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6:27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44-01

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着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美术专职教师缺乏、教师素质难以提高的现状,这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课程质量,笔者提出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推动美术教学的形象化、真实化、简单化,促进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鉴于地方文化资源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论述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以乡土资源为本,开发初中美术教学资源

由于大多数初中生的思维都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为了让美术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培养美术兴趣,教师应该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在乡土资源开发上,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做好开发和整理工作。如在初中美术七年级第五单元中,讲述了许多有特色的、有鲜明代表意义的地方文化资源,有九芝堂的包装和王致和的图标等。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如广西桂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就是象鼻山和漓江,所以桂林的产品,如啤酒、三花酒、豆腐乳等,包装图标大多数是象鼻山或者漓江的图案。又如在初中美术八年级《小泥塑造型》和《折纸动物造型》这两节课中,泥塑和折纸动物都是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的代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去搜集我国有关泥塑和折纸动物的民俗文化资料。如江苏苏州的泥塑、陕西凤翔的泥塑、天津的泥人张、湖北黄破泥塑等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泥塑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和搜集广西壮族的民间艺术,如做绣球、刺绣等艺术,然后让学生比较广西民间艺术和课文民间艺术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会有深刻的了解。通过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对地方民间艺术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了解,达到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地方风土人情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风土人情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个部分。地方风土人情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内民族的生活、衣食住行、生产、习俗等;精神文化内容,主要是指民族生活的传承,如某一民族的节日习俗、礼仪习俗、语言艺术等。教师应以丰富的地域风土人情资源为背景,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和体会乡土文化的内涵,达到通过民俗文化美的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教学目的。在讲述民俗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在春节的风土人情。如北方人喜欢在春节包饺子,南方人不喜欢吃饺子却喜欢舞狮子,东北人过春节喜欢扭秧歌,壮族人在春节喜欢包粽子,这些都是风土人情的差异。在查阅完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增强学生有的情感体验,使其找到内心的归属感,从而达到美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目的。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2

企业名称、公司性质、法人、联系方式、注册资金、经营范围、企业简介及近3年财务经济状况。

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项目建设地点、项目起止年限、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建设背景、项目战略规划、市场定位、资源优势及有利条件。

3、项目资金情况

项目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等是否有限制)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自筹、申请国家补贴、贷款)

4、项目产品方案

产品方案、产量、用途、产品特点,质量指标及预计售价。

5.工艺方案

生产工艺综述、工艺流程图、工艺简述、项目产品专利情况

6.原辅料及其燃料动力消耗

项目产品原辅料消耗量、质量要求、运输方式、储存方式、周转周期、最大储量、原辅材料价格及物料平衡、水平衡。

7.设备选型

设备来源、规格、型号、价格、功率、设备优势及特点简述。

8、土建部分

项目占地面积,建、构筑总建筑面积,道路及停车场地面积、绿化面积、容积率、绿化率等等技术指标。

土地来源方式及价格、土地权属性质及使用年限,是否存在拆迁问题。

总体规划、建筑方案及结构形式、项目所在地的区域位置图、建筑总平面布置图。

9、公用工程方面

1、供电电源基本情况(变电站名称、电压等级、线径规格、输电距离等)电价;

2、水源基本情况(取水点地名、枯水期最小流量、水质、取水方式、输水距离等)水价;

3、外部交通及通讯状况

4、水、电、燃气价格及供应情况及公用工程说明(消防系统、供暖系统、配电室、空调系统)及主要设备明细表。

10、项目安排

项目组织机构设置、劳动定员情况及数量、人员工资、工作天数及班制。项目建设期和项目计算期。

11、财务方面

项目预计收入基本情况。

12、相关图件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图

3、项目主要土建工程平面设计图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3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下图,回答1~2题。

1.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大量科技的创新

D. 三大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2.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 A-B-C B. B-C-A

C. C-A-B D. B-A-C

地理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回答3~4题。

3. 运用RS技术可以 ()

A. 测量上海耕地面积

B. 精确获知自己所在的位置

C. 为商业网点选址

D.了解上海的土地利用现状

4. 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某购物网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GIS分析,实现就近网点配送

B. 可以通过GIS技术,追踪包裹的位置

C. 可以通过RS技术获知各配送网点的库存

D. 可以在GP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最佳配送路线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B. 气候干旱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 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 土地荒漠化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有关

6.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是

()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9题

7.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B. dC. eD. g

9. b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决定性影响因素是()

A. 光照、热量充足 B. 土壤肥沃

C. 有灌溉水源 D. 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渭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 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 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11. 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 旅游 B. 发电

C. 养殖D. 防治水土流失

12.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

①流速降低②加快泥沙淤积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 关于甲图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干旱

B. 该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而广泛

C. 该区域夏季气温比较低

D. 该区域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14. 乙图所示区域北部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湿地破坏B. 雨林锐减

C. 酸雨D. 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 有关该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 该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C. 该省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调入省

D. 该省洪灾频繁

16.该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应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 钢铁工业B. 化学工业

C.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D. 电子工业

17.该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草场退化②酸雨③水污染④资源枯竭⑤土地盐碱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材料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19.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20.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违背可持续发展区际公平原则的是 ()

A.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日益加剧

B.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C.地下水逐渐增加,水循环加快

D.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完成21~22题。

21.我国稀土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增加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加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改善环保条件

24.西电东送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 B.CD C.DED.AE

25. 该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 增加就业机会

D. 不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下图为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1978~2007年,该省()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27. 1990年以前和1990年以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二、综合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

材料二据《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9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后各类企业陆续开工,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的现象在各地拉开战幕,“民工荒”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材料三劳动力争夺折射出的是中国近年经济格局的变化:2011年1月,仁宝集团成都生产基地开工;2月台湾纬创集团成都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富士康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此外,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如果a、b箭头表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互补,则a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b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等,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性特征。

(2)“用工难”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请结合材料提出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3)分析大量产业加速西进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9.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表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1)A地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A地农业以_____________业为主,B地以____________业为主。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3)据图表分析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3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分析A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据图乙中信息判断,水资源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解决该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31.下图是某区域水系分布图,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根据当地资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该地应优先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____,并简述其原因。

(3)乙河段易形成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

32.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洞庭湖萎缩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分析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 B2. C3. D4. A5.D6. A7. D8. C

9. C10. B11. D12. A13. C14. B15. D16. C17. C18. C19. D20. B21. A22. B23. C24. D25. D26. B27. D

28. (1)廉价的劳动力 矿产资源资金技术开放

(2)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民工”待遇。(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如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东、西部地区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29. (1)温带海洋性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畜牧 种植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高

(3)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任答2点即得满分)

30. (1)春旱、夏涝、风沙、土地盐碱化等。(任答2个即得满分)

(2)黄淮海地区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防治水污染等。

31.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倾斜。

(2)水能;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水系密集,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3)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乙河段弯曲程度大,排水不畅,泥沙易淤积,形成“地上河”;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增加汇水速度,加剧水土流失。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GIS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4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傅肃性.世纪之交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1999,(2):17-23.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5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不断加大,致使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也使得土地资源所蕴含的利益不断上升。政府对土地的征用也越来越频繁,在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加上土地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制度的联合作用下,政府收购储备土地制度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从而引发的收购纠纷不在少数。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有效的对土地收储运行工作进行管理是一个大难题。

1 土地收储的历史和我国的现状

土地储备这一概念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在1896 年提出的,之后在欧美也曾经推行过。这一概念的提出有许多客观及主观的因素,例如,城市发展中速度超出预期,人口数量不减反增,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个城市住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不然会导致地价的变化,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导致城市发展呈现虚晃现象。同时,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公共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土地价格过高,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致使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甚至是不能建设。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地储备应运而生,通过土地储备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在我国,土地储备初探起始于1996年土地发展中心的建立,之后也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我国土地收储制度起步较晚,但到2001年8月底,我国土地收储制度已经小有规模,到2008年,土地收储机构已经超过2000家,土地收储制度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过快的发展速度所引发的不然是制度的不完善,各大问题不断显现,使得土地收储制度的优势得不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 土地储备融资现存问题

2.1 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土地储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金循环,因为土地储备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担保,如何没有巨额资金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那么收储工作将无法开展。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法的资金来源渠道有3种。土地出让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或相关机构给予土地储备机构的拆迁补偿费、土地开发费以及征地费用等一系列开支;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中有一项是土地收益基金,在土地收储机构进行土地收储时,财政部门会从土地收益基金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土地储备资金;就是贷款,在上述资金不足以开展收储活动时,需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向银行或是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

从上述3种资金来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资金来源所获取的资金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来源,因为这部分资金是在收储工作完成后才返还的,在收储工作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无法动用这笔资金;财政部门所给予的资金数量较少,与工程浩大的土地收储工作所需资金相比根本就是凤毛麟角;最后,就只剩下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条途径了,然而想要获取足够资金的贷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综合上述内容,可见我国土地收储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2.2 贷款期限与储备土地运营周期不能相互适应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过相关政策,要加大对土地收储贷款发放的资金额度,但是就贷款期限而言,却被控制在了2a之内。正常情况下,土地收储的周期较长,而整个周期中最不能离开的就是资金,也就是说,土地收储工作是一项资金使用周期长且密集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都需持续4~5a。

由于贷款期限与收储土地运营周期间存在的差异,加大了土地融资的难度,也加大了已经获取融资的土地收储机构的还贷风险。

2.3 利率波动引发的还款风险

由于土地收储工作的运作周期较长,在此期间,银行利率很有可能发生变动。结合上述讲到的,银行贷款周期短,在整个收储工作过程中,很有可能需要多次向银行贷款,也就是利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利率上调的现象,那么会使土地收储机构面临巨大的危机,土地出让幅度会大大下降,机构大类的资金被积压在土地上,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还贷,导致其后期工作难以开展。

2.4 土地储备贷款方式存在问题和风险

土地收储机构的融资渠道单一,仅剩贷款这一方式,但是这一仅剩的方式也存在问题和风险。贷款通常分为2种,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其中,信用贷款是较为可靠的,因为信用贷款是根据贷款人的信誉而确定贷款额的,土地收储机构都是由政府委托的,信誉度相对较高,贷款难度不大,但是贷款额度却有限。

3 解决土地收储融资问题的对策

3.1 加大资本金投入, 提高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我国土地收储之所以会产生信用风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如何确保土地收储机构能够得到优质的贷款,土地收储机构又如何能保证贷款能按期还本付息,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合理资金结构的建立离不开大家的配合。具体的加大资本金投入的方式可以包括将土地净收益的一部分资金划拨到资本金中,而这个比例问题则可以根据收储规模及进度稍作修改,比如,在初期,这个比例可以大一点,后期资金达到一定规模时,这个比例就可以小一点。资本金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标准才算足够呢?这就需要结合土地所在地的城市情况而言了,如果是中等城市,那么最初资本金需在5~10亿元,周期控制在5~8a较为合理,最终所需资本金总额需达到15~20亿元。资本金达到标准了才能降低融资规模,从而提高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3.2 拓宽融资渠道, 进行融资方式创新

上述讲到的一大问题就是融资渠道单一,所以觉得土地收储融资问题的一大对策就是拓宽融资渠道,并对融资方式进行创新。就目前已经有所规模的创新融资方式而言,就土地信托化融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各方还需作出更大胆的让步,例如央行改变投资政策,允许地方发放土地债券等,优点多多。银行贷款利率肯定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机构可以按照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标准制定政府土地债券,做到惠及百姓又降低自身的还款压力;融资空间放大,不受时间和规模的限制,给百姓提供更多的投资方式;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无度放贷现象,借老百姓的钱到期一定要还本付息,不容有失,也不敢随意挪动,监管力度大大增加;债券利率可以灵活控制,受银行利率波动影响较小;丰富债券市场。

3.3 按市场规律运作, 减少行政干预

市场是无形的手,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政府过多干预,会扰乱经济活动,从而促使进行发展有违经济规律。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政府垄断经营与行政参与不是一回事。所以,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土地收储方式,限制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

3.4 提高土地收储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建立与收储规模相适应的融资体制

土地收储是一项大工程,但是政府在确定土地收储规模时要考虑到自身能力问题,不能做一件明知道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土地收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在整个收储过程中,需要对每一项工作都严格监督,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得到强有力的实施。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地基处理;探究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众所周知,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在逐渐增加,传统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构建出新的能源。水利工程是新型的能源产出结构,也是现今电能的最有效输出渠道。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方面时非常关键的,下述就对地基处理进行简要概述。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问题简述

现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建设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下,大多施工现场地基的土壤含水量过高,比较容易被压缩,换言之,土壤的组成结构无法承载水利工程的总体重量,也就使得工程建设的质量并不乐观。基于此,为了有效的提高水利水电施工的综合质量,就需要从压缩性和承载力入手对土壤进行改进。如果地基处理不完善,就会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巨大阻碍。另外,我国的一些特定地区,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地质比较恶劣,在构建土石的防滑结构上就容易造成不牢靠。同时地层土壤较为松软,一旦工程建设完毕就容易出现坍塌以及沉积等隐患[1]。

2.水利水电地基施工要求简述

在构建水利水电工程前,必须要提前对地基进行分析,合理做出规划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施工。通常施工要求需要满足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完善施工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施工的基础,也是保障施工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全方位的了解地质、土壤等基本信息,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和审核策略。例如,施工人员的分配,施工过程紧急问题的处理方案以及计划分析等。只有完善的施工准备工作,才能够为施工整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其次就是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在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质量监测,顾名思义,“监”值得就是监督管理,“测”指的就是检测。只有完善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才能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控,从而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3.水利水电地基优化策略分析

3.1充分运用新材料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应的处理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对新材料的不熟悉大多工程施工都尽可能降低新材料的使用,所以导致施工的整体发展并无明显进步。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水利水电地基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讲新材料逐渐推广应用其中,只有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但应注意一点,无论是在传统材料以及新材料的下使用上,都要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切记盲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所使用的新型材料符合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需求,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3.2合理应用加固土壤技术

土壤加固是当下水利水电地基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方式进行加固。是现今地基施工中较为便捷、效果较好的优秀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土壤中添加一些化学材料,以此为基础来对土壤的整体性能进行改善。通过该方式进行加固的土壤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的负载能力和抗变性能。将其应用与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建设中,能够很好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3.3完善地基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通常较为复杂,工作量较高,而且对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标准。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地基的质量,就需要对地基的施工技术进行优化。特别是在对预埋管线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避让地下线,这样才能使工作变得简单便捷,从而为土壤的加固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3.4合理的应用新型处理技术

在水里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地基较为松软的情况。这些松软的土壤大多是由于地下含水量较高、孔隙较大、压缩性较高以及抗剪能力较低引起的。这也就使得该部分的土壤处理起来较为复杂,无法很好的满足施工的基本要求。通常在该土壤环境下进行施工,工程容易出现开裂、沉降以及稳定性较差的情况,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施工的整体质量,严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给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合理的应用新型的水利水电地籍处理技术。具体主要分为下述几点。

3.4.1换土和强夯技术应用

在现今的水利水电地基施工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换土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优质沙土来对较为松软的土壤进行更换,应用该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降低由于松软土壤引发的沉降等情况。强夯技术则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打击,从而降低土壤内部孔隙率,提高土壤的密度并将土壤内部过多的水分挤压出来,以此来提高土壤的承载性能。通常地基处理中,采用一种就能够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求。但如果要求较高或土壤较差,就需要将两种技术联合使用,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提供有力支撑[2]。

3.4.2加筋和桩基技术应用

加筋和桩基技术是现今较为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其具有加高的可行性。其主要就是通过钢筋或桩基的方式来加固土壤,提高土壤的承载力,保障土壤的稳定性。现今,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钢筋混凝土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一些典型的混凝土均有较高的抗剪性,能够有效的满足地基和工程所带来的压力。但由于该技术成本较高,也使其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在采用该方式进行时必须要以工程荷载需求和造价进行选取[3]。

3.4.3动力排水和旋喷技术应用

动力排水和旋喷技术主要是对含水量较高的土壤进行工作的。其通过吸取土壤水分并将其喷出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该技术通常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相应的成本也较高,以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笔者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排水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一定会构建操作相对简单且造价低廉的土壤加固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土地资源较大,也使得土壤环境较为复杂,而一些土壤较为松软的地域就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地基的建设造成阻碍。因此,为了提升地基的稳定性,保障水利水电施工的整体质量,就需要采用化学加固、完善水工技术以及采用新型技术等方式来确保地基处理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保障地基的稳定性与荷载满足施工的整体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水电施工的整体质量,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支撑,为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邱文钰,宋林中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有关不良地基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0):239-239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7

一、实证结果分析

1.土地资源储备风险的DEA模型分析

由于数据包络分析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评估问题,符合储备土地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特征;另外,数据包络分析无需量纲的转化,更不需要人为地赋予各个评价指标权重;而且,数据包络分析无需设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具体形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认为模型设定时产生的错误,也不需要进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最后,数据包络分析需要数据比较简单,大大降低本文所给数据的冗余。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用EXCEL对项目计算效率进行排序,剔除效率值最低的十个储备方案分别为下表:对上述灵敏度分析的解释是(以项目8为例):其他项目(不包括项目8)的有效线性组合可以达到与项目8相同的单位面积预期收益,而单位面积的还款额度为62.937元/米2(比项目8低了36.431元/米2);单位面积出资额度为41.624元/米2(比项目8低了24.094元/米2)。

2.土地资源储备风险的spss软件分析

这是运用同一份数据资料,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储备项目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以下是运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因子分析:对数据资料进行适用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到0.581〉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05,说明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根据因子分析的原理,可以知道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其中包括各因子的特征、各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各因子方差占总方差的累积百分比,还可以知道提取若干因子后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积方差百分比。提取的前3个特征值的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6.6816>85%,符合要求。因此提取3个因子加以分析。为使提取的因子更具有可解释性,采取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简化因子载荷矩阵的结构,从结论可见,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可根据上表进行分类,将10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2、X5、X6、X7、X9、X10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是财务净现值、项目投资总额估算、申请贷款额度、银行批复额度、总收储成本估算、预期收益等六个方面反映现金数额,因此命名为财务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3、X4有较大的载荷,财务内部受益率、动态回收周期反映流动速率状况的,因此命名为速率因子。第三个因子在指标X1、X8有较大的载荷,反应的是收购的情况,因此命名为收购因子。运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而得到各因子得分。利用各因子得分,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因子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及排序结果,我们将这74个项目综合实力分为四个等级:72、74、73、71、57、48、66、70、68、56、69是风险程度较为安全的等级;67、64、50、22、59、60、61、53、20、58、55、6、63、19、52、43是风险程度比较安全的等级;44、47、51、34、46、65、17、5、40、29、62、42、37、49、54、15、12、23、33、28、39、45、41、32、25、21、35、1、18、31、38是风险程度较高的安全等级,16、27、30、26、10、8、36、9、24、3、14、13、11、4、7、2是风险程度最高的项目。

二、原因与影响分析

上诉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土地储备的项目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分析划分的四类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我们将这74个项目综合实力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风险程度很安全的等级,风险程度比较安全的等级,是风险程度较高的安全等级,是风险程度最高的安全等级。每个等风险程度较低的等级的项目中它们的特点是动态回收期较短,银行批复额度较大,预期收益较高。而安全较低的项目的特点是涉及拆迁的补偿人口数较大,申请的贷款额度较大而批复额度较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我们应该还需要尽力加强下列措施。关于土地制度的完善。正确认识城市土地储备面临的风险,有效规避与预防规划风险,是保证城市土地储备的高效运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一项必要手段。合理的分析不同行政区、不同土地级别和不同特征区域内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好的为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评价、土地储备实践与土地储备制度提供借鉴。关于土地储备的管理。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指出,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及当地人民银行相关分支行等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等共同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8

近年来,我国中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强的统一性。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置的学习科目大都相同,都在学习统一科目、统一版本的教材。这些教科书如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往往是多个省份共用一个版本,版本的不同只是在编排的顺序或案例上有所区别,而实际知识内容没有较大差别。这些科目的学习都是核心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统一制定的。这就使得中学生毕业之后,学习到的知识都是相同的,全国一盘棋,而没有形成独特的地域特性,没有形成自身的属地文化。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往往不甚了解,不知道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发展规划等。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乡土地理课程的开设,可弥补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属地文化,使学生热爱家乡,从而形成爱祖国的情操。同时,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由于乡土的综合性、区域性和范畴动态性使得各种地理概念在乡土地理这个小区域内能够得以体现,乡土地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学习的距离,在小区域中掌握和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此外,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通过课外活动了解家乡状况,在参观学习、研究讨论、课外调研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从我做起,自觉保护地理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独特的属地文化,使其具有能够区别于其它地区学生独特知识和独特内涵的能力,富含浓厚的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清末新政时期。建国以来,乡土地理课程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对于乡土地理课程及教材编写的各种文献和专著也相继发表。王静爱、董晓萍等编写的《乡土地理教程》中提到乡土地理教学要具有地方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袁孝亭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中提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要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地方性和实现性原则,我国目前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多采用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郑一帆在《启发性原则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中针对文字表述、图像组织和练习设计三方面,与启迪思维密切配合做了阐述。此外,在地方院校的学报中还有许多关于乡土地理教材结构、编写原则的相关文献。还有以江苏地理、贵阳地理、泉州地理等乡土教材编制为例的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反映了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编写原则、编写特色。但这些内容大多是通过宏观阐述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问题,尽管有对地方乡土地理教材的实证研究,但只是以当地地理特征作为实例对编写特色进行解释,缺乏就某一具体区域分析如何具体地实施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编写要求,缺少对编写内容的梳理,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没有在教材编写中得到解读。同时更多的文献发表于2005年左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属地文化的角度出发,就某一具体区域,通过梳理相关地理知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归纳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一般内容,为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提出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实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当地人”,是了解当地主要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未来展望的人。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中,就要涉及到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事政治等相关内容。下面以北京市丰台区乡土地理教材为例,做简要分析。

北京市丰台区的乡土地理教材为1997年出版的乡土地理教材《丰台区地理》,2002年出版的地方课程《探索丰台》,还有1997年出版的区情读本《知丰台 爱丰台》。

《丰台区地理》一书中分专题从卢沟古渡口与北京城的兴起,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优越的自然条件,首都重要的副食品、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和科技事业,前途广阔的旅游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城镇七个方面对丰台区做了介绍,开篇简要介绍丰台区的面积人口和区划等情况,最后配有简单的参考练习和实践活动。《探索丰台》一书中,通过丰台科技园区、方庄小区、卢沟桥等具体有特色的区域以探究活动案例的形式介绍了丰台区,书后附有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案,给予学生其它方面调研的帮助。《知丰台 爱丰台》一书中分章节介绍了地理风貌、历史风云、交通邮电、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古迹名胜园林、名人英烈和丰台区的明天九部分内容。

梳理这三本教材,有用传统章节形式编排内容,有用专题形式编排内容,还有用探究活动形式编排内容。但这些均有其教材共同特点,即都涵盖了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风貌等,更多涉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即社会经济部分。总体上对丰台区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探索丰台》中,以探究地区特色人文环境为主,对丰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民生民情以区域分析的方式进行了介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部分的要求是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乡土地理是小尺度上的地理环境,通过丰台区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分析,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完成培养学生属地文化的功能,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对地域内的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地形、气侯、自然资源等的描述。

人文地理环境部分:对地域内的城镇发展史、社会经济、交通邮电、教育医疗、旅游资源、主要产业、名人名家等的描述。

区域分析部分:对地域内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区域分析,探究其兴衰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时事政策部分:对地域内未来国家规划方面的重大政策,重点投入建设项目,地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的描述。

实践活动部分:对地域内开展小型的课题研究,调研活动的方法指导和选题建议以及评价方案。

在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方式上,采用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相结合,突出区域的综合性,对于学生学习必修地理教材中的区域综合分析提供帮助,可以更好地完成讲述乡土地理知识以及探究活动的任务。同时注重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精神文化的作用,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

四、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建议

(1)开展授课内容调查。学生是教材学习的主题,尤其是学习身边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授课内容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哪些乡土地理知识感兴趣,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更能体现学生的属地文化。

(2)体现属地文化渊源。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最能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地理事物,这其中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渊源。着重于这些方面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体现属地精神,培养学生的属地文化。

(3)注重精神文化作用。当地经济发展蕴含着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延续。在描述当地经济取得的各种成就时,注重体现劳动者创业的文化精神,是学生树立属地文化,增强自身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强化乡土区域分析。地理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综合的分析方法,但给出的区域案例往往是大尺度、距离学生较远的地区。将乡土地理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地区以分析区域的方式编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分析方法,更好地学习必修地理课程。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9

采矿权;优化组合;设计方案;运行

1.采矿权概念与内涵及所隐含的矛盾根基

众所周知,采矿权与探矿权,一并成为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石。采矿权虽然被系统地法定化,但是其在设定的根基处存在着缺陷,为相应采矿权运行设置埋下了先天性的不足。限于篇幅,本文只论及采矿权。

A.采矿权法定性的情况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第5条明确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表明物权是法定的:物权的种类或类型以及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并排除当事人对物权种类和内容的自由约定或创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中指明了采矿权的含义。为此,采矿权种类和内容的法定性可以为《物权法》所基本认可。

B.采矿权内涵中隐含的根基缺陷及其影响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款规定:“采矿权,是指在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这样的含义有以行政特许的方式设立物权之缺陷,使得采矿权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权能变幻多端,导致“法定”不定的结果,而且在设置运行中显示的矛盾性“经久不衰”,很可能使得矿政管理工作走向尴尬境地。

2.采矿权在法律与现实中的变幻及其矛盾解析

采矿权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观相面面。同时,根据现实中的不同需要,在性质、内涵、效用上,摇身频变:特许权、物权、用业物权、使用权、所有权;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费、采矿权出让价款等等,使得采矿权内涵与运行设置形式犹如跳蚤一般,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简单划一,不得“认祖归宗”。

A.结合行政许可法理解采矿权的内涵缺陷

a.采矿权在矿产资源法中表现为特许权

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采矿权来源于行政机关对开采和取得行为的许可,但行为许可产生的只能是行为权利,无论是从文字表述上,还是从上述细则的条文描述上,采矿权都属于行为权利,不属于物权,但该细则在采矿权含义表述时有戏剧般地把行政特许权与物权镶嵌之嫌疑。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因而,从形成机理上说,采矿权应属于行政特许权。

b.采矿权被设置成行政特许权的缺陷

正如卫生许可证取得者享有的是特许从事某种行为的权利,并不产生什么物权一样,采矿许可证取得者享有的也只是开采、取得等行为权利,不是物权。《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对采矿权法定含义的缺陷在于迷失了矿藏的国家所有权,对相关国有资产的流失存在着原始的诱发性。如果一味地把特许权与物权挂钩,许可从事什么行为,就能收取某种价值,那么依法行政的风险将会在现实的呼唤中展现出来。总之,以“许可你微微一笑,我就可以收取十元钱”的机理设计物权,在逻辑思路上肯定是有瑕疵的。

B.采矿权变幻导致设置与运行中的矛盾揭示

a.探明客体,采矿权有时担当物权之职能

为了弥补《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把采矿权作为行政特许权设置的缺陷,一些规范性文件对之作出了偏离性的安排,尽管与《立法法》规定精神不一致,但避免了采矿权在现实的运行中出现暂时的“休克”,一次次新文件的颁布,尽力维持着采矿权的活性。例如,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文件)规定精神,现实的采矿权是作为物权来对待的,被当作是用业物权、或物之所有权。其中采矿权的出让,出让所指向的客体是什么,是被许可采掘的国家矿藏资源或矿产资源,还是所采掘对象周围不可动的和采掘后负有义务恢复的空间状况条件。虽然就价值而言,应该出让的是前者,但笔者下文详细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出让的后者。

b.就运行方式而言,采矿权是用业物权

根据所授予的采矿许可证的内容和相应的处置行为分析也可以验证采矿权是物权,而且是用业物权。但是其客体是什么?如果出让的是用业物权,在采矿许可证中设置的用业期限届满时,该权是要向出让者回复的。但矿产或资源被挖掘后,采矿权人取得了所有权,并予以占有和处置,不必逆转,所以在现行矿藏资源专门的法律体系中,采矿权所指向的客体应当是被采掘矿藏资源或(和)矿产资源的周围条件,不是被许可采掘的矿产资源。对如此空间条件予以了利用,就形成了客体为矿藏资源自然赋存空间的用业物权。

c.采矿权作为用业物权的客体所及范围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采矿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号)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划定矿区范围是指登记管理机关对划定矿区范围申请人提出的可供开采矿产资源范围及拟设开采工程分布范围的立体空间区域,依法审查批准的行政行为”和第三十八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接收采矿权登记申请资料后应出具回执”,表明了所登记之权是用业物权,客体所及范围就是可供开采矿产资源范围及拟设开采工程分布范围的立体空间区域,是“采掘活动所占的空间和周围必要的空间”,也就是上文提及的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空间及必要的操作空间。

d.采矿权作为用业物权的运行弊端

采矿权作为用业物权在现实中运行也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实际操作中用业物权是有偿的,被收取了有偿使用费,但这种费用有时会存在着不合理性。正如购物者买了商场的物品并支付相应的所有权价款,如果还得支付从成交地点到取至商场门口的使用费用,可预知的使用期限又是很短暂的,而且通常被交易双方预知或为习惯所认可或容忍的,那么这种情形下,店主这样做是很不合理的。同样,在收取矿产资源所有权价款的时候,外加这个周围环境的物权用业使用费,其公平性值得商榷。因为《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规定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为对方当事人履行契约权利提供必要条件属于诚实信用范畴。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篇10

一、农村德育课程乡土化概述

在本文中,德育课程的乡土化主要是指思想品德课程的乡土化,就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注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使得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地方性,以此来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目的。

实现农村德育课程乡土化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道德水平,对于有效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弥补思想品德教材偏于城市化的缺陷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里的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的安排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深化,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简明、富于情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多样化的国家,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农村,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不管哪一个版本,设计编写都忽视了我国地域的差异性,选材的内容偏于关注城市而忽视农村。在新教材中不难发现,所选的图片、事例等几乎都是城市生活的内容,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较远。另一方面,新教材中倡导学生广泛搜集各类信息,进行社会实践。但却无外乎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纸杂志、运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信息,这在欠发达的农村学校是很难实现的。这样的教材,不适合在农村实用,明显影响了农村思想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乡土资源,将农村具有乡土特色的素材运用到德育课程中将会弥补思想品德教材的缺陷,使思想品德课程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上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提升了农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凸显农村教育个性。

同城市比起来,在农村初中学校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供学生去查阅资料,也没有便捷的互联网供学生随时查找信息,更没有博物馆、科技馆等供学生去参观,同城市现代化、便捷的教学资源相比,农村在这些方面显得比较落后。但是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风情等,如果能够将农村独特的资源加以发掘、提练、整合以后运用到德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让农村学校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不至于总是落后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更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资源,找到了农村教育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教育风格。

3.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德育课程乡土化中包含着对地方文化的提炼、整合与创新。德育课程实现乡土化有效地挖掘出了地方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歌、风俗等,使我国长期自发传承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走进地方教材与课堂,这是对我国农村生活文化的尊重,也弥补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乡土德育课程对地方文化的挖掘让学生了解了地方文化,将来有机会发展地方文化。这样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二、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资源的开发被提出,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尤其是乡土资源。

(一)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的现状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乡土资源没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由于代课老师的专业限制以及思想品德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以及对课本材料的简单分析上,学生身边大量宝贵的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能得到开发和运用。

(2)乡土资源得到少量自发的开发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地方会涉及到乡土资源的利用,但并非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只是老师无意间想起来,随手拈来,而没有经过加工和进行深入挖掘的乡土资源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3)乡土资源得到有意识的开发,但是没把学生发动起来。

有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刻意的联系学生的学生生活的实际,将学生能感知的、可触摸的乡土资源和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乡土资源糅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乡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教师来发掘乡土资源是不够的,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乡土资源所起的作用还不够大。乡土资源的全面、充分开发,不仅需要教师自己努力,还需要教师把学生发动起来一起开发。

2.课后活动

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乡土资源还应该在课外活动中开发乡土资源。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初中开展的课外活动并不多,而在课外活动中开发的乡土资源也很有限。

3.课后作业

目前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后作业中,乡土资源很少能够得到开发。无论任课教师还是练习册的编写者,没有注意运用乡土资源来编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情境化练习题。在目前的练习题中更多的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查,情境化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较少,即使在这些少量的情境化的题目中,所设置的情境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多少联系。

(二)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的策略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不仅要积极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本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特色文化或发生在本地的学生和教师参与或听说的事例。比如可以利用农村的发展变化实例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是有真实感触的。当然一些反面的事例和材料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乡村生活对农村学生的品德形成有重大影响。思想品德教材的例子远不如现实的例子有说服力,因此可以借助一些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的例子来增强课堂的说服力,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程实现乡土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

2.作业和考试

在作业题和考试题目的设计中,学校领导要积极组织代课教师一起讨论、商量。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注重增加情境化题目的比例,并且在在这些情境化的题目中要注重开发乡土资源,更多的运用乡土材料。

农村的道德教育关系农村学生的发展,关系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农村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农村的道德教育必将迎来它的春天。(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2] 武淑清,孟维杰.我国地方课程的政策演化与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