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的网络环境十篇

时间:2023-12-20 17:42:38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程教学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单纯文本形式转变为图片、本文、视频等多维形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大大上升,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好网络环境,做好该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在当前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

1.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理论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课程模式将网络媒体作为主要教学途径,通过网络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传输,以实时交互体系完成教学内容交流,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主要依照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教育理论等完成模式理论的构建,其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学习行为、学习认知两个角度对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学生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是限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握好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上述教学中学生认知影响着学生心理状况,限制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只有确保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2)传播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网络传播功能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内容进行研究。网络环境体系中各项信息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在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播。当前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且上述渠道存在不同的传播效益,只有把握了最优的传输途径,对传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提升;

(3)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视、听两个角度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选取,由上述两方面内容确定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配置和使用。视听教育理论综合各种视听教育经验,对视听教育内容进行了最优化,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该理论明确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尽量对学习内容进行简化,要以最直接的视听内容展现最全面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逐渐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具体、科学的网络环境课程模式。

1.2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支持系统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软硬件教学平台支撑体系,只有将软硬件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教学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教学需求形成对应网络支撑平台,形成基础Internet支持系统,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平台模式框架,以学生为核心,依照教学目的及学生发展进行层次化设计,将各项教学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设计到软件结构中,形成系统平台框架。该框架中各项教学内容与软件平整结合;

(2)构建教学科研中心,通过科研核心完成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探索,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模式教学效益;

(3)构建对应网络资源库,确保能够对网络中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汇总、筛选和处理,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4)构建平台交互板块,确保教师及学生能够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且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益进行实时评价;

(5)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及拓展性,要能够依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需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用户服务等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除或修改,具有专门二次开发与集成接口,满足系统拓展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硬件支持系统为硬件设备、信息传输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多媒体设备,即计算机、投影仪、DVD、录像机等;

(2)远程控制体系,即计算机监控体系、网络协议、远程控制监控体系等;

(3)信息传输体系,即数据传输通道、信号传输通道、资源支持体系、信息获取体系等;

(4)安全防护体系,即网络协议、系统远程控制命令、系统安全协议命令等。上述硬件系统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扎实的基础,有效提升了网络课程模式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2.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要首先分析其构建理论及支撑体系,要依照上述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由该内容出发形成对应结构。只有真正将理论、体系及教学融合,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效益才能够完全体现,各项构建质量该能够充分提升。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状况主要为目标-网络-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关系图

2.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讲授教学、资源教学及专题教学实现。

讲授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软硬件体系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主要通过同步或异步方式完成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的展现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传输到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上,通过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与教师教学同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与学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依照该状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握,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资源教学主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师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筛选、综合及调整形成对应教学资料,以该过程完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自身学习内容,通过资源下载学习及运用获取丰富知识内容,扩宽视野,从本质上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专题教学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运用时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依照教学核心及教学目的形成对应专题结构。完成划分后教师依照上述专题结构对网络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和分析,设定对应专题结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教师将该专题以问题提出、探索过程及解答反思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该教学内容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我国专题平台非常多,各高校之间均设置了对应的学习平台共享中心,专题平台应用效益较好。

2.2 自学环节构建

自学环节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升,要通过知识及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自学环节设置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部分课外教学活动,从学生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出发形成对应自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提升学生在该模式中的自学效益,改善学生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学模式自学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调整平台监控体系,由该监控体系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效益、学习问题等进行明确,通过交互系统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2.3 交互环节构建

交互环节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关键部分,其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质量和课程模式质量。交互环节构建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交互平台,将该平台公开化、开放化,由该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适当对交互平台细化,依照功能内容将交互系统划分为在线讨论模块、教师询问模块、教师评价模块、同学求助模块等,让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出发对上述模块进行对应选取,保证学生快速、准确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对交互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在教学中对上述筛选内容进行解答,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学作业批改也可以通过交互环节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学生作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批改和更正,将优秀作业进行在线展示,这种作业交互一举两得,即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询问难度。

2.4 实践环节构建

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加大实践教学设置比重。在该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专门模拟实践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了解实践知识及技能,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专业内容知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印象,提升对媒体技术的运用效益。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企业交流,构建点对点平台,通过校园网对上述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成实践体验及交流,提升网络模式应用质量。

3.总结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多媒体设备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展现,通过交互体系完成信息交流,以实践体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要对其模式内容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网络化、科学化、高效化,加速我国网络环境课程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王建功.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的策略与方式研究报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14-17.

[3]谢停何江鸿.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8,05:73-75.

[4]李伟.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目标、教师角色及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161+157.

[5]付朝军.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J].硅谷,2009,21:178.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2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这些网络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参与和讨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环境也出现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暴力性问题。

网络语言的暴力性主要是指公众通过网络这种媒介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等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时采用的语言具有暴力性的因素,对当事人的形象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坏。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语言暴力性程度。网络语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造成了人格权上的侵犯。

互联网是目前传播信息、表达言论最便捷的渠道,网络传播也成为当今一种最便捷的传播方式。网络的开放性给人类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和方便,但在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众多而“把关人”很少,绝对的自由必然会造成混乱。①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网民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考虑信息真假,也不考虑是否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伴随着情绪极端化,对某一对象群起而攻之,暴力性的言论愈演愈烈。

传播学原因探究

1.“拟态环境”理论

在李普曼看来,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当今的现实环境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大众传媒把现实世界传递给人们,让人们生活在这种间接环境中,这只是被媒介选择、解释和转述之后的世界,这就是“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本身,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象征世界,长期生活在这种虚拟的、与现实割裂的环境中,人们对现实的真假判断能力就会降低。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受众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自由性相比传统媒介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网络上依然存在着“把关人”,受众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还要经过这些人的过滤和选择。经过这些人加工后的信息已不是事实本身,所以网络环境也只是虚拟的环境。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有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许多优势,理应在社会宣传中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而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和一些负面效应,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②所以,即使在不公正的社会现实面前,网民也不应盲目跟风,特别是要避免语言暴力,使用过于尖锐和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是十分不明智的表现,会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和不利影响。

2.“议程设置”理论

科恩最早提出了关于议程设置效果理论的猜想,后来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原理。认为受众不仅是从媒体上去认识公共的论点,而且依据媒体对话题及论点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即某话题经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和强调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激励和动员受众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③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对帮助人们准确地、正确地、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变化,承担积极的“环境守望者”的角色是非常有利的。④但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受众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本着不客观的态度发出信息,会将受众引入一个错误的或者其事先设定的区域,导致受众盲目跟从甚至引起言行过激。

从现今的许多网络事件来看,大众所接受的信息大都是各个媒介所传达的。媒介将某个人物推出来并且置于舆论的焦点上,再加之媒介传者个人态度因素,受众极易被卷入混乱的“征战”中。网络本身是十分自由地表达意见的场所,又实行的是匿名制,不用对个人的言语负责,所以大多数网站会发表声明,像天涯论坛的声明中有如下表述:“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

3.“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是卢因最早提出的,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渠道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者等。他们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传播内容的重点,并企图给受传者造成某种预期影响。⑤把关人研究的意义在于,让受众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经过把关的内容,减少所接受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也让把关者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更负责任地做好把关工作。

在网络的这些“门事件”中,不难看出把关人的重要性。兽兽、章子怡、闫凤娇等在网络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这其中都有把关人的推动。一些没有明确是真是假的事情被网络迅速传播,把关人有失职之嫌,对于网络上的言论又不加引导,致使语言暴力发生。当然,网络是很好的舆论监督工具,但是有人不论是非,采取过激的表达方式,甚至是落井下石,有些言论中已经没有了当事人的声音,暴力性的语言对事件所涉的主体或多或少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4.“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是纽曼在1972年提出的,认为大众媒介有很强的力量去塑造一种强势的意见气氛或多数意见,使人无法逃离这样的意见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大众越来越不敢表达优势意见以外的意见,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依附优势意见。如果受众的意见跟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优势意见一致的话,他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不一致,他就会保持沉默。这样很容易导致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而其他少数派的意见会慢慢消失。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获得某种虚拟的群体认同感,从而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某些意见的规模和力量夸大化,从而出现“偏听偏信”的群体盲从,导致情绪型的极端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弥漫。在强势极端化言论前,少数异见派迫于群体的压力逐渐消失了身影,导致网络中同样出现“沉默的螺旋”。⑥

以章子怡的“诈捐门”事件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为例,大多数是在批判她的,如果其他发帖者站在客观的或者倾向于章子怡的立场上,就会被那些已经将自己置于多数意见一派的人用恶毒的语言进行批评,于是慢慢地这些支持者的言论就会消失,只剩下声讨章子怡一派的声音。这样下去十分不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使网络对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

网络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使语言变得五花八门,但是人文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特性,如果只是为了一吐心中之快,而没有冷静的思考,盲目一哄而上,不仅不利于网络正常地发挥作用,恶化的网络环境也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作为网民,我们在积极参与公共监督的同时,也需要用客观的态度来面对网络。

注释: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301页

②中共安县县委宣传部:《网络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axxcb.省略/typenews.asp?id=258,2009年7月15日

③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72页

④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78~279页

⑤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42页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3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名誉权 保护对策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是近几年来才发生的事情,由于当前我国网络人口已经突破5亿人,且网民规模仍然在不断增加,各种网络媒体工具层出不穷,因此,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自由的同时,名誉侵权案也层出不穷。

    一、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概述

    (一)网络名誉权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享有的名誉权,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在现实社会中的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所享有的与其自身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并以此获得的社会公正评价权利,我国《民法通则》通则第101条规定:“我国的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权利”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在网络空间中,人们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并可在网络空间中相互交流评价,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相互交流环境中需要定义名誉权。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以下行为,称为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这些行为包括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形式来降低或贬损他人名誉信息的行为。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正是由于网络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致使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中发生变化时,那么其传统名誉权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说网络名誉权的侵权与现实生活中的侵权的是一样的,侵权人的目的和侵权后的效果与现实空间是一致的,因此,网络侵权只是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并不是一个新的法律问题。对网络名誉权实施保护体现着对独立主体的保护,因此,我国当前法律不管是现实世界中的名誉权还是网络中的名誉权都是适用的。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与传统的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侵权途径由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中来。由于网络自身的特征,致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相比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1.通过网络发表侵权言论,传播具有高速性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危害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快,而且传播地域广,不但在一国之内短时间内全民皆可知晓,全世界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大量应用之后,信息的传播几乎成为即时状态,往往是一条消息,在出现的几分钟之内,便会让全国都知道,这种即时效应,是其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望尘莫及的,但这使得网络环境下保护人们的名誉权变得更加困难。

    2.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传播具有广泛性,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由于互联网是全球通达的,因此,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和行为有着广泛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其他国家的网站,以及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有害信息,可以说任何个人信息,一旦接入互联网,就可被广泛传播,导致人们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同时,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又缺乏较为完整的预先检查体系,很难考虑到信息在大范围传播之后的影响,尤其是跨国的传播,由于全球各国的法律体系都不相同,因此,一旦涉及到名誉侵权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各国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经常出现对于相同的侵权事件,各国对法律侵权人所负责任的不同的现象。

    3.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更加隐蔽、方便

    在当前网络背景下,侵害他人名誉权只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侵权人也只需轻敲键盘就可在网络中散播大量能够降低被害人社会评价的信息,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由于互联网上人们身份的匿名性,因此,导致要想真正找到侵权人是非常困难的,无异于大海捞针。

    4.通过网络进行名誉侵权,责任更加难以确定

    侵权行为的发生,需要信息发表者、信息传播者两部分组成,其中侵权言论的者担有主要责任,但是网络接入服务商、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已经平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相应的提供商对于名誉侵权也担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名誉侵权行为的责任者除了侵权言论的者承担以及煽风点火者之外,责任承担着还要包括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商和接入提供商,也可能包括一些非盈利性的网主,如大学、公益性组织等,因为他们为侵权言论提供了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名誉侵权行为,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平台进行。首先是微博、轻博客、博客等自媒体工具;其次是用来交互讨论的社区、贴吧、论坛等;第三是通过新闻和新闻评价的形式来侵犯他人名誉权。

    (一)通过微博、轻博客、博客等工具侵害他人名誉权

    当前,微博是人们最常用的网络工具之一,但也是当前出现侵权言论最多的平台之一,由于微博具有互粉、转发、评论等众多功能,因此,一但出现一个网络热点,很快就能在整个互联网上泛滥开来,并且,一些微博的博主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网络平台又缺乏对其约束的良好措施,因此,在微博言论很多都带有侮辱、诽谤的成分,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暴露在外,因此,在微博平台上出现的名誉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同时轻博客与博客同样作为一种个人展示工具,也经常出现各种侵权行为。

    (二)通过在贴吧、社区论坛的形式发表污染、诽谤他人的言论

    互联网各种贴吧论坛无数,供网民发表意见和提出话题的地方众多,其中贴吧和论坛是普通网民经常逛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用户群体比较大,像天涯、猫扑等论坛都有几千万用户,因此,其中存在着众多的话题,对于论坛上的各种言论都有众多受众,而有些发帖者通过在网上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揭别人隐私来吸引用户眼球,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其中揭别人隐私的一种极端行为是进行人肉搜索,一些人将自己所知被侵权人的信息张贴在网络上,一般包括的内容有被搜索人的手机号码等通讯信号码,人际关系,精确的家庭住址等。由于这样的内容更能激起用户的好奇心,吸引用户点击,提高点击率。同时一些网站经营者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对于名誉侵权的行为不做评论或者有意散播有关信息。

    (三)通过网络新闻侵害他人名誉权

    通过网络新闻来侵害他人名誉权主要责任方有三个:首先,编写侮辱、诽谤、诬陷,总之是降低他人社会评价新闻的作者或者网站,它们是这些信息的制作者,它们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其次,是一些自行转载网站,起到传播的作用;再次,网民的评述,尽管评述的网络新闻内容可能真实发生过,但评述者将一般的违反道德行为夸大为严重犯罪行为,将他人的生活琐事升格为他人伦理道德的缺失等,严重降低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此,网络新闻会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现状及保护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名誉保护机制,国家不仅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名誉权,同时从刑法和民法等众多具体法律条例中,明确了人们的名誉权。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格不受侵犯,并禁止任何侮辱、诽谤、陷害他人的行为。这里的禁止任何侮辱诽谤行为其实就是指禁止名誉侵权行为。除宪法之外,我国还在少年儿童保护法、妇女保障法、和残疾人保护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禁止名誉侵权行为。由于网络名誉侵权与常规侵权在目的和结果上具有相似性,将原来的法律应用于网络之中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在网络中名誉侵权又有着许多新特征,因此仅用传统法律保护是不够的,必须专门制定些针对网络名誉权的法律规范或者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详细规定。面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防止网络背景下的名誉侵权,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措施实现。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言时“肆无忌惮”,出现一些言论越界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净化网络空气可以为防止网络名誉侵权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尽管网络环境中的人具有虚拟性,但是他是个人在网络中的身份,他是真人的虚拟存在,他们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种表现,正如人类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形成组织,并逐步走向自制一样,网络环境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也会自觉走向自制,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觉性。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条件来加强自律,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身义务,尤其是网络媒体要树立起新闻传播意识,无论是自己还是转载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文化引导。

    (二)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言论

    加强网络监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强行政监管,一种是自律进行监管。行政监管包括对用户网络行为的监管,还包括对还包括在宏观行业自律层面的监管,通过为它们制定共同标准和行规,规范他们的行为。网络监管还可以积极引导和监督网民,通过规范网民行为,加强教育说服等众多方式,来规范网民的言论,从而在网络上构建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另外,加强对网络自律行为的监管,对于网络上侵犯名誉权的事件,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停止侵权事件,并对侵权人做出相应处罚。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4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网络口碑;传播;购买决策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搜集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信息,为购买决策提供参考。消费者一般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如网络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传播产品信息。这样就是得传统口碑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的改变。与传统口碑相比较,网络口碑具有了新的特性如可度量、容量大和存在时间长等。因此,企业应当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对网络口碑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1 网络经济简析

网络经济是由直接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取全部或部分收入的企业所构成的经济。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推动型经济,直接交互经济,无摩擦经济,速度型经济,敏捷化经济和“标准”与“规则”经济。网络经济主要由四类企业构成:第一,提供电信服务和互联网拔号接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造或供应的企业;第二,利用网络基础设施使在线商务活动在技术上可行的互联网应用企业;第三,作为互联网经纪人促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迅速达成,增加虚拟市场效率的互联网中介企业;第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商务企业。

网络经济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电子商务主导商品流通,以互联网联系全球市场并行于传统经济板块。网络经济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潮流和经济形态。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的目标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口碑传播

2.1 网络口碑的传播特点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口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播的匿名性;第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第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2.2 消费者的传播动机

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转发表有关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评论的内在驱动力。网络口碑是口碑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传统的口碑传播动机的理论也适用于网络口碑传播动机。网络口碑的传播动机理论一般包括一下几种: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行为属于人际间的一种互动,互动过程中双方进行资源的交易,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传播期望以后接受者会以某种方式作为回报。同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传播行为也受网络环境和其他网民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后的归因会促使消费者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口碑传播。

3 企业网络口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购买决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网络口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表现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即信息接收者的说服效果上。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信息传递者因素、信息因素和信息接收者的因素。信息传递者的因素包括传递者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可信度、亲和性以及身份地位等;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诉求、论点、结论等;信息接收者的因素包括接收者本身已有的观念、涉入程度、个人动机、可说服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此外,接收者与传递者之间的同质性性程度,人际间的联系强度,知觉风险,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异质性等特质都会影响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

4 企业网络口碑管理策略

虽然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及其传播行为,但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网络口碑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使网络口碑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4.1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一流的质量对网络口碑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口碑传播之间具有正效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的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良好的购买体验会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网络口碑并传播,反之,则产生消极的网络口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4.2对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

消费者网络口碑的形成和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密切相关。消费者的感知高于期望时,产生正面网络口碑的机会将会增加,反之,当消费者感知低于其期望时,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几率将增加。因此,企业既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控制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的期望是动态变化的,然而它的形成却受到了包括企业明示或暗示的承诺等企业可以控制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成为可能。

4.3 “意见领袖”控制

意见领袖是指在一个群体中能够使自身的知识、能力、人格与思想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舆论缔造者。网络口碑传播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意见领袖密切相关的。尤其当产品或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因此,企业要能够准确找出意见领袖并且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播的重点放在意见领袖身上,通过他们将所要传达的信息扩散到跟随者当中。

4.4 建立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使消费者遇到问题首先向企业反映,企业在消费者进行负面网络口碑传播之前将问题解决,防止消费者防止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与传播。

5 结束语

  尽管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是由消费者自发形成的,企业决定不了网络口碑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等,但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管理网络口碑。企业应当使网络口碑成为自身的宝贵资源,成为企业产品和形象的宣传工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黄敏学,王峰,谢亭亭.口碑传播研究综述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初探[J].管理学报.2010(01)

[2]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5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网络/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型……

【  正  文】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信息交流的过程及特点,而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 当代信息交流体系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及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目前,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信息交流而占主体地位,于是形成了由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构成的当代信息交流体系。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组成,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部,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之间部分取代、部分互补,相互融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交流体系。

传统非正式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特点比较

附图

对于当代信息交流体系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方式划分,与传统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传统正式交流、传统非正式交流、网络正式交流、网络非正式交流四种方式。在这个交流体系内部,由于网络载体技术优势,导致了当代传统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网络信息交流取代的趋势:首先网络信息交流完全能够实现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优点;其次,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网络可以跨跃时空,扩大交流范围,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存储,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人际之间或各种团体组织之间的书信往来,95%以上通过E-mail进行,使邮政事业大大衰弱,并纷纷转移服务内容。而在我国,只要计算机网络延伸的地方,这种书信往来基本也被网络交流所取代。

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网络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1]。尽管网络环境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环节较多,反馈速度相对较慢,但二者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都是虚拟的网络载体;传递信息都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都经过各种网站管理及服务器中转;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时,对传统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网络信息交流也不作进一步划分。

2 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过对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分析,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构成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如图示)。针对该交流模型,作如下几点说明:

附图

(1)网络型文献由网络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版构成,网络型文献有的经过出版部门质量控制,有的没有经过质量控制而直接在网上。

(2)独体文献包括传统的印刷体、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封装的电子出版物。

(3)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4)网络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网络服务器,通过这种网络媒介,可以异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5)网络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工具,可以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存贮在世界各地服务器内的信息。

3 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总结出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第一,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时期,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是有着明确而严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环节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环节的工作。而网络载体的虚拟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环节。信息流程各环节的工作相对集中于出版环节。

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信息环节的新闻、出版机构,不仅完全承担起信息的职能,而且还部分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其它环节,如信息组织、利用、传递等的职能。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不仅以网络的方式科技信息,而且还嵌入强大的信息组织与检索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科学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且还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径、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注册,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查找文献信息,并通过网络文献传输获取原文服务。一些新闻机构也通过其网站,将各信息在网上,并建有自己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有关的信息,在权限内可以下载信息内容。由此可见,信息的出版部门不仅执行了科学信息的职能,同时也执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环节的职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环节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主要职能由图书情报部门来承担。在当代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下,这一环节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图书情报部门继续承担组织与检索职能外,信息部门也部分承担起这一职能,一些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种商业数据库同样也具有信息的组织和检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环节的功能将被一分为三。[2]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的是“实物送达”,这一职能基本上由发行部门、邮局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完成。而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下,网络载体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传递机构部分实现虚拟化,信息传递从理论上可以摆脱实物载体的束缚,实现数字化的网络传递。尽管当代社会信息的传递职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机构、邮局、图书馆等部门承担,但网络已使其职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信息交流史上,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于受信息载体技术滞后的制约,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要。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科学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则直接导致了社会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尽管科技期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纸质载体自身的性能缺陷(载文量少)终究无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网络载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量与流速。通过对网络载体与纸质载体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网络载体不受信息存贮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出版物不会因文章篇幅的限制,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内容。另外,传统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长的影响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平均时滞大约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为12个月。以时效性强而著称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时效性方面远远不如期刊的图书的出版时滞就更长了。[4]

而在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方式多样而灵活,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组、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即使是一些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网络杂志,由于可以实现网络评审,其出版周期也要比传统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见,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态、传递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机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影响信息交流中介机构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载体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载体主要由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构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态由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构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所整理和组织的信息也由实物载体和虚拟的网络载体构成,传递方式由实物传递与网络传递两种方式构成。由于当代信息交流载体的新特性,即网络载体的虚拟化、网络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信息中介机构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存在两种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六,信息的与获取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客观因素如信息载体的容量、信息的质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观因素,如受编辑及评审员的偏见及学术权威的影响,某些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学术期刊长期拒之门外,得不到及时发表,而一些错误的东西却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利用互联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会谈(IRC)、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在网上自己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供其他人随时使用。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费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费者只能从出版发行商、零售商、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这些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不仅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七,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传递,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注释

1 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258-161

2 方卿.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95-98

3 同2

4 同2

【参考文献】

1 方卿.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2,(2):13-17

2 方卿.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情报学报,2001,(6):290-294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6

摘要:本文从实验教学活动时空、实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等不同角度阐释了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特征及其设计思想,并就广东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网络环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验教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过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要使学生善于实践,善于学习和创新。在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存在形式。本文的主旨就在于阐明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特征、设计思想及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的主要做法。

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1.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为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如前所述,网络实验教学环境具有“教学时空的无限性”、“教学资源共享性、开放性”、“教学过程多边互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团队化”、“学习过程个性化、非线性”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均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则恰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习得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而习得的。这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论,对学习环境有着“情境创设”、“协调会话”和“信息提供”等基本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则为这种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简言之,建构主义理论为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网络环境则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创造了技术前提。新型师生关系的塑造是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非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目的由教师来设定,实验教学内容由教师来安排,实验教学方式由教师来确定,实验教学进度由教师来规范,实验教学活动由教师来管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或充分体现。而在网络环境下,情况则根本不同。新晨

如若不能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形成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就无法系统、顺畅地展开,就会丧失其特殊的本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故此,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设计必须紧紧抓住新型师生关系塑造这一关键来展开。当然,强调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非但不能改善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成为学习的导航者、促进者和点拨者。3.数字化教学资源匹配是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是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大量占有为条件而展开的一种实验教学活动。离开了网络教学资源,就不能称其为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将教学资源输入计算机并不等于完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匹配是网络实验教学设计更为重要的内容。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必须基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来进行。在网络实验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完成同一实验学习任务所需教学资源大体相同,但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李曼,广东商学院讲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7

【关键词】高校思政;网络环境;教学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的很多行业都被互联网进步的节奏所影响,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当下教育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变得高度共享。这种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形式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显得更近。在网络环境中有很多的网民,这些网民都是现实中的公众。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广大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能够进行大胆的创新,这些教学创新将是高校的思政教育的点睛之笔。

一、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创新就必须对目前的高校思政教学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育从业者已经自行进行教育的创新,但是有部分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课本

在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大部分采取的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人数众多的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度的把教学的重心依赖于课本。思政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思政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中改变。而并不是把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在高校中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践行高校里自由的思想理念,在授课过程中多加进行思想的碰撞。

(二)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参与度差

处于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学生都已经经历过基本的基础教育,而且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都日趋成熟。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中授课应该更加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目前我国思政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教授内容过于流于思想层面,与生活联系较少。在这种教学过程的教育下学生的直接反应就是参与度不高。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就应该是思维碰撞的场所,如果在思政课堂中学生没有充分的参与课堂,那么这样的高校思政课堂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而走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仍然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部分高校思政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都是很久以前的教学资源

在时代的进步过程中教师对于课件和教学案例的更新速度不足,使得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学课堂材料老套没有吸引力,缺乏时代感。这种教学现状也会让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堂失去兴趣,引起学生对于教育过程的不满和厌学的情绪。

(四)教学创新程度低,难以与教学过程融合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很多的教学工作者体会到了教学内容和当代教育的差别,意识到传统的教育过程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部分教师进行了一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但是这种创新过程中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创新的结果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课堂内容和和创新内容的融合上依然存在较大的距离。例如:很多教师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引入视频教学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但是对于视频内容和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地位选择上没有明确的认知,致使视频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不稳定。

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创新提供的契机

(一)简单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网络环境中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中的这些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首先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信息获取。信息的便捷获取让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在网络环境的获取中变得容易和便捷,这种契机使得教学备课难度有看很大程度的降低。例如: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和同学可以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访问网络中的很多视屏资源以及在线图书馆。在网络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基于网络环境进行一种相互的信息交流,例如在论坛中寻求专业人士对于专业知识的回答,以及在线教育等。网络环境中的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取有更大的针对性对于高校思政教学的资源进行了一种扩展。

(二)与生活的精密联系性

高校思政课堂中的课堂内容如果从网络环境中去获取的话会有很多的内容具有普遍性,高校学生对于网络环境的熟悉使得高校思政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的精密。课堂的内容与网络内容的重合使得学生对于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够让学生改变心目中对于思政课堂的印象。例如:在有关新闻事件的分析中,网路环境中可以搜索到很多类型的新闻材料。这种实效性强的教学过程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这种具有时效性的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也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指的是在生活中对于学生实际行为和思想的约束作用,时效性强的教学材料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刺激作用,也就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秀教育资源的共线性

教育资源的分配一直是教育事业中难以抉择的事情,在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全部均等分配的情况下网络环境给绝大多数的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优秀资源。大量的优秀资源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共享。这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一般院校的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中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加高水平的教育。例如:在网络环境中有很多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程中有很多是与高校思政教学相关的内容。这些公开课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在网络环境中共享传播,这种教育精神的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来自更高学府的教育氛围。

(四)互动平台的搭建

在网络环境下诞生的移动网络也成为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创新提供的契机,在移动网络环境的搭建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额越频繁。互动平台的搭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创新带来了很好的基础平台,高校思政教学过程可以依托这种互动的平台建立起与高校思政相关的互动平台。这种教学创新的形式使得在当代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更好的与时代接轨,更加受到年轻学生的追捧。

(五)网络舆论的应用

网络环境中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中的网民对于当代社会中发生的新闻事件的一种舆论,这种舆论是高校思政课堂最为新鲜真实的教学思源。网络环境中的舆论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当代民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大量传播使得网络舆论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把这种网络舆论资源进行利用和表达,能够在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中极大的提高高校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举措

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环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高等教育在教学自主性上的特性使得高等教育的创新相比于义务教育来说具有更大的空间。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已经有一部分教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创新,这些创新都是基于网络环境开展的:

(一)合理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学生思想

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时事的评论,所以这种教学创新就主动的把网络中的舆论利用起来,把网络中的舆论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把网络中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这种多元化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的突出。在众多的观点中进行思政教学内容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发展的观点中来,做到了弘扬正能量促进教学内容理解的过程。

(二)增加视屏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堂结合课堂内容和教学目的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这些视屏资源中既有优秀的教学资源也有优秀的网络资源。这种视频内容增加使得高校思政课堂更加的充实和全面。

例如:网络公开课视频的引入使得高校思政教学课堂变的具有时代感,在公开课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实现了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开讲啦》系列青年公开课就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公开课资源,另外一些脱口秀节目和讲坛类节目都能够实现丰富教学过程的效果。

(三)微信等互动平台的应用

在微信互动平台的建设中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互动平台中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互动,而且在生活中依然能够实现对于思政教学的涉及,扩大了思政教学的影响范围。

四、结语

在网络环境中具有很多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契机,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过程为当代的思政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种与时代接轨的教学创新极具包容性、创造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杨继枝.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才智,2011(19).

[2] 邵萌.善用网络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考试周刊,2009(32).

[3] 罗金彪.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Z1).

[4] 付国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8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型……

【正文】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信息交流的过程及特点,而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当代信息交流体系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及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目前,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信息交流而占主体地位,于是形成了由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构成的当代信息交流体系。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组成,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部,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之间部分取代、部分互补,相互融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交流体系。

传统非正式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特点比较

附图

对于当代信息交流体系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方式划分,与传统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传统正式交流、传统非正式交流、网络正式交流、网络非正式交流四种方式。在这个交流体系内部,由于网络载体技术优势,导致了当代传统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网络信息交流取代的趋势:首先网络信息交流完全能够实现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优点;其次,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网络可以跨跃时空,扩大交流范围,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存储,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人际之间或各种团体组织之间的书信往来,95%以上通过E-mail进行,使邮政事业大大衰弱,并纷纷转移服务内容。而在我国,只要计算机网络延伸的地方,这种书信往来基本也被网络交流所取代。

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网络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1]。尽管网络环境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环节较多,反馈速度相对较慢,但二者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都是虚拟的网络载体;传递信息都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都经过各种网站管理及服务器中转;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时,对传统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网络信息交流也不作进一步划分。

2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过对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分析,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构成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如图示)。针对该交流模型,作如下几点说明:

附图

(1)网络型文献由网络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版构成,网络型文献有的经过出版部门质量控制,有的没有经过质量控制而直接在网上。

(2)独体文献包括传统的印刷体、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封装的电子出版物。

(3)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4)网络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网络服务器,通过这种网络媒介,可以异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5)网络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工具,可以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存贮在世界各地服务器内的信息。

3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总结出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第一,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时期,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是有着明确而严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环节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环节的工作。而网络载体的虚拟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环节。信息流程各环节的工作相对集中于出版环节。

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信息环节的新闻、出版机构,不仅完全承担起信息的职能,而且还部分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其它环节,如信息组织、利用、传递等的职能。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不仅以网络的方式科技信息,而且还嵌入强大的信息组织与检索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科学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且还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径、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注册,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查找文献信息,并通过网络文献传输获取原文服务。一些新闻机构也通过其网站,将各信息在网上,并建有自己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有关的信息,在权限内可以下载信息内容。由此可见,信息的出版部门不仅执行了科学信息的职能,同时也执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环节的职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环节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主要职能由图书情报部门来承担。在当代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下,这一环节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图书情报部门继续承担组织与检索职能外,信息部门也部分承担起这一职能,一些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种商业数据库同样也具有信息的组织和检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环节的功能将被一分为三。[2]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的是“实物送达”,这一职能基本上由发行部门、邮局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完成。而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下,网络载体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传递机构部分实现虚拟化,信息传递从理论上可以摆脱实物载体的束缚,实现数字化的网络传递。尽管当代社会信息的传递职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机构、邮局、图书馆等部门承担,但网络已使其职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信息交流史上,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于受信息载体技术滞后的制约,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要。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科学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则直接导致了社会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尽管科技期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纸质载体自身的性能缺陷(载文量少)终究无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网络载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量与流速。通过对网络载体与纸质载体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网络载体不受信息存贮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出版物不会因文章篇幅的限制,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内容。另外,传统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长的影响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平均时滞大约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为12个月。以时效性强而著称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时效性方面远远不如期刊的图书的出版时滞就更长了。[4]

而在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方式多样而灵活,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组、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即使是一些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网络杂志,由于可以实现网络评审,其出版周期也要比传统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见,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态、传递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机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影响信息交流中介机构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载体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载体主要由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构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态由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构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所整理和组织的信息也由实物载体和虚拟的网络载体构成,传递方式由实物传递与网络传递两种方式构成。由于当代信息交流载体的新特性,即网络载体的虚拟化、网络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信息中介机构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存在两种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六,信息的与获取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客观因素如信息载体的容量、信息的质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观因素,如受编辑及评审员的偏见及学术权威的影响,某些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学术期刊长期拒之门外,得不到及时发表,而一些错误的东西却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利用互联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会谈(IRC)、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在网上自己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供其他人随时使用。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费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费者只能从出版发行商、零售商、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这些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不仅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七,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传递,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注释

1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258-161

2方卿.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95-98

3同2

4同2

【参考文献】

1方卿.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2,(2):13-17

2方卿.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情报学报,2001,(6):290-294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9

及其评价标准

涉监网络舆情的机制语境

网络市场中的商标政策研究

云模式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

微博博文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网络安全立法的行政法治之维

网络安全立法的经济法制度安排

公知常识的概念以及法律适用

网络环境中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

不正当竞争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

中、美、欧网络版权保护路径简析

互联网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测评标准

审理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思路

重新审视NPE:以交易成本为视角

论技术标准中专利权人披露义务

专利的私权性质弱化和私税征敛性质

信息安全软件厂商的法律监管框架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雇员隐私困局及其出路

我国网络谣言之缘起、困境及应对

跨太平洋伙伴协议版权草案评析

当言论遇到网络:规制与自由的平衡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财产与劳动的视角

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及其完善

论裁判文书上网“伪公开”现象的防范

社交网络平台商标侵权责任与风险防范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研究

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暨反垄断审查探讨

云存储环境下网络存储服务条款问题分析

专利确权案件中的网络证据真实性认定

标准化中合理无歧视原则的法律性质初探

论商标和域名权利冲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模式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变革——从机械到代码

云计算问责视角下的合同问题与服务等级协议

将他人商标作为付费搜索关键词的法经济学分析

对微时代及其与我国司法审判之关系的新思考

浅议微博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增长点的可能性

民主立法的新进展——评法案网络征求民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众参与

司法审判中对“搭便车”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分析

论智力成果与财产权之不兼容——兼议法律经济学的财产权理论

协调监管与功能监管之耦合——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的创新

虚拟财产法律问题探析——论虚拟事物上之利益及其保护方式

“微博”冲击: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法律建构

互联网领域优势传导效应与反垄断规制——以双边市场为视角

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与创新——以安全软件及服务为分析视角

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适用问题——以“扣扣保镖案”为例

视频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对间接侵权理论之质疑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篇10

一、网路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存在着理论内容受挑战,现行模式稍落后;民族文化遭冲击,价值观念易混乱;内心情感受影响,人际交往渐淡化等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内容受挑战,现行模式稍落后

网络时代背景下,世界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网络中各式各样的内容层出不穷,消极的观念、积极的观念相互夹杂[1]。传统的思想理论指导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展环境当中,需要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适当创新。

(二)民族文化遭冲击,价值观念易混乱

网络环境下的“地球村”充满了各个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优秀的思想观念对于青年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而腐朽的思想则会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年易于在其中迷失自我,对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2]。人们沉迷于网络,人际之间的交往渐渐淡化。

二、十八大后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对策

十八大后,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加强管理,提升素养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一)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3]。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结合网络环境的具体背景、特点,进行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多为“灌输式”的指导方式,这种方式下,青年思想政治学习存在懈怠的心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较差。在新时期背景下,可以借助网络环境,通过建设青年思想政治学习、交流网站,构建微信群等等方式,对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由思想品质优秀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正确引导,将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应用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4]。

(二)加强管理,提升素养

网络中时常会出现网络暴力行为、网络不规范行为等等,这些不良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网络大环境。构建良好的网络氛围,需要加强对网络的全面管理,密切观察青年的评论和状态,一旦发现消极的因素要及时进行清除和处理,避免由于网络的传播性特点而快速扩散。同时要加强网络预防管理机制的构建,预防问题的发生[5]。

与此同时,可以定期组织青年开展爬山、游泳等健康的体育活动,参与“红色之旅”主题活动等等,使人们能够放下手机、暂别网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感受我国民族的特点和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