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旅游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2-18 17:48:43

镇旅游工作总结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领导,强化党委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工作机制

镇党委政府一直重视礼州古镇旅游工作,年初领导分工时专门明确了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积极挖掘礼州旅游发展潜力。

二、礼州概况

礼州自西汉武帝起就设苏县,距今已有2118年的历史。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洗礼,古镇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1995年,礼州镇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镇”。

现存文物古迹有:①礼州文昌宫:位于礼州城外南街,建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坐东向西,宫宇气势辉宏,布局严谨,工艺讲究。纵三院,横三排,红墙筒瓦,古色古香。院中原修建有大理石镶嵌的“拜阅台”,左面钟楼阁下为“诵经厅”,右面鼓楼下为“习作室”,清末曾于此开办“亮善书院”。②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西禅寺有4大看点: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同志下塌办公处、明清家具器物、特色素斋饭。③礼州会议遗址:1935年5月19日,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居住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七组)边家四合院,至今红军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见。5月21日,在礼州土官庄边家祠内召开了着名的礼州会议。会后,军委于当日下午18时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正式确定了北上陕北的长征路线。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开始出现在红军的文件和宣传标语中。

三、以硬件投入带来旅游变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资金对礼州西街和益民南街、益民北街的立面风貌进行改造,礼州古镇休闲文化广场修葺一新,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新建一个生态停车场。

四、开展旅游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在春节成功举办“到礼州逛庙会,过年味最浓的春节”为主题的庙会。将立足礼州古镇特点,通过春节年俗商品展销、风味十足的庙会小吃、别具一格的传统文艺、传统民俗表演和互动参与的益智游戏。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传承宗教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增添百姓生活新视点,让人民群众欢度祥和、快乐、喜庆的新春佳节。《驼背拜年》代表礼州镇参加了市春节民俗表演。

2、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市举办的端午节龙舟赛。

3、以弘扬古镇文化为主线,以展示民俗风情为依托,紧贴古镇的传统特点,突出古镇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访千年礼州,览民俗风情,品古镇文化”为主题,在市财政局、旅游局、宣传部、卫生局、文体局、文管所、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礼州镇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分会场活动。开展了民风民俗表演、古建筑古家具展示、旅游产品展销、特色小吃展示、啤酒竞饮活动、方言评书等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我镇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2

游为工作目标,结合我镇实际,围绕“旅游启动年”这一思路,主要干了以下工作:

1、设计印制***镇生态旅游宣传画册。组织有关农业单位,4月13日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中国旅游推介会”,并发放宣传画册260多份,5月6日在区委、区政府及世纪广场发放宣传画册600多份.

2、认真组织5月19日举办的“生态旅游年启动仪式暨山东摄影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此仪式被淄博市旅游局指定为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淄博分会场,参加仪式人员有省、区摄影协会领导、市区有关领导、市区有关旅行社、有机农业公司等共计700余人。

3、请专业人员设计生态旅游广告牌。目前广告版面设计初稿已经通关有关领导验收,正在积极勘测安装地点。

4、由淄博市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作词)丁恩昌作词,北京海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家孙绰作曲的《***镇之歌》现已基本完稿,正在传唱阶段。

5、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于8月1日迎接了由省、市旅游局组成的专家团对我镇“省级旅游强乡镇”评审工作。此称号有望近期下发文件。

6、9月15日与农口配合参加了区旅游局在济南组织的“***区旅游推介会”

7、投资3万余元, 在镇域主要景点及路口设立旅游指示牌,极大方便外来游客自驾游。

8、9月11日在西沙井组织了“***镇首届桂花节暨西沙井旅游特色村揭牌仪式”,此活动极大带动了西沙井规划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一月之内完成桂花交易60余万元,极大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9、9月27日完成“***镇摄影大赛”征稿及颁奖工作,142副获奖作品在***憩园广场展出5天,初步统计参观人数为4万余人次,在十月份又在镇域有关集市展出10次。

我们将依托“旅游建设年”这一政策,按照“一个中心、两项坚持、三个步骤”这一思路,具体干好以下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打造旅游强乡镇为目标。

“两项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宣传到位。具体为:

1、摸清我镇现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相关规划,组织力量对我镇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摸底清查,以建设“生态旅游镇”为目标,秉承”三山两峪一泉”这一主线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带的总体发展思路,聘请权威专家修编我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总规、控规和详规为一体的旅游规划体系并严格实施,为稳步快速实施“生态旅游镇”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2、积极与宣传部门合作,做好我镇旅游宣传工作。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手段,将我镇旅游产业的优势、特色、活动、成效全面宣传出去,达到了“树我形象,扬我美誉”的良好效果。①平面媒体宣传。重点借助大众日报旅游专刊、印象***杂志、***通讯等平面媒体进行宣传。②网络、电视媒体宣传。建好用好镇政务网站生态旅游板块,链接国内主要旅游网站,以及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官网、颜山摄影论坛等网络媒体。③其他形式。组团参加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推介会,与知名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旅游旺季到公交车站、主要路口分撒宣传彩页等。通过高密度的宣传,让游客了解、向往和热爱***镇旅游,切实使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个步骤”为“南部提升,中部开发,北部启动”

“南部提升”主要包括:

1、组织“开门红--**草莓采摘节”活动,协助合作社成立散客接待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接待,依次采摘,杜绝拉客、宰客现象发生,高起点运作,以图做大产业。

2、按照“创意升级农业, 浪漫打造山庄”的理念,组织***蓝莓、得茂实***走蓝色精品线路,深入探讨如何将农庄做好、做精、做出特色、做出品质。一定战略,解决产业发展方向问题;二找灵魂,解决吸引力问题;三做产品,解决玩什么的问题;四破商业,解决卖什么的问题;五看营销,解决如何卖的问题。

3.打造一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观光路。

“中部开发”主要包括:

1、 启动***镇淄河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2、 引进资金开发***镇农产品交易超市。

3、加强组织管理和服务,完善旅游基础,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一是通过加强管理,对镇域内接待能力较强的饭店做好旅游指定地点工作,并与饭店签好协议,做好卫生、防疫、物价等对口检查工作,做好监督工作;二是通过吸引外资,在镇域内建设几处基础完善、功能齐全,接待能力较高的会所、会馆。

“北部启动”主 要包括:

以省级旅游名胜***风景区为龙头,组织**山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主要有:1、重新启动**山庙会,达到聚人气,引资金的目的;2、立泰书院书画比赛;3、***、***《**山大观》签名赠书活动;4、百名摄影家创作采风活动:5月白菜花摄影周,6月“百亩荷塘”赏花垂钓活动,9月第二节桂花节,10月“登石城,看红叶”活动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旅游小镇;策划;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小镇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民生活要美丽、环境要美丽,旅游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是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一般小镇,需认清旅游小镇的特点,创新规划策略和技术。

二、旅游小镇的特点

旅游小镇是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旅游小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民俗保留较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本底条件。

旅游小镇最本质特征是以旅游业为支撑, 旅游产业是小镇的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旅游小镇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首先拥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其次区位条件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如大城市或景区周边或紧临主要的交通干线或交通站点等,具有旅游市场客源及其便捷到达的前提条件;第三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具有旅游开发的意愿,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2、旅游小镇现状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工业等其他污染产业发展较少,旅游小镇得以保持生态景观环境,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现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欠缺,与旅游开发的高标准设施配置要求距离较远。

3、旅游小镇设施开发建设标准高,旅游开发对外来投资依赖大。

旅游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对旅游服务设施的便捷、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性的要求甚至高于城市,旅游行业是对服务设施高敏感的行业,高标准的配置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标准必然高投入,旅游小镇完全靠自身实现旅游开发的难度大,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旅游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丰富的行业相关性,因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外部资金和外来投资者都会对小镇的开发产生深刻影响。

三、旅游小镇的策划

1、找魂――充分立足自身条件,找准旅游小镇特色定位。

旅游小镇的开发作为一个项目,要围绕“5W1H”的线索,回答在哪里开发(where),什么时候开发(when),为什么开发(why),为谁开发(who),开发什么(what),怎样开发(how)的问题。围绕这样的思考线索,立足自身条件,但不拘泥于周边,从宏观的角度寻求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

确定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游小镇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质,以此为切入点,尽量避免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质化竞争。

2、布点――策划小镇旅游产品体系,引爆旅游市场。

根据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层次化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如哪些是面向高端客群,哪些是面向大众客群;确定核心旅游产品、引爆性的旅游产品、盈利性的旅游产品、配套性的旅游产品等。

旅游产品体系是对总体定位的落实和校正,旅游产品是否能支撑总体定位,反过来总体定位是否有条件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在旅游产品上,这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一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后续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取得预期的结果。

3、运营――制定实施策略,保证小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镇的运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首要一点是民生问题,旅游小镇开发的主体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收入提高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三者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居民在各方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将民生问题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建立良性关系,多方共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季节问题,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第三是开发时序问题,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旅游城市的“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前期开发可以了解旅游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指导后续开发,同时精雕细琢、原汁原味的品质更是凸显旅游小镇魅力的灵魂所在。

四、旅游小镇的规划

1、规划体系――城市与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

旅游小镇为的规划需要将城镇规划体系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在旅游策划方面的欠缺,导致只见建筑不见灵魂,对市场和产品的缺乏考虑,会造成项目的整体失败;旅游策划师对城市规划体系缺乏了解,响亮的定位,炫目的产品得不到空间落实,也无法实现初衷,因此旅游小镇的开发需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立得了意,落得了地。

2、景观风貌――文化筑魂,设计遵循文化。

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避免千城一面,盲目国际化。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兴趣点在于发现环境、文化的差异,旅游小镇要吸引游客,文化特色是关键。空间氛围的营造给游客很强的代入感,建筑语汇、景观小品、室内装饰中的文化要素,是旅游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挖掘的创作素材。

3、设施配置――设施超前,服务共享。

基于旅游服务对“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旅游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旅游人口及因旅游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旅游小镇生态为基,小镇旅游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

五、结论与建议

旅游小镇的工作框架与技术路线框图

旅游小镇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不能直接套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建设标准,需要策划先行,找准小镇的定位和灵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小镇的产品体系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才有的放矢,具有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旅游小镇的市场引爆和品牌效应,必将带动旅游小镇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9.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4

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再结合全省“5个100工程”的实施,镇远文化旅游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绝好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镇远县累计接待游客390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7亿元,同比增长22.8%。

规划蓝图 依托项目

文化旅游大县形象升级

镇远县编制完善景区规划和项目库,对镇远古城各项规划进行详细可行的修编,完成了新纳入镇远古城旅游景区的《镇远县黄桑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古城景区保护与开发项目库,入库项目132个,总投资达113.5亿元,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新城区建设、旅游景点打造、古城迁出、配套设施建设等。

2013年,镇远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全省“20个省级重点示范旅游景区”之一进行重点打造,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城文化品位,修编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将景区不断向城郊延伸,延长产业链,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健康发展。

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建设和示范景区带动,将引领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加快建成省内“文化旅游大县”和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谈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多次指出:“文化旅游资源是镇远县最大的优势资源,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最大的优势,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此,全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古城保护开发为重点,结合《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将景区打造成“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

完善基础 加快建设

景区接待能力升级

在2013年初的镇远县政府工作报告中,镇远县长罗杰强调:“要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013年,全县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22个,已建设完成5个,完成投资0.67亿元;在建项目17个,预计投资23.49亿元,已投资超3亿元。古城景区、芽溪新区、 阳河景区、铁溪―黄桑田等景区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重点启动了文德、五里牌、芽溪三个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预计2014年可投入使用,建成后能有效疏导古城旅游高峰期的交通、拓展城市空间,极大地提高旅游接待容量。投资1.5亿元的小菜园至芽溪滨河大道工程已完成70%进度;总投资2.19亿元的古城区路面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施工,预计2014年4月全面竣工。

同时,旅游景区不断向城郊结合部发展,扩大了古城的旅游容积率。目前,离古城核心区仅1.4公里,总投资3000万元的云龙洞景区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集休闲、娱乐、体验、农家乐为一体的黄桑田现代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古城景区附近的中康度假、芽溪、西峡温泉三个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场平、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成为提升镇远古城景区接待能力的重要保证。

挖掘特色 打造精品

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升级

镇远县确定了“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美贵州・美在镇远”等已有的品牌效应,加大对品牌的推广与宣传,提升现有品牌的影响力;维护、经营好正在发展中的品牌《古韵镇远》、“一条会唱歌的河――高过河”等;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5

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主要是指城乡居民为了满足旅游消费需要,并且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支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因素,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及收入类型与结构来衡量;二是非收入因素,如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习惯、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消费政策等。收入因素是影响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而收入的水平、收入的类型、结构等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同影响[1]。1995-201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比从1996年的7.58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2.89,而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在3.00左右徘徊。1995-20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在中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及乡村人口数持续下降背景下,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水平持续提升,出游总人次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变迁及其旅游消费影响机制的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收入变化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差异及其内在机制,这对优化调控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与潜力,及如何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具有一定价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有城镇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人口、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等指标,数据年限为1995-2010年共16年时

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主要是1996-2011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年后为《中国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步骤

本文使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对数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对于检查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非常重要。时间序列只有同阶单整才能进行OLS估计,如果ADF统计量为负,且数值大于0.0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则拒绝单位根假设而表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如果一阶差分不包含单位根,它就是一阶单整,如果一阶差分是非平稳的,可以继续对二阶差分进行检验[2]。

2.对数据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与GDP的增长过程可能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两者未必存在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将来不能预测过去,如果某变量的变化是由另一变量引起的,则另一变量的变化应该发生在某变量之前[3]。格兰杰因果检验统计量F服从标准的F分布,若检验统计量F的值大于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

公式(1)表明yt变动既受ΔXt的影响,又受上一次误差ecm影响。α为短期调整系数,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及短期调整方向,若这一误差是负值,说明该变量在本期就应该做相应的正修正。

二、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数据稳定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一)农村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指标稳定性检验与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AIC最小原则,本文使用EViews分析软件,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及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指标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表1)。由表1观察以上指标均是二阶稳定性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与长期均衡关系,可进行OLS估计。

(二)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收入数据稳定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分析软件,根据AIC最小原则,对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进行ADF单位根稳定性检验(表2)。由表2观察以上指标均是二阶稳定性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与长期均衡关系,可进行OLS估计。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因果关系分析。本文把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设为因变量Y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等设为自变量X1,村居民工资性收入X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X3、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X4。格兰杰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将来不能预测过去,如果Y的变化是由X引起的,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之前。

本文使用EViews6.0,通过选择滞后期2、3、4,对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由表3可见选择滞后期为2,在0.05显著水平下,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均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

2.城镇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因果关系分析。通过使用EViews6.0进行运算,本文选择滞后期2、3、4,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由表4可见选择滞后期为2,在0.05显著水平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在0.05显著水平上,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花费水平回归分析

(一)中国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及类型之间的回归分析

1.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回归分析。据本文第三部分分析,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均是二阶单整序列,且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是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可以借鉴EG检验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得出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及表3、表4。

经过测算,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2)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3.417419)小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说明残差序列稳定,估计方程(2)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1和X1线性关系显著。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年纯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1995-2010年间农村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0.038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82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姚丽芬等(2010)认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为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收入每增加1%,可以使旅游消费增加1.144%;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长期收入弹性系数为1.175,短期弹性系数为-0.924;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促进作用明显[7]。中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直接影响中国农村居民的旅游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但对出游率影响不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00元,人均花费大致增加161元[8]。黄秀娟(2004)认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000元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居民旅游消费将会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收人来看还有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没有达到这一临界点。刁宗广(2009)认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8]。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还受到城镇化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1995-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人口数量持续减少,而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总产值、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农村、农业社会经济、农村居民出游率等指标均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次、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及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因此,需要采取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有效降低农村居民负担,提升其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收入对旅游消费的促进作用。

2.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年纯收入误差修正分析。根据协整方程(1),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受年纯收入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估计方程(4)拟合优度R2为67%,表明被解释变量变化的67.0%可以由解释变量的变化得到解释,F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根据AIC最小原则,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4)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测算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结果如表3所示(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由表3可知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3.866761)小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说明残差序列是I(0)平稳的,可以认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其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协整方程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1和X1、X2、X3线性关系显著。

估计方程(4)表明:(1)农村居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21.7元的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2)农村居民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0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3)农村居民年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抑制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该项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抑制56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黄秀娟(2004)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对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居民旅游消费的多少不仅与居民收人的绝对值有关,还与收人的增长率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的相对速度有关。因此,在分析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居民的总体收人增长情况,还要分析居民的收人增长结构。

(二)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年可自由支配收入及类型之间的回归分析

1.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得出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估计方程(5)的F,t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5)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经过分析,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大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小于0.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稳定的,估计方程(5)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2和X5线性关系显著。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2.3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陈敏(2011)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其中仅有约2.22%部分用于旅游消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小,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弱,即在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个人旅游消费增幅并不是很大[9]。

2.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误差修正分析。根据协整方程(1),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受可支配收入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估计方程(7)的F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t统计量不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7)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经过测算,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结果如表3显示,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4.016165)小于0.05和0.0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4.004425),说明残差序列是I(0)平稳的,协整方程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t和X6、X7、X8线性关系显著,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估计方程(7)表明:(1)城镇居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21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2)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抑制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抑制32.79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3)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促进11.61元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收入水平与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对城乡居民旅游花费影响差异明显。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虽然我国城乡人口比逐渐升高,但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旅游总花费一直在均值2.52左右波动,一方面源于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增长迅速有关。本文研究结论再次证明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对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是提升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总花费的关键。从促进我国旅游发展视角,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对促进我国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理念,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来说,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三,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均过低。本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过度敏感性分别为0.023449、0.013403,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系数均较低。相对于其他生活消费支出,旅游消费属于精神性非必需品消费,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旅游等精神消费需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不到1 000美元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3 000美元前提下,以2010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为例,居住、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花费占到总生活花费支出的87%,文教娱乐花费只占12.1%,且教育花费占到文教娱乐花费的75%,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均过低,这对促进城乡居民旅游等精神消费或发展、享受型生活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严重障碍。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系数比农村居民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的依赖性,或收入增长对旅游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微小。旅游消费在城镇居民收入得以持续提升背景下持续徘徊不前需要多方面思考,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民生社会保障力度问题,如住房价格过高、教育负担过重、医疗成本过高、食品价格持续上扬等对居民收入实际提升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农村居民消费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即消费存在着棘轮效应,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具有示范效应[10]。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乡居民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消费支出,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水平,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力,提升过度敏感性系数,增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额,提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对于城镇居民来说需要在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住房、医疗保健、城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有效减轻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负担,以避免城镇居民节省支出以增加储蓄来应付不确定性大额支出,从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

第五,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对城乡居民旅游花费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城乡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相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旅游花费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能显著促进旅游消费的增长(100元增长促进21.7元旅游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影响甚小(100元增长促进3.21元旅游消费)。因此,加大农业产业化及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就业与工资性收入水平对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对旅游花费的促进作用相反。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能显著抑制旅游消费的增长(100元增长抑制56元旅游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影响为正向(100元增长促进11.61元旅游消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农村居民土地流转及土地征用过程中对土地价值的补偿水平提升,使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得以有效提升;需要为农村居民利用宅基地自建住房能办理房产证,使农居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价值,而不是利用较多资金兴建的住房不具有财产性价值。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财政性转移支付水平,使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具有质量。只有采取与城镇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相等同的措施,才能使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提升对其旅游消费或其他生活消费的正向影响水平。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6

“十百千”工程即要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成10个以上旅游经济强县、100个旅游经济强镇、1000个特色旅游村,以此构成旅游经济强省的支撑体系,为我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市的目标是:20*年,*镇、*村、清漾村分别创建省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2009年,*市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市,同时再争创一批旅游强镇和特色旅游村;2*0年,完成省旅游强镇和特色旅游村创建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以建设省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政府主导战略,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千年古道·锦绣*”旅游品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现代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评分指标

*省旅游经济强市创建工作主要由6个检查项目组成,153个检查要点,总分900分,得分63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的六项必备条件必须全部达标。具体内容如下: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200分)。内容包括旅游业收入占本县GDP的相当比重;旅游业总收入与全省县相比居领先水平;年接待游客人次;年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拥有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全市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等。共6个检查项目,涉及6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2.旅游产业定位与政府主导机制(150分)。内容包括市政府对旅游业作出明确且重要定位;本市旅游业被纳入国家或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旅游总体规划范畴;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且有效实施;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建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业发展有专项经费保障;旅游相关部门推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财政、规建、国土、交通、文广、林业、物价等部门);旅游部门参与评审旅游投资项目的立项、规划等,确保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旅游功能的重点项目开发符合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旅游统计等。共13个检查项目,涉及13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3.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150分)。内容包括市境内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景区质量管理;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特色旅游产品与旅游宣传促销配套;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共5个检查项目,涉及28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4.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150分)。内容包括旅游标识及语言环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厕所;市旅游部门积极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贯彻落实旅游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市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制定颁布(或执行省、市级旅游部门制定的)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等)、农家乐等服务质量标准等。共11个检查项目,涉及30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5.旅游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150分)。内容包括旅游市场质量监管与执法机制;旅行社规范经营;旅游市场秩序;游客满意率(问卷调查)等。共4个检查项目,涉及19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6.加分项目(100分)。内容包括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有机构、有规划、有部署、有总结和检查;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市旅游及相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行业岗位技能竞赛、优秀导游员评选或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政府及部门在全市居民中持续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市有关部门以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宣传居民中涌现出的支持旅游发展、服务旅游、善待游客的先进典型;饭店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旅行社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A级旅游景区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旅游企业有直接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旅游培训工地等。共10个检查项目,涉及12个检查要点和得分点。

四、职责分工

1.市府办:

(1)组织开展全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活动。

(2)提供近三年市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的文本、文件资料。

(3)提供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旅游业发展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相关纪要、文件资料。

(4)提供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文本、资料。

(5)提供我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文件、资料。

(6)提供近三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旅游发展会议的纪要、文件及资料。

2.旅游局:

(1)协调、指导、实施“十百千”工程的整合工作,解决“十百千”工程中疑难问题。

(2)会同市人劳局提供建立“风景与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编制、文件等。

(3)提供拥有年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点的资料、数据。

(4)提供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的资料、文件。

(5)提供主要旅游景区点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和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型符号资料。

(6)提供近两年旅游市场促销年度计划和目标,并付诸实施的资料。

(7)提供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旅游市场促销活动的资料。

(8)提供我市每年组织的较大型的旅游促销活动方案、能体现活动过程的图文资料。

(9)提供反映我市旅游形象和主题的图文、资料。

(10)提供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地和商业街区均设有旅游咨询服务点,接受游客咨询投诉,提供旅游宣传资料,代办住宿、交通预定,提供电脑触摸屏电脑旅游信息查询的图文、资料。

(11)提供对外公布旅游咨询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的材料。

(12)提供广告、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地均设有中英文的旅游地图广告的材料。

(13)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场所的接待人员具备能用普通话、英语接待的相关材料。

(14)提供*国内旅行社的材料。

(15)提供旅行社服务质量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相关资料;提供国家或省的示范文本的签订旅游合同,合同率签订率100%,两年来未发生严重质量事故的资料、数据;提供全市导游员的名单。

(16)提供旅游饭店客房床位数总量满足80%以上旅游者需求的材料。

(17)提供有境内四星级酒店的材料;提供我市旅游饭店星级率达到70%,各旅游饭店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型符号,饭店交通订票功能,免费提供本市的旅游地图,按照省地方标准创建“绿色饭店”的图文、资料、数据等。

(18)提供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餐馆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有关材料。

(19)提供旅游区(点)能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20)督促旅游购物场所及餐饮场所提供其厕所能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的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21)提供*旅游网与*之旅链接的有关材料。

(22)能免费提供反映当地旅游资源宣传册的有关材料。

(23)完成旅游市场管理与人才培养31项工作的资料和文件。

(24)提供旅游投资项目立项、规划,旅游投资项目的土地出让的有关材料及文件、纪要,确保旅游发展规划实施。

(25)提供拥有A级景区外,部级称号的旅游资源的材料、文件。

(26)负责对实施“十百千”工程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做好与省、*市“十百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沟通汇报工作。

(27)协调、督促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8)做好迎检阶段的相关工作安排,尽量少失分,确保2009年通过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验收。

3.宣传部:

提供我市电台、电视台及今日*等新闻媒体有固定旅游栏目的相关材料。

4.统计局:

(1)提供20*年、20*年我市旅游业所占全市GDP比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的数据及资料。

(2)联系*市统计局,提供我市20*年、20*年旅游业总收入在全市各县、区排名前三的数据资料。

(3)会同旅游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200万人次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4)会同人劳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00人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5)会同旅游局提供近两年来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50万人次以上的相关数据资料。

(6)会同旅游局提供全市旅游景区(点)门票总收入1000万以上的数据和资料。

(7)与旅游局联合下发旅游统计制度文件。与旅游局联合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提供20*年、20*年与旅游局一起对海内外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每年2次以上,要求满意率在95%以上),并对外。

5.交通局:

(1)提供距城区50公里以内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有关材料。

(2)提供有高等级公路连接高速公路通往城区的材料。

(3)提供通往城区的高等级公路上有规范的交通标识的图文资料。

(4)提供境内交通车站、码头有旅游巴士或出租汽车服务,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城区和主要旅游区、点的材料。

(5)提供城区通往旅游区点的高等级公路有规范的旅游交通标识的图文、材料。

(6)提供城区主要道路有规范的交通标识图文照片。

(7)提供距城区100公里以内有民用机场的材料。

(8)提供距城区50公里以内有火车站的材料。

6.卫生局:

提供各类餐馆食品卫生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的相关材料。

7.财政局:

(1)提供政府每年核拨经费100万元以上保障旅游市场促销经费的数据材料。

(2)提供政府每年核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数据。

(3)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8.发改局:

(1)提供旅游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文本、资料。

(2)提供我市旅游业纳入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文本、文件资料。

9.林业局:

提供我市对旅游区、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资料、资金投入情况的数据。

10.环保局:

(1)提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于或大于80%的证明材料。

(2)提供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等于或大于60%的证明材料。

(3)提供城区噪声平均值等于或少于58分贝的天数不低于200天的证明材料。

(4)提供城区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不低于200天的证明材料。

(5)提供饮用水质合格率不低于95%,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证明材料。

(6)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11.农办:

提供*市乡镇及旅游区(点)、家庭旅馆及农家乐床位300-800床位的清单、户名。

12.规建局:

(1)会同工商局提供有地方特色风味餐饮较集中的街区及适合主要客源地游客口味的餐馆名称。

(2)提供城区主要街道的厕所数量,其适应满足旅游者需要,布局合理,旅游厕所的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关图文照片和资料。

(3)提供旅游区点有灯饰夜景或晚间室外游览项目的资料。

(4)提供对旅游经营单位用水保障的证明。

(5)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6)提供须江公园园林保护投入及有关措施的相关材料。

13.工商局:

(1)会同规建局提供有方便旅游购物的步行商业街区,旅游购物场所设计本地特色商品专柜,标志性旅游纪念品的图文资料。

(2)提供有旅游小商品市场或夜市的有关材料。

14.文广局:

(1)提供我市对旅游区(点)的文物保护的措施,投入资金的相关文件、数据。

(2)提供有常年为旅游者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方案、资料。

15.电信局:

提供*市区及旅游区点的公用电话,分布合理,完好无损的资料。

16.水利局:

提供水上游览项目的有关材料。

17.供电局:

(1)提供对旅游经营单位用电保障的证明。

(2)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18.安监局:

(1)提供组织旅游等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的相关资料。

(2)提供全市近两年内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证明材料。

19.质监局:

(1)提供全市近两年来旅游业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的证明材料。

(2)配合相关单位指导旅游推荐单位、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推荐餐馆,设置规范、醒目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3)配合做好旅游地图广告牌、旅游交通指示牌等的规范设置工作。

20.公安局:

(1)制定专门针对游客遇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迅速出警制度。

(2)做好迎检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

21.国土局:

提供本部门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22.农业局:

提供我市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的绿色食品名录及相关资料。

23.人行:

提供星级饭店和城区主要街道外币兑换点的材料。

24.*镇:

(1)提供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到位资金达5000万以上的证明材料。

(2)提供特色旅游项目马术场的有关材料。

(3)20*年完成*省旅游强镇检查与验收。

(4)清漾村20*年完成*省特色旅游的检查与验收。

(5)提供本乡镇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材料。

25.*乡:

(1)确保*村20*年完成*省特色旅游村的检查验收。

(2)提供本乡镇推出配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材料。

五、创建步骤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的“十百千”创建工作分以下阶段组织实施。

(一)准备动员阶段(20*年8月前)

1.召开市“十百千”工程创建前期工作筹备会,布置“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

2.制定“十百千”工程创建的实施意见、责任书。

3.在相关媒体上开设“十百千”工程创建专栏,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创建氛围。

4.召开“十百千”工程创建动员会,与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单位签订责任书。

5.向省旅游局提出申请参加“十百千”工程创建的活动报告。

(二)创建阶段(20*年8月至2*0年)

这一阶段是“十百千”工程创建的实质性阶段,分为二个时间段展开工作:

1.20*年与2*0年为重点创建强镇(乡、街道)和特色旅游村时段。

结合我市实际,20*年我市确定*镇和清漾村、*村分别参加强镇和特色旅游村的创建。

(1)有关镇、村要对照《*省十百千工程强镇、强村办法》的标准和要求,成立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将有关人员名单报市创建办。

(2)有关镇、村要落实创建任务,确保完成一项,合格一项。

(3)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图片,整理成册。

(4)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查、考评,推进强镇、特色旅游村工作的开展,并做好迎接*市创建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2.2009年为创建旅游强市时段。

根据我市20*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经验,现把我市创建旅游经济强市分为具体实施阶段、全面迎检阶段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其内容分别为:

(1)具体实施阶段(2009年1月-7月)

①有关镇、村及部门要对照《*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标准》,分组落实创建目标任务,明确责任;

②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图片,整理成册;

③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对不符合标准的督促及时整改;

④汇总信息,组织编写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工作进度;

⑤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报道;

⑥强化硬件和软件建设,突出环境、秩序、安全、服务四个重点,市、镇、村三级联动,全力营造优质的旅游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2)全面迎检阶段(2009年8月-2*0年9月)

①各责任乡镇、部门根据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做好自查自评工作;

②领导小组对各责任乡镇、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③邀请市人大、政协领导和代表、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视察、督查;

④在自查初评基础上,向*市旅游局提出初审申请,受理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的初审申请,领导小组组织初审组对镇、村创建情况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

⑤接受*市旅游局初审组的检查,按照初审意见进行整改,查漏补缺;

⑥领导小组再次组织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⑦迎接省旅游局检查验收,确保顺利通过。

(3)总结、提高阶段

①对我市“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进行总结;

②按省旅游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抓紧抓好整改工作;

③不断深化,创出特色,把旅游经济强市的成果变为一大产品,形成品牌推向市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化进程。

六、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市、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对于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创强活动的重要性,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创强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领导,强化督查。成立*市开展旅游“十百千”工程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项目建设与卫生环境整治组、旅游服务组、台帐资料组四个专业工作组。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安排具体人员,落实相关创建任务和工作职责,确保创强工作顺利开展,并做好文件、资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创建信息的汇总编报工作。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四川藏区;特色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6)02—0141—0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融入城镇化发展,四川藏区探索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四川藏区把旅游城镇化作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既能够利用藏区优势旅游资源又能解决城镇化发展滞后问题。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概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1991年,澳大利亚学者Mullins提出了“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一词。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一种建立在销售与消费旅游享乐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Chang&Simon(1996)把旅游城市化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过去的生产制造业中心作为新的旅游景点;二是开发新的旅游景点。Hanni-gan(1995)认为,旅游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是后现代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旅游为城市“再生”提供了重要动力。Augustyn(2000)认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是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Luchiafi(2008)认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嵌入了与旅游消费社会特征相关的目标体系,从而具有与工业城市不同的发展特点。

(二)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旅游城镇化涵义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陆林,2009),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主导和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罗良伟,2013),包括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安传燕,2008)。二是对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除了城镇化进程的带动外,还包括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行为选择、政策机制、交通设施的完善(黄震方,2000),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丁娟,2007)。三是对旅游城镇化效应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既带来积极的影响(王冬萍,2003;李璐芳,2007)也带来消极的影响(黄震方,2001;李芸,2001;卞显红,2003;保继刚,2012)。四是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研究。(2004)认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和武陵源模式是旅游城镇化的三种典型模式。葛敬炳(2007)认为存在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和综合型三大类。李强(2013)认为存在城镇化带动模式、旅游先行模式、城镇化—旅游互动模式三种类型。五是对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刘晓鹰等(2005)认为,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存在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殷红梅等(2011)认为,贵州有6种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即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红色旅游教育型、风景名胜服务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和复合型。

二、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问题

四川藏区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木里县),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四川藏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2013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依次为34.59%和25.81%,在全省21个市(州)中的排名分别是19位和21位;阿坝州、甘孜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依次为22.28%和11.95%,在全省21个市(州)中的排名分别是14位和21位。由此可见,2013年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在全省末位。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主要表现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3年末,阿坝州、甘孜州、木里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13.40个、11.09个、1.38个百分点。2014年末,阿坝州、甘孜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13.17个、12.31个百分点。2006~2014年,阿坝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期间,两者之间的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差距最大的是2014年,相差13.17个百分点;最小的是2010年,为7.67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均衡

一是城镇化发展州际之间不平衡。2014年末,阿坝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分别比甘孜州高出8.82个、7.9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发展州内各县不平衡。据《阿坝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2.3%。13个县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出全州平均水平的有6个,其中马尔康县最高,为43.5%;阿坝县最低,仅有9.8%。马尔康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阿坝县高出33.7个百分点。

(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

一是城镇数量少。阿坝州辖13个县39个镇。其中汶川县辖镇的数量最多,有8个;阿坝县、壤塘县各辖1个镇。二是城镇规模小。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大于20万小于50万的为Ⅰ型小城市,小于20万的为Ⅱ型小城市。按照此规定,四川藏区县级城镇都属于Ⅱ型小城市。《阿坝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阿坝州13个县中,茂县人口数量最多,有11.24万人;壤塘县最少,为4.27万人;汶川县非农业人口最多(3.62万人),壤塘县最少(0.64万人)。

(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工业化是传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四川藏区曾把森林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采等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可是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甘孜州工业化模式虽然污染较小,但是除了以水电为龙头的能源业发展较快外,其他产业基本处于发育阶段。由于水电能源业吸纳就业人口较少,难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四川藏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是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2013年3月,《川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获得国家批复,四川藏区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更大,不仅不能发展带有污染性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而且还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工业化推动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总之,四川藏区城镇化水平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四川藏区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选择新的发展模式。

三、旅游业与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

(一)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延伸的过渡带上,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个个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四川藏区是四川省世界级遗产、部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部级生态保护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分布最密的区域,全省世界级、部级旅游资源的一半都分布在这里。这里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贡嘎山、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还有部级自然保护区(卧龙、九寨沟、小金四姑娘山、若尔盖湿地、贡嘎山、察青松多白唇鹿、海子山、亚丁、贡玛等),同时有多个部级森林公园、部级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四川藏区古老的民风、独特的民情、丰富的民俗造就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既有藏族文化、氐羌文化、大禹文化、唐蕃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有内涵丰富的红军文化。其中,阿坝州形成了以嘉绒藏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军文化为代表的四大文化旅游资源。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其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香巴拉文化、锅庄文化、宗教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红色文化等享誉中外。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四川各市(州)的前面。目前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部级非遗项目23个,省级非遗项目62个,州级非遗项目127个。

(二)发展旅游业助推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1.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藏区经济发展水平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1]城镇化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四川藏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以实现间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目标。2013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259.2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1%,比全省高出13.8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比全省高出36.5个百分点。2014年四川藏区旅游收入是324亿元,[2]旅游业在四川藏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日益明显。2002~2014年,阿坝州、甘孜州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如图1所示。①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2002~2014年,阿坝州、甘孜州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884,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农牧民转换生产方式新型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旅游业提供了0.64亿个工作岗位,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稳居世界首位。[3]2014年我国旅游业提供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其中直接就业岗位约150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约8850万个,旅游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1%。[4]对于四川藏区来说,发展旅游业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尤为重要。2001~2013年,阿坝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变动关系如图2所示。②由图2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如影随形”。定量分析可以发现,2001~2013年,阿坝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69,表明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截至2014年底,四川藏区已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110个,发展藏家乐、牧家乐3600多家,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5]根据《甘孜州优先发展旅游业实施方案(2013~2015)》的目标要求,2015年甘孜州旅游业从业人员将达到4万人,拉动社会就业人员约15万人。《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指出,2014~2016年间,每年至少培训和引导10000多名农牧民从事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随着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阿坝州、甘孜州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分别由2000年末的8.84%、7.40%升高到2013年末的36.03%和23.69%。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藏区农牧民转换生产方式,从以往的第一产业(农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换,而且为农牧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还为农牧民市民化奠定了坚实基础。3.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农牧民转变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城镇规模的无序扩大和城镇人口的简单增加,而是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化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常常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产业转换、环境改变、社保实现、生活方式转变等,其中生活方式转变尤其困难。四川藏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游客带着客源地的现代生活元素来到藏区,对藏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必将带来影响和冲击。一方面,外来游客的商品意识、先进理念将影响当地农牧民传统习惯、僵化观念,加速旅游地观念更新、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也是目的地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6]2014年阿坝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1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83万人次),是2000年接待量(192万人次)的近15倍。2014年甘孜州接待游客802.4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9.71万人次),是2002年接待量(31.6万人次)的25倍。四川藏区农牧民在与众多中外游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思想观念随之改变,生活方式日渐转变,生活方式城市化逐步实现。4.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以阿坝州为例,试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将阿坝州旅游收入作为自变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因变量,利用阿坝州2006-2014年旅游收入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种模型拟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倒数曲线模型概率P值(0.067)和S曲线模型的概率P值(0.063)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两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模型都有统计学意义。从可决系数R2大小可以看出,三次项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二次项曲线模型次之。然而由于保留小数点后三位的原因,三次项曲线中x2的系数为0,故本研究采用二次项曲线模型,其方程表达式为:Y=28.701+0.015X+6.296×10-5X2其中:X为旅游收入(亿元),Y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二次项曲线模型和三次项曲线模型的可决系数R2大于线性模型的可决系数R2说明阿坝州旅游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从二次项曲线模型方程看出,旅游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互促共进的双赢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

1.改善交通设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改善交通设施既是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约束、可进入性差,许多旅游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近年来,随着四川藏区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以甘孜州、阿坝州为主的四川藏区旅游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是公路建设成绩斐然。截至2014年末,四川藏区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4.5万公里,74.2%的乡镇通了油路、86.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都汶高速已建成通车,雅康高速、汶马高速正在施工,力争到2020年实现藏区州府之间高速公路连通。二是铁路建设有待突破。川藏铁路浦江至雅安段、雅安至康定段已全面开工,成兰铁路(茂县段)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三是机场建设异军突起。四川藏区现已建成九黄、康定、稻城亚丁和红原4个支线机场。机场建设对四川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尤为关键。康定机场的修建结束了甘孜州没有机场的历史,为甘孜州旅游业发展打通了一条“天路”。稻城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核心景区,2013年稻城亚丁机场的通航,不仅催生本地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而且带动了乡城、理塘、巴塘等周边县区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九黄机场通航第一年就完成游客吞吐量91万人次,提前6年实现了80万人次/年的设计要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增长,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4倍、3.1倍。2014年红原机场的通航为阿坝州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现已成为连接黄河九曲第一弯、花湖、红原大草原等旅游景点的枢纽。2.建设旅游城镇(村寨)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到201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名镇。四川走在了前面。四川藏区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时机,加快建设漳扎镇、川主寺镇、磨西镇、新都桥镇、章谷镇等特色旅游城镇,并完善和提升城镇现代旅游功能。到2016年,将在四川藏区打造50个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阿坝州实施“三百”示范工程(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村寨),建成了白石羌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官寨等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村寨。这些特色(精品)旅游城镇(村寨)已成为四川藏区旅游新景点,为农牧民增收增加新渠道。3.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镇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旅游满意度的重要着力点。[8]然而由于财力所限,四川藏区各州县很难依靠自身财力大幅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以阿坝州为例,2013年阿坝州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6亿元,预算支出为175.79亿元,预算赤字是151.33亿元;2014年完成预算收入28.58亿元(实现止跌回升),但是预算支出增加,为192.27亿元,预算赤字(163.69亿元)比2013年还高。民族地区改善城镇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外援”。2013年阿坝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获得了省资金支持,部分城镇的供水、供暖及市政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其中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集中供暖工程获得项目资金1200万元。2015年阿坝州获得国家建设资金4395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4.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2009年四川启动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即在藏区牧区建设定居点、定居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牧民定居行动和藏区新居建设累计建成13.9万套,近70万农牧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9]仅在阿坝州就有4万多户、21万藏区牧民实现了“家家有定居房、户户有新帐篷”。藏区牧民定居点的选择坚持“三边”原则(县城边、乡镇边、公路边),特别是定居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牧民住房条件及其配套设施的改善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定居点的农牧民纷纷搞起了“农家乐”、“牧家乐”。总之,四川藏区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从城镇化方向、模式上进行创新,摒弃既有城镇化样本,还要根据民族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走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城镇化之路。[10]四川藏区把旅游城镇化作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既是“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选择。

四、助推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和扩散力

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四川藏区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借助《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16年,重点打造完成8条精品旅游环线,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区域旅游凝聚力、竞争力,避免同质旅游资源之间恶性竞争。二是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产业的扩散力。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多个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11]单单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而发展的产业就包括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保险业、加工业、零售业、观光农牧业等。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电子商务、文化产业、藏医藏药业等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四川藏区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二)旅游城镇(村寨)建设应凸显特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各地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地区“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四川藏区旅游城镇(村寨)建设应凸显民族特色,反映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注重城镇(村寨)景观风貌塑造,展现藏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内涵。

(三)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

一是对口支援单位对四川藏区“输血”的同时,培育其“造血”功能更重要,借助市场之手做大做强藏区旅游产业是突破口。按照《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要求,2014~2020年,浙江对口支援阿坝州和木里县,广东(含深圳市)对口支援甘孜州。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成都市对口支援甘孜州的10个县。其中成都市成华区用8千万元政府援建资金,撬动川旅集团等投入近20亿元参与丹巴县旅游产业大发展。二是发挥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引领作用,对重点区域重大旅游项目给予倾斜性扶持。2014年阿坝州成功申请到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715万元。三是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为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指明了方向。从当前来看,当务之急是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社会资本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四川藏区旅游项目。从今后发展来看,创新旅游产业投资经营机制是关键,从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入手,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资本化、金融化和证券化。

(四)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旅游人才匮乏是制约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另一瓶颈。为缓解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一是加强四川藏区现有旅游人才的培训。总结对藏区特色旅游发展人才、特色旅游创业带头人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旅游人才定期培训机制,对藏区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工作人员、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专题培训。二是重视对四川藏区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和就业培训计划,鼓励藏区学生积极报考旅游专业,并对毕业后从事旅游创业、就业的给予优惠政策;免费培训、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三是大力引进旅游高端人才。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导游和旅游人才工作的经验,做实做细做好此项工作;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大力引进旅游高端人才。总之,旅游城镇化是四川藏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四川藏区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主导、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的、为载体;以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大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3~201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孜州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②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02-2014)。

参考文献: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忠,张文.四川藏区富民增收旅游优先[N].人民日报,2015-06-07.

[3]郝日虹.2013年旅游业提供就业岗位0.64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19.

[4]杨朝英.11%旅游业解决就业的背后[N].人民政协报,2015-03-10.

[5]冯超颖,刘星.高原机场带着藏区旅游“飞”[N].四川日报,2015-02-08.

[6]朱伟.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7]李梦媛.四川藏区加速构建立体交通网[N].四川日报,2014-12-25.

[8]辜胜阻,方浪,刘伟.促进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14(6).

[9]刘裕国.四川藏区跨越发展大变样[N].人民日报,2015-10-20.

[10]杨宜勇等.因地制宜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N].社会科学报,2014-07-10.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8

X镇政府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

XXX镇政府关于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为加快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从根本上实现由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镇党委、镇政府本着坚持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总结几年来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范围指导思想: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⒋20xx----20xx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四、组织管理和服务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⒋希望各村依据自身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尽可能地为民俗旅游户发展提供服务,促进我镇民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XXX镇政府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以旅游项目为抓手,以建设精品景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融合、完善旅游功能,建立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国旅游名县的目标,通过扎实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快速推进项目开发引进、开工建设、竣工营运、谋划储备等环节相关工作。全面加快等重点景区的项目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全省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活动,力争2012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1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元,完成全县旅游固定资产投资0.65亿元。

(一)引进一批项目。积极开展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旅游项目,重点抓好游客中心等项目的招商工作。

(二)建设一批项目。抓紧凤凰山景区九歌坊、泗溪景区提档升级、农家乐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工程在年内有实质性进展。

(三)竣工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凤凰山文化旅游区、九畹溪旅游配套设施、链子崖旅游综合开发、五龙温泉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年底竣工。

(四)储备一批项目。围绕加快5A级故里国际旅游区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结合全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谋划储备一批旅游项目。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精品景区建设。以三峡工程为依托,以文化为核心,以凤凰山文化旅游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凤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步伐,认真做好凤凰山景区对外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九畹溪漂流生态调节水库建设,认真做好九畹溪观光段、泗溪、链子崖等景区的提档升级工作,加快五龙温泉、凤凰山九歌坊装饰及附属建筑工程建设,从整体上把打造成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和国家5A级景区。

(二)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要抢抓三峡工程后续发展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招商引资,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形成新一轮宾馆饭店投资热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从事旅游商品开发,建设旅游商品超市、电子商务超市,规范和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促使游客中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大力开展全省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工作。按照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标准,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茅坪镇、归州镇、九畹溪镇创建全省旅游名镇,茅坪镇建东村和银杏沱村、九畹溪镇九畹溪村和槐树坪村、郭家坝镇庙垭村、镇村创建全省旅游名村,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省旅游局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是抢抓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和全国旅游名县建设,各乡镇和县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想方设法引进项目,集中精力建设项目,掀起旅游项目建设新高潮。

为了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梅常春任组长,县政府办、发改局、文化旅游局、财政局、移民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国土局和项目实施有关乡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文化旅游局,县文化旅游局局长谭晓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旅游项目建设年活动日常工作。

镇旅游工作总结篇10

2009年12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确定海南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建成中国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基地,这是根据海南区位与资源禀赋条件作出的科学决策。全球地处热带的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8%,但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国土省区,面积占国土面积仅0.42%,恰恰是中国最为稀缺的国土资源。海南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低于全国平均的0.08公顷,更显弥足珍贵。热带国土积温高,光照长,雨水充沛,气候温润,作物四季生长,植物生物量大。依托热带国土的热带农业,包括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花卉、热带水产、热带林业以及冬季瓜菜、南繁育种等种植业,都是中国市场紧俏产品。海南已成为中国冬季大菜园与大果园,每年输往内地冬季瓜菜500多万吨,热带水果200多万吨,热带水产100多万吨(含出口)以及相当数量生猪、鸡禽等。海南还是中国天然橡胶、椰子、胡椒、槟榔最大产地,咖啡、糖蔗、红茶、剑麻、腰果等重要产地,这些都是市场紧俏无公害产品,为海南农民创造了巨大经济收益,吸收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对海南省GDP作出重要贡献。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比较优势,还表现在商品率高、专业程度强方面。据2011年统计资料,海南农村家庭人均出售农产品数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蔬菜高出全国平均135.3公斤,在全国名列第三;水果高出全国平均56.51公斤,也排名第三;水产品(海淡水产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6公斤,在全国名列第一。海南第三产业比较优势体现在海南作为中国热带海岛省区,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为开发热带滨海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条件,建设成为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2011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旅客3061.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6.04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的28.37%,占全省GDP的12.92%,突显海南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优势,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依据。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依托自身区位与资源条件,选择比较优势产业,扬长避短,参与全国市场竞争与分工合作。在大力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放弃海南热带农业比较优势,片面追求加快城镇化进度,人为制造农民“被进城”假象。也不能为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而放弃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城镇化发展与发挥热带农业比较优势相协调,稳妥安排,有序推进。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劳动力现场操持。在农业生产诸多环节,如垦植播种、中耕除草、剪枝套袋、打药除草、田间采摘,灌水施肥、胶林开割以及投喂饲料等方面,都必须大批劳动力。因山地或丘陵作业条件制约,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即使今后海南城镇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海南热带农业仍然是重要产业和基础产业,规模不会因此而缩小,只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升级转型,从业人员相对减少一些。海南产业结构态势表明,海南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三次产业中农业从业人口292.14万人,占从业人口总数459.22万人的63.62%,是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口最多产业,折射出海南作为农业大省严峻现实。海南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协调,预示着海南实现城镇化要经历较长时段,不能照搬内地。海南生态环境优势主要在广大农村与山区,热带森林是海南最大碳汇载体,热带农业的经济林和各种农业植被也是贮碳吸收器和缓冲器,是海南实施绿色崛起所依托的生态资源,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依托海南热带农业与热带林业资源的休闲农业的持续经营,直接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海南第一产业优势与其劳动力结构相适应,需要保持相应劳动力在现场劳作。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态势相协调推进,需要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村建设,避免农村衰落,产业空心化。因此不应把城镇化率当作评判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唯一标尺,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工程。提升城镇化率不能大干快上,也不能搞一窝而上,运动式推进。必须统筹进行土地流转、城镇户籍、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配套改革。既要有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又要开辟市场融资渠道。推进城镇化面临复杂问题,因此贵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不强求统一模式,也不宜追求单纯进度,审慎推进,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2海南城镇化及其休闲农业为主产业支撑建议

城镇化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要与就业统筹考量,要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海南要走非制造业为主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贯彻利用生态优势,不污染环境,产业构建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思路。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流入城镇居住,农民变居民身份。首先要转移人口在镇区有工干,住得下来,有经济收入并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留在农村人口,重组优化生产要素,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有农家乐休闲农业单位150万家,农业休闲园区1.8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次约4亿人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也方兴未艾,成立了“海南休闲发展局”,统一管理休闲农业发展事宜。截止2011年10月,颁布的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单位共33家,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经农业部审定,海南有5家休闲农业单位入选5星级。海南休闲农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类型日趋丰富,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产业效应初步显现。根据海南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全省总体上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考虑。做大做强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重点城市建设,强化各个县城幅射作用;加快风情小镇建设步伐,打造重点特色村庄。

目标是2020年全省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100个风情村,10个旅游名镇,20个旅游名村。全省以省会及县城为中心,以风情小镇、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为基础,打造海南新型城乡一体化格局。城镇化推进要以人为本,建成海南人民幸福家园,全国人民旅游度假胜地。城镇化必须与农产品加工业紧密结合,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构筑为海南旅游业配套服务的新型城镇体系。热带农业与旅游业是海南比较优势产业,两强整合,联动发展,派生出休闲农业旅游新业态。旅游业是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事半功倍作用。实际上开发滨海观光度假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购物旅游有就地出口(销售)风景、就地出口(销售)商品、就地出口(销售)文化功能。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达成农民由农产品生产者向旅游商品供应者、旅游产品服务者转变。传统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粗浅副产品就地形成旅游商品。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培育农村市场经济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升级,促成农民持续增收。乡下人进城观光,城里人下乡休闲,城乡互为产品、互为市场,带动城乡之间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合理流动。因此在推动海南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紧密围绕休闲农业配套服务,构筑产业发展框架。实施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传统种养业,在城镇区内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种养业、加工业、运输销售业三次产业联动推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休闲农业增添新活力。海南热带农业不同于内地温带农业,其地域性特色鲜明,产品丰富。构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体系,在广大农村开发包括:天然林林业、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土特产品、特种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在内的特色种养业。依托上述农村种养业产品,在城镇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种加工厂,不但为城乡市场提供消费品,而且也为旅游业提供各种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