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3:01

上甘岭观后感

上甘岭观后感篇1

王逸睿

谁没有美好的青春?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可在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战士们却不惜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战斗的胜利,迎来了宝贵的和平。

《上甘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52年秋,美军侵略者在板门店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以后,妄图用战争来解决朝鲜问题,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先后出动了三万多兵力,使用大量的炮火、飞机和坦克,企图夺取上甘岭地区只有三平方公里的我方两个山头阵地,从而进一步向北进展,占领主峰阵地五圣山。敌人在我军狭小的阵地上倾泻大量炮弹,并对我后方运输线路进行严密封锁,致使我军在战争开始时处于被动状态,两个山头前边的主峰阵地十分危急,而在主峰上坚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七连几乎伤亡殆尽。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志愿军某部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张忠发和他的连队冲上弥漫着一片硝烟的主峰阵地以后,才发现七连连长和他的战士已大部分伤亡,只剩下被打瞎了眼睛的七连指导员趴在石崖上坚持指挥。张忠发从勇士们手中接过阵地,准备投入严酷的战斗。师部原来要求张忠发的连队在阵地上能够坚守二十四小时,以待后援。但不到一个上午,敌人向这个狭小的阵地疯狂进攻竟达二十三次;连队伤亡惨重。这时,师指挥所发现敌人又在继续增兵,只得决定放弃表面阵地,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进坑道里去。第二天,敌人在占领了这两个山头阵地以后,果然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自己的连队,配合其它退入坑道的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进攻五圣山的大股敌人。师指挥所根据这种情况,决定放弃对这两个山头表面阵地的争夺,要求前边坑道部队把敌人拖住在这两个山头上,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使后方能够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张忠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士每天有伤亡,能够战斗的人一天天在减少。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头顶上的敌人,还要面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艰难。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下山抢水的战士和运送给养的部队接连遭到牺牲。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张忠发和战士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着,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偷袭和毒气弹的袭击,奇迹般地战斗了二十四天,使后方作好了大进攻的准备。大反攻开始了,张忠发率领战士们冲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战役的最后的胜利。上甘岭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重新坐下来,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战争以美军的惨败告终。

上甘岭战役阻止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北上鸭绿江的步伐,助长了志愿军的士气,扫灭了侵略者的威风,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朝鲜战场的全面停战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与朝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战役中战士们不畏艰难、团结一心的优良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依靠这种精神打退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的让美军心寒,打出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电影中有一个让我难忘的镜头:一位战士在战役中不幸中弹了。可他没有立刻倒下,而是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一句话:“指导员,你们不用管我,你们一定保住我们八连的荣誉!”他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轰然而起的配乐,没有刻意定格的镜头,可这一切都非常真实,非常令人感动。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时刻想着战役的胜利,想着团队的荣誉。看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

上甘岭观后感篇2

   关于红色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实施了现代化的军械。我三营七连守卫着上甘岭的主峰,连长牺牲了,指导员的双眼也被敌人的炮弹炸瞎了。只好由八连接过这个光荣的重任。狡猾的敌人在他们四周挂上很多空罐头瓶,只要稍有想动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八连为了保存实力躲进了黑暗的坑道中,等候志愿军的到来,期间有很多人给他们送食物,却都壮烈牺牲,只有一个经验丰富的火头军成功进入坑道,带来食物和两个苹果。

   志愿军对这两个苹果产生分歧,谁都不愿独享,最后大家一人吃了一小片苹果,这小小的一片苹果成为志愿军的希望。

   战争是残酷的,我军用鲜血赢得战争的胜利,看那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志愿军,坚守在五圣山。我们要永远记住志愿军为我们抵挡了战争,阻止了硝烟弥漫到祖国,吃水不忘挖井人,若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关于红色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八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重温了电影《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讲了: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他们根据上级指示,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不能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否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将会是最多的。

   关于红色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上星期,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战争片《上甘岭》。一听到要看电影,同学们都兴奋异常,但一听说是《上甘岭》,而且是战争片,对于看惯了古装片和“古惑仔”的同学们来说顿时兴致全无,但是我却有幸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而且有了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

   虽然上甘岭战役早已过去50多年了,但那银屏中的一幕幕让我再次重温了那段摧人泪下的历史。我又一次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染;为上甘岭被炸成一片焦土那触目惊心的场景而默默流泪;为英雄们的无所畏惧坚守阵地的气概和严重缺水时相互体谅的无私爱心而欢欣鼓舞;为那铁骨铮铮的志愿军而骄傲;更为那让人回肠荡气的英雄场景而激奋。

   当看到“同志们,共产党员们坚持!”七连指导员发出呼吁,却突然被他身边的炸弹而炸瞎双眼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样开始啜泣。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多么的可怕;也许永远无法明白在这样的岁月里为国奋战的战士们得拥有多大的勇气,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经半个世纪的爱国主义情感,真实地懂得了要更珍惜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当看到电影里“全连吃苹果”的镜头时,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时,在与敌人坚持战斗的一个月中,八连面对着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水。可在这种情况下,卫生员王兰把上级送来的两个苹果给连长张忠发吃时,他却让给了指导员孟德贵,而指导员又让给了战士们,最后传来传去的,这两个苹果竟然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于是连长下令把两个苹果分给受伤的战士们这才了事。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尽管没有华丽美观的词藻,但在这“两个苹果”中,我分明看到了“同甘共苦、友爱团结”的崇高精神。

上甘岭观后感篇3

这个故事讲了上甘岭这得阵地,美国有大约两个军的兵力,来攻打这个山峰,在山峰上却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美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二十四次冲锋,都被我国打退下来。但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伤亡很大,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了。总部担心他们会全体阵亡,于是让他们退进坑道,他们进去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他们的洞口建立了好多碉堡,只要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死了许多人。但他们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使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这又是一个奇迹,他们挺过来,终于大部队上来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脚下穿着草鞋,穿上它走100米,就能使脚起血泡,但战士们穿着这个翻过了千山万水,那种草鞋并没有把战士们吓倒,反而让战士们更加斗志昂扬,可以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上甘岭观后感篇4

在上甘岭鏖战24天

1952年10月14日凌晨5点,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时任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亲身经历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

经过十几个小时激战,135团一个连防御的2号、7号、8号和11号阵地被美军占领。14日晚上10点钟左右,张计发带领7连向敌发起冲锋。到第二天凌晨5点,7连夺回了阵地。张计发带领的160多人牺牲了80多人,敌人死亡300多人。

7连涌现出了“一级英雄”孙占元。孙占元是7连2排排长,在2号阵地,7连遭遇了大股敌人,4个火力点的密集炮火压得战士们无法前进,7连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孙占元所在的排担任第一突击队。在攻下敌人第2个火力点后,孙占元双腿都已被炸断,但他仍然抱着机枪向敌人扫射。在敌反扑时,年仅27岁的孙占元在打出最后一颗子弹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攻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在他的遗体旁有7具敌人的尸体,附近躺着80多个被击毙的敌人。

孙占元牺牲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0月19日夜,135团2营又出现了用自己的身躯堵枪眼的“特级英雄”。牺牲时年仅22岁。张计发回忆说,原是6连的通信员,某次战斗即将打响时,他与6连连长走个对面,对方曾向他介绍身后的一个小伙子,说这是其通信员。

夺取阵地后,师指挥所要求7连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是一个上午,敌人竟疯狂进攻23次。师指挥所命令张计发暂时撤进坑道。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还面临着严重缺水的状况。最后,7连在阵地上一直坚守了24天。7连先后两次补充兵力共100多人,等撤下战场时,仅剩19人。

战后,经志愿军领导机关批准,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张计发荣立一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先后共投入兵力10万余人,敌人伤亡约两万多人。

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原本是朝鲜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因为这场战役,被载入史册。朝鲜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诞生记

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了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写作的创作班子。

沙蒙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上甘岭战场,他们看到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山顶都被炮弹炸平了,从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就数出了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两次来到上甘岭,采访了一些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其中包括张计发。

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电影。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沙蒙决定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的135团7连,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士们的顽强。

1956年,电影《上甘岭》开始拍摄。这时,回国后的张计发被送到南京一所军事学校学习。

《上甘岭》拍摄完后,还未在全国放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在录制后的第二天,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向了全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一天晚上,学校召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及上甘岭战役的战士观看这部影片,以求能为影片提出意见。

张计发等人一边看电影一边掉泪。看后,他们给电影提了不少意见。张计发认为,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反映的要残酷得多。上甘岭战役中,7连只有一个男卫生员,而电影中却出现了女卫生员王兰,这与事实不符。他们连在发起冲锋前,还给每个战士发了一瓶汽水!在那种环境中怎么会有汽水呢?战士们直到影片公映前,也没见过那种汽水。

一个苹果传了三圈才吃完

1956年年底,黑白战斗故事片《上甘岭》在全国上映。

电影中给战士们发汽水的镜头被删除了,其他情节没有什么改变。摄制组的人对他说,电影中7连女卫生员王兰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女护士,她的名字叫王清珍,她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他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感人。摄制组认为,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像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战士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

没有战争影片中那种炮火连天的场面,只有一群志愿军和一个女兵的《上甘岭》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难忘的镜头。“一个苹果的故事”,让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

据张计发回忆,1952年10月31日下午,4连一个运输弹药的小战士扛了两箱手榴弹到连指挥所所在的坑道里,从衣兜掏出了一个苹果递给自己说这苹果是在路上捡的,并说:“连长,这一仗你们一定要打好。”张计发问他:“你怎么不吃?”小战士说:“路上可以找到水喝,不渴。”张计发听后非常感动,他知道在路上根本喝不到水。

张计发接下这个沉甸甸的苹果,让给负责发报的通信员吃,通信员又把苹果交给了伤员,最后,伤员们又把苹果传回了张计发的手中。张计发只得象征性地咬了一口,然后苹果依次下传。结果,一个苹果整整传了3圈,8个人才把它吃完。

张计发告诉笔者,其实,上甘岭战役中,最严重的状况是他们严重缺水。坑道里的战士,起初舔岩壁上渗出的水珠,到后来,尿液成了唯一的水源。开始尿液是白的,后来是黄色的,然后变成褐色、血色。即使这样,战士们还要留给伤员,伤员又让给有战斗力的战士。

作报告不提自己的功绩

《上甘岭》上映后,观众对影片中的连长张忠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名记者在南京军事院校查询学生档案时,发现了张计发的自传,张计发在自传中写了上甘岭战斗的细节与电影中的一致。张计发是《上甘岭》中8连连长人物原型的消息不胫而走。

连长张忠发是电影中的主角,饰演张忠发的是中国人民总政治部文工团演员高保成。高保成曾专门找到张计发问:“我这个连长演得像不像?”

很多单位邀请张计发去作报告。几十年来,他到湖北、江苏、广东、北京等十几个省市作了上千场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报告。

他讲的不是自己,是那些舍生忘死、慷慨献身的战友们。

2008年3月底,张计发先后来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大哭。1950年,他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张计发当排长,孙占元当班长。他们二人曾想合影却由于没钱没能成功,这成了张计发一辈子的遗憾。这次,他在孙占元的墓碑前含泪合影。

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是河南省林州市人,个子不高,不爱多说话,但作战英勇。

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张计发看到了孙占元用过的那挺机枪。1953年10月,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15军135团7连慰问时,张计发拿起孙占元用过的一挺机枪说:“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这挺机枪掩护易才学连炸敌人3个地堡,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睹物思人,张计发禁不住老泪纵横。在孙占元生前所在的7连营房前,到现在还飘扬着一面“上甘岭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旗帜。

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战友

从南京军事院校学习后,张计发开始担任营长职务,那时部队驻扎在驻马店遂平县。张计发的婚事引起了组织上的重视。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2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参军,随着部队转战太行、逐鹿中原、强渡长江、跃进江南,直到南海之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他曾立下4次特等功,两次一等功,又是抗美援朝英雄,很多条件较好的姑娘对他情有独钟。最后,他娶了一个当地的农村姑娘。张计发想,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找一个农村姑娘,将来回家了还能一起种地。

结婚后,张计发担任了135团参谋长。1966年,张计发因为肝硬化、胃病、腰腿痛等伤病缠身从135团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被组织上安排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离职休养至今。他的4个女儿有3个是军人。

从1966年起,他开始练太极拳,40多年来从未间断。一天两次,分别在早上5点和下午4点多进行。平时喜欢看书和看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电影《上甘岭》他已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但是每看一次,他就掉一次泪。上甘岭战役中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在他眼前跳动。

上甘岭观后感篇5

汽车在苗岭大山中奔驰,路虽窄却都铺上了柏油,和当年相比,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层层梯田里的秧苗已经转青,大山小岭好似起伏跌宕的万顷碧波,盛开着的“艳山红”掺杂其间,五月的苗岭景色迷人。

45年前,我们是响应中央的号召,作为第一批省级机关青年知识分子干部下乡劳动锻炼来到台江的。我们一行人被分成几个组,我们这一组4人先在大山深处的烂田乡,次年插秧时调整收缩来到了老屯乡的上甘仰村。那时“”的高潮已经冲破苗岭的重山峻岭,席卷着苗家的村村寨寨。“超英赶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等等响亮的口号声,正震撼着苗岭。可惜我们还来不及看到公社化更高的高潮,便被调回机关参加“整风”去了,以后也没有再回过上甘仰。

汽车穿越崇山峻岭来到了清水江边,有名的施洞镇就在眼前。这是黔东南苗族很有标志性的地方,苗族的民风、民俗和各类民族节日在这里更加原汁原味,特别是每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更是吸引了八方来客。

上甘仰过去属于老屯乡,大概是撤区并乡之后归属容山乡了。出了容山,眼前一桥横卧,这是清水江支流的巴拉河,过去无论行人或车辆都是要乘船过渡的,桥不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记得,从这里舍舟登陆,对着笔直的大山往上爬到山顶,再颠簸着下到深山沟里就是我们当年的劳动点烂田乡了。其实和上甘仰相比,无论人和事,烂田乡给我留下的记忆都最深。它是我以“农民”身份开锄之地啊,山那么深、坡那么陡,“”的风尚未吹进这深山老林之中。一切都显得幽静、寂寞,唯有苗家老少火热的情谊温暖着我们几个外来者的心。

车子突然停下,上甘仰到了。下了车首先感到的是陌生,再往寨里走了一小段路,一个完整的上甘仰终于出现在眼前。说它完整,是因为出现在眼前的上甘仰一切依旧:木柱木壁青瓦,灰蒙蒙一片。只是觉得房舍比过去更多、更陈旧。年轻的支部书记走在我身边,我便问他:“你们全村还有多少贫困户?”他顺口回答了一个模糊的数字,我没有听清楚,也没有再细问。那些老人们呢?我忽然想到了当年的支部书记,便问他们:“那位老支书姓何吧,还在吗?”几个人同声回答:“对,姓何,姓何!”只有年轻支书说:“他走咯,去年(或前年,又没有听清)才走的。”我默然,却又想起了往事。当年我们4个人,唯一的女同志吃住在一户农民家,我们三个男子住在一所破旧的公房里,吃饭则在何支书家搭伙。后来很快“公共食堂化”了,可以在食堂打饭回去吃。我们便由何支书那年轻的妻子每顿按人头将饭打回来在他家吃。何支书经常摘来几个黄瓜,洗好切好加上盐和辣椒面,这就成了一道佳肴珍品,最可口的下饭菜。

上甘岭观后感篇6

【关键词】 《新修本草》;岭南药物

《新修本草》是唐代官府于公元659年制定的本草,有中国最早的药典之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1]。全书由本草、药图、图经3部分组成,其中本草是文字部分,共20卷,另目录1卷;药图是药物的图谱,共25卷,另目录1卷;图经是药图的说明,共7卷,计54卷。载药850种。

1收集药物地域范围包括岭南

岭南古属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条山脉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汉武帝统一南中国后,将岭南分为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岭南又称岭外、领表。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其所辖范围约为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分和越南北部[2]。

《新修本草》序卷第一曰:“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3]26 。又曰:“今撰此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阙葛氏肘后三卷”[3]28-29。《新修本草》序言两次提到葛洪《肘后备急方》,可见当时这部唐代本草巨著也参考了岭南著名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的一些内容,尤其提到《肘后备急方》简、便、验、廉的用药特点。书中收集药物地域范围包括岭南,来源于岭南药物有槟榔、龙眼、桂、蓝实、景天等47种药材。

2产于岭南地区的药材分类情况

《新修本草》中记载了产于岭南地区的药物47种,玉石部8种:丹沙(朱砂)、雄黄、孔公孽(钟乳石)、石硫黄(硫黄)、白垩、锡铜镜鼻、伏龙肝(灶心土)、白瓷屑。草部11种:石斛、薏苡仁、蓝实、景天、香蒲、续断、白花藤、郁金、由跋根、狼跋子、甘蕉根。木部15种:箘桂(桂枝)、牡桂、桂、干漆、沉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龙眼、厚朴、槟榔、庵摩勒(余甘子)、毗梨勒、苏方木(苏木)、诃梨勒(诃子)。兽禽部2种:犀角、孔雀屎。虫鱼部6种:牡蛎、石决明、秦龟、蚺蛇胆、贝子、珂。果部2种:豆蔻、甘蔗。菜部1种:水斳(水芹)。米部1种:食盐。有名无用1种:鸩鸟毛。

以上药物有20种载入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具体包括丹沙(朱砂)、雄黄、孔公孽(钟乳石)、石硫黄(硫磺)、石斛、薏苡仁、续断、郁金、桂、沉香、藿香(广藿香)、龙眼、厚朴、槟榔、庵摩勒(余甘子)、苏方木(苏木)、诃梨勒(诃子)、牡蛎、石决明、豆蔻。

2009年第26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陈虹,等.《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第6期白垩、蓝实、景天、香蒲、白花藤、干漆、水斳、蚺蛇胆、珂、甘蔗这10种药物虽未载入药典,但载入了《中药大辞典》(第2版)。以上药物有的还在临床运用,如香蒲有利尿通便、消痈作用,主治关格、大小便不利、乳痈,白花藤主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

48种药物中的部分药物已不再运用于临床,如:锡铜镜鼻、白瓷屑、由跋根、狼跋子、毗梨勒、孔雀屎、鸩鸟毛、犀角、秦龟、贝子等。

3《新修本草》记载的岭南药物特点分析

31反映了岭南地区药材的本土性《新修本草》反映了岭南药材的地域性和本土性。如木部中品卷第十三第376条:“槟榔,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去伏尸,疗寸白。生南海。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大;尤大者,名楮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纳子,俗人为槟榔孙,亦可食。……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3]329。

又如草木部上品卷第十二第344条:“箘桂,味辛,温,无毒。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3]304。第345条:“牡桂,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3]304。第346条:“桂,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七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3]305。

《新修本草》还对某些容易误认的岭南药物品种进行鉴别,如木部中品卷第十三第367条“龙眼”,需要与益智仁鉴别。“龙眼”条目中是这样描述性味的:“龙眼,味甘,平,无毒。主疗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广州别有龙眼, 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雉卵,味甘酸”[3]323。 提出广州龙眼需与益智仁鉴别。

32体现了岭南药物治病的特异性书中记载的部分岭南药物有杀虫、逐水、解毒等功效,主治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如瘴疟、溪毒、沙虱、蛊毒、脚气等,有些药物虽然未注明产地为岭南地区,但主治功用出现“岭南”“瘴疟”“溪毒”“沙虱”“蛊毒”等字眼,体现了治疗岭南疾病的特异性。

如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七第137条:“景天,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寒热风痹,诸不足”[3]185。第161条:“白花藤,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菜、肉中毒,酒渍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川平泽。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厚肉白,其骨柔于野葛”[3]201。

又如兽禽部卷第十五第485条:“鹧鸪鸟,味甘,温,无毒。主岭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温瘴久欲死不可差者,合毛熬酒渍服之。生捣取汁服,最良。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者是也。有鸟相似,不为此鸣者,则非也”[3]395-396。虽然产地仅书“生江南”,但主治“岭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温瘴久欲死不可差者”,从其功用可体现治疗岭南疾病的特异性。

又如菜部卷第十八第612条:“白蘘荷,微温。主中蛊及疟”,“药用白者。中蛊者服其汁,并卧其叶,即呼蛊主姓名。亦主诸溪毒、沙虱辈,……[谨案]根主诸恶疮,杀螫蛊毒”[3]468等条文中未注明产地,但从其主病“中蛊及疟”,“亦主诸溪毒、沙虱辈”来看,可推测其可能与岭南有关。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六第104条:“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兴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3]162。石斛虽出产始兴,生于石上者良,可与安徽宣城、庐江两地比较。又如薏苡仁,《后汉书·马援传》作“珠”,因当时马援在岭南交趾平乱,士兵服之后可御瘴气,故之后引种于中原,改名薏似仁。

33岭南本土药物对全国中药的贡献中医药名著《新修本草》是一本全国性的药典,收录有岭南医学资料,记载了产于岭南的药物(薏苡仁、沉香、藿香、槟榔、豆蔻、龙眼等等),使岭南本土药物不仅仅限于岭南本地传播,而是传播到全国,岭南药物载入药典,体现了岭南本土药物对全国中药所作的贡献,体现了个性药物对共性药物的影响。岭南药物成为我国中药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成中药学体系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上甘岭观后感篇7

1985年5月,我被选调到杜义德将军身边任专职秘书。对身经百战的杜老将军,我早就有所了解。他青少年时代到武汉做工时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7年回乡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前,他已担任师政委、师长,抗日战争后期任冀南军区指挥部副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兵团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归国后,他先后担任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政委,海军副政委、第二政委,司令员等职。1977年当选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我到杜老身边时,他已经退居二线。1982年,邓小平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考虑党的建设问题,为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年轻化,解决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问题,同时让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退出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作用,提议中共中央成立顾问委员会,并在时间上提出少则五年、多则三届的时限设想。中顾委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是过渡性的组织,由邓小平担任第一任主任。杜义德作为邓小平的老部下,深知这是邓小平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党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重大抉择。对此,他积极响应老首长的号召,主动要求从司令员位置上退下来,到中顾委工作。

中顾委的办公机构设在中南海。中顾委的委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担任过地方正部(省)级以上、军队大军区正职以上重要职务的高层领导干部,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中顾委委员列席党中央全会,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平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周开两次会议。刚调到杜老身边做秘书时,我是个营职干部,过去虽也接触过一些高层领导,但经常在如此众多的中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身边工作,深感荣耀和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

杜老20世纪80年代初做过胆囊切除手术,在兰州战区工作期间深入一线边防部队,由于高原反应身体也受到些影响。虽然他已在中顾委工作,却犹如还在前线,以饱满的热情和对党的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积极参加中央的会议和活动,按照中顾委委员的职责经常深入到部队、革命老区、企业、农村、学校搞调研,参加军史、战史的修订编撰领导工作。不了解内情的人很难想象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把工作日程安排得有多满……

1986年三四月间,《承办文电》册上有这样几条记载:

1.《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办公室来函:请杜司令员对《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稿第七章、第八章及说明进行审定(当时,杜老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委员、《第二野战军战史》顾问)。

2.中共四川省泸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史编撰办公室向杜司令员了解1949年12月—1952年8月,中共川南区党委和泸州地委、市委常委任职等情况(1949年12月第二野战军南下驻该地时,杜老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10军军长,并兼川南军区司令员)。

3.海军政治部干部部任免处来函,需要了解一批干部在“”期间的表现,请杜司令员对名单上所列干部提出意见(杜老在海军任副政委、政委20多年,是很有发言权的)。

4.中央档案馆来函,希望杜老说明,主席与杜老合影照片的有关情况。

以上来函涉及的内容很多,而杜老在审阅和回复时从不拖延,许多事项还是统筹兼顾进行的。譬如在3月份的文电中,有邀请杜老到外地参加会议的函件。我记录了杜老要求随行工作人员把《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稿带上,以便在外地参加会议期间审阅修改稿。

《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办公室在1986年3月19日的来函中,请杜司令员审阅《战史》修改稿第七章、第八章及说明,提出意见并于4月15日前函告修改委员会办公室。按来函要求,修改时间不到一个月,而杜老在此期间又应邀到外地参加7天会议。当时警卫员小刘曾建议:首长外出开会只有一周时间,就别带那么多资料了,《红四方面军战史》的修改稿回京后再看也来得及。但杜老严肃地说:这项工作是军委的任务,很重要,时间紧,要求高,修改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们工作很辛苦,邓主席、徐帅和先念等四方面军的老同志对这项工作都非常重视,需要我们做的事只能往前赶,不可往后拖,不能影响编辑人员的工作进程。两周后,杜老在审阅修改稿后致修改委员会办公室的回复中写道:“您们送来的《战史》修改稿第七章、第八章及说明均已看完,我完全同意您们对《战史》修改稿第七章、第八章及说明的意见,其中有些情况你们比我了解得还清楚……我的几处修改意见是,第七章:356页倒5 行,李聚奎后面应加上杨梅生,李卓然后面应加上黄火青;385页正3行,军长前应加上‘代’字;第八章:448页正8行的‘此’字错了……”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一位70多岁的高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工作着。他不仅对《红四方面军战史》中大的事件和原则问题认真把关,而且对文字也逐字逐句阅读和修改。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军队负责的精神。杜老为《红四方面军战史》和《第二野战军战史》编纂修改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成员和《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人员,包括宋任穷、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杜义德等老同志。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见结束后,杜老说:小平同志的讲话很重要,“我们要把军队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写好,这是党和军队的重要财富”。

实事求是,坚持对历史负责, 客观表述上甘岭功绩

我多次听杜老说过:“对待历史问题,我们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杜老不仅经常这样说,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我在《承办文电》册上记载的一件事,体现了杜老对历史问题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1985年10月末,我跟随杜老陪同中顾委王震副主任乘专机到南京,参加一代名将许世友的追悼会。杜老在的战友很多,连日来,两任司令员聂凤智、向守志等都来看望他。

向守志司令员多次到南京饭店看望杜老,谈了许多许世友晚年的事情以及治疗、生活、安葬预案等有关情况。他们对战史方面的问题谈得也很多,尤其是交换了对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之战记述问题的看法。80年代中期,“”结束快10年了,根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提了出来,杜老遇到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功绩应如何表述的问题。

1952年秋,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此役“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进攻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43天的激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在中美两国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政委由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兼任,杜老任第三兵团副政委,王近山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上甘岭战役打响前,陈赓已奉命归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杜老与老搭档王近山受命联手指挥了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胜利后,杜义德还曾回国,向、中央军委汇报上甘岭战役始末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

一些老同志给杜老来信反映,过去宣传上甘岭战役的功绩只讲15军坚守作战,这是不全面的,其他部队支援15军坚守上甘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比如12军,就对上甘岭之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指战员的鲜血洒在了上甘岭的战场上。但有许多年,12军的作用、12军指战员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却没有被提及。

抗美援朝战争中期,第三兵团下辖12军、15军、60军,向守志任15军44师师长。杜老在南京期间,与向守志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共同分析了整个战役的情况、主要任务、兄弟部队之间的相互支援,详尽探讨了上甘岭战役的作战方案,取得胜利后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事迹报告等情况。最后,两位老将军谈道:上甘岭战役打得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是志愿军总部作出的决策正确,是各级指挥正确果断,是志愿军将士们英勇顽强,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机动灵活地创造性地完成作战任务。上甘岭的作战任务主要是下给15军的,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其他部队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援,为取得上甘岭作战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位老将军边散步边谈论,最后,我听到两位老将军讲:上甘岭的作战任务是下达给15军的,主要功绩应该是15军的,多年来以宣传15军为主是正确的。由于战斗打得异常残酷,部队伤亡极重,面对美军强大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单靠15军已很难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12军加入战斗。12军部队参战后作出了重大牺牲,功不可没。另外,还有志愿军、朝鲜人民军的炮火支援,志愿军工兵的密切配合等等,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应该实事求是地记载。 严于律己,坚决按中央政策和规定办事

在《承办文电》册上,还记载了一些关于杜老严格执行中央和中顾委的规定,严格要求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事。 要按规定交伙食费

1985年10月,杜老到南京参加许世友的追悼会。杜老与许世友都是在鄂豫皖参加革命的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许世友接替陈赓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杜义德任第三兵团政委。他们是老战友、老搭档,也是老朋友。到南京后,我们下榻在南京饭店。

20世纪80年代,杜老出差都住军队招待所或省委接待处,没住过地方宾馆,由于参加许世友后事活动的人员较多,我们被安排住地方宾馆。地方宾馆房间内有小酒吧,冰箱里还有多种饮料。军区接待办的同志告诉我们:房间内的水果、冰箱里的饮料等都可以用。但杜老要求随行人员要特别注意军人形象,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说:虽然接待办的同志允许我们在宾馆消费,但我们要自觉,要体谅接待单位,为接待单位节省开销。房间小酒吧和冰箱里的东西都不要动,以免给增加负担。

参加完许世友同志的治丧活动,离开宾馆时,杜老要求我们一定要交伙食费,还特别强调,他的伙食费也要交。他对我说:虽然接待的规格高,但必须按部队的伙食标准把该交的基本伙食费留给接待办。要按部队的出差规定办,这是人民军队的老传统,我的伙食费你们先替我垫上,回北京后由齐静轩(杜义德夫人)给你们还上。 严格遵守政策规定,中顾委委员的子女不允许经商

杜老爱孩子,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通融。一次结束中顾委会议后,他召开家庭会议,非常严肃地传达了中顾委的会议精神——中顾委委员的子女严禁经商。他郑重地对孩子们说:中顾委委员的子女是不可以经商的,大家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定,这可是原则。“我们家任何孩子决不允许违反中央的这个规定。”

杜老最疼爱小女儿杜红,在她的记忆里从没有见过父亲如此严肃。当时杜红负责海军某研究所的开发经营工作,也是家里唯一涉及商务工作的孩子。于是杜红就去找研究所的党委书记,提出不干这个工作了,后来党委书记开具了证明函:“杜红同志担任研究所的生产经营工作是组织决定的,是按照党的原则工作,按照组织的指示办事……在工作期间没有任何违和政府规定的行为。”杜老一遍遍仔细看了证明函的每一句话后,才认真地把盖着研究所党委红章的证明函慢慢收好,没有再追究下去。多年以后,杜红提起当年往事依然心有余悸地说:“当时真捏着一把汗,庆幸父亲没有把我逐出家门。” 对身边工作人员管理严格,关心备至

杜老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对自己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同样也很严格。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0年代至90年代,中顾委委员参加中央全会都住在空军大雅宝招待所。由于在京委员的司机不安排住处,司机们中午习惯在车上休息。杜老时间观念很强,通常总要比规定时间提前10分钟下楼坐车去人民大会堂开会。有一次,杜老下楼后等了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车,也找不到司机,直到各位委员的车陆陆续续驶往大会堂时司机才急忙驾车赶来,原来司机开车到后面找阴凉地方睡午觉

去了。

当时杜老非常生气,他批评说:“你们都是军人,军人最讲遵守时间,无论干部战士都要严格遵守纪律、强化时间观念。军人迟到可不是一件小事,会养成纪律松懈的坏习惯,这对军人危害极大。”他还说,农民是看太阳下地干活和收工,时间差一点没关系,但军人必须守时,不论在一线战斗还是在二线工作,都要严格遵守时间。事后,他还要求我专门召集工作人员开会强调守时守纪律的重要性。会上,杜老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战争年代,有一支部队由于没掌握好时间,结果造成该部队人员本来可以避免的无谓牺牲。

杜老在大事情、原则问题上很严肃,不讲情面,但对工作人员的生活非常关心。每当工作人员休假探家,他和老伴齐静轩都要给战士带上些吃的用的东西。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加班写材料,有时来不及到食堂用餐,杜老就让我在他家里吃饭,吃饭时他对我说:“你经常加班工作劳累,要加强营养。”边说边把炊事员给他做的菜拨给我一半。

每逢过年过节,杜老还会把秘书、司机、警卫工作人员召集到家里,吃顿节日餐,同大家一起聊天。这时候,他常给我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和笑话,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工作人员也会把外出有趣的见闻和家乡的新鲜事讲给他听,老首长往往像年轻人一样同工作人员在一起有说有笑。 情系老区人民

1986年,杜老和中顾委常委段君毅同志、全国政协常委刘子厚同志一起,到湖北参加大别山党史会议。战争年代,段君毅和刘子厚都曾长期在大别山区工作,段君毅担任过鄂豫军区政委,刘子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北省省长。他们二位与杜老一样,都对大别山老区怀有深厚的感情。会议结束后,杜老、段老、刘老一起深入红安、麻城等地搞调研,了解老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

杜老感慨地说:红安、麻城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发源地,为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里曾诞生过多支红色武装——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等。大别山是革命摇篮,在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军中有200多位是大别山人。大别山也是反动武装的重点“清剿”地区,当地群众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曾遭到疯狂的报复。据不完全统计,仅红安县,惨遭杀害的群众就达14万多人,麻城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群众有13﹒7万多人。黄冈地区惨遭杀害的群众更是多达44万人。

杜老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一往情深,他深切地眷恋着那里的父老乡亲,牵挂着老区人民的生活。他在一线岗位工作时抽不出时间,退居二线后虽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还是坚持多走一些地方,多了解一些老区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革命老区的贫困现象尚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条件很差,有些地方连温饱问题也未解决。杜老、段老、刘老一起深入到大别山老区农村,一家一户地了解真实情况后,心情都很沉重。

进村后见到村民住着破旧的房屋,用水、淘米、洗菜、喂牛、涮马桶都在一个水塘中。有一户村民家,里屋一张旧床上只有军队扶贫救济的一条绿军被和一件军大衣,外屋的一张方桌上只有一个搪瓷水缸,上面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一看便知也是军队扶贫给的。这家一贫如洗的家境实在令人心酸。村干部介绍说,这种现象在各村很普遍,旧社会这里的青年一批批地参加革命,留下的又遭到的屠杀。村里的军烈属很多,贫困面太大,但单靠年年救济解决不了几十年战争造成的创伤。老区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所做的牺牲太大了,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太重了,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吹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但解决老区贫困和经济发展问题要有特殊政策。

杜老和两位老战友认为,对老区生活贫困的群众在经济上给予救济是必要的,但只靠救济不行,应该从如何解决根本问题方面多考虑,要扶持他们尽快加速经济的发展,要扶持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条件好的市、县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都要对口支援老区,国家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在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给老区安排一些小项目,以增加老区的造血功能,这才能使革命老区从根本上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为此,杜老写了调研报告,报送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这篇调研报告同时在中顾委内部刊物《通讯》上发表,而中顾委《通讯》每期都报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以及有关的国家机关,有关省的省委、省政府。刊登杜老调研报告这一期中顾委《通讯》,据我所知报送给了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教育部、卫生部、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等部门。据说,引起了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对老区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视。

上甘岭观后感篇8

翠华山主峰海拔2604米,公园面积32平方公里,自秦汉唐王朝起被辟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中国山崩奇观享誉世界,有“世界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是“西安旅游十大景”、“中国十大地质公园”,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晋升为西北首家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分为三大功能区:天池山崩科普娱乐区、翳芳生态休闲观光区、甘湫池森林健身区。千百年来,游人络绎不绝。

翠华山地理位置属于秦岭北麓,海拔800――2604米,形成了景色各异的自然林带,珍稀动植物生长其中。优美的自然美景,冠绝秦岭,称奇终南。现在从地图上看,中国大地的中轴线东经109度穿越关中大平原和大秦岭山脉地区的交叉点就是太乙宫的确切位置,南北尚有日夜流淌的太乙河,滋润万物,河东育有水稻,河西植有小麦,如画江南和西北风情交织,民风淳朴,风水极佳。景区三大功能区各领,引人入胜。天池山崩科普娱乐区以“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为特色。一天历四季。看奇石、穿奇洞,在洞穴中看冷气缭绕,寒风拂面的景象。可在高山平湖(天池),坐快艇、乘滑索、划平船,在碧波荡漾中观看风光奇景;水上步行球让你零距离与水接触,锻炼你掌握平衡和应变的能力。5月份来公园,满山槐香扑鼻而来,引你陶醉。采食槐花,已成为游客朋友追求绿色食品的欲望;暑天到天然泳场游泳,消夏、纳凉、天池湖畔吃烧烤、喝啤酒、看演艺。同时公园还开展背包游、晚宿终南峰巅活动;10月份,秋高气爽,满山红遍,看万山硕果累累的景象,到大坪采摘南山柿子,其乐无穷!冬季来翠华山滑雪场,体验雪上飞狐,自我放松的自由!翳芳生态休闲养生区是新开发的秦岭大峡谷,行在曲径中,小溪伴奏,鸟声迷人,吸着负氧离子可延年益寿;看玉女潭、双龟戏水、金童玉女、垂缎珠帘、秦岭北坡最高的九天瀑布;想神、奇、特的百潭,令人流连忘返,拍案称奇。如入瑶池,享受人间仙境,感受后使你久久难以入眠。是登山健身、休闲养生的最佳之地;上甘湫池森林观光健身区,走千年秦楚古道,感受岭南、岭北货物交流路途之艰险。到终南山主峰,看千亩杜鹃、踏万亩草甸、观万里云海,赏奇特墨松;晚宿秦岭梁,使你尽情体验气候的变幻。

周朝天子都穆,有人认为是我们中国的旅游始祖,在《都穆终南山记》云:“一名徵源池,水广数丈,深丈许,锦鳞浮游,人莫敢触,自昔祷西,咸在淤是。”翠华山因徵源池(又称天池,澄源池,堰塞湖等,笔者注)而显神灵,作为求雨祈福的风水宝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日五帝。”汉武帝在翠华山,祭祀太一(乙)神,大修宫殿祭坛,翠华山作为太乙的紫微大宫,天地中心,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终南文化博大精深,太乙文化源源流长。翠华山作为天乙,作为终南文化的代表,有其独特的一面。“太乙当中有太乙元君湫池(也指现在的翠华山天池,笔者注)汉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池,建太乙宫,又山有太乙峰,太乙池,南望终南山,如翠屏环列,芙蓉万仞,直插青冥。旁若巨壑,深肆无景,与终南山不相峄属,则太乙自当专属之,五台山不得谓之终南矣。”(《关中胜迹图志》)这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自考察所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太乙谷早名应有,至于终南山,范围较大,当时清朝的南五台应又称太乙山。在所绘图中,只见五台山,未见翠华山之称,至少可以说翠华山得名于清乾隆以后,以前应该是:翠华山和南五台统称为“太乙山”。

上甘岭观后感篇9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窑洞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此行我们参观了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以及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等地。

说实在的,宝塔山、清凉山、延河水、土窑洞,这些典型的延安元素除了留在我的相机里,却没有深深地打动我。真正让我沉思的,却是在杨家岭的菜园子。听老爸讲,《杨家岭的早晨》是他们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讲的就是在杨家岭种菜的故事。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在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等中共领袖当年的住所。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

站在当年会见斯特朗的小石桌旁,听讲解员讲述了“两顿饭”的故事。抗战时期,爱国华侨陈家庚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在重庆,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接风。在延安,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家庚深有感慨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听完故事,我陷入了深思。小米加步枪对美式装备,谁有胜算?800块银圆对两毛钱菜金的宴请,谁赢选票?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小米加步枪打垮了美式装备,爱国华侨把赞成票投给了共产党。

无独有偶,2010年暑假,我和老爸去浙江奉化溪口参观了故居,其中有1928年迁走25户邻舍,扩建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丰镐房,有1930年新建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的小洋房。1928年对来说,是踌躇满志的一年。这一年,他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达到个人权力的顶峰。一朝权在手,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兴土木,光宗耀祖,追名逐利,这与封建帝王的作为何其相似!

而在杨家岭期间,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杨家岭的窑洞下,那一畦种过的菜地,让人感动和震撼!在杨家岭,领导大生产运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每日粗茶淡饭,坚持和官兵同甘共苦,这与的作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甘岭观后感篇10

主要旅游景点有89处,以沟谷溪流为主体,道路与溪流呈“一湾溪,一带绿”逐渐展开,具有典型的沟谷特色风光。沿桃花沟景区而上,面壁石佛、三柱香、灯盏石、将军石、令牌石等景点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于带绿之上。

面壁石佛,因石体酷似佛像面而得名,浑然天成。三柱香景点,曲曲小径时而被灌木藤蔓遮掩,时而被青山层峦横阻,正疑无路时,但见峰回路转,眼前三石依次分主次、前后、左右排开,绿树青藤掩映,飞瀑挂天,直落碧潭。令牌石景点,阳光透过叶与枝的间隙洒落下来,可呼吸到带着淡淡泥土芬芳和嫩草清香的空气,听到鸟欢乐的啼叫声和踩在干枯枝叶上的声音。

溪涧是森公园内常见的景致,以流动的韵律营造出拨动心弦的光感和动感。桃花溪水质清澈亮丽,就像是一条银色的丝带将潭溪串联起来,溪水沿沟流,经不同的地形,水面宽窄无常,或静或动。静时安详端庄,动来水花飞溅,瀑布气势恢宏,赏心悦目,有时蜿蜒曲折,时急时缓,水声有强有弱,从而在形、态、声、色上都给人以亲切感,正所谓“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媚”。

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树木因海拔提升而分级明显,山体结构破碎复杂,梁脊林密挺拔,山谷沟坡丰泽湿润,为许多珍惜树木提供庇护场所,又得益于陇山人辛勤呵护,生生不息。已知植物2750余种,红豆杉、水杉、连香树、水青树、领椿木、锐齿栎、鹅耳栎、榆树、栗树等树种,形成丰富的森林生物群落,森林覆盖率为98.7%。春天花开如锦,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凉爽湿润。入秋层林尽染,流金溢丹。深冬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森林中有红腹锦鸡、林麝、花面狸、中华鲟、水獭、熊、岩羊以及水生动物1000余种,是黄河流域野生动植物的集中栖息地之一。清晨小鸟枝头高歌,午时鹰击长空、滑翔于崇山峻岭。傍晚,林羊、红腹锦鸡漫步林间,悠闲自得。小陇山是森林观光、生态考察、森林探险、休闲度假旅游的佳境。

秦岭细鳞鲑是小陇山的一个生命奇迹。250万年前,一群来自北半球寒带海洋的鲑科鱼类溯河而上,沿着父辈的足迹进入淡水区产卵孵化。突然发生的冰雪融化、水落石出和莽莽山岭阻断了这些鲑科鱼类的归程。伴随而来的是气候渐暖,生境突变,绝大多数的鲑鱼死亡在远离海洋的河流溪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次出海洄游,竟是与大海永诀。一个海洋鱼类遭遇生境突变后,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力,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便是秦岭细鳞鲑。支离破碎的秦岭幽谷深山里,冰冷的溪水成了它们的新家,它们就这样一代代繁衍生息。

桃花沟森林公园为丝绸之路的东大门,人文景观有观音山、贵妃墓、桃花山庄等。观音山现有7座庙宇,14尊塑像,清秀俊美,栩栩如生。28处壁画线条优美流畅,构图完整,似在叙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站立主峰,脚下宽不过10米,长10余米,南为绝壁,俯视而眼不至其底,上有苍松翠柏,巧夺天工;北为险峰,峭壁如刀削;西边亦有二处相连的山头,大小仅数平方米,上有地母天王庙,峰险景秀,保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人文建筑均依山就势,掩隐在林海之中,与山水融于一体,浑然天成。

在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苍翠,松栎混交林林相整齐优美,片状红桦林点缀如茵。近两年来,景区科技人员每天测定、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经测定,景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为2000个~3700个/cm3,最高峰值浓度达4179个/cm3。景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一般在16微克左右/cm3,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一般在60微克左右/cm3。小陇山是良好的森林疗养地。

桃花沟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桃花沟度假村有小木屋5栋,红屋白墙掩隐与绿色林海之中,客房、餐厅、会议室、多功能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兼有,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是旅游休闲、餐饮娱乐、商务洽谈、科普探险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