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4 04:00:19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1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 审计主体 强化监督 综合分析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正式公布,预示着政府会计重大改革正式启动。方案提出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并指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应当对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通过审计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毋庸置疑,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必然带来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之下,审计特别是与政府财政关系极为密切的政府审计,将在审计主体、审计报告和信息运用等各方面面临新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可以为审计机关充分准备应对变革、为2018―2020年间制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外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主体

政府财务报告按照反映主体和编制对象,通常可以分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前者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运行状况,后者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在美国,就各联邦机构的财务报表而言,由监察长或独立的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至于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而言,则由美国审计署负责对联邦政府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根据《1990年首席财务官法案》第205节,每个行政部门和机构均应设立机构首席财务官。根据该法案第303节,每年3月31日之前,每个执行机构的负责人编制上一年度的机构财务报表,并提交管理与预算局局长。根据该法案第304节,如果机构有设立的监察长,则可以根据机构监察长的决定,由监察长或独立的外部审计师来完成机构财务报表审计;否则,根据行政机构负责人的决定,由独立外部审计师来完成此项审计。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可以检查监察长或外部审计师所实施的机构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或在国会某个委员的要求之下,对机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署法制司、外事司、科研所,2004)。从以上财务审计活动来看,法律规定的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主体包括审计署、监察长和独立外部审计师。在实际操作中,除一些机构财务报表由监察长办公室直接进行审计外,大多数是由监察长办公室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2009财年,联邦24个主要机构财务报告只有6个是监察长办公室实施审计,其余18个都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陈平泽,2012)。在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上,美国审计署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进行核查,确保独立外部审计师按照相关准则和要求完成审计业务。事实上,美国审计署不拥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权,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核查范围仅限于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政府审计。尽管监察长也有权对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政府审计质量进行监督,但是审计署拥有对监察长、机构审计局、注册会计师的政府审计质量的最终审查权(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3)。

英国审计署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其中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所有中央政府部门、机构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财务报告,并将审计结果向议会报告。英国审计署2011―2012年财务报表审计第一次对完全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审计署会对合伙事务所的审计方法进行审查,以保证审计署外包给这些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的质量。

按照加拿大有关审计法规,加拿大审计长应当检查应列入公共账目的财务报表,以及财政委员会主席或者财政部长提交审计的其他财务报表(审计署法制司、外事司、科研所,2004)。由于财政决算审计的工作量很大,审计署通常直接审计政府各部门的财政决算,将部分政府所属事业性组织、国有企业和信托基金决算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对其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等业务资料进行复核。审计署对加拿大政府联合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4)。

就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业务而言,审计主体基本都是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在我国已有的审计实践中,也存在着审计业务外包,如对某些投资项目的审计,审计机关与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一定程度的审计合作。但是,从审计业务总体来看,国家审计业务的外包还不普遍,特别是对政府部门的审计,如预算执行审计等,一般全部都是由审计机关完成。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因而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及其审计主体。在当前的审计业务格局中,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最接近的审计就是决算审计(审签)。所谓决算审计(审签),就是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结果即政府决算报告进行检查,签署审计意见。在实务工作中,中央部门决算草案由审计署派出局进行审签,地方各部门决算草案由地方本级审计机关开展审签。审计署每年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进行审计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合法性。但是从决算草案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来看,仍然主要是涉及决算数字调整的相关问题,事实上并未能够对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尽管如此,决算审计(审签)报告在格式和表述上基本具备了财务审计报告的要素,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署的责任、审计意见段、审计长签名等。其中在审计意见段,以标准格式反映了部门决算(草案)的编报范围和口径是否符合决算编报要求,决算报表之间数据是否相符、与相关会计账簿等是否记录一致,已审计的决算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反映了单位预算收支情况、资产负债状况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披露所发现的部门需要调整决算(草案)的问题。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后,都要按规定接受审计,审计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财政部,2014)。我国不存在像美国政府机构设立的监察长一职,财务报告的审计主体要么是政府审计机关,要么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的政府会计报告审计中,政府审计是承担全部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还是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将取决于政府审计资源的充分性,以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背景下政府审计业务开放的意愿程度。有观点认为,全口径预决算审计的范围和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将趋同,全口径预决算审计所反映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决算结果等内容必将被包括在政府财务报表审计中(王祥君、周荣青,2014)。也有观点认为:政府会计改革后的审计将包含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审计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审计两项内容(李敏,2012)。当前,审计资源的紧张是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压力。随着财政收支和公共资金总量的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审计资源整合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审计机关自身进行业务和人员的整合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比如可以考虑将财务报告审计与常规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相结合,或者像加拿大审计署那样,开展综合审计,即将传统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工作方式来实施审计,在综合审计中实现财务审计。另一方面,将系统内外部审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近年来,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向政府审计领域拓展,如进行国有企业和诸如公立医院等非营利机构和组织的报表审计、专项审计和其他鉴证业务,以及参与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等,使注册会计师正在成为政府审计的新生力量。《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第十八条“推动审计方式创新”中指出: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在政府审计的统筹安排下,将部分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委托一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依然保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其他部门财务报告的审计权限,政府审计机关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核查。同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外包中关于事务所的选择、职责权限及法律责任,制定政府审计监督检查事务所的指南,以加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质量控制。

二、中外政府财务审计报告的作用

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后出具审计报告,该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鉴证,随财务报告一并交给立法机构等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这一做法,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并加以公开,来增强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基本类似。同时,由于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还承担着听证、问责、强调绩效、监督整改等不同于会计师事务所这一民间机构职责的更为广泛深刻的责任,政府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还有着更加深层次意义的作用。

美国审计署每年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自1997财年编制涵盖政府执行机构的财务报表作为开端、美国审计署开始审计联邦合并财务报表以来,美国审计署连续17年发表“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24个主要联邦机构中,则多数获得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审计署不仅指出诸如内部控制存在重大薄弱等的审计发现,指出妨碍审计署对联邦政府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合并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的因素,同时还要识别联邦政府在削减不恰当开支、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弱点,并揭示通过合并报表反映出来的联邦政府持续运营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为联邦政府提供预警。根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11年修订版),当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时,在报告中应当包括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和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合同和拨款协议的遵循情况。无论是否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或不遵守相关规定的证据,审计报告都要包括内部控制和法规遵守情况的内容(审计署法规司、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2012)。事实上,美国审计署的财务审计是综合性的系统审计,不仅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完善、法律法规遵循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同时也提示可能的风险和面对的挑战。

英国的政府财务审计报告既按照有关财务报告框架反映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也发表合规性意见。2011―2012年度,英国国家审计署出具的报告显示,它们对政府部门产生了超过10亿英镑的财务影响,其中超过6亿英镑的影响来源于国家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工作,超过1亿英镑的影响来源财务审计工作;除了财务影响,英国国家审计署也促进政府部门改进财务管理,从而改善公共服务(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4)。

加拿大审计署的审计范围不是简单的关注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而是系统关注影响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会计准则的合理性等多方面因素,并深入分析信息不完善、不可靠对政府治理的影响。每年财政部向国会提交经审计署审计的年度财报,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国会和公众的监督。政府年度账目及财务报表审计是明确政府责任、对政府问责的重要工具。2006年,加拿大制定了《联邦责任法》,强化了审计机关在推动政府问责方面的作用。审计署按程序审计财务报表并公开报告审计结果,对政府年度账目及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发表意见,对政府计划和对应的实际结果做出评价,在政府绩效考核中起到突出作用(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4)。

日本实行的是独立型的审计模式,会计检查院独立于内阁,审计每年国家收入和支出的决算,根据法律规定从事审计。会计检查院通过日常审计,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期做到恰当和合理、纠正差错;根据审计结果,确认国家收入和支出的决算(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08)。会计检查院并不直接拥有处理权和直接进行最终审判权,而是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向立法部门提供信息,以待最后的裁决。例如对不正当的会计事项,要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处理要求和改进建议,如果涉及会计人员的责任要一并提出,强调对造成损失或有重大过失会计官员的责任确定和处罚要求。在《年度决算审计报告》专门有一章为《对财务人员惩戒处分的要求和检查认定》,主要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个人的惩戒处分要求和检查认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1)。在报告过程、听证会质询及议会向政府问责时,会计检查院作为责任者要经常出席。

联邦德国的年度审计报告包括年度财政预算和资产总额审计的结果,以及关于联邦财政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如提出关于政府下一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的建议、针对国家债务和欧元危机的建议,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稳定措施建议(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3)

我国当前的财务审计,更多的是合规性审计。审计署每年的中央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情况和建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四部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报告的主要部分,分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内容,其中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制度的事项。在决算草案审签意见书中,对于被审计单位已经按照审计要求纠正和调整的需要调整决算(草案)的问题,审计署只公布需调整的金额和占已审计决算金额的比例;对于被审计单位未按照审计要求纠正和调整的需要调整决算(草案)的问题,审计署不仅公布需调整的金额和占已审计决算金额的比例,还要披露具体的未调整事项和金额、所违法的法规和审计署提请财政部批复决算前进行纠正和调整的要求。同时,将决算草案审签意见书送达财政部,反映被审计单位对需调整问题是否已经纠正和调整。对于未进行调整的,审计署请财政部在批复决算前商该被审计单位予以纠正和调整,并要求将结果函告审计署。

通常认为政府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审计实行之后,我国政府审计的业务格局虽然还是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但是,其实质将改变,财务审计将回归真正的财务审计,即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而非冠以财务审计而事实上却偏重于合规性审查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谓回归,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政府会计将能够对财务报告整体发表审计意见,而非重点针对特定方面特定领域寻找线索发现问题。我国当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其说是财务审计还不如说是绩效审计,它主要以查找财政财务收支过程的问题为主,是典型的问题导向的绩效审计(审计署审计科研所,2012)。所以在实务中有人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就是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说是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而没有真正的财务审计。结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我国审计署开展财务审计应当兼具鉴证与监督的职能,财务审计报告一方面要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对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或者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公允表达财务框架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2013),另一方面仍然延续在当前政府审计报告中提出存在的问题、审计署的建议和整改措施、整改责任和要求整改信息公开的做法,发挥揭示、问责与监督作用。那么,我国未来政府审计财务报告将可能是含有注册会计师财务审计报告,与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报告、决算审签报告这些模式的综合的一种报告,既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发表审计意见,又揭露问题,提出建议,推动部门改进和制度完善。

三、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的运用

出具财务审计报告只是完成了审计任务,对于审计机关来说,综合运用政府财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其他报告,进行深刻分析和研究判断,为立法机关以及政府提出良好的治理策略和风险预警,则更加显示审计机关专业性与宏观性的特殊优势。世界审计组织2011―2016战略规划指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是本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基石,在增强公共部门绩效,强化良好治理、透明度和责任原则的重要性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彰显最高审计机关的价值和作用”是六项战略重点之一。事实上,政府财务报告正是政府财务状况、运营风险和管理水平的反映,反过来,财务报告也为分析状况、发现风险提供信息基础。正如美国审计署2014年财务审计报告所说,“当联邦管理可能面对日益严格的预算约束,同时必须尽可能有效率和富有成效地运营各个机构,可靠的财务和绩效信息更是至关重要(GAO,2014)”。运用已审计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成为必然。

美国审计署在“支持国会履行法定职责,帮助改进绩效和确保联邦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指导下,不仅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也在审计长的领导下承担研究工作。审计署充分运用财务审计以及其他审计结果,开展重要主题的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为国会和政府提供信息、发出预警和提出建议,帮助这些机构更加全方位地认识形势、更有效地应对风险和更科学地做出决策,堪称信息运用的典范。美国审计署分析报告的形式并不限于审计报告,而是包括审计报告、审计长声明、综合分析报告、信件、高风险目录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美国审计署审计人员深厚广泛的专业知识、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政策敏锐。审计长声明是一种分析报告的形式。在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中,除了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外,还附有审计长的声明。该声明列示在“管理讨论与分析”之后和政府财务报告之前。在2009年的审计长声明中,审计长不仅进一步说明了对联邦合并财务报告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原因,还着重讲述了联邦政府面临的财政挑战(陈平泽,2012年)。除了在财务报告中通过审计长声明和独立审计师报告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之外,还以其他多种形式相关报告。美国审计署发表了《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概览》,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产生和分类、债务与预算的关系、债务评估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的论述,并指出当前的联邦预算和财务报表没有给出长期财政前景的全貌。2011年,审计署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出了题为《审计署关于政府面对的财政和绩效挑战的预期》的报告,结合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特点,审计署汇报了政府2010财年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并向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达“国家正面对着严峻的经济衰退和严重的长期财政挑战”等最新的观点(陆晓晖,2014)。

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的任务。以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

我国审计机关具有机构独立、信息全面的优势,充分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进行综合的、宏观的、系统的分析,发表高质量的报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识别与管控财政风险,加强预算、资产和绩效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以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和更长远的视野维护经济安全。多年来,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政府性债务、财政存量资金、国有金融资产等开展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了债务风险、财政支出结构和资金效益、财政管理绩效、金融风险等事关社会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事项,加大了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审计机关提供了重要的政府运营、绩效、风险等信息,以政府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为基础,审计机关以独立的身份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向社会公开和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深化审计成果,将是审计机关审计活动的有益延伸,审计机关也将成为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的重要建立者。

参考文献:

1.审计署法制司、外事司、科研所.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预算(以下简称预算)审查监督,规范预算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履行监督预算执行、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及省级决算(以下简称决算)的职责,并依法撤销省人民政府关于预算、决算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贯彻预算法律、法规;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和关于预算的决议;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预算管理。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财政经济委员会)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承担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预算执行方面的具体工作。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预算工作委员会)协助财政经济委员会承担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查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以及监督预算执行方面的具体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询问,征询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可以聘请专家参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有关具体工作。

第五条 常务委员会可以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调查,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资料。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可以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给予答复。

第六条 公民或者组织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检举、控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或者打击报复。

有关国家机关应当认真对待公民或者组织的检举、控告,提出处理意见,并为检举、控告者保密。

第二章 预算审查和批准

第七条 预算编制应当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财政政策。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支出预算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

第八条 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应当按照综合预算编制,反映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

第九条 省财政部门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报告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财政经济委员会可以选择省级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

第十条 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预算安排贯彻法律、法规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情况;

(二)预算收支平衡的情况,预算收支规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情况;

(三)预算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

(四)预算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保证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情况;

(五)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

(六)预备费设置情况;

(七)为实现预算拟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可行性;

(八)其他需要重点审查的内容。

第十一条 省级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处理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初步审查意见,并将采纳初步审查意见的情况及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通报。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并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一)预算编制依据及有关说明;

(二)一般预算收支表;

(三)基金预算收支表;

(四)需要审查的省级部门预算表;

(五)审查、批准预算所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有关法律和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审查和批准预算。

第十四条 省财政部门应当自预算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省级各部门批复预算。

第三章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十五条预算年度开始后,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前,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待预算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预算执行情况,并在预算年度终了后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年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要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的执行及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及重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五)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情况;

(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安排情况和对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七)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及实现预算的措施落实情况;

(八)预算执行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预算执行提出疑问或者具体要求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将意见综合向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汇报。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要求省人民政府或者财政部门作出答复。省人民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应当提交书面答复并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省人民政府研究处理。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议意见,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省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资金和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中要求确保的支出项目需要调减的,省人民政府应当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省财政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提交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审查报告。

第二十条 预算超收收入一般应当用于增加预算结余或者弥补滚存赤字。

在预算执行中,确需动用超收收入安排当年支出的,应当

首先安排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省人民政府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由省财政部门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需要动用的超收收人数额超过原批准预算收入总额百分之十的,省人民政府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二十一条 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可以对省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收支项目执行情况、重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专项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二条 省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预算执行中的重大情况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通报。必要时由省人民政府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 省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方案时,应当听取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意见;在审计方案确定后,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通报。

省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通报。

常务委员会可以要求省人民政府责成省审计部门就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或者审计调查,并报告审计结果。

第四章 决算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决算草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五条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照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 省财政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决算的三十日前,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报告决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第二十七条 省审计部门按照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要求,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省级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省审计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决算的二十日前,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报告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工作情况,并根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财政经济委员会可以选择省级部门决算进行重点审查。省审计部门应当对重点审查的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向常务委员会作关于决算草案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并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一)决算编制说明;

(二)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

(三)基金预算收支决算表;

(四)审查、批准决算所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条 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遵守预算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预算年度收支及平衡情况;

(三)重点支出及绩效情况;

(四)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五)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和对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七)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对存在问题采取的措施;

(八)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决算审查报告。

常务委员会根据决算审查报告,对决算作出决议;必要时也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常务委员会有关决算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决议或者审议意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纠正或者处理,并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

第三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 省财政部门应当自决算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省级各部门批复决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省财政、审计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常务委员会应当责令改正,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通报批评,并责成省人民政府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常务委员会可以对由其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决定免职:

(一)不按照规定提交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

(二)违反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的决议或者决定的;

(三)对常务委员会关于审计工作报告决议中提出应予纠正的问题不予纠正的;

(四)其他妨碍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的。

第三十六条 其他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3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国务院报告的200年中央决算:中央财政收入15110.27亿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1275.32亿元),比预算增加1291.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中央财政支出18302.04亿元,比预算增加1284.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其中,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10407.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中央财政赤字3191.77亿元,比预算减少6.53亿元;国债发行7021.35亿元,其中代地方政府发行150亿元,与预算基本持平。

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财经委员会认为,2004年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发展经济,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提高了重点支出的保障能力,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历年中最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同时,财经委员会认为,中央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央预算编制、执行方面有些仍然不够规范,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事权划分和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财政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等。审计署对预算执行情况依法进行了审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工作报告总体上肯定了200年中央预算执行工作,也指出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依法追究责任,在200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改进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形成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能力均衡发展的机制。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界定和完善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的范围和标准,合理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要采取措施解决医疗、医药单位财务收支中的问题,严格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落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划转。

(二)进一步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要按照投资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提高中央基本建设预算年初分配到项目的到位率。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建设预算管理事权,对于相对固定的属于地方一般公共事业发展项目投资,应当纳入地方预算,由地方统筹安排;对于确需中央专项安排的补助地方投资支出,要提前作好规划和项目储备,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其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要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重点支出管理。要重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追踪问效,建立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并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今年要选择部分重点专项支出和基金支出项目,进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试点,逐步推行绩效审计。要加快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4

(一)沿革

日本近现代审计制度确立于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日本财政部设置了负责会计检查工作的监查司(后改称检查局).此后,其审计体制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一是,1880年,将原设在财政部的检查局更名为会计检查院,直属总理大臣,独立于财政部;二是,l889年,将会计检查院直属天皇;三是,根据1947年的会计检查院法,会计检查院独立,不再隶属天皇。该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会计检查院的法律地位

日本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院对于内阁,具有独立的地位。”国务大臣对此进行说明时称:会计检查院不属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具有特别的地位。

会计检查院的独立地位主要表现在:(1)人事权相对独立。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官的提名须经两院同意,由内阁任命,并须得到天皇的认证。会计检查官在任期内非因法定特殊事由不得免职。(2)规则制定权。会计检查院法规定,会计检查院在没有内阁政令依据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制定会计检查院规则,各部门必须遵守。会计检查院制定的规则包括会计检查院法施行规则、会计检查院审查规则、计算证明规则等。(3)根据1997年新修订的会计检查院法第30条的规定,国会可以要求会计检查院对特定事项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直接报告国会。(4)财政法有专门条款对会计检查院的经费予以保障。但是,在实践中,会计检查院的独立地位只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1)会计检查院的财政决算会计检查报告要报首相,由首相提交国会。首相不能修改财政决算会计检查报告,但可就其中的一些事项向国会提出“辩明书”、作出说明。(2)会计检查院的检查官由首相提名。虽然要经过国会同意后首相才能任命会计检查官,但国会从未否决过首相提名的检查官人选。(3)会计检查院的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样,按照公务员法规定的考试录用、晋升等制度执行。

按照日本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的规定,日本实行地方自治。中央审计机关对地方审计机关无领导权,但可以与地方审计机关进行业务交流,对地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三)会计检查职责和报告制度

根据日本宪法、会计检查院法的规定,会计检查院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宪法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决算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认国家收支的决算;此外,也可以进行法律规定的会计检查,如依法对国家出资占50%以上份额的企业进行会计检查,对国家出资占50%以下份额的企业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会计检查。会计检查有明确的要求,即财政收支的正确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依据日本会计检查院法、财政法、会计法、国有财产法、物品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各被检查单位应当将有关财政预算执行的资料、会计计算证明资料、有关重要事项和例外处理事项、签订的重要合同、发生的经济犯罪等事项报告会计检查院。在每一财政年度末,财务省汇总部门决算后编制国家财政决算并呈送首相,首相将财政决算报告交会计检查院审查。会计检查院审查后,将决算会计检查报告连同财政决算一并送首相,由其提交国会。国会参众两院对首相提交的决算会计检查报告进行审议,并作出决议。决算会计检查报告在送首相的同时还向新闻界公布,报告中与被检查单位有关的内容也送相应的各被检查单位,由其自行纠正。会计检查院将各单位自纠情况和改善情况于下一年度汇总后向国会报告。

(四)会计检查院的组成及其决策模式

日本会计检查院由检查官会议和事务总局组成。

检查官会议是会计检查院的领导、决策机构。检查官会议由3名检查官组成,并由他们推举其中1人,报首相任命后担任院长。按照惯例,3名检查官分别是财务省的代表、国会事务局的代表和会计检查院事务总长(目前,国会已削弱财务省权力,财务省不再派代表出任检查官,新的检查官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会计检查院决策时,不采取首长负责制,3名检查官地位平等,重大问题经过充分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采用表决方式决定(实践中尚未出现用表决方式作出决定的情形).事务总局为执行机构,下设5个业务局具体执行会计检查工作。

根据日本地方自治法的规定,地方设立监察委员会负责会计检查工作。监察委员由地方行政长官征得地方议会同意后任命,地方监察委员会也实行类似合议制的决策方式。

(五)审计机关的经费保障

日本财政法第18条、第19条规定,国会、法院和会计检查院是3个特殊的预算单位,其支出由国家财政予以保障;财务省和内阁要削减会计检查院提出的部门预算,必须征得会计检查院院长同意。会计检查院按照工作需要编制其部门预算,送财务省列入国家预算,内阁和财务省一般不予以削减(其他部门的预算则由财务省和内阁确定);如果财务省确实无法保证会计检查院经费预算时,应当向会计检查院院长说明并协商;双方协商后,如就经费问题仍有争议时,则提交国会决定(实践中尚未出现此类现象).

二、韩国的审计体制

(一)沿革

韩国历史上沿袭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御史制度。1948年摆脱日本统治后,曾设立了相互独立的审计院和监察委员会。由于审计和监察工作十分密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1963年,韩国开始实行审计与监察合一的体制。根据《第三共和国宪法》和《监查院法》的规定,韩国合并审计院和监察委员会,设立监查院,主要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决算的会计检查、对法律规定的特定社会团体的会计检查和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职务监察。该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监查院的组成及其决策模式

韩国宪法和监查院法规定,监查院直接隶属总统,院长由总统征得国会同意后任命,监查院由监查委员会和事务总局组成,监查委员会是决策机构,事务总局是执行机构。依据宪法和监查院法,监查委员可以设5—11人(监查院院长是当然的委员).目前,监查委员会由院长和6名监查委员组成。监查委员会采取合议制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公正重于效率的原则:凡重大问题都要经监查委员讨论,达成一致;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实际中尚未发生过此类情况),则通过表决方式形成决议。

(三)会计检查的对象和范围

韩国监查院法将会计检查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分为两类:一类是监查院法第22条规定的必要的检查对象和事项,包括国家或者地方自治团体的会计,韩国银行和国家或者地方自治团体出资占l/2以上份额的其他企业的会计,法律规定应当进行会计检查的社会团体的会计等。现在,这类单位约38700余个;另一类是监查院法第23条规定的选择的检查对象和事项,如对国家或者地方自治团体出资只占较小份额的团体的会计检查等。现在,这类单位约29300多个。

(四)审计报告

韩国财政体制与日本有所不同。企划预算院负责编制财政预算,财政经济部负责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监查院负责财政收支决算审计。每个财政年度末,财政经济部汇总各部门决算后编制中央财政决算报告,经政府国务会议审定后由总统交韩国监查院审计。监查院审计完毕后,将决算审计报告(含年度内开展的公务员职务监察报告,下同)分别向总统和国会报告。监查院财政决算审计报告经国会预算决算特别委员会初审后由国会审议,审议结果送政府和监查院。

(五)监查院的经费保障

韩国预算会计法第29条规定:国会、最高法院、、监查院、中央选举委员会为独立预算部门,如削减上述部门提出的年度支出预算数额,政府国务会议须征得上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企划预

算院将韩国监查院提出的经费预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经政府国务会议、总统审核后报国会批准。政府和企划预算院削减监查院经费预算的情况尚未发生过。

三、两点启示

(一)审计体制改革要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从日、韩历史发展看,审计体制的每次改革都与其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相适应。日本1889年将会计检查院直属天皇,是在确立天皇制政治体制的背景下作出的改革;1947年确立现行的会计检查院体制,是在二战后政治体制由天皇制改为三权分立制的重大变革情况下作出的。韩国1948年设立审计院,是摆脱日本统治后重建国内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63年合并审计院和监察委员会,实行隶属总统的监审合一的审计体制,是全斗焕总统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下的经济重建和高速发展时期,全面加强对政府监督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的经济体制仍处于改革过程之中,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被审计单位不提供资料、不配合审计工作、不执行审计决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单位和个人干涉审计工作,审计经费不到位等现象,不仅仅与现行审计体制有关,也不是改革审计体制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改革现行审计体制,需要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5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五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八条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九条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条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一条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对其中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予以冻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

审计机关采取前两款规定的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认为被审计单位所执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应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纠正的,审计机关应当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条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第四十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审计组应当将被审计对象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二条上级审计机关认为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或者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第四十六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前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并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七条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机关依法责令被审计单位上缴应当上缴的款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应当通报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扣缴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九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国家规定,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五十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报复陷害审计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审计人员、、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中国人民审计工作的规定,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 财务报告 会计基础 净费用表

根据1994年的《美国政府管理改革法案》,美国财政部于1997财年开始编制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按联邦政府层次划分,可分为联邦部门与单位财务报告和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前者由联邦部门与单位负责编制,后者由财政部负责编制。合并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立法、司法及各联邦机构,以避免报告主体的不完整而造成信息缺失并进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年度是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联邦部门与单位提交财务报告的时间不能超过财政年度结束后45天(11月15日)。正式提交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审计报告,并于11月15日在政府部门与单位网站上向社会公布。

一、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构成

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编制的,包含六张财务报表,每张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但在不同报表中的数据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净费用表

净费用表包含的项目有:总费用是政府部门和其他会计主体的全部费用。赚取的收益是政府以一定价格向公众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交换性收益。精算损益指对联邦雇员和军人养老金、其他就业后福利和退休福利。净费用表的会计恒等式为:净费用=总费用-赚取的收益+精算损益。净费用表主要目的是告知美国公民联邦政府每财政年度提供福利和服务的成本。

(二)营运和净财务状况变动表

该表报告联邦政府的营运结果,包括特种基金运营的结果。报表列报了主要由政府凭国家权力取得的税收、关税、估定罚款收入、罚没收入等非交换性收益。政府总费用减去赚取的收入得到净费用,净费用减去税收和其他收入就得到政府运营净成本,还包括影响净财务状况的一些调整事项和未匹配交易项。

(三)营运净成本和综合预算赤字调节表

该报表用于调节营运和净财务状况变动表上的净财务状况数额和综合预算赤字的差异。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计量基础。营运收益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营运成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调节表以营运净成本为起点,按照营运净成本和综合预算赤字各组成部分,逐项列报由于两者会计计量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四)综合预算和其他活动的现金余额变动表

该表实际上是通过调节一个财政年度内综合预算赤字与现金及其他货币资产的变动,解释预算赤字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融资的。预算赤字是一个特定财政年度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报表列示了预算中包含的非现金支出,和影响现金余额但不包括在预算支出中的项目以解释现金和其他货币资产变动的原因。

(五)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披露联邦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财务状况(净资产或净负债)。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与政府受托资产的信息相结合,可以使公众更全面地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特种基金的净财务状况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

(六)社会保险表

社会保险报表报告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精算结果,包括分别由社会保障管理局,卫生部、铁路退休理事会和劳工部管理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铁路退休、黑肺保险等项目。精算结果是对社会保险项目中长期未来财务收支测算数据的现值。对社会保险的收支测算是在对未来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等数据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保险从2006财年开始纳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虽然社会保险表含在合并财务报表体系内,但它不和其他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表相关联。

二、与我国政府财务报表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内容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分为本级财务报告和合并财务报告。被确认为联邦政府报告主体的每一个联邦政府机构、项目和预算账户都要编制本级财务报告。具体包括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预算报表、四张基本权益报表、项目业绩计量报告、财务报表附注等必要的补充信息。在本级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整个政府合并财务报告。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及附表、会计报表说明书几项。预算会计信息是主要的政府财务信息,但不是全部。与美国联邦政府报告内容相比较,我国的预算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情况,也不利于报告使用者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

(二)财务报告审计监督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必须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批准方可正式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独立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受托责任履行及其依从预算情况进行客观评论与鉴证,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解析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督促政府官员尽职尽责、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与之相比,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监督机制比较弱化。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对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机关分别就其经费收支及财政收支情况及结果实施审计监督,也形成审计报告,但这些审计报告缺乏透明度,并且政府审计报告与政府财务报告往往是相分离的。

(三)财务报告目标比较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应当有利于使用者确定政府主体当期的运营结果;应能够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主体提供服务的水准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与美国对比,我国预算会计信息应当适应国家宏观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和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预算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仅是概括说明,而且报告集中于预算执行情况方面,不够全面。

(四)资产负债表比较

1.相同点。美国政府会计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是按基金或预算资金分别列示的。在美国,政府会计的主体是基金,而我国对应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美国与我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不是与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混合编制的。虽然政府活动和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政府自身的活动与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的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而且,政府自身活动的财务数据和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活动的财务数据都是分别统计的。

2.不同点。在美国,资产负债表全面完整地反映了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美国政府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会计核算,而且政府会计以整个联邦政府作为财务报告的主体;在我国,则不能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由各级部门各自编制,没有进行合并,各级政府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本级的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中美政府资产负债表各有特点,中美政府资产负债表都可以按基金或预算资金会计主体分部列示,但各自反映的内容又有不同,美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侧重于全面完整地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而我国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更侧重于反映政府对预算资金的取得和分配形成的政府财务状况。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和充实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相当丰富和详细,几乎涵盖了政府所有的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细节情况,既提供政府预算执行的详细情况和结果,又包含大量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及持续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信息。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还没有编制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由于我国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各有自己的会计报表并自成体系、分别编制,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汇总得到有关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大量的政府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报告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根据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特点可知,我国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编制一份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二)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

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有利于提高政府财务报告质量,帮助政府受托责任,也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绩效。为了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及做法。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是经过独立的审计才能对外提供。二是提高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政府审计只有独立于政府,才能验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公允性。三是建立政府审计公开制度。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外,政府应当将审计报告连同经审计的政府财务报告一并提供给使用者。

(三)明确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制定财务目标有助于确保和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改善影响决策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就相当重视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而且专门通过概念性公告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系统的阐述。在建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时,先要界定其目标。任何会计和财务报告系统的基本目标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是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做出合理的决策。政府财务报告只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信息放在重要位置及考虑政府财务状况的相应位置,才能达到目标的要求。

综上,我国只能借鉴美国政府在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上的经验,但不是完全照搬美国模式,还需要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选择适合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发展的道路。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外公共组织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90020)

参考文献: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7

一、以推进依法行政为主线,总体反映部门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问题

黄智权省长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预算执行审计要重点审计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以及下属单位多的政府部门,促进各部门进一步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资金,依法履行职责。今年报告在内容和立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依法行政”作为灵魂贯穿始终。报告一开篇在简述审计工作时,即点明这一主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此后,报告不论是在问题的披露,还是在原因的分析上,都高度关注了依法行政问题,在建议部分还明确提出了“要高度重视财政财务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约束,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的行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更注重把握总体概念,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问题。通篇来看,反映局部、个别现象的单个案例明显减少,反映整体情况、反映某个方面问题的概括性表述明显增多。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的表述更为客观,更容易使人形成整体概念。如部门预算编制还不够规范的问题,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的问题。

二、强化了审计分析力度

强化分析力度也是今年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报告第一部分“省级财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在揭露了部分专项经费编制不够细化的问题后,进行了简要分析:“这种年初预算编制较粗,由主管部门再次预算分配的做法,降低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弱化了项目预算支出的刚性和可执行性。”

对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积累形成体制和机制上的因素,又有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财政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不够严格的问题,也有管理上有缺陷和疏漏的原因,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系统加以研究和解决。”

这些分析提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了报告的层次和水平。

三、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报告指出:“各部门、单位对这次审计很重视,许多单位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有些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就已主动纠正;有些问题在收到省审计厅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后,按照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作了纠正,及时上缴了违纪资金、下拨了滞拨的款项,调整了有关账务;有些问题在专项审计报告报送省政府后,按照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及时研究了整改措施。”虽然没有各个具体点名,但仍然给人们一个总体印象,即审计不仅关注揭露问题、查处问题,而且更关注整改问题。揭露问题不是目的,促进整改才是根本;审计工作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同时,这样反映,更符合各个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整体状况,也进一步引导被审单位更加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四、报告受到政府和人大的高度关注

黄智权省长高度重视省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反映的问题,认为审计非常认真,查的很仔细,把该查的问题都查出来了,而且都如实报告了,还提出了审计建议,很好。黄智权省长特别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并限期报告整改结果,确保各项整改取得实效。

出席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讨论时普遍认为,省审计厅对200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是认真负责的,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审计工作比以前做得更细了,审计监督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审计工作措施得力,揭露问题尖锐,对把好资金安全关做了大量工作,审计报告认真负责,严格严肃。今年的审计报告与去年相比,一是更关注百姓民生,加强这方面审计工作很有意义。二是更详细、具体,指出的问题有具体的数据和单位,涉及到的单位直接点名,报告清楚。三是指出问题的力度更大,点问题更加到位,有利于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掌握更全面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对审计出来的问题一定要依法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应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并要建立一套加强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防止审计出来的问题反复出现。

省人大财经委在2004年省级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省审计厅依法对2004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做了大量工作。审计结果表明:2004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提出的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落实。

省财政厅胡幼桃厅长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作“关于2004年省级决算报告和200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中谈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时,还特别指出“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前不久,省审计厅对2004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对审计提出的部分专项经费年初安排不够细化、部分省级支出安排过于分散、部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未及时缴库等情况,我们将认真整改,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财政管理。”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8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

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

(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

(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

(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

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

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

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资产。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9

作为经济和财政工作基础的会计工作,以价值形式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在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进程中,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与之如影随形;在社会各界关注探讨的重点难点领域,会计及其财会相关专业的工作发挥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性作用、支撑性作用。

在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重点工作”章节中表示:“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要打造阳光财政。”今年的全国“两会”,财政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请审议政府预算报告,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编制的第一本预算报告,也是本届政府首次提出的预算报告,这份“国家账本”从自身内容到安排形式,以及在提交审议时提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编写的《政府预算解读(2014)》读本作为参考资料这些变化,均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有着诸多进步和变化的亮点。其一突出改革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算报告整体贯穿了这条主线,如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推进预决算公开、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的措施。其二,重点报告支出预算和政策,这是今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预算审核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在预算报告中对今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和财税政策有重点说明,压缩以往报告中的账表,腾出篇幅对重点的支出政策安排的原因、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阐述,便于参会者了解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其三,完整报告了政府预算,政府预算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2013年将以上方面全面报告的基础上,今年首次编报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实现了政府预算的完整报告,这在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四,预算草案内容更详尽,今年预算报告包括报告文字稿、预算草案、中央各部门预算,其中的2014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篇幅由去年的298页增加到351页,内容更加丰富,表格更加详细,回应了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在审议财政预算报告时进一步分析认为,今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改革亮点值得关注。转变预算编制方式,年度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从今年开始收入由“任务数”变为“预计数”。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当年超收,原则上用于消化赤字、化解政府债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削减支出解决;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编制预算时据实安排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厉行勤俭节约,不得新建、改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和支出标准体系,强化监督问责。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抓紧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化解、考核问责机制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包括营改增改革扩大范围,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进程。

伴随着每年财政支出规模的稳增,如何将钱用到刀刃上、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怎么花钱、花多少钱干事,需要花钱的过程公开透明,最有效的办法是监督,应该让人民越容易理解越好。”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傅华廷说。全国政协委员、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政府以公开透明、公平和效率为基本原则,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网络公开披露,披露相关图表、注释、审计报告等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今年的“两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对财政资金的关注点还是集中于收支上,而对支出后的实际成本很少考核,这将使得资金的使用缺乏约束,需要加快机制的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卢馨提出“尽快修订《预算法》以及实施细则”的建议。她认为,尽管每年的政府预算报告都有变化和进步,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民主化、透明化的进程,然而还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以及详细程度、公开形式和步骤、相关主题责任及其他基本要求。此外,卢馨特别提到,应将人大代表审议预算报告的时间纳入修订工作中,“如至少提前15天送达,保证了解阅读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加公正严谨地审议这份‘国家账本’。”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及潜在较大风险等问题屡次见诸报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并作为重要领域改革的新突破之一。政府财务报告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果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性报告,通常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现金流量表。类似于企业的财务报告,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不同阶段整体运行目标时,需要高质量、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来反映其资产负债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情况,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资产、债务和预算管理,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科学安排财政收支。

2010年年初,财政部首次提出试编部分事项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当时还停留在建立健全政府财政统计报告制度、研究建立全口径的年度政府收支统计制度层面。2011年,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要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政府也应该像企业一样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摸清国家的家底,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2013年9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年预算执行情况时表示,要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债权债务人对账机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此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与全国政协委员、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分别提交了《关于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的提案》、《关于深化预算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提案》。伍中信在提案中写道,我国政府是由五级政府构成的一个整体,不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无法摸清整个政府的“家底”,迫切需要开发并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从基层政府层面开始逐级汇总合并,形成各级政府财务报告以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张连起则建议,记好国家财政这本大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政府公共部门花钱办事,要反映公共资金使用效果或公共支出效率,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部门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反映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种货币资金运动的相关信息,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反映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分布和使用、政府采购基金和专项基金的使用等;充分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资金运动的整体财务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方式向社会各界及时、客观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

我国政府部门现行的是预算会计报告模式,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自有一套会计报表,自成体系无法直接合并生成合并资产负债表、资金营运表和现金流量表,无法形成反映政府整体情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与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进程相适应,是推进我国建立政府会计制度的有益探索,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王鑫也关注着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推出。她向记者分析认为,政府预算会计定位于直接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其以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活动为目的,核算范围主要限于财政资金当年的收支流量。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相对应,预算报告制度是以政府预算收支信息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年度报告。它主要满足政府对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支出等流量进行全面管理,并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需要,包括管理财政收入结构,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与预算报告制度共同服务于履行政府职能的预算管理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其共同基础就是政府会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在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围绕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处理好其与预算报告制度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功能的有机统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与预算报告制度之间的有效对接、有机结合、充分协调,将成为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主线,有待于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尽快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全套方案与机制。王鑫则认为,在政府财务报表编制初期,我国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先行突破,应该尽快优化会计核算制度,对试编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一步加以完善,将前期试编调适数与会计日常核算的汇总合并数相互协调,以会计核算及其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规范的政府整体综合财务报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他在“两会”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时表示,党和政府“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要用法治的思维,界定权力的边界,用制度来管权管钱,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防止滥用权力,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有蔓延之势。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要求公平公正的,但其个体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竞争性的特点,会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副作用,助长了腐败。“遏制腐败,就必须把权力约束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说,用制度管权管权就是建构机制让社会公众对权力运行形成制约和监督。反腐败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制度使其常态化、长效化。

“会计制度体系担负着反对的使命和责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贤说,在各种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中,首当其冲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是会计制度。按照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是一个过程,有记录、计算、分析、预测各个环节构成。任何财富的流动都应该被记录,无论是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产品或者固定资产的增减都有原始凭证和账面记录。尽管随着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方法日趋复杂,但其“监督控制”的基本功能始终如一。 “权利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朝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邢吉华说,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监督对于防范腐败源头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内部会计监督来看,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会计监督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对外投资等重大决策问题的监督上显得乏力。依照现实情况,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更多的是充当工具,而不是管理手段,《会计法》所规定的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会计监督权利,难以落实到位。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会计人员难以施展全部力量,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经常被打开缺口,会计管理和监督难以形成完整的链条。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仅建立在形式上,“以权利制约权利”和“分权制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未得到有效的体现。此外,社会监督会计自律机制未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督制度还不完善,具有监督职能的会计行业自身秩序还尚待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职能很相似,从我国反腐败机制建设的现状来看,应强化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管工作,将之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是反腐源头建设的重要环节。他指出,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会计监管有名无实、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较为现实的问题。部分单位形成负责人的“一言堂”,会计人员因顾虑受到打击报复,往往不敢违背领导意愿,完整系统监督经济的会计过程形同虚设;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部分单位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财务管理秩序混乱,成为直接酿成贪污、挪用、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今年的“两会”期间,骆沙鸣提交了《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会计委派制度》的提案,他认为,会计委派制可以第一时间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更客观、更公正、更科学的解决办法,遏制会计流程中的违规行为。在我国,会计委派制种类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外派监事会制度、总会计师选拔任用考核任免机制,但与在重大财政支出中发挥堵漏洞、防贪腐作用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相当距离。

骆沙鸣说,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也应是制度的完善化和治理的法治化。落实惩防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力度,具体在微观经济单位中,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最合理的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首资金,以最佳的比例分配资金,以最严格的的要求进行监督。针对我国会计监管体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监管作用未完全发挥的现状,建议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使包括会计委派制在内的会计监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条件与制度基础,发挥好会计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张文贤则进一步分析说,完善的会计制度应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销售业务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工资奖金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现实中很多案件中在立案侦查时,损失已难以挽回。会计应该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资金资产资源的流动出现异常即刻反映,即刻采取行动,形成“不敢贪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建立完善和健全的会计制度,需要有的放矢的制度创新:对照现有会计制度,检查漏洞和薄弱环节;把会计记录和有关报表作为分析工具,加强财务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公开政府机关和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形成“阳光报表”和阳光的经济活动;作为经济信息中心的银行,既要保护个人财产和个人隐私,又要保证国家财产和企业财产安全,加强反洗钱的力度,严格跟踪控制大额现金出入。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加大审计力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进一步表示,要全面审计,让权力寻租、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2013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一年,多次对审计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批示或听取汇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

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综观近年审计结果,揭示了财政、金融、国有资产、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潜在风险:连续7年聚焦现行财政体制,直指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促进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连续5年,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的全口径管理;部分央企业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而科技投入增长总体滞后于生产经营规模发展,有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悖其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新型融资方式蕴含风险隐患。

社会公众对2014年的审计工作充满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审计厅副厅长李心在参加今年“两会”前进行了一次调研,被问道“八项规定出台后省下来的钱用途如何”、“每年广东省收了多少社会抚养费,又在如何使用”,这些意见让她意识到“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托付和期望”。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石文先提交了《关于加强对社保基金和政府非税收性资金社会审计监督及公开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他写道: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把企事业职工交的社会保险费中的一部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的一种管理方式;罚没性收入、路桥通行费等是政府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中产生的非税收性资金。从大量案例反映而出,社保基金、非税资金已经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公职人员滋生腐败、谋取部门利益的重灾区,应加强对这些资金的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在“两会”期间向媒体透露,受中央组织部委托,安排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部分省份省长在内。此外还安排了重点商业银行贷款跟踪审计,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和中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审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相关资金征管情况审计等。他表示,未来审计与反腐之间的衔接会更加顺畅,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将会成为国家审计署工作的重点。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审计不是目的,公开审计报告也不是终点,相比审计结果,结果的结果更重要更有价值。“从当前来看,审计部门主要还是查账的功能,未被赋予更多的监督职责。比较迫切的一个问题是,审计的职能应该有更多的转变。”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教授曾康华认为,审计报告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整改力度如何、能不能将更多的科学审计成果纳入决策,决定着相关改革进程的实质性推进。近年来,审计署的审计工作正开始发生变化,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在逐步完善,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发现问题,即发现型控制,转向预防性控制,以使审计工作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审计署审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崔振龙指出,近年的审计结果揭示出体制机制不完善是滋生老大难问题的“土壤”。2013年审计署组织700名审计人员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各环节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覆盖审计,有42%的资金被结存在各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拨付到项目单位的资金又有近2%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而抽查的项目中23%实施进度缓慢或建成后未实现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挤占挪用财政资金,一直是屡审屡犯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相关人员有意为之,而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规定专门用途的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比重均高达60%以上。地方政府缺乏资金,只得通过腾挪中央转移支付作为解决方法。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地方政府有事权无财权这一深刻体制问题,还暴露出财政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效果的现状。他说,审计工作管好用好公共资金“守门人”的职责正逐渐得到深化。审计部门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审计报告的更多篇幅、更多笔墨着重于揭示制度缺陷与管理漏洞,如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全口径管理,并在审计报告中呼吁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执行的规范性、决算的准确性;在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公开“三公”经费、建立全口径预算制度、制定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建立国企重大决策机制等体制机制系统正在不断完善。曾康华进一步分析认为,单纯的从查处问题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是被动、滞后的。如果能从单纯的发现并披露审计单位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有关单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缺陷,能够在潜在风险还未造成破坏损失的情况下,把查漏补缺的工作提前做好,对于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计》介绍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时表示:“着力提质增效升级,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正当其时。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管理会计成为今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管理会计的理念是价值创造、价值维护、价值衡量,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全国有828.7万个各类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批小微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管理升级、效益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支持和促进作用,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和升级。

“企业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正当其时。从财务报表上看公司整体在盈利,但是不同部门和不同门类业务的运营及盈利状况,这些管理层急切期待了解的内容并没有清晰反映出来,管理方式方法还过于粗放。”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鸿翔告诉记者。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陈缨介绍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向资本节约型的高绩效管理模式进行转换。在实际中的体现是资金使用方面实现尽可能少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尽可能短的滞留,在决策层面上接近零缺陷,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会计是一种通用商业语言,而管理会计则具体到企业个体的管理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再次分类、加工、整理、计算、分析、报告和运用。她总结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发挥的作用在于:日常财务分析评价;投融资、资产重组、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的财务分析评价;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篇10

一、全科审计工作完成情况

1、起草了2007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安排意见下发至各县(市)区和市局各科室;

2、起草了2008年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安排意见,下发各县(市)区审计局。

3、对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进行了汇总,向市政府和省厅出具了审计结果报告。

4、起草了市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关注。

5、代市政府起草了市本级2007年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6、汇总全市县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向省厅出具综合报告(正在进行)。

7、起草全市2009年预算执行审计安排意见(正在进行)。

8、承担了对市财政局、市地税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任务完成。

9、承担了城区、泽州、沁水三个县区的财政决算审计任务,任务已完成。

通过对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城区等三个县(区)的财政决算审计,共收缴市局审计罚没款专户900余万元,征收应征的财政收入78000万元。

二、廉政承诺履行情况

按照年初的廉政承诺,一年来,我科全体人员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是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强化廉政意识,每个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就审计工作纪律、廉政纪律遵守情况进行自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坚持公开审计程序、公开审计重点和内容、公开审计人员守则和廉政纪律、公开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以廉政谋工作发展,以工作促廉政建设。

由于我们注重从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加强廉政建设,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圆满完成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人员遵章守纪,恪尽职守,全科人员没有不廉洁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