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08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动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单编号:1671-7503(2015)09-0003-04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发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使其向特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机制。学习动机一直被看作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同样也受到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十几年间,网络学习动机大量研究中产出了很多优秀科研成果,并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网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网络学习动机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梳理,以透视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启迪。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资料来源与样本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5年(2000.01.01-2015.02.10)刊发的论文。以“网络学习动机”、“在线学习动机”以及“远程学习动机”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对“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将检索结果中的一些公告、通知等无关资料删除,共获得期刊论文7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研究样本共计94篇。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94篇文献摘要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主题分类,并按照文章发表日期、载文量和主题建立相应数据库,最后生成图表展示数据。

(三)内容分析变量

本研究设立发文时间、载文量、文章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五个研究变量。

1.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分析载文量和发文时间,可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起源、现状和发展情况。

2.文章来源

样本文献可按期刊的重要程度,将其种类分为硕士学位论文、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四大类。

3.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行动研究法、开发性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

4.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专门针对网络学习动机主题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科学表述。为了确定已有研究文献集中关注的主题,本文参考了牟智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的类目分类,在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内容并确定文献主题后,将其绘制在主题表中。将主题表中的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类与合并,最终得到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研究者逐步重视网络环境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并在2008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了两个高峰期,年载文量达到了14篇和17篇。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研究者开始重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研究,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更加受到关注。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深入进行,我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慢慢转入移动学习领域,因此2011年之后,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开始下降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二)文章来源

通过图2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有19篇硕士学位论文,高级别期刊文献12篇,其中,《电化教育研究》文献4篇;大多数文献来源于一般性期刊,占样本总数的67%。由此可以推测,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优秀的研究成果很少,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和探索,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指导教学,以促进网络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研究方法

对94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1,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占总量的46.8%和29.8%。另外,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仅占总量的12.8%和5.3%。可以看出,受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文献研究法这一现象影响,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但理论终究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在借鉴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并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指导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四)研究主题

从表2样本文献研究主题分布表中可以看出,15年间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方面的研究占66%,对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17%。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另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受到研究者所广泛关注的。

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相关理论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比较系统完善,该模式包括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另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是动机设计理论专家Wlodkowski提出的TC动机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TC模型将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初始、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整合各方面因素,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目的。

从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62篇文献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相关研究中,包括了网络学习初始阶段激发学习动机、网络学习中期维持学习动机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等几个方面。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需要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教师三个层面进行。从网络学习平台层面来说,学习平台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网络课件在设计中,要贯穿始终地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孙艳超和杜华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要营造激励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解和尊重的情感氛围。吴薇娜认为,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建立基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反馈评价体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习者层面来说,学习者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协作交流。罗刚从学习者层面给出了几条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有效措施。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态度、加强协作交流、引导网络学习者正确归因,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维持和加强。

2.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网络课程中教师行为因素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魏云指出内在影响因素有目标意识、认知冲突和需要;外在影响因素包括诱因、强化和环境。邹晓华,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将网络学习动机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并得出转换学习模式,促进内部学习需要;鼓励外部学习诱导,由外而内激发良好学习动机;激发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环境等四项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另外,研究者运用调查的方法,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并分析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牟智佳用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法,对影响学习动机的1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到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平台功能与设计和辅导教师。马萌对网络学习中的教师接近行为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者总体相关度数值为0.5445,教师接近行为的使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是积极的。张文兰对85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其中,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

3.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有6篇文献,对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是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并为激发、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刘凤存以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个案,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习中心成人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影响成人网络学习动机的个人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得出成人网络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变动不羁、意识淡漠等特点。姚文清对某大学150位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网络自主学习动机变化及动机缺失原因。

4.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

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史晓亮认为网络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与外在动机相比较而言,内在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度较高。孟丽丽对23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刘盛峰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建议学校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予以培养与激发。刘君红认为学习动机与策略相关性中,深层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大于表层动机、社会情感策略更容易受到学习动机强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可将网络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与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并未出现研究者广泛接受的本土化动机理论成果;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是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不过,近年来对网络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启示

总结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在引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为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进行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网络学习动机迄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不乏有研究者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都处于对网络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等理论思辨的层面上,因此,研究者应更长期、更深入地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对学习者网上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2.研究者应该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兼顾

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时充分考虑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的同时要兼顾维持其在一定的水平上。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2

近年来,随着粤东地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不少学校及家庭中,这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部分的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粤东地区中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粤东地区青少年学生各个年龄阶段(主要是初中与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对比其异同,以便我们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引导和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一些建议。

2 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粤东四市(潮州、汕头、揭阳、梅州)的部分学校进行调查。调查的年级有高二级和初二级两个年级,总共16所学校。高二级总共调查了8所学校,每个城市各选两所位于城区的普通高中;初二级总共调查了8个学校,每个城市各选两所位于城区的普通初中。每个学校对应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来进行调查,初二的调查对象是578人,高高二的调查对象是519人,共1097人。共发放问卷1097份,回收1074份,剔除部分作答不全的无效问卷21份,得到有效问卷1053份,有效率为95.99%。

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 初、高中学生上网的目的对比

表1 上网的目的

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大部分利用网络进行聊天交友、看电影、听音乐、登陆博客、微博、QQ空间、玩游戏等,而用于学习、资讯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少的。高中生上网进行网络聊天的占42.6%,而初中生的占29.6%,可见高中生比初中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上聊天。除了上面谈到的这些,初、高中学生还会初步涉及网上购物或其他商务活动,但所占比例都属较少。

3.2 上网的认知程度对比

3.2.1 对网络的信任度

表2 对网恋的看法

表3 网络与现实的问题处理方式

在网恋问题上,大部分人都认为网恋不用跟现实一样专一,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跟现实生活不太一样。高中有58%的学生认为网恋不需要专一,42%的学生认为还是需要专一的;大部分初中学生认为网恋不需要专一,达到了85.6%。这体现了大部分初中生认为网络不是真实的世界,对网络的信任度比高中生低。在处理问题上,更多的初中生在网络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与现实的处理方式不同,这也是初中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网络的不信任。

3.2.2 对网络资源的看法

表4 网络资源对自己最主要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认为网络资源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知识面和认识朋友、减轻压力这两个个方面,高中生和初中生没有什么差别;而在认为通过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成绩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就明显要低于高中生的比例;同时也有更比例的高中生(13.7%)认为自己花太多时间在网络上面,导致了成绩下降,初中生能意识到这点的仅占了8.1%;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6.4%的初中生喜欢网上娱乐,不想学习,这样的比例显示初中生的自制能力较差,而网络的吸引力太大,导致这么高比例的初中生无法控制,将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网络娱乐上面,而高中生在这一点上所占比例较低,仅占了6.5%。

3.3 网络道德素质对比

3.3.1 对黑客制造电脑病毒的看法

表5 对黑客的评价

根据调查显示,对于网络上一些电脑高手制作电脑病毒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这也说明了普宁市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还是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但也存在少数学生认为制造病毒的这种行为很了不起,非常崇拜他们,并表示想尝试一下,数据显示,存在这种想法的高中生比初中生还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中生能认识到电脑黑客都是一些在电脑技术上相当出众的人,而高中生此时正处于喜欢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的年龄,并且他们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1],因此会出现这种盲目崇拜电脑黑客的情况。

3.3.2 在论坛或聊天室看到不文明文字时的做法

表6 对不文明文字看法

在论坛或聊天室里面看到不文明文字时,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认为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也有较多的学生对不文明文字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且高中生所占比例要比初中生的高;只有较少数的学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方,在这点上高中生所占比例也低于初中生;另外,有14.6%的高中生会劝他人使用文明语言,也有12.3%的初中生会劝他人使用文明语言。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在面对网络不文明现象时都采取漠视的态度,而较少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会采用积极劝阻的方式来对待网络的不文明行为。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还不是很高,不能认识到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也没有将杜绝网络不文明行为当成己任,更别说勇于与之斗争[2]。

4 结论

根据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4.1 大部分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上网的目的以交友聊天、娱乐、游戏居多,并喜欢这样的形式,但将网络用于学习、咨询方面的做法较少。在上网聊天方面,高中生所占的比例比初中生明显多。

4.2 更多比例的初中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对网络有不信任的感。

4.3 有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均认为网络资源对自己有正面影响,而对于网络的自制力方面,初中生比高中生要差一点。

4.4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电脑黑客制造病毒的行为是违法、不道德的;但也存在少数学生认为制造病毒的这种行为很了不起,非常崇拜他们,想尝试一下,并且存在这种想法的高中生初中生多。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寝室文化

网络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网络在宿舍中的流行,也给寝室文化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寝室文化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个广义概念,它是反映大学生衣、食、住、行的一个综合范畴。[1]的确,过去的寝室文化涉及的就是这些。但是网络的异军突起已经给寝室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一)从硬件设施来看:物质文化的变化。寝室的硬件设施包括寝室所处的自然环境、规划布局、内外陈设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的校园已经从过去的那种低矮破旧的楼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豪华楼房,无论是自然环境、规划设置还是设施风格都比以前显得更加人性化。[2]尤其是高校的寝室建设,看看目前的许多高校的寝室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几张桌子、床、椅子的简陋设施,很多高校在寝室里配置了电视、电话、电脑桌、网络接口等,学生在寝室里可收看到有线电视和上网。

(二)从软件上来看:一是制度文化的变化,二是精神文化的变化。这里主要阐述精神文化的变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包括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优越的硬件设施和便捷的网络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场所已经由原来的教室、图书馆转移到寝室,他们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网上学习,通过阅读网络上的电子书籍、期刊杂志、网络新闻、BBS论坛等来获取知识。伴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方式也随之变化,过去以通信、打电话、参加社团等经典的交往方式逐渐被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QQ聊天等取代,因为新的通信方式给大学生进行远距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电子信箱、QQ聊天、网上留言等在不与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以符号的形式就可以与别人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倍受许多大学生青睐。但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交往的困难,开始慢慢沉浸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不愿再与现实中的人交往,甚至对网络形成了依赖,无疑会造成自我封闭或是心理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物质文化层面的优越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然而在精神文化层面所呈现的重大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笔者从精神文化层面对大学生个体身心的负面影响做阐述。

(一)对个体身体的伤害:由于电脑长时间接触电脑,又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导致学生的视力和身体素质的严重下降。200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目前近视人数约占在校总人数的30%―40%或更高,肺活量不达标者占7%―8%。在校8000多学生中,有10人左右患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每年约有7―8个肺结核学生到校医院就诊。每年的12月、1月是校医院医疗的高峰期,曾出现过一天有570―580个学生前来就诊,这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对个体心理的伤害:其一是迷失自我。优越的寝室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绝对自由的小空间。在这里,家长不会每天都督促他们学习,教师也不会来干预他们的业余生活,宿舍管理员也不会因为他们上网而把他们视为违反宿舍规章制度,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利用网络之便,打着学习的口号“为所欲为”。不断载出的报道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04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上大81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被集体劝退;2005年1月4日《北方热线网――沈阳日报讯》刊出“清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步步沉沦被学校开除”;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据有关方面分析,主要也是长期沉迷于游戏、暴力导致的结果。屡屡发生的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警惕。其二是价值观的迷失。不良的网络信息引发思想混乱。据调查,互联网上发达国家垄断着90%以上的信息资源,从而通过网络向全球其他国家不断发送和传递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信仰及其所谓的人权、民主的理念也使我国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大学生们本来不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混乱,甚至盲目崇拜外国。另外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而据浙江调查显示有25.4%的大学生偶尔无意中去过,因好奇偶尔无意中点击的占14.5%,有3.6%的学生经常光顾。[3]将近一半的比例也让我们感到忧心。

三、应对的策略

笔者试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和网络管理方面给大学生一些建议。

(一)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广泛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从生理健康来说,我们要合理饮食、适时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愉悦的心情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一个完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工作网络、教育网络和服务支持网络。[4]应对因网络而引起的问题,我引用林崇德先生把教育对象分级策略:正常行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对策:若是正常、健康的个体,通过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变态的发生,使他们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若是轻度心理障碍的个体,如问题行为、不良习惯、环境适应问题等,这类群体能认识到自己心理异常,而且多数人能主动寻求帮助和治疗,他们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无需我们过多操心;最重要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者,此类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包括幻觉、思想错乱、行为异常、感情失调,对自己完全丧失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沉迷网络等。这类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比较大,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宿舍管理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等各种力量来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尽快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若通过教育仍解决不了的严重患者,我们必须求助医疗机构来承担。

(二)加强网络管理员的管理:从技术层面来看,网络的管理主要是网络的安全管理,其保护措施主要从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和传输安全等三个方面来考虑。[5]物理安全主要是防止对网络设备和电缆等的非法使用和意外损坏等。在寝室中主要涉及的硬件资源是网络接地系统、布线系统、端口、电缆等。本着节约、安全、合理的原则,访问控制识别并验证用户的身份,将用户限制于已授权的活动和资源。如网络管理员设置口令一定要起到保护作用,若发现网络存在非法入侵者的活动时,不是立即制止入侵者的活动,而是采取跟踪非法入侵者的活动,检测非法入侵者的来源、目的,非法访问的网络资源,判断非法入侵的危害,确定处理此类非法入侵活动的方法。网络资源的属性一定要体现主从关系,例如为了防止用户破坏文件,将文件的属性设为只读;为了授予某一类用户修改和使用文件的权力,将该文件的读写和执行权限授予该类用户;网络的安全监视,通过监视可以立即发现网络故障点、控制网络访问范围;审计和跟踪,这由两部分构成,记录并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找出问题所在,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传输安全要求保护网络上被传输的信息,防止其被窃听或修改。在校园网中,良好的物理安全是传输安全的前提,在传输过程中用到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如何实现加密,则需用到加密解密算法,如DES、RSA和数字签名。有两种包过滤和应用层防火墙技术。这里的包过滤主要是对一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病毒信息和恶意的政治信息等消极信息和侵蚀学生思想的信息进行屏蔽,同时对一些非法网站进行过滤;应用层防火墙主要是察看用户在什么时间访问过什么网站,这些还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察看查看有没有出卖机密信息、识别网络间谍。

从网络教育层次来看,网络管理员建立特定的网络规章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网络法律是针对网络中出现如网上欺诈、网上剽窃、网上散播谣言等现象而制定的法律,除了国家或政府制定的网络法律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出现不同的情况,在小范围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定期把一些信息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及时的了解动态信息。

(三)加强网络用户的个人管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寝室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我们要自觉注意安全,特别是用电的安全,网络开通后,寝室里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电器设备,这些贵重的物品要妥善保管好,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防火、防盗。另外对于网络用户除了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网络管理员的要求以外,还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活动发展迄今,早已向社会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对于我们应当自觉培养一种“慎独”精神,即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僻居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放纵胡为。

总之,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自觉抵御网络的侵蚀,在网络流行的今天,在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氛围下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凯.大学生寝室文化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1991,(5):43.

[2]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7.

[3]胡礼祥.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1,(7):36.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4

Peng Ruiliang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100)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1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描述了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提高其在网络社会的生存能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of network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and finds out the main reasons of lacking of network quality, combined with these reasons, bring out some ways to improve their viability in the network era.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Key words: network;college students;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44-02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据CNNI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4.2亿,已超过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与2009年末相比,新增网民3600万,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 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①。在我国的网民中,学生占35.1%,而学生中又以大学生居多。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交往行为和消费行为,网络的普及应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大学生的虚拟群体行为,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网络传播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西南大学唐静对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详实的调研,本文认为该调研可视为西部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典型,该文得出如下数据,高达42.2%的同学是每天都上网。其中每天都利用搜索引擎找信息的有21%,聊天(17.8%)、浏览新闻(17.4%)、看电影听音乐(10.8%)、去BBS上网看贴或留贴(9.4%),收发电子邮件(8.2%)、下载有用的资料或软件 (6.6%)、浏览博客或播客(6%)、看直播球赛(5.2%)、玩网络游戏(5%)、看电子书、网络小说(2.4%)、网上购物(1.8%)。从上网的实际需求来看,顺序依次是搜集资料查询信息、与熟人联络、娱乐休闲、了解新闻、消磨时间、接受网上教育、发表个人意见、习惯呆在网上、网上购物、拍卖、结交新朋友。在另一项对于网络中的色情信息的态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有56.4%的大学生选择“不看或删除”,但是“偶尔浏览”黄色网站的学生占34.4%,还有6.2%的同学是“经常浏览”。在对网上交友的调查中,有56.6%的同学认为网友基本可以信任,17.4%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谈得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相信网恋的同学占29%;认为网上交往的朋友“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但须提防”的只有35.2%。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是100%,从调查结果看,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多在3-4年以上;50%以上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主要上网场地:在宿舍或家里上网的高达48%,但仍有28.2%的是去网吧,还有21.5%在学校机房或电子阅览室上网。说明部分大学生还是选择去网吧,网吧大多不受监控,24小时营业,这对自制能力差的同学来说诱惑很大,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地上网,以至于网络成瘾。

由上不难看出,网络所引起的失范行为主要包括:浏览和传播带有色情、暴力、和愚昧迷信内容的信息;散布虚假消息,甚至欺骗、侮辱、诽谤他人;以及非法盗用他人IP地址或账户;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盗窃金钱、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极个别的还充当“黑客”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程序及蓄意破坏网络等犯罪行为,给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文明道德意识、身心健康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冲击,极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产生扭曲,引发行为失范,如网络成瘾、网络色情,甚至网络犯罪等等网络问题在增多。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网络环境不良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培育网络素养,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网络环境还有着许多不理想之处,是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的重要原因。

2.2 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严重缺位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普及,对网络技术发展运用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己是不争的事实,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且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网络素养教育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2.3 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意识淡漠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网民受众的眼球,一味想增加网站的点击率,报道一些不良信息,甚或散布一些低俗不堪的新闻信息,传播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络信息,严重扭曲了网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3.1 多方努力,构建良好网络环境构建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氛围,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法律规范、行政监督、媒体自律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秩序,为网络受众提供一个规范净化、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对“法律监管、伦理制导、技术屏障”三位一体的网络媒体管理机制达成共识②。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关注网络就要从制度上制定相关规范。事实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 “各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在我国,对网络的监管还处于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要明确监管的目的不是让信息封闭起来,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希望通过网络监管为受众提供一个干净透明的网络环境,让广大网民都能参与到网络监督的过程中来。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保护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健康发展上来,切实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在高校可对校园网进行监管,对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对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采取删剪、屏蔽等措施,避免有害信息的扩散传播,以促进良好网络环境的形成。

高校的网络中心要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使得网络管理更加规范,设立校园网信息把关人,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对于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而出现的问题,设计预案、及时应对。重点防范、严格管理公共道德、政治稳定、等敏感领域,对一些蓄意破坏稳定、散布谣言的情况,上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坚决查处严惩。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顺应网络时代要求,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进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偕行,适应时代的变化,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网络使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更加现代化;并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双向互动和及时沟通的渠道,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网络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新奇的网络功能、虚拟的网络空间将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易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及网络成瘾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在网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在网络教育中增加对学生进行网络批判意识的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道德意识以及利用网络媒介进行自我学习发展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让大学生通过认识网络这个媒介,懂得如何利用媒介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把握大学生的具体用网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时地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把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与培养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使教育的形式更加现代化,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有关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逐渐养成自律意识,推动道德自律,对各种有害信息自觉地加以抵制,最终成为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主体。

3.3 网络媒体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2001年7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建立起行业自律机制。同时,“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全国各地召开。网络媒体行业要加强自律,建立规范的自律体系,维护网络安全,抵制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媒体要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功能,正确有效地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舆论导向,发挥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及时化解受众心中的疑虑,缓解社会矛盾,使网络舆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前进。

对于社会的热点敏感问题,网络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对网民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网络媒体自身应该端正姿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明确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筛选的编辑,杜绝虚假色情暴力的信息,要努力为广大网民提供高品质的信息产品,不断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地为广大网民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信息平台。同时,网络媒体要接受广大网民的公共监督,让网络受众都参与到对网络的监督中来,积极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共同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针对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媒体应该在教育与革新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和行为方式,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信息内容的方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针对这一群体,应当因人制宜地建立相关的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群体加强网络教育,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配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这一平台,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的观念意识,加强自制力和自我修养

在网络行为中,大学生应该根据自我学习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规范个体的行为意识,为自身学习发展列出相应的规范制度,以期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这是一个不断转变思维,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好要求和目标的改变过程,规范网络秩序首先就应该从自我个体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应当随时保持清晰的头脑,这将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不断积极进取的过程。同时,大学生应该增强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及网络法律意识,以此增强分析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应该积极地从网络中获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知识,不受网络负面信息内容的干扰和影响。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易科技报道[R],2010-07-15:13:30:54.

②戴维民.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8-240;139-150.

参考文献:

[1]高秀琴.高校新闻传播媒体与网络传播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9-43.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然而,繁荣的背后存在隐忧。

发 展 快

“网络文学发展十多年来,在作品规模、读者人数、关注程度等方面都有超越纸媒作品的态势,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许苗苗说:“自1999年以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而互联网阅读率急速上升。”一些原本购买书籍或沉浸于图书馆的读者,如今转为网络文学的粉丝。

网络文学发展十年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纸质文学作品的数量。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周志雄说,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是文字作品,还是一条龙的文化产业链,包括游戏、动漫、影视的改编。

在盛大文学总裁、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文辉看来,网络文学产业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网络游戏甚至影视作品提供上游支持,并带动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市场。

盗 版 多

尽管网络文学发展态势迅猛,但其前进路上却遭遇盗版问题的困扰。

“当下盗版收入是正版收入的50倍以上,可见盗版严重拖累了网络文学行业的产业规模和创意价值效应。”吴文辉说。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内大型文学盗版网站多,而原创文学网站少。包括门户网站经营的网络文学业务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通过盗链和盗贴等方式侵权问题,盗版网站给网络文学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作家张抗抗说,由于盗版可带来巨大利益,当前我国网络文学盗版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链条。

首先,专业盗版网站通过技术手段,或干脆采用直接雇佣人力打字方式,获取成熟的文学网站每日更新的正版内容,原创作品上传更新后5-10分钟即可被疯狂盗版。然后,盗版网站以“搜索引擎”为推广途径,赚取网络流量,再以“广告联盟”为盈利途径,赚取广告收入,搜索引擎、广告联盟与盗版网站按照一定比例共享“收益”。

在上述产业链中,“搜索引擎”扮演了幕后推手这一关键角色,它在幕后推动盗版并通过“广告联盟”为盗版网站源源不断地输入“利润”。

被盗用不仅使网站的经济利益受损,作者的利益也受到直接损害,作者凭上传字数收取费用,但他们的辛苦劳动被链接、被盗用后就收不到版税。“其实,这就是明目张胆地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盗版获取便捷,间接“培养”了读者搜集盗版阅读的习惯。

需“维 权”

对网络版权保护和打击盗版侵权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目前网络文学盗版侵权现象依然严峻。

专家分析,这与我国在版权立法、行业管理方面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版权立法方面,由于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门类,所以目前尚无专项法律条款,从实际维权经验来看难度较大。

从行业自身来看,随着近年来行业前景看好,在不了解行业的情况下,大小资本介入网络文学行业,良莠不齐,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隐患。行业主体对行业认识不够、长远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打击网络盗版行为,多管齐下,创造清新网络出版环境。

“源头控制是遏制网站侵权的根本手段,需加强行政管理手段,增强行政执法机关的执行力。”周志雄说。

当用户在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传侵权盗版作品,或者某个搜索引擎收录的网站链接涉嫌提供侵权盗版作品时,通过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临时封停或者屏蔽,第三次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永久关闭该上传盗版内容的账号在该平台的所有权限,搜索引擎将该网站列为黑名单永不收录等形式,疏堵结合,整治盗版。

张抗抗说:“这样一来,不仅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同时针对更为广泛的互联网用户进行规范和管理,逐步建立全民版权意识,有效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网络作品侵权案件参照传统著作权侵权的赔偿标准,则存在赔偿标准过低的问题,不足以抵消维权成本,相反会降低网络侵权的成本,客观上助长网络侵权案件的发生。

(新华网)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文化产品繁荣的景象,促使网络文化功能不断扩展。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有思想教育功能、学习研讨功能、娱乐功能、主体交流功能等几个方面。而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结果,高职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浏览信息,观看影视作品,购买商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和朋友交流等,集中体现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娱乐与交流功能。高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学习研讨功能。首先,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创办内容积极向上、主题特色鲜明的精品网站,关注社会热点和高职院校热点,在网上及时地进行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借助网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必要时可以采用倡议投票、交流互动的方式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其次,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鼓励高职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学习交流板块,学生可以就学习中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在线研讨。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利用网络推进成员间交流与学习,比如开设社团论坛专版,或建立专门的QQ群等。最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高职学生的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网络的覆盖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普及相关就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帮助解决高职学生遇到的各类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与困扰。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校园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教育空间。我们既要看到校园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交流和沟通,也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的《中国青少网瘾报告》,本专科学生的网瘾比例为14%,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长、上网频率高;上网的娱乐性目的强,如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看电影下载音乐等;上网的实用性目的较弱,沉迷于网络游戏使其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网瘾这一突出问题,还有一些高职学生因为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了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失德等问题,如浏览传播不良信息和图片,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攻击诋毁他人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首先要在高职校园积极宣传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主题活动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网上讨论活动,让学生树立“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观念,逐渐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上网习惯。其次要对高职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例如开设网络道德与法律的选修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系统地学习教育等,让学生知道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或是违法的,了解网络失范的危害及严重后果,防微杜渐。研究怎样将上述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通过定期举办论坛、征文或评选校园“健康文明上网之星”活动,让学生提升网络素养,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三、实施网络文化建设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让学生参与到网络文化的管理与监督中来

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既需要现代网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也需要传统校园文化提供精神与内容支撑,而它的效果最终还要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来保障。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目前高职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完善的机构,缺乏相关人才。因此,培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例如,浙江大学就成立了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设立了专门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浙江大学的做法也给高职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其次,要认真研究本校实际情况,考虑校园网络建设队伍的人员分配与组成。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因此在培养校园网络建设队伍方面要也充分考虑成员构成的多层次、来源的多渠道。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7

到今天,赵丽华诗歌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这显然是近年来所发生的文学遭遇网络的最典型事件。在此事件中,人人都能写诗,人人都能写文学批评,似乎就要成为可能。诗歌,是人类最敏感灵魂的歌唱,而文学批评则是向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利器。这两样东西,似乎从来没有和芸芸众生发生过如此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是网络,使“梨花”在一夜之间开遍,使诗歌在一夜之间遭到最刻薄的嘲笑,也使专业的文学批评在大众批评面前软弱无力。

谁也不权威

“文艺批评已经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当事人赵丽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更多人萌生了巨大的参与意识,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将2006年度人物授予了一个群体――YOU,即全体网民,称在过去的一年中,时代的主角是亿万普通网民。在‘you’时代里。文艺批评变得直观而多元,拘谨、严肃、刻板的专业批评理论文章随着网络阅读的快捷性而逐步被淘汰出局,这样的结果是迫使理论家改变八股话语方式。草根呼声甚至可以成为主流声音,艺术标准进一步模糊和多元化。”

作为曾经被网友所嘲讽和诟病的“梨花体”事件的中心人物,赵丽华对于网络评论应该最有体悟。显然,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赵丽华对网络评论已有了新的感悟,“这样的结果是一些边缘化的艺术门类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尤其以诗歌和电影为最。”她看到了网络评论最积极的一面。

“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说经济不信经济学家的,说科学不信科学家的,说文学不信文学家的。就文学来说,很多讨论不是在文学评论的范畴里进行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的这种现象,恰好非常明显地表明公众对所谓权威的深深怀疑。

两年前,文学评论家白烨和80后作家韩寒所发生的那场网络口水战,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批评家和作家互相吐口水,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因为发生在公共网络空间中,加上众多网友纷纷加入,使这场论战变得声势浩大,而具有了典型意义。

其结果是,并不适应网络生存的文学评论家因忍受不了成千上万网民的骚扰而关闭博客。偃旗息鼓,而80后作家及其粉丝网民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其实,与其说评论家是败在韩寒笔下。不如说是败在网民的键盘之下。在人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评论的网络时代,批评家的身份,显然已无法让他们的话语听起来更有分量。所谓权威,受到了公然的挑战或挑衅。

网络文学的诞生,则是对传统出版和传统批评的一种直接颠覆。近年来,像《鬼吹灯》这样的网络畅销小说,都是先在网络论坛连载发表,获得一些网民的认可,日渐积累更多人气,然后影响力剧增,最后变成了排行榜上的畅销书。甚至还搞出了一个“盗墓文学”流派。

在文学与市场紧密结台的时代,网络无疑成为检验一部作品是否能畅销的有效平台。在这个过程之中,文学批评家的话语逐渐丧失了作用,而千万网民的喜恶和评论则直接影响了一部作品的命运。关于文学批评家的环节,似乎已经可以被省略掉了。以前相对权威的文学类杂志《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也不再是通往文学创作的必经之路。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肯定了网络对文学出版的积极作用,“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更灵活化,以往的出版模式。编辑和出版商都是门槛,虽然有一个标准,但都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现在就是直接和客户面对面,机会就很大,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作品被淹没了,没有声息了。当然一旦被读者所认同,就会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的玄幻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里没有什么机会,玄幻、传奇、怪异的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里没有什么影响力。现在网络上出现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这对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补充,是很积极的。”

两条平行线

青年作家冯唐并不是个网络作家,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的小说贴到个人网站上,也曾经在泡网上贴过《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但他对网络评论和专业评论均表示了失望。“我希望看到真看真懂的人的反馈,而不是起哄的。我从来不认为我的作品能为大众服务。我是写纯文学小说的,不需要太热闹。”对于网络评论和专家评论,他也认为并无孰轻孰重之分,“那要看谁更明白”。文学评论家的权威,在一些创作者的眼中,也已一去不复返。

张颐武把网络评论和专业文学评论看成是两条按照自己的轨道行进的平行线。“网民的评论其实是读者对于文学的直观的反应,感到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而评论家的看法有一个文学史的角度,还有对文学本身的一些阅读的专业训练,是一种专业的批评。网络放大了读者的评论,变成一种过去没有的影响力。”

但他认为读者的反应和想法不可能替代评论家的存在。因为两者其实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公众的好恶很重要,但专业的评论家的看法也仍然很重要。他们的趣味也不可能主导这个社会阅读的所有空间。另一方面,批评家的声音也不可能去主导社会民众的声音。“一个比较客观的评论是在互相的对话中间形成的,不断地对话沟通讨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互相地碰撞。甚至包括辩论、争论,这样不断对话沟通的过程,才会慢慢形成―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8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 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著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学界尚无定论。通常采用的观点是,网络语言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体。至于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学界基本认同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

3.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讨论网络语言的论著都谈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为避免重复,笔者主要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介绍。

于根元将网络语言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外语词语多,术语多;符号与语言交叉使用;语句的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2]78-88彭育波认为网络语言主要具有四大特点:创造性、形象化、简洁性和欠规范。[11]林纲从网络用语的形式、涉及面、交际目的和语言风格出发,将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归纳为4点,除彭育波已经提到的创造性和简洁性外,还包括多元性和模糊性。他认为网络语言的多元性具体表现为:网络用语在方言上的多元性;网络用语语言形象的多元化;网络用语语言风格的多变。另外,由于网民在面对陌生的聊天者时常常带有无意识的隔阂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回答对方问题时,带有模糊性。[12]除此以外,李莉还谈到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13]王献福谈到网络语言的粗俗性。[14]

上述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其进行取舍选择,提炼出各自心目中的网络语言的基本特性。在笔者看来,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应包括简洁性、创造性、随意性和形象性。语言简洁是由网络交际的即时性所决定的。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多的信息,网民们尽可能地对交际用语中的词汇、语法加以简化,创造出各种缩略词句。创造性则是由广大网民求新求异、张扬了比以往任何媒介都要宽松的交际环境,这为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宽松的交际环境也造就了网络交际用语的随意性,一些不规范或不文明的现象随之出现。至于网络语言的形象性,则主要表现为网络表形符号的大量使用。

4.网络语言的词汇研究

网络语言中的词汇是学界关注最多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词语释义、词语分类、修辞手段、规范化等。由于后两个方面与本文的其他部分有所重合,故此处不予展开。

(1)词语释义。网络世界的新词新语总在不断涌现。对新词语的解释成了研究网络词汇的基本环节。此类论文数量众多,恕不一一列举。

(2)词汇分类。研究者主要从外部形态和语义来源两个角度对网络词汇进行分类。

依据外部形态,刘钦明将网络语汇大致分为3类。一是非汉字符网络语汇,包括4种类型:由汉语拼音字母构成,由外语字母构成,由数字构成,由表情符号构成。二是混合字符网络语汇,包括3种类型:由字母与数字混合构成,由字母与符号混合构成,由字母、数字与汉字混合构成。三是汉字符网络语汇,其结构方式多样,可分为假借、合成、仿拟、译介4种,其中合成、译介最为重要。[15]

根据语义来源,郑远汉将网络语言分为七大类:一是符号组形类,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定形态,用以象征某种意义,包括标点符号组形、标点符号+数字组形、标点符号+字母组形;二是数字会意类;三是谐音替代类,包括同音汉字“假借”、数字谐音代替、英语“音译”;四是缩略简称类,包括拼音缩略、英语缩略;五是转义易品类,包括词义引申、词性转品;六是双语混杂类;七是重字赘语类。[3]张云辉则将网络词汇分为两大类。一是来源于外来语的网络词汇。以英语为例,其出现方式可分为5个小类:英语词汇保持原貌;来源于英语的音译借词;来源于英语的意译词;来源于英语的缩略词;借用英语语音的谐音词。二是汉语本族语基础上的网络词汇。包括10个小类:来源于方言的网络词汇;汉字谐音;旧词赋新意;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词;析字;原有词汇的合音变化;原有词汇的语义及色彩转换;拟声词;来源于儿童语言的网络词汇。[6]

5.网络语言的句法研究

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网络语言的句法研究相对薄弱,专题论文比较少。有代表性的是张云辉对网络语言句法特征的分析。张云辉认为网络语言的句法形式具有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做状语的副词使用有别于日常语言;二是英语词缀加之于汉语句末,汉语语气助词加之于英语句末;三是特殊句式的使用;四是语词叠用;五是原有词汇的词性转换使用,主要表现为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形容词化。[6]

6.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

网络语言经常用到的修辞格主要有谐音、缩略、图示格、飞白等。语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辞格进行了分析。

(1)谐音。谐音指的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戚晓杰[16]、严斌慧[17]、左海霞和姚喜明[18]均认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有其深层的驱动因素,即网络交际的经济性原则。连晓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除上述动因外,追求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也是促使网民广泛运用谐音辞格的重要原因。[19]根据戚晓杰[16]、赵华伦[20]、左海霞和姚喜明[18]的分析,网络语言的谐音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汉语普通话词汇谐音、汉语方言谐音、英文谐音、数字谐音、英文+数字谐音。

(2)缩略。陈光明指出,汉语网络用语常见的缩略方式有:直接借用英语缩写;利用汉语拼音进行首字母缩写;利用数字谐音进行缩写。[21]连晓霞认为网络语言缩略的目的有3个:一是打字时击键便捷;二是达到委婉的目的,使日常生活中一些难以启齿的粗鄙词语看起来不那么扎眼;三是追求新奇活泼的表达效果。[19]

(3)图示格。图示格指的是运用符号组合或直观图像来替代文字叙述的修辞方法。蒋冰冰讨论了图示格在当今网络语言中的新发展。[22]连晓霞将网络中的图示格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键盘字符的组合,如“^-^”表示眯着眼睛笑;二是直观的图像或图画。她认为图示比常规的文字叙述更确切、形象、简洁。[19]

(4)飞白。飞白指的是明知其错而将错就错,有意把白字、别音等如实记录或援引下来的辞格。张鲁昌将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分为两类:有意搞笑类和表达特殊情感类。[23]连晓霞指出,网语中最常见的就是语音飞白。其中一类是利用方言土音构成的谐音飞白,如“偶稀饭”;另一类是由于用拼音输入法,敲出了一个与需要的词音同或音近的词,但是发现这个错误的词还挺有意思,于是将错就错,不再去改选正确的词,如将“版主”打作“斑竹”。[19]

7.网络语言的收集与整理

网络语言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由国家相关语言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和研究者共同承担的。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对网络语言实施监测和规范引导。该中心先后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中了《高校网络媒体BBS用字用语调查》,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下编)》中了《中文网络用字用语调查》《中文博客用字用语专项调查》《中文BBS用字用语专项调查》。科研机构和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则主要体现为网络语言词典的编纂。目前,常见的网络语言词典主要有:易文安主编的《网络时尚词典》[24],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25],王骁炜主编的《实用网络流行语》[26],李康、张阳主编的《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27],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的《实用网络用语手册》[28],周建民、熊一民主编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29]。

8.网络语言的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作为其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逐渐由网内渗透到网外,由互联网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媒体和语言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对于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以及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强调网络对语言生活的负面影响,要求维护汉语的纯正性。立鑫指出,计算机网络用语鱼龙混杂,急需规范。[30]闪雄认为网络语言破坏了汉语的纯洁,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阻碍,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到家庭时就事先建立规范。[31]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沈艺虹,她指出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而且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风气,因此,维护汉语的纯正性迫在眉睫。[32]

(2)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提倡对之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规范,强调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应该是有层次的。于根元提出应制定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制止。[2]194王献福强调在保留那些简约的、富有创意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的同时,不应忽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之处和负面影响,而应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并引导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4]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如胡吉成[33]、金志茹[34]等。

(3)语言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网络语言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去粗取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王希杰指出,语言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这使得语言具有相对独立的品质。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说,一定量的混乱是语言正常发展的伴随物。[35]陈榴认为,规范网络语言的形式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网络语言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形式也正处于约定俗成的阶段,要人为地规范它,不仅时机尚未成熟,而且很难操作。[36]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将呈现出更加纷呈的面貌。新的词语、表达形式会不断涌现,新的传播方式也会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日益推广与普及,必将带来网络语言的繁荣兴旺,其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因此,网络语言研究大有可为。综观我国当前的网络语言研究,虽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不断拓展的趋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似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大规模的网络语言语料库,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全面考察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语言研究工作是以大量真实、可信的语料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一手资料,才能抽丝剥茧,找出隐藏于纷繁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目前,国内研究者所使用的语料大多比较零散,基于专门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2)开拓思路,吸收和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严重不足。虽然有一部分学者已经尝试在进行网络语言研究时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但这一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3)展开跨语言研究,探寻人类网络语言的共性和汉民族网络语言的个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相当薄弱,现有成果都还只是停留在表层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深挖和拓宽。

(4)寻找语言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契合点,借鉴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展开网络语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利用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来解释网络语言现象。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要真正揭示网络语言的深层规律尚需时日。网络语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2-106.

[4]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6]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1-535.

[7]DAVIS B H, BREWER J P. Electronic discourse: linguisticinpiduals in virtual space[M]. N Y: 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 1997:2.

[8]刘乃仲,马连鹏.网络语言: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9-92.

[9]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48-53.

[10]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8):93-96.

[11]彭育波.论网络语言的几个特点[J].修辞学习,2001(4):12-13.

[12]林 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2002(1):26-27.

[13]李 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1):21-24.

[14]王献福.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J].前沿,2008(7):185-187.

[15]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72-77.

[16]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2002(3):21.

[17]严斌慧.论网络语言中谐音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34.

[18]左海霞,姚喜明.修辞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7-31.

[19]连晓霞.从修辞手法看网络词语蕴含的价值取向[J].修辞学习,2006(2):44-47.

[20]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23-125.

[21]陈光明.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41-44.

[22]蒋冰冰.象征示意:图示格的新发展[J].修辞学习,2003(6):42-43.

[23]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44-146.

[24]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5]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6]王骁炜.实用网络流行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27]李 康,张 阳.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8]亢世勇,刘海润.实用网络用语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9]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立 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J].语文建设,1998(1):46-47.

[31]闪 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10):15-16.

[32]沈艺虹.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6-89.

[33]胡吉成.当前网络词语问题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0-84.

[34]金志茹.试论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0.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9

汉语言文学与网络语言相比而言起源较早,且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人们的脑海中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厚的认识,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冲击着汉语言文学的稳固定位。因此急需加大对其研究力度。

一、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在发展、更新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应用,从而不断的进步形成被大众所接受的交流语言。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在发展汉语言的过程中,网络语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好像是我们所认识的英语语言,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会出现新的英语合成词。而网络语言在创造新词汇的时候使用赋予传统汉语新的词义、引用外来语、符号、缩略词语等方法,创造出的语言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且能够灵活多变的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网络语言的这种创新将以往的汉语语法规则彻底的打破了,不仅对汉语语法系统进行改造,还在其中融入了硬汉语法。丰富了人们的文字语言,突破了传统预言的局限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乐趣,也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例如网络语言“濉绷餍械氖焙颍增强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增强了预言的形象性,如电影《人在逋尽罚若是没有网络语言“濉钡某鱿郑那么将难以表达出电影的有趣性。

另外社会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往往是网络语言流行的起源,从网络语言也能够看出社会的某种发展趋势,所以在频繁出现某个网络词语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且很多时候某个具体事件往往会以网络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在网络中得到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对这句话的关注甚至高于该事件本身,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非常关注这些词汇的出处,目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逐渐渗透网络语言,在网络人们的发言不受约束限制,许多人们喜欢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从而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某些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汉语规范完全偏离,网络语言的产生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方便、新奇,并没有对汉语规范进行严格的遵守,甚至会曲解某些词语的词义,以及故意出现的错别字,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规范性。青少年是网民群体主要成员之一,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且更善于接收,但是青少年的施是非辨认能力比较薄弱,在培养青少年语言的阶段,若是让他们对网络语言大量的接触、使用,那么将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对于其表达也会形成不规范的习惯,同时也会降低人们语言鉴赏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在网络大环境下进行交流时使用网络语言,使得传统语言文化得到了逐渐的渗透影响,也逐渐淡化了传统语言的功能。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等逐渐频繁,作为重要交流载体的语言,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下中国影响力得到了提升,社会各国人们对汉语言的关注也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认识到汉语言所带来的文化魅力,并掀起了一阵“汉语热”。为了促进汉语言的发展,急需正确的认识网络语言的作用,对其进行可续的利用,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性,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对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应当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利用

网络语言在广泛的普及、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人们对自己真实感受的表达,同时增强了预言的生动诙谐性,因此在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应当对网络语言正确的看待,对网络语言的糟粕、精华精心科学的分辨,避免出现对网络语言一味模仿导致汉语言文学精华流失。对权利语言进行正确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对现代语言文学进行积极的诵读,发扬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二)放弃对落后的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的出现很多时候表示着不良的信息,人们应当自觉的对其进行屏蔽,不再进一步的传播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倡导文明用语。若是有人对落后的网络语言进行应用,应当及时的对其进行提醒,从而维护网络预言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健康网络预言的应用中,不会对汉语言文学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新时代网络预言的发展会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丰富汉语言内容等积极影响,但也会带来威胁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等消极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持久发展,应当对新时代网络语言正确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01).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语文建设,2013,(23).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篇10

(安徽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能量、资源受限的网路系统,实现网络中节点能量使用均衡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计的重要目标.本文在基本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将节点现有的能量水平作为计算转移概率的条件之一,使优秀路径上的节点在网络中存在的时间更长.将节点的位置信息作为计算转移概率的条件,通过将位置信息写入转移概率中,使节点在搜索路径时具有方向性.最后本文利用MATLAB工具对改进的策略进行了实验仿真,并将结果和原始的ACO算法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显示改进策略在延长节点的生命周期,维持网络能量均衡方面比其他俩种算法具有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蚁群算法;能量均衡;路由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13-03

1 引言

随着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它强大的感知能力、自组织能力、部署方式简单方便的特点决定了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受限,将传统的网络协议应用到无线传感器路中不太现实.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做出了大量的研究[3].

无线传感网最初的雏形是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技术仅处于初始的研制阶段,此时的网络采用点对点的传输,而且传感器节点只具有简单的数据获取能力.80年代左右,无线传感网技术己经慢慢发展起来,该网络采用串/并口方式与控制中心相连,并且传感器节点具有了获取各种不同信息的能力.到了20世纪的末期,由于其他学科技术的综合发展,使得无线传感网技术也有了更好的发展,该技术采用总线连接方式代替了串/并口方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局域网络21世纪,无线传感网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研究领域,被世界各个国家高度关注,给军事方面、学术和工业界等带来了巨大反响.然而由于传感器一般由电池供应电能,而且分布的环境可能比较恶劣.经常更换电池不太现实,因此传感器的能源供应成为制约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传感器能量主要消耗在数据的发送过程中,因此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次数、平衡整个网络中传感器的能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起于1990年以后,如今这一课题的科研很有活力,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相关的科研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易变,并且使用有限能量的电池供电.这些特征使得传统的路由算法机制无法再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所以要研究设计新的路由算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机构投入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的研究中来,使得这项研究成为当今的热点领域.路由算法越来越复杂,其性能越来越高,能满足更高层次的质量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的引入使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更加高效、可靠,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使之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其中蚁群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耗能分析

根据大量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消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即感知环境)耗能、数据融合耗能、通信耗能[6].由于通信耗能在三部分耗能中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试验中只考虑了节点间通信耗能.本文采用的能量消耗模型为: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节点发送数据的能量消耗公式为:

从2-1可以看出当节点节点间的距离大于阈值时,发送数据的耗能将大大的增加.

(2)节点接收数据的能量消耗计算公式为:

ER(k)=kEelec(2-2)

3 改进策略

3.1 将节点的位置作为影响转移概率的因素之一

当邻居节点的转移概率相近,或者转移概率最大的节点远离汇聚节点时,会增加传输路径的长度,增加了耗能.将节点相对于汇聚节点的位置信息作为计算转移概率的条件之一.转移函数可变为:

其中τij(t)为t时刻节点i到节点j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εij(t)为t时刻节点i到几点j之间路径启发信息;其中εij=1?筑dij即启发信息是俩节点之间距离的倒数;?滋j是节点位置对路径的启发信息,其中?滋j=1/dj,dj表示节点j到汇聚节点的距离.?琢、β、?姿是调节因子,分别反映了信息素对蚂蚁转移概率的影响、节点间距离对蚂蚁转移概率的影响、节点到汇聚节点间的距离对蚂蚁转移概率的影响.可以看出当下一跳节点和汇聚节点的距离大时转移概率函数p相对变小,蚂蚁选择该节点的概率变小.

3.2 将节点剩余能量作为影响转移概率的因素之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多个传感器节点自组织形成的,每个节点的在网络的寿命,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将节点的剩余能量作为影响转移概率的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将转移概率函数设计为:

其中τij(t)为t时刻节点i到节点j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εij(t)为t时刻节点i到几点j之间路径启发信息;其中εij= 1dij即启发信息是俩节点之间距离的倒数;

3.3 抑制信息素的增长

蚂蚁搜索出最优路径后,由于蚂蚁的正反馈机制该条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全网中较优秀的路径上的节点能量很容易耗尽,降低了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本文采用蚂蚁携带抑制信息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即当蚂蚁在节点i的候选节点集合中选择j为最优路径后,该路径上的信息素适度的降低.

3.4 路径信息素的更新

每当完成一轮路径选择后,对所有蚂蚁走过的路径上的信息素按照以下规则进行更新.

τij(t+n)=(1-ρ)×τij(t)-τij(t)(3-3)

式中τij(t+n)表示t+n时刻节点i和节点j之间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ρ表示整个网络路径中信息素的衰减因素;τij(t)表示本轮计算中m个蚂蚁对节点i和节点j之间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的抑制.其中

4 仿真分析

本文的仿真环境为MATLAB.仿真系统模型为:在面积大小为200200的空间内随机的部署200个感知点,负责感知信息和接收、发送数据包.汇聚节点设置在感知区域的边沿,坐标为(0,0).采用TSP标准库中的实例来布置场景,平面区域中的节点有的分布是均匀的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了更好的进行试验,做出以下假设:(1)传感器节点的是不可以移动的.(2)所有的传感器具有唯一的标志ID,并且可以感知自己的坐标.(3)除汇聚节点外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受限、初始能量相同,并且可以感知.

4.1 评价指标

本文提出的改进策略旨在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均衡.仿真实验主要考察节点的能量消耗、网络的生命周期、路径长度等方面考察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

4.1.1 节点的能量消耗

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将检测区域采集到的数据经过一定融合,传送到汇聚节点.为了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需要减少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能耗,并且保证所有节点的能量使用的均衡.如果一些节点的网络任务过重,将会使这些节点过早的退出网络.不利于网络能源的均衡利用,可能降低网络的生命周期.

4.1.2 网络的生命周期

网络生命周期的长短是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重要指标之一.

4.1.3 路径长度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耗主要体现在节点间的通信方面.而发送数据的能量消耗和节点间的距离是呈现出指数型关系.因此,降低传输路径长度降低网络能量消耗的重要手段.

4.2 路径长度

从上文的无线通信能量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线通信能耗主要体现在节点间的通信方面.而发送数据的能量消耗和节点间的距离是呈现出指数型关系.降低传输路径长度降低网络能量消耗的重要手段.在依次仿真试验中选取某个节点作为源节点,通过蚁群算法和改进的算法搜索路径.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

从上图4.1中可以看出原始的蚁群算法在搜索最优路径过程中经历了10跳,而改进的算法在搜索最优路径的过程中经历了8跳.俩种算法都经过了编号为89的节点,由于改进的算法引用了节点的位置信息,下一跳节点选择为编号为60的节点,原始的蚁群算法从邻居节点中选取转移概率最大的编号为198的节点.明显的增加了整体的路径长度.因此,可以看出改进的算法在降低传输路径长度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4.3 能量消耗情况

改进策略的初衷是降低网络整体的耗能、均衡网络的消耗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的延长.本实验迭代100次,俩算法下的网络能耗如下所示:

从图4.2中可以看出,俩种算法随着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加网络整体的能耗趋于平衡,改进的策略和原始蚁群算法相比较在能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网络开始阶段,由于网络上各个路径上的信息素相等,传统蚁群算法在转移概率相等时随机的选择邻居节点集合中的一个节点作为下一跳,改进策略将节点的位置信息作为转移概率计算的参数之一,使搜索路径具有方向性.这样改进策略在开始阶段的路径长度很可能小于原始的蚁群算法.在图4.2中可以看出在开始阶段改进策略的能耗明显小于原始算法.随着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加,每个节点的能量差开始体现出来,位置信息对搜索路径的影响降低.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稳定阶段二者的能耗差距不是非常的明显.

4.4 网络的生命周期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直观的体现是网络中存活节点的个数.无线传感器网路中每个节点的传输能力有限,需要多个节点多跳的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当网络中存活节点的个数低于一定数量时,网络趋于瘫痪,不能够进行正常的采集传输工作.

从图4.3中可以看出在开始阶段,不考率人为的破坏的情况下传感器节点的数量是不降低的,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当出现节点退出网络时,网络存活节点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急速下降.由于将节点的能量水平作为计算转移概率的因素之一,从图4.3中可以看出改进策略对网络中优秀路径中的节点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改进策略出现死亡节点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原始算法.

5 结束语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本文在原有的蚁群算法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旨在实现网络的能量均衡,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同过和原有的蚁群算法相比较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网路中的路径长度,在提升网络生命周期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3.

〔2〕BonnetP,GehrkeJ,SeshadriP.Queryingthephysicalworld[J].IEEEPersonal Communication, 2000, 7(5): 10-15.

〔3〕刘志.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高效覆盖与路由算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唐勇,周明天,张欣.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17(3):4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