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5:31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篇1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形液蟆贰⒅泄??毒欧礁蕖贰ⅰ队薰?粕健返染薹?髌罚?渎?税??饕迩榛澈投岳投?嗣竦耐?椋?硐至巳嗣袢褐诩崛筒话蔚囊懔?屯?洳磺?木?瘢?泶锪硕悦褡逦M龅挠欠吆投怨饷鹘夥诺南蛲?K?;?谋悸怼⑿凼ā⒊考Φ龋??艘陨??土α浚?硐至肆钊苏穹艿幕???瘛S绕渌?谋悸恚??浅塾?澜纾?附?闪讼执?泄??南笳骱捅曛尽

徐悲鸿的故事篇2

__徐悲鸿故居瞻仰记

和桥实验小学彭恒帆

清晨,我和几位同学来到了徐悲鸿大师的故居.故居旁是一条锡溧运河,再过去一点就是大师当年的故居.它好比一只摇篮,摇呀摇,摇着儿时的徐悲鸿慢慢成才.

徐悲鸿的故事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在小学四年级上册中《徐悲鸿学画》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初步的教学设计分析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围绕着《徐悲鸿学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思考,并开展了一下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一次教学片断】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将课文中的插图《奔马图》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在学生回答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后:

师:可以看出徐悲鸿的画作是非常恢弘壮观的,画作中马的形象逼真、生动。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观看徐悲鸿的画作来学习,是什么事情激发徐悲鸿励志学画呢?

生:一个外国学生的嘲讽,欺人太甚,使徐悲鸿下定决心要励志学画,为中国人争气。

师:那么徐悲鸿是如何通过努力,最终画出这么优秀的画的?

生: 徐悲鸿奋发努力,刻苦训练。他为了学画,不仅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潜心临摹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而且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将钱省下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课文的最后,当徐悲鸿取得成功后,当初嘲讽中国人的那名外国学生是如何表现的?

生:那个外国学生“非常震惊”。

师:为什么会如此震惊?

生:因为他看到了徐悲鸿创作出的优秀画作,明白了中国人也是非常有才能的,不可小觑。

【课堂分析】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这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最终取得的骄人成果,但是与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的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勤奋学画、励志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相距甚远,在整个课堂师生问答环节只顾让学生梳理课文的层次,忽视了品德渗透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后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教案,力求在完成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习徐悲鸿身上具有的为国争光、刻苦努力的品质。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针对初步设计教案中的不足与问题,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第二次教学片断】

播放幻灯片展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欣赏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后,让我们开始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请同学们回答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的嘲讽。

师:外国留学生为什么会嘲讽徐悲鸿呢?

基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不理解,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徐悲鸿留学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地位,外国人往往看不起中国的留学生)。

这时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当时徐悲鸿以及无数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留学生自然不会再受到外国人的白眼。

师: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一句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回答的好,那么课文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徐悲鸿刻苦学画呢?

生:他每逢节假日都在巴黎博物馆潜心描摹许多大师的画,为了节约钱买绘画用品,他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只住在小阁楼里,仅靠两片面包、一杯水解决吃饭问题。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徐悲鸿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励志学画,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击了外国留学生的嘲笑,为中国人争光。那同学们反观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要向这位大师学习的呢?

生:要向徐悲鸿学习认真刻苦的精神,在生活上也要节约,不能铺张浪费,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刻苦、发愤图强地学习,取得好成绩。

【课堂分析】

在这节课上我将注意放在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去学习徐悲鸿身上认真刻苦、勤俭节约的精神,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在课文分为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以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轰动画届,改变外国留学生偏见,长了中国志气三部分之中,重点教会学生学师身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

可以明显看出第二次课与第一次相比多了品德渗透,让学生从大师身上领略到独有的魅力,并且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观自身,认识到徐悲鸿之所以成功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学习劲头,这次备课源于我自身对教材的更深一步认识和对学情的把握。

三、本课的教学总结

本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故事,下一步就是按照教学目标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既然想要在教学中渗透进对学生品德培养的教学,那就应该找准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进行引导,在师生问答中要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从大师身上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具体操作应该遵循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线索,围绕徐悲鸿受到外国留学生嘲讽后做出的决定:“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通过对课文语言、结构的探索去探索本课的深层意蕴,实现有效教学,并且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结合徐悲鸿的经历去映照自我,珍惜当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力提高、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与老一辈革命家相比可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课堂结束后,学生不仅学会了徐悲鸿身上的为国争光刻苦学习的精神,更将这种精神作为自己进步的榜样,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佘同生,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2000年

[2]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悲鸿的故事篇4

这幅刊登在《北洋画报》第629期的合影,拍摄于1931年5月23日[1],地点为天津法租界二十三号(即自锦州道至丹东路之间兴安路)北洋画报社门前。自左至右依次为:吴秋尘、蒋碧微、徐悲鸿、冯赵绛雪、潘玉良、郑阿梅、冯武越、蒋仁、张树英、黄二南、窦重光、高国梁、李维权(立五)、顾钟梁(了然)、朱雅墅、陆其清、张安治、张金生,为该参观团全体成员及天津当地参与接待的朋友(吴、冯氏夫妇及黄)。这是目前所见记录此次出行的为数不多的图像之一,其生动性和再现感带给我们文字不可比的冲击力,它与相关史料文字相对应,使得那段久被遗忘或误读拼错的历史片段,有如显影液下的黑白照片,慢慢映现出逐渐清晰的面容。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该社创办人冯武越,他与徐悲鸿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冯武越(1897-1936年),名启缪,笔名笔公,广东番禹人,16岁赴法留学,再到比利时、瑞士学习航空机械及无线电等。学成后遍游欧美实习考察,1921年回国服务于在航空界,1925年任东北航空署为总务处第五科监察兼撰述,1926年受聘为《益世报》撰述,同年7月7日,在奉系张学良的资助下(冯曾任张的法文秘书)创办开北派画报之先河的《北洋画报》,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宗旨,内容包括时事、社会活动、人物、戏剧、电影、风景名胜及书画等,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最后定为每周二、四、六出版,前后起用吴秋尘、王小隐、刘云若等任主编,到抗战爆发后停刊时共出版1587期,其间于1927年7-9月另出版有副刊20期。该刊以照片为主,兼有文字,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其新闻时事及艺术活动照片以单幅、成组、成系列等形式刊出,特殊需要时也出“专页”,如陈师曾的《北京风俗画》、李珊菲的时装画、孙之俊的漫画连载,第98期的《北京艺术大会广告之形形》的一组图片,第362期的《邱石冥画展特刊》,第426期的《颜伯龙画展特刊》,第504期的《西湖艺展作品专页》,第607期的《舌画家黄二南专页》,第672期的《绿蕖画展特刊》,第676期的《介绍艺术家左次修专页》,第850期的《赵望云画展专页》,第875期的《雕刻家张志渔作品专页》等等。据统计,该刊累计发表各类照片达两万余幅,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为20世纪20、3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对研究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1919年冬至1920年春,应音乐家、篆刻家杨仲子邀请,徐悲鸿偕蒋碧微前往瑞士洛桑游览,并结识了爱好艺术的冯武越,两人一见如故。此时,在国内画坛已经小有名气的徐悲鸿,正负笈海外刻苦精研西洋美术,令冯氏敬佩不已。其实冯武越对书画作品也略有涉及,尤善画松,曾师于赵松声,故又字“松弟”,画作气韵幽闲,曾以汉代石砖造型图像写入漫画,古趣新意,兼而有之。书法秀劲,无造作矫揉意态。对于画坛中事亦总能尽心竭力,如粤中画家黄少强、赵少昂来天津办展,冯武越方卧病故都,闻之即至而为之游扬,虽体力不支亦不顾。去世前曾致力中国图案学,遍搜秘籍,欲著专书,不意于1936年1月19日病逝于北平德国医院,不知徐悲鸿得此噩耗会是何等感伤!

冯氏夫人赵绛雪,张学良夫人赵一荻之姊,善书,明敏练达,于丈夫事,多所赞助。育有二子健龙、健麟及一女健凤。

1928年冬,冯武越闻知徐悲鸿将北上出长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即致函征求作品照片及自述文字,拟为刊行专页,以资宣扬,旋以徐悲鸿受到排斥、难施主张而去职,“专页”事搁浅,但还是刊登了《观世音》、《自画像》、《狮》等水墨、素描作品,并撰写了《记徐悲鸿》一文加以介绍,开场白直截了当:“余尝告人曰:中国今后之大画家,当推徐悲鸿氏”,继而称赞“悲鸿中西画艺,均已有极深之造诣,尤能融会中西,一以贯之,为他人所不能为,或为他人所不屑为,此悲鸿之所以为悲鸿,而高人一等也”。之后该刊相继刊登的徐悲鸿作品及文字计有:

《观世音》(1928年);《自画像》、《狮》、《张敏荪夫人》(1929年);《惊艳》、《群乐》、《马》(1930年);《狮》、《奔马》、《群乐》、《画家黄二南》、《双马图》、《刘老芝》、《人物》、《赶驴图》、《牛》、《鸡石图》(与刘老芝黄二南合作)、《鸡》、《冯武越》、《松鹤》、《松鹰》(1931年);《鸡》、《懒猫》、《沉吟》、《呦呦》、《秋》、《风雨如晦》、《鸡》(1932年);《立马》、《喜鹊》、《松鼠》(与齐白石合作)、《习苦斋图》、《猫鼠图》(与齐白石合作)(1935年);《王光祈》(1936年);《画家赵少昂》(1937),以及徐悲鸿致冯武越函(1929)、《书赠画家李育灵之北行序》(1931年)手迹影印件等。以上种种,时间跨度近十年,发表作品约34幅、文稿和照片若干,对徐悲鸿在全国特别是华北地区造成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其抗战后重返北平执掌国立艺专校长、大张新美术运动等起到了夯实基础的间接作用。

黄二南(1883-1971年),原名辅周,以字行。天津人。青年时期就读于山东济南大学,后留学日本,1905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3]。最初欲借美术作为“精神教育”的一种武器,旋以宣传共和的效果上美术实不如戏剧,即与李叔同、曾孝谷等人一起,在“春柳社”中组织话剧演出,艺名“喃喃”,曾在《黑奴吁天录》一剧中饰演角色,获得好评。返国后,又在上海组织自由剧团,在兰心戏院上演由“春柳社”同人陆镜若编译的日本七幕话剧《社会钟》,通过石大一家的悲惨命运,向社会发出了要求人道的呐喊,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效果甚佳。孙中山为表彰黄二南对戏剧事业的贡献,特题词“改良戏剧”四字以赠之。在当时,获此殊荣者,仅黄二南、刘艺舟等二三人。1912年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农商各部任过职,后参军,做到旅长。1929年,辞掉军职,回到天津,开始学习国画,擅长大写意,作品古朴多姿,在意境、笔墨、造型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尤擅作舌画,堪称一绝。曾于1932年4月在北平万国美术院、1940年6月在燕京大学、1941年5月在稷园水榭举办舌画展览。也曾在天津市美术馆举办的各种画展上表演他的舌画绝活儿,很多人曾亲眼目睹他的现场表演。方地山曾赠黄二南一条幅:“以头濡墨王公前,会心不远;提笔四顾天地窄,吾舌尚存。”

5月23日徐悲鸿一行到访,恰好冯武越夫妇刚从沈阳返津,老友相见,倍感亲切,取出封尘已久的纪念册,观览十二年前徐氏夫妇旧作手迹,潘玉良亦留学法国,册中图片、作品少不得旧相识,披览之下,趣味更浓。画家黄二南的到来有些意外,既是艺坛中人,无需客套,画楼之内,黄舌漫吐,徐腕盘旋,各尽其致,黄氏绘牡丹赠碧微夫人,绘石竹赠中央大学。徐亦挥毫,以双马赠武越梁孟,以鸡报二南,以竹贻吴秋尘。一行观者,比肩而立,不时对黄徐二位精湛技艺发出赞叹之声。五时进茶点于大华饭店,刘曜厂又约左右手俱能写画之刘老芝来,老人白发在背,最富诗意,徐悲鸿则分别为刘老芝、黄二南写象,极为传神。进茶点毕,刘老芝画梅赠冯武越,复与徐黄合作一巨幅,黄以舌绘石竹,徐绘雄鸡立于石上,刘题识写祝《北洋画报》五周年纪念。徐悲鸿所作及合作诸幅,多陆续刊登于该画报上。

是夜,由张梅生偕徐悲鸿夫妇前往名票友韩慎先家观看藏画。韩慎先(1897-1962),字德寿,号夏山楼主,博学多能,除对书画精通外,尚能识别瓷、铜、玉、砚等项。对诗文、书法也有独到之处。他是新中国早期书画鉴定权威之一,与张珩、启功、谢稚柳等同为首批书画鉴定小组成员,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晚年主要研究书画和授徒。

次晨,徐悲鸿一行参观天津美术馆第八次美术展览。午间聚餐于致美斋,由刘老芝黄二南做东,席间除昨日诸人外,新增只有画家温子英,极为尽欢。因恰逢徐悲鸿作品四十余幅经谢寿康携往比利时举办展览,各报登载比皇在比京亲临参观画展,[4]对展出作品盛称不置,徐悲鸿少不得被问及,但态度温和、谦逊,并无沾沾自喜之态和“艺术家”的架子,给大家印象良好。饭毕,徐等一行即登车赴北平。据秋尘《悲鸿过津记》报道:徐等到故都,有半月勾留,将偕其徒作画若干幅即南行,于此初夏,写生固最宜也[5]。

在《北洋画报》陆续刊登的徐作中,一幅题赠戏剧家洪深的《群乐》,别有深意:画面上方六只争食的鸭子,右下方为独享骨头的狗,题款:“群乐。悲鸿写。浅哉先生一笑。”幽默的徐悲鸿似在借此调侃独自远避天津的洪深,同时也有对当政者加紧文化围剿,迫使洪深离沪赴津暂避风头表示同情。[6]洪深是在1931年3月18日抵达天津的,用他自己话说北上的原因是由于上海的生活太复杂,不能清净做事,且发胖的体重承受不了每日跑到真茹、江湾上课的劳累,很想到这个曾经就学的地方过一种安定、有规律、清净的生活,将那些买过而未及读的书、编写而未曾完工的文稿加以阅读和整理,希望社会上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他的艺术作品而不要注重其个人行踪。至于传闻他就任天津大陆银行附设大陆商业公司总秘书,不再从事话剧工作的报道,他是绝对否认的。目前阅读到的数种洪深年谱中,都对这段经历记述过于笼统,其实查阅一下洪深《洪深来了――可怜的洪深》[7]这篇佚文就会明了了。有意思的是,这幅《群乐》早在一年多前就曾冠以“名画家徐悲鸿氏杰作”在该画报上刊登过,说明该作是后题的,很可能是徐悲鸿的得意之作、准备自己留着的,也说明了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应在1930年2月中旬之前。此次徐悲鸿随身携带往日佳作照片若干张,新作若干幅,洪深见而喜之、悲鸿当即签赠的《群乐》的具体时间,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了,估计短促的滞留和紧凑的日程安排,相见时间不会太久。徐悲鸿曾于1949年5月12日随中国代表团赴欧洲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返国列车途中为洪深绘制素描头像一幅,见证了二人友谊之深。

有关徐悲鸿一行来平后的行踪报道,笔者仅查阅过《京报》,在6月3日的一则《徐悲鸿来平将漫游冀鲁,写画各处名胜古迹》消息中,得知自24日来平十日内游历的大致行程,在对天坛、故宫、北海、中南海等风景古迹名胜写生后,于6月3日这天赴西山、颐和园,约有三二日勾留,又赴长城一带写生。6月8日,徐悲鸿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谈及此行写生安排及收获,并对目前艺术现状发表评论,采访稿以《徐悲鸿谈话:艺术发展京不如平》为题发表于翌日《京报》,为存史料,全文照录:

徐悲鸿谈话:艺术发展京不如平

中央大学西洋画系主任徐悲鸿氏,日前率领该系学生十二人[8],来平旅行写生。订于今日(九日)下午五时二十分与学生等乘车赴泰安,往泰山观日,并游曲阜孔陵。记者昨在某处与徐晤,志其谈话如下:

赴鲁观日瞻谒孔庙

兄弟此次率领敝系学生来平旅行,瞬逾两周,西山颐和园各处名胜,均经前往。一方旅行,一方为学生实习起见,随时随地,皆令其作画,各生均极勤勉,成绩借助于自然界者不少,颇有可观。兄弟就西山碧云寺总理停灵后之古松,写有一幅古木参天图,此行心得,只斯而已。北平艺术界,有蓬勃的生气,如个人展览、团体展览,最近有五六处之多,可见艺术上之精进与艺术家之兴趣。若全国均有此种现象,艺术前途,必更有伟大之进步。兄弟拟明日(九日)携带学生乘津浦车赴泰山,登日观峰观日出,且拟作浴日图,同时赴曲阜,瞻谒孔庙。兄弟最崇奉孔夫子,将藉此机会,向孔二先生磕几个头以示虔诚。孔庙柱石,大可合围,其镌工富于艺术上色彩,余甚爱之,准备摄影以留纪念。顺道鲁垣,与教育厅何厅长一晤,何系在法国留学时老友,亟欲一临存也。

提倡艺术乌合展览

比使馆为兄弟所开之展览会,系驻比代办谢寿康先生取兄弟作品三四十件,在使馆陈列,邀人参观,曷敢云展览。乃荷比国皇后降临,实为荣幸之至。然谢使盛意,实可感也。在南京中学,亦曾一度展览,陈列作品四十余幅,有中国画,有西洋画,兄弟之意,系供识者批评,并欲藉此引起一般人对于艺术之认识与兴趣。南京一般之爱好艺术者,多无暇来研究,其他方面,对艺术之观感,又较沉寂。兄弟为打破此种局面计,拟联合画家展览会,所谓乌合者,范围较宽,期易于集事,不久可望实现。欲养成一个艺术家,必将其衣食住三字完全解决,方能有精进机会。中国有“富而好礼”一说,亦即艺术家境遇与成就之连锁关系。若穷而又忙如兄弟者,万难达到艺术的深宫里。

古钱白蛉爱憎各异

徐言至此,适中央党部秘书许心吾氏至,谓顷间将衣着错,请与徐更易,因许误将徐之西服认错,骤然着去,迨一出门方发觉,徐俟许更衣后,取其表链所系之希腊古钱示记者,谓此为二千四百年前希腊古钱,其上有希腊教皇神像,迹象宛然。徐谓购自巴黎古董肆,可为希腊古代文明之一斑。言竟,把玩不置。记者甫欲告辞,徐氏郑重语记者,谓我有一事告君等,请特别注意兄弟民国七年一度来平,中间数度来游,不一处不令兄弟徘徊瞻顾,发生情感。唯夏日之白蛉令兄弟不能安寝,随出手相示,创痕斑斑可见,徐谓予连日赴西山作画,必携蚊烟香以随,予再来平,必避夏日而择春秋两季矣,言下相视而笑。最后徐谓予将就毕生之力,作成中国画西洋画各四五十幅,以为成绩之表现,然此非易易,尚希各方为之指导。

这篇谈话内容相当丰富,令人玩味。首先谈到两周来率领学生们四处参观写生名胜,随时随地,进行写生锻炼,成绩可观,自己亦收获《古木参天图》,较为满意。写生间隙,还参观过北平的个人和团体画展,查这个时间段内的北平展览信息,似应包括在中海怀仁堂福昌殿延庆楼举办的中央研究院博物馆艺术陈列所举办的艺术作品展、中央公园举办的邵逸轩等现代名家国画展览会、中央公园碧纱舫举办的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生张子翔、王妙如女士书画展等,这让徐氏感到北平艺术界有蓬勃的生机,较之南京的沉闷艺术空气,有所反差。徐悲鸿在此前不久所作随感《艺术?空气》中也表达过类似意思。无论是展出场地还是社团组织,当时的平京两地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异。北平展场多在皇家园林,南京则是青年会所和中学教室;此时期北平规模较大的美术社团组织除中国画学研究会外,还有不久前成立的由邱石冥主办三海国画研究会、邵逸轩创办的逸轩国画研究所、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洋画教授王建铎等组织之课余水彩画会等,较之徐悲鸿在南京参与发起又很快夭折的中央美术会,又有对比。故而提倡乌合画会,假门帘桥南京中学陈列近作两日,希望振兴中国艺术,在比利时使馆内举办的作品展,更是将中国艺术作品传播世界的有益尝试。

徐悲鸿特别对记者表示了自1918年来到北平(当时称作北京)后曾数度来游,无处不令其“徘徊瞻顾,发生情感”的感受。故都的建筑、风景(特别是园林中的松柏)、风土人情,感染着徐悲鸿以及他的同事、学生们,笔下多有流连,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展(西画部分)”(2012年)中即可见一斑――约三分之一的展品是以北平的建筑、风光、人物和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其实,徐悲鸿之数度北上故都,不知是否也有想在这里施展其艺术理想的愿望?因为当时的南京艺术环境,已经令其内心深感愤懑,他在3月28、29日于南京中学开个人近作展览会期间曾接受《文艺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当被问及此次个展动机时,答:“前于《大道》发表一文,今日之展览与该文不无有少许关系。目前这班提倡文化、提倡艺术的,无非做些幌子而已!他们那里真有心提倡艺术。否则就是有几个学艺术的朋友,替他们弄个地位,所以因人而设事。这次因一时高兴,想于此沉闷空气中,尽所能来点缀一下。”当询及“对于京中之艺术空气作何感想?”时,他显得有些激动:“个人方面,我非常恨煞!偌大的一个都市,半点艺术气味都没有。假使政府肯真的有提倡艺术的决心,在[再]轻而易举的花几个钱,就可以卖[买]他几幅好画,然而当局计不出此。我个人曾为这事奔走,结果是失望……”。对记者“最近将来有否计划?”的应对是:“在我个人,无论如何总是努力的。然而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学画而吃不饱肚子的,所以我画画的桌子,仍是吃饭用的桌子。我常常想假使政府不注意艺术,索性禁止人研究艺术倒好得多。”[9]这样的感喟,这正与两个月后在《京报》所发“予将就毕生之力,作成中国画西洋画各四五十幅,以为成绩之表现”的宏愿,也是不同,至少从心境上说,更显理智、坚毅一些。就其一生作品看,这个愿望是大体实现了。

这篇报道还明确了徐悲鸿一行于1931年6月9日下午五时二十分乘津浦车离平赴泰安,结束了前后十七天的平津之行。京浦线北起天津,南至浦口,与沪宁线隔江相望,中经沧县、德州、济南、泰安、兖州、临城、徐州、宿县、蚌埠、滁县等城镇,全长1009.48公里,是华北通向华东的主要干线。天津站则是徐悲鸿南北往来必经之中转枢纽站,他为冯武越所绘素描头像署“辛未长夏为武越学长造象”,显然也是自平抵津换乘时所作。6月10日,上午九时抵达济南,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古迹。6月11日,一行人登泰山顶峰玉皇顶。6月12日,因云层遮日未能如愿观看到日出奇景,创作《浴日图》的计划自然搁浅,遂下山。在售卖碑帖拓片处购得《经石峪》拓片,后来在徐悲鸿画室中悬挂的那幅“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对联,就是从这些拓片中选字组成的。[10]自鲁返回南京的具体详情,有待考察。6月18日,徐悲鸿致书中华书局秘书兼编辑室主任吴廉铭,内有言“弟北行一月,疲于奔命,在济站晤新城兄事至奇巧”云云,已经明确了写生参观团此次北上的日程。

至于在几种徐悲鸿的文集、年谱及研究论文集中均涉及到的徐悲鸿于1931年4月1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演讲后由校长张伯苓陪同往访教育家严范孙,并在严宅参观泥人张作品等问题,因已有研究者通过查核资料后认为“或许是徐悲鸿跟我们开了一次玩笑”,[11]将确切时间考订为1932年3月31日,又何需我在这里占用篇幅去饶舌呢?

1:参考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97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

2: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国家图书馆所藏全套《北洋画报》,加上新编索引共33卷。

3:今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部,西洋画科于1934年以后改称油画科。参见刘晓路《肖像后的历史档案中的青春:东京艺大收藏的中国留学生自画像(1905-1949)》,《美术研究》1997年3期。

4:据王震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记载,徐氏画展于1931年5月15日在比利时京城举行预展,陈列作品41幅。16日画展正式开幕。22日比皇亲临参观画展。

5:见1931年5月26日《北洋画报》第629期。

6:1930年11月间,南国社被当局查禁后,现代学艺讲习所也遭查封,洪深被捕,并由高等法院二分院开庭侦审。后因查无实据,遂由上海市社会局长潘公展具保释放。1931年2月27日夜,《文艺新闻》记者访问洪深,洪深将就职天津大陆银行附设大陆商业公司总秘书,不再从事话剧工作,但不放弃电影与京剧。参见古今、杨春忠编著《洪深年谱长编》115、11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7:见1931年4月14日《北洋画报》第611期。

8:1931年中央大学艺术科停办工艺组后,设国画、西画、音乐三组,准确说应当为西洋画组;徐悲鸿夫妇、潘玉良之外,应为学生十一人。

9:参见1931年4月6日上海《文艺新闻》。明显误排之字以[]订正。

徐悲鸿的故事篇5

徐悲鸿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众多,有对联、手绢、条幅、绘画题款、信札书稿等,其风格雄强浑厚、任意潇洒。观其作品,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圆厚。”他中锋用笔,实有“锥画沙”之效果。同时,他注重书写的提按变化,在笔锋铺于纸面时,又能适时提起锋来,使线条在简静中略有变化,令整个字格外精神,立于纸上。真正达到了“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技法要求。另外,徐悲鸿在结字转折处以圆取势,气韵流畅,古朴圆厚,与北朝《石门铭》、《郑文公》及泰山经石峪刻经书体风貌一致。此外,其大字对联,用笔稳健有力,将魏碑中丰富的结构运用于书写中,奇崛中不失稳重之意,给人以端庄博大的艺术感受。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字,就会在其挥洒率直的用笔中领略到一丝秀涧与萧散,而这些“秀润”、“圆厚”、“博大”的艺术特点还要归因于他的师学历程。

徐悲鸿自幼家境贫困,他的童年是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度过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他擅长书法、篆刻、诗文,在当地小有名气。童年的徐悲鸿家中挂满了父亲的字画,这使他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与父亲学习书画。徐悲鸿初学赵孟兆页 ,幼年的基础使其作品流露出华滋秀润的气息。而其书法线条质朴厚实,用笔洒脱率真的艺术特点更得力于他后来的书学经历。1916年,21岁的徐悲鸿与康有为相识,康有为十分赏识徐悲鸿,认为他是艺苑奇才,便将自己珍藏的碑版供他观览,并一一进行讲解,徐悲鸿在其细心指导下遍临名碑,书艺精进,形成了他雄奇潇洒的艺术特色。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他的这些艺术特点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不会再为他的“书名为画名所掩”而打抱不平了。

徐悲鸿所处的年代正是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力求“革新”来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书法也不例外。此时,书坛对于碑、帖的融合已十分成熟,这就要求书家必须有更大的突破。而徐悲鸿作为“艺苑奇才”,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丝遗憾,从他的师学过程来看,他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对其故去的接受。从赵体到魏碑,再到赵魏结合,这种结合变化是一种被动的,受外界影响的结果。虽然在其《自述》中“南海先生雍容豁达,率直敏锐……而其奖掖后进,实具热肠,余乃执弟子礼,居门下侍从。观其所藏,如书画碑版之类。殊有佳者。务精深华妙,不尚士大夫浅率平易之作,信乎世界归来论调。”以及在《积玉桥字》题跋:“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祥加考虑,多方策划。妙造自然,忘其形迹。”都表现了他对六朝字体艺术性的推崇备至,但受幼年习赵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总带有赵味,如果这是他有意保留的话,那么他对六朝字体,对于师学康有为的全盘吸收的被动又该作何解答?

徐悲鸿的书学之路,可以窥见其美术旅程,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极为相似的道路:从小受父亲写实风格濡染,到法国学习古典学院派风格,再到回国后的写实教育,徐悲鸿始终“一意孤行”的坚守着自己骨子里本有的东西。而他对“写实主义”的衷爱,不仅表现在美术上,还体现在其书法的研习中。也许人们很难将书法这门抽象艺术与“写实主义”相联系,但徐悲鸿做到了,他将初学的赵体、成年接触的魏晋碑帖作为自己“素描”的“写实”对象,坚持不懈地练习着。故使其作品保留有浓重的赵孟兆页 、魏碑痕迹,而未真正从前人的圈子里走出来。此外,他幼年的贫困、青年磨砺、中年立于美术教育的先锋地位,这一切使他更为注重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在他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他的所有书法与绘画作品都有其对应的思想寓意,而他本人失去了艺术的纯粹性,这也必使其作品的艺术品味大打折扣,所以他的书法没有得到书坛的重视。

相比较,我们再看看于右任,于翁早年因科举考试书写工整的需要,也对赵孟兆页 下过很大的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时代风气的影响,他接触了大量墓志造像记、题刻、庙碑等魏帖,从而倾力研习六朝碑版,独辟蹊径。他大胆的从赵孟兆页 、魏碑中走出来,打破了传统藏头护尾的理法,将碑与帖完美的结合,独成一家,为千载书史增添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体。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而他的“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恰恰是胜于徐悲鸿之处。

回顾康有为、于右任,他们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书坛立于不败之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也是民国书法发展的新的现象,就是理论先行。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作为投身书法第一块里程碑,为其在书坛的发展制造了强大的声势。于右任从要致力“草书标准化”口号的提出,到“标准草书社”,再到《草书月刊》,它们为于翁在书法道路上前进做好了有利的宣传。

徐悲鸿的故事篇6

其一是老师朱乃正、学生冯远。上世纪70年代,青年画家冯远在火车上翻看画稿,素昧平生的朱乃正主动跟他一路聊天,火车到京后朱乃正又主动提出带冯远去拜访卢沉、周思聪。两天后,朱乃正果然带着冯远去了卢沉、周思聪家,同样素昧平生的卢沉、周思聪,热情地给冯远做示范、讲画理,还分别作画赠给冯远。

其二是老师徐悲鸿、学生刘勃舒。1947年,12岁的刘勃舒偶然看到徐悲鸿画的马,十分喜欢,便鼓起勇气给徐悲鸿写信,徐悲鸿亲笔给刘勃舒回信希望他到北平学习,并表示“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千里之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并为刘勃舒随信寄去的画马习作题字“有美好远景”。

这两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感慨系之。彼时冯远20多岁,而朱乃正是著名画家,卢沉、周思聪夫妇是名满画坛的艺苑伉俪,他们与冯远不过偶遇,但却慧眼识才,倾情相助,传道授业,而冯远也不负期望,成长为中国画坛的名家;彼时刘勃舒不过是稚气未消的小小少年,而徐悲鸿则是享誉中外的大家,他仅凭刘勃舒一封信和一件习作,便热情鼓励,悉心指导。3年后,15岁的刘勃舒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成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多年以后,刘勃舒终成卓有成就的著名画家。而刘勃舒、冯远的成就,与两位老师的激励密不可分。刘勃舒感叹:没有徐悲鸿就没有刘勃舒。诚哉斯言!

这类似神话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艺坛佳话。佳话之“佳”,便在于为师者不问学生出处,不问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而是从艺术本身出发,发现、培养有天分的学生;便在于为师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的那份真诚的、赤子般的快乐、快意。今天当然不缺乏优秀的老师,但在浮躁的学术环境、聒噪的市场环境、焦躁的内心环境冲击下,教育片面追求功名利禄,为富贵者教、为权势者教的例子不胜枚举,徐悲鸿、朱乃正们对教育的赤胆忠魂,就更值得大力提倡、发扬光大。

徐悲鸿的故事篇7

1948年某月(注:原史料作者未注明月份),旅美画家王少陵离开北平返回美国前,特地去拜访了时任北平艺术专科学院院长的徐悲鸿。见面以后,王少陵对徐悲鸿说,我已经买好了飞机票,很快就要走,徐悲鸿本想给老友绘一幅画,因为时间仓促,便决定送一幅字。他沉吟片刻之后,挥毫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一首七绝:

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

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结尾还有一行小字:“小诗录以少陵道兄悲鸿。”

王少陵一看便知,这是徐悲鸿12年前送给他的学生兼女友孙多慈的一首旧作。

孙多慈(1912-1975),又名孙韵君,安徽寿县人,1930-1935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是徐悲鸿门下的高材生。当时,徐悲鸿夫人蒋碧微已同中统头目张道藩保持暧昧关系多年,徐、蒋二人感情破裂。徐悲鸿转而爱上了孙多慈。蒋碧微利用与张道藩的特殊关系,给徐、孙二人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1936年5月,不与南京政府合作的徐悲鸿愤然离校南下广西,最后来到桂林。孙多慈则回到安徽老家。这年9月,她给徐悲鸿寄了一颗红豆和一方绣着“慈悲”二字的手帕。“慈”字就是指她自己,“悲”字是指徐悲鸿。

徐悲鸿这时正担任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美术会会长。当他收到孙多慈的特殊礼物后,随即以“红豆”为题,回赠了三首七绝。诗前小序云:“九月十九日,得孙多慈远寄红豆,而无一系,即题。”其诗云:(一)灿灿星河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何从说,赋予灵犀一点通。”(二)“耿耿星河自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悬。几回凝望相思地,风送凄凉到客边。”(三)“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匿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

这三首诗,既有托物寄慨,又有借景抒情。第一首是只写红豆,点明寓意;第二首是对月生情,遥寄相思;第三首是写爱情饱受磨难,内心倍感孤苦。这正是悲鸿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徐、孙十年苦恋的结果,王少陵是知道的。在社会的压力和父母的逼迫下,孙多慈不得不与徐悲鸿分手。年仅26岁的她匆匆地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许绍棣,当上了许某三个儿女的后妈。一年后,她在寄给徐悲鸿的信中说:我后悔当时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

现在,徐悲鸿为何要将这首爱情诗转赠给老朋友呢?王少陵也是知道的。一方面,他是向老友敞开心扉,表示特别的信任;另一方面,因为这时孙多慈已去台湾,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多慈能看到这幅字,实现自己隔海传情的愿望呵!

王少陵带着徐悲鸿赠送的墨宝走了。回到纽约后,他将它装裱好,镶嵌进镜框里,然后选挂在家中客厅的墙壁上,以供欣赏。他相信,总有一天,孙多慈会看到这幅字的。

孙多慈到台湾后,先后担任了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和该校艺术学院院长,成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画家。若干年后访美时,她果然专程到纽约去看望了王少陵。当她走进王家客厅,抬头望见悬挂在墙上的那幅徐悲鸿书法时,顿时愣住了:这不正是敬爱的恩师、昔日的恋人悲鸿的墨宝吗?这不正是他当年在桂林时写给我的“红豆诗”吗?恍惚中,她的脑海里又浮现了悲鸿当年的音容笑貌,同时也想起了当年悲鸿病逝的消息传到台北时的情景: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三天三夜,还为悲鸿戴了三年孝。回忆历历在目的往事,使孙多慈情不自禁,悲泪长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年届花甲的孙多慈因患乳腺癌三次赴美就医。在此期间,她曾几次抽空去看望老友王少陵。每次看到徐悲鸿的那首诗时,她都悲从中来,泪水盈眶。她自知已到癌症晚期,来日无多了,能多看几眼悲鸿的书法,多回味几次悲鸿的诗,与冥冥中的悲鸿做几次心灵的对话,也许就已经满足了。

二、一首联句诗的魅力

联句诗源于汉武帝首倡的柏梁体,到唐代时数量渐多。收入《全唐诗》中的联句诗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读后味同嚼蜡。当然也有例外。有一首《瀑布联句》就不同凡响,对后人影响很大。

《瀑布联句》是一首七绝,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和《佛祖统记》记载,唐宣宗李忱未继位时曾经遁迹为僧。有一天他上庐山浏览,由香严闲禅师陪伴。当他们观赏瀑布时,两人诗兴大发,约定吟一首联句七绝。香严闲禅师首先吟成开头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随后补上后面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在此诗中,两位作者都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托物寄意。第一、二句是写瀑布艰难曲折的来历和豪迈磅礴的气势。第三、四句是点睛之笔,借赞颂瀑布的艺术形象,表明作者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原来李忱表面上是遁入空门,实际上是韬光养晦,思有作为,期待将来干一番大事业。

读罢此诗,我们能从瀑布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一股冲决一切、愤然前行的力量。正因为如此,一千多年来它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四十三回中,作者施耐庵给我们讲述了“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故事。当李逵背着老母经过沂岭时,眼前但见丛林密布,一道瀑布从山顶奔泻下来。这时施耐庵引用了略加改动的那首《瀑布联句》诗:“穿山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施耐庵将原诗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改为“穿山透壑”,,第二句中的“远看”改为“远望”,删去瀑布的艰难历程,突出它的“穿透力”,无疑是为第三、四句蓄足气势,表现李逵彻底反叛朝廷的志向和勇猛无畏的气概。此中寓意,与该书歌颂农民起义的基调是完全吻合的。

说来也巧。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的冯云山也有一段妙改《瀑布联句》诗的故事。据史志记载,19世纪40年代,冯云山随洪秀全到广西桂平一带传教,发展拜上帝教组织。一次,他从桂平古林村向武宣县境出发,途中他看见紫荆山中有一条瀑布如飞流直下,极为壮观。冯云山触景生情,突然想起了《水浒传》四十三回中引用的那首联句诗,于是再做个别改动,随后大声吟诵起来:“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里,冯云山将第一句中的“透壑”改为“透地”,显得更加通俗;第二句中的“远望”改为“到底”,与“透地”前呼后应;第三句将“岂”字改为“焉”字,倒也无关紧要。经过这些改动,其立意更加明显,突出了这位太平天国领袖敢于改天换地的非凡气魄。

岁月流逝,往事悠悠。到了21世纪的今天,《瀑布联句》诗仍然获得了很多读者的欣赏。2005年1月,开国上将吕正操在他百岁诞辰之际,将香严闲禅师和李忱的《瀑布联句》诗写成条幅,悬于厅堂,借以自勉。他对原诗未作任何改动。为什么呢?鄙人认为,“千岩万壑不辞劳”,正是他老人家几十年来历经千难万险的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诗的最后两句,则寄托着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一首古代皇帝和僧侣的联句诗,千百年来竟一起受到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喜爱,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有人说,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作品的内涵往往突破作者的本意,此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千里寄诗止械斗

清代曾有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寄诗化解家人与邻居的墙基地纠纷的故事。无独有偶,在我的家乡广西武宣县,地方史料也记载着清代大臣陈步高千里寄诗止械斗的一段佳话。

武宣东乡一带是汉、壮两民族杂居之地。咸丰年间由于宗教观念之故,当地两个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摩擦。1857年(咸丰七年),东乡客家人与壮族人甚至发生大规模械斗,连当地官府也无法制止。

当时陈步高(壮族)任巡按御史,刘季三(客家人)是江南军中将领,两人同为东乡老乡。当他们得知家乡发生民族间以后,不仅忧心如焚。他们都认为,老乡在外谋生还免不了互相帮助呢,哪有同居一乡的村民反而自相残杀的道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修书劝和,排解纠纷。于是陈步高和刘季三分别给家乡人写信,规劝“两家和解,各安家室。”陈步高函云:“今日之主,昔日之客也。今日之客,即为平日之主矣。主逐客何忍,客逐主又何忍?况同乡共井,非姻即友,何忍刀匕之雄,自伤骨肉?”接着,他还随函附上七绝四首:

(一)

胡为平地起风波,胜负无关事若何?

你死我亡皆故土,他乡人看笑还多。

(二)

满拟家乡义气和,谁知今日动干戈。

抢村劫寨因何事,两地分明受折磨。

(三)

我为勤王事远征,家园无日不关情,

睚眦岂比终天恨,须念姻亲莫用兵。

(四)

苦衷迭次告乡关,半载终无好信还。

望断江南双泪眼,谁收白骨满荒山?

陈步高的诗,以及他和刘季三的函,以恳切的态度,通俗的言语,对乡亲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和则双利,斗则两伤的道理,希望他们尽快化解冤仇,共保安宁。在他们的劝导下,壮族人与客家人都有了和解的诚意。于是,械斗双方各派代表面谈,终于言归于好。后来,每当两个民族之间的村民产生摩擦时,乡亲父老们经常用陈步高千里寄诗的故事来互相勉励,化解矛盾,使得当地的壮、汉两个民族得以和睦相处。

徐悲鸿的故事篇8

一、徐悲鸿笔下马的特征

徐悲鸿凭借着画马闻名于世,其笔下的马有的工笔细描,有的泼墨写意。马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态,有些回首长嘶,有些四蹄飞烟,有些奔腾跳跃,有些腾空而起。所有马看起来都是刚劲矫捷,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徐悲鸿画的马能够形神兼备,这与其重视写生有很大关联。其对马的肌肉、骨骼等身体结构组织进行过深入学习,有上千幅题材为马的画稿。因此,徐悲鸿十分熟悉马的脾气性格,在技法方面,其主要将西方的解剖法、透视法等加入中国水墨手段中,这样不但充分展示了马的形体,而且也不会对墨色韵味造成影响。徐悲鸿笔下的马可以说是中西方融合的产物,这种绘画手法使其画作获得了成功。

二、赏析徐悲鸿的代表作品

徐悲鸿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八骏图》。作品题材是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且每匹马的形态各不相同,它们奔放不羁、飘逸灵动、气势磅礴,是举世珍品。从大体上说,《八骏图》层次分明、结构简单,画里的马或是展蹄跳跃,或是顾盼相随,或是昂扬驰骋,或是奔腾追赶。徐悲鸿所画的骏马有中国笔画里的细致,有泼墨里的狂放,也有中国传统画的写意之境。其在作品中加入中方绘画的解剖法和透视法,让画作中的马带有西方画的造型美。《八骏图》中没有描绘任何景物环境,仅仅表现出骏马奔腾的场面,运用空白背景呈现立体感和空间感。这样的留白带给赏析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不禁想到头顶蓝天白云,脚下广阔的草原。画中的八匹骏马从远处奔腾而来,使地面烟尘四起,通过空间感彰显着画家的艺术个性,使艺术魅力大大增加,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效果。我国古代就有“伯乐相马”的故事,韩愈的《马说》也是家喻户晓,因此人们一直用马比喻难得的人才。徐悲鸿画中的马不戴马缰,所以这些骏马能够自由腾跃、随意驰骋,没有任何限制,它们实际上是寄寓着画家对人才的一种理想和看法,希望人才能够无所限制、自由成长,可以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能够拥有他应受的尊重。然而在《九方皋》这副画中,仅仅只有一匹骏马,马身特别高大,全身都是黑色,看起来力量十足,但它的神态似乎和其他马有所不同,像是一匹不寻常的良驹,然而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戴有马缰。这幅画完成之后,有人问徐悲鸿此匹马戴有马缰的原因,徐悲鸿的回答是马同人一样,不愿被昏庸的人管制,喜欢被知己所用。这正是那个时代画家的画作不被认可、被压抑的真实写照。徐悲鸿的这幅《九方皋》是寓意当时众多人才被埋没、被压抑的现状,体现出当时培养人、提携人的艰难。

三、徐悲鸿的著名作品及其寓意

通常人们理解的徐悲鸿笔下的马,如果仅仅把其看成是一种欣赏物,就只是片面地理解了画作的内涵。徐悲鸿的作品里,只有《九方皋》体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其他作品中的马均是抒发了其思想感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画家们才开始进行大量创作,那也是我国社会最动荡、最黑暗年代,画家给鲜明的时代做了深刻的烙印。

1935年,徐悲鸿画了一幅《奔马》,画上题有“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这流露出作者面对国家支离破碎局面时的悲愤情感,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1932年,驻上海的19路军和上海人民联合起来与敌人作斗争,徐悲鸿画了一幅《独立》,画里有一副屹立的骏马,它昂首面对着西风,没有丝毫畏惧。这匹马寄寓着徐悲鸿的爱国情怀,给赏析者以奋斗的激情。徐悲鸿的画作《嘶马图》中,一匹马在荒野中奋跃前蹄,体现出画家希望人们尽快赶走侵略者的情怀。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徐悲鸿也创作了一幅画,名字是《奔向太阳》,画中的马十分喜悦,精神抖擞,表达了徐悲鸿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之情。

结语

徐悲鸿的作画汲取着各地风俗文化的养料,博采众长、穿越古今、融合中外。这让其形成了世界性的视角,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对马的传神画技足以让世人难忘。徐悲鸿画的马笔触流畅、灵动机警,又极富古典韵味,代表着其重要的绘画风格。这种对边界和常规的穿越,体现了其高超的想象和融合能力。其作品里的马既有高度的欣赏性,又有高度思想性,而“思想”与“欣赏”的巧妙融合使画中的马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使每幅题材为马的作品成为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徐悲鸿的马[J].美与时代(下),2014(1).

[2]李文.奔马图(徐悲鸿 现代)[J].南京大学学报,2014(1).

[3]王燚.同名而异法——徐悲鸿、韦江凡、宫春虎马画的创作技法之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2).

徐悲鸿的故事篇9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自信的主要内涵和自信对于成功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自信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升华主题,把个人自信上升到民族自信的高度,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民族富强、繁荣和进步,个人的自信才有坚固的基础,从而对我国的发展自信,对中国自信,也对自己自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在自我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比如害怕遇到困难、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对学生自身价值、能力有清醒和客观的认识,增强对自己的自信。自信有助于成功,学生只有在树立自信之后才能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因为这一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在开学初已经学过,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自信和树立自信的方法上,通过徐悲鸿一幕幕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受到自信带来的力量,从而做自信的自己,更做自信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自己的优点,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客观的评价;从徐悲鸿的故事中感受民族自尊和自信,从中学会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设计理念

本课是这学期第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一遍,如果按照传统的案例教学,肯定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课堂效果会弱很多。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就投其所好,以徐悲鸿的自信故事为框架,不断地创设情境和设问,使学生进入那个年代,感受那份自尊感和自信感,从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初一学生还小,所以授课形式要够新鲜。听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所以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把“一条中心线,两个基本点”(本课的难点和重点)设置在其中,最后通过宏观的视频体验,把个人自信推向民族自信的高度,从而对我国的发展有自信,做自信的自己,更做自信的中国人。

线索一:由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一条知识主线。

线索二:在内容上从个人自信(小)上升到国家自信(大)。

线索三:在设计编排上,游戏引入视频直观感受自信宣言(升华)。

线索四:一条明线,一条隐线:看似在讲徐悲鸿的故事(明线),实则串讲知识(隐线)。

五、教学重点

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自信上升到民族自信。

七、教学方法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且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尊和自信,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拍手游戏。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初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无比兴奋和激动,特别是看到林芝的美丽和魅力后,更是藏不住内心的惊讶。但是场合不同,心态也就自然不同,尽管驰骋教坛已经300天有余,但是看到这么多的评委和老师们的时候,我依然是压力山大啊。你们感到紧张吗?那么请大家伸出自己那双美丽的双手,给自己和老师一点鼓励好不好?

师:谢谢大家,你们真好,老师可喜欢你们了。那么作为回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

师:首先请大家估计一下,你自己在10秒内能拍多少次手?然后把这个数字记下来,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师:请问你们估计能拍多少次,现在又拍了多少次?

生1:我估计能拍10次,结果拍了30次。

生2:我以为能拍15次,结果拍了28次。

生3:我估计能拍20次,结果拍了40次。

……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游戏我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最棒的,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你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就像刚刚做的游戏一样,刚开始你们也不相信自己能拍那么多次,可事实证明你们真的可以,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其实是我们自己低估了自己,我们要比我们自己想象的强大很多,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唱响自信之歌,迎接美好的未来吧。

(多媒体展示本课标题)

环节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PPT展示:(1)了解自信与成功的关系;(2)掌握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3)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

师:曾经有一个自称讲故事的人,结果一不小心就讲出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老师也效仿一下他,今天也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大家想不想听故事?(PPT展示讲故事的图片)

生:(略)

环节三:猜猜看――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师:好,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自信的中国人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先认识一下今天的主人公,大家猜猜他是谁?(PPT展示照片和代表作)

生:(略)

师:对的,他就是徐悲鸿,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圣”和“古今画界伯乐之魁首”。他对近代画坛的影响极大,主张把西方的技法融入中国画中,可以说是主张中西画合璧的第一人。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课件展示)

环节四:活动在线――大胆设想。

PPT展示故事背景:

资料一: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和冷眼。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生:(略)

师:大家的设想非常合理,那么到底在徐悲鸿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故意延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第一幕(课件展示)。

环节五:故事第一幕。

PPT展示故事第一幕:

资料二: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情景表演,给大家讲故事,要表现出洋学生的“恶毒”和徐悲鸿的“愤怒”,符合当时那种情景状况,大家一起直观地感受一下当时的那种情景。

生:(略)

师:从表演者的语气中,大家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那么是不是说说就够了呢?徐悲鸿接着又干了些什么呢?我们还得接着讲故事,下面请看第二幕(课件展示)。

环节五:故事第二幕。

PPT展示故事第二幕:

资料三: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加勤奋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发现自己尤其擅长油画,特别是对色调的认识和搭配有着独到的理解,对其有着特殊的敏感性。于是他便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油画创作上面,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说他经常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进步神速,技法日趋成熟,甚至得到法国画家达仰的高度赞扬,这也是他最为引以为傲的地方。

师:读完故事,大家思考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徐悲鸿是怎样找到自信的?

生1:他通过勤奋学习找到自信的。

生2:他发现了自己擅长油画。

生3:他对色调搭配有独到理解。

生4:他临摹世界名画,进步神速,得到别人赞扬,然后很自信的。

PPT展示知识点:树立自信的方法一――看到进步与长处。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正如大家刚刚所说的一样,找到自信的第一站就是看到进步与长处。其实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而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重要基础。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无是处,哪个方面都不行,他还会有自信吗?请记住在寻找优点和长处的过程中,要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环节六:活动在线――欣赏我自己。

PPT展示课件:

欣赏我自己

每个人都有优点,它们会表现在学习、生活及性格、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请尽量多地列出自己的优点,并以“欣赏我自己”为题目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一个自信的我。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可以现场展示风采。(略)

学生1:?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学生2:?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学生3:?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师总结:正如刚刚同学们所描述的一样,你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最棒的,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优点无限放大,把缺点无限放小,这样我们就会信心百倍,坚强勇敢地去迎接所有的挑战。请大家记住,天生我才必有用,某个方面你一定是最棒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自信。

环节七:故事第三幕。

PPT展示故事第三幕:

资料四: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随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使得他非常的兴奋和激动,同时精神信心备受鼓舞。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徐悲鸿终于以他的成绩证明了“中国人是最棒的”。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师:读完故事,思考徐悲鸿是拿什么证明中国人是最棒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1:他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

生2:在竞赛和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生3:他用信心和实力证明的。

生4:他的油画展出非常成功,他用成绩证明自己最棒的

……

PPT展示知识点:树立自信的方法二――增强信心与实力。

师总结:任何的自信都不是空中楼阁,我们一定要努力拼搏,用我们的实力撑起自信。如果把自信比作一座坚固大厦,那么实力就是撑起大厦的那些粗壮的支柱,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整个大厦会顷刻间倒塌。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极限,以我们的实力证明我们是最自信的,最棒的!

师:故事还没有完,据说那个老外留学生要道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环节八:故事第四幕。

PPT展示故事第四幕:

资料五:当面对洋学生的道歉时,徐悲鸿只是自信地说:“你可以说我不行,但坚决不能说中国人不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艺术思想博大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因此我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来侮辱我的民族和国家。”

师:请大家齐读,读出中国人的自信,感受一下徐悲鸿的“那刻那景”。

师: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徐悲鸿的言语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

生1:我看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生2:我觉得他非常的自信

师:是什么样的自信,是个人自信还是民族自信?

生2:我觉得是民族自信

生3: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对我们的国家文化很自信

生4:我觉得他自尊感很强

……

PPT展示知识点:树立自信的方法三――做自信的中国人。

师总结:当一个国家都国贫民弱,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时候,我们个人又如何自信得起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民族的自尊自信的基础之上,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会更强烈,更有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拼搏,把“我的梦”和“中国梦”联系起来,做自信的自己,做自信的中国人。

环节九:本课知识小结。

PPT展示知识小结图:

课堂内容小结:“一条中心线,两个基本点”

唱响自信之歌看到进步与长处(基础点) 个人自信增强信心与实力(支撑点) 上?隗升做自信的中国人(中心线) 国家自信

环节十:活动在线――自信宣言

PPT展示宣言内容:

自信宣言

我宣蹋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哪怕前面的路再困难,我也会自信地走下去。我坚信,一切的困难都是纸老虎,一切的阻碍都是试金石,一切的黑暗都是黎明前的曙光。迎难而上,乘风破浪;追求极致,超越自我!我将用行动证明――我能行,Yes,I CAN!

宣告人:×××

师:下面呢,老师要请一个声音比较大的同学帮个忙,完成一个重要的使命,你们谁敢?谁有这个自信?

生:(一人引导,一起宣誓)

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彼此铭记今天的承诺,用我们的一生去证实,用我们的行动去诠释何为自信,坚持做自己,自信的过好每一天!

环节十一:视频欣赏――做自信的中国人。

师:曾经的洋学生那样的瞧不起我们中国和中国人,那么时隔几十年之后,他们还敢那样说吗?敢瞧不起我们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展示视频)

(视频是现在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以及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成果的展示)

师总结:通过刚刚的视频,我想大家感触很深,内心一定很激动。不错,这就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崛起令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自豪和骄傲。当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的时候,当我们现在走到国际的舞台上,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歧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可以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人,我骄傲”。

徐悲鸿的故事篇10

一、传统人物画之卑

徐悲鸿敏锐地观察到了我国绘画中,人物绘画的不足。他在1926年大同大学的演说词中说道:“最美之品为花鸟,山水次之,人物最卑。”中国人物绘画源远流长,从各种出土的帛画上就可以窥见我国古代人物绘画的辉煌,从敦煌精美的壁画中更能够领略我国人物绘画的华丽。现存的我国古代画史画论之中也不乏有关人物画的记载,“绘像凌烟阁”已是古代帝王彰显功业、表彰功臣的重要形式。我国古代的人物绘画也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特殊功能。但是,随着山水画的兴起,而且文人画占据了我国艺术核心的地位,宋代之后人物绘画的地位渐渐被山水画取代。时至近代,我国的人物绘画由于长久以来注重写意性的主观表达,减弱了对于真实的再现功能。徐悲鸿评价我国的人物绘画:“臂腿如直角,身不能转使,头不能仰面侧视,乎不能向画面而仲。无论童了,一笑就老,无论少艾,攒眉即且,半面可见眼角尖,跳舞强藏美人足。”从如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徐悲鸿认为我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人物绘画是在传统绘画中最急需改造的一个艺术门类。

二、法国学院派精神的引入

20世纪前期“西画东渐”的趋势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时期,伴随着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高呼“革四王的命”这样看似激进的口号,我国的绘画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绘画史的十字街口,何去何从是摆在那一带美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艺术课题。在改造我国传统绘画的同时,如何将近百年来“西画东渐”的成果融入民族血液,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徐悲鸿有自己的选择。徐悲鸿对于传统人物绘画的改造,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形式语言上的借鉴。相反,他是在分析了我国绘画历史之中的先进之处与不足之处后,运用西方学院派绘画的学院精神弥补了我国人物绘画的不足。

这种学院精神,首先体现在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他主导的中央大学艺术学系,在当时的美术教育中,属于学院派绘画的重要创作阵营与教学基地。他对于学院精神的倡导,不只改变了自己的人物绘画风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我国写实人物绘画的重要艺术派别。

三、人物绘画创作观及艺术表现

徐悲鸿在我国诸多的传统绘画门类中选择了人物画,作为其艺术实践的突破口及改造传统绘画的对象。这不是一个偶然的抉择,而是与徐悲鸿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观相关联。诚然,其幼年随父亲习画的经历,以及青年时临摹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的艺术成长过程,对其进行人物画创作有先期的启蒙意义。加之,在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从而一鸣惊人的经历,对其绘画题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都不是徐悲鸿选择人物画作为改造传统绘画艺术的根源。其核心的原因,在于徐悲鸿认为人物画更接近现实,而且更有社会意义,更能贯彻其一贯倡导的学院派严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