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创业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58

小本创业故事

小本创业故事篇1

【关键词】主题绘本;创意思维;审美能力;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绘本创作教师,我认为,主题故事绘本(下文皆简称绘本)创作是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具体解析。

首先,主题故事的创作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故事脚本是绘本创作的前提,也是基础环节。只有好的故事才能激发作者的创作能量,才能通过故事的链接作用真正打动读者、影响读者。我们学院从大二开始设置绘本创作课,为什么从大二开始呢?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欠缺一定的生活经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年的各种专业课、文化课的学习,同学们就有了一定的对过去的总结能力、对现在的把握能力及对未来的展望能力。这时的同学们已经开始从自己的生活、学习里去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问题、好与坏的界限问题、黑与白差别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成长烦恼的问题等。带着这些思考他们会不断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实,学生开始以成年人的方式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主题故事创作就已经从思维意识层面开始了。我们的绘本创作课便在这个时候开设,要求同学们的主题故事一定是自己原创的,一定是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总结与认知。在这种要求下,同学们就会迸发出很多灵感,进而创作出很多生动、鲜活并能深刻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主题故事。

这一阶段同学们创作的主题故事虽然是鲜活的、生动的。但只是一个故事梗概,还不能称之为一个成熟的可用于绘本创作的文字脚本,还需要进行正式的改编和修订。这时候就需要专业课老师介入,给同学们讲解绘本脚本写作的正式格式与写作方法。绘本脚本的写作格式不同于剧本的写作格式。绘本脚本只需要把文字分条写,每一条文字表述的是一张页面的内容。每一条后面最好附一个场景概述。这样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思路会更清晰。写多少条就说明这个绘本要画多少页。每一页的内容要简洁明了,要有画面感,同时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整体上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表述完整的故事。

如果说开始的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与认知是思维意识层面的创作,是眼中之竹,鲜活、生动的主题故事梗概是心中之竹,那么最后形成的格式规范、行文完整、落在纸上的可以随时进行绘画创作的文字脚本便是手中之竹。这样一个完整的主题故事的创作过程可以说很好地增强了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绘本图画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图画创作是绘本创作的中期环节。在这一环节,同学们要好好领会文字脚本的感觉与要求,多欣赏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绘本或是插画作品,找到一种适合表现自己脚本的风格与形式,然后画出主要角色与场景的设计草图。这些设计草稿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精修成正式的画稿,然后依据这些画稿和文字脚本,同学们就可以在一张纸上进行整个绘本的小草稿设计。把一张纸分成若干个小画框,把每一个页的文字脚本的内容,在注意图文结合与节奏的同时,简单明了地画在这些小框里。然后整体上反复推敲这些小画稿讲述故事的节奏:观察开端是否画得巧妙;高潮时的张力是否画得充分合理;结尾时是否简洁明了地呼应了开头等。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正稿的铅笔稿的创作,参照自己的小草稿和设计的角色,在正式大小的开本上轻轻地画上精致的铅笔稿。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感觉很难。俗语说:“头三脚难踢。”画第一张的时候也是一样,下第一笔的时候很不确定,甚至会感觉很痛苦。感觉每一根线都画得不准确、不到位,要反复修改多次才勉强能看。于是,依次类推一张张画下去,你会发现画得越来越顺手,画稿的质量越来越高,一气呵成,直到画完最后一张画。这时你的创作状态和你的欣赏水平都处在顶峰。再回过头来看你头几页的画,显得稚嫩又生硬。你甚至可能会有想要重画的冲动。所以,画的过程中不要画一张铅笔稿就上色,而要坚持把所有铅笔稿都画完,因为上色是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创作,需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还有就是人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是在一张张画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在达到顶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整体调整,该修的修,该改的改,该重画的重画。直到把所有的画都摆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直到你满意为止。

下面一个环节就是上色,这个环节最考验同学们的色彩能力。所以这个环节老师要介入,一方面给同学们讲解色彩构成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同学们理解色彩的情感,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带着同学们多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在同学们对色彩的感觉达到最好的时候,带着这些专业色彩知识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故事风格的工具上色。比如:水彩清新透明、滋润空灵的特性尤其与中国水墨画所表现的妩媚华滋、含蓄轻薄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水粉的色彩用法在绘画技巧和调色技巧上,因为它具有很好的覆盖性。马克笔上色会比较鲜艳有光泽,而且也比水彩、水粉方便快捷。当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和具体的风格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

再次,主题故事绘本可以帮助学生开展主题学习与教学活动。

大二下学期,他们有半个学期的综合课程和半个学期的时间下园实习。综合课程就是把所有专业课比如音乐课、美术课、理论课、舞蹈课等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分组排一出舞台剧。好多组学生就是以他们自己创作的主题故事绘本为原型,改编成集音、舞、美于一体的舞台剧。因为是自己原创的故事并且能对自己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同学们在做的时候也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编排、去表演,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在会演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做自己原创的主题故事的小组要比那些改编别人现成作品的小组的效果要好太多太多。

在下园实习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带着自己创作的主题故事绘本在幼儿园开展各种主题教学活动,用自己创作的主题故事绘本展开自己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带着自己创作的关于“协作”的主题故事绘本作品《马克笔的故事》去到幼儿园实习,她就用绘本《马克笔的故事》展开“协作”的主题教学活动。你见过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有的可爱,有的淘气,有的活泼,有的内秀,有的倔强。可无论怎样的孩子,你见过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吗?没有,再淘气的孩子只要故事一开始,他也会认真地听起来。

《马克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盒子里每支马克笔都讲出自己色彩的语言,觉得自己是最重要、最美丽的色彩。它们因为谁的色彩最重要而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得出结论,在绘画创作中每一种颜色都至关重要,只有好好合作、合理搭配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这个故事绘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认识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情感语言,还教会孩们合作的意义。这个同学就以自己的绘本故事为引导,展开“协作”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让每个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然后尝试着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难題,在宽容中接纳、在欣赏中创造、在谦让中获得尊重,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们的实习生也能深深地体会给孩子一个故事,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交流、尝试、感受、操作,就会收到无与伦比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实习生,也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不断成长!这对于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从思想到眼界都会有个质的提高与飞跃,为他们进入正式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一定深深地影响着她未来发展。

最后,主题故事绘本创作可以引导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知,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当然,我们主题故事绘本创作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绘本成品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经历一个在从无到有、从创意思维到可视化作品这样的一个半个学期的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对一个人的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二的学生刚刚成年,刚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我们的主题故事绘本创作给了学生一把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困惑、兴趣、志向等选择自己的创作主题。可能同学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选的主题正是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困惑与思考。而这个主题故事绘本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步步帮助同学们解决困惑和思考人生的过程。

经过绘本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洗礼,相信同学们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上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更会在思想、认识、视野和境界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此,他们仍是一个普能的大学生,但他们是一个可以独立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大学生。从此,他们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一个有了对人生思考,并知道如何找到解决困惑出口的大学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题故事绘本创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

小本创业故事篇2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电影艺术;电影创作

当前,学术界对电影与新媒体关系的研究方面,大部分从商业以及传播学角度出发,集中探讨新媒体与电影产业间的关联,但忽略了电影本体创作,宏观艺术角度探究新媒体与电影艺术形式,没有细微分析小成本电影创作之路。为此,本文结合新媒体语境探究小成本电影创作,提出几点创作策略。

1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故事材质生产策略

1.1故事材质的意趣话题—游戏精神与话题制造

大部分中小成本电网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追捧,因为这种题材自由、想象大胆的故事情节与构思往往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击中观众笑点或泪点,很多网络中的微电影均以制造“意趣话题”而著称。每个人对好故事有着不同界定,网络受众群体认为的好故事既要有看下去的动机,还要有营销意义,包括明星加盟或者“接地气”话题介入等,单从故事材质创作上,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对意趣话题的添加[1]。此外,话题策略也是依据故事而来的,基于网络媒体独特的穿模模式产生。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表达也出现了一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受”的一体化,由此,电影材质内容生成的话题对电影媒体传播有着显著作用。

1.2故事材质异质选择—异质形象与异质空间

从故事材质内核中创造出来的“异质”,是在鸿沟设计原理基础上产生的“对抗”性策略。一方面,异质形象使网络受众的私欲发泄得到满足,通过在电影中设计欲望“阻隔”激发对方反抗,再通过“移情”使观众情感得到宣泄。由此可见,电影创作中关键在于“移情”,移情可使虚构的人物与自己构建出一种替代关系,使人性得到考验[2]。对于网络受众者来说,受到场景、情景和声音等的影响,对欲望形象的接受更加细微与具体,如果说电影院的大屏幕是故事欲望“移情”宣泄,那么网络的小电子屏就是受众单独场域,电影故事欲望“移情”则是不安全的。例如,在电影《亲家过年》中,主人公遭遇困境,他眼前的“欲望”就是将这一困境度过,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这是一种理性化的欲望,但在鸿沟设计中鉴于立面异质形象的缺失,使鸿沟变得平淡无奇,网络受众即使可以同情,但却不能做到“移情”[3]。

2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故事形态策略

2.1故事人物—神话特质与多维塑造

网络微电影空间结构主义形态明显,不管是从传统媒体的强制性上看,还是从信息源的与制造上看,均在形式少缺少信息,带有“不情愿”的传播愿景。但新媒体的交互性、可变性、丰富性实质以互动方式对媒体空间重塑,消解强大秩序。网络神话特质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下,满足了受众的解构心态,原本存在传说与故事中的深化人物与故事情节变成文本形式,神话本身也成为了自然命运的精神寄托,但是这种寄托存在欺骗性,但神话与其他的“异质”策略存在不同,更能体现一种正义感,在网络媒介中代表着“自知正义”。由此,如果神话在电影中应用得当,尤其是对于小成本电影,就可以化身为正义力量。

2.2故事结构—交互叙事例的中庸批判

新媒体与其他媒体不同之处体现在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交互特质会使故事叙事与表达方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故事本身。交互叙事还能体现出审美特质,体现文本非线性叙述结构的形态。可以将“创作人-故事-观众”作为一个叙述整体,传统媒体是对故事情节封闭式的灌输,而新媒体则是引导受众参与,对作品的深度创作与加工,创造过程中接受审美。有以下几种新颖的组合模式:AB选择型,在情节关键位置设置两个主线,观众会不自主的选择情节;多视点型,观众选择不同的人物情节,依据选择的情节演化推进;时序组合型,观众对任意一个情节片段的组合使故事推进[4]。无论哪种模式,均体现出开放性,增加了观众参与度,选择范围扩大,使传统电影的“心与心交流”变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手动体验与交流”,增强了交互性与体验感。

3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创作需要体现出时代性与交互性,彰显新媒体的快速、交互、便捷等属性,这样才能使电影创作突破传统电影创作局限性,推动我国电影艺术的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焦道利.全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生态[J].当代电影,2015(2).

[2]张斌.从“观看”到“游戏”——新媒体语境下电影的形态重构[J].当代电影,2015(11).

[3]万小谈.新媒体语境下微电影的艺术性、公共性与商业性[J].电影新作,2012(6).

小本创业故事篇3

[关键词] 《公司的力量》;故事;叙述;问题

《公司的力量》是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秋推出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一经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大获好评。

该片从筹备到创作历时两年,六大摄制组跨越欧、亚、非三洲,分赴英、法、德、意、美、日、印、中八个国家,详细挖掘了公司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公司的特性、命运和前途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剖析。

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此片的一大特色是它竟然有着电视剧般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创作者叙事之意又不全在“事”!可以说,此片的叙事艺术非常值得研究、玩味,而此特色在第三章《猎富时代》中体现尤为鲜明。

第三章《猎富时代》讲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洲大陆及欧洲大陆,公司风起云涌,上演了一幕幕个人创富的传奇。本章中,创作者讲了若干个个人创富的故事,其中,有三段故事的叙述最是耐人寻味,笔者将其特点概括为“以三叙,破三问”。

一、最波澜壮阔的一叙:倒叙手法讲述范德比尔特的故事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1794―187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创富时代亿万富翁的代表之一,是著名的航运、铁路、金融巨头。他的故事如果遵照实际的发生时间去叙述的话,应当是始于1794年,终于1877年。在《公司的力量》第三章中,这个故事是用倒叙手法来讲的,于是,就形成如下几个叙述序列:

序列一:1862年,68岁的范德比尔特离开经营了42年的航运业,转而从事铁路业。

序列二:1810年,16岁的范德比尔特以借来的100美元,买下一条旧船,开始从事纽约湾的轮渡业务。

序列三:1824年,范德比尔特与拥有纽约水域独家经营权的利文斯顿家族打官司,历时五年,最终获胜。

序列四:1862年,68岁转行的范德比尔特开始行动,他买下许多短途铁路,把它们一段一段连接起来,形成“铁路网”。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是他的财富和名声,他成为赫赫有名的“铁路大王”。

考察整个叙述序列可发现:序列二序列三,范德比尔特的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跨度为14年;序列三序列四,是范德比尔特从事航运业的黄金阶段,时间跨度为38年;在这漫长的38年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段中,关于主人公范德比尔特,应当说,可讲的故事是非常多的,如果此片是着眼于情节的影视剧、小说的话,在序列三之后的次一级叙述序列,应当是并列的多个极其热闹的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但,恰恰是在这一原本可以容纳更多热闹情节的叙述空间里,创作者着力展示的是主人公范德比尔特作为普通人创富成功的社会“背景”,即创作者在此集中探讨本集的核心问题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财富神话能够在美洲新大陆上演的条件是什么?

在调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及事实细节后,创作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可归纳为这样三点:

1新教伦理思想在美洲大陆兴起,它推动思想解放,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狭隘的财富观念。

2美国国内州与州之间的“逐低竞争”,给美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3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

应当承认,在讲述范德比尔特的故事时,这一倒叙手法用得可谓波澜壮阔:既引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极具代表性的创富故事,又顺理成章地腾挪出一个巨大的叙述空间,用于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探索和拷问――这,方才是创作者讲故事的真正目的!

二、最巧妙机智的一叙:插叙手法讲述卡内基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为“创富时代”,也被称为“大王时代”,因为,这是一个群雄逐富、王者辈出的时代!《公司的力量》第三章中讲述了“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故事。人们一方面对他们的创富故事感兴趣,另一方面,人们对他们的精神个性也充满了好奇,人们急切地想知道:能够积累起亿万财富的企业家们,他们有着怎样的精神个性?这,其实也是个人能够创富的秘诀之一啊!因此,第三章在讲述三路“大王”创富故事的时候,问题的答案也一点一滴地在故事中浮现了出来:

1.出身贫困,有强烈的赚钱欲望,希望通过赚钱来改变个人命运。

2.不怨天尤人,热爱工作,崇尚个人奋斗。

3.爱冒险,但又重理性,合作意识强。

……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三人,有个性,也有共性,为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为了使三则故事在讲法上不致单调雷同,而是多些变化,更显摇曳生姿,创作者在讲述这三个人的故事、探究三个人的个性时,组织材料的方式是不同的。

讲“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故事时,用的是典型事件法,即选择了最能体现范德比尔特个性的三件事来叙述:

向母亲借钱创业,还本的同时付10%利息;

在强烈的赚钱欲望的驱动下,不惧权贵,敢与豪门打官司;

不怕冒险,勇于超越自我,68岁选择改行。

而在讲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故事时,主要采用罗列主人公有代表性的言和行(包括细节)的方式去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如:

罗列其言――

对工作的态度:工作给了我们建设家庭、发展自己的可能,因此,“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对控制生产成本的态度:“继续努力吧,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是在为穷人提供用油,而且还得是又便宜又好的油。”

罗列其行――

生活极其节俭:他有记账的习惯,所有日常生活支出都有记录,如洗衣的费用、住宿的费用。

近乎吝啬的成本控制:每提炼一加仑油,他可以将生产成本核算至一分钱的千分之一!甚至,如果需要,他会亲自查问汽油桶上塞子的下落。

……

“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出现则极富戏剧性,是在讲述洛克菲勒的故事时被突然插入的,具体讲,是由叙述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引出的。

1872年圣诞节前,滴酒不沾的新教徒洛克菲勒收到一份圣诞礼物――一瓶红葡萄酒。

这仅仅是个恶作剧,还是另有文章呢?

――原来,这份礼物出自“钢铁大王”卡内基之手!

叙述者在此使用的便是极其典型的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技巧!

接下来在叙述卡内基创富故事时,作者的叙述策略与前两个故事又不同:主要用数字说话:

14岁,卡内基周薪为1美元,他为此需要一周工作6天,每天干够12个小时。但是,一年后,这位机敏的年轻人学会了发电报,他的周薪翻倍了。

33岁,卡内基成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业务主管,年薪是5万美元,此外,手中还握有价值40万美元的铁路证券。

……

叙述了卡内基的财富增长历程后,作者重点写了一件事:在钢铁领域里蒸蒸日上的卡内基,获悉洛克菲勒准备进入此领域,怎么办?难道要上演一场热热闹闹的“龙虎斗”吗?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

卡内基邀请洛克菲勒在谈判桌前坐下来。二人达成协议:只要洛克菲勒不涉足钢铁业,卡内基就买下洛克菲勒所有的铁矿石!

创作者单单选择这件事去详写,目的很明确,突出卡内基、洛克菲勒为代表的企业家们最重要的精神个性:理性!

此情节叙述完毕,创作者进一步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地议论道:“喜欢恶作剧的卡内基和喜欢扩张企业的洛克菲勒,他们的理性,来自于背后那个责任性机构――公司。机构的理性高于个人的理性。”

三、最低徊不已的一叙:补叙手法讲述洛克菲勒的童年故事 创富时代的大环境让人神往,滚雪球般的财富积累让人艳羡,就在人们几乎要认定财富能带来一切时,纪录片已经悄然过渡到了对另一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上来:“无可比拟的财富能否成就企业家一个了无遗憾的人生?”

对于这个问题,创作者是先结合史实,尤其是洛克菲勒社会形象中较为负面的一面进行了议论,在议论中基本上已给出了明确的否定性结论。但,这是站在公众的立场,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发出的议论、进行的评判、得到的结论,那么,当事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呢?

98岁去世的洛克菲勒一生珍藏着一张没有他本人的小学同学合影照。

在本章结尾处,作者补叙了一则洛克菲勒辛酸的童年故事:像所有小伙伴一样,童年的洛克菲勒对于即将要拍照这件事十分兴奋。他设想、演练了种种微笑的表情,以期在合影中留下自己快乐的面容。但是,就在拍照的最后一瞬间,他被老师和摄影师叫出了人群,因为,他的衣着实在是太寒酸了!

这则故事让人欷不已、低回不已:因贫穷而遭歧视,这应当是洛克菲勒一生自强不息的起点,也是他一生拼命赚钱的强大心理动力。多少年后,他已经富可敌国,他是否如愿以偿收获了最广泛的尊重呢?

新闻媒体的视野中,他是无情、冷血的生意人;

在他的亲弟弟弗兰克眼中,他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在美国最高法院看来,他的标准石油公司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形成行业垄断,妨碍自由竞争,最终将其拆分为34家新公司。

……

讲完洛克菲勒辛酸的童年故事,作者是这样议论的:“这一幕也许一直定格在洛克菲勒的内心深处。没有人知道,无可比拟的财富,是否弥补了他的缺憾;也没有人知道,无可比拟的财富,是否带给他新的困扰。”

这则补叙的童年故事有着极强的情感杀伤力!创作者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将寒酸的、小学生身份的洛克菲勒与世人熟知的石油大亨的洛克菲勒叠映在一起的时候,受众群体会更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深刻的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金钱,我所求;为社会所肯定的有价值的人生,亦我所求,当对此二者的追求发生尖锐矛盾时,又该如何抉择呢?

――这,已经上升为一个哲学问题,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探讨……

在谈及《公司的力量》的表现手法时,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之一的任学安说:“故事化的叙述是必须的,而讲故事的目的远远不是情节本身。”通过以上对第三章叙事艺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借用影视剧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易于使片子吸引受众“眼球”,即,对受众保持一种强吸引;而通过故事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尝试着给出问题的答案,以期给予现实以启示,即诉诸受众“头脑”,引人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才是创作者们真正的目的!《公司的力量》由此形成了将生动、感性的叙事与理性、深邃的探索有机结合的一大特色,而这,正是此片最富有魅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公司的力量[M].太阳: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小本创业故事篇4

开设于2007年的“讲故事”是为期两年120个学分的硕士学位课程,共有10门课。其中最后一学期用来做毕业设计,相当于30个学分。主要课程有“书籍设计”、“图画故事”、“理念研究”、“儿童书籍设计”、“特定地点的平面图形和插图”、“纺织品”、“从空间到故事-影像中的讲故事”、“从文本到运动图像”、“人文角度进行的研讨和演讲”,大多数课程分配了独立学习的学分。另外,有7.5个学分的选修课也非常有吸引力,有“公共领域”、“嵌入式媒体”、“空间”、“珠宝”、“设计实践中的可持续”、“艺术化书籍”等共八门课程可供选修。课程也经常在一个开放的场所进行。

这个专业的学习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所做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在向别人讲述―个故事,但是要学习如何用词汇、画面和动画结合起来讲故事,使学生思考不用语言来讲故事,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讲”。故事如何视觉化?如何与不同的媒介打交道,如纯文本、动画、纪录片、绘本等?怎样用声音加强故事的生动性?这些都是在这个专业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所有知识的核心,是让学生知道如何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通过对讲述方式的探索,寻找一种新的设计可能性。

这门硕士学位课程对国际学生开放,对学生的本科背景并没有特别要求,只需要具有被瑞典官方承认的学士学位或具备同等条件,瑞典或其他国家的皆可。在申请中,学校较为看重申请者在平面设计、图画故事、插画、影像及媒体方面的艺术才能,另外具备印刷、网页设计、视频编辑和动画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在申请方面占优势。在选择学生过程中,主要基于作品集、学习计划和面试,这很多学校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每位申请者必须完成一个指定主题的特别作业,每年的主题不同,作业通过电子系统提交。入选资格的评估由一个专门小组来完成,这个小组由教授、老师和学生组成,不同的硕士专业都有自己的评估小组,每届的成员也不一样。从三年前“讲故事”专业设立起,每年会收到来自全世界25到30个国家申请者的申请。瑞典的大学一般都用瑞典语授课,但在研究生课程中,有国际学生参加的演讲、研讨会都使用英语。

瑞典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每年的毕业展都备受关注。“讲故事”专业的毕业作品涵盖的范围很广,装置、书籍、插画、漫画、动画、录像等类型非常多样。尼诺・比尼夏维尼(Nino Binlashvlll)的作品以装置的方式,用一些批评的、讽刺的诗,从格鲁吉亚、瑞典和以色列三种不同文化的视角进行表达。她的毕业作品“旅程”尝试了如何将地理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视觉化的表达。什么是旅程?以及是什么将引导你通过任何一次旅行?这个项目包括一本手册和一叠卡片,就这些问题展开探索。克拉拉・特尼(Clara Terne)的毕业作品则是寻找表达体积、重量、质量、平滑表面、运动、深度的新方式,一系列拼贴画以隧道和坑洞的方式表达了纪念,而不是传统上高耸的雕像。瑞・特尼尼诺(Rui Tenreiro)用12页的篇幅创造性地叙述了一个人参观博物馆的历程,这个人尽管有语言障碍,但他仍然发现了自己的归属。卡琳・艾琳(Karin Ahlin)的毕业作品是一个儿童秀的电视节目,包括动画、音乐和剧本,艾琳打算把它卖给电视公司,或是根据这个概念拍摄一系列的节目。

目前在瑞典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的中国设计师王瑞君今年毕业于瑞典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讲故事”专业。她觉得两年的专业学习打开了她在设计上的视野,发现了之前从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角度。她认为在学习“讲故事”的课程之前,她一直按照传统的思路埋头钻研平面设计本身,在比较狭窄的视野下和一些并不重要的理念较真,但这个专业的学习让她在认知和学习方式上完全改变,真正意识到了“设计是自由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如果想做一个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是要学着欣赏,尝试,交流和发现。而这种学习如何发现的过程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中国学生往往足够勤奋,但是不够快乐不够轻松,总是为要做什么,做什么风格,做什么内容而烦躁,生怕自己失败。而这恰恰是创作者的大敌。

王瑞君认为导师乔安娜・鲁宾・左安格尔(Joanna Rubin Dranger)给了自己很大的自由空间,使她转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慢慢懂得在创作过程中去不断尝试、发现和改变,逐渐学会像瑞典本土的学生那样对“自我”有了―种看似轻松实则坚定的信念。很多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需要花很多时间,需要自我挣扎。但这是必需的经历。另外,具备环境意识、有一定水准的概念形式和细节表现能力、在创造概念或需求方面也要有所创新,这些都是在这个专业学习的重要收获。

小本创业故事篇5

在当今学术话语体系中,小说传统受到了现代性话语霸权的遮蔽,我们所被告知的小说传统,未必就是小说发展历史的全部真相。小说发展的路径从来不止一条,文学史上的小说传统,很有可能只是体现了小说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条路径而已。

“小说”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汇有Novel和Fiction。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有趣地对比了英国文学史上二者在词义上的差异,Fiction的词义侧重于强调小说作品的虚构性,强调小说与现实生活无关,带有歧视的意思;而Novel则强调小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用于指称严肃类型的小说,强调可以通过小说感受真实的生活本身。[1]类似的竞争性小说观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有鉴于此,这里把小说观念嬗变的两种传统分别称之为严肃小说传统和虚构性小说传统,或者也可以称之为Novel传统和Fiction传统。

严肃小说传统强调小说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高度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推崇小说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社会作用和情感升华作用。而虚构性小说传统则强调小说的虚构特性,淡化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小说的娱乐功能和消闲作用。严肃小说传统对应的是精英意识和专家话语体系,在两种小说观念的竞争中始终占据上风,把持着文学话语权和评判小说的价值标准,其成功固然离不开严肃小说作家的创作努力,但是从深层的功利性角度观察,这种小说观念的胜利,既体现了精英主义对文化主导权的掌控,也体现了文学研究专业化、职业化之后的专业话语壁垒。

在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符合严肃小说传统的小说。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从各种文学史著作的目录上就可以看出遴选小说作家、作品的标准,尽管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类型的纯粹虚构性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但是在一般的文学史著作和教材中,却难觅其踪影。北大严家炎教授在20世纪末研究金庸小说,也一度被当作令人惊讶的新闻而传播,同时导致了对金庸小说评价的迅速上升。这一事例其实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难道由于有了知名文学教授的背书,虚构性小说的性质和价值就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严肃小说作品是通过文学专业话语体系的传承而得以流传的,而所有符合虚构性小说传统的小说,其存续的根本,却在于庞大的读者数量,在于它们的有趣和故事性。在学术性的话语体系中,在进入庙堂的文学史传统中,海量的虚构性小说作品被选择性地遗忘了,最好的情况下,轻描淡写地提及几句就被轻轻打发,虚构性小说传统的延续,不是借助于专家和学者的力挺,而是借助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喜爱。趣味性和故事性,正是虚构性小说存在的立身之本,它代表的是小说发展中迥异于严肃小说的另一条路径,反映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阅读需要,这种对于趣味性故事的阅读需要是小说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动力源泉。

从现代产业化的角度观察,与虚构性小说相比,已经垄断学术体系话语权的严肃小说并不适合小说产业化的要求。以米兰・昆德拉的现代经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这部小说描写了花花公子托马斯和妻子特丽莎、情人萨比娜之间分分合合的情感纠葛[2],其中采用的是畅销小说常用的三角情爱结构。然而作者的叙事意图并不是讲一个有趣的畅销故事,通过刺激或者煽情来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而是试图借助灵与肉的故事,思考人生当中的轻与重。于是,在昆德拉的笔下,这部小说充满了思辨性的抽象哲学色彩,令抱着猎艳心理慕名而来的诸多读者大失所望。尽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严肃小说,但是作为风评极佳的一部经典,其市场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从2003年出版后就一再脱销,上海译文出版社至今已经重印近30次之多,其累计销量并不亚于许多畅销的虚构性小说。然而,严肃小说并不适合成为大众文化快餐,由于受读者文化层次和数量所限,严肃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更趋向于细水长流,成为长销书而不是畅销书,这并不符合小说产业化的利益要求。严肃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可能跨越漫长的数个世纪都有稳定的销量,从销售总量上并不见得输给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但是在较短的时期内,经典作品的销量却远远无法和畅销书相比。从关于财产权的法律制度上讲,版权的时效是有期限的,作者在和出版商签订的出版合同中,对于版权的授予往往会附加时间条款,期满后作者有权选择新的出版商合作,因而出版商难以从长销书中获得超额利润;另外,即使出版商与作者签订了买断协议,但是在作者去世若干时段后,版权自动失效,成为公版书,出版商也无法再对小说著作享有独占性的财产权益。这些情况就决定了严肃小说不是小说产业化的理想选择。

在当代的小说产业化实践中,网络文学网站起点网的产业模式无疑是最成功的,作为目前国内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网自2003年成立之后开创了在线收费阅读的电子出版模式,在短短的10年间成为原创文学产业化的第一品牌,在造就一大批网络小说作家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网络小说原创资源。起点网的商业成功有许多为文学界所诟病之处,例如,起点网小说以玄幻类的虚构性小说起家,所体现的风格是一种快餐文化,行文浅白,靠情节取胜,其、小说被统称为“起点流”甚或“X点流”,以表示羞于提及的讽刺意味。但是,起点网的小说风格类型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实际上却提出了一个极有分量的问题:为什么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性小说类型能够成为小说产业化的最佳选择?

二、小说产业化的动力

小说能够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大众对有趣的故事的需求。大众对故事的需要是一种普遍性的需求,尽管这种需要具有较大弹性,但它与人类对空气和水的需求一样,属于人类的内在需求。空气和水源于人的生理需要,而故事则源于人的精神需求。人类需求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饮水,同样,人类也需要精彩的故事和讲故事的人。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探讨了小说的起源,认为人类在劳动之余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3]这种观点符合我们对小说属性的认知,小说是因人的消遣需要而产生,起初并未承载种种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只要能够满足人们打发闲暇的要求,做到有趣即可。可见,有趣或者说趣味性是小说存在的核心价值。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认为,文学作品“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4]这是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娱乐价值之外,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肃小说传统对小说在认识、教化、情感升华等方面社会作用的强调,实际上是贺拉斯一脉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反复回响。符合严肃小说传统的小说无疑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境界、格调和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往往会比虚构性小说更高一些,然而不能忘记,小说的核心价值是趣味性,丧失趣味性的小说,必然自绝于读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小说可以向读者提出忠告,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甚至可能产生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但是,小说毕竟不是教科书,不是哲学,也不是专门的社会变革工具。如果小说不再有趣,无论它具有如何深刻的思想性,无论它对社会对生活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读者,它将以何自存?

工业社会之后,进入本雅明所谓的“机械复制时代”,面对文化领域的现代出版传播技术,传统文学和艺术的“独一无二性”、“灵韵”、“膜拜价值”等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5],文学和艺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类似的两极分化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作者彻底放弃追求一般受众的理解,把文学和艺术搞得越来越晦涩难懂,转向了先锋派实验;另一部分作者却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刻意迎合,把文学和艺术打造成了大众文化产业。在小说领域,虚构性小说所代表的就是文化产业化之路,当意识流、现代派、先锋小说实验与读者渐行渐远之际,虚构性小说却始终牢牢抓住趣味性――小说的核心价值,在小说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惊人的业绩。虚构性小说在产业化方面最成功的案例,当属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共7部小说,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热销,累计销量达到四亿五千多万册,而且《哈利・波特》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包括电影、游戏、道具、玩具、景点、游乐园、主题城市等诸多领域,创造了一个价值惊人的文化产业链。

为什么虚构性小说类型能够成为小说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因为虚构性小说把握住了小说产业化的核心要素:大众市场需要。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其市场导向和市场思维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一致的:面向大众,借助于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以销量取胜。作为文化产业市场的一部分,小说市场的需要体现为一个个读者的具体需要,读者的文化水准、品味格调可能各异,但对小说的基本要求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应当有趣!趣味性是大众阅读市场对小说的核心需要,它体现的是小说的娱乐消遣价值。虚构性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小说产业化的最佳选择,是因为它并不追求艺术上的至美、认识上的至真和社会效用上的至善,趣味性和娱乐性才是其全力追求的最终艺术目标,虚构性小说所满足的是大众对趣味性故事的最基本的需要。

同样是对趣味性故事的需要,古人的需要与现代人的需要有所不同。在《讲故事的人》中,本雅明曾经谈到从传统故事向现代小说的演变,在他看来,工业时代以后,和此前的故事形态相比,作为小说的故事在属性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本雅明认为,在传统的故事形态中,讲故事是一种交流经验的能力,故事具备有用性,可以向读者提供生活的忠告和智慧[6],传统故事体现了作者与读者、讲述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而故事的现代形态――小说则不同,无论从作者还是从读者方面来看,根据本雅明的判读,“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7]。不知本雅明是否意识到,人类对故事的需要在性质上所发生的变化,源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人与机器、与各种非人的机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逐渐变得困难起来,人们更愿意通过短信、E-mail、QQ等方式间接沟通,或者甚至沉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一个人在连续不断的链接点击中随机漂流。与他人的疏远感、与世界的疏离感造就了现代人孤独的生存体验,仍然保持故事形态的小说,不再是人类交流经验的方式,反而成为现代人孤独的象征和自闭的方式。与古人相比,无论从物质享受还是从文化消费上而言,现代人的生活都要丰富得多。然而,物质上的富足可以客观量化衡量,精神上的丰富却是一个相对概念。现代社会中,随着资讯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普通人所了解的关于社会、关于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然而吊诡的是,在对比之下,人们却越来越感受到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的单调与贫乏。现代人把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沉溺,类似于烟草或酒精所造成的麻醉效果,用以逃避现实,构建出独自一人沉湎的虚幻世界,从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寻求暂时的快乐。

除了消遣娱乐需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导致人类对小说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故事的趣味性方面。从现代经济生活制度来看,现代社会生活是由工业化生产方式支撑起来的,这种经济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精细的社会分工和精确的模式化生活。朝九晚五、日复一日重复的同质化生活如同一个无形的囚笼,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就像狭小囚笼里的老鼠,不停地奔跑,周而复始地踏动鼠笼飞转,却无法脱困,产生N连跳的富士康工厂则是现代人类囚笼的缩影。面对这样的鼠笼困境,沉浸在趣味性极强的小说中,其实质是一场白日梦中的胜利逃亡,读者将自身代入小说角色之中,在虚幻中看到一丝希望。趣味性故事所产生的这种白日梦幻境得到了现代经济生活制度的鼓励,因为读者在阅读中缓解了对模式化生活的厌倦和绝望,实现了劳动力的休息和再生产,有效地保证了经济生活的劳动力供给。从这个角度而言,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担负着同样的任务,趣味性是它们共同的追求。

小说产业化之所以必然选择虚构性小说,是因为现代人对故事趣味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小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娱乐,同时也是一种希望或自我麻醉,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现代经济生活制度的需要,也反映了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在内的多种现代文化产业共享畅销内容的期待。这种来自大众文化市场的需要、来自现代经济生活制度的需要、来自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汇聚成巨大的动力,推动着虚构性小说的迅猛发展,从而形成了小说文化产业。

三、网络小说中的畅销元素

小本创业故事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故事短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文化。著名经济学家、理论家于光远曾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优秀的品牌背后,定是流传着或正在发生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企业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子,将这些传奇故事借助影视故事演绎的方式,拍摄成系列故事短剧,必将是我们寻找的企业文化传播之道。

一、企业故事短剧的概念及特性分析

时至今日,企业的宣传已经很大程度上从产品过渡到品牌的精神内核,像百事可乐、肯德基、微软等国际企业更是在传递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为,作为品牌力量产生的母体——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舞台,时刻展示着企业的形象和内在精神。在企业文化王国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影视短剧联姻,用艺术的手法,以塑造企业自身形象为主,以追踪一个或多个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为题材,综合运用多种电视、网络、平面等媒体手段,借助影视故事演绎的方式,拍摄成系列故事短剧,将会大大提高企业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企业故事短剧源自企业发展变革有的故事,作为一种影视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故事短剧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第一,故事取材差异化,背景企业化。企业故事短剧以企业自身作为a生活背景,活用企业资源,用独特的视角,差异化的取材角度,全方位展示企业的发展历史。故事取材于反映企业创建,变革和发展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列事件,包括:企业愿景、管理、经营、变革、团队、竞争、用人、,道德诚信、质量服务、安全及社会责任等主题。第二,故事内容平民化,角色大众化。企业故事短剧采用的是“小故事演绎大道理”的手法,其剧本都是改编于企业日常工作中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角皆以企业现实生活中的员工为原型设置。可以说,企业故事短剧就是用企业的人来演绎企业的事,用企业的事来感化企业的人。第三,故事收视群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从收视群来看,企业故事短剧首先面向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再者,企业故事短剧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及微信等多种方式播放,可广泛用于领导的出访交流、产品的营销推广及企业间的商务洽谈等活动。如此,它面向的群体就更广泛了,包括企业所在地的民众、企业客户及企业的合作单位等。

二、企业故事短剧的构成要素分析

在企业故事短剧的创作过程中,要遵循企业故事短剧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1.企业中的“人”

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中的“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要走的每一步。企业故事短剧的主角也应该回归到企业有情有义的人身上。纵观企业,实际上就是三方势力的参与:极少数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及广大普通员工。他们自上而下,角色分明,自上而下迅速集结,各行其是,推动着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企业创建,发展及变革过程中的历史事件

企业故事短剧的剧本改编自流传于企业内部的故事,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管理体系乃至创新与变革每个环节的系列事件,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逐渐提炼并形成了企业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进而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升华为传承企业生命的基因——企业文化。

3.承载企业文化的主题思想

每个故事都确定一个要宣扬的主题思想,或是传承生存及发展的经营哲学,或是求实奋进的企业精神,或是童叟无欺的企业道德,或是荣辱与共的团体意识,或是维护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或是任人唯贤的人才战略……我们要抓住企业故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精神意图,把企业的个性做出来,把企业的内在文化彰显出来。

三、企业故事短剧的结构功能分析

企业发展进程中会有很多难忘的、重大的事件,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所体现出的是企业的文化气质或者精神价值。企业故事短剧在真实还原这一系列企业事件,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企业故事传承企业文化

“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l996年出版第9页)。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员工就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在这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缔造着一个个感人而传奇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旨思想和丰富内容。一方面,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故事短剧传播之后,渗入到员工心中,并由此产生出更多的故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企业文化就是在这种循环作用下不断地传承和提升着,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

2.企业故事短剧升级企业宣传形式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位于传播领域的媒体通常是将企业宣传整合到户外,电视广告、网络等平台,但却忽略了一种最有观众缘的载体——故事剧。企业故事短剧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影视广告形式,是企业文化宣传角度和形式的创新,它打破以往的以宣传产品为主的硬性广告形式,转为宣传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在今天这种体验经济时代,除了让客户看到满意的产品之外,还能让客户看到产品背后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中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必定会大大促进客户和企业的感情联络,进而使客户容身于企业文化。这样以来,客户便从对企业产品的认可转为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试想,客户对企业有了强烈的感情认可,再加上好的产品,那么全新商机便唾手可得了。

小本创业故事篇7

排队的时候到底该干什么?几分钟的时间读不了书、看不了报,什么都不做又颇显尴尬。能不能充分利用起这些碎片时间,让其变得更加丰富?

在国外的机场、火车站、银行、市政大厅等需要排队等待的场所里,有一台特别的“取号机”。按下按钮,“取号机”就会吐出一则则精致的短篇故事。故事题材从悬疑、科幻、古典文学、现代散文、诗歌、段子中随机选择。机器上还有1分钟、3分钟、5分钟三个按钮,对应适合该时间长度阅读的故事。

而这台排队神器实际上来自于两位法国小伙脑洞大开的灵感,他们管它叫“小故事分发机”。

2013年,“小故事分发机”的创始人Quentin Pleplé和Christophe Sibieude在使用自动贩卖机的时候突发奇想:在排队、等车、候机的时候,能不能像买吃的一样买一则小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后,两人辞去IT公司高管的工作创办了Short Edition。他们相信,“让人们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这件小事,也能做成大生意。

一开始,Short Edition与政府合作,免费向市政大厅等场所投放机器。人们纷纷被这独特的创意吸引,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小故事常常供不应求。随后,故事分发机在数月内逐渐占领了法国的各大机场、火车站。

除了分发故事,机器本身还出现了一些Short Edition自己都没想到的功能,衍生出其他的商业模式。火车站内的分发机已经成了一处吸引游客的“景点”,许多游客会在机器旁边拍照,将照片和小故事一起保存为一段独特的旅行回忆。

而这些游客当中不乏企业主、经营户,他们也想利用这台机器招揽顾客,于是纷纷向Short Edition发送订单:突尼斯的一所高中定购5台;澳洲黄金海岸音乐节定购15台;美国一家连锁商店定购40台;英国一家连锁加油站订购100台……客户们通常以每台每个月4 00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租赁,在Short Edition 2016年的营收中,仅租赁一项就达到7 000万元。

伴随着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Short Edition开始发力上游内容生产端。

过去,Short Edition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向志愿者征集原创稿件,现在Short Edition利用积累到的资源,将自己打造为“作家孵化器”。Short Edition在网站和App上评选“最佳”,帮助人气最高的明星作者出版电子合集,并在各路渠道进行传播。同时介入发行、出版环节,为最具潜力的作者出版实物书,组织粉丝签售会。

小本创业故事篇8

归根究底,双方之间的矛盾核心点在于,阿里影业试图让编剧工作变得更加商业化,而部分编剧又偏向于艺术创作。

不过,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争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但鉴于此次阿里影业的关于“不再聘用专业编剧,而找十几个贴吧和同人小说作者”引发了如此大舆论波澜,作者更多愿意探讨下“同人作者”的话题。

据了解,在百度贴吧动漫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75个;文学话题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105个。

除了在百度贴吧中广泛分布之外,甚至连网上一些知名的网络小说也属于同人作品。比如,《盗墓笔记》就曾经是《鬼吹灯》的同人作品。

那么,徐远翔口中所说的同人小说作者到底是什么鬼?为什么徐远翔放着专业的编剧不用,非要找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当编剧?

什么是同人作者

徐远翔在论坛上说:“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哪个人写得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

在这句话中,IP的贴吧吧主不难理解,但对于平时不接触二次元的人来说,“同人小说作者”可能有些费解。

其实,“同人”一词,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们,通常用于ACGN圈。而同人小说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打个比方说,《西游记》是一部原创作品,而后来的《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等根据《西游记》进行二次创作的剧本作品都属于同人小说。

在二次元文学创作平台“白熊阅读”创始人郭笑驰看来,同人作品归根结底根植于原创作品,其创作初衷也是因为对原创作品的喜爱,但相对于大众主流文化,同人小说作者的创作者算是小众群体,全国不过才几百万人,此次同人小说作者群体因为编剧事件被拉上曝光台,实在出乎意料。

同人作者写作有什么好处

令人好奇的是,阿里影业为什么放着专业编剧不用,非要找一些偏向于二次元的同人小说作者来改编IP故事呢?

徐远翔在接受毒药APP采访时这样解释:通常编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驾驭某个超级网络IP,而与此同时,又有为数众多的网友和书友,喜欢这个作品,热爱这个作品,甚至写出了几百万字的同人小说,在这个情况之下,请到原作的忠实粉丝,在尊重原作和热爱原作的基础之上来写故事,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于原作的充分尊重,以及对于网络民意的最大尊重。

其实,用同人小说作者来创作故事,是提取粉丝嗨点的一种做法,对了解网络小说、游戏、漫画的粉丝粘性是有好处的。

在郭笑驰看来,这种优越性还表现在同人作者的创作,是对原著充满爱和尊敬的。“一个准备进入某个同人圈的粉丝通常会这样发展:①喜欢某部作品,开始搜集喜欢的角色或Couple的小说,;②通过喜欢的角色、Couple、作者结交到和自己一样的朋友;③消费原作周边、消费出版小说、线下展会等。”

目前,业内一些知名原创编剧改编IP的费用可高达几百万,但像国内比较知名的同人小说网站晋江、起点等,旗下的同人小说作者收入每个月写几十万字最多才有几万元的收入,其他不知名的同人小说网站作者收入有些每个月3000元就封顶。

但创作报酬低,并不代表同人小说作者作品质量低。有些同人作者会对原作精准理解,从原作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在同人创作和消费的群体中建立规范和话语体系,产出文本作品等,有时候好的同人作品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原作。比如《五十度灰》和《盗墓笔记》。

同样情况下,同人小说作者“物美价廉”还可以随便挑选。

同人作品如何商业化

阿里影业这个不经意的偶然把小众的同人小说作者群体推上了风口浪尖。

其实,同人小说产业看似小众,实则有一定开发空间。有数据统计,在百度贴吧动漫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75个;文学话题分类排行榜TOP500中,同人文贴吧占105个。此外,每年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不同名目的多达几十场的同人祭(专门用于同人作品包括小说、漫画等以及相关周边贩卖和cosplay的大型集会),每届同人祭日均人流量均在5W以上,这些都成为同人创作的商业价值潜力。

但由于同人作品本质上属于原创作品的衍生品,仅仅是出于兴趣写作或制作的同人作品,如果不商业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行为;但如果正式出版,实际上是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权,这也导致了同人产业的商业转化率不高,一般的同人作品只能在同人展或者是网上卖。

在北京开机的网剧《摸金符》最初版本就是一家出版公司“炮制”的同人小说,由于原创作者天下霸唱对同人小说非常反感,并不认可此版本。甚至准备重新写这一版的小说,并更名为《新鬼吹灯之摸金符》,与《鬼吹灯》其余作品撇清关系。在国外也曾经存在这样的同人作品与原著作品版权纠纷的案例,J・K・罗琳哈利・波特书迷出版的《哈利・波特词典》侵权,并获得胜诉。

在商业转化方面,目前同人业内已经找到了两个比较稳妥,且不产生纠纷的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与原著作者协商解决。由于同人作品往往会扩大原作的影响,间接增加作者的收益,而且创作同人作品的几乎都是铁杆粉丝,有些原作者在采取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例如电视剧《逆水寒》播出之后,经小说原作者温瑞安和电视剧制片方的授权,南京出版社将部分网友创作的同人小说集辑为《〈逆水寒〉同人小说集》公开出版。

小本创业故事篇9

在期刊总量控制、新刊审批从紧从严的背景下,对期刊社(或编辑部)而言,增刊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增刊资源,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用,值得认真探讨。

《收获》、《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凭借作家作品资源和成本优势,推出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专号增刊,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在教育类期刊的增刊运作方面,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延伸期刊名牌主打栏目的做法颇具代表性。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的《作文大王》期刊,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注重读者参与的期刊名牌栏目,月发行量达到50万册。该刊对这些名牌栏目进行扩充,把栏目内容扩展成增刊。例如,由“笑话笑画”栏目策划了“小学生幽默笑话作文大赛”,由此推出“小学生幽默笑话作文”主题增刊,在增刊编辑中,配以漫画、寥寥数语的语文知识点评等,使小学生幽默笑话作文的写作和阅读不仅仅停留在“可乐”层面上,“可乐”之后还有回味。让小读者学到点滴语文知识。再如以趣味语文知识为主题,注重读者参与性阅读和互动流的“笑傲语文江湖”、“年度作文大王大赛”等以正刊主打栏目延伸出来的增刊多年重印。该社所属《英语大王》杂志,2006年策划了名牌栏目“英语四格漫画大赛”,参赛人数达到《英语大王》总订户的36.8%,编辑部根据大赛参赛稿件,推出了2007年《英语大王》增刊,以“在笑声中和英语成为好朋友”的刊首语,号召读者动手设计英语学习漫画。增刊的发行量当初预计为月正刊发行量的50%,出版后发行量超过了预计发行量,原先没有订阅的小学生也纷纷要求邮购,出版不到两个月即重印。这样的增刊策划,依托正刊的栏目策划和活动,又使正刊组织的读者活动深度延伸,使正刊的经营空间得到了拓展。同时,编辑部还注重把增刊和正刊联系起来,利用增刊为正刊组稿。与正刊的活动遥相呼应,注重读者参与,在增刊上刊登正刊比赛活动的“参赛用纸”,把正刊的征订宣传与增刊的活动柔性地结合起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社科类期刊多以刊发论文的方式出版增刊,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结集。但某些期刊不问学术水准一概收费捞钱的做法,为众多作者和读者所诟病。引起社会对论文增刊的普遍质疑。那么,社科类期刊出版增刊有没有别的路径选择呢?笔者现在所在的《就业与保障》杂志社,去年策划推出了一期“创业去――海西青年创业专刊”,取得了“双效俱佳”的成绩。该刊原由福建省劳动保障厅主管,2004年划转省出版总社主管后,一直在积极探求从工作指导类期刊向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社科类期刊转化的道路,增刊实践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现结合这一案例,谈谈对社科类期刊出好增刊的四点感悟:

策划贴近现实需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为时而著”,对于作者和出版人而言,意味着他们对时代的高度关注,对现实社会的深度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足音。感受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贴近时代、体验时代。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量新增劳动力涌现,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镇新增的求职人员达2400万人,通过多方努力,能够实现就业的仅为1200万人,持续增长的大中专毕业生,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就业岗位的严重缺失,势必要求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青年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长久兴盛的基础。事实上,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青年人的努力拼搏,福建省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不等不靠、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青年创业者,从他们身上可以提炼出许多值得弘扬、借鉴的创业精神和榜样力量。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福,我们认为,作为一份关注民生的社科类期刊,《就业与保障》杂志理应在引导青年就业创业方面有所作为。于是,贴近青年群体,组织资深记者走近青年创业英雄,书写创业故事,面向大中专毕业生策划推出一期旨在推进青年创业的励志性增刊的想法浮出水面。我们精心准备的策划案提出后,得到了共青团福建省委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为增刊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刊策划从时代大背景出发,贴近青年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出版后受到多方好评和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上万册,“双效”俱佳。尤其是一个月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我们感到增刊主题与十七大精神相当契合,策划立意较高,因此备受鼓舞。

选择合适的文体样式

笔者很喜欢一位资深出版人“适应即是美”的提法。适应目标读者群需要的内容和形式,对他们来说才是好的、美的,才能赢得他们的心。

“创业去”专刊采用了创业故事加实用信息的文体样式,增刊的主体内容用故事样式来呈现,其后辅以有关自主创业的实用信息。之所以作此选择,是基于如下观察思考:“看不见的手”煽动了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望,伴随着民间力量的勃发,民间话语也开始“噼啪”作响。媒体本来就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和晴雨表,加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受众扶持,贴近百姓生活,走“民间路线”便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民间路线”与当代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生活变得越来越实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有目的地向现实性、生活化转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今,故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局面。全国故事类期刊加上辟有故事专版的报纸达百余种。电视台也纷纷推出故事形式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和“讲述”、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福建电视台的“都市夜话”等等。故事读者群已从传统的老、少群体向青、壮年群体发展。青年人自主性强,讨厌灌输、说教,选择创业故事这种民间、亲和的样式,将海峡西岸青年创业英雄的成长历程向他们娓娓道来,可望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采写力求鲜活、生动,故事精彩,可读性强,富于感召力,能引发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促其思考、感悟、选择。考虑到那些有志于自主创业的青年读者除了汲取榜样的力量之外,还迫切需要了解扶持政策、手续程序,我们安排了相关实用信息,比如:创业者应了解哪些法律;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有什么扶持政策;福建《方案》,样样对你有

帮助;创业前期,跟我这样办手续,等等。本着“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的原则,想创业青年之所想,急创业青年之所急,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和切实帮助。

增刊出版后,不少读者反映喜欢这样的文体风格,其中好几篇创业故事还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如:《一头挑着责任,一头挑着诚信》被《福建日报》转载;《网络游龙刘路远》被《海峡都市报》评选“海西新经济英雄”的版面大量引用;省电视台“闽商闯四海”节目主持人在访谈时手持增刊朗读《没有故事的传奇》精彩片段。

寻求社会力量支持

在增刊策划实施过程中,寻求共青团福建省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的理解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加盟采写队伍,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要做的青年创业专刊,选择的专访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号召力。不搞“帽子”批发,不做“软文”广告。青年创业英雄的代表性如何。我们拍脑袋不算,得有依据。共青团福建省委给出了依据:中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建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建青年创业成就奖获得者。最后敲定的16位创业英雄中,既有七匹狼、安踏等全国知名企业的掌门人,又有网龙刘路远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还有一些人物个性鲜明、创业之路跌宕起伏的“硬汉”。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处专门发函给拟采访对象,说明专刊意图,声明不收任何费用,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便利。一家规模较小、采编人员偏少的杂志社要实施这个策划项目,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充实记者队伍。除社本部人员外,我们组织动员了《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香港《文汇报》、《海峡导报》、《民营经济报》、海峡姐妹杂志社的精兵强将一起行动。成功人士没有不忙的,有的还常驻外地。有的一时无法确定专访时间,一旦确定又十万火急。整个采访团队达成了一项共识――这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意义的策划活动,每个人都按时保质完成了任务。异地采访均由所在地媒体朋友相助完成,既及时又节省了差旅费用。我们深切体会到,小刊社要策划实施一些相对大的项目,离不开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编辑、校对、设计、印制。无一不是细活,须以精细之心对待。“创业去”专刊肩负着服务青年创业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杂志社打造全新形象的使命,我们以精品理念贯穿增刊编辑出版全过程,做好细节,追求整体质量上乘。

增刊从策划到组织采写再到编辑出版,历时半年。编辑对个别无法安排面对面专访的创业英雄,综合多方资料,按照创业故事要求对其事迹材料进行改写。为确保编校质量,杂志社在原有编辑出版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校次和印前审读。封面和内文版式邀请多名设计者提意见,几易其稿。正刊内文黑白印刷,纸张材质一般,我们为了保证增刊品质,内文改用轻涂纸,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时尚大气。由于将精品理念贯穿始终,增刊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出版品质都达到较高水准,出版不久,就登上了厦门航空公司的主要航班。上航机便是增刊精美品质的有力证明。

小本创业故事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进入深度开发时代。故事营销以其独特的营销魅力被越来越多的营销人所运用。故事营销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够收到很好的营销效果,滋生较好的传播价值。故事营销在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必将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故事营销的营销魅力,强化故事营销意识,在应用故事营销的过程中,彰显个人营销魅力。

一、故事营销概念及特点阐述

“故事营销”顾名思义就是以故事为载体实施营销行为的一种营销方法。具体来说,企业往往在一个产品发展较为完善的时期,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故事,在故事中渗透情感,从而达到传达品牌内涵、企业思想理念等目的,并且在故事中折射品牌产品的功能,以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故事营销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故事进行营销,它与其他营销手段在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点。从故事营销的本质来看,打情感牌是故事营销的本质特点。它将情感渗透在故事中,并且情感渗透在品牌建设与营销实践等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故事营销就是情感营销,它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营销理念,故事营销使品牌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内涵,使产品超越了物质属性,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新的超越,带给人们情感上的满足。

二、故事营销的理论支撑

菲利普?科特勒被称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他指出人们的消费行为在不断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追求数量是第一阶段,它显著的特点是,社会产品尚没有达到丰富程度,人们在消费时,往往追求产品数量的满足,不讲究产品的质量;追求品质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社会产品相对丰富,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数量,开始从数量向产品品质追求转变,品质成为人们的更高追求;消费个性是第三阶段,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从品质追求向追求消费个性转变,人们的消费进入情感时代,消费行为越来越感性化。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营销者基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积极转变营销理念。故事营销正是基于这一消费需求的产物,它能够满足人们感性消费的需求。在故事营销过程中,故事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故事营销中,故事的戏剧性、幽默感、艺术感、传奇性等都会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冲击,同时使品牌具有更多的品牌内涵,成为撩拨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一把有效的钥匙,从心理深处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产生消费行为,达到故事营销的预期效果。

三、故事营销在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故事营销在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探究故事营销的路径,无论哪一种故事制造路径,都应该感性化,具有感染力,能够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

(1)深挖企业发展故事。一个品牌企业往往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的经历往往就是一个富有传奇的故事。这就给故事营销创造了丰富的营销资源。可以基于企业的发展过程,精心设计故事,将企业发展的历程渗透在故事营销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悠久的发展文化,而且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例如,著名品牌江诗丹顿,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抓住与中国结缘的经历,一次是咸丰皇帝向其订制一只蓝色珐琅装饰的怀表,一次是故宫博物院收购两只该企业的钟,“制造”出故事,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

(2)巧妙借助传奇故事。很多的品牌往往都具有自身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不少企业的品牌往往取材于文学或者艺术作品,这就使得品牌具有了传奇的经历,巧妙地借助传奇故事往往能产生较好的营销效果。例如,星巴克,这一称呼源自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作品中的大副名字就叫星巴克,该人物最大的嗜好就是喝咖啡,用他作为咖啡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就使得星巴克具有了“故事性”。

(3)打造创始人物故事。企业的发展体现创始人的发展思想与理念,而影响企业创始人发展思想与理念的往往是创始人的经历。创始人创业过程中的故事也是“制造故事”的一个好的“支点”。例如,著名企业香奈儿品牌,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Gabrielle Channel,创始人的经历富有故事性。她早年丧母,后被送入修道院,后来认识伯爵军官进入上流社会。这段传奇的经历为该企业的故事营销提供了故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