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24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信息的过程。在初步课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营造默读的氛围,让学生静静感知文字,批注思考,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体验文本的情感所在;然后再放声朗读,将体验的情感带入其中。通过这种动与静的转换,实现对课文信息的处理,达到有效的初步感知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为什么哈尔威船长要大副把手枪拿出来,他这样不是很暴力吗?为什么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是文中理解的难点,需要仔细体会。我让学生展开默读探究,静静地体会,而后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哈尔威船长的冷静和沉着。

生2: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场面,必须有人站出来控制局面,并恢复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3:我认为这说明哈尔威很有魄力,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在默读的“静”与讨论的“动”的结合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感悟。正因为给了学生一片静的“芳草地”,徜徉在文本的境界中,才有了后来的“动感地带”。由此可以看到,动静结合,才是掌控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疑与思接口,推进质疑性默读

质疑性默读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达到读思结合,最终实现思悟的融合。古语云:“学贵有疑。”疑问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疑难处静思默读,用默读连接思维的接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点燃火花,演绎精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如茉莉》时,文章中对茉莉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可是却让人仿佛闻到文字的馨香。对此,我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妈妈和爸爸之间的爱与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静心默读,然后进行交流。

生:我从文中找到描写茉莉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馨香。茉莉很普通平常。

师:你认为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怎样的?

生1:也很平常。他出差回来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医院看妈妈。这是对妈妈的牵挂。

生2:他在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妈妈,而忽略了自己。

师:那么妈妈对爸爸的爱呢?

……

学生通过默读,找到父母互相牵挂、关爱和互相体贴的细节。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平凡的小事解读,他们体会到爱是孕育在平凡中的美丽。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不但能够将茉莉与父母之爱连接起来进行思考,而且有了自主默读的动力,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推进。

三、感与悟融合,丰富评价性默读

评价性默读是指通过默读,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价值取向判断、评价,形成自己的感悟。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加深理解。静思默读则是让学生将生活积累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打通“感”与“悟”的通道,获得深刻感知。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静思默读则是有效的途径,能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时,针对课题中“爱之链”的含义,我进行了问题设置:你怎么理解“爱之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仔细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1:老妇人给女店主悄悄留下了钱,是因为她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 好人总有好报的!

生2: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而老妇人则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所以她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了女店主。

生3: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这就叫爱的传递,组成了爱的链条。

生4:它让我感悟到爱是可以得到回应的,能够形成一个链条,好人都会有好报的。我还发现乔伊帮助老妇人的时候,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5: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3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基础教学,扎实语言训练为主攻方向:借以电子白板辅助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课堂教学流程,以多样化读书形式进行:课文的思路,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课文内容的理解等方面内容分别在读书中得以体会;通过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感受平凡,领悟伟大。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4.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结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与思路:本课文设计共二课时,第一教时: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第二教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练习重组人物台词,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用有关关联词语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爱因斯坦有了什么认识?(学生交流印象)本节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世界伟人,进一步认识他、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一、自由朗读课文1至3自然段,小姑娘是怎样遇到爱因斯坦的。

1.学生自由朗读。

2.白板展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且灰白的头发。他一边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1)指读(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3)哪些词语写出人物外貌的个性化特点(结合电子笔在白板中圈点)

3.白板展示:只见他穿着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与上一段话作比较进行阅读,第二段主要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4.这二段话书上是隔开写的,中间插入了爱因斯坦的语言。可以合起来,调整一下顺序吗?试着合起来读一读,并读出感情。(先自由读,再指读,然后点评)

5.为什么小女孩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谈谈你的看法。

6.小女孩回家后怎样向他的父亲讲述自己的见闻呢?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先想一想小女孩说了什么,再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说一说。

7.大组交流:

(1)小女孩会怎样向她父亲说起今天的见闻。

(2)根据想像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分角色读一读。

(注意父亲说话时的语气与神情,小女孩纳闷时的语气与神情)

二、小女孩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默读课文:如果要求你来朗读这部分内容,你会注意说话人的哪些语气呢,自己默默地先试一试。

(1)白板展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同第一次进行比较:指读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点击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电子笔划出“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分别练习用这二个关联词语练习造句。尝试着理解这二个关联词语有相同意思的地方,也有区别的地方。

(2)白板展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分别找几个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然后评一评。

(要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的谦虚诚恳:“他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小女孩的天真直率,以及她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标准:“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

(3)白板展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着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电子笔画下爱因斯坦的动作:这些动作反映了爱因斯坦的什么的特点?(体现出爱因斯坦的一颗童心)

(4)白板展示:试着填一填,下列人物语言该用什么语气

(a)“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 )

(b)“这还不简单”( )

(c)“能记住吗”( )

(d)“也许能”( )

三、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如果你是那女孩会怎样对爱因斯坦说穿着要领呢?同桌相互交流试一试。

四、小女孩第三次遇见爱因斯坦是在什么情况下,自由朗读第6节。

(1)自由读

白板展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语言:“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呵,小教授,请再教教我。”

(2)指读,特别注意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说话时的语气。

(3)分角色读,读出爱因斯坦的谦虚和孩子般的童心,读出小女孩的天真率真。

(4)想一想: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物能与一个孩子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谦虚和童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五、读课文第8节,“好奇”是什么意思?小姑娘母亲为什么会好奇?特别是“谈些啥”为什么会这样问?

白板展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1)电子划词句:“什么也帮不了”“只好”这些词句看出了什么?(爱因斯坦的谦虚)

六、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自己的理由。

(1)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通过讨论,感悟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个人生活小节的精神和他关爱孩子、与孩子相好相处,谦虚和顺的品德。

七、课后作业:搜集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初见 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再见 衣衫不整 平凡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4

《简爱》的主人公是一位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爱》读后感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简爱读后感

寒假,爸爸给我买了这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简爱》。虽然正是严冬,但它给了我心灵的篝火,驱散了我心中的寒意。

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孤女简爱,由于父母及舅舅的早逝,阴狠毒辣的舅母及她的表哥表姐把她视作一个乞丐和仆人,受尽屈辱和虐待。不仅如此,在那所名曰慈善学校的劳沃德学校,同样也是在精神、肉体上受尽摧残,但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自立、坚强、不畏艰难。对待蛮不讲理的恶人她是毫不屈服、坚强勇敢,而对待那些善良的人如谭波尔小姐、可怜的彭斯、善良的圣约翰兄妹她又是那么饱含深情,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进入桑菲尔德,她与男主人公罗彻斯特先生第一次交往时就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当她渐渐与罗彻斯特先生产生微妙感情的时候,却得知这份感情不属于她时,她又毅然选择了退出,为的是不失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最终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我虽然被简爱的可怜身世为之心痛、为劳沃德学校和其他伪君子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也为简爱不受诱惑而舒了一口气、为简爱不卑不亢的精神而赞叹,更为简爱的美好结局而激动不已。是啊,尽管她不漂亮、不富有,但她同样也是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是啊,只有拥有高尚、坚韧品质的人才会得到幸福,而对于像里德兄妹那样卑鄙、无耻的富二代和伪君子们永远是体会不到快乐的。

简爱读后感

《简.爱》这本书是我这个寒假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了。

我读的这个版本是青少版。只看名字,我没有明白这是写人的一本书,但就看了几页,我已经被书中的文字仅仅吸引住了。

简从小就寄住在舅母家。尽管她努力想使自己讨人喜欢一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厌烦她,她没有从此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伍德学校中努力学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终于能够独立生活。她不想依靠任何人,她虽然很矮小,也不漂亮,但她非常善良。她在她的好朋友病重的时候安慰她,给予她温暖,这让我非常感动。她很勇敢,并和残废的罗切斯特先生结婚。

我觉得简.爱坚强和珍惜友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还想买一本原著看一看,那里肯定有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简爱读后感

“难道就因为我贫穷,地位,长相平庸,格子手下,就没有灵魂,没有心灵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我的心和你的一样充实!如果上帝赋予我一些美貌和财富,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这段话,它带我走进了《简爱》的世界,带我走进了简爱的人生。

简爱是一个孤儿,从小被里德舅妈收养。在这里,简受尽了舅妈,表兄的种种虐待,冷漠。后来,简被送去了洛伍德慈善机构学习。在这里,他学到了许多,结识了塔普尔小姐和海伦彭斯。但最后,学校因一场疾病而闭门了,海伦也因病去世了,简也离开了这里。随后,简的人生翻了一页新的篇章。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当一名家庭教师,与那里的主人,罗切斯特相爱。最后在了一起。

故事中的简爱,她执着追求。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住在盖茨黑德府,他就往着自由,并去尝试去追求自由。再到他已自由是,他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她爱上了他,也去最求这一番爱情,最后也成功了,虽然这件有跟多的困难。但她仍不忘初心,在追求着。

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质疑中追求,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个好的职业等。当然,这些对我们来说早了一些。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学生,作为青少年,我们要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学会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

简爱读后感

如果说山用瀑布触动了远方大海的心灵,大地用努力伸向天空的树枝触动了云朵的心灵,那么,用“生命”触动我心灵的就是《简·爱》的主人公——简。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娇弱、艳丽的花没有太多好感,除了向日葵。因为它简约,不屑于沾染任何香气;因为它壮硕,拒绝拥有任何花该有的柔弱;因为它坚毅,有敢于瞬间划破黑暗的勇气;更因为它执著,有着至死方休追随太阳的光与热的坚持。走进小说《简爱》,我触到了这株独特的向日葵——简。

简约的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个子瘦小,长相平庸,一贫如洗……”她最好的饰物是黑色的衣服,白色的领巾。是她不想美丽吗?不,是她明白美丽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她追求的是永恒的心灵的美丽!

勇敢的简。在如地狱般的盖茨黑德遭姑妈的嫌弃、表姐的冷落、表兄的欺凌、佣人的嘲讽,在桑菲尔德,深夜莫名其妙的大火、熟睡中疯女人的偷袭,在充斥着死亡气息的罗奥德,她被当众羞辱。我想,很多人都无法承受这些打击中的任何一个,可简用她小小的肩膀全部扛了下来,她充满希望地活着,那茶绿色的眼眶依然清澈。

执着的简。你以为简的执着只是对罗切斯特的爱吗?你错了,她执着的是她心中的希翼,是她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她寄人篱下,应当低声下气,可当她的人格受到侮辱时,她做出了惊心动魄的反抗。在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时,简不顾他的挽留,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她遭遇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但她始终不放弃对自由和平等的执着。

如果说人们用蜡烛触动了夜空星星的心灵,春天用嫩芽触动了冬天冰雪的心灵,而于我,简就是用她的简约、勇敢与执着,触动了我那逐渐坚强、丰富的心灵!

简爱读后感

网易文化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简爱》是这么一本东西。我的英文水平,是可以读原文的,但是看着那令人目眩的动辄三四行的长句,往往就望而却步。

手头一个版本是黄源深翻译的。感觉还不错。随看随翻。在午后阳光和一杯乌龙茶的帮助下,我成功的做到了神游物外,逃避现实,重新回到初一时第一次读这本书的记忆中。我在读初一前,看的大多是古书,或者白话文。所以我现在能用现代语写作和勾引MM,启蒙者是我初一暑假读的那一堆西方文学著作。这一点,我认同王小波的话:真正的现代汉语,是一群伟大的翻译家留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我语言的老师。对于《简爱》,早先我是完全被它的语言所打倒。

如痴如醉,魂牵梦萦,有段时间张口闭口都在学那种英国式优雅的口吻。小时候图个好玩,没对情节具体参悟,在心目中这就是一部完美华丽的诗歌。是记忆花园中最后的秘藏。但是重新读过一遍之后,语言的流丽依旧,却在情节与构思中发现了一些别的。听过一个说法,就是《简爱》发表之初,有人认为它和《呼啸山庄》出自同一人手笔。

如果现在来看,我得承认的是,《呼啸》的水平,怕是在《简爱》之上多矣。语言方面我没资格去斤斤计较——英文还没到如此水平——仅仅论及结构和流势,如此而已。我在重读《简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我不安的东西。那些东西附身于小说的夹缝之中。我之不安是在于:我已对其产生隐约的不满,而我又不想去忤逆我曾经至爱的经典。无论如何,我在行文之中,发现了一些不令我愉快的东西。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这是我所知道的。

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RIVERS。

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比较于《呼啸》的急风暴雨,《简爱》的安静,其实倒象是装出来的。夏洛特和爱米利一样,其实是内心很TOUGH的人。

她们的心必须在疾风中飞扬,因为过于容易受伤。爱米利一飞冲天,写下了真正浩荡的文字。而《简爱》,则在某种内在情绪的矛盾下,写出了一个自己在不断斗争的故事。这一方面,有些象雨果同样自我斗争的《九三年》。

相关文章:

1.关于《简爱》读后感600字10篇

2.《简爱》读后感6篇

3.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7篇

4.《简爱》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5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希望的种子,以一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李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习惯也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他的进步还是微乎其微。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对啊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一天他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看着《爱心与教育》,里面朴实的文字,一个个真实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无一不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李老师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个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汪斌父亲的鸡蛋;与宁玮八年如一日的通信;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后进生”万同的转化过程;对一个个优生的用心培养;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这些故事无一不向我们传播着李老师的一个信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一、爱心与童心

李老师首先提出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提到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读罢这一节,我深深地为我过去的教育观念而愧疚。我曾经非常笃信老师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定的威严,学生就必须要尊重老师。学生一看到我就马上安静下来,我曾经为这一点多么地自豪“看我把这些小家伙治得多好”。可是开心过后,我却深知,他们只是怕我,而不是敬我。做了妈妈以后的我,重新站上讲台后,一件小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小女儿喜欢听歌,我每天都会在她精神好的时候给她听上一段轻快的儿歌。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我想学生上课很累了,就一些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歌,让他们轻松轻松。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学生给我的评价是:这老师真好,上老师你的课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师生和谐,教学愉快。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应该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二、要公平地爱学生

《爱心与教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在每个父母的眼中,每一个小孩都是最棒的,每一个小孩都是带着父母满心的期待来到这个世上的。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老师如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去选择教育方法。那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每一个都是好孩子。那么你不论是用温和的劝导还是严厉的批评,让学生体验你那份挚爱和真诚,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魂魄的传奇故事,最后万同成为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很特殊,成绩的好坏,一般和其他科目的成绩是没有很大联系的。其他科目的成绩不理想,信息技术这门的成绩也可能会很优秀。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是一个双差生,上课的时候从不注意听讲。后来我就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有时候还是能够完成我布置的简单任务的。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让我就他在前面给同学们做示范,虽然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不会做了,但是中间老师可以提醒他,告诉他,结果一堂课下来,他不但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他已经在同学们面前露了一手。下次上课他还会争取下一次机会,现在他每堂课都上的很认真,虽然他其他科成绩不好,但上我的课总是争取做得更好。同时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感染,因为连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都在做,那他有什么理由不做呢?这时你不但使这个后进生得到了转变,连整个班的学习风气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可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甚至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一片爱心和殷切地期待时,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锻造卓越人格

温 9月4日 在北京35中学教师座谈会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是教育迫切的任务。

“优生”的培养,“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优生比“差生”学习成绩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他们的优越感与日俱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优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却忽视对优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总认为这部分学生自觉性强、智商高,不用多管也能成才。但是由于这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过高期望值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能对优生因势利导,不断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老师的一句句真诚的话响彻心头,在我心里撞起了千层浪。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解读。

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随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我也渐渐意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借着学校给我们赠书的机会,选了一本名为《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书,想从中汲取一些营养,获得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收到书后的那几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不到一个星期便读完了。因为读的匆忙,总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假期闲来无事,便又捧起重温了一遍,这一次的品读更让我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看着同行们写下的朴实无华的文字,读着那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亲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与之产生共鸣,一次次被书中那浓浓的亲情所感染。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线教师自主撰写的育子故事,共分为四辑,每一辑有不同的主题,收录了不同的故事。细细品读这些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智慧,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读罢全书,我有两点最深的感受:

一点是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刘良华老师说:“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的确如此,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到了爪哇国,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简直要咆哮了。我就经常爱犯这样的错误,辅导儿子学习时,如果他总是出错或是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会忍不住要发火,声音也自然提高了八度,孩子常常被弄得不知所措,眼泪汪汪的。细细想来,这都是自己没有摆正心态,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都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出色。于是如果孩子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的表现,我们便会爱之甚而责之切。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忘记了,我们的孩子与学生一样,他也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尊重。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心灵,而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我觉得十分形象。园丁种下幼苗后并没有强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幼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的成长,因此许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的孩子也可以看做是我们种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也应给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在我们爱的目光的注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或许这样,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还从各位老师身上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父母要在阅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本书中,陈剑锋老师、沈丽新老师、张家明老师还有扈永进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培养孩子读书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老师、家长都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千方百计给孩子买书,教育孩子多读书。但是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真的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及时引导,督促。我们应该知道,阅读是需要氛围的。如果大人喜欢阅读,经常捧着书看,孩子就会模仿。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尤其是身为教师的家长,最好也阅读,你以身作则,便会“不令而行”了。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这样才能更好的胜任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加入阅读的行列,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让读书伴随我们的一生。有了我们的熏陶感染,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那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当然,让孩子喜欢阅读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只要我们用耐心和细心去引导,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喜欢阅读。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让人收获多多。感谢学校给我提供的这顿精神上的营养大餐,让我获得了心灵上的启迪。我会一直将阅读进行到底,让书香伴随我和儿子一路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6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

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7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在对老师同学朗读的听读中学会自己不会的字,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律,体验感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合作记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在完成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后,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翔超市”、“快乐大本营”、“大风车”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 “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作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作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作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当学生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后,教师点拨提出“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子,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8

一、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初中语文十分重要的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章深处,结合文章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向学生进行提问: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如此深厚,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却是那么的悲惨,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方式值得提倡吗?他们死的是否有价值?学生也被主人公凄惨的爱情命运所动容,陷入了思考。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需要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避免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古代的做法。由于当时的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完全按照礼教来要求人们的言行,婚姻都由有父母做主,孩子本身并没有自主选择爱人、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自由的爱情观念得不到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可,只有通过死来进行反抗,实现自己的爱情自由。尽管这样向学生进行解释,但是学生仍然有各种疑问,有学生向教师提问:难道他们不能选择私奔吗,或者是组织爱情自由观一致的人们进行共同抗争,为什么非要通过死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证明呢?针对学生这种疑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当时他们两个根本没有选择,死是证明自己爱情、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从而更加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对其吃人本质有更深刻的感悟。通过针对性的设置疑问,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了学生思考,大大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疑问设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对问题进行巧妙设置。例如,以《散步》这篇文章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曲目,然后在课堂导入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爱我家》这首音乐,放松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为课文讲解定下浓厚的感情基调。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自行阅读,然后将生词、复杂难懂的句子以及存在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全面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阅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情感进行概括总结,明确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了解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互相关心,浓浓的家庭情怀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到家的温暖,懂得双方身上的责任。在阅读教学尾声,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播放舒缓的乐曲,使学生在柔和的音乐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情感得以再次升华,为了维护亲情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9

[关键词]班本经典阅读;儿童阅读;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6-02[作者简介]袁媛(198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京科利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手段。笔者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就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班本经典阅读”就是最新尝试,它是从班级个性化课外阅读中延伸、拓展出来的,结合本班学生阅读兴趣与实际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推广经典名著阅读的课外阅读形式。

一、回归经典,重拾一份珍贵的爱

一份科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文化取向上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及品位下降、书刊消费偏低等方面。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开始对班上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了解他们的现状――孩子在读什么?

1.追求适用,孩子在品“快餐文化”

笔者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有一天让学生从家里带本课外书来,第二天居然有不少孩子把《课课通》放在了桌上。开家长会时,有家长直接说:“孩子书读了很多,怎么语文一点长进也没有?”相较于读课外书,读课辅材料似乎更有利于考试,加之经典作品动辄洋洋洒洒几万字,对于学生来说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

2.缺乏指导,孩子在啃“催熟文化”

当然,在阅读广受重视的今天,教师是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的。笔者了解到的不少教师都能在每学期初就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应该说学生是有书读的。但是,有书读,未必会读书。一些教师盲目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忽视了名著的年龄层次,有的是拼音版本,有的是绘本,有的是青少年版。有家长反映孩子在读《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还没读懂作者对社会及人性的嘲讽,便已纠缠在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中。由此可见,阅读一旦离开了实际的指导,学生便会偏离预期发展的轨道。

3.疏远名著,孩子在读“浅层文化”

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通常来说,阅读可分为学习性阅读(为获取信息及增长见识)、审美性阅读(为满足审美情趣需要)、爱好性阅读和娱乐消遣性阅读等。因为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当下,学生的阅读类型以卡通文化、通俗文化为主,阅读情趣偏爱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目的主要是娱乐和休闲。他们的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疏离文学名著、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

(二)倾听他们的需求――孩子究竟爱读什么

根据对全班“最爱读的书”进行主题调查的统计,35%的孩子爱读轻松幽默的书,18%的孩子爱读科幻魔法的书,30%的孩子爱读情感温馨的书,5%的孩子爱读历史纪实的书,4%的孩子爱读逻辑推理的书, 3%的孩子选择了其他,5%的孩子选择了都喜欢。

在另一项“你喜欢读什么经典”的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孩子写下了《西游记》《水浒》《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看来,孩子们是喜欢读经典的,只是没找到适合他们读的经典,尤其是充满了轻松幽默或是情感温馨的经典。因此,让孩子“爱读”经典的根本是寻找到“可读”的经典。而正确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感受经典则是一份珍贵的爱。

二、牵手经典,重温一份纯粹的爱

那么,我们高年级的班本阅读该如何确定阅读内容呢?是直接引用经典书目,还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成尚荣先生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说,“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这些观点告诉笔者,既然是全班性阅读,当然由“长大的儿童”(笔者)和全班儿童一起决定读什么。

(一)发挥他们的自主――确定班本经典阅读的书目

孩子们听说了笔者的想法,很是兴奋,能让他们决定读什么,这让他们很意外,也很惊喜。于是,利用周五的研习课,全班讨论出了几个阅读主题:“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学会勇敢”“学会诚信”“体验成败”……根据每个主题选择阅读内容。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将“爱的经典”选作第一个阅读主题。

爱有很多种,世间万事万物无一能离开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索“纽伯瑞大奖”历年来的金奖和银奖作品,查阅“亲近语文”《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中的经典书目,利用研习课的时间进行交流,最终在“爱的经典”大主题下确定了三个单元的书目,包括十本以“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这三个单元包括自然之爱――体验温情,认识一个和谐的自然;社会之爱――感悟真情,认识一个本真的社会;家庭之爱――享受亲情,认识一个温馨的家庭。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然界里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二)点燃他们的兴趣――形成班本经典阅读的方法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考虑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个性阅读和展示。

1.自己读,每天享受“半小时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基础。每天晚上我们有“半小时阅读”时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并写读书笔记,一年来,每个孩子都写了将近四十篇读书笔记。阅读之后可以与家长交流,也可以在阅读交流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形式一:摘抄好词好段。将自己在经典名著中读到的有关“爱”的好词好段摘抄下来,时常翻阅,既能做积累,还能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形式二:写读书笔记。读完经典名著的一个篇章后,孩子们会将自己的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可以针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谈想法,可以就某一人物的出现谈感受,也可以联系几个篇章的内容综合谈体会,甚至可以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或结局进行猜测。

形式三:写读后感。在一本经典名著完整地读完后,孩子们就要写读后感了,这时他们可以就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感受,也可以就书中人物的品质谈想法,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2.大家一起读,每周交流读书心得

在关注孩子阅读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阅读指导课、新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等,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读书,引导孩子用办读书小报、出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来汇报阅读成果。

3.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每月一次“家校共读”

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这在“班本主题阅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个月我们安排一次“家校共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共读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的机会,给了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形式一: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我们利用长假布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孩子先写读后感,家长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一起读书后,自己逐渐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慢慢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受到名著中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知道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形式二:开通网上论坛。我们利用班级QQ群里的群论坛这一平台,开辟了“家校共读”栏目,在这里家长可以交流自己和孩子一起读完名著之后的感想,也可以对班本经典阅读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笔者也会定期上传一些阅读写作方面的文章,并写下读后感。

三、延续经典,重续一份永恒的爱

尝试“班本经典阅读”一年来,我们陆续完成了“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体验成败”等单元的阅读,阅读书目累计二十余本,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学生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真正喜欢上了经典阅读。

接下来再读什么?“学会勇敢”“学会诚信”……孩子们早有了自己的阅读方向。有了“爱的经典”的成功尝试,他们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经典,为什么经典能经久不衰,也慢慢琢磨出了阅读经典的方法。

接下来,笔者想尝试完成不同年级的班本经典阅读,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形成完整的阅读体系。笔者认为,教师绝不能让孩子的阅读走向庸俗,而应引领他们走向崇高,在他们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他们寻找到有价值的思想和朴实的辩证。而这,必将提升孩子童年的阅读品质和趣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0

1.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1.1为幼儿选购合适的读物。专家的择书指南是:零至三岁的儿童喜欢情节简单、图画明确、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有关的读物,图画的形状和颜色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喜欢和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动物故事、幻想故事、诗、儿歌、神话和传说等,也喜欢表演故事。具有重复句子和段落的故事(如《金鸡冠的公鸡》、《兔子和狐狸》等)对他们特别有利,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而且能提高记忆力,增加词汇量。这就告诉我们引导幼儿读书时,应为幼儿选择与其年龄、兴趣爱好和能力相适应的书。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购书时就应注意品种,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化,涉及面应广一些。

1.2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我们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交流活动。并设置"说说心里话"、"我与字宝宝交朋友"、"我们爱图书"、"图书为什么哭"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中。

2.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方法

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书看完了,马上又去换书。让幼儿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往往一句话也讲不出。我们就要教会幼儿阅读的方法。

2.1认识书名。每次翻阅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一起阅读书名。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对班里的图书大部分都能说出书名。

2.2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喜欢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教师应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最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每翻一页都轻轻的,小心将书撕烂。你会发现幼儿每翻一页都会露出成功的喜悦之情。

2.3帮助理解图书内容。我每次组织全班幼儿看书,很多幼儿两分钟就看完一本书,和其他小朋友交换后马上会拿给你,他又看完了。后来我就想,这些书幼儿不感兴趣是因为对故事不熟悉,我就将图书的书名汇成册,在休息和两餐前以故事的形式将这些书讲给幼儿听,幼儿对书中的内容有了了解,对角色有了认识,凡是教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还会讲给旁边的幼儿听。

3.开展多维的阅读活动,巩固幼儿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一般以集体阅读活动为主,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阅读基础分别采取不同模式引导活动,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活动。在集体阅读过程中,除了采取全班、小组、独立等多种方式外,还开展各种辅助活动。

3.1以导促读以情激趣。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读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使"阅读"过度到"悦读"。在《小猪变形记》的阅读中,教师运用夸张的语言,演绎小猪的所作所为时,幼儿便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同时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主题。

3.2注重方式,留有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幼儿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只有自己感悟得来的东西才是记忆最深刻的,简明的文字和细腻浪漫的图画、明亮艳丽的色彩对于幼儿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连同各种精致的画面所流露出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只有通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思考和创造才能真正内化为幼儿内心的美,因此教师的阅读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自身的感受、感悟。不同的故事指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逃家小兔》这类依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结构的绘本,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幼儿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幼儿们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幼儿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比如:《爱吃水果的牛》中这个绘本清新、柔和,故事内容简节明了,主人公是小动物,故事情节拟人化,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绘画形象生动,主题突出,适合中班幼儿看图讲述,有利于幼儿展开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幼儿充分表达。在导读中,让幼儿参与其中,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爱上阅读,爱上精致的图画书。

3.3融入生活,感悟内涵。图文并茂的故事吸引着幼儿。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的故事,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揭示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样一个道理。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引导幼儿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孩子们便以模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4.行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