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荷花的诗十篇

时间:2023-04-09 23:13:15

写荷花的诗

写荷花的诗篇1

描写荷花的成语

1、芙蓉出水: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2、并蒂芙蓉: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

3、菊老荷枯: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

4、初发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5、高风亮节: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6、秋水芙蓉:芙蓉: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7、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8、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9、芙蓉并蒂: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

10、含苞欲放: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11、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描写荷花的诗句

1.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2.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3.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4.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6.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7.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8.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9.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10.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1.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12.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1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1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5.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16.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17.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18.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19.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2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2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2.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2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4.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25.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26.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27.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写荷花的诗篇2

语文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所以小学生写不好作文也不要过多地责怪他们。我对我的学生要求是宽松的,说来也怪,我的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相反地作文越写越好,以至于近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令人开心之作,我将其质量上乘者集结成集,谓之《名作》。今天,我又获得了一个极大的惊喜:我班怎么竟在瞬间出现这么多诗人?

写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想都没想过,因为我总觉得离小学生太遥远,白话文尚且不能尽如人意,诗词创作岂不是天方夜谭?殊不知,今天的偶然撞见使我非常惊讶!这是一堂普通的练习课,我与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一道道《基础训练》中的习题。当我们做到一道知识拓展题——让我们写出描写“荷花”的诗句时,许多学生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古人的优美诗句填在了题中的横线上,按说本题学生已做得很不错了。可当时,也不知是我因被题中的“写出”二字弄混了头脑,还是想来一点课堂“游戏”舒缓一下课堂节奏,竟然提出了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荷花”的混账想法,而且还随口说了一句“给三分钟时间”。结果三十秒后就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两分钟后竟有五名学生写完了,三分钟后我让学生念念自己的大作,真是“不念不知道,一念吓一跳”!请看:“雨后荷叶珍珠亮,风过荷花笑颜开。”(周林峰) “《风雨莲》 狂风暴雨荷花开,个个花朵散纯白。无需担忧碧莲碎,雨后玉瓣笑开颜。”(邱铭) “《咏荷》 风煞碧荷郁,骄阳照花艳。花绽引蝶来,污泥纵难染。”(董建) “《柔荷》 荷花池边微风起,亭亭玉立弄娇姿。不与桃李混融开,洁白无暇颜如玉。”(陈颖) “《赏荷》 漫步荷池朵朵绽,细闻清气绕花间。引入蜂蝶花叶笑,犹如霞光红半边。”(李彩虹)…...啊呀,太美了,太妙了,我忙不迭地边欣赏边抄录,一时间那兴奋、那陶醉使我近乎痴狂!雨过天晴时碧荷上的珍珠闪亮、风雨中荷花的洁白如玉、骄阳下荷花的坚贞不屈、丽日下莲花的娇首弄姿、荷池中流露出的半边红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初生牛犊竟能从“雨后”、“雨中”、“骄阳”、“丽日”等不同的天气环境中去描绘荷花的亮丽风姿,把荷叶荷花的碧绿、洁白、半红半白、娇柔的姿态和烈日下不屈的品性都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出来!这里既有七言诗,也有五言诗;既有新颖而贴切的题题,又有语言的锤炼与推敲,其诗情诗境俨然一位位脱颖而出的诗人!“麻痹,麻痹,实在麻痹”!兴奋之余,我责备自己,作为它们的老师怎么没有早点发现呢?其实,早在去年五年级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有学生根据我的上联“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应”,写出了“泉声,琴声,心声,声声相和”、“困难,苦难,灾难,难难齐发”、“友情,恩情,恋情,情情相生”等精彩的对联,已是初露头角,只是没有在意。如果早一点有这种意识,如果早几年从这方面给予引导,今天,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又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

于是,我于第二堂课又让学生去写松、梅、竹、兰、菊等,结果我们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许多让人惊诧不已的诗作!请看:“《青松赞》 寒冬腊月仍青葱,飘雪积压更挺胸。待到来年雪化时,挺身依旧迎春风。”(陶经) “《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来,百花凋谢齐衰败。金秋离去冬风至,枝枝腊梅堆银白。”(邱铭) “《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百日长青与花分。骄阳大雪无奈何,唯它枝干穿贵衮。”(谢晋玄) “《赞竹》 破土而出冲直上,一节更比一节高。四季常青终不败,苍翠挺拔亦窈窕。”(陈颖) “《翠竹赞》 立足挺立风雨中,微风乍起舞姿弄。世人连夸剑叶葱,却留身躯供人用。”(邱铭) “《赞》 金风送爽绽,姹紫嫣红齐争艳。风过花儿轻轻舞,满地黄金炫人眼。”(周林峰) “《春兰》 桃红柳绿兰花绽,枝枝花朵色不艳。虽在深山遮蔽处,早逸幽香天地间。”(邱铭) “《兰花》 本在深山中,寂寞吐幽香。偶遇他人赏,移栽至高堂。”(陶树奎) “《桂赞》 八月桂花伴菊开,阵阵芳香迎面来。吴刚捧来桂花酒,醉得人人乐开怀。”(吴文钰) “《咏竹》 春至新笋拔石上,夏日引得百鸟赏。秋风疾过未曾伤,冬雪飞来节节长。”(董健)……“《卜算子.赞梅》 深秋快离去,暴雪早来到。动物已去冬眠了,仍有花俊俏。……”哎呀呀,我赏不完,也抄不完!有的学生写完一首,又写一首,诗兴勃发文思难收。这哪是一首首诗,这简直是万物的精灵闪耀,是心灵的鲜花绽放,是遍地的嫩芽萌生……我的脑中骤然有一个闪念:语文教学教什么?诗文教学怎么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哪里来?唔,我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写荷花的诗篇3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清闲散淡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苦情……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写荷花的诗篇4

关键词:内在神韵 意境 语言 人情

孙犁是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荷花淀》是其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荷花淀派”小说的典范性作品,她体现了孙犁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的独特风格,走进《荷花淀》,便走进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本文将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口语诗化的语言美、人物形象的人情美三个方面,对《荷花淀》所具有的内在神韵,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唐朝诗人王维因在《山居秋暝》中描绘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中流淌出清新宜人、动静结合的画面而传诵千古,孙犁的《荷花淀》也毫不逊色,他笔下的景物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他主张“美不是固定静止的东西。凡艺术皆贵立远,求其神韵,不尚胶滞。”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荷花淀的夜晚是美丽而宁静的,这里既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也交代了女人劳动的环境:淡淡的月光,如流水般地静静地泻在院子里芦苇上,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干净利落的院子里,吹来细细凉风,这是何等惬意的月夜。再如众人熟知的“月夜编席”,这又是一种恬静优美、清新宁静的美的境界。作者描绘的是以水生嫂编席为中心的白洋淀迷人的月光景色,通过两个充满想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水生嫂编席的场面诗化了;那伴着水生嫂编席的月光、水面薄雾、清风荷香,展现了荷花淀特有的清新、明朗、美丽的地方风貌。

孙犁的小说中,即使是战争的场面,也能给人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能够让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寻觅诗意。荷花淀伏击战被安排在碧绿荷叶和粉色的荷花丛中,写得虽激烈却无半点血腥气;当女人们被追逐时,她们毫不犹豫地往荷花淀里摇,这里是荷叶、荷花,也是铜墙铁壁;是监视敌人的哨兵,也是埋葬敌人的战场。这时的荷花淀、荷叶、荷花已融入了一种人的精神,一种民族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又是与我们每个具有民族气节的普通人息息相通的。女人们的耳边响起一阵排枪,她们翻身跳入荷花淀,情急中“荷花变成了人”,原来是她们的丈夫;这群妇女在东张西望地找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吗?作者把一场水乡健儿殊死搏斗的严肃战斗,写的那么轻松、欢快、漂亮,散发着荷花淀诱人的清香,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启示读者去感受白洋淀人民的生活和战斗的诗意。

二、口语诗化的语言美

正如任何一个精通语言艺术的优秀作家一样,孙犁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他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象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该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1]他也曾这样讲到语言:“语言实际就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你同群众一起考虑问题,一同把精神深入一个时间里去,生动的群众的语言,有力的表现手法,附带地收获到了。”[2]这些看法,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也是作家的创作原则。

《荷花淀》的语言,是作者在群众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充满了浓郁的冀中泥土的气息。在娴熟地掌握了方言和俗语之后,将这些俗语和方言具化为诗化的口语;这样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含蓄、简洁凝练,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美的享受。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自然,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摹形状貌达到了高度的精炼。如开头“月夜编席”这一段,作者巧妙地用“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种谁都见过的东西作比喻,虽通俗却能唤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接着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夏夜荷景,抓住了“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于乡土气息的事物,寥寥几笔点染出荷花淀的风貌。这种景色与主人公萦回心头的无限的牵挂交融在一起,把读者带进诗情画意之中。

小说的语言生动含蓄、简洁凝练,却饱含着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时借景抒情,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有时则情景交融,借着景色的描绘含蓄地吐露情感。如开头的写景,就把人物怀恋亲人的情绪化入其中。更多的情况下,作者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使情节和场面本身带有强烈的抒彩。如“夫妻话别”时,水生对妻子的几句对话,没有华而不实地高谈阔论,而是质朴无华、自然口语化的语言,凝练含蓄地表达了夫妻间真挚的感情。水生嫂一句“你知道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简单的语言内涵却很丰富,这是完全了解丈夫体贴自己之后的一种朴素而深情的表述,包含着对丈夫的体谅、支持和信任。这些含蓄的语言里透射着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展露着一种纯朴的生活之美。

三、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孙犁自己说:“我喜爱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3]因此《荷花淀》中,孙犁倾注了更多的笔墨写女人们的情感。尽管以水生为代表的男人们是配角,但是这些男人们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却颇有些不同凡响,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在《荷花淀》中,男人们所表现的人情美,是一种大情和柔情。

写荷花的诗篇5

一、关注认知,及时提炼

学生在学习知识初期,对知识的认知难免杂乱、片面或单薄,教师的及时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秦兵马俑》是教材第一次把过渡段作为教学重点,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发现:

生1:对上,它承接上文,对下,它引起下文,这句话是承上启下。

生2: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不仅……还……”,把句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正好是段意。我们可以根据过渡句概括段意。

师:说得真好,又被你发现一个作用,过渡句往往有关联词语,这也可以作为寻找它的依据。

生3:这句话把课文的内容都写进去了,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师:整理一下,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承上启下

生2:可以帮助我们概括段意

生3: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领三次互动,提炼归纳过渡句的特征与作用,对过渡句的认知也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为举一反三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关注愤悱,顺势点拨

“愤悱”出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可见,愤悱状态下所迸发出的强烈探求欲和表达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和前提。如学习《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学生对这首诗是不是“送别诗”产生了疑问,教师没有讲解,而是先引导想象。

师:在这离别之际,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啊,这西湖的十里荷花这么美,你一定要早日回来,我们再一起赏荷花。

生2:他会说:林子方啊林子方,我们虽然要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永远像这荷花一样美丽纯洁。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荷花,是杨万里情感的寄托,再联想到荷花的精神,他还可能说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你到外地去做官,可一定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

生2:林子方啊,你就要远行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像荷花一样的正人君子,像荷花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

生3:我明白了,这首诗表面是写荷花其实是写离别的,所以应该是离别诗。

师:这就叫“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爱用,现代人也爱用。

这个教例中的教师是一个抓住学生“愤悱”状态的高手。“愤悱”产生于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处,而教师巧妙点拨,逐层推进学生的想象深度,赋予了互动丰富的内涵。学生又由讨论而即时生成的“愤悱”情境,教师三言两语引入“借景抒情”的概念,使学生产生顿悟。这种以学情为“势”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有所习得。

三、关注意外,适时纠错

课堂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师生互动活动的发展,学生不可能总是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或目标行进,总会发生一些意外,出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需要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多元解读,提倡多方碰撞,肯定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有了以下的争论:

生1:“树头花落未成阴”,说明花已经凋谢了,写了秋天的景色。

生2:是春天的景色,菜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3:我也觉得是写春天的。“未”,是树叶还没有长出来。桃花、梨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

师:看来写的是春天,不过春天有很多景物啊,比如桃花、梨花开放。诗人为何要选择写它们凋谢呢?

生1:这是暮春景色,各种花都凋谢了,只有菜花正开得灿烂,诗人观察很仔细。

生2: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3:这种景色别人没有写过,这样写别出心裁。

以上教学,教师以学生的错误为“创生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时,又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辨:为何作者要选择写“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走进了文本,读出了各自眼中的“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关注盲点,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思考不到位或思考难以全面,从而导致语文知识掌握产生缺陷以及思维能力出现断层的点,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语文学习的盲点。教师要努力打破界线,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前后内容关联,课内与课外联系,变盲点为亮点。

例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之前,教师抓住“荷花”这个意象,从文化入手展开铺垫,先出示诗句,让学生找找古人对荷花的称呼,初步感受荷花的姿态美。然后补充周敦颐的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感受荷花的精神,为理解这首诗作知识的铺垫。精心拓展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走进文化,使得学习有了丰厚的底蕴,有利于进入更广阔的互动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写荷花的诗篇6

“绿叶素荣,分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是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所吟颂的橘的形象。此时的屈原因受排挤而遭流放,内心苦闷可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却仍心系楚国。你看那橘:碧绿的树叶繁盛茂密,洁白的花朵惹人喜爱,圆满的果实明光灿烂。这样美好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秉性不移,只生长在南国(楚国),不长于北方;它的根深深地牢固地扎在土中,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在写橘树,这简直是作者在以美好的橘树自比,是他“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刚正不阿、矢志不渝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志节的写照啊!

梅花,历来有古雅清逸的名士之誉。你看,万花凋谢,冰封雪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曾有多少风流雅士对之心仪,为之倾倒。据《梁书・何逊传》载:南朝梁诗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官署后有梅花一株,他常在梅树下赋诗。后迁居洛阳,思念梅花而不得见,因请求再到扬州任职。到扬州之日,梅花盛开,何逊邀请名士饮酒赏梅。南宋诗人张道洽有梅花诗三百余首,其《吟梅》诗云:“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诗人对梅花的仰慕之情,何等殷切,连做梦都在思念。更有甚者,曾写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不娶妻,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谓,为古代诗坛留下了一段虔诚而浪漫的佳话。在这里,梅花不仅成为古代名士群体仰慕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个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梅花与诗人的人格形象融为一体的当推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酷爱梅花,曾作《梅花六绝》,有“小亭终日倚栏杆,树树梅花看到残”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他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遭遇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孤傲清高的情怀,成为托物抒情诗中的极致。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那耐寒傲霜的品格。“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陆游)许多诗人从的品格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晋代大诗人陶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做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职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怡然自乐。他在一首咏菊诗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对傲霜倔强的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使后人赏菊,也得到很好的启示。为此,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他和联在一起,目睹,则心想陶令。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荷花,亭亭玉立,高洁脱俗。在它面前,妖桃艳李也会自愧弗如。的确,荷花点染的湖光水色,分外秀丽。盛夏时节,碧叶覆水,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雨后斜阳,花苞湿润晶莹,珍珠似的水滴随着荷盖的摇曳而闪烁滚动,那更是清丽动人了。当秋风萧瑟,荷叶虽已衰败,但诗人李商隐却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呢!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此,荷花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潇潇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苍劲,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历来被视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化身。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之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是爱竹,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由于不满政府,鄙视逢迎,而寄情于竹。他画竹苍郁挺拔,“秀劲绝伦”,简直竹如其人。有首《竹石》题画诗,可看作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有《题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翠竹写成敢于反抗的英雄,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呢?

写荷花的诗篇7

正月梅花凌寒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通“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一语道破雪与梅的不同,充满人生智慧,读来饶有情趣。北宋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形态、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黄蘖禅师亦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名句。

二月杏花满枝来。

唐代罗隐的《杏花》写道:“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宋代叶绍翁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诵。

三月桃花映绿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桃花》)清代孔尚任也有“小院桃开人不见,闭门独赏一枝红”的佳句,形象生动,悦目怡人。

四月蔷薇满篱台。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唐·杜牧《蔷薇花》)“浪摇千脸笑,风舞一丛芳。”(唐·李群玉《临水蔷薇》)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石榴》诗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元人张弘范的《榴花》诗云:“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杜牧的诗用美人去映衬榴花,而张弘范的诗则用游蜂来映衬榴花,同一手法,效果不同,因为蜂性畏火而错认榴花,就更加形象地显出榴花的火红。

六月荷花满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池小景,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景,千古流传。

七月凤仙展奇葩。

明代瞿佑的《凤仙花》写道:“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唐代吴仁璧的《凤仙花》诗写得更加形象逼真:“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明代朱元璋的《红木犀(桂花的别称)》诗云:“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唐代宋之问也有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天香”浸透了赏桂人的身心,也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

九月竞怒放。

唐代白居易有《咏菊》一首:“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也有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帝后赋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秋菊》中也赞美道:“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十月芙蓉千般态。

唐代白居易诗曰:“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木莲就是芙蓉花。宋代苏轼则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看来,诗人们皆识芙蓉之美。

冬月水仙凌波开。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宋·黄庭坚)道出了水仙花的轻盈曼妙姿态。杨万里的“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亦风流不减。

写荷花的诗篇8

原文:

念奴娇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字词解释:

1.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2.薄:临近。

3.朅(juān):来,来到。

4.吴兴:今浙江湖州。

5.相羊: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 徘徊;盘桓。

6.光景:风光;景象。

7.三十六陂: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8.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9.菇蒲:水草。菇即茭白。

10.青盖:特指荷叶。

11.争忍:犹怎忍。

12.凌波: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13.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4.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15.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念奴娇翻译: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念奴娇创作背景: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

念奴娇赏析:

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写荷花的诗篇9

一到荷塘堤埂上,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清新极了。大片大片的荷叶,高高低低挤了满满一池塘,张张都翠绿欲滴,像无数把撑开的小绿伞汇聚在一起。瞧!荷叶上面还有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显得特别漂亮可爱。不远处还有几朵盛开白色的荷花点缀在荷叶当中,快看,那儿还躲着一枝花骨朵,像个桃心含苞待放。密密麻麻的叶柄,深深地扎入池底,给荷叶运输养料,它上面还长满了一颗颗小刺,也许是在保护头上的荷叶不被人采摘。

瞧,还有全合拢的叶子,那样子像停歇在叶柄上的大蜻蜓,只不过没有翅膀罢了!“这就是初生的荷叶。”爸爸告诉我。“哦!‘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这样子的呀!”我说。还有半开半合的叶子,像一顶牛仔帽!“这是小荷长了几天后的样子,再过不了几天,荷叶就全张开了,成大荷叶了!”爸爸接着说。还有刚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像是被哪个顽皮的孩子抛在水面似的。“其实啊!这是荷叶的柄太细了,无法擎起那“重重”的荷叶,所以呀叶柄就露不出水面,感觉荷叶就浮在水面上。你再看看,那些叶柄粗壮的,荷叶就长的高!”爸爸说。这时,我不禁背起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正纳闷:“为什么诗中说荷花是红色的,而我见到的荷花却是白色的?爸爸告诉我,因为这里看见的是白花藕,而诗中描写的是红花藕。接着,爸爸还教我背诵了王昌龄的《莲曲》,爸爸给我讲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女儿呀!看看把水往荷叶上抛洒!会是什么样子!”爸爸提议道。“好啊!好啊!”我高兴的说。只见我一把又一把地把荷塘里的水抛洒向荷叶,可水珠不是从荷叶上滑落下来,就是滑进荷叶长柄的地方,聚集成一颗大水珠,大水珠晶莹透明,活像一颗亮晶晶的水钻,漂亮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荷叶的表面有一层蜡质,所以荷叶就不会被水打湿的。我们现在所用的雨具,也都是仿照荷叶表面不沾水的原理造成的。”我接着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啊!”爸爸语重心长的说:“是啊!大自然中像荷叶这样神奇的植物叶子还有很多,像芋子叶、花生叶……,植物的奥秘很多很多,你要努力读书哟!”

这个早晨漫步荷塘,我欣赏了荷叶、荷花美丽,积累背诵了写荷叶、荷花的诗句,伴着阵阵荷香我神清气爽。

厢东小学四年级四年级:陈依言

写荷花的诗篇10

一、自然美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因此,诗歌感情真挚,饱满,自然,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荷花这种意象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春秋时代,荷各部分有了专名。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宋代诗人苏辙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

(3)生命之花。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是她纯真开朗、热爱生活的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4)理想之花。在许许多多诗人的笔下,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鲜艳的颜色和清丽高雅的韵致之所以被反复描绘,就是因为荷花在诗人心中是一种美人的原型象征,一种美人的理想形象,一种美人的置换变形。荷花有亭亭玉立的风姿、鲜艳的颜色、清丽高雅的韵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以荷花象征理想形象,是从原始时代就已存在的由来已久的普遍原型。从《诗经》开始,经汉乐府,一直到现代文学。《诗经·陈风·泽陂》开创了这种象征原型: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二、意象美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面对荷花这一文化符号,我们的思绪仿如随波飘远而绵长,并延展出烟波浩淼的艺术世界,发微探幽竟如管中窥豹。

(1)意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红楼里的女孩儿,似乎都有自己的象征花,似说花儿,更是说这群如花女儿。人花相映,花有人德,人有花姿,刻画出来便丰满许多,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了隐喻、影射和象征等手法,写出了大观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一派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景象。

芙蓉花是秋十月之花,民间广泛流传芙蓉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芙蓉花性喜近水,种在池旁水畔最为适宜。花开时水影花颜,互相掩映,虚实有致,有“照水芙蓉”之称。清人说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不错,古人喜菊,因它刚劲,因它开在深秋。实际上,菊开九月,芙蓉开十月,比菊更有凌霜怒放的性情。她不仅“艳态偏临水”,还“幽姿独拒霜”,因而又名“拒霜花”。“拒”,抵抗之意。古人早有霜剑之说,可见它是多么厉害,这拒霜之德正是她独殿群芳的根本,于是,曹雪芹选取“芙蓉”这个意象作为黛玉和晴雯的象征。

曹雪芹把黛玉与“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如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晴雯也称芙蓉,是因为在《红楼梦》中,她多多少少是黛玉的影子。文中多次说晴雯身量脾气有林姑娘的模样,她没有袭人的讨好,没有鸳鸯的温和,没有平儿的顺从,她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邀功,不下石,个性独特颇似黛玉。她们的姿容、秉赋、品性、才识是那么值得珍重、爱惜、发掘、阐扬,因而不惜调动一切手段首先是花的意象的序列来加以描绘、比喻、衬托、关合。

(2)意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意象是用来承载诗人感情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等载体,也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 ,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当29岁的朱自清徘徊在荷塘边的时候,心中的不平静就成了莲花生于沸水的哀鸣。然而《荷塘月色》深层结构却是在表现朱自清的潜意识欲望,是由意象象征组成的。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发现一种根植于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在精神世界里蓄含自然和谐的天赋本性、在个性特质里融会恬淡平易的取向、在人格建树方面有贯而终之的完美主义定格。朱自清把他的潜意识欲望转换成了象征,这象征在文本中便组成了另一种不同于表层结构的形式关系。而恰恰正是这种内在的形式关系才更能表现《荷塘月色》的真正内容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他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意境美

意境和意象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范畴,它们中的“意”是共同的,不同的是意境含“境”,指整体的客观景物、社会事物;意象含“象”,指具体的形貌、物象;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产生因而一个是全体,一个是部分,意象美是意境美的基础,而意境美又是意象美的升华和深化。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都是形象思维活动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情与景的统一,就形成了意境,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古代特殊的、基本的文学审美范畴,它不仅是诗人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诗的感染和陶冶,获得审美愉悦的中介,是诗人把欣赏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诗人以清浅明晰的语言,描绘出花、叶相映的绚丽,给人以美的印迹,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互为佐佑、互相辉映,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千百年来,荷花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荷花不仅成了中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言志表洁的行头,而且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使得荷花的形象魅力既高扬于人文伦理意识领域,成为具象生动、无以言表的花语介质,又徜徉于诗情画意与俚俗幻想之间,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成为诗歌之中中国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2]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