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5 00:02:28

霸气的诗句

霸气的诗句篇1

2、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3、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4、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5、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6、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7、虎躯一振霸气生,腰带神剑龙鸣声。

霸气的诗句篇2

关键词:温庭筠 律诗 绝句 晚唐诗风

温庭筠作为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尽管有“温李”之名,尽管《全唐诗》收录的温诗有三百余首,而《花间集》中仅有其六十余首词作,但提及温庭筠时多提到的是他的词,而他的诗歌往往被人忽略。

这首先和温庭筠本人的命运有关,由于屡试不中,加之得罪于令狐掏,使得他长期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交际圈中有不少青楼歌妓甚至市井无赖,因此其词曲和乐府诗中不乏艳俗之气,而后人在论及作品时习惯于联系作者的境遇,因为其放浪不羁的品性导致后人对其诗作评价产生偏颇。例如欧阳修在修《新唐书・文艺传》时没有列入温庭筠。明人顾磷极贬温诗:“句法刻俗,无一可法。”

其次他在词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唐代以至后世都有重要影响,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而词的通俗性更易于流传,而其诗偏偏多典故,相对佶屈聱牙不便于在百姓中流传。因此他作为晚唐诗人却以词曲著名,诗名则多被同时代的李商隐所隐。

但其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下面将主要通过对《商山早行》《过陈琳墓》和《瑶瑟怨》的分析,一窥其诗作的深沉意境和对晚唐诗风的影响。

一、忧郁的羁旅之思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

团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描写旅人生活的诗作和当时很多描绘旅人生活的诗作一样很容易引发共鸣。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也是为后世流传的名句。在韩愈的《六一诗话》中,“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肯定了这句诗对羁旅生活艰辛的描写到位。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则就该句的艺术构思方面分析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薛雪《一瓢诗话》中记载:“李东阳谓‘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其足,此为最难’。要知五言尚多,七言颇不易,一落村学究对法,便不成诗。陈声伯举‘西风酒旗市,细雨天’为深秋景物,宛然在目,初不假语助而得。叉引自作‘野航秋水岸,林屋夕阳山’、‘酒盆崖树影,茶鼎润松声’,为此,则觉笔力芜弱,且有稚气。”通过对比也认为该句用词巧妙,如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故自作‘鸟声茅店雨,歼色板桥春’以拟之,终觉其在范围之内。”

胡应麟则认为:“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运气,非人力。”认为尽管这两句是写景的佳句,但时代背景所致,始终带有纤细衰飒。

综上可见,先人对这首诗作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温庭筠一生不得志,始终处在漂泊羁旅生活中,而全诗中时刻贯穿着“早行”的意象和“早行”的悲伤。颔联中的月和霜字以及颈联的因深秋天未明时而分外显眼的白色枳花,都是早行的体现,而正如首联所言,“客行悲故乡”,也与“思杜陵”相呼应,思乡之愁可见一斑。而颔联的十个名词十个景物,孤单寂寥之感在这十个普通的字中得到传神的体现。诗中全然没有词曲中艳丽浮躁之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将一个不得志的旅人心中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首诗中虽有名句,但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作,社会大背景下难有盛唐时期的同为羁旅诗的豪情。虽不浮艳,但是大量的用典和生僻的字词,也使得那份哀愁淡化了许多。

二、独特的女性关怀

尽管温庭流连于烟花巷柳,也为歌妓写过不少艳俗之词,但同时也有表现女子闺怨的出色的七绝。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此诗虽为闺怨诗,是全诗却无一怨字。蘅塘退士评日:“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全诗仅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体现主人公在寒秋深夜的寂寞难眠来侧面体现女子的闺怨。

首句中,冰和银都透着一种凄冷,以致冷得难以入眠。第二句却不再写人物的感受而转为写景,夜晚空旷的天空凄冷无趣,也体现着女子寂寞孤独。第三局“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而结尾的“月自明”,则体现出女子的哀愁化在一片月光中,将本是浓得化不开的哀愁借淡淡的月光来描绘,更有一番别韵。

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像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与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

韩僵曾写过《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不成。罗帐回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韩诗创作自觉学习温诗的笔法,“夜寒轻”却没有“夜云轻”的意境,反倒带着晚唐诗风里的一份香艳之气。可见,温庭筠的诗作佳品中不仅无艳丽之感,反倒是平淡的景物描写带出了浓郁的哀愁,“梦不成”三字更是值得品味,也是后人创作的模仿对象。

三、怀才不遇的感伤

温庭筠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然而在当时,温庭筠在文坛上的名气远超过李商隐,也颇为当时文坛名士以及朝臣的赏识,裴庭裕曾佩服他“词赋诗篇冠绝一时”,甚至连宣宗皇帝也在诏书中称赞他“夙著雄名”。

尽管如此,由于得罪权贵,最终不能在政坛上一展才华。《过陈琳墓》就是对怀才不遇的讥讽和哀叹。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帐。欲将书剑学从军。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中:“诗意之明显者,无可论著,惟意之隐僻者,词必纡回婉曲,必须发明。温飞卿《过陈琳墓》,意有望于君相也。飞卿于邂逅无聊中,言语开罪于宣 宗,又为令狐绚所妒,遂被远贬。陈琳为袁绍作檄,辱及曹操之祖先,可谓酷毒矣。操能赦而用之,视宣宗何如哉?又不可将曹操比宣宗,故托之陈琳,以便于措辞,亦未必真过其墓也。起日‘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言神交,叙题面,以引起下文也。‘词客有灵应识我’刺令狐绚之无目也。‘霸才无主独怜君’,‘怜’字诗中多作‘羡’字解,因今日无霸才之君,大度容人之过如孟德者,是以深羡于君。“石麟埋没藏春草”,赋实境也。‘霸才无主独怜君’,忆孟德也。此句是一诗之主意。‘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盲将受辟于藩府,永为朝廷所弃绝,无复可望也,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意。”

《瀛奎律髓汇评》中记录:见遗文不独诧孔璋之才,正深服魏武之深度也。不惟罪状一身,而且辱及先世,乃曹公但知爱才,一不介于胸。今我于斯世,岂有此嫌,乃使我流落于此尔?纪昀:“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

薛雪《一飘诗话》中则评价《过陈琳墓》一起,汉唐之远,知心之迩,千古同怀,何曾少隔。三四神魂互接,尔我无间,乃胡马向风而立,越燕对日尔嬉,惺惺相惜,无语可告。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中:“言袁绍非霸才,不堪为主也。有伤其生不逢时意。魏武亦难保其荒台,对活。”

该诗首句以一种崇敬的语调开头,首先以“青史见遗文”指出陈琳是以文章著名于世,而今天诗人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敬仰的陈琳的墓地了。颔联紧承首联。温庭筠曾因问得罪与令狐掏,终不得志,而陈琳曾经为袁绍写檄文而得罪了曹操,但是却能得明主赏识。其以陈琳自比,希望得明主而一展才华,但也表现出对当今无曹操一样的霸主可以大度容人。颈联中写墓碑已经被荒草掩埋,只有铜雀孤单的在荒野中伫立,也意指当今无人可以赏识人才,以至于陈琳的墓地荒凉,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尾联指出既然没有人赏识文人,那么不如投笔从戎,但是生逢乱世,从军就会是好的出路么?所以只能空有慨叹。

从温庭筠的这几首作品中很难看出晚唐的诗风,由于政治上的腐败使诗人认识到抱负无望,因而压抑情怀。将写作的重点从关心政治转移到怀古伤今、爱情闺阁或者描写自然风光和平常生活中去。因而晚唐时期的诗风也是凌乱的,难以统一的。杜牧以悲凉抑郁的怀古诗见长,贾岛等苦吟诗人则选择与僧人隐士交往,诗句多脱离生活,陆龟蒙、皮日休所突出的是表现淡泊和避世的心态,而对于温庭筠来说,他的大多数诗作和词作一样,诗中带有词的韵味,同时带着艳丽之气。因而对后人来说温的诗句影响不大,但与之齐名的李商隐则研究广且深。认为他朦胧的充满隐喻的诗歌意象和他凄艳的风格都足以堪称一代大家。

尽管如此,但就温庭筠以上的几篇内容题材不同的律诗绝句来看,温庭筠的律诗沉郁劲健虽不如义山,但没有义山浓而不化的毛病;用典精工,而不像义山那样生僻。可以说他的诗和他的词有相通之处。便是通俗,但通俗的律诗却不似乐府和词曲一般带着艳丽之感,反而透着简单清秀之气。

同时,在晚唐时期,虽然政治地位上温庭筠不及李商隐,但他的名气远大于李商隐,这在裴庭裕的《东观奏记》及《旧唐书》中均有明确记载,甚至在《李商隐传》中有“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词清丽,庭筠过之”,在李商隐的传记中赞赏温庭筠,可见当时温的名气,而他的诗风词调也为当时文人所效仿。这既是因为其诗通俗易懂,也因其诗善于模仿诗经的创作风格。

霸气的诗句篇3

今天再读一首古诗《垓下歌》,每读每新。原诗是这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公元前202年,历史名人武功盖世的英雄项羽的绝笔诗,字数不多,至今荡气回肠,仿佛将人带到那个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时代。项羽之初,率众倒戈,揭竿而起,讨伐暴戾秦朝统治是何等豪情壮志与八面威风,几年南征北战终于一朝灭秦,号称西楚霸王,天下收于囊中,连汉王也只能偏居一隅,示弱霸王。为何到头来竟然家国不保,妻死己忘?历史没现场的温柔,历史也没有顷刻的彻悟,没有我们希望的步骤和模样,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只是冷漠地面对我们的反思,又马不停蹄地跨越时空,凌步向前。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历史的书籍中有一种观点是美人误国。从夏姬到虞姬,到从杨贵妃到陈圆圆无不成了这种观点有力实证。这首诗中的虞姬真的误了项羽,真的误了西楚?这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啊,一个弱女子,既不带兵,又不理政,然后项羽兵败,西楚灭亡就可以把责任完完全全推给虞姬?她只是一个热爱家国,忠实于婚姻,在最后时刻为爱情无怨无悔视死如归的弱女子而已,其何错之有?痛失江山不在美人啊。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何等威风与张扬,打天下,建立国家自然需要这样的英雄,并不意味着治理国家也需要这样的力气与豪情壮志,治理国家是思维的艺术,不是刀剑的风流场。然后一句让人感慨,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治国无功却怨时运不济,马不前行。既让人同情,又让人痛惜。须知,人的世界须要人来治理,人来治理须要人道为根本。理由找错了,难免有失去江山美人的结局啊。

最后两句还是体现了一代霸王的铁骨柔情的,江山美人谁人不爱?江山将逝,独不知将美人作何安排,可以读见霸王对虞姬刻骨铭心的喜爱之情。江山可以不要,自己可以死去,独想美人有一个好的归宿,这是他当时的心态吧?

岂知,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丈夫去,美人又安能独自苟安?这就注定悲剧的结局,虞姬不保,自己身裂,可怜江山美人,可惜力拔山兮气盖世。

逝者已去,空留历史回声。爱江山美人有错吗,没错,是美人耽误江山吗?不是。欲江山美人两不误须靠智慧与德泽啊。

霸气的诗句篇4

论文摘要:作为“诗史”,杜甫叙事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封建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期,这种时代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琅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以新乐府诗为代表的叙事诗大多写于此时。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有所顾忌。但读者从杜甫叙事诗尤其是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一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霸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是对文化霸权的颠覆。

(一)人称

1.能指:第三人称,泛指汁所指:第一人称,特指。如:

(1)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兵车行》)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3)树枝有鸟乱鸣时,叹色无人独归客。(《光禄坂行》)

(4)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5)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放旗红。(《冬狩行》)

以上各例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例(1)的“道旁过者”、例(2)的“少陵野老”、例(3)的“独归客”、例(4)的“客”、例(5)的“老翁”等语词的能指都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2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所指:特定的人。女口:

(6)杨花雪落在白孩,青乌飞去街红巾。《丽人行》

(7)后来鞍马何遥巡,当杆下马入娜菌。《丽人行》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9)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1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例(6)“杨花”和“白蕉”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耽国夫人;例(7)“后来鞍马”的能指为配有马鞍的马,所指为杨国忠;例(8)“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9)..了卜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Ulces2s,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了卜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例(10)“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二)地名。能指:旧称或泛称*所指:今地、特称。如:

(1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12)中男绝短刁、,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13)我军收相州,日夕望其平。《新安吏》)

(14)草中孤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冬狩行》

(15)回略大荒来,堵函盖虚尔。《塞芦子》

例(1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例(1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例(13)的“相州”,参照(杜诗镜锉)对(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邺城”的解释:“旧唐书:相州属河北道,天宝改邺郡,乾元改邺城”。《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例(14)“咸阳宫”的能指为秦,所指为长安。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例(15)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日‘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所指:讳语或忌语。如:

(1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17)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18)泉有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蜂。《沙苑行》

(19)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哀江头》

(20)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锦树行》

例(16)的“天地”,《读杜心解》解释为:“‘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f31(}s3)例(17)的“归军”,《杜臆》解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例(18)的“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讳渊,故改泉。”例(19)“胡骑”的能指为少数民族骑兵,所指为安禄山叛军,《哀江头》一诗写于至德二载春,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且杜甫身陷长安,对安之“叛军”性质有所顾忌,故采用无潜在危险的“胡骑”。例(20)的“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解释为:“‘东郭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之人,以避时忌耳。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二在诗歌尤其是叙事诗的创作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不带强烈的感彩。

而杜甫以新乐府诗为代表叙事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镇《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一)疑问句

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1一般疑问句。如:

(2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2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

(24)肉味不足登鼎蛆,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

(2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2.设问句。如:

(26)士卒何草草?筑城憧关道。(《潼关吏》)

(27)四部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28)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大麦行》)

(29)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0)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翼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3.反问句。如:

(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3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3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

(3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二)感叹句

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如:

(36)鸣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折槛行》)

(37)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鸣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

(38)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在!(《白马》)

(39)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哀王孙》)

(4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知土!(《贫交行》)

(三)祈使句

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如:

(4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42)请嘱防关将,懊勿学哥舒。《渔关吏》

(4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锦树行》

(4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岁晏行》)

(45)不劳烈士泪汾沱,男谷女丝终复歌。《蚕谷行》)

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量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禄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晏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新安吏》、《渔关吏》、《新婚别》、《丽人行》、《锦树行》、《自平》、《蚕谷行》)。

杜甫的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一)对比。如:

(4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扰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7)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去秋行》

(48)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戏太伤农。(《岁晏行》

(49)富豪有钱驾大封,贫穷取给行碟子。(《最能行》

(50)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

例(46)“生男”和“生女”相对比,先是将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生男恶”和“生女好”的反传统论调,激起波澜,接着对其原因进行对比解释,从比较中揭示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例(47)去年之“臂枪”和今年之“白骨”相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例(48)“去年米贵”和“今年米贱”对比,揭示出收成的好坏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批判。例(49)“有钱”之“富豪”与“无钱”之“贫农”所驾船只比较,显示出贫富之差距。例(50)“圣贤”之“薄命”与“奸雄恶少”之“封侯”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世事不公的深沉反思。

(二)比喻。如:

(5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

(52)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53)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54)青铃宵子困泥途,白马将军若雷电。《折槛行》)

(55)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

例(51)是一个弱比,将人喻成“犬与鸡”,写出了征人的地位之低与命运之悲惨。例(52)以“豺狼”喻安禄山,以“龙”喻唐玄宗,写出了诗人对安禄山之憎恶,对唐玄宗的尊重。例(53)以“星散”喻兵败后的士卒数量少而又无组织的散乱状态。例(54)以“困泥途”喻“青拎宵子”仕途之坎坷,以“若雷电”喻“白马将军”之势焰惊人。例(55)以“不动尘”形容驰马轻快,亦喻骑术高超,但如此之高超骑术不是为国安邦,而是“送八珍”,实乃一大讽刺。

(三)夸张。如:

(5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57)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在!《白马》

(58)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官。《冬狩行》

(59)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60)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

例(56)通过“眼枯见骨”的夸张,写出了征人与送行者的悲痛心情,也衬托出“天地”(朝廷)之“无情”。例(57)通过“泪如镶”的夸张,写出悲之深,衬托出“丧乱死多门”之惨。例(58)以“落日回苍弯”的夸张衬托杀声之大。例(59)以“哭声干云霄”的夸张,一方面写出哭声之大而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征人有去无回的命运,有力地鞭糙了统治者穷兵默武的开边政策。例(60)以“血作水”的夸张写出了在陈陶一役中牺牲人数之多。

霸气的诗句篇5

“??(怨)退(?唬?保郝沓性聪壬?衔?骸半y而??退”,读为“?而???弧薄??,“有学者释为‘怨’。据此字形,或可读为‘??’,??、怨一声之转,也可读为‘???!豆阍稀酚写俗郑?弧?饕病?!都?稀罚骸??也,恚也。本作怨,或作??!??恕?衷诖舜Σ挥帽疽澹?廖??弧??弧⑼送?浚?簧???!倍??叵壬?衔?骸巴恕鼻耙蛔执有模?渝勃_省声,“即怨的异体”。“退,《注》读为‘?弧??纱印!蹲ⅰ啡衔?司淇赡苁蔷汀渡傧摹分心切从?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5_1.shtml>社会衰败、为政者少德的作品而言。亦可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小雅》怨诽而不乱’”。义当同“怨诽”。范毓周先生认为:“??”之义为忿,为?n。《说文解字》心部:“??,忿也。从心?声;一曰?n也。”其义正合《小雅》中多有?n忿之语。郭店楚简《缁衣》第十简:“少(小)民亦隹(唯)日??”,亦其?。“??”与“怨”、“??苯杂澳冈?孔郑?惹爻鐾廖南字杏小??”而无“怨”、“??保??咦忠逡嘞喑邢??省??”或为“怨”之本字,而“??被蛭?霸埂敝?蛱濉V劣谠?榭际退?健啊?恕?衷诖瞬槐赜帽疽濉6廖??弧??弧⑼送?浚?簧???薄T蚋?岳爰蛭闹?肌!巴恕北居兴ゼ踔?澹?蹲蟠?ふ压??辍罚骸盎鹬泻?钅送恕!薄堵朗洗呵铩ぶ傧募汀罚骸巴耸扔??ㄐ钠?!苯杂兴ネ恕⒓跣≈?澹?胂挛乃?浴缎拧返奶氐阄?八ヒ由僖印闭?嗾沼Α9什槐亓碛靡糇???弧弊鹘狻V芊镂逑壬?衔?杭蛉?霸广?保恒??蛭拇印巴恕鄙???汀?弧薄0矗?蚨司?獠谷蔽模??舜λ?畚?缎拧罚?蚨?值倍廖?霸广?保??健啊缎拧吩广??宦摇笔且病?/SPAN>

笔者认同周凤五先生的看法。从语音上看,“??”有三读:“?玄切”、“??切”、“规掾切”。前二切释为“忿也”,后一切意为“躁急也”(见《集韵》)。前二切为古影母,与“怨”同。又“??”与“怨”义通。《说文》“??”与“忿”互训:“??,忿也。”“忿,??也。”而“怨”有忿恚义:《说文》“怨,恚也。”根据“??”与“怨”读音及意义的关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另据范毓周先生之考释:“先秦出土文献中有‘??’而无‘怨’、‘???保?山?徊剿得鳌??”、“怨”、“??敝??垂叵怠!般?痹谏瞎攀翡枘肝⒉孔郑?逦?跋胨涤炙挡怀觥保?堵塾铩な龆?罚骸安环卟黄簦?汇?环ⅰ!逼渲械摹胺摺庇搿般?保?捌簟庇搿胺ⅰ苯允敉?宥跃佟!端滴摹罚骸胺撸??病m??埔病!弊ⅲ骸懊疲?骋病!币嘀感闹蟹趁啤⒃狗撸??炙挡怀觥6??弧痹谏瞎攀舳四肝锊孔郑?瞎拧拔ⅰ薄ⅰ拔铩笨啥宰?S郑骸端滴摹贰?唬?挂病!薄霸埂庇性狗咧?澹?蚨?般?薄ⅰ?弧币逋ā<热弧般?庇搿?弧庇镆羯峡啥宰??镆迳嫌钟辛?担?沙醪酵贫隙?咄?础R虼耍????弧笔臀?霸广?笔墙驳猛ǖ摹A硗猓?哟?牢南椎慕嵌瓤矗?度??壑睢??蟠?壑睢肪硎?擞姓庋?欢挝淖郑骸啊段??栊拧罚憾?略唬杭驹?壑芾指栊旁黄渲苤?ズ酢N闹凶釉唬盒盼诤跛ィ?渲苤?⒑酢T???剿フ撸?瞧涫庇H见周之衰而不?乎文武成康之盛也。通之所谓盛者,言文武之?烈??数百年而未忘。虽其子孙之微而天下或犹宗周也。太史公曰:小雅怨悱而不乱。当周之衰,虽君年不能无怨,要在不至于乱而已。文中子以为周之全盛,不亦过乎?”在这段文献中有小雅与周衰的关系,以及百姓怨悱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简文“衰矣!少(小)矣”看出此处也是在谈《小雅》怨悱以及周代衰微的情况。此文献也可以作为“???弧笔臀?霸广?钡囊桓鲎糁ぁ?/SPAN>

“纳物”对于文字的考释,诸家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纳物”含义的认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诸家认同的“邦风诗包含的内容丰富,通过它们可以观风俗,知教化”的含义是有的,而“陈诗”(也可叫采风)与“纳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礼记集说》卷二十八:“大师是掌乐之官,令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君政之善恶。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是其政和。若其政恶,则十月之交?匚仪轿荩?镒?@莱是也。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好恶。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僻之物。是欲知君上善恶也。”另有《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三:“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典市纳贾以观命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孔颖达疏曰:王巡狩见诸侯毕,乃命其方诸侯太师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则诗辞亦恶。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所有爱好所有嫌恶。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辟之物。民志所以淫邪由上教之不正。此陈诗纳贾所以观民风俗,是欲知君上善恶也。”通过这两段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陈诗和纳物是分开的,笔者认为陈诗是就精神方面而言,代表民风民俗;纳物是就物质方面而言,代表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陈诗可与观风俗照应,纳物可与敛材照应。由此观之,“谷”应释为“俗”,“敛材”应释为聚敛财物。从文字通假的角度看,在古代“谷”与“欲”通。如:《易·损·象传》:“君子以?头拗嫌?!薄兑粞怠罚骸坝??耸显唬骸?献鞴取?!薄八住北旧硪灿小坝?钡囊庖濉!妒兔?な脱杂铩罚骸八祝??病K兹怂??病!币虼耍?肮取庇搿八住笨赏?佟!傲膊摹弊魑?覆莆铮?箍纱游南字谢裰ぁ!抖脊偌?肪硎?骸拔浇裉煜掠ρ≈?浚?溆泄湃酥?溃??薰湃酥?凇??膊迫辗保?檬恳嘀凇??鞘客鲆玻?纹渌?潭?蝗纹渌?ざ?灰病??薄墩晁卣??肪硭模骸坝喙酃盼羰⑹比∠土膊疲?镀洳荒艽钦撸???牌涫乱约っ遥?种?扒笾?诠牛?鲇惺且病!蔽南字小傲膊啤庇搿暗檬俊倍跃伲?傲膊啤庇搿叭∠汀背薪樱?直鸫?砦锊暮腿瞬摹R虼耍?蛭闹小澳晌铩庇χ改晌锊模弧傲膊摹庇χ噶踩瞬摹?/FONT>

“??”的释义,有三种。一为“溥”,马承源先生认为 “‘??’,读作‘溥’,‘溥’与‘普’同,《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句读为‘普观人俗’。”黄人二先生认为:“‘溥’字从下读可从,且训如其字即可,《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大雅·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溥’有‘广大’、‘普遍’之训。”二为本字“??”,庞朴先生认为“‘??’,?桃玻ā队衿?罚??环匙?廖?摺!比??安?保?盍阆壬?衔?啊?????鳌??’,原书读‘溥’,这里读‘博’。”笔者认为应释为“博”,断句应下属。因为从句末语气词看,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处应点断。而“博”与“大”相对应,都是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成分。“??”,在上古属鱼部滂母平声,“博”在上古属铎部邦母入声,鱼部与铎部是对转关系,邦母与滂母属同一类声母,从语音方面看,“溥”与“博”通假的条件存在。另外,从文献用词的角度看,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博观”的用例有657例,“溥观”有1例,“??观”有1例(据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当然统计中存在同音词的问题,但同音词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三个词比例的悬殊也可以说明“博观”使用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在这一支简中,释为“博”的可能性也应该最高。

读千年竹简,回顾百年文改,展望汉字未来,笔者亦不无感焉。什么是汉字发展的规律?由繁到简,还是由简到繁?观上博第3简用字:??(怨)退(?唬┥伲ㄐ。┴粒ㄆ洌冢?桑┪穑ㄎ铮┕龋ㄋ祝玻ㄑ桑┞}(?)隹(惟),不难看出,今之用字笔画往往多于竹简用字。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细密是宇宙万物发展之所趋,汉字的发展抑能逃此规律耶?显然,我们不能因为竹简用字笔画简单而回复到竹简时代。一味趋简是反历史的,是背道逆驶。

参考文献:

(1) 刘信芳《 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清] 阮元等《经籍纂诂》,中华书局1982年版;

(4) 王力《 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霸气的诗句篇6

1、高杰毅

“杰”字来自诗句“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一般都是指才智过人的意思,因此在人名中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个杰出、与众不同的人;“毅”字选自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指意志坚定、果断,用作男孩名字中表示意志坚定,果断,自信的含义,此名听起来也霸气十足。

2、高城宁

“城”字来自成语“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而在男孩名字中指光明磊落、持之以恒之义;“宁”字选自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本义为平安,安定,宁静的意思,后延伸在人名里具有平安,和谐的含义。

(来源:文章屋网 )

霸气的诗句篇7

记得许久前曾背过一首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时,只知道这是一个落魄的君王李煜作的一首诗,叫《虞美人》。当时只是傻傻的背诵这首诗,殊不知诗中所蕴含着诗人对亡国的悲凉。这首诗后被传到宋太宗耳里,大怒,将李煜毒死了,至今我都不明白为何要将这么一个感性的诗人赐死?书中记载到:“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我想,这个“瘦腰”便是虞姬吧。“虞兮虞兮奈如何?”是项羽所作《垓下歌》中的一句,我想:千杯悲歌一曲,恐怕也远不够对虞姬的情意……“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乃虞姬吟曲,我一直这么想:“虞姬定是在自刎后死在项羽怀里的,她一定是幸福的死去的,因为她钟爱追随一生的男人,给了她足以用一生来殉的勇气。是的,虞姬用一生殉了一个男人。西楚霸王-----项羽,那时一定是仰天长吼的悲壮,因为他堂堂楚霸王竟然连自己的爱姬都保护不了。爸爸曾让我看过张爱玲的杂文,里面依稀记得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

我想:“还好,刘邦比项羽早了一步;还好,项羽兵败了,我才能看到如此绮丽哀转的故事,否则,虞姬只是平淡的成为万千佳丽中的一个,在深宫里渐渐老去,或是像班婕妤一样悲画扇。所以,虞姬是幸运的,她在人生中遇见了楚霸王,或爱,或死。”在这里,写下我对虞姬的感想,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是虞姬,我有勇气吗?”……曾看过的影视剧里,男或女,拿把剑放在脖子上,一闭眼,一转身,一扭头,衣抉飘飘,缓缓倒地。一连串的动作,是极美极美的自杀方法,像一段舞蹈,烟花飘然般。见网上的朋友这样评价剧中像这样的一串动作:

“这样结束自己的人,一定是完美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结合。”虞姬一定不是独活的女子,因为她太爱了,就融入生命了,一方死了,另一方,活不下去。

霸气的诗句篇8

一、目标有点玄

赵先生板书的课题是“走近旧体诗”。他说:“今天,我领着大家一起走近旧体诗。”“在这堂课上,我们既要欣赏又要创作,开创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新的领域。”旧体诗,何物也?那是中国文化的宝库,艺术的殿堂。要学会“欣赏”旧体诗,绝非一日之功;而要能“创作”旧体诗,更绝非一日之功。(要进入具体的写诗过程,还得有那么一种情绪,有那么一种环境,写诗不像吐唾沫,想来一口就来一口。)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走近”以至“走进”这一座艺术的殿堂,积年累月,殚精竭虑,效果尚且不大理想;现在,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按规定只有45分钟)完成这样宏大而艰难的任务,这不是个奇迹吗?赵先生就大胆地设置了这样一个目标,给了听者一个悬念,“调动”了大家的情绪。而笔者上了几岁年纪,并不相信“奇迹”的发生。其实,赵先生自己也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里,一切“速成”的妙方,“跃进”的诀咒,都是虚妄的。那为什么还要标示这样一个“有点玄”的目标呢?笔者记得,前几年有人搞起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从几百万中学生中“赛”出了一小批优胜者。这本来是一件未必有害的事。但当事者又偏要宣称他们的“大赛”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笔者就很奇怪,一些中学生在大赛中写出了好文章,难道是大赛组织者培养教育的结果吗?你们不就是出了几个题目让大家赛了一回吗?那些优胜者,要么是天赋其才,要么是自己修来的,或者兼而有之,但也绝不能排除有中学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贪天之功为己有,还要反咬“天”一口,而人家掌握着话语权,作为弱势者的语文教师只能感叹“文人无行”。但这似乎成了一种风气,连不断遭到抨击的中学语文教育界也不幸沾染了这种恶习。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们在某一时刻做出的成绩(比如说写出了一两首“有点味儿”的旧体诗)都是在此之前学习过程积淀的结果,也是在此之前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教师劳动的结果。有人突然去讲一节课,还声称这一节课能立竿见影,能让学生形成何种能力,提高几多素养,实在是大言欺人。赵先生声称他要“领着”学生“开创学习诗歌的一个新领域”。请问:难道这批高二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的教师从来就没教过他们“欣赏”旧体诗吗?或者就根本没有教过他们“创作”旧体诗吗?为什么是“新领域”?为什么非得等你来“领着”“开创”?用赵先生的家乡话说,实在“HUYOU”(惭愧,我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还请先生赐教)得厉害。

二、知识有点疏

欣赏并且要创作“旧体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许多知识。在这一节课上,赵先生对相关知识的处理粗疏得令人瞠目。

什么叫“旧体诗”?赵先生说:“旧体诗是古代人写的那种体裁,现代人写的也叫旧体诗。”如果学生已经懂得什么是旧体诗,赵先生的话等于白说;如果学生真的还不懂什么是旧体诗,听了赵先生的这种“讲解”,肯定落入五里云雾中去。

“导语”过后,赵先生教学的第一步是“来看什么不是诗”。他举出了打油诗《雪》:“天地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按:笔者见到的版本,“天地”作“江山”,“一窟窿”作“黑窟窿”,“黑狗”作“黄狗”。)赵先生说:这首诗,尽管写得非常形象非常生动,但它不是诗;打油诗不是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它不过是顺口溜,或者叫做文字游戏。打油诗算不算诗?《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实际上,许多文人学者都喜欢“玩玩”这种“游戏”。鲁迅先生就有一首《我的失恋》;看邵燕祥的《当代打油诗丛书弁言》,知道“打油诗”还能出“丛书”,其中不乏聂绀弩、荒芜这样的大家,可惜我还未能欣赏到这些诗篇。但我们还是可以举出并非“文字游戏”的打油诗。比如下面这首讽刺贪官的诗:“来时萧瑟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动,临行写入画图中。”这揭露得不是入木三分吗?硬说“打油诗”不是诗,就像说东北二人转不是“艺术”一样,是否不大合逻辑呀?

赵先生接着讲“什么是诗”。他判定《雪》不是诗的理由归结到是它没有“意境”,于是引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作为“诗”的惟一标准。这也未免太过粗疏。诗仅是文学的体裁之一,它之所以区分于其他体裁,其形式上的特点是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顾诗的节奏、韵律等,能写出“诗”来吗?更何况是要写旧体诗!再说,“意境”这一概念,已被搞得相当复杂。不说中国的书画,就文学而言,有人认为散文也要有意境,有人研究《红楼梦》的“意境”,甚至有人说央视版金庸的《笑傲江湖》有“五大意境”。真是教人目眩。

为了让学生理解“意境”,赵先生给出了唐人捧剑仆的《诗》(这能叫做题目吗):“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说这首诗有“绿色的鸟儿、紫色的葡萄、金色的井栏”,“多么缤纷灿烂,画面很美”;“还有美人儿呢”,这就有了情,有了意境。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青鸟”,在文学中是一个常用典故,它是“信使”的代称,仅仅把它理解为“绿色的鸟”,是否得当?[注]那葡萄一定是“紫色”的吗?“金井栏”是“金色的井栏”吗?那是“金井”之栏而非“金”之井栏!而“金井”,不过是“施以雕栏之井”,或者就是“石井”,说它为“金”,不过形容其美,或者强调其固而已。赵先生的“欣赏”是不是太“以意为之”了?这样解诗,能“领着”学生“走近”诗的殿堂吗?

在“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之后,赵先生一个跳跃,“下面我们欣赏什么是咏物诗”。于是给出的《咏蛙》(赵先生告诉学生说这是13岁时的作品。查《诗词全集》,此诗写于1910年,而作者生于1883年。这是小节,不必太认真)和寇准的《咏华山》。在做过一番分析之后,赵先生“总结”了“咏物诗的规律”:“亦物亦人,亦形亦神”。咏物诗果真都要“亦物亦人”吗?比如中学生熟知的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就只是“咏物”而已,并没有所谓的寄托,没有“写人”。咏物诗原本有不同的境界,赵先生如此武断,学生得到的是怎样的知识呢?

三、思想有点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讲诗,写诗,就要讲究“思无邪”。而赵先生在这一节课上讲诗,却讲出“邪”的来了。

的《咏蛙》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赵先生的讲解大致如下:写的是青蛙,我们却看到了的内心的活动,一些情感,一些寄托。“独坐”,别人一边拉去。我独坐!“如虎踞”,老虎是什么?兽中之王嘛!有味道,这青蛙绝不是一般的青蛙。为啥“养精神”?精神足了,下边有活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要不先开口来报春,别的虫儿敢做声,我跟你没完!――霸气!霸气!男孩子应该有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就是霸气的变形。小孩子打仗的时候,都争着当官,谁也不愿意当兵;没招儿了,我当个二把手吧。霸气,就是当头儿的精神,就是领导意识。13岁的领导意识就很强了。后来的一生确实证明了,他领导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当然也发动了。但是,没有霸气不行。

再看赵先生怎样演绎寇准的《咏华山》。其诗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我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见过这首诗。该教材的编者说这首诗就是歌咏华山之高之美,并没说到寄托之类。赵先生则不然。他在疏解了文字之后,问道:“你们既看到了华山的形象,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身份在里头?――宰相啊!宰相多大的官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一人乃天上红日也,万人乃众山白云也!”

13岁就立志当领导,寇准9岁就有意做宰相,还要之乎者也加以烘托!“霸气”,“当官”,当“王”,当“宰相”,“领导意识”,“我跟你没完”,这里鼓吹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赵先生绘声绘色地鼓吹这些,学生的心灵受到的是怎样的“熏陶”!在下面的进程中,当赵先生再提到“理想”“志向”等词语的时候,我不知道学生是否会把它与“霸气”当“官”、当“王”等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点很怪:赵先生强调学生作诗不要写松、竹、梅、菊、兰,而要“另辟蹊径”――比如咏黑板擦。他还说:前几天在张家口作课,学生就写灭火器,写自来水龙头――我不拧开,你谁也别想喝水!(还是霸气!)在这样的引导下,多数学生就只好“咏”足球,“咏”粉笔,甚至“咏”毛毛虫了。

四、格调有点俗

笔者一直以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干净,还要有几分生动,有几分幽默。当然,这里的生动幽默,要透着优雅,要源于智慧;而不能像舞台的丑角儿那样插科打诨,揶揄卖弄。不幸得很,赵先生在这一节课上的语言实在不够优雅。下面抄一点“实录”,并略作点评。

在讲解《诗》的时候说:那“美人”发现了“美”,美景吸引了美人,她怕把这美景惊散了,不敢卷帘看。这与绿色环保组织的美情不相上下。假如换了猎人,“乓”的一枪――那时候还没枪――“嗖”的一箭,射下来了,回家煮着吃了,就没有情了。(讲这样的诗,居然能扯到“绿色环保组织”,还又进一步设想出“猎人”的发枪射箭,绘声绘色,真令人哭笑不得。可是,学生被引得大笑。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功!)

而在介绍捧剑仆的时候,赵先生说:这么个仆人哪,它的文化水平肯定没有在座的各位高。顶多私塾,大概没念完,没钱了,得了,去吧,干活儿去吧,他就捧剑去了。(是不是在信口开河?)这个人哪,他有一个特点,经常的“以眺水望云为事”,没事儿就看着天上的云彩发呆,或者看着流水发傻。其实这是干什么呢,构思呢。(在“发呆”“发傻”之后,赵先生又生枝蔓,突然向学生发问:)“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看水发呆的人是谁?”(这就像问“张飞的姥姥家姓什么”一样,一方面显示了发问者的“博学”,一方面陷对方于“无知”。在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之后,赵先生再以智者的口吻告诉大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啊!”(学生又是惊又是叹又是笑,赵先生又一次成功了。)

下面是赵先生对一位学生的“创作”的讲评:下面这首我看了很闹心。我不知道是什么,完了他还没标题。古人有诗叫“无题”,知道吗,无题的诗有两种情况:一是那个意思不好说,我隐晦,就用“无题”;一是我不敢说,说出来怕粘包儿,然后他就不说。所以,道是无题却有题。(有因怕“粘包儿”才不写诗题的吗?恐怕又是赵先生的即兴发挥吧?)这个同学连“无题”两个字都没写,这真是“无题”呀!――“风缠绿柳腰”――哎呀,挺温柔哇!这不是写林黛玉吗?“雨打更轻佻”――完了!作风还不大好!“无故不解袍”――没什么缘故她还不解开那袍子!“解袍万人瞧”――(和同学一起大笑)说什么呢我不懂。(后来笔者问明,此“诗”作者是一位很内向的女同学。她写的实际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伞”。她被如此揶揄一番之后,不知是否从此发愤“走近旧体诗”。)

五、结果有点糟

笔者以为,在这一堂课上,无论学生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其实都与赵先生关系不大(只有题材内容方面的限制其影响是立竿见影了)。写得“有点味儿”的,那是作者原来有些基础;写得不像样子的,说明他还不具备此种能力。我们说“结果有点糟”,是相对于赵先生开始所宣示的目标而言。赵先生所“借”的这个班共56人,被赵先生肯定“有点味儿”的作业只有两份,一份《咏海》,一份《咏鹰》。而据笔者看,这两篇作业其实也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诗”。其他的就不用说了。赵先生这样自圆其说:我觉得我讲的是明白的,举例也是得当的,就是大家操作起来还有很大距离。有人写错了不要紧,东边的胡同是死胡同,回来,大概正确的在这边。(赵先生的意思是:这次写错了,自然就明白以后怎么写了。)

据赵先生自己讲,他这个课已在哈尔滨、张家口等地讲了六七次了,而且从初二到高二,不分年级,“老少”咸宜。看来,赵先生还要继续讲下去的。不过,我要说一句败兴的话:听课者原本想享受一次语文改革的大菜,赵先生端给我们的却是一盘怪味儿的东北快餐。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的话:市场经济充满了诱惑,教育改革提供了舞台,于是有人急于要召集演员,又有人急于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一番,互有需求,一拍即合。而受整体文化低俗化的影响,语文课堂也有人一边喊着“人文性”一边向世俗递着媚眼,并且受到世俗的宠爱。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我只希望我的同行多做一点内功,而不要急于举旗子,创口号。我还希望少一些黄钟瓦釜的遗憾。如此,我们的“改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霸气的诗句篇9

关键词:岩代太郎;义经;旋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05-03

大河剧是日本NHK电视台自1963年起每年制作一部古装电视剧的系列名称。取材内容主要以日本平源争霸、战国时代、幕府末年的故事,以及改编自历史小说的故事。历史上较为经典的大河剧如:1987年《独眼龙政宗》(战国末年称霸奥羽地区的名将伊达政宗的故事)、1988年《武田信玄》(战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武田信玄的一生)、2000年《德川三代.葵》(德川家康晚年及其子德川秀忠、其孙德川家光的故事)、2005年《义经》(日本“军神”源义经的一生)。

《义经》这部大河剧是于2005年拍摄的,当时大胆启用了年仅23岁的偶像派明星泷泽秀明担任该剧的男一号,使其成为日本大河剧史上最年轻的男演员。

一部出色的电视剧不仅要有出色的编剧、演员高超的演技,也应有美妙的原声音乐作为衬托。而《义经》的原声音乐创作得非常成功。与往年的几部大河剧的原声音乐相比,旋律更为优美动听,音乐在整体上显得更有气势,更为感人。

一、作曲家及剧情概要

(一)作曲家介绍

这部原声音乐的曲作者为日本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制作人,岩代太郎。他于1965年5月1日诞生于日本东京,其父岩代浩一也是一位作曲家,在他15岁时,他便立下远大的志向,要向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作曲家。1989年他毕业于东京大学音乐部。1991年在音乐学院得到硕士学位,此后开始广泛活跃于电视、电影、游戏、动画、舞台剧等各个领域。他的创作风格大气而不失含蓄,在充满无限力量的同时,又能使音乐流露出谜一般的感觉。他的配器手法精良,既传承了古典大师的配器手法,也发扬了新音乐的配器语言,他是当今亚洲乃至世界最一流的配乐大师之一。其代表作品有: 1996年为SFC游戏《心跳回忆》创作钢琴曲,2000年大河剧《葵德川三代》原声音乐,2004年电影《血与骨》原声音乐,2005年大河剧《义经》原声音乐。

(二)剧情概要

《义经》这部大河剧主要讲述的是这位日本“战神”源义经悲剧性的一生。义经(1159年-1189年),说到他的一生就不得不提日本史上著名的“平源争霸”的故事。平源争霸中,“平”是平家,“源”是源家。两家皆是不同派别武士阶层的统领。平家控制着关西地区,擅长海战;源家控制着关东地区,擅长陆战。在义经还是襁褓的时候,也就是1159年,平源两家为了争夺京都地区的权益,爆发了战争,这一次,平家统领平清盛战胜了义经的父亲源义朝。一家的胜利,意味着另外一家要被清剿。义朝在败退到尾张地界时,被叛徒所杀,长男战死,三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源赖朝(义经同父异母的哥哥,义朝正室所生,乃嫡系,后来成为源家统领,开创了镰仓幕府)与义经的母亲常盘(常盘是侧室,义经乃是庶出)还有赖朝的三个弟弟,其中包括还在吃奶的义经一同被捕。赖朝被流放到关东的伊豆岛,常盘被平清盛霸占,后被迫加入藤原家(公卿)。赖朝的另外两个弟弟被送往寺庙出家,义经在7岁时也被送往寺庙,但是没有出家,在十六岁时出逃至奥羽,受到藤原秀衡(陆奥、出羽地区的霸主)的庇护,在秀衡的教导下,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武士。在1180年时,为响应赖朝的起兵,奔赴镰仓投靠赖朝,由于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屡立战功,尤其是指挥了两次史诗般的战役:一次是1184年“一之谷战役”,这次战斗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源家3000主力正面攻打在海滩布阵的5万平家大军,源家不支,可正当源家正面败退之时,从平家背后的悬崖上突然杀出由义经率领的250人组成的骑兵队,平家在两面夹击下,阵亡5000余人,败退到长门彦岛。另外一次就是第二年的坛浦海战,全歼了平家,平家从此灭亡。由于其战功显赫,而且人较单纯,被狡猾的法皇(前天皇)利用,后受到赖朝的猜疑,记恨。赖朝是源家统领,因此义经后被其彻底孤立,甚是招到赖朝的讨伐,最后被迫无奈,于1187逃亡奥羽,再次受到秀衡的庇护,可惜的是秀衡于第二年病亡。其子泰衡迫于赖朝的逼迫,将义经逼入绝境,义经最后被迫切腹。

二、作品创作特色欣赏

岩代太郎为《义经》创作的原声音乐是按交响组曲的方式创作的。共分为九个乐章:(1)神话与传说;(2)第一号夜之诗(女高音篇);(3)第二号夜之诗(钢琴篇);(4)为弦乐而作的赞美诗第一号;(5)第三号夜之诗(法国号篇);(6)为弦乐而作的赞美诗第二号;(7)第四号夜之诗(京胡篇);(8)悲情的赋格曲;(9)神话与传说(加长版)。

下面笔者对整部作品最为经典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七乐章进行探析。

(一)第一乐章――神话与传说

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组曲的开篇,也是剧中的片头曲,是整部作品中最震撼的乐章。

1.曲式结构分析

这个乐章是用二段曲式而作的,小调性的,引子部分,打击乐器齐奏一个非常震撼的和弦,两组小提琴在高音曲泛音演奏,长笛奏出一悠扬的旋律,将音乐带入A段。A段是一个四句类的乐段,一开始乐队全奏了一个主和弦,之后,悲壮主题出现了,共两句,第二句只是在末尾与第一句有所不同。由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在乐句末尾,长笛进行点缀般的装饰。第三句规模较长,依然以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木管乐器及铜管组的法国号以辅助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衬托式的演奏。第二句,先以定音鼓奏出一强音后,法国号吹出如号角般的旋律,后定音鼓再奏一强音,铜管乐及弦乐一起奏出一辽阔而悠扬的旋律,把音乐带入B段。B段共三句,这一段调性上转到了大调上,第一句长笛作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弦乐组与双簧管一起奏出悠扬的旋律;第二句大致与第一句一样;第三句是一个乐队全奏,随后音乐进入尾声部分;尾声用的依然是引子部分的动机,长笛再次吹出那悠扬旋律。

2.音乐形象分析

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组曲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岩代太郎对于《义经》这部剧的理解,整个乐章的画面性非常的强。起初的引子部分,以长笛模仿尺八的音调,吹出具有日本风情的神秘旋律,是岩代太郎有意渲染的神话般的、传说般的音乐氛围,因为义经这个人物本身就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他认为:“我不知道自古以来的方法,我义经要用自己的方法,今后也都要这样。”①他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在作战的。

进入A段,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组奏出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不断反复演奏的主题,很悲壮而富有感染力,给人的感觉如时光机一般,仿佛要将我们带入900年前的时代。在这个旋律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义经策马奔腾在辽阔的战场的感觉,旋律中展现的是义经那红色的铠甲,瘦小的身躯。第四句中,定音鼓的敲奏与法国号的吹奏,仿佛是在对战争的描写,旋律上充满了杀气与血腥的味道。

B段与A段相比,显得较为抒情、柔美。第一、二句的旋律被拉得很宽,也很安逸,如小溪孱孱流水,令人心旷神怡。音乐里的那种细腻感,仿佛是在对义经与他的爱妾静的伟大爱情的速写。第三句,速度上变快了,充满了冷峻于刚毅,仿佛是在对源赖朝冷血一面的描写。尾声部分,又回到了引子的神秘感,回到了标题的感觉――“神话与传说”。

(二)第二乐章――第一号夜之诗(女高音篇)

1.曲式结构分析

该乐章是用回旋曲式而作的,起初弦乐组与双簧管奏出一安逸的引子,随后音乐进入A段。A段是一个二句类的乐段,由女高音唱出主题,由于双簧管的声音与女高音接近,这里运用了双簧管配合女高音。之后出现了一连接,连接部分使用了引子的动机。B段也是一个二句类的乐段,这里旋律上比A段要高亢,采用的是疑问似的旋律。第一句是女高音与弦乐组的结合,到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在这句中双簧管再次加入。随后没有连接,直接进入A段再现。C段也是二句类的乐段,最大的特色是伴奏由两组小提琴不断在高音区做泛音演奏。A1段再这里变成三句类的乐段,第二句变为B段末句,原先A段的第二句没有出现,第三句依然使用第一句的动机。

2.音乐形象分析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比,音乐上显得更加温和、安逸,充满了母爱的气息。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义经思念母亲的片段。义经在襁褓时丧父,随母亲至7岁后被送往寺庙当学徒,受尽磨难,在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了他母亲常盘的面容。

整个乐章速度上是缓慢的。引子部分,岩代太郎运用了弦乐器安详地奏出,渲染了一种夜间的气氛,与标题“夜之诗”的情绪接近。紧接着进入了乐章的主题部分,整个部分都是由女高音作为主角。A段,共两句,第一句,女高音唱出疑问似的旋律,仿佛是义经在梦中呼唤母亲;第二句,则是回答似的,仿佛是得到了母亲的应答,母亲对他微微一笑。之后进入连接部分,连接部分使用引子的音乐元素,继续渲染夜晚的气氛,仿佛一轮圆月高挂天空,大地一片沉寂一般。B段的旋律较高亢,仿佛是母亲的旋律,母亲在梦问候义经的生活,而期间双簧管配合的演奏如同义经在回答母亲。C段,女高音的旋律如同说话一般,乐队的伴奏非常的轻巧,仿佛是描写母亲在对义经进行教导。

(三)第七乐章――第四号夜之诗(京胡篇)

1.曲式结构分析

第七乐章与第二乐章一样,采用了回旋曲式,但在具体结构上有所不同。也是先有一个引子,这里的引子是弦乐奏出一大跳音型后,由主奏乐器,中国的传统乐器京胡奏出。随后进入到A段,A段是一个二句类的乐段,第一句的旋律与第二、第三、第五乐章的a句一样,b句是a句的一个补充,最后做了一个收拢性的终止。后接一连接,连接也是由弦乐做主奏。B段也是一个二句类的乐段,在旋律上与刚才说过的几个乐章一样。之后,A段再现成一四句类的乐段,a句在其中变化重复了两次。C段是一二句类的乐段,a句使用了第一乐章A段的动机,在这里第一乐章的那个动机速度上变缓了。随后A段变化再现三次,之后是尾声。

2.音乐形象分析

这个乐章在旋律上与第二、三、五乐章是大致一样的,但是使用的主奏乐器却大为不同,第二乐章使用的是人声(女高音),第三乐章使用的是钢琴,第五乐章使用的是法国号,这个乐章则破天荒的使用了中国的传统乐器京胡。京胡是我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奏乐器之一,声音较高昂,嘹亮。

引子部分,弦乐组做了一大跳的演奏,然后由京胡奏出第二乐章的那疑问式的动机。随后,音乐进入了A段,那原本母爱般的主题,在这里变成了悲凉的呼喊,让人联想到义经进退两难的境地。连接过后的B段由母亲关爱般的旋律变成了哀歌一般,仿佛是义经在做激烈的心理斗争。C段中使用了第一乐章A段的主题作为动机,在这里,原本快速的、感人的、悲壮的旋律,在京胡那颤抖般的音调下变成了缓慢的哀歌,如义经在面对苍天哭诉自己命运。如果不是他将平家全歼,哥哥赖朝怎能取得江山?可是赖朝却因视其为威胁,而将其逼入绝境。本是亲兄弟,却如此的绝情。之后A段变化再现了三次,音乐整体都是带着明显的拷问式,京胡的无奈般的主奏与弦乐组在低音区的苦闷的伴奏,将那种悲凉炫示到了极致。尾声部分,越来越清,仿佛是在描写,义经悲壮的切腹。年仅31岁的军事奇才,在无奈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岩代太郎用交响组曲形式为《义经》这部大河剧创作的原声音乐,是少有的能用音乐语汇与剧情内容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岩代太郎用宏伟的配器,优美的旋律,塑造了义经这位英雄般的人物。这部作品也受到欧美众多音乐人士的好评,如英国著名的俄裔钢琴家、指挥家,阿斯肯纳吉,他对这部音乐的评价非常高,甚至还亲自指挥NHK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录制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

注 释:

①司马辽太郎.义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57.

参考文献:

〔1〕司马辽太郎.源义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第一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樊洁.电影《赤壁》配乐浅论[J].电影文学,2009,(14):117―118.

霸气的诗句篇10

关键词:题画诗

咏画诗

传神

意蕴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诗,咏画诗则主要是描写或咏叹画境的诗。唐代的绘画艺术成就很高,出现了大批著名的画家,有名姓可考的多达四百余人。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吴道子、周昉、王维、李思训、曹霸、韩干等,更是创立画派的大师,在人物、山水、动物等方面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为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文化积累和艺术素材。因此,题画、咏画诗在唐代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了唐代诗苑中璀璨的明星。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题画、咏画诗不仅要勾勒出画面的主要内容,传达出蕴含的意境,还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当离开画面时,仍能带给人们独立的艺术感受。在这一方面,杜甫的题画、咏画诗显示出了高深的造诣。胡应麟就曾说过:“题画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留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这些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题咏画鹰、画马、画鹘、画松、画山水等等,诗人不仅以生动精炼的文字再现了画面形象,而且通过想象对画面作了时空的延伸,为画境作了更好的诠释,使画面更加生动丰满,意味隽永。

一、传神的描绘

杜甫所题咏的绘画作品至今已很难见到了,但正是有赖于这些诗,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1.精炼的勾勒

描摹事物贵在传神,杜甫以精练的笔墨,不仅生动地勾勒出画面形象,而且充分地表现了其中活跃的气氛,使其所写之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如《画鹰》中“素练风霜起”一句仿佛使人看到白绢之上的雄鹰卷起了一阵风霜,何等的威猛、肃杀;《天育骠骑图歌》中“卓立天骨森开张”一句,使我们看见了一匹有着卓然独立的身姿、矫健的骨架的雄杰骏马。再如,《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一句中的“毛发动”三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褒公鄂公雄姿英发的英勇气概。

绘画最重视的是点睛之笔,正所谓眼睛是心灵之窗,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画龙点睛”的故事,在绘画中的传神之笔往往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画鹰》中“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苍鹰,凝神注目,仿佛时刻准备出击;《天育骠骑图歌》写骏马“眼有紫焰双瞳方”,炯炯的双瞳仿佛燃烧着“紫焰”,我们似乎看到了千里马剽悍无敌的雄姿。正是对眼睛的传神描绘,寥寥几笔便使得鹰、马等物神情毕现,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新颖的比喻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常常是匠心独具,新颖而传神的比喻使画面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如在几首题画松的诗中,作者在“偃盖反走虬龙形”(《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一句中以“反走虬龙”来比喻松枝的曲折桀骜,在“白摧朽骨龙虎死”(《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一句中则以龙、虎死后的“朽骨”来比喻奇特古怪的松树枝干。这些比喻奇特而且贴切,将松枝盘旋倔傲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进行比喻时,不仅把握了本体和喻体形状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它们的神似之处。如在几首写画马的诗中,作者在“斯须九重真龙出”(《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一句中以来自九重天外的“真龙”来喻马,在“人间又见真乘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和“欻见麒麟出东壁”(《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这两句中则分别以“乘黄”和“麒麟”来喻马。作者正是通过“真龙”“乘黄”“麒麟”等神兽来表现骏马的非凡气势,而这些神异之物虽形状不尽相似,却都能传神地表现出骏马矫健的气势和非凡的体格。正是这些神来之笔,使得杜甫题画、咏画诗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且倍感传神。

3.侧面的表现

除了精练的勾勒和新颖的比喻之外,杜甫还常常采用侧面表现的手法,也就是从观画者的感觉上下笔,构成对画面形象的烘托,以突显画的生动和逼真。这其中不仅包括作者自己的感觉,还包含着其他观画者的感觉,甚至其他动物的感觉。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作者写了自己看到这幅山水画障时不禁产生了疑问:“堂上不合生枫树”,怎么堂上生出枫树来了呢?接着,作者写自己来到这幅画障前的感受:“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仿佛置身于山川秀美的天姥山下,耳畔似乎传来了声声猿鸣。这样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了那幅生动的山水画。又如,《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中,作者写了看到画中之景后“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仿佛从画面的松杉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甚至怀疑从菱荇中嗅到了阵阵香气,使人通过描写对画面有了直接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了画面形象的生动逼真。

还有些诗描写了其他观画者的感受。如《姜楚公画角鹰歌》写“观者贪愁掣臂飞”,观画者贪恋这画中的角鹰,生怕它从手中飞走了。再如,《画鹘行》中表现画中的鹘生动时,写了“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一句,即庭院树上的乌鹊都惊恐万分,生怕它从画中飞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使人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画面的魅力。

二、深远的意蕴

1.时空的拓展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并没有把目光单纯地定格在画面上,而是通过独特的想象,对画面形象进行了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扩展,利用文学创作的技巧,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画鹘行》中描写“侧眼看清霄”的苍鹘,一旦飞举便是“人寰可超越”,由侧眼望天到翱翔九天,甚至可以超越人寰,这种时间的延展,传神地勾勒出了鹘的英姿。再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中“楚公画鹰鹰带角,杀气森森到幽朔”一句写出了角鹰的杀气纵横一直延伸到“幽朔”,与遥远的朔方的肃杀之气融为一体,这种空间上的扩展使角鹰的杀气更加肆意。

杜甫这类诗,虽是题画、咏画之作,却没有停留在画面上,在时空上大大开拓了意境,揭示了绘画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并且作为文学作品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2.情感的沉淀

宋人周紫芝曾说过:“少陵有句皆忧国。”其题画咏画诗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些诗中,杜甫同样也寄托了凝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常常是因画起兴,借题发挥,把对时局的忧虑、对世态的感叹、对报国的希冀等等情感沉淀在这些诗中。正是这些情感的积淀,使得画的韵味更加深化,诗的意义更加深远。

杜甫的这类诗通常是先描绘画面形象,因画起兴,由画中之物联想到现实之物,借物言志。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作者先以激昂的笔墨赞美了骏马的飒爽英姿和非凡的气势,最后两句“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却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作者联想到了国家危难,急切需要那些如骏马一般的英雄志士,投身于拯救“时危”的斗争当中,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和救国之念。

另外,在这类作品中,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如《天育骠骑图歌》描写了一匹久负盛名的千里马,却是“年多物化”终于老死,这时作者不禁感叹:“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当今世上难道就没有千里马了吗?当然不是,但既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也没有善于驭马的王良,纵然是千里马也难逃怀才不遇、老死荒野的厄运,徒然留下个“形影”罢了。这些诗句深刻反映了国家动乱、朝政昏暗,有志之士遭际坎坷、报国无门的社会现实。

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不仅传神地再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卷,更以其意义深远的内涵打动着人们的心。在这类诗作中,我们同样能体会到杜甫那真挚的情感和忧国忧民之心。也正是这个原因,杜甫的题画、咏画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韩城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