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7:48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构建有序课堂,凸显音乐属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音乐教师应制定课堂准则,为音乐教学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此为广义上的常规课堂;其次,鉴于小学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须本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宗旨,实现其个性化发展,力求在音乐中释放自己,成就自己,在制定课堂常规时,教师须着重体现音乐的美感,即审美性。

例如,某音乐教师充分利用琴声来指挥整个课堂,与学生做了如下约定:当听到和弦为i531时,即为坐下的意思;当和弦为135i时,即为全体起立的意思;当和弦为135时,则为保持安静的意思。还有,教师表扬学生通常也以琴声的形式来展现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严格要求学生唱歌时的坐姿,譬如挺胸收腹、全身放松、面带微笑,有助于学生从内心出发,唱出发自肺腑的乐曲。与之相反的是,该教师对学生倾听音乐时的坐姿并没有要求,可闭眼倾听,也可摇头晃脑,正襟危坐,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即可。整个音乐课堂各教学环节收放自如,松弛有度,即强调课堂准则的重要性,又给予小学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从音乐中找到自信,领悟美的真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重视教学细节,实现规范教学

小学音乐教师须从小处着眼,重视教学细节,规范自己的演唱习惯、教学习惯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与引导作用,以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中《童声中国娃》为课例,某教师将教学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旨在教导学生深刻认识下滑音、波音及倚音等音乐记号,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悟各类记号的不同作用,并形成记忆;该教师完整地播放了《中国娃》这首歌,要求学生仔细分辨词曲中升“4”与“4”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准确把握两者的音高,进而以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该音乐教师进行了范唱,以清晰的吐字、优美的音色、朴实的伴奏,准确表达了《中国娃》的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该教师结合音乐的几大要素,对《中国娃》的曲调、速度、力度进行分析与点评,凸显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播放了《好一个土娃子》这首歌曲的MTV,让学生认真欣赏后,举手回答这首歌曲的风格,并掌握装饰音、下滑音在整首曲子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学生模仿MTV中的经典动作,旨在让其随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进而巩固学生的认知。

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精心制作课件,强调课件的实用性,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避免过于动画或过于刻板的现象出现,以确保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音乐课堂中。

三、发掘歌曲共性,强化音乐感知力

音乐教师应具备带动音乐课堂持续创生的能力,努力发掘课堂中的创生元素,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创生,不断创生。各版小学音乐教材均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歌唱曲目,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音乐教材下册为例,该教材第一单元即收纳了《敲起我的小木鼓》《滚核桃》《非洲鼓魂》《伊唷勒啦》《将军令》等歌唱曲目,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整合全单元内容,找出各歌唱曲目的共同之处,指导学生根据节奏跺脚、击掌,切身感受中国鼓乐与非洲鼓乐完全不同的风格,进一步领悟到“鼓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首首范唱,毫无目的地教唱,只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歌唱曲目中失去耐心,久而久之,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从音乐属性进行分析,找出各曲目的共性。借鉴各版音乐教材,低年级并未涉及乐理知识的学习,但歌谱中却出现一些符号,有的符号像数字“3”;有的像数字“7”;还有符号像花朵等,教师无需介绍这类符号的名称或功能,仅需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与小朋友约定将与数字“3”、“7”相似的符号看作马路上的红灯,当遇见这类符号时,停顿一下再继续唱歌,巧妙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助于小学学生放松心情,以良好的状态投身于音乐学习中。

四、结束语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引起听者自身的情感、审美和理智等方面的相对反应,进而体验和领悟音乐,并从中得到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笔者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必须最大化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音乐,进而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呢?学生的参与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想一想,或者是这四种形式任意组合的形式。

一、关于“唱一唱”

虽然音乐欣赏是以聆听为主的,但根据作品需要,也可以适当加入“哼唱主题”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在聆听中准确辨认音乐过程中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哼唱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直接的歌词。这是学生很容易掌握的一个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它用具。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也是需要老师来精心设计的,教师要根据作品及聆听的目的设计哼唱的方式。我们的目标有时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旋律,有时是通过哼唱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各要素。那我们就可以设计用“lu”、“la”等来哼唱旋律,当然哼唱过程中必须有方法的指导。或者可以设计直接唱词,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在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哼唱环节的:在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呈示部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雄壮、激昂、有力的特点,先让学生全体哼唱第一句旋律,再让学生选择男声和女声哪个更适合演唱这句旋律,并让男生声音集中、饱满地用“beng”演唱旋律的同时,让女生在强拍处挥拳感受音乐的力度,演唱熟练后,将此旋律的节奏进行改变,再次让学生哼唱,来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第二句旋律比较柔和抒情,在第一句哼唱的基础上,学生们自然选择由女生哼唱,这时我对哼唱的要求也相当明确,要求用轻声、高位置的“la”来哼唱这句旋律,并用一个柔和的手势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男女均能很有表现力地演唱这两句旋律时,我又设计了合唱这两句旋律,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哼唱旋律的环节,学生对这两句旋律的记忆已经相当深刻了,并在哼唱中感受、理解了音乐。

有句话说得好:“把握了音乐主题就是把握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因此,对于那些主题重复出现或多次变奏出现的音乐作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哼唱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哼唱,不光使学生对音乐聆听中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通过聆听前哼唱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聆听活动中,体验了音乐。当然,在运用哼唱旋律这一手段时,我们要注意音乐作品是否适合哼唱,不要为了哼唱而哼唱。

二、关于“画一画”

现行教材大量使用了形式生动、直观的音乐图形谱。这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音乐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音乐中的旋律走向,节奏、强弱的变化,曲式结构等等。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或符号的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使学生的听觉感受与体验更为形象,学生在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体验更为深刻。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音乐的可贵过程,是真正获悉音乐技能、情感体验的过程。

省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老师教学《瑶族舞曲》时,她在让学生已熟悉音乐主题的前提下,为能充分调动整体感知乐曲连贯、短促不同的音乐,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就是通过图形谱的方式欣赏音乐,《瑶族舞曲》曲式结构图形谱:

(A段、B段、连接部分别用不同的图形谱表示。图谱花表示的是A段,一共四个乐句,每句有八拍,每换一朵花要求点得重一点。(主要让学生找准乐句感)而花的叶表示的

是B段,每张大的叶子表示为八拍,共四句,要求按照顺序有节奏画对称的叶脉。中间小小叶子表示的是B段进入A段再现的连接部。当A段再现时要求点数的幅度要更大,每换一朵花点得更重。)听完后ABA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又如在《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预设到学生对于该作品的音乐题材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首先可运用生动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种题材的来历。接着为了学生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中能够分辨并体验不同号子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图谱的方式,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其音乐形象。

平水号子:

见滩号子:

上滩号子:

拼命号子:

下滩号子:

在这样形象的图示引导下,学生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在此时充分地结合,各种号子的形式与音乐节奏速度迅速地让学生得到了一种认知。

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们只要善于妙用图形谱,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在熟悉感受音乐的同时,从直观、形象的图形谱上也能梳理出乐曲曲式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

三、关于“动一动”

“动一动”指的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发展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传达对音乐情绪和内容的理解。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节奏的刚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动一动”是音乐欣赏中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较适宜,可以大大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音乐作品欣赏的需要来设计律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律动当然也包括根据音乐演一演;根据音乐拍手或跺脚;用一些小动作检验聆听效果等等。

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在最后完整欣赏时用上拍手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歌舞时,往往在节目高潮时报以掌声;音乐会上应在一曲终了时鼓掌,以表示对艺术家的感谢。但《拉德茨基进行曲》比较特殊,它是音乐会上在演奏过程中观众可以鼓掌的曲目,但这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鼓的,这时观众的双手可成为一种乐器,掌声成了演奏的一部分,是一种参与性的演奏,大家想知道这鼓掌里面的学问吗?假设现在我们亲临演奏会现场,我们可要做一个高素质、有涵养的观众哦!而且力度强弱都要表现出来。”(师生一起击掌,感受体验音乐)

别看这些是简单、直接、淳朴的传统教学手段,但对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关于“想一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真正的欣赏者是听者的耳朵和大脑将抽象的音乐想象为具体的画面、场景,是听者与作曲家的心灵交流沟通与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感知作品,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与体验。

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音乐中丰富的力度变化,经常反复出现的吆喝声,歌曲范唱者那激昂悲愤的情绪,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思维:先是仿佛看到一个个穷困饥饿的纤夫,拉着纤,唱着悲愤的歌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最后,又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再次听赏音乐时,同学们仿佛觉得这些纤夫已不再拉纤了,他们已经觉醒了:他们拿起了武器,唱着悲愤的歌,和压迫剥削他们的沙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如格里格《晨景》中感悟音乐主题——日出段落,感受最后一句旋律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音乐主题究竟在描绘什么呢?又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到音乐当中寻找答案!(媒体播放音乐主题)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旋律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变化呀?(师用la哼唱旋律并随变化加手势)

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你脑子中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生:太阳冉冉升起,到最后完全升起来了!

生:海面掀起了波涛!

生:旁边的小村庄人们要干活了,热闹了起来!

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想象,表达得不亦乐乎,把最后一句音高(太阳的上升)、音强(太阳的光)的音乐旋律,以及把太阳升起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立刻把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充实了音乐内容,获得了音乐欣赏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不是简单地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为我们的学生作“根据音乐作品选择合适的手段、并进行合适手段的有效运用”这些方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喜欢上它,并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音乐课堂也一定会绽放别样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激发创造;培养创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25-02

思维能力分为发散、聚向和逆向三种。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向某一个方向聚敛去获取正确答案。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但是这不表示聚合思维不重要,发散思维必须和聚合思维相结合,才能成为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迎合21世纪的发展需要,艺术教育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音乐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唱与欣赏,音乐教育应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不断地创造,不断追求新的元素。本文以专业的视角浅谈音乐创新能力比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

一、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目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这两种思维方式,注定没有音乐创造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在音乐课中开展有关音乐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所涉及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虽然这类活动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格外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所想扩展各自的想像,大胆尝试音乐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如果学生音乐素养有限,可以鼓励学生先完成多种不同乐句的简单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接下来的创作做铺垫,等到学生音乐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通过音乐实践(例如:小型歌曲创作,电脑音乐编配等)扩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除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外,逆向思维也是极其重要的,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应从“听”入手,之所以要从“听”入手,是因为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属于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可以以听觉为先导,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和体验美感,激发学生对音乐创造的愿望,从而扩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音乐,从而为音乐创造作铺垫。例如:我发现在音乐课中采取参与模式的活动,让学生随意的感受声音,主动的去发现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总结音色和音区之间的区别。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音乐的规律,从而学会发展自身的音乐想像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二、探索是创造的前奏

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对各式各样的乐器十分感兴趣,不管年龄有多大,学生都会弄得活动室里一片噪音,忍不住这里摸摸那里敲敲,玩的不亦乐乎。但是刚开始时我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把乐器先收起来,讲解示范完了才发给学生,但是学生对我的讲解并不感兴趣,注意力始终放在乐器上,似乎忽视我的存在,更可怕的是教学效果并不好。经过一番反思以后,我决定去掉枯燥的讲解,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开始我的活动实验,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触摸各种乐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己探索这些乐器的特点和用法,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自然的向我提出问题,但是我并不会直接解答,而是进行引导,鼓励他们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结果我每次都会很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每次都积极参与“打击乐”活动,而且对活动内容掌握得很好。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好奇心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能有很大的帮助,还形成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如何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创造能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创新实践能力这一素质。首先要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创设这样一个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是很必要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学段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创设氛围,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进行创设。教师要意识到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对音乐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热情。而非单纯的播放音乐。我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前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但是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所以就没有达到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目的,从而阻碍了创造性教学的有效的开展。

音乐教材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也是很必要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开展创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例如自制简易打击乐器,根据音乐旋律敲打打击乐,在根据音响效果进行简单的体态动作。再如欣赏教材音乐时根据音乐特点进行绘画等等。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法,无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开放式教学法等,只要是国内外优秀教学方法都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音乐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可以选用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例如:欣赏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给予解决。通过此种教学手法能快速的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并保持一种学会思考的心态,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大力发展个性化的学习,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树立起学习音乐、学好音乐的信心。

四、加强活动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因为音乐活动课这种形式的特殊性使学生创造思维变得更为广阔,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活动中只起到指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编创校园歌曲、校园街舞或小型音乐剧等音乐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真正地去创作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音乐活动课特别要注意音乐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融入其它学科和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不要盲目地设计教学,阻碍正常教学设计。

五、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或者听觉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中使用音频资源,充分的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应考虑内容能否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课件的不可替代性、互动性以及效益性。在制作课件时特别要注意时代性,不能出现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严格避免课件出现此种状况,才符合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有许多教师都有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做法。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教师应针对音乐学科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是离不开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必要的音乐知识教师还是应当引导学生学习的。但是音乐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需要不断地创造,不断追求新的元素。如果仅局限于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深化。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不倦的对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培养出适合21世纪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4

清涧县第一小学    高 蕊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连贯、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认识四三拍,并能用符合四三拍强弱规律的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2、能认识法国号的外形,知道其另一个名称——圆号,并熟悉其音色。

教学重点:

1、感知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了解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的把握。

2、用富有弹性、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卡片、自制小乐器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   3    5  ︱ⅰ - -︱ⅰ  5  3  ︱ 1 ― ―  ︱

(师):同 学   们    好,(生):老 师  您   好 !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师):我们  来学     习,  (生):我们 来学    习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师):我们  来唱    歌 ,  (生):我们 来唱    歌

一、游戏导入--- 听一听(听辨音的强弱)

1、导语: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乐器,瞧,这是什么乐器啊。(出示鼓)

生: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敲一敲这面鼓,谁来感受一下。

2、师敲鼓,学生比较两次鼓声异同。

3、听一听,做一做(听到强的声音出示表示强音的卡片,听到弱的声音出示表示弱音的卡片。全体同学跟着老师的鼓声做相应的声势动作)

4、板书课题:法国号

3/4   强 弱 弱

二、初步聆听歌曲(添加声音功能)

1、初次聆听歌曲,学生随音乐用声势来表现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2、再次聆听歌曲,设计你喜欢的动作表示这首歌曲的强弱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腿、拍肩等动作来表现。)

3、读一读,有节奏的读歌词

4、介绍乐器——法国号的有关知识

师:法国号不仅是一首歌的名字,它还是一种乐器,今天老师把这件乐器带来了,(出示法国号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乐器呢?

(白板功能:屏幕遮挡、文字淡出)

生:

5、师简介法国号:它的形状是圆形的,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圆号”。由于法国人对它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所以又叫“法国号”。它的材质是铜,所以属于西洋的铜管乐器。它的演奏姿势是这样的(边说边演奏动作)它是唯一一种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右手放进喇叭口里。

6、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听法国号的音色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法国号演奏视频。希望大家仔细地听,注意听它的音色是怎样的?(视频链接功能)

7、听完后提问:它的音色是怎样的?(低沉,很圆润)

师总结: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法国号的音色是圆润优美的。

师提醒学生观察法国号演奏姿势,说明作用一是支撑号身,二是能让音色更柔和一些。

8、再次聆听音乐,模仿法国号演奏姿势为歌曲伴奏。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听的乐曲是法国莱茵河的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它优美的旋律。

提示:唱的时候要注意音准,要用柔和的声音演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跟琴演唱。

思考:其中反复出现的“嗡巴巴”是模仿的什么声音?

学生:“嗡”好象模仿的是法国号的低音区,唱的重一点、声音很低沉,饱满。“巴巴”就好象是模仿法国号的高音区,要唱得明亮一点。”

请男生唱“嗡”,女生唱“巴巴”。

教师:“谁在唱歌?”“每天这样。”要怎样唱?还能唱得有弹性吗。

老师:“嗡巴巴”是唱得连贯还是要有弹性呢?

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要唱得有弹性,有强有弱,有韵律。

2、 跟琴分组演唱,男生组唱“嗡”,女生组唱“巴巴”.

3、跟琴完整演唱歌曲,要求用富有弹性、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4、学唱歌谱,解决难点。

(1)跟琴学唱歌谱

(2)师:观察一下谱子,哪一乐句音的变化最多?

生:

师:老师再弹一遍,听一听这句的旋律有什么特别的?

教师弹琴,学生听一听第4句的旋律特点。

学生再次跟琴集体唱一遍第四句。注意音准和强弱规律。

(3)画一画—— 听音乐画旋律线

课件显示旋律线走向加深印象。

总结:像水波纹一样。

提问:怎样唱才能体现水波荡漾的感觉?提示:借鉴强弱的规律。

5、完整地演唱歌曲。(启发、提示学生用浑厚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表现法国号的音色;用连贯而充满热情的声音表现自信的“我”。)

四、歌曲演绎:

用打击乐器、(自制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

用手鼓打强拍,其他打击乐打弱拍,为歌曲伴奏。

教师:同学们打得节奏很整齐,像乐队一样。我们跟着伴奏,大家边唱旋律边用打击乐伴奏,去参加快乐的音乐会。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啊?

生1: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5

【摘 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有效参与可以是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等。

关键词 音乐;欣赏;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想一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引起听者自身的情感、审美和理智等方面的相对反应,进而体验和领悟音乐,并从中得到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感悟音乐,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而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笔者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必须最大化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音乐,进而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呢?学生的参与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想一想,或者是这四种形式任意组合的形式。

一、关于“唱一唱”

虽然音乐欣赏是以聆听为主的,但根据作品需要,也可以适当加入“哼唱主题”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在聆听中准确辨认音乐过程中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哼唱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直接的歌词。这是学生很容易掌握的一个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它用具。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段也是需要老师来精心设计的,教师要根据作品及聆听的目的设计哼唱的方式。我们的目标有时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旋律,有时是通过哼唱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各要素。那我们就可以设计用“lu”、“la”等来哼唱旋律,当然哼唱过程中必须有方法的指导。或者可以设计直接唱词,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在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哼唱环节的:在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呈示部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雄壮、激昂、有力的特点,先让学生全体哼唱第一句旋律,再让学生选择男声和女声哪个更适合演唱这句旋律,并让男生声音集中、饱满地用“beng”演唱旋律的同时,让女生在强拍处挥拳感受音乐的力度,演唱熟练后,将此旋律的节奏进行改变,再次让学生哼唱,来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第二句旋律比较柔和抒情,在第一句哼唱的基础上,学生们自然选择由女生哼唱,这时我对哼唱的要求也相当明确,要求用轻声、高位置的“la”来哼唱这句旋律,并用一个柔和的手势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男女均能很有表现力地演唱这两句旋律时,我又设计了合唱这两句旋律,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哼唱旋律的环节,学生对这两句旋律的记忆已经相当深刻了,并在哼唱中感受、理解了音乐。

有句话说得好:“把握了音乐主题就是把握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因此,对于那些主题重复出现或多次变奏出现的音乐作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哼唱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哼唱,不光使学生对音乐聆听中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通过聆听前哼唱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聆听活动中,体验了音乐。当然,在运用哼唱旋律这一手段时,我们要注意音乐作品是否适合哼唱,不要为了哼唱而哼唱。

二、关于“画一画”

现行教材大量使用了形式生动、直观的音乐图形谱。这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音乐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音乐中的旋律走向,节奏、强弱的变化,曲式结构等等。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或符号的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使学生的听觉感受与体验更为形象,学生在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体验更为深刻。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音乐的可贵过程,是真正获悉音乐技能、情感体验的过程。

省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老师教学《瑶族舞曲》时,她在让学生已熟悉音乐主题的前提下,为能充分调动整体感知乐曲连贯、短促不同的音乐,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就是通过图形谱的方式欣赏音乐,《瑶族舞曲》曲式结构图形谱:

(A段、B段、连接部分别用不同的图形谱表示。图谱花表示的是A段,一共四个乐句,每句有八拍,每换一朵花要求点得重一点。(主要让学生找准乐句感)而花的叶表示的是B段,每张大的叶子表示为八拍,共四句,要求按照顺序有节奏画对称的叶脉。中间小小叶子表示的是B段进入A段再现的连接部。当A段再现时要求点数的幅度要更大,每换一朵花点得更重。)听完后ABA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又如在《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预设到学生对于该作品的音乐题材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首先可运用生动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种题材的来历。接着为了学生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中能够分辨并体验不同号子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图谱的方式,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其音乐形象。

在这样形象的图示引导下,学生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在此时充分地结合,各种号子的形式与音乐节奏速度迅速地让学生得到了一种认知。

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们只要善于妙用图形谱,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在熟悉感受音乐的同时,从直观、形象的图形谱上也能梳理出乐曲曲式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

三、关于“动一动”

“动一动”指的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根据音乐的变化发展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传达对音乐情绪和内容的理解。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节奏的刚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动一动”是音乐欣赏中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较适宜,可以大大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音乐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音乐作品欣赏的需要来设计律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律动当然也包括根据音乐演一演;根据音乐拍手或跺脚;用一些小动作检验聆听效果等等。

在给七年级学生上《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在最后完整欣赏时用上拍手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歌舞时,往往在节目高潮时报以掌声;音乐会上应在一曲终了时鼓掌,以表示对艺术家的感谢。但《拉德茨基进行曲》比较特殊,它是音乐会上在演奏过程中观众可以鼓掌的曲目,但这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鼓的,这时观众的双手可成为一种乐器,掌声成了演奏的一部分,是一种参与性的演奏,大家想知道这鼓掌里面的学问吗?假设现在我们亲临演奏会现场,我们可要做一个高素质、有涵养的观众哦!而且力度强弱都要表现出来。”(师生一起击掌,感受体验音乐)

别看这些是简单、直接、淳朴的传统教学手段,但对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之美,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四、关于“想一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体验音乐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真正的欣赏者是听者的耳朵和大脑将抽象的音乐想象为具体的画面、场景,是听者与作曲家的心灵交流沟通与共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感知作品,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与体验。

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音乐中丰富的力度变化,经常反复出现的吆喝声,歌曲范唱者那激昂悲愤的情绪,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思维:先是仿佛看到一个个穷困饥饿的纤夫,拉着纤,唱着悲愤的歌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最后,又离我们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再次听赏音乐时,同学们仿佛觉得这些纤夫已不再拉纤了,他们已经觉醒了:他们拿起了武器,唱着悲愤的歌,和压迫剥削他们的沙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如格里格《晨景》中感悟音乐主题——日出段落,感受最后一句旋律的变化,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音乐主题究竟在描绘什么呢?又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到音乐当中寻找答案!(媒体播放音乐主题)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旋律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变化呀?(师用la哼唱旋律并随变化加手势)

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你脑子中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生:太阳冉冉升起,到最后完全升起来了!

生:海面掀起了波涛!

生:旁边的小村庄人们要干活了,热闹了起来!

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想象,表达得不亦乐乎,把最后一句音高(太阳的上升)、音强(太阳的光)的音乐旋律,以及把太阳升起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立刻把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充实了音乐内容,获得了音乐欣赏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不是简单地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有品出韵味,学生才能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地为我们的学生作“根据音乐作品选择合适的手段、并进行合适手段的有效运用”这些方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会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喜欢上它,并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只有真正认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音乐课堂也一定会绽放别样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7期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6

与西方中世纪早期素歌记谱法的发展基本同时期的中国古谱是宋代俗字谱。在俗字谱之前,中国音乐史上已先后出现过包括汉代“声曲折”、南北朝时梁代的古琴文字谱、唐代的琵琶谱等多种记谱法了(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1985,(4):1)。根据陈应时先生在《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一文中的研究来看,与西方在九世纪纽姆谱出现之前并无乐谱留存于世的历史(古希腊字母记谱法与西方纽姆谱没有任何直接渊源)不同,中国古谱的历史非常悠久,记谱形式也十分丰富。依据乐谱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可分为:图形记谱、文字记谱以及混合图形与文字的记谱法。从乐谱用途上划分,又可分为声乐谱式与器乐谱式。而形式与数量更复杂多变的主要是器乐谱式,它可以分为管色谱、线索谱与锣鼓谱三类。每一类中又包含有形形的独立谱式,分别应用于某种乐器或某个器乐乐种。

一、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主要类型与代表性谱式

陈应时先生在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一文中,将中国古谱依据其记谱形式分为以下三类:

1、图形谱式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乐谱是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投壶》中的鼙鼓谱,它应用方块与圆圈图形记录节奏。之后传世的各种鼓谱也多以记录节奏、击打部位与击打方式为主。鼓谱的记谱符号非常简明直观,大多采用空心圆()、方框()、黑色实心圆()、叉号(×)、三角符号()及一些特殊符号(如∞等)等来代表不同的节奏、击打部位或击打方式。

除鼓谱多用几何图形记谱之外,其它的图形谱式还包括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声曲折”谱(歌曲谱,今不存)、用于宗教音乐的一些古老传谱――如十五世纪的道教音乐《玉音法事》的记谱(也称步虚谱)或少数民族音乐中运用的一些特殊记谱法。如藏族的“央移”、苗族的“结带”谱等。这些谱式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线型或复合线型的几何图形来表示音高或节奏。有些图形谱式甚至能够精确的反映音高,如元代人余载所创的“音图谱”。它是一种直行排列十二音格,再标记出各自的十二律吕音名,将歌词从右至左对应填入所在音名方格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式

文字谱式“是用汉字或简化汉字记录音乐的谱式”(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1985,(4):2)。许多乐器的特定谱式都运用了文字谱的形式。如琴谱谱族的古琴谱、二四谱(潮州筝谱)、瑟谱等,钟乐谱族的律吕字谱、宫商字谱,还有锣鼓字谱等。文字谱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用于古琴音乐记谱的减字谱(最早的古琴谱为文字谱),以及律吕字谱。“现存最早的律吕字谱是南宋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中所载的(北宋)赵彦肃所传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宋代的姜夔曾用律吕字谱记录了《越九歌》”。(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1 985,(4):3)

锣鼓字谱也称锣鼓经,这种文字谱式主要是用象声字来记录一件或多件打击乐器的音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方言的差异巨大,象声字并不统一,故锣鼓经的记谱也千差万别。

3、混合了文字与图形记谱的图文谱式

这种谱式是“用汉字或简笔汉字混合图形或其它符号记录音乐的谱式”。(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1985,(4):3)弦索谱体系中的敦煌琵琶谱、五弦谱;管色谱族中的工尺谱及其各类变体、俗字谱及其各种衍生形式等都属于这种图文混合谱式。许多有代表性的器乐乐种,如西安鼓乐谱与智化寺京音乐谱都使用了俗字谱的变体形式。明清以降,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各地丰富的器乐乐种)多采用这种混合图文的谱式来记谱。其中以工尺谱(及其种类繁多的变体形式)最具有代表性。

二、中西音乐记谱法的主要差异

结合陈应时先生的研究成果,与本文作者自己对西方古谱的认识(祁宜婷,西方中世纪音乐记谱法的历史考察[J]交响,2013,(2):42-49)相参照,可见中国古谱较之西方古谱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记谱形式更千姿百态。并且由于地域差异、乐种差异(包括乐器组合的差异)以及文化品格的差异(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部类就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出了性质不同、特点相异的形形的记谱法。

从记谱法历史的特点来看,西方音乐记谱法的发展历史延续性更强,有着更为统一、清晰的主流谱式,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单线进化的特点。这一点很可能与基督教音乐文化在西方早期音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有关。九世纪起见于文献记载、用来记录礼拜仪式音乐――格里高利素歌――的纽姆谱,尽管由于写本(manuscript)中手抄字体形态的不同而显得千姿百态,但由于遵循了共同的记谱原则――即简单勾勒拉丁语音节的大致旋律走向,因而在欧洲各地存见的大量写本中,记谱形态显得大同小异,可以在研究中互参互证。而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谱法则随时代变迁而在谱式形态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不像西方音乐记谱法那样既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又能发展出一种具有超强统摄力的单一记谱体系。

西方音乐记谱法从纽姆谱发展至五线谱,有很强的继承性与延续性,并且一直占据着记谱形式的统治地位。西方古谱追求精确化、体系性与规范性的特点依托于宗教仪式与仪式音乐的统一性、体系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进而影响到了世俗音乐记谱法的发展,使得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在记谱法的发展上并未出现分化趋势,而是彼此包容,共用一个记谱体系。而中国历朝历代的记谱法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谱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断裂性要大于延续性。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古谱译解的文献流传于世。

第二,从乐谱的功能与运用来看,西方记谱法用五线谱这一种形式可记录多种音乐体裁,包括声乐、器乐、歌剧等等。中国古代音乐则因地域差异、乐种差异以及精英文化与下层民间文化的文化品格差异而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记谱体系。虽然一个历史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代表性谱式,但总体而言,难以有某种具有较强统摄力的主导谱式获得跨时期、跨音乐体裁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谱法与特定乐器的演奏技巧或特定乐种的表现形式关系更为密切。虽然,西方音乐也发展出根据乐器演奏手法来记谱的指法谱(或称指位谱,tablature),但这种记谱法并不占据与五线谱分庭抗礼的同等地位,并且它是能够与五线谱通用的。例如,一个琉特琴手既能够照指法谱演奏,也能够照五线谱演奏。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中,尽管明清已降,工尺谱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谱式,但琴家却大多依照减字谱来鼓琴,而鲜少使用工尺谱来为古琴音乐记谱。中国古谱不仅依乐器、乐种而异,而且类似的乐器或乐种,因地域不同也会在谱式上有所差异。例如,同为锣鼓经,各地包括各地方戏曲中所用的谱式都有所不同。同为吹打乐种的西安鼓乐与智化寺音乐,两者所用都为俗字谱的变体,但谱字、谱式亦有不同,各成体系,必须分别加以译解。

相对而言,历史延续性较强、也比较统一的记谱体系较少反映在民间音乐中,而是反映在文人音乐层面。这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即为古琴谱。记录古琴音乐所使用的减字谱虽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但用变体汉字标记演奏手法的内在记谱规律却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减字谱也并不因地域变化而有较大差异,相对而言更具延续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这点也许与精英文化较为强调规范性与统一性有关。

第三,中国古谱更多与演奏手法相联系,而不在于精确记录音乐本身。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中西音乐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观念。西方自素歌记谱法起就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规范化与精确化的特点,在记谱中愈益追求“声有定高、拍有定值”,故此先发展出能够记录明确音高的四线谱,又发展出节奏记录更为精确的节奏模式记谱法乃至有量记谱法。西方音乐的记谱体系总体而言与音乐本体(或者说音乐实践的“成品”)联系更为密切,因此能够在中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一套重视预定设计的音乐创作思维来;而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谱实践则更多联系着演奏演唱的特定表现方法,这一思维在古琴的减字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记谱似乎与音乐预先创作思维之间的联系不似西方记谱法那样密切。中国音乐记谱法这种带有概括性、模糊性的特点,留给即兴演奏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对中国古谱的译解,根据陈应时先生的研究显示,也更多地联系于特定乐器的演奏法,以及乐器定弦与乐调推定的问题。在西方古谱的译解中则较少见到此类问题。

但是,在中西古谱的译解工作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难题,那就是节奏节拍的译解问题。陈应时先生在《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出,中国古谱有些是没有节拍节奏记录的,有些则是因为这类符号未被破译,因此争论的焦点仍然在于节拍节奏的解释上。节奏节拍译解同时也是西方中世纪古谱研究中的争论焦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西方古谱――纽姆谱在表示节奏方面与中国传统记谱类似,都未曾标注明确的节奏,而仅仅是对音高旋律的简单勾勒和对演唱速度的大体规定,但是在西方出现第一条线谱的同时就已经预示了西方记谱法对于精确性的孜孜以求。节奏记谱于1150-1250年间首次出现于法国巴黎圣母院复调音乐的节奏模式记谱法中,并通过13世纪下半叶弗朗科的有量记谱法使节奏记录愈益精确严密。1300年前后时钟在西方问世,对精密量化的物理时间的追求,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已有百多年发展历史的节奏记谱,并最终在14世纪法国“新艺术”记谱法中得到极端复杂化的体现。要言之,中国古谱的节奏难题在于节奏记录的模糊,而西方古谱虽然也经历了节奏记录不明确的阶段,但对于中世纪早期格里高利素歌的节奏解释,当代西方学者的纷争却主要集中在是使用平均化的散文节奏,还是使用诗歌体韵文的抑扬格节奏上面,而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末)的节奏难题也并非由于记谱的模糊,而主要在于音符时值二分、三分并存的多元阐释以及多声部节拍不一致所导致的复杂性上。

三、结语

在初步研习西方古谱、而对中国古谱还没有足够认知与了解的阶段就贸然涉足中西古谱比较的课题,这多少有点唐突。但本文作者希望借此机会作一小小的尝试,使自己对这个课题的深浅有个试水的机会,也使它成为拓展未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开端。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7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还关系着音乐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目的的实现,以及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新和连续性。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那么该如何做好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要设计好一节音课,必须在认真学习、理解音乐课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特点、结构、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方法,此外,再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案的时候,还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演唱的歌曲,比如每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孩子自己说出明白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让学生对小组进行分析、讨论。2、反复聆听歌曲,熟悉作品,了解有关资料(音乐常识、音乐家介绍等),分析歌曲的情绪,让学生们说出歌曲是欢快的,还是缓慢的。3、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总结方案,思考如何将识谱、节奏,演唱技巧等知识巧妙地结合,灵活的应用,

二、了解学生情况,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听觉与视觉,创造真实生动的氛围,我在教唱《嘀哩嘀哩》一课时,就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在唱之前,先播放录音资料,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欣赏春天的美丽风光、感受优美的音乐和歌词的意义,以及形象意境中的美感。然后跟着哼唱旋律,经过反复对照,唱与听一致后再开口唱歌,通过老师范唱,加上一些手势、表情等提示性的示范,是学生感受到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这样学生演唱情绪十分高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熟悉弹唱及伴奏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练好歌曲的弹唱和伴奏,伴奏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因此,练好歌曲的弹唱和伴奏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歌曲的弹唱应准备两个调:一个调是老师自己范唱用的,另一个调是教唱时用的。在学生歌唱时歌曲的伴奏不要配的太难,要突出歌曲的旋律。

四、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音乐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它是音乐课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在音乐教学中,利用直观挂图、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手段,创设音乐情景,唤起学生对视觉、听觉美的感受。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千方百计的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才能迅速、顺利的突破难点,使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在组织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宜采用引导、鼓励、表扬等方法进行诱导,中高年级学生则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诱导。

2、兴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前提,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感染他们,在课堂上有意提问,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情境中去。特别是节奏突出的教材,例如《嘀哩嘀哩》、《幸福拍手歌》等歌曲。并引导学生找出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音符等,并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学习。

3、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新知识。如训练口腔打开时让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住,等等;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4、教学中我把吹奏与识谱结合起来,在学生对曲谱熟悉之后,再让学生用竖笛对照曲谱吹奏出来,,以体会音高,把握节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吹奏的方法而且很快学会了歌曲。在课堂上我鼓励会弹电子琴的学生到台上伴奏,其他同学们边唱边用沙锤、碰铃、三角架、双向筒等打击乐器伴奏,,还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的含义,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但是,在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的兴趣爱好,要是音乐课充满生气和欢乐;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要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五、设计教学过程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乐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6-01

唱游教学是学与玩的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音乐的知识范围,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唱、跳、玩,使他们从小乐于学习音乐,激趣,培养乐感,为发展他们的音乐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试就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唱游教学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唱游教学的特点

1.游戏性和趣味性。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唱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大量的音乐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他们“动”的欲望。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生动、活动也就会更积极。

2.音乐性和形象性。唱游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充满情感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来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之中去。

3.即兴性和创造性。唱游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即兴创造。因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以创造的题材和表演的时间。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4.自信性和自主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唱游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自主的个性。

二、唱游教学的基本内容

唱游教学主要是创设音乐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熏陶丰富的情感,快乐的接受音乐的知识。它的主要教学形式有律动、音乐游戏、儿童舞蹈、歌表演、打击小乐器及欣赏等。

1.游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节奏教学要求学生认识等节奏符号及组成的节奏型。如一、二年级主要认识三种节奏型:我们可以把“X- ”比作爷爷。读作“走欧”。把“X X”比作爸爸。读作“走、走”把“X”比作小娃娃读成“跑跑、跑跑”。然后可用音乐游戏《小豆芽的一家》来进行节奏训练。按上述内容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记住各自的节奏型,带上头饰进行节奏游戏的训练;运用简单的小乐器进行节奏的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练习节奏的兴趣。例如,老师先分别给学生几件乐器,如木鱼(X X)、双响筒(X X X X)、碰铃(X—)小鼓(X X)每件乐器设计固定节奏,先分奏后合奏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练习节奏、又能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学习的兴趣。

2.唱游教学中音准训练

要是学生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一、二年级的音准训练要使学生能听辩音的高低、长短,认识唱名,感受上行、下行的旋律走向等。如,做《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在教学Sol、mi单音时,请两个学生头戴有唱名的帽子做青蛙妈妈,全体学生做小蝌蚪,青蛙妈妈随老师的琴声蹦跳捉虫,琴声一停,老师说:“小蝌蚪在找妈妈了!”让学生挨个听单音,听到mi先唱出来再“游”到青蛙妈妈的身后,当听到一定的人数后,老师说:“小蝌蚪跟着妈妈游泳啦!”在优美的乐器伴奏下,青蛙妈妈领着小蝌蚪自由地游动;最后老师说:“小蝌蚪甩掉尾巴长成小青蛙啦!”大家就在音乐声中一齐跳起来。

3.唱游教学中的力度训练

为了让学生知道音乐不仅有节奏和音高的变化,还有力度的变化。在教学中也可以用许多游戏来使学生得到真切的体验。如,让学生玩《找玩具》的游戏,一个同学找玩具,集体拍手,当找玩具的同学先靠近目标时,大家拍手声音轻,反之就响。这样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根据拍手的力度变化,来感受音的强弱,还可以用形象差异较大的动物卡片,如老虎和兔子,狼和小羊、大象和老鼠等,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大小来唱出音的力度变化。

4.唱游教学中的音色训练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色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听辩自然界的音响(如风、雨、水声)、动物声音、人声、还可以让学生用各种色彩来体会音乐的形象。如,《听听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将沙球、双响筒、串铃、三角铁、手鼓等几种小乐器分发给学生,指定几个学生闭上眼睛听,指出是那些乐器击出的声音,来训练学生的听辩能力。

三、低年级唱游教学的组织

一、二年级的学生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较高,十分喜欢表现自己,但同时也容易“失控”,因此,教师在组织唱游教学时应十分注重教学的方法。

1.律动歌舞法。根据乐曲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等。

2.游戏比赛法。儿童喜欢游戏,更喜欢比赛,老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像《小蝌蚪找妈妈》、《听音接力》、《听音摘苹果》等游戏都可以选用。

3.情景表现法。通过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运用多媒体、动画片等现代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自我创作法。音乐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有效的,唱游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发展他们的创造欲。

四、唱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紧密联系,切忌一味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2.教学中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注意游戏的广泛性。

3.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要结合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4.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不仅要编导和组织更要参与到游戏中和学生一同练习。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9

然而,孩子学琴的确难为了许多家长。他们辅导孩子学习时常常不是感到无从着手,便是觉得使不上劲。尤其孩子在老师那里回不好课时,更是焦躁不安,苦于不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学好钢琴。

下面就小孩怎样学好钢琴谈谈自己个人的见解:

年幼儿童较难控制自己,所以不易进步,而且不会识谱 就更行不通。但我依然想试试,就决定通过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试教自己的两个孩子。我体会到,让学生一边弹一边指出这个键的音名,这样的游戏是很见效的。如,弹“爬上山”的音阶练习 ,就是让学生从最低的A音弹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辨认每个白键的音级名称。起初,学生们无需 考虑指法是否正确,可用任意一个手指来弹,但终仍然必用传统的指法技巧弹奏方妥。

练习弹奏“滑下山”难度较大,因为学生要倒序说出这些音名。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游戏是“降落伞”练 习。让学生闭上双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键上,并说出其唱名,再从键盘上找出与其相同唱名的键 。当学生们练熟了,老师再给学生加码。有了进步后,便以资鼓励。如奖个红五星或粘贴画等。教孩子识别黑 键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告诉他们弹上行键使用升号,下行使用降号。待他们能熟练地说出这些键后,再让 他们说出两种音名。 对于初学儿童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练习手型、指法并把每课所学的简短乐曲背熟为好。给学生介绍七个基本 音级名称时,要让学生边弹边唱A、B、C、D和E,然后再反过来弹这些音符,弹到A音再顺弹。这样来回反复练 习,边练边唱。用同样的方法练习C、D、E、F、G,学生们便开始听出大调和小调在键盘上的区别。边重复五声 调式练习,边唱。歌词可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写,但学生们首先当唱音名来进行练习,如此施教,收益更大。 学生们熟悉音名后,就可介绍一些有上、下行三度的音程和重复音的歌曲。这首曲子是可从C音开始到D或 F音进行弹唱,使孩子们了解不同的键,给他们解释墨键帮助他们唱得更准确。鼓励学生课上、家中练习弹唱音 名的同时也要练习弹唱歌词。 从一开始学琴,就让孩子们背谱,使他们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识谱以后 也很有裨益。如果学生能在不同的音符上起奏旋律,预先又练习了平行音阶或进行了五指练习,背谱的学习方 法就更有价值了。 要尽早把指法练习,音阶和分解和弦介绍给学生,并注意观察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使一指和其余四指穿 越自如。待他们能流畅地弹奏,再对手指、手腕和手臂进一步地严格要求,但对于每一正确指法和技能要及时 给予鼓励表扬。 可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们识谱。比方,让学生边弹边说出音名,要求他们每首弹三遍并说出音名,然 后大声数拍子,大声唱歌词。要把每个二分音符、附点音符及全音符弄清,仔细数够拍子。 为了帮助孩子们判断高音和低音音符,可让他们在课上、家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音符写在五线谱纸上。 儿童喜爱用音名来做拼单词的游戏,并在不同的八度音中找出同样的音符。然而,要找出五个G音或五个F音, 学生们就必须能判断出五个C音,而且还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所有音符。教师可使用这样的指法练习册。但是,许 多五线谱的间隔太密,孩子们不便写记音符,这个问题可由老师解决。画张放大间隔的五线谱,然后将其复印 在音乐纸上即可。始读谱时,伴随着的歌词帮助眼睛从左向右移动,同时还增添了感彩。配有歌词的曲子强调这样一 个事实,音乐与词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鼓励学生或改写新歌词。 钢琴学生往往阅读低音谱号不如阅读高音谱号那么流畅。如果是右撇子,左手比右手弹得更差些。为了解 决这个问题,用左手在低音区练习弹奏,而且要加强从低音到高音读谱的能力。右手主旋律相对于左手易于弹 奏些,左手主旋律也应同样如此。练习双手一起弹奏前,在低音区先进行右手弹奏练习,不但有助于读谱能力 的提高,而且也增进手指力度。 初学者还应掌握好节奏。弹奏时,学习数拍子的好方法是二重奏,为了使学生专心数拍子,让学生用一只 手弹并要求学生大声数拍子的同时老师弹奏其余的音符。

视谱弹奏,也是入门教程的一项内容。可边弹边数拍子。把这些练习补充到钢琴教材里,更能提高他们的视谱能力。 显而易见,第一年钢琴入门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们达到扎实的基础技能和对音乐理解能力,同时 明确这一学习目的,以后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并且易激发他们学琴的兴趣。

号手与鼓手音乐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97-01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通过生动、优美、感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展示了自由、广阔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空间。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是关系到未来人才知识构成和能力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要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建立新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实践,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1.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听觉区分各种音乐中音高、时值、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等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如教学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模仿轮船鸣笛的声音,让学生来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师生共同模仿。不断的模仿过程中,学生的耳朵就能分辨渐强、渐弱记号了。又如:教学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时,可指导学生用"掌一指~拳一指"敲击桌面发出不同强度的声音来听辨节拍的强弱规律,用触觉感受带动听觉感受。这比照本宣科要生动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在增长音乐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听辨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音乐,使他们在反复听赏中加深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增强音乐感受力。提高音乐的记忆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不可操之过急。可先进行简单的"拍手练习":两人一对,一位任意拍手数下,另一位闭起双眼聆听,然后将对方所拍次数、方位重复拍击出来,再进行听节奏朗诵。如:

然后是听记歌曲和旋律。经过这样的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表演艺术,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任何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增强情感体验。如学唱《友谊地久天长》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歌曲的旋律中,动手做动作,自由地想像,用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并使他们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逐渐体会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寻找快乐的音乐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对孩子们,他们有时高兴了就唱唱跳跳,无非是用音乐去激发美好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唱歌和弹奏,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非常被动,深怕自己的行动在某个时候出现差错被老师发现而受批评,因而造成学生神经极度紧张,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现在的教学方式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师生的位置,形式多样地排列学生的座位和顺序(圆形、三角形、八字形、方正队等等),改变了长尊幼卑的传统思想,构建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教唱《阳春三月》时,我以"春天"这一主题,选择了许多描绘春天的作品:乐曲《新疆之春》、歌曲《渴望春天》、美术画《春》、散文《春晓》等,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奏、演唱、朗诵和绘画,师生一起走进美好的春天,共同歌唱,共同舞蹈,使学生从音乐课中体验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3.多鼓励,少挑剔,重感情,少冷眼,平等地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充满自信

新课标理念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也就是说,不能歧视个别学生,应该给每一个学生爱心和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对爱好该专业的学生要关注他们的发展和进步,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帮助。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学生,而是采取欣赏关爱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去对待学生。在评价中关注"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等对待,重在参与,增强学生的勇气、自信。如在教学中,对那些第一个敢于发表对作品看法的,第一个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的同学,不管他们说的、唱的、跳的水平如何,只要是积极踊跃参与活动,都要表扬和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怯场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4.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看作学生彰显自我的舞台

音乐课,有的课题浅显易懂学生也乐于学。比如《游击队》一节,本来歌曲的故事性就比较强,再加上电教手段的运用,我们就有很多种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解决节奏的难点;可以通过拍手等简单肢体练习,培养学生的乐感;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分组练习,通过舞蹈、歌曲、表演及打击乐配乐来再现作品,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

一些比较深奥的欣赏内容,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行。"比如《猎人合唱》,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拍手练习来调动学生,还可以加人小合唱分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比如《九寨沟音画》,我们就可以加入"绘画"来再现作品。通过多种艺术的融合不正好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吗?有了上面多彩的练习,学生兴趣还怕不浓吗?课堂还怕不生动吗?

5.我们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以便为课堂培养更为深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