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3-11-17 17:47:36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高压走廊、安全距离、游憩利用、设计方法

1高压走廊的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电网的建设量增加,高压走廊两侧一定距离内都会被列入防护绿地的范畴,以保护电力设施的安全。但是这种防护廊道的划分往往会影响城市绿地的整体性和可达性,为了以提高城市用地利用的集约性和高效性,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可达性,丰富城市的生活空间。需要充分地查阅电磁学方面的专家研究成果,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高压走廊电磁影响安全性的科学结论。并将这些分析结合城市游憩绿地建设的空间和场地要求进行整合。

在这一方面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结论为:较弱的磁场几乎没有生态影响;有关电场的研究结果如下对人的影响:投有证据表明输电设备产生的电场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没有发现在高场强下工作的线路工人受到长期的健康影响[1]。

2输电线路电磁场距离衰减和距离防护研究

输电线路导线中心两侧电磁场基本呈对称分布,电场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边线下或边线外25m附近,磁场的最大值可能出现在中线下或边线附近,不管是电场还是磁场都随距离迅速衰减。输电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远小于100μT 的推荐限值。对于架空输电线路,电场强度的距离防护是研究的重点。结合本案现场情况,对110kV 架空线路电场强度距离衰减进行分析。

110kV 线路地面场强较低,最大值出现在边线附近,一般不超过IkV/m。电磁场强度随着与线路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一般在距边线20m 以外,电磁场强度趋于稳定,变化较小,并逐步接近本底值。

结合以上结论,本案高压走廊绿化防护带宽度20m。在高压走廊下进行景观设计满足以上两点还应遵守以下相关规范:

虽然高压输变电工程存在着电磁辐射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测试数据表明,高压输变电工程只要按照《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 /T 5092 1999)设计高压输变电工程,同时履行环境保护手续,保护好敏感目标,高压输变电工程对环境是安全的[2],结合本案横跨观澜印象游园高压走廊为110KV,方案中绿化护防宽度21m,且线路高度离地面高于10 m,完成满足安全防护距离。

3观澜印象游园的景观设计

3.1设计依据

(1)2012年7月19日,中标方案

(2)《城市道路绿化》规范关于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异线的最小垂直距离规定见下表

(3)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件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①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它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

②不得烧窑、烧荒;

③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

④不得种植竹子;

⑤经当地电力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保留或种植自然生长最终高度与导线之间符合安全距离的树木。

3.2项目概况

3.2.1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E段初步设计项目进程

①2012年7月19日,确定中标;

②2014年5月19日,E段(文化之源段)完成扩初成果;

③2015年3月23日,向新区管委会黄海广副主任进行方案汇报,按照要求,对本段的设计标准进行提升。

3.2.2项目简介

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是由龙华新区政府全额投资的重大民生项目,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流经观澜、龙华两个街道。南起与观澜河相交的民清路、北至观澜企坪村,长约14.6公里。本次扩初设计为E段,设计范围从观澜大道至观光路段。此次观澜印象游园位于E段的上游部分,占地约2万平方米。其中110KV的高压走廊横跨观澜印象游园,护防绿化宽度20米。(见图1)

3.3设计主题风格

设计主题:体现中式古典文化的古朴、典雅。

3.4设计内容

3.4.1印象游园面积约1.1公顷,110KV高压廊道从中间穿过,由于高压线难于埋地处理,将本案分为两个区:

(1)形象展示区,用入口景墙与景境雕像展示昔日观澜人民日常生活情境,材质方面主要用黄道砖、青板石;

(2)休闲活动区,用特色廊架、特色景亭、特色门洞、特色弧形景墙来分隔出一个个可利用空间,其中健身广场长约40X5,很好地为附近的村民提供锻炼场地。

3.4.2植物设计内容

用菩提榕做背景分隔设计,结合现状高压廊道、景观功能分区,沿曲线道路做空间的围合处理,高压廊道下的空间我们用梅花结合草坪做视线开阔式的处理,做到开合有度、有收有放的空间设计。

在主入口左右两侧,用朴树、龙眼、古梅、鸡爪槭、菩提榕等造型优美的特色植物与构筑物融合。

在重要的节点位置点种大树(凤凰木、小叶榕、菩提榕)。

3.4.3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上要符合生态原则,营造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可游”、“可赏”。

(1)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2)从季相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季节都有至少1-2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格调,成为吸引人的观赏亮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根据时间变化形成的景观序列如下:3-4月杜鹃,4-5月火焰木、凤凰木,6-8月洋金凤、火焰木,9-10月宫粉紫荆,11月至翌年2月,选择山茶花、梅花,突出岭南地区冬季照常常绿的景象。

3.4.4种植结构确定的原则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选择能适应本地区生长条件的植物,以乔木种植为主,乔、灌、花、草、藤复层栽植原则,乡土树种为主、植物多样性原则、速生与慢生结合利 于绿地群落稳定、节水、可持续发展。

(1)种植结构参数:根据造景需要合理搭配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针阔比(面积)为3:7,乔灌比(面积)为6:4,林下草坪与非林下草坪之比为8:2。

(2)骨干树种与配调树种,榕树类树种如菩堤榕、细叶榕、梅可作为骨干树种,南洋楹、宫粉紫荆、人面子、火焰木也可作为骨干树,配调树种选择朴树,凤凰木、佛肚竹、龙眼、鸡爪槭等。灌木选择棕竹、大红花、希茉莉、山茶花等骨干灌木、选择黄金榕、洋金凤、黄金叶,非洲茉莉作配调灌木,花卉选择宿根、自插性强的花为主。

4结语

景观的设计与营建,是人、建筑、植物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有机的过程;多年以后,在晨曦中,在暮霭里,高压线走廊之下,在开合有致的游园空间里,小孩、老人和游客在其中悠闲地散步、游玩、健身,鸟语花香与欢声笑语交织着,这是我们能够期盼的美丽远景。

参考文献:

[1]朱林.高压输变工程的电磁辐射及环境影响评价[J].电力环境保护.2000.16(3)。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2

1.1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Google地球的应用)

高速公路建设主要有改建和新建,目前我省以新建项目为主,这就需要大范围的走廊带选择,需要了解项目控制点附近的地形、地貌、路网分布、土地利用及沿线自然与环境因素等。卫星遥感技术以其丰富的地表信息和直观图像就在路线走廊带以及路线方案优化、比选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下面就以Google地球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Google地球是美国Google公司向公众提供的一种三位数字地形图,利用它可以直接生成路线走廊带选择时需要的大范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且根据工作阶段的不同,可以转化成相应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Google地球解译出了区域路网、地表附属物、自然地理地貌等各种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在路线走廊带优化、比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1)卫星不受空域和地面障碍物的限制,能迅速获取全球任何地区最新的立体影像;(2)可直接生成1:10000数字地形图,仅用少量野外控制点且不必严格控制点位分布即可生成1:5000~1:2000数字地形图,这对困难地区获取地面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由于视点高,其摄影死角比航摄更少,可获取更隐蔽地区的资料;(3)它提供范围大、面积广,因此更有利于路线走廊带的优化选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中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1.2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测图和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利用相关技术自动处理数字化影像,是完全数字形式的。这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测绘方式为公路勘察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1)采用航摄像片减少了大量的外业测图工作,外业测量工作简化为像控点布设、控制点布设及新增地物的调绘,这样就可以为公路勘测设计提供大比例尺地的形图,供纸上定线和方案比选使用。(2)通过立体观察,充分利用航片丰富的影像信息进行规划、选线、经济调查、工程地质遥感分析等。(3)借助于数字摄影测量,直接产生设计所需的地表三维坐标数据,建立工程数字地面模型,为公路测设自动化系统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1.3GPS-RTK测量

GPS-RTK三维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方法,广泛用于各种测量中,克服了常规测量种的许多不足(如常规测量通常是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分别实施,这样就存在着视线不畅、水准高程测量困难、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对常规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加快了工程勘察设计进度、解决了勘察工期短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工程建设能够如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1)大量节约了人员的投入,从而减少物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2)测量不受视线的限制,提高了测量速度,保证了勘察设计工期,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工期,提高了项目的社会效益。(3)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因转站过多而引起累积误差的缺点,有效控制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1.4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深入发展,数字地面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活动中,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核心之一。目前公路勘察设计软件行业中,都把数字地面模型作为自身的亮点和特点来抢占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同行业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这也是数字地面模型在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主要有纬地道路设计软件、海地道路设计软件、Bid-Land道路设计软件以及AutoCAD2008以上版本中镶嵌的Civil3D等均可建立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地面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公路平面、纵面、横断面进行设计,计算其相应工程数量,从而进行路线方案的取舍。由于不需要大量的外业工作,投入少,故可大范围、多角度的进行比选研究。

2应用实例

贵州省普定至惠水高速公路普定至安顺段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工程位于黔中腹地安顺市境内,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及4个环线中安顺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48.47公里,主要特点有:

(1)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岩溶比较发育。(2)所经过地形平坦,多数地段均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3)是安顺市的环线,规划区范围大,且安顺市是我省的主要军工企业集居地,沿线工业、厂矿、水库分布较多。(4)区域内路网发达,沿线区域内铁路有轿子山煤矿专用铁路、贵昆铁路及规划的贵昆高速铁路;公路有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G320、S102、S209、县道以及沿线的通乡、通村公路。

本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本项目勘察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项目的认真研究和分析,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需要坚持的重点和克服的难点主要有:

(1)需要大范围的研究路线方案,尽量避开基本农田、规划区、水库及岩溶路段。(2)路网发达,路线走廊带及路线方案比选范围宽,困难大,路线方案控制点多,需要绕避的结构工程多。(3)如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工作量大,需要调绘的结构物多,周期长,效益低。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项目勘察设计中,充分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和现有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2.1Google地球的应用

在本项目中,Google地球的应用贯穿了整个过程,从走廊带研究到方案选择,再到设计汇报等均多次用到了Google地球。在走廊带选择及方案比选阶段,由于Google地球提供了比较详尽、清晰的地表建筑物,使得所有可能的走廊带均变得真实可见,克服了在地形图上选择时遇到的路线走廊带在地形、地貌上可行,而结合沿线地表附属物时就不可行的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内业工作和现场踏勘工作,节约了项目勘察设计成本,缩短了勘察设计周期。在项目后期阶段,主要是将设计成果还原到三位图片上进行项目汇报,这样设计成果直观、清晰、易懂,汇报得到了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好评,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2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

v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中各个阶段均用到数字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是本项目主要数据来源的基础。生成全线1:5000正射影像地形图,用于初步设计方案研究;生成1:2000三维数字地形图用于纸上定线和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这一技术应用比较成熟,在此不再赘述。

2.3GPS-RTK测量技术

在本项目外业测量期间,全测量过程均运用了GPS-RTK测量技术,使得测量人员和测量成本节约了约1/3,改善了测量工人的工作环境,节约了开支。解决了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工人劳动强度大、测量视距、沟谷的影响。缩短了测量工期10余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通过对现有数字技术的分析并结合贵州省普定至安顺高速公路暨安顺西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中数字化勘察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介绍,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必要性和经济性,为高速公路项目勘察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民族特色旅游名村和产业村为重点,以建设民族风情走廊为抓手,全力推动街道环境整治,加快旅游名村建设进程。坚持农户自愿申报,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坚持“依法依规治理,严禁乱搭乱建”的原则;坚持“体现生态环保,彰显特色,融入民族文化”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补助政策,统一验收标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二、建设范围及标准

㈠建设范围。将村部分农户和中心村街道两旁和至月山路邻街面居民户,纳入建设范围。

㈡建设标准。才用木质立柱,上盖小青瓦翘沿,沿面为1.2米宽,相邻户在同一水平高度。具有民族特色、美观大方、整齐有序、视线通达。

㈢建设程序。凡自愿建设的农户,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和工作专班批准,农户与施工单位签定协议后方可进行实施。凡在规定时间内未申报的一律不予补贴。

四、实施步骤

民族风情走廊建设项目共分三个阶段。一是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年7月20日至8月5日)。主要任务是摸清情况,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宣传,启动示范户建设,拆除沿街乱搭乱建雨棚,完成申报审批,施工单位与农户签定施工合同。二是主体实施阶段(年8月6日至10月6日)。主要任务全面启动风情走廊建设,做好进度、质量督办检查。三是检查验收阶段(年10月7日至10月12日)。主要任务是全面验收,总结经验,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凡自愿申报建设的农户,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和工作专班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

五、以奖代补标准和兑现办法

民族风情走廊建设项目由林海园艺有限公司统一建设。对于一般农户按100元/米的标准由农户出资,对于原建有雨棚的农户(已拆除的)按70元/米的标准由农户出资。农户出资部分支接与施工队结帐,不足部分由村委会直接补贴给施工队。对于自行建设的农户,在年10月6日前按统一设计要求建设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村委会分别按210元/米(原没有雨棚的农户)或240元/米(原有雨棚拆除的农户)的标准直接补贴到户。补贴到户的资金不再扣税。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建设时机;电网优化

1.背景

根据海南“十二五”电网规划,乐东县电网在“十二五”期间只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望楼站(2×15万千伏安),乐东地区的220千伏及110千伏电网均以望楼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构建,详见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随着西南电厂22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环电气化铁路尖峰牵引站接入系统220千伏线路工程的相继建设,将会有多回220千伏、110千伏线路往返于乐东县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线路走廊紧张、实施难度较大,而且在乐东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以下简称“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很多线路将难以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望楼站及西南电厂周边电网进行优化,并对线路建设形式进行分析。

2.相关项目概况

2.1乐东220千伏变电站

根据电网规划负荷预测结果,乐东电网2015年最大网供负荷约13万千瓦,从满足供电的角度考虑,乐东电网“十二五”期间不需要再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根据负荷发展情况,规划“十三五”期间在佛罗镇北部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预计最早在2017年~2018年建成投产。

2.2西南电厂

西南电厂位于乐东佛罗镇西南部的莺歌海,规划装机规模4×35万千瓦,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35万千瓦,首台机组预计于2015年初并网发电。根据批复的接入系统方案,西南电厂采用220千伏一级电压接入系统,规划出线4回,本期工程出线3回,其中1回至乐东望楼站,2回至三亚崖城站,备用1回。

2.3西环电气化铁路

为了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环电气化铁路的建设,要求2015年7月通电运行。西环电气化铁路将配套新建7座牵引变电站,其中乐东县境内有一座—尖峰牵引站,位于佛罗镇北部。参照东环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西环铁路牵引站预计将采用220千伏电压等级双回线路供电。

2.4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龙沐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主要是为乐东西部沿海的龙沐湾旅游开发区供电,规划从望楼220千伏变电站出双回110千伏线路π接佛罗~板桥线路,以便于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接入,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目前,龙沐湾旅游开发区由佛罗110千伏变电站的4回10千伏线路供电。

3.电网优化方案

3.1乐东220千伏变电站优化方案

3.1.1建设时序调整

从满足供电的角度考虑,乐东220千伏变电站需要在2017年左右建成投产。但是由于尖峰牵引站、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以及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均位于佛罗镇北部地区,各变电站规划位置相对较近,如果按照原电网规划,“十二五”期间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则尖峰牵引站、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周边无电源点可供接入,均只能长距离(约35千米)接入望楼220千伏变电站,线路投资较大。当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其周边110千伏电网接入乐东220千伏变电站,望楼~龙沐湾方向的双回110千伏线路将失去作用,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从优化该地区网架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的建设工期,建议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投产时间提前至2015年,比原规划提前2~3年。

3.1.2乐东220千伏站220千伏接入系统方案

由于西南电厂投产后,龙北~望楼断面的潮流较轻,线路将长期处于轻载状态(最大潮流不足15万千瓦),线路容量较为充裕,因此建议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就近π接龙北~望楼双回220千伏线路接入系统,既充分利用龙北~望楼220千伏线路容量,又可以提高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可靠性。乐东22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母线N-1虽然会导致两回220千伏线路跳闸,但是由于龙北至乐东至望楼220千伏线路潮流很轻,两回线路跳闸不会引起海南电网220千伏潮流大范围转移,不会对主网造成影响。

3.2周边电网优化方案

乐东220千伏变电站规划布点位置距离龙沐湾开发区较近(约5千米左右),具有以10千伏电压等级向龙沐湾开发区供电的条件,且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不是很高,计算表明,即使10千伏线路故障导致220千伏单条母线越级跳闸,也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提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前提下,可考虑取消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站址尽量靠近龙沐湾开发区,由乐东220千伏变电站的10千伏出线向龙沐湾开发区供电。

尖峰牵引站以双回220千伏线路就近接入乐东220千伏变电站。

鉴于西南电厂建设工期较为紧张,即使提前建设乐东220千伏变电站,在工期上也无法满足西南电厂接入需要,因此暂不考虑调整西南电厂的接入系统方案。乐东电网优化方案见图2所示。

结合《西南电厂接入系统设计》、《乐东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细化》规划成果,对上述优化方案进行展望,见图3所示。

3.3优化方案与原规划方案经济比较

对优化后方案和原规划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投资均折算至2015年,比较结果见表1。

由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优化方案提前建设了乐东220千伏变电站,但是取消了龙沐湾110千伏变电站,2015年度投资比原规划方案高1510万元,但是乐东220千伏变电站迟早是要建设的,将各年度投资折算后,优化方案可以节省7960万元,经济性较优。

3.4西南电厂送出线路架设方式探讨

由图3可以看出,至2020年,在望楼与崖城两个220千伏变电站之间将形成两个110千伏单回链式接线,需要在现有的110千伏线路基础上再新增一个110千伏线路走廊,考虑到该地区线路走廊非常紧张,走廊资源极为珍贵,因此建议西南电厂~崖城两回220千伏线路的其中一回的望楼-崖城段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方式,本期挂单边导线。

至2020年,在乐东与望楼两个220千伏变电站之间形成了110千伏单回链式接线,虽然现有110千伏电网可以满足110千伏规划站点的接入需要,但是考虑到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线路走廊资源,为远期发展留有空间,建议西南电厂~崖城两回220千伏线路的其中一回的佛罗-望楼段也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方式,本期挂单边导线。

综上所述,为充分利用走廊资源,西南电厂~望楼220千伏线路采用同塔双回架设,由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时间暂无法确定,因此本期挂单边导线,预留单边为电厂二期工程接入系统用;西南电厂~崖城的两回220千伏线路中,一回采用单回路架设,另一回的佛罗-崖城段采用同塔双回架设,本期挂单边导线。

4.结论与建议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送电线路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我国电力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力系统越来越现代化,也越来越规模庞大,高压送电线路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工作者们必须探究出新的设计理论与思路,来完成现阶段高压送电线路的设计工作。

1 新环境下高压送电线路的设计

1.1 线路走径的优化设计

线路路径的选择是整个线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和技术经济性。经室内初选及野外踏勘,并在充分征求建设单位和运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线路走径的大方向,在距比较近的局部地段一般拟定推荐与比较两个方案,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舍弃比较方案,采用推荐方案。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准,更反映出设计人员的敬业精神。

1.2 气象条件确定

线路设计中气象条件的选择是保证线路安全运行的关键之一,收集准确的气象数据,合理划分气象区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勘阶段,设计人员走访了线路所经各县市气象台,收集了沿线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雪及导线覆冰情况、最大风速、降雨量和雷暴日等与工程有关的气象条件参数,因调查数据显示沿线地区极低温度均在零度以下,线路走廊附近又无观冰站,没有可靠的覆冰资料作为设计依据,因此合理确定该线路的覆冰情况是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1.3 防雷设计

山区输电线路由于档距大,杆塔所处地势高,因此山区输电线路更容易遭受雷击,设计尽量采用必要防雷措施以减少线路的跳闸率。

主要防雷措施:

1)在选择高压送电线路路径时,尽量避开了雷电多发区或对防雷不利的地方;设计尽量减少大档距段的使用和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塔高。

2)全线架设双避雷线。为了提高避雷线对导线的屏蔽效果,减小绕击率。

3)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高压送电线路的绝缘水平与耐雷水平成正比,加强零值绝缘子的检测,保证高压送电线路有足够的绝缘强度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重要因素。

1.4 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杆塔位排定原则

杆塔位排定依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中有关规定和本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杆塔设计条件进行。线路通过果园、经济作物林区时,不砍伐通道,对于个别垂直距离不满足要求的进行剪枝、削顶,甚至砍伐,线路跨越普通树木时,按砍伐施工通道和保证安全运行的原则进行设计,如须砍伐防护通道,按照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高度的两倍进行。

1.5 主力杆塔和地线的选型设计

根据以往工程的设计经验,在杆塔选型中,一般采用根据工程导线型号及水文气象地质特定情况而选择在该地区使用了多年的杆塔型,这些塔型,具有丰富的施工及运行经验,不仅可以缩短设计订货周期,同时有利于运行单位的检修及备品备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2 高压线路设计具体技术分析

2.1 单回路塔与双回路塔配合问题

长期以来,当变电站架构排定后,由于终端塔位及廊道限制,为保证当期线路及后续工程的顺利进出线,在终端多采用双回路终端塔,在廊道规划中拥挤地段多采用双回路架设,这带来一个单双回路变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单回路各相导线最大风偏时在直线塔上悬垂绝缘子串偏移,造成导线对杆塔净空距离、导线线间距离无法满足规程要求,此类教训很多。

2.2 降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

要解决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偏高的问题,先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到现场认真勘探测量,进行严格的计算设计,制定切合实际的降阻措施,主要有:

1)水平外延接地,杆塔所在地若有水平放设的条件,则尽量采用此法。因其施工费用低,不但可降低工频接地电阻,还可有效地降低冲击接地电阻。

2)深埋式接地极,如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可用竖井式或深埋式接地极。

3 山区线路基础设计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山区线路基础设计环境保护显得尤其重要。设计时应以“创建环保型送电线路”为目标,设计重点考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设计时通过采用铁塔全方位长短接腿、调节基础主柱高度、进行基面的综合治理和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等措施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1 铁塔全方位长短接腿和使用加高基础

由于地形高低起伏的原因,输电线路铁塔各个塔腿所在的地面往往高低不一,通过开挖土方平基可以使铁塔各个塔腿处于同一高程平面,但如果开挖土方量过大,既耗费了大量的工时劳力,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因为大面积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开挖后的余泥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危及铁塔的安全。这样基本上不需降低基础的施工基面,改善了以往工程中根据根开大小平整一块场地而造成大量土石方开挖和水土严重流失的情况,能节约大量的基面土石方开挖费用及水土流失赔偿费,使送电线路铁塔施工对塔位附近植被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3.2 基面的综合治理

基面综合治理是针对该段线路铁塔按传统的方法大量平基所带来的问题,应采用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措施除合理选定塔位、采用全方位长短塔腿、选择适宜的基础型式外,还包括要求施工时尽量不开挖或少开挖施工基面,基坑直接下挖,基面挖方按规定要求放坡、基面排水、护坡、护面及人工植被等,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个别特殊塔位出现较多的余土堆填时,需作砌挡土墙或余土外运处理等。

4 城市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负荷水平、负荷密度高速发展,要求电能以220kV或110kV输送至负荷中心,而城市建设中的市政规划,对景观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对架空线走廊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土地和环境景观等资源的占用不再是无偿或微不足道的了,线路建设中用于征地赔偿和搬迁以获得走廊使用权的各项费用在建设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线路的走廊宽度由塔头尺寸、风偏、安全距离三部分组成。减少线路走廊宽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塔头尺寸和风偏。采用固定挂点的直线杆塔以及固定跳线的耐杆塔,是减少塔头尺寸和限制导线风偏的有效措施,也是控制走廊宽度的有效措施。走廊的日益紧张,发展的趋势将是多回路、大截面。

结束语:随着环境发生变化,高压输电线路的结构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线路设计中的难点将会越来越多,工作者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严阵以待,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确保我国电力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钢铁化验;实验室建设;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F08 文献标识码:A

1 化验室分类

现在的化验室分类方法比较多,笔者将按照使用分析检验的方法阐述如下。第一类是化学分析检验室,第二类是仪器分析检验室。前者的特点是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检验成本低,一般应用在常量组分的分析实验上,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后者的特点是使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必须是大型的和复杂的,但是这种分析检验结果还是比价简单的,而且灵敏度高。但是这个一般使用在资金雄厚的大中型矿业企业。

2 化验室组织机构

化验室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化验室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在具体工作中享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利,并且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性,坚持科学公正公平的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具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这其中化验室各个工作人员目标分工明确,并用科学化实现高效地工作任务。

3 化验室设计方案

目前的化验室设计一般地是有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及设备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组成是相辅相成的,它是集中了建筑功能和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有关部门对建筑任务的要求,包括了建筑面积,工程造价等。还要有城建部门同意的设计批文以及建筑单位根据有关批文向设计单位办理的手续。设计人员要根据以上设计文件,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处理材料进行综合设计建筑图纸等。化验室及设备设计是要满足操作人员即化验员的实际方便操作,舒适度,面积等,还有化验用的仪器等。下面笔者以某化验室为例分别阐述这两部分的设计工作。

3.1建筑本身设计。化验室建筑本身是要满足对建筑的实际要求,一般来说要单独的建筑并采用东西侧为走廊,不同功能的房间分布在南北两侧。主要包括取样室,天平室,药品储备室,仪器室等。最主要的是对走廊的要求,单面走廊宽是1.5m,如果是双面走廊净宽就要到1.82m,走廊上面有通风管道的话应保持在2.4-3.0m。而化验室最好选在靠近炼铁车间,分布如下:在一楼设取样室,预处理室,天平室等,在二楼设更衣室,会议室,药品储备室等。

化验楼选址应该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等的环境要求,其中基地要与那些易燃易爆的生产车间有段距离,保障安全性。还要远离噪声震动源,确保试验的科学性。

另外对化验室建筑模数的要求是4m,4.5m,7.2m等,化验室的进度模数取决于实验台长度和布置形式。目前通用的进深模数有6m,6.7m等。

3.2化验室及设备设计

首先是化验室内的最基本布置,包括洗涤池,通风处,带试剂架的工作台,存放仪器的橱柜灯。化验室尺寸设计。尺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化验工作的要求,并要考虑安全性和发展的整体需要。一般来说,化验室的高度尺寸操作空间的高度不应该小于2.5m,而专用工作空间应该说在2.6-3m。

化验室必备硬件要求要有电力采用三相电。通风设施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操作间中的加热酸溶过程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另外,化验室还要有下水设施。

化验室的主要设备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表1)。

而试验台的设计布置一般有周边式,两边式等,主要有台面和台下支座构成。它的宽度为1.2-1.8m为宜,靠墙的试验台宽度0.75-0.9m,靠墙的储物架宽度0.3-0.5m。而试验台的长度一般是宽度的1.5-3倍的样子。在通道设置方面一般为1.5-2.1m。

在管线通道管线架方面要引出台面供方面使用;药品架的设置不宜很宽,要保持在能存放2个中型试剂瓶为准,宽度就是在200-300mm。另外在实验台下空间通常设有器皿柜,方便实验用品的存放。

综上所述,钢铁厂化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基本要求要准确,数据一定要可靠。化验室的设计和建设笔者认为最好是有经验的公司进行前期设计策划,还要在建设之前建立一套严格地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对化验人员进行化验知识的培训,要求化验人员严格按要求操作,同时做好抽检检查制度。总之在进入科技发展的今天,一些实验室也要像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顺应时代需求,满足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数据采集;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公路航测的作业过程

1.1准备工作

(1)航摄范围的确定

对公路航测来说,首先是根据计划书的要求,收集路线所经过地区的有关地理、水文、地质、气象及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结合1∶50000或1∶10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认真的方案比选,确定路线方案,从而确定路线方案走廊。路线方案确定之后,根据路线方案走廊,在地形图上确定出测图范围和摄影范围。公路路线的航摄范围以路线方案线(含各比较方案线)控制,两侧各超出方案线的距离应大于500 m,当给出路线方案走廊范围时,两侧各超出走廊带的距离应大于300 m,以保证成图质量并防止造成漏测现象,并为方案比选需扩充成图范围而留有余地。

(2)航带设计

公路航测的航带设计,一般以路线走向为导向,连续布设若干个首尾相接的航摄分区覆盖整个路线方案走廊,且各航摄分区的设置尽可能选单航带摄影。当路线弯曲过大或遇到需加大摄影宽度的地段(如大桥、特大桥、大型互通式立交、多方案密集分布等)时,才布设多航带摄影。沿路线走廊的纵向覆盖,要求航带两端各超出分区范围一条基线以上,保证分区接头部位的搭接宽度,避免产生漏洞。路线走廊的横向覆盖,应尽量满足设计要求,航迹线偏移应小于像幅的10%。这是对飞行时航迹线偏移提出的比较严格的要求,以保证路线走廊带范围完全包含在像片的有效范围之内。各个测段及航带一旦确定,根据摄影比例尺及航向、旁向重叠度的要求,可确定摄影基线(同一条航线相邻摄站间的距离)和航线间隔(相邻航线之间的距离),如下式。

B=m・l(1-h%)

D=m・l(1-p%)

式中B―――航摄基线;

D―――航线间隔;

l―――像幅边长;

h%―――航向重叠度;

p%―――旁向重叠度。

对于多航带设计的测段,其航带数R及每条航带的像片数n可有下式求得。

R=Ly/D+1

n=Lx/B+3

式中Lx―――测段长;Ly―――测段宽;1和3为常数,考虑像片重叠的加数。

1.2摄影工作

摄影时飞机要按使用单位提出的航带数、摄影宽度、航高、像幅以及对像片的要求(重叠度、倾角、偏角、航线弯曲等)进行摄影。1.3外业工作外业(外控)测量的内容包括:点位选刺、像片调绘、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4]。点位选刺也就是所谓刺点,它是根据设计好的点位范围,按照规范中对点位的要求,将实地的明显位置,准确地刺到像片上,并在像片背后绘上示意图和加注简单说明。像片调绘分为一般调绘和专业调绘。一般调绘是在野外用像片和实地对照,按规定符号将地物和地貌用铅笔细致、准确地绘在像片上。专业调绘是在野外搜集及记录有关公路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材料等资料。

1.4内业工作

常规的航测内业工作包括电算加密、立体测图、底图清绘整饰、晒印等。根据地形的差异和用图要求的不同,测图方法也不尽相同。常规的测图方法有:多倍仪测图、立体量测仪测图、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测图,还有用纠正的影像平面图。全数字化测图(也称数字摄影测量)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摄影测量方法,目前也已经在实际测图生产中的到应用。由于目前数字摄影测量自动化的相关技术还不能完全代替人眼的立体观察,在隐蔽地区、陡峭地形、影像质量极差或云层遮盖地区,特别是对地物的识别和植被的处理仍需人工协助,所以在实际测图生产中,全数字化测图系统主要快速解决地形部分的数据采集问题,而在地物、植被和各种隐蔽区域则由人工借助液晶立体眼镜及手轮和脚盘,通过对计算机屏幕上建立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采用模拟测图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完成测图工作。

2航测数据采集与公路测设一体化

2.1传统公路测设方法存在的问题

按公路设计过程划分,公路测设分为勘测(外业)和设计(内业)两大部分。长期以来,公路测设主要采用模拟图解的方法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然后从图中读取或用数字化仪采集地形数据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则根据初步设计中已定好的平面线形,通过野外实测路线纵、横断面高程进行设计。传统的测设方法,外业、内业这两部分被分割成有一定关系的两个相互独立的设计过程,这主要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中间环节多、精度损失大、出错率高、效率低、费时费力,往往是影响设计周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公路建设质量的好坏、投资多少、效益高低主要取决于设计方案的优劣。最佳路线方案是必须通过大量的方案比选才能得到的,由于每变动一次路线方案,按常规的作法就必须重新做一次数据采集工作,因此很难做到同等设计深度的、真正的多方案比选,因此也很难以得到最佳设计方案。传统的公路测设方法已严重地制约了公路CAD的发展和完善,影响了公路设计水平和效益的提高。目前,由于CAD普及率以及计算机出图率较高,公路测设中的内业设计部分已有很大改善。但严格地说,这种外业、内业相互脱节的设计方式,相当于在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外业测量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用计算机完成其内业计算与出图的工作,未从根本上解决公路测设所存在的问题。

2.2基于航测数模技术的公路测设一体化系统

公路勘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是构成公路测设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要解决公路勘察方面的问题,从技术方面而言,主要是要解决数据的有效、准确地获取,这取决于测量高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对数据处理而言,主要取决于数据地面模型的应用,取决于数据地面模型系统的成熟和完善。数字地面模型作为联接野外勘测(数据采集)和内业设计(CAD系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公路测设一体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航测手段采集的地形原始数据是进行路线设计的基本数据。该数据质量的好坏,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质量,也是影响航测数模技术用于公路路线施工图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地形数目有效获取的基础上建立沿公路走向的带状数字地面模型,从而可快速、准确地为公路设计提供所需的一切地形资料。

航测数模技术在公路测设中的应用,是将航测、数模与路线CAD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覆盖数据采集与处理、路线初步设计、路线施工图设计到输出设计文件的路线设计全过程的一体化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航测成图时可附带记录的地形图测图数据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公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尽可能减少野外测量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在沿公路走向的带状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只要路线的平面线形一确定,便可由数模快速内插出该路线的纵、横断面的地面线数据,配合路线CAD系统快速完成该路线的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路线多方案比选是一项重要任务,按常规的方法设计,当路线方案变动时,必须重新做从地形图上读取纵横断面地面线的工作,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设计费用增高,因而很难实现真正的多方案比选。在这方面,公路测设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每变动路线平面线形,系统便可快速完成设计,而且完成的每个设计,均是同精度、同深度的。它可使设计人员在不须重新作数据采集的情况下,比较所有可能的平面线形,并通过直接由数字地面模型与路线设计成果自动产生的带地面景观的三维道路工程模型,能准确、客观地反映道路修建后的真实情况,设计人员可通过从线形设计指标、工程量大小、线形景观、道路与地形环境的配合与协调等多角度全面、客观评价路线设计成果,从而找出最佳设计方案。这对工程费用的降低,设计周期的缩短,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传统的公路实地选线设计方法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已无法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利用新技术予以改造和武装。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勘测公路是公路勘测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它对加快测设速度、提高测设质量、革新测设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勘测方法。

参考文献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道规划;原则;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0

1 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需求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青州市为例,对生态旅游特色下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的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数据深入研究了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

青州市地处于山东半岛东部,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城市,非常适合绿道的建设。该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其农田、山林、河滨等均可作为绿道建设的景观要素,绿道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从生态旅游特色角度而言,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把握,要借助绿道将分散的旅游景点联系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空间体系,从而全面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绿道品牌的建设,为区域特色形成特色产业,使其能够与青州市旅游融合在一起。

2 生态旅游特色下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生态化原则、本土化原则和人性化原则3方面内容,要围绕生态旅游特色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绿道体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绿道应用效益,使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2.1 生态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时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低碳经济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形成相应的设计体系。尤其是要符合区域的地形、水质、植被、气候等自然特征,能够充分借助自然资源且将资源整合,在不影响原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空间的优化。

2.2 本土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能够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求相协调。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其符合当地的人文特色,能够真正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形成特色的人文体系,尊重区域文化,突出民族景观特征,这样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2.3 人性化原则

绿道规划设计要满足人性化需求,能够以人为本,围绕人员需求形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如在设计过程中以慢行道为主,设置好人性化标识和标语,做好相应的急救装置设置,形成配套的保护装置等。

3 生态旅游特色下绿道规划设计方案

3.1 绿道规划设计定位

依照青州市发展方向,在对其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围绕生态旅游特色构建以生态宜居为主的绿道体系,借助该绿道拉近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纽带;可以在民族特色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旅游特色路径,带动区域人民增收;可以依照生态发展需求形成绿色、环保空间,为区域人员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3.2 绿道规划设计内容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在青州市绿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城市区域特色、人口分布状况、城市交通状况等科学选取区域的廊道设计和慢行道的选择。青州市绿道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山丘、山体等区域设置绿道,借助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全面优化绿道环境体系;可以对二线巡逻道加以利用,依托二线巡逻道中的各项装置形成走廊或慢行道,将其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从根本上提升青州市绿道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绿道规划设计时还要做好点、线、面的结合,即构建兴趣点,设置慢性线,形成区域面。选取点尽量要依照青州市的自然景观进行选取,围绕城镇构建之间的生态资源或道路路径等合理设置慢行道,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空间紧密融合,借助公园区域、自然景观区域形成绿道面,从而构建以绿道为核心的生态格局。尤其是在线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走廊线路设计,依托植被、土壤等生态资源状况及自然环境走向趋势形成相应的绿廊。这种绿廊要适当设计缓冲区、控制区和禁入区,在禁入区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生态或绿道进行保护,从而提升绿道的安全效益、生态效益,改善其保护效果。

4 总结

绿道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将绿道这一低碳环保道路体系纳入到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针对性建设体系且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为我国生态城市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雷.对绿道景观及配套设施控制性设计方法的认知――以晋城市环城生态圈总体规划的实施为案例[J].江西建材,2016(10):31-32.

[2]王喜勇.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的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J].建筑知识,2012(3):139.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9

台州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台州具有电力、医药和化工等特色经济产业,为开展化学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土资源和特色缺乏了解。我们在“化学科技廊创设”这个主题下,为学生规划了三个阶段性课题研究,分别为“台州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台州电力工业的开发和结构”“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每个课题都以本土化学资源为依托,涉及的化学知识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发展乡土经济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课程理念。整个科技实践活动历时近一学年,在环境创设、课程整合及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等方面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整合——让“廊”成为学生的“实践天地”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化学科技廊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给我们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生活化”“科技化”的教学资源,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可行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也使化学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和实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搭建了平台。我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地方性化学科技知识,对教材中的相应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激发学生对参与课题研究和环境创建的热情。如学习《海水获得化学物质》时,及时渗透“海草中如何提炼碘单质”“海水淡化技术”等知识。

其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研究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实际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搞研究”的自主天地。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三大课题的研究方向,寻找各自的关注点,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如在《台州医药和化工工业的利弊》课题的研究阶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椒江外沙化工区空气质量检测”“椒江外沙化工厂污水处理和排放调查”“椒江外沙化工区居民的健康调查”“椒江化工和医药产业结构和效益研究”等多个研究方案。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全面、准确地反映调查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学生们通过一年多的实地察看、走访专家、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各类实验……实事求是而负责任地完成了各项课题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课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社会和参与决策的意识。

再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进社区,向广大居民展示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广大居民也参与到关注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如在枫南小区、中山广场、星星广场等社区,开展了题为“台州海洋资源”“台州电力结构”和“化工与环境”等社区科技宣传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很多热心的市民参与,在椒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撰稿和设计,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科技展板,选择合适的长廊墙面进行布置和装饰,让研究成果成为长廊的一道“科技风景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研究的历程和成果。

我们将环境创设作为学生的“研究天地”,并由过去的分离走向融合,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蕴含着科技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创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从研究之中创建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养成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师生合作——让学生成为“廊”的主人

在化学科技廊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活动主题的选择、小组的建立和活动方案的设计等主动权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技能水平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各项调查研究的开展,活动总结反思的进行,创设区域和创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也都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师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创设区域有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从心底里认为这些长廊是属于他们的,对这些自创的长廊爱护有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和高度的同伴合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各种学习和活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发展,提高了责任感。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厅廊,到处都洋溢着学生的气息,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和活动心得成了主要的饰物,尽管有些粗糙而稚嫩,但这都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写照,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使原来只是观察者的学生,变成了参与者、创设者,真是我们中学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科技长廊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显著增加,在途中、厂中、场中、馆室中自由自在地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教师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活动和体验中俨然是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朋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一起研讨、一同采访、一块搜集资料,甚至还要在陌生的环境里一起生活,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他们逐步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他人意见,生生关系也更趋融洽。

三、教育价值——让“廊”成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

在实践中,我们在学习时空上冲破了“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课堂学习环境的狭小范围,向开放式学习环境进行拓展和延伸。从学习内容上突破一节课的固有习惯,增加了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我们将学生研究成果的展板在学校合适的长廊进行安装,让它们成为学校长廊的装饰品,突出学校生活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也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科技知识的活动区域。首先,“化学科技廊创设”使原本很少有学生伫足的楼道,赚足了人气,课余时间在此贮足浏览和相互交流讨论的学生很多,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学习场所。其次,我们还将科技长廊作为对高一新生进行始业教育的参观点,每年都要专门组织新生学习参观。这一者让学生了解我校的“倡导科技”的教育特色,二者让学生了解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我们把化学科技廊视为学生的“第三位老师”,这就意味着环境已不再是没有生命、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了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就如同教师一般具有了教学的功能,它对学生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利用各种环境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中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创设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

四、动态环境——让“廊”在“对话”中变化

走廊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10

关键词:线路 四回路 设计 铁塔 金具

1. 前言

王四营变电站位于北京市东郊的王四营乡,为八十年代初建成的220kV枢纽变电站。根据系统规划及北京市城网改造的要求,为提高北京市东部电网运行稳定性及解决北京一热电厂直供负荷的问题,在一热电厂南侧新建一220kV变电站(西大望站)。此新建变电站的电源主要由王四营站及待建定福庄220kV变电站各出两路220kV线路提供,变电站将安装四台25万变压器,其进出线均为电缆线路。同时此变电站及王四营~西大望的线路列入了“9950工程”计划,系为建国50周年庆典提供电源保障的主干线路。本线路地处北京市近郊区,人口密度较大,虽然在两变电站之间现有一高压走廊,但高压走廊两侧各类工矿企业及居民住宅林立,且线路多次跨越铁路及铁路立交桥。由于受到地上物的限制,本线路在已有高压走廊内开辟新的路径已无可能,若重新开辟新的高压走廊,无论是规划方面还是从目前东郊地区的现状看,均不可能实现。因而,只能利用现有高压走廊进行改造,将高压走廊内现有的110千伏线路改建,压缩相邻线路之间平行距离,同时采用多回路的形式,以腾出路径建设新的线路。我院自九七年七月开始,对王西线的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并对两站之间现有高压走廊进行了平面测量,绘出了走廊的1:1000平面图。设计人员根据系统发展的要求,在1:1000平面图上按线路的实际宽度及规程中关于相邻线路的平行间距的要求对高压走廊进行了重新规划,提出了所谓“4422”的实施方案,既将原高压走廊中的线路全部拆除,然后按新建两条220/110kV四回线路、一条220kV双回线路和一条110kV双回线路的方案对高压走廊进行改建,使高压走廊中的线路数量由四路110kV单回线路、一路35kV双回线路和一路110kV双回线路增加到十二路,大大提高了走廊容量。经审查本线路最终确定了利于原高压走廊改建成一条四回线路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使得工程建设按期开工,并与九九年九月建成投产。使北京市东部电网的安全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建国50周年庆典的供电,为首都两个文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 工程概况

西王线起于王四营变电站止于西大望变电站,线路全长4.613公里,其中220/110kV四回线路4.338公里,220kV双回线路0.275公里,电缆线路0.09公里。

线路由王四营站出线后即为四回线路,其中220kV部分直接与变电站架构相接,110kV部分与高压走廊中的原110kV双回线路相接。四回线路向北再向西,到达西大望站东南侧270米处,此处建有一座电缆小间。四回线路中的110kV线路在电缆小间处与电缆线路相接,220kV线路跨过电缆小间继续相西,再向北挂于西大望站南墙已预留的挂点上,然后架空线路经电缆线路进入西大望站的GIS。

虽然王西线的路径并不长,但线路路径上地面的情况非常复杂。王四营站出线终端塔的塔位座落在一运输公司的停车场内,场内停放大量集装箱运输车,考虑到运输车进出场的问题,对方对终端塔塔位提出了具体要求。由王四营站向北1.1公里范围内,线路需绕开成片的居民房,并跨越五处铁路(其中两座铁路立交桥),共新立铁塔五基,只一基为直线塔,而且除终端塔外,直线塔座落在铁路立交桥的北侧,土壤条件为生活垃圾,垃圾深度达4米。转角塔均立于鱼池中,因此需对其基础做特殊处理(重力式,砌护坡)。此后线路向西转角81°27‘继续前进约1.3公里,先后跨过2处铁路立交桥后向北转角前进188米,到达国棉110kV线路T接点处,此处需预留国棉110kV线路的T接位置。然后再向西转角继续前进约1.8公里,线路向北转角跨过通惠河再向西转角至新建电缆小间处。在此区段内,线路先后跨越了东郊建材市场及四环路的四惠立交桥。对于四回线路到此为止,而220千伏部分将跨过电缆小间经一基双回路钢管杆和一基双回路钢管终端杆接至新建西大望变电站的南侧厂房处,然后与电缆线路相接进入西大望变电站。

3. 工程设计特点

3.1 线路走廊情况

王四营变电站和西大望变电站均位于北京市东郊地区,其中王四营变电站为80年代初投运的220kV变电站,西大望变电站为新建220kV变电站,站址位于王四营变电站西偏北方向5公里处。在王四营与西大望变电站之间现有一高压走廊,建有110kV线路6回(一双回路和四个单回路)及一路已停运的35 kV双回线路。此高压走廊为北京地区东侧的主要高压通道,建成于60年代初,除110kV双回线路为铁塔线路外,其它均为砼杆线路,且砼杆已严重老化,线路达到三级水平。同时由于地理上处于北京市近郊区,现有高压走廊两侧各类工矿企业及居民住宅林立,且线路多次跨越铁路及铁路立交桥。由于受到地上物的限制,本工程线路在已有高压走廊内开辟新的路径已无可能,若重新开辟新的高压走廊,无论是规划方面还是从目前东郊地区的现状看,均不大可能实现。因而,只能利用现有高压走廊进行改造,将高压走廊内现有的110千伏线路改建,压缩相邻线路之间平行距离,以腾出路径建设新的线路。鉴于这种情况,根据系统发展的需要,提出将高压走廊中的原有线路全部拆除,进行重新布置,使现有高压走廊可容纳更多的高压线路。根据北京地区东部电网今后的发展规划情况,经反复比较论证,我们在高压走廊中重新布置了两个220/110kV四回线路、一个220kV双回线路和一个110kV双回线路,使高压走廊中的高压线路由六回110kV线路、两回35kV线路增加至六回220kV线路和六回110kV线路,使高压走廊的输送能力大大提高,满足了城网改造对线路建设的要求。本工程既是上述两条220/110kV四回线路中的一条。

3.2 铁塔情况

3.2.1 线路输送容量的要求:

根据目前北京电网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新建四回线路的220kV线路的导线采用了四分裂400平方毫米的导线,110kV线路的导线采用了单分裂400平方毫米的导线。

3.2.2 现有塔型情况

目前国内建设的220kV线路多为2×400导线的双回或单回线路。在1992年,我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曾开发研制了220kV与110kV架空线路同塔并架的四回线路铁塔。220kV线路的导线采用了2×LGJ-300/25型钢芯铝绞线,110kV线路的导线采用了LGJ-240/30型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了非标准的LGJ-60/35型钢芯铝绞线。对于4×400导线的220kV线路在国内尚未见过报道,我院过去开发的四回路铁塔因导线截面较小不能采用,因此必须考虑开发新的塔型。

3.2.3 新塔型的开发

鉴于北京城网改造的实际需求情况,系统规划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地区需建设数条大截面导线的220kV线路,因此决定开发大导线截面的220/110kV四回路铁塔。

考虑到新塔型将主要用于城网改造中线路走廊非常紧张的城近郊区,线路经过地区大多为居民区,人口密度很大,同时由于线路为多回线路同塔并架,220kV线路为4×400导线,110kV线路为单400导线,线路输送容量很大,一旦出现事故,对系统的影响和人身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成为新塔型设计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在具体设计中,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线路的安全可靠性。首先,在满足输送容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轻的导线,因此我们选择了钢芯截面较小的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作为线路导线。其次,线路主要建于居民区,受地形地物的限制无法放开档距且特种塔的使用量将高于直线塔,孤立档的数量较多,在此种条件下,提高导线张力对于降低塔高及铁塔用量没有效果这一特点,适当提高了导线安全系数,降低了导线的使用张力。

在充分考虑了铁塔在今后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经反复比较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如下的设计条件:

a.最大设计风速:

综合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铁塔主要用于平原地带,最大设计风速取为25m/s。

b.导地线型号及最大使用应力:

导线全部采用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220kV线路采用四分裂导线,110kV线路采用单分裂导线,导线的最大使用应力取77.372MPa,安全系数3.0。避雷线考虑架设OPGW复合光缆并按短路电流50kA选择185平方毫米的铝包钢绞线,其避雷线最大使用应力取129.026Mpa,安全系数4.4。同时为减小导地线的使用张力,在进行导地线应力计算时,将年平均运行应力按最大使用应力62.5%的比例分别降至48.357MPa和80.641Mpa。

c.设计使用档距:

特种塔水平档距350米,垂直档距450米

直线塔水平档距350米,垂直档距450米,综合高差系数-3%。

d.铁塔安装工况的要求:

对于特种塔,除90°转角及终端塔可按正常施工紧线外其它转角塔施工时的安装顺序为自上而下的一层横担一层横担的安装(一层一侧的导线或地线已架好并打有临时拉线,另一侧紧线或未架线的情况),不考虑一侧的导地线均已架好并打有临时拉线而另一侧未架线的情况。220kV线路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平衡系数取2000kg。其他导地线临时拉线的平衡系数按规程规定取值。对于直线塔,考虑了导地线两倍起吊工况及安装锚线工况,其锚线对地夹角取20°。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塔型的规划工作,经初步分析计算,确定了四种基本塔型,即直线塔;0~25°转角塔;25°~50°转角塔和50°~90°转角及0°~90°终端塔。在这里,转角度数的分割没有按一般惯例分为30°、60°和90°,这是因为经初步分析计算,当转角度数大于25°以后,铁塔主材需采用250的角钢,而目前我国尚未生产250的角钢,线路所需250角钢必须进口,为了减少进口角钢的用量,降低工程造价,确定了上述转角度数分割方案。 另外,考虑到220kV线路的重要性远远大于110kV线路的重要性,同时110kV线路存在着线路T接的问题,因此所有塔型均按220kV线路在上部,110kV线路在下部的鼓形排列方式

在塔型规划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钢管塔与角钢塔的方案比较工作,并到有关生产厂家进行了实地调研,由于考虑到在目前情况下,架空线路铁塔以钢管作为塔材的设计在国内尚未见到,同时,由于此塔的负荷很大(塔上共架设32根导地线),如采用钢管作为塔材其联接部位不易处理,且无成熟的设计经验可供参考,而受工期的限制又无法进行研究,最后经认真研究确定本铁塔仍采用角钢作为铁塔的塔材。

3.3 线路的绝缘配置情况

对于本四回线路,由于其所在位置为第一热电厂的西南侧,正处于电厂的下风头,根据有关单位实际测得的污秽情况,线路全部处于四级污秽地区。为提高线路的抗污能力,减少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量,导线耐张绝缘子串全部采用玻璃绝缘子,导线悬垂及导线跳线绝缘子串采用了聚合绝缘子。

3.4 线路金具的选择及研制

目前,四分裂导线的220kV线路国内还没有建设过,其线路金具的开发研制也是必须的工作。对于四分裂的LGJ-400/35型导线,当最高允许运行温度取70℃时,导线允许电流按800安培,经计算导线最小分裂间距为416毫米,与500kV线路的导线分裂间距相近,为减小线路金具的开发研制工作,我们充分借鉴500kV线路的设计经验,大部分线路金具均采用了500kV线路的金具,而只是对特种塔的跳线金具进行了开发研制。

4. 科研情况

由于4×400导线的四回线路在国内尚未见报告,因此线路设计中的科研工作主要进行了分裂导线的排列方式、分裂间距、采用金具及新塔型的研究。开发了跳线金具及98系列四回路铁塔,并分别进行了直线塔和90°转角塔的真型试验。

5. 有待改进的问题

5.1 耐张转角塔的110kV跳线过于紧张,给跳线施工造成了一定难度。由于110kV线路在220kV下横担以下,此处因塔身较宽(90°转角塔的110kV横担宽度达8米),当跳线绝缘子串采用聚合绝缘子时,其悬挂的重锤增加了跳线串的长度,使得重锤座的下沿对下层横担的吊架角钢的空气间隙较难满足要求。

5.2 220kV导线耐张线夹与跳线连接时的施工难度较大。220kV线路导线采用了四分裂导线,分裂间距450毫米,跳线采用了新开发的四分裂并沟线夹,因此造成了跳线安装困难较大的问题。

6. 主要技术特性及经济指标

6.1 线路电压: 220/110 kV

6.2 线路长度:四回4.338公里;双回0.275公里;电缆长度0.09公里

6.3 曲折系数: 1.277

6.4 气象条件:最大风速 25m/s;复冰厚度 5mm;最低气温 –20℃

6.5 输送容量: 282.9万千伏安

6.6 导线型号: 4×LGJ-400/35; 1×LGJ-400/35

6.7 地线型号: SA4-40/185铝包钢绞线; OPGW复合光缆

6.8 铁塔情况: F4Z(21)

6基

F4Z(24)

1基

F4Z(27)

4基

F4J1(18)

2基

F4J3(18)

4基

F4J3(21)

2基

F4J3(24)

1基

双回路直线钢管杆

1基

双回路终端钢管杆

1基

6.9 基础形式: 一般采用素混凝土现浇大块式基础,鱼池中铁塔采用了重力式基础。

6.10 污秽等级: 全线均为四级污秽区

6.11 绝缘子型号及数量:

玻璃绝缘子: FC210P/170

2880片

玻璃绝缘子: FC100P/146

1920片

聚合绝缘子: FXBW-220/120

102根

聚合绝缘子: FXBW-220/100

108根

聚合绝缘子: FXBW-110/100

48根

聚合绝缘子: FXBW-110/70

159根

6.12 经济指标:

线路长度

4.613公里

平均档距

210米

每公里平均铁塔数量

4.77基

铁塔钢材

195.82吨/公里

基础钢材

6.1吨/公里

导线

39.78吨/公里

地线

0.845吨/公里

光缆

0.607吨/公里

玻璃绝缘子

1040.5片/公里

聚合绝缘子

90.4根/公里

金具

6.85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