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15: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1】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2】 这次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周来的种种活动历程,有着许许多多的事情令我回味。

这一周来,我阅读欣赏了大量的诗歌:中国古诗有《诗经》的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等等。现代诗有俄国诗人叶塞宁的《白桦》、艾青的《太阳的话》、儿童诗《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等。

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们就用诗歌表达情感了。比如:一个人老了,可用青丝变白发来形容。在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山穷水尽疑无路是最好的修饰。现在我很喜欢背诵古诗。

我还学会了写诗。我尝试着写了一首儿童诗,诗的名字叫《致小狗》。这首诗是我模仿课文上的《致老鼠》来进行改写的。首先,我把小狗们的外貌特征都描绘了出来: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而透彻。一副好好的心肠,忠实而善良。接下来。我写了希望和小狗们交朋友的想法。假如有一天我能精通它们的语言,要教会他们讲究卫生、见面要有礼貌。还会教会他们其它动物的语言,让他们成为好朋友。最后我做了个总结:我喜欢你们,小狗。我写的这首小诗虽然很幼稚,还是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是讲评并在家长会上展出。

我们还举行了一个是个诗歌汇报的活动,我们几个小同学上台向大家朗读了一首诗,李白的将进酒。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展示了一首诗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处处有诗歌。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3】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2

——轻叩诗歌的大门

一、活动主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二、活动目的:通过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来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三、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8日——12月12日

四、活动组织:

组长:林嘉媚

组员;王语嫣、刘雨晴、张荻

五、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第一周:

1.搜集诗歌。

(全组同学)

2.归类整理诗歌。

(林嘉媚、刘雨晴)

3.欣赏诗歌。

(全组同学)

4.记录当地流传的名歌、童谣. (全组同学)

5.在小组内朗读诗歌。

(全组同学)

第二周:

1.自己动手写写诗。

(全组同学)

2.朗诵搜集到的诗歌或自己写的诗歌。 (张荻、王语嫣)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本小诗集。 (全组同学)

4.举办一场诗歌知识竞赛。

(全班)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语音教学;小学综合性学习;缺失

一、从教材方面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综合性学习中的缺失(以人教版为例)

(一)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很清晰明了的看出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占了绝大部分,综合性学习涉及比例最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明确提出的只有四个,而且是从集中在五、六年级,在这两年里平均每学期才涉及一个综合性学习。在三年级到四年级这两年间虽有涉及综合性学习,都只是在口语交际中稍微有一点提到,也没有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在一年级、二年级完全没有涉及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得比例最少,而且在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中,语音教学的比率几乎为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大门》两个综合性学习的名称,很可能是跟语音有关的。其实《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展开无穷的想象力来感受和学习汉字的奇妙之处,努力学国文字,并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优秀汉字做出最大的努力。可是在这个综合性学习中把《遨游汉字王国》作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部分来学习,在这两个中《有趣的汉字》是让学生找到能体现汉字奇特的资料。《我爱你,汉字》是让学生加深对汉字历史的掌握和增进学习汉字的热情。而《轻叩诗歌大门》主要是让学生收集诗歌、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写诗歌。对语音教学似乎一概而过,并没有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

(二)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活动建议

在我们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提示大多都是使学生的语文内涵、主动调研、团结奋进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以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和《轻叩诗歌大门》为例,《遨游汉字王国》中《有趣的汉字》的教学建议主要是让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二是搜索和自创字谜,举行你说我猜的字谜活动,品味汉字的趣味。三是搜集一些成语、歇后语、通假字或者诗句来体现汉字谐音的特征,并且与同学或小组探讨。《我爱你,汉字》的教学提示是了解汉字的由来、搜集易写错汉字、易读错汉字或者因读错或写错汉字而带来的不好影响的案例。《轻叩诗歌大门》教学提示里主要是摘抄诗歌,也可以是通过学习工具找一些有关诗歌的其他资料,尽量收集更多不同类别的诗歌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给诗歌分类,品味诗歌,理清大意,体会感情。从教学建议来看,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似乎都提到了语音教学,比如《遨游汉字王国》中通过猜字谜,有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和笑话体会汉字谐音的特点这两个点有涉及到语音教学和《轻叩诗歌大门》欣赏诗歌中的大声朗读诗歌有涉及语音教学。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例中是否真的运用了这些建议,运用了这些建议之后是否又真的涉及到了我们的语音教学。

二、从课例方面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综合性学习中的缺失

例如:《有趣的谐音》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从上面的教学过程来看,主要是利用一些谐音的歇后语和对联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是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分任务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有谐音的汉字就结束了,教学过程单一化,老师看似遵循了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们自由或小组探究学习,实际上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给出具体实际的指导或者练习,比如教学过程中提到的“分男、女读、齐读”这本应该是分角色朗读,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质是一种分任务朗读,侧重点更在于“综合”二字,而忽视了我们的语音教学。其实在这一个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语音教学,上面节选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是让学生在歇后语和对联中发现谐音的地方,而我们的语音教学恰好就是在课堂中发现语音的美感,如果我们这样做就更能让学生品味到语音美,比如:歇后语中的“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再在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着”和“缝”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在“门缝”这里重读,这样就比让学生随意的去感受更加贴切,更能体会汉字的神奇,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一份乐趣,提高课堂效率。总的来讲,无论是从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占得比例来看,还是从教材中的教学建议到最后的教学实践,都低估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教学提示中有一小部分有提到语音教学,但在真正的实践中,教师也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提示,还是把综合性学习中的语音教学放在了最不显眼的位置。小学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小学语音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并不是只有英语才需要重视语音方面的教学,要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先掌握语音,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又强调通过综合性学习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因此更加强调在小学综合性学习中要重视语音教学。小学综合性学习中的语音教学部分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提示,把教学提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综合性学习不仅仅只是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更应该多方方面的给孩子知识,这也是增加孩子自信心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立秋.浅谈幼专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J].林区教学,2010(06).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4

本班现有学生28人,其中男15人,女13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集体主义观念在逐步加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王丽娜、邵佳乐等。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比如:王晓亮、陈林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陈毛旦想学好知识,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步不了;王凡学习很积极,可是今天会了明天又忘了;还有邵齐、王子敬等他们都是求上进的孩子,但是他们成绩不如人意。最令人头疼的是:邵玲、张昭作业经常不完成,张超伟经常迟到、拒交作业,上课习惯糟糕等等。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 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室、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四、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七、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2 9/6——9/10 3 草虫的村落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 一;回顾拓展一 6

3 9/13——9/17 单元检测与讲评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5 9/25——9/30 单元测试讲评;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7

6 10/1----10/7 国庆节

7 10/8—10/15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单元测试 与讲评 13 只有一个地球 99 10/25—10/29 回顾拓展 单元检测与讲评;17 少年闰土 19* 一面 7

11 11/8—11/12 单元检测与讲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

12 11/15—11/19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14 11/29—12/3 口语交际习作(2-3)回顾拓展七;单元检测七;27* 蒙娜丽莎之约 716 12/13—12/17 口语交际习作八;单元检测八 718 12/27—12/31 选读课文 7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5

一、基础知识(共35分)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3分)A.禁锢(gù) 教诲(huǐ)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B.胡髭(zì) 黝黑(yǒu) 一绺绺(lǚ ) 颔首(hàn)C.解剖(pōu) 祈祷(qǐ) 诱惑(yòu) 模样(mú)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 脊背(jǐ)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绯红 油光可鉴 宽恕 翻来复去B、幽默 粗制滥造 酒肆 不可名状C、侏儒 诚慌诚恐 愚钝 黯然失色D、器宇 冥思遐想 迁徙 深恶痛疾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校院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在今年的作文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B .他盛气凌人地扬起手往桌子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痛斥造假的狡辩。C.试卷的命制要讲究适切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长吁短叹也不行。D.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毛毛糙糙,这么多题他拖泥带水地半小时就做完了。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用手指轻轻触动你的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____________,白云在你的左右____________,和风在你的羽毛间___________,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______________。A. 眩晕 呢喃 微笑 漂浮B. 呢喃 眩晕 漂浮 微笑C. 漂浮 微笑 眩晕 呢喃D. 微笑 漂浮 呢喃 眩晕5、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是俄国的高尔基,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B.《再塑生命》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沙利文老师帮助海伦认识了水、自然、爱等事物。C.《马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作家韩愈,文章借千里马不能被发现和重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愤懑。D.《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一位严师、慈母,母亲以她的“言传”、“身教”使“我”在走上社会后获得一定的成功。6、默写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①海内存知己, 。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赤壁》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⑤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 ⑦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在参加“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以下任务(10分)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在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1)班级要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野外踏青活动,想请语文宋老师一同参加,如果要你去请,你该怎么说?请写下来吧。(3分) (2)古人写过不少歌咏春天的诗句,请你从学过的和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两句来(2分) , 。(3)从你的记忆宝库寻觅两个关于春天的成语,与大家分享。(2分) (4)你还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这一节气一句谚语。(3分)节气: 含义: 谚语:

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8.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究竟:____________________(2)轻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选文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10.“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是我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说明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请举例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短文(15分) 空山鸟语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3.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6分) 14.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写出作者感到“悒郁”和“怅然”的原因。(3分) 15.你怎样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梦境”? (3分) 16.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试联系全文说明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文言文阅读(35分)(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 解释下列词语。(8分)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 执经叩问 叩: 俟其欣悦 俟: 右备容臭 臭:1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1)、 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翻译下列句子。(8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6分) 21、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7分)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4分)2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分)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6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会读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分辨文章的详略。会读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记一件事能围绕中心写具体。能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能抓住特点写景物,能运用过渡句。会写板报稿。能围绕中心说一段话。能向全班同学说一则新闻,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类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培养勇敢诚实、勤奋好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本班中还有五、六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

三、全册教材简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四、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9、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7

青有时就是一道晦涩的梦遗题,荷尔蒙与内分泌暗中相遇,骚动年华的雷暴叩响少年的温床,性幻想加剧释放成性虚无的抒发器。在年华高亢的岁月,一列梦遗的列车呼啸驶来,无法制动,来不及刹车,轰然撞向虚无影像的缥缈怀抱。

在弗洛伊德诸多的性心理分析中,把遗精看成一场,一个梦遗少年的性器官在无边中,飘然掠过他梦中女孩隐约的外生殖器,突然之间,少年就在遗精带来的潮湿感中醒来,脑海中还残存着四周围绕的树木风景,一位白衣少女在他的虚汗中已渐行渐远……

所以弗洛伊德高妙地推断――遗精梦的特殊性质不但使我们直接观察到一些被认为是典型,但无论如何却受到激烈议论的性象征,并且使我们相信一些看来是纯洁无邪的梦中情况不过是性景象的前奏曲罢了。这纯洁无邪的遗精梦的前奏曲,就像山口百惠总结女人性开悟时说的那样――少年时代的一切罪过都含有美丽的诗。

然后进入法国超现实主义大师保罗・艾吕雅的纯粹性力量诗歌,诗歌直指性梦底蕴――在她这眼帘的乌云下/她的头在我的手中入梦/我们身在何方/这样难解难分/活跃的生活/男欢女悦/我的头在她的梦中打滚。

保罗・艾吕雅的诗章号称“钻石”,在他的诗中,清澈的性就像透明的保鲜膜,就像一位隐士击中了风尘,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中邂逅,就像一道闪电直扑动情的命门;也就像,我们在“的百慕大”经常说出的致命话语一爱人,你拿住了我的死穴!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8

论文摘要: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这个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祖上的殊勋伟业,他是极其看中并深以为荣的。社会传统和家庭背景必然会让他心中的儒家“出仕”思想占据上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雄心壮志。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但只担任过祭酒、参军之类小官,所以他的壮志无法实现,而且不得不在官场中苟合、周旋。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1]244,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陶渊明则不然。“‘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2]244。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望云惭归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看出年轻的陶渊明并不为儒家思想所拘锁,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中滋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更是直接道出了他本性中对自然的渴求。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

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3]136。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苦,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4]245。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

“贤人失志,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政治位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得不到施展,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则在心灵的矛盾中占据了上风。道家哲学思想本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5]132。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他才能以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写出耳闻目睹的田园生活。归隐田园后,陶渊明饱尝耕作的劳苦和辛酸,“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八),“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陶渊明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晚年他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但生活中的充实与乐趣,给诗人在精神上很大的寄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他接近农人,参加劳动,与农人在情感上和谐地交流。总之,陶渊明归隐后的种种体味,是从他勤劳的“躬耕”生活中得来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正是这种“不忧贫”的意志让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园的怀抱。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

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人间词话》)。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目”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其诗歌成就最大的要数其田园诗。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沉入“自然”,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耕劳作,第一次成为诗歌题材被写入诗中,田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审美对象。清言玄诗的两晋诗歌,其作者是清一色的都市里的上中层文人,田园是无法进入其创作视野。在两晋以前的诗坛上,田园乡居生活偶尔在诗歌中出现,那也是作为背景和辅描写出现的,并非诗歌题材。所以陶渊明在有意无意中拓宽了诗歌的创作之路,引发后世的田园山水诗领域,他也成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不仅开辟了田园诗领域,而且其田园诗别具一格且造诣极深。这样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还与他的人生取舍与信仰有关。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显出消极退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所以大家看到了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陶渊明“复真”、“还淳”的意念和恬静平淡的心境与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十分投契。

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除了这些能传达信仰的词语外,意象也是信仰的见证。他诗歌中出现的鸟、酒、菊、松、山、园、柳意象就是最好的明证。“陶渊明对自然的渴求,是对形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求”[6]288。下面以鸟来做说明: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十五),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其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鸟展翅能飞,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向往的地方,陶渊明心中的“鸟”是逍遥与自由的。但这种逍遥与自由的生灵也有被束缚的时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羁鸟受困牢笼,失去了飞翔的快乐,陶渊明的仕宦之路犹如羁鸟的可怜状态,所以陶渊明急切地要解放被束缚的心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二),南山之下,他与归巢的鸟儿有了神会。“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吾庐”即精神家园。倦鸟知归巢,“吾亦爱吾庐”,表现出陶渊明对“出世”后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仕宦生活带来的煎熬也在这种自由逍遥的生活中烟消云散,陶渊明借鸟表明远离世俗,游心于天地自然的心迹。陶渊明就是一只在田园上空自由飞翔的鸟。

陶渊明把正始以来批判现实的精神导向了一种“返于自然”的理想主义,他以归隐来寻求人生自然化的道路,为否定现实后找到一条出路,他把道家的自然主义当作现实和构造理想世界的原则。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成功地渗透了他“自然”、“真淳”的人品,以及任从自然、以得天真的道家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2][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音乐艺术;器乐;音乐史;古琴;弹琴;鼓琴;音乐沿革;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古琴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居于 “琴棋书画”中的首位,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远非其他乐器可比。琴历史悠久,又有稳定的形制结构,通常都有七根弦,故今人称之为“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换成今天的用语,演奏古琴的动作可称为“弹”――即“弹琴”,但是在先秦,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前,古人却将古琴的演奏方法称为“鼓”――即“鼓琴”。“鼓琴”何以演变为“弹琴”,“鼓”与“弹”究竟只是表面的用辞不同,还是在演奏技艺上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从“鼓”到“弹”,是否有一演奏方式上的历史性变化?本文拟以训诂的方法,重新找到合理的诠释与答案。倘有不妥,则请读者不吝赐教。

有关琴的记载,最早的文献见于《尚书》,《尚书・益稷》: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①

早在虞、舜的时代,古琴作为一种重要乐器,已与、玉磬、搏拊等乐器同台合奏,作为庄重肃穆的大乐,进入宗庙仪典。值得注意的是,、玉磬、搏拊均是打击乐器,古琴与它们配合时,采用什么方式演奏,才能相得益彰,和谐动听呢?《尚书正义》解释:“其‘球’与‘搏拊琴瑟’,皆当弹击,故使‘鸣’冠于‘球’上,使下共蒙之也。郑玄以‘戛击鸣’球三者,皆总下乐,栎击此四器也。”也就是说,演奏琴、瑟的动作与演奏“球”、“搏拊”的动作是相似的,都是用“栎击”的方式使其发声。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也有类似的阐发:“黄氏曰:《明堂位》曰: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是登歌则击磬、戛击鸣球、搏拊琴瑟,皆击也。玉磬、琴瑟皆有击拊之名。”②元代许谦在《读四书丛说》中也说:“《书》言‘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盖咏时击磬拊琴瑟也。” ③由此可见,在《尚书》时代,演奏古琴动作并非今天的“弹”,而是“拊”或“击”。《玉篇・手部》:“拊,拍也。”拊的本意是轻拍,与之相应的是“击”。《尚书・舜典》:“予击石拊石。”蔡沈注即云“重击曰击,轻击曰拊”,“拊”与“击”二字,都可以作“敲击”解。而“予击石拊石”中的“石”,即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为八音之一。《正字通・石部》:“石,八音之一”。“石”又称“磬”,《尚书・舜典》孔传:“石,磬也”。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便出土了与文献记载一致的石磬,形状颇似耕田的铧犁,上端有孔,可悬挂敲击。可见“拊”的本意为“敲击”,“拊”与打击乐器“石”“磬”连用,正显示了演奏乐器时的姿态动作。这里要讨论的是,“拊”作为演奏的动作,表示技巧方法,说明在夏商两代,无论演奏石磬或演奏琴瑟一类乐器,它们的动作都是敲击,区别只是敲击与发音的轻与重不同而已。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古琴形制尚未确定时,可能并不是弹拨乐器,而是击弦乐器。也就是说,演奏古琴不是用手指拨弄琴弦,而是执物敲击琴弦。这一看法是否正确呢?从“鼓琴”一词的具体用法中,我们可以获得进一步的佐证。

先看《诗经》的记载。《诗经》中凡与“琴”联用的动词,都一概以“鼓”字来搭配:

一、《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二、《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三、《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四、《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以上四例,凡谈到琴瑟,都冠以表示动作的“鼓”字。 “鼓”是形声字,《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支象其手击之也。”鼓作为动词,表示用手“击打”、“敲拍”的动作,发出的声音象征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在《诗经》的中,琴瑟甚至还能与鼓相互配合,彼此和鸣,击奏出悦耳的音乐,以飨天地万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我士女。”《毛诗・正义》曰:“言设乐者,总琴瑟击鼓。鼓言击,明琴瑟亦击可知。”因此,琴与鼓的奏法大致相同,都是用“击”的方式敲打发音,将“鼓琴”解作“敲击琴”,当是有坚强的文献依据的。

除了“琴”与“瑟”外,“鼓”之后所接乐器名,据《诗经》所载,尚有“钟”“簧”等乐器,具体例证如下:

一、《鼓钟》:“鼓钟将将,淮谁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喈喈,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不僭。”

二、《白华》:“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三、《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

四、《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钟是夏商时代常见的打击乐器,祭祀或宴享时均要演奏,多用青铜铸造,体大中空,以槌叩击发声。与“鼓琴”一样,“鼓钟”即“叩击钟器”。簧与笙、埙、篪同样都是吹奏乐器,但在《诗经》中,吹奏乐器所用的动词均为“吹”,如:“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唯独“簧”以“鼓”的方式吹奏。原因则是无论笙、箫、埙、篪,都能直接以嘴唇接触乐器,通过气流发出乐音。但在吹奏簧时,嘴唇却不能直接触碰乐器,而是将气吹入吹口,气流形成一股力量,如同敲击一般鼓动簧片发声,诚如《庄子》所说:“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东汉刘熙《释名》也曰:“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由此可见,以气流振动簧,犹如“鼓”的敲击动作,气流通过管口,鼓顿有度,簧片则闪颤成声。

《易经》也有类似的例证:

《周易・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④

缶是古代瓦制打击乐器。《说文・缶部》:“缶,秦人鼓之以节。”《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孔颖达疏:“此云击缶,则缶是乐器。”缶是秦国乐器名,既可“鼓”,也可“击”,“鼓”与“击”意同,都可训为“叩击”。

与前面提到的“鼓琴”相似,《易经》《诗经》提供的大量例证,都足以说明“鼓”字的用法与“击”类似,主要是表示与乐器演奏有关的叩击或敲拍的动作。战国之前的文献,凡出现作为动词用法的“鼓”字,同时又与古代乐器联用,无论后面跟的名词是“钟”“簧”或“缶”,毫无疑问都是打击发声的乐器。“鼓琴”是否也一样呢?《诗经》表示琴的演奏技艺的动词均极为稳定,除“鼓”字外,并未见与其他动词搭配。由此可以推知,“鼓琴”的“琴”,与“钟”“缶”一样,尽管演奏时的动作仍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但方法上则一概都是“敲击”。琴虽然是弦乐器,但在战国中期以前,乃以“叩击”发音,与我们今天的“弹拨”技艺截然不同。

除《诗经》一书外,其他同时或稍后的的文献资料,凡谈及琴瑟演奏动作时,所使用的动词均为“鼓”,我们也可将其来作为佐证:

一、《孟子・尽心章句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

三、《庄子・齐物论第二》:“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四、《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五、《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六、《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七、《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也若此乎?”

八、《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九、《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

十、《列子・天瑞第一》:“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十一、《列子・汤问第五》:“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

十二、《列子・汤问第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以上例证充分说明,延至战国中期,古琴的演奏方式仍不是弹拨,而是叩击。王国维先生曾指出考据必须“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⑤。如果说文献的例证还不能完全说明我们的观点,那么曾侯乙墓十弦琴的出土,便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充分的实物证据。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其中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十弦琴,约流传于战国时期或为更早。在《中国乐器》一书中,关于此琴有如下之说明:

十弦琴:木制,用独木斫成,长67cm,音箱狭长形,长41.2cm,从音箱末端到尾部,是一块实木,长25.8cm。琴头宽18.1cm,尾宽6.8cm,岳山长16.2cm,宽1.6cm,高1.8cm,有十个弦孔弦距约1.4cm,有效弦长62.7cm轸用木制成,仅存四枚,且已残损。焦尾花瓣形,龙龈较狭小。琴面上刻有双边线的四方形浅槽,琴面不平直,略成波纹状。无徽,一足。琴背面在近头部地方有个长圆形的槽,此外,有一块与音箱大小相同的活底板,厚2.1cm,上面挖有一个与琴面相对应的长方形槽。它与琴面合在一起而构成音箱。岳山上有弦痕,轸池中也有琴轸磨损的痕迹,说明此琴曾使用过。⑥

这里不妨比较一下汉代定型以后的古琴。汉代的七弦琴,宽度一般均为六寸,恒谭《新论・琴道》:“昔神农氏继宓羲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三尺六寸有六分,象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广六分,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⑦蔡邕《琴操》也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⑧今天的七弦古琴,其宽度与汉魏时期大致相同,约在2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汉代琴的宽度,安放弦七根,正好适合手指自由拨动琴弦。但与之相较,曾侯乙墓的琴,宽度仅有18 .1厘米,且岳山很低,在如此狭窄的琴面上,琴弦数量多至十根,弦与弦之间的距离又如此狭小,要用手指在琴面弦间触弦弹奏,必然会限制演奏的灵活自如。大家知道,古琴右手的指法极为丰富,最基本的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八种动作,通过四指变化配合弹奏,弦与弦之间的距离自然不能过于狭窄,否则便无法做到指法的灵活自如,即使能在狭窄的弦间勉强奏出音声,也必然会屡屡碰弦,从而影响到乐曲的表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一书也认为:“从其琴体过于狭长、岳山很低、琴距狭窄、难于用手指触弦弹奏来看,较接近于文献所载的击弦乐器筑。《说文》云:‘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又据宋・陈《乐书》载:‘品声按柱,左手振之,右手以竹尺击之。”⑨可见在战国之前,确实存在击弦发声的弦乐器,无论琴抑或筑,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演奏――即“执物打击”但由于敲击的轻重不同,所使用的动词而也就有所不同,击筑用动词“击”,而鼓琴则用动词“鼓”。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琴,不可能是用手弹奏的文人乐器,只能是借助木棍或其他工具叩击成声的贵族乐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至迟到战国中期之前,古琴的演奏方式是与汉魏以来的文人演奏方式不同,前者是“鼓琴”,即以叩击或敲打的方式演奏;后者则是“弹琴”,是直接用手指弹拨琴弦。

古琴的技艺方法是何时开始演变的呢?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考证和解读,笔者认为可能在战国后期,与官学失守,私学兴起,士大夫阶层开始涌出,文人雅士以古琴抒发内心情志,乐教不再属于贵族仪式的专利品有关。正如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所说:“‘士’的地位处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十分剧烈的时代,恰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士的阶层不但娴熟礼乐,而且也掌握了一切有关礼乐的古代典籍。……从文化史与思想史的观点说,‘士’阶层从封建身分中解放出来而正式成为文化传统的承担者,便是在这一转变中完成的。孔子以‘士’的身分而整理礼、乐、诗、书等经典并传授给他的弟子,尤其是具体的说明了王官之学流散天下的历史过程。”⑩春秋战国之前,礼乐是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士人不能将知识技能据为私有,也不能各抒己见对礼乐知识加以发挥,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期,王官之学即在此崩坏的情势下散失到士阶层的手中,此时传统文化秩序也遭到了解体,六艺之学不再由王公贵族垄断,而博文而知礼乐的“士”知识阶层的兴起,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承担者。此时古琴的形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在演奏方式上也由于士大夫阶层逐渐居于文化的主导地位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最终发生改变。春秋以上“学在官府”,古琴的社会功能并不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而是宗庙祭祀,古琴作为宫廷行礼时的重要乐器,举凡祭天神、祀地享宗庙,莫不备焉,此时古琴并不是独奏乐器,而是和编钟编磬、钟鼓管箫等乐器同台演奏,与这些乐器合奏时,音量则不能过低,否则就失去了演奏的意义。因此采用“鼓”的演奏方式较之“弹”的演奏方式,音量要大,更适合奏于庙堂之上。但是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士阶层的出现,古琴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转变,古琴从宗庙仪式的合奏中分离出来,作为士大夫个人修身养性,以琴载道的器乐。士大夫弹琴是为自己或三五知音好友,因此不需要很大的音量,弹琴有时甚至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了求道,得意即可忘音,此时“弹”的演奏技艺较之“鼓”的演奏技艺更为适合。在战国后期文献“弹琴”一词的出现,便反映了这一微细的文化变迁情况。但在当时“弹琴”也与“鼓琴”一词混用,反映了两种演奏方式仍在并行,最后的结果则是前者取代了后者。为省篇幅,仅举以下三例,说明问题:

一、 《荀子・劝学第一》:“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荀子・富国篇第十》“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

二、 《礼记・檀弓上第三》:“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礼记・檀弓上第三》:“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礼记・檀弓上第三》:“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而不和,弹之而不成声。……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成声。”

《礼记・丧服四制第四十九》:“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

三、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

“弹琴”一词,文献中已随处可寻,足以显示战国后期,古琴的演奏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并开始在士阶层中流行。“鼓”已变成了“弹”,古琴与弹琴开始分立,但“鼓”仍为一部分贵族群体沿用。贵族对古琴音乐的垄断权既然已经遭到解构,并开始在文人雅士中普及,因此,它的艺术内涵和社会功能,都不能不有所转换和改变,表现力也显得越来越多样。琴家对古琴制作的改良,大体上是与官学散在民间,即士阶层逐渐掌握了音乐演奏权的历史性进程一致的。随着古琴形制的演变和发展,“鼓琴”之“鼓”便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检读秦汉以后的文献便不难发现,除了征引前代典籍,仍偶尔沿用“鼓琴”一词外,更常见的语汇则是“弹琴”。汉魏时期,古琴无论形制或演奏形式,甚至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技巧,都已大体定型。“弹琴”也就取代“鼓琴”一辞,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特殊文化好尚,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琴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称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象征。从“鼓琴”到“弹琴”的嬗变,必定还有其他社会人文的潜在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究分析,倘有可能,当另撰文说明之。(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虞书・益稷》,《十三经注疏・尚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②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许谦《读四书丛说》,《四部丛刊》本。

④ 《易・离》,《十三经注疏・周易》卷第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页。

⑤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⑥ 赵《中国乐器》,淑馨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⑦ [汉]恒谭《新论・琴道第十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3页。

⑧ [汉]蔡邕《琴操》,《乐府诗集》第三册,卷五十七《琴曲歌辞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1页。

⑨ 余甲方《插图本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⑩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6-90页。

Evolvement of Ch'in's Feat From "Play" to "Strike":Ch'in Is Not the Stringed Instrument befor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ZHANG Ting-ting

(Institute of Art, Nanjing Institute of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

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0

一、《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字的读音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选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并在课文后的导读和练习题中被反复提及,可见这四句诗的重要性。在注释中,“雨”字被注解为:yù,动词,下雨。笔者认为,这里“雨”字当动词讲是不妥的。

确实,在古汉语中,“雨”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被活用为动词,比如:“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楚辞・山鬼》)“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但是,这是名词作动词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雨”字在任何情况都可以解释为“下雨”,我们得根据上下文和诗意来具体分析。“昔我往矣”这四句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而不衰,即在于它的结构对仗工整。根据对仗句的规律,句中相对应的词语词性应该是一致的,那么,“雨雪”和“杨柳”是对仗的。“杨柳”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杨”、“柳”组合的,自然,“雨雪”也应该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雨”和“雪”组成的,因而,“雨”在此应当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其读音应该读为上声yǔ,而不是去声yù,否则,全句就失去了对仗。

而且“雨雪霏霏”的释义也不应为“大雪纷飞”,而应该是“既下雨,又下雪。”因为“霏霏”一词既可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样子,也可以形容大雨纷繁的样子,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所以,此处“霏霏”一词形容可以同时“雨”和“雪”。而且,“雨加雪”的天气是常有的,况且雨雪纷飞不是更形象地表现出凄凉萧索的景象吗?没有必要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名词,因为上句的“杨柳”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名词。“杨柳”在这里是同义连用。“杨”指的就是“柳” ,我国最早的训诂学词典《尔雅》的《释木》篇中就这样解释“杨”字:“杨,蒲柳。”[1]又如《战国策》原文是:“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2]这个典故被世人概括为成语“百步穿杨”;杜甫曾用杨柳来形容少女的纤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九首》)。很明显,这里的杨柳是柳树,因为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高大挺拔,是不会怜似“弱袅袅”的“十五女儿腰”的。同理,这“杨柳依依”中的杨柳就是专指“柳”而不是现在说的“杨树”。“杨”就是“柳”,同义反复连用。

综上所述,“雨”应读三声,且不是偏义复词,“杨柳”可以解释为“蒲柳”;与此相对应“雨雪”应理解为“雨加雪”。

二、《山鬼》一诗的分段

众所周知,古诗大多是不分段的。对于古诗分段,笔者的意见是,对于长篇古诗,能不分段则尽量不分,如有分段的必要,则要参考两个标准,一看诗意,二看韵脚。《诗经》重章叠句,自然成段,比较好分,《楚辞》则没有这个特点,各家分段大有不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第8页)选了屈原名作《九歌》中的《山鬼》一诗,并分作四段。教材上把“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两句分在第三段,“君思我兮然疑作”一句分在第四段,窃以为不妥。

《山鬼》作于两千三百多年前,且诗风朦胧,对于主角山鬼是男是女,此歌为对唱抑或独唱,各家注解大不相同,所以很难从诗意入手。那么只能考察音韵。虽然楚辞音韵与现代汉语语音差别很大,但并非毫无头绪可寻。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再到黄侃,诸位学者都在先秦音韵方面作了许多工作,王力先生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先秦音韵分为三十部,已经成为研究先秦诗文音韵的圭臬。这有助于我们考察《山鬼》一诗的押韵。

纵观全诗,《山鬼》不像《诗经》那样隔句押韵,而基本上是挨句押韵,时有换韵。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阿、萝两字押歌部);又如“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笑、窕两字押宵部)[3]那么,F在的问题是,考察“若”、“柏”、“作”三个字的读音是否相近,如是,则不可分在两段。

“若”现代汉语读作“ruò”,“作”现代汉语读作“zuò”,“柏”字则有三种读音bǎi、bó、bò。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松柏”一词中,“柏”字读作bǎi,bó用在德国城市“柏林”的读音上,而bò则专用在“黄柏”这个词上。然而古音是怎么读的呢?我们来查编于1948年的《上古音韵表稿》,“若、柏、作”三字收入“鱼部”,[4]而编于1980年的《新编上古音韵表》则从“鱼部”分出“铎部”,“若、柏、作”三字都收入其中。[5]在唐人作律诗使用的《平水韵》中“若”、“作”字收在“入声十药”部,“柏”字收在紧挨着的“入声十一陌”部,“药陌”通押,可为旁证。成书于北宋的《广韵》,“柏”字在《广韵》中,只有一个读音即“博陌切”,韵母为ò。 而元代韵书《中原音韵》中,“柏”字作“帮母 皆来韵”,即bǎi。也就说明,bǎi这个读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宋元时期。而我们知道,由于民族融合,宋元时期是汉语音韵变化颇大的时代。

综上所述,“若”、“柏”、“作”三个字在上古汉语中,属于同一韵部。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所录的《山鬼》一诗中,这三句也在同一段落,且注明“押铎部”,[6]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如是。

从诗意上来讲,久等恋人不来的山鬼焦虑不安,用“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接下来产生“君思我兮然疑作”的怀疑也是自然而然的。且这一句与下文“雷填填兮雨冥冥……思公子兮徒离忧。”等四句环境描写也不相连,不应划为一段。

三、《长恨歌》一诗的分段

同样的问题,出在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分段上。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此诗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讲现实,即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传奇之恋,下部分讲幻想,白易居虚构出一个“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结局。教材把上半部分为三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不见玉颜空死处”为第二段,“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第24页)。这种分法,既拆散了韵部,又没有顾及诗意。

唐人写律诗绝句这样的近体诗,都有严格的韵律,宋人刘渊根据唐人的用韵,编成《平水韵》一书,可为参考。《长恨歌》属于长篇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唐人写古体诗,虽不像写律诗绝句那样严格按照《平水韵》来写,但由于近体诗强大的影响力,唐人写起古风来,难免受其影响,既可以参考《平水韵》,也可以邻韵合用,称为“通韵”。[7]查《平水韵》可知,“缓歌慢舞凝丝竹”的“竹”字属于入声一屋部,“尽日君王看不足”的“足”字,和“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曲”字,属于入声二沃部,屋沃通韵。[8]

从诗意上来看,诗人以音乐写战乱,别出心裁:正当李杨二人沉醉在缓歌慢舞之中,一阵紧急的鼙鼓声传来,打破了霓裳羽衣曲美妙的节奏,不落俗套,也显示出乐极生悲的批判主题。

四、《摸鱼儿・雁丘辞》的注释

教材第一单元还选了金代诗词大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辞》,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上片有一句“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教材上注释为:“痴儿女:元好问另有《迈陂塘》(即摸鱼儿)词,其叙曰:‘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痴儿女’似指此。”(第37页)

按教材上所注,这里的“痴儿女”即元好问的另一首《摸鱼儿・问莲根》中的主角,即泰和年间,大名府一双殉情的小儿女,死后化为并蒂莲。两首不同的词,互为解释,真的如此吗?

虽然后世许多人把《雁丘辞》的前两句误传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然而我们都知道该词所歌颂的乃是一对殉情的大雁,怎么会突然扯到一对小儿女呢?这岂不是创作的大忌――跑题吗?况且词前小序中说明,《雁丘辞》写于并州,《问莲根》写于大名府,二者非一时一地之作,决不可能混同。

“就中”是什么意思呢?《辞源》上解释为“其中”,并举李白的诗句“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白居易的诗句“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都是“其中”的意思,可以为例证。“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的意思就是这对大雁经历过相聚的欢乐,承受过离别的苦痛,其中的悲欢离合跟人间痴男怨女是一样的。这样理解,方能体会作者以雁写情的深意。目前,常见的选本也都如是解释,包括较权威的由林从龙、侯孝琼、田培杰注的《遗山诗词注析》。

五、《谏逐客书》的分段

秦代政治家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间论证,煞尾总结,凤头猪肚豹尾,观点鲜明,气势磅礴,可称得上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标准范式。因此,对于该文的分段不可不慎。

教材把本文分为六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段,本段提出总论点:即逐客是错误的。“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为第二段,本段列举大量历史论据,证明客为秦有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为第三段,“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为第四段。(第110页)大概编者认为“夫”字是发语词,要发议论了,应该重起一段。然而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讲的是同一思想,即秦王嬴政对待色乐珠玉的态度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而对待人才是“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即重物轻人,由此警告秦王这不是统一天下的办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讲的是色、珠、玉,“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退弹筝而取《昭》、《虞》”讲的是乐。作者李斯把色、贰⒅椤⒂窠踩了,才问一句“若是者何也?”答案就是秦王对待物和人采取了双重标准,由此得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的结论。这两段万万不可分开。“夫”这个发语词,不过表示要继续发议论罢了。而课后的导读部分,依然把全文分为五段。这就是编者不小心的地方了。其他选本也基本都分作五段。

结语

《大学语文》这门课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训练学生口语表达技巧、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慎之又慎,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有古音韵学、训诂学、诗律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谨以几点浅见,与孙昕光教授商榷。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王力.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董同.上古音韵表稿[M].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

[5]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M].上海:中华书局,1980.

[6]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