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2:30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1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2

6月2日分公司党委利用召开党史教育学习班的机会,邀请***市党校党史教研室的陈*燕教授为分公司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作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我们,对于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明确的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蒙古所有工作都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连结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都必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国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坚决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唯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唯有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2500多万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启航。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3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4

根据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研讨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全面准确领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交流,分组进行了集体研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到中央民族

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态识”,再到党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壁画和远景期许。这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是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宏大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准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所以,正如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素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翻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个体提供自使行动的根基。

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强最中华文化的认同,在精神纽带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5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刻洞察,对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着远见卓识。本文将带您领略对民族团结的妙语解读。

诠释民族团结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2014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指出。

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

――2014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指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4年5月29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2015年9月30日,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眼中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014年9月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5年1月22日,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5年9月30日,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心中的“共筑中国梦”

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6

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精神,大家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感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仅供参阅!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我的“保护之神”。

悲伤逆流成河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了内初班,离开了父母,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周围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影子。

总感觉自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整天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影子走进教室,周围没有一个朋友。

阴沉沉的天气,冰冷冷的心,悲伤你留成河。

梦里落花知多少

“当当当”考试开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头,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泪水滑过我的脸颊。

考完试了,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坚硬的课桌上,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只能听到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她来到了我的身边。

长相依日光倾城

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温柔地说:“怎么了?生病了吗?”我被眼前的这画面惊呆了,原来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汉族同学红霞,没来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来,关切地说:“走,我陪你去医务室。”

一路上,只听她不停地唠叨:怎么一点都不会照顾自己呢?为什么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以为没人管你啊!”我只记得她说了很多,但实在是记不起来她到底唠叨了些什么!

这时,我觉得我的世界开满了美丽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红霞就像我的“保护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会出现在我的身边,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来,一个霞光万丈的日子,我们拉着手,面向霞光许愿: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离!

我的汉语水平不高,发音也不是那么的标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闲暇之余,我也会教红霞说几句维吾尔语,日子在我们的相伴中愉快的度过。

民族团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更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 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3】

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思想汇报范文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7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保障

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率先在全国探索民族区域自治道路,此后指引内蒙古夺取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引领下,同全国一道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党中央提出加快把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成为国家重要支点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着力”实践要求和三项先行先试改革要求,引领内蒙古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转型升级发展,踏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内蒙古70年经验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为推进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制度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律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源头。1947年内蒙古的成立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新事业,之后,内蒙古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和政策,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开始摸索地区特色,并为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颁布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撑。内蒙古成立初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不两利”以及“稳、宽、长”的方针政策,保证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把贯彻执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头等任务来抓,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办法。自成立以来,全区各级人大共制定和实施近600件地方性法规,对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之所以70年来长期和谐稳定,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也唯有此,才能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调动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最高利益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基础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确保祖国北疆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靠实党员干部维护稳定责任,加强国家安全力量建设,落实重点管控措施,强化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准备,打牢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思想基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对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确保了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

70年来,正是因为长期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内蒙古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再次证明,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就是抓住、抓紧、抓牢了民族地区所有工作的大原则和总方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改革开放是内蒙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70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主题,坚持从区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在宗教改革中实施了信教自由、政教分离,拥护社会主义道路,保护庙产、鼓励寺庙投资工商业,鼓励青年喇嘛学习科学知识、参加劳动等政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能源重化工需求扩大的机遇,创造了连续8年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十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内蒙古各民族共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更加幸福,为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坚持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不动摇,筑牢各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提出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并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重大思想,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按照中央要求,实施了“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草原・文明之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努力培育文化艺术精品,着力打造草原文化节、昭君节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全国率先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规划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区”。实施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全区各领域广泛使用蒙古语文,蒙语卫视覆盖全区,并在蒙古国和俄罗斯落地。这些重大举措,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满足了各民族的文化诉求,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了民族成T和国家公民双重认同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推进内蒙古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才能形成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

70年来,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兄弟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团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早在建国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就曾提出,要“坚决反对与经常批判狭隘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倾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内蒙古以总理提出的“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要求为动力,着力建设各民族间团结互助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后组织召开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培养树立了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65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1个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十以来,内蒙古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彰显。

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只有始终把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局性工作来谋划,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才能不断增强各族同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牢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坚实基础。

坚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不动摇,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基础

内蒙古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才在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关键作用。70年来,内蒙古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上制定了中长期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干部配备上,坚持在旗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党政两个一把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分别担任;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考录国家工作人员时,做出相关规定,保证少数民族干部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大力培养了一支包括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在内的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均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事业部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更高。尤其是多渠道培养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人才,不断培育壮大民族工作专业人员、少数民族知名人士、民族工作决策顾问三支队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做出了应有贡献。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8

根据党支部关于召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专题组织生活会的要求,我努力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问题,对照自身,进行了党性分析,通过学习和自我剖析,使我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观念。下面,我结合近期学习和思考,做一发言,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和不参与宗教活动问题的认识

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要想实现民族团结统一,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促进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沉迷于宗教的党员,实际上是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党分道扬镳。这种行为,是忘了党的纪律,丢失了党员身份的表现,不利于保持党的性质、宗旨、本色,使人走向迷失。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宗教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过程,体现在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四个意识”融入到思想和工作中,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民族工作“八个坚持”和宗教工作“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二、对照自查情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也未曾参与任何宗教活动,家人中也没有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的。通过对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自我剖析,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对于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同时,对于有效区分违反民族宗教工作要求的行为和一些家庭传统习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无法区分是否违反民族宗教工作要求时,一概不参与不讨论,对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需要进一步学习体会。作为一名名族地区党员干部,有义务有责任向身边的人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弘扬各族人民一家亲的优良传统。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9

一、开展“一个宣传”

在全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回顾,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全面普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关知识,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深化“六进活动”

把党史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加强党史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学习,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常态化推进“六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把党史学习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体推进的大创建格局。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10

一、屯垦戍边是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形式

盘点2000年屯垦戍边史,其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和认同的作用堪称卓著。第一,屯垦戍边是国家政治和制度文化在边疆传播的重要途径。屯垦戍边是国家行为,代表着国家政治和意志,贯彻国家认同理念,执行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屯垦戍边到哪里,就把国家政治文化传播到哪里,并使之落地生根。第二,屯垦戍边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祖国观在边疆传播的重要途径。屯垦戍边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以中华民族和国家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屯垦戍边到哪里,必将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大一统祖国观传播到哪里。第三,屯垦戍边是我国先进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在边疆传播的重要载体。屯垦戍边架设了内地与边疆物质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包括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在内的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第四,屯垦戍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边疆传播的重要实现形式。屯垦戍边以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护各族人民不受外来压迫为目标,彰显和传播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着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发展。第五,屯垦戍边是中华先进精神文化、艺术文化的播种机。屯垦戍边始终彰显着强烈的文化传播功能,对促进边疆地区中华文化传播和认同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作用。

二、兵团60年屯垦戍边为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作出了突出贡献

1.在履行“战斗队”职责中,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播,促进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新中国60年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兵团人牢牢驻扎在祖国西北边境,“种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成为新疆边防巩固的战略组成部分,与军队和地方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在半个多世纪的戍边实践中,兵团人以自己的戍边行动和突出贡献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2.在履行“工作队”职责中,推动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从“凯歌进新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从帮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今天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兵团选派大量干部到地方工作,并为地方培养大批干部。兵团人在新疆各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在半个多世纪“工作队”的担当中,兵团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新疆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3.在履行“生产队”职责中,引领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解放初期,新疆依然处在简单的农耕和游牧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兵团空前的屯垦开荒使新疆实现了自给有余;兵团的机械化农业推进了新疆的农业机械化;兵团在工交建商各领域的艰苦创业,奠定了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兵团在新疆传播了以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为丰富内容的物质文化。

4.在履行“宣传队”职责中,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创新、传播和认同。60年屯垦戍边,兵团人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人分布在天山南北,与新疆各族人民水融,既高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旗帜,又秉持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军垦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奇葩。兵团人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在新疆各族人民中间广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不断筑牢新疆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构建了自身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疆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公共文化场所;创作生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精神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促进中华文化认同是新时期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

1.促进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党和国家赋予兵团的重大使命。在兵团组建初期,就赋予了兵团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要求兵团发挥稳定新疆的核心作用;20世纪末,进一步要求兵团做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以及稳定新疆和巩固边防的模范。进入新的世纪,明确要求兵团正确处理“三大关系”。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乌鲁木齐“7・5”事件后,更加明确地要求兵团“既要当好生产队、战斗队,又要当好工作队、宣传队”。其中“宣传队”职责的提出,使屯垦戍边在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加明确。

2.新疆特殊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兵团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交融、增进民族文化依存、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主导力量。新疆有50多个民族,仅世居民族就有13个,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边疆省份。兵团作为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的重要载体,分布在全疆各地,与各族人民水融,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增强中华文化主导地位等方面,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3.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使兵团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不同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进人新的历史时期,新疆不仅面临着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局面,而且面临着境外思想文化极力渗透、泛伊斯兰和泛突厥主义思潮猖獗、非法宗教暗流涌动的严峻挑战。兵团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筑牢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兵团必须更加有力地肩负起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使命

1.进一步强化兵团“宣传队”的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促进中华

文化认同的使命。兵团各级要不断加强“宣传队”使命教育,深刻认识当好“宣传队”是党中央赋予兵团的政治责任,不断增强履行“宣传队”职责的使命感;深刻认识当好“宣传队”、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当好“宣传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新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不断增强当好“宣传队”、筑牢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2.进一步加强兵团作为“宣传队”的能力建设,更加合格地肩负起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兵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把当好“宣传队”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和重大任务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干部职工,努力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成为中华文化的宣传队,使每个兵团人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加强兵团自身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牢牢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进一步加强兵团自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兵团各级各单位特别是基层一线建设成为传播和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