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长辈敬茶礼仪十篇

时间:2023-09-28 17: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长辈敬茶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给长辈敬茶礼仪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1

2、1。跪垫 / 跪枕。敬茶给新娘父母后,依长辈辈份次序敬茶给祖父母,伯父伯娘叔父叔母,哥哥姐姐,堂兄堂姐表哥表姐。(* 有些家庭会先敬茶给祖父母,才到父母)。

3、这套中式茶具除了敬茶使用外,也是一对新人新婚的象征信物。如果你的家族比较大,不妨数数人数预备多一些茶杯!

4、婚礼敬茶流程 —— 前期准备:。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2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3

漳州市地处福建省最南端,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日照2000小时以上,西北部山峦起伏山高雾多,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壤肥沃林竹茂密,可谓是天赐的一块种茶的好地方。

漳州种茶的历史长矣。到底有多长?你到漳浦县的盘陀岭上看一看就知道了――那里有三株千年古茶树,俗称“宋茶”。一千多年来茶叶种植和初加工的收益一直是漳州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漳州平原地区背山面海,土地肥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除了个别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都非常安逸,于是漳州人自然养成了知足常乐、中庸平和、讲究品位的诸多生活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饮茶。漳州人饮茶的历史和种茶一样悠久,一个没有饮茶习惯的人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漳州人,漳州人的灵魂是浸在金黄茶汤里的。

漳州的茶道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漳州人自古讲究以茶倡廉,以茶为礼,以茶敬上,以茶励志。清朝乾隆时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漳浦人蔡新告老还乡后,夏天常常到平和县的三平寺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观金鱼”的佳话,以此表达其淡泊名利、以俭朴为乐的高尚志趣。漳州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大家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在饮茶中洋溢和谐气氛,增进彼此友谊,充分体现了儒家“以礼待人”、“以和为贵”的仁爱思想。

漳州民间习俗以“茶礼”为大礼,男女订婚时,男家要向女家送“茶礼”――茶叶、茶具等等。结婚时,新娘要捧茶敬献公婆及叔伯姑姨等,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在祭祀祖先或烧香敬神时,也总要供三杯清茶,以表敬仰和虔诚。这些都体现了人伦有序、家族和睦、尊敬长辈的传统道德观念。茶的功用何其大矣!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4

1.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2.接听电话礼仪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3.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4.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做介绍时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指向被介绍人。掌握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先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先将个人介绍给团体,如个人身份和地位明显高于团体,应将团体先介绍给个人。

自我介绍要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

5.握手礼仪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6.接送名片礼仪

名片的递送。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7.称呼礼仪

【姓名有别】

记住对方:是否重视的表现。

不出差错:不读错姓名,不写错姓名,不张冠李戴。

不宜滥用:不戏言接待对象的名字;不要借用接待对象的姓名。

【称呼有别】

称呼正规:称呼行政职务最正规

称呼技术职称:称呼具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以示敬意。

称呼学术学位: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

称呼职业名称:不清楚以上信息时,如称呼老师、大夫等。

8.上下楼礼仪

上楼途中,宾客走在前面,这一来可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二来可以起到保护宾客的作用。

下楼时,为宾客的安全着想,应走在宾客的前面。

遇到特殊情况,亦可有所变通。如,让穿短裙的女士或不认识路者上楼时行进在前,即为不妥。

9.乘电梯礼仪

进入无人驾驶的电梯时,接待人员应首先进入,并负责开启电梯;

进入有人驾驶的电梯时,接待人员则应当最后进入。

离开电梯时,接待人员一般最后一个离开。(不过若是自己堵在门口,首先出去亦不为失礼。)

10.行进位次

并排行进,它讲究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接待人员应当主动在并排走时走在外侧或两侧,而由外方来宾走在内侧或中央。

单行行进,它讲究居前为上,即应请外方来宾行进在前。但若外方来宾不认识道路,或路况状态不佳,则应当由接待人员在左前方引导。引导者在引路时应侧身面向被引导者,并在必要时提醒对方脚下留神。

11.乘坐车辆的位次

小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时,后排为上,前排为下,右尊左卑。

(以后排右侧为首尊,左侧次之,前座驾驶座右侧为末席)。

如果主人亲自驾驶,前排为上,后排为下,右尊左卑。

(以驾驶座右侧为首尊,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之间座为末席)。

接待团体客人时,以司机座后第一排为尊,后排次之。每排座位的尊卑,从右侧往左侧递减。

12.饮茶礼仪

【1】.公务接待时,一般由秘书或专职人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客人时,最好由本单位在场的最高职务者为客人上茶。

【2】.上茶顺序: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先上级,后下级。

如果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宜采用以下四种顺序上茶:

(1)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及远上茶;

(2)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

(3)依照客人到来的先后顺序上茶;

(4)由饮用者自己取茶。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5

茗香渗公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许多人能造就的令人瞩目之成绩,往往离不开其最初的兴趣。十多年前,林雅诗女士进入茶艺行业,其实只把这个爱好当成丰富业N生活的活动之一,K没有想她今日的服务工作能因茶艺而增添光彩。

“以前我曾在女童军等团体中服务过,但没有想到将品茶引入其中。”多年前,由於在茶艺方面经验尚浅,林雅诗女士拜师叶惠民教授学艺,与同门师兄师姐随老师学习茶艺,也慢慢深入探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直到某天,师傅提议要组织一个茶文化团队,“将茶文化引入服务”的概念也慢慢浮出了水面,且渐渐地付诸实际。同时,林雅诗女士凭借其曾服务社会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推举成为该会的负责人之一。

林雅诗女士感受到大家的热情,有感於团体新颖的服务理念,因此下决心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为此,她与与会同仁到广州考取相关的执照,K随後回到香港,群策群力,结合大家的努力,顺利创立了以茶艺服务社会为主的团体。

他们常常到老人中心、盲人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团体进行义务讲座,教会听众如何体会品茶的乐趣。通过现场亲身示例,他们引导大家如何在品茶的时候达到身心放,不仅推广了茶的文化,也让大众了解到,日常饮茶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红茶消脂养胃、绿茶清热防癌、乌龙提神消食、白茶抗氧排毒……若根据人体的情况和季节的差加以适用,不同的茶在养生方面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品茶多年,林雅诗女士了解各种茶的功效,因而在不同的服务工作中发挥茶的功效。

如面向长者,她会推荐一些温和、利於心脑的茶,然後一边认真冲泡,一边详细地把茶的功效推荐给长者,把现场营造成轻自在的茶话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谈笑风生:“长者群体受身体情况所限,往往不能进行运动量较大的爱好活动。我们把品茶的爱好带给他们,就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因为泡茶品茶,其实也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

每每看到活动现场的长者品茶f聊,待情致高涨时人人眉飞色舞、脸色红润,现场成了一片和睦欢乐的海洋。林雅诗女士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借品茶之趣共享他人之乐。

若是受邀给孩子们讲解茶文化,林雅诗女士会想到孩子们好奇猎奇的心智,也考虑浓茶不宜睡眠等因素,进而选择一些口感丰富、又有益健康的茶。而且,她更注重把茶文化带给孩子们,让正在成长的一代人从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

诚然,要年纪较小的孩子理解品茶时宁静致远的境界,未免过於勉强。因此林雅诗女士在教导孩子们品茶时,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小朋友学习茶艺,我希望他们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尊重等。”当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模仿自己品茶的过程,了解其中的礼仪和规范,林雅诗女士内心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和欣慰。

相信许多人都记得,几十年前,要是家中来了客人,长辈总会吩咐晚辈泡一杯七分满的好茶,双手奉给来宾,向对方表示欢迎和敬意。而客人大多会微笑着接过洋溢着深情的茶杯,轻轻地在桌上叩谢茶礼。一来一往,透露着中华文化含蓄内敛又风雅的传统。然而时过境迁,敬茶谢茶传统正浸微浸消,不少家庭来客人时,仅以倒上一杯满满的清水,单手递给对方,难免带给客人敷衍之感,更有许多年幼的孩子对相关的礼仪闻所未闻。长期以往,不免使人担忧品茶中优秀的文化会遭遇湮灭之灾。

借助服务的平台,林雅诗女士希望教会越来越多的孩子懂得敬茶谢茶的礼数,继续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礼仪文化。同时,她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品茶的方式,让自己沉淀性情、修养心智。

伴随着茗茶的芳馥,林雅诗女士开展了更多的社会工作,她在付出贡献的同时,也享受着以茶为媒、与人交好、共享生活美妙的乐趣。这种不能言语的愉快,正渗入一杯杯茶中,一点一滴地润泽了心田。

多彩生活

林雅诗女士的工作,除了大力推行品茶之乐、以此将茶文化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在青年工作、婚庆、宠物美容等领域颇有建树。为此,她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尽己所能胜任工作。有时候,多才多艺的她可能因此而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往往其收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例如在青年工作方面,她担任女童军总监长达三十多年,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共同迎春送秋,伴随了他们的茁壮成长。甚至由於她服务女童军过於热情,竟不知不觉渡过太长的时间而没有发觉。直到有人提醒她,不要因为长期忙碌而影响身体健康。她才反应过来:自己不能太积极了,应该给年轻人多一点机会锻炼和发展。

不过,想到那些自己早年教导过的童军队员,现在大多成为家庭栋牛不少身为人母,准备继续延续爱与荣耀。林雅诗女士不禁喜由心生,似乎一位慈祥的长者,悄然关怀着新一代的成长。这种爱,仿佛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此外,林雅诗女士也是一位对动物拥有爱心的人,她考取了宠物美容师资格――不为职业,仅是爱好。在f暇的时间给多只猫狗洗澡、剪指甲,若是创作灵感迸发之际,给小狗小猫们修一个漂亮的造型,趣味横生,看着赏心悦目,自然也是生活中一种快乐的源泉。

林雅诗女士还有一种乐趣,来源於帮助新人共缔百年好合之时:“中国人的婚礼,要经过许多步骤,不过现在有些人K不了解,所以经常会有人询问我类似的事情。”每当有人请林雅诗女士指导婚庆,热心的她会马上W临现场,一一向双方提供详细意见,内容从婚前送礼到仪式进行都有所涵盖:“新郎家应送什麽礼物给新娘家,对方又应该回什麽礼物,这是意义重大的礼尚往来,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新娘入门後如何给长辈敬茶、弄清对长辈的称呼,以及统筹结婚活动、安排场地进行典礼;甚至是在仪式中加入[戏环节等等,都要安排妥当。不然因遗漏而发生令人尴尬的场面。”

另外,林雅诗女士退休前曾在调解中心工作过,以前常常竭思尽虑化解各种矛盾纠葛,也曾目睹了不少悲欢离合、看过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因此,她更加体会到为人处世以善为本的道理:“如果上天给人一双手,人们就应该用这双手进行付出。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享受着过程。因此人需要把握自己,知道自己能把什麽工作做好,K且有机会的时候,多去想想如何帮助别人,宽心待人又乐於助人,自己也会变得漂亮一点。”

将来,为了进行更多的服务工作,林雅诗女士还会继续付出,K且好学的她还会保持着积极的求知欲,把更多自己的所学,转化成实际的工作。让爱与希望,在她不断扩宽的服务之路上,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幼儿园;应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表现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丰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主题、情节和游戏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减少购买游戏玩具材料的费用,也不用教师挖空心思地开发游戏材料;充满了生活性、趣味性,非常灵活开放,幼儿可以自主开展,减少了教师的过度干预和无效指导。面对少数民族民间游戏,这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对其的利用却相当有限,本文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游戏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角色区的应用

(一)“三幺台”角色游戏的文化背景

在贵州黔北仡佬族地区,当地幼儿喜欢玩扮家家游戏,尤其喜欢玩举办“三幺台”宴席的扮家家游戏。“三幺台”是仡佬族的土语,意思是一台宴席要经过三轮席才算结束。“一幺台为茶席,寓意是为远到而来的宾客接风洗尘,二幺台为酒席,寓意是主人和宾客如神仙般快乐,三幺台为饭席,寓意是四方宾客团团圆圆、亲如一家”。当地的仡佬族同胞会在重大节日举办“三幺台”宴席,幼儿跟着成人参加“三幺台”宴席,也就十分熟悉“三幺台”宴席,他们在扮家家游戏中便会模仿成人在宴席上的话语以及礼仪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地玩起了举办“三幺台”宴席的角色游戏。

(二)“三幺台”角色游戏的主要内容

幼儿分别扮演“三幺台”宴席中的主人、客人、长辈、晚辈等角色,模仿茶席、酒席、饭席中的游戏情节。“扮演男主人的幼儿要会迎客陪客、与客人把酒言欢,比如,开门迎接,向客人、长辈敬酒,并在敬酒中说敬酒词、唱敬酒歌等;扮演女主人的幼儿要会备茶备饭,比如自制油茶,用土大碗盛满端给客人,把九大碗摆得均匀美观等;扮演客人的幼儿要会答谢主人的热情款待,祝福主人;扮演长辈的幼儿要先入席,先品尝饭食;扮演晚辈的幼儿要后入席,等长辈用完餐,再相继退席”。

(三)“三幺台”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通过玩“三幺台”角色游戏,能够正确理解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职责,熟悉仡佬族同胞举办“三幺台”宴席的礼仪行为规范,了解仡佬族地区的风俗人情,感受尊老敬祖、热情好客的仡佬族食俗礼仪文化,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会运用劝菜、敬酒、唱酒歌、相互祝福等社交礼仪,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幼儿在游戏中用各种手工作品假象代替宴席中的菜肴,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三幺台”角色游戏的材料与环境创设

“三幺台”游戏在娃娃家就可以进行,但需要投放“三幺台”中用到的仡佬族土碗、杯碟;以及让幼儿在美工区先用卡纸、油泥、黏土、叶片等材料制作“三幺台”宴席中美味可口的饭菜。

(五)“三幺台”角色游戏的指导

教师要引导幼儿明确“三幺台”宴席的组成,上席的顺序,在宴席上品尝的菜肴;使幼儿遵守“三幺台”的礼仪行为规范:入席的座位、敬酒祝福、长辈先品尝等;教师要帮助幼儿练习学唱敬茶歌,学说敬酒词,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与敬重。

(六)“三幺台”角色游戏的创新

不拘泥于传统礼仪行为规范,可以融入现代食俗礼仪。比如:用公筷,少饮酒,以茶代酒,妇女同桌用餐。以及宴席中的饭菜的翻新,引入幼儿喜欢的品种。

三、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益智区的应用

(一)“三三棋”游戏的文化背景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州黎平县,农村老人在农闲的时候喜欢在鼓楼里集聚下“三棋”,因为以前没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就用下“三棋”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幼儿也模仿老人下这种棋。

(二)“三三棋”游戏的主要内容

两名幼儿猜拳决定谁先下棋子。两人轮流下子,只能下在圆圈内。争取三个自己的棋子连在一起,如果连在一起就喊“三”,从盒子里拿一个子压在对手的任何一个子上,最好压在对手要连成三的那几个子上。其实就是尽可能使自己的棋子成三的同时阻止对方的棋子成三,直到棋盘的空位下满。

(三)“三三棋”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在下棋的过程中,幼儿要思考怎么使自己的棋子组成三,又要防止对手的压棋或围堵,这就锻炼了幼儿的分析推理能力;幼儿还要全神贯注,认真观察,这样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水平;此外在较长时间的智力较量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幼儿不紧张不焦躁的良好意志力。

(四)“三三棋”游戏材料与环境创设

需要一张棋盘纸,两个棋盒,分别装上两种不同的棋子。棋子可以用石子、果核、豆子等代替。可以在区角内张贴下棋的步骤图。

(五)“三三棋”游戏的指导

首先,教师使幼儿掌握正确下棋的步骤,并要求幼儿养成遵守纪律,尊重对手的良好品质。其次,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下棋时的围攻方法以及让自己棋子成三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下三棋的棋盘,以及收集若干不同种类的棋子。

(六)“三三棋”游戏的创新

可以增加游戏的人数,鼓励多名幼儿一起玩;增加游戏的难度,如让棋子成四成五;设计不同样式的棋盘。

参考文献:

[1]周菁.仡佬族食俗“三幺台”价值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5(5):114-117.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7

中餐餐桌礼仪——落座

座位在中餐上也有讲究,我国一般以左为尊,如果有大长辈的话,应当让其做主座位,其余长辈在依次坐下,根据亲疏来进行分坐。

中餐餐桌礼仪——点菜

如果你是宴请的人,最好选择一家合适档次的地点,客人也能大致的知道该点什么菜,不过一般这时候都是主人去点菜,客人也只是象征性的点一到两个菜而已。

如果你是被宴请的人,记住不要在点菜是显得过于主动,可以适当的点一到两个菜,要做到心中有数,点菜的时候最好问清楚其他人是否有忌口,最好点一个价格适中,又都较为适合的菜,当然,如果你们同行的人关系好的话也就不用在意这么多。

中餐餐桌礼仪——吃菜

我国在讲究吃的同时也比较讲究吃相,在用餐的时候要注意文明礼貌,不要劝菜,可以适当的说一说这个比较好吃,让他可以尝尝等话,至于吃或者不吃则由别人自己决定;第二便是不要随便给别人夹菜,一两次还可以接受,反复多次便会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而且在夹菜的时候不要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也不要站起来伸长手去夹菜,而是要等到菜肴到自己身旁或者自己手动将菜肴转过来在吃,吃的时候也要细嚼慢咽,否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中餐餐桌礼仪——离席

在吃饭饭后不要就把碗一放便离开座位,如果是在家庭里面用餐的话,最好将碗筷拿走放入厨房,如果是在外面的话,最好将碗筷摆放整齐,在说一句‘我吃饱了,你们慢用’等话,然后告知主人一声便可以离开席位。

座次礼仪:

中国饭桌上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点菜礼仪: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1.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2.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3.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吃菜礼仪: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喝酒礼仪: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3.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5.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8.碰杯,敬酒,要有说词。

9.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0.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

关于餐桌上的敬酒顺序: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倒茶礼仪: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离席礼仪: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8

朝鲜族 吃饭要先给老年人盛,等老年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在家宴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年轻人需举杯背席而饮,以示对老年人的尊敬;老年人在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年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年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

赫哲族 日常用餐时,晚辈不能和长辈同桌,鱼头必须敬给长者,以表示敬重。一般老年人盘腿坐炕上摆小炕桌吃饭,儿媳要站在门旁伺候老年人。吃一碗盛一碗,晚辈从外地归来,要给长辈敬酒。

鄂伦春族 出猎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向长辈请安,无论谁家捕得猎物都要将最好部位的兽肉送给老年人分享。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者开杯,吃肉让长者先动刀。

回族 在宴席上,上席要留给阿訇或长辈坐。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如鸡、鸭、牛羊肉等好菜须放在离上座近的位置。家中若念经或逢喜事,宰鸡、鸭、牛、羊等请客,都要请阿訇及其他长老到席,并由自家长辈陪同先食,俗称"道口",然后其他人才食用。

维吾尔族 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年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后也做“都瓦”。

哈萨克族 喝茶吃饭要先敬老年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年人,晚辈不准当着长辈的面喝酒。

藏族 家庭进餐时,总是让老年人和长者坐上位,妇女和小孩坐下位,由主妇先老年人、长者依次给每人碗中放一片酥油,一撮糍粑,再倒上茶水,大家且吃且谈。

羌族 饮酒时由最年长者先讲吉利话开坛先饮;老者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宴席由老年人坐上位,待其就坐后,其他人才能坐下。

傈僳族 在饮食方面,傈僳族家庭宰鸡杀猪,其五脏六腑先让老年人享用。吃饭时,要先将饭盛给老年人。老年人未动筷吃饭之前,子女及客人不能擅自先动筷吃饭。

佤族 在平时,自家杀猪宰牛或杀只小鸡都要请父母到家来享用。若父母未到,任何人都不能先吃,否则,就会被别人讥笑为吃独食。逢年过节,无论是留在父母身边的还是分出另居的儿子及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带上煮好的一盒糯米饭、一只鸡、一串芭蕉,放在竹编的小矮桌上,恭恭敬敬用双手捧到父母面前。平时,每当饭熟以后,等待着一家之长或老辈的到来,长辈不到,即使肚子再饿,谁也不会动手先吃。

拉祜族 吃饭时,老年人的坐席在正中;有老年人来家,一定要为他敬烟、酒;每年新谷开镰前,村村寨寨择吉日祭祀厄莎和族灵,而人间第一个尝新的人就是老年人。猎人归来,在寨子里分享猎物,无论老年人是否在场,都会给老年人留一份。

纳西族 有好吃的先敬长者,吃饭长辈坐上位,小辈要给老年人添饭,请客吃饭,必定要请村中长者。

景颇族 在景颇地区,每年初秋时节,都要举办隆重的“敬老会”。青年们打响火枪,放爆竹,争着请村寨老年人到自家竹楼做客敬酒。

怒族 人们在平时或逢年过节宰猪杀鸡时,习惯将猪的脑、肝、肾、心、脾和一只腿或鸡的头、心肝、肠等较嫩软和营养价值较高的部分留给家中年纪最大的老年人吃。

普米族 已经出嫁的儿女或上门的儿子,逢年过节,都要带上酒食回家看望父母。在家中,平时吃饭或饮酒,都要先敬给老年人吃喝。杀鸡、宰猪羊,鸡头和最好的肉食要先让给老年人吃。挤羊奶和掏到蜂蜜,首先要敬给老年人。凡在本家族中有红、白事举行餐宴,都要先敬老年人然后才就餐。吃饭或休息入座,青年人不能坐在成年人上方,成年人不能坐在老年人上方。

德昂族 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年人,以表敬意。对于丧失劳动力的孤寡老年人更是倍加关照,有的则把他们接到家里,一起生活。

毛南族 非常敬重父母老年人,平日吃饭或逢年过节,让老年人坐上座。吃鸡鸭时,要把肉嫩少骨的部位给老年人吃,儿孙们要给老年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并尽到赡养的责任。

独龙族 用餐是要让老年人先吃。在老年人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说脏话,也不能在老年人面前大声喊叫,争吵打闹。凡杀猪或猎获动物,必割一条前腿连着脖子送去。饮食礼仪以尊老敬老为先,凡杀猪或猎获野兽,定割下一条前腿送给老年人,鱼头、鸡头及鸡翅要献给老年人享用。

仡佬族 寨上老年人满60岁时,子女、亲戚和乡邻都要来祝寿,杀狗设筵庆贺。

高山族 孤身老年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吃饭时由一家之长分配饭食。老年人先吃,小辈才能动手。分食时要把好吃的东西让给老年人,进餐时先向老年人敬酒祝福。

傣族 傣族地区村里有孤寡老年人,全村人都会主动送吃送穿,并帮助修盖房子。孤寡老年人去世后,村里人主动帮助料理后事。村中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年人;吃饭时,老年人坐上座,可口的饭菜要摆在老年人面前,等老年人用餐后,晚辈才能吃。

东乡族 尊敬老年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年人须微曲身问安;对老年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年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

基诺族 十分敬老,晚辈从不违抗长辈。在家庭中,对长辈备加尊敬,他们把最好的食物分给老年人,自己吃余下的。

苗族 讲究辈分和长幼之序,辈分高、年龄长者为尊。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

壮族 老年人进屋,要请老年人坐上座,给老年人盛饭时,要用双手从老年人侧背把碗递上;鸡、鸭的心、肝、胸、尾要敬给老年人食用。 给老年人端茶、盛饭,都用双手捧给。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用羊待客时,都是先敬年长者。把煮熟的羊肝、羊尾用小刀割成若干块,上洒盐水,先让年长客人食用,再按辈分依次轮转。羊头肉先敬年长客人或老年人。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9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份,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份,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给长辈敬茶礼仪篇10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据称,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所以,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这样一家人不仅和睦,而且尊老爱幼的风气能够得到传承。以茶代酒

虽然说自古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但是古人也并不是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反而认为劝酒强人所难是失礼。

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的作用与菜肴相等,所以筵席亦称“酒席”。在古时,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敬酒之礼也很复杂、繁琐。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由何人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礼数,不能马虎。

但古代筵席也有礼貌待客的传统,因而对缺乏酒量甚至涓滴不沾的宾客不强人所难,而是采用其他饮料代替。对此,《汉书·楚元王传》就记载道:“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醴”是酒精度不高的甜酒。有据可查的是,古时就有以茶代酒的礼仪,《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就记载过这样场景,吴主孙皓宴客,韦曜不善饮酒,孙皓于是赐茶水以当酒。晨报记者王小星礼仪辞海·烟酒部

挡酒:在聚餐时,许多人都曾遭遇过被同桌人热情地劝酒。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在就餐前就特别诚恳地向同桌人说明自己不饮酒,并致以歉意,同时可以主动以茶代酒“先干为敬”。

劝酒:如果是劝人喝酒,万不可强求,如果是看到亲友贪杯失态,要劝他不喝酒,这是对亲友本人、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尊重。但劝酒时,要注意使用诙谐而幽默的言辞,而不能一味地指责,这样才能既达到劝酒的目的,又不会破坏餐桌上的气氛。影视挑礼

栏目主持:舒彤

礼仪“黑名单”:《憨豆先生·圣诞快乐》

失礼人:憨豆先生

失礼原因:从窗口乱丢垃圾,破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