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1:56:57

鸦片战争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篇1

【关键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

【正文】

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etViaggi),在这本书中,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Hajji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页。)。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1595年,霍特曼(CornelisdeHoutman)率领第一支荷兰远征东方的船队达印尼万丹,之后,荷兰纷纷组织公司,掀起东方贸易热,单1598年就有5支船队共22艘船到达亚洲(注:J.C.VanLeur,IndonesianTradeandSociety,Hague,pp.144~145.)。1602年,荷兰组织联合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在东方的殖民事业。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多次用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但均被击退。1619年,荷兰人占领印尼雅加达,并将雅加达改名巴达维亚,从此巴达维亚成为荷兰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中心,荷兰对华贸易也主要通过巴达维亚来进行。

尽管荷兰人到达东方的时间比葡萄牙人整整迟了一个世纪,但首先将茶叶输入欧洲的是荷兰。1607年,荷兰从澳门运茶至印尼万丹,然后于1610年带回荷兰(注:G.Schlegel,FirstIntroductionofTeaintoHolland,in“T''''ongPao”,SeriesⅡ,V.I,1900.),从而揭开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序幕。

早期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是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有赖于来往于中国和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贸易。在荷兰占领印尼以前,中国与印尼就有十分密切的贸易关系。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转至巴达维亚。每年中国帆船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土产。17世纪20~30年代,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艘(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1683年清朝解除海禁后,中国帆船到达东南亚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1690~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至巴达维亚(注:C.J.A.J@①ry,PorecelainandDutchChinaTrade,MartinusNijhoff,1982,p.20.)荷兰人除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茶叶外,还通过波斯进口部分中国茶叶(注:D.W.Davies,APrimerofDutchSeventeenthCenturyOverseasTrade,MartinusNijhoff,1961,p.100.)。

茶叶在欧洲最初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如1684年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的价格高达80荷盾(Florijn)(注:KristofGlamann,Dutch—AsiaticTrade:1620~1740,MartinusNijhoff,1981,p.212.),一般人是消费不起。饮茶的荷兰人主要是来往东方的商人、水手及达官贵人。欧洲人对饮茶是否有益争论不休,不少博物学家、医生、教会人士卷入争论,意见尖锐对立。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CormelieusBottrekoe)力排众议,于1649年写了《茶、咖啡和巧克力》的论文,推崇饮茶的好处(注:JosephM.Walsh,Tea,itsHistoryandMystery,HenryT.Co.,1892,p.19.)。关于饮茶的争论,其结果是使人们对茶叶有更深刻的认识。饮茶在1638年传入法国,1645年传入英国,1650年传入德国。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饮茶传至美国(注:威廉·乌克斯上揭书,上册第18、19、28页;F.W.F.Staveacre,TeaandTeaDealing,SinIsacPitman&Sons.Ltd.,1933,p.2.)。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不再放在药店出售,改在杂货店售卖。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将此当作一种高尚的消遣。饮茶习俗的兴起,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奠下基础。

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初,荷兰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1651~1652年度,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注:KristofGlamann,op.cit,p.220.),茶叶成为独立的商品。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除自身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1666年,英国贵族奥索雷(Ossory)和阿林格顿(Arlington)从阿姆斯特丹带一批茶叶到伦敦变卖,获得可观的利润。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注:OsbertLancaster,TheStoryofTea,in“TheGeographicalMagazine”,Vol.VⅡ,No.2,June1938.)。至17世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较大,168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2万磅新鲜上等茶叶(注:G.Schlegel,FirstIntroductionofTeaintoHolland,in“T''''ongPao”,SeriesⅡ,V.I,1900.)。进入18世纪,中荷茶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7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7万磅茶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1719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注:KristofGlamann,op.cit.,pp.220、221.)。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茶价下跌,1698年荷兰每磅武夷茶的售价是7.75盾,至1701年跌至2.32盾。阿姆斯特丹的茶叶交易十分活跃,1714年拍卖的茶叶有36766磅(注:Ibid.,p.273.)。

欧洲饮茶风在18世纪已很盛行。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英国在17世纪末开始大量运载茶叶回国,法国、丹麦也派船到亚洲收购茶叶。奥斯坦(Ostend)商人更是异军突起,以快速的运输、价廉质优的茶叶打入欧洲茶市。1719年,奥斯坦商人在广州定购了1500担茶叶,超过其自身的运载能力,企图垄断广州茶市(注:H.B.Morse,TheChroniclesoftheEastIndiaCompanyTradingtoChina,TheClarendonPress,Oxford,1926,Vol.Ⅰ,p.147.)。奥斯坦商人在欧洲倾销茶叶的结果,使荷兰茶叶在欧洲市场上滞销,阿姆斯特丹甚至出现街头叫卖茶叶的惨象(注:C.J.A.J@①ry,PorecelainandDutchChinaTrade,MartinusNijhoff,1982,p.20)

面对这种竞争局面,荷兰为维护其地位,竟采取肆意压低在巴达维亚向中国商人收购茶叶的价格。1717年3月2日,荷印当局决定将松萝茶价格压为每担40荷盾(rixdollars),珠茶每担60荷盾,一等武夷茶每担80荷盾。虽然中国商人进行抗争,最后迫于无奈有14艘中国商船按荷兰的定价出售茶叶,但发誓不再与荷兰交易(注:KristofGlamann,op.cit.,pp.216~218.)。从1718年~1722年间,没有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葡萄牙人趁机介入,单1718年从澳门到达巴达维亚的葡萄牙船就有23艘(注:C.R.Boxer,FidalgosintheFarEast:1550~1770,Hague,1948,p.211.)。荷兰为维持在欧洲茶市的地位,被迫以比1717年贵75%的价格向葡商收购茶叶,从而导致严重亏损,单1720年荷兰茶叶贸易的亏损额就多达3万荷盾,但也只买到茶叶需求量的一半。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对此忧心如焚,指令荷印当局设法招引中国商船重来贸易,并准备直接派船到广州购茶。1722年,中国商船又运茶到巴达维亚。(注:KristofGlamann,op.cit.,pp.217~218.)

尽管巴达维亚的间接贸易重新恢复,尽管荷兰纠集英、法、普鲁士迫使哈布斯堡朝查理六世解散奥斯坦公司,但对荷兰来说,中国商船罢驶造成的损失记忆犹新,奥斯坦商人对荷兰茶叶贸易的冲击历历在目,在欧洲国家竞相直接从中国买茶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巴达维亚采购缺乏竞争力的陈茶已无法保护荷兰在欧洲茶市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荷印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按照公司董事会的旨意行事,以各种藉口迟迟不派商船到中国买茶,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此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开辟对华直接贸易。

1727年10月2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2艘船直接到中国买茶(注:C.J.A.J@①ry,op.cit.,p.21.)。这样,中荷茶叶贸易便由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改为荷兰——中国的直接贸易形式。阿姆斯特丹商会受命筹划荷中直接贸易的事宜,并为此新造2艘商船。1728年12月初,科斯霍恩号(Coxhorn)离开荷兰向中国疾发,稍后的布朗号(Buuren)却因港口结冰未能启锚(注:C.J.A.J@①ry,op.cit.,p.21.)。科斯霍恩号载着价值30万荷盾的白银于1729年8月到达广州,8月9日便以武夷茶每担24.6银两的价格与广州行商签订第一个买茶合同,茶叶在100天后交货。1730年新年过后,科斯霍恩号启锚回国,7月13日返回德塞尔(Texel),共运回茶叶27万磅,丝绸品570匹以及陶瓷等物,总值27~28万荷盾。货物脱手后,扣除各种费用,净得利润32万5千荷盾(注:KristofGlamann,op.cit.,p.234.)。首航的成功,使公司董事会和荷兰商人深受鼓舞。热兰商会不甘落后,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派船参加对华直接贸易的要求(注:C.J.A.J@①ry,op.cit.,p.21.)。从1731~1735年,荷兰共派出11艘商船至中国,其中属于阿姆斯特丹商会的船只8艘(注:KristofGlamann,op.cit.,p.234.)。

荷兰从对华直接贸易中尝到甜头。茶价在广州与荷兰相差2~3倍,以武夷茶为例,1733年在广州每磅0.73荷盾,而在荷兰每磅卖到1.44荷盾(注:C.J.A.J@①ry,op.cit.,p.81;N.W.Posthumus,InquiryintotheHistoryofPricesinHolland,E.J.Brill,Leiden,1946,Vol.Ⅰ,p.189.),茶叶贸易成为利润丰厚的买卖。1729年,荷兰在广州购买茶叶的总值是242420荷盾,在荷兰售卖后获利355681荷盾,利润率达147%。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利润率高达194%(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3.)。因此,从1729~1735年间,茶叶贸易在荷中直接贸易中始终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但是,荷兰对华直接贸易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荷兰与中国贸易主要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不像巴达维亚拥有中国所需要的胡椒、香料、铅锡等物。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造成荷兰白银大量外流,使公司银库空虚,出现信用危机并损害其垄断地位。其次,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上至大班、船长,下至水手都不同程度参与走私。他们为避开检查,在船未到荷兰前便在其他地方卸下私货,其茶叶走私的规模多达250万磅(注:KristofGlamann,op.cit.,p.239.)。第三,管理贸易的大班等职员谎报采购价格,虚报额达20%(注:C.J.A.J@①ry,op.cit.,p.25.),从中贪污中饱。第四,航运成本高企不下。商船每走一趟的维修费十分惊人,如1731年伊宾罗德(Ypenroode)号的维修费多达22804荷盾(注:Ibid.,p.24.)。公司支付船员的工资也不少,以一只商船四个大班的工资总额而言,一个航程(约一年半)就要付5千多荷盾(注:C.J.A.J@①ry,op.cit.,p.25.)。贪污、走私、费用多使公司利润不断下降。1731年达伊费号(Duijfie)的贸易利润率与科斯霍恩号相比下降了20%(注:C.J.A.J@①ry,op.cit.,p.25.)。

资料来源:C.J.A.J@①ry,PorcelainandDutchChinaTrade,MartinusNijhoff,1982,p.217。

拥有公司股份但又被排斥在对华贸易之外的其他商会对此十分不满。1731年秋,鹿特丹商会强烈抨击阿姆斯特丹商会和热兰商会一手遮天的做法,要求公布贸易收支详细情况(注:Ibid.,p.22.)。公司董事会为改善对华直接贸易的状况,于1732年3月决定采取减少白银输出,尽量推销荷兰产品,裁减大班人数,节省航运开支等措施,并计划在广州设立商馆(注:C.J.A.J@①ry,op.cit.,p.25.)。可是,实践无情毁灭这个计划。最后公司董事会于1734年春决定停止对华直接贸易,由巴达维亚荷印当局每年派2只船至广州,然后一只直接回荷兰,另一只先至巴达维亚再回荷兰(注:Ibid.,pp.26~27.)。

新的贸易形式从1735年起至1756年止,共存在21年。这种形式是过去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的混合物。其目的在于减少白银输出,减轻公司对荷印殖民地的财政补贴,保证公司从对华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为更有效控制贸易活动,公司董事会破例任命大班罗伊兰·布洛克(RoelandBlok)和伊索·达·温德(EyaodeWendt)为公司董事(注:Ibid.,p.28.)。

在这一时期,茶叶走私十分严重。对于这种欲禁不能的走私活动,公司于1742年规定公司职员只要交纳运费就可以从巴达维亚带茶回荷。非法一旦合法化,情况益发不可收拾。单1747年私人带茶回荷的数量就达1837500磅(注:Ibid.,p.28.)。私茶大量涌入,造成荷兰茶价不断下降。1746荷兰武夷茶每磅1.52荷盾,至1750年降为0,97荷盾(注:N,W.Posthumus,op.cit.,p.189.),公司茶叶贸易利润随之减少。更严重的是,来自巴达维亚的茶叶品质低下,售价比欧洲国家从广州进口的茶叶低40%~50%(注:C.J.A.J@①ry,op.cit.,p.34.),这使荷兰在欧洲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扭转这种颓势,公司董事会和荷印当局不得不限制私人带茶并派更多的商船到广州买茶(注:Ibid.,p.209.)。1753年,公司首次派试茶师到广州,以提高购茶质量(注:H.B.Morse,op.cit.,Vol.Ⅰ,p.292.),但这也无济于事。1754年荷兰茶叶贸易利润率跌至7%,到了危机的边缘(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3.)。经过权衡利弊,公司董事会于1755年又作出恢复对华直接贸易的决定。

荷兰东印度公司吸取以往的教训,专门成立负责对华贸易的中国委员会,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出对华贸易对荷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委员会每年秋天开会,根据上一贸易年度的情况决定新的贸易活动。荷兰东印度公司给每艘来华的商船配备约30万荷盾的银币,规定商船先至巴达维亚以便装载锡、铅、香料等土产,至广州贸易完毕后即直航回荷。至于荷印殖民地,公司每年给一笔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荷印当局自行解决(注:C.J.A.J@①ry,op.cit,p.35.)同时严禁巴达维亚私派商船至中国贸易(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为加强控制和监督,公司董事会任命一名董事随船掌管具体贸易活动,并取消以前大班及其助手所享有的私人仓位特权,代之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防止他们走私(注:C.J.A.J@①ry,op.cit,p.35.)。

荷兰对新的对华贸易抱着很高的期望,中国委员会一成员甚至制作一钱袋,上写“1756年恢复阿姆斯特丹对华贸易特志”(注:C.J.A.J@①ry,op.cit,p.37.)的字样,等待财源滚滚而来。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为荷兰提供天赐良机,荷兰趁机大量运载茶叶,大发战争财。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高达196%,达到18世纪荷兰茶叶贸易最高点。荷兰从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在1758年是777409荷盾,到1765年增加至2199097荷盾,增长幅度几达3倍(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3.)。当七年战争即将结束时,荷兰加紧增派商船至广州大购茶叶(注:C.J.A.J@①ry,op.cit,p.37.)。1759~1762年,茶叶贸易占荷兰对华贸易总值从78.9%~89.6%不等(注:Ibid.,pp.218~219.)。

七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华贸易再次活跃起来。荷兰遂调整对华贸易的政策。1766年规定每年到中国的商船数为:阿姆斯特丹2只,热兰1只,北方或南方地区1只。1774年为弥补公司力量的不足,允许小商会加入对华贸易活动,但每4年只轮1次(注:C.J.A.J@①ry,op.cit,p.37.)。从1756~1762年,荷兰年均进口茶叶16441担,1763~1769年年均28546担,1770~1777年年均34818担(注:LouisDermigny,LaChinaetL''''Occident:LeCommeroeàCantonauXVⅢ[e]siècle1719~1833,S.E.V.P.E.N.1964,TomeⅡ,p.539.),1778~1780年年均35497担(注:H.B.Morseop.cit,Vol.Ⅱ,pp.35、40、50.)。

荷兰所进口的茶叶大部分流入英国。由于英国对茶叶科以重税,造成茶价比其他国家高。以武夷茶为例,1756~1762年,伦敦的茶价比阿姆斯特丹高43.91%,1763~1769年高30.11%(注:LouisDermigny,op.cit.,TomeⅡ,p.639.)。因而英国成了荷兰走私茶叶的对象,而热兰更是走私茶叶的重镇。但是,荷兰不肯出好价购买质优的茶叶,所售的茶叶大都是质次陈茶或在欧洲茶市上属于档次较低的茶种,所以荷兰茶在欧洲声名狼籍,荷兰一名儿成为劣茶的同义语。

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1780~1784年英荷战争使荷兰海上霸权遭到沉重打击,荷兰对华贸易在1781~1782年基本停顿。荷兰商船受到英国战舰的掳掠,被迫以第三国名义进行贸易。在广州的荷兰商人由于得不到及时财政补充,被迫举债过日(注:C.J.A.J@①ry,op.cit.,p.40.)。荷兰对华贸易陷入困境。

战争结束后,荷兰马上恢复对华贸易以弥补损失,可惜今非昔比。英国在1784年通过减税法,大幅度降低茶税。与此同时,美国派中国皇后号也于1784年到达广州,荷兰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由于英国此时尚不能完全满足本国对茶叶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卖给本国茶商的价格仍较高,如武夷茶每磅44便士,熙春茶每磅121便士,而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的走私茶价只是19便士和69便士(注:H.B.Morse,op.cit.,Vol.Ⅱ,p.116.)荷兰继续向英国走私茶叶,单J.J.Voute&Sons公司在1784~1786年走私入英国的茶叶多达800万磅,占英国茶叶市场的40%以上。荷兰对打入英国茶市仍持乐观态度,甚至计划将阿姆斯特丹变成欧洲的茶叶中心(注:C.J.A.J@①ry,op.cit,p.41.)。

这个计划只是荷兰一厢情愿的梦想。

首先,英国在1784年后对华茶叶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1786年英国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一半以上,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注:H.B.Morse,op.cit.,Vol.Ⅱ,p.119.)。其次,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当地人民不满荷印当局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使荷兰无法获取足够的土产用于对华贸易,同时,中国帆船不堪荷印当局的横征暴敛,转驶他处,使巴达维亚的贸易急剧下降。(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第三,荷兰东印度公司本身存在严重经济危机,1791年公司的赤字高达9600万荷盾(注:D.G.E.Hall,AHistoryofSoutheastAsia,MacMilllan&Co.,London,1968,p.341.),公司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购买较好的茶叶,只能在广州采买在欧洲茶市不再属于热门货的武夷茶,而且还大量赊帐,1788年荷兰欠广州行商的债款多达250万荷盾(注:C.J.A.J@①ry,op.cit.,p.42.)。荷兰在中国商人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第四,美国于1789年开始对欧洲转口茶叶征进口税,堵住荷兰茶的去路。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抓住这一点将茶叶反销至荷兰(注:Ibid,p.43.)。外茶倒灌,实际上敲响荷兰茶叶贸易的丧钟。

鸦片战争论文篇2

关键词: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 鸦片输华情况 原因 影响

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的帷幕,而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无论如何,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战争是绕不开“鸦片”的,也可以这么说,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学界在近些年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战前鸦片的输华情况,而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征之间的这一时期的鸦片输华情况却鲜有研究,只有在2003年时,河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连东在其学位论文《中国近代鸦片输入数量与价值研究》中,对鸦片战争前后的各个时期的鸦片输入及价值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本文缩小视角,着眼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鸦片输华情况,剖析英国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继续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的原因,以及在此时期,鸦片的持续输入对中英两国所产生的影响。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鸦片输华情况

鸦片走私并非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兴起的,早在1773年,英属印度政府便确立了鸦片对华贸易政策,从加尔各答向广州走私鸦片,从这一时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的走私数量不断攀升,直到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高峰,继而便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条约没有使鸦片贸易正式合法化,“但清政府有关官员私下作出了允诺。中方代表耆英就英方提出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备忘录,在致英方的照会中保证,中国政府今后将不会查缉鸦片走私活动”[1]。在中国内部,政府不再明确禁止鸦片的输入,而是在贩卖和吸食方面做文章,以期在鸦片的传播过程中遏制住鸦片扩散。而实际上,清政府这样的做法连亡羊补牢都算不上,因为清政府没有在源头上抑制住鸦片的输入,只靠打击烟贩和教化民众是不能阻止鸦片的流行的,再多的法令都是一纸空文。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前(1843―1856),鸦片的输华数量为662931.25箱[2],单说这个数字,恐怕不能说明鸦片走私数量的巨大,相比鸦片战争前,1796―1840年间,外国输入中国鸦片的数量为431935箱[3],在两次鸦片战争的这十四年间,输入的鸦片却比战前的四十四年多出近三分之一,并且在这以后,鸦片的输入仍呈不断上升趋势。但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各个阶段,此时期的鸦片输入仍然算多。

二、鸦片不断输华原因的探究

十九世纪初,英国政府用鸦片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继而扩大其帝国利益,称霸世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随后又签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条约,这使英国的利益得到了法律保证。按理说,英国应该可以高枕无忧,从容地看着东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慢慢被他吞噬,那么鸦片就可以让位给大英帝国的其他工业产品了,但毕竟鸦片贸易不是正当贸易,要靠走私才能在中国市场流通。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在其正当贸易受到法律保护后,还要进行可耻的鸦片贸易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鸦片变为王牌商品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有了大机器生产的能力,毛纺织品、棉纺织品大量产出,随着对华贸易的不断深入,毛、棉纺织品等这些帝国自认为应该热销的王牌产品,却得不到中国民众的认可,而相反的,中国产品,如茶、丝等却成为了中英贸易的必备品,于是英国政府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便用走私鸦片来平衡贸易,获取利益。这便是鸦片走私的起源。鸦片战争爆发后,虽然中英政府间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条款,王牌产品滞销的状况却依旧没能得到改善,英国政府仍然需要走私大量鸦片平衡贸易。这个原因始终是两次鸦片战争始末的重要原因。

平衡贸易金额或许还不是英国走私鸦片的最主要理由。据有关统计,从十九世纪开始,鸦片收入在英属印度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大,1800年占3%,1826―1827年超出5%,1830年以后超出10%。时至1857―1858年,英印政府从鸦片贸易中获得的纯收益达591万英磅,比1840―1843年的137万英磅增加了3.7倍多[4]。鸦片走私的收入在英印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英印殖民政府从鸦片专卖和鸦片过境税上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鸦片贸易俨然成为英印政府财政收入的生命线[5]。从这一角度来说,鸦片已经成为了中英贸易中英国获利的最主要产品,一旦鸦片贸易从中英贸易中缺失,英国就会损失惨重,而英国的其他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又何谈收益呢?所以,英国必须向中国输入鸦片,以保证贸易及利益的正常化与扩大化。

从这样的贸易活动来看,此时期的中英贸易是一种畸形的贸易。英国地向中国走私鸦片,甚至为了保卫鸦片贸易而不惜发动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用战争的手段,强迫中国接受鸦片[6]。

(二)清政府的鸦片政策

可是,如果仅仅就英国单方面来解释此时期鸦片大量流入的原因,会比较片面,因为既然已经构成贸易,那么仅靠英国单方面的“努力”,或许还不能使鸦片走私如此猖獗。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出在清政府身上。

1939年初,清政府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并颁布《钦定禁鸦片烟条例》,这一条例体现了清政府以断绝鸦片来源为首要任务的禁烟政策。无疑,当时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并抓住了禁烟问题的根本。但不幸的是,清朝统治者的头脑并没有一贯地清醒下去,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制定了一系列治标不治本的禁烟方针。

1842年7月27日,奉命与兵临南京城下英军议和的两江总督牛鉴,在与英军头子璞鼎查的照会中,就鸦片一事这样说:“自禁吾华民之吸食耳。”[7]也就是说,清政府对鸦片的输入不会过问,只着手查办吸食者。1843年8月,耆英在广州与璞鼎查谈判通商章程时,又向英方宣称:“中国严禁鸦片各条例,均所以约束中国人民,未尝禁及外国。”[8]同年11月,耆英在给道光帝的密奏中更是荒谬地提出:“凡事皆当先清其源,独禁烟应先截其流。”[9]

从这样的禁烟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政府这样一系列因果倒置的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断绝鸦片的输入。由于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软弱,他们担心绝对地禁烟后会导致英国新一轮的更为猛烈的进攻,于是为了讨好英国政府,苟且偷安,制定了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英国侵略者正是利用了清朝统治者这样的心理,使禁烟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致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鸦片贸易最终合法化。

三、鸦片流毒

鸦片的产地集中于北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600年,英国建立英国东印度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印度的主宰,并于十八世纪末垄断了鸦片贸易,从此便开始了鸦片的侵华史。鸦片是罂粟的初级产品,但终归还是,吸食者上瘾、身体逐渐变垮不说,还会使其意志消沉,终会沦为社会的废人。而鸦片对我国晚清时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一)白银的大量流出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征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共价值701690146新卢比[10],合白银23442

0649两,而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0000两白银。大量的白银就此外流,导致国内白银数量短缺,因而造成了银贵钱贱的现象。白银价值不断上升,钱币价值不断下降,使物价提升,最终造成通货膨胀,国内经济低迷。在当时的清朝,经济上发生这样的动荡,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祸根

由于清政府始终不能有效禁烟,而英国又不断利用清朝统治者软弱的心理,鸦片始终是中英贸易的一种关键产品。在此期间,英国的传统工业品在中国始终打不开市场,于是英国始终依赖鸦片稳定中国市场,为了使鸦片取得合法贸易权,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利益,于是借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契机,使得鸦片贸易合法化。由此看出,此时期鸦片的输入及其带给英国侵略者的利益,是促使英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覃珠坚.介评清朝政府禁烟法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6.

[2][3][10]连东.中国近代鸦片输入数量与价值研究.引自网络http:///kns50/detail.aspx?QueryID=15&CurRec=1.

[4]付娟.19世纪中英鸦片贸易合法化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23,(2).

[5]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

[6]欧曼托尼.中国战争史[M].

[7]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M].神州国光社,1954.

鸦片战争论文篇3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被西方列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引起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要批驳一种认为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这涉及到外交、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变化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澄清和批驳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教师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来总结,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须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这另一个重点一起思考。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中英鸦片战争的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屈膝求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指导学生就表面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这一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结论。

关于“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建议教师对这些名词结合条约规定进行专门的解释、分析。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结合《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中英鸦片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牛栏冈大捷

2.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黑水党

3.吴淞之战(陈化成)

4.镇江之战(海龄)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可以进行复习提问: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目的是什么?开辟中国市场,推销英国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就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掠夺中国?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步骤:

商品特殊商品(鸦片)炮舰

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鸦片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提示学生注意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以侵略军封锁珠江口挑衅为标志,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教师应该强调当时道光帝的惊恐动摇;突出在谈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门抗敌殉国的关天培正反两个人物,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冲击。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清逆将军”奕山秉承道光帝“进剿”以显“国威”的使命,但这是一个污蔑“粤民皆汉奸”;提出广东“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主张的昏官。这样做的恶果,摧残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军侵略。在妄图侥幸一战成功失败后,奕山最终“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牛栏冈大捷

可以请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内容,然后请学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旗帜武器”图。“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另外特别指出帮助英军脱出重围的人是奕山。对此时奕山的行径,可以引用当时的爱国思想家魏源的诗作加以评价,“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魏源《寰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的怪圈,尽管有的官员并没有丧失攘夷之志。

2.厦门、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和宁波黑水党

这是鸦片战争中英军第二次进攻定海。教师应突出定海三总兵的英勇事迹和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的抗敌斗争。

3.吴淞之战(陈化成)

吴淞守将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以死报国恩的事迹,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狼狈脱逃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通过比较给学生以冲突。

4.镇江之战(海龄)

首先,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抗敌,可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此外,还必须声讨英国殖民者犯下的战争罪行:攻陷镇江后,大肆烧杀劫掠。镇江出现“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妇女尸体满道上”的悲惨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可以思考:为什么爱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请同学们来谈谈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该题难度大,在组织讨论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概括结论;二要视学生水平和课堂时间引导讨论深度。第一种讨论,可从琦善、奕山、牛鉴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得出这是导致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第二种讨论,可从琦善等人行径、清军装备及作战情况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军队战斗力弱等;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鸦片战争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吗?结合第5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得出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衰落,尽管局部地区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战争中组织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抵抗。第三种讨论,如果学生在分析时谈到英国军事装备先进;又是蓄谋侵略,教师可从内因外因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因而无法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有的较量中取胜。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国的“第一个国耻日”。教师可以提问:英国侵略者通过条约获得了哪些侵略权益?清政府是怎样丧权辱国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的主要内容并一一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注意结合外交知识分析其破坏中国的类型。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探讨为什么美国政府专使顾盛得意洋洋的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却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鸦片战争论文篇4

类似碑文以及其他史料,构成了我们对鸦片战争的全部记载。圆明园上空的阴霾,成为这个民族长久以来的剧痛,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消失。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鸦片战争》的作者,以不同于中国史家的西方视角,解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从表面看来,鸦片贸易无疑是故事的核心。

两个国家的政治、道德、伦理以及社会问题都在战场后方显现出来。例言之,在中国战场的每一次胜败得失,都能引起英国朝野的巨大震动。托利党和辉格党在鸦片贸易上的巨大分歧甚至使得政府被重组了两次。前方一个小小的挫折都会让首相和外交大臣胆战心惊。

秩序井然的英国政府面对这个完全不同于本国体制的大清帝国,竟然有些束乎无策。尤其是在制订条约或者签署协议之寸,除了皇帝,没人愿意为芝麻大的一点事情负任何责任。他们觉得这个国家不可思议,尤其是将他们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看作是一个前来朝贡的蛮夷之国。

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近乎垄断的产业,也使得英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人不敷出。这个以基督教文明和物质生产高度发达而自负骄傲的国家,竟下定决心让不道德的鸦片贸易来压垮中国。

欧洲中心论的史家很长一段时间内讨论鸦片战争时,将鸦片贸易

的合法与否视作整个战争的核心问题。可《鸦片战争》的作者,却仿佛要有意淡化政治与经济的因素。

在很多场战役里,英军几乎没有伤亡地攻城略地。清军使用的火枪,需要两个人联合才能点燃,而强大的后坐力使得这两个人必定四脚朝天地

摔上一跤。一箭之地外的英国士兵,则像在看一场滑稽剧。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电影《甲午海战》里,邓世昌无奈地将卡壳的炮弹摔在甲板上,的确是让人心痛不已。

鸦片战争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一 用教材挖掘历史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内容丰富,重点、难点多,如何充分利用课文中文字、图片、小字部分等资料挖掘历史非常重要。如从鸦片走私船——“快蟹”入手,引入 英国为何走私鸦片;从“自由阅读卡”让学生懂得吸食鸦片对人体的危害;从《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看到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从《中国大型兵船》与《英国兵船》相比较,看到英国兵船装备的精良和中国兵船装备的简陋等等。

二、用线索梳理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用线索来梳理历史更为重要,使学生对历史一目了然。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鸦片输入——鸦片给中国带来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改变。暗线是: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英国侵略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三、用历史探究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去反思历史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如: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这一历史现象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得出中国战败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让学生体会到“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又如:从《南京条约》的内容这一历史现象去分析中国是怎样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国家更加贫弱;(3)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看出英国的狼子野心和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下场。

四、让学生参与历史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1,“在鸦片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当朝大臣,你是主战还是主和?”让学生分小组讨论。2,“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的罪犯?”让学生说明理由。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五、让学生关注现实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鸦片战争论文篇6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篇课言文是小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利用这课的史实,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虎门销烟”又是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反帝斗争的序曲,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滑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是因果关系。下列三种表面现象是导致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一是在时间顺序上,禁止鸦片在前,鸦片战争在后,很容易滑入前是“因”,后是“果”的思维误区;二是在关系物上,禁烟关系物是“鸦片”,接着发生的战争名称就是“鸦片战争”,学生容易由“禁止”与“反禁止”的矛盾中,理解为“因”与“果”的关系;三是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国家上,走私鸦片,主要烟贩是英国人,禁止鸦片受打击最重的是英国奸商,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又是英帝国主义者,这也使学生容易滑到“因果关系”的思维渠道。要使学生明白爆发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中国人禁止鸦片造成的这一正确观点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即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干扰因素和枝蔓细节,看清事情的本质;二是具有较强的“筛选力”,即从若干现象、若干矛盾中,找准最主要的因素,找到代表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现的各种表像时能层层递迸,步步逼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凭着“大概”和“可能”等模糊语言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就向学生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小学生会这么回答:是因为中国“禁烟”。出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因为只具初浅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是不由自主地滑入误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为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不应当过快过早地提问“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认识事件的本质。

第一步,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是,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鸦片的人。鸦片使他们“身体变得很瘦弱”,由于上了瘾,就要花钱去买鸦片,结果弄得家产耗尽,甚至做贼偷盗,败坏社会风气。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能有一定的认识。再讲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装生产”、“体质”、“军队”和“白银”四个词思考鸦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体质,军队战斗力削弱了,大量白银流到了英国殖民者手里,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中国的人民和国家都受到鸦片的严重危害吗?第二步,要求学生弄清楚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白银。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禁止鸦片的必要性。既然鸦片一害人民,二害国家,中国人民禁止鸦片,就是正义的行动,是必然的措施。学生应沿着这一思维渠道发展,形成憎恶鸦片、仇恨帝国主义的强烈激情。

第四步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学生明白了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目的之后。

鸦片战争论文篇7

关键词:鸦片 金融状况 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92-02

嘉庆末年,滇西发现罂粟偷种现象,其后影响逐步扩大。随着国内贸易发展和民间正常交往的扩大,鸦片被引入山西,以至于晋民“日久沾染,颇有吸食之人”。不过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山西尚无发现有种植罂粟现象的发生,而仅仅是“山陕等处商贾便在来津销货时转贩烟土回籍。”这种情况也可通过道光十一年(1831年)山西巡抚阿勒清阿查禁鸦片的奏折中得到证实:“嗣据各道府州县,出据署内并无服食鸦片烟之人印结禀送,并据禀称,该地方均无栽种罂粟花,亦无成段布种葵花取浆造作鸦片烟之事。”在查处汾阳县民人司烂然贩卖鸦片烟具和太谷县熬卖鸦片烟人犯李三案中,阿勒清阿称:“此烟并非晋省所产,则系来自远方”。

一、清末罂粟在山西的种植

1.清政府对鸦片种植的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五款规定鸦片作为洋药“每百斤纳税三十两”,即可公开进口,标志着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鸦片驰禁后,一直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的清政府,在短短几年内出现了出超的情况。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而此时清廷又无法改变西方列强强占中国通商口岸、内地商埠、河流的通行权,以及强制推行鸦片贸易的局面,又加之在高层统治集团内部对鸦片烟的危害认识不够,从而出现了“以土抵洋”的想法。一些统治阶级人物鼓吹这种理论,有说:“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不禁而绝”。又有说:“鸦片之利数倍于麦,其益于农者大矣”。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两广总督卢坤在其复奉中声称:“有谓应驰内地栽种罂粟之禁,使吸烟者买食土膏,夷人不能专利,纹银仍在内地转运不致出洋者”。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鸦片侵入与腐朽清政府放纵政策的宏观大背景下,又加之鸦片具有丰厚的利润,山西省鸦片种植之风迅速蔓延。

2.清末山西鸦片种植对经济的影响。据当时有人估计“自罂粟盛行,每县之田种罂粟者不下十之三四,合全省土田计之,应占十五万顷。”鸦片的广泛种植引发了农业生产力下降,国民身体素质降低,社会风气恶化的后果,发展到后期,甚至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僚也不得不承认鸦片带来的恶劣后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烟。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高涨,清政府也更认清了鸦片的危害,在社会各方面的呼吁下,全国各地成立了禁烟会,山西省经过几年的减种之后,在全国率先禁绝罂粟。

二、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山西省的鸦片问题

1.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山西省鸦片种植情况。民国以来,在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又死灰复燃,但阎锡山主要是在1932年至1937年间在绥西设立屯垦机构,派遣部队进行垦殖,大量种植鸦片,因此该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山西省于1937年被日寇侵占,之后在日寇及其傀儡政府的指示下开始进行鸦片的种植与贩卖。山西省日军侵占区的鸦片种植和销售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37年秋至1939年,这一时期是鸦片、海洛因等公然自由贩卖时期。第二时期是1940年至1945年8月,这一时期是日军控制下的伪政府对鸦片栽种、买卖实行全面统制时期。在第一阶段,鸦片的种植与贩卖是十分猖獗和混乱的,既有日伪政权下令农民种植鸦片,并由其一手操纵进行收购和贩卖,这是公开合法的;也有农民私自种植并且私人贩卖,这是不公开但又不受禁止的。

太原禁烟分局于1939年设立,直属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与1940年由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了《华北禁烟暂行办法》、《华北禁烟总局组织暂行规程》、《华北禁烟总局征费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对鸦片的种植、贩卖进行管制。需要注意的是法规中的“禁烟”,并不是真正的实现鸦片的禁绝,而是通过对罂粟栽种、收购乃至定价的全面控制,而取得巨额利润的一种政治欺骗。例如,在《华北禁烟暂行办法》中规定:“非经主管官署的许可,不得栽种罂粟。以生产鸦片的代用品为目的者亦同”。“罂粟栽种人应于每年1月31日以前向禁烟总局递交申请,写明姓名、年龄、原籍、住址以及栽种的场所、面积,才能发给栽种许可证。”在《关于征收烟田罚款》的训令中规定:“烟田每亩征收18元的罚款”,在《华北禁烟暂行办法施行细则》中规定:“罂粟栽种人要在指定的时期内把生产出来的粗鸦片卖给禁烟总尸指定的特定人”,“粗鸦片由鸦片总批发商卖给零售商,鸦片膏除了主管官署指定人以外,可由总批发商卖给零售商,再由鸦片零售商转卖给吸食者”。并在一些法规中对鸦片的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都进行了规定。由此可看出伪政权对鸦片的种植、收购、贩卖以及价格都进行了严密的统制。这一阶段罂粟的种植集中于晋中晋北地区。

2.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山西省鸦片种植对经济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1945年山西省罂粟栽种面积为66181.56亩,而1942年为32561.18亩,前者是后者的2.03倍,可以进一步看出伪政府“禁烟”的实质。如果按平均每亩生产鸦片73克来计算,那么1942年全省产鸦片2,376,953克,1945年全省产鸦片4,831,254克,按照1941年伪政府对每亩罂粟收税为:18元“罚款”加12元栽种许可证费,加8元县附加税共38元计算,1942年伪政府仅就罂粟栽种就征收了1,237,325元,1945年为2,514,899元,而1940年伪政府的财政收入仅为663,280元,1942年伪政府对罂粟栽种的征收是该财政收入的1.86倍,1945年对罂粟栽种的征收则是它的3.8倍,由此可知罂粟对于伪政权搜刮钱财,维持运转的重大作用。

罂粟的大规模种植在抗战的后期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后果,其一是冲击粮食生产。由于大规模的罂粟种植导致粮田大幅度减少,粮价腾贵,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二是随着罂粟种植面积的扩大,鸦片的吸食者从以前的地主、官僚、流氓等一些剥削阶级及其依附者,变为大部分的农民和一些小商品经营者,他们不仅身体衰弱,而且在鸦片瘾的刺激下,铤而走险,非偷即抢,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下降,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其三是随着吸食鸦片人数的增多,用于购买开支的加大,必然导致了对其他商品购买力的减弱,破坏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之,鸦片的出现开始会使少数人发财,然而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灾难,对国家、民族的生存产生威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新中国建立后,明确规定了禁绝,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

2.清宣宗实录.卷三一三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4.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十六年四月.

5.吴兰修.弭害论

6.卢坤片.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道光十四年十月初三

7.杨亦铭.光绪广灵县补志

鸦片战争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课堂活动

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后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伟大的中国人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坎坷,但中国还是逐渐从黑暗中走出,奔向了光明的前程,从国破山河碎、生灵被宰割,走向了独立自主,巍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博弈于世界民族之林。

初中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群体,是将来建设更富更强中国的历史接班人,在初中教育中让这个群体了解鸦片战争,教他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他们不忘历史,铭记国耻,弘扬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将来更好地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故而,本文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教学做一些探讨,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而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末期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未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学生大都通过电影、相关通俗读物等媒介,对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及主要历史情节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然而八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虽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是很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肤浅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及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其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非正义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整合学习资源,并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以启发、引导为主,辅以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先集中再发散最后再集中;以情境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形式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培养其发散思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具体的教学活动

1.准备阶段

教师在上课前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布置学生编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并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表格,表格还可以是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树状等。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其的创新能力。通过上网查询、看书查找等方式,收集鸦片的特性及鸦片对人类的危害等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反毒斗争的资料。

2.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变更传统的由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而本身只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影《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片断,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这个问题作为本课的启动环节,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而这个问题正包含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个提问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根据之前准备的教案,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新课的知识。这个过程要尽量节省时间,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根据之前的预习,学生已经有了答题的了解,只是由于初中生在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尚有些许不足,教师只需讲解一下本课的重点即可。剩下的大部分课堂时间,是留给课堂活动的。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历史的画面重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了解史实,更能够学习到林则徐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课前的预习问题和扩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就学生绘制的重点内容的表格,进行小组交流与评比,评选出最精确的内容和最美的表格创意。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共同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主要应以表扬和激励为主。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注意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区别对待。同学合作评价各自做好的虎门销烟故事讲稿、重点内容表格,好的作品放入学生个人代表作品档案袋中,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入口。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充分的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操,使其在趣味盎然的课堂上趣益双收。

参考文献:

[1]张福滋.鸦片战争刍议: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0(2).

[2]关劲松,李晓凤.简析鸦片战争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99(7).

鸦片战争论文篇9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与阅读课文相结合,以及复述、设疑、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采用连环提问法,层层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含图片和视频)

相关网站资源

教学方法

1.复习提问法。

2.说、看、议结合法。

3.分析归纳法。

4.连环提问法。

学习准备

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外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片。

板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讲授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师: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生: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他们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后回答(幻灯片)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交流,由小组代表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侵略国: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美、俄

[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幻灯片)

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艺术的结晶,而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器古玩,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它化为灰烬。英国《泰晤士报》一段关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情况的报道,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面对外来无理的要求,大声说“不”等等。

议一议:近年来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也有人反对,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除了焚毁圆明园外,在其它地方的表现也暴露了他们的海盗本性。更为可恶的是俄国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新疆那么大。那么,这些领土是怎样被割去的?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的。

2.沙俄──割占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请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然后试着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多媒体展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再看书并结合图表,总结出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特点。

学生:1.趁火打劫

2.武力相逼,调停为诱

3.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4.步步蚕食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和中国的落后。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的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的一场农民运动,它担负着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师提问,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回答

1.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定都在哪里?(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

2.打击的目标是什么?(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

3.取得了哪些成果?

(1)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北伐西征,占半壁江山;

(3)1860年,青浦之战大败洋枪队;

(4)1862年,慈溪战斗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结果怎么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讨论: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鸦片战争论文篇10

一、“整体逆向”教学法

即从整体上打破教材正常编写思路和顺序,重新进行组合。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思路如下:师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实在太熟悉。追问:“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这个问题,基础好的学生也能马上回答。学生可以归纳出: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此时,教师便可板书鸦片战争的影响:1. 中国社会性质变化;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3.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然后教师再问:“这三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共同分析后便可得出结论,三大变化的基础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教师便可再追问:“那么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于第一问,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于第二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时便可板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并重点分析三大条约特别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补充一些材料)。通过分析便可归纳出政治上中国的哪些被破坏,经济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也可组织学生讨论“思想上会不会产生影响”,这样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此时,第一课时便可结束。如此处理,便能有充分的时间很好地突破《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两大重难点,深化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课,承接第一课思路,首先要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等,然后提问:“列强规定这些条款的目的是什么?”便自然过渡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因为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刚完成工业革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市场;再对中、英两国进行比较,便可顺利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最后可按正常顺序简要分析交代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及鸦片战争的经过等。

这样的设计思路基本上是按照“结果──背景──经过”把课本上第一节和第二节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整体进行了逆向整合,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三大重点都放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前半节课,并运用追根究底、层层深入的方法使各个知识点能够更好地有机联系,首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深化了认识,加深了理解,突出了重点,并能提高记忆效果。

二、“局部逆向”教学法

即对于教材整体正常编写思路和顺序保持不变,局部适当调整。比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章的教学中可设计教学思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