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1-03 17:50:51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 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引言

健康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一国的健康状况应该从健康水平和健康分布两个方面来评价。早期经济学界对于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健康分布,即健康不平等问题。阿马蒂亚.森(2002)的研究表明健康不平等比其他领域的不平等更值得关注,因为健康是构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不平等可能会造成能力贫困和相对剥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市场化转型,医疗卫生系统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城镇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转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恢复又重新建立,医疗卫生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医疗卫生体系内外各方面的综合作用最终将折射到国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分布的结果表现上,对人口健康和健康分布的平等性产生影响。那么,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的健康水平及分布状况如何?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以健康不平等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视角,深入探究区域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我国区域健康不平等现状以及健康不平等产生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减少健康领域的不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鉴于我国统计数据不完善及统计口径变化等原因,难以获得全面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不追求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三个方面,根据指标的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同类研究经验选择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建立如下:

其中,健康水平(H)由孕产妇死亡率(%)(H1)、高危产妇比重(%)(H2)、围产儿死亡率(‰)(H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H4)、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比重(%)(H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H6)、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H7)反映;卫生服务筹资水平由人均政府卫生支出(F1)、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F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元)(F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亿元)(F4)、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6)反映;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由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R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R2)、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比重(R3)、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百分比(R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R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量(R6)、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R7)反映;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由医院门诊人次(S1)、医院病床使用率(%)(S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S3)、医疗救助人次占人口百分比(S4)、产前检查率%(S5)、妇女病检查率%(S6)、新生儿访视率(%)(S7)、健康咨询(次)(S8)反映。

三、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实证分析

在衡量健康水平的七个指标中,每一个指标仅仅反映健康状况的某一维度,考虑到模型构建、理论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全面反映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地区之间健康不平等水平。在本文中,

■ (1)

式(1)中,Fi是公共因子,C是因子得分,H是健康水平指标。

健康水平综合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 (2)

式(2)中,Fi是公共因子,Vi是公共因子贡献率。

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运算,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607,Bar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转轴后的因素矩阵,根据因子载荷量产生3个公共因子,其中累计载荷量为77.435%,表明大部分数据的观测方差可以由这三个公共因子,F1(孕产妇、儿童生发病率)、F2(孕产妇、儿童死亡率)、F3(传染疾病率)来解释。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健康水平综合指标如下,

F=0.3618F1+0.3529F2+0.2853F3 (3)

本文将健康综合水平指标引入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理论,来反映区域健康不平等程度。横轴表示健康水平由低到高排序的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健康水平百分比,绘制出2011年中国区域健康洛伦兹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健康不平等。其中,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孕产妇儿童发病率不平等低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而孕产妇儿童死亡率不平等程度明显大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这表明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健康状况,对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健康平等性至关重要。

四、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视角,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健康不平等与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利用、卫生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卫生筹资水平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六对典型变量中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是显著的,表达式如下:

U1=-0.984H1-0.272H2+0.502H3+0.444H4-0.227H5- 0.144H6-0.022H7 (4)

V1=-0.709F1-0.163F2+0.432F3+0.259F4+0.022F5+ 0.626F6 (5)

在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中,H1与F1、F3、F6紧密相关,结果表明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不平等程度降低。这可能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卫生筹资结构分配有关,虽然政府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支出,但卫生费用主要投向了城市,农村政府卫生支出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导致区域健康不平等加剧。卫生筹资城乡差距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消费差距。

(二)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五个典型相关系数则没有。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1.112H1+0.139H2+0.372H3+0.171H4+0.135H5+ 0.217H6+0.032H7 (6)

V1=-0.296R1+0.142R2+1.161R3-0.137R4-0.346R5+ 0.223R6+0.203R7 (7)

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2=-0.692H1-0.384H2+0.731H3-0.165H4+0.350H5+ 0.309H6+0.042H7 (8)

V2=-0.559R1-0.055R2+0.284R3+0.052R4-0.637R5+ 1.745R6-1.572R7 (9)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U1是对健康水平有影响的各种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H1的系数-1.112绝对值最大,表明反映健康水平的典型变量主要由孕产妇率死亡率%决定。因此,孕产妇死亡率越低,健康水平越高。V1是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R3、R5有较大的标准典型系数,说明卫生人力资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它们在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中占主导地位。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H3的系数最大,H1次之,表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是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在卫生资源配置的线性组合中,R6的系数为1.745,表明加大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会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

从上面两对典型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妇幼健康状况对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传染疾病率对健康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我国近些年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有关。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医疗卫生系统中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卫生机构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医疗服务利用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仅第一典型相关系数(0.92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0.236H1+0.141H2-0.049H3+0.680H4+0.195H5- 0.050H6+0.114H7 (10)

V1=-0.038S1+0.070S2+0.296S3-0.137S4+0.167S5+ 0.050S6+0.711S7+0.054S8 (11)

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相比其他标准典型系数,H2、H4的系数较大;在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方面,S3、S5、S7的典型系数较大。这说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产前检查率、健康咨询(次)越高,越能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这主要反映在高危产妇比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这两方面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改善。

五、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区域妇幼健康水平差异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妇幼健康不平等(妇幼死亡率不平等、妇幼发病率不平等)对区域健康综合水不平等影响更大,是造成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首要因素。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同时,还应合理调整投入方向,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卫生资源,以保证孕产妇和儿童能及时获得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努力降低妇幼死亡率、发病率,缩小区域间妇幼健康水平差异,促进区域健康平等性。

(二)合理调整卫生筹资结构,提高农村卫生筹资水平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差异水平降低,表明地区个人与家庭承担的医疗筹资责任需要提高,这似乎与主流观点相悖,但也提醒我们降低家庭医疗健康负担的目标应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外,政府卫生支出区域、城乡分配失衡,且主要倾斜于城市地区,农村卫生费用总体投入不足。可见,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关注政府卫生投入的有效利用。合理确定个人与政府医疗卫生筹资责任,适当提高地区个人与家庭健康责任有利于政府卫生筹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卫生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是衡量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主要指标;提高卫生人力资本,加大基层、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会大大缩小区域健康差异水平。政府应该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配置,鼓励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向基层、向农村卫生机构流动,注意卫生人员区域分配的公平性;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异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综述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工具以及护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普遍性,护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不同性别、学历、护龄、性格特质、医院性质、科室以及所处的应激状态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提出应重视护士心理健康,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手段提高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着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着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着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着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着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2.7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性别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会影响护士角色适应过程,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甚至护理事业发展的稳定。有研究显示,高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体现出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合群性差,聪慧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紧张激动,好强固执,多疑,忧虑,自持等,在应激事件面前常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过多的进行掩饰,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临床护生的调查中显示_l3,大专与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科护生学制5年,毕业时年龄较大,相对于整体工作年龄较小的护士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反而较大专生差,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心理矛盾。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校男护生和临床男护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护士,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 生活方式 健康不平等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医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健康不平等状况将会有所减小,至少在发达国家是这样(Robert&House,2000)。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早期,布莱克等(1980)却发现,英国社会的健康不平等状况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扩大;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群体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这一趋势并未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Mackenbach,et al.,2008)。虽然不同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总体上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都有所增加,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更多是社会上层人口从中获益,这加剧了健康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使得曾经是社会流行病学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逐渐也变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受到社会分层学者的重视。社会学家重点探讨的是社会分层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是如何导致健康不平等的。当然,相对于社会流行病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还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框架和方法(Robert&House,2000)。

社会经济地位同健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如何确定仍存在争议(Warren,2009)。这些争议基本形成两种观点: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Elstad&Krokstad,2003)。社会因果论认为,个人的健康水平受社会结构因素限制,即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其健康状况越差(Dahl,1996)。健康选择论则认为,健康状况是个人社会流动的筛选机制之一,只有健康状况较好的人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产生了健康不平等(West,1991)。笔者也曾试图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检验这两种主要观点对于中国民众健康不平等状况的解释力。研究发现,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对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相对而言,社会因果论的解释力要比健康选择论强(王甫勤,2011)。因而,同其他很多研究一样,本研究以社会因果论为基础,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不平等的因果机制。虽然大多数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但是重在阐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理论机制的研究却很少(Mirowsky,Ross&Reynolds,2000)。

社会流行病学致力于寻找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和行为等层面的社会关系、生活或工作压力、悲观情绪、健康生活方式等(House,2002)。根据社会流行病学的观点,对于离个人最近的(proximal)、行为的和生物医学因素的直接干预将会从总体上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Link&Phelan,2010)。但在社会学研究中,生活方式并不只是个人行动选择的结果,更受到社会结构的型塑,即生活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是不同的(Cockerham,2010a)。那么,(健康)生活方式能否成为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不平等的解释机制?这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水平的影响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型塑人们生活方式,进而为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健康水平提供因果解释逻辑,并试图将社会流行病学和社会学关于健康不平等的研究结合起来。

一、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不平等

布莱克报告发表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探索本国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形成大量研究成果(Bartley,2004;Cockerham,2010b;Pickett&Wilkinson,2009;Smith,Bartley&Blane,1990)。在布莱克提出的四种观点中,健康选择论和社会因果论虽然都解释了社会经济地位与人们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因果方向却恰恰相反,所以关于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最多。在争论中,社会因果论一直处于优势。许多研究者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人健康状况和期望寿命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Link&Phelan,1995;Williams,1990;Winkleby,et al.,1992)。另外,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他们的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稳健和持续的关系(Mackenbach,et al.,2008),即社会经济地位同人们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王甫勤(2011)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5)”检验了这两种理论对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的解释力,结果显示,社会因果论的解释力(相对而言)要比健康选择论强。本研究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讨论社会经济地位同健康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温珂拜(Winkleby)和他的同事(1992)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决定性作用几乎出现在所有疾病中和生命的各个阶段。社会经济地位各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每个指标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人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在疾病和健康研究中,教育反映一个人积极获取社会、心理和经济资源的能力;职业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权利责任感、体力活动状况和健康风险;收入水映一个人的消费能力、住房条件、营养状况及医疗保健资源的获取能力。当然,这三个指标并不同等重要。温珂拜等(1992)认为,虽然收入水平和职业地位也很重要,但良好的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受教育程度。教育通過多种机制来影响人们的健康不平等,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教育还能够促进人们心智成熟和培养人们赚钱的能力等(Winkleby,et al.,1990)。也有研究发现,教育程度高的人与教育程度低的人相比,前者在工作過程中感觉更为充实和有价值,他们对于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调控能力明显比后者强,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教育是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最重要因素(Ross&Mirowsky,2010)。社会经济地位不但对人们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还具有累积效应,即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或劣势地位)的人拥有更好(或更差)的健康水平(Heraclides&Brunner,2009)。这种累积效应在年龄方面体现比较明显,即青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反映的健康状况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的累积效应逐渐展现出来(Lowry&Xie,2009)。

从多重病原论的角度看,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除了基因和体质因素之外,还包括多重社会因素。在医学社会学中,根据与健康的因果距离,社会因素被划分为三个层次:最近的因素(proximal factors),包括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如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等;中等距离的因素(mid-range factors),包括人们的社会和家庭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最远端的因素(distal factors),包括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如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因素(Lahelma,2010)。虽然大多数学者们都支持社会因果论的基本观点,并就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因果机制作出解释,但并未得到数据的检验(Mirowsky,et al.,2000)。从对这种因果机制的研究和解释看,主要是基于最远端的因素是如何产生健康或疾病的,这种因果机制没有得到直接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从最远端因素到最近因素的因果链接机制。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口的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有明显的改善。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广泛,但绝大部分都是以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为主,对公共健康的社会学研究相当缺乏。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部从1989年开始对中国9个省份约4400户家庭进行的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CHNS)——是目前中国健康研究最为权威的数据,以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成果数以百计。即便如此,这些成果中对中国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仍鲜有涉猎。王甫勤(2011)虽然发现了中国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只是检验了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的解释力大小,并未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人们健康水平。正因为如此,本研究试图寻找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人口健康水平的中间机制。

二、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早期社会学家如马克思、韦伯和凡勃伦等均对生活方式有相关论述(高丙中,1998),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讨论也非常深入(Cockerham,2010a)。其中,韦伯对生活方式的界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根据社会声望和生活方式区分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并认为特定地位群体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出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来(韦伯,[1946]2005),因而,不同地位群体在生活方式方面必然是可辨别的。在韦伯看来,生活方式受到行动和结构两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个人的一种生活选择,但是这些生活选择却又(且主要是)受到他们自己的阶级处境或生活机会的制约(Cockerham,2010a)。当然,本研究重点并不在于探讨如何根据韦伯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来划分不同的地位群体,而是要探讨在不同生活方式下行动的个体是如何获得健康地位的。笔者把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称为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人基于一定的动机和能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维护和促进良好健康状况的行为模式(Cockerham,et al.,1993)。科克汉姆(Cockerham)(2010a)认为,人们维护或促进健康状况的主要动机包括维持工作、增长寿命以及享受身体健康带来的愉悦等。布迪厄(1984)从饮食习惯和运动偏好两个方面研究了专业技术阶级(中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区隔,他发现工人阶级更注重维持体能,而专业技术阶级更注重保持身型。(1)在饮食方面,工人阶级喜欢便宜且富有营养的食品,而专业技术阶级注重口味、健康、清淡和低能量;(2)在休闲运动方面,专业技术阶级经常从事帆船、滑雪、高尔夫、网球和骑马等运动,这些运动对于工人阶级而言,不但存在经济障碍,还存在社会障碍2,因而工人阶级喜欢参加一些比较流行的且对公众开放的运动,如足球、摔跤和拳击等一些锻炼肌肉力量、耐力并伴有暴力的运动(Bourdieu,1984;转引自Cockerham,2010a)。

社会流行病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安全驾驶和常规体检等)对人们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影响,并提出了风险因素模型(House,2002)。但是,早期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往往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亚伯(Abel)和科克汉姆等(2000)归纳为五个方面:(1)某一种健康行为并不能反映行为对于健康的复杂效应;(2)很多研究只重视健康损害行为,忽视了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3)将生活方式当成是一种个体行为来研究,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群体效应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需要将生活方式嵌入到综合了社会、文化和心理效应的综合模型中;(5)对健康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递归关系缺乏详细描述,往往仅以双变量分析为主。科克汉姆(2010a)在此基础上结合韦伯和布迪厄关于生活方式的论述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的综合模型,认为在社会结构(主要是阶级结构、年龄、性别、种族、集体行为和生活条件等)和社会化以及经历的影响下,个体形成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生活选择,进而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倾向(惯习),并发生生活方式行为(如吸烟、饮酒、安全行驶、运动和常规体检等)。这些行为模式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又会影响他们的行动倾向(惯习)。

根据科克汉姆模型的基本观点,生活方式不管是个人行动选择的结果,还是受到生活机会的约束,最基本的原因都缘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位置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生活方式就成为链接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远端的社会结构因素)与健康水平之间的中间机制之一,即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口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健康生活方式(近端的行为因素),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也即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导致健康的不平等。可以用图1来概括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根据图1三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形成如下三个基本假设:

假设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健康状况越好。

根据社会因果论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健康社会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一假设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健康不平等研究中都得到了数据支持。

假设2:越是经常发生健康行为的人(即健康生活方式,这里指有助于产生或维持良好健康状况的行为,如运动健身等),健康状况越好;相反,不经常发生健康行为或经常发生健康损害行为的人(如吸烟、饮酒等),健康状况相对经常发生健康行为的人要差。

基于多重病原论及社会流行病学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相关健康行为是人们维持健康或产生疾病的最近端的影响因素。

假设3:社会经济地位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

具体说来,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的生活方式有明显差异。就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而言,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产生和维护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口对健康的需求也越高,产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动机也越强;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口能够支付健康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再结合假设2的观点,便可形成一条社会经济地位通過影响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中间机制)来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的因果路径。

三、研究设计

(一)分析策略

本研究重点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通過健康生活方式产生了健康不平等,将采用逐步回归法来分别研究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水平的影响;再通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健康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从不同层次检验本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

(二)变量测量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健康状况。在社会流行病学研究中,往往采用医学健康指标来测量,如死亡率、发病率以及具体疾病(如心脏病、肥胖症、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采用主观健康评估法(Braveman,2006)。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学的研究不在于解决疾病康复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主观评估结果同人们真实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主观健康评估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然被认为是死亡率和其他功能性限制的有效预测指标(Lowry&Xie,2009)。因此,同国外很多研究(Elstad&Krokstad,2003)一样,在本研究中,“健康状况”是通過人们自己的主观评估来测量。在调查设计中,询问被访者“在上个月,是否因为健康状况而影响到您的日常工作(在家里或家外)?”,将回答结果合并为二分类变量,回答“完全没有影响”的,重新编为“健康状况良好(编码为1)”;回答“有很少影响”、“有一些影响”、“有很大影响”和“不能进行日常工作”等合并为“健康状况较差(编码为0)”,“有很少影响”和“有一些影响”没有作单独分类,而是归为“健康状况较差”,主要是由于这种测量方法属于回忆性测量,受访者对自己的健康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偏高估计。

2 自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生活方式。布劳和邓肯(Blau&Duncan,1967)根据每一种职业的平均教育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计算出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I),后来特里曼(Treiman)、甘泽布姆(Ganzeboom)和格拉夫(Graaf)等又根据不同国家数据将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转换成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本研究根据他们提供的标准化的职业转换程式,将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转换成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从测量结果来看,ISEI属于连续型变量,取值越大,表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健康生活方式是用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参加的健身/体育活动来测量。在调查设计中,询问被访者“在业余时间里,您有没有在以下方面参加由您工作单位以外的社团组织(如俱乐部、沙龙、培训班、志愿团体和教会等)安排/进行的(健身/体育)活动呢?”根据被访者的参与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一周一次”、“一周几次”、“一月一次”、“一年几次”和“从不参加”等,在实际分析中,将“一周一次”和“一周几次”合并为“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编码为1),将“一月一次”、“一年几次”和“从不参加”合并为“很少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编码为0)。

3 控制变量 在以往的国外研究中,性别和年龄是常见的控制变量。本研究中,性别男女编码分别为1和0;被访者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同时根据年龄和人们健康水平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将年龄的平方也作为控制变量。另外,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差异,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通過劳动力所在单位的性质决定。体制内和体制外单位在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影响劳动力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研究将劳动力的单位性质也作为控制变量使用。根据劳动力所在单位性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单位(包括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单位(集体企业、个体经营、外资企业或其他企业)、无单位(主要是指农业劳动者没有挂靠单位)。此外,除了城乡差异之外,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导致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有明显差异,因而,本研究根据调查地点将被访者划分为三个区域2并作为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调查采用分层设计、多阶段PPS方法,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人口总体(18-70岁,不含港澳台及)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获得样本10372个,其中城市样本6098个,农村样本4274个;本研究根据被访者的当前工作状态进行筛选,剔除了“从未工作過”的样本,共获得有效分析样本9 185个,有关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实际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

(四)分析模型

因为本研究的因变量健康水平为二分变量,所以采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其估计模型为:其中,p表示接受健康状况良好的概率,X1、X2分别表示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和健康生活方式;Xc分别表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单位性质和地区等变量)。bi(i=1,2,c)为回归系数,表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Xi每改变一个单位,健康状况良好与健康状况较差的优势比将会平均改变exp(bi)个单位。在分析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时,也采取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四、数据分析

(一)中国民众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不平等问题研究一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对中国的健康不平等研究较少,也缺少明确的认识和解释。本研究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为基础,根据上述统计模型描述和解释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建立了三个基本模型:社会经济地位模型,在基本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社会经济地位变量;生活方式模型,在基本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健康生活方式变量;联合模型,在基本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了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和生活方式变量(见表2)。

在三个模型中,各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差别不大,只是由于不同模型中变量设置的差异使其参数估计的大小不同。本研究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模型简要说明不同控制变量对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从性别方面来看,男性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性,男性健康状况良好的优势是女性的1.446倍(e0.369),这与国外以往研究的结论(Timms,1998;Cardano,et al.,2004)基本相同。年龄方面,没有发现与国外研究相类似的结论,倒U型关系没有得到支持,虽然年龄平方具有显著性,但是估计系数非常弱,接近于0。单位性质对人们健康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工作的劳动力健康状况良好的优势分别是没有挂靠单位的农业劳动力的1.442倍(e0.366)和1.341倍(e0.293)。从各模型的单位性质的参数估计大小看,国有单位劳动力比非国有单位劳动力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好,这些都反映了与不同单位性质匹配的各项社会医疗和保障资源等对内部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之间健康水平的差异并不明显,虽然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影响的是该地区总体层次的人口健康水平(如预期寿命),对个体层面的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影响。

从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的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看,在社会经济地位模型2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个人健康状况良好的优势越大;具体来说,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健康状况良好的优势就增加0.4%。这一结论表明,社会因果论对于中国人口健康水平也有较强的解释力,假设1得到支持。

生活方式模型的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一月参加不超過一次)的人,其健康状况良好的优势明显增加,是不经常参加者的1.298倍(e0.261)。因而,本研究的假设2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而且是最近端的因素。

在联合模型中,由于同时放入了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和生活方式变量,模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地位变量的参数显著性降低(p>0.05),生活方式变量的显著性没有变化(参数略有降低)。综合两个主要变量模型和联合模型,根据详析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认为生活方式是社会经济地位与人们健康水平之间的阐明变量,即社会经济地位通過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作用分析

人们健康水平影响因素模型确认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健康水平的因果链条,但是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模式并没有得到检验。为此,本研究继续构建了中国民众是否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的Logistic回归模型(表3),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人们是否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同人们是否经常健身/体育活动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劳动者相对无挂靠部门的劳动者来说,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的概率显著增高,其优势分别是无挂靠部门劳动者的13.527倍(e2.605)和5.536倍(e1.711)。不同地区人口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人口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的概率较低,其优势只有西部地区人口的0.648倍(e-0.434)。男性和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是否参加健身/体育活动有显著影响,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人们经常参加各项健身/体育活动的优势相应增加0.9%,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参加健身/体育活动。一方面,人们经常参加健身/体育活动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动机也越强(Cockerham,2010a)。健身/体育活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支持了假设3的基本观点,也明确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具体模式。

五、研究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和改善总人口的健康水平(Preston,1975),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能降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的健康不平等(Franzini,et al.,2001;Wilkinson&Pickett,2008)。社会上层群体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過程中,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拉大不同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研究者们也普遍同意社会经济地位是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不平等主要由社会不平等型塑。但是,就社会经济地位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这一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在社会流行病学中,社会经济地位被当做影响人口健康水平的最远端因素,与人们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是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最近端因素。因而,在早期社会流行病学研究中,一直注重影响人们健康的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安全驾驶、常规体检和锻炼等,却忽略了社会结构因素对人们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这些生活方式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口之间的分布形态是不同的。科克汉姆(2010a)根据韦伯和布迪厄对于生活方式的论述,构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模型,即个人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人生活选择的结果,更是受到社会结构因素(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性别/年龄/种族结构、集体行为与生活条件等)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机会,在这两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行动倾向(惯习),从而产生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这些健康行为对人们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正是在这一模型基础上,认为(健康)生活方式是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人们健康水平的中间机制之一,即社会经济地位通過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影响其健康水平。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环境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上,也就是仅从自然意义上,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指的是其内部生物群落与其外部生存环境长期互相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物理位置上包括城市湖泊水体和湖滨带。广义上,由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区域,而位于城市内的湖泊是城市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受到城市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2]

2.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集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等于一体的生态系统管理科学。虽然早在18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萌芽,此后又有学者发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一直未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3]

在众多的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中,Constanza提出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即:.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健康是没有疾病;.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健康是稳定性或修复性;.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他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恰当的定义应当是上面6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测定生态系统应该包括系统修复力、平衡能力、组织(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新)[4]。

生态系统健康从指标体系的选取角度可分为两类: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指示物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主要是依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指示种、濒危种和敏感种等的数量、生物量、生产力、结构功能指标及一些生理生态指标来描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一些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即没有外界影响或受外界影响较小的生态系统。指示物种法是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但其存在着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不明确的缺点。指标体系法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首先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指标;然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区分,分析各个特征对生态健康的意义;再次对这些特缸因子进行度量,确定每个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权重系数,每类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比重;最后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3]。在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经历了两个阶段,对应了上述提到的两种方法。早期阶段,多选用生态指标,如毛生产力指标;(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压力指标(ecosystemstress indicators),生物完整性指标(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包括能质、结构能质、生态缓冲能在内的热力学指标等[4]。评价指标的选择侧重于从生物、物理、化学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不能从总体上反映整个湖泊的健康状况,评价缺乏全局性、整体性、宏观性[5]。

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存在分歧。甚至目前在对能否用“健康”这个词语限定湖泊生态系统.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究竟有没有“生命健康”这一论点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6]。

3.城市湖泊生态功能。

城市湖泊作为重要的城市水体形态和财富资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娱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由于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的利用,已造成了湖泊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局面。因此,对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和水生态进行研究,可为其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2]。城市湖泊是一个由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自然资源(包括水分、气候、土地、地下矿藏)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结合该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是指支撑与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进化过程、有害物质的控制、环境净化等生态功能[7]。湖泊湿地的存在具有多种价值,首先由于其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为许多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同时湿地的存在也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再次由于湖泊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作用:最后由于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许多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某些可以导致人类致癌的重金属和化工原料等,能被湿地吸收和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8-9]。

4.指标体系。

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复合系统,其健康评价必然要涉及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众多评价指标。

1988年、1994年和2001年滇池生态系统的熵权综合健康指数呈递减趋势,这表明滇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滇池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滇池生态目前严重恶化,其生态调解机制已不能保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向退化方向演替。该文的计算结果与滇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验证了文中采用的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方法可用于湖泊不同时空健康状况的对比,得出湖泊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湖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0]。

5.结语

城市湖泊湿地的健康评价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也处于萌芽阶段,但由于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湿地建设程度的逐渐增加,城市湖泊湿地的建设也变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就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窦勇.基于RS、GIS和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2012522

[2]徐文杰.城市湖泊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90610,81-84

[3]赵磊. 许延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济南250061

[4]赵臻彦,徐福留,詹巍.郝君宦,张颖,赵珊珊.胡维平.陶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方法.生态学报,2005,25(6);1466—1474

[5]张硕辅.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 20070716,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为探讨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1365名入学3个月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团体测试,将搜集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研究生的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研究生不仅在学业、生活、情感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当前理论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是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理论上或经验的角度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解决的对策,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内在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显薄弱,在方法上以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从而未能从根本上揭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健全人格,人格是介于精神刺激和情绪困扰症状之间起重要中介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因此,健康的人格可以促进健康的心理。本文旨在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各影响因素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关系,为开展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高校研究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供科学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湖南大学2007年入学4个月的硕士研究生。剔除缺失值达到15个或说谎原始分大于2分或掩饰原始分小于8分者,有效总人数为1365人。其中男学生730人,女学生635人;独生子女441人,非独生子女92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520人,来自城市(指镇级以上的城市)的学生845人;理工类学生704人,文史类学生627人,文体艺术类学生34人。

(二)测试方式与测量工具

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自愿型团体测试方式,由受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主持测试,统一指导语,要求学生当场填完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测试量表为国家教育部2005年组织编制的第一套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条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ⅥHS)和大学生人格量表(C_GSPS)。两个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J。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104个条目、12个纬度构成: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被试每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越倾向于心理不健康水平,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人格量表由68个条目7个维度构成: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世态度、重情、随和。

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样本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状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样本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分析发现,样本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处在较健康水平的良好状态,还没有达到非常健康的状态。进一步的差异统计分析表明:男生在CCSMHS中的躯体化、抑郁、自卑、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相应得分;非独生子女在CCSMHS中的抑郁、自卑、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相应得分;农村来的样本在C~MHS中除性心理障碍、冲动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城市样本的相应得分;不同专业的样本中只有抑郁、性心理障碍因子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文体艺术类学生所有因子的得分均相对偏低。

三、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通过总样本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说,硕士研究生新生的人格特质活跃、坚韧、随和因子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所有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因子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部分因子有显著的相关。下面将分别从不同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不同专业、不同来源地等方面对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作相关分析。

(一)不同性别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男生和女生的活跃、随和人格因子、男生的坚韧人格因子与CCSMHS所有因子均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男生的爽直、处世态度、重情人格因子均与CCSMHS中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严谨人格因子与CCSMHS中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冲动、精神病倾向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强迫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女生的重情人格因子与CCSMHS没有显著的相关,爽直、处世态度人格因子与CCSMHS中部分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坚韧人格因子与CCMHS性心理障碍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见表1)。

(二)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样本的活跃人格因子、非独生子女的随和、坚韧人格因子与CCSMHS所有因子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除独生子女的重情人格因子与CCSMHS因子无显著相关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其他因子均与C~MHS部分因子有显著相关(见表2)。

(三)不同专业研究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样本的活的相关分析跃人格因子、非独生子女的随和、坚韧人格因子与相关分析表明:理工科专业和文史专业的研究CCSMHS所有因子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除独生子女生其活跃、坚韧、随和人格因子与CCSMHS所有因的重情人格因子与CCSMHS因子无显著相关外,独子呈显著负相关,其爽直、处世态度人格因子与CC一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其他因子均与C~MHS部SMHS部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严谨人格因子与CCSMHS部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文史专业样本的重情人格因子与CCSMHS部分因子呈正相关;文体艺术类样本的坚韧、随和人格因子与CESMHS部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其其他人格因子与CESMHS因子无显著相关(见表3)。

(四)不同来源地样本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来自农村和城市样本的活跃、坚韧、随和人格因子与CCSMHS所有因子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除农村学生的重情人格因子与CC—SMHS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两样本其他人格因子与CCSMHS部分因子有显著相关(见表4)。

(五)样本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以CC~MHS总分作为因变量,CC~PS各因子作自变变量,用stepwise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有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和随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

三、讨论

综上所述,不同特质的样本之间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尤其表现在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情绪郁闷压抑、自卑、性心理困扰、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快或冲突等方面,这与2005级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一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独生子女,显著表现在情绪郁闷压抑、自卑、过分追求完美方面;农村来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生;文体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接近非常健康水平,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来说低一些。不过,总的来说,研究样本的心理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之达到非常健康的水平。

本文的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样本的人格特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不同特质的群体其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因子的相关存在差异。男生坚韧人格特质高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低分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不健康状态,爽直、处世态度、重情人格特质低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女生的重情人格特质分不管是高分还是低分,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非独生子女的重情人格特质高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理工科专业和文史专业的研究生活跃、坚韧、随和、严谨人格特质高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爽直、处世态度人格特质低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文体艺术类专业的研究生坚韧、随和人格特质高分时,其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健康状态;农村学生的重情人格特质不管是高分还是低分,其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变化。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和随和因子对个体总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体具有善于与人相处,且相处时积极主动、自然,做事认真、目标明确、坚定执著、踏实努力,淡泊诚信、随和友好、谦逊豁达,为人处事坚持原则、注重理智,与人为善、机智灵活、诙谐乐观等人格特质会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如果个体有不善于人际交往,做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知难而退,势力浮夸、自私虚假、不择手段,为人处事过分感性、刻板敏感等人格特质,则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这与柏昌利提出的研究生的人格理想模式:“乐观的人生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满意的心境、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的社会关系”相吻合。健全的人格结构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和前提,也是人生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和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前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人格的完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不仅耍重点完善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和随和等人格特质,个体还必须根据自己所属群体特质有针对性地去优化个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研究生人格需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个性的优缺点。为有效地进行人格塑造,就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深刻理解这种要求实现的动机,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优化其人格。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6

1、长安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模中一个是在关于大学生SCL-90分析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胡启先建立的2685名大学生常模,称为大学生常模,由于该常模的制定距今有10余年,所以研究中将黄艳苹等人的荟萃分析结果作为另一常模,称为新大学生常模。长安大学大学生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学生常模和新大学生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校女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中恐怖因子均值高于男性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大学生SCL-90其余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的差异不具显著性。这表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高于男性。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1.71±27.55,本校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阳性检出率为9.81%,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检出率为2.89%,这些信息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态势良好。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适感(因子分≥3)分别占0.41%、1.34%、0.41%、0.41%、0.41%、0.93%、0.21%、0.72%和0.31%,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敌对和偏执。其中男大学生在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方面显著低于女大学生(P<0.05),其余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的检出率与女生无明显差异,表明女生在产生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躯体震颤等情绪或行为方面比男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校大学生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的均值均显著低于所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选取的大学生常模。这可能与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关系。我校女大学生SCL-90中恐怖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且焦虑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恐怖和焦虑方面低于男性大学生。除了男女性格、情感上的这一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大学生更大,在社会角色、性别意识、升学就业等方面女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很大。尽管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SCL-90的总分大于或等于160,部分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项因子方面某一或某几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提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需要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做进一步的筛查,要特别重视,有必要的可行心理治疗。

2、建议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印发宣传册和海报、开展相关讲座等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女性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她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矫正,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使她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孤独和公众场合的惧怕可通过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安全感。改善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小结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7

摘 要 根据荆南三口河系五个代表性水文监测站1981―2015年的水文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水沙、水质和生物多样性3个方面的7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得出权重.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分,加权相加得到总分值对三峡水库影响下的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水沙特息相关, 因此三峡水库对荆南三口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沙、水温、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2)三峡水库运行前荆南三口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为“健康”程度,且各个指标都基本达到健康河流标准;(3)三峡水库运行后荆南三口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为“亚健康”程度,相较于三峡水库运行前,各指标的分值下降较大.研究三峡水库对三口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对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和维护荆南三口河系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河流生态系统;荆南三口河系;健康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X1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2537(2016)06001505

Impact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on the Ecosystem Health of the Three Outlets

LI Jingbao1, LI Yating2*, JIANG Wenjie3

(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Qianyang No.1 High School, Huaihua 4182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work, an evaluation index and its weight are construct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ccording to the hydrological data from five representative hydr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s of the Three Outlets river system from 1981 to 2015. Our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index (water and sediment, water quality and biodiversity) and seven indicators. The ecosystem health of the Three Outlets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is assessed comprehensive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system healt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haracters of water and sediment. So the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on the ecosystem health is mainly embodied with water and sediment, water temperature, water quality and biodiversity.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the ecosystem of the Three Outlets was healthy and all indexes were near standar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the ecosystem of the Three Outlets has been subhealth and all index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is study sh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 pla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and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the Three Outslets.

Key words river ecosystem; the Three Outlets river 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AHP

早在19世o末,欧洲部分国家便开始针对河流的水质评价河流健康状态[1].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识到岸边的植被状况、水流情况、生物多样性等才开展评价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2].河流健康的评价开始由水质的评价转向对生态系统的评价.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运用指标体系法来有效地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3].20世纪90年代,李国英提出4个主要标志来体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4].2005年,长江水利局根据蔡其华提出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完善,正式出台了健康长江指标体系,设置了18个分指标[56].随着众多水库的相继修建与运行,人们逐渐认识到阶梯水库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内许多学者

展开了有关水库影响下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从多个不同层面进行了定量评价[78].长江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而荆南三口河系连通长江,三峡水库运行必然对三口河系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从水文、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筛选表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三峡水库运行前后三口河系生B系统健康状态,为优化三峡水库生态调水方案及保护三口河系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长江荆南三口河系包括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本文采集新江口、沙道观(松滋河)、弥陀寺(虎渡河)、康家岗、管家铺(藕池河)5个水文控制断面1981―2014年径流量、输沙量、水质、生物等作为评判三峡水库运行对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基础数据.其中逐年逐月径流实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网、湖北省江河水情报表、湖南省水情日报表,逐年逐月输沙量来源于长江泥沙公报,水质监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环境保护厅, 生物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中心和相关参考文献[9~11].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1981―2014年划分为两个时段:三峡水库运行前(1981―2002年),后(2003―2014年).并分别统计这两个时段荆南三口河系的月径流量(表1)、年均输沙量总量(表2)和水质(表3).

2 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2.1 表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表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采用水质理化参数、水文情势、生物指标以及河岸环境和连通性状况,其中水质理化参数包括水温、DO、pH、矿化度、电导率、氮磷总量和透明度等要素;水文情势包括流量、流速、频率、水位、含沙量等要素;生物指标中包括底栖动物、微生物、鱼类和浮游动植物等要素;河岸环境和连通性包括河道形态、堤岸稳定性、植被多样性、人类活动强度、河流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水系结构和水力连通性.三峡水库运行后对下游河流流量进行调控,进而改变河道的流量和泥沙的分配状况[12],同时也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质状况,水温、水质状况,进而直接导致动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基于三峡水库运行下的荆南三口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生态、物理、化学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资料的可取性,运用层次分析法[13]的软件Yaahp[14]构建荆南三口河系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即以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以水文情势(B1)、水质状况(B2)和生物指标(B3)构成准则层.指标层由水文情势下的流量过程变异程度(C1)以及输沙量(C2),水质状况下的水温变异状况(C3)、DO水质(C4)以及氮磷总量变化(C5),生物指标下的藻类植物多样性(C6)和鱼类多样性(C7)组成.

2.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值权重

基于层次分析法,利用Yaahp软件首先将一级指标两两比较,从“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和“同样重要”中选择来获得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并由此算出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表4).由软件自动算出一致性比例为0.082 5

2.3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标准

为了便于定量评价,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为五个程度,其总分为100分,各等级的分值为表6所示.

本文对准则层下的水文情势B1、水质状况B2和生物状况B3进行综合评测,即将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赋分为:REI=HDr×0.626 7+WQr×0.279 7+AFr×0.093 6,其中,REI为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赋分;HDr为水文情势B1的赋分;WQr为水质状况B2的赋分;AFr为生物指标B3的赋分.

2.3.1 水文情势的影响程度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C1是指在现状开发的条件下,荆南三口河系在评估年内实测月径流量过程与天然月径流过程的差异[8],并根据FD的计算结果来赋分(表7). 变异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2.3.2 水质状况 本文用水温变异程度的评测为评估年逐月实测平均水温与多年月平均水温变异的最大值来表示: WT1=max(|Tm-m|),式中Tm为评估年实测月均水温,m为多年平均月均水温. 长江三峡水库运行后,河流水体中的DO含量和氮磷含量发生改变,则直接影响到水库下游荆南三口河系的水质.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Ⅰ类水赋分80~100分,其等级为很健康;将Ⅱ类水赋分60~80分,其等级为健康;将Ⅲ类水赋分40~60分,其等级为亚健康;将Ⅳ类水赋分20~40分,其等级为差;将Ⅴ类水赋分0~20分,其等级为病态.

2.3.3 生物指标 用藻类植物与鱼类按照种类的多少、分级描述来赋予分值(表9), 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三峡水库运行后对荆南三囗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2.4 三峡水库运行前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三峡水库运行前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指标赋分结果如图1所示,经过加权计算得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赋分为66.65,其等级为健康.每个指标的分值基本都在50分以上,表明各项指标基本上均符合健康河流的标准.其中有3项指标的评分已经达到很健康状态,分别是水温、DO和鱼类多样性;有2项指标达到健康状态,分别是输沙量和藻类植物多样性;还有2项指标处于亚健康状态,分别是流量和氮磷总量.在这些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是流量变异程度,因为河流的径流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和随机性,另外,对于C1指标的计算是选取三峡水库运行前的几年数据,也会有误差存在,导致结果偏低.还有C5指标氮磷总量也处在亚健康的状态.

2.5 三峡水库运行后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三峡水库运行后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值结果如图2所示,将所有指标加权相加后得到该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赋分为51.66,其等级儆谘墙】底刺.主要表现在三峡水库运行后该河系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分值呈整体下降趋势,且分值相差值较大,其中,有3项指标达到健康的程度,但也有3项指标属亚健康状态,甚至C5氮磷总量的分值为最差的一项,其健康状态属差的等级.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结果,三峡水库运行后, 表征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水文情势、水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指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峡水库运行后荆南三口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的总分值比三峡水库运行前低了15%,以健康水平而言,较三峡水库运行前下降了一个等级.得分中分差较大的指标主要是输沙量、水温、藻类植物多样性和鱼类多样性.其中藻类植物多样性与鱼类多样性的分数差值最大,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水文情势与水质的改变也使生物环境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从指标值上看,三峡水库运行前,在表征该河系生态系统健康的7项评价指标中,有3项指标达到很健康的标准、两项达到健康的标准和两项指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三峡水库运行后,无一项指标达到很健康的标准,仅3项指标达到健康标准,3项指标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一项指标处在差的状态.

(上接第19页)

参考文献:

[1] MOONEY C, FARRIER D. Amicro case study of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 for river health in the Kangaroo river[J].Water Sci Tech, 2002,45(1112):161168.

[2] KARR J R, CHU E W. Sustaining living rivers[J].Hydrobiologia, 2000,422423:114.

[3] 李浩宇,颜宏亮,孟令超,等. 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9(1):14.

[4] 李英国.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J].人民黄河, 2004,26(1):13.

[5] 蔡其华.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摘自蔡其华同志200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报告[J].人民长江, 2005,(8):79.

[6] 蔡其华.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J].中国水利, 2005(8):79.

[7] 陈庆伟,刘兰芬,刘昌明.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水库生态调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8(5):578582.

[8] 陈俊贤,蒋任飞,陈 艳.水库梯级开发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水利学报, 2015,46(10):334340.

[9] 李杰钦.洞庭湖鱼类群落生态研究及保育对策[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10] 万月华.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及保护对策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1] 朱 轶,吕 疲胡慧建,等.三峡大坝运行前后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变化[J]. 湖泊科学, 2014,26(6):844852.

[12] 封光寅,李文杰,周丽华,等.流量过程变异对汉江中下游河流健康影响分析[J]. 水文, 2016,36(1):4650.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

一、前言

过去的201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青年学子运动意外猝死事件频发,人们除了对当事人自身健康状况的质疑外,更多将原因归咎于学生体质的滑坡。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的2010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中央的高度关注,从而在2007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这个意见确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央7号文件是中国历史上党和政府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行文规格最高的文件,既具有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又具有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及今后一时期开展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为了贯彻“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的文件精神,本文要着重讨论如何通过运动处方的介入,来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要讨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所谓体质就是指人体的质量,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综合来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个原因是社会原因。 交通工具的改进、家务劳动的减少、办公自动化的推广等因素造成了体力劳动量的减小。特别是生活放松方式的改变,让游戏成了很多人主要的放松休闲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室外体育活动的机会。

其次是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体育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和目的,现在的课程设置比较偏向技能的发展,而体能的发展受到忽视。没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共同发展的目的。以培养学生兴趣的快乐体育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帮助不大。

还有就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缺乏主动锻炼的习惯,原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方式可以获取的快乐,现在也被从网络世界去寻求快乐所代替,这种快乐感被强化之后,就会减少他们寻求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等方式获取快乐的欲望。

三、运动处方介入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运动处方这个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69年开始提出来使用的。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适当的运动项目、时间、负荷、频以及注意事项等的锻炼计划。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着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

运动处方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有关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运动处方制定中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以及运动方法等要素均完全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定。在实施中要求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提出注意事项、强调自我监测等等。

2.针对性

运动处方是根据实施者健康检查与体力测试的结果,通过分析评价后制定出来的,其运动形式、运动量、运动频度等完全是根据实施者身体的客观状况来确定的,有很强的针对性。运动处方因人而异,是对症下“药”。具体说就是不同运动项目、年龄、性别等,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下,运动处方也应有所不同等等。

3.系统性

运动处方要有很强目的性,并且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运动处方中的训练安排有较强的计划性,要求实施者持续进行,即运动处方的实施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完成计划才能够体现效果,体现了系统性。

4.安全性

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医务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所以,运动处方的训练有较好的安全性。

因此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四、运动处方介入到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把运动处方的理论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形成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在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体质、不同心理、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制度

制定运动处方时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检查,包括一般调查、临床检查和功能检查、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一般调查可了解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基本健康状况和运动情况,一般调查应包括:询问病史健康状况、了解运动史、了解健身或康复的目的和了解社会环境条件等。运动处方的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运动系统的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呼吸系统的检查、神经系统的检查等。还有运动试验和体力测试是评定心脏功能、制定运动处方的主要方法和重要依据。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只有新生在入学的时候有身体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功能,X光等常规检查。而健康体质测试已经普遍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也有一些相配套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价系统以及运动处方。但是由于采集的数据不够全面,运动处方就显得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我们高校的医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我们高校的医院,作为内设的医疗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学生,在制定运动处方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检查评定环节,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学校医院方面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学校医院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建立健康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你教的学生的健康状况。

2.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否提高是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的有效反映。特别是近2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就可以反映出来,我们现在以快乐体育,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不大。

目前,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都为选课制,也就是学生选择上课的项目与任课老师。这样能够使学生选择有兴趣的体育项目作为上课内容,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体育学习,加深对所学项目的理解,体验运动项目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全面提高体育运动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但是这样过分强调项目的技术、技能与战术的传授,而针对学生提高体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很少的比例。实际上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提高学生的体能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让学生真正的兴趣提高,技能提高以后,反过来会促进学生对体能发展的要求,反之也一样。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运动处方机制,把提高技能和体能相结合,就能更有效地达到)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3.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从运动处方入手

根据学校医院对学生身体情况给出的检查评定结果,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就可以制定一份全面的运动处方。有些人因为心肺功能存在某种问题并不适合练习长跑,有些人则不适合游泳,有些人不适合重竞技之类的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第一时间排除运动性猝死或一些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对保持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不同学生人群有了合适的运动建议。

教师就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首先由于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运动处方的目的有健身的、娱乐的、减肥的、治疗的等多种类型。其次在运动处方中,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关系到锻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选择运动项目,要考虑运动的目的,是健身的、还是治疗的;要考虑运动条件,如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气候等;还要结合体育兴趣爱好等。运动强度是运动时的剧烈程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每分钟的心率次数来表示大小。一般认为学生心率:120次/min以下为小强度,120~150次/min为中强度,150—180次/min或180次/min以上为大强度。适宜运动强度范围,可用靶心率来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强度作为标准。靶心率=(220—年龄)X(70%—85%)。如20岁的靶心率是140—170(次/分钟)。运动时间:指一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它与运动强度紧密相关,强度大,时间应稍短,强度小,时间应稍长。有氧锻炼一般在30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运动频度:结合现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要求,每周一次课一次早操一次课外活动,一般每周三次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由于运动处方针对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会降低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班级容量要控制在30人以下。

针对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意识淡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的情况,建议增加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结合每个学生的身体检查评定结果和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建立网上互动平台,让学生和教师能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运动处方。让运动处方深入人心。

五、结论与建议

1.运动处方介入到大学体育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2.要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运动处方,学生的身体检查和评定结果是一个重要依据,包括常规检查和一些功能性检查,着个需要学校在这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3.运动处方介入时,应该课内外相结合,特别是课外时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练习的时间和频率,否则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雷.学生体质评价及运动处方.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05

[2] 崔巴特尔、胡晓彦、崔磊.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与运动处方的研究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07)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9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好坏,不仅对其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以后的体质水平以及劳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的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这些学生身体内部的新城代谢都非常旺盛,且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在发展中,并具有很强大的可塑性以及发展潜力。因此,在这一时期,注重对高职学生体质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1 体质健康概念

体质健康是个人健康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能更快的反映出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转变状况。体质健康不仅是反映个人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1.1 体质的概念

所谓的体质就是指个人身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以及获得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人体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和心理因素综合的一种稳定的特质。遗传是个人体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其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体质的强弱。但最终对个人体质强弱影响的还有后天的环境、生活、营养、卫生条件以及体育锻炼等,前者只对体质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最终决定体质强弱的还是后天的体育锻炼。另外,体质的范围包含了人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以及心理因素、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直接反映个人身体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

1.2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的强弱是决定健康水平高低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就像是没有源头的水或是没有根茎的树木。因此,一个人要想具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的身体是良好体质的终极目标。人们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个人的体质,就是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但是,体质只能体现个人内在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并由身体机能决定了人们的现实身体状况,这些都表明了体质具有稳定性以及长期性的特质。而健康却是体现一个人在社会方面以及身心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及适应状态,其具有易变性以及流动性的特质。健康包含了体质,但体质却是体现健康的一个方面,所以,加强健康与体质的锻炼具有同等性,且加强体质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

2 高职学生现今的体质健康状况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现今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们对某个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体质健康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都不合格,这些都可以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运动形式等方面来体现。

2.1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经过调查发现导致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变化的因素各有不同。如导致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多数有对未来过于担心、没有充足的自信心、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他人等。导致高职男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注意力比较分散、父母对其期望过高、缺少自信心、对别人的看法很重视等等。其中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是,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未来的迷茫。在对这些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高职学生的解压方式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有心理压力时第一个就是向好友求助,其次就是求助于父母,最好就是求助于教师。面对压力,高职男生与女生的解压方式也不一样,男生大多数是玩游戏、看书。女性却是压抑或写日记等。

2.2 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每个周只参加一次到两次的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都不长,一般在40分钟左右。有的高职学生选择早期锻炼,或有的高职学生选择下午锻炼,还有的学生不锻炼。在锻炼中,男学生以跑步或球类运动为主,而女学生则是跑步或跳绳等为主。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知道相关的运动锻炼常识,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

2.3 生活方式比较差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水平。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因受到学校的制约,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因素之一。经过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可以在学习规定的起床时间起床,其中在吃早饭这方面,有一半的高职学生是每天按时吃早饭,30%的学生有时吃早饭,剩下的高职学生是基本上不吃早饭,而是以中饭和晚饭为主。其中大部分高职女学生都喜爱吃零食,部分男生会参与或是喝酒吸烟。如果在生病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去买药吃,很少因生病去医院看诊。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埋下了隐患。

3 对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体育干预措施

3.1 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干预

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加强高职学生的体育工作。使得学校和学生一起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做好工作。如,学校应加强对运动场地的运动器具的更换和安放,并在学校中比较醒目的地方挂上一些宣传健康的条幅。还有高职学校可以举办一场大型的运动会,并设立相应的奖项,鼓励学生参与,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还有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运动常识,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良好的健康素质。

3.2 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干预

高职学校应根据学生所担心的事情,如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的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监测,做到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控制。学校还应跟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且,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应多跟学生进行交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告诉高职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才更有力于未来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态度。

3.3 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干预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健康的概念理解很片面,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需要重年少做起。又因,高职学生身体比较好,但自我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进行干预时,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刊、讲座或是广播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传播健康信息。通过这些方式来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以及培养其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

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 高职女生 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

1.研究目的与意义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缩影,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人生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在1985年至2005年,我国共进行了5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20年间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不断改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却连续20年持续下降。因此,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2006年12月,我国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大会;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青少年体质问题;2007年4月29日,举行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下发。那么,在这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学生体质状况究竟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中的特殊而庞大的社会群体,高职学生特别是女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他们或者要适应快节奏而单调的流水作业,或者要承受强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压力,女性还必须为后代的遗传发展承担无法逃避的责任,这种责任其实就是一种艰苦的耐力测试,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其人生幸福尤显重要。因而,调查统计高职女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究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优质健康人才以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南省现代物流职、岳阳职院、航空工业职院、环境生物职院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四所学校学生1―3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40份,回收率为80.00%;回收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4.06%。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女生体质健康状况。

3.1.1身体形态发育状态。身高体重指数作为一个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围度、宽度、密度及机体组织的密度,以说明人体的充实程度和现时营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优秀率较高,及格率高,营养状况良好。

3.1.2身体机能状态。身体机能状态的评价主要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表2显示成绩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且不及格范围大。

3.1.3身体素质发展状态。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因素,后天的锻炼能够一定程度地潜力显现和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评价采用台阶测试、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台阶测试主要评价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立定跳远评价下肢爆发力,坐位体前屈评价柔韧素质。表3、4、5显示,学生心肺功能、耐力水平和柔韧素质状态良好,下肢爆发力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6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表7为湖南省高职女生1-3年级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3.2高职女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仍重复着一些传统的观点,同时也透视出一些疑惑。

3.2.1 20年的学生体质监测表明,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不断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优秀率高达42%,以此表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状况良好。

3.2.2表2、表3的结果有些让人产生怀疑。表2身体机能状态的评价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成绩很差,不及格率达43.48%,让人骇然,而体现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台阶测试,表3合格率明显优于表2。应该说,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台阶测试成绩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反映人体肺部功能,但再次翻阅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发现一部分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得分仅在10―20分,显然测试成绩不准确,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说明有测试学生主观的原因或测试系统客观的原因。

3.2.3在以往的认识中女生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较差,表3台阶测试成绩显示女生耐力素质明显提高,优秀率为39.13%,不及格率仅为2.17%。台阶实验这一形式是否能够全面可靠地考查大学生的耐力水平和心肺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对台阶实验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女生在力量素质方面仍不乐观,优秀率仅为4.35%,不及格率则高达为31.52%。

3.2.4从表6看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合格率偏低,而已测试的数据与每年要求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的数据是否吻合呢?同时在抽样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没有进行测试,且连测试仪器都没有,每年要求数据上报,以什么上报的呢?

3.2.5从表7中1―3年级的体质健康合格率统计不难发现一年级合格明显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又有下降趋势。一年级合格率低与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有关,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学校体育已只属于那部分代表学校水平的体育代表队的竞技体育,造成学生书堆下的近视,机能的退化。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最后一站的高职体育教育已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健康的世界公民的理念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变学科结构为学习结构,变文本课程为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表7中二年级学生不及格率仅为2.2%,但三年级合格率较二年级下降,与很多高职院仅开设一年体育课,体育教学时数缩减,学生受学习压力、毕业工作的压力大有关,即在这阶段不进行体育锻炼。

4.关于高职女生体质健康的思考

4.1实施《体质健康标准》目标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体育教师,对待《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问题都应形成共识――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准确反映真实水平,尽量排除因主观惰性和测试手段、方法造成的可靠性、有效性的下降,给学生、教师、国家无效的成绩反馈。

4.2提高《体质健康标准》教育和激励功能。

使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测试后给出每项成绩及总评等级反馈,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在准确了解自己健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锻炼。建立体质健康档案,成绩按一定权重纳入体育考试成绩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测试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消极对待测试

4.3加强学校对《体质健康标准》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2006年12月20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的意见》,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在总结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命名、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度怎样呢?每年要求上传测试数据,结果作为考核学校体育工作的指标,但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一些学校虚报、谎报数据,严重影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估,影响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约束驱动力,影响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

4.4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曾经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永远不可能提高生命质量,很好地改善学生的体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导向问题。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970年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论》中提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看成是学校体育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人生的哪一阶段都不能放弃对体育的认识,不论是决定命运的高中阶段还是迈向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十字交叉口,我们始终都要记住: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生命最大的财富。把“健康”仅仅定义为没有病,对青少年是绝对不行的。增进青少年健康最重要的是增强体质,包括肌肉力量、心肺、神经系统这几个最重要的方面。提高体质才是真正地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健康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4.5确立培养健康的世界公民理念,进一步深化体育健康课程改革。

培养健康的世界公民,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近年高职体育改革在探索中发展,试图区别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服务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发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生的锻炼意识加强,身体素质较高中阶段有大幅度提高。高职体育是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怎样才能放手让学生走入社会,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贯彻到实践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都要以人的身心健康完美发展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雄主编.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2]方儒钦.示范性院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D].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系部建设.发展论坛,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