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19:30:30

安卓培训总结

安卓培训总结篇1

1.1加大具有工科背景人才引进力度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其它农林院校,工程经验缺乏.为此,近年来,按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校大力引进具有工程背景且第一学历为全国重点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充实和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保障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1.2增强现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工科专业教师必须通过“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课题)考核,获得“双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工科专业教师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不定期组织选派专业教师都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已有多名教师先后被环境类相关企业聘为研究员,既加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扩宽了教师科学研究视野;鼓励教师参与环境类的各项职业技能鉴定(高级污水处理工、水环境监测工等),参加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等资格证考试,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1.3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

通过和环境类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卓越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为学生上课、做报告,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行这种“双导师”制度,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提供了平台,又极大的丰富了专业师资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卓越计划”的原则和特点是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为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构建高校与行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行业企业、比较分析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邀请行业企业资源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接地气.其次,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通过实行双导师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到企业后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最后,通过和行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由行业和企业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择优推荐就业.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监督、末端把关,确保“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建立“卓越班”学生的准入、退出及奖励机制

学校制订了《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遴选办法》,以把好“卓越班”的入口关.遴选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开学初(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和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按照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确定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名单,严格控制“卓越班”的规模在20-30人,追求培养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建立了“卓越班”调整机制,每学年结束对“卓越班”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表现等进行考核,将综合排名靠后的10%的学生淘汰进入普通班学习,同时在普通班中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择不高于淘汰人数的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学校为“卓越班”学生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奖励机制,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各类奖助学金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向“卓越班”学生倾斜.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就业、优先推荐参加海外游学等活动.

4修改制订完整的“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

安卓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安卓培训总结篇3

韩明生县长说,学校基础建设和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卓尼县正是抓住了这两个核心,使全县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以崭新的面貌向着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

记者在采访中亲眼目睹了卓尼县学校的新面貌,现代化的建筑、空阔的校园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丝毫不比城市学校差,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浓厚的教育氛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教师才能带出好学生

卓尼县教育局局长杜育贤告诉记者,通过灾后重建、校安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全县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换代。如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免了,又享受到营养早餐和寄宿生补助。另外,全县27所幼儿园及附设班的1133名幼儿享受到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营养改善计划,3108名高中学生享受到每生每年1000元的高中免费教育补助。

“学生有了学上,吃得好,住得好,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得好。就是说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杜育贤说。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成为制约卓尼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卓尼县柳林中学是一所新办的普通高中,学校成立之初,师资问题犹为突出。校长张建炳告诉记者,县上非常重视,从省内外师范类院校引进本科毕业生130多人,2012年又为学校新招录12名紧缺学科专业教师,引进5名“农硕生”,教师队伍的壮大和高新人才的补充让学校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柳林中学的例子只是卓尼县师资队伍建设的缩影。据了解,近三年来,卓尼县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特岗等引进教师436名,从本科院校招录高中紧缺学科教师135名,大大缓解了全县教师紧缺的现象,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外引”的同时,卓尼县更加注重“内培”,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盘活教师队伍资源。

卓尼一中现为全县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学生2289名,教职工212人,由于2010年与柳林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一批教师被抽调到柳林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先让在校的教师提升,再吸引优秀教师任教。”

卓尼一中校长王烈介绍说,2012年学校先后派出64名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与教学观摩活动,115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远程网络培训,共计投入培训资金12.8万多元。通过学习交流,汲取外地学校及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全县参加国家、省、州级校长培训的达到146人次,参加国家、省、州级教师培训的1764人次,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4002人次,而全县的教职工总数只有1727人,培训面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外出培训,学校层面的实践培训也在进行当中。如,从2010年春季开始,卓尼一中通过“一帮一”、“传帮带”和“五课”教学活动,即骨干教师观摩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新教师汇报课、基本功比武课、专题研讨课,全面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校长王烈表示,这种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的实践培训效果明显,成效显著,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研究新教法、探讨新理念成了自觉行动。

而柳林中学也经常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能力考查课等活动,通过评课、议课,总结成功的新教法、新学法,让公开课成为常态课。

与此同时,为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卓尼县区域内的教研交流也让人眼前一亮。2013年7月,由卓尼一中学主办,纳浪、洮砚等五所九年制学校参加的卓尼县初级中学学校管理暨教育教学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例。在教学研讨会上,各学校的书记、校长、骨干教师参加,观摩高效课堂教学,参观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学校管理经验。这一活动加大了县域内初级中学间的交流,实现校际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升全县普通类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快乐校园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是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风貌的展现,在卓尼县柳林小学,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校提出“内容育人化”、“设计艺术化”、“班级特色化”、“墙壁活力化”的文化创意目标,全面打造班级文化、楼梯文化、墙面文化、景点文化、标志性文化、环境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育人氛围,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另外,学校以“我们尽心,家长安心,孩子开心;我们诚意,家长满意,孩子受益”为主题,开展了“共同参与,快乐体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让家长走进了课堂,亲身经历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真切感受孩子的课堂表现,同时加强了家长对学校各方面的了解,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理解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为家校共育搭建起了交流的平台。

而在卓尼一中,学校在开展常规活动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活动管理,学校里“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学校副校长王锋介绍说,学校制定了《一日活动安排》《一周活动安排》,使活动管理步入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早上学生到校、升旗、国旗下讲话、课前经典诗文诵读、两操一歌、课外活动,各项活动环环紧扣,而且都有跟班教师时时、事事、处处组织。

补好短板才能协调发展

如同其他地方一样学前教育也是卓尼教育的短板。近年来,卓尼县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兴建幼儿园,招聘优秀专业教师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卓尼县幼儿园就是新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走进幼儿园,记者看到,新楼格外醒目,园内环境整洁,教学楼内活动室、休息室、漱洗室,功能多样的大型玩具一应俱全。陈玉秀园长告诉记者,目前在园幼儿达到836名,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幼儿园。

安卓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全程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3-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制约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其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优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高素质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选择与学术型培养目标错位发展的道路,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富层次、强适应”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完成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具有体系化和全程性特征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涵盖校企联动、职业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环节相融合的、丰富多样化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进行探讨。 

二、构建以全程式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路线图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1],借鉴国内外计算机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以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1.5+1.5+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5年时间在学校基本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1.5年时间在学校以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完成工程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基本的工程意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班(以下简称“卓越班”)教学计划的特点体现在“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资质证书、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相融合,即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概括为“全程实践驱动”模式),实现以学科竞赛和实践项目结合为主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如图1所展示的全程实践体系的培养路线,主要措施如后文所述。 

1.能力进阶式的校企分阶段联合培养。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点保障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以“专业能力进阶”培养方式[2]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和目标要求的分级,结合相对比较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将“卓越计划”能力进阶的系列化探究式教学项目设计成三个层次: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和企业项目。基础项目针对大二学生,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基本构成,体会项目实施的具体流程;综合项目针对大三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一般设计为基础项目的继续深入和水平提升,在完成项目基本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主要要求学生实现较高的技术指标,达到实际工程现场能够应用的目标;企业项目针对大四学生,主要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项目,最好是能够实现企业的技术革新或者技术改造,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创造相应的效益,这是真正的项目体验。 

2.实践教学与国家行业工程师标准接轨。结合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据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通过调研归纳总结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立职业认证教育实践教育环节,按照行业工程师的知识体系修订相应的实验计划和方案,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与行业资格标准的对应[3]。同时,参照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工程师标准,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工程师资格申请认证,了解相关工程师技术资格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有针对性地、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和应用技能。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中级资格以上的标准。 

在校企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按照工程师职业角色需求动态组织“模块化”课程群模式,组织软件设计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课程群,突出知识主干,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并注重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演练项目过程要贴近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在实际演练过程中强调“落地”,努力做到从学校到企业实训的平滑过渡。 

3.为每个“卓越工程师”建立工程教育导师组。为每个“卓越班”的学生确定“工程教育导师组”,导师组由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一线工程师的不同层次人员组成,导师组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5~8学期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能力培训和科研计划等),共同完成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项目研发、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核心,与企业合作建设若干个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在校内实训考核通过者将输送到企业充当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真实项目实习。 

4.构建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继续倡导和支持软件兴趣小组、计算机与网络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指导下,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模型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些竞赛类别或者是多安排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而是根据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技能,整体设计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将各种竞赛分为多个层次,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的综合竞赛。主要包括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等基础知识竞赛,以活跃思维、激发对学科专业和工程设计的兴趣为目的。面向本科二、三年级组织开展软件技能竞赛、网站设计竞赛等,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本科三、四年级组织开展以实际工程为导向的学科综合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等软技能,注重作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学科竞赛在较大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 

三、效果 

自2013年1月起,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培养试点工作,从大三开始按照定制的教学计划学习,同时聘请了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工程项目提供实践机会。 

专业以部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在企业建设了大学生实训实验室,以接纳学生实习;同时,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习基地合作建设,企业与学校开展了更深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合作,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更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已成为竞赛获奖、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成果的主力:参加2013—2015年工信部“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三年获得全国总决赛奖项20余项,近3年获得软件著作权近20余项。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卓越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67%;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软件能力认证也取得较好成绩,多数同学超出全国平均分数线。学生反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切实认识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技术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结语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对参加工程的全程性都持正面的积极支持态度。我们将继续以全程互动为指导思想,及时总结“卓越班”的培养经验,改进“卓越班”实践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落实和推进工程教育中心的建设,完善中心的运营机制和方案,探讨如何从比较纯粹的实践基地向产学研基地提升,发挥学校的师生资源优势,实现依托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校企共赢。同时,探索“卓越计划”经费的自我造血机制,通过落实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方式,吸引企业投入经费到“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安卓培训总结篇5

以钻井工程实训课程为例,课程以石油工程的专业学习和石油工程课程设计为结合点,将相关课程中各种理论知识与钻井现场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钻井工程现场得到实践操作及设计的训练。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钻井工程现场实践及实际的钻井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2.根据钻井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根据客观规律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良好的现代工程意识,训练其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等卓越工程师基本素养的认识。4.通过井队实训环节的训练,学生能针对钻井工艺过程、设备及所面临的约束环境提出创新设想,为不断提高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打好基础。5.在钻井工程实训环节,每组学生是一个小集体,其与现场工作员工又构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四周时间内,可以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6.钻井工程作业危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其危害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通过现场工程实训,可以训练其处理危机与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与方法。7.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掌握填写钻井工程班报表,换绳套,卡绳卡,钻具、套管的检查、摆放、丈量和保养,填写钻具记录本、套管记录本,钻具接头的识别和匹配,井口工具及操作,穿大绳,井口消防工具的管理和使用,冲鼠洞、井口操作、二层台操作,注水泥,下套管,完井等操作,以及常用钻井设计软件操作等技能。

二、校企合作强化石油文化、铁人文化的传承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合作单位都在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有着深厚的石油历史文化底蕴,有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馆等多个文化、科技场馆。有铁人王进喜领导过的“钢铁1205”、“尖刀1202”钻井队,“英勇善战的修井铁军”修井107队,试油试采公司女子射孔四队等一些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金牌队伍。这些队伍都有自己的队史展示室,是大庆精神、铁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优秀基地。把参观学习场馆和金牌队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三、校企双师制度对导师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一是通过建立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机制,使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方面,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装备技术环境中,在企业实际经验丰富和工程能力强的工程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他们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四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了解学科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丰富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视野。

四、结论

安卓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DOI]10.13939/ki.zgsc.2015.13.09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近年来,产业界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呼声渐高。无论是实现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还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需要国家培育出数量足够、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而我国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其本质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大量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是高等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也与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有关,导致我国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十分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我校自动化专业已有30余年的办学经验,该专业办学中充分发挥毗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并与其联合办学的优势,突出化工自动化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依据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总结前期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工程经历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能够使自动化专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合理的生存空间,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1合理定位

培养人才的合理定位是专业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我校自动化专业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和石油石化为主,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在现场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运行、安装、维护、技术改造等工作。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成为卓越工程师的优秀后备人才。在所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突出学科基础课的作用,对专业课程和专业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特色,3年内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第4年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到相关的企业去,选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的内容,由校内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共同完成选题、开题、实验(设计)等工作。

2科学合理设置整合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本着面向基层的、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化工自动化方向专业特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同类专业设置平台课。在整合教学内容过程中,力争保证专业骨干课程的系统与完整,基础课与专业课有良好的搭接平台,专业课之间内容良好衔接。对自动化专业的每一门必修课课程设置的依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要求等进行充分的讨论,确定各部分组成与要求、各理论课平台结构与组成、理论课与实践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实施教学等。在课程数量上、内容增减、学时安排、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讲授顺序上都做了相应比较合理的调整。对一些基础课讲授内容和学时进行调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对于专业课,力争使学生学精学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精化专业、强化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

3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企业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金工实习,各专业课实验,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过程控制仿真实训、PLC及变频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实训等;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以实验、设计实践、工程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四大模块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新的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在保留了必要的基本实验的条件下,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设立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验者、参与者。在创新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科技制作实践的能力,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采用请企业指导教师来学校讲课及带学生进厂的形式进行工程实践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将企业熟悉的生产工艺及流程、自动化装备水平、控制技术等内容向学生进行专项介绍。企业专业实习主要以联合企业结合产学研创新实践体系推行学生在企业培训基地与生产基地现场交替实习方式和到车间定师傅、定岗位的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利用石化公司机电仪石化实践基地的DCS系统,对实际装置控制系统进行DCS组态、组态后参与实际装置的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采用实践认知、技术实训、生产实践、工程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渐进的方式,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并在实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执行、运作等,获得了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解决企业科技和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此阶段学生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或技术难题攻关,要求毕业设计在结论和展望中应提出改进自动控制系统的新思路或新方案,使学生提早进入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工程师人才奠定基础。

4结论

教学体系合理构建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是在培养人才目标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的安排细化到具体的安排,主要反映到开设的科目、配备的学时,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验课、实训课的划分和安排。对于自动化专业而言,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与专业技能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工程产业上许多新兴技术诸如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机器人等被广泛应用在自动控制领域,由于它的投资较大,系统复杂,这就导致各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往往落后于生产实际。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卓越工程师,所构建的新教学体系目标遵循以下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控制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需要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而“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教学建设原则,实现整体优化,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建立符合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构建实施过程中,设定各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是重要的环节,在总的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各类课程比重的设定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为了深化该类课程教学效果势必希望增加所占比重,同时必然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全局发展。为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效果,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模式,采取动态的安排方案加以实现。课程安排方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基础课程奠定基本知识,通过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最后通过专业课程加以深化。为了遵循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课程的安排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第一学年是打下基本知识基础和培养基本技能的时期;第二学年提前安插专业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具体明白自己的专业是做什么的,具体的方向有哪些,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第三学年的主要方向则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侧重点在实际的操作,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出优秀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让他们参入具体的项目中来;第四学年,教学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放在毕业设计上,学生在上学期基本上完成了所必须修完的学分,时间反而相对比较充裕。利用这段时间可以结合学生就业的兴趣方向,将前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更进一步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安卓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国防生;卓越计划;认识;实践

作者简介:赵东方(1959-),男,河南新乡人,中国人民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副教授;赵韩强(1975-),男,河南南乐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陕西?西安?71012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33-01

一、国防生培养现状分析

1998年7月21日,总政治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启动了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的试点工作。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我军生长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机制正式确立。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117所,国防生主要采用“4+1”培养模式,即国防生要经过地方大学4年的本科教育和军队院校1年的任职培训。地方大学4年的本科教育基本上是在高校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军政教育训练内容,即国防生在完成与高校同期普通学生相同的专业学习任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军政教育训练。现行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现行的国防生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国防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不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军政素质距部队的要求尚有差距;国防生培养周期长、适应部队生活的时间也比较长等。

二、军地联合,探索国防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一些高校中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卓越计划”采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同时也是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高校之一。学校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拓展“卓越计划”实施领域,顺应国家科技强军战略的需要,于2011年3月与空军某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努力探索以“卓越计划”为切入点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举措在全军国防生教育培养中尚属首例。

1.国防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国防生“卓越计划”采取“3+1”军地联合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最后1年在部队进行联合培养。学生在部队学习共分三个阶段:集中军政训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

2.国防生联合培养阶段的实施过程

学校现有2008级国防生120余名,分别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5个专业学习。学校从2008级国防生中择优选拔30名培养对象组成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班。经教育、培训,国防生于2011年7月24日到空军某试训基地进行为期10个月的联合教育培养。

第一阶段,集中军政训练阶段。从7月26日到8月31日止,组织国防生全面参与连队日常工作生活,与战士实行“五同”,熟悉基层管理,战备训练,感受军营文化,促进国防生尽快融入部队,全面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结合国防生的专业,将其分到三个区(中心),并要求在各区(中心)范围内综合衡量选择一个任务饱满、正规化建设靠前的基层连队(以警卫分队为主),组织开展集中军政训练,并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全区(中心)范围内选拔2~3名学历层次较高、军政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线带兵骨干,担任国防生军政训练专职教员;承训单位将培养对象集中编为1个班,在组织参加本单位日常军政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内容和课时,对培养对象的军政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部队地处戈壁滩,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训练强度大,要求标准高,军营一日生活条令化,对培养对象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在部队首长、教官和带训班长的热情关怀下,同学们克服困难挺过了难关,渐渐适应了部队,融入了军营。

第二阶段,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阶段。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止,各区(中心)按国防生所学专业把学生分到相应团站、队室,为每名国防生指定一名理论功底扎实、军事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带教老师,同学们完全融入这个团队成为一名“编外定编”人员,参与其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工作、专业学习和生活。在此期间学校和部队共同选派教员,开展专业理论课程与军事工程实践教学。学校选派专家教授到部队集中讲授四门与部队结合紧密的专业课,并与部队干部进行学术交流,建立科研平台;部队开设三门军事工程实践课,结合现有任务和武器装备,参与技术保障、装备故障分析、试训结果研判等实践工作,提高同学们对装备的理解和操作维护能力。在此期间,同学们充分利用了部队提供的实践条件,完成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和练习,不仅要兼顾日常的基层生活,还要完成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其中不仅有理论上的知识还有工程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实践检验理论,理论引导实践。

第三阶段,岗位见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从2012年2月到5月止,部队为每名培养对象指定一名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岗位见习进行全程指导,带教导师会同校方导师根据培养对象所学专业和见习内容,为他们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完成毕业设计。按专业分别让培养对象担任卫星通信、雷达、遥测、网络维护、计算机仿真、模拟器操作等专业技师,按岗位职责要求组织见习,安排参加战前演练、模拟训练,逐步深度参与到具体工作实践,由跟班见习到顶岗代班,有的还参与了各类系统的研究设计,在完成任务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担任通信员、班长、专业技师、排长、中队长等职务,进行全方位培养,充分利用机会锻炼磨砺自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在目标引领、需求驱动、兴趣激励下自觉奋斗,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3.实践效果

(1)强化了国防生的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尽快适应部队、融入集体。透过带教老师对部属、战士和培养对象自身的言行,培养真诚对待官兵的感情,掌握与官兵打成一片的方法,真切感受战友坦诚相待、同志真心关爱、官兵荣辱与共的真挚情谊,感悟部队是个值得以身相托的大家庭,增强思想精神归属感。使培养对象认清空军国防工程事业发展前景广阔、任务繁重,从事空军国防工程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培养对象在与军地领导座谈、定期思想汇报中情真意切地讲,带教老师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以站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自己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带教老师追求卓越、把每项工作做到完美的严谨作风和敬业精神,使自己逐渐养成了耐心、细心、专心做事的习惯;带教老师无条件服从、高标准要求、不计得失的言行,教自己读懂了军人的职责和荣誉,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以军人的标准端正思想行为,为毕业后到艰苦环境中迎接挑战做好心理准备。

(2)培养了国防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融入到国防工程事业。通过参与技术保障、装备故障分析、试训结果研判等实践工作,使其看到从事空军国防工程实践的良好技术设施条件,自觉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融入国防工程事业。通过对培养对象阶段性学习化实践成效的讲评,引导他们认清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空型建设工程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自觉带着使命意识学习,崇高人生追求学习。

(3)培养了国防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了军政素质。目前30名培养对象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与学校同级其他国防生相比显现出了明显优势,培养对象自己感觉,现在思想心理成熟了、做事沉稳了、处理事情更为合情合理了,军地领导、带教老师和广大官兵普遍反映,他们身上有“兵味”了,“思想感情”开始融入部队了,一致认为他们毕业后不是技术工人、不是技师,而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工程师。

参考文献:

安卓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企业实习 问卷调查 动员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0-02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引导高校走出一条培养工程领域创新人才之路,国家制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将其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一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1-3]。

在教育部的政策支持下,南京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卓越班”教学改革,采用3+1模式,即3年理论教学+1年企业工程实践(含校内综合工程实践环节),并与行业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有企业资深专家参加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4,5]。

为了认识和掌握卓越班学生企业实习情况,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受教育能力,该校对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自动化、电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工程、工业中心的卓越班企业实习情况进行了一次综合问卷调查。为了更好地完成此项问卷调查工作,先后完成数据收集、数据输入、即数据的基本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工作以及相应的整理总结,以期找出实习工作安排及大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指导和帮助改进卓越班的企业实习质量。

1 问卷分析

1.1 调查对象

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自动化、电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工程、工业中心的卓越班企业实习共7个班学生。

1.2 调查方法

采取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法。设计列有学生在企业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阶段,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下发314张问卷,全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

1.3 调查结果

(1)学生对实习前动员工作的满意度。

有77%实习生认为:自己清楚了解企业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有71%的实习生对教师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满意。

实习过程是否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68%以上的实习生认为:学校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这一举措,能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适应社会打基础。

(2)学生对实习计划内容、组织安排的满意度。

有65%的实习生认为:二周企业认识实习计划内容、组织安排比较或非常满意。

有56%的实习生认为:认识实习期间的实习时间安排紧凑适当。

有63%的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的技术水平、生产管理、环境设备能够较好或很好地满足实习任务与要求。

(3)学生对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态度评价有80%的实习生认为:认识实习带队教师工作态度较好或很好。

实习后有75%的实习生认为:企业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强,能理论联系实践,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有70%的实习生认为:企业指导教师在专业实习中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4)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总体评价。

有67%的实习生认为:通过认识实习清楚地了解了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

有61%的实习生认为:对专业实习的实践效果感觉满意。

(5)学生对卓越班企业实习这种培养方式的认可度。

有70%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实习活动这种安排较好或很好。

2 总体评价

对实习生实习后的问卷调查显示,通过在企业一线“零距离”的实习后,广大学生拓宽了专业视野,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践、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也得到单位的认可。

通过企业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同学在实结中这样写到:我本人对学校的实习安排非常满意,在该次实习期间收获很大,书本上的知识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知识方面的,更有社会经验方面的。

3 存在问题

问卷调查最后请学生对企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采取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总结这些意见与建议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中的跟踪观察,发现实习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主动性差,对企业师傅过于依赖,认为企业师傅的指导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管自己。

(2)轻视企业安排的工作,认为是简单操作,学不到东西;实习中嫌脏怕累,不听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挑肥捡瘦;认为自己被企业当成廉价劳动力,要求实习补助。

(3)没有时间观念,不遵守企业纪律。

(4)认为实习耽误了考研找工作,无心实习,处理问题简单、无序。

(5)缺乏自制能力,个别学生网瘾泛滥,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由于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数占绝对多数,往往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理解人、照顾人、人际交往能力差,平时缺乏磨炼,学习上习惯于依赖老师,生活上习惯于依赖父母,动手能力及独立能力较差。入校以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可塑性较强,但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从学校到实习岗位,大学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适应及学习环境的适应。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企业积极改善实习工作计划,共同探讨加强对实习生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4 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学校在企业实习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加强管理与监控,具体措施如下。

4.1 学校积极与实习企业定期沟通,认真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计划与任务

学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指派专门教师与企业保持经常性沟通,共同制定具体明确的实习计划与任务,及时跟进监督学生实习情况,确保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东西可学。为保证企业师傅的指导质量,企业应将指导时间纳入师傅的工作量考核中,学校应给予其合适报酬。学校应协调好学生实习、考研与找工作的时间安排,使学生安心实习。

4.2 加强学生实习前教育,使其有充分思想准备

(1)实习动员教育。

实习前,学校应根据内容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动员讲座,教育的内容包括:①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工作纪律规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实习应有的态度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适应单位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的必要环节;②介绍企业的情况、产品特色与应用邻域,以及生产流程、该次实习内容与安排,让学生在去企业之前对企业各方面要求有所准备,加快学生融入企业生产过程的步伐,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③学习实习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特别是用电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安全事故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班级讨论。

实习前,各班要组织有关实习目标和安全的主题班会,讨论题目如“争当实习操作能手”“实习,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安全事故带给我的警示”等。讨论时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学生之间的广泛讨论,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安全意识,尽快进入实习角色。

(3)经验交流。

安排上一届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应届实习班级做报告,介绍实习中的挫折和成功事迹,由此总结出宝贵的经验,这些生动案例给学生以直观的教育,让他们作好心理准备。

4.3 加强实习前专业技能训练

实习前学生虽然也经历过实验、课程设计和项目训练等实践环节,但真要去单位实习,这方面的实践能力还是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针对所去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比如数控机床培训、PLC实习等,促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4.4 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与人打交道时不善于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实习前要提醒学生企业不同于学校,师傅不同于老师,学会正确地处理与企业师傅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是融入社会的重要一课,即便在实习中受到批评,也要虚心接受,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尊重企业的实习安排,任劳任怨,以出色表现为学校争光。

5 结语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产业合作,建设专用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因此针对卓越班的校外实习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该文对卓越班企业实习情况进行了一次综合问卷调查,评估实习效果,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提高卓越班校外实践环节的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胡岳华,范晓慧,欧阳辰星,等.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4-25.

[3] 邓文娟,高兴军,邓子龙.卓越人才培养环境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7):119-120.

安卓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 卓越辅导员 主体性 成长过程 培育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日益加强,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辅导员学科专业多样化,工作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感到前途迷茫,缺乏归属感,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权利受到质疑。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烦琐,难度加大,多重角色冲突,工作严重事务化和边缘化。另外,当前辅导员参与培训次数少或人员少,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和方式老化。本文以江西省属校院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基点,从卓越辅导员的成长过程这一视角研究培训机制,力求找到提升辅导员素质的新途径。

要探求卓越的辅导员成长过程,必须厘清其定义、素质内涵,再将过程分为阶段,根据阶段特点提出培育机制。

一、关于卓越的定义

《辞海》对卓越的解释是:“非常优秀,超过一般。”[1]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如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班级组织管理、党团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性质,我们定义卓越的辅导员为:“高度的道德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目标明确,精通并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教育管理,超水平培育了高素质学生。”因目前对以辅导员和学生带班获奖等为优秀指标,许多隐性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没有量化或难于量化,故将卓越作为两个概念:一个是现实的卓越,如被评为省或本校十佳、年度人物,另一个是未来若干年应达到的高水平素质目标。

二、关于辅导素质内涵研究

本文选取8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具体见表1。

表1 关于辅导员的素质内容的观点

从以上八种观点,可归纳出辅导员素质的共同部分,大致分为思想、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要点现将辅导员素质内容列为表2。

表2 卓越辅导员的素质内容要点

探求卓越辅导员主体性成长过程,从理念、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及总体特点,调查研究发现,卓越辅导员主体性成长过程因工作内容广泛,要熟悉业务,都有一个适应期,往往带一届学生后对工作各方面都熟练,进入成熟期,由于不满足现状,发挥特长优势,在某方面力求新的突破,进入专家期,后又由专精而博通各项工作,思考理论前沿问题和突破实践的常规,进入卓越期。因此,卓越辅导员成长过程包括适应期、成熟期、专家期、卓越期(职业期应包括衰退期,本文不纳入成长期),现将卓越辅导员成长期各阶段特征列入表3。

表3 辅导员成长期的主要特征

三、卓越辅导员成长期特点分析与健全辅导员培育机制

(一)适应期。多数卓越辅导员与其他辅导员一样,适应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模糊,对辅导员总体工作认识不清,都是以自己以以往经历处理事务。有的卓越辅导员经历过挫败感、迷失感和心理焦虑等,工作压力大。面对问题他们有的是自己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或错误的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与辅导员工作不相关的学科背景往经历过更多的挫折。适应期最重要的是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安排新老辅导员结对子,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老辅导员带新辅导员的动力,让新辅导员在短期后掌握工作技能,少走弯路。建立入职后培训机制,通过报告、讲座、交流、案例分析、突发事件处理,为他们提供工作智慧。建立工作规范机制,学工部门应将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规范制度让新辅导员了然于胸,并定期监督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建立减轻辅导员心理压力机制,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使心理事件防患于未然。在工作中多予启发和宽容,帮助总结经验,减少工作压力,减轻工作负担,使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二)成熟期。多数卓越辅导员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对辅导员工作有大体的掌握,但与一般辅导员不同,他们注意对工作的细化,通过总结以往的或媒体上的工作案例,将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危机处理、心理疏导工作做细做实。成熟期主要特征是归纳总结和得心应手,需要健全指导和监督机制,要求精心设计工作计划、内容、方式、过程,对效果评估都要精细化,对工作要深入反思,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成熟期辅导员思想易松懈,要通过实例加强辅导员事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等职业信念和专业精神教育。建立健全与专业学位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提供他们交流的网络平台,促进互相检查和信息反馈,促进思考和发展。

(三)专家期。辅导员进入专家期,在职业定位较明确,努力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知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将某类工作做得更细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探索出新的工作思想,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对该领域超额完成任务,如有的卓越辅导员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工作富有成效,有的发表若干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学术论文。本阶段需要建立分方向的培训机制,将不同兴趣性格的辅导员分成不同的类别,培养具有个性的心理咨询师、学习生活指导名师、就业创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师、事务管理员。培训形式应多元化,如专题培训、进修、挂职锻炼。通过培训和互相交流,进一步深化每位辅导员的优势项目。通过对某一工作内容回顾、诊断、监控、调适,将模糊、疑难和纷乱转为清晰、明确和连条理,逐步发现和掌握规律。

(四)卓越期。卓越期的辅导员在精神上有较崇高的境界,有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精通某一领域同时,深入研究其他领域,站在辅导员工作最前线,了解理论最前沿,具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和创新能力,并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独特处理事务,能掌控情绪,意志坚定。本阶段应建立更高层次的培育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他们外出参观考察辅导员专门研修基地的机会,看到山外有山,提升思想境界。建立培训数据库,由他们自设培训计划和内容,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带新辅导员。成立权威的专业组织如辅导员协会或专业委员会,举办会议,开展研究,出版会刊,尝试制订职业规范,颁布职业标准,定期交流经验,总结规律。组建辅导员学术团队、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等领军人物,建立自己的专业话语、专业工作方式,提高专业水平。

当然,卓越辅导员除了培育机制外,还要吸引更多的辅导员向上攀登,更需要配套的相关机制,如选拔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这些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辞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231.

[2]王燕芳.浅谈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素质要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

[3]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4]靳玉军.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陆兴鹉.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6]王东,王振宇,尚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7]张跃辉.浅谈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素养[J].改革与开放,2009(4).

[8]江来登,周勇.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的素质构建――基于IAK素质结构模型的考察[J].当代教育论坛,2009(9)

[9]聂辉.高校辅导员素质模型构建与测试编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10]陈勇.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10).

安卓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 模式 机制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学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与特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ZDW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14-04

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问题的提出

美国工程院院士Charles M.Vest在其著作《新时期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中对工程教育领域近年来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出了以下14项重大挑战,分别为:低碳运营、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的广泛应用、高效药物产品研发、卫生信息统计更新、因特网网络安全应用、城市科学发展规格、虚拟现实构造、个性化学习推广等方面。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工程领域内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新能源开发、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随着我国工程领域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丰富性日趋突出,出现的问题也更具挑战性。这要求高校工程类毕业生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非凡的冒险精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工程类课程、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工科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脱节,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较弱,后续创新能力不足。概括起来,导致我国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工程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实践教学与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之间产生了外在的矛盾②。其次,从工程类教师队伍角度来看,很多一线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课程讲授过于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欠缺。最后,在工程毕业生的实习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实习经历不足已成为阻碍工程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门槛,这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与岗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而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来看,当前工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弥补。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必由之路。③

企业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工程创新环境,为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美国工程学家海伍德教授所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和实训环境的支持,除此之外,其他无法替代。”④由此可知,真实的工程操作实践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卓越计划”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和高校本身也不断加大了对高校工程实践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工科大学生的实践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这些与企业能够提供的功能完备性、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在工程运作中所面对的是生产技术研发与创新、市场运营管理、部门间工作协作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工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中来,融入企业真实的条件和环境当中。

二、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的几种模式剖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点在于校企合作,而工程型人才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将“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校企之间进行很好的落实。⑤众所周知,单单依靠企业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很难独立完成“卓越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那些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大型工程类生产企业亦是如此,这也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为了发挥校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各自作用和优势,需要积极探索二者合作的多样化模式。对此,本文构建出以下几种联合模式以供参考借鉴。

1.“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CDIO工程模式最初由美国工程学家艾沃德・克劳雷(Edward Crawley)在2000年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 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步骤 。⑥在此,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思想是以工程技术改革为基准,将工程教育置身于企业生产的生命周期系统环境中,以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在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教育知识的补给,争取将工程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思维、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中的风尚引领者和革新者,因此,就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CDIO理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对行业发展信息和趋势前沿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领域内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并结合一线调研和抽样分析,提取最为基本、核心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行分解,在层层递进的前提下设立各层次培养的目标。建立CDIO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工程行业良好的企业文化、精尖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真实工程实践平台为依托,整合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以构建“卓越工程师”培育的优质实操平台为契机,切实将工程毕业生创新实践素养和能力塑造纳入高校工程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应用―反馈改进”五位一体的CDIO校企合作模式,使工程类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非凡的设计能力、高超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

2.“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按照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卓越工程师”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其次,“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安排企业指导教师、制订企业实践方案等。⑦第三,“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间签署双向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工程型人才培养中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企业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全过程,维护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校企“订单式”合作培育模式,作为企业输送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合作模式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第一,“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敞开怀抱,并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二,从学校角度来看,该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实践环境。企业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工程生产设备,能够为学生传授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能,不仅能够节省高校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第三,从企业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还能够节省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训成本,有效实现人岗匹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第四,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角度来看,“订单式”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更为明确,进而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企业生产学习中,积极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流程,进而缩小就业适应过渡期,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由高校与企业两者基于某个教学模块所开展的一系列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在遵循整体规划、目标导向以及循序渐进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进行分解,分为各种教学模块,以此保证每一模块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要求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教学模块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排列,严格按照由浅及深的排列顺序在校企合作中进行模块化教学。

总体来看,“模块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得“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能够在不同企业中开展,如此一来,能够带来很高的外部效应。一方面,“模块式”校企合作能够减轻高校寻求“大而全”企业以及优秀的企业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能够集中校内资源发展自身。⑧另一方面,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还表现在高校可以根据某一模块的教学要求,选择与软硬件条件均最为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而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各个模块都能够在与之相符条件下的企业中实施完成。根据以上分析,“模块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那些大型企业较少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院校来说,是一个较为实际且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4.“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以价值和利润为导向。⑨“产学研一体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将高校的三大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研发工作,特别是那些国际大型企业,无不把科学研发创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这也为校企产学研一体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科研自身而言,如美国著名科学家安东尼・斯特勒(Antony Stella)和艾・格纳曼(A.Gnanam)所言,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方法的选择、科研计划的制订、科研过程的监控以及科研成果的开发等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骤⑩,这些对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而言,正是其优势所在。对此,“产学研一体式”校企合作模式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该模式主要由“高校理论教学―企业实训―校企共同研究―企业生产”四段式合作链条构成,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5.“顶岗实习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式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社会上的各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岗位,企业在其中扮演学生实践支持者的角色,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工程型人才建设。在校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培训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实践环境当中,在此期间,能够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学习生产实践技能。学生也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顶岗实习式”校企合作,要求学生在高校老师和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从事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内容,完成同等的生产任务,承担一样的工作责任11,这样企业也不会因实习生的参与而增加劳动成本,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但由于学生还未真正走入社会,还没摆脱学生的状态,参加顶岗实习能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首先,学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可以清楚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技能,对员工有什么样的能力要求,这也就使学生在不断适应工作环境要求的同时,逐步具备合格的员工素质,以便以后能较快地投入工作中。其次,学生从事和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没有区别,都是根据岗位职责去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最后,由于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对正式员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这能够培养责任意识和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勇气,还有利于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校企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各种内外条件予以保障。因此,要保障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动力机制入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做支撑,这就需要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资金保障机制,以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顺利、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和企业必须统筹各种有利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机制。第一,加大政府教育部门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是非营利性活动,经费只有靠政府财政划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亦是如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社会稀缺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校应该从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固定经费,以保证该项工作的正常开销。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金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费、学生实习补贴、教师培训费等各方面。高校对国家、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须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保障高校各项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第二,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最终都要走出校门,为各企业工作,为社会服务。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标准,高校可与用人企业协商或签订相关合同,由企业加大对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费支持。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应该投入一定的培养经费。在实习期间,除支付给学生必要的实习补贴外,学校也可向企业代收一部分学生实习工资,用于支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附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应该拓宽卓越工程师培养社会融资渠道。高校可以争取社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费资助,以保证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如争取社会慈善组织对贫困学生的学费支持、校友名人的资助、企业对实验室设备的捐赠等。

2.着力打造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支撑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12目前,我国高校工科类教师大部分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薄弱的问题,这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有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在职但不能满足实训要求的教师,应加强实践操作培训,通过与相关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考察锻炼,以增加实践经验;对新招教师必须有一些硬性规定,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必须要有在企业从事一定工作年限实践的要求,如在四年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周期内,担任五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必须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另外,可聘用企业高管或者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高校的客座教师,以解决高校工科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中,应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和信息交流,高度合作。

3.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组织支持机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的有效运行,实现“卓越工作师”的培养目标,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校企联动组织支持机制。该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中主要起沟通与连接作用,对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指导与沟通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具体来说,该组织支持机制主要以校企委员会为主体,下辖两个分委会,分别为校企人才培养办公室(简称培养办),另一个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且专业建设委员会又分为若干不同专业的第二分委会,其组织架构如图所示,以下将对该组织架构的各自职责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组织结构中的最重要部门,是其常设机构。其成员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方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制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业务指导与宏观调控;协调校企之间的日常教学、生产与技术研发等工作;明确校企双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落实;建立健全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主要涵盖日常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与实践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13;负责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与政府、社会之间联系和沟通;对校企合作进行全过程指导与监督,解决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人才培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组织,其主要职责表现在校企合作中日常事务的处理以及校企内外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包括校企合作协议的拟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校企对接、培养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中的制度建设。此外,针对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培养办要定期向校企合作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保证校企合作的信息通畅。

第三,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人才培养办公室一样,专业建设委员会同样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辖的二级单位,主要由高校工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著名学者以及合作企业的工程类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培养计划的落实等各项工作。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工科不同专业类别,专业委员会又分为众多三级组织,如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各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格与标准、校企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实践课程开发等实体性工作。总之,由校企合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委员会等组成的三级组织,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的建设,也为实现校企全程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4.创设“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要明确双方在教育成果上的收益和责任,这也是保障校企合作有序稳定进行的举措。在工程教育成果的共享方面,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一直是校企合作中的受益者。同时,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平台,理应享受教育成果和收益。因此,有必要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成果共享机制14,如在校企合作开始前,应达成以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三方协议,赋予企业优先聘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外,在校企合作共享机制构建的同时,还要明确双方的风险分担。校企之间应签订责任协议,企业要充分保证学生在实践或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减少或避免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Vest M C.Context and Challenge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7):235.

②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

③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2.

④John Heywood.Engineeri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05:134.

⑤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9.

⑥Edward Crawley,Johan Malmqvist,Soren Ostlund,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IDIO Approach [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10:246.

⑦苑俊英,陈海山,杨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2(S2):239.

⑧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5.

⑨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3.

⑩Antony Stella,A.Gnanam.Assuring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Concerns[M].New Delhi:Allied Publishers(P) Limited,2002:189.

11Arun S.Patil,Peter J.Gray.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A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7:158.

1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