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通工程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08-10 17:34:40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1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重要性;问题;改革;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economy,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position also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the ke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ffic. But,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in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rom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national econom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esent China'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as many defects, and points out how to solve in the futur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through reform and routes.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mportance; Problem; Refor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交通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交通工程管理,是公路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有关施工和养护方面的组织与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基础管理环节。

交通工程管理中,交通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工程的质量。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技术管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具备一很强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要想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交通工程建设,就必须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做好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

我国交通也日益发达,公路的里程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公路的养护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涵盖了体制机制、养护工程、规费征收、路产保护、队伍建设、行业稳定等众多领域。如果说公路建设是前提,养护管理就是保障,建设成就越大,养护管理任务责越重,公路建设是积极的发展,而养护管理则是永续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的修建只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第一步,公路建成后为了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保证国家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对其采取非常完善的养护措施。如果只靠新建工程和规模扩张来发展交通事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也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切实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通过养护尽最大努力延长现有公路的使用寿命,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公路设施的效率,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其它资源的消耗。

2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模式的不同和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在施工管理中存在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浪费严重,施工质量监管不严格,偷工减料的现象突出,延期完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等很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公路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交通养护管理上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养护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养护经费来源主要采用拨款形式,不能适应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方面己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其次,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虽然一些地方,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有些地方甚至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有,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管理者对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人才的投入不足,造成养护人才短缺。另外,公路养护缺少养护定额的规范。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养护定额和技术规范,养护工程费支出没有考量标准、随意性比较大,引发并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

我国交通工程管里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管理模式陈旧,由于体制原因,管理者实施项目中不能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导致管理者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管理班子往往是临时搭建,导致项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还有,政府监控不力,项目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组织实施管理和建设监管同位一体,不能保证规则制定的公正性、执行的透明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另外,由于政府投资无偿使用,项目实施能体现政府和职能部门政绩,容易诱发申请工程项目资源的争夺。政府部门面对相对有限的资源在外界干扰下较难做出科学的决策,不能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安排项目,容易导致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

3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改革手段

3.1交通工程管理中施工管理的改革手段

(1)首先要要抓好各施工阶段的管理,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定期检查评,制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管理小目标,具体细化每项工作。采取的措施首先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信服,对存在的问题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以提高工程质量。另外,根据公路项目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招投标工作机制,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

(2)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高度重视基层的施工质量,从质量教育入手,把“质量第一”的观点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要分层次,一级一级的落实下去,尽量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符合大众的口味,使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和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

(3)做好工序管理工作,合理安排工序顺序。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流,在工程开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详细讲述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加强现场工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顺序完成每一项工作。

3.2交通工程管理中养护管理的改革手段

(1)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与养护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交通工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产品革新,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工程任务顺利完成。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养护机械化,需要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务。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适应高等级公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

3.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2

关键词:教学定位;创新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70-02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现有的所有学科。理所当然地,数学也在交通工程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愈加得到了交通领域从业者的重视。但是,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由于内容抽象,教师往往难以把数学特点(概念、定理、性质)和交通工程应用性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实际问题结合),再加上学习难度大,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该如何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交通工程专业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定位和教学目的入手,结合专业特点,论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考核方法等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一、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定位

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定位应该区别开来,这是把握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问题的关键。对于基础学科而言,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在未来的工作实际中所必需的数学基础。而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定位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换言之,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是分析工具,是定量地描述交通现象的特征和状态的方法。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交通问题能力,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解释和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工具是量化分析工具,其最大特点是从量化的角度来解释客观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对于交通问题应改变过去以定性、确定性、唯一性等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不确定性、系统性、复杂性等思维方式和建模能力,从根本上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交通工程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学科,建立的数学不仅能很好地描述和解释交通工程问题,还应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三是解释能力。数学作为抽象的分析工具,当其与交通专业结合起来,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物理意义。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按照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1]。因此,在讲授内容之前,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要求,笔者在每次授课之前都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目的、授课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一般学科的一个特点。此外,数学在交通工程学中是作为分析的手段出现的,无论是交通流理论还是交通预测中的数学问题,侧重的是应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交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交通工程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此外,学习交通工程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交通实践工作,对学习的内容期望更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笔者曾针对授课的内容做过两次调查,共调查了46人次,结果表明:约70%以上的学生更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授。调查还发现,20%以上的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有互动性。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由于数学内容相对枯燥,老师对教学中的互动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而学生对交通中的数学教学提出互动要求说明了互动教学是可以实施的。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讲授有关交通中的数学问题时,运用了4W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what)、分析问题(why)、解决问题(How)和解释问题(How)的教学模式。通过把问题逐步引申的方式,吸引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提出问题,就是在讲解应用某种数学方法时,通过设置一定的背景来引出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并且问题直观,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联系,使数学方法的引入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生搬硬套。再次,引入数学模型,即解决问题。在这一步中,关键是解释清楚数学模型描述的对象和问题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这实际上是数学抽象模型的还原过程。最后,解释问题。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用分析结果来解释交通问题,并为进一步验证结果合理性。由于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是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因此,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否与专业知识(或经验知识)一致,是检验方法正确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如果最终的结果不能解释交通现象,则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三、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动力

1.以简驭繁、层层深入。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与纯数学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有着实际背景,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形象、直观地描述出问题所在,使学生从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例如,笔者在讲授交通流理论中车头时距分布相关知识时,从最简单的自由流车头时距分布(负指数分布)开始,随后介绍有约束的车头时距分布(M3分布)。通过讲解车辆运行条件的变化,来逐步引入不同的交通流运行参数,从而给出不同的模型。此外,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组织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问题时也应结合数学这一特点。层层推进,既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得知识层次性较强,更容易使学生容易理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与交通流理论结合得比较密切。交通流理论由于数学知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内容相对枯燥等特点,许多同学没学到这部分内容时,都多少感到有点吃力,从而产生一种惰性。笔者在调查时也发现,如果把理论和实际结合,用实际问题来说明理论,则学生会较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好一些。这样,通过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3.以练代考,讲评结合。数学是以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形式融合在交通工程中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讲授相关知识后,结合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作业题。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讲评,在讲评过程中,采用老师和同学互动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评价,对于好的见解给予肯定,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予以指出。另外,强调数学参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含义,并与描述的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交通工程中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4.科学的考核方法。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用其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是最终目的。因此,在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考核中也应反映这一本质特点。为此,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考核体系:一是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30%),通过布置一定的作业,不仅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理解;二是是期末考试(40%),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在整个的考核方法中,实际是以“以练代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现。

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方法,这些特点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可以更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特点和方法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本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只是根据自己仅有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总结出来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吴疆,陈瑛,等.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3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对本专业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要。学校在长期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一)交通工程专业特点交通工程涉及到多门相关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有理论分析,也离不开一定的工程经验。交通工程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大量的现场外业调查,也有大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研究报告)也有专业图纸。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在交通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交通工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其重点教学内容是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交通工程的感性认识,难以培养起学生初步的工程概念和交通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立足于交通工程特点,在一系列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参加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交通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工程研究中进行观察、认识、思考、分析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对交通工程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以及仿真、模拟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掌握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简单交通工程设计,能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较强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交通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侧重于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交通工程学科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仅仅记住了概念的解释或只了解基础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在交通工程实际中根本无法进行应用。例如:对于日变系数、月变系数、高峰小时系数等一系列概念,不能懂得如何在实际中获取用于计算的交通数据、不懂得如何将这些基本概念用于实际交通现象的评价分析,就不能掌握交通变化规律。又如,只明白交通调查的移动车调查法的方法,但不能应用调查结果的数据应用到道路交通时速、密度分析,就不能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评价,对改善交通无法决策。对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参与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学懂弄透,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十年来,不断探索学科发展方向,结合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80%以上学生在施工单位任职,经过多次培养方案修订,明确了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划分为二个方向,一是交通土建方向,二是交通设计方向,近几年选修交通土建方向的学生趋多。对交通土建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体系。在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和实验教学体系从四个层次划分: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图略)

(一)专业基础实验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及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后,进行的专业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如:公路工程地质实习、交通工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等。

(二)专业技能实验学生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专业技能提高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生产实习、汽车驾驶与检测实习、道路建筑材料及实验等。

(三)综合设计实验如公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验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杨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增加了与书本学习的结合,调动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掌握交通工程专业各实验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强化学生自主研学和个性发展,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交通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前沿,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4

论文关键词 交通事故 处理道路交通 事故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量与日俱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法院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界定中。道路交通安全与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关系重大。因此,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尤其是有效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既是各级政府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公安交管部门维持稳定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各级法院对交通事故的审判和责任认定已经探索出很多好经验、好办法,对交通事故的审判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审判应存在很多问题,如交通事故责任界定模糊、法律很多空白都给审判带来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深入进行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交通事故案件在法院处理方面的疑点难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路网不断拓展延伸,交通流量急剧膨胀,市区道路交通事故呈迅猛上升趋势。目前,“保险互碰自赔”和“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等轻微事故快捷处理方式仅在部分大城市施行,而交警部门不论事故大小,几乎每案必报,接警必出。由于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发案分布面广、线长、点多,往往一个事故现场还没有处理好,又急着赶往另一个事故现场。例如有的交警大队两个班次的民警分别在几个偏远路段出警时,如果再接到新的事故警情,只能等民警处置完事故现场后再赶赴新的事故现场。由于受警力限制,不可能安排更多班次的民警24小时值班备勤,客观上一方面大量的警力奔波在出警路上,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事故多发时段出警慢的事实,当事人等待时间过长产生不满情绪。有时因民警不能及时赶到现场而贻误战机,导致现场破坏、证据丢失、证人离开或当事人结伙斗殴,影响到事故后期处理。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当事人到处上访和向法院提起投诉,综上所述因素,法院在进行审判过程中只能从交警部门提供的证据为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一些问题界定模糊,在责任界定过程中法院存在很多的难点,这些对审判工作都会带来困扰。

首先,强制措施门坎高,办案难度加大。刑事拘留是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交通事故肇事方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如果受害方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无法对肇事人实行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但又不能对其放任不管,任其走失。否则,一旦受害者死亡,交警部门无法向死者亲属交待。有些家属甚至会把责任推到交警部门,认为交警部门办案不力,导致事故赔偿不能顺利进行,而法院没有监督交警部门的权利,只能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很难保证受害方得到应有的赔偿。

其次,赔偿调解难度大,不向法院部门提讼。《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立法本意是尊重当事人的诉权,使事故处理民警从繁琐的调解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交通事故的调查定性。但现实中却事与愿违,赔偿调解进入了误区。受害当事人一味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损害赔偿问题,而不愿意走法律程序到法院提讼,迫使事故处理民警耗费大量的精力,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特别是部分受害当事人胡搅蛮缠、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严重干扰民警正常办公秩序。如2011年3月18日,一直行小型汽车与一辆对向左转弯的三轮摩托车相撞,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李某(男,49岁)轻伤乙级(左上额部缝16针),李某则是该事故主要责任。因李某提出15万元的天价整容费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调解终结后,李某拒不上法院,连续三个多月到交管部门无理取闹,要求民警将已放行车辆扣回。二是“同命不同价”,赔偿标准城乡差别较大。损害赔偿标准的二元化,使群众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大打问号。在此类事故的赔偿调解过程中,因赔偿争议太大,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综上所述,很多交通事故的处理当事人都不愿意向法院提讼,都是在交警部门处理一段时期会载走法律程序,这段时期可能长达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处理,案件很多证据和事实都可能产生一些变化,事故的责任极难界定。

二、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和群众意识滞后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轻微道路交通事故按简易程序处理的不能扣车扣证、有损害赔偿调解必须要由事故各方当事人一致书面申请才能组织调解等等。而群众不理解这些新的事故处理规定,认为交警部门必须把伤员的抢救费用、事故损害赔偿费用全部都落实到位才算依法处理交通事故。“出了事,只找交警”,一味要求交警部门来满足受害者的不合理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受害者亲属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维权观念。如某地发生的“2009.4.30肇事逃逸夫妻双亡案”,死者亲属横蛮取闹,抬尸闹丧、堵塞交通,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以跳楼寻死相威逼,或纠集亲属和工友到政府上访请愿,拒绝走正常处理程序,要求一次性赔偿到位。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主要有:(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还有一些群众提出无理高额赔偿,拒绝通过法院得到合理赔偿。企图通过向政府施压来解决问题。(2)交通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的责任界定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界定,很难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3)司法程序时间长,司法程序是一个严谨、规范的体系,每个程序都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每个证据都要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界定责任和量刑方面都要合法严谨,为了避免出现错判误判,法院在做每个判定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是造成时间长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是法院工作的高低关键因素,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既是顺应发展需要的长期事,更是贴近实战必需的紧迫事。针对工作实际,一是以实用为目的,加强交通事故责任界定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强化证据意识和庭审意识,杜绝部分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中“办案程序不规范、案卷文书写不好、法律条文记不准”等不良现象,让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成为业务的能手,在事故责任界定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独当一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强宗旨教育,开展换位思考,让广大办案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学会以平和理性的心态正确对待群众的怨气和不满情绪,尽力当好群众的“出气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做到以人为本,避免群众和法院形成对立关系,使群众信任法院,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三是通过学习钻研新的法律法规,探索在新的法制环境下如何运用正确方法、合法手段来解决实际难题。还要学会精通群众工作艺术和技巧,敢于面对群众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正确引导受害方通过司法途径依法维权,防止群众因法律意识淡薄,决绝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为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因素。

同时,进行交通事故责任界定,交警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积极协调交警部门,明确执法责任,全面推进事故处理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规范民警办案程序,推广“阳光作业”工程,坚决克服“暗箱操作”,确保依法、公正、公平处理每一起交通事故。在规范执法上,将事故处理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民警捆绑到事故处理的基层部门担任专职法制员,落实“日清、周报、月考”制度,对民警办案进行全程监督,对事故案卷实行一案一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按照事故处理执法岗位的任务和要求,制定出台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队伍管理和执法办案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精细化考核,逐级落实执法责任,并在交警部门之间进行通报公示。特别是在事故处理中起关键作用的事故责任划分上,一般事故由中级领导集体研究审核把关,重大事故和疑难事故,坚持一把手、中层干部、办案民警集体议案制度,必要时商请上级领导和法制部门共同讨论议定,尽量准确把握认定尺度,力求真实地做出事故成因分析和责任认定,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最大限度保障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法院出现单方作战的现象,只有和交警部门紧密合作,认清事故的过程,根据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才可以更好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准确界定。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5

论文关键词 交通事故 处理道路交通 事故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数量与日俱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法院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界定中。道路交通安全与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关系重大。因此,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尤其是有效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既是各级政府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公安交管部门维持稳定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各级法院对交通事故的审判和责任认定已经探索出很多好经验、好办法,对交通事故的审判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审判应存在很多问题,如交通事故责任界定模糊、法律很多空白都给审判带来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深入进行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交通事故案件在法院处理方面的疑点难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路网不断拓展延伸,交通流量急剧膨胀,市区道路交通事故呈迅猛上升趋势。目前,“保险互碰自赔”和“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等轻微事故快捷处理方式仅在部分大城市施行,而交警部门不论事故大小,几乎每案必报,接警必出。由于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发案分布面广、线长、点多,往往一个事故现场还没有处理好,又急着赶往另一个事故现场。例如有的交警大队两个班次的民警分别在几个偏远路段出警时,如果再接到新的事故警情,只能等民警处置完事故现场后再赶赴新的事故现场。由于受警力限制,不可能安排更多班次的民警24小时值班备勤,客观上一方面大量的警力奔波在出警路上,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事故多发时段出警慢的事实,当事人等待时间过长产生不满情绪。有时因民警不能及时赶到现场而贻误战机,导致现场破坏、证据丢失、证人离开或当事人结伙斗殴,影响到事故后期处理。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当事人到处上访和向法院提起投诉,综上所述因素,法院在进行审判过程中只能从交警部门提供的证据为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一些问题界定模糊,在责任界定过程中法院存在很多的难点,这些对审判工作都会带来困扰。

首先,强制措施门坎高,办案难度加大。刑事拘留是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交通事故肇事方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如果受害方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无法对肇事人实行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但又不能对其放任不管,任其走失。否则,一旦受害者死亡,交警部门无法向死者亲属交待。有些家属甚至会把责任推到交警部门,认为交警部门办案不力,导致事故赔偿不能顺利进行,而法院没有监督交警部门的权利,只能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很难保证受害方得到应有的赔偿。

其次,赔偿调解难度大,不向法院部门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立法本意是尊重当事人的诉权,使事故处理民警从繁琐的调解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交通事故的调查定性。但现实中却事与愿违,赔偿调解进入了误区。受害当事人一味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损害赔偿问题,而不愿意走法律程序到法院提起诉讼,迫使事故处理民警耗费大量的精力,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特别是部分受害当事人胡搅蛮缠、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严重干扰民警正常办公秩序。如2011年3月18日,一直行小型汽车与一辆对向左转弯的三轮摩托车相撞,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李某(男,49岁)轻伤乙级(左上额部缝16针),李某则是该事故主要责任。因李某提出15万元的天价整容费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调解终结后,李某拒不上法院起诉,连续三个多月到交管部门无理取闹,要求民警将已放行车辆扣回。二是“同命不同价”,赔偿标准城乡差别较大。损害赔偿标准的二元化,使群众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大打问号。在此类事故的赔偿调解过程中,因赔偿争议太大,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综上所述,很多交通事故的处理当事人都不愿意向法院提起诉讼,都是在交警部门处理一段时期会载走法律程序,这段时期可能长达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处理,案件很多证据和事实都可能产生一些变化,事故的责任极难界定。

二、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和群众意识滞后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轻微道路交通事故按简易程序处理的不能扣车扣证、有损害赔偿调解必须要由事故各方当事人一致书面申请才能组织调解等等。而群众不理解这些新的事故处理规定,认为交警部门必须把伤员的抢救费用、事故损害赔偿费用全部都落实到位才算依法处理交通事故。“出了事,只找交警”,一味要求交警部门来满足受害者的不合理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受害者亲属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维权观念。如某地发生的“2009.4.30肇事逃逸夫妻双亡案”,死者亲属横蛮取闹,抬尸闹丧、堵塞交通,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以跳楼寻死相威逼,或纠集亲属和工友到政府上访请愿,拒绝走正常处理程序,要求一次性赔偿到位。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主要有:(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还有一些群众提出无理高额赔偿,拒绝通过法院得到合理赔偿。企图通过向政府施压来解决问题。(2)交通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的责任界定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界定,很难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3)司法程序时间长,司法程序是一个严谨、规范的体系,每个程序都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每个证据都要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界定责任和量刑方面都要合法严谨,为了避免出现错判误判,法院在做每个判定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是造成时间长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是法院工作的高低关键因素,抓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既是顺应发展需要的长期事,更是贴近实战必需的紧迫事。针对工作实际,一是以实用为目的,加强交通事故责任界定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强化证据意识和庭审意识,杜绝部分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中“办案程序不规范、案卷文书写不好、法律条文记不准”等不良现象,让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成为业务的能手,在事故责任界定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独当一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强宗旨教育,开展换位思考,让广大办案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学会以平和理性的心态正确对待群众的怨气和不满情绪,尽力当好群众的“出气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做到以人为本,避免群众和法院形成对立关系,使群众信任法院,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三是通过学习钻研新的法律法规,探索在新的法制环境下如何运用正确方法、合法手段来解决实际难题。还要学会精通群众工作艺术和技巧,敢于面对群众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正确引导受害方通过司法途径依法维权,防止群众因法律意识淡薄,决绝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为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因素。

同时,进行交通事故责任界定,交警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积极协调交警部门,明确执法责任,全面推进事故处理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规范民警办案程序,推广“阳光作业”工程,坚决克服“暗箱操作”,确保依法、公正、公平处理每一起交通事故。在规范执法上,将事故处理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民警捆绑到事故处理的基层部门担任专职法制员,落实“日清、周报、月考”制度,对民警办案进行全程监督,对事故案卷实行一案一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按照事故处理执法岗位的任务和要求,制定出台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队伍管理和执法办案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精细化考核,逐级落实执法责任,并在交警部门之间进行通报公示。特别是在事故处理中起关键作用的事故责任划分上,一般事故由中级领导集体研究审核把关,重大事故和疑难事故,坚持一把手、中层干部、办案民警集体议案制度,必要时商请上级领导和法制部门共同讨论议定,尽量准确把握认定尺度,力求真实地做出事故成因分析和责任认定,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最大限度保障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法院出现单方作战的现象,只有和交警部门紧密合作,认清事故的过程,根据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才可以更好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准确界定。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6

一、漳浦法院交通巡回法庭基本工作情况

该院交通巡回法庭2008年成立以来,共受理交通事故责任案件1371件,调解撤诉结案1367件,调撤率达99.7%,有效整合了司法、行政、社会资源,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为化解人案矛盾、构建和谐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处理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大量有可能进入普通诉讼程序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在诉前得以化解,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也最终大都以调解的形式结案,为当事人提供了快速、高效、便捷、公正的法律审判服务。具体情况详见下表所示。

漳浦法院交通巡回法庭收结案情况表

项目

年度受理数

(件)判决

(件)调解撤诉

(件)调撤率

(%)2008年191418798%2009年2420242100%2010年2410241100%2011年4230423100%2012年上半年2740274100%累计13714136799.70%二、漳浦法院交通巡回法庭具体工作做法

(一)强化服务意识,构建长效机制

为更好开展交通巡回法庭工作,今年初的联席会上,该院与交警部门形成共识,成立以法院分管副院长为组长和交警大队分管副大队长为副组长的诉警衔接联动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联动工作中的沟通、协调,建立了以"交通巡回法庭"为平台,"民一庭"为依托、"诉警衔接联动工作协调小组"为纽带的法院交警衔接联动、三点齐头并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诉警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民一庭和交警大队事故股相关人员组成,并定期召开联席会(每季度一次),总结衔接联动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交通巡回法庭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原来由五名法官,每人每星期固定一天到交通巡回法庭办案,人员流动性大,造成诉警之间配合脱节,当事人无所适从,经过联席会议讨论后,改为每个法官轮流到交通巡回法庭办案一周,今年民一庭成立专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庭内小组,相对固定的派驻该组成员到交通巡回法庭值班,实现咨询、立案、送达、开庭、判决、执行“一站式服务”,使有限的审判资源得以公正高效地利用。

(二)强化诉警配合,推动和谐解纷

一是加强调解配合。在已形成的“交警行政调解——申请协议确认或请求司法救济——交通巡回法庭审查办理”的流程中,对于经交警部门主持调解成功的案件,若当事人要求确认交警部门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效力,申请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的,驻交通巡回法庭法官在收到申请后当日审查,及时办理,并制作民事调解书。对交警部门主持调解达成协议而一方不履行的,交警部门引导当事人到交通巡回法庭请求处理,交通巡回法庭的法官注重作好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工作,在诉讼中尽量以当事人在交警阶段达成的协议内容为诉讼调解的立足点,使调解工作在一定的基点上展开,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交警大队调解未果的,交通巡回法庭视情形开展诉前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两部门邀请对方相关人员协助调解。对要求的,由交通巡回法庭办案人员采用向立案庭电话报案的方式简便立案,及时受理、及时调解,立案庭对案件情况和审理进度,通过电脑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督促快审快结。

二是加强诉前保全工作配合。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后,交警部门已不能再以扣押肇事车辆为由要求肇事方押款救济受害方,导致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对肇事车辆的保全衔接存在较多问题,往往是进入诉讼程序,交警部门已经将车辆返还肇事当事人,法院再对车辆进行财产保全时有较大的难度,加之当事人对处理程序的相关规定不甚了解,一般不能及时申请诉前保全,给案件的审理、执行造成一定的难度,有的肇事方在事故发生后转移、藏匿、毁灭财产,致使法院裁判难以执行。为此,交通巡回法庭的法官经常与交警部门同志加强沟通,交警部门对受害方损伤严重,急需医疗费用救助的案件或造成人员死亡有可能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件,告知受害人到交通巡回法庭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交通巡回法庭的法官及时作出诉前财产保全裁定后,及时送达当事人和告知交警部门,同时由交警部门协助保管扣押车辆至法院对扣押车辆作出处分为止。

三是加强救助措施的配合。虽然交警部门在处理部分交通事故受害方急需医疗费用时,可以要求车辆保险公司先行支付医疗费用,但保险公司也只是依据保险合同规定在强制险的医疗费10000元中先行支付,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受害方也只是杯水车薪。为加强对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救助力度,交通巡回法庭的法官积极与交警部门办案人员配合,对交警部门已认定事故责任明确,且肇事方或肇事车辆承保的保险公司应当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的案件,及时依法裁定先予执行,先予赔付。

四是加强宣传配合。为了增强大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巡回法庭每月每个法官至少一次在交警大队巡回开庭审理一起案件,并尽可能要求已发生交通事故案件当事人旁听,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程序和赔偿标准,促进调解,化解矛盾。同时,还与交警联合加强法律宣传释明工作,积极向驾乘人员宣传法律法规,解答相关法律问题,使之提高法制意识,在遵章守法、注意安全的同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在每季度召开联席会上,及时与交警部门就有关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信息及最新动态进行沟通,以加强双方干警相互间的配合。

三、进一步完善交通巡回法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调解方法,形成化解纠纷合力。一是构建“一元引导,多元互动”调解机制。建立以司法调解为主导,与交警调解、人民调解良性互动衔接,并与医疗、保险机构等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衔接,形成“一元引导,多元互动”多元化解决纠纷新机制。由交通巡回法庭与事故中队、基层司法所建立交通事故案件协调化解联动机制,在交通巡回法庭内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与人民调解工作室。事故赔偿纠纷发生后,先由交警进行行政调解,对调解不成或只达成部份调解协议的案件,由交警移送或当事人申请交通巡回法庭受理。交通巡回法庭则予以诉前预立案,直接调取交警前期工作的相关信息资料,分别不同情况进行调解,对交警已形成的调解内容予以法律确认,对未达成协议的事项再行调解,创新法院、交警与当事人之间的零距离无缝调解机制;对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较大、争议较大,双方矛盾有可能激化的案件,及发生于村道、事后报案或意外事故导致交警对事故责任难认定甚至无法认定的特殊交通事故纠纷,结合人民调解的地缘、人缘优势,邀请村调解委员会或基层司法所协助参与调解;同时,与医疗、保险机构及时沟通、衔接。交通事故发生后,交通巡回法庭与交警及时与医院沟通,督促肇事方预付相应的医疗费用,并通知保险公司预赔相应的交强险款项,保证受害方获得及时救助。 二是创新QQ群网上便捷调解模式。由交通巡回法庭法官与涉案保险公司人共同设立QQ群,借助网络信息化的快捷、便利优势,与保险公司保持在线互动,通知开庭,协商调解方案,通过远程媒体沟通增强调解意愿,进一步提升案件调解的成功率。

(二)创新法律宣传方法,提高宣传针对性。一是共同开展巡回审判进企业、进校园活动。由交通巡回法庭在交警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选取酒后驾驶、超载、闯红灯等行为引发交通事故的典型案件,共同到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长途汽车站以及学校等单位开展巡回审判活动,通过活生生的实例提高广大驾驶员以及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二是联合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由交通巡回法庭联合交警部门不定期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认真接受群众咨询,主动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程概述 1.1工程内容 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程是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开工建设的前提条件,前期工程的实施为后续土建工程创造了施工条件和工作界面,其具体内容一般包括:管线迁改及保护、征地及地上建(构)筑物拆迁补偿、建(构)筑物保护、临时借地、交通疏解、占道开挖、临时用水、临时用电、绿化迁移等工作。 1.2工程特点1.2.1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程范围随轨道走向呈线状分布,跨越多个镇(区),涉及众多权属、管理和使用单位,如镇(区)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市政部门、交通部门、公路部门、交警部门、自来水公司、水务公司、通讯公司、有线电视公司、公交公司、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等,协调工作量多,工程管理难度大。

1.2.2轨道交通前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开展需多方面有效配合,统筹展开。如开展管线迁改工作,需与临时借地工作相结合、与交通疏解工作相结合、与轨道交通主体及附属工程建设工作相结合、与权属单位需求相结合、与相关部门审批要求相结合,每项工作都环环相扣,需要开展大量且细致的统筹协调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阻滞,都将影响整个前期工程的开展进度。2 前期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勘察设计方面

2.1.1物探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管线情况。由于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尚不规范,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未完善建立管线基础数据库,且轨道交通站点多位于商业繁华路段,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在前期工程管线施工时,现场实际状况与物探勘察资料常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产生大量的设计变更,使管线迁改成为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

2.1.2设计出图与现场实施脱节。部分设计人员在出具管线迁改、交通疏解、临时用地等图纸前没有到现场进行详细踏勘,未与相关管线权属、土地权属单位、职能管理部门作充分沟通,或未充分考虑与其他各类管线的综合平衡,导致设计图纸出具后到施工现场无法实施,由此引起设计变更、用地协调、报审报批等一连串工作量的产生。

2.2管理协调方面

2.2.1前期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一些土地权属、管线权属单位对轨道交通前期工作采取不配合态度,工程经多次协调,仍因无法取得用地、无法签订合同等情况导致不能按期开展实施。

2.2.2前期工程施工前未提前做好计划统筹工作。部分前期工程在开工前没有与管线权属单位、交警、城管、安监、市政、临近商铺、土地权属等单位充分沟通协调,对管线迁改和交通疏解用地未提前进行综合考虑,导致工程实施时,需要多次协调占地围蔽事宜,且各方不断提出需求,工程需要频繁停工协调,影响了工期开展进度。

2.3质量安全管理方面

2.3.1管线施工安全质量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勘察物探资料不准确、施工单位对管线施工安全重视程度不足等情况,在地下基坑开挖或管线迁改施工过程中,破坏地下管线,导致漏水、漏电、通讯中断等事故有时发生。

部分雨水、污水管线迁改路由埋深较大,属深基坑施工,且与交通道路相邻,若周边土质情况不良,再加上雨季施工,极易发生坍方等安全事故,施工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部分施工区域各种管线复杂交错,呈立体状分布,虽然在施工过程中已采取回填石粉处理,并上压路机进行压实,但管线之间的内部缝隙仍未能完全密实,地面恢复不久就发生了不均匀沉降。此类沉降不仅造成地面下陷、路面下陷等质量问题,且会使地下管线承受额外压力,导致地下管线错位或变形、甚至断裂,由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3.2交通疏解道铺设质量方面

部分交通疏解道设置在原道路旁边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上,其土质情况与原道路基层存在较大差异,若未能及时针对现场土质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就仓促进行交通疏解道铺设施工,交通疏解道完工通行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路面破损、开裂等质量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到道路行车安全。

3 相关对策和处理措施

3.1勘察设计方面

3.1.1要求物探勘察单位必须加强物探勘察技术手段,多方收集管线资料,切实提高勘察物探资料的准确性。

3.1.2加强对设计出图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要求设计院进行管线迁改设计时必须进行管线综合平衡图及管线位置纵横剖面图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管线路由的可实施性,考虑管线迁改施工与交通疏解道、车站主体、附属设施结构施工的工序关系,尽量避免管线多次迁改,尽量减少施工场地协调、征地拆迁等工作。

强化出具图纸前的审查程序。要求设计单位出图必须通过由业主组织的图纸会议审查,方能出具正式施工图纸。审查会议由业主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管线权属、土地权属、城管、交警等相关单位参加,共同分析研究,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会议纪要后,设计单位根据会议纪要要求出具正式设计施工图。

3.2管理协调方面

根据前期工程各工点的实际情况,推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3.2.1对前期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的情况,可加强落实属地镇街包干工作模式。业主与镇街政府签订前期工作包干合同,由属地包干落实征地拆迁、临时用地、绿化迁移、管线迁改等工作。在镇街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更有力、有效地开展各项前期工作。

3.2.2对于工期紧张、节点关键性的前期工程,业主成立前期工作攻关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有效集合相关单位与部门,集中有效资源,明确建设各方工作目标,专人专事,快速反馈与响应。攻关小组通过每周定期召开攻关小组会议,快速决策,关键事项定期跟进,跟踪闭合,有效地达成既定工作目标。

3.3质量安全工作方面

3.3.1加强与管线权属单位的沟通,明确落实安全责任。地下工程施工前,对施工范围已探明的管线,由业主书面发函给相关管线权属单位,要求其派专人到现场踏勘,核对管线路由、埋深等情况并以书面形式予以回复确认。

3.3.2加强管线迁改工程实施前的现场探查工作。在管线迁改工程实施前,要求施工单位沿管线纵、横方向开挖探沟,在横向探沟查明横向范围不明管线情况的同时,以纵向探沟确定既有管线的行走路由。这种方法,可有效查明一些管线不在管井间直线行走,实际路由左拐右弯的情况。

3.3.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工作。对于深基坑、临近交通道路、施工面窄、管线情况复杂等施工部位,应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基坑支护及临边防护工作,同时要求施工安全员及监理工程师必须全过程现场旁站监控,以确保施工安全。深基坑工程施工前应向有关安全职能管理部门申报深基坑设计审查。

3.3.4重视管沟回填质量。在管线迁改管沟回填阶段,对管线情况复杂的部位需要采用石粉进行回填,回填后应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反复冲水密实,待回填石粉沉降逐步稳定后,方能进行地面铺装或道路恢复施工,不能因为赶工期而操之过急。

3.3.5交通疏解道施工前对下方的土质、管线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交通疏解道处理方案。

对交通疏解道下方管线密集复杂,地下管沟单独包封保护实施难度大的情况,可采用整板保护的方法进行交通疏解道处理,即在交通疏解道范围内直接浇筑刚性钢筋混凝土形成保护板,再在其上铺设面层形成交通疏解道。在地下管线密集复杂的地段,采用整板保护方案对比地下管沟单独包封保护方案,不仅整体造价没有增加,而且能有效减少路面不均匀沉降,降低施工难度,加快工程进度。

对设置在现状人行道及绿化带上的交通疏解道,若存在地下淤泥等软弱土层,或土质含水率高,经碾压仍无法达到路基压实度及弯沉度要求的,可通过换填片石、碎石或搅拌桩等方式进行加固处理后,再进行路面铺设施工。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风险管理是对工程建设进行风险界定、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应保障人员安全,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将建设风险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破坏和损失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的水平。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和实施,并以合同约定建设各方的风险管理责任。《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中明确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从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实施全过程的建设风险管理。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基本上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在风险的控制上更是问题多多。比如对工程前期的设计不完善,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返工现象,有些虽没有在施工的工程中暴露出问题,但在日后的运营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后期很难处理和应付的。还有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工序的划分不是很明显,导致施工时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诸多的不便,豆腐渣工程更是层出不穷,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人民的生命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还有就施工时对施工的环境调查不是很清楚,不明确当地的地质的具体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中的施工情况,比如高层建筑的地基、下水管道等,这样一来,施工的时候造成了很的麻烦和问题。以致给工程整体的进展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风险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即工程自身安全风险影响以及工程自身安全风险影响。

1、工程自身

工程自身安全风险影响主要来自于工程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工程自身的结构问题,工程建设规划,上道工序质量等方面。

(1)工程自身结构设计

一个工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设计,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营这三个阶段。其中前期的设计对整个工程的安全影响是最大的,如果前期设计的工程结构不够完善和严谨,不仅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对后期的运营也是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这些困难和麻烦是后期无法解决的。

(2)工程工序质量

工程工序质量对工程自身安全的风险影响也是和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工程的质量上。加强工程工序的质量,保障人民财产的安全是一项和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的控制中。

(3)工程建设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是很特殊的一项工程,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城市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涉及城市的市容市貌,还涉及到城市人民出行的便利性。这就对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和阶段划分有了很高的要求。做好完整的工程施工计划,有序的进行施工,保证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2、环境安全风险影响分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中,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风险来源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周围建筑等几方面。

2.1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中环境安全影响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地质的不同对施工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对工程的整体要求也会有较大的变动。如果对当地的地质情况了解不清楚的话,很难和工程本身的设计很好的融合,这样一来,工程的质量将会很难保证。

2.2 周围建筑

周围环境中的建筑以及施情况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又一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地基,下水道、天然气等工程的管道的问题,以及地下电缆的问题等等。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假设中要做到与这些工程分离,不能相互影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措施

面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掉,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问题。

1、整体规划工程的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工程,它涉猎面广,覆盖面大。所以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要有一个整体观。前期的设计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能马马虎虎。因为前期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中期施工阶段要保证施工的工艺,不能偷工减料,造豆腐渣工程。后期运营阶段要积极的维护和检修工程。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丝不苟,保证工程的质量,降低运营风险。

2、详细了解施工环境,建立完整的施工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岁环境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对地质的了解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工程的已施工情况的把握和了解,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是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的。在施工之前,全面了解施工的环境情况,了解当地城市的地质,做到因地施工,把前期的设计和具体的施工完美的结合起来,争取打造优质的工程。还有就是对施工环境周围的其他建筑和施工情况要了解清楚,不能和已经竣工的工程冲突,破坏先前的工程,比如地下高压电的电缆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中,要建立完整的施工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做到万无一失。

四、安全风险监控与现场管理

1、土建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

通过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实现全过程、动态安全风险管理。根据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或安全风险排查所得出的工点综合风险分级大小(Ⅰ级~Ⅳ级),相关参建单位将针对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分级管理方法。主要从风险管控层级和风险管控手段等方面进行分级管理。

2、例会制度

项目管理小组例会:由我国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管理小组相关成员参加,安全风险技术咨询单位准备会议的议题材料;工程管理部门月例会:协调、解决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相关事务;工点周例会:项目中每周定时召开例会,总结上一周的进展,分配下一周的工作,相关单位成员参与相关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及时掌握各工点的施工状况和重难点问题。

3、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部分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定期组织有关工程技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结合现场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典型工点施工的经验或教训,举办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4、预警管理

工程预警分为监测预警、巡视预警和综合预警三类;各类预警按严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三级,即黄、橙、红色预警。监测预警是通过实际监测数据与监控量测控制指标预警值的对比,将施工过程中监测项目(点)的安全状态进行的分级警示。巡视预警是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巡视,发现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或处于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分级警示。综合预警是施工过程中通过综合分析监测预警、巡视预警的分布、数目、等级等措施,并通过现场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及时判定出风险工程安全状态而进行的警情预示。

结束语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艰巨,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责任体系、建设各阶段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制,并注重实践和落实,逐步形成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预控工程建设风险,切实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少楠.市域轨道交通技术指标及合理经济长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 任兵杰.轨道交通典型换乘方式的选择及功能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9

【关键词】交通工程系统科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一、系统科学和交通工程学概述

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要素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系统科学指的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通过描述“一般系统”的特征、类型及演化规律等,试图揭示系统的对应或相似性以及同构性等共性问题。[1]该学科从系统的角度,运用系统的方法去考察认识整个世界,是具有横断学科性质的新科学,[2][4]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系统科学包含的内容较多,如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和突变论、非线性科学等。[2]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系统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协同学说的创立、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体系和复杂性研究以及混沌理论的新发展。[2]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具体的应用领域给我们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改进。它利用数学工具,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从定性概括开始向定量描述发展,从而更能精确揭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

交通工程学是随着交通科技的发展,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揭示交通运输这一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能够提高交通的效率,节约资源和社会成本。它所研究的内容对提高公路和道路的交通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5]揭示了交通工程的研究内容,它是研究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现象基本规律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交通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三方面的有关内容统一在交通系统的环境中进行研究,通过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法,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运输费用,从而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从上面对于系统科学和交通工程的研究内容来看,两个学科都是力图揭示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从而能够进一步利用这一规律,为人们的决策服务,因此两个学科从总体目标上来说是一致的。由于交通系统是一复杂系统,研究交通系统的非线性现象和复杂性特征一直是交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系统科学的发展为现代交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为交通工程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力的推动了交通工程的发展。因此系统科学和交通工程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交通科学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交通工程教学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系统科学与交通工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往往忽视了交通工程教学过程中系统科学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仅仅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知识面不能合理的拓宽,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在讲授交通工程课程过程中,引入系统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二、浅谈交通工程课堂教学中纳入系统科学的必要性

现代交通工程的发展是建立在交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科学不断和其它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实际的交通工程应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了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需在交通工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系统科学作为现代交通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将其纳入交通工程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将系统科学的现展融入交通工程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例如,在讲授交通安全评价方法时,常规的方式是介绍课本上的方法,如绝对评价法、事故率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事实上系统科学中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并不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一些评价方法的发展,如层次分析法、属性综合评价方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介绍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比较其优缺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和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将系统科学的方法融入交通工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教与学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书本,逐步说明学习内容。这种导入,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一些重要的科学进展或是重大的实际应用,可消除这种十分沉闷的教学氛围。

另外,在交通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引进系统科学的现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教材上的知识只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教师在课上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将学生直接带到学科的前沿,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交通工程课堂教学与系统科学发展有机整合的尝试和建议

1.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需要,实验教学显得尤更为重要。目前,“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更新很慢,已不适应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授课教师可以根据系统科学和交通工程中的相关内容,补充一些先进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并有效的利用学校交通工程实验室的平台,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交通现象形成的机理及解决的过程。这样可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内容。

结合交通工程的专业特点,介绍现代系统科学在交通工程的应用。这样,可以大大丰富传统教学的内容,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现代化交通工程的实验室,或是参观一些工程应用的现场。例如,教师在讲授交通流理论中关于交通模拟模型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交通工程的实验室,重点介绍一些应用系统科学中的交叉方法建立的交通模型。通过平台演示,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系统科学在交通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结合书本内容,遵循系统原则介绍一些系统科学的新进展及一些重大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对教学目的有个清晰的认识,也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例如,我们在讲授交通预测时,通常的方式是首先提出问题,如交通预测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之后分析问题的本质,包括问题涉及的相关要素,不确定因素等,如汽车的保有量,出行频率,出行时间等。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出行预测模型。实际上,系统科学中预测模型具有多样性,而课本上介绍的不会很全面。因此,可以进一步介绍系统科学中新的方法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如基于混沌和神经网络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把问题讲解的很清晰,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宽都是有帮助的。

3.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查询、课堂讨论等活动。课外查询一些有关系统科学和交通工程的相关内容,课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在教授交通流特性分析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献,掌握和了解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交通流特性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做一些必要的课外辅导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传统的“交通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对系统科学方法的创造性传授。这样的教学不仅反映了系统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又能与交通工程的实际结合,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磊磊.论“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之异同.系统科学学报,2008.16(4):31~34

2周树杰.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初探.哲学百家,2006:155~157

3罗发奋、隋春玲.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105~107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篇10

关键词:交通规划;教学内容;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30-02

一、交通规划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解决的是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与模型方法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步骤及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并具备一定的交通建模学术视野和理性分析技能,该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从业能力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交通规划进入我国,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决策方面交通规划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然而,新形势下特大、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建设之后已逐渐趋于缓和,交通规划工作已由建设之初注重建设规划转向了建设与管理并重,即由粗放型转向了精细型,更加注重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目前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现代交通科学的本质在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交通行为,用数学模型刻画交通现象,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提供计算实验,从而揭示交通流的演变规律和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解决出现的交通问题。因此,为满足新形势下创新型交通规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科学研究对于新形势下交通规划的要求,必须注重传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运用新的手段去亲身实践的创新平台。

针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模型—计算实验—应用”为教学改革主线,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二、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梳理和调整。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具有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及区域交通规划、交通工程项目设计,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实习等研究成果,梳理了前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编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调查与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营造了相互衔接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环境。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时保证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如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学中一个章节,则不单独开设此课,将该部分内容放入交通工程学中,结合现场实验课详细讲授;将系统工程与交通工程学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另外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内容,在原有计算机基础、C语言等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专业方向(规划与管理)交通仿真技术课程,加强本科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2.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与节能、环保的目的[2]。本次教学内容改革中引入交通网络建模、空间区位理论,增加城市物流规划内容,改变以往描述性的交通规划教学内容,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形成以交通建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三、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重点在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即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知识的实际应用。软件的许多应用模块全部是基于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生成的,如在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时,软件提供了交叉分类法、回归法、离散选择法等基本方法,只要具备了原始数据、设置好各项参数,就可以得到预测结果。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仿真软件、数值计算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注重培养学生对交通流和交通网络流的分析模拟计算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运用规划软件进行实际项目操作的目标。2012年我院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购置了供实验教学使用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如雷达测距仪、视频采集仪、微波交通调查仪,同时利用实际交通科研项目将采集到的现场观测数据接入到实验室,同时利用数据库、信息融合等基础理论技术,建立了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评价系统实验平台。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交通方案改善及修正理想条件下的研究成果的平台。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结合各种规划案例,包括公路网规划案例、城市道路网规划案例、公共交通规划案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案例、交通项目评价影响案例及停车场规划案例等等,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二是重点培养学生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进行交通软件操作学习,包括交通仿真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ArcGi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等。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四、《交通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采用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并和理论教学相互穿插,建立从表象认知到提高交通现象洞察能力的实践环节框架。

1.交通调查实习改革。交通调查是进行交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个规划的成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做法是教师扶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系与基层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学生实习,在当地开展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把学校教学与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尤其是交通大调查前期调查方案设计工作中,将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是教师真正站到指导实践位置上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放手让他们进行方案设计、人员组织及协调工作,并进行及时指导。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深化,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各种方法、内容、步骤、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收集有关交通调查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交通规划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可以以4~5个交通小区的区域展开,指导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方案设计、软件应用、编程计算等能够全面提高自己。

3.软件应用实习。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本行业专业软件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交通规划由于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更是需要计算机辅助完成。学生通过软件实习,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交通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利于纠正学生认为学完交通规划课程以后没有用处的错误观点。利用交通规划软件提供的众多模型和方法,结合教学案例完成交通分配、路径选择、物流规划、公交规划等实际应用过程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利用软件进行交通规划基本方法。

软件应用实习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规划软件实习课上可向学生展示各大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图、交通组织图,调动学习积极性。案例选择得当,可以使学生更快掌握操作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有虚拟案例和实际项目案例,各有优缺点。通常在教学案例中,根据需要,将两种案例形式结合使用。先通过虚拟案例,从简单开始,再从实际项目中抽取复杂一点的案例,进行实践性训练。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学习团队式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和案例调研,组织各团队的成果交流;改变侧重个人考试成绩的考评方式,在学生个人理论考核成绩、小组调研报告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六、结束语

在新的交通形势下,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模型-计算实验-应用”视角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模式创新,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和调整,实践、实习环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敏,陈学武.“理论、科研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交通规划》教学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3).

[2]王炜,陈学武.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韩风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1).

[4]秦焕美.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