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1:41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1

关键词:舞台美术;叙事转向;新媒体

“后戏剧时代”的演出生态正走向以“表演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戏剧演艺及舞台美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演出语汇和艺术形态。新媒体技术推动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其功能也超越了过去对剧本的简单读解,而转向了更为主动的叙事设计。舞台美术正越来越多地扮演着“视觉导演”的角色。

1舞台美术在新艺术生态中扮演的角色

20世纪以来,西方表演艺术从亚洲和非洲艺术中汲取了养分,欧美戏剧理论逐渐脱离了“剧本倾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表演”为转向的后戏剧时代,更多超越剧场的表演艺术比比皆是。传统的戏剧语境、戏剧观念、戏剧要素概念和定义几乎被颠覆。戏剧理论中的关于艺术与技术、时间与空间、文本与图像、舞美与导演、观众与演员等相关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后戏剧时代的舞台美术类型越来越宽泛,新的戏剧生态中的舞台美术超越了对剧本的简单读解,扮演了越来越多的导演角色,叙事的转向成为当代舞美设计的主要特征,舞台美术叙事也是一种对文化理解的方式。

另一方面,舞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中一个分支,与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观念是同步的。20世纪初,照相术的发明,架上绘画的传统权威被打破,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偶发艺术等现代美术思潮逐渐替了架上绘画,这些先锋艺术流派越来越关注观众在艺术创作中的中心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网络交互艺术等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新媒介艺术,它与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表演学科紧密联系,各种媒介之间的碰撞,转换出了众多跨界的新艺术类型。行为、绘画、建筑、动画、电影、装置甚至手机、无人飞机都将成为舞台美术表现的元素。舞台美术融合了当代所有视觉艺术的新观念、新材料和新方法,站在了当代视觉艺术实验的前沿。

2舞台美术创意的叙事转向

说故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说故事的概念广泛被运用于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中。讲故事的策略研究早已成为设计、美术等视觉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当前,包括舞台美术在内的视觉叙事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舞台美术是以图像传播为核心的视觉叙事艺术,图像叙事的文本形态改变是由传播技术进步带来的。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静态图像叙事和动态系列图像叙事两类,这两种叙事文本有着各自由不同的表述机制。舞台美术、雕塑、设计等视觉文本比较特殊,不像小说或电影等叙事文本结构那样清晰,有时叙述的是一种观念、时尚和文脉。图像的符号能所与指相互漂移,叙事的建构必须要依靠观众的上下文语境去补充。多个符号以一个主题预设形成符号形态的因果关联并富有意义,这样的象征性设计才具有叙事性。舞台美术叙事是叙述主体通过参与的戏剧事件组织在一个特定时空和意义向度的设计符号文本中。事件(信息)传达的语境足够刺激和唤起受述者的记忆和联想,从而产生连续的心理感受完成对物的综合体验。

纵观世界舞台美术发展史,从古希腊背景、透视舞台、条屏布景、投影拼贴到今天的各种新媒体演艺探索。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美术在营造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戏剧叙事的呈现需要依靠舞台视觉空间的调度,导演通过舞台上的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的迁换完成戏剧文本的视觉阐释。新媒体互动技术为舞台叙述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觉表述方式,影像叙事从表层融入舞台叙事的内在动因中。舞台布景的调度和转换更为流畅和自然,多样化的戏剧类型使得舞台美术表现出超越传统的物质设计,全息摄影、增强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让舞台美术发挥了传统设计无法达到的艺术想象力,舞台美术作为戏剧故事空间的作者,在戏剧演出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动的叙述者角色。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舞台美术叙事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各类动作捕捉技术、增强现实技术、MAX系统、可穿戴技术、实时交互软件不断涌现,为当代舞台美术叙事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实验解放了舞台空间,舞台美术叙事风格呈现出简洁化、交互体验化的特征。

(1)舞台美术叙事空间的简洁化。新媒体技术广泛使用使得舞台美术风格简洁化得以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舞台空间,降低了制作成本。无论是对戏剧故事环境空间的体现,还是叙事空间视觉调度的造型美,新媒体成为叙事媒体转换过程中的剂。20世纪80年代,黄佐临先生提出的“写意戏剧观”影响了像徐晓钟、田沁鑫等老一辈导演的艺术创作观,中国传统艺术的虚实相生的空灵美学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广泛应用。今天,新媒体技术实验把这些传统美学推向了极致。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在北昆《牡丹亭》的舞台美术中,大胆提取园林象征元素,用半壁太湖石、牡丹亭、印章、勾栏等几个代表性象征符号,这些系列符号序列消解了园林具象的物质性,却赋予其精神性的梦的空间。舞台新媒体投影技术实现了“画里画外”的多框架叙事模式,舞台整体风格清新、简洁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2)舞台美术叙事空间的交互体验。交互体验是新媒体戏剧叙事的又一特征,也是一种特有的观众体验方式。所谓的交互体验简单地来说是戏剧叙事更关注观众的参与,着眼于将故事空间、叙事空间、观众心理之间形成传播信息的互动效应,观众、演员、舞台美术、导演成为戏剧叙事的共同叙述者。目前舞台交互技术主要分为四种体验方式:实景式体验(如《印象・刘三姐》)、互动式体验(如《极限震撼》)、沉浸式体验(如《马克・努比的预言显现》)、多感官体验(如《宛如水中的鱼》)等。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新媒体舞蹈《极境》,利用红外线追踪装置,实现了演员与背景的互动,还利用KINECT体感捕捉技术,让舞蹈动作与背景中的企鹅等极地动物形象形成逻辑映射,这种互动技术表达了极地科考队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2

【关键词】微电影;结构;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2-04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不断壮大,电影也被圈进了“微”家族中,诞生了微电影。它的出现冲击着网络,冲击着大众的生活,由它引发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微电影以其微时、微制作、微平台播出三大特性深受制作者和观众的喜爱。它打破了人们对电影固有的想法,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回归到了人人皆可参与,真正地走进百姓生活中。微电影的诞生不过才三年的时间,可谓是方兴未艾,探其原因,总的来说这个新事物的诞生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大众的需求。微电影虽然不比电影这种成熟的传y艺术,但微电影属于电影,所以微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把电影和网络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随着微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微电影创作中,对于微电影导演而言,如何把握微电影的结构与节奏是避不开的问题。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最关键就在于其结构简练紧凑,节奏较快。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微电影导演的微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微电影的概念及主要元素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重在“微”字,即:微型电影。很多专家学者给微电影界定过含义。

百度百科将微电影定义为: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沈阳报》编辑陈凤军曾经给微电影的定义是:在新型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秒)放映”、“微周期制作(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一部)”的视频短片。这一定义是从微电影本体的属性来概括的。

而近年的网易电影节对微电影的界定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摄的拍客视频,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平,并以创意取胜,而且便于随时下载及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和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电影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影影片时间、制作周期、投资规模相比院线电影更少、更短、更小,而在制作水平方面,又有较高的质量,不同于普通的短片。

(二)微电影的主要元素

1.微电影的题材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区别,形式由最初的单向性传播改变为了多向性,而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微电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其应运而生的背景是后现代的碎片化时代,这种后现代化社会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让人们很容易变成一个徒有躯体而不去思考生活,没有意义的人,这同时也影响着影片的创作者。影片素材来源于生活,受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题材都是为了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很多真实感,这其中包括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叩问等。因此从微电影的题材上看,无论是那些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电影,还是草根作品或者广告微电影,内容上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亲情、友情、爱情一些真情实感的渲染,或是通过追忆来引出时代现状的进步或后退,以此来引起受众感情上的共鸣。随着微电影的不断成熟发展,题材上也愈发的多样化,并且题材与题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往往一部影片中兼顾了多种题材。

爱情题材是目前微电影作品中比例较高的题材形式,而其又主要与校园题材和青春题材相结合,主要将观影人群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中,以校园爱情和青春爱情为主打内容,旨在感动观影主体。笔者毕业作品《IF YOU》主要讲述错过的爱情,但在错过了一段爱情后,总会遇到另一个人在治愈自己的伤口。作品题材大众化,却有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微电影的叙事

一部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说,若想将它的艺术感染力无限放大,其电影本身的叙事也就是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基础,若无故事的支撑,根本就不会成就一部电影。

微电影亦是如此,可以说微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和传统电影类似却又有别于传统电影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与微电影外在的“三微”特征和其收看的便捷性以及传播的迅速等外在因素相比,内在的叙事艺术特征是让其持续受到关注和好评的决定因素。而其中细化出的严谨的叙事结构、适宜的悬念与节奏以及独特的叙事环境等构成了微电影后现代叙事特征上的独特风格。

(1)微电影叙事结构

传统电影主要是以情节的结构作为主体,最典型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也被绝大多数微电影所运用。但由于微电影的多种微特点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使得受众快速地融入到情节中,于是微电影对这个叙事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在这个简单的“首尾”接续式的结构中,再套进去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这就出现了一个镶嵌式的结构。不管是几分钟的微电影还是几十分钟的微电影,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结构。

同时,微电影的序幕、开端与结局、尾声都会尽可能地压缩,把冗长的部分去掉,甚至把开头结尾省略掉。发展部分会简单地带过,甚至也被省略掉。接下来才是微电影中心的部分,把所有省下来的时间以最大的篇幅来展现故事的高潮。《IF YOU》中笔者没有写出男孩和女孩分手的原因,只描写了恋爱时男孩对女孩的宠爱,分手突然而来,没有铺垫,直接进入高潮,突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所以选择这种直接展现高潮的叙事方式,首先这是由于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如果花大量的篇幅在开端发展处,那就成了传统的电影,便体现不出来微电影的“微”本质其高度的凝练,更没有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其次是观众通过影片中一些符号元素完全能够了解语境,不再需要人物的解释。

(2)叙事的悬念与节奏

在现在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人们很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性,在进行娱乐活动时比如观影同样会有这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即使是短时长的微电影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何让微电影在人们的空闲时间选择观看时迅速将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并且能够让其静下心来完整地观看完,途径之一便是巧妙设计故事的叙事悬念。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在剧情设计上就延续了传统电影叙述悬念的许多表现手法,同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新生的电影艺术形式,它的叙事悬念的设计要体现当下受众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和愿意尝试推理能力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并让其坚持到底把影片看完。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会很容易地将读者融入到剧情之中,这样对悬念的体验也就愈发真实。

3.微电影的视听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综合体,也就是由视听语言所构成。视听语言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微电影也同样是一种由视听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也有自己的特性。

(1)微电影镜头的运用

镜头是构成电影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对影片艺术效果和内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微电影在拍摄中,镜头的运用也和传统的电影一样,既需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镜头组接起来,也要根据情节的铺设来选择镜头的画幅、运动和长短,还有景别和拍摄角度。

(2)微电影色彩的运用

一部影片的艺术效果离不开该影片的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是可以用颜色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电影的色彩。不同的电影色彩的运用,会带来不同的意境,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微电影很多作品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采用一种或几种比较接近的色彩贯穿整个影片,这样一来,既为微电影省下了交代背景和主题情绪渲染的时间,也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在视觉上给观影者第一时间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氛围和影片的基调。

(3)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电影最早诞生之初是无声的,后来声音的加入与视频的融合使得影片变得更加饱满,成为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和画面如何结合,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处理,也是微电影视听语言创作中重要的内容。影片中的声音通常主要是由场景内的声音和画外音组成的,其中场内的声音主要指的是演员的对白以及一些存在的客观物体发出的自然声响,而画外音主要是依靠背景音乐的加入或者人物的旁白。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它不仅只是单纯地为画面做一个解释或是渲染,还逐渐成为了影片中表现情节的一个独立元素,通过声音可以更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带动影片的叙事节奏,渲染影片中的氛围进而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

二、微电影的结构与叙事分析

(一)微电影的结构特征

作为一门艺术的微电影,自然有其内在的结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结构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为影视艺术之结构,就是运用影视艺术规律对视、音频素材加以组织、构建,以形成具有完整故事性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主}、清晰的线索,以营造巨大的艺术价值,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剧本结构

微电影剧本,在其宏观的角度来看与以往的电影、电视剧剧本并无区别,都是视、音频创作的文本性脚本。然而,从其微观来看,其自身的文本创作应该具有其“微”的特点,这与微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电影在其剧作创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电影创作的本性,同时,也更应该使其故事性、情节性简练而不落俗套。由于微电影剧作结构的微小,在其创作中更应该凝练语言、聚焦思想,从整个构架来看,就是起端、发展、高潮与结尾。要想在微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构架活动,必须取精存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种就是多高潮与发展,略起端与结尾。这种现象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可以从开始就抓住观众投入激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发展得太快,也就是微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发展阶段,让受众还来不及“入戏”就马上进入了高潮,或者极难让受众从起点引起兴趣。

第二种就是有起有发,高潮迸发。此种现象就犹如正常的影视从起端到发展,而一旦达到高潮几乎近似结束,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结尾总使观众有未完之感,可以延续受众思绪。

第三种就是高潮为始,发展始尾,再续高潮。此种现象可以说司空见惯,犹如新闻报道,开始将微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高潮部分)简略地拉出,以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再进行微电影的起端、发展、高潮与结尾,但是,后者的高潮并非开始高潮的重复,而是在其基础之上丰富内涵,扩大容量,一语迸发,以完成微电影创作的内涵思想。

总之,在微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必须以其自身的特点为重,构架好全剧的整体,使微电影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或故事的简单描述,而更应该是对一种理念的宣扬、思想的散发,以此使微电影创作能够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2.视听结构

从视觉的影像方面来说,其组成的各种要素应该形成一定的结构特点,共同为影像的建构提供充分的内涵。其实,视觉影像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硕大的视觉结构,其内在的视觉元素共同为其服务,而各元素自身又有其独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必须存在这种意识。再从听觉的声音方面来说,同样,包含了其自身声音构成的元素,这些声音元素在一定的意义上共同构成庞大的听觉结构。

正是视觉结构与听觉结构的存在,才使得一种新的视听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微电影结构(亦即微电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微电影既有在空间上的视觉结构,又有在时间上的听觉结构,如此一来,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就有了一种新的结构,这就是微电影的时空造型结构。

3.叙事结构

如上文中提到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无非就是把事件、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以不同的手法、角度多种组合、构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其目的就在于表达一定的情感、思想与内涵。

微电影要想突出自身的特点,实现其艺术价值,必须依附于声音和画面来达到叙事的目的,再从多种角度的叙事中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其艺术价值源源不断地实现,以触动受众而起到社会效应。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需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时空造型结构的综合处理。在这期间,创作者必须加以注意叙事节奏的调整,使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与时空中能够有张有弛,形成峰谷交替的节奏旋律,从而进一步推动叙事的合理性与自然性。

在微电影的叙事中,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必不可少。画面可以单纯地叙事,声音也可以单纯地叙事,而微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如何巧妙地运用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或蒙太奇的手法参与叙事而不影响受众的视觉重点将成为其研究的中心,这也是在之后的创作中走向自身规律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微电影的叙事必须嫁接好镜头内与镜头外的关系,运用镜头视角与声音感知创作出多维的视听空间艺术,这将是创作者日后应把握的重心和不断培养的关键。

(二)微电影的节奏

1.剪辑节奏

剪辑节奏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律。它是对影视片总节奏进行的最后加工,是影视片总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体现出情节、镜头的韵律,是时间的艺术。微电影时间有限,可谓“惜时如金”,每分钟都承载着叙事意图或情感传达的表意作用。有些微电影在开场的1分钟内便将情节与人物要素交代完毕,可见对剪辑要求颇高。固定镜头、长镜头或技巧性的剪辑处理方式如叠化、淡入淡出、慢动作等在微电影中则很少被运用,即使是在感情传达的表现上也是点到为止。微电影将情节简洁化、省略化,以影片的内部逻辑来组接镜头画面,加大影片信息量,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剪辑节奏。

2.叙事节奏

叙事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一经组合便形成了叙事的基本结构,但基本结构再次排列又可产生复合结构。但是,鉴于微电影的时长有限,因此不大可能像传统电影那样将剧情细致地铺展开来,也为了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剧情,抓住主题,导演们往往会一改传统,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分配剧情,压缩甚至省略开端和发展,运用大幅篇章展现高潮,最后交代清晰的结局,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以事件的高潮作为重点铺陈的全新的快节奏叙事方式。同时,还要在不充分的时间内充分吸引观众,这就要求微电影不能仅停留在“有趣味”的层面,更要逐渐向“有看头”过渡,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通常来说,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淡化故事情节,尽可能压缩故事内容,并适当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如平行叙事、倒叙、插叙等等,省略不必要的渲染、煽情,只保留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情节,以此来加快微电影的叙事节奏,以达到讲清故事的基本目的。

三、微电影导演把握影片结构与节奏的建议

(一)以冲突作为叙事的起点

美国著名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三幕式”情节设置模式――建幕、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是大多数传统电影所采用的叙述模式。在微电影中,若详细介绍故事背景,精心铺设伏笔,展现令人激动的戏剧,再意味深长地收尾,在时间上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进行改良和简化,舍弃一切与情节无关的闲笔,压缩叙述上的琐碎细节。微电影在创作时尽量减短铺垫的时间,在故事叙述的开端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要素运用暗示、画外音、字幕等方式进行快速交代,使受众能能够很快进入叙述情景。

(二)用悬念来强化叙事过程

如上文所说,悬念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我们在观看一部长故事片时,吸引我们持续观影的,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和足以乱真的特效这些技术元素外,更为关键的是扑朔迷离的悬念和超常的故事形态。这也是悬念片、侦探片、惊悚片等类型片广受欢迎的缘故。悬念在微电影的情节结构构建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为时间有限,一部微电影往往就是围绕一个悬念展开叙述。微电影结束,悬念也被解开。

微电影在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讲述精湛的故事,这是微电影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微电影如果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地平铺直叙,不仅缺乏叙事魅力,更容易使观众丧失兴趣而放弃观看。因此,微电影的叙事讲究情节设置的灵活性。微电影在创作时多采用设置悬念和意料之外,以此来强化叙述过程,扩展被压缩的叙事时空,在短时间内赋予故事激动人心的效果和曲折复杂的面貌,吸引观众眼球,充分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

(三)在高潮中强化叙事效果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构建情节时会设置若干个高潮点,使情节跌宕起伏,增添叙事魅力。在情节高潮点上,人物矛盾冲突最大化,情势千钧一发或有决定性转折,层层悬念最终揭晓。在叙事高潮中,人物情感得到升华,蕴含寓意得以凸显,故事逐渐进入尾声或开始另一个阶段。电影叙事高潮的推进必须借以情节的铺陈,没有完整而扎实的故事铺垫,高潮也就失去其作用和意义。微电影囿于时间限制,在创作表现时无法设置较多高潮点,因而多选择以一个高潮点作为叙述重点,情节的交代和描述均为该高潮点铺垫,并大多在高潮中收尾。犹如电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采用“平行剪辑法”,在影片最后时限里安排悬念,增强剧情的紧张程度,增加可看度。另外,微电影常常在结尾处点明故事寓意,以增强其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微电影在富有寓意的高潮中收尾,符合人们对微电影的审美期待,满足“快餐式”的观影体验――在短时间内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

四、结语

微电影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影像艺术走出影院,以平常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目前微电影刚刚起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相信它会走得更远。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它才能成为互联网生活中一种有效的影视艺术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美]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文硕.电影“盈”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01,(8):29-33.

[6]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文学与传播,2011,(5):113-114.

[7]向北.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封面故事,2011,(6):42.

[8]李s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媒,2011,(12):33-34.

[9]郑友奇.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特征略论[J].艺术百家,2012,(6):222-224.

[10]王燕子.微时代的光影言语――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J].文艺评论,2012,(11):66-69.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普罗米修斯》取材于()

A、圣经

B、希腊神话

C、原始壁画

D、社会生活

2、《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毕加索

C、莫奈

D、塞尚

3、《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的作品。

A、拉斐尔

B、达芬奇

C、鲁本斯

D、乔尔乔涅

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顾恺之

B、张择端

C、王世贞

D、唐伯虎

5、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的作品。

A、籍里柯

B、库尔贝

C、米勒

D、雷诺阿

6、《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下列属于鲁迅的作品是()。

A、药

B、白洋淀

C、龙须沟

D、四世同堂

8、被人们认为是解释《春秋》作品是()

A、国语

B、后汉书

C、左传

D、尚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重要作品,它的作者是()

A、狄更斯

B、海明威

C、欧。亨利

D、契柯夫

10、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的是()

A、胡适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蔡元培

11、《灰姑娘》是德国童话作家()

A、安徒生的作品

B、夏尔。贝洛的作品

C、鲁迅的作品

D、格林兄弟的作品

12、结构主义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A、迪卡尔

B、萨特

C、罗兰。巴特尔

D、黑格尔

1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出自()

A、枫桥夜泊

B、山居秋暝

C、山行

D、泊秦淮

14、《英雄交响曲》的作者是()

A、莫扎特

B、肖邦

C、施特劳斯

D、贝多芬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客体世界是指()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的客体世界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16、认为艺术起源于()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近代西方学术界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17、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是手段,()是目的。

18、()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

19、()世纪最有影响的画派是印象派,其领袖人物是()等。

20、我国汉武帝时建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是()。

21、埃斯罗斯的代表作()三部曲,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欧里庇德斯的代表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

22、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

23、朱光潜认先生认为:“节奏是()的统一,也是()的统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25、简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6、结合具体作品,简述音乐象征的意味。

27、简述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作用。

28、简述艺术传播的涵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举例说明综合艺术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30、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和能力。

1、B 2、B 3、B 4、B 5、A 6、D 7、A 8、C 9、B 10、D 11、D 12、C 13、C 14、D

15、艺术活动;审美价值

16、原始民族;爱德华。泰勒;詹姆斯。弗雷泽

17、继承和创新;继承;创新

18、王羲之

19、莫奈

20、乐府

21、普罗米修斯;俄底普斯王;美狄亚

22、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

23、主观和客观;心理和生理

2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分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邦张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快、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押运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外艺术的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进步的艺术总是为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政治所决定的,并且反过来给政治以及经济以积极的影响;而没落的艺术则是为没落的经济关系通过反动的政治所决定,并且反过来为其政治以及经济服务。

25、(1)艺术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这一点在艺术的形式、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发展。(4)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26、(略)

27、矛盾是戏剧的核心,戏剧是通过表现故事的矛盾冲突出展开情节的。戏剧和其它的艺术作品不同,必须表现矛盾冲突,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没有矛盾冲突,严格说来就没有戏剧。戏剧要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演出但这些情节必须贯穿矛盾冲突才能展开。戏剧矛盾的提出和解决,是在失去情节的发展中解决和完成的。在戏剧中,矛盾冲突可以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矛盾斗争在戏剧中的反映。

28、(1)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过程。(2)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是构成艺术传播的四个要素。(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4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图画现代主义肇始于20世纪初,促使它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宣传的需要;其次,由于印刷技术——石版印刷的完善并大量用于商业海报设计从而出现平面设计表现力的丰富;第三,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的形式语汇完全呈现出现代艺术语言的家族特征:简洁的图形、平图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和图形化的文字。因此,一批设计师游走于视觉抽象和图画传达之间,将网画现代主义演绎到极致。

一、现代主义艺术语汇对平面广告现代视觉形态的建构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广告设计同样重视广告画面的插图图像,但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和唯美追求。而在现代艺术影响和洗礼之后的广告设计插图更进一步尊重广告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中有代表性的广告视觉样式创造者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bernhard)就是一位中坚人物。伯恩哈特的商业广告设计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样式——简单的罔形描述广告主的产品或公司名称,主题突出,目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设计意识(而非艺术表现的需要)造成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印象,从而实现和发挥良好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广告艺术设计史上伯恩哈特的贡献在于他完成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现代化转型,即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化和唯美化的商业海报设计向服务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功能主义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对立。广告设计的现代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表现的发扬或者舍弃,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广告设计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于设计重心转移到对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视,强调广告诉求基本点的视觉传达;同时,这种传达所运用的基本语汇并没有脱离整个时代艺术风尚的影响。例如,伯恩哈特早在1905年设计的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和1912年设计的斯第尔皮鞋广告就是两例经典的说明。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的设计方案是在一步步简化的过程中成形的。最早的设计方案画面主图像有圆桌、方格布、桌上有烟灰缸和点燃的雪茄,画面背景还有装饰性的跳舞女孩。然而,作者最终一步步简化,大胆删节直到剩下两根火柴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斯第尔(stiller)皮鞋广告的基本视觉结构同样如此,只有产品形象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然而,二者均匀的背景色彩,产品大胆而简洁的形象描述、平涂色彩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熏染。著名设计史家菲利浦·梅格斯在其著作《20世纪视觉传达史》评价道:“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把自然主义简化并且消减到视觉传达的形体语言过程中,已使视觉招贴移进了一步。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曾开始这个过程,而伯加斯德夫(beggarstafs)兄弟曾继续这个过程。伯恩哈特则创始了用平涂色的形体、产品名称和产品形象的处理。”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指出了伯恩哈特的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广告设计史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广告平面设计的视觉组织结构发生了现代转折:最大限度的删节和减少了商业视觉传达以外冗余的图像内容和画面信息;另一方面又强烈的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创造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插图和造型,显示了与现代艺术千丝万缕的承递关系。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呈现出广告设计艺术现代转折的一种过渡状态,他有革命性和继承性的双面特征。梅格斯的总结极为确切:“它(图画现代主义)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强烈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受立体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但认识到要有说服力的向一般大众传达,就要维持与图画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创造表现的和象征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关心画面的视觉组织,他们在这两方面走钢丝。这种传达的意象和设计造型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图画现代主义的刺激与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广告设计界和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一个遵循伯恩哈特方式发展的设计运动,称为“海报风格”。这场运动涉及平面设计的很多侧面,同时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生影响。其设计风格大量汲取了现代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装饰艺术”运动的细节处理,品味相当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特殊的语境中,海报设计以特殊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宣传,以感情力和注意力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对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影响

图画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rnism)的出现和风行。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人们一般把装饰主义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反映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nrism)。

在这一运动中涌现的两位设计师爱德华-考夫(edward mcknightkaufer)和卡桑德拉(a.m.cassandre)分别都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地位如果定位在广告设计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大生产,并进而探索出中和与融通的机械理性和优雅华贵的广告设计艺术语言。考夫的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成就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现代转折的典型和代表。一方面,他的广告设计作品融会了装饰主义艺术语言的优雅和唯美特征:色彩明快、构图独具匠心,不是简单的产品照片或者效果图。这种优雅和迷离的艺术效果是有工业革命后城市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文化背景作为底蕴的,其中巴黎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种效果的灵魂。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时代大背景中广告设计家的惯用艺术语汇那面受其影响,千丝万缕的微观文化传播与影响构筑了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复杂和丰富内涵。设计史家在描述和分析考夫的广告艺术轨迹的时候往往直指要害——1913年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展(thearmoryshow)的现代艺术语言影响。这是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成就在美国最集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将欧洲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诸艺术流派介绍进美国。虽然舆论大哗、指责不断,但是作为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跨洋传播活动,以及对美国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供认不讳的。所以考夫的广告艺术设计语言明显带有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文化基因。考夫1918年为英国《每日论坛报》所作的广告设计就是明证:作品整体结构为直立长方形,明黄背景底色,画面上段为黑白两色立体构成的象征性飞鸟;下端为报纸名称字体,简洁鲜明。一方面,广告视觉传达信息准确,主体明确;另一方面,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言特征鲜明。卡桑德拉的法国铁路公司广告和大西洋轮渡平面广告设计也显示出立体主义风格图形创作的力量。1923到1926年问他曾设计出惊人的作品,他运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恰当的文字传递出无限丰富的意义,他的海报设计成为象征性立体主义平面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对以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和锤炼是不可能凭空发展出广告设计语言从新术运动画意插图和装饰画面的图形化转化的。在这一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无可限量的作用,间接地催生出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形态。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以“装饰艺术”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为明显标志。“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大量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许多法国平面设计师采纳,创作的作品多以巴黎的夜生活为背景,凸显出城市的魅惑,从而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让·卡卢的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代表。1930年他为《名利场》杂志设计的封面,利用线条的变化组成象征的男女,加上由色彩烘染形成的霓虹灯效果以及黑色背景中的摩天大楼的灯光,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镜像,具有极强的现代感。除了上文谈到的德、法、美等同,英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它们共同勾勒出“图画现代主义”的发展。

三、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意义

总的来看,“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综合了当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流派的精髓,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一批设计师潜心经营,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脉动。他们捕捉到现代化和工业化机器和技术的内在肌理,以立体派的空间组织和观念,在对形象的阐发上开拓了新的方向。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几乎成为都市文化学者无法绕开的视觉经验。梅格斯曾这样说,视觉传达设计的直接性和短暂性,结合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联系,使它比许多其他人类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图画现代主义的意义即在于此。

上升到视觉现代性的高度,可以说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流派是广告设计艺术语言现代转型的中介和过渡。视觉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它的确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视觉传达、商业社会定型带来的以商品促销为中心的广告信息传播需求的结果;但是,视觉形态现代转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设计流派与文化追求从宗教、文学、绘画、建筑观念的变革人手从而塑造出崭新的理性而抽象的形式语言,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所有人为事物和生活环境的视觉形态基础。视觉形态现代性转折的结果,一是锤炼和积淀出深厚的理性主义视觉语言基础(即便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汁和设计造型语言也无法回避这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通过图形化、平面化的平面语汇设计,准确传达现代社会运作的各种信息,包括现代生活和t作环境、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于企业运作和宣传的各种信息传达活动。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5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以特殊的形式主义语言表达了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

图画现代主义肇始于20世纪初,促使它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业宣传的需要;其次,由于印刷技术——石版印刷的完善并大量用于商业海报设计从而出现平面设计表现力的丰富;第三,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的形式语汇完全呈现出现代艺术语言的家族特征:简洁的图形、平图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和图形化的文字。因此,一批设计师游走于视觉抽象和图画传达之间,将网画现代主义演绎到极致。

一、现代主义艺术语汇对平面广告现代视觉形态的建构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时代的广告设计同样重视广告画面的插图图像,但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和唯美追求。而在现代艺术影响和洗礼之后的广告设计插图更进一步尊重广告信息传达的目的。

其中有代表性的广告视觉样式创造者鲁西安·伯恩哈特(LucianBernhard)就是一位中坚人物。伯恩哈特的商业广告设计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样式——简单的罔形描述广告主的产品或公司名称,主题突出,目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设计意识(而非艺术表现的需要)造成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印象,从而实现和发挥良好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广告艺术设计史上伯恩哈特的贡献在于他完成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现代化转型,即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艺术化和唯美化的商业海报设计向服务于现代商业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功能主义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对立。广告设计的现代转折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表现的发扬或者舍弃,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广告设计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于设计重心转移到对广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视,强调广告诉求基本点的视觉传达;同时,这种传达所运用的基本语汇并没有脱离整个时代艺术风尚的影响。例如,伯恩哈特早在1905年设计的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和1912年设计的斯第尔皮鞋广告就是两例经典的说明。普莱斯特火柴公司平面广告的设计方案是在一步步简化的过程中成形的。最早的设计方案画面主图像有圆桌、方格布、桌上有烟灰缸和点燃的雪茄,画面背景还有装饰性的跳孩。然而,作者最终一步步简化,大胆删节直到剩下两根火柴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斯第尔(Stiller)皮鞋广告的基本视觉结构同样如此,只有产品形象和公司名称的艺术字体。然而,二者均匀的背景色彩,产品大胆而简洁的形象描述、平涂色彩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熏染。着名设计史家菲利浦·梅格斯在其着作《20世纪视觉传达史》评价道:“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把自然主义简化并且消减到视觉传达的形体语言过程中,已使视觉招贴移进了一步。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曾开始这个过程,而伯加斯德夫(Beggarstafs)兄弟曾继续这个过程。伯恩哈特则创始了用平涂色的形体、产品名称和产品形象的处理。”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指出了伯恩哈特的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广告设计史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广告平面设计的视觉组织结构发生了现代转折:最大限度的删节和减少了商业视觉传达以外冗余的图像内容和画面信息;另一方面又强烈的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创造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插图和造型,显示了与现代艺术千丝万缕的承递关系。图画现代主义广告设计呈现出广告设计艺术现代转折的一种过渡状态,他有革命性和继承性的双面特征。梅格斯的总结极为确切:“它(图画现代主义)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强烈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受立体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但认识到要有说服力的向一般大众传达,就要维持与图画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创造表现的和象征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关心画面的视觉组织,他们在这两方面走钢丝。这种传达的意象和设计造型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图画现代主义的刺激与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广告设计界和平面设计界形成了一个遵循伯恩哈特方式发展的设计运动,称为“海报风格”。这场运动涉及平面设计的很多侧面,同时对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生影响。其设计风格大量汲取了现代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装饰艺术”运动的细节处理,品味相当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特殊的语境中,海报设计以特殊的身份介入战争的宣传,以感情力和注意力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对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影响

图画现代主义的延续与发展是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rnism)的出现和风行。在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人们一般把装饰主义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反映称为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Post—CubistPictorialModenrism)。

在这一运动中涌现的两位设计师爱德华-考夫(Edward McknightKaufer)和卡桑德拉(A.M.Cassandre)分别都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地位如果定位在广告设计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为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大生产,并进而探索出中和与融通的机械理性和优雅华贵的广告设计艺术语言。考夫的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成就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现代转折的典型和代表。一方面,他的广告设计作品融会了装饰主义艺术语言的优雅和唯美特征:色彩明快、构图独具匠心,不是简单的产品照片或者效果图。这种优雅和迷离的艺术效果是有工业革命后城市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文化背景作为底蕴的,其中巴黎的城市生活构成了这种效果的灵魂。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时代大背景中广告设计家的惯用艺术语汇那面受其影响,千丝万缕的微观文化传播与影响构筑了现代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复杂和丰富内涵。设计史家在描述和分析考夫的广告艺术轨迹的时候往往直指要害——1913年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展(theArmoryShow)的现代艺术语言影响。这是欧洲现代主义艺

术成就在美国最集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将欧洲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诸艺术流派介绍进美国。虽然舆论大哗、指责不断,但是作为现代主义艺术语汇的跨洋传播活动,以及对美国广告设计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换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供认不讳的。所以考夫的广告艺术设计语言明显带有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文化基因。考夫1918年为英国《每日论坛报》所作的广告设计就是明证:作品整体结构为直立长方形,明黄背景底色,画面上段为黑白两色立体构成的象征性飞鸟;下端为报纸名称字体,简洁鲜明。一方面,广告视觉传达信息准确,主体明确;另一方面,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言特征鲜明。卡桑德拉的法国铁路公司广告和大西洋轮渡平面广告设计也显示出立体主义风格图形创作的力量。1923到1926年问他曾设计出惊人的作品,他运用最简单的图形结合恰当的文字传递出无限丰富的意义,他的海报设计成为象征性立体主义平面风格的典范。可以说没有对以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和锤炼是不可能凭空发展出广告设计语言从新术运动画意插图和装饰画面的图形化转化的。在这一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无可限量的作用,间接地催生出现代广告的基本视觉形态。

后立体主义图画现代主义以“装饰艺术”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为明显标志。“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大量采用曲折线、成棱角的面、抽象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这种风格被许多法国平面设计师采纳,创作的作品多以巴黎的夜生活为背景,凸显出城市的魅惑,从而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让·卡卢的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代表。1930年他为《名利场》杂志设计的封面,利用线条的变化组成象征的男女,加上由色彩烘染形成的霓虹灯效果以及黑色背景中的摩天大楼的灯光,营造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镜像,具有极强的现代感。除了上文谈到的德、法、美等同,英国、奥地利也出现了“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它们共同勾勒出“图画现代主义”的发展。

三、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意义

总的来看,“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综合了当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流派的精髓,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风格。一批设计师潜心经营,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脉动。他们捕捉到现代化和工业化机器和技术的内在肌理,以立体派的空间组织和观念,在对形象的阐发上开拓了新的方向。尤其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几乎成为都市文化学者无法绕开的视觉经验。梅格斯曾这样说,视觉传达设计的直接性和短暂性,结合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联系,使它比许多其他人类表达形式更接近于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图画现代主义的意义即在于此。

上升到视觉现代性的高度,可以说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流派是广告设计艺术语言现代转型的中介和过渡。视觉形态的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它的确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视觉传达、商业社会定型带来的以商品促销为中心的广告信息传播需求的结果;但是,视觉形态现代转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各种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设计流派与文化追求从宗教、文学、绘画、建筑观念的变革人手从而塑造出崭新的理性而抽象的形式语言,其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所有人为事物和生活环境的视觉形态基础。视觉形态现代性转折的结果,一是锤炼和积淀出深厚的理性主义视觉语言基础(即便是后现代主义平面设汁和设计造型语言也无法回避这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是通过图形化、平面化的平面语汇设计,准确传达现代社会运作的各种信息,包括现代生活和T作环境、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于企业运作和宣传的各种信息传达活动。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6

关键词:造型艺术;造型的美;绘画;审美特征

1.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bildende 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德语的bilden,原是模写或作模拟像的意思。因而,bildende Kunst一词,曾经仅指绘画和雕塑等再现客观具体形象的艺术,以致今天也有时仍用于这种狭义的解释。英语plastic art在狭义上仅指雕塑。中国在晋朝时,对美术的造型特征有了理论概括,陆机说:“存形莫善于画”(转引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所说的“应物象形”,就是指绘画的造型。但是,中国是从20世纪初以来才广泛使用造型艺术这一概念,还把书法、篆刻纳入它的外延中,这一点与西方不同。

造型艺术的特征,从与其相对的概念──音响艺术(主要指诗歌、音乐)的比较而出。而前者以颜色、石头等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后者以语音和乐音表现形象或情感。另外从它们的存在方式、展开方式、感知方式上看,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过程,主要诉诸视觉;音响艺术则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主要诉诸听觉。所以,造型艺术又可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音响艺术则可称为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听觉艺术。造型艺术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段所决定的,造型艺术一词综合了这些特征,因此被认为最适当,实际上也最通用。

绘画则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从体系来划分,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中国的绘画是祖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以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格、巨大的成就,矗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画,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和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达。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类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朦胧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但是,也有很多的作品没有留白的。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在绘画中: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直观性,或称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何造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相比之下,舞蹈、曲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吕,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永性,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但是,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因此,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中,摄影可以最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摄影作品被当全真实可造的历史文献,具有认识和审美双重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造型艺术离不开表现性,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3.结论

造型艺术在绘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造型艺术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中,它也表现在艺术的其他领域。艺术的本质是无法被描述出来的。因此在造型艺术中对特殊性主题的应用多少使之带有了描述性,而且这也使艺术的本质产生了虚假和限制性的印象。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的造型表现。因为它具有丰富与充实性,所以它同样不可被描述。它最深层的表现总是被称作“和谐”,而“和谐”也总是被视作艺术的首要要求,它是通过线条、色彩和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艺术家力求通过构成的韵律来获得平衡。在构成中,关系的造型表现即韵律是首要的,而造型方法是第二位的。

参考文献:

[1]《F代艺术大师论艺术》【美】 罗伯特.L.赫伯特 编 林森 辛丽 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蒙德里安论艺》翟墨 王端廷 主编 徐沛君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3]《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 蒙德里安著

[4]《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著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7

关键词:意象油画;传统文化

中国油画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这种具有典型西方文化精神的画种被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审美,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构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同化并予以发展,“意象油画”的概念渐渐明晰。当然,意象油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其语言特征、表现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观念等艺术元素都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的影响尤甚。正如丹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他所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自然包含民族的审美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特别偏爱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油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衍生并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是融合主义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从表象上分析,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沿着写意和写实的语言结合模式而展开,而从精神上说,这个过程,又正是艺术家对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自觉对应的结果。”[2]我们从20世纪初期的林风眠的仕女人物、关良的戏剧人物,庞熏的中国图案到现代的吴冠中、苏天赐、邱瑞敏等人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入和自觉表达,油画中的文人画笔墨趣味和意境跃然而出,用关良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西画,要用中国画法画,我是中国人,应画出中国的东西来。

“意象”是我国古典审美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化品位的主要标准之一。意象的本质,是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3]油画的意象性特征符合我国诗性文化特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它是观照自然的意象思维和描述方式在审美经验上的投射,最终转换成油画的诗性艺术语言特征。

1 感性与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的追求是感性的,其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摹写,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4]中国艺术注重心源和造化,其造型观念是意象性的,艺术家面对客观世界不能简单孤立进行审美观照,而要把主观的情感参与对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追求“得意忘象”,并不寻求物象的真实再现,夸张、取舍是意象性造型的主要艺术特征,以达到抒情表意的艺术目标。我国传统绘画造型的审美取向无意于精准的描绘,重视意象的情趣抒发,就是所谓的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齐白石就认为造型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用传统的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以表达作品的神韵和意境。而油画是追求理性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之美,在这里中西文化的异质就需要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写中建立同构关系,对造型进行夸张和取舍,赋予造型以情趣和生气,画面的韵律通过笔墨式的节奏来表现,最终衍生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意象油画,我们从吴冠中、赵无极等人的油画作品中不难看出。

2 诗性的审美意境

王夫之在《诗绎》里论到诗中意境的创造,指出我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中国画的写意性用笔所表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无不承载着画家的深情与深意。意象油画正是运用这种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表现方式负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与理想,渗入和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气质与文化心理,在创作理念上,不局限于真实的形象再现,而是综合提炼出客观物象的体验和感悟,凸显我国文化的品位格调和审美境界,正是以追光蹑影式的笔法来表达胸中之逸气与情怀,创造诗性审美的意象,所呈现的是纯粹的心中景观,如徐复观所说:“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摹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5]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诗性的精神存在与生命跃动。

意象油画展现了诗性与油画的“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内在精神追求中不仅凝结着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还预示独特的东方哲思,是一种油画本土化的诗化意境的展现,其蕴含着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在艺术构思上,中国油画家借鉴文人画的逸气抒发的表达方式,启发受众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在审美的外在表现上,忽视油画的光影、空间、体积等艺术元素,以灵动的笔法来诉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的满足,极大地融入个人情感,从视觉方式上予以概括,以诗性的审美观照来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质。

3 结语

油画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因其脱离中国传统平面视觉习惯而受到诟病,因而也无法得到宣扬,当油画作为完全的视觉画种,而不是传教士的道具进入中国,中国的画家也面临如何改造以适应中国人的视觉审美样式,这也就为意象油画的形成埋下文化之伏笔。因此,在第一批完整学习西画的画家的意象性表现中,可谓是被动的意象性,因为其本质就包含了对东方艺术本质的献媚,当中国画家们慢慢从西方艺术中梳理之后,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之融合的空间,这种意象的追求进而从被动变为主动,其表现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最大的强化。意象油画作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造,边界十分宽泛,它表现的典型的东方审美,我国的意象美学结合于油画的创作实践中,透析着我国意象的思维方式和表述经验对油画的审美结构的“我化”,传达出中国艺术家以独特的自然感悟方式驾驭油画的语言,诠释东方精神和东方意蕴。我们在解读意象油画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油画材料画中国的水墨语言,需要重新审视东方审美的现代性意义,尽管西方油画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并不局限于此,但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现代文明下的文化冲突。艺术的时代性和传统的融合会形成“意象油画”,但是,艺术的多元价值又鼓励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种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但任何成功的样式,都足以建立一个解读的建构体系,成为艺林一枝,创造我们艺术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8.

[2] 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85.

[3] 尚辉.意象油画百年[J].美术,2005(6):45.

[4]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6.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8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技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从体积庞大的摄影器材到现如今高质量的手机摄影,平民化大众化也成为摄影技术发展的潮流。摄影作品通过摄影器材记录下特定时间和场景的人或者物,表达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要将摄影技术转变为摄影艺术,就需要有一定的摄影技巧以及相当的艺术涵养,能够准确把握摄影的艺术特征,通过一定的形式,带给摄影作品艺术气息,进而传递对美的追求。可见,摄影艺术有其特殊之处,把握好摄影艺术的特点,传递美感体验是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二.摄影艺术的特征

(一)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表达基于写实性

摄影艺术较之其他艺术作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写实性是摄影作品发挥其艺术性的基础。摄影作品所记录的事物都是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这是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最为明显的区别,所以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也可以称为客观存在性或者纪实性。美学艺术就是作品通过一定的展现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情感宣泄,最终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摄影作品的美学艺术表达即通过记录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定事物,寄寓摄影作者一定的情感价值,引起人们无限遐想,从而带给欣赏者带给美的享受。可见,摄影艺术的写实特性,是其艺术表达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明显的艺术特征,而艺术的美感体现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做到作者情思的流露。

(二)摄影艺术特殊的感官体验

除了写实的特性,摄影作品具有特殊的感官体验。任何艺术,有自身独特艺术语言,而摄影则是充分利用色彩、光线、视角、画面、线条等艺术语言构建起的艺术之美,从而带给欣赏者独具的感官体验。摄影作品是二维的艺术展现,不同于雕塑等实物表达形式,但是摄影作品往往能够通过二维平面形式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立体形象,赋予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企及的。总之,摄影作品的艺术具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写实以及特殊的感官体验是其明显的艺术表达特点,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其艺术特性,进行美学视角的艺术表达是下文的重要论点,下文具体通过视觉冲击性,情感价值的体现以及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三.从美学视角探究摄影作品艺术性表达

(一)摄影作品应当有视觉冲击效果

摄影本身是记录特定的时刻和空间中客观事物的一项技术,客观事物本事并不存在美学艺术,因此,要使摄影具有艺术性并呈现出美学效果首先应当使拍摄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无论是记录壮丽河山、还是诉说城市喧嚣或者是纪实拍摄,每一张照片都凝聚了拍摄者对于生活的瞬间感动,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无奈,通过摄影作品的视觉感受传达出拍摄者情感体验,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巧妙利用画面设置引起欣赏者内心的共鸣,以达到美的传递。例如,尼康获奖作品《花粉蜜蜂眼》,从蜜蜂的角度观察世界,利用自然雕琢的精美画面,让我们体验到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在在欣赏着之余聆听到昆虫的声音,激发起我们爱惜生态,保护环境的内心共鸣。总之,摄影要达到到艺术美学效果首先应当在选取拍摄内容时做到视觉效果冲击感。

(二)摄影作品情感价值的体现

摄影作品美学艺术除了视觉冲击以外,也体现在情感价值的真实流露。所谓情感价值就是摄影者对于客观事物所表达的意蕴和情趣。最为常见的就是自然风景摄影,通过潺潺流水、俊朗山峰、花虫鸟兽、广垠海洋、浩瀚星空表达对自然灵动气息的赞美喜爱,也有通过秋叶凋零、冬雪肃杀来寄托悲伤之情,还有通过战争后的废墟、连天的炮火渲染人类的悲鸣。情感价值是摄影作品得以发挥艺术性的最为重要的形式。欣赏一副摄影作品,能够让阅读者品位其中所蕴含的情思,获取心灵的碰撞,这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因此,摄影作品要成为艺术,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需要摄影作者将作品蕴含一定的情感价值在其中。

(三)摄影作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

摄影艺术的美学角度在充分保证画面美感以及蕴含情感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思想升华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较高层次的体现。上文所述的摄影作品的《花粉蜜蜂眼》,做到了画面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艺术的赞叹,同时也在思想升华的角度提醒人们关注来自生存的环境。另外一个颇具震撼的作品是“叙利亚小男孩库尔迪”,拍摄地点位于土耳其南部海滩,画面上是幼童的尸体躺在广阔而静谧的大海上,照片通过海滩以及小男孩仿佛睡着的憨态以及对大海广博的展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迅速成为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最为震撼和虐心画面,引起世界范围内震惊,带给国际上对于战争反思,而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力量。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究,摄影作品艺术性的发挥和表达,需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

四.小结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9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特征 题材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 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 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 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音乐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 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

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4. 风格多样化

自从电视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都期望能通过电视电影来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变现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不少导演都在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在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不同的导演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造就来自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世界著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风格是侧重以科幻题材的电影。而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刚,他最擅长拍得就是商业片,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每部贺岁片都赚钱的记录。另外一个新兴导演贾樟柯,他的风格就是带着纪录片意味的电影,而本人最喜欢的导演王家卫,他的风格是文艺片。把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构图、音乐音响、服装甚至演员每一句的台词都蕴含了他自己的风格。当然,电视电影也需要导演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电视电影表达出来。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导演高峰倾力采用纪实化风格,充分发挥写意镜头的有效手段,使影片达到较高艺术观赏效果。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陈开元1978年任凤阳县县委书记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顶住种种压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影片以极其质朴、写实的影像风格“复活”了那段历史。那荒凉的土地、那凋敝的村野、那些低矮破败的茅屋、那些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男女老少们,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带给观众精神折磨的画面。而导演的个人思想通过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再一次警示我应该学会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去体察苦难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含义,永远远离苦难。而另外一部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视电影《谁动了我的幸福》,导演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展开了对于金钱和幸福的讨论,虽然故事简单,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对于金钱和幸福的结论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省。电视电影其实和院线电影是一样的,也有文艺题材的电视电影、恐怖惊悚类的电视电影、武侠古装类的电视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视电影,这些主要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导演的风格,当然,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电影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数量会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会逐步的上升。

5. 题材和表现方式更贴近生活

虽然说电视电影还是以电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影往往追求的思想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说电影是梦。而电视是一种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又是倚靠着电视传播的,所以也应该更接近生活,也应该具有通俗性。电视电影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组成的,所以在选择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和主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题材上要选择一些具有亲和性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以选一些围绕在百姓身边的热点新闻进行改编拍摄。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力。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又因为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重视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和手段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电视电影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式上,电影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慢慢品味和揣摩其中的意义。而电视电影是在电视这个媒介上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都是借着电视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且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一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所以电视电影选择了大多数观众能很好理解很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

电视电影《从心开始》算是题材和表现方式都很贴近生活,这本电视电影是根据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一云南缉毒警察的妻子罗映珍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云南缉毒民警罗小勇,在和新婚妻子的蜜月旅行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三个准备进行交易的毒贩,面对歹徒,危机关头这位云南缉毒警察没有过多的考虑,挺身而出,在执法过程中,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受伤成为植物人。他妻子不舍不弃、日夜守护、精心服侍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罗小勇会苏醒过来。小果是这个云南缉毒警察警校时的同学,她果敢、直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她在工作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婚娴的不幸加上罗小勇的受伤使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振动。面对着昏迷不醒的战友,小果伤心、悲愤。三年过去了,在仁爱、正义、勇敢、爱情与忠贞的巨大力量下,在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同事与亲人的倾心帮助下,罗小勇的病情不断好转,爱的呼唤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部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亲和力强的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和亲情的题材,很好的表现了缉毒警察和他亲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在危害国家的贩毒分子出现的时候缉毒警察们的行为和缉毒警察负伤后亲人对他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表现形式很出色,很好的营造了这部电视电影的气氛。

简述影视艺术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电视电影艺术特征题材

一、引言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而且为许多行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传统的院线电影也是不会被电视和其他新型媒体所取代的,它拥有其一些特殊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是其他发展起来的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场所、完美的音响效果等。基于国内外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与电影在这股影视艺术行业发展的潮涌中产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诞生了,也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电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电视电影风格的多样化和题材接近现实,主要关注于热点新闻、人们关心的话题,使得受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偏爱,使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收视群体,保证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电影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所以,电视、电影以及电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影响观众喜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

1.交集式

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要遵循电_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而且在艺术审美特征上和电视、电影有区别之处也有共通的地方。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电视电影的兴起,似乎正从另一方向弥补了电视短剧创作极其匮乏的缺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正在替代电视短剧尤其是单本剧的功能,但每一种表现形式又都存在着它们自身所独有的一些艺术特征和优势。当然,电视电影也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因为这些艺术特征也逐渐受到了一批观众的喜爱。

2.叙事的节奏感强

通过对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电视电影和电影的比较得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具有叙事的节奏感比较强,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完整的叙事结构和制造气氛,所以要求电视电影必须具备很强的节奏感,在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上,电视电影与电影也比较相似,大多数电影是90分钟长度的,而电视电影一般也是90分钟,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对简练、紧凑,电视电影在叙事强度上和电影也比较接近。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可以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有弛的紧张感和刺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经典战争片之一,它描述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瑞恩家的四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对人道的考虑,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的小队,只是为了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h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电影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在《拯救大兵瑞恩》170分钟的片长中,导演在电影开场就让电影进入了一个高潮,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随着营救的开始,影片在节奏的控制上与战争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因为在战场上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一方面通过表现营救的困难,另一方面影片表达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另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电影《兄弟连》描写了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故事,他们参与了盟军进攻首日的任务,以及其后整个欧洲的战事。这部电影寄予了艺术家对战争底层的士兵们的同情、敬慕与赞赏,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角色,从而随同角色一起去体味逐层展开的战场画卷中的种种兄弟情谊,一方面使观众被吸引着与角色一同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一份感动。导演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是手持摄影方式更真实的展现当时的战争场面,在叙事的节奏上依然保持着紧张的气氛,因为这部电影的投资巨大,所以在这部电视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和电影没有多大的差异,只不过《兄弟连》是在电视这个传播媒介上播放的。所以不难看出电视电影和电影一样仍然保持着叙事节奏感强这一个艺术特征。

3.视听语言的强调

电视剧由于它播出的时间比较长,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电视剧追求的是商业化运作,所以为了节省拍摄时间。电视剧在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布景的道具、场景的布置等不会像电影那样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后期制作上。画面之间的剪辑、音乐音响的编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精致。而电视电影对于视昕语言方面的强调远远高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因为电视电影和电影长度相似,所以要在长度短的情况下让观众熟悉和认同。同时。电视电影受播放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在影院中观看影片的效果,没有在影院的氛围中体现影片表现的声音立体感的冲击力,所以在电视电影中一般不会花大的代价着重对大场面的刻画,在局部特写中也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电视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下功夫,需要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策划和营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我了解,在国外,大多数的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来进行拍摄,他们是想让拍摄出来的电视电影的画质效果和电视剧的画质区别开,特别是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音乐音响等方面能有一种电影的感觉,形成一种电视电影所特有的一种风格。视听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空间观看,而且在影院中会配备比较好的音响和巨型的屏幕。所以,电影在前期拍摄中的画面组织、画面构图和画面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后期的音乐音响和剪辑、调色也是在影院播放时一览无余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大片,比如,《英雄》和《花样年华》。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导演利用色彩很好的主导了影片,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不同的服装、特有香港电影的色彩搭配张叔平的美术指导,在画面上征服了观众。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旗袍一样成为了经典。

当然。电视电影的投入远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但是,如果能使电视电影的画面更加有活力,那就能弥补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为了拍摄出比较好的电视电影,则需要追求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精致、新鲜,要把有创意的思想加入其中。对于电视电影而言,虽然没有拍摄电影的条件,没有院线电影那种观影氛围,所以更应该着重的注意电视电影的主题和剧情,在技术上,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用有创意的画面构图、角度,来诠释想要表现出来的意思。表达一定要清晰、明朗。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也要存在在影片中,让观众看完能了解一些文化。当然在主题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热点

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电视电影如果将视听语言运用的很成功,那这部电视电影必然会给人带来很深的回忆,最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电视电影《精神病患者》。这部电视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上班女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她未婚夫的钱几乎都要用来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们的结婚也就成了一个漫长的计划,一天她的老板要她将四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去,在极度想改变自己生活的冲动下,她携款逃离了小镇,她要过一种新生活。情节发生到这里,观众的紧张情绪开始被影片调动起来,而之后。这个上班女郎因为长途的劳累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她几乎崩溃,她决定在一家汽车旅馆住上一晚,就在她吃完饭想要洗澡进去浴室的时候,一场离奇而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很好的突出了影片的气氛,制造了紧张感。而影片的叙事有张有弛,伸张有力,完美的烘托除了影片的气氛,让观众陷入了影片营造出的恐怖气氛中。这部电视电影拍摄于1960年,这部电视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带领他的制作班底拍摄的一部成本极低的恐怖影片,因为影片中有许多血腥场面,所以就选择了黑白片,既可以降低成本。还不至于太刺眼,这部影片游刃有余的操纵着观众的情绪。从而完成了一次纯电影的表达,完全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刺激观众,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为希区柯克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4.风格多样化

自从电视电影产生以来,很多导演都期望能通过电视电影来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变现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不少导演都在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在通过拍摄电视电影中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不同的导演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造就来自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世界著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风格是侧重以科幻题材的电影。而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刚,他最擅长拍得就是商业片,在中国也一直保持着每部贺岁片都赚钱的记录。另外一个新兴导演贾樟柯,他的风格就是带着纪录片意味的电影,而本人最喜欢的导演王家卫,他的风格是文艺片。把自己独特的思想通过构图、音乐音响、服装甚至演员每一句的台词都蕴含了他自己的风格。当然,电视电影也需要导演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电视电影表达出来。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导演高峰倾力采用纪实化风格,充分发挥写意镜头的有效手段,使影片达到较高艺术观赏效果。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陈开元1978年任凤阳县县委书记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顶住种种压力,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影片以极其质朴、写实的影像风格“复活”了那段历史。那荒凉的土地、那凋敝的村野、那些低矮破败的茅屋、那些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男女老少们,还有陈书记端着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厕所倒尿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带给观众精神折磨的画面。而导演的个人思想通过电视电影《十八个手印》再一次警示我应该学会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去体察苦难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的含义,永远远离苦难。而另外一部由管虎导演拍摄的电视电影《谁动了我的幸福》,导演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展开了对于金钱和幸福的讨论,虽然故事简单,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对于金钱和幸福的结论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省。电视电影其实和院线电影是一样的,也有文艺题材的电视电影、恐怖惊悚类的电视电影、武侠古装类的电视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视电影,这些主要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导演的风格,当然,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电影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数量会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会逐步的上升。

5.题材和表现方式更贴近生活

虽然说电视电影还是以电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影往往追求的思想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说电影是梦。而电视是一种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又是倚靠着电视传播的,所以也应该更接近生活,也应该具有通俗性。电视电影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组成的,所以在选择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和主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题材上要选择一些具有亲和性强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以选一些围绕在百姓身边的热点新闻进行改编拍摄。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力。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又因为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重视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和手段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电视电影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力‘式上,电影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隐喻的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慢慢品味和揣摩其中的意义。而电视电影是在电视这个媒介上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都是借着电视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且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在影院里观看电影一下聚精会神的观看,所以电视电影选择了大多数观众能很好理解很好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

电视电影《从心开始》算是题材和表现方式都很贴近生活,这本电视电影是根据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一云南缉毒警察的妻子罗映珍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位忠于职守的云南缉毒民警罗小勇,在和新婚妻子的蜜月旅行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三个准备进行交易的毒贩,面对歹徒,危机关头这位云南缉毒警察没有过多的考虑,挺身而出,在执法过程中,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受伤成为植物人。他妻子不舍不弃、日夜守护、精心服侍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罗小勇会苏醒过来。小果是这个云南缉毒警察警校时的同学,她果敢、直率,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她在工作上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却忽视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婚娴的不幸加上罗小勇的受伤使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振动。面对着昏迷不醒的战友,小果伤心、悲愤。三年过去了,在仁爱、正义、勇敢、爱情与忠贞的巨大力量下,在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同事与亲人的倾心帮助下,罗小勇的病情不断好转,爱的呼唤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部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亲和力强的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和亲情的题材,很好的表现了缉毒警察和他亲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在危害国家的贩毒分子出现的时候缉毒警察们的行为和缉毒警察负伤后亲人对他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表现形式很出色,很好的营造了这部电视电影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