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十篇

时间:2023-12-06 17:54:12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改

我国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总理也做了重要批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正是国家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

目前,国内高校均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不同,不同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均有所区别,由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较早,这方面教学改革进行得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各名牌大学,学生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网络、生物等专业。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限制,相当一部分院校才刚刚开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对于岩土工程专业,由于专业实践性较强,综合性较强,在创新创业教改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外模式中,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代表性。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通过创新性课程教学,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升思维方式、冒险精神、进取心、创造能力。百森商学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初期的创业体验课程到后期的创业案例课程,非常完备。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工科学校,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斯坦福大学不断开展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并首创了“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同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计划,不仅鼓励学校内部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不同等级和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帮助传播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同时企业也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和实践基地。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为斯坦福大学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我国自1998年以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前期主要集中在“985”“211”大学,主要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建立了较完善的创业创业课程体系,并致力于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举办创业大赛、“校长杯”等系列赛事;设立“星火班”“启创班”等创新创业人才因材施教项目,同时重点打造“未来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创+”等“三创”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各大高校均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自身特色制订了行动方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岩土工程专业等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滞后。岩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由社会和学校两部分组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先进行工科基础教育,学生毕业后则由社会提供具体化、职业化的专门教育,并且有各专业的工程师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在完成所有项目以后才能成为工程师。欧洲大陆教育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其培养过程主要在学校完成,大学生在学校要先完成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教育和基础训练,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在毕业时才可以取得工程师学位。我国岩土工程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岩土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毕业进入专门企业以后,通过在企业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来完成工程师的职业教育,自此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岩土工程师,也设置了职业资格认证和考试。相对来说,我国岩土工程专业教育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设置了较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少,这与以前的一些专业观念有关。由于一直以来岩土工程专业被认为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创新不易,创业也非常难(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服务类行业),因此造成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效果一般。

三、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在岩土工程专业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岩土工程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科学技术永远是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只有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推动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二是解决就业需求。我国开设岩土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毕业生人数极多,就业压力非常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乃至解决其他学生就业问题,_辟就业多渠道。做好岩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岩土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①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学习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需具备的基本素质;②有关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把握国家未来发展动态,创新创业方向;③有关企业的财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课程,了解公司注册、运营的基本流程和手续;④有关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课程,新型的创新创业公司必定需要优秀的团队,股权分配直接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⑤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知识;⑥有关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方向的课程,实际上在岩土工程专业有很多可以创新的领域,有了一定的创新后,创业就水到渠成;⑦有关创业的案例分析课程,选取典型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讲解和代入,激发兴趣。以上课程的开设,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制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增加设计类课程比重,以创新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展开放式教学,多让学生讨论和互动,并成立不同方向的兴趣小组,吸纳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专题与试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制作虚拟课件,开展虚拟情景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面,可以增加答辩的比重,笔者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全部采用现场答辩,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其不懂的地方现场分析,更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3.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可与相关企业一起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也可将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并对工程技术的开发、运用和服务作相应的调查。

4.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订完善的支持政策

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平台建设进一步强调学术交叉,对岩土工程专业而言,平台成员应包括土木、机械、信息、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交流讨论平台,定期组织研讨会。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建立创新创业园区或提供创新创业的用房,提供法律、税务等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创业团队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可鼓励优秀校友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

5.积极开展学科、创业竞赛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定期组织优秀校友的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发挥朋辈影响作用。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要积极组织及参与科研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与实践工作,在社会服务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创新是基础,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有了技术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发产品、提供服务,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现身说教。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可以进行专门化培训,聘请科研大师、优秀企业家进行授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研发。

四、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已将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自主创业等课内外实践活动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设定为指定性选修课程。积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教育,免费在毕业生中开展SYB\GYB创业培训。两年来,共有2862人参加了创业培训,有1609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学生在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同时,凭证还可享受国家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及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2014年共计举办创业专题讲座12场、创业事迹报告会8场,参与学生达6200多人次。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各类创业竞赛活动获奖捷报频传。在2014年“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上,学校获得了2个金奖、1个银奖、7个铜奖和1个优胜杯奖,“华兴运动康复中心”湖南省项目直接现场签约,“湖南秦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荣获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创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激活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2014年,全校共有41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在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学校下发了《湖南理工学院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施意见》,构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服务体系和平台。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中,加强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的建设。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申请和获得创业专项扶助资金,免费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了创业所需的办公场地和创业训练的实战场所,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聘请了岳阳市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为进驻基地的学生及其创业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在商标注册、工商注册、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法律咨询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2014年,共有16个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孵化基地并获得了学校的启动资金资助,成功孵化创业项目12项,帮助了36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取得岳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了65名毕业生获取了自主创业证。其中“指尖上的小丽”手工剪纸、ING设计工作室等项目申请了工商注册,办理了营业执照。

可以说,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改中,我校已经走在前列。除按照学校要求和统一安排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外,岩土工程专业也已经针对自身特点,按照上述教改方案进行了不断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建设,学院已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除具有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外,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土建类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历史建筑保护已经设立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计算模型及承载力对比研究”,被评为2014年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应邀参加教育部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八届(2015)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在会上交流;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电梯及升降机生命保障机构”获第十二届(201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指导学生申报的“低碳建筑技术在湘北地区的可行性研究”,被列槭〖洞笱生德育实践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关于东洞庭湖区村庄整改调查研究”成果及“新余坪、新规划”研究设计成果,均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并获省级大学生“挑战杯”优秀作品二等奖;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 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方案”服务项目,免费为农民提供住宅建造技术服务,受到广泛欢迎与好评;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纵、横向项目,在学校周边及环洞庭湖区域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平江、汩罗等地,完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公路桥梁建设的勘察、设计和检测等多个项目。按照上述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改步骤,并不断进行实践与创新,必将岩土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改革;实现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目标体系,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及规格;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1]。

二、“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在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7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专业积极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融合,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突出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三合一贯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三合”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即实现“政府、行(企)业、学院”的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学院育人的模式,与龙岩市旅游局、龙岩市旅行社同业公会、古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人才共建协议,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实现了育人环境的立体化;第二层意思即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训、实战”的三转变,在专业教学中改变原有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带动课堂教学,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给学生以实战磨练,实现育人过称的系统化;第三层意思即实现“学历证、职业证和素质证”的三融合,强调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学生在除了需要获得拿到学历证书之外,还需要取得与旅游就业岗位相关的技能证书,如国家导游资格证、龙岩市导游资格证;而素质证书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发展的反映,实现了育人手段多元化。一贯:即学生在学院学习经历与企业工作经历相结合,实现校内与校外成长平台的全面贯通。一突出:即针对目前90后学生身上存在的怕吃苦、缺少团队精神、金钱意识较重的问题,专业以龙岩革命老区所特有红土地精神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锻造学生成为学得实、扎得深、用得顺、起得快的具有红土特质的旅游人才。

三、“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专业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领导下,聚合龙岩市旅游局、龙岩旅行社同业公会、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古田会议纪念馆、古田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梅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方之力,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出台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权利义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龙岩红色文化资源,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训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2]。

(二)构建“一条主线、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召开,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明确了专业就业面向的接待、导游、计调、营销、基层管理者的岗位群,通过对岗位关键能力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确立了7门学习领域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7门学习领域课程代表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能力的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课程设置,达到能力的逐步提升,形成“会接待、精导游、能计调和懂管理”的三阶递进模式。

(三)实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职业岗位分析中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强调在“学中教、教中学”。如“导游业务”课程,以景区导游、全陪导游、地接导游、境外领队四个主要岗位为导向,依照完成导游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出发,依照接团准备—接团服务—带团过程服务—送团服务的基本流程来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校企合作,将课堂放入景区、企业,如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旅游职业素养(专业讲解技能训练)”课程,就是走出课堂,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分组带领学生进入龙岩旅游景区,进行实地导游讲解、线路安排设计及导游服务技能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着“示范操作—学生实地演练—点评反馈”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提升了导游岗位的专业服务技能,为下一阶段进入企业实习打下了基础。

(四)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的特点,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学校为主。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性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加强对专业的认同感。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利用校中厂——龙岩中元国际旅行社闽大门市部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岗位培训,与旅游企业进行岗位零距离实训,校企专兼职带领学生进入实地进行专业技能提升。第三阶段:第五学期的上半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每年的暑假到国庆期间是旅游的旺季,专业根据旅游行业“旺入淡出”的特点,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三个半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每一家企业都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行业指导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完成实习调查报告和提升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着力于培养学生形成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阶段: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将学生安排入企业,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继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达到顺利就业。

(五)“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流程

1.第一阶段:“感知红土地”在第1,2学期,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针对新生对专业缺乏认知,感触不深的情况,与人才培养共建基地合作,安排学生赴旅行社、旅游景区进行行业认知,开展行业专家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开设红色文化课程、重走长征路新生入学活动等红土精神教育活动,让学生“感知红土地”实现“红土聚情”。2.第二阶段:“热爱红土地”在第3,4学期,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训为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中厂”——龙岩中元国际旅行社闽大营业部,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下的岗位训练,专业与旅行社、旅游景区专家共同配合,将课堂放在景区,进行实地教学,培养真实导游角色下的感知能力;同时以“红色旅游学院”为载体,对全体学生开展红色素质拓展训练,暑期安排红色资源调查实践,让学生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热爱红土地”,实现“红土聚能”。3.第三阶段:“扎根红土地”在第5,6学期,专业学生根据旅游业“旺入淡出”的特点,在第5学期上半学期进入企业进行三个半月教学顶岗实习,第5学期下半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拓展提升,第6学期再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双环境的交替,职业指导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顺利进入企业实现就业;同时,以红土精神与旅游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磨炼意志品质,提升旅游职业素养,在毕业前以“红色青春畅想未来”为主题开展送毕业生晚会,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实现“红土励志”。

四、“三合一贯一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2013年~2017年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2015年年度就业率达到了100%,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根据麦可斯的调研数据,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均超过50%,比国内骨干校同类专业高出9个百分点;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到97%以上。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较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平均高出200元。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龙岩、厦门、泉州等地旅游企业的骨干中坚力量。

(二)校企联手,践行工学交替育人新模式

根据“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学生需求摸底、企业用人需求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与龙岩市旅行社同业公会成员中的六家重点企业联手,针对“工学交替”的合作办学模式,达成共识,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明确接待、景区讲解员、销售等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与厦门星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形成了“双嵌入”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共育、产业规划、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双师培养、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3

关键词:实验中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系统工程

当今,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实验中心实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工程实践的锻炼,并借助于一系列工程案例与工程实例,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广泛地接触工程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中心实训体系必须贯穿于课程结构体系的全过程,从实现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当今建设应用型本科和我校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传统专业课程的实习为载体,根据测试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将实验中心实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初级实训、技能基础训练、系统训练与创新设计等训练,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实际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能力培养平台,最终使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创新改革

1.土木实验中心模块化划分

我校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建有2000平方米的大型结构实验室和1000平方米的路面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千多万元。

交通土建实验中心下设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桥梁结构、岩土工程等8个实验室,以及工程测量实训、桥梁检测等28个子实验室,其中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为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桥梁实验室、水力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拥有大型结构加载试验系统(MTS)、道路材料加载试验系统(MTS)、路面结构足尺加速加载系统、超前地质预报仪、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先进试验设备。

为了方便实训中心的工作开展,根据其使用功能,把实训中心进行模块化划分,如下图。

2.学生知识体系划分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年级进行调研。根据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学生在不同年级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划分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知识构建的层次。

3.实训阶段划分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实验中心的模块化,分阶段研究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内容。将实训体系分成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实训的初级阶段

二年级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土木实验楼内展示“宣传板”“宣传画报”,领学生参观实验中心现场。学生参观实验中心的方式主要是参观实验中心的每一间实验室,认真听取实验中心教师的介绍(如仪器用途),大体认识实验室的重要仪器,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认识,为其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技能基础训练阶段

该阶段实训内容主要来源于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工程案例,对学生进行动手技能操作训练。该阶段实训内容主要是随堂训练。下面举例来说几门重点专业课的随堂训练内容。

对于工程测量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②普通水准测量;③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④光学经纬仪认识与使用;⑤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⑥钢尺量距;⑦导线测量;⑧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

土质土力学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颗粒分析;②土的液限、塑限试验;③击实试验;④压缩性试验;⑤直剪试验。

公路检测技术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灰剂量滴定;②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③压实度检测;④回弹弯沉检测;⑤平整度检测;⑥路面构造深度检测;⑦路面抗滑值检测;⑧基桩完整性检测;⑨混凝土构件超声探伤;⑩混凝土构件回弹试验;?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检测;混凝土构件应变检测。

建筑材料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建筑钢筋拉伸、冷弯试验;②细集料试验(筛分、表观密度);③水泥试验(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④混凝土试验(工作性、抗压强度);⑤沥青三大性能指标试验;⑥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工程地质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造岩矿物;②岩浆岩认识;③沉积岩认识;④变质岩认识。

通过技能基础训练阶段,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技能基础训练阶段

该阶段将依托于实际工程(如在建的公路、桥梁或地下隧道),通过查阅公路工程的相关试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让学生从路面底基层、基层及面层进行不同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际工程的系统训练阶段,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再到面,全部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训练阶段的开展,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试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能力,并且按照规范进行施工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为学生将来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设计阶段

该阶段将结合我校教务处公布的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科研立项及学生创新大赛等项目,让学生成立2~5人的课题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实施“构思―设计―实施―操作”全过程的工程化训练。

目前,我校交通土建学院的学生创新大赛比较多,具体包括:结构设计大赛、测量大比武、招投标大赛、港航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在创新设计阶段,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创新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传统专业课程的实习为载体,根据测试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将实验中心实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初级实训、技能基础训练、系统训练与创新设计等训练,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实际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能力培养平台,最终使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赵亮.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石义海.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09(2):110-111.

[5]朱天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53-855.

[6]马惠彪.地方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33-35.

[7]张爱玲.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2(33):213.

[8]杨泉良.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252):28-29.

[9]肖毅.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6):21-22.

[10]张艳华.高职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28-30.

[11]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4.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4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性艺术系统工程,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环境艺术专业迅猛发展起来。每年,环境装饰设计师人才缺口成百万上升的趋势。然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不能突出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职业性为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福建省三所高职院校的为例,可以从基础课程设置中看出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关联性不强。基础课之间,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互脱离,联系不紧密。美国后现代课程论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提出强调丰富性、非线性、开放性、回归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后现代课程观,其相对于现代课程观的封闭性、线性、统一性的教学模式,拓宽了人们的课程视野,更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岩彩课程的开设,将三大构成联系起来,用感性的方法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综合性问题。而当代岩彩的创新、拓展也可恰当地渗入后期的装饰材料课程和其他专业核心课程里面,不失时机地完成岩彩艺术与现代环境设计的完美结合,以适应现今世界全球多元化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为我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重技轻艺,重现代、轻传统,过于着眼现实,一味地强调技能的熟练,忽略了当今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正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的:“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创作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格。”岩彩艺术的出现,将现代与传统结合,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给当前处于困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线生机。引用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AlanChan)的话,岩彩是“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以明快直接而优雅的手法,为中国传统视象注入现代生命力。”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近些年福建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所改变,基本实现了教学工一体化的模式,但工作室制、学徒制的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主要还是沿袭老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各学校也开设有考察、讲座课程,大多是去外省或经济发达地区,而针对传统民族特艺开发的课程设置较少,也很少聘请特艺大师开讲座或进行艺术考察。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的必要性

岩彩艺术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1.实践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填补了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岩彩课程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的空白,培养高职院校有创意、熟材料、精工艺、通技术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开拓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建筑环境装饰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新天地。本课程设置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视觉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拓展,具有实际借鉴作用。

2.审美价值:由于岩彩画跨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广阔的表现力,使其容纳众多异文化因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既具有国际兼容性,又融合本土民族文化,是中西艺术的结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相融互补。在现代环境装饰艺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岩彩走进建筑环境装饰是现代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文化价值:岩彩材质及色域的宽广性、技法的多样性与肌理的丰富性给岩彩艺术提供了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也使我们在创作时很自然地将创作灵性直接注入材质技法表现中,在制作过程中无意留露出一些自然天趣即“天人合一”的效果。适应了当前大众视觉审美紧张疲劳、渴望亲近自然寻求回归的愿望。

4.时代创新精神:以岩彩为材质的表现艺术在中国的崛起,既是传统又是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环境设计专业增设岩彩课程,其本身就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岩彩是一种综合材料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身在实验创作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工艺、新技术。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教育新理念、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总趋势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立足本民族传统资源,将岩彩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起既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又具备西方设计理念的适合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岩彩课程教学。

二、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岩彩课程的设置构想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岩彩课程定为专业基础课,分二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可结合三大构成课程开设,主要让学生掌握岩彩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可定为公共选修课)。第二学期则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让学生在掌握岩彩材质、特殊肌理表现的同时,探索挖掘其在环境艺术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本课程通过对岩彩材质、特征的认识和掌握,培养能够灵活运用岩彩材料和技艺及其审美理念进行环境设计的人才;然后是通过临摹古典壁画培养能够运用岩彩材料对古典壁画、雕塑等的保护和修复有一定认识和操作能力,最终达到能够创作现代岩彩壁画、墙画、装饰画、雕塑等现代岩彩艺术品的高技能型人才。岩彩艺术课程的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符合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开设需建立两个岩彩工作室,一为基本设备材料室,二为实验、实训室。在课程衔接上以素描、色彩为前序课程,以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为并列课程,以室内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为后续课程。课程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学时为8/144学时。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实验、实训、讲座、艺术考察五大模块。前期主要为理论、实验模块,后期为实训模块。需要强调的是,岩彩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还应多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相关领域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学习。教学中可采取短期聘请相关艺术领域专家、特艺大师来工作室讲学、或聘请校外客座教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开设岩彩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5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创新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1/002)和2013年盐城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8-03

一、引言

2002年,中南大学首先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人才特殊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简称特设专业,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然而,由于高校背景不一,涉及矿业、核能、交通、建筑、水利、铁道等不同行业,办学特色鲜明,虽然课程理论教学基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却给高校带来了难题,同时该专业尚未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难度较大,这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尤为明显。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多是依托岩土工程专业,但该专业已经超出岩土工程专业的范畴,要建设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尚需城市规划、结构工程等专业的支撑。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新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过程中,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目前,在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大多每届招生1个班,30人左右,专业开设较好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每届也仅招生2个班,60人左右。在大力提倡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体系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方法、原则可以表现出与土木工程等专业不尽相同的特点,使之具有自身特色。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是综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其中,综合性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综合了城市规划、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内容;整体性原则要体现教学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整体功能;由于班级规模较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大多实践教学环节,即学生具有较多的独立实践机会,体现了较好的独立性;科学性是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施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构建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作为特设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城市规划与建设,积极创新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符合专业要求且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地下工程师。为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的实践机会,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实验教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见图2),体现了人才培养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由学科基础实验和力学实验构成的基础实验平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为开展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设有土力学实验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兼具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基础。为此,在课程实验中,将土力学实验学时调整为16学时,增设土体渗透、击实、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测试等实验项目,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土地工程地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等土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开展后续专业实验也有很大的益处。专业实验是更高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包括大纲中专业课程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设置了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采用几种常规实验(如压缩、直剪、三轴)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在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仪器、要求),并向实验室教师申请实验时间,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结合学生实验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环节中,根据教学大纲设置了原位测试技术训练、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地下工程设计软件训练,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而设置的,可以通过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开展。

2.实习环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可分为课程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两个层次。其中,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指导,与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相同。在专业综合实习环节中,实行全周期双导师制,将5~6个学生分为一组,从大二到大四由同一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并配有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原则上在校期间不再更换指导教师或企业教师。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结束时,采用校企共同组织的公开答辩方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习实践、教师有效监控指导”的实践特色。全周期指导是指学生从大二认识实习开始即可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间断交流,除实习时间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纵横向课题、工程项目等,使大学实习间而不断,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环节。一是课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但传统的课程设计均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且由该课程理论教学教师独立设计课题、独立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定独立的设计参数,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内容相对独立。为此,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实施综合性课程设计方案,编写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具体做法是,本着“真题习做,一题到底”的原则,每2~3个学生设置一个工程实例专题,每个工程实例专业均来源于典型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各课程内容及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最终为毕业设计服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地下空间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条件,初步认识工程的复杂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地下工程整体性概念认识,有助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非常关键,要清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前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要求,对学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二是毕业设计(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数较少,便于采用校企合作的团队指导毕业设计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采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设计,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内容可以涉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地铁车站设计、地铁隧道设计、地铁施工组织设计等,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研究内容有机联系,设计选题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掌握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除了毕业设计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一般基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由项目主持人担任课题组长,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各子课题导师,也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由科研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其他教师有侧重地负责子课题,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4.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目前,教育部、教育厅及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自主选择导师并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与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更加贴近工程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与地方人防办、城市规划设计等部门、企业合作,设计一系列开放性、设计性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将创新性实验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积极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结构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特别需要创新,以适应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优化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必须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3]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陈奕柏,杨东全,韩建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

[5]吴萱,董俊,张鸿儒.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 17(2).

[6]康爱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

[7]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6

作者简介: 甘 磊(1983―),男,湖南岳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田水分模拟;

周 蕊(198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 要: 中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及调整的阶段。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专业就如何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这一关键问题,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精准定位,认为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应从水文学及水资源、河流健康与水环境治理、生态水利与节水灌溉等三个研究方向着手,并从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改革人才培 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开设有地方特色的“岩溶水文学”“岩溶生态水文学”及“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课程提供准备。

关键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岩溶区;课程定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而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 1][ 2][ 3]。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潜力且发展迅速的学科,主要以水文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评价、规划、管理与保护为教学内容,以区域水资源调配、城乡供水安全、防洪减灾、水资源与环境分析计算、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队水文工作为研究方向,是指导水文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 4]。本专业重在培养适应我国现代水利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进行水文测报、水文水资源勘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工程类高级人才。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 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广西区本科院校中唯一开设的本科专业。本专业立足于岩溶 区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 勘查、水资源保护、农业水利工程、建 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研究等领域。

一、课程设置情况

各大高校开设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气象学、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等。下表是2013年新修订的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从表中数据来看,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对本专业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研究重点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是一种两者兼顾、博学浅知的培养方式。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方向也比较广泛,主要为水利、水电、水资源测报、能源、地质队等多个部门。同时这种两者兼顾的培养方式使得该专业本科生同时了解和掌握地表和地下水文两方面的知识,也大大减小了学生报考其他科研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局限性。除了理论教学外,本专业也将实践教学定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周数占到36周,54个学分(见下表)。尽管课程设置相当合理,但是长期的科研教学中 也发现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往往是最优的规划,达不到最理想的目标。因此,抓准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操作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学科发展定位

本专业的学科发展要立足于广西,面向西南。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水科学理论,以广西及西南广泛分布的岩溶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水资源开发、评价与管理等诸多现存问题等。基于广西地区岩溶特色,本学科开展以水资源评价、河流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污染防治为主的学科特色建设已见雏形。根据广西水利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的研究基础, 本专业的学科发 展应从以下三个研究方向着手:①水文学及水资源。以缓解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为目的,立足于岩溶区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勘查、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研究等领域。②河流健康与水环境治理。以广西岩溶地区特殊的“地质―气候―水文”环境立足点,开展地表水资源有效开发与保护方面研究并进行工程示范。③生态水利与节水灌溉。应紧密结合广西水利建设的特点, 主要在农业水利优化规划与管理决策理论应用、稻田水环境、岩溶灌区水管理、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建立开放型、多元化教学团队,建立以“自主培养为主,吸收引进为辅”的特色师资培养方案。引进或自主培养博士,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争取专业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0%以上。重点支持主干课程、精品课程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修提高。输送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水平院校进修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积极邀请外籍教授为学生系统教授1~2门专业课程,在推进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围绕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调整,必须强化工程实践教学。通过教师到企业培训、聘用企业导师和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满足为地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派遣骨干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造和职工培训等,丰富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新上岗的教师(包括博士、硕士)先到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短期上岗培训,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

四、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形成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学生的机制

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与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培育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地方支柱产业与行业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将本科教育与用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立产学研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制定并实施“3+1”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产学研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累计约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约1年。低年级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入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创新实践基地,按照学习、研究和工作一体化模式,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生产与社会领域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大力开拓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本专业与多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如,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环境科学研究、青狮潭水库库区管理站、玉林市灌溉试验站、北海灌溉试验站等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以及水利工程与农业水环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如何整合这些实习单位的资源,挖掘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长期合作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充分挖掘实习基地能力训练、产学研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等功能,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与区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打造“校―企”一体化实训平台。积极与区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开展双导师(校内指导老师+校外生产单位的实习指导老师)培养模式探索,使本科生在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双重指导下完成“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实习实训,同时学生进入企业的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服务,使“教学型”实训逐步向“生产型”实训转变,使学生“教中学”向“做中学”转变,真正实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目标。

3 完善以“以人为本”为导向的教学运行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深化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坐班(office hours)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配套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坐班(office hours)制”,实现教师对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大学四年不断性培养。在大一阶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引导学习、专业研究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大二、大三阶段,导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让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将专业科学研究渗入学生课外生活;大四阶段,学生全面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论文)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实现真题真做,充分体现基础研究与科研前沿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这不仅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又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学科,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及调整的阶段。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校企对接、多平动的教学优势,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好学、好思、好动、好用”的高水平应用型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水利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岩溶水文学、岩溶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及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 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 [ J ] .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67―70.

[2 ] 陈元芳,董增川,任立良,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 J ]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20―22.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7

桂林理工大学是以地学为背景的综合性大学,最早为1956年,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1978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桂林工学院,2009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是从地球化学专业转型而来,跟地学有紧密联系,考虑到知识传承,同时也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门人才需求,为广西产业特点的有色金属行业培养环保人才,因此开设了地学类相关课程,自然地理学即为地学类课程之一。本着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要求,对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改革思路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及具有较全面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等环境保护事业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相比来说,环境科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安排着重在具体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自然地理学,开设在先,一方面侧重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比如: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人与环境;人一地关系观察认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应侧重解决本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能力培养。由此针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实践内容

1.教学内容改革

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包括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内容。考虑到我校地学背景和环境科学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加强了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部分内容的案例讲授教学,同时鉴于广西及我国西南地区为岩溶广泛发育特色地区,授课内容也加强了石灰岩地区环境、生态环境及土壤发育等相关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则侧重桂林周边漓江流域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区土壤发育特征及结构观察、南岭山脉主峰之一猫儿山地区生态环境观察等内容。

2. 教学方法改革

(1) 强调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环境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作用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强调各种自然因素的环境、生态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近年来的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很多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自然因素固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某些自然地理想象的产生,人类活动已经能够越来越成为主要因素。例如,在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广泛发育的“石漠化”现象,其成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往往是二者的综合作用成因。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作为自然因素: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等都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合理放牧都是形成石漠化的重要因素。

(2) 灌输全球环境、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紧密相关紧密结合的观念

鉴于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主要专业课程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具体环境问题相关的课程,如何将所学课程与现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相结合,对学生培养非常重要。例如:全球变化、全球变暖、臭气层空洞,酸雨问题,结合自然地理学气候气象学、宏观环境,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的尺度来理解这些具体环境问题。

(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结合课堂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在课堂上除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做好多媒体课件、根据专业特色,适当取舍组织使用教材、课堂上认真教授外,近年来我们还积极查阅有关的影像视频材料,采用边观看、边讲解、边讨论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教授内容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乏味的常见课堂现象。

3. 实践教学改革

自然地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教学环节,对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整个课程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1)加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实习路线选择。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区的环境特征直接影响着实习内容及实习效果,所以要真正搞好野外实习,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和实习效果,必须充分论证,选择好实习路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十分重要。根据课程特色,理想的实习地区应该具有自然地理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鲜明的地带性、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

我校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实习时间为期三周,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18-20周)具体时间根据年度教学安排确定,实习路线主要有桂林气象局、桂林猫儿山、桂林条山、桂林灵川大圩-大境、桂林-漓江-阳朔、桂林唐家湾-森林公园、桂林灵川潭下-青狮潭等九条线路。主要内容包括:河流地貌、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气候气象观测及大气观测、石灰岩地区植被生态环境、花岗岩地区植被生态、碎屑岩地区地貌植被、岩溶地下水、环境地质等。其中野外实习两周,室内整理和编写实习报告一周。主要实习路线及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桂林气象台大气及气象观测观测参观调查

位于桂林市北部,为国家气候基准观测站,拥有目前国内常规气象及大气观测全部仪器设备,能人工和自动进行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地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比较先进的有:多普勒气象雷达、L波段大气观测雷达。另外还能进行与大气环境有关的大气成分测量,目前主要可自动监测大气黑炭和气溶胶。结合学习各种天气现象及气候基本知识。大气监测、气象观测的主要要素,观测方法及监测、观测仪器设备。天气预报会商、气象数据采集及传输等。

第二,漓江实习路线(岩溶地貌及溶洞)

起点龙船坪码头终点阳朔。漓江发源于兴安的描儿山,由桂林沿漓江到阳朔大约是83km的水程,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景的精华所在。桂林到阳朔的如画美景主要是由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和清澈晶莹的漓江流水构成的。漓江由桂林至阳朔段沿岸岩溶地貌发育,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桂林市区附近为孤峰平原。桂林市区以南至阳湖,逐渐转变为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地貌。沿江可以看到较多的溶蚀边槽和多层溶洞,如象山、七星岩、穿山、月亮山等溶洞。它们分别对应着桂林地质历史时期的四次较大的地壳抬升运动。在冠岩可看见地下暗河。溶洞内多发育各式各样的石幔、石忡钟乳。石笋。沿江出露的地层有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上泥盆统(D3)及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和大塘组(C1d)。除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为砂岩及粉砂岩以外,其余均为石灰岩及白云岩。尤其是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和上泥盆统融县组(D3r)的层厚质纯的石灰岩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沿途还可看到河漫滩、边滩、心滩、河流阶地、褶皱构造、大型的节理面及单面山地貌。

第三,猫儿山实习路线(花岗岩及土壤剖面分带)

(1)沿盘山公路观察土壤和植被分带特征。根据1996年国家气象局的气候区划,猫儿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但其同时受海拔高度、山地地形和森林等地理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表视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成土母质为花岗岩,从山脚到山顶,其土壤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400m标高以下为山地红壤、400-700m标高为山地黄红壤、700-1200m标高为山地黄壤,1200-1400m标高为山地生早棕壤、1400-1800m标高为山地黄棕壤、1800-2000m标高为泥炭土(主要在八角田一带)、2000m标高以上为山顶矮林土。猫儿山林区是我同中亚热带保存较好并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林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垂直分布较明显,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人士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和山顶灌草丛。

(2) 编写野外实习指导书,提高实习质量和效率。编写实习指导书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收集实习基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几年我们编写了实习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材及实习指导书,一方面教师能够全面系统地有根有据地向学生讲解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特征,避免空泛的—般性介绍,从而使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收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实习范围、路线和具体内容事先有较系统的了解,使实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因此编写野外实习指导书也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重要_环[4。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野外实习是教学中的主要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例如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土壤和植物这一部分知识,选择了土壤和植被垂直地带性都明显的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实习路线,先鼓励学生自主观察不同海拔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要求学生讨论它们在形成上的相互影响,教师总结讲解,将课堂上和书本上对自然地理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入现场观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这种学生观察、讨论、发言、教师重点讲解的现场教学模式,收到了明显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三结论与建议

1. 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面向广西及西南岩溶区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及典型地区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学生在专业知识阔展,野外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环境保护专业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2. 加强与完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几年实习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使得桂林邻边地区气象局、猫儿山及漓江等几条自然地理实习路线初具规模;实习内容逐年丰富,有较完整的教学大纲与计划。但仍有一些科目的实习内容不能开展,部分实习点、路线还不太理想,需进—步调整。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05-02

《矿山建设工程》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势必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实践“卓越计划”的最佳平台。201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被列为安徽省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为此,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中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需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1-4]

一、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存在一系列教学问题,与“卓越计划”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教学内容庞杂。《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而杂,该课程包含煤田地质基础知识、立井井筒的结构与设计、立井井筒表土段施工、立井井筒基岩段施工、立井井筒施工设备与布置、岩层巷道工程、井底车场与硐室工程和煤层巷道工程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中又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且若干教学内容在其他核心课程中已有讲述。《矿山建设工程》n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是内容庞杂、主线不明、重点不突出和知识点太多,甚至有一种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的感觉,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

2.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未能体现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我国煤炭“黄金十年”(2002―2012年)期间,深部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现行教学内容中未能增加矿山建设工程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点,与现阶段深部矿井建设要求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

3.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仅为24个学时,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为完成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主要依靠教材,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系统和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明显不足,同时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训练环节[4]。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课堂教学,轻工程实践。在现行教学计划中,《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课时有限,但教学内容较多,很难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煤矿企业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大纲时也只安排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难于实施。因此,在现行《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年来,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率,期末考试一直存在死记硬背、考后便忘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与要求,对《矿山建设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及优化,教学内容力求把握矿山建设工程的发展动态,以体现最前沿的知识点。近十余年,我国深部矿山建设工程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创造性的工法和技术、新型施工装备等都被应用到深部矿建工程中。在立井施工方面,如深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和超大型竖井强力钻井―扩成井技术等;在巷道施工方面,如L型钻孔地面预注浆加固深井巷道技术、深部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护技术和煤矿巷道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施工技术等。笔者长期从事煤矿立井井筒和软岩巷道支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据积累的工程现场科研经验,将上述新工法和新技术以具体工程案例方式纳入到《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中,这为该课程的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改进。《矿山建设工程》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很多新型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装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课题组成员在从事工程科研服务中采集现场工程照片、利用互联网搜寻矿山建设工程方面的施工方法视频和技术装备图片、向工程现场技术人员借阅相关施工图集和施工组织设计文本等多种手段,对现有各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改进研制,加大了学生对矿建工程施工的直观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面向工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采用面向工程的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和项目参与式等三种教学模式,并针对各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种教学模式情况下的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3所示。

4.复合式考核方式的应用。摒弃本专业核心课程现行的基础理论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式考核方式。其中,基础理论沿用平时成绩和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据问题探究式和案例讨论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项目参与式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根据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模式于2015年和2016年在我校《矿山建设工程》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⒖嘉南祝

[1]蔡海兵,荣传新,郑腾龙.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17-118.

[2]赵启峰,石建军,王波,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井巷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59-62.

[3]东兆星,吴士良.井巷工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劲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71-75.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Min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urse for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CAI Hai-bing,RONG Chuan-xin,ZHENG Teng-l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9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P642-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6-0133-002

“地质学基础”是为地质学及与地质学相关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是地质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承载着搭建地球基础知识框架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地质学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地球,准备好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地质知识。

地质工程专业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获取地质环境条件,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综合专业技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地质工程概念最早由中国工程地质专业学科创始人谷德振老先生提出,最终由孙广忠前辈首次对该学科提出了构造控制论、岩(土)体控制论和结构控制论三个理论基础[1]。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对象分布范围广,从平原到山区,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探寻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科学问题的解决上,地质工程专业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地球的第一步,为此,在讲授“地质学基础”时,有必要考虑其基础性、前沿性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针对该问题,笔者对地质工程专业开展“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1“地质学基础”的课程设置及任务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按照课程计划,“地质学基础”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该课程目的是讲授与地质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激發学生探索与工程有关地质背景的兴趣,促进人与地球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课程的任务是搭建地质基础知识框架,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地球的形成及演化、地球层圈划分及物质组成、地质记年方法、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矿物特征及三大岩类判别和定名、地质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2地质工程专业需拓展“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内容

为实现“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作用,做好该课程与后续与工程相关的课程的连接,从前述的地质工程专业三个控制论角度出发,探讨地质工程专业需拓展“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构造控制论是结构控制论和岩土体控制论的基础,涉及工程范围内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和评价,地质环境背景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因此,“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在讲授地层年代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通过介绍工程的地层情况,以及地层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使学生弄清掌握该部分内容对应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及知识的应用。岩土体控制论的主体是岩土体,涉及岩土体性质参数评价,而岩土体的性质主要由组成矿物特征、后期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决定,由此可以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影响因素的角度向源追溯,讲解岩石的组成、各种地质作用及土的形成。结构控制论是岩土体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及岩土工程设计的前提。岩土体的控制结构面是岩土体在形成及后期经历内外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面的存在对于工程有重要影响,可通过结构面对工程影响的分析来讲授结构面的类型及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3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现象;实验教学主要结合岩石矿物、化石标本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对应,培养学生独立鉴定岩石类型、描述地质现象、分析地质情况的能力。

地质学基础内容多,涵盖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知识接受的效率,在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首先应对内容进行分类,将与地质工程专业有关的地质学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他应掌握的内容作为普及知识讲解。如将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地球的基本常识、地震、火山作用、风和冰川的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科普知识讲解;将与地质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各种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地层的接触关系、断层活动带与稳定带、大地构造性质、花岗岩与矿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与能源矿产等问题[2]等作为重点讲授。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其对地质的认识还限于中学时期科普的地球地理知识水平,因此,可通过浅显易懂的地质现象和简单的地质学原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地质思维[3-5]。另外,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还不了解,讲授重点理论知识时,应首先给出一个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地质工程专业知识中的位置,然后通过几个工程实例引出要讲解的理论知识,梳理这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对应的地质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设置的基础类地质专业课程减少,地质学基础课程承载了其他课程的任务,因此应增加实验课时,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岩石矿物鉴定、三大类岩石定名及地层化石分析等,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借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引入短视频和动画,并采用双语教学、师生互动式等授课方法[6],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应牢固掌握基础的地质学知识,讲授“地质学基础”课程时需要结合该专业的特点,拓展与之相关的地质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地质基础知识、地质专业技能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地质科学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专业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帆,王孔伟.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计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7年第2期:20-24.

[2]吕学军.“地质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地质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4年第2期:35-37.

[3]杨凤根,骆祖江,侯玉宾,等.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32-35.

[4]倪金龙,郭全军,郭颖,等.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4):89-92.

[5]姜照勇,王成武.地质教学过程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131-132.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篇10

关键词:注册工程师制度;基础工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反思与探索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8日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尤其对于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切感受到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何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何把课堂内容讲“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兴趣,这应该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是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建设,尽快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证书成为这部分毕业生的当务之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如何结合我国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改进专业课程教学,为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创造条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基本依据教材来选择,照本宣科。而基础工程的设计主要源于规范,规范的更新要求教学内容相应地要调整。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规范的更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应该教材上写的什么就直接教授什么。例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012年的,而我们的教材仍然采用的是2002版本的。

在讲解桩基础设计时,教材上采用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范,但是这本规范上的设计方法与《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94-2008)差别较大,目前工程上更习惯于采用桩基规范进行设计,而且桩基规范在设计理念上比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更进步一些(如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在教授过程中,最好对两本规范的方法做一个对比,然后以桩基规范去讲解设计,而不应该局限于教材。

另外,教学内容要分层次地吸收一些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强调“三基“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由于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注册土木工程师专业考试中的一个主要考试科目,考试中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的考查和会用基本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章内容教学之前,预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题目或者案例,将学生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明确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能掌握的知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上提供的知识密切与问题案例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应该如何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应用知识完成案例所布置的任务。

在基础工程的教学中可以比较多的使用这种案例法。例如,基础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如果直接灌输概念,学生对埋置深度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遇到实际工程问题(尤其是有地下室,或者主楼旁有裙楼时等)还是不知如何确定。这时,我们可以先以一个实际的小案例引出这个概念,首先让学生处于一个实际工程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可以给出如下一个工程情境:某工程主楼12层,裙楼3层,包围主楼三边,主楼88m长,17m宽,裙楼宽15m,主楼用筏板基础,裙楼用独立基础,地下室均为5m,主楼地基承载力修正时,主楼埋深取多少?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会产生思考的兴趣,然后再逐步引导,这样学生对埋置深度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选取就基本掌握了。又如,在讲解桩基础中摩擦桩和端承桩时,可以以“玉林电厂的悬桩”这个案例引入:玉林电厂是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在其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不应发生的错误,此场地在地面以下40~70m为基岩,岩石为凝灰岩。原设计的锅炉和烟囱等主体建筑物的地基基础采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以凝灰岩基岩为持力层,属于端层型桩。设计承载力和沉降均满足要求。但是在勘察、施工中,把含粘土的碎石层(其中所含碎石的岩性也是凝灰岩)误认为是凝灰岩基岩,致使大量的钻孔灌注桩桩端落在这些黏土层上。竣工以后才发现这一错误。通过这个案例,详细分析为什么在端承桩和摩擦桩处于同一个刚性承台下施加荷载时,摩擦桩常常会成为“悬桩”,二者无法共同工作,发生渐进破坏的。这样的授课方式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概念显得更生动、更立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的改变

《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工程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二是会应用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因此,基础工程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阶段的考试:第一阶段为闭卷,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我们希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更大的潜力;第二阶段为开卷,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闭卷考题后,交上考卷,就可以拿到第二阶段的开卷题,开卷题中要求学生正确、熟练地应用规范、教材等辅助材料完成基础工程设计,或者给出一些工程中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解决实际中的基础工程问题,又或者是一些实际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让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来源要选取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难度要中等。这种考试更注重能力考核,不局限在要求死记硬背的内容上,试题选择的原则要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突出学生能力的训练和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广信.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