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5:59:13

玉文化论文

玉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玉印 玉石 尊贵

所谓玉印,是指古代以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印章。在先秦时期,只有那些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玉印,至于其他人所使用的印章一般是铜质的。秦代以后,玉印成为帝王的专用物,故有“玉玺”之类的称呼。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云:“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古人何以如此看重玉,为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并成为帝王的专用之物?本文通过对古人在生活中使用“玉”的情况,以及“玉”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进行一番探讨,以就正方家。

一、玉象征着尊贵和地位

“玉”从古到今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看作是圣洁的化身。从距今五六千年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巴林右旗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以及良渚文化中的“龙首玉镯”和“玉琮”等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崇尚美玉的文化观念由来已久。《说文解字・玉部》云:“玉,石之美也。”其美有五:“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以此“五美”比喻人的五种美德,即仁、义、智、勇、洁等人类所具有的高贵品质。《荀子・法行》云:“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管子・水地》云:“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古代文献中分别谈到“玉”有五德、七德、九德,甚至十一德,这说明玉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是广泛的,它应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如祭祀、宴飨、朝聘,乃至普通的交往、服饰等,以标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衣帽服饰的高贵华美、君臣上下的尊卑有别、为人品行的高雅守信,以及友谊爱情的纯洁坚贞等。

玉在古代被使用时有明显的等级规定,《周礼・玉人》云:“镇圭尺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可见,帝王赏赐玉圭给臣子,取的就是栋梁柱石的含义。《周礼・典瑞》中也有“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国。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伯执信圭,缫藉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之类的记载。这些史料说明,祭祀天地、诸侯会同、觐见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等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这一切都把玉放到崇高而纯洁的地位,进而上升到神圣的高度。由此可见,玉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因而“玉”受到历朝历代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玉具有信物的功能

由于玉质的晶莹和刚硬,具有纯洁和坚贞的含义,所以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玉往往用来表示诚信,具有信物的功能。这时的玉不再用来突显它的区分等级性质,更多的是体现它的信义象征。如“瑞”字本是一种玉制的信物,《说文解字・玉部》云:“瑞,以玉为信也。”相当于后代的印信,用来馈赠友人或情人。《诗经・秦风・渭阳》云:“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卫风・木瓜》中也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佩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让人体会到彼此之间的纯洁友情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因此。用玉来比喻高尚纯洁的友谊、爱情,自然是非常贴切的。

在军事生活中,最典型的信物代表是“琥”,《说文解字・玉部》云:“发兵瑞玉,卫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琥就是虎形或带虎纹的玉器,本义卫虎符。其实,古代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不一定全称为琥。《周礼・春官・宗伯》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不以琥也。”璋是古代君王用以调动军队的兵符。玉制,边缘形似牙齿,故名曰牙璋。郑司农云:“牙璋,缘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今时以铜虎符发兵。”上文提及的“瑞”也具有符节的功能,《左传・哀公十四年》云:“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杜预注:“瑞,符节,以发兵。”由此可见,上古时期曾用玉虎符、牙璋或瑞等玉制品来充当调兵遣将的信物。

三、玉器是古代重要的祭器和丧葬之物

玉制祭器常常用于祭祀天地四方、先祖列宗、日月星辰、山岳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灵等重要活动。《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奉玉齐。”祭祀时,以“玉”奠于神座。用毕收藏起来。如《说文解字・示部》云:“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庇及皮币。”祭祀河神时,则投璧于河。《左传》庄公八年有“牺牲玉帛,不敢加也”的语句。“不敢加也”就是说不敢虚报,可见古代以“玉”祭神是常有的事。

古人在祭祀时对“玉”的看重当是从上古时期开始的,原始居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商周时期,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当时的“六器”就是祭祀自然神的玉器。古人“以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也许正是由于祭祀神灵的庄严,《周礼》对“六器”的造型确定、玉材的选用以及祭祀对象的安排都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后世历代帝王都承袭了这一祭祀制度,从而体现出玉器在祭祀神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玉还是重要的丧葬之物。古人认为玉是灵物,可以保护尸体不被邪魔侵犯,防止精气外逸,从而具有再生的可能。《周礼・典瑞》云:“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墨子・节葬》亦云:“存乎诸侯死者,虚府库,然后金玉珠玑比其身。”应该指出的是,纯粹的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而是指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如握玉、玉塞、玉衣、玉玲等。就保护尸体本身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含玉”。也称为“晗玉”,是古代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周礼・天宫・天府》云:“大丧共含玉。”大丧是指帝王的葬礼。其他人死后则含璧、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考古发现的资料可以证明,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

贝。从周代到春秋时期,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中州816号西周墓的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代墓葬中经常见到。古代为死者口中“含玉”除了保护尸体不腐烂的良好愿望之外,还应该有不忍心让死者空口而去的习俗。正如《左传・文公五年》云:“含者何?口实也。”何休注曰:“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可见,死者口中的“含玉”,一方面是希望保护尸体不腐烂,另一方面应该是承袭了原始的含食观念,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有饭吃。

四、玉具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是重要的配饰

远古人类即有石崇拜的习俗,认为石是神灵之物,尤其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其“硬、美、润”的特质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这也为玉笼罩上了种种神圣又神秘的光环,进而把“玉”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由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无法理解和抵御,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他们认为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祥之物。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把“玉”的出现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传世文献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汉书・文帝纪》载:“十六年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醋,明年改元。”《魏书・灵徵志》亦载:“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张超于坏楼所城北故佛图处获玉印以献。印方二寸,其文曰:‘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色光润,模制精巧,百僚古咸曰:‘神明所,非人为也。’诏天下大酣三日。”诸如此类的记载虽然未必真实可信,但它反映了古人对“玉”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的迷信和崇拜。

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词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代“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一起体现这种思想的。汉唐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尤其普及,诸如“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玉堂富贵”等,这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古人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如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能够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善福。因此,古代的所谓“压胜佩(厌胜佩)”,就是吉语加上压胜佩一类的配饰,也是为了趋吉避凶以保平安。从其功用来看,更接近压胜器。

所以,随着民间使用“玉”的普及,“玉”成为一种吉祥福康的象征,作为一种信仰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视“玉”为一种驱凶避邪的神物,作为装饰品佩戴于身。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且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高尚德行的象征

玉器是人们随身佩戴的重要装饰品,可以说,“玉”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本身的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从而使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中所云:“古人之祠,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从古到今。人们常常将“玉”的细腻和洁白无瑕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气节和年轻女子的美貌。因此,一些反映人的品质、气节、美的词语便应运而生。成为佳句并一直沿用至今。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等。由此引申出“玉”为“美”的象征义。

中华民族爱玉、尊玉观念从“玉”字本身也能看出来,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一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罩的字近四五百个,而带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玉是美好的代名词。由玉字构成的许多富有美好含义的字词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词汇世界。女人生得美丽被称为“玉人”,她的容貌可用“玉容”、“玉貌”、“玉面”、“玉琢”来形容。她的身体是“玉体”,手是“玉手”、“玉笋”,臂是“玉臂”。她站在那里是“亭亭玉立”,迈的是“玉步”,即使是小家小户的清丽女子,也用“小家碧玉”来比喻。男子长得俊秀就用“美如冠玉”来形容;站在那里是“玉树临风”;形容一个人有才华,可以承担大任就是“擎天玉柱”:还有“珠玉在旁”、“珠沉沧海”、“怀珠抱玉”等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或品行高洁。以“玉”比喻美,不仅仅表现在人的本身及其才华。还有这些才华的外在表现。如比喻文字之美用“字字珠玑”来形容;见解精当叫“珠玉之论”;形容一个人的声音圆润叫“珠圆玉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出别人的观点叫“抛砖引玉”;别人的话甚为重要或切中要害,则是“金玉良言”等。人们除了用“玉”喻人之外,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常常用“玉”或跟“玉”搭配的词汇来表示,如:美好的花卉草木是“琪花瑶草”;美妙的音乐是“金声玉振”;月亮是“玉盘”、“玉钩”;形容美好的东西多时叫“琳琅满目”等。

也许正是因为“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从而使之成为高尚德行的象征。正如《礼记・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从春秋来年以降,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德。开始把玉拟人化。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完全可取,但它代表了儒家对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外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因此,玉还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便使玉成了君子的化身。故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类的语句。佩玉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诸侯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为有“德”之人,《诗经》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玉”的这种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玉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独山玉博物馆 藏品档案 档案价值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参考文献:

玉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玉米田;化学除草剂;推广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除草剂品种的增多及化学防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化学除草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而根据田间杂草分布、栽培技术及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是解决玉米田杂草危害的关键,不但会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与时间,而且会降低耕种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玉米田化学除草可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分为3个阶段。

1玉米播后苗前进行封闭处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小麦收割后或地表进行整理完毕,杂草出土较少或未出土,已经进行玉米播种后可采用封闭处理。应用的除草剂以酰胺类、均三氮苯类除草剂为主,比如乙草胺、异丙草胺与阿特拉津的混剂。目前市场上表现较好的除草剂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地表喷雾,让药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层厚1cm的药土层,在杂草出土时碰到药土层,经幼芽或幼茎吸收,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因此,应用以上产品进行杂草防除时要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要破坏地表,喷药时应倒退行走,做到喷洒均匀;否则可能影响药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气、土质、地表情况、使用技术及用量等因素影响较大,经常药效表现不稳定。但是玉米做封闭处理对于玉米的生长起关键作用,作物前期与杂草争肥争水的能力弱,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长,同时更大程度上限制了杂草的出土,为后期杂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杂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时可以配合天闪(200g/L水剂)进行综合除草(即封杀结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杂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闪应在玉米播种后立即使用。

2玉米苗后早期进行茎叶处理

如果由于农时或天气原因等影响了前期用药,或者因为天气、麦茬等原因造成封闭不好,在玉米苗后早期出土的一些杂草,也能够进行化学防除,从而控制早期的田间杂草,比如烟嘧磺隆系列产品。具体品种有玉农乐、金玉老、玉米见草杀、玉之盾等,同时根据田间杂草情况也可与盾隆(氯氟吡氧乙酸)等产品混用扩大杂草谱,防治阔叶杂草。

由于玉米田间杂草品种的不同,以及各品种的农药针对的标靶杂草不同,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

如烟嘧磺隆对香附子与禾本科杂草效果理想,而对阔叶杂草效果较差;盾隆对阔叶杂草效果好,对禾本科杂草效果差,要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选择合适产品来进行杂草防除。

在玉米苗后茎叶处理全田喷雾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用药安全。进行苗后用药因用药不当会出现药害现象,如白化、矮化、卷心等症状出现(首先需分辨是否是因病虫害引起的)。发生药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大用药量;二是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用药;三是与其他产品混用;四是用药时间不对或玉米品种受限制。以烟嘧磺隆为例,施用时期为玉米苗后二至七叶期,不能用于甜玉米、制种田玉米等,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用药前后7d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等,所以在使用玉米苗后产品时,在向经销商询问的同时,应用时更需要阅读产品标签的内容,以确保能正确用药。相对苗前封闭性除草来说,苗后用药受环境影响较小,是未来玉米田除草的方向。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苗后除草剂的使用可以采用顺垄喷雾,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使用技术。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主要的好处有以下几点:首先玉米田苗后顺垄喷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剂对较为幼嫩的玉米叶片的伤害;其次除草靶标是生长在田间的杂草,田间漫喷,玉米的着药面积更大,不仅浪费药液,更重要的可能会降低防除效果,顺垄施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升除草效果。

3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处理

因前期用药不理想或雨水过多新生杂草又产生危害,此时仍可以使用天闪或玉米见草杀、金玉老等产品进行定向喷雾,这时玉米已经较高(60~80cm高),采用行间定向喷雾,既可保护作物,又能除掉所有杂草,天闪(200g/L水剂)属灭生性除草剂,在应用中需注意不要将产品喷到作物上,在使用时应加喷雾防除罩。影响天闪药效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在配制时用水的清洁度问题。为了提高药效需要用纯净的水配药,不要使用河水、井水等含杂质较多的水,应使用自来水,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天闪见效迅速,几个小时即可看到杂草死亡。

4参考文献

玉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玉器广告翻译;文化语境;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49-02

中国的玉器文化博大精深,为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对广告翻译的高度重视是各个商家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本文试图在目的语文化语境顺应论的框架下研究玉器广告语的翻译。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其他民族在地域文化、语言形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差异颇大,因此玉器广告翻译成英文版本时,必须充分尊重目的语国家的读者视域,注重其心理和情感需求,满足译文读者的文化内涵,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从而实现玉器广告的源语与目的语译文的良好契合,达到吸引读者完成促销的目的。

一、顺应论与文化语境的关联

2000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认为人们在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以及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的过程中不断作出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行为。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选择以满际的需要的行为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最先提出文化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和语言所处的语境是相互关联的,语言的正确理解离不开语境的制约(Malinows-ki,192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大量的不同视角和层面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国文,2001)。广告内容不仅展示了商品的特征等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彰显一定的文化,满足特定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的目的。语言交流在一定地文化背景中发生,并对跨文化交际这一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的是玉器商务广告翻译在交际语境中对目的语文化语境的顺应。

二、玉器商务广告翻译实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

商务广告翻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该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不断进行者恰当的语言选择和使用,因此在顺应论框架内研究此类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应从“多维顺应”的角度去斟酌,才能实现玉器广告体现的交际意图,顺利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玉器广告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顺应。

(一)价值取向的顺应

从众心理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极力推崇“相信群众的眼光,买大家都选的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多数商务广告都以群体的价值需求作为促销的出发点(关孜慧,2003)。因为西方社会强调个性、追求自由,玉器广告翻译因此要体现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顺应西方人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等目标。

目前考古发掘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有40余种,其中半数以上为良渚文化原创,单件数量已超过15000件。良渚玉器数量之众多,器型之丰富,工艺之先进,纹饰之精美,功能之复杂,影响之深远,为世界历史同时期绝无仅有。

There are some forty categories of Liangzhu jade artifacts thathave been discovered,more than half of which(exceeding 15,000pieces)are original to the Liangzhu Culture.Liangzhu jade arti-facts are rare among the kinds of its time in terms of large quanti-ties,rich shapes,advanced techniques,exquisite designs,mean-ingful functions,as well as profound influences.

在这段良渚玉器的介绍语中,其中两个地方出现了亮点,分别是“……为良渚文化原创”和“良渚玉器数量之众多……为世界历史同时期绝无仅有。”为了顺应西方独立、创新的价值取向,该广告翻译语也确实卓尔不群“……original”和“……arerare among……”都彰显了西方人追求独特,强调个性,鼓励创新,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的价值观。良渚玉器广告与目的语价值取向的完美结合,能极大地引起西方消费者的好感和认同,刺激他们的购买兴趣和意愿,对良渚玉器的行销海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内涵的顺应

商务广告翻译成目的语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顺应消费者的文化语境。当我们翻译一些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因素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宗教等文化内涵使外国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中蕴涵的语义以便达到宣传的效果。在良渚玉器的广告中,以下示例极为典型:

神灵崇拜的宗教目的和作为世俗社会中等级划分的玉质标志物,是良渚玉器的主要功能,其具有神圣的象征和特定的内涵。

Jade artifacts are mainly used for worshiping of god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status.conveying certain sacred connotations.

这段良渚玉器主要功能的广告语言简意赅,准确反映了其所承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西方信奉上帝,宗教历史承载者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广告翻译语“worshipingof god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status”和“conveying certain sa-cred connotations”易于目的语消费者理解,极大地彰显了西方人的内涵和地位等级的区分,使良渚玉器展示的历史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内涵不谋而合,引起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购买兴趣。

(三)审美心理的顺应

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的表现之一就是审美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知和各种行为。西方人追求时尚,注重品位,中国的玉器承载着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的精神内涵。拥有一件玉器,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彰显了其社会身份价值,极大提升了他/她的气质。因此,玉器广告翻译应该利用西方的审美价值观作为诉求点来吸引消费者,促进玉器产品的销售。

造型粗犷、大气、雕饰纹样精美、细腻的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是身份、地位、权利的象征。

It is world-renowned for a plethora of unearthed jade arti-facts,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are jade Cong(cylinders)andjade Bi(discs),which historically symbolized its owner's identity,social status and power.

这段广告突出介绍了良渚玉器中的典型代表玉琮和玉壁,其造型和纹饰都符合西方人追求时尚、注重品位的审美心理。这一句“……which historically symbolized its owner's identity,social status and power.”也凸显了玉器对彰显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的重要作用,能引起目标消费者审美鉴别和品位追求的强烈认同,对彰显玉器拥有者的社会身份价值,提升品位和气质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增加了提升销量的机会。

玉文化论文篇5

Award-presenting Ceremony of Superb Craft Award of the

Seventh Chinese Jade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will be

held at Shanghai Exhibition Centre on September 18. With

the theme of “Lofty Dream in Shanghai”, this grand event

will embark on the journey for “Renaissance of the Chinese

Jade Culture”.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等单位承办的“2014中国玉雕品牌博览会、海派玉雕艺术大展暨第七届中国玉石雕神工奖”于9月1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开幕。本届神工奖,以“海上逐梦”为主题,开始了“中国玉文化复兴”的追梦之旅。七大亮点,令人注目。

中国高度 品牌战略

本届神工奖,标举玉雕品牌,把玉雕品牌博览会列于标题最先位置,是一种战略决策。这是第一次将玉雕品牌建设作为玉雕发展战略提出,其意义极为重大。

第七届中国玉石雕神工奖在去年第一次评出海派玉雕品牌工作室的基础上,又首次推出中国神工品牌标杆,把品牌建设提到中国高度,在玉雕品牌建设领域内,开拓一片新天地,起到一种引领作用。

此外,将玉雕品牌建设和非遗项目的传承结合起来,以传承项目为主线,让传承人的品牌工作室在海派玉雕的传承中起到导向作用。

同时,继续评选中国神工价值人物和中国神工创新英才,突出表现大师的创造性、艺术性、思想性,突显人在玉雕创作中的本体作用,强调他们的创造对玉雕文化艺术的贡献。

搭建平台 活态传承

海派玉雕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发展一直是神工奖的主旋律。经过六届神工奖的成功实践,神工奖已成为海派玉雕活态传承的展示平台。

随着部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扩大,他们已成为神工奖作品展评的主力军,神工奖成了他们展示成果的舞台。不仅如此,他们的徒弟、徒孙们也已成为大展的生力军,令人振奋。

今年的神工奖,首次推出《传承人:进行时》图文特别展,演绎海派玉雕和传承人的风采。图文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将形象展示传承人当下进行活态传承的生动景象,是一大看点。

同时举行海派玉雕非遗系列丛书第一本《海派玉雕新传人》新书首发仪式。该书选取34名海派玉雕大师新秀的资料编写成册,将他们的传承谱系、技艺特点及艺术价值梳理总结,从一个角度展现海派玉雕传承发展的脉络,是薪火相传的时代记录,具有鲜活的当下性。

层层筛选 确保质量

本届神工奖旨在打造“精品神工”、“文化神工”,切实提高展评作品的质量。

一是设高门槛,严格初评程序,加强筛选。评委会领导深入全国主要玉雕产区,和当地玉石雕组织共同进行初评,优中选优,保证了展评作品的质量,也把服务送上门,方便了当地的工作。

二是严把评审质量关,做到规范化、科学化,调整各奖项的比例,提升金奖的含金量,真审、真评,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在评审中注重文化创意、文化内涵,确立精品意识,调动大师们创造传世精品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三是加强评审的监管,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强调“三真”:真人、真作、真评,严禁冒名顶替、张冠李戴,以正视听。要保护原创、保护知识产权。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理论奠基 评论导航

第七届玉石雕神工奖,提出“海上逐梦”的主题,这个梦,就是中国玉文化复兴之梦。

如何逐梦?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今年的神工奖中国玉雕上海论坛的题目是《变局中的中国玉石雕》,就是在大变革时代的背景下,邀请国内著名的玉文化学者、评论家、艺术家再聚首,将大变革时代中国玉雕的现状、变革、机遇等问题,跨界交流,围炉论道,建言献策,谋求共识,并探求实现中国玉文化复兴之梦的方向及途径。

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扶正纠偏,展开多方面的玉雕文化艺术评论。去年,《2013中国玉石雕神工奖作品精选集》首开“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点评专页”,十二位玉雕艺术评论家的点评,受到玉界一致赞誉。今年,随着中国玉石雕艺术评论家队伍的壮大,将在更多方面、更大范围内开展玉雕艺术评论工作。要形成健康积极的评论氛围,保证玉雕事业的良性发展,为实现玉文化复兴的玉雕梦奠定舆论基础。

多元发展 扩展格局

神工奖发展到今年的第七届,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不仅全国各地主要玉雕产区、主要玉雕流派均参加神工大展,加拿大等国外的玉雕大师也积极参加展评。向世界发展,是今年神工奖的一个新态势。

在参加展评的大师队伍中,既有精致、完美、无愧于中国玉石文化和玉石雕艺术榜样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部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品,也有省、市级玉雕大师风格鲜明、成熟的艺术品。而一大批年轻玉石雕大师内邃深邃、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精品佳作,也令展会生辉。创新意、推新人,出新作,使玉坛新人辈出,代有传人,长盛不衰。

参展参评的玉石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既有白玉、翡翠、昆仑玉、独山玉、金田黄、水晶、玛瑙、灵璧石等传统玉石品种,也有南红、北红、金华玉、鸡血玉、福彩冻石、琥珀、绿松石等较新和过去展示很少出现的门类、花色,琳琅满目。

精品璀璨 追求卓越

作品乃展会之本。本届神工大展,许多夺人眼球的精品闪亮展会,充满艺术魅力,给人以高雅的视觉享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洪新华的《骑虎降龙》,在保持“新、奇、特、绝”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袁耀的《竹枝词》,利用绿白相间的冰种翡翠,刻画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的诗情画意,独特的微雕技艺,堪称一绝。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王平的《童子拜观音》,工艺极为精湛,充满艺术感染力。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黄罕勇的《四神》,以四方不同造型的印章组成,充满创意。上海聚福堂玉雕传承社陆永福等,为重现海派炉瓶的辉煌做了大量的努力,现已初现曙光。这次送展的《兽面壶》可窥此中一斑。

许多玉雕大师继续发扬关注当代的神工奖传统,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下题材的好作品。坚持原创精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磊,他新创的《驾驭》,以古代将军狩猎的壮阔场面,寓意当代领导者应该具有的决策风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曾参与故宫古玉修复,这次将他参与设计的《奥运微宝典藏版》参加展评。

这几年在神工玉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玉雕大师,仍保持强劲的创作势头。去年荣获工艺大奖的海派玉雕特级大师马洪伟,今年展评的仿青铜器《薰炉》,仍保持工艺精湛的特点,且又有突破。海派玉雕大师曹春华的水晶雕《诵经罗汉》、《点化罗汉》,过去在神工奖展出时,受到一致好评。这次十八罗汉一起展出,其宏大的法阵,其充满当代审美意念的创造性,令人震撼。

接地亲民 精彩纷呈

神工奖展出期间,正是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之时。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九月的重头戏,神工奖组委会安排了一系列广大市民可积极参与的活动,意在让广大市民与高雅的玉雕文化亲密接触。

9月20日――21日,在中福古玩城举行新玉种推介会。活动采取演讲与展出结合的方式,对所推介的新玉种南红、北红、金华玉,既有生动具体的讲解,又有现场作品展示,会令你受益匪浅。

展出期间,开展第三届“神工美玉摄影大赛”活动。这次活动,在历届基础上,加强展出现场的场景摄影内容,既有夺人眼球的作品摄影,又有生动感人的各种场景,丰富多姿。

玉文化论文篇6

1、本文就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定位、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以及未出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2、因此,本文选取陶冶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3、因此,亟需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并作引玉之砖。

4、诚然,量刑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当前轰轰烈烈的量刑规范化改革表示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5、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6、分析了经营权出让中因经营主体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确定景区经营主体资格的指标和方法建议,希望对景区经营权出让实践乃至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有所裨益,并以为引玉之砖。

7、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8、笔者近两年曾主要从法学视角对供热取暖关系做了一些研究,现根据初步研究所得谈谈笔者对供热取暖关系的认识,及对供热取暖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权作引玉之砖。

9、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缺陷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10、本文结合笔者个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11、以期对我国关于此类案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律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12、笔者所列以上数种亦不能以偏盖全,仅提出此论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强调中医临证思维时应以整体辨证为要,不当之处,尚请同道指正赐教。

13、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希望本文成为引玉之砖,引起这方面的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14、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5、为此,本文对紧急情况追溯征税规则制定的目的以及各项条件应达到的标准和追溯征税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16、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7、教材处理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仅为引玉之砖。

18、本贴权当引玉之砖,希望大家把自己祈祷的经验也发上来交流下,共同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装备。

19、笔者本是突厥史研究的门外汉,但既然论证了汉族的胡化婚姻形态,便不妨反馈于突厥可汗世系,作一辩证,以为引玉之砖。

20、提出这些原则的本意乃是为探讨提供一个基础,为真知烁见做引玉之砖,而非一套定则。

21、当然,这是项沉重的任务,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区区一文是难以达此恢宏目标的,拙文权且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

22、拙文只是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很粗浅的初步探析,疏漏在所难免,今作与会,诚请方家不吝赐教与斧正,权作引玉之砖耳!

23、权做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我国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保险立法有所裨益。

24、目前学界对于行政不作为之理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监于此,笔者意略抒拙见,以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25、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矿业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思路,矿业权流转的具体规范以及矿业权流转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方家指正。

26、我所做的这点工作,就算作敲开这一研究领域的引玉之砖吧。

玉文化论文篇7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此,人们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刘永胜。

1955年,刘永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母亲无力养活一家人,就被同母异父的大哥接到了鹤岗。为了填补家用,他高中没念完就下了煤矿。年纪弱小的他,承受着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体力劳动。但他从不叫苦,因为他必须为贫穷的家庭出一点力。可谁知天不从人愿,在一次事故中受了轻伤。伤好之后的当年,他参军入伍,当了一名野战军战士。退伍后他又回到鹤岗,在鹤岗二轻局当了一名宣传报道干事。勤奋加富有灵性的刘永胜,凭着一股自学精神,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脉络,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上,在鹤岗,俨然成了一个“名人”。

一次,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到鹤岗选拔记者,事先,他们先从学历、文笔等几个方面框定了一个范围。经市委常委会讨论,推荐了两个人。新华社的领导经过考察,一个都没有相中,就准备起程回哈尔滨。这时,市委宣传部长跟他们说:“我们这还有一个人,名叫刘永胜,不符合你们定的条件,但他的文章写得好,从发稿的数量来说,在鹤岗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倒引起了新华社领导的兴趣,决定留下来见见这个年轻人。他们把刘永胜找来,先给了出他一个“命题作文”,考考他的写作能力和反应能力。他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思路清晰,干净利落,新华社领导十分满意。就这样,他成了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驻鹤岗的地方记者,他的工作也由二轻局调到了市委政研室。

一个没有受过新闻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新闻行业,成了一名骨干。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任职于《东北经济报》《工人日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站,先后担任过记者、主编、站长等职。由于业绩突出,后来,他正式调进《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这些我国顶级媒体的身份,让许多人眼红。可在2000年,刘永胜竟出人意料地办了“内退手续”,离开了《人民日报》记者站,那是因为红山文化。因为当他接触红山文化之后才发现,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仅靠业余是远远不够的,一边当记者,一边搞红山文化研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决定摆脱一切与红山文化无关的事情,一门心思地来从事红山文化的研究。

自从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研究著作及理论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且成系列成体系地进行研究,应该说刘永胜是第一人。刘永胜从研究红山古玉器入手,可谓执了红山文化的牛耳。因为一提到红山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件造型优美的C形玉龙,它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标志。玉器是人们认识红山文化的入门向导。

刘永胜与红山古玉结缘,实属偶然。

说起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对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1994年,刘永胜任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那年9月的一天,他在外地采访,一位朋友拿了几件玉器,让刘永胜给看看是什么年代的,干什么用的,有没有价值。可那时在刘永胜的头脑里,玉是一张白纸,他拿着这几块玉,十分尴尬,难为情地说:“我找人给看看。”

刘永胜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局的古玉专家,两位专家先后拿着这几件玉器,翻过来调过去地看,看了半天才说:“这是红山文化古玉器。”当向专家求证探索古玉器承载的深层次宗教内涵时,二位专家说:国家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在这个领域才是行家。为把握起见,他们把刘永胜介绍给了中央民族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吕大吉。吕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红山古玉器,并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古玉器。当时,吕先生刚刚完成了《史前宗教文化》系列巨著的编撰工作,书虽然完成了,但仍有遗憾,那就是对古玉器的论述,因实物太少,谈得极不充分。他对刘永胜说:“红山古玉文化内涵领域的研究是个空白,你有时间的话可研究研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刘永胜迷上了红山古玉。打那以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能够动用的资金,都用在了红山古玉上。所有红山文化的遗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凡是出现红山古玉的地方,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时,他还拜访了许多红山文化研究专家,收集了大量的红山文化著作和论文。这时他发现,摆在面前的虽然是一枚红山古玉,但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块玉,它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要想啃下红山玉研究这块硬骨头,光靠热情、干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基础理论装备。面对着庞大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工程,对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刘永胜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从1994年第一次接触红山古玉,到2004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前后只用了10年时间,之后其他三本专著又陆续跟进,使刘永胜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个系列。

许多专家曾这样评价他的《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这本专著,就其内容而言,属于考古与博物的专业领域。通过具体撰写,我们发现它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如古玉文化与宗教研究,虽然它本身是考古与文博的学科,但在研究中必须运用与深入涉及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古文知识。所以,它又交叉到古汉语文学科领域。又如古玉造型、纹饰、沁色等鉴识研究中,必须应用美学与工艺美术领域的知识,由此它又涉及到美学、艺术、音乐等交叉学科。如此等等,在全书研究与撰写过程中,大容量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实属必然,多学科必须最终整合归结在古玉文物研究这一特殊对象身上,因此说,这部专著填补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术空白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对红山古玉的研究,刘永胜都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比如在《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中,对螺蜗形玉器的论述,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先是考证玉的产地,然后分析它的沁色,这属于考古学的范畴。通过对玉器形制特征的分析,由螺联系到累祖,由蜗联系到女蜗,由动物崇拜、宗教崇拜到先祖崇拜,让人们看到了这件古玉器上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信息。通过对纹饰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了“在螺体表面,还运用了平行凸棱纹与隐回纹,使玉器犹如注入了生命活力一样,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接着又分析这件玉器的磨工技术,这又属于工艺学的范畴。可见对红山古玉文化的研究,没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是根本不行的。

玉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许多古遗址中都不同程度地出土过古玉器,但像红山玉器形之多,功能之多,数量之多,则是很少见的。其中表现出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天体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不多见的。从出土的红山玉来看,有乐器、佩饰、随葬器、冠饰、仪仗器、军徽、印信等,这种丰富的器形实属难得。另外它表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纹饰美、曲线美、韵律美、创意美等审美内涵,也都是出类拔萃的。正因为红山古玉器有了这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才会让刘永胜着迷,才会让他放弃一切,集中精力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的研究。因为刘永胜在红山古玉器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被内蒙古民族大学请去做专题学术报告,并先后被吉林师大东北文化研究院特聘为客座教授,被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分院和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特聘为教授,有的大学担任课题研究任务,为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黑龙江江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讲授了红山文化古玉器专题课……根据刘永胜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还后晋升为文物研究员和教授两个领域的正高职称。

玉文化论文篇8

什么是玉和玉石

首先考察玉的历史概念。玉的历史概念包括珍宝性和社会性两大性能,对理解古玉文化相当重要。殷商甲骨文已有“玉”字。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玉器(ji块)距今八千年,从而推定中国治玉史距今一万年。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是玉、石不分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早期,古人视玉为“美石”

(广义概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是“巫神美石”(广义概念)。夏商周时期,玉是“象征权和礼的美石”

(广义概念)。春秋战国到西汉时,玉是“象征礼和德的美石”(广义概念)。东汉,许陲《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狭义概念),这一定义延续近两千年,直至今日。

玉的科学概念是指用现代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界定玉(狭义)和玉石(广义)。1918年,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指出:

“上古之玉,繁赜难详,求之于今,……盖有二焉。一即统称之玉,东方谓之软玉,西方谓之纳夫拉德(nephrite);二即翡翠,东方谓之硬玉,秦西谓之桀特以德(jadeite)。”狭义的玉,仅指上述软玉和翡翠两种。

什么是玉石?凡是在质地上能达到工艺要求(每种玉石都有自己的具体工艺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岩石),都可称为玉石。玉石包括狭义的玉(软玉和翡翠)在内,所以翡翠与和田玉既可以叫“玉”,又可以叫“玉石”。中国传统的玉石除软玉和翡翠外,尚有绿松石、玛瑙、玉髓、岫玉、独山玉、萤石、青金石、孔雀石,木变石、石英岩质玉、煤精等等。

有些考古专家将上述绿松石等等玉石一律称为“假玉”,20多年来在考古报告中屡见不鲜,而且称“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全属假玉”。假玉通常指人造的冒充品,将考古山土的玉石归入此类显然是不正确的。

软玉和翡翠的相关问题

其实,

“软玉”这一译名是不恰当的。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Alexis Dmour)在鉴定英法侵略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的玉器时,提出jadeite(由辉石矿物组成)一词,和ncphrite(由透闪石矿物组成)区别开来。20世纪初,日本矿物学家根据两者相对硬度不同,把jadeic译为硬玉(硬度6.5―7),nephrite泽为软玉(硬度6―6.5)。“软玉”这一译名容易造成误会,有人把硬度小的岫玉(5―5.5)也当成nephriLe。

现在专家用“闪石玉”一词代替“软玉”(译名保留);

“硬玉”则仍指“翡翠”。采用闪石玉一名,如果知道产地,就应加上地名,如和田闪石玉简称和田玉;青海闪石玉简称青海玉,俄罗斯闪石玉简称俄罗斯玉,以此类推。2008年,青海玉曾更名为“昆仑玉”,这是没有必要的。再说“昆仑玉”一名早已有之(见《中国宝石和玉石》1989年),指新疆昆仑山产的蛇纹石玉。

关于“和田玉”也存在误区。在珠宝玉石市场上,凡是闪石玉,不管产自哪里,一律定称“和田玉”。这不仅造成了珠宝市场的混乱,也影响到考古界探讨古玉原料来源这一重大玉文化课题。

和田玉何时进入中原,迄今仍是历史之谜。有关中国史前闪石玉的来源,已知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闪石玉来自辽宁岫岩县,而长江流域的史产地。每年洪水退后.有不少人在河中采玉。前玉料来源则没有解决。如果都定名为和田玉还怎么研究?据悉国家有规定,若商家不一律标为“和田玉”,是要受到工商执法部门处罚的。笔者认为,对玉名规范化是必要的,但要尊重历史,并保护“和田玉”一名,切勿滥用。

产地是否决定了品质的好坏?其实不然。白玉(包括羊脂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都是闪石玉的不同品种,它们的好坏由本身质地决定,不以产地和产状(山料、籽料、山流水)为准。当然,有的产地和产状名声高一些,应该保持名牌效应。新疆和田玉和籽玉自古名声显赫,但不能说青海玉或俄罗斯玉就不好。某电视台节目中有专家说“山料不能做器皿,只有籽料才能做器皿”,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有一定的误导性。

翡翠是玉石中的后起之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甘黄,强名似玉耳。”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18世纪以前没有翡翠,是后来从缅甸输入的。从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看,翡翠兴起于18世纪清代乾隆年间,历史远没有闪石玉悠久。翡翠与闪石玉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差异,翡翠讲“水头”(透明度)、“地子”(如玻璃地、冰地)、“颜色”(艳绿、阳绿等);而闪石玉则考虑“润不润”。此外,翡翠原料有赌石,而闪石玉没有赌石。

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

在历史学上,“古代”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包括封建社会。按此,鸦片战争或清代以前的玉或玉器都可视为古玉,这样就打破了“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才是古玉的“约定俗成的见解”。古玉有出土古玉和传世古玉两大类。

史前(距今四千至一万年)东北地区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古玉;黄河流域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出土古玉;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出土古玉;华南地区有石峡文化、珠海宝镜湾遗址、卑南文化、圆山文化出土古玉。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土古玉历代不断。

出土玉器是古玉鉴别和断代的标型器物。有专家推测中国一万年来出土玉器数量以六位数计,约在数十万件,而史前古玉应不少于20万件。可惜,此项统计工作(包括传世品和流失国外者)尚未展开,出土古玉家底不清。

传世古玉是指“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中,非经正式发掘出土的和从未入土而流传于世的那部分玉器”

(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语)。传世古玉除真品外,还包括仿古玉和伪古玉两部分。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常素霞女士在1998年即指出:

“其实仿与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是模仿和效仿,仿古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花纹和古朴的风格,目的在于欣赏和玩好。”“而伪古玉则不同,伪是作伪,即纯 粹的假货。”

南宋至明代中叶是仿古玉的萌芽期。明代中叶出现伪古玉(俗称“赝品”),明万历中期达到高峰,经清、民国至今不断。明万历年间高濂《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载:“近日(明嘉靖万历年间),吴中(今苏州)工巧,模拟汉宋螭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清乾隆中晚期至嘉庆早期是仿古玉特别是宫廷仿古玉的高峰期,经民国至今不衰。

一般来说,古玉真品的制作要求严格、精致,选料、工艺、纹饰和时代风格均无可挑剔。仿品特别是高仿品如同真品,只是选料较新,制作时代及工艺有所不同。伪品常常制作粗糙,原料质量较差,沁色作假明显,漏洞很多。仿古和伪古玉器上的沁色有白化(旧称鸡骨白)、土沁、铁沁、铜沁、血沁、黑沁、朱砂沁等,目前其制作以东北辽西和安徽省蚌埠地区最为集中。沁色制作方法种类繁多,可参阅拙作《古玉鉴别》一书。

应当指出,有些仿古和伪古玉的制作技巧,至今难以仿真。如良渚文化玉器上细如毫发的“眉毛状”兽面纹,成为鉴别标志;高濂指出的“若汉人双钩之法是明工所不能者”,包括汉代的“游丝雕”,纤细如同飘游的蚕丝,今日玉工也不易琢成。

鉴别传世古玉

鉴定古玉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学习。

一是玉质鉴别。真品和仿品的选料一般较好,特别是仿制春秋战国以后的玉器,一般为和田玉。如果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是和田玉的话,就肯定是仿品,因为红山文化玉器用的是岫岩闪石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尤仁德先生指出:

“当代中国考古学的伟大成就,为玉器鉴定的认识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资料。注意用考古发掘玉器与传世玉器的对比研究和鉴别,并以前者为准绳,来辨定后者的时代、真伪等,在鉴定工作中有普遍的、决定性意义。”

二是形制鉴别。主要方法是与出土玉器的形制进行对比,可以查阅有关相应时代的考古报告。但要注意,考古报告上没有的,不一定是伪品。古玉专家杨伯达先生指出:“面对一件传世古玉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掌握了一切有关真伪的线索之后,经过思辨、消化,再下断语。一切结论都要有根据,其根据愈充分,判断便愈准确,这就是共允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受得住考验的结论。”

三是纹饰鉴别。古玉纹饰比较繁杂,时代不同,变化也比较大。伪古玉的纹饰往往随意为之,经不起推敲。

四是工艺鉴别。古玉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做工都比较简单,以浮雕为主,其后出现透雕和圆雕;商代的“臣”字眼、西周的“斜刀”、汉代的“汉八刀”和“游丝雕”等等都具有时代风格,也都具有鉴别意义。

五是沁色鉴别,是指区别自然沁色还是人工沁色。人工沁色有白化(旧称鸡骨白)、土沁、血沁、黑沁等。1998年,孙华楚先生初步调查安徽蚌埠人工沁色方法,归纳为酸性做旧、火烧做旧和碱性做旧三大类。同年,陈敏民先生指出蚌埠人工沁色快速法有烧、泡、涂、胶、糊等。此外尚有电蚀法和激光炝色等。而自然沁色时间比较长,沁色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大。

古玉鉴别,一要认真,二要重证据。香港中文大学杨建芳先生对于鉴定古玉有句名言:

“不要相信我,要相信我提出来的证据。”

目前,考古界和收藏界有一矛盾,即考古界专家认为收藏品里多为仿品和伪品。事实上,我国民间古玉藏品中,确实仿品和伪品占多数。有专家估计,仅就全国博物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数万件“传世古玉”来说,其中伪玉可能要占20%以上。

笔者认为,古玉市场到了应该整顿的时候了,古玉鉴别也应该实施规划。国家应该建立出土玉器资料数据库,为研究鉴别古玉服务;同时,博物馆应定期举办出土玉器展览,让古玉收藏者能够认识和学习出土的标型玉器;国家文物研究机构应建立开发高科技研究、鉴别古玉的新方法和新仪器的规划,突破经验主义的主观弊病;古玉鉴定注册机构应逐步规范化,古玉鉴定者应考试和达标上岗。

收藏古玉要把握价格

如今,出土玉器绝大部分收藏在国有博物馆或考古所的库房里,除了博物馆少量展出外,大量出上玉器是常人难以见到的,而社会七出现和收藏最多的是传世乇器。

玉文化论文篇9

所谓玉文化,是依托于玉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和产品而逐渐形成,经鉴赏和审美而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玉石器时代便发其滥觞,更随时代更迭而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日臻完善,不可不谓源远流长者也。石之美者夫玉者,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之美石也。其储养光华,扣击有声,坚硬似铁,晶莹含翠,在众多石类材料中脱颖而出,备受世人喜爱。

国人眼中之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即文化学意义之玉,范围宽广,不仅包括软玉、硬玉,还包括水晶、玛瑙、蛇纹石、汉白玉、绿松石、青金石品种;而狭义则专指矿物学意义之玉,分为软玉和硬玉。硬玉在18世纪后方为中国玉匠广泛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软玉制品。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之一。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是新疆、和青海地区。而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我国四大美玉产地。目前,中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玉作中心。

一、中国玉文化的宗教内涵

在中国传统玉文化中,影响最深,并曾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恐怕要算是“玉为灵瑞之物”和“玉为道德之尊”这两说了。在史前,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是神,玉在当时是被先人神化了的物质,于是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产地上(东夷玉,主产地今岫岩县;越玉,主产地今溧阳小梅岭、茅山;狄岭、维基姆河流域;羌玉,主产地今新疆和田;巴蜀玉,主产地今四川汶川龙溪、缅甸密支那),首先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铺设了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玉器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玉文化逐渐广泛化、深入化,终于成为文化主体,成为巫神媒介及华夏文明基础的一块奠基石。

在我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当中有许多和玉有密切关联的记载。比如:“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还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十神……其十四种状皆负身而载玉,其相之,皆玉,不压……”这一段文字中有神怪人物佩戴和使用玉器的叙述,而且是十四神“载玉”、“皆玉”。上古之时,玉还被磨成鹰鸟等各种形状,作为图腾崇拜。这种玉图腾反映的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也是后来玉文化的一种来源。秦汉时期的玉器变成了联系超越生死,沟通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并在汉代以后神化到了顶峰,人们在思想上日趋迷信,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殓尸可以不朽,佩带可以辟邪。古代统治者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以玉作为沟通神灵和生灵关系的法物。古人祭天地及四方之神均用玉,并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就是所谓的“六器”,也是礼仪玉。古人出于自然崇拜意识,把玉看做是“天地精灵”,对此中国古代典籍和古代哲人多有记载或论述。如《国语》:“玉帛为二精。”孔子:“水之精为玉。”管子:“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化如神。”《淮南子》:“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古人把玉视作神异之物,认为它有通灵之功,因此便用玉祭天地、祀神明、祛邪避凶,祀求赐福降祥,古人对玉的崇拜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玉在这个时期承载的是“神”,具有丰富的原始宗教的内涵。

二、中国玉文化的道德内涵

玉被赋予道德含义并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论玉有“仁、智、礼、义、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先人佩玉以洁身明志。除此之外,玉为道德化身之说内容繁简不一,大同小异。管子论玉有“九德”,荀子论玉有“七德”,刘向论玉有“六美”。而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中将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正因为玉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所以君子必佩之,并且无故“玉不去身”。玉的道德内涵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此时人性的觉悟超越了对神的崇拜,从此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成为德的载体,这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用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总结了殷商时代开始使用玉的经验,尤其注意到统治阶层喜爱玉的感性经验,于是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玉 成为 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先人的‘玉德’说,将玉人格化,并使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的统一,达到了‘人玉一体’的境界。”玉的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自古以来,就和中华民族的仁爱、智慧、勇敢、坦率、廉洁、谦虚、哲理等优秀品格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深深浸润到中国文化中去。因此,这一学说得到了人们一致认同和广泛接受,也正是“以玉比德”传统能数千年绵延流长的原因。

三、中国玉文化的政治内涵

在古代,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和玉器的大权,玉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将玉作为馈赠佳品。最早在商周时期,玉是为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一种重要礼仪的象征物,商周的玉承载了统治阶级对其武功炫耀的任务。周代以后,玉被赋予等级权力的意义,按爵位高低所执玉器也不同,人们视这类玉为等级名位玉。此时赠玉之风更盛,贵族聘女、庆贺均以玉赠。楚襄王聘庄子作宰相,送他白璧百双。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以玉治印,于是传国玉玺就成为皇权、社稷的信物,虽然在王莽废汉之际,皇太后以玉玺出之,碎其一角,但仍然世代相传,不弃不遗。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素有急公好义之誉的江东孙坚于水井中寻获玉玺,禁不住诱惑,背信弃义,私匿于怀,留下千古非议。其后,其子孙策以玉玺为质借兵复仇,而袁术得玉玺后则面南称帝,最终身败名裂。从古到今玉的政治内涵可见一斑。

玉文化论文篇10

如果说神玉艺术馆在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双轨并行的过程中,将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到了极致。那么,其旗下的神玉典藏则将玉文化的推广做到了淋漓尽致。神玉典藏以中华五千年经典文化瑰宝为主线,以承载文明、传承文化为己任,诚邀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及业界精英创作出当代传世之精品,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正逐步吸引着世人的青睐。《环球生活》有幸邀请到神玉典藏总经理黄东先生,跟我们分享“玉”的神奇瑰丽。

《环球生活》:创办“神玉典藏”的初衷?

黄东:一个民族的复兴在于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在于人文精神的复兴,人文精神的复兴在于文明的复兴,文明的复兴在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也依赖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繁荣与日益的昌盛。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是玉文化。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是宇宙赠送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玉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玉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基于这样的渊源,神玉艺术馆王伟斌馆长发起并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创办了神玉艺术馆。展馆中的藏品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宝,如何把“玉文化”推广出去?如何让世人都知道神玉?显然,神玉典藏对这个问题给了一个完满的答卷。

《环球生活》:“神玉典藏”的定位是?

黄东:神玉典藏以华夏之大气、东方之文气、吉祥之灵气、精致之秀气、皇家之贵气为作品定位。而神玉典藏的受众定位,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且对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这样一群人。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把玉文化发扬光大,让它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它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

《环球生活》:“神玉典藏”现在的产品包括?

黄东:神玉典藏产品是以中华五千年经典文化瑰宝为主线,以玉石、琉璃、陶瓷、冷瓷、贵重金属等为载体的综合性系列典藏臻品。其中代表产品“shenyu”典藏翡翠腕表,通体以高品质翡翠加工而成,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大气和典雅,不仅将深厚的玉文化元素以独特的形式灵动于手表的方寸之间,也融合了西方顶级钟表工艺的精湛与奢华,彰显出尊贵典雅、华丽大气的贵族气质,是谓财富之源,怡养宜藏。其每一款作品都包含着高雅的品位与独特的性格。淋漓尽致的诠释着玉表的和润之德,展示着玉表的极致之美,寄寓着玉表的吉祥祝愿之心。

玉是品德和深厚内涵的象征,是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瑰宝。以玉制表,随表针转动着时间,记录着生命的历程,是玉与表的完美结合。“Shenyu”典藏翡翠腕表,取天地之美材,聚日月之精华,纳中华文明之吉福祥瑞,佑人运,醒人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诠释。同时,玉还是德的载体,是君子的化身,古代君子佩玉,以玉比德。现代人佩戴翡翠腕表,于举手之间,彰显谦谦君子和润之德、谦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