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畜养殖行业报告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5:51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1

为了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促进本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研究,现制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意见如下:

畜禽场的基本条件

1、新建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符合《武夷山市畜牧业发区域布局规划》,按《南平市畜禽养殖业建场管理规定》的要求办好建场审批有关手续。

2、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条件,并向环保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领《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3、畜禽养殖场饲养人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健康标准,按照防疫要求做好个人陌生和消毒工作,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畜禽饲养工作。畜禽养殖场人员生活区域应当与畜禽养殖区域分开。

加强疫病预防工作

1、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畜禽疫病免疫程序,并免疫工作。畜禽养殖场和散养畜禽的农户应当按照国家强制免疫的规定,配合实施强制免疫。

2、畜禽养殖场应当在兽医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兽药,实行用药安全记录。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停药期实行宰前停药。禁止使用假、劣兽药和其他禁止使用的兽药。

3、畜禽场需要引进畜禽的,应当实行隔离饲养,对经观察、检疫确认为健康的畜禽,方可并群饲养。禁止水禽与旱禽、家畜与家禽混养。旱禽养殖场与水禽养殖场应当相互间隔100米以上距离。

发生畜禽传染病的应对措施

1、发生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畜禽养殖场和散养畜禽的农户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疫情,不得瞒报、谎报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畜禽养殖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处理规程,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应当服从卫生部门实行的防治措施,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有关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疫区或者威胁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散养畜禽的农户应当根据疫病种类及时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采取的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对因发生一类动物疫病、重大动物疫病死亡或者扑杀的染疫畜禽,应当在本市动物防疫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

1、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应当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或者用以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物质。

2、畜禽养殖场应当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粪便的堆放场所,实行无害化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畜禽粪便的散落、溢流。

3、畜禽养殖场不得任意向水体或者其他环境直接排放畜禽粪便、沼液、沼渣或者污水等。

4、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的水面从事任何水禽放养活动。

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1、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涉及养殖全过程的养殖档案,确保畜禽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畜禽养殖档案包括畜禽繁育、饲料配方、畜禽免疫、疾病诊疗、兽药使用、粪便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销售等档案和记录。畜禽养殖档案应当真实、完整、及时,不得伪造,并至少保留两年。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2

为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强污染整治步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落实我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任务,确保市委、市政府200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顺利完成,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根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目标责任追究制度。

一、政府及部门职责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分工,依照《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2005〕综185号)、《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的通知》(南政〔2005〕综182号)等文件规定,具体如下: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负总责。组织制定并公布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污染整治方案》、《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年度整治工作计划,对限期未能治理达标及无望(无法)治理的养殖场负责关闭或搬迁;对各乡(镇)及有关单位下达目标责任书;负责对擅自在禁止养殖区和禁建区内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依法进行关闭或搬迁;负责污染治理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同时延平区人民政府还负责组织实施太平镇生态养殖试点和炉下镇畜禽养殖生物质能应用项目。

2、各乡(镇)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负责。组织依法划定的禁止养殖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三区范围,落实到1:1万行政区域图上,采用红(禁止养殖区)、黄(禁建区)、绿(适度养殖区)三种颜色表示,并加以文字说明,同时向全社会公告,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负责将限期治理责任任务下达到各行政村和养殖业主,并具体组织监督实施。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依法监管工作,负责落实辖区内畜牧业发展(三区)布局规划,对辖区内违规违章新建的养殖场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负责向所在县(市、区)的国土和环保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执法。

3、市和县(市、区)、乡(镇)有关部门职责:

畜牧水产部门负责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和《规模畜禽场污染整治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申报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资金、根据各县(市、区)治污办的进度验收要求,组织复核后,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

环保部门负责对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对未报批环评的规模养殖场,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并处罚款;对限期治理不达标或无法治理的养殖场,提请政府予以搬迁或关闭;对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做好监测验收工作;对规模养殖场开征排污费。

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沼气利用的科普宣传工作和争取省上养殖场污染沼气治理的项目资金扶持,负责编制《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组织实施、把关污染治理大、中型沼气技术,负责做好达标排放;加强对畜禽规模场的沼气设施的管理和安全监管;负责畜禽散养户的户用型沼气技术和污染治理,以及“猪?沼?草?果?菜”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组织家庭散养户的畜禽养殖舍(点)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制定实施流域内农药、化肥减量施用计划。

林业部门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利用沼液浇灌竹山、林地的10个示范、推广项目补助;负责对征占林业用地新、扩、改进畜禽养殖场办理审批手续;对未经批准在林业用地上建养殖场的企业和个人,负责清理查处;对未经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建养殖场的,负责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占用土地新、扩、改进畜禽养殖场办理审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养殖场的企业和个人,负责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建养殖的,应及时发现,并依法予以制止或拆除;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和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对本辖区擅自违规违章乱建的畜禽养殖场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每年拨出专项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专户;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统筹管理,按项目进度拨款,防止被挤占和挪用,积极争取省财政污染治理项目资金。

发改委要积极争取省政府、省发改委的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扶持;把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牵头包装污染治理大项目,特别是利用循环经济原理治理污染的项目;负责“6?18”污染治理新技术项目的对接。

水利部门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利用沼液进行滴灌、喷灌的5个畜禽养殖场,予以一定的节水灌溉和山地水利项目资金的扶持;对未经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的,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科技部门要将科技“三项费用优先安排畜禽污染环保科技项目;积极为畜禽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持,寻找效果好、经济实用的治理技术和工艺;积极向省、部争取畜禽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

交通部门要对整车运输畜禽粪便的车辆一律实行免征过路过桥费和整车运输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车辆实行三年免征过路过桥费政策。

公路部门对在公路沿线建筑控制区建设的畜禽养殖场,依法责令立即停止、限期拆除,并处罚款;对公路两旁超出控制区范围,又在公路沿线一重山内的新建禽禽养殖场,进行登记造册,及时向各地治污办通报,由各地治污办通知有权处理的部门查处。

电力部门要对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养殖场不予批准架设安装电路,同时配合有关执法部门,对要查处的违规新建养殖场,采切断电源等措施。

经贸委要引导、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企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畜禽粪便综合加工利用企业发展,从源头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利用沼气等生物物质能发电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以自备柴油机发电同等电价补贴的待遇,鼓励利用沼气发电。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履行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职责的监督,并依法追究违反规定的相关单位及责任个人的纪律责任。

效能办牵头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有关部门落实执行整治任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没有履行好职责任务和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和效能告诫。

二、责任追究

1、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污染综合整治任务的责任追究

对未按《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2005〕综185号)要求,配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并公布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方案》、《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年度整治工作计划、下达治理责任书和完成禁止养殖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三区划定并落实到1:1万行政区域图的县(市、区)、乡(镇)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相关人员,根据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暂行规定》(南委〔2000〕39号)第十条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或效能告诫。情节严重者,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2、对限期未完成规划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追究

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的通知》(南政〔2005〕综182号)要求,在2006年6月底前完成辖区禁建区规模养殖场治理达标排放的和未基本完成养殖重点乡镇污染治理;在2007年底前完成辖区所有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对在期限内未完成目标任务要求的县(市、区)、乡(镇)政府相关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南委〔2000〕39号文件规定,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或效能告诫;对情节严重或的给予行政处分,出现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辖区内出现违规新建畜禽养殖场的责任追究

在所管辖区域内的禁止养殖区和禁建区违规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隐情不报告,不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的县(市、区)、乡(镇)政府相关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严重情况,依照法律法规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效能告诫,直至追究党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各有关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的责任追究

市直及各县(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中,应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的通知》(南政〔2000〕综182号)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畜禽养殖业建场管理规定〉的通知》南政〔2000〕综207号)的职责分工要求,认真做好新建场审批、治理技术把关、违规违法乱建养殖场等日常监管工作,对不依法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各相关监管职责、行政不作为、监管不到位,造成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违规新建养殖场现象严重、治理不达标、项目补助资金被挪用等违纪违规行为,给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相关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效能告诫,直至追究党政纪责任。

三、监督检查

1、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禽禽养殖业的日常巡查,对属于职权范围内的违法现象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对不属于职权范围的违法现象要及时通报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各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发现的畜禽养殖违法行为,可以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2、市监察局、效能办等监督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执行整治任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责任追究。

3、对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中,需追究党政纪责任,移送纪检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依纪处理。

主题词:监察畜禽养殖业责任追究通知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是指养殖畜禽达到本办法规定数量的单位或个人,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渣以及清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恶臭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规模养殖的污染防治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农牧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监督、检查和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第五条下列区域禁止畜禽规模养殖: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的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禁养区内原有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搬迁或关闭。

第六条畜禽规模养殖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布局。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排放污染物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第七条新、改、扩建养殖规模常年的存栏量达到500头以上猪、100头以上牛、30000羽以上鸡(鸭、鹅)和50000羽以上鹌鹑(肉鸽)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八条畜禽养殖规模常年存栏量达到100头以上猪、50头以上牛、10000羽以上鸡(鸭、鹅)以及20000羽以上鹌鹑(肉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报市、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数量达不到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应当依法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报所在地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条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养殖场所在投入运行前,建设单位应当向批准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项目的环境保护验收。经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从事畜禽养殖。分期建设、分期投入使用养殖场所的,可分期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之日起15日内,完成对畜禽养殖场所的验收。

第十一条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应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落实畜禽养殖场所废渣、恶臭、废水、畜禽尸体安全处置措施。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畜禽养殖场所环境绿化,保持环境整洁,实现清洁养殖。

第十二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内,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污染物的申请,经审核批准,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

第十三条畜禽规模养殖排放污染物的,从事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畜禽规模养殖场所污水实行资源化利用,无污染物排放的,免收排污费。

第十四条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鼓励农民建立养殖小区,推行集中养殖,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4

工作责任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村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该块的村、支委,村防疫员是主要责任人。

2、各村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并负责落实好本村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的治理任务。认真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国家规定的4种强制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和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应急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证入户持证率达到100%,牲畜标识挂标率达100%,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建立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保质保量完成动物防疫工作目标任务。

3、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工作机制,推行动物免疫日制度。各村要按照我镇文件《关于推行动物免疫工作日制度》的通知要求,做好每月新增补栏畜禽的补免和二免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100%。

4、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各村要发挥疫情观察员、报告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好本区域内的疫情动态,发现重大动物疫情时,应立即报告政府办和畜牧兽医站,及时进行确诊和果断进行处置。

5、各村要做好动物防疫及养殖业污染整治的有关政策、常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村民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重要性认识,提高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切实加强对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管,严禁随意抛弃病死畜禽污染环境。

6、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建设,各村要按照我镇《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目标,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对在禁养区、禁建区内违规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要及时进行制止,并上报镇治污办,依法进行关闭或拆除。

7、对在适度养殖区内未经审批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要监督业主按政策规定进行报批。

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

按照考核细则评分内容,对照本目标责任书,在半年时对各村动物防疫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初评,年终时进行总评。

奖惩办法

1、动物防疫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责任制完成情况将列入各村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年终奖金的发放、年度评先、评优和干部考核的依据,对被抽查为不合格的村,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同时村书记、主任、防疫员要向镇党委、政府说明原因。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5

论文关键词 污染 畜禽养殖 社会矛盾

一、乡镇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易引发社会矛盾

当前,随着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模畜禽养殖业已从城市转移至乡镇,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因此而有所减轻,大量的粪便、污水及有害气体给乡镇、农村群众健康造成危害。更严重的是工业化养殖带来的问题,有些养殖场为了畜禽快速出栏而喂食控制病害的抗生素,使动物粪便普遍重金属、钠盐和抗生素超标。由于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生化指标极高的有害物质经雨水冲刷排入水体,不仅污染地表水,还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质,不但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同时也传播病菌,危害周边群众身体健康。而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引发受害群众上访,甚至与污染企业产生冲突,引发社会矛盾及刑事犯罪问题。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不容忽视,如何做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案发原因分析

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引发刑事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引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未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选址欠周

当前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主流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布局及长远规划、迁入地环境容量的科学考量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其结果得不偿失。统计数据显示,一只鸡年产生粪便20多公斤,而一亩地仅可消化10只鸡产生的粪便。规模化养殖的畜禽成千上万,产生的粪便随着雨水进入地下水体,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病菌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畜禽产生的恶臭同时也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给居民生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畜牧养殖调度集约的地区,环境压力非常大。有的地方在畜禽养殖选址中未能将新工业发展因素考虑进去,造成未来人居逼近情况;或选址时就已靠近居民生活区,又缺乏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必然造成企业与居民的矛盾冲突。

(二)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对接不畅,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问题处理不及时,埋下问题隐患

究其原因,相关职能部门没能对村民的合法诉求认真对待,各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合力,对矛盾的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处置不及时,造成矛盾越积越深,受害群众对正常申诉途径失去信心,转而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由于缺少理性的引导,群众被“受害者”情绪所控制,最终引发难以控制的暴力释放。

(三)对污染企业整治不坚决,问题解决不彻底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企业与污染受害者之间往往只扮演中间人角色,对污染企业整改、治理、环保验收关注度不够,或为保护税收治理态度不坚决,企业治理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有的企业在村民投诉后也进行内部整改,但只有村民代表对其整改行为进行监督,而职能部门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治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四)环评机构把关不严,环保部门存在监管漏洞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业务量的增多,有的环评机构服务发展意识不强,受经济利益左右,顺从业主意志,环境现状调查深度不足,环评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或掩盖敏感问题,误导环评行政审批;或以编制报告表代替编制报告书,降低环评等级等,导致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环评标准不清晰、制度不健全,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不高,影响了环评的公正性。同时,由于环境评价机构与环保部门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环保部门也未能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严格审核,对环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造成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从长远来看,发展畜禽养殖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一直累积直至暴发,最终导致付出更大的行政成本,严重的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剖,检察机关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由政府主导制定产业规划

畜禽养殖产业的整体布局、实施与落实必须由政府多个相关部门联动完成,要结合本地种养植业发展规划,对畜禽养殖总体规模及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要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禁止建设畜禽养殖业场、养殖小区。严格建场审批制度,限定养殖区域,选址与布局建造畜禽养殖场时应远离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及人员集中地区。地方财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本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品种、规模、总量等做好前期规划,同时要严格畜禽养殖企业的环保影响评估制度,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必要情况下应以听证、论证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或公众意见,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严格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二)完善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要坚持“综合治理,城乡统筹,部门联动,防控并举”的思路,畅通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接渠道,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矛盾排查、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和业务培训等综治维稳六大职能,打破部门界限,分析研判突出问题,明确责任主体,解决矛盾纠纷;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防范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排查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表达诉求,为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

要兼顾污染防治与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实现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减轻经营者负担,确保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法规做好“末端处理”,即废弃物无害化、循环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染废弃物主要是粪便、污水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作为宝贵资源,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或者制取沼气、发电等用途。如果处理得当,畜禽养殖废弃物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的形式变废为宝,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污染防治责任对象。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要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及进行环评等义务。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整治,对无法治理的责令关闭停业或搬迁。此外,要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加强污染监测,建立起政府主导,农业、环保、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联动的良性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评机构监管及环评报告审核,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切实加强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对环评机构的资质管理、业务承揽及环评工作质量常态化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环评机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认真审核,把好环评关口;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报告的质量把关,从制度完善、监测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对建设项目环保措施落实和污染物达标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6

一、目的

通过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缔和整治不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养殖场,逐步调整全区畜禽养殖布局,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规范养殖管理,保护养殖环境,实现畜牧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整治对象和重点

整治对象是常年存栏20头生猪、200只家禽、5头肉牛、3头奶牛、60只羊、200只兔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整治重点是流域禁限养区和计划纳入年农业源减排目标的69家养殖场。

三、整治目标

(一)完成全区整治对象畜禽养殖场的环保设施配套任务,实现粪污综合利用,无污染养殖。

(二)全面取缔不合格的规模养殖场。

四、整治措施

(一)现有畜禽养殖场的治理。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畜禽养殖规划的通知》(府办发〔〕102号)规定的养殖区域划分标准,并结合镇街制定的养殖规划进行治理:

1.禁养区。在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必须全部关闭或搬迁,拆除圈舍。

2.适养区。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对适养区内的养殖场实行治理,做到“两分离三配套”,即粪便干稀分离、雨水污水分离、配套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干粪堆积发酵池。要求常年存栏100头生猪、20头奶牛、50头肉牛、2000只蛋禽、3000只肉禽和1000只肉兔以上的养殖场必须全部“三配套”,配套标准是:按每存栏100头生猪当量,修建沼气池20立方米、沼液储存池70立方米、8立方米的干粪堆积发酵池两个,其余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参照配套沼气池或化粪池、沼液储存池和干粪堆积发酵池。不能治理的全部关闭或搬迁,拆除圈舍。

3.限养区。对限养区内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治理,在减少或限制饲养量的情况下,参照适养区养殖场的方式进行整治。无条件治理的全部关闭或搬迁,拆除圈舍。

(二)新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凡新建、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建在养殖规划区内,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经镇街政府同意方能修建,养殖场建设要符合环保要求,存栏量在500头生猪当量以上的按规定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做到畜禽粪污处理、综合设施利用和动物防疫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各镇街每季度末将养殖场的新建情况报告农业、环保等部门,若是出现在禁、限养区内新建养殖场的情况,没有及时报告导致建成后要搬迁、关闭的,补偿费由镇街自行负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检查验收

由区农委牵头,组织市政、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区级验收小组,对各镇街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整治不力,不达标的镇街要通报批评,并重新整治。验收结果将列入年度目标考核。

五、时间安排

年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时间为7月1日-7月20日,通过召开会议或座谈会等形式,向业主讲明养殖污染治理的目的意义,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配合整治。

(二)调查摸底方案制定阶段。时间为7月21日-31日,主要以镇街为单位,摸清辖区内养殖场数量、规模、所在区域和环保设施配套使用情况,逐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三)整改治理阶段。时间为8月1日-11月30日,各镇街按照已经制定的方案逐户开展达标治理。

(四)检查验收总结阶段。时间为12月,各镇街自查和区级检查验收及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农委、环保、市政等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规划、财政、水务、工商、国土、公安等部门和各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检查验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委,由王栋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成员单位抽调组成。各镇街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

(二)明确职责

区农委牵头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督促和指导各镇街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区环保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组织清理和完善畜禽养殖场相关环保手续,依法对向外排污的养殖场下达处罚文书,严肃查处整治对象违法、违规排污、排污费缴纳、污染治理设施的非正常运转及新改扩建项目的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等情况。

区市政园林局负责依法对城市建成区内畜禽养殖场的取缔。

区规划局负责依法对违规修建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查处。

区财政局负责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财政鼓励、优惠政策,确保资金到位。

区水务局负责协助镇街养殖场区域划分,保护饮水源。

区工商分局负责依法取缔不符合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有关证照等。

区国土房管局负责整治对象在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区公安局负责依法严肃查处整治对象阻碍执法部门依法执法检查和现场处理、煽动闹事情况,并对违法人员依法予以打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本辖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报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办公室,经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增加投入,落实补贴。区财政拨出资金进行专项补助,补助原则是先治(关)后补、验收合格、直补兑现。补助标准是:

1.环保设施的补助。在养殖场治污整改过程中,新扩建沼气池按每立方米120元、沼液储存池按每立方米100元、化粪池和干粪堆积发酵池按每立方米40元补助。

2.关闭养殖场的补助。在拆除圈舍和沼气池的情况下,按现有圈舍面积和沼气池体积进行一次性补助,圈舍每平方米补助70元(含拆除费3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助150元(含拆除费30元)。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7

近期,新闻媒体以“八个部门为何管不住一头猪”为题,报道了公安部门查获的一起加工病死猪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道中的八个部门涉及到我们畜牧兽医部门。今年以来,我市也查实多起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和市民举报的养殖场(户)销售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这反映了我们在畜禽养殖场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等方面仍存在漏洞,各县市区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市局在今年3月份《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通知》已作过详细部署安排,现就有关事项再强调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

要切实提高对销售病死畜禽违法行为严重危害的认识。销售病死畜禽违法行为对社会而言会造成疫病传播,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对畜禽养殖场(户)是妨害食品安全,是刑事犯罪。我市作为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即将启动部级的评估认证,如果发生销售病死畜禽违法事件,影响将是巨大的。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切实加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始终保持对销售病死畜禽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失职、渎职的执法人员要严肃依法处理。

二、立即组织开展排查和法律告知

从即日起,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的排查,对辖区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户)的病死畜禽处理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排查工作要细致深入,要做到不漏场不漏户。同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告知,让广大畜禽养殖场(户)明白销售病死畜禽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更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让其明白销售病死畜禽不论数量多少,公安机关都会介入全面侦查,检察机关和法院将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公诉和审判。

三、切实加强养殖环节监管

要切实做好规模畜禽养殖场监管,官方兽医要按规定开展养殖场(户)养殖档案、免疫记录以及动物防疫条件等的日常监督检查,完善监管记录,发现养殖场(户)饲养畜禽数量不明原因减少的,要及时调查,查明减少畜禽的去向,并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确保不出问题。要充分发挥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作用,对所在村庄的散养畜禽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要监督养殖场(户)严格按照农业部“四不准一处理”的规定进行处置,绝对禁止病死畜禽流出养殖环节。对不按规定处置病死畜禽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进行处置和处罚;对销售病死畜禽的案件必须移交公安部门查处。

四、切实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动物检疫规程规定,认真落实检疫申报制度,严格落实屠宰场24小时派驻制度,严把产地和屠宰检疫关,切实规范检疫行为。产地检疫环节要严格落实“谁检疫、谁出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产地检疫规程,并认真核对养殖档案和监管记录,对畜禽数量不符的,要查原因,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染疫和病死畜禽不流出养殖环节。屠宰检疫环节要严格做好查证验物工作,对证物不符的,必须查明原因,并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发现的染疫和病死畜禽要监督屠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绝对禁止染疫和病死畜禽产品流出屠宰环节。要强化执法工作,对发现的或者市民举报的销售病死畜禽的线索要认真核查,依法处置。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8

市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根据《XX市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等非洲猪瘟防控相关工作要求,为全力配合做好全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及职责要求,本着“早、快、严、少”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部门工作职能。现将我支队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抓好非洲猪瘟疫情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工作,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职责要求,一是在“双随机 一公开”日常监管手段基础,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执法检查、执法大练兵异地交叉联合执法等行动,重点对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企业)、屠宰场的环保手续、污染防治建设运行、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各个环节进行监管执法,把好生猪养殖业环保准入关,守住养殖粪污排放口,严禁生猪养殖业非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二是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我单位创新监管执法方式,采取畜禽养殖场水质检测、无人机排查等监管执法方式,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依据职能依法查处畜禽养殖行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效避免了因现场监管执法存在非洲猪瘟传播风险,杜绝了少部分生猪养殖违法企业以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要求为借口而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情形。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抓好餐厨剩余物的监管。配合市监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共同抓好全市餐厨剩余物的监管工作,杜绝餐厨剩余物流向生猪养殖场。

2018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51件,共计处罚款97.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起,行政拘留6人。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XX市畜禽养殖行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与当前全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有部分畜禽养殖业规模小、生态环境保护主体意识淡薄,不愿加大养殖污染防治设施资金投入,甚至部分畜禽养殖企业仍抱着侥幸心理进行偷排漏排,对XX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带来一定风险。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畜禽养殖行业的执法监管力度,站在非洲猪瘟防控事关XX高重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居民保供安全的高度,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和厌战懈怠心理。加大对畜禽养殖重点项目开展环境保护“三同时”、“自主验收”及“排污许可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做好环境违法行为的警示教育、企业环境管理咨询、指导服务,从源头上避免环境违法行为发生,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范工作。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9

全镇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全年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按照省《全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免后补”直补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先免后补”工作推进力度,全镇实施免疫直补畜禽的免疫规模不低于辖区内应免畜禽比例的30%,力争规模场全覆盖。

二、强制免疫病种

对全镇所有鸡、鸭、鹅、鹌鹑等人工饲养的禽类,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对全镇所有猪、牛和羊进行O型和A型口蹄疫免疫。

我省属布鲁氏菌病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对牛羊实施免疫,确需免疫的,养殖场户可逐级报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后,以场群为单位进行免疫。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今年全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小反刍兽疫不纳入财政支持强制免疫病种,由乡(镇、街道)按照国家有关消灭计划和防治指导意见,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自主实施有关疫病防控工作。

三、实施方式

强化畜禽饲养单位和个人的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对有条件的规模场户实行“自主购苗、先免后补”直补方式,对散养户及不具备条件的养殖场仍实行“疫苗配送、集中免疫”实物方式。

(一)直补方式。全镇生猪年出栏1万头及以上,蛋禽存栏5万羽及以上,肉禽年出栏10万羽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全面实施“先免后补”,不向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提供政府采购疫苗。其他符合《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备案规模标准的养殖场,即生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存栏50头以上;奶牛存栏10头以上;羊存栏200只以上;肉用家禽存栏3000羽以上;蛋用家禽存栏1000羽以上;且已在畜牧兽医部门登记备案的规模养殖场户,可自愿申请实施“自主购苗、先免后补”直补方式。

规模养殖场户自主采购国家批准使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疫苗,实施程序化免疫,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经镇畜牧兽医站确认后,按补助标准据实发放强制免疫补助经费。补助标准及直补程序按照《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免后补”直补改革实施方案》执行。

(二)实物方式。对散养户和暂不具备条件或无意愿实施“先免后补”的养殖场户,仍然实行由政府统一配发疫苗的实物方式。自己免疫的养殖场户可以到畜牧兽医站领取疫苗,自主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户由畜牧兽医站在春防期间组织开展集中免疫活动,并做好平时补免。实行直补方式的养殖场户不得领取强制免疫疫苗。

(三)推行集中免疫社会化服务。调动社会化防疫力量参与政府组织的动物强制免疫,积极推行委托专业化服务企业、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组织及乡村兽医等第三方,采取分片包干、整村推进等方式,实施强制免疫注射,确保免疫进度和免疫密度,政府对承担集中免疫的第三方给予劳务补助。

四、实施进度

(一)3月底前: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普查上报畜禽存栏数及所需疫苗数。

(二)3月底前:开展规模养殖场户“先免后补”直补申请工作,完成“先免后补”养殖场户核查备案。

(三)3至4月:组织开展春防集中免疫行动。

(四)5至6月:组织开展全镇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查,开展免疫效果监测。

五、免疫主体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养殖场户)是强制免疫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自主实施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并接受监督检查。

六、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强制免疫计划。

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确保强制免疫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各村(居)具体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负责组织强制免疫疫苗的调拨、保存和使用监管。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使用环节强制免疫效果评价。镇畜牧兽医局负责监督检查养殖场户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情况。其他有关部门依法配合做好强制免疫计划实施工作。

七、组织实施

(一)推进“先免后补”。要按照《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免后补”直补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先免后补”工作,按时报送进展情况。

(二)开展技术培训。镇组织做好村级防疫员免疫技术培训。镇畜牧兽医站协调疫苗供应企业按照承诺提供售后服务内容,做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

(三)完善免疫记录。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养殖场户要做好免疫记录,确保免疫记录与畜禽标识相符。养殖场户要详细记录畜禽存栏、出栏、免疫等情况,特别是疫苗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信息。

(四)落实报告制度。各村(居)要按照时间节点报告免疫情况,在春季集中免疫期间,对免疫进展实行周报告制度。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各村(居)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统计免疫信息,按时报送,免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报告。

(五)评估免疫效果。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常规监测与随机抽检相结合。镇畜牧兽医站将开展春防免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及时掌握规模养殖场免疫状况,并将监督检测结果纳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考核范畴。各村(居)对畜禽群体抗体合格率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对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养殖场户,要组织开展免疫效果抽查,确保免疫效果;对辖区内的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禽畜养殖行业报告篇10

一、加强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

雪灾发生后,市畜牧兽医局及时召开养殖业生产救灾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当前抗灾、救灾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要求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包村包片的防疫员深入到基层一线,了解灾情,加强抗灾技术指导;二是强化应急处理措施。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市畜牧兽医局实行24小时值班制,落实专人值班,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向领导报告,迅速采取处置措施;三是积极协助做好保险理赔。协助保险公司做好能繁母猪的理赔工作,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协助做好饲料和药品联系供应工作。做到思想和工作措施到位,确保生产救灾工作落到实处。二、积极开展抗灾生产自救积极组织饲养户清扫畜禽栏舍积雪,修缮已损坏或倒塌的栏舍,尽快恢复畜牧业生产,对病死畜禽按技术标准作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不随意抛弃、自食或出售。加强栏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使畜禽栏舍保温、干燥、清洁卫生,让畜禽有良好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畜牧业发展。三、加强信息服务,做好种苗供应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认真做好养殖信息服务指导生产,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仔猪、苗鸡、苗鸭、苗鹅等供应短缺问题,抓好畜产品流通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养殖协会、合作社的作用,组织产品外销,搞活流通,促进发展。畜牧科技人员深入灾区生产第一线,狠抓技术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畜禽快速育肥技术,生猪人工受精技术,畜禽疫病控制技术等,切实帮助解决灾后生产自救的一些技术难题。

四、加强疫病防治,严防畜禽疫病发生

一是强化检疫监管,屠宰场把好宰前和宰后检疫关,杜绝病死畜禽上市和流通;二是加强疫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畜禽免疫和疫情情况,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并果断处置;三是强化每月补针周制度,对补栏畜禽及时进行免疫注射,特别是6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四是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兽药和饲料,切实保障灾后养殖业健康发展;五是做好防疫物资贮备和供应服务工作,为疫病防控提供保障,确保灾后无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