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十篇

时间:2023-09-19 16:51:11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1

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总结1: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和防护意识,做好班级防欺凌工作,努力打造和谐、平安的校园,单集镇拐山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

首先陈亮校长列举了校园中容易出现的欺凌事件,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后果,要求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切实提高法律意识。

其次为防患于未然,陈亮校长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上课期间,学校大门关闭,学生不能私自走出校门。学生出门需家长来接的,需要班主任同意,填写《请假条》,方可离校。要求学生放学后排好路队,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不和陌生人搭讪。

此次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友善待人、提高自拔保护能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全校形成了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做到警钟长鸣。

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总结2: 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淮镇教办室多措并举,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召开全镇专题会议。淮镇教办室召开了全乡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会议,通报了近期广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并对欺凌的界限、易发生欺凌事件的场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二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校园欺凌”。淮镇各校结合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例对学生开展了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并教育了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是各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手抄板、发起倡议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提高了全体师生拒绝校园欺凌意识。

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为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总结3: 为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自觉对校园欺凌说“不”。近日,宜春中学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杜绝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共建阳光校园”主题系列活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学校第一时间成立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陈少平校长任组长,分管政教和保卫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年级主任、相关部门主任及工作人员任组员,相互沟通,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4月13日下午,学校召开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会上传达学习了上级文件精神,通报了校园欺凌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作了重点部署。同时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和电话,各年级对校园欺凌和暴力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

4月11日,全校各班围绕“反欺凌,讲文明”开展主题主题班会。各班都通过ppt、音频、知识问答、匿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校园欺凌的方式、欺凌者的心态,欺凌案例进行分析,让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校园欺凌行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在校园欺凌事件尚未发生和发生后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X〕22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我校安全整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工作,为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目的要求

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组织领导

根据上级要求,相应成立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我校校园重大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对重大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决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必要时向上级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及时汇报,检查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一)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组员的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校园欺凌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

组长:**

副组长:***  **

组员:各班主任

(二)现场防暴组

发生暴力欺凌事件时,组长马上带领本组人员赶赴现场,对施暴者进行强行阻止,必要时可实行正当防卫行为。

组长:***

组员:*** ***

(三)疏散引导组

发生欺凌事件时,组长马上按总指挥的要求组织人员到现场疏散未被施暴的学生,并机智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组长:***

组员:各年级班主任

(四)通讯联络组

发生欺凌事件时,组长迅速组织本组人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同时向“110”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及时传达情况。

组长:***

组员:***  ***

四、处置原则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工作,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和谐校园的创建。

2.防止矛盾激化原则。对参与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学生,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以教育疏导为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对出现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言论、动态或事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特别在三个主要环节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是问题发生前,要立足防范,超前工作,掌握主动;二是问题发生后,要迅速判明性质,依法办事,注意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三是事件平息后,要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反复。

五、要开展的具体工作

1.出一期校园宣传板报,让学生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内容。

2.举行一次以“反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启动“反校园欺凌”活动周。

3.进行全面的排查工作,在各班级内排查出心理有问题者、有暴力倾向者、搞小团伙者等,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帮教,心理有问题者个别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成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67-01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犯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笔者到万州区检察院了解到中职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特点:

1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共受理审查案件2707件/3905人,其中,在校生犯罪案件38件/81人,占受案总件数的1.4%,占受案总人数的2%。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涉及盗窃罪占13.6%、涉及抢劫罪占24.7%、涉及故意伤害罪占24.7%、涉及聚众斗殴罪占16%、涉及寻衅滋事罪占7.4%、涉及罪占6.2%。属于未成年人作案的有27件/66人,占总件数71%。发生在校内的有9件/19人,占总数的23.7%;发生在校外的有29件/62人,占总件数的76.3%。提起公诉28件/59人,占总件数的73.7%;作出不决定10人,占总人数的12.3%;建议侦查机关撤回案件12人,占总人数的14%。

2在校生犯罪的特点

2.1犯罪动机多数是图财或逞强好胜。

在校生犯罪突发性、偶然性较大,他们作案目的和手段较为简单,初犯、临时起意犯罪的占绝大多数;其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罪过心理不明显,盲目性大;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是主要类型,其中又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主要包括多发性抢劫、盗窃、寻衅滋事,侵财类犯罪人数占总数的45%。暴力犯罪案件主要因青少年逞强好胜、易冲动、易受带动。如吴某、黄某等9名犯罪嫌疑人聚众斗殴一案,因琐事而产生纠纷,双方纠结数十名学生在公路上斗殴,社会影响恶劣,我院依法提起了公诉。该类案件占总数的40%。

2.2作案形式多以团伙为主。

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个人往往难以实施犯罪,于是他们转向同学、朋友寻找“兄弟伙”、“铁哥们”,进而形成团伙犯罪。这些团伙成员有的来自同校,有的来自同村、镇,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属于校内外勾结。如办理的李某、袁某、冯某、王某、何某、杨某等6名被告涉嫌抢劫案,6名被告来自不同学校,因沉迷玩游戏而无心向学,向家里要钱不遂,于是共谋抢劫他人财物,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2.3对犯罪的认识不清。

大多数在校生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不知道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认识不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如在校生刘某、熊某抢劫案,犯罪嫌疑人仅因无钱购买零食、饮料而抢劫人民币10余元。

2.4再犯罪率较低。

由于在校学生犯罪突发性、无明确动机犯罪占大多数,多数在校生犯罪之后往往产生悔恨心理,经过家庭、学校、司法机关的系统教育后认罪态度普遍较好,具有悔罪表现,比较珍惜机会,重新犯罪较少。

3犯罪成因

3.1家庭背景问题突出。

从犯罪人的背景看,缺乏正当家庭教育的在校生犯罪所占比例较大,如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其父母大都不能对孩子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监护。如犯罪嫌疑人向某盗窃案,向某双亲在外打工,为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偷拿旅社财物数千元给自己庆16岁生日。

3.2自控能力差,缺乏抵御不良习气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矛盾时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但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等还搞不清楚,片面性很大。主观上报把哥们义气说成主持正义,把贪图享受、摆阔气说成自己能干,有本事。

3.3社会的不良诱因。

首先是享乐主义的滋生,很多在校生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享乐欲望的膨胀促使自控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追求畸形消费,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就不惜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来满足物质欲望。

3.4学校的管理、教育缺失。

一些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上、法制教育上做的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展法制课程,以致于学校存在安全漏洞,学生的法律意识谈薄,给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如在校生谭某抢劫一案,谭某因无钱购买新款手机,便邀约朋友抢劫低年级学生,还教唆同案犯翻供,情节较为恶劣,学校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未发现。

4预防、减少在校生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4.1着力建立帮教体系。

针对在校生犯罪再犯率低的特点,应有针对的建立帮教体系,要多方位、多层面地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对于能不收监执行的,坚决不收监,对于决定不、判处缓刑、免刑的,要坚持与所在学校联系、磋商,由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争取让学生继续学习。同时,及时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主、学校、监护人为成员的帮教小组,建立帮教联系制度和帮教网络,定期让他们向小组汇报思想工作状况,促进其思想转变。

4.2构建预防网络。

要加强对开展校园治安调研工作,分析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在校学生犯罪及侵害中小学生权益案件的治理和预防建议,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少年的毒害。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屡教不改、扰乱、破坏校园教学环境、危害学生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人员加大惩处力度,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送工读学校,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责的从严处理。

4.3优化社会环境。

联系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严格管理各种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市场,特别是校园周边违规设立的网吧、娱乐会所、电子游艺室等娱乐场所。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消除不良影响,使在校生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1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时期仍处于人生的成长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定型,社会媒体传递的文化和携带的暴力信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这其中以中职学校受害最为严重。中职学校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面向社会办学,与社会接触较多,社会的负面影响渗透也更为严重。一些色情、宣扬暴力、腐朽糜烂的传媒产品更严重地腐蚀着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意志。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也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餐饮界名人萧某遭绑架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完全模仿网络犯罪游戏“生存游戏”的犯罪模式,要求被害人家属依约定前往指定地点“寻宝”,“过关”后再进行下阶段游戏。不难看出,传媒暴力与学生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1.2 成长环境的影响

古谚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贫富的悬殊差异通常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当今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不公正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为学生所知晓。而学生时期尚不能理智地看待这些不公正现象,容易产生蔑视社会甚至逆反的心理。当机会的障碍非常明显时,便会将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归因于社会原因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有专家分析认为:弱势、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暴力犯罪的潜在主角。例如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从贫瘠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求学,巨大的社会差异、不一样的生活水准,思想意识的偏颇,导致其价值观严重扭曲,长期处于学校社交圈的边缘。一份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

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贫困导致的心理扭曲不容忽视。

1.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尤其是中职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校园环境、管理制度、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有些学校却重教学而轻教育,对学生的导向功能弱化,客观上为暴力事件提供了滋生的环境。虽然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政治理论课,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应试为主,政治思想和心理健康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而道德品质、法制观念下降,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更容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所影响、腐蚀,而误入歧途。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失重视。部分学生存在着公德意识、社会责任、团体精神、诚实信用等道德修养的严重缺失,甚至荣辱不分。而学校由于专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未能及时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得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2 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将语文教学融入校园物质建设中

在这里,校园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设施、布局、建筑、绿化等硬件配备。校园物质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从视觉和触觉上影响着学生。教学楼或古朴或现代、校园绿化或简洁或沉厚,甚至看似不重要的报刊亭、公告栏、校徽校服等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引导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一个古树参天、古典雅致的校园环境无疑更能晕染文化氛围。而语文教学则可以发挥对物质建设的反映、点染和创造。可以开展建筑物命名活动,让学生对校园的道路、路牌、绿化、教学楼等命名,还可以在校园园林立古诗词标志牌,给建筑物壁画题字等。校园的公告栏和报刊亭亦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征文活动、优秀毕业生回访、成功人士励志事迹等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给学生传递正面信息。

2.2 将语文教学融入到学校制度建设中

一个过于宽松的学校制度和一个过于严格的学校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校园制度,大到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守则,小到作息时间、评先树优等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导向和约束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完善合理的校园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基础。而学校制度起草、定稿、宣传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和语文教学者的水平。曾有一“211”重点高校的一则趣闻在网上流传甚广。该校电梯口张贴的安全告示云“严禁在电梯间嬉戏打闹、抽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其语句之拗口、语法之混乱与重点高校的身份极不匹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偏重实用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建设,让学生参与拟定学校规章、守则,为学校的制度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既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也能推进制度的落实,还能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字水平。

2.3 将语文教学融入到学校精神建设中

一个学校的精神是经过多年积累沉淀的,比较稳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校园精神的载体包括校风校训、班风班训、校园口号等。比如清华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创业科研、缔造辉煌。校园文化活动室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和活动,对推动校园文件建设、精神维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创建文学社团,组织社团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朗诵会、辩论会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健康的社交场合;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建校园广播,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开办校园心理疏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针对中职校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语文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人格、知识技能。

语文教学包罗万象,不仅在课本中,考试中,还在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中。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改革语文教学方式、发挥语文教学优势,能够极大地增强语文及文学的辐射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指出的是,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中职教学特点,着眼职业教育,主题应该围绕职业规划、职业建设,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安排教改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继辉.浅谈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2]张向东.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若干认识与建议[J].荆门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4.1.

[3]黄伟.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0).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5

关键词:性骚扰;校园性骚扰;原因;措施

一、性骚扰及校园性骚扰的界定

最早提出“性骚扰”这一专业术语的是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家凯瑟琳・麦金农,她在 1974 年担任一名职业女性的原告律师,该女性由于在工作中经常受到上司的性和骚扰,无奈辞去工作,麦金侬在此案件中认为:“性骚扰是因为女性处于权利不平等条件下,被强加的违背本人意愿的讨厌的性要求,同时她认定性骚扰就是性别歧视的一种。”凯瑟琳・麦金侬教授 1979 年出版的《职业妇女性骚扰:一个性别歧视案例》中对性骚扰概念进行了修改:是一种在公共领域,借助权力采用威胁、控制、利诱、欺凌的手段对女性进行一切与性有关的言语和行为。联合国 1993 年通过了《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宣言》,把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分为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和性暴力三种暴力行为。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性骚扰首次进入我国立法者的视野,也向公众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性骚扰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校园性骚扰是性骚扰中的一种类型,国内多数学者对校园性骚扰进行定义时主要强调的是骚扰及被骚扰行为的主体,即校园的主体,包括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只要是属于校园主体之中的,那么无论性骚扰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都属于校园性骚扰。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的校园性骚扰是狭义的校园性骚扰,强调被骚扰的主体是学生,即学生遭受到的一切违背其自身意愿,、侮辱和侵犯了其个人性自,对其造成损害的侵权及暴力行为。

二、大学校园性骚扰的现状

2015年,在美国、英国的大学校园,“性骚扰”算得上一个关键词。5月19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女学生舒尔科维克兹在同学的帮助下,抬着抗议床垫走上讲台,表达对学校处理投诉结果的不满;1月,英国《邮报》调查报告,指出近1/3的英国高校女生在大学期间曾遭性骚扰;哈佛等大学女生发表公开信,控诉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2015年9月21日,哈佛前教务长黑曼给校长发出一封长达14页的公开信,信中的调查结果让校长看完后深感不安,并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美国媒体也对此推波助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部从2015年5月开始上映的纪录片《猎场》,把校园性骚扰的双方比作猎手与猎物,让受害者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名字与遭遇,向校方与司法部门施压,还校园一片安全的净土。在这些压力下先后落马的有西北大学哲学教授路德罗、伯克利大学天文学教授及前宇航员马西等等。

国内爆出的大学校园性骚扰事件比较分散,也很少有专门针对这类事件的系统性调查。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此类事件有:2014年7月厦门大学教师吴春明长期猥亵女学生事件、2015年8月安徽巢湖学院学生处处长拿毕业证威逼利诱女学生事件和2016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事件等。2016年8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康宸玮在微博和微信上的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康宸玮和他的团队通过北师大校内论坛、微信、微博及与本人核实描述等渠道整理了从2007年到2016年间60起性骚扰事件。2016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2016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逾3成在校大学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骚扰,性暴力或性骚扰的实施者绝大多数为同学、朋友或男(女)朋友。

三、大学校园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原因

1、校方对性骚扰事件的忽视

高校对性骚扰一般会采用息事宁人的消极政策,很多学校没有性骚扰事件相应的申诉和处理机制,女学生在遭受到性骚扰后不知怎样维权,去哪维权,甚至根本不知道可以维权,也没有针对性骚扰者的惩罚措施。

2、女学生缺乏拒绝性骚扰的教育

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性骚扰预防的培训课程,甚至连性健康教育课程都没有,很多女学生连性骚扰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认知。也许大部分女学生可能亲历或目睹过性骚扰,但什么是性骚扰,其表现形式和真正的内涵却不清楚。

3、传统文化和舆论的压力

在“谈性色变”的社会背景下,一般来说,我国的女学生及学生家长观念都比较传统、保守,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当孩子遭遇到骚扰事件时不敢、也不愿意出声。社会、媒体舆论对性骚扰的关注往往在吸引眼球的部分,为了赚取点击率的报道甚至会歪曲事实,公布大量受害者的个人隐私,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4、法律不健全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保护女性人格尊严的规定,其中《妇女权益保障法》还明确规定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然而,性骚扰立法在我国是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对受害者的权益保护和维权方法等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

四、防治校园性骚扰的措施

1、学校方面:加强关注,完善相应机制

学校对每一起性骚扰事件都应该零容忍,绝不隐瞒、姑息。高校性骚扰的治理应该重在预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上岗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女学生方面:加强性教育,提升防范意识

系统的性教育是帮助女学生正确获得一系列性知识的可靠途径,良好的性教育能让女学生了解男女的基本生理结构,帮助女学生建立及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及职责,更能明白两性身心的异同。

3、社会媒体方面:进行真实报道,加强责任意识

对性骚扰防治,传媒应在保护受害人及家属隐私的前提下,对骚扰事件进行真实的报道,让社会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真相,对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尽可能的保障受害者的利益。

4、国家方面:完善立法,加强惩治

对学校管理松懈,发生教师性犯罪案件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严重的要撤销行政职务和开除公职;对推卸责任、延缓报的要追究学校领导的行政责任;对包庇罪犯、隐瞒不报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娇. 猎场 the Hunting Ground--美国大学校园里的性骚扰[J]. 大学生, 2016(1):90-94.

[2]方刚. 校园性别暴力:新的定义与新的研究视角[J]. 中国性科学, 2016, 25(1):76-80.

[3]许龙君.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B莲. 校园害犯罪案件的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D]. 云南大学, 2015.

[5]林杰. 美国大学校园反性骚扰的政策与个案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9(2):66-71.

[6]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16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缺失

近年来,中小学的校园暴力愈来愈严重。笔者认为,在校园暴力的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使其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迫在眉睫。

一、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含义

在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也有学者从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台湾教育界人士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实施,他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反省思考,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上海也在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能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能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进一步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即:立足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实现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以学生为施暴主体的校园暴力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04年4月《海峡都市报》等部门曾就“校园暴力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认为,“促使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有:家庭背景(23%)、传媒渲染(22%)、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22%)、学生自身(17%)、校风(13%)、个别教师辅导不当(3%)。由此可见,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孩子缺乏应有的生命意识,归根结底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意识,不仅包括生命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体验、生命态度(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生命的尊严感和价值感。虽然素质教育、新课改都提出要把人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生命体看待,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理性及科学实证主义盲目崇拜的惯性,当前的学校教育依然是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工具性,而恰恰忽视了教育的生命性。在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的功利倾向驱使下,学校教育依然是“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缺失人性、人情和个性。为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个别老师甚至会对“问题孩子”采取不理睬、疏远或讽刺体罚等伤害的行为。这种反人性、反生命的教育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自我放弃,重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生活的不和谐或家庭暴力、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等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尊重、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格”。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现在家庭教育更多的问题则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这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生命的珍视,而实质上却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从而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或者社会适应性差,抗挫折能力低,遇到困难和挫折易走极端。

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对学生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不良风气侵蚀青少年尤其是大众传媒过度宣扬暴力、凶杀,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在暴力文化熏陶下的孩子,往往冷酷残忍,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血腥暴力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掠杀。

此外,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差、人格缺陷、心理压力过重、应对方式不良等,也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舒解压力。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本身缺乏对生命的真正的尊重、珍视和关怀。因此,解决校园暴力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从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措施

如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内容上更多的是从道德、心理健康、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略了生命教育;二是防范策略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分析。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就必须从多个层面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提高对校园暴力和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首先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理解。生命教育至少可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教育,即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二是教育过程的生命化,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人性化、人性化、个性化。为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改变“重智轻德”、反生命的社会现象,使教育能够真正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真,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等都要关注生命,通过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多彩。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认识,包括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各种媒介的宣传等,其中,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弱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表现出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生命意识相关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和引导。教师自身对生命理解,对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因而,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配套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已陆续开展生命教育,但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指出,13、14岁到17、18岁是校园暴力的重点年龄层。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无论从对象还是内容、方法上都要有针对性。

1,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2,内容的针对性。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生命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容易造成与同龄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社会交往能力障碍,严重时可能导致情绪失控而引发暴力与攻击。因此,应该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驾驭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

3,具体方法的针对性。针对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方法有不少,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行之有效:一是学校可以将一些符合生命关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成规章,要以规章的形式表明,教师在解决暴力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恰当的反应。二是针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掌握一些辅导策略,如: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境下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何避免此种情境出现;尽可能强化他们的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避免惩罚性行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他人的紧张、敌对情绪等等。三是通过建立同伴关系调节团体,帮助受害者。四是强化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学生识别暴力的危险信号。向学生介绍一些反校园暴力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明白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哪些反应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三)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不赞成将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而主张通过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进行生命教育。这种渗透与融入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在方式方法上体现生命关怀。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功能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并有机渗透在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四)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7

遵照文件精神,现将我院第四季度安全环保工作汇报如下:

一、落实“安全环保、意识先行”活动方案工作开展情况:

(1)校园稳定。针对国庆和期间的安保要求,联合市公安局、派出所成立了警校反恐怖、防渗透联合工作小组,制定各自的工作职责,配置了专人进行管理,建立了应急预案,实行了校领导全天值班制,中层干部包干制,各职能部门问责制,各班级隐患日保制,还建立了各系、各辅导员的校园安全维稳微信群。

(2)网络防控。学校专门成立了网络管理小组,制订了网络管理办法,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学校还安排辅导员和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及时引导和解释学生的所思所想。网安中心还梳理每日的网上信息,并在召开前后这一重点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防控。

(3)校园治安。学校调整和充实了学生治安防控小组,划分治安区域,定时进行巡察,聘请了保安对校门进行规范化管理,杜绝外卖等不安全因素和人员进入校园。24小时值班,每小时对校园进行全面巡逻,对不安全的人、事、物进行及时清除。校园暴力行为一直是学校防范和打击的重点工作,学校武保部对重点时期、重要节日、重点人员进行全面定期排查,对新生入学、老生返校、重要节庆日进行重点防控,及时出警、及时化解。对老乡会、恋爱纠纷、约架等现象进行及时打击。

建全了校园各类值班体系和秩序巡逻队、保卫值班人员的巡查制度。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制定了校园车辆停放管理办法,重新规划了校园停车区域,通过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员的防范措施,采取巡查和蹲点工作方法相结合,保障校园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秩序。

(4)隐患排查。学校对校园内高压线、围墙、学生公寓、教学广场、田径场、校园道路进行全面的整治和维修。对本部三处实训车间和校区几幢年久的校舍进行全面隐患排查,暂时未发现有危房现象。本季度圆满完成了横跨半个学院的3.5万千伏的高压线入地工作,消除了一把悬挂在我院师生头上多年之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冬季针对学生公寓内违规电器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查处,四季度共查处违规电器、电烧杯等违规电器23只,并在校园暴光平台进行暴光处理。

(5)易燃易爆。我院的采选专业涉及到弱酸,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参加了组织的资质学习考试,均持证上岗。实验室有正规的采购、运输、保管制度,有严格的使用、消除管理制度。并在此次危化品专项检查中配置了视频监控、防盗网、储存柜等安防设施。

(6)食品安全。学校总务处建立了48小时食品留样制度,食品采购严格落实安全准入制并保留食品安全合格证书。学校还建立了食品中毒应急预案,保证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治;还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分门别类督导有关部门进行定期整改,及时将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解释和化解,保障校园的稳定。

(7)职业健康。主要防控的是高密度人群居住的传染病发生,一到春季,学生公寓办就做好消毒、灭杀防控工作。个别传染病第一时间做好隔离、消毒、送医工作。其次是做好学生食堂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情况的年度检查工作,没有健康证禁止上岗,从原头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8)技防措施。学校配置了视频监控、红外报警、防暴装备。学生宿舍、校园公共区域、人群密集场所均安装了视频监控,校园视频监控设备178台。学校的生公寓管理办公室及时调整各学生宿舍值班员,学生公寓的各类安全制度规范齐全,学校各类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并定期进行演练。

(9)联防联控。学校在2006年与派出所建立了首家校园警务室,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定点办公,重点防控校内居民户违规经营行为。我校还请求市综治委联合市容执法局、公安局、工商局、卫生局、安监局在校园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取缔了小网吧、小旅馆、小室,但个别项目如台球桌、小商店、小饭店没能全面根除。

(10)交通安全。校园门前、道路的上下坡均设有减速带,校园内各条道路口均设置交通警示牌。目前,学校的重点是防控学生离校时黑包车现象,我们联合市运管处,在国庆元旦寒假几个重点时段对黑包车进行专项整治,一是制止校园包车学生人的打击,二是运管处在校周边对黑包车的扣除。三是联合运管处安排有资质的、安全有保障的专业营运车辆进行校园、方便学生节假日回家的需求。

(11)安全教育。学校在年初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学校安全教育计划,每月一主题,涉及到交通、治安、溺水、食品、防盗、防火、防骗、传销、国家安全、网络安全、自然灾害。学校有讲座、系部有活动、班级有主题班会。学校还结合自身的实际编制了《校园安全手册-------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学生人手一册,强化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学校还在新生入学时将校园有关防范须知通过承诺书的方式,让每名学生签字,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举办全国11.9消防宣传日系列的主题活动,消防宣传图片展览、突发火灾的灭火演练、人群密集场所的火场逃生演练,在教育了学生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

三、隐患整改情况:

第三季度查出的扣分项目:隐患检查整改未规范填写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等有关内容;4#宿舍楼少数消防器材不完善;第二食堂餐厅配备灭火器不完善;4#宿舍楼应急照明不完善;十三楼配电室内有杂物未清理;体育馆一楼通道墙面开关面板电源引线不规范;未向集团公司选送文艺节目。上述几项已经整改完毕。

四、安全事故隐患和“三违”查处: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8

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概念、分类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发挥家长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职学生;校园暴力;原因;预防对策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由于高职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其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正是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表现。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并因网络之力而广受关注。在昆明,某高校女生因怀疑舍友偷内衣,邀来同伙殴打舍友,强迫其脱下裤子暴露下身,并用手机拍下施暴与受辱的照片和视频。在广东,某高校七名学生结成“七姐妹”,邀四个男生同班同学,并把殴打和场面录制下来传到网络上。在杭州,某高职院校女生遭同学围殴的视频被上传到土豆网,而上传这个视频的正是殴打事件的幕后“导演”。在这段15分钟的视频中,一名女生被她的同学们堵在了学校附近,七八名身穿校服的女同学轮番对其掌掴,并撕衣、辱骂。现场,一位男生充当起了这场打人视频的“导演”,不停的发出指令,指挥“要这样打才方便拍摄”。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见诸互联网和报刊,甚至越来越多的女生已经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让人们在愤怒和痛心之余,也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分类及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就是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各种刑事、治安案件,主要以在校师生为主要施加对象,由各种人为因素对在校师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并导致其身体和心理伤害以及威胁其财产安全的行为。根据暴力对象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划分为三类: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一些不良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不带上棍棒、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暴力不是近年来的产物,只是这种暴力行为已经从一般的打架斗殴发展成为杀人、抢劫等刑事犯罪案件。这一趋势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二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学生耳光,用脚踢学生,对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的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纠结社会闲散人员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辱骂、动手殴打老师。三是校外人员与在校学生或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已不是某所学校所独有的现象,而是某些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身体暴力。身体暴力主要是指用打架、斗殴、勒索等暴力行为,损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这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二是心理暴力。心理暴力指的是主要通过孤立或者侮辱人格等手段对学生精神造成严重伤害的侵害行为。三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指的是主要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带有侮辱、歧视性质的语言,给他人心理及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摧残和损害。对于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不仅仅是教育一方面的原因,而应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虑。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出发做整体的考虑,使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网络,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

高职学生正处于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即青年期,大多处于18―23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而呈现出:法律意识淡漠、道德情感缺失、人际关系协调性差、自尊心强、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冷静,易冲动,遇到压力、挫折、委屈时,也不与他人沟通,而是自己默默承受,因此很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走极端,引发校园暴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往往因为自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感觉到自己比其他考入到二本院校甚至考入到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要低人一等,加上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其貌不扬等产生自卑心理,当受到外界刺激后易出现暴力心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他们刚刚通过紧张的高考阶段,同时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完美,而步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很大,很难承受压力和挫折,这时候自己往往意志消沉、做事情缺乏理性,自暴自弃,易冲动从而产生过激想法。当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在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在高职院校相当普遍,甚至在女生当中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这种靠暴力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让个人处于孤立和焦虑之中,担心事情一旦暴露被家长知道被学校知道会产生严重后果。当问题再次出现时,继续选择暴力,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长行为以及家庭周围的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家长的素质和不良行为,父母离异都会对孩子成长造成影响。目前的在校高职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对于孩子所要求的一切都给予满足。长期以往,这种无人约束、任其发展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特征。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在校园里一旦受到一点委屈或者受到挫折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很容易在校园发生暴力事件。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凡是经常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他们的家庭大多属于问题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现象严重。有些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奶奶爷爷照看,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从而造成了孩子从小就缺乏管教、性格叛逆等特征,在加上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青年沾染一些不良习气都容易诱发校园暴力行为。

3、学校因素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一些教师不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随意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使得学生的道德不健全仇视周围的人,为校园暴力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些学校和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区别对待,对学习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学习差的学生采用错误的态度,讽刺、挖苦学习差的学生,甚至使用驱赶的手段劝这些学习差的学生转校或者退学,这无疑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发厌学情绪,对学校及老师产生反感,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在他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暴力信息的影响、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游戏的影响、不良社区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等都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便会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看法。部分大学生与网络、暴力游戏接触时间过多,缺少人际交流以及与父母、老师缺乏沟通,助长了他们的暴力主义,这些都应该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1、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职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首先,高职学生应学会正确面对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养成经常与家长、老师沟通的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诉说自己内心当中最真实的想法,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开导和帮助,化解心中的不满,从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其次,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高职学生同校外恶势力及不良社会青年划清界限,从而自我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再次,增强高职学生法制观念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做一名学法、懂法、遵守法律法规的好青年。最后,加强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校大学生时常感到孤独无助,受人排斥是发生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排斥感,使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同时高职学生应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课外兴趣,合理宣泄自己的精力,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远离校园暴力。

2、发挥家长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所接触的最早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避免其心理上、性格上出现偏差。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行为。凡事讲道理、举止文明、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教育,这样就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强学校教育

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学校要加强老师责任心与爱心教育,使他们对学生不区别对待、同等关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加强对学校安保方面的建设,定期进行巡逻,特别是夜间巡逻,防止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入学校,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净化社会环境

在不良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便会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观念。因此政府和社会应担负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打击不良社会风气、净化网络环境,文化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禁止含有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发行,学校周边不得存在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政府和社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正确利用媒体优势,在新闻报刊、公益广告、网络中去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远离暴力,自觉从心理上抵制暴力,从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高职学生校园暴力因其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对该问题的处理必须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入手,并且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从而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波.高校校园暴力诱因及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1(12).

[2]王琴.校园暴力的分析和防控[J].法制与社会,2012(21).

[3]邵晶.远离语言暴力 构造文明校园[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王美娟.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暴力的心里成因[J].江西教育,2011(27).

[5]朱晓春.实施体育育人功能 完善学生的人格[J].黑龙江教育,2011(10).

[6]宋艳丽,王余.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才智,2011(35).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9

关键词:南平事件;校园暴力;犯罪学;原因;预防对策

近日来,郑民生这个名字作为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人们所熟知,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造成9名儿童死亡,4名儿童重伤。凶手已被警方控制,事发学校已经停课。目前,受伤儿童正在紧急抢救当中,儿童和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迅速展开。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

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在报纸等传媒上触目可见。3月23日,福建南平辞职医生郑民生捅死小学生八人并捅伤五人,一时震惊全社会。4月30日,徐玉元被批捕的当天,早上7点40分左右,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又发惨案:45岁的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五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二)报复性攻击的重大恶性杀人案频发

在近期的恶性暴力事件中大多是因为犯罪人在社会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从马加爵到郑民生,都是因为生活的挫折,和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而引发的报复性攻击事件。以郑民生为例,他先被所在单位开除,而后想自己开诊所也开不成,于是他认为,有人在故意卡他,而他又将这所有不顺利,统统归结为社会对他的不公平。

(三)社会影响恶劣,引发恶性仿效行为

从南平事件开开始仅仅一个月内就发生了4起杀害在校学生的恶性暴力事件,好像郑民生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来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那些对社会有强烈不满的人纷纷效仿用这种激烈的暴力犯罪行为来解决,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所以这种的心理具有传染性,从这个角度看南平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件案子中给受害人带来的伤害,还有连锁事件带来的更恶劣的影响。

二、南平事件发生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治安管理措施不到位,学校安全防卫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基层治安管理体系是由派出所、社区联防、基层治保组织、调解组织等所组成的。这一基层治安体系在为群众排难解纷,防止犯罪发生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工作在一定社区内,一定时期内也存在着忽紧忽松的失范现象。特别是由于在基层治保单位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协调配合,或者在管理环节上对具体制度的贯彻缺乏灵活性,这些都为暴力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机遇。南平事件中,在案发半小时后民警才赶到现场,可见基层治安管理的松懈,同时学校管理各方面的漏洞,一定程度上也给犯罪分子实施暴力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2.社会转型期,生活压力增加

当前我国虽然处于一个全新经济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的差别,对经济秩序实行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由于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以及原有的城镇居民的待业问题突出。近年来,由于仇视社会分配不公、寻机发泄铤而走险,由于物质利益与价值需求之间巨大差异而引起的以攫取他人财产为侵害目标的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发生,不能不说与上述原因和现象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3.道德规范力量减弱,社会柔性控制水平降低

道德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反映。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和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规范,在南平事件中犯罪人因为自己的生活压力和挫折而残忍杀害幼儿,这是道德的缺失,是人性的抹灭。

(二)主观原因

1.意识加强,驳逆的价值取向显著

意识就本质而言,它是个人与其共同体(社会)之间的永恒紧张状态的病态精神反应。意识是犯罪人的一种“病态”精神反应,此处的病态系一种中性的状态,并不含有任何的价值评判,更不意味着道德主义的俨然否定,而只是从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于犯罪人人格状态的一种纯然事实性的指涉。

2.好胜心理和利己欲的扭曲和演变

好胜心本来是属于肯定性合积极性的情绪情感,可是过分的好胜心会演变成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情绪情感。在好奇心和利己欲的影响下,人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他总是和比自己富有和幸福的人作比较,越比较越会产生强烈的仇恨和攻击性。

三、预防措施

在暴力事件频发的现实状况中,如何预防显的至关重要: ①加强以道德、法制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弘扬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同时要抨击丑恶现象与腐朽意识。加强法制教育,经常进行普法教育,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自我约束在法律规范内行事。②加强社会调节,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③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强化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与治疗。对于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即心理疾病,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9).

反校园暴力宣传文案篇10

认真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部署集中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新颖、富有实效的活动,普及校园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常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素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二、活动时间和主题

活动时间:

活动主题: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三、活动内容

1.建立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制度,把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饮食、住宿、交通、理化实验、体育锻炼、安全保卫等等,每个场所、每个环节、每个时段都具体责任到人,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2、突出“安全警示教育周”教育宣传。国家确定6月份第一个星期为安全警示教育周。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好安全警示教育周活动宣传。采取发放安全工作宣传材料、召开安全专题班会、组织警示教育图片(案例)展、悬挂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周”活动标语横幅等形式开展教育宣传,各校将“安全警示教育周”开展活动照片通过平台发送教管办。

3、开展“安全伴我行”演讲比赛。为营造“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将珍爱生命、遵纪守法、防范事故变为自觉行为。安全教育月期间,各校要层层发动,积极组织开展一次“安全伴我行”演讲比赛。

4、加强汛期安全管理工作。要召开汛期安全会议,落实汛期安全责任,加强学生汛期教育;要加强汛期校舍排查,做到“一日一小查、一周一大查、雨后及时查”,对隐患彻底整改;要制定汛期安全预案,成立汛期安全防护志愿者梯队,提前准备铁锹、铁丝、编织袋等防汛物资。要在学校周边池塘布置“严禁学生下水”警示标志,安排责任人在午休、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到水塘巡视。

5、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国家确定月份第三周为应急预案演练周。各学校要组织开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疏散演练,特别要进行防汛、防雷电、防晚上停电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活动,查找问题,完善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6、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活动。各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市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全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细则》、《关于在全市开展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达标验收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市教育局编印的《市学校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对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特别是汛期要加强校舍排查、学校附近崖头池塘的排查。

7.开展学校安全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答题活动。各学校可通过市安监局等网站下载竞赛试题,自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动员广大师生参加竞赛活动。并将答题情况汇报教管办。

8、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知识大普及”活动。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神,今年月份,市教育局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知识大普及”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免费发放安全教育光盘、举办公益讲座以及组织问卷调查。活动从学生本身、家庭和学校三个维度入手,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强化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各学校要认真参加活动,以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知识的有效普及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

9、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各学校在“安全教育月”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以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防范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各学校要有培训记录,教职工要有学习笔记,学校要进行安全知识测试,成绩要纳入教师考评。

10、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各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展板、墙壁等场所,采取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张贴安全宣传挂图、警示标语等形式,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11、要加强学生午休管理。有在校午休学生的学校,午休期间要关锁大门,安排教师在学生午休点值班巡逻。对在家午休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午休责任条”的形式与家长协同管理,不留空挡。

12、要加强学生上下学管理。平时要坚持教师护路,严禁不合格车辆和超载车辆接送学生。下雨期间,低年级学生要坚决要求家长接送,确保在上下学路上不出问题。

13、要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要及时排查学生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学生带危险品进校园,对学生拉帮结派、勾结社会人员、男女不正当交往等行为,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是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多发阶段,更要采取有力措施。

14、开展安全事故分析反思活动。要以其他学校发生的事故为鉴,举一反三,通过事故分析会等形式,查找本学校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达到以事故推动工作的目的。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有效的活动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