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十篇

时间:2024-02-17 15:13:08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1

【关键词】村镇建设规划;技术政策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如火如荼。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尚得益于良好的村镇规划设计。规划是带引和指导村镇建设发展的龙头。一个科学、先进、实用的规划,是保证村镇建设健康、合理、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正视当前村镇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规划对策措施。

1 我国村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和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1.2 村镇规划工作滞后于村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当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一些地方在编制村镇体系规划过程中,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村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村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

1.3 村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村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村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村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村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村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村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村镇用地规模的传统村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1.4 村镇规划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近二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庄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需的设计规划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在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

2 解决村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对策

村镇建设规划的指导思路是:村镇规划将充分发挥出综合调控作用,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规划重点放在中心镇,积极发展中心村,兼顾一般集镇,提高村镇的聚集能力和建设水平,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村镇网络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2.1 抓紧完成各类村镇规划的编制,各乡镇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编制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推广《村镇小康住宅通用图集》和其他农民建设标准图、通用图,提高村镇规划和设计水平。

2.2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至少在小城镇,应推行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镇人口、农村人口,以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动态户籍管理办法。农民在小城镇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可在小城镇落户。对于迁入小城镇的居民,应当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保险等方面,与原居民有同等权力。由此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迁移和聚集,从而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人口规模的基础。

2.3 建设工业小区,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和规模经营。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既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也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运用规划手段和经济手段,在小城镇内适当的位置,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形成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小区。事实上,许多镇都设有自己的乡镇工业小区,关键问题是既没有很好的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建设,形不成规模、缺乏必要的条件,也就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此需要我们健全现行法律制度,制订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利益,鼓励乡镇企业的搬迁集中,限制新建乡镇企业分散布局。

2.4 实行多种形式的建房购房制度。应制定有利于农民迁住小城镇的房地产政策。如城镇居民建房购房的抵押贷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后顺利解决住房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对离开农村迁往城镇的农民,提供购买住宅或商业铺面、厂房设施的按揭式贷款。还可考虑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在小城镇附近,按规划统一建设农民新村,将原有村落整体搬迁,复垦还田。

2.5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应当总结自己的经验,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机制的客观估计,广开筹措资金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开发,逐步改善小城镇投融资环境,建立起政府、集体经济、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2

作者:陈宏彦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是,少生优育为农民走出去、进城入镇创造了条件,而走出去使农民放弃了多生多育,选择了少生优育。这表明。计划生育与城镇化已进入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阶段。更为可喜的是计划生育作为一种新风尚,成了广大农民的自觉选择。综上所述,计划生育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规模、降低了社会抚养比、控制了户规模,再加上生育观念的改变都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学界对计划生育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指计划生育政策中的二元分割,不少学者认为,计划生育的二元分割政策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效应。通过具体地剖析,我认为二元政策不可能对城镇化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即使有也是极其微小,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中“农业人口”的界定。我国计划生育普遍实行二元政策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农业人口”享受较宽松的人口政策。二元政策究竟会不会影响全省城镇化进程,关键就在于“农业人口”的界定。第一“,农业人口”的权威解释。2008年5月的《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科学界定适用城乡生育政策的人群”,其中说明“户口登记在农村村民委员会并且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户口登记在农村”是硬性条件,没有歧义,问题在于如何界定是否“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第二,如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虽然农业部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常住人口”。但很多省份、包括山西在内,只有迁出户口时,原成员才会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户口登记在农村”的人。这是两个完全重合的集合。可见,“农业人口”即户籍在农村的人口,无法将在城镇长期工作、生活的农村流动人口排除在外。由上述分析可知,《条例》中规定的“农业人口”,就是户口在农村的人口。如果夫妻双方都拥有农业户口,无论现居住地在城镇还是农村,只要符合第十二条规定,经批准后就可以生育二胎。而这部分人同时又被计入城镇化率的分子之中。因此,二元计生政策对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不存在特别的影响。山西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中,没有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或关于“农转非”的新政策。即使“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在未来五年对城镇化进程的制约作用也不会明显表现出来。生育调节政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的最终结果是农民市民化,流动人口必将经历一场农业和非农业的大分化。届时,选择留在城镇的人们就再不能享受农业人口宽松的生育政策,从理论上讲二元人口计生政策会对城镇化产生阻碍作用,但实证分析表明,阻碍作用微乎其微。《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2008年修正本)》(下文简称《条例》)中,共有三类允许再生育子女的情况,分别是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其中,第十二条适用于农业人口,其余两条适合全部户籍人口。下面就通过估算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来分析二元政策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

生育节育政策对流动人口影响范围不大。第二,持续时间。当流动人口利用农村宽松的生育政策生育二孩以后,户口所在地在农村的生育节育政策对他的吸引作用也就随之失效。因此,实际受影响的农村流动人口比例远小于30.94%。第三,生育意愿。如果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强烈,那么宽松的生育政策一定对他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反之,如果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并不强烈,那么,生育政策宽松还是严格,都不会影响其对户口所在地的选择。然而,根据陈卫、吴丽丽在《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和人口流迁对降低生育率有积极影响。那些到城市打拼的农村流动人口,生育意愿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综上可知,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微不足道。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话,农村进城人员完全可以享受农村允许生二胎的政策再把户口迁入城市。实际中,我们的城镇化率已把进城进镇的农民计算在内,但大多地方并不允许把户口迁入。我们国家早就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实际行进极其缓慢。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不会根本改变。优待和奖励政策与城镇化的关系。《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第四章是关于优待和奖励的规定。影响城镇化的城乡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奖励的城乡差别,二是农村双女户的奖励政策。城镇居民的奖励形式以现金和休假为主,而农村居民除现金奖励外,还有诸多其他优待,例如:新农合医疗资助、优先分配宅基地、增加集体收益份额等。这些非现金优待都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因此,对于农村流动人口来讲,是否要放弃农民身份,首先要权衡的是农村集体经济收益更高,还是城镇工作收入更高,而不是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附加收益。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为2.97,1985年缩小到1.66;但1990年后,差距开始逐步扩大。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绝对差距接近万元,达9752.5元。虽然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主要属于城镇居民的低收入阶层,全国平均收入仅为每月1942元,但仍远远高于乡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这也是人口城镇化的原动力。因此,在巨大的城乡差异面前,优待和奖励政策不会阻碍城镇化发展。况且,从目前的状况看,进城进镇的农民很难把户口迁入城镇,无法享受发达城镇原居民的丰厚红利;而国家宏观正在选择解决农民工在进入城镇产生的突出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在近期内甚至相当一段时期内农民工只能以双重身份享受微薄的双重红利。如果假想一下,农民工的户口可以自如地进入自己所服务的城镇,并享受其(与原居民相对的)发展红利,我认为,绝大多数农民工都会自觉放弃这农村身份的“微薄”,而接受城镇的“丰厚”。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发达地区的城镇、农村,都对外来人员户口的迁入,设置了重重障碍,想方设法限制其迁入。就是这样的“障碍”,这样的没有身份,欠发达地区农民还是以千方百计的韧劲,铁钉式的精神挤向城镇、挤向发达地区的农村,尽管属“二等”公民,也比守在“原处”有前景。由上述分析可知,城乡二元政策不会影响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当流动人口面临城乡身份二选一问题时,二元政策虽会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些影响,但影响力极其微小,可忽略不计。而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规模、降低了社会抚养比、转变了生育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这些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是从根本上促进城镇化发展的。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3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进行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但是,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

在城市规划区的村庄、集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照城市规划法及其实施条例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本条例所称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本条例所称村庄、集镇规划区,是指村庄、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村庄、集镇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地处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中制定防灾措施。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鼓励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倡在村庄和集镇建设中,结合当地特点,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第二章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制定

第八条村庄、集镇规划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

第九条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情况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二)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庄、集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三)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四)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布局,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第十条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协调。

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域规划,应当包括村庄、集镇建设体系规划。

第十一条编制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第十二条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第十三条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应当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第十四条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庄、集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村庄、集镇规划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

第十七条村庄、集镇规划经批准后,由乡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三章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实施

第十八条农村村民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建住宅的,应当先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一)需要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二)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应当经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同意后,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回原籍村庄、集镇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和离休、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九条兴建乡(镇)村企业,必须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第二十条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第四章村庄和集镇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

第二十一条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凡建筑跨度、跨径或者高度超出规事实上范围的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筑工程,以及二层(含二层)以上的住宅,必须由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

跨度、跨径和高度的限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规门。

第二十二条建设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的规定,保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农村居民住宅设计应当符合紧凑、合理、卫生和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承担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并按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

在村庄、集镇规划内从事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除承担房屋修缮外,须按有关规定办理施工资质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确需修改的,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并出具变更设计通知单或者图纸。

第二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当确保施工质量,按照有关的技术规定施工,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构件。

第二十六条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设计、施工条件予以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工。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村庄、集镇建设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村庄、集镇的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章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庄、集镇房屋的产权、产籍的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对房屋的所有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村庄、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管理规定,保证房屋的作用安全和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破坏或者损毁村庄、集镇的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邮电、绿化等设施。

第三十条从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用于集镇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村庄、集镇饮用水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供水,使水质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二条未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维护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养护树木花草,美化环境。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村庄、集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汛设施,以及国家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管道等设施,不得损坏。

第三十五条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村庄、集镇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资料等及时整理归档。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六条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乡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三十七条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者施工、限期改正,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建筑跨度、跨径和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工程以及二层以上住宅的设计任务或者未按设计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地任务的;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或者未按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并应当赔偿:

(一)损坏村庄和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

第四十条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以罚款。

第四十一条损坏村庄、集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村名木和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汛设施,以及国家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管道等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村庄、集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未设镇建制国营农场场部、国营林场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国营农场、国营林场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4

关键词: 科学规划 城镇建设 问题对策

一、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重复建设。

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等,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

(二)结构性建设要布局合理。

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将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及高教区等合理布局,中间要有生态绿化带隔开。

(三)增加城镇的辐射能力。

人口应向边缘分散,避免建成区人口过于集中,密度大;在城市的市中心区辟建交通环路,避免外来车辆穿越市中心地区;对交通车辆采取快、慢分流,客、货分沫,过境与市区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并开辟步行街、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避免造成城镇交通局部负担过重。

(四)预防结构性污染。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尽量少发展高能耗、高排污的企业,如造纸、化工、医药高用水大户、小户等重污染行业。

(五)城镇总体艺术布局反映出城镇的体量、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1.城镇的布局必须体现出“小”的体量,避免生搬硬套大城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楼房,与城镇的体量不太相称。2.在规划布局中将城镇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河道、古桥梁、古树、古井、古碑等保留下来,组织到城镇的总图中。3.要充分利用城镇范围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山区、丘陵城镇要依山就势布置道路,体现出山城的特点。要保留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段及富于乡土味、建筑质量好且完整的旧街道、旧民居。4.城镇街道规划布置应力求平面上有疏有密,疏密结合;有进有退,形成哟危涣⑻迕嫔嫌懈哂械停高低错落;有长有短,长短对比;总体效果上有主有次,主次分明。

二、解决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服务的信息平台,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参与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信息、可循环物质与能量供求信息,环境发展、环境保护经验等,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中城镇的环境建设和规划中,要结介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提高环境规划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与整体性,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状况下发展建设城镇经济或者其他方面,不能出现经济发展很迅速,但是环境被破坏严重,这样做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外,在我国城镇的发展规划与发展布局中,首先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城镇建设实现介理化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保证城镇及周边的生态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二)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保证一个城镇承载防止污染的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对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中,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防污染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城镇因为污染处理的不够及时与到位。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如在城镇治理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应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进行有力度的加大,为改善与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至于资金方面,城镇可以通过多方面手段吸收资金,可以采用国家、机体、个人等多元化的拓宽资金方式,在确保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在城镇内建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在设备设施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以保证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得到良好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

循环经济模式是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死循环回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还有利于转变污染治理的模式,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城镇的循环经济就是立足于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此外,城镇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在益于环境的资源循环和零排放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有毒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

(五)做好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5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探讨

Abstract: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 society,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effectively, becomes the focus of our attention. The views in this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practice, the hope can give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 words: small town; planning; study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如何合理发展小城镇,协调城乡统筹及联动发展,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一、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1、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3、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二、小城镇规划设计中注重的要点

1、尊重文化,凸显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身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层次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2、保护生态,强化理念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小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3、前瞻发展、灵活布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生态宜居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规划注重延续性、互补性和多元性发展

1、要注重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如浙江温岭市石塘镇的“东方巴黎圣母院”、世纪曙光及历史街区;坞根的红十三军烈士陵园;温峤的“温岭街”等,要在挖掘与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上下功夫,打造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同时还要注重美化、彩化,在保护好城镇原生态的基础上还要做足做好自然生态景观文章。

2、在利用与保护好城镇现有的特色基础上,挖掘新的城镇特色,在旧区改造上力求与新城的城镇特色表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城镇的特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使每个小城镇都各具特色,相辅互补,形成一体化联动发展。

3、要多方位体现特色。发挥城镇集聚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向镇区和中心村集中,包括高山移民、水库库区移民及海岛移民等,通过空间形态的管控,把握整体形态,形成一定品质的住宅小区,以提升城镇形象。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地谋划小城镇建设蓝图

由于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规划相对滞后,给小城镇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小城镇规划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

城镇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气候、宗教、经济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准确把握城镇的特点,包括城市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对城镇特色进行准确定位的基本前提,同时应使城镇特色定位与城镇发展阶段相对应,避免盲目定位而给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鉴于小城镇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条件,经反复论证,将小城镇的城镇发展方向定位为“城郊型生态特色小城镇”,立足该镇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其特色定位,主要出于以下因素:

1、如作为与市区相邻近的一个镇,城镇定位应从市域协调角度着眼,从满足市域“整体”的合理性出发。其用地功能组织和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等各方面均需考虑与市区做好衔接,做好错位、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以建设市区后花园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为适宜居住和生产的城郊型生态小城镇。

2、镇域内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水库、山体、绿色农业等,应积极利用与保护好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山体、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利用邻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积极保护各类历史人文资源,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特的城镇文化。

3、小城镇目前尚处在城镇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转型期,镇城区空间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目前的城镇发展情况,其发展重点应强化城镇集聚功能,以此带动并改善城市空间格局,从而为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常抓不懈

把国道线发展地方经济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城镇(集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城镇(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城管委全面参与城各集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监管。凡是重点项目的建设,都经过城管委会议决策,认真规划和讨论通过,重点乡镇集镇建设中也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使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进行。

六、创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采取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在搞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个体经营经济,农民个人、外商从事房地产开发、兴办企业、服务业、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投资力度,确保了小城镇建设资金,2000年以来,小城镇建设投资达5.3亿元,其中,城5亿元,集镇0.3亿元。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6

一、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面

今年,随着我市农业税的取消,三镇财政税收减少,市财政局向市政府建议撤销三镇金库,各项收入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三镇党委、政府人员和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局按照一级预算单位管理,直接核定、拨付各项经费。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

根据市财政局提出的《关于建议免征农业税以及调整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我们认为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后,不利于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建设的发展,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存在的问题:一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把乡镇财政收支纳入全市大盘子当中,如若发展项目,需要先向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申请立项,争取建设资金。然而,由于农村农时季节性很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仅靠市级财政,季节性和时效性是不够的,一旦项目建设错过时机,不能立项,必然影响农村的建设,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农村工作既要抓农业生产,又要抓科教文卫和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镇政府就不能通盘考虑农村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有计划地统筹安排。三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与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相关改革措施相悖。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为了增强三镇调控经济和“以镇养镇”的能力,应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城镇搞活财源、发展经济、增强财力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

鉴于以上因素,恳请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能根据我市在全省的特殊市情,仍执行原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真正建立健全一级财税机构。保留镇级金库,重新划定区域征税,本区域内的所有税收全部上交镇金库,预算外收入进行专户储存管理。实行“核定基数,兑现政策,超收留镇,超支不补”的政策,在稳定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重新核定镇级收入基数,制定合理的财政基数。以1998-2003年的基数平均数为准,一定五年不变。镇级财政入库的收入全额留镇作为镇级收入,镇级支出中人员经费及已列入市级计划内的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公用经费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镇级财政从镇级收入中负担。镇级财政超收部分不上交、不分成,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这样,市乡(镇)财政责权明确,预算管理较为顺畅,有利于市财政的监管和乡(镇)级财政今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农村公益事业和债务方面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不足,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改前村均收入6万元,税改后村均收入2.7万元,减收3.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入不敷出,只能维持村干部工资、五保户供养和村级办公经费三项支出,使得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难以保障。

(二)村组干部报酬问题日益突出。现在每村设置村干部3~4人,并兼任组长工作,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逐年增大,但其报酬和工作很不相衬。

(三)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长期形成的各种债务,已成为村组的沉重包袱,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截至目前村级债务累计487.7万元,村均28.7万元,基本上都成了不良债务。加之这两年兴起的村镇建设,还会形成大量的新的债务,短期内都难以消化。村级债务问题本来与税改并无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切断了以往村里逐步消化债务的一些渠道,使村级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对多数村而言,转移支付资金只能保吃饭,而无法化解债务。

(四)社会事业发展困难,“一事一议”操作难以把握。农民议事决策水平不高,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思想难统一,资金难筹集,使得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由于“一事一议”具体操作难度大,很容易触犯政策,也可能成为农村固定的收费项目,导致农民负担反弹。

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化解收支矛盾。根据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村组干部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报酬,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制定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尽快打破现有僵局,解决统一经营层次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二)多措并举,化解村级债务。

1、积极推行化“公债”为“私债”,组织欠款户与借款人协商,签订协议,划转债权债务。

2、收欠还债。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大对各种欠款的收缴力度。有关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区别不同的欠款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职工以及村“两委”成员欠款,采取组织和行政措施,要求限期带头还款;对农村一般群众欠款,要限定时间或订出还款计划分期进行还款,对近期内没有还款能力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签订还款协议;对有偿还能力而欠款经多次催讨不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法律程序依法清缴;对确有困难无力还款的特贫困户,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有关政策执行。对收回的欠款,要建立专户用于清偿债务和发展集体经济,不能用于盲目投资项目搞建设。

3、清理债务,划清主体,处理无效债权债务。镇上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债务进行复核,明确债务主体,分步骤、有计划的偿还。

属于镇村两级自身形成的债务,通过清收欠款和其它债权进行偿还;

属于自筹资金兴办企业的债务,分情况偿还。企业已经关闭的,通过变卖企业现存有效资产偿还,不足部分由镇村集体用积累资金偿还。企业正常经营的,划转债务由企业负责偿还。对无效债权债务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认定,经审核批准后进行会计处理,将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4、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节约资金。加强村由镇管的力度,强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对村务、财务实行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订阅费等实行限额管理。

5、严格控制借贷。今后不准用借贷款完成上交任务和兴办公益事业,不准将拖欠的干部报酬转为借款,不准用借贷款进行非生产性开支。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7

乐清市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位列全国县市百强,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当前,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现象,研究其发生规律,对乐清市镇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最终均衡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乐清市镇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合适道路。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 174平方公里,①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现辖31个乡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8.6亿元,工业总产值1 087.92亿元,财政总收入5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 268元,2010年,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乐清市名列第十五位。

一、问题提出: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乐清市自1992年进行乡镇撤并工作、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镇域经济在民营经济和城镇化的支撑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些区域依靠自身要素积累或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而有些区域由于区位因素呈现出相对的衰落景象,镇级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差异扩大现象。

(一)镇域工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乐清以工业立市,②根据乐清市统计年鉴,1993年第二产业在国内在产总值的比重为58.4%,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4%。镇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当前,镇域工业经济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09年,各乡镇工业总产值均值为362 639万元,高于均值的乡镇有7个,比例为22.58%;低于均值的有24个,所占的比例为77.42%(见下页表1);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54亿元的乡镇有4个,占12.9%,低于18亿元的乡镇有21个,占68.74%。2009年乡镇工业生产总值排位前四位为是柳市镇、北白象镇、乐成镇和虹桥镇,工业产值分别是375.6亿元、182.3亿元、129.6亿元、8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9%,相比其他乡镇,工业经济聚集明显。在南片区域中,2009年县西8个乡镇③ 的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为754.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9.47%,如果再加上乐成镇,比例将达到81.42%。南片区域工农产值均值是中片区域的5.89倍,是北部区域的28.83倍(见表2),南片、中片、北片差距明显。因此,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塔”型结构。处于顶端位置是柳市镇,次之是3大集镇,再次之是7个乡镇,最下层的是21个乡镇;从空间分布看,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县西高于县东”特征,整体呈“南强北弱”格局。

(二)镇域产业特色的非均衡分布

块状经济是乐清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乐清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活跃的民营经济使各乡镇经济特色进行了分化,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模式。这种“森林”化而非“独木”的经济集群大大促进了乐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其吸引力越来越强,使更多的同类企业加入到块状经济中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目前,乐清构建了以电器、电子、建工钻头、休闲服装、机械仪表、精密模具、造船工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见表3)。柳市的电器、虹桥的电子,芙蓉的钻头、乐成的头盔摩配、虹桥和清江的精密模具、北白象和磐石的服装以及黄华和七里港的造船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镇域人口的非均衡分布

从户籍登记看,乐清市乡镇人口规模等级普遍不高,分布细碎,集中度不高,但镇域之间差距也是比较明显。2009年,各乡镇人口平均数为39 512人,高于均值的乡镇个数为7个,占22.5%(见表4)。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有4个,分别是乐成镇159 552人,柳市镇108 107人,北白象镇105 779人,虹桥镇103 799人;人口在4万~10万之间的乡镇有3个,所占比例为9.68%;人口在2万~4万的乡镇有15个,占48.39%;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有9个,占29.03%,其中人口最少是福溪乡6 327人。

2008年,四大集镇① 集聚了477 237人,以12.9%个数比例集中了全市总人口的38.96%。如果考虑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和市内其他区域居民离乡居住但不变更户籍的现象,那么,四大集镇的人口集中度将更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外来流动人口567 837人,其中四大集镇聚集了417 238人,占全市73%(见表6)。另据保守估计,乐清市山老区人员外出人口约占当地人口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人群居住在四大集镇。

(四)镇域城镇化进程的非均衡推进

在城镇地理空间分布上,小城镇② 分布非常集中。全市乡镇分布密度为2.63个/百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的分布密度为1.78个/百平方公里。三块平原面积为33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8.1%,集中了21个建制镇中的17个,平原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为5.15个/百平方公里;乐成、柳市、北白象、虹桥四大集镇,均位于南部与中部的平原地区。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镇域间分布不均,乐盐片、柳象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2005年为31.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79.4%。表6表明,作为县域行政中心,乐盐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05.13平方米,远高于柳象片和虹桥片,但均在国家标准上限120平方米以内(见表6),而柳象片与虹桥片城市化进程尚待进一步推进。在小城镇的城市化质量方面,乐清市与温州市内其他县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乐清人”对我市的城镇化建设普遍感到不满。近年来,虽然乐清市各级政府非常努力,但成效有限,城镇的发展呈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象。

二、理论综述:“缪尔达尔—赫希曼” 模型③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区域不平衡增长的分析有某些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将两者理论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高大伟、仵雁鹏,2005)。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获得增长过程中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区域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一是回流(吸收)效应,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

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结果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二是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怎样才能限制地区差异的扩大?缪尔达尔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政府应通过不平行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为了防范积累性因果循环带来的地区差距扩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刺激措施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倡导把非均衡战略看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和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经济增长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钟有林、李霁友,2009)。赫希曼强调了市场作用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在其分析中认识到,某些非地方性的增长效应可能是消极的,在地理空间的“极”内,经济增长的累积集中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他确信,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扩散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然而,赫希曼对渗透效应(扩散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都是通过经济中的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卢正惠,2003)。

综上所述,缪尔达尔和赫希曼都强调市场作用、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对区域差异变动的影响。这种区域差异的变动是通过极化效应(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展开的(见图1)。在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是同时存在且同时发生作用的,其结果表示为两效应的合力,区域差距呈扩大或缩小变化。在早期,极化效应可能大于扩散效应,表现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要素的吸引而使落后地区的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结果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在后期,扩散效应可能

大于极化效应,表现为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回流,结果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逐渐减少(见图2)。同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都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通过政府干预,或累积发达区域优势扩大区域差距,或刺激落后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因此,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方面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钟有林、李霁友,2009)。

三、实证分析

考察乐清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发现“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或许可以解释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一)“初始优势”的出现,形成“最初的出发点”

按照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说法,经济发展总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获得“初始优势”。在市场力量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下,“敢于天下先”的乐清人在计划经济的坚冰中产生了“最初的出发点”,形成了“初始优势”,经市场作用和经济集聚开始了乐清市县域经济的起飞。从产业看,这些“初始优势”有小五金、小电器、小塑件、粮食加工和服装皮革等行业。① 1977年之前,全国“”,许多全民和大集体企业停工停产,市场上一些产品供不应求,给社队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乐清全县陆续办起采石场、蛎灰厂、修建社、鞋业社、成衣社,逐步发展小五金、小电器、小塑件、粮食加工和服装皮革等行业。从区域看,“最初的出发点”有柳市、北白象、湖头、茗东等乡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原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柳市、北白象、湖头、茗东等乡镇,率先出现了从事低压电器等生产的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然后遍及虹桥等区域。接着,村及村以下的城镇合作和个体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柳市片区的低压电器、虹桥片区的电子元器件等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产销基地。

(二)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发挥,使镇域经济发展差异表现迥异

按照“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差异变化是通过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展开的。在乐清市镇域经济中,四大集镇与南片区域可视为两个层次的发达区域,而四大集镇以外的镇级区域和北片区域可以视为落后区域。考察乐清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有迹象表明这种区域间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正在发挥作用。尽管当前乐清县域经济可能受更发达区域的吸引而使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向县域外流出,但也存在对县域外其他区域的极化效应。①这使县域受其他区域的影响与县域内镇域间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难以准确衡量。在县域内,极化效应表现为要素向发达区域的集聚。一是镇域间人口的流动。据估计,乐清市山老区近一半的人口外出,一些人流出县域,一些流入了四大集镇;从1993—2009年,乐清市镇域人口除福溪乡减少约300人外,其余各乡镇均有普遍增长,增长率高于全市的乡镇有11个(包括了四大集镇),其中乐成镇增长率最高,2009年比1993年增长了29.27%,而同期全市人口增长率仅18.81%,在计划生育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镇域人口的高速增长反映了人口的区际迁移;“大荆保姆”、“大荆人”等品牌在四大集镇的造就,反映了落后区域人口外流的程度;在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交通压力(特别是周未)的连年扩大,在侧面证明了镇域交流不断扩大的现实。二是镇域间的资本流动。区域外人员在四大集镇的购房行为,尽管有些是投资行为,但也形成了部分居住的事实,这是资金向四大集镇集聚的一种现象;企业在不同工业园区,特别是在以中心工业园区、大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西溪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四大集镇的集聚,反映的也是一种资本在区际的转移。在扩散效应上,表现为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由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的转移。康顺畜牧、康盛农场、巨科枇杷基地、瑞兴水果、绿铁皮枫斗等工商资本、技术在第一产业的投入②以及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农家乐等展示了扩散效应的印迹。

在极化效应与扩散应的作用下,镇域经济发展差距或扩大或缩小:首先,从全局看,镇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四大集镇经20世纪80年代的发酵,得到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四大集镇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9.8亿元,增长了32.69倍,远超过全市的同期发展速度(21.75倍),四大集镇工业总产值集中度从1993年的47%增加到2009年的71%,见证了其极化效应和其他区域发展的相对衰弱(见表7)。2009年南片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的份额,较199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中片与北片分别减少了7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南、中、北片的差距扩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片的极化效应(见表8)。

其次,从局部看,镇域经济发展差距有缩小的迹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柳市镇与北白象镇,出现了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的融合,并对周围的六大乡镇(白石镇、象阳镇、翁洋镇、黄华镇、七里港镇、磐石镇)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柳白区域和周边区域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柳白区域工业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8亿元,增长了38.7倍;周边六大乡镇的工业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6.7亿元,增长了15.2倍;表9表明,两者之间差距从1993年的1.11∶1扩大到1999年3.68∶1,之后又缩小到2008年2.72∶1,似乎说明2000年之前极化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之后扩散效应则大于极化效应。柳白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六个乡镇的工业产值的平均差系数的变化也佐证了这一点。虹桥镇对周边的影响也与柳白区域相类似,差距也经历了从增加到缩小的过程(见表10)。大荆镇从城镇规划看为北部区域的中心,尽管北部区域也存在居民居住向大荆镇集中现象,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定位不相符。

(三)政府干预,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均受激励

对于发展镇域经济,中央、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各级政府都历来非常重视。党中央的各种与三农问题相关的重要文件,屡屡依形势为促进农村区域发展提出了各种政策。各级政府在贯彻中央文件的过程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1.从体制转变看,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较早发育。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1982年的经济整肃运动后,随着政策的松绑,个私经济限制的放宽、“股份合作制” ① 的出现,城乡个体、股份合作和村办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成份。1990年的质量危机② 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乐清市民营经济走上了健康的快车道。 从产业发展看,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得益于工业园区的创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乐清市各乡镇纷纷组建工业园区,使小型化、多元化的块状经济在乐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3年以后,乐清沿104国道线,建立了63个工业园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使之形成一条“工业走廊”,推动了区域块状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从2000年开始,乐清又对各类工业园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撤并,集中力量建设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7个产业功能区。表11反映了乐清市县域工业园区的分布情况。近年来,传统产业、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上了日程,其又将进一步推镇域经济发展。 从城镇发展看,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994年11月,浙江省提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1995年国家体改委批准温州市龙港镇(苍南)为首批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随后柳市镇(乐清)等三个乡镇被列入部级试点镇。1999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温州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推进小城镇发展。之后,浙江省各级政府把小城镇综合改革的重点引向中心镇的培育壮大上,通过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产业集聚功能,增强城镇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007年4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在选取的第一批141个省级中心镇中温州市占据15席,其中包括了乐清市的虹桥镇、柳市镇。2009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柳市镇位列其中。历年来,乐清市政府坚决贯彻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并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根据乐清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形势,乐清市在县域发展战略上从20世纪90年代“三廊一港”向“三轴三区、三线并进”,“一心领先、三组并进;两带融合,三群竞发”,“一心两翼”依次演进。1998年乐清市出台了《乐清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制定了《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上级的有关决定,对虹桥镇、柳市镇等乡镇进行强镇扩权式改革,2007年修订了《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乐清市出台了《柳市镇强镇扩权改革实施方案》,对柳市镇进行了“镇级市”试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其推动了四大集镇等中心镇的发展,但政策上的区别对待使中心镇的发展得不到更大支持。

综上所述,乐清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处于镇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促进了镇域经济的极大发展;政府的干预特别是政策支持或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激励了镇域经济。

四、结语与展望

本文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乐清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镇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极大发展,而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激励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诚然,均衡是非均衡这一发展过程的最终要求,但“只有经过非均衡发展过程,才能达到高水平、高效率的空间均衡”(曾菊新,1996)。在乐清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是要经历非均衡,然后才是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空间均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强化政府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干预作用。

: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编委会.乐清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内部资料)[R],2004.

卢道典,袁中金.苏南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整合模式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7).

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0,(10).

潘光勋.温州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9,(10).

陈显秀,林瑾瑜,孟莹.乐清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对策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5,(10).

李王鸣,王纯彬.“温州模式”主导下城市化地区弱中心现象分析[J].城市规划,2006,(6).

乐清市县志编纂委员会.乐清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李利群.乐清经济发展: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1978—2008)[J].乐清理论,2009,(1).

[10]乐清市发展计划局.规划课题集(内部资料)[Z],2003.

[11]林元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及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12]钟有林,李霁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J].求索,2009,(1).

[12]卢正惠.区域开发——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3).

[14]王冬敏.明天的乐清更美好[N].浙江日报,2008-12-11.

[15]周晓丹.1亿到1 000亿[N]. 浙江日报,2008-12-11.

[16]周晓丹.乐清民营经济年弄潮年领跑[N].浙江日报.2008-12-11.

[17]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乐清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94—2009)内部资料[Z],2009:7.

[18]乐清市发展计划局.规划课题集(一):内部资料[Z],2003:10.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8

【关键词】中心村选择富阳市

1 引言

中心村是小城镇建设的雏形,是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的次中心,对周边的村落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并能引领周边村落群众逐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它对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的基础设施功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扶持发展中心村,能够有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从而实现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目标。

富阳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重点,不断提升富春江沿线的景观休闲功能,逐渐形成“一主一副、组团布局、多点支撑”的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塑造集约高效、合理有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格局。其中多点支撑是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中心村作为富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依托,作为农村居民点建设的重点。

本文对富阳市中心村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富阳市中心村的布局方案,完善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

2 富阳市农村建设情况

农村存在村庄分布散、规模小、布局乱、基础设施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表现在:

(1)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一些村庄建设方式粗放,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具体包括三种无序扩张方式:一是“线性”扩张,新房建设形成了沿路两侧的带状分布,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二是“块状”扩张,部分村庄改造弃旧村于不顾,另辟新地搞建设;三是“放射状”扩张,一些农户迁到村外建大面积的“乡村别墅”。出现了不少村庄四周新楼林立,村庄内部破旧零乱的“空心村”。此外,农民“建新不拆旧”行为较为普遍,农村居住“一户多宅”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住宅空置率不断上升。

(2)村庄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薄弱,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村庄建设尚未彻底打破原小村和自然村落的布局,农户居住仍呈零散分布状态,导致道路、自来水、电力、广电、通讯、环保、文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半径拉长,资源共享程度低下。

(3)用地功能布局混乱,环境污染严重。村庄空间结构秩序混乱。许多村庄功能分区不明,居住、工业、商贸、文教、行政功能布局互相穿插,影响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直接导致村庄建设档次低,村容村貌差。尤其是相当多的企业目前仍散布在各村庄之内,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引发了空气,河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村庄存在的上述情况,制约了富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品质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改善富阳农村的民生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急需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引导农村产业和农民生活居住适度集中。为此,结合各乡镇行政村发展分布和区位条件、现有设施建设状况,兼顾规模经济效应和便捷可达原则,合理选择布局中心村,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活动、公共设施与生活居住的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集约快速发展,是富阳城乡统筹发展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3 中心村选择

中心村选择和发展的目的是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不断推动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农村居民向中心村新社区集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向中心村延伸,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

3.1 选择原则

中心村选择一般遵循如下原则:(1)以各乡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导向为依据;(2)便于中心村建设管理,不跨越乡镇设置;(3)位于城镇规划建设区边缘或在市域规划布局中纳入城镇建成区的行政村,不再布局中心村;(4)现状规模较大,对外交通条件较好;(5)现状公共设施较全的;(6)各乡镇关于中心村选择意见;(7)结合现状和发展基础与发展优势,设置集镇型中心村和一般性中心村。

3.2 以富阳市万市镇为例,解析中心村选择思路

万市镇位于富阳市西北部,东南与洞桥镇相邻、南临桐庐县、北接临安市,地域总面积155.16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万市集镇,东距富阳市中心37.4公里。目前已形成万市集镇为中心,罗宅、彭家两个小集镇为依托、多个行政村为基础的村镇体系。

万市镇中心村选择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众缘、彭家、何家、白石、东叙等5个行政村相邻,位于万市镇域北部,南与万市镇区相邻,其中彭家村人口规模较多,村域面积较大,交通条件便利,已有小学、幼托、文体活动室等公共设施,位置居中,是周边行政村居民的心理中心,宜作为集镇型中心村,通过完善相应设施,适度积聚产业和周边人口,并为其周边的众缘、东叙、白石、何家居民提供良好公共设施服务;(2)平山、罗宅、方里、白马、杨家、何务等6个行政村相邻,位于万市镇西北,其中罗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相对齐全,已是周边村庄的服务中心,是万市两个小集镇之一,故宜作为集镇型中心村,通过完善相应设施,适度积聚产业和周边人口,并为其周边的平山、方里、杨家、何务居民提供良好公共设施服务;(3)万市村位于万市镇现状和规划建成镇区,未来将发展为万市镇城镇社区,故不作为中心村。田源、槎源坞、新民等3个行政村距万市镇区较近,可共享万市镇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不再设置中心村。

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彭家、罗宅作为万市镇的中心村,并作为集镇型中心村培育。

3.3 富阳市中心村布局

如同上述万市镇中心村选择,结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周边城镇建设布局、农业生产半径、现状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用地条件和周边发展环境及建设公共设施对周边行政村居民点服务的便利性,对富阳市所有25个乡镇、街道的所有行政村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便于管理和实施,尊重各乡镇街道、行政村领导和村民代表关于中心村选择意见,实施以镇带村,统筹平衡的发展模式,确定富阳全市集镇型中心村12个,一般中心村13个的中心村布点规划方案。

4.1 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

规划是实施中心村建设的关键性工作。当务之急是树立规划必须先行的观念,全面制订中心村建设规划。中心村规划应当遵循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农民根本利益为本,必须与二、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有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4.1.1 功能定位

中心村的主要功能仍然执行“村”的功能, 它只是为了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而规划的,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小城镇色彩的农村聚落形态。中心村建设可结合各乡镇、街道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如现代农业园区可结合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心村,旅游区可结合旅游产业建设中心村,以体现各自的特色。在中心村具体发展规模的确定上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今后人员增加需要解决的居住、就学、医疗等问题,以避免发生新的违章搭建住宅和公用设施,给中心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4.1.2 编制中心村总体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内容,对各项建设用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 使各项建设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直接指导中心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在中心村的规划中,要从大区域出发,将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资源加以保护利用,使中心村人居环境的生活文脉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于一体,使现代化的村庄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生产、生活休憩之地。

4.1.3 精心设计建筑单体

按照“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好,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要求,搞好单体建筑设计,满足农民现实需要。在建筑单体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体现农村特色,结合农民习惯做好单体设计,与农民使用要求相适应,统一风格,形成特色民居:a.农宅设计应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b.农宅的平面组合要富有弹性;c.农宅设计要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4.2 强化中心村建设管理

4.2.1 科学管理

要加强中心村规划的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中心村“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中心村规划的落实。

4.2.2 齐抓共管

中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4.2.3 量力而行

在中心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和农民意愿,正确处理好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的关系,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在工作方法上,要先易后难,量力而行。

4.2.4 分期分类实施

中心村建设必须坚持分期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中心村,切不可急躁冒进,搞一刀切。

5 结语

富阳市中心村布局方案经过富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我们相信,随着富阳市中心村建设发展,规划布局的25个中心村必将对周边的村落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实现改善民生等方面,越发突显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富阳市中心镇中心村布局规划,2009

[2] 陈晓华,张小林.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9,第14卷第3期,13~18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9

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镇现有17个行政村,4.44万常住人口。自新浦镇委出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若干意见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产总量快速提升,发展途径日趋拓宽,监管机制渐趋完备,发展形式呈多样化发展。但相对于全市总体发展水平面来看,本镇的集体经济发展在总量、来源及开支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集体经济可支配的量少。2009年全市各村集体可用资金村均达192万元,而本镇村均仅为88万元,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可用资金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60万元及以下达10个,市级以上贫困村6个。二是集体经济收入依赖性强。各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均以上级补助和接受捐助、村民集资为主。2009年这两项占总收入的52%,而经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5.2%。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主动权,来源不够稳定,渠道比较单一。三是集体经济支出缺口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对公共设施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各类必要的开支也难以削减。2009年的总支出高达3 191.66万元,远远超过2 595.89万元的年总收入,造成收支不平衡,资金缺口较大。

二、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的分析,以及历年来党政主要工作的回顾,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滞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部分镇村干部没有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待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缺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二是发展思路单一,增收路子较窄。一方面本镇各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发展思路较为狭窄。另一方面发展村集体经济区域优势较小,如集体房产租金不高,发展现代服务业限制因素多等。同时干部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少镇、村干部在市场经济面前束手无策,缺乏开拓精神,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集体资产的良性循环起步艰难。三是村镇基础设施较差,建设新农村经济压力较大。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本镇各村村级硬化道路、环境卫生、村办公楼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跟上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改变落后的村镇面貌,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各村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楼及规范化农贸市场,而增收项目大多数正处于已投入未产出的阶段,因此收支缺口短期内较为严重。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加强引导,营造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镇村干部对新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干部素质,物色致富能人,拓展工作思路,引领村级班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树枝引路,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2.分类指导,开拓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根据现有发展状况,本镇分别确定了稳固财源型、创造环境型和财政补助型三个类别,通过七条途径,统盘规划,设计了适合各村实际的发展计划,并综合运用,全面协调,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稳固财源型:一是开发利用村级留用地。镇对征收的村级集体土地按征收面积安排给村一定数量的村留用地,同时督促、引导各村把这些留用地用于建造培植财源的经营性项目,帮助各村获得稳定的土地经营收入。二是收取“一事一议”资金。严格执行有关筹资制度,三年来全镇各村共收取一事一议资金795万元,占总收入的12%,是我镇当前及近阶段各村集体经济的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创造环境型:一是深化村企结对。由企事业帮助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庄面貌和公益设施。经过近三年努力,目前全镇9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村结成形式规范、动作有效的结对共建模式,村企结对建设新农村的机制和格局基本形成。下阶段,本镇将适时转变工作策略,侧重于丰富结对帮扶工作载体,强化智力、信息、技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和帮扶,促进村企双赢局面的形成。二是深入挖掘潜在优势。充分利用本镇个私经济发达和慈溪市高速主入口的交通优势,引导各村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通用设备、物业、集散场地等有偿服务,实现服务增收;鼓励村集体经营村级农贸市场,获取经营收入;对主要公路两侧的高架商业广告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拓宽新的收益渠道。

财政补助型:一是市级财政补助村建设二、三产项目。镇安排50亩经营性用地指标给11个村,每村约4亩,用于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外口公寓等二、三产项目,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这些项目还在前期协商过程中。二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本镇6个市镇财政重点补助村拥有24亩经省批准的国有建设用地,计划集中进行二、三产项目开发,由镇政府对这6个村提供相应价值的资产进行置换,在镇中心地段安排20间原供销社店面房进行置换,待镇中心农贸市场建成后,再提供市场店面房。置换后的资产每年获益10万元以上,来帮助各村发展壮大非机动车级集体经济。三是配置优势资产。镇选择区位较好的现有国有、集体房产或地产,通过租赁经营所获得的净收益补助给集体经济重点补助村,为这些村承担公共管理职能所需用的日常经费提供支撑,优质资产资源适度向集体经济重点补助村统筹倾斜。

3.强化监管,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收支管理。“开源”和“节流”同抓共促,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收支管理和资产管理。印发并严格推行《新浦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委托,不断完善年度综合预决算和单项决算,建立健全法制开支审批制度、村级财务月报制,严格货币资金、印章、财产物资、经济合同、债权债务、票据、会计档案等各方面的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

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篇10

第一条  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本条例。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

在城市规划区内村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村镇,是指农村行政村域内不同规模的村民聚居点和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及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本条例所称村镇规划区,是指村镇建成区和因村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村镇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村镇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综合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地处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村镇,在村镇规划中应尽量避开或制定防灾措施。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设置机构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在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行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本条例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村镇建设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执行本条例成绩显著的;

(二)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三)检举、控告、查处违法建设行为成绩显著的。

第二章  村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九条  所有村镇都应制定规划,并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协调。编制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还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按照国家及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其具体编制办法,依照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镇的各项建设;

(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使村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标准同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三)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四)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加强村镇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六)保护文物、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弘扬民族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第十一条  村镇规划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

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村镇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和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第十二条  村镇总体规划,指乡镇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镇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的布点、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镇交通、供电、邮电、给排水、商贸市场、教育、环保、环卫、绿化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工副业生产基地的分布和主要公共建筑设施的配置。

第十三条  村庄、集镇建设规划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村庄、集镇建成区及其建设发展需要控制的区域为规划范围,对村庄、集镇各项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和综合规划设计。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集镇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模、发展方向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道路、能源、邮电、给排水、绿化、防灾、环保、环卫、商贸市场、文化、教育等各项设施建设的具体布局,近期建设及主要地段建设的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给排水、供电、道路、绿化、环保、环卫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第十四条  编制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必须符合公路、河道、管线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五条  村镇规划期限,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一般近期五年至十年,远期二十年。

第十六条  村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须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区、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委员会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区、县(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经批准的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或者变更。

因经济、社会发展,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村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并报区、县(市)人民政府备案。但涉及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依照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八条  在城市郊区、平原、丘陵地区的集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推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镇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结合的方式,加快集镇功能的形成。在山区的集镇和村庄的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建设方式,应适应当地特点。

第十九条  村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各种建设项目必须服从规划管理。在村镇区域内,除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外,进行生产经营类建筑及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单位住宅类建设的,按照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一)兴建生产经营类建筑和单位住宅的,必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向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二)兴建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区、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二十条  村民在村镇区域内进行住宅建设的,应当先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按下列审核程序办理;

(一)需要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向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区、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二)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在村镇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应当经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同意后,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回原籍村镇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和离休、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村镇需要使用集体所有土地修建住宅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后,应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提出开工申请。

第二十二条  单位或个人在村镇规划区内和道路、河道两旁进行临时建设,应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并依法申请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及临时建设许可证后,方可进行临时建设。

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在批准的使用期满时,必须无条件自行拆除。确需延期的应重新报批。在使用期限内,因国家建设需要拆除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自行拆除。

经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不得建设永久性建、构筑物或其他设施。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按本条例规定取得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后,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层数等规定实施,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建设单位或个人按本条例规定取得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后,六个月未申请开工,又未到原批准机关办理延期手续的,原批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自行失效。

第三章  村镇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

第二十四条  村镇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设计。

下列建设项目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或者选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通用设计图或标准设计图,并按要求配备适当比例地形图。

(一)二层以上的住宅、宿舍和其它混合结构的民用建筑,或跨度在六米以上的单层民用建筑;

(二)跨度在六米以上的单层厂房和仓库、跨度在七点五米二层以上的轻型厂房和仓库;

(三)属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小型以上的独立烟囱、水塔和水池等构筑物;

(四)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第二十五条  村镇建筑设计应当贯彻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与周围环境协调,体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提倡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第二十六条  村镇建设项目、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设计、施工条件予以审查批准,并发给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后,方可开工。

村民住宅建设在开工前,应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图纸;确需变更的,须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后三个月内,必须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须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开工,且延期期限最多不超过六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虽经批准延期但超过延期时限的,原批准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中,不得妨碍交通、工农业生产,不得污染环境,不得破坏村镇公用设施、矿产资源和文物古迹。

第二十九条  承担本条例第二十四条所列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并按照资质等级所核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严禁无证、越级或超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

村民修建住宅,除二层以上的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外,其他住宅,应当有相应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匠指导。

承担村镇其他建筑施工的技术工匠,必须经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技术考核认可,并对施工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承担责任。

第三十条  承担村镇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和技术工匠,必须遵守有关施工技术规程和规范,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第二十四条所列建设项目,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质量监督部门申请质量监督、办理质监手续。其它建设项目实行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由批准开工建设的机关组织工程质量检查。

凡经批准开工的村镇建设项目。无论是否委托了质量监督,均须进行工程验收。工程验收由批准开工的机关组织,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参加。工程验收质量不合格者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章  村镇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十二条  村镇房屋实行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村镇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对房屋的所有权。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村镇房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维护房屋、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第三十四条  村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主要依靠村镇发展经济解决。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兴建自来水、燃气、文化娱乐等公用设施。

村镇自筹资金修建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由村镇负责管理,可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五条  从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必须用于集镇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保护村镇饮用水源,防止污染,切实改善村镇饮水条件,使水质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村镇规划所确定的公共绿地、苗圃,不得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停放车辆和从事其他妨碍交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镇环境卫生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维护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妥善处理垃圾、粪便及杂物,种植和保护树木花草,美化环境。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村镇内的古树名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设施,不得损坏。确需砍伐、拆除搬迁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第四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村镇建设档案实行归口管理,建设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第四十一条  村镇建设实行监察制度,由村镇建设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办法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在村镇规划区内,未按村镇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施工、限期改正,并可对其处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一)无证、越级或超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的;

(二)不按规范设计,不按设计施工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

(五)未经工程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和伤亡事故的,除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外,可对责任单位处以直接经济损失金额一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资质等级证书;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未按村镇规划审批程序或者未按批准的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进行建设,尚能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建设单位处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没收违法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村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村镇规划修建住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停止建设或限期拆除;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限期改正,可并处一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第四十五条  擅自在村镇规划区内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以及道路两旁修建临时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或者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以五百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乱堆垃圾、粪便、杂物,影响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损坏村镇公用基础设施的,除赔偿损失外,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以直接损失金额一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罚款一律上交同级财政,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专用收据。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村镇规划区内古树名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挠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法定权限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地方实施办法。

未设镇建制的国营农场场部、国营林场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条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