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欺诈宣传方案十篇

时间:2023-09-10 15:22:14

反欺诈宣传方案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1

一、工作重点

此次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整治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中,隐瞒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以及采取虚假宣传等手段骗取钱财,谋取非法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重点查处恶意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行为、合同欺诈行为、虚假违规促销行为、特许加盟欺诈行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二、工作任务

(一)整治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行为。加大查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药品、医疗服务、美容服务、食品、化妆品、农资等商品和服务的虚假宣传和广告的违法行为力度;严厉打击金融咨询、职业介绍、婚姻介绍、房产交易、出国留学等中介领域的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行为;要结合县局部署的重点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顶风作案、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

(二)打击合同欺诈行为。重点打击打着新科技招牌、虚假信息诱骗对方签订加工、销售合同和设置合同条款陷阱骗取钱财的合同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商品房买卖中的伪造合同、虚构主体资格、虚构合同标的物、不实信息、隐瞒事实真相,误导购房者签订有损购房者合法权益的合同;变更合同示范文本,加入不平等、不公正、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格式条款等违法行为。

(三)规范企业促销行为。加强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监管,重点查处虚假打折、虚假促销以及在促销活动中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经营活动的监管,严厉查处各类假借“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名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促销行为。

(四)查禁特许加盟欺诈。从严查处各类形式的虚构或夸大特许加盟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的违法行为;禁止和查处特许人披露信息不完整、不规范、无风险提示,或者故意夸大投资回报的行为。

(五)严厉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保持对假冒、仿冒、傍名牌、销售不合格商品违法行为的严打态势,加大政企联手打假力度,加强市场巡查执法,及时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建材、农资、家电、汽车及配件、化妆品等涉及侵犯名优企业合法权益、涉及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涉及损害“三农”利益的违法案件。

三、工作步骤

开展“反欺诈、树诚信”专项执法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月*日-*月*日)准备部署。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协调小组,组织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月*日-*月*日)集中检查。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有关市场、行业进行集中检查,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锁定查处的重点违法行为和重点经营户。

第三阶段(*月*日-*月*日)依法查处。各单位要根据违法情节,区别不同情况,依法进行处理。对情节轻微、主观欺诈不明显且积极改正的,以教育、警告为主。对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依法立案查处。

第四阶段(*月*日-*月*日)建制总结。各单位要建全反欺诈执法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完善与商务、质监、物价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管机制,不断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一套内联外合、上下联动的长效反欺诈执法工作机制。并于*年*月*日前将专项行动总结连同专项行动统计表上报县局公平交易分局。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反欺诈、树诚信”专项执法,是工商机关依托职能,服务“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和谐市场秩序的具体举措,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广大企业和群众期盼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开展“反欺诈、树诚信”专项执法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开展反欺诈树诚信专项执法行动的领导,县局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副局长*为组长,公平交易分局、商标广告合同股、消保股和各所(分局)负责人为成员。各单位要成立专班,制定具体行动计划,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三)严肃查处案件。各单位要加大对辖区各类市场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突破一批案件。对多人联名举报或被两次举报的线索,要列入重点查办案件,限时结案;对媒体披露的案件线索,由县局列入重点督办案件,从快查处并予以曝光。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及时向上级工商机关报告。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2

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严厉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现就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保险欺诈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利益、侵蚀了保险机构效益,而且间接推高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价格,损害了行业形象,破坏了市场秩序,动摇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保险行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保监会历来重视反保险欺诈工作,成立了反保险欺诈的专门组织机构,探索建立了反保险欺诈的制度机制,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将防范欺诈风险纳入风险防控体系,并通过开展打击“假机构、假保单、假赔案”、配合公安机关“破案会战”打击保险诈骗等专项行动,初步遏制了保险欺诈案件高发的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又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全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全面推进反欺诈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以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为目标,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机制为保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预防和处置保险欺诈行为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健全长效机制与短期重点惩治并重;坚持内部管控与外部监管双管齐下;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配合;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

(三)目标任务。构建一个“政府主导、执法联动、公司为主、行业协作”四位一体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犯罪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三、健全反保险欺诈制度体系

(一)健全反欺诈组织体系。各保监局应指定内设处室负责反欺诈工作。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在总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定内设机构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各省级分支机构应设立反欺诈岗位。行业协会应建立反欺诈专业委员会。

(二)完善反欺诈技术规范。保监会组织行业制定出台反保险欺诈指引,统一反欺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行业协会指导建立欺诈风险警戒线标准和关键指标。

(三)建立欺诈风险报告和通报制度。保险机构应定期分析、评估欺诈风险,并向监管部门报送欺诈风险年度报告。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通报欺诈案件、风险信息。

四、严厉打击各类保险欺诈行为

全行业应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各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欺诈案件调查和协查制度,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做好案件查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案件移送制度。重点打击以下三类欺诈行为:

(一)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类欺诈行为。包括:非法设立保险公司、非法设立保险中介机构,设立虚假的保险机构网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设立微博、发送短信开展业务,非法开展商业保险业务、非法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以及销售境外保险公司保单等行为。

(三)保险合同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销售非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的保单、假冒保险公司名义制售假保单、伪造或变造保险公司单证或印章等材料欺骗消费者,以及利用保险单证、以高息为诱饵的非法集资等行为。

五、提高欺诈风险管理能力

(一)将反欺诈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制定与业务种类、规模以及性质相适应的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机构应加强反欺诈工作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强化内控执行力。

(二)增强公司治理层面的责任意识。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管理责任,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提高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意识。

(三)防范交易对手欺诈风险。保险机构应审慎选择中介业务合作对象或第三方外包服务商,重点关注交易对手的合法资质、财务状况、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规定等。

六、强化反保险欺诈监管机制

(一)开展反欺诈检查。各级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保险机构反欺诈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增强欺诈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做好欺诈风险监测和预警。各级监管机构应监测行业欺诈风险状况,开展欺诈风险预警,及时披露欺诈风险。

(三)加强欺诈风险的后续跟踪管理。各级监管机构应依法责令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保险机构限期整改,督促保险机构完善反欺诈工作机制。

七、建立行业反欺诈合作平台

(一)研究开发反欺诈信息系统。各保险公司应为欺诈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提供欺诈风险信息,以满足内部管理、监管报告、信息披露和行业共享的要求。

(二)建立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行业协会应组织搭建反欺诈信息平台,指导行业建立反欺诈数据库,开展欺诈风险信息共享。各保险机构为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三)建立反欺诈专项资金。行业协会应为打击欺诈活动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打击保险欺诈犯罪为目的的欺诈风险管理、举报奖励、专业培训、警示宣传以及反欺诈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八、完善反保险欺诈协作配合机制

(一)强化联合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应健全与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移交、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联合督办机制。探索建立与医疗卫生部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保险骗赔案件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信息互通。各级监管机构应完善与司法及公安、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的案件信息和执法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训。

(三)完善法律体系。保监会应会同有关部委推动立法、司法机关完善惩治保险欺诈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明确保险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规范。

九、加强研究、交流与宣传教育

(一)加强理论研究。保险学会、行业协会应加强欺诈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探索适合行业发展实际的经验和规律。

(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监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框架体系,加强与国际反保险欺诈组织的沟通联络,在跨境委托调查、提供司法协助、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反欺诈合作,形成打击跨境保险欺诈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各单位应组织开展反保险欺诈的专题教育和公益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反欺诈意识和能力。

十、构建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反保险欺诈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纳入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加大反欺诈的资源投入,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3

关键词:保险欺诈;信息不对称;诚信;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14-02

一、保险欺诈的概念

民法学者认为,欺诈是以有意使人产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行为。因受欺诈而为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制造假相、掩盖真相,致使对方陷于错误而为的法律行为。刑法学者一般认为,欺诈而构成的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法律辞典》把欺诈定义为:故意欺骗他人,使他人陷入错误并基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二、保险欺诈的成因分析

1.经济原因。(1)保险价值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可移动性。保险活动的一显著特点是保险标的与保险公司分离,这种分离使保险人难以控制、掌握、了解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于是标的价值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及可移动性将导致整个保险活动中潜伏着欺诈的内容,为保险欺诈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2)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衡量的人为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衡量的人为性。保险事故发生后,需要对保险标的损失进行估计和测定。但是,要客观、公正、准确地确定财产的实际损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造成财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造成被保险车辆的部分毁损,对毁损的零件是修理还是更换,如何避免被保险人利用保险事故之机对没有发生损坏的旧零件换成新的,发生火灾后,究竟有多少被保险的财产被烧毁。在这些情节上,都为投保人、被保险人进行保险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

2.社会原因。(1)社会道德意识的变化,是保险欺诈产生的根本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更大,个体与群体更加隔离,这使有些人丧失了社会道德意识,他们不愿为社会整体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不能容忍自身生活享乐的微小损失。这种自私与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对于安全的渴求,就使得现代人试图通过保险转移各种风险,并提高索赔金额,以满足个人需要和欲望。这种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是保险欺诈产生的理想温床,也是保险欺诈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2)社会对保险欺诈者的宽恕或怂恿心态。虽然严重的保险欺诈行为也可以构成犯罪,但是,同其他犯罪行为相比较,保险欺诈犯罪多属于非暴力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也较少,其侵害的客体又是财力十分强大的保险公司,正如一个小孩打了大人一下通常不被追究一样,对于非暴力性保险欺诈行为,除了保险公司以外,人们一般是不会介意的,尤其是对国有的保险公司而言,保险欺诈行为更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种对保险欺诈行为的宽恕或怂恿心态,刺激了保险欺诈行为的频繁发生。(3)司法机关对保险欺诈打击不力。由于中国法律对保险欺诈的处理侧重于保险人解除保险合同的方式,保险诈骗分子实施保险诈骗行为后,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察觉,或者保险公司没有确凿证据认定是故意欺诈时,往往从重合同讲信用的角度出发直接赔付,一般也不会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保险公司有证据证明要保人有欺诈行为,以至影响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时,一般采取解除合同的方式拒赔;而这时保险公司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往往认为没有骗到钱不构成保险诈骗犯罪,也就不会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处理方法显然仅仅限于静态的不增加行为人任何负担的处理,而没有规定一系列的外加的惩罚性违约责任。

3.保险公司内部的原因。(1)保险合同条款的局限性或疏漏。保险合同条款一般是由保险公司事先拟定的,并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保险公司在制定保险条款时会尽力避免保险欺诈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在保险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使得保险合同条款很难约束所有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很难估计被保险人可能提出的种种索赔要求。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疏漏,容易为保险欺诈提供可乘之机。(2)保险公司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对欺诈者处理过于宽松,承保、理赔程序没有完全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使保险诈骗者有机可乘:虽然借保险谋财的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形形的骗取保险金的案件时有发生,但除有命案的罪犯外,大都没有被追究骗取保险金的刑事责任,对案件的行为人,保险公司只是以拒绝赔偿或追回赔款了事,很少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保险谋财者的恶习膨胀;监督检查不力,威慑力量不强,甚至存在对保险业内部业务员内外勾结、合谋作假骗取赔款的行为姑息迁就,等等。保险内部制度的不健全、保险监督管理的不科学等,必然导致借保险谋财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3)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也是保险欺诈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人队伍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人文化水平实在太低。如果保险从业人员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很容易给欺诈者以可乘之机;更为恶劣的是,个别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同欺诈者内外勾结,共同骗取保险金。一项对上海市保险人的研究显示,保险人中,待业及下岗人员占91%,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0%。如此低水平的保险人很难把握住防保险欺诈关。

三、保险欺诈的对策

1.提高人们对保险欺诈危害性的认识。从表面上看,保险公司是保险欺诈的真正受害者,也是唯一的受害者,其实不然。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普通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欺诈的危害性都是十分巨大的。从最终的危害结果来看,广大的保户是保险欺诈的最终受害者。因此,除保险公司外,社会各部门都应加强对保险欺诈危害性的宣传,使社会公众都能充分认识到保险欺诈的危害性,认识到保险欺诈对广大保户利益的侵害,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反保险欺诈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保险欺诈的战斗力,才能使保险欺诈者不能为所欲为。如果我们对保险欺诈行为听之任之,采取宽恕、怂恿的态度,就很难有效预防和遏止保险欺诈行为的蔓延。

2.引导消费者对保险欺诈危害性进行正确认识。中国在普及保险反欺诈知识及提示保险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方面所做的工作,可谓乏善可陈。社会之所以对保险欺诈不是深恶痛绝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姿态,是由于人们误认为交了保险费就应该获得赔偿。保险欺诈无疑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为了避免自身的经营风险,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欺诈赔款最终会通过提高保险费率的形式分摊到所有消费该险种的保险消费者身上,保险公司只能将损失转嫁给广大的保户。这意味着保险欺诈本质上损害的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利益而是损害众多诚实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当前应加强保险欺诈危害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反对保险欺诈的氛围。可以考虑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反欺诈宣传,向公众阐明保险欺诈的危害性等,鼓励检举和揭发保险欺诈事件,通过途径争取社会各界对保险反欺诈工作的支持。

3.加大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尽管刑法上明确规定了保险欺诈所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涉嫌人员都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尤其是涉及较小金额的保险欺诈,往往都是不了了之。对保险欺诈打击不力,不仅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助长了其他投保人、被保险人的犯罪欲望。加大对保险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能有效预防和制止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4.强调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法中的重要地位。诚实信用是中国一切民事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民事活动仅用此原则来规范是不够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保险合同要遵循最大诚信原则。保险是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活动,保险合同关系即属于民商事法律关系,自然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活动中对当事人诚信的要求要比一般民事活动更为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

5.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保险公司是保险欺诈的直接受害者,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是有效预防和制止保险欺诈的重要环节。为此,保险公司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员工反保险欺诈的素质,不给保险欺诈分子以可乘之机。其次,保险公司应杜绝内外勾结骗赔事件的发生。最后,完善保险条款,剔除欺诈责任。

6.加强反保险欺诈同业合作。在保险欺诈案中,危险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欺诈惯犯,他们的欺诈行为都经过精心策划,其手段狡猾、隐蔽,不易被发现,而且一般利用不同的保险公司作为连续作案的对象。我认为,同业合作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保险企业客户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并建立健全行业的保险赔案资料库和保险赔款公布制度,这样既能防止重复保险又能防止欺诈者的连续作案;二是在保险业界建立一个保险欺诈者黑名单公布制度,对保险欺诈者公布于整个行业甚至社会,既能防止欺诈者进行继续欺诈,又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反保险欺诈的威慑力;三是整个行业联合起来打击包括小额欺诈在内的一切保险欺诈行为。

7.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的反保险欺诈机构。建立全国性的专门反保险欺诈机构,进行保险欺诈案例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形成一个大的赔偿信息库网络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库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掌握保险欺诈动向、洞察保险欺诈手法,发现保险业务中的疏漏之处,帮助保险公司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核保和核赔水平,还可以通过对保险欺诈案件的分析和总结,有针对性地加强核保核赔人员反欺诈的特别训练,提高对保险欺诈的识别率,对防止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法律辞典[K].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80.

[2]李秀芬,保险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2001,(1).

[3]李虹,孙蓉.美国新墨西哥州保险反欺诈机构及启示[J].中国保险,2006,(12).

[4]杨林.打击保险欺诈是一种原则[N].中国保险报,2006.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4

商贸活动中的商业欺诈行为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

通过专项行动实行打防并举,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惩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商业欺诈活动的强大威慑力,遏制商业欺诈泛滥的势头。

结合专项行动完善打击商业欺诈的地方性法规,实现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倡导诚信兴商、守法经营的社会风尚,提高企业、消费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反商业欺诈长效机制。

二、工作重点

打击商业欺诈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整治和打击6类商业欺诈行为: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商业零售企业骗取供货商货款,或者恶意破产逃废债务行为;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虚构或夸大特许经营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或以联营、合伙经营为名进行欺骗的行为;对外贸易领域中各类以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资金和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领域中虚构项目、虚假广告和招商信息、无证经营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三、工作任务

(一)整治商业零售企业的不规范促销行为。省商务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物价局依法管理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查处不正当促销行为,维护和规范商业零售业公平竞争秩序。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的行业管理,加强监督和检查,对本地区不规范促销行为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引导商业零售企业依法促销;价格主管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构优惠折扣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税务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中的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从事欺骗性有奖销售、巨奖销售、销售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掺假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商品采取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进行查处并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商业零售企业的促销宣传行为;质监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无标准生产销售、不按标准标注和短斤少两等问题进行查处。

(二)整治商业零售企业骗取供货商货款的欺诈行为。省商务厅要会同省公安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依法查处商业零售企业骗取供货商货款的欺诈行为,促进商业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工商部门要依法对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行为进行查处,研究建立企业异常变更工商登记事项的预警机制,尤其是对重点监控企业加强监管,发现问题依法及时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以美容美发业为突破口,整治服务业中存在的商业欺诈行为。各级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商务部令第19号)和国家有关标准,在其行政区域内对美容美发业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要会同工商部门加强对美容美发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检查,督促经营者落实产品进货查验等制度;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美容美发业广告宣传和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对虚假广告和涉嫌不正当竞争的,依法予以查处。同时要加强美容美发店内商品的监管,适时美容美发店内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的商品予以曝光,清除出市场并查清生产源头和进货渠道;质监部门要依据有关部门移送的生产源头情况进行彻底追查,依法追究质量及制假责任;价格主管部门要对美容美发店虚构原价、促销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从比较等价格欺诈行为进行查处。

(四)整治和打击商业特许经营中的欺诈行为。各级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商务部令第25号)对其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部门对本地区特许经营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特许人、被特许人特许经营合同备案制度和信用档案,确定重点监控行业和企业;工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特许经营广告的管理,对特许人披露信息不完整、不规范,没有任何风险提示,或故意夸大投资回报的广告进行清理,对利用展会进行商业欺诈的参展企业,工商行政部门要予以查处;公安机关要对涉嫌诈骗的特许经营企业立案侦查。推动出台《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五)整治和打击对外贸易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监、检验检疫、外汇等部门要在外贸领域发挥各自监管职能,加强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发现欺诈线索的部门要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制止欺诈行为。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打击虚假出口、低报瞒报价格、虚开出口发票和骗退税等行为。积极推进外贸信用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

(六)整治和打击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商务、工商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严厉打击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中虚假劳务、工程和招商信息,欺骗劳务人员、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签订虚假合同以骗取钱财的行为;依法查处无资质、超范围经营行为。省商务厅、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派劳务经营公司的业务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依法查处和取缔非法从事外派劳务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境外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商务部门要会同建设部门对拥有建筑资质的企业在境外开展承包工程业务中的欺诈行为进行查处;公安机关要对涉嫌利用外派劳务、境外工程和境外投资等信息进行诈骗的行为立案侦查。

四、治本措施

(一)完善法规,强化监管。要针对商业欺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敛财、骗取银行贷款、骗取供货商货款等欺诈行为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有针对性的规范性文件,堵塞法律和制度漏洞。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的衔接配合,整合监管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和反欺诈预警机制,在省商务厅网页上对商贸活动欺诈行为查处信息进行公开披露,完善商贸企业的准入退出机制。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各种诚信创建活动。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在已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和“百城万店重诚信”、“诚信纳税”、“守合同重信用”等各类诚信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诚信兴商”的新形式、新路子。二是开展企业信用培训教育。加大企业信用培训教育力度,督促和引导企业自觉守法经营,诚信立业,促进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内部信用管理,形成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大力推动行业信用建设。要选择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引导行业协会通过制订行业信用公约开展信用信息服务和“守合同重信用”公示活动,建立督查指导制度等方式推进行业信用建设,服务会员企业。四是加强诚信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今年9月,结合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省市主要新闻单位要对各地开展“诚信兴商”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守信光荣得利,失信可耻受罚”的社会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把其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二)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涉及跨区域的打击商业欺诈工作,各地之间要协调联动。

(三)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省商务厅统一组织协调打击商贸领域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宣传、发展改革、公安、劳动保障、建设、税务、工商、质监、检验检疫、物价、海关、外汇等部门参与,按照各自职责承担相应工作。成立四川省打击商贸领域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省商务厅贾壮苗副厅长担任,各相关参与部门为副组长或成员单位。工作小组下设5个组,负责相应的专项整治工作:综合组设在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负责信息资料汇总和协调工作;专业1组设在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负责整治商业零售企业商业欺诈行为;专业2组设在省商务厅商改处,负责整治服务业和特许经营的商业欺诈行为;专业3组设在省商务厅外贸处,负责整治外贸领域中的商业欺诈行为;专业4组设在省商务厅外经处,负责整治外经合作领域中的商业欺诈行为。各市(州)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的专项行动。

(四)充分发动群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方便群众举报,曝光典型案例,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和发挥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识假防骗的能力,使欺诈者寸步难行。

六、实施步骤

专项行动从20*年7月开始,为期一年,分3个阶段实施:

动员部署阶段(20*年7月),建立工作机制,印发行动方案,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

组织实施阶段(20*年8月—20*年4月),按照本《方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组织实施。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5

一、工作重点

打击商业欺诈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整治和打击六类商业欺诈行为: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商业零售企业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行为;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虚构或夸大特许经营品牌、骗取加盟费行为;对外贸易领域中各类以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资金和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领域中虚构项目、虚假广告和招商信息、无证经营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二、工作任务

(一)整治商业零售企业的不规范促销行为。商务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查处不正当促销行为,维护和规范商业零售行业公平竞争秩序。商务主管部门对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进行行业管理,加强监督和检查,对本地区不规范促销行为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引导商业零售企业开展适当的促销活动。价格主管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税务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活动中的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从事欺骗性有奖销售、巨奖销售,在促销活动中销售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掺假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在促销活动中采用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进行查处,并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商业零售企业的促销宣传行为。

(二)整治商业零售企业超期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的欺诈行为。商务部要会同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有关规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预防、查处商业零售企业超过合同期限占压或骗取供应商货款的欺诈行为,促进商业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商务主管部门要对商业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进货交易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对本地区商业零售企业占压供应商货款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向社会公告长期占压供应商货款涉及户数众多、数额巨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名单,确定重点监控企业。工商部门要依法对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行为进行查处,研究建立企业异常变更工商登记事项的预警机制,尤其是对重点监控企业加强监管,发现问题依法及时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以美容美发业为突破口,整治服务业中存在的欺诈行为。商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行业管理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对美容美发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经营者落实产品进货查验等制度。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美容美发业广告宣传和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对虚假广告和涉嫌不正当竞争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要加强美容美发店内商品的监管,实时美容美发店内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的商品予以曝光,问题严重的坚决清除出市场,并查清进货渠道;质检部门按照有关部门移送的生产源头情况进行彻底追查,依法追究质量及制假责任;价格主管部门要对美容美发店虚构原价、促销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从比较等价格欺诈行为进行查处。

(四)整治和打击商业特许经营中的欺诈行为。商务部门要开展对本地区特许经营发展情况的摸底调查,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企业。工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特许经营广告的管理,对特许人披露信息不完整、不规范,没有任何风险提示,或故意夸大投资回报的广告进行清理。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部门加强对特许经营展会活动的规范管理,对利用展会进行商业欺诈的参展企业,工商行政部门要予以查处。公安机关要对涉嫌诈骗的特许经营企业立案侦查。推动出台《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五)整治和打击对外贸易领域的商业欺诈行为。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等部门要在外贸领域发挥各自监管职能,加强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发现欺诈线索的部门要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制止欺诈行为。积极推进对外贸易信用体系建设。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税务、海关等部门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出口发票管理的措施,整治虚假出口、低报瞒报价格和低开虚开出口发票的行为。

(六)整治和打击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欺诈行为。商务、工商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严厉打击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中虚假劳务、工程和招商信息,欺骗劳务人员、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签订虚假合同以骗取钱财的行为;打击无资质、超范围经营行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开展境外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商务部门要会同建设部门对拥有建筑资质的企业在境外开展承包工程业务中的欺诈行为进行查处。外汇、海关部门要对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违反外汇、海关管理规定的欺诈行为进行查处。公安机关要对涉嫌利用虚假外派劳务、境外工程和境外投资等信息进行诈骗的行为立案侦查。

三、治本措施

(一)完善法规,强化监管。要针对商业欺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敛财、骗取银行贷款、占压骗取供货商货款等欺诈行为,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制订、修订法律法规,堵塞法律和制度漏洞。各地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涉嫌商业欺诈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及早发现、准确定性、依法严厉查处,彻底消除社会隐患。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依据有关法规,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的衔接配合,整合监管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和反欺诈预警机制,完善商贸企业的准入退出机制。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各种诚信创建活动。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在已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和“百城万店重诚信”、“诚信纳税”、“守合同重信用”等各类诚信创建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入开展“诚信兴商”主题创建活动的新形式、新路子。二是开展企业信用培训教育。加大企业信用培训教育力度,督促和引导企业自觉守法经营,诚信立业,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形成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大力推动行业信用建设。要选择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引导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信用公约,开展信用信息服务和“守合同重信用”公示活动,建立督查指导制度等方式推进行业信用建设,服务会员企业。四是加强诚信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今年9月,结合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要对各地开展“诚信兴商”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守信光荣得利,失信可耻受罚”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二)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涉及跨区域的打击商业欺诈工作,各地区之间要协调联动。

(三)建立部际沟通协调机制。商务部统一组织协调打击商贸活动中欺诈行为专项行动,宣传、发展改革、公安、劳动保障、建设、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等部门参与,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会议、简报、督查、报告等工作制度,按照各自职责承担相应工作。参加部际沟通协调机制的部门,要确定专项行动的负责人和联络员。

(四)充分发动群众,营造商业欺诈无处藏身的社会环境。普及防骗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欺诈的警惕性;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对欺诈行为露头就打,使其难以为害;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揭露骗术骗局,曝光典型案例,使群众放心,欺诈者寸步难行。

五、工作安排

从*5年5月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动员部署阶段(*5年5月一*5年6月),召开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制定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工作。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6

一、商品房具有商品属性

在确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称商品的含义时,我们往往习惯采用衣食住行的生活标准,从而将商品房排斥在商品之外。然而,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最重要属性,商品房虽不是动产,但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旦依法进入流通领域,自应视为商品。

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开发商损害购房者权益时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规则,这是商品房概念之争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被习惯地称为双倍赔偿规则,司法解释则表述为“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两者虽然表述存在差别,但均属于惩罚性赔偿。需注意的是,司法解释未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其制定依据,这就使得司法解释所定惩罚性赔偿可实质性避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所称“双倍赔偿”规则的僵化适用,从而赋予法官根据案情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的自由裁量权。惩罚性赔偿以开发商销售商品房时存在欺诈作为适用前提,即开发商必须具有明知或应知的主观态度,且在客观上采取了隐瞒事实真相或故意告知虚假事实的行为,才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规定了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三类情况:

首先,开发商故意处置购房者权利的欺诈行为。如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或者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未经购房人许可抵押他人房屋产权,显然构成欺诈,但“一房二卖”是否构成欺诈则应具体分析。开发商与购房者达成退房协议并办理完毕退房手续后再行出售房屋,一般不构成“一房二卖”;在未与购房者签订退房协议或未办理完毕退房手续前,若开发商再行销售已签约出售的房屋,则构成欺诈性的“一房二卖”。虚卖车位是“一物二卖”的特殊形态。如开发商将地下车位出售给购房者后,又将地下车位计入公摊面积向购房者分摊费用,开发商则在保留车位产权的同时,甚至会以车位产权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这种虚卖车位行为虚构了购房者取得车位产权的假象,从购房者处骗取了两笔款项,应认定构成欺诈。所以,“一房二卖”是否构成欺诈不应绝对化。

其次,开发商违反商品房商销性的欺诈。商品房的商销性是指房屋具有依法可以销售性质。我国现行法律对商品房开发销售实施严格的审核制度,应推定开发商明知上述审核制度的严格规定。如果开发商尚未取得但声称取得了房屋销售必备手续的,即构成销售商品房上欺诈行为。司法解释第九条采取不完全列举方式规定了开发商违反商销性的三种情况,即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第三,商品房面积过度缩水时亦可有限制适用惩罚性赔偿。根据司法解释,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出卖人返还买受人,面积误差比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双倍返还买受人。

三、其他情形下的法律适用

广告宣传资料内容不实曾引起较多的商品房买卖纠纷,但广告宣传资料不实是否得认定构成欺诈,须结合个案情况做判断,不宜一概认定或否定构成欺诈。在法理上,无论商业广告或宣传资料是否构成要约,一旦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房屋买卖协议,开发商制作且购房者信赖的广告及宣传资料即构成房屋买卖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开发商制作、虚假广告宣传资料,亦可能因其所销售商品房不符合商销性或适应性而被认定欺诈。例如开发商称楼前建造一座3000平方米花园,但隐瞒了开发商并未取得该花园占地使用权的事实,即可构成欺诈。如果开发商依法拥有该花园占地的使用权,但在消费者入住后即申请在花园所在处所建造新楼,或将该花园占地转让他人以建造楼房,则构成违约而非欺诈。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7

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关于继续做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治理工作的通知》(XXX【2018】7号)等文件的要求,我X认真开展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专项治理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XX人次,执法车辆XX台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XX家次,下发责令整改XX份,发放监督意见书XX份,立案XX件,结案XX件,处罚款XX万元。

1.加大力度,对经营企业进行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不具备经营资质、产品标签标识、宣传材料未经批准声称保健功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含有虚假宣传功效等违法行为。对保健食品,重点查对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不一致,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违法行为。对检查发现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严处罚。所有检查和处罚结果均向社会公开。

2.突出重点,对非实体店经营单位认真排查

重点检查通过电视宣传、电话营销、会议营销、网络营销等方式销售食品或保健食品单位的经营许可资质,以及超范围经营、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欺骗、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对检查发现产品标签标识、宣传中含有虚假宣传功效的,责令下线并召回相关产品,按照管理职责进行处理。对未履行管理责任的电视台、报刊、互联网交易平台、宾馆、会场等第三方平台运营商依法进行处理。

3.加强宣传,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积极组织认真开展了防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科普宣传活动,以“防范欺诈虚假宣传,维护自身消费权益”主题,采取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通过LED显示屏、悬挂横幅、广播宣传、微信网络、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播放小视频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的科普舆论氛围,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达到了满意的社会较果。本次宣传共动车辆XX车次,人员XX余人次,接受咨询XX余人,悬挂宣传标语XX幅,发放宣传资料XX余份。

4.加大了抽检力度:

专项活动以来,年初制定了专项抽检方案,共抽检保健食品XX批次,已抽检XX批次,抽检结果均合格,此项工作还在继续。

二、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保健食品准入门槛低,因此大部分从业人员不懂或很少懂保健食品基本常识,辨别产品真假及违法标示的的能力有限;不了解当前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没有安全责任意识。

2.企业自律性差、缺乏诚信意识。有些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不顾消费者使用安全,盲目推荐保健食品、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

3.索证索票制度执行难,产品购进把关不严。不法分子为获得暴利,制售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违法添加药物、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产品违法标示、夸大宣传等现象层出不穷。经营企业在购进产品时由于品种多,渠道杂,数量少,人员不足等原因,往往疏于查验供应商资质、或者直接通过电话或网络购进产品,未严格实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购进非法产品,又无法追踪违法产品的源头和去向。

4.广告宣传和销售模式存在风险。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以及销售人员的宣传等导向性强、直观等特点,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还采取健康讲座、免费体检或义诊、会员制直销等方式,有的甚至与老年协会或老年服务机构合作,扩大目标人群,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宣传保健食品疗效,甚至不惜伪造理论或者擅自更改标签、说明书,混淆、炒作、捏造新理论、新概念等,误导消费者。此外,由于讲座时间一般在清晨,时间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异地取证困难,查处更困难,消费者上当受骗的金额大,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5.保健食品定期清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大型的超市、商场这块做得稍好些,小型店子过期礼品盒和保健酒时有过期现象。

三、下步工作建议

1.加大对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宣传材料监督检查,重点查处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含有虚假宣传功效等违法行为。

2.继续加大对保健食品快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支撑的能力。

3.加大对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查处不按食品安全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按要求购进食品查验记录的行为。

4.加大宣传引导。联合新闻媒体和行业组织,利用权威渠道和媒介,扩大食品、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提升企业知法知标、守法经营的自觉能力。广泛开展保健食品常识的科普宣传,增加消费者健康养生常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保健食品的辨识和认知能力,指导消费者科学选购。

食品保健食品欺诈虚假宣传整治专项工作总结

按照工作安排,现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食品保健食品欺诈虚假宣传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是制发《哈尔滨市政府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省相关九部门联合下发的工作要求和文件,哈尔滨市政府食安办分别予以转发并根据国家、省文件要求制发了《哈尔滨市政府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市政府食安办及时将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下发到各区县市及相关成员单位,要求全市各职能部门按照工作要求,认真抓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工作专项整治工作。

二是建立专项整治领导机构负责推进工作。成立了哈尔滨市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便于工作联系,各区县市参照市领导小组成员模式,相继组建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做到了工作衔接有序,推进流畅。

三是按照工作要求形成系列制度。建立信息制度。同时实施了“三表三台账制度”,定期报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地推动了工作开展。各区县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二)多策并举,共治推进。

一是加强工作督办。组织全市督导检查工作,实行机关处室对口包区县市工作。组织了保健食品企业约谈工作座谈会,约谈企业17家,要求企业依法经营。

二是实施会议推进。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共召开联系工作会议5次,全面部署工作,阶段性听取工作进展。

三是建立沟通平台。哈尔滨市在整合监管数据基础上,构建了哈尔滨市食药监管智慧云平台,通过平台数据,畅通了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几级监管网络的构建和信息传输。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印制了《食品安全法》、《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中涉及保健食品法律法规、打击非法会销方面的宣传资料4万份,下发到各区县市食安办、市场局,张贴到大型商超、宾馆、药店等重点部位。

五是注重专栏信息建设。在市食药监管局网站建立了“专项整治工作专栏”,全市共治理专项工作信息137期。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哈尔滨市食品保健食品欺诈与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广告信息2篇。

(三)狠抓重点,大案突破。

一是实现全覆盖监管。要求监管覆盖面,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检查人员3326人次,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经营主体店5232户,同时对哈市辖区内的3586家药店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对173家经营主体下达了责令整改。特别是组织开展了一次全覆盖式专项集中检查行动,全市监管检查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二是实行全方位管控。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处罚力度。指导检查各播出机构认真履行广告责任,严格落实广告承接制度和播出三审制度,强化业务人员学习,健全广告各环节规章制度。对在播广告进行全面检查,全面停播保健品、保健食品、医疗资讯等类广告,待认定无误后,再行播发。对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呼兰区广播电视台、依兰县广播电视台等8媒体落实广告三审制度情况进行了抽查。同时,利用微信平台和通信联络,随时就虚假违法广告集中整治工作交换意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进行重点约谈。专项整治期间共约谈责任人6人次,停播违规广告200余条次。同时加大公益广告播发力度,播出各类公益广告4万余条次。从源头管控,坚决杜绝虚假违法广告。

为有效遏制虚假违法广告空间,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从源头上切断违法广告的平台,对辖区内三区九县(市)播出机构频道开展集中清理,关停区县45个违规频道,最大限度减少违法虚假广告的播出渠道。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在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中,对声称减肥功能产品、声称辅助降血糖(调节血糖)功能产品、声称缓解体力疲劳(抗疲劳)功能产品、声称增强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产品、声称改善睡眠功能产品、声称辅助降血压(调节血脂)功能产品等重点品种进行监督抽检,共计抽检保健食品41批次,抽检场所覆盖药店、专卖店、商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已全部送往市农科院进行检验。

三是实行大要案突破。首先,加大了广告案件查处工作。全市广告系统共查办有影响的广告食品、保健食品类案件16起。①一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所属广播(97)频率自办服务类节目“中医宝典”,利用健康养生讲座为保健食品违法广告案(处罚0.84万元);②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所属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违法“欧米伽-3”保健食品广告案(处罚0.81万元);③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违法“臧宝保健滋补液”保健食品广告案(处罚10.62万元);④四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所属经济广播违法“阳气肽”保健食品广告案(处罚6万元);⑤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所属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违法“盛芝坊牡蛎片”、“牡蛎活肾素”保健食品广告案(处罚0.918万元),收缴罚没款共计:19.188万元人民币。另外,还立案2起,正在办理之中。违法宣传的广告产品主要有“一杯瘦身汤”(果疏丽人牌轻畅颗粒)、“百善长寿组合”(正源丹)、“生命基础套餐”(乐怡胶囊、生命维他牌多种营养素片、生命益博士益生菌酵素粉)、紫苏子油、阳气肽等都属于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其次,加大了商标侵权案件查处力度。①查处销售假冒“爱莲巧”巧克力违法案件2起,并对2家违法商户做出以每户罚款17.5万元的从重处罚,该案待局案审会审定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②对销售假冒“茅台”、“玉泉和谐清雅”、“五粮液”的违法商家处以1万元罚款的处罚。③为保护好“哈尔滨红肠”这块哈尔滨食品的金字招牌,12月5日,由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食药、城管、国税、公安、商务、知识产权等部门组成4个执法检查组,分别对哈东站、哈西站、哈站周边、中央大街商圈等红肠经销商户较为集中区域进行了执法检查。共检查红肠经销商户39家,查出了牌匾与注册名称不一致、没有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流通许可过期、没有办理税务登记、计量器具未经强制检定、未明码标价等问题,执法人员依据职能,现场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

四是加强督导和科普宣传工作。市食药监管局深入区县进行督导,联合区县市场局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检查。为做好整治宣传,市食药监管局联合南岗区市场监管局、先锋路街道办事处、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营业部等部门举办了“食安讲堂之保健食品走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针对保健食品非法会销情况进行了宣讲,对参与活动的100多位老年消费者进行了保健食品安全消费讲解提示。新晚报、黑龙江省电视台生活频道帮忙节目、中国网、中国食品报(龙江食宣)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通过整治,全市共检查宾馆245家、酒店244家、专营店26家、社区培训室29家、药品连锁总部31家。出动执法人员1546人次,联系公安、社区共同执法12次,张贴警示标语3377幅,设置宣传栏42个,开展消费警示92次,责令整改22家。

五是强化质量管理,培育食品品牌。围绕哈尔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加大食品品牌扶持力度。开展质量提升企业行活动。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和专家,深入五常市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食品生产企业实地考察,现场解决问题20余项,就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40余条合理性建议。开展食品企业安全专项培训。市食药监管局组织全市食品相关产品企业法人代表、质量负责人共150人培训,促进企业依法落实食品安全质量主体责任。开展免费检验检测服务活动。市农委联合国家移动实验室研究发展与评价中心,组成检验检测服务小组,免费对蔬菜等农作物“测土配方”,对土地的肥力、酸碱性、微生物等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种植有机蔬菜所需肥料的科学用量,从源头预防和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食品、保健食品宣传工作方面的专职监管人员少。

二是对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及欺诈宣传方面的监管环节责任仍需清晰界定。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急需补充人员和检验检测技术。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及欺诈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名牌食品违法行为,不断净化该市食品安全环境。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提升工作,通过加强食品企业质量负责人培训工作,强化食品企业自身质量提升,培育和扶植本地食品名牌企业和产品。

三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平面媒体及网络宣传,提升食品安全科普知晓率,让市民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是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和综合治理,完善制度措施,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五是加强社会共治,让全社会都参加到共同治理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欺诈工作中来,净化哈尔滨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市民食品安全。

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情况汇报

省政府食安办:

为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口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营销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2017年8月份,黑龙江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会同工信委、公安厅、商务厅等9部门制定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实施方案》,决定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30日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9月份,黑河市政府食安办会同8个部门制定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明确了具体职责和分工。现就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整治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周密部署,上下联动,协同作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5日,全市共出动监管人员2650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5165家,检查商超、集贸市场、批发零售市场等各类销售场所265个,检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36户,发现问题企业22户,下达责令整改22个,现已整改完毕,有效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主要工作措施

第一、全面排查,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企业守法诚信意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部署对辖区内监管对象进行全面排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基层监管机构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信息,对涉及养生、体验店进行重点排查,将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可能涉及会议营销的宾馆、酒店、影院等场所签订责任书,监管人员向其发放明白纸,明确其职责及涉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可能承担的连带责任,有效排除了欺诈和虚假宣传存在的问题隐患。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家。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26家。市市场监督局重点对广告者进行排查,制定整治行动方案,召开虚假违法广告整治专项行动动员会及全系统专项行动调度会,广泛宣传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治理行动,有效规范了媒体广告行为。

第二、精准摸排,从严整治。为了稳、准、狠有力打击欺诈和非法会销、虚假宣传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食安办组织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经营重点场所开展拉网式监督检查。在早晨、傍晚、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对摸排的宾馆、写字楼等场所开展突击检查。通过查线索、抓案源,顺藤摸瓜、一查到底。触犯刑律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针对以体验店、讲座等形式存在会议营销风险的经营单位,各地开展了“扫楼行动”,重点对商住楼、居民楼、写字楼和小区临街门店等场所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督局开展了“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违法广告条数违法率、违法广告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三、联合执法,重拳打击。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精密谋划、统一部署,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犯罪行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协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广告监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立联席会议制度,将每月第一周第二个工作日确定为例会日,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同时充分发挥食药监与公安部门食品药品安全保卫支队联合执法办公室作用,重大行动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正面宣传和集中整治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大正面宣传引导。逊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大讲堂及培训,嫩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社区)”活动,制作宣传展板近4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直接参与群众近万人次。利用市局门户网站开设“食品、保健食品整治”专区和专栏,在微信公众号及时整治动态、消费警示,宣传食品、保健食品科普知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醒公众科学选购、理性消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基本摸清了生产经营主体的业态现状,化解消除了一批安全风险隐患,规范提升了一批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一步厘清了各部门监管职责,进一步增强了从业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主体责任意识、诚信守法意识,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只是一个起点。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关于抓好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工作要求,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继续把专项整治行动引向深入。要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素质,对欺诈违法犯罪行为“轻者关门、重则关人”,给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安全、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8

在我国,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范围的日益扩大,保险欺诈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19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仅占2%左右;到199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5%;1994年的比例为6%;到2000年这类案件的比例更是上升到9.1%。保险欺诈行为不仅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已经成为保险人最重要的经营风险之一。

1992年2月,在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对保险欺诈进行了这样的定义:“保险欺诈是一个故意利用保险合约谋取利益的行动,这一行动基于被保险方的不正当的目的”。通俗的说,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

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利益常常是一致的,因而他们的欺诈行为也极为相似,本文将三者作为一个利益整体来讨论。并且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合同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所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受益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主体,区分三者的欺诈行为并无实际意义。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欺诈行为表现

(一)订立合同时的欺诈行为

1.保险事故已经发生,投保人事后投保。这类事件中投保人通常制造虚假凭证或证明材料,修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被保险标的的名称,骗取保险赔款。

1)利用被保险人已经死亡的事实,对死亡的“尸体”进行投保,然后制造伪证以更改被保险人死亡的时间,这种欺诈方式在我国人寿保险理赔实践中,比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更为常见和集中。

2)在意外伤害保险赔案中也曾经有利用现成的残疾征象诈骗保险金的现象。被保险人实际早已经残疾,通过开伪造证明的方式要求赔偿。

3)谎报保险单的有效时间,将保单有效事件提前到保险事故发生之前,这是保险从业人员与投保人勾结后,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即欺诈者谎称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有效,而事实上无效,这是人身保险业务中比较著名的“关门后报告”的欺诈方式,所以保险人在审查保险理赔时要特别注意投保时间和出险时间少于24小时的赔案。

2.投保人在投保时有使灾害事故发生的动机,投保后故意使保险事故发生

在一系列财产保险中,投保人投保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被保险物被损坏,从而得到经济赔偿。这种动机可能是(1)解决家庭财务困难。(2)摆脱企业产品积压而引起的债务或财政困。(3)解决经营不善而引起的财务困难。例如火灾保险中投保人会事先转移有经济价值的财产,再伙同其他人纵火。被保险人财务极为困难是这种欺诈现象的共同特征。

海上保险中,不法商人利用船舶的使用单位向保险公司投保,并设下圈套,造成船舶或货物的损失,进而向保险人索赔。

3.重复保险和超额投保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

重复保险指进行保险欺诈的投保人隐瞒重复保险的实情,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待保险事故发生后,持各保险人签发的保险单进行索赔,以获取多重保险赔款的行为。

在财产保险中,为了防止道德风险,设立了损失补偿原则,其中规定,投保人不能从财产保险事故中取得超过保险事故经济损失之外的利益,所以投保人在事故后只能以实际损失金额为限。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隐瞒了曾经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的事实,然后分别持保单向保险人索赔,索赔的总额就可能超过保险标的的损失,投保人在这一起保险事故中取得了额外的利益,有利可图明显不符合损失补偿原则,如果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重复投保,就是投保人的保险诈骗行为。医疗保险因为具有补偿性质,也会存在重复保险欺诈的现象,例如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参加了学平险,学生家长又单独向保险公司投保同样险种,当发生意外伤害的医疗费用时,家长可能持两份保单分别要求赔偿。由于欺诈者都是蓄谋已久,保险人对重复保险的情况很难发现,欺诈者的成功率较高。

超额保险是保险金额大于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保险。根据保险利益原则,保险金额只能等于或小于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因为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即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只对保户实际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决不提供任何获利机会。财产保险中的超额保险行为是保险欺诈行为。

(二)订立保险合同后及索赔时的欺诈行为

当事人具有不能抵抗诱惑,或者不能承受压力,存有侥幸心理等的特征时,他们在投保后容易参与保险诈骗。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订立合同后的保险欺诈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未发生保险事故,故意声称发生了保险事故。

保户对从未发生的损失提出索赔,也就是伪造保险事故;或者是保户对保险责任范围外的事故制造虚假材料,说是保险事故损失,以此骗取保险金。

2.夸大或扩大保险事故损失范围,骗取保险金。

夸大损失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保险赔偿,故意夸大损失的程度,伪造各种虚假材料,取得更多的保险赔偿。人身意外伤害险中,夸大伤害程度的案件数量达到无法统计的程度,可称作最具中国特色的意外险欺诈方式。在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中,医生以及医院方面并不对保险金的多少承担责任,所以经常有医生为病人夸大病情费用,骗取保险金。而且投保人与医生合伙欺诈的隐蔽性高,保险公司对这一类欺诈案往往很难识破。火灾保险中被保险人灾后夸大自己的损失,如火灾前被外借的昂贵油画,声称是在火灾中损失的。

扩大损失指保险事故发生后,保户为了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故意扩大损失程度,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制止的事件发生。如发生火灾不进行抢救、发现盗窃不及时报警等。

3.不具有索赔资格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要求赔付保险金。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虽然加入了意外伤害保险,但是由于违反了合同中的某项规定,不具备索赔资格,但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试图隐瞒其违反合同规定的情况请求赔偿。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机动车辆附加第三者责任险中,不具有驾驶资格或者酒后开车的司机,发生车祸后,试图隐瞒其真实情况骗赔。

4.转移责任。

在场所责任险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偷换事故发生的地点,达到骗赔的目的;在第三者责任保险中受害人的过错转移到被保险人身上,从而使得保险公司赔付更多的保险金。在场所责任保险该类诈骗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诈骗者对事故现场的真实消息进行了封锁。

5.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故意造成被保险财产损失,骗取保险金。

6.内外勾结进行的保险欺诈行为。

诈骗者伙同医生、律师、保险工作人员、公安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制造伪证明进行欺诈。如投保方伙同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偷换证据,使保险公司作出超过实际损失程度的赔付。投保方串通医疗工作者滥开医疗证明,夸大保险事故损失,或者将医疗费开到被保险人名下,冒名顶替。

能够伪造有效的索赔凭据,是上述五种保险欺诈行为能够实施的重要条件,现在的保险经营中两种伪造单据现象较为常见:1)已经投保的人伪造有关索赔单据进行索赔;2)没有投保的人对整个经营过程中所需单据的伪造,单据内容包括投保单和保险单等等。在人寿保险中,投保人为了便于伪造单据,通常选择在出国旅游休假时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这样选择在所投保保险公司所属国家之外的区域发生保险事故,那么保险公司对于事故的了解程度肯定没有在本国那么透彻,即使想了解情况,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所需费用也不菲。

二、传统的反保险欺诈的方法

(一)加强理赔工作,是防止保险诈骗的最直接方法

针对伪造投保和出险时间以及伪造风险损失或夸大风险损失等的欺诈,在理赔环节中,保险人更多采用了直接的现场查勘和审查索赔申请单的方法:

1、对被保险人的索赔申请进行例行审查。包括索赔的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风险事故是否发生在保险责任期限等等。如果被保险人为法人的情况下,还需要查看被保险人的财务报表及账目,询问被保险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获取基层单位难以获取的信息或资料。

2、进行现场查勘。对保险事故及时进行现场查勘,以确定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否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保险标的是否存在,和测算保险标所受损失的程度。此外,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时有一定范围的,所以保险人必须对造成损失的原因进行检查,以确定发生的事故是否属于承保范围。受损标的与现场残迹一旦被破坏,被保险人就有可能夸大损失范围,隐瞒事实真相,将人为制造的事故伪装成意外事故达到骗取赔款的目的。

3、借助有关部门与专家的力量。比如对于失窃赔案,要求被保险人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索赔时要求被保险人出具公安部门、所在单位或居委会的证明材料,由这些部门起到一定的把关作用。再比如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事件致残后,应向保险公司提供伤残鉴定委员会或治疗医院出具的残废证明等等。对可疑案件还应当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详细询问。

(二)加强投保前的工作,消灭欺诈于萌芽状态

针对超额保险、重复保险的欺诈行为,在展业阶段进行详细调查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同时,伪造投保和出险时间以及伪造风险损失或夸大风险损失等欺诈手段在展业初期进行调查,也可能发现投保方存在欺诈的动机,从而将保险欺诈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1.展业时做好关于保险欺诈的宣传工作

要通过广大新闻媒介及其它途径加强对保险欺诈危害性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公众认识到保险欺诈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全体保户的共同利益。对保险公司而言,欺诈保险赔款使得保险公司增加了不应该支出的赔款数额,减少了保险公司的利润;对投保人而言,保险公司为了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在计算保险费时,不得不将保险欺诈行为导致的附加赔款和调查费用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增加了广大保险客户的保险费负担。一旦欺诈之风蔓延,保险当事人双方均不堪重负,最终将殃及保险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社会公众对保险欺诈的危害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人们对保险欺诈者就不会像从前那样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从而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保险欺诈行为的警惕性的防范意识。

2.做好风险评估,是防范保险欺诈的重要一环

细致的风险评估工作既是保险业务的要求,又是防范保险欺诈的一种手段。保险工作者在承保前应详细地询问和调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有关的地址、第二或第三住所、先前的保险人及过往的赔款等。对有疑问的投保者更应进行细致的调查,这一调查将涉及到未来客户的家庭背景和财务情况、过去的历史、复保险单的存在、工作或雇主的常规变化等等。通过详细询问和调查,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是否有可疑之处,另一方面为保险公司以后的详细调查甚至为在法庭出示证据提供有力的帮助。

在一些承保金额比较大的保险业务中,进行详尽的风险查勘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盗窃保险、工业及主要的商业业务保险中,进行危险的查勘是绝对必要的。这种查勘一方面在于评估物质风险、核对保险金额适当与否、将要保险的财物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家庭成员、邻居、雇员的接触及交谈中获得道德危险印象。

3.搞好保险条款和保险单的设计,是防范保险欺诈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风险查勘及评估过程中获得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可以在保险单设计及厘定保险费时予以考虑。通过制定保险单的限制承保范围的条款、免责条款也可以预防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在设计保险单及厘定保险费过程中,适当地划定投保人自己应承担的损失金额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设计适当,则一方面不会使全部风险完全转移给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则促使投保方比较进行保险欺诈的损失成本,假如保单中免赔额十分高的话,则保险欺诈也不会有太大的诱人处。当然,保险公司能否推出这种保单方案,还要受到其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如果划定的保户免赔额过高,那么保户加入保险的积极性会相应降低,从而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展。

总的来说,一张优质的保险单,必须包括清楚和精确的保障范围和除外责任,它既不能为保险欺诈提供机会,又要防止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误认为自己被保险公司所欺骗,产生从下次投保事件中进行骗保,赚回保险金的想法。

三.美国现代科技在反保险欺诈中的应用

(一)借鉴美国经验,传统反保险欺诈方法体现出的弊端

我国保险公司在反保险欺诈中大量运用了传统的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险欺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由于以下原因,传统反保险欺诈方法的弊端暴露无遗。

1.保险人缺少正确的区分欺诈和无欺诈理赔案件的方法,工作流程缺乏效率,使得一些保险欺诈行为不能被发现。基于纸和笔为基础的索赔过程是不连续的保险索赔过程,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理赔案件需要大量时间询问和沟通,这给被保险人和索赔人思考如何欺诈留下了机会。

2.不充分的保险欺诈发现机制。保险欺诈的发现主要靠当事人的职业判断能力、匿名揭发者的陈述,以及和环境相关的证据来发现,但这些证据是不充分的。

3.缺少调查研究的资料。侦察者面对大量的资料,往往难以判断哪些是可能的欺诈案件,易于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浪费大量时间,真正的欺诈案件被发现时,已经太迟了。例如美国在1999年,发生了1.16亿次的财产和意外伤害索赔案,然而,仅仅10000件案子被单独立案调查。

4.欺诈案件有变得更加复杂的趋势。保险人对经过周密策划的欺诈方案往往不容易凭借经验进行正确判断。美国反保险欺诈联合会(caif, coalition against insurance fraud)认为,有计划保险诈骗行为在保险欺诈案中越来越多。因为健康保险中实施欺诈相对容易,因而有组织的保险欺诈者认为其中有极大的利益可图。

5.美国网络交易的发展使得投保可以在网上进行,相对于过去投保所耗用时间长达一天或者一周的保险而言,大大增加了欺诈的潜在可能性和损失的规模。lbmr(london-based meridian research)认为在2005年之前(包括所有网上交易)平均每年网上欺诈将达到600亿美元。来自于scbg(stamford connecticut-based gartner,)也支持这些数据,并且表示网上零售保单被骗保的可能性是传统销售方式的12倍。由于美国现在保险公司正大力发展网上销售保单,因而,预防保险欺诈显得越发重要。

(二)现代科技在反保险欺诈中的应用

1、美国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赔偿案件数据库

美国网上交易的发展,使得保险欺诈的可能性和欺诈损失的规模都大大增加,分析这些大量的保险欺诈的数据去预防保险欺诈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并且很多保险欺诈行为需要随时进行分析和防范,这促使保险人更多地使用赔偿案件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是针对各种理赔案件的信息共享,当保险人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者的信息输入电脑就可以查阅他们的购买保险的历史资料,从而帮助保险人发现疑点。这种方法并不能代替传统的防止保险欺诈的方法,它只是在保险欺诈中起到辅助作用,帮助保险人更快更准地找到欺诈行为,它受到使用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限制。

2、网络神经元系统在反保险欺诈中的应用

美国防止保险欺诈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如指纹防欺诈等,在这些技术中神经元网络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它在保险人防止保险欺诈中具有历史性意义,并且已经帮助保险人节约了上百亿美元。

网络神经元系统的结论是一个具体的分值,从1到1000,预示这出现欺诈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数越高,欺诈就越有可能发生。这使得调查者准确地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得分最高的索赔中。

我国反保险欺诈更多地是停留在传统反保险欺诈的阶段上,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赔偿案件数据库。这极大制约了保险人抑止保险欺诈,恶意投保人可能通过更换保险人的方法来达到重复欺诈;缺少全国统一的保险赔偿数据库还阻碍了保险人有效迅速地发现索赔案件中的疑点,不利于保险业发展。网络神经元系统的建立也需要大量数据库的历史赔偿数据,因而赔偿数据库的建立,成为现代科技反保险欺诈方法中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美国建立全国统一保险赔偿数据库的过程是先通过在不同的险种中逐步建立,然后合并成统一数据库,这对我国将来建立反保险欺诈数据库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保险欺诈现象初探[j].济南金融,2005,(4).

郑功成,孙蓉.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韦生琼.人身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

保险欺诈防范与处理事务全书编委会.保险欺诈防范与处理事务全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laki.balaji,insurers tackle fraud with technology[j]. risk management,2002,(10).

dennis.jay,public attitude has big impact on fight against insurance fraud[j].national underwriter,1997,(9).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欺诈 对策

一、绪论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医疗保险是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通过患者个体因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补偿由集中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实现,即实现了由疾病风险造成的每个患者的经济损失,分摊给了其他同样受疾病风险威胁的参保人。

保险欺诈与保险业相伴而生,不管是在社会保险领域还是在商业保险领域,保险欺诈都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目前,中国对于医疗保险基金欺诈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许多国内的学者对医疗保险欺诈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从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方面,从成本收益角度方面等等各方面,但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对于医保欺诈形式的分析总结、实践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医保欺诈行为分析上并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期望在医保基金欺诈的有效防范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2.实践意义

近三十年,为了在保障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控制医保基金支出的过快增长,卫生部、人社部和发改委共同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卫生部还特别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允许参保职工在看病就医时可以对那些具有医疗保险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房进行选择。最重要的是,我国通过建立医疗机构间的良性的竞争机制推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市场运行机制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并制定了目标,要力争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覆盖较大范围人群,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保险基金被挪用、骗取、浪费、挤占甚至贪污等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医保基金被欺诈,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伤害是最大的,医疗保险欺诈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不仅使医疗保险基金受到损失,而且还损害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严重挫伤参保人的信心,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加强防范医保基金支付风险、防范医保基金被欺诈、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有现实意义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的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理论界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加以重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良军等人进行了有关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的探讨,他们对医疗行业道德损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损害是源于供方的“诱导需求”。吴丽波的研究指出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医疗保险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汪德华认为公共医疗保险具备医疗服务购买方与提供方相互分离的天然特点,便于保险机构采用各种手段激励医疗服务机构有效率地提供医疗服务。黄俊豪从实务角度研究欺诈防范认为,从医疗保险的实务角度对台湾的社会医疗保险的欺诈状况进行研究,提出规范医院病历内容、病历保存和病历管控等措施进行反欺诈。王锦锦的研究指出,不健全的医疗保险价格补偿机制是发生道德风险的内因,使得医疗机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造成其有诱导需求的能力。丁辉认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地区之间缺乏衔接制度,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与异地就医人员、异地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监管和制约机制,导致异地就医中的欺诈行为严重。武力等认为反欺诈是一项系统工程,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公众各司其职,加快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强化监管手段,建立监测预警分析和报告制度。吴传俭指出现行的医保基金管理方法落后,措施不健全,不能够及时掌握影响基金安全的人为动态,也不能及时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这为实施社会医疗保险欺诈提供了便利。赵曼,吕国营认为可以扩大拒保范围,将那些道德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险种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险承保项目的范围之外,同时对那些费用开支过高或道德风险规避难度高的医疗项目制定一个年度承保上限,以避免形成医疗费开支上面的“黑洞”。

2.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和严密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险欺诈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Pauly M.V进一步对医疗保险遭受道德风险的程度进行了分析,其建立一种由患者和国家共同付费的机制与保险免赔或保险起付标准相结合的机制才是医疗保险政策的最优状态。医疗保险需方道德风险――过度需求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学者认为建立一种由患者和国家共同付费的机制与保险免赔或保险起付标准相结合的机制才是医疗保险政策的最优状态。而对于供方诱导需求导致的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过快上涨,可采用预付制对供方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分为3种: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其医疗保障体系已相对完善,他们在医疗保险欺诈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目前日趋严重的医疗保险欺诈仍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本文拟对医疗保险欺诈的行为和表现形式作为研究的对象,运用社会保障学、公共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诸种矛盾和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医保基金监管,反医疗保险欺诈的有关手段和途径,采取归纳研究法与演绎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英国、爱沙尼亚和法国的医疗保险反欺诈实践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对医疗保险欺诈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重点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采用典型案例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对医疗保险欺诈表现形式加以分析,案例分析就是对实际行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者群体面临的情景所进行的部分的、历史的、诊断性的分析,从而尝试就中国医疗保险反欺诈提出建议。

2.创新之处

尽管目前研究医疗保险欺诈课题的研究者数量和研究成果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较多的研究内容也主要停留在制度设计层面,实证研究方面尤其薄弱,这显然与实证研究作为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内在要求的地位不相符合。

反观发达国家关于医疗保险反欺诈问题的研究已经处于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医疗保险反欺诈的实践已经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道路。因此本文专注于实证研究,结合案例,特别注重对社会医疗保险欺诈信息的收集、鉴定和解读,努力使文章中涉及到的数据和信息全面、真实、有效,并加强对案例的分析,使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得出切合实际的、有操作性的医疗保险反欺诈方法,提出科学、可行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二、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沿革和医疗保险基金给付的风险分析

(一)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沿革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障制度(1949-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是现在的医疗保险制度,而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出了在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扩大医院自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虽然这一时期的大病统筹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而且对患有大病患者的风险规避尚带有互质,但从如何由公费医疗向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一时期,也并不存在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监管的问题。

2.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模式(1992年至今)

1992年在全国深圳市率先开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决定了医疗保险监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标志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经历了几个阶段改革摸索后,医保基金的支付方式在不断的进步,但医疗保险基金仍存在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算费用居高不下,有增无减,冒用、出借医保卡屡禁不止,不法分子的医保基金诈骗时有发生,这意味着,只有从根本制度上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模式,此类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给付风险

医疗保险作为一个庞大的运作体系,由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用人单位、参保人员等众多利益主体组成,每个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在社会统筹基金中的缴费基数是相同的,而具体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金额却取决于参保职工实际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即按需缴纳的原则。这种参保人医疗缴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应性,体现了社会共济的原则,但是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参保人,则会产生医疗保险利益的不对称性,这也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医疗保险基金欺诈的表现形式

(一)医疗保险欺诈的规模

近期发表的全球医疗卫生成本报告披露基于在6个国家的66个衡量项目计算的欺诈率为5.6%,如按全球医疗费用支出总额计算,这一比例相当于每年由欺诈造成的损失达180亿欧元之多。美国联邦政府2011年创纪录的查出41亿美元的医保欺诈,那么我国的医保欺诈规模到底是多少呢?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的医保基金总量为330亿元,2009年的上海市医保基金各类违规欺诈追款3000万元左右,如果进行换算欺诈率只有0.9%,与全球的5.6%相去甚远。

(二)医疗保险欺诈的定义和分类

1.医疗保险欺诈的定义

医疗保险欺诈属于新兴的犯罪,医疗保险诈骗的定罪完全按一般诈骗罪进行定罪,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检查机关,提起公诉的罪名也不相同。

医疗保险欺诈是指违反医疗保险管理法规和政策,采用虚构医疗保险事故的方法,向医疗保险基金经办机构骗取医疗保险待遇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该欺诈行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获得医疗保险待遇或者非法占有医疗保险基金为目的;其次,实施手段主要是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即故意虚构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以达到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或医疗保险待遇的目的。

2.医疗保险欺诈的分类

在国内外研究中,一般把医疗保险领域的欺诈行为分为内部和外部欺诈两大类,内部欺诈是指经办机构、基金管理人员、执法人员或其他雇员进行侵犯统筹基金或参保人利益的违规欺诈行为。外部违规欺诈行为又可分为以医疗服务提供方主导、医疗服务需求方主导和供需双方共谋三大类。(徐玉华)本文研究的是外部违规欺诈行为。也可按实施欺诈的环节分为征缴、支付、服务供应环节来分类。

四、典型国家实施医疗保险反欺诈的经验与启示

(一)欧美国家医疗保险反欺诈概况

在发达国家,关于医疗保险的反欺诈问题的研究已经处于应用技术开发阶段。例如美国VIPS信息技术公司2002年开发了医保反欺诈五步法流程,美国精算咨询公司开发了专门的医保反欺诈识别和损失估计模型。

在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反欺诈实践已经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道路。美国于1985年就成立了国家医疗反欺诈协会,加拿大于2000年成立了医疗反欺诈协会,英国卫生部于1998年成立了反欺诈和保障管理部门,欧洲于2005年成立了欧盟反医疗欺诈和腐败网络。从欧美各国的经验来看,成立全国范围的医保反欺诈机构是有效防范保险欺诈的途径之一。

(二)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反欺诈的经验介绍

1.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反欺诈工作

欺诈对受其影响的机构形成了合围攻击,它会“偷走”机构所需资源,并破坏公众对他们的信任。1998年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制度(NHS)成立了一个专设部门,即反欺诈工作部(CFS),其主要职责是保护NHS和它的资源,使其免受欺诈和腐败的攻击。

2.法国国家医疗保险基金的反欺诈工作

法国国家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局(CNAMTS)负责管理法国公共领域中的医疗保险制度,CNAMTS设有执法检查和反欺诈处(DCCRF),该处成立于2005年。反欺诈处的工作重点是尽可能避免欺诈的发生,如果欺诈真的发生时,该处要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回相关资金。

五、实施防范医疗保险欺诈思路与建议

(一)防范医疗保险欺诈的制度层面的思路与建议

1.加快建立明确、清晰的医疗保险反欺诈法律或法规的步伐

针对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医保的反欺诈的法案,医疗保险基金相关监管办法中也没有给医疗保险欺诈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的问题,建议出台医疗保险反欺诈的法规,对《刑法》进行修改,以增加“医疗保险欺诈罪”的罪名并规定定罪量刑的依据。

2.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管理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的结论可以知道,不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不实行医药分离,不改变以药(含医疗设备检查)养医及过度医疗的问题,医疗保险欺诈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治。因此必须改变以药(含医疗设备检查)养医的现状,医疗保险反欺诈才有出路。

3.监管部门要给医疗保险欺诈一个清晰、公平的定位

建议对进行欺诈行为的组织机构可根据签署的合同协议或按原欺诈金额的100%处以罚款。对于情节较重的欺诈行为,应根据法律法规或合同规定送交仲裁机构或进入司法程序予以处理。

4.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

各地应加强医疗保险各项管理制度标准化研究,探索建立相对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标准和医疗费用控制标准,不断完善协议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明确考核指标,研究制定科学的结算方式,确定合理的定额结算标准,重点加强对《诊疗目录》、《药品目录》和内置材料的使用管理,充分利用注册医师信息库。

5.从制度上解决异地就医的费用结算问题

要从制度层面妥善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第一,实行省级制度合并,减少异地就医的技术障碍。由于我国的统筹地区太多,各地的报销制度与报销目录都不相同,需要逐步推行省级医保制度合并,以省为单位设立统筹地区,实现基本医保制度合并,同时,统一三种医保制度的报销目录,使一个省内城保、居保、新农合仅存在报销比例上的差别,从而为全国范围异地就医结算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行性。第二,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的结算平台。建议由国家牵头,建立跨省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自上而下地推进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医保信息系统的投入。

(二)防范医疗保险欺诈的技术层面的思路与建议

1.强化信息管理,提高欺诈识别能力,加大监管力度

国外经验启示反欺诈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保险反欺诈的效果。医保基金监管机构应开发并运用专业的反欺诈软件系统提高对医疗保险欺诈的识别率并对欺诈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同时结合专业稽核人的反欺诈行动和对保险欺诈案件的分析和总结,掌握医疗保险欺诈动向、洞察医疗保险欺诈手法,发现保险业务中的疏漏之处,以改进业务流程、提高稽核医疗保险基金水平、加强防范管理。第一,共享电子诊疗信息平台,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保反欺诈模式;第二,建立医疗机构违规数据筛选系统。

2.聘请在职临床专家进行专项临床审计

为评估治疗的说服力和相关性,合理进行医保费用支出,建议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委托独立的专家进行临床专项审计,由知名专家为医疗机构提供客观的反馈意见。

3.细化医院药品包装管理,使药品无法进行二次销售

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通过改变医院整盒销售药品的方式,细化医院药品包装管理可以杜绝这种医保欺诈的发生,具体做法是通过医院药房进行药品分装。建议该方法可以先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逐步推行。

4.建立信用评估体系

(1)医院分级管理

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保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根据检查结果和考核结果,给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其进行逐级的评定,共分三个级别,三级最高,一级最低,根据不同的级别在医保预算的额度和监督的次数上都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医院是否有医保欺诈行为,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2)建立参保个人诚信评估体系

医保的信息系统中可以开发建立对个人的信用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参保人员失信管理办法。利用医保监督检查部门认定的参保人员违规信息,建立医保人员失信记录档案库,可适时将参保人员失信记录纳入个人诚信系统,择机向社会公布“恶性”失信个人医保信用情况,告诫失信之后果,增强参保人员的诚信自律意识。

5.实行举报奖励政策,加强医保政策宣传

建议通过举报奖励的方式,发动社会的力量,加大医保欺诈的打击力度,同时还需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定期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内容和价格信息,给予患者更大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充分发挥患者对医疗行为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正在采取的反欺诈行动对严重违保险法、诈骗医保基金的案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让全体市民知道其危害,节约医保基金。

参考文献:

[1]边文霞.医疗保险欺诈信号传递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5).

[2]边文霞.保险欺诈问题博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3]李连友,李亮.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

[4]李连友.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2009(11).

[5]李伟,黄丞,蒋馥.社会医疗保险中欺诈问题的博弈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

[6]李良军.医疗保险供方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5(6).

[7]程小丽.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原因探究及防范[J].唯实,2006(6).

[8]丁辉.加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9]丁辉.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疗欺诈问题和防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反欺诈宣传方案篇10

关键词:保险诈骗形式;特点;成因;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保险诈骗是伴随着保险商品的产生而产生的,其行为侵害了保险公司和广大保户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保险发挥其风险保障和融通资金的职能作用。本文试从分析保险诈骗的形式和特征入手,提出有效防范保险诈骗的相关策略。

一、保险诈骗的常见形式

保险诈骗形式应从投保和理赔两个环节分别进行阐述。

从投保环节来看,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假借合法保险人的名义揽保,进行各种诈骗活动,有以下常见形式:

1.一些曾经是保险公司的员工,利用其对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办公场所、保险公司员工比较熟悉的优势,冒充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实施保险诈骗活动。犯罪分子通常将投保人带到保险公司办公场所,让投保人相信其是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但并不让投保人在保险公司营业柜台缴纳保费,而是直接从投保人处收取保费并开具虚假收据或发票。

2.利用保险公司营销网点较多的特点,假冒保险公司名义印制名片,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名义出现,在名片上只印制其手机电话或假地址、假电话,通常只用手机和投保人联系。当然也不排除假冒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私设经营场所的情况,利用相对稳定的场所诱骗投保人上当,达到保险诈骗的目的。

3.迎合投保人希望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心理,虚构保险险种,如承诺支付高额利息或利用与投保人签订特约承保书形式,将原险种条款完全改变,以承诺高额投资分红等方式吸引投保人投保。

4.盗用保险公司作废空白保单或伪造保险公司印章、单证,甚至伪造保险公司营业执照,假冒保险公司名义私开银行账户等手段诈骗。

从理赔环节来看,保险诈骗活动有以下常见形式:

1.故意超额投保。一些投保人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超额投保,企图骗取保险金。如张某花5万余元购得二手奥迪车,向某保险公司投保盗抢险40万元并造成保险期内该车被盗的现象,骗取保险公司赔款30多万元。

2.制造虚假出险或者夸大损失程度。一些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一旦发现保险事故原因对自己不利时,就会千方百计地编造原因,向保险公司索赔。如被保险人隐瞒免责事项的事故原因,腐蚀执法人员出具虚假事故证明材料等,规避保险人责任免除。

3.编造保险事故。在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虚构事实,谎称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发生而受损,从而骗取保险金。如伪造或向犯罪团伙购买虚假事故认定书、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等索赔材料。

4.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投保人、被保险人为了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人为制造保险标的出险事故,故意造成投保财产的损失,然后向保险公司索赔。如车险“碰瓷”、洪灾中将滞销商品放入低洼地段故意被水淹等。

5.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投保人或受益人采取杀害、伤害等各种恶劣手段,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患病,从而达到获取保险金的目的。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被保险人采取自伤自残方式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主要特征

1.犯罪主体的多元化。保险诈骗犯罪主体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既有保险合同当事人,也有保险活动关联人(保险中介、汽车修理企业等),一些特大保险诈骗案往往由法人、犯罪集团实施或参与实施。

2.社会危害大。保险诈骗不仅侵犯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和其他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破坏了国家经济秩序,常常也对他人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较大威胁。

3.隐蔽性强。由于保险人经营对象范围极广,合同有效期往往是一年或一年以上,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防范难度大,隐蔽性极强。

三、保险诈骗的成因分析

1.公众保险心理分析。当前社会公众对保险业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人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保险,认为投保得不到赔偿就是“吃亏”,“保险费白交了”,这是不少人实施保险诈骗的内心起因之一。

2.保险业管理状况分析。保险人自身制度不严、有章不循,是造成保险诈骗案件屡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承保核保把关不严。重业务开拓,轻制度管理;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效益。二是现场查勘不到位。许多案件第一现场到达率低,现场查勘、调查不及时,第一手资料匮乏,容易使诈骗者在事件性质、受损程度、证据等方面做手脚、钻空子。三是保险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大意、敷衍了事,不按章办事,对一些本该识破的骗局未能及时发现。有的甚至与诈骗者内外勾结,共同诈骗。

3.法律有关规定分析。车险诈骗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原因之一就是案件金额一般不大,难以构成刑法第198条规定的“保险诈骗罪”。根据刑法第198条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达到1万元以上的才构成保险诈骗罪,小额赔案通过法律手段对保险诈骗进行惩治困难,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对1万元以下案件大做文章,即使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对于涉案金额较小、不构成保险诈骗,公安机关只是根据《保险法》第176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这是保险诈骗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保险诈骗的防范策略

前面已经谈到,保险诈骗活动的产生有诸多因素,如何有效防范保险诈骗,也需要采取不同策略,实行多管齐下。从世界上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来看,反保险欺诈工作必须引起政府、社会、保险机构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立足于“防惩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由政府牵头建立反保险欺诈专门机构。当前,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爱尔兰、挪威等都有反保险欺诈中心或类似的组织机构,并且运作得十分成功。在我国,可由国务院保险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建立盈利性的反保险欺诈中心,收集有关信息,使所有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能够共享非正常索赔信息,切实加强各保险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及早发现有预谋、有组织的连环式保险诈骗案件。这是因为,一些保险诈骗惯犯和诈骗团伙,他们在初次进行保险诈骗成功之后,会如法炮制,连续实施保险诈骗活动,但为了不被怀疑和发现,他们对诈骗行为事先都会周密策划,诈骗手段也很狡猾,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寻找不同的保险机构来进行诈骗活动,如果各保险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一个保险机构掌握的保险诈骗分子和诈骗行为特征信息不能被其他保险机构广泛知悉,尽管这类保险诈骗行为的表现形式与手段都相似,但也难以阻止这类保险诈骗行为的连续发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反保险欺诈中心或类似组织,以便保险机构之间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就能够及时发现以相似手段实施的保险诈骗活动,从而减少连环式恶性保险诈骗案件的发生。

(二)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我国现行的保险立法中,对防范和查处保险欺诈方面已有不少具体规定,它们是预防保险诈骗的理论基础。各级保险机构应当经常组织员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规定的教育和培训,促使各级各类保险从业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相关宣传,强化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自觉避免各种保险诈骗行为的发生。如果在工作中发现保险诈骗行为,保险从业人员要讲责任、讲正气、讲原则,本着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全体被保险人利益的精神,及时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让保险诈骗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刑事处罚。

(三)规范保险理赔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在理赔业务管理过程中,各家保险机构应当从规范流程、严格操作入手,堵塞漏洞,减少隐患,将保险诈骗行为遏制于萌芽状态,同时严防内外勾结的保险诈骗活动。要认真开展第一现场查勘工作,准确判断事故原因,科学区分事故责任。对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保留第一现场的案件,应尽力复勘第一现场,通过复勘现场,可以发现可疑线索、还原事故真相。要建立保险事故调查、案件复查机制,加强对查勘、定损、报价、核损、核赔等关键理赔环节的监督制约,增强理赔人员的依法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查勘、定损分离,杜绝赔案“一人包办到底”的现象。要严肃查处由于责任心不强或者故意造成错赔、多赔、滥赔的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其应有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解除劳动合同或移送司法机关。合理把握优质服务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不能盲目简化理赔手续,以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经济损失。

(四)完善承保业务管理,堵住保险诈骗活动的入口关。各家保险机构对各类保险业务都有比较详尽的承保管理实务规定,但遗憾的是,这些承保实务在防范保险欺诈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漏洞,再加上一些保险工作人员具体执行规定时往往大打折扣,给保险诈骗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甚至成为导致诈骗行为发生的诱因。为了更好地防止保险诈骗行为的发生,首先,保险机构应当进一步完善保险条款的设计,明确将保险欺诈列入责任免除范畴,而不是在责任免除中笼统规定“被保险人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其次,保险机构要大力加强承保前的风险查验、风险评估工作,把欺诈风险堵在承保入口之外。第三,要督导具体经办业务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承保实务规定,对违反规定越权承保、盲目承保的责任人,要坚决进行严厉问责,该调离的调离,该罚款的罚款,该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解除劳动合同,决不姑息迁就。

(五)形成协同合作机制,提高各相关部门联手防范保险诈骗的能力。在这方面,各类负责出险损失证明的机关与部门,包括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消防管理部门、伤残鉴定机关、公证机关等负有重大责任,在证明过程中,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仔细审核相关资料,确保所出具的证明事项客观准确、真实无误,否则,就容易由于虚假的证明而导致保险诈骗行为的得逞。毫无疑问,要真正对保险诈骗活动起到遏制作用,单靠保险机构的防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引起公、检、法、司等国家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的权力机关的关注与重视,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应进一步提高对保险诈骗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加强协同合作,认真查处各类保险诈骗案件,坚决打击实施诈骗活动的不法分子。与此同时,作为办案机关,有责任及时将保险诈骗活动的特征、案例分析和预防保险诈骗的经验通过一定方法与形式告知保险业务经营机构,以便其不断改进和丰富防范保险诈骗的办法与举措。

(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严厉打击保险诈骗的舆论氛围。一方面,各家保险机构和有关公安司法部门要主动联系影响力较强的新闻媒体,将适宜广泛宣传的与防范保险欺诈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刊载和播报,比如保险诈骗的性质与危害、预防保险诈骗的常识和措施以及一些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分析,以此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识别、检举保险诈骗行为的能力,自觉抵制保险诈骗现象。另一方面,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传媒应当以宣传防范保险诈骗知识为己任,开辟一些专栏或专访;同时要深入报道打击惩处保险诈骗犯罪分子的典型案件,对试图进行保险诈骗活动的不法之徒起到威慑作用。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努力营造严厉打击保险诈骗活动的舆论氛围,把保险诈骗现象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程度。

近期,为了遏制保险诈骗行为的蔓延之势,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与相关部门联手在全国部署了开展打击“假保单、假赔款、假保险机构”等“三假”活动。笔者相信,随着社会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保险行业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保险诈骗活动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学会.险诚信读本[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1(1).

[2]李玉泉.保险法[M].法律出版社,2003,8(2).

[3]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1).

[4]马康.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特点与侦察方式[J].理论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