋发展背景:在郑微与林静居住的大院中,林静是一个被仇恨的人,男生恨他抢走了所有的称赞与目光,女生则恨他不喜欢自己,成绩优异、面目清秀的林静在大院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位,在众多仰慕者中他唯独对郑微关爱有加。影片通过这段背景介绍从侧而塑造了林静这一人物形象,林静的清秀的外表、优异的成绩、兄长式的温厚不仅是影片中郑微的梦想,也是影片之外许多观众在年少之时的梦想,同时青梅竹马般的成长模式也为片中这段朦胧的爱恋故事增添了梦幻的色彩。赵薇选取了同名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物加以描摹和凸显,为郑微第一次追爱之旅画上了句点,当郑微怀抱那本被林静遗弃的写有玉面小飞龙藏书的童话故事书大声哭泣时,特写镜头前的童话故事书昭示着郑微第一次爱恋之梦的破碎。

在绝望与怨恨中,活泼而勇敢的郑微以一个林静倒下去,千万个林静站起来的采花信念活跃在学校的社团之中,关丽的郑微吸引了学校众多男生的目光,其中家境殷实、时尚俊朗的许开阳与郑微颇为投缘,同样活泼直爽、玩世不恭的性格使二人很快成为挚友。在郑微的室友黎维娟的八卦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开阳的相貌与家境吸引了包括黎维娟在内的众多学校女生的关注,同时通过许开阳为郑微举办郑微围棋挑战赛、投其所好地相送豌豆公主模型、邀约郑微同游湖上、痛打情敌陈孝正等惊鸿一瞥的故事情节,导演赵薇巧妙地展现了许开阳对于郑微的爱恋。虽然许开阳不顾郑微的恶言相向,执著地追求着郑微,但这段单恋最终也随着青春的流逝而消散。在影片接近尾声之时,许开阳与校长的千金曾毓带着幼年的女儿出现在刘云记忆法的讲座之上,已为人父的许开阳不再青春,而他青春时的爱恋之梦也被婚姻的尘埃覆盖而长眠于过往之中。可以说家境殷实、高大俊朗的许开阳也是影片之外的观众曾经的爱恋之梦,他的玩世不恭、形象充满了具有年少轻狂意味的吸引力,而对于郑微的执著更契合了少女关于被爱与虚荣的内心需要,正如辛夷坞在同名小说中所言:在你身边,被一个你并不讨厌的男生关爱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总是好的。

在果断地拒绝了许开阳的追求后,郑微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陈孝正的爱恋攻势之中,怀抱着一种即使前而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同学异样的眼光中上演了一出倒追的戏剧。郑微初识陈孝正是在好友老张的寝室,前来归还碟片的郑微发现在混乱不堪的男生寝室中,陈孝正的床铺遗世独立干净而整洁,进一步引起郑微好奇心的是陈孝正的床位旁边的建筑模型,正是这个建筑模型引发了她与陈孝正之间的激烈争吵,也引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陈孝正对于郑微的轻视与不屑彻底激发了一直以来备受追捧的郑微的愤怒,她开始伺机挑衅:挡住陈孝正的去路逼迫其道歉、在食堂伪装伙管会成员倒掉陈孝正的饭菜等。然而不久之后,郑微却发现自己真切地爱上了这个每天被自己咒骂数遍的陈孝正,于是敢爱敢恨的郑微决定将这种爱恋公之于众,来到陈孝正的寝室门前告白、在英语角与其耍赖攀谈、威逼利诱地使陈孝正陪伴自己度过生日、央求陈孝正一起同游湖上这些大胆而狂热的追求方式或许过于赤裸和激进,但爱情至上的纯真之心却感动了冷若冰霜的陈孝正,也使影片之外的观众为之动容。正如影片中的许开阳所说,郑微与陈孝正是两个世界的人,导演赵薇巧妙地借片中老张之口描绘了属于另一世界的陈孝正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成绩优异、父亲早亡、母亲性情乖决、家境贫寒、性格孤僻而不喜与人交往,同时还因为轻度洁癖而成为宿舍之中的怪人。然而分属于两个世界的郑微与陈孝正成为恋人的重要原因在于郑微的执著,她用源源不断热情和炙热的爱意融化了不近女色的陈孝正。可以说,陈孝正就是继林静之后的郑微的梦想,在梦想而前她拒绝了家境殷实的许开阳的追求,不顾室友的劝阻与众人异样的眼光,时时刻刻地付出关爱,正是这些不顾一切的付出使郑微的梦想成真了。

郑微与陈孝正牵手走过了匆匆四年的大学生活,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郑微并不知道毕业的迫近已然敲响了二人分道的钟声,校长千金曾毓出于对陈孝正的爱恋与对其才华的爱惜将自己公派出国的机会让给了陈孝正,而家境贫寒的陈孝正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放弃了深爱自己的郑微,赴关深造。正如陈孝正对郑微所言:我的人生像正在建筑的大厦一样,不容许有一毫厘的差池。与郑微的爱恋之梦不同,陈孝正的梦想是出人头地,正因如此,放弃郑微而选择赴美留学也就成为陈孝正的必然选择。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6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青春少年从大学校园的追爱之旅到步入社会的迷雾和抉择的故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致青春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致青春观后心得1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观后心得2今天看了《致青春》,让我感到很无奈,光阴荏苒,青春易逝,如手中的漏沙,不停地流逝,而你只能干巴巴地看,你不能打破它,也不愿重来,却让你痛并享受着。

剧中女主角郑微珍视友情追求爱情,敢爱敢恨 ,燃烧着青春,尽管好友因车祸逝去,情人抛弃,她却享受着,她说每一个人是独立个体,青春是片段,没有谁错和谁对,更不存在谁对不起谁,青春留下的只有回忆。天空寂静无痕,小鸟却在那里飞过!

青春不过如此,但只有认真经历了才有资格说。

而两个男主角很招人恨,他们是先爱自己,再爱他人的,不管是爱面子的林静,还是视人生如大厦容不得一厘米误差的陈孝正,他们都亵渎了青春,生活上成功,青春却有缺陷。我可以理解他们却不敢苟同。

现实的黎维娟嫁给了富豪当后妈,自尊心极强的 朱小北成了学习方法“推销者”,美丽有智慧在爱情面前却毫无理性的阮莞为了让自己的青春划上句号,与前男友相约看大学时共同钟意的乐队时不幸横招车祸花销玉陨。不禁让人感叹:短暂的青春真难把握!

高考完了,真正体验到‘’如释重负的真意,但新的压力却不期而至——不再有老师督促你学 习,你不必再闻鸡起舞,不必挑灯夜战,却也不再有朝夕相处的同学与你并肩作战;不必看着黑板写着“离高考还有——天”这个熟悉的汉字和让人揪心的阿拉伯数字,不必跑去看升国旗听国歌,再听校长或老师讲那些安全礼貌人生梦想校纪考试……却也再也难看到或和蔼或认真恪守或滑稽有趣的老师,再也不能为好友点歌,一起倾听放学后的广播了……

此时我想起前天刚考完试铃声响了合上笔盖的一刻, 我对自己说青春不悔我尽力了。看着同学有的撕书发泄三年来的抑闷,有的引吭高歌,虽然听不懂,不知他在唱还是在吼,但可以知道他很享受很高兴。老师看到学生所谓违纪,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番疯狂后,我们拖着笨重的行李,高兴返家,却也留下了回忆,带上了不舍与缅怀的心离开了。毕竟青春前奏可就告一段落了啊!

致青春观后心得3电影里有很多经典的台词,比如说“人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类型”我觉得是的,我也应验了这句话。我的解释是,人总会长达,总会懂事,总会融入社会,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前的我讨厌抽烟的女孩,就觉得他们很堕落很低俗,但是现在偶尔我也会当没有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点燃一根烟,慢慢享受我的悲伤与无奈。那个时候突然觉得烟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胡思乱想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个时候在慢慢深深吐出烟圈,就感觉把心里的不快全都吐出去了。整个身体加心灵就会特别的踏实。不在胡思乱想不在感到不安,所有烦躁的情绪一下子平静下来。(关于这个事,没有人知道,包括我男友,因为他不赞同抽烟。不过我也是偶尔,偶尔)。突然想到前几天。那件事的后遗症我现在都还 有。我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会认为他很重要,很认为他就是我生命中的唯一。那天我人生中第一次喝得那么多,喝的那么畅快,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神魂颠倒。那天心情很不好,把家里20多度的酒喝了之后,发现那种飘乎乎的感觉很爽,记不得所有烦恼。最后我又撒谎出门买了一瓶52度,没错就是52度的二锅头,独自跑到小区的花园一饮而尽。(哈哈当时那个爽啊,我从来没觉得自己那么轻松过)事后第二天,上班起起不来,跟领导撒谎说大姨妈来了请半天假。在家倒头大睡,可是胃不舒服加上客人打电话不停,根本就没睡。去了公司更不爽。哎,想吐的感觉一直在,特别是闻到酒精味,和看都恶心的东西。之后把这件事跟一个闺蜜说了之后,被骂了,说我是笨蛋以自己的身体来气自己,朋友这几天的遭遇也不好,也是男人惹的祸。所以他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任何人都是先爱自己多一些。也就是陈要去美国时和郑对话的一句。我觉得也对啊,如果一个人如果首先不爱自己怎么会爱其他人呢。所以对待自己的爱人,首先你得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最后也才能被别人爱。

还 有一句我也记得特别清楚;"你给了我爱情的梦,而他实现了我爱情的梦”然后我就想到我自己了,(懂得起的人,我就不说了哈)。此时此刻我亲爱的他已经酣然入睡,而我却在这里打发我失眠的痛苦。你们说,怎么说呢?

晚安,亲爱的自己。无论明天有没有人陪,都记得一直走下去。并且是好好的,开开心心的走下去。

致青春观后心得4有一句话常被提起,那就是:“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也比不上曾经一起傻逼的岁月!”,《致青春》同样很契合这句话,虽然片中的大学,对很多人来讲,是唯一的群体生活时光,宿舍、食堂、晨读、夜修,当然也会包括相思、追求、恋爱、失恋等等爱的体验,这是一生中难得的大家一起“傻逼”的岁月。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演员的选择与塑造上,还是很到位的。赵又廷、韩庚的加盟,一方面保证了影片的商业品质,另一方面,也确实发掘出了二人前所未见的演技水准。先说下赵又廷,作为来自海峡对岸的男生来讲,大陆的学校氛围和他们必定会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片中,陈孝正略显生涩,但到结局其实可以发现,这个角色是很其实和赵又廷亦真诚亦虚伪亦正亦邪的混搭风格很相近,并不出戏,而且陈孝正这个名字,其实很符合海峡对岸的文化风景,总能令人联想起忠孝东路、中正、神马的,也算巧合。

再说下韩庚,其实韩庚的戏份真的不多,给他发挥的空间也不是太大,但无疑韩庚演技大爆发的时代已经来临,表演不动声色中见神奇,承担了一个隐忍低调却情爱满满的角色,诠释了青春的“错过就是一生”的别恋,看得很心酸!此中表现比《大武生》中扮酷卖萌式的程序化晒帅,要提高不知道多少层次。

四位新人女生则各个神采飞扬,杨子珊扮演的郑微,不得不失,但个别哭喊场景,颇有赵薇版“小燕子”上身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来自导演的言传身教。扮演朱小北的刘亚瑟,让人眼前一亮,此种帅气的短发女生,一定是男女通杀的类型,是当下演艺圈比较缺乏的类型演员,应会成为通过《致青春》得到迅猛发展。江疏影和张瑶,同样给人印象深刻,这一组新人,演技比较平均,搭在一起的感觉很谐和,所以剧中没有出现被舍友下毒的事件,也不会令人意外。

三位男生,则很好的烘托了众鲜花和绿叶的戏份,包贝尔的喜剧化悲剧性寻爱之路,漫不经心中的坚持与坚忍,是最容易催男观众共情泪下的感动点。郑恺的招摇与炽热,同样是青春情感的标签,另一帅哥黄明戏份不多,无太多亮点。

就这样一票人,用各自的“傻逼”,铸就了那个“牛逼”的热血青春时代,每个人都曾付出满怀真情,即使撞到头破血流,即使也有背叛别离,十年后再次回望,一切都如风。

致青春观后心得5终于看了赵薇首次执导的致青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中有笑有泪也有你我青春的影子。这部影片让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找到了共鸣,如此高的票房纪录也证明赵薇的青春没有虚度。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如今的我觉得青春就是一笔财富,每个人一开始都有一笔相同价值的财富。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各人就出现了不同的处理财富的方法。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会从一开始就懂得珍惜这笔财富,然后认真的管理它,使其逐渐增值;大部分人会觉得这笔天生就可得到的财富得来太易,不知不觉中就挥霍了所有而不自知;剩下一部分人在获得财富后自然而然地先尽情享用,直到突然有那么一天,他惊觉原来财富已经不见了一半,于是开始顿悟,如果不去好好珍惜管理它,注定有一日财富将被用尽。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7

一、在共时历时的结构中,体现青春的深度和广度

“用结构主义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无论是从共时性还是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其内在的结构都是不变的。” [2]在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将整个叙事结构分为两大部分: 浪漫活力的青春时代和残酷现实的成年时代。这两个部分之间,是递进的时序关系,而在内在逻辑上则有一种转化递进的关系。

(一)从纵向的历时性而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体现出青春的深度。故事开始于郑薇的高中时代,结束于其参加工作之后,时间跨度十年左右。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十年左右的青春岁月里所展示的那份青春时代的生活,恰恰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元素,它表达着一种青春无悔的美好。

(二)从横向的共时性来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体现出青春的广度。电影围绕女主角郑微,周围汇集了阮莞、朱小北、黎维娟等舍友,以及许开阳、张天然、曾等众多同学。还有赵世永、施洁等人物以各种方式的关系进入到镜头中来。这部电影对当下青春做了最坦诚最真实的陈述,因而,我们甚至可以将那些人物关系进一步扩展,扩展到我们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或者对自己青春的回忆中。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结构也是开放式的,它一直延伸到生活深处,并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历时性的开放式结构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深度与热情,共时性的开放式结构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广度与绵延,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成功的平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青春感受。

二、在相对与绝对独立结构叙事中,体现群像和主线人物的魅力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郑微为中心可以将整个故事中的人物结构划分为两个单元。

(一)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郑微为主线,在相对独立的叙事结构中,体现主线人物的魅力。女主角的戏份是独立于片中其他角色之外的,女主角不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故事中,而且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单独剥离出来讲述故事,但把他们放在一部电影中也可以关联得很融洽。重新梳理影片结构可以发现,郑微像是观察者一样经历了其他人的故事,但最后却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故事中的存在。

(二)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对人物群像的展示也是影片人物展示的一大特点,在绝对独立的结构叙事中,体现群像人物的魅力。影片中郑微的同学和朋友,在不同的时间轴线上组成不同的人物群像和人物团体,在这个时间的位移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如:郑薇、阮莞、黎维娟、陈孝正、林静、许开阳、老张、曾毓、赵世永等等,这些人之间互相发生了一些故事,或者有些人单独的构建了一个故事,具有独立的人物链,比如阮莞的赵永正、林静的施洁。导演运用一些平行或交叉蒙太奇一个个的将这些小部分填满整个电影,人物群像在导演的摄影机下都变得栩栩如生,特别能打动人心。

众所周知,群像人物的安排是最考导演功力的地方,而导演最高明的地方,是在安排这些人物结构的时候,都能把他们讲述得较为丰满,每一个人都鲜活如生,恰当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这也使得这种叙事结构能够成功的讲述故事。

三、在二元对立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成长和蜕变

“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矛盾是一部文学影视作品的深层结构,是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3]经过仔细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具有以下的“二元对立”要素:

(一)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对立

在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一对二元对立要素,是最主要的结构矛盾要素。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而这前后两部分叙事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调。在影片开始所讲述的校园生活中,运用了一些童话故事,描写女主角郑微对青春的美好憧憬。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导演却打破了这种象牙塔里的青春美丽幻想,改用一种更为理性冷静客观的笔触去描摹现实的各种苍凉与无奈。梦幻破碎的这种反差对应了现实的种种无奈,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助。在电影中形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结构,这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最主要的结构矛盾,它们对故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自我”状态和“超我”状态的对立

在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自我”和“超我”这一对二元对立要素,是人物经历蜕变后形成的结构矛盾要素。在郑微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她严厉批评自己的下属做事要严谨认真,不能马虎。时光追溯几年前,在那个阳光肆意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微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微不以为然的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郑微怎样从一个马虎的女孩蜕变成严谨的女人,实现了“自我”向“超我”状态的跨越,也许这就是成长和蜕变。他们都变成了不同于青春时代的他们,磨去了一些耀眼的锋芒,将自己从“自我”中解救出来,实现了“超我”的人生蜕变,境界便也开阔了。

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让我们在赏析这部电影时,拥有了更灵活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电影中主要存在两对“二元对立”结构,正是这些对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故事变得曲折而耐人寻味。“梦想―追求―现实”这一叙述线贯穿了主人公的故事发展,也在几乎所有情节中有所体现,这构成了这部影片最为显著的固定语法。而结构主义主张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则使我们从物质层面看到了隐藏在表层语言下的深层次结构和更深刻的情感表达。青春是稍纵即逝的,我们要珍视青春。

参考文献:

[1](英)霍尔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8

[关键词]青春;阵痛;《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自2012年开拍以来,便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这种备受关注的原因除了电影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宣传策略以及明星效应之外,好的故事情节与发人深省的时代脉络也促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走红。该电影改编自网络红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小说一直以来被读者认为是最值得期待的被搬上银幕的小说。本文从电影剧本、故事情节的角度出发,围绕青春、成长与阵痛等青春期敏感词语进行分析,解读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一、青春的激情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赵薇为观众描述了一幅极有针对性的青春画面,影片的女主人公郑微初来南方的这所大学,她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追随她心目中最想要嫁的人——林静,一个将郑微看成小妹妹一样的同在大院里长大的青梅竹马的哥哥。故事的开端发生在夏天,一方面是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因为大学的报到时间都在9月份,另一方面就是用夏天的炎热来将这个大学生群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青春最真实的张扬、成长最真实的激情出来,以暴露出年轻大学生心中的欲望。

这里单以主人公郑微的感情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样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身体中,充满着各种张扬的激情与敢于重新开始的信念,郑微在追寻林静不果后,心情极度抑郁的她与同寝室室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以及男生老张结下了身后的友谊,在这种友谊的支持与自身强烈信念的影响下,郑微选择重新开始生活,在开始新的生活后,富家公子许开阳开始了对郑微的疯狂追求。而郑微却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老张的室友陈孝正,并与其结为死敌,在一次次的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看似冷酷实则内心极其善良的高材生,之后郑微便开始了对陈孝正的死缠烂打似的追求,在郑微充分实践着自身俘虏陈孝正的终极行动攻略时,她也认定即便陈孝正恼她、气她、躲她、烦她,她自要缠他、追他、黏他、不放过他。[1]这种百折不挠又刻骨铭心的行为展现出了那种只属于年少者的轻狂、执著与激情。而结果也正如郑微所愿,两人欢喜冤家终于结成甜蜜恋人。

影片在描述主人公的恋情时,通过对主人公细腻的情感世界、心理斗争进行描摹,将正值青春的大学生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激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使观众随之亢奋,进而产生一种青春无悔的感情。

二、青春的成长

青春有成长,必然会有成熟,青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路程,在这个路程中,包含了太多的成长、梦想、爱情,也承载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敏感的回忆。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激情过、梦幻过,因此与青春与成长有关的故事,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影片《致青春》中,导演透过对青春期女孩的痛苦与醒悟来揭示这个年龄段内所特有的思想,包括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欢喜、无助、躁动抑或是不安。事实上,影片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于叙述的方式来描述人物性格,这种描述的方式正好又反映了在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成长后,每个人都会走向成熟。

从《致青春》影片的片名看,一方面“致我们”给观众一种莫名的主体感受,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写的,因为我们都曾拥有过青春,因此观众会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欣赏这部作品,并跟随故事的发展情节来观摩并回忆自我的青春,在故事情节悲喜交接的过程中,观众也重新经历了一次自己的青葱岁月,回忆了过往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终将逝去的青春”又一次将观众拉回了现实,那些青春终究是逝去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奔跑的岁月里,那些关于自我梦想、爱情与成长的故事,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鲜活的存在于我们印记中的人,事实上都一而再地触动着观众的心。

透过《致青春》可以发现,青春的成长本身就带有一些苦涩与淡淡的甜蜜,[2]也正是这种苦涩与甜蜜才给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在青春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不管是现实生活与幻想,还是勇敢与怯懦。影片中对爱情的描写,有对爱情执著追求的人,也有见六次面就要结婚的人,有冷静面对男朋友出轨的人,也有将爱情作为一种奢侈品的人,不管是哪样一种人,事实上在其心目中都有对爱情的渴望,青春期的这些人都渴望拥有一段唯美的、浪漫却真实的、长相厮守的爱情,而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了这些人,当青春已过,他们再回首时,好像一切又都还原了本来的模样,似乎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青春,又似乎那样的青春刚刚走过,可是不管怎样,青春是实实在在地站在那里,在你无意间可能又触碰到了你的心灵,引发你无限的遐想。

三、青春的阵痛

当观众看到陈孝正最终因为要出国的原因而离开郑微时,似乎已经慢慢体会到了那种青春期经历的阵痛,年少轻狂的郑微用她特有的张扬甚至是放肆的姿态与陈孝正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这段恋情也必然成为郑微与陈孝正青春期的纪念,每每回忆至此,或许会增添更多的悔恨与惆怅。青春要成长成熟,是必须要经历阵痛的,只有在经历过阵痛之后,青春期的大学生才会褪去稚嫩与幻想,将自己一步一步拉入现实生活中,某种程度上讲,青春似乎与现实是相反的字眼,青春期总能给人一种占有的欲望,[3]来最大限度表现出个体的本我要求。透过《致青春》影片,观众可以以郑微为主线来透视青春期的那种亲切感与彻骨的疼痛感,观众一方面跟随郑微的心灵感受来设身处地体会那种艰难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来对人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揣测。事实上观众在进行这两部分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少,并回忆在那段时间内自己青春成长所经历的阵痛。以主人公郑微为例分析,在影片的结束,当林静与陈孝正双双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要如何做出选择,当她对自己的心灵进行重新审视并对自己的青春进行回忆的过程中,她是否又再一次经历了青春的阵痛,是否又回忆起了当年因出国而引发的种种心疼,但现实是她已然不是当年的她,她对爱情的选择和理解也已然不是当年那么单纯和执著,对林静的选择应该是郑微经历过阵痛的青春后的一次成熟的选择,她不再为了去完全跟随自己的心而做出某种行为,这种改变本身就是青春阵痛留给我们的余念。

四、青春必然走向成熟

青春是每个人成长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包含着我们无数的欣喜、苦恼、烦躁与不安,但在成长本身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我们必须要接受成长,必须要面临青春的成熟,因为任何一切在成长面前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成长。[4]《致青春》影片中,通过前后主人公行为与心态的对比可以发现,当年盛夏入学的那些青涩的面孔,在经历了青春的成长与阵痛后都慢慢成熟了,都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与张扬,都开始关注自我内心的变化与需求,去寻找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在这些人的心中,青春已然是过去的事情了,那个时期的自己都是幼稚的,但却是敢于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当岁月从他们脸上、身上经过时,他们感受到了那种难忍的煎熬,也恰是这一阶段的煎熬,构成了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若干年后当这些人再相遇,比如当林静与陈孝正同时出现在郑微面前时,我们可以感知他们三个人内心的那种煎熬与挣扎,当现实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你的视线的时候,你会一次又一次被迫成熟,这时候青春就该成熟了。

在深入审视影片《致青春》时我们可以再一次发现,当时那个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纯真、美丽、善良、执著、勇敢、张扬的郑微最终也变成了那个成熟、稳重、大气的白领丽人,曾经胆怯、自闭、敏感害羞、自卑的陈孝正如今也已学成归来、衣锦还乡并自信郑微依然在痴情等待。人物前后性情的变化为青春的成长与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每一个观众都必须要承认经历过青春的阵痛,恍然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而这也必然是青春成长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五、结 语

青春是人们成长过程中一个敏感的字眼,也是极富有生命力的一段时光,青春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激情与痛苦,进而体会出成长的最本质特征,比如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比如那些一触即发的心痛,比如那些随时充斥于脑海的回忆。通过影片《致青春》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我们可以发现,青春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也是个体必须要经历的且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整部影片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事实上始终围绕着主人公的梦想与梦想的实现展开,青春的成长是梦想实现的代价,而青春却构成了梦想最为永恒的主题。青春期的大学生拥有任何时代背景都无法去掩盖的个性,那些肆无忌惮的张扬、那些浮夸的追求与梦想、那些漫无目的的行为举止以及那些烂漫的记忆都遗忘在了青春期。虽然在青春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最纯真的友谊、最无所顾忌的张扬以及最远大的理想,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止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成长是阵痛的,这种阵痛时刻拨动着走过青春的这些人的心弦,当他们再次回味青春时期的那些彷徨、那些幻想、那些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可以更加鲜明地理解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肆无忌惮地奔跑,并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觉醒。

[参考文献]

[1] 徐丽娜.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解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学家,2012(15).

[2] 蒋婷.赵薇导演处女作向“逝去的青春”致敬[J].出版参考,2011(36).

[3] 朱爱莲.试析“80后”青春文学的主题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3).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9

[关键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现代叙事策略;爱情童话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752026:主持人:王艳萍)。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自公映以来,票房已破七亿。不可否认,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赵薇的知名度、演员的精湛表演及主唱歌手王菲的人气,离不开人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旧情愫,离不开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然而更离不开非连续性和随意性、视角的灵活变换、黑色幽默等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应用。这些文学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度和审美张力。

一、非连续性和随意性

后现代派作家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人物行为及情节连贯的“封闭体”(close form)写作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他们主张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open form)写作,即竭力打破现代主义的连续性,随意颠倒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不断分割、混淆现实空间。[1]《致青春》将这种“非连续性和随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时空的模糊性是其典型代表。片头的“十二大的横幅”“国营羊绒衫针织店”的招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标语等等都充满着80年代的气息。然而郑薇在学校联欢会上唱的“红日”竟然出自李克勤1992年的专辑。Suede乐队成立于1989年,1993年成名。可是1982年入学的阮莞却声称她是Suede的歌迷。宿舍管理员的那个小电视机播放着1993年才引进内地的《新白娘子传奇》。女生宿舍门上的阮玲玉贴画也穿越了十年(《阮玲玉》是1992年的电影),床铺上的真维斯袋子、桌子上的伊利纯牛奶把观众带到了21世纪。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后,镜头中出现的人山人海的求职招聘现场根本不可能出现在80年代。因为1982年开放改革刚刚开始,生活欣欣向荣、社会资源供不应求,国家计划招生、计划分配,本科生就业很轻松,90年代末大学生才开始双向选择,21世纪初才自主择业。从“七年未见”之说可以推断郑薇和林静的再一次相遇应该是在1989年,可是她竟然拿着的1998年才上市的翻盖诺基亚手机。此外,N72和N73手机、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令观众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种种与现实的错位,也许是制片和导演的疏忽所致,也许是他们借鉴了后现代派作家的叙事策略,有意用这种随意性使观众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中,体验现代社会的纷乱嘈杂、逻辑混乱、理性丧失。

影片前后两部分的表现风格也迥然不同。前段的校园生活演绎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稳定前行。然而毕业离开校园后,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仿佛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好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影片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地揭开一个个的谜团、急速地展开故事情节。除了节奏上的不连续,气氛的陡然变化也显而易见。前半部分青春、热血、张扬,而后半部分则现实、冷静、残酷。导演似乎在暗示观众,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及生存的压力,再没有了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来慢慢品味生活,只剩下了疲于奔命和适者生存。

实际上,影片刚一开始的郑薇的那个梦就暗示着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和随意性。这个梦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大杂烩,一个碎片的聚合体:划火柴的小女孩、长指甲的女巫、水晶鞋、睡在厚厚床垫上的豌豆公主……导演借此巧妙地传达了她想要表达的信息:“不确定性确乎渗透到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它构成我们的世界。”[2]影片用“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及爱情状况。它因其虚幻和非逻辑性而在形式上显得凌乱和支离破碎,因其被压抑性而在内容上更显得本真。看了影片,观众在凌乱和狂躁中体会到生活的无奈、易变及困苦。

二、视角的灵活变换

《致青春》的另外一个后现代叙事策略表现在“视角的灵活变换”这一方面。“一个既定的视角中心的存在,是文学符号所呈现的意象客体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3],它使意象客体的发展,按照一条固有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不同的视角中心及其变化,构成了文学意象客体复杂多变的发展方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有三种文学视角。第一种是叙述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观察、无焦点观察),它表现为人物在叙述者全知全能的掌握中。第二种视角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同时观察、内部聚焦)。叙述者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能力叙述他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没有接触过的人物。第三种视角是叙述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观察、外部聚焦)。他仅仅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不知道事件的由来及人物的内心,漫不经心地把看到和听到的事情说出来。在《致青春》中第一种视角和第二种视角经常交叉使用,而且第二种视角的聚焦中心也频频转换。郑薇踏入大学校门、去林静宿舍寻找她的邻家“哥哥”、对陈孝正展开攻势、拒绝许开阳的求爱;阮莞和初恋男友的交往;“假小子”朱小北到姐姐的小饭店帮工;黎维娟乡下男友的来访……这些事件都是从一个全知全能的叙事者的角度展示给观众的。这样的叙事方式划开了文学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它提醒观众,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观察者。全能叙事者经常会流水无痕般地转入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从前文提到的第一种视角转到第二种视角。郑薇的梦境、她和林静青梅竹马的经历、她对陈孝正既爱又恨的情感等等,都是通过郑薇这个人物的内部聚焦完成的。影片不仅仅局限于郑薇的心理感受,还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多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以阮莞为聚焦点,观众得知了她内心的痛楚和绝望。以林静为聚焦点,观众了解了他的心路历程:对自己父亲和郑薇母亲的私情的痛恨;对郑薇欲爱不能、欲语还休的痛苦;对施洁的厌恶和欲罢不能的无奈……这种内部聚焦的叙事方法以其自然、逼真的特点,获得了较为真实的审美效果。然而没有了事先设定的成分,故事不再有头有尾,发展也不再是一环套一环,或客观的描述,而是不断出现有头无尾、突然插入的外来事件,致使影片显得向多元方向发展,显出“支离”“分解”的特征。叙事视角频繁的转换(时而女一号、女二号、女三号,时而男一号、男二号)更突出了这种支离破碎的效果。这样的叙事方式完全吻合当代人的心理状况:缺乏稳定、全面感,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而局限的。

三、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病态幽默”“大祸临头的幽默”“绝望的喜剧”“黑色喜剧”等。黑色幽默作家通过塑造一些乖僻、无能、笨拙、不幸、滑稽的“反英雄”人物来影射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的荒谬及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笑和讽刺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现象加以扭曲、放大和夸张,使他们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无奈和苦闷。在《致青春》中,幽默诙谐的场景和对话时时出现。由于使用电热器而使宿舍停电,郑薇到宿管科去道歉求情,宿舍管理员义正词严、厉言厉色地批评了她一顿,然后待她走后他自己却继续用电热器煮茶叶蛋。许开阳在小船上向郑薇表达爱意,遭到拒绝,一气之下英勇就义一般跳到水里。他在水中奋力挣扎了一会儿就很快站了起来,原来河水只有齐腰深。影片中有些人物和情节的处置虽然不能引发观众的笑声,但遒劲有力的讥讽和嘲笑是隐含在剧情之中的。阮莞一角就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一个讥讽对象、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她是大学校园中最漂亮的女生,被称为“女神”。她对爱情忠贞坚守,为了守护心中对初恋男友赵世永的爱,拒绝了一个又一个追求者。当她发现对方并不爱自己时,决定嫁给一个只见过六次面的医生,然而结婚前夕竟然想着要和赵世永一起去看Suede 的演唱会。就是在赶往演唱会的路上,悲剧发生了:奔驰而来的汽车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乍一看来,这是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其实影片所要暗示的恰恰相反:这根本不是爱情。阮莞没有清晰的判断力,对于那样一个不负责任、优柔寡断的男人,她怎么就痴迷不悟呢?她放不下对这个小男人的爱,这对她的未婚夫是不是一个伤害呢?既然不爱这个医生,为什么还要和他结婚,难道这样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吗?所以,表面看来,阮莞是完美的“女神”,实际上这些完美因素在被建构的同时也在被默默地解构。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一个被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步步摧毁的悲剧人物。阮莞的幼稚、愚蠢、软弱怎能与“女神”称谓相配?郑薇对着阮莞的墓碑说:“阮阮,只有你,只有你的青春永不腐朽。”这一句话真可谓是黑色幽默的神来之笔,听了令人唏嘘不止。难道青春只有遭遇死亡的时候才会不朽?难道蓬勃的生命力创造不出爱情?难道在当今社会,爱情真的是一个童话?观众在唏嘘之余,一定会反思这些深刻的问题。《致青春》中阮莞之死和《山楂树之恋》中孙建新(老三)之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老三的死让人震撼、扼腕、感动,他对静秋的爱是深入骨髓、生死不渝的。然而阮莞竟然因为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人去死,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冷笑话。看了《致青春》,也许观众会怀念《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与杰克,《花水木》平纱枝和木内康平,《初恋这件小事情》中的小水和阿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柯景腾和沈佳仪。那些影片中的爱情或清纯可人,或忧伤缠绵,或激情澎湃,或生死相许。然而在《致青春》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真挚的爱情,能找到的是对男孩子死缠烂打的郑薇、朝三暮四的赵世永、自私虚伪的陈孝正、自卑懦弱的张开……英雄圣贤、伟大爱情、壮丽远景等全部消失,所残留的是一个后现代的“凡人”的世界,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时代。

四、结 语

非连续性和随意性、视角的灵活变换、黑色幽默等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应用帮助影片成功再现了后现代“爱情”中的众生相。这里没有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游戏;没有“爱情至上”的青想,只有“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的年少冲动;没有美丽的童话世界,只有残酷的现实生活。影片用梦开头,暗示着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那种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就是一场梦,电影的主题曲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无奈和惆怅:

“我冬夜的手,像滚烫的誓言。

你闪烁的眼,像脆弱的信念。

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

骄傲的心性,已烟消云散。

疯了,累了,痛了…… ”

[参考文献]

[1]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2] [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A].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5.

终将逝去的青春篇10

【关键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会话结构;话轮转换;相邻对

一、引言

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情感、交换信息,而会话则是这种交流与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美国的社会学家H.Sacks等人开创了会话分析学派,对会话分析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话分析学派采用以经验为基础的细致的归纳方法研究日常会话,根据尽可能多的日常会话录音材料,归纳反复出现的会话模式,他们不是采用句法的规则来描写对不同语句的选择,而是把这种选择看作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尽肯可能地不依赖直觉判断,强调的是实际的日常交际过程。①而电影是日常生活的浓缩,通过对电影中经典对白的会话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及其命运。在影片中,人物的交际策略在不同场合下发生变化,推动情节到达高潮。说话人选择特定的话语以适应人物个性塑造的需要。对白展示了说话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性格特点,能帮助观众理解电影角色、欣赏电影主题。②本文将从会话结构理论的角度对近一段时间来的热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经典对白进行分析。

二、会话结构理论

会话是话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会话结构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有益于话语意义的准确理解。③会话结构的理论框架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话轮转换原则、相邻对、修正机制、预示序列、整体结构等等。本文将结合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要对其中的话语转换原则、相邻对进行分析探究。

1.话轮转换原则

会话的特点是轮流说话,即一次会话至少得由两轮话组成,A先说,停下来后,B再接着说,两人对话的分布分别是A—B—A—B—A—B。话轮转换的规则(其中,C指当时的说话人,N指下一个说话人,TRP指一个轮流结构单位的可是别的终止位置)是:

规则一:应用于第一个TRP(不论从哪个话轮开始)

a.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选择N,那么C必须停止说话,N必须接着说话,转换出现在选择N后的第一个TRP;

b.如果C没有选择N,那么任何其他的参与者都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谁就获得说下一轮话的权利;

c.如果C没有选择N,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参与者按(b)作自我选择,那么C可以(不是必须)继续说话(即要求获得继续说下一轮话的权利)。

规则二:应用于以后每一个TRP

在C已经应用1(c)后,规则1(a)—(c)适用于下一个TRP,并反复适用于下一个TRP,直到事先说话人的转换为止。④

另外,言语交际中还会出现沉默、打断等现象。

沉默又可区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外沉默、话轮沉默。“话轮内沉默”和“话轮间沉默”是指发生于话轮之内和两个相邻话轮之间的沉默,“话轮内沉默”又称为“停顿”,“话轮间沉默”根据话轮转换规则应用情况的不同分为“空隔”和“间断”;“话轮沉默”又称“意义沉默”或“可归属沉默”,指的是沉默单独充当一个话轮,这种沉默是话轮接续者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行为所致,因此包含有丰富的语用含义。⑤

打断现象是指一个会话人阻止当前说话人完成说话。从动机看,可分为故意打断和非故意打断,从效果看,故意打断又可分为合作性打断和冲突性打断。⑥

2.相邻对

相邻对是会话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对会话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邻对是一前一后的两轮话,分为始发语和应答语,并且有一定的类型。但是,相邻对中所有可能和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有“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的期待,并且这种应答常常是无标记的;有“不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不能满足说话人的期待,而这样的应答是有标记的,一般总是有较长时间的迟延,或者有不合意的前导语,抑或是对不能说出合一的应答语作出解释。

三、影片经典片段回放

2013年新晋导演赵薇带着她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华语影坛发起了一次冲击。影片讲述的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梦想的故事:主人公郑微纯真直率、青春无敌,因为一直喜欢邻家哥哥林静,所以来到他读书的城市上大学。可是刚来学校就发现林静已经悄然出国,郑微伤心欲绝,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因为一次意外,她爱上了敏感自尊、甚至有点自闭的男生陈孝正。年少轻狂的郑微以勇敢、张扬的姿态与陈孝正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他们的恋情却像烟火那样美好却短暂……

本文摘录了郑微和陈孝正之间两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对白,并且通过会话结构的分析,深究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对白1(影片第64分钟23秒至第65分钟40秒)

陈孝正:你功课永远那么马虎。那个钢筋的配比率错得真离谱。

郑微:(不以为然)是吗?我可能算错了吧?

陈孝正:你知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差错有可能让一栋大楼倒塌。你这么马虎草率,能做一个土木工程师吗?

郑微:我不就是让你检查检查吗?用得着那么大动肝火啊?

(5.0)[5五秒钟沉默]

陈孝正:大概是我小题大做了。我和你不一样。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紧张。

郑微:((笑着抱着陈孝正的手臂))我不就是你那一厘米的误差吗?阿正,老手不也说任何一栋建筑都允许存在合理范围内的误差,我这一厘米不足以让你的大楼坍塌的啦。

郑微:我要过生日了,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呀?

陈孝正:不是国庆节去阮莞老家玩吗?还要什么礼物啊?

郑微:((生气地甩开陈孝正的胳膊))哼。

对白2(影片第78分钟50秒至82分钟30秒)

陈孝正:怎么湿着头就来了?

郑微:我就是想来看看你。我刚从黎维娟那里听到一个笑话。她说你就要出国了,而且又是美国。你说好不好笑呀?

(4.0)[4秒钟延迟]

陈孝正:郑微你先过来,我们换个地方说话。

郑微:不用了,在这儿说挺好的。

陈孝正:郑微,(3.0)[3秒钟沉默]对不起……

郑微:为什么要说对不起?你是不是又干什么坏事了?

陈孝正:他们说的都是真的。申建是我的备份选择之一,我没想到签证下来地这么快。

郑微:所以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陈孝正:我想了很久。但是,总是找不到办法让你不那么伤心。

郑微:我不伤心?你一直瞒着我,直到再也瞒不过去了你才承认,你这样我能不伤心?陈孝正,你这是什么逻辑?

陈孝正:我说过,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所以我错不起,哪怕一厘米也不行。

郑微:所以你现在才幡然醒悟,及时纠正你那一厘米的误差。公派留学,我喜欢的人果然是最有出息的一个。只是我不明白我跟你的前途必然是不能共存的吗?其实你一早告诉我,我未必会阻挠你。是不是因为你的蓝图里从来就没有我。阿正,你给我一个解释,说什么都好,就是你是迫不得已,就说你是为了我好,你说什么我都接受。

陈孝正:郑微,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我习惯了贫贱,我没有办法让我的女孩子忍受贫贱。

郑微:为什么你就觉得跟我在一起会贫贱?为什么你连问都没有问过我,也许我愿意和你一起吃苦呢?!

(打断)

陈孝正:(歇斯底里)但是我不愿意!

郑微:所以,海洋馆是你送给我的分手礼物吧。

陈孝正:(10.0)[10秒钟沉默]((痛哭))

郑微:陈孝正,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你哭,真是千年铁树开了花。可是该哭的人是我。

四、具体对白分析

1.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

以上两段对白均发生在男女主人公陈孝正和郑微之间,基本符合话轮转换的规则和特点。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其中的3处沉默和1处打断的现象。

(1)沉默

两段对白中的沉默现象都发生在男主人公陈孝正的身上。在对白1中,当陈孝正发现郑微的钢筋配比率错的离谱,大动肝火。这表明他是一个学习、生活态度都极为严谨细腻的人,与郑微的粗线条截然相反。但当郑微生气地说到:“我不就是让你检查检查吗?用得着那么大动肝火啊?”陈孝正沉默了。这是一处发生在两个话轮之间的沉默。面对和自己的人生理念完全不一样的郑微,在这里陈孝正的沉默其实是一种对爱情的妥协。随后他说:“大概是我小题大做了。我和你不一样。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紧张。”这一处的沉默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陈孝正的天秤虽然暂时偏向了爱情,但却已经有倒向另一头的趋势了。

在对白2中,当郑微最终知道陈孝正瞒着她将要被公派留学后,急急忙忙跑过去向他求证清楚。而此时,陈孝正的天秤已经失衡,或者说是偏向了本就该倒向的那一边。但面对郑微,陈孝正又一次沉默了。而这一次的沉默是话轮内沉默。他看到自己深爱的她,又想到自己已经选择的未来,就算再不忍心告诉她事实,但纸毕竟包不住火。3秒钟的沉默过后,他还是说了:“对不起。”

对白2最后的一处沉默更加意味深长。经历了感情的跌宕起伏,当郑微最后说道:“所以,海洋馆是你送给我的分手礼物吧。”陈孝正再一次沉默了,并且伴随着哽咽。这是一处话轮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确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他本就是一个沉默内敛的人,面对像火一样热情的郑微,要么被她燃烧,要么给自己浇上一盆冰凉刺骨的冷水。陈孝正选择了后者。

(2)打断

对白2末尾处的一处打断是影片最高潮的地方。陈孝正以歇斯底里的方式结束了他和郑微的爱情。当郑微哭着说着:“为什么你就觉得跟我在一起会贫贱?为什么你连问都没有问过我,也许我愿意和你一起吃苦呢?!”“但是我不愿意!”陈孝正咆哮着打断了她,这是一次一次性成功的故意打断。从这声歇斯底里的咆哮中反映出陈孝正的自尊心极强,他要出的是人头地而不是贫贱,他宁可不要这种贫贱的花好月圆,所以他只能放弃郑微,放弃爱情。

2.从相邻对的角度分析

相邻对有许多典型的类型,如问—答、提议—认可或拒绝、道歉—抚慰等等。而在以上两段对白中,冲突话语表现出的一定的相邻对结构类型惹人关注。

(1)指责/抱怨—辩解/否认

情侣之间发生言语冲突是生活中较为平常的现象。而指责/抱怨—辩解/否认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抱怨和指责本身具有面子威胁性,贬低听话人的价值和行为,已经造成了听话人不悦。在听话人遭受面子攻击的情况下,他/她很难再保持风度并向说话人道歉以化解矛盾;相反,他/她通常会否认说话人的指责,或者提出理由为自己辩护,以争取说话人的理解和原谅,保全自己的面子。结果双方各执一词,导致冲突激化。⑦

例如对白1中:

陈孝正:你知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差错有可能让一栋大楼倒塌。你这么马虎草率,能做一个土木工程师吗?

郑微:我不就是让你检查检查吗?用得着那么大动肝火啊?

在这两个话轮中,陈孝正指责郑微的马虎草率,不够资格成为一个土木工程师。而郑微对陈孝正的指责加以辩解,达到维护自己面子的效果,她认为这只是一份作业并不足以代表什么。虽然是言语上的冲突但却表明了陈孝正和郑微的性格习惯截然不同,暗示了他们未来的分道扬镳。

再如对白2中:

郑微:我不伤心?你一直瞒着我,直到再也瞒不过去了你才承认,你这样我能不伤心?陈孝正,你这是什么逻辑?

陈孝正:我说过,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所以我错不起,哪怕一厘米也不行。

在这两个相邻对的话轮中,郑微抱怨陈孝正一直瞒着自己,选择了公派留学。而陈孝正为自己辩解自己曾经暗示过郑微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他们俩个的矛盾再一次激化。

(2)请求—拒绝

情侣之间经常发生类似的会话,请求者往往没有注意语气或是请求的时机不正确导致了请求被拒绝。

例如对白1中:

郑微:我要过生日了,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呀?

陈孝正:不是国庆节去阮莞老家玩吗?还要什么礼物啊?

在发生这两个话轮之前,他们有过一次争执。陈孝正的心情也因此变得不好,所以当郑微兴致勃勃地请求生日礼物时,陈孝正用反问的方式给予了拒绝。

另外,在相邻对中,始发语和应答语不具有同等地位,各种可能的应答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有一类是“不合意的”。而“不合意的”的应答语往往有较长的迟延。在对白2的开头部分的一处迟延奠定了会话的基调。当郑微说道:“我刚从黎维娟那里听到一个笑话。她说你就要出国了,而且又是美国。你说好不好笑呀?”陈孝正在4秒钟迟延之后说道:“郑微你先过来,我们换个地方说话。”这句话虽然没有正面回答郑微的问题,但却是一个缓和的“不合意的”应答语。之后他承认了自己即将被公派留学的事实。

五、结束语

可以看到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样一部缅怀青春的电影引起了广泛共鸣,我们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身影。在这部电影里,陈孝正多次提到自己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是错不起的,哪怕一厘米也不行。而很不幸,郑微就是这一厘米,所以注定了要被牺牲。

本文通过运用会话结构理论对影片中经典对白进行分析,更加清楚地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境和影片的内涵。

注释:

①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② 严爽.对电影《公主日记》对白的语用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6):139.

③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4.

④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6.

⑤ 甘世安;丁凌.话轮“意义沉默”及其认知语用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2008(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