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5:35:16

心理护理论文

心理护理论文篇1

1.1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52.42±15.84)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54±1.41)kPa;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2.38±15.25)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62±1.36)kPa;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循证问题

在以护士长为组长的EBN小组集体讨论下,确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作为本研究的循证问题。

1.2.2循证支持

在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输入上述循证问题,查阅近5年内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Press查阅外文资料,寻找文献支持。

1.2.3循证评价

小组成员仔细研读文献资料,外文资料请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帮助审阅,指导小组成员评价国外研究实证,总结国内外最佳研究资料,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客观评价实证的可靠性、真实性、科学性,优选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①病情护理:术前遵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眼滤过泡和前房形成、瞳孔大小和位置、房水等情况,每天测量眼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高渗液脱水,促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起行眼球按摩(手指沿下睑表面向眼球间断施压,或在上睑交替按压眼球),加速房水排出。②心理护理:真诚、微笑、热情地接待入科患者,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等,告知手术、麻醉的简要过程,缓解围术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组织康复病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家庭情感和生活支持。③睡眠护理:强化基础护理,给患者睡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术前不喝咖啡、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放松,听舒缓音乐,温热水泡脚,睡前饮杯热牛奶。夜晚护理巡视或治疗,避免声响过大,灯光尽量柔和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科后1天)、后(出院前1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2组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总分10~50分,≥23分表示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与评分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

SAS、SDS评分护理前2组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

2.2睡眠质量

SRSS评分观察组护理前为(26.56±1.87)分,护理后(19.12±2.32)分;对照组护理前为(26.04±1.77)分,护理后为(20.32±1.75)分。SRSS评分2组护理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被虹膜堵塞,发生粘连导致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盲。文献表明,患者神经质倾向的性格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睡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不仅恢复精力,而且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其通过批判性思维探寻最佳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EBN小组集体讨论、总结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客观上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心理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心理护理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及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Ⅰ组,n=65)与对照组(Ⅱ组,n=62)。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疾病史患者。其中胃次全切除术47例、胃癌根治术38例、结肠癌根治术42例。其中男69例,女58例,ASAⅠ~Ⅱ级,年龄26~74岁,体重42~70kg。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时简单介绍医院环境,术前常规访视,对手术前、中、后注意事项进行简单介绍,鼓励患者以轻松心态面对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重点介绍患者关心的问题,包括疾病知识及手术必要性、医院技术力量及安全保障、同类疾病多个成功病例、手术麻醉流程以及胃管、营养管及术后引流管的必要性与可能出现的不适。②术后心理护理:及时告知手术结果、正确认识疼痛及不适、放松身心、同时动员家属一起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对患者的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SAS及SDS评分。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0:0分为无痛;10分为重度疼痛)分别评估两组术后3天,并计算其平均得分。③出院时所有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分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及手术种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入院时SAS及SDS评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测试结果(SAS37.23±12.59,SDS41.88±10.57),说明手术患者均存在一定焦虑及抑郁情况。观察组(Ⅰ组)采用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心理有所好转,且术后SAS及SDS得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术后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得知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紧张与恐惧心理,而紧张焦虑情绪会导致非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出现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因而作为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的重要内容—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愈后及机体的康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我们从临床中进行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好转,可使患者的心理、生理调整到较理想的状态来面对手术治疗。作为外科手术的副产物,术后疼痛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它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并可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然而疼痛并非简单的感觉而且具有主观特性,许多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可增加疼痛,术前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增加术后疼痛敏感性。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原因正是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降低负性心理因素,从而消除“疼痛的心理性成分”,加强机体自身的疼痛调控机制,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增强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4结语

心理护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临产产妇,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产妇虽然不算病人,但是每个人进了医院都觉得自己是病人,处于这一特殊时期,她们有着更特殊的心理活动,所以心理护理对临产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个体差异,临产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复杂的心理变化【1】。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产程影响很大,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情十分复杂,有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也有对分娩的恐惧感。了解其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就在产房工作12年来的对围产临产产妇的心理护理谈点自己的体会。

1产妇在产程中的心理表现

由于产妇的年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工作性质及既往分娩史等因素的不同,从而构成了产妇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认知异常,由此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这种紧张和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加,同时紧张和焦虑还能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导致胎儿宫内窘迫【2】。

1.1 初产妇。初产妇的恐惧心理来自亲朋好友之间传说,以及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另一类初产妇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了解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由于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未及,心理反应过强,过分紧张与恐惧,以至于大吵大闹。

1.2 环境的变化。产妇入院后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进待产室后产妇与家属的暂时分离,产妇顿感失去家人的安慰照料而无所依靠,同时家属又对产妇分娩进展情况及生活照料担忧,这种彼此间的悬念和焦急常引起产妇极大焦虑,以及频繁的检查,高危产妇更是如此。

1.3 对婴儿性别及健康的忧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怕是女孩会在婆婆家中地位降低,特别是农村产妇较为突出。有的孕妇怕孩子畸形,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仍有些健康问题不能查出,因而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1.4 对分娩没信心。刚开始疼痛时大喊大叫,用力过早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范文。导致产程可能延长。由于产程停滞可能会行剖腹产手术等等,对自己能否自然分娩失去信心,对于初产妇尤为明显。

1.5 对产后生活的担忧。因为孩子的突然进入这个家庭,夫妻关系会不会改变;乳汁够不够喂养;家庭收入够不够抚养;月子里有没有人伺候;自己的工作会不会丢掉等等担忧。

2护理特点

2.1 需要被接纳与尊重。产妇和一般病人一样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家属、病友的体谅,希望得到安慰和及时的处理,不应以任何借口而怠慢。产妇更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特别是助产人员的接纳与尊重 (因助产人员与产妇接触最早和交往最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在待产室内,产妇与家属暂时分离,使她们有一种“失助感”,加之阵痛的困扰,急切希望医务人员的关心、理解、爱护,希望热情接纳、礼貌相待,若初次见面就显出冷漠或粗暴,可使产妇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增加其恐惧、紧张等消极因素,对正常分娩设下障碍。助产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热情诚恳,真诚的自我介绍,热情接待每一位产妇。产妇入待产室时主动协助其更鞋入室,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检查中动作轻柔,尊重产妇,为其保守秘密,平等对待每一位产妇,使产妇尽快地适应医院这一陌生环境,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消除紧张情绪和各种顾虑,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2 有效减轻产疼痛。分娩显然是一个生理过程,但疼痛剧烈难以耐受,且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临产时疼痛加重,而恐惧加重疼痛,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宫缩,又因疼痛时大声叫喊即消耗体力又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缺氧,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助产士在较疼痛的活跃期,指导产妇分散注意力,如触摸、压迫法、按摩法、家属陪伴、听音乐、可以让产妇吸入“笑气”等有效缓解疼痛,应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和行为的技巧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使产妇在尽可能轻松舒适的状态下平安结束分娩。

2.3 加强沟通,及时告知产程的进展及分娩相关知识。大多数产妇对分娩过程缺乏正确的知识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特别是初产妇,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而另一些产妇受传统观念及他人反面经验给予的负面影响,对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的种种危险而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心理,故产妇及家属都急想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待产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胎儿情况、自己能否顺利分娩及各种检查的方法和目的、预计产妇什么时候能分娩等等,故在陪产过程中助产人员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对分娩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性格、文化特征,有针对性给予解释,在医疗保护性原则的指导下,尽量让产妇了解在待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适及各种检查方法、目的、目前产程进展情况,胎儿胎心变化情况,并教会产妇如何配合才能避免和减少痛苦,让她了解应知的情况,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建立其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勇气,自觉的与医护人员配合,有利保障母婴安全,平安分娩。告诫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同时助产人员要及时明确地答复家属的询问,并主动告诉其产妇的情况,给予亲人般的关怀,这都是和观察产程、接生同样重要的工作内容。

总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职业、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生育经历、家庭关系、孕前性格不同所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早产、难产、产程延长、产后出血、胎儿的发育、产后泌乳等,均与整个围产期心理状态有关。做为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谅她们,要根据孕妇各种心理变化,寻求探索解除各种心理障碍的途径,在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等措施下,可以降低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3】,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医疗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映,王巧霜,潘茹,等.产前焦虑/抑郁障碍心理护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38.

[2]袁筑华,梁峰冰,胡岩英等.163例Doula分娩的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35.

[3]费远芳,王玲.产妇在产程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97.

心理护理论文篇5

护生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时期正是心理可塑性强的时期,也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4]。但是,有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水平较低,人际管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得分较低[5]。同时,我院通过对黄冈市辖11个县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护理专业调研问卷中显示医疗机构均强调要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

2.1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大量临床工作实践证明,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业务技术水平关系极大[7]。而护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将来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方面的影响和护生自身的原因(大多是独生子女),导致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欠缺。所以,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事例,比如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医疗差错事故,造成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使护生认识到以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实训练习中,可以让护生参与实训的组织、管理,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应培养护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向护生讲述护理界一些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用实际事例感染护生、号召护生,使护生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护理事业,愿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2.2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将人看作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研究表明,护生在校时期建立起来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其将来关怀护理工作的开展[8]。教师可以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护生体验、感悟和实施关怀。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范教学时,将关怀知识和关怀技能清晰而准确地展示给护生,使护生体验到关爱,知道该如何在操作中去关爱服务对象。如教师在演示鼻饲法时设置临床案例:25床,李红,女,47岁,中学教师。因“舌癌”入院行手术切除,病人术后第一天,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比较虚弱,遵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补充营养。教师在准确细致地进行操作示范的同时随时运用关怀语言,如“您好,因为手术的原因您需要进行鼻饲补充营养来帮助您早日恢复健康。鼻饲的时候需要从鼻腔插入胃管,插胃管时可能有些不舒服,但如果配合好会很顺利的,一会儿在操作时我会随时提醒您怎样配合,操作时我的动作也会很轻柔的,所以请您不要紧张,好吗?”在插管的时候,当插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咐病人“请您现在做吞面条的动作,对,好的,您做得非常好”在用注射器抽取温水和流质饮食后,先将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腕处试一下温度,感觉温度合适了再灌注到病人胃内。通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引导护生观察和评判。在随后的实训教学中,还可以让护生用角色扮演法,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的鼻饲操作练习,然后让护生分别反思“在今天的操作中你关心病人了吗?你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在扮演病人接受操作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对‘护士’的操作满意吗?”等等,请护生之间先互相评价,然后教师再对护生的操作及关怀行为进行评价,针对问题给出正确的信息,并将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

2.3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护生更倾向于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却不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因此,作为担任基础护理技术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承担起指导护生人际交往的任务,在课堂上为护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取课前发言、课堂提问的方式既可以考察护生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再次大声复述一遍,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进行操作技能的传授时,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情景、角色扮演、护理双向体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进行操作示范时,教师首先要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和沟通;在进行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和“患者”解释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在操作考核时,将护患沟通记入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促使学生主动练习和强化。

2.4培养护生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利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实训课培养护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首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临床护士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其次,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结合护士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贯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教师边做边教。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基础护理操作原则,而不去过分地强调具体的操作步骤,让护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思索、探讨,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

3结论

心理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层级管理模式;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场所,在医院中担负着对医疗器械和相关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管理的重要任务[1]。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水平将直接对医院的医疗水平造成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护理人员17名为研究对象,探究层级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各科室医疗器材、相关设施、物品的管理工作。选取我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名,女12名;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56±3.18)岁;文化程度:中专9名,大专2名;职称: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6名,工人5名。共有床位1680个。

1.2方法

我院自2015年1月开始在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层级管理模式,首先设置管理目标,然后对本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1设立层级岗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2009》和《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关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要求为标准,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年龄、工作经验、自身优势、能力水平等因素设置层级岗位。我院层级岗位中包含初级员工、高级员工、管理人员、护士长四个级别,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制定员工的相应工作内容及职责。1.2.2层级岗位培训内容:设置不同层级岗位员工的培训内容。初级员工培训内容以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制度、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常规医疗器械管理方法、相关专业知识及基本的礼仪礼节、沟通技巧等为主;高级员工培训内容以各科室的协调能力、各医疗器械故障识别能力及维护能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高危因素的识别及处理办法、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初级员工的培训等为主;管理人员及护士长的培训内容以初高级员工培训、各项工作质量评估标准、护理质量控制、护理风险预防。员工考核、人力资源相关知识等为主。1.2.3层级岗位培训:对不同层级岗位员工进行分层培训,培训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将视频教学、示范讲解、情景教学、一对一教学各种培训方法有机结合。对于新入职员工要安排其在不同岗位、区域接受轮转培训以尽快熟悉不同区域的相关工作。对于其他层级的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1.2.4层级岗位考核:建立完备的层级考核体系,对不同层级员工进行分层考核。在工作过程中详细记录各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根据员工自身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业务能力水平对其进行考核。1.2.5层级管理实施: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根据不同区域工作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合理安排排班,保证每组中有护士长、管理人员、高级员工、初级员工。在层级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和护士长要每天对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查看并记录,由其查看各工作人员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在查看过程中如发现疑难点问题要组织研讨会讨论解决。每天早晨各区域管理人员及护士长要做好该区域相关工作的交接,每周对整个科室的相关工作进行整合和总结,并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对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1.3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包括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意识三项指标。采用我院自制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水平进行调查,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意识三项指标每项指标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会质量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科学的护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水平对于保证医院的医疗治疗水平至关重要[2]。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将层级管理模式引入到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3]。我院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安全识别能力、风险管理意识、服务意识较应用前均有显著差异,护理质量水平大大提升。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高精尖的医疗设施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而对这些医疗设施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在临床治疗当中的应用效果。一旦消毒供应中心对相关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或管理不善就会降低治疗的有效性,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当中引入层级管理模式,对各级员工进行针对化培训与管理,提升各级员工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水平。本研究中我院应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水平提升,与以上分析一致,科学价值较高。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中心中引入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郝燕 单位: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红雨.分层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绩效考核方案应用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1):101-102.

心理护理论文篇7

[摘要]围手术期患者由于受疾病、手术、麻醉等因素的刺激,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抑郁、消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患者的抗病能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增加手术的危险性,直接影响手术预后。根据患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反应,寻找时机,适时进行心理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手术,促进术后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人的身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护理人员应针对其特殊的心理表现,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目的制定出心理护理措施,实施整体护理,往往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特殊疗效,从而提高外科手术患者的疾病康复率。作者对本院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适时进行心理护理,起到良好的效果,体会如下。

1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手术前

患者入院后,就盼着早日手术,而一旦安排了手术日期,有的患者就惶恐不安、焦虑紧张,表现在对将要实行的手术的害怕,疑虑自己是否被注意重视和厚待,担心自己在术中会不会出现意外,对自己今后有什么影响等,甚至对年轻的医务人员有不信任、排斥的心理趋向,而青睐于年资高的医务人员给自己治疗、手术及护理,较大手术或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他们非常注重医护人员对疾病的态度,担心能否精心的手术治疗,还会考虑医生能否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是否复发等问题。

1.2手术中

手术室是陌生而可怕,但又必须经过的地方,患者来到手术室将单独面对一次令人迷惘又害怕的经历,常常会感到自己丧失了身份,任人支配,表现为冷漠、寡言又无奈的心情,但对关于自己手术的医护人员任何言语、举措特别敏感。

1.3手术后

患者经过手术,从麻醉中醒来后,知道自己手术已做完,回到病房,这时患者就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伤口疼痛,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盼望疼痛早点缓解、伤口尽快愈合、不出现意外、早日康复的心情非常迫切。

2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2.1手术前

护士应多巡视探望病人,讲解手术环境,手术的经过和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中可能有的感觉及需配合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采取尊重、同情、理解的态度。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及语言增进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减少或消除对手术的紧张心理,有利于手术质量的保证。对癌症患者必须态度和蔼,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便配合手术,还要给患者介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等,说明对手术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制定了最佳手术方案,让患者深感医生护士十分了解他的病情,对手术负责,在患者面前树立手术人员的威信,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手术中

护士应热情友善地将患者接进手术间,并用几分钟专门照顾,担当起患者利益的临时保护人,让患者感到他是这里最重要的人。减少手术室内噪声,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到舒适。手术开始后,巡回护士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陪在患者的身旁,应适时与患者交谈(非全麻),有利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其耐受力,交谈时注意既不能给患者以漫不经心的感觉,又不能加剧患者的紧张情绪,在出现问题时应沉着镇静,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和处理,不可惊慌失措,严禁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

2.3手术后

密切观察,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并且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对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和劝慰工作,告诉患者手术做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的不适或疼痛就恢复健康,必要时可以给予抗焦虑药物,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少量进食,伤口是不会感染裂开的。对于治疗效果不佳、情绪较低落的患者,应用现身说法、转移疗法、树立目标等心理护理技巧适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体会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无论是大手术还是小手术,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抑郁、消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忧虑达到高峰。由于患者的这种心理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神经交感系统,神经兴奋作用加强,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不能正常的休息睡眠,处于焦虑不安的痛苦状态。皮质类固醇分泌明显增加,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细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以及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3],因此手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非常必要。

对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反应,寻找时机,适时进行心理护理,护士与患者交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应充满自信,但自信必须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心理分析理论、较广的知识面、娴熟的技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交际的各种技巧等。为此,真正做好、做实心理护理工作,还有漫长的路,还需要我们临床护士不断地学习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寿葆.外科学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

心理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血液循环重建的重要手段。PCI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易被病人接受,由于冠心病高龄病人居多,具有发病快,病情重,常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危险因素等特征。本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成功完成了5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所有患者均有较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改变,有或无心肌酶改变,均有15年以上的吸烟史,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未出现临床并发症。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必须完善相关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对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应该提醒医生行相关处理论文格式范文,以及考虑术前的特殊准备,完善术前药物准备。术前访视患者,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和疑虑,了解其心理感受,巡回护士应根据其不同心理情况,有的放矢的实施心理护理,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2]。对于急诊患者,应反应迅速,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气管插管用物,确保各种抢救仪器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及时、正确使用。 2.2 术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突然发病,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对于患者而言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加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预后的猜测等心理,会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如心理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更应关爱患者,聆听其主诉,告诉患者自己将会陪伴其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可采用交流、抚摸等关爱方式,让患者消除陌生感,以便取得手术预期效果。 2.2.2 术中配合 护士必须熟悉手术操作程序,备齐手术需要的物品、器械、默契配合医生手术,密切观察患者心电波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处理。特别是开通血管时,警惕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一旦发生灌注心律失常,立即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患者入住监护室,并进行心电监护,护士应该注意心电示波上心率、心律变化。拔鞘管时应该注意防止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拔鞘管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因疼痛或紧张诱发严重心律失常。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各项指标。术后常规吸氧,以确保血氧饱和度﹥0.92,有利于减轻心肌损伤[3]。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使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3.2 抗凝剂应用护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有无出血倾向等,皮下注射海普宁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减轻皮下淤血,尽量减少并避免更多次静脉注射论文格式范文,若发现并发症先兆立即通知医师并配合处理。 2.3.3 穿刺点及肢体护理 术后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髋关节需制动,伸直24h,鞘管拔出后加压包扎6h,可给予远端肢体活动和皮肤按擦,还可以指导患者做足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可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适当更换体位,使其术侧卧位,以防患者腰酸背痛,密切观察术肢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及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 2.3.4 饮食护理 术后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3 小结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血液循环重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4],抢救濒死心肌,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监护,配以熟练的抢救措施,可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1金海君,朱艳华,马玉民,等.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及护理.护理学杂志,2004,19(7):25-26.2邹静荷,汤群英,黄景文.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60-1061.3沈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氧性损伤及其吸氧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02-903.4陈韵岱,宋现涛,吕树铮,等.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现状分析.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5,13:5-8.

心理护理论文篇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的影响。方法:采用日常护理观察法,通过入院评估,了解病人最担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个性化护理干预,病人的不安与恐惧等心理有明显改善,增强了对手术成功的信心。结论:术前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是减少手术对患者生理心理影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子宫切除;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子宫为女性特有的器官,因此,子宫切除会给病人带来特殊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我科

2003年至2004年335例择期行子宫切除患者护理观察发现,多数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下患者,对子宫全切除术存在明显忧虑,对次全子宫切除术较为接受。我们根据患者忧虑的不同原因,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至2004年在我科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患者335例,其中,合并宫颈炎212例,30岁~45岁224例,46岁~68岁111例;子宫次全切除者11例,年龄30岁~50岁。

1.2方法

1.2.1入院评估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技术水平,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对自身疾病认识的程度,对本次住院的顾虑及期望。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迅速适应病人角色的转换,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订护理措施,在日常生活护理中,细心观察,对病人存在的不同护理问题,实施个性化护理。

1.2.2知识教育针对特定的知识缺乏进行教育。主动和病人交谈,根据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子宫肌瘤分类、治疗措施、手术指征,术前各项准备的重要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使病人对自身疾病整个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以人生理学、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向病人介绍女性生殖及生理知识,生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子宫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各种手术方式的特点,让病人对手术及术后生活有充分认识,以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与疾病所产生症状的关系,尤其针对病人对手术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给予安慰,讲解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的关系,并鼓励病人说出担心及顾虑的原因,尽力协助解决存在问题,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树立自信心。

1.2.3支持性心理护理近年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妇女术后的生活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子宫次全切除由于保留子宫颈和完整的阴道,对保证年轻女性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部分患者合并严重宫颈炎,不宜保留子宫颈,必须行全宫切除。对这些病人,我们以亲切礼貌的语言与病人交谈,充分的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病情详细介绍疾病特点,不同术式利弊及术后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手术方式的选择,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全宫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的生理改变。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疾病,并了解医学上的发展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些不足,使患者消除顾虑,帮助她们建立自爱、自尊的人格,并指导患者术后复查,对症处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性生活,这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重大的影响。向她们说明现代麻醉学的进展,手术过程用硬膜外麻醉,无痛觉,术后用自动控制镇痛泵镇痛,可极大降低手术的痛苦。

1.2.4帮助病人赢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日后夫妻生活及婚姻稳定情况的顾虑,是关系到日后夫妻性生活和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切除子宫不仅对女性的身躯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创伤。此时,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是最大的安慰,可以增强病人的自尊和被爱的感觉。因此必须同时对其丈夫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妻子切除子宫有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鼓励其丈夫主动与妻子交谈,并给予鼓励及照顾,使妻子消除抑郁情绪,树立手术的信心。

2结果

见表1。表1:335例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前护理及心理问题调查(略)通过护理干预,病人精神紧张得到缓解,对手术相关知识认识提高,对改变担忧明显减少,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增强,能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沿袭与性知识的神秘化等影响,使患者易产生来自手术的心理压力,即对夫妻性生活[1],术后是否影响体力,能否胜任从前的工作等的忧虑[2]。这些问题都会对妇科患者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压力,影响手术乃至出院后的正常生活。针对子宫切除患者这种特殊的心理问题,我们认识到病人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和反应,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子宫切除对许多妇女来说是一种独特的创伤性经历,患者术前表现突出的心理应激为焦虑抑郁,它是一种感到有预期威胁的情绪反应,以期待性焦虑与性焦虑为明显,因为子宫对女性更广义上的女性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生理变化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为主,自身难以适应,造成一种独特的压力。本资料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治疗,正确的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躯体和精神系统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促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术前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对患者及家属生理心理的影响,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病人的需求特点,及时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激励,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信心,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治疗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患者安全地渡过心理矛盾冲突期,达到身心康复的目的。在护理中,介绍一些术后恢复良好的实例,给患者建立信心,使其配合护理,尽早康复,为今后建立良好家庭生活打下基础。患者出院时,应做好出院指导,嘱定时来院随访,讲明随访的目的及重要性;同时介绍随访联系方式,以便患者咨询方便;并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充实生活,调节情绪,达到身心康复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季成丽.妇科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0,5(1):18.

心理护理论文篇1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一旦患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手术病人,更会产生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比如焦虑、恐惧等,而不健康的心理,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病人手术耐受性降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且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1]。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做好老年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临床资料

选自2003年1月~2003年12月老年手术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岁。职业:农民27例,工人12例,干部11例。

2心理特征

2.1焦虑和恐惧心理病人患病后,往往有一种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而且手术对病人来讲常是万不得已的,以致手术前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2忧虑、孤独心理老年病人性情较怪癖、固执、易怒,不易合作,同时又害怕孤独,希望有人探视,有人真正关心他们,为他们解除寂寞。

2.3猜疑和担忧心理由于老年病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2.4行为退化、情绪幼稚依赖心理有些老年人童心复萌,如爱吃、恋玩,表现天真,并且处处依赖亲人,依赖医护人员。

3心理需求[2]

3.1共性需求患者都希望在就诊的医院里由名望较高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不希望让实习医生在自己身上“练刀子”,都希望在术中能避免或减轻疼痛,并且希望亲属能给予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能尽心尽力的精心照顾和给予帮助。

3.2不同的需求由于知识层次,经济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不同。如经济能力差的病人仅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们往往除疼痛外最关心的是住院和手术费用问题。而经济能力强的病人则不仅要求用最好的药品,还要求住条件好的单间病房。知识层次高的老年病人除要求有好的治疗条件外,对各方面的条件也要求较高。他们首先要求对自己的治疗和手术有较高的透明度,其次是患病后不愿与他人来往,要求住安静的单人间。

4心理护理

护士自身素质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关心体贴病人,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接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应立即进病房访视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手术病人暴露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

注意交谈的态度和技巧,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病人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语言。另外,护理人员还应重视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说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

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并告诉病人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持续时间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术后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疼痛等,均应给病人作介绍和解释。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对刺激反应迟钝,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有的老年人长期吸烟,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术前护士应耐心的告诉吸烟病人吸烟对手术的不利因素,劝其戒烟,并指导老年病人多做深呼吸,教会病人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因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对术前所要注意的事项及将要实施的护理计划、措施及目的,宜事先通知病人和家属,并耐心作好解释,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要提醒家属注意,以免术前准备不充分,而延误手术进行。

可邀请同病房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配合经验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整个手术前期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展开,让其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老年手术病人做好手术前期的心理护理,都将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现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