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8:20:26

龙文化论文

龙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龙文化 源远流长 民族精神 欢乐吉祥

2006年末,一个关于是否放弃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问题,一度在网上、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中形成热门话题,引发了一场争论。呼吁弃龙的主要理由是西方认为龙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形象往往会让部分西方人士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尽管这一站不住脚的理由遭到非议,但是始作俑者乃是一位教授,使我们不得不认为对中国龙文化确有梳理的必要。这应当是中国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共有的责任。笔者愿就此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龙文化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用蚌壳堆塑的身长1.78米、高0.67米的龙,据地质专家考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400多年。同时期的文物,还有陕西北首岭出土的“乌鱼纹彩陶细颈瓶”,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鲵纹彩陶瓶”,其中都有龙的身影。时间略晚,距今5000年左右的出土文物中,有山西汾陶寺遗址的“蟠龙纹彩陶盘”、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龙”、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双龙首璜形玉饰”。再晚至3000年前,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8棵神树是当今世上出土体量最大的青铜文物之一。神树树干上嵌铸的龙,一头双身,两条龙身交缠如绳辫。此外,尚有高41厘米的“龙柱形器”、“铜龙形饰”。其后,中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带龙的器皿、绘画、雕刻等便越来越丰富多采而不胜枚举了。

除了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大量关于龙的神话和传说。被称为“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有关龙的记载,至少有15处之多,如雷神“龙身而人头”(329页)、首阳山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163页)、竹山“其神状皆人身龙首”(105页)、夏后启“乘两龙”(209页)、“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206页)等。

在元代金履祥《通(钅监)前编》中,作为信史,已有“伏羲氏以龙纪官”的记载“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春官为青龙氏又日仓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

中国社会进入夜耕文明以后,一直流传黄帝“乘龙上天”的故事。宋代刘恕《通(钅监)外纪》记载着“陈绛氏女日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对大禹则有“禹济江,黄龙负舟”的描写。

随着岁月的推移,龙的故事愈加铺张,愈加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夏末,帝孔甲“天降乘龙”,“潜醢以食夏后”;周末。“褒姒乃王府童妾遭龙k所生”;汉高祖有斩蛇的故事;唐高祖被形容为“日角龙庭”:唐太宗4岁时,有人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宋太祖被点评为“面方耳园神其相,紫云黑龙显其异”;清世祖之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龙被视为神物,神通广大,显贵尊荣,本领高强,非同凡响,因而特别受到帝王的专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脸面被称为“龙颜”,心思被称为“龙心”,身体被称为“龙体”,衣服被称为“龙袍”,座椅被称为“龙椅”,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种”。

在民间的生活习俗方面,春节的舞龙灯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吉祥;遍布各地的龙王庙以及干旱时的舞水龙,带给人们以丰收的希望。龙文化影响的深入普遍,还表现在有人以龙为姓,以龙为地名水名山名。以龙字为首的名词、成语《辞源》中有237条。

此外,在建筑物、器皿、服饰、食品工艺中塑造龙的形象,绘制龙纹艺术品,更比比皆是。而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戏剧中。《封神演义》、《西游记》则是全方位地勾勒出了龙王国、龙家族的图谱。

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后,全球华人还热衷于传唱《龙的传人》,并感到自豪。这充分说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二、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像龙这样一种生物。那么,龙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据《呼风唤雨八千年上书》的作者庞进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庞进先生以系统的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无可辩驳的事物为佐证,论证了上述命题的实在性,为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由于龙的幻象、龙的意识产生于遥远的古代,这就给中国人民以充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来塑造龙,以表达、寄托自己的追求和想往,从而让中国龙由虚幻的抽象的模糊意识,逐步变成具象,并具有了自己的种种神性,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实在,并加以认同和接受。

中国龙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凌驾于生物之上,具有通天人海的超越性。这同古代人民敬天、畏天的思想密不可分。古人处在天地之间,对地面事物有所了解,唯有天空难于认识。天空的雷霆闪电、风日雨雪威力无比令人震撼,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灵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对此,他们除了感到神秘。更多的是心存敬畏。孔子就说过,“巍巍乎,唯天为大”(《泰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大师们都知道天人关系十分密切,十分重要,于是上天探密,与天沟通自然成为大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这种想法在古代却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在想象中,天空十分美妙,居住在天上的仙人逍遥自在,无所不能,因而很多人盼望成仙。而龙便是可以凭借其飞腾工夫让人升天成仙的神物之一。所以。龙受到了中国人的重视和喜爱,其中蕴涵着的便是古人积极探索、努力奋斗以争取摆脱困境、超越自然和现实的信心和决心。正是这种信心和决心,才使人类执着天之梦,才使今日的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相继出现,才使飞天探索的愿望成为现实。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农耕文明之中,视水为命根。干旱到来时,迫切盼望司水之神能够时降甘霖。“河伯娶妇”充分说明雨水的重要性超过人命,说明祈雨这一行为在中国农耕社会之普遍性。在中国龙文化的塑造中,龙成了司水之神。而龙的兴云作雨,却是无须回报的,雨水保证了人们一年一度的丰收。如此一来,龙也就具备了利他好施的善性。

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实现自己的愿望, 首先必须整合力量,有领导地进行共同的奋斗。领导标志着能力和权威,龙因而在中国的龙文化中,被塑造成为海龙王,水族之统治者。王者的尊严和权威,使人间的帝王也不免要借重其权势,以统治万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中,不少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这样一来,龙又具备了尊容显贵,能力非凡的属性。

有一些小说、戏益和民间故事,还演义了龙对人的美好善良的感情。如《张生煮海》写秀才张羽与龙女成婚的故事,《柳毅传书》写书生柳毅传书救龙女的故事等等。在这些故事中,龙被赋予了温柔美丽善良而富于感情的人格。

龙的上述属性得到了中国人民普遍的认同和肯定。这些属性――自重自信,利他为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龙实际上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龙文化给人以欢乐吉祥、爱与和平

中国古代社会,正如《击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样,人民的生活虽然简朴无华,但却不受干扰,自由自在。他们的愿望不过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希望享受大自然正常运转的恩赐,而不希望人与人之间产生纠葛纷争,更不要说为利益而以暴力相加了。

夏王朝兴起以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私有制社会。周末,兼并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诸侯王国为盛衰继绝而积极延揽人才,导致了中国春秋战国的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的出现。“诸子百家,各有其道。”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儒家和道家。他们在总结上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的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同根同源,都标榜上古时代的圣贤政治。只不过道家的宗师老子赞赏的是原始公有制时代“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80章))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儒家的先师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不过他认为在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这种理想世界已经消失了。因而提出以周初奠定的礼制社会作为标的,提倡以德治世,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伦和社会秩序。他说“苟志于仁,无恶也”(《里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他主张“克己复礼”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儒家思想浸透着遵从道德规范的利他精神。这一点同老子《道德经》中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第8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第2章)有共同之处。

此外,老子和孔子都有反战倾向。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兵者不祥之器”(第31章),“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第30章)。孔子则说“俎豆之事则尝闻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去兵”(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龙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 龙舞文化 审美意义 图腾崇拜

一、龙舞概论

龙这种动物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它是由我们的祖先臆想出来的一种动物,由九种不同动物的不同部分组合而成,传说它能够呼风唤雨,并给人带来幸福和免除灾难。一直以来,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尊贵神秘的象征,它被国人看做是一种祥瑞的最佳代表,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民族精神的象征。随着龙文化的发展,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龙舞文化,商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龙”字和“作”字连在一起的记载及史学家对此土龙求雨现象描述的“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可以说是最早的集体舞龙记录之一。人们将龙舞看做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活动,通常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文化活动和节日中都会出现龙舞活动。我国的龙舞文化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到了明清时期龙舞文化得到了最大化的丰富和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的龙舞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龙舞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江西龙舞文化简介――以扭扭龙为例

江西省是我国龙舞文化发展和盛行的重要省份,早在石器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足迹,它也是我国最早南方文明的发源地,由此可见龙舞文化在这一地区发展和流行已经相当久远。一些相关的民间历史资料在时期被损毁,龙舞文化开始的具体时间我们也无从考证,当时根据江西省一些民间老艺术家的回忆,古书中曾有记载,江西龙舞“始于汉而兴于唐”,也就是说江西龙舞已经有了差不多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扭扭龙是江西省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龙舞形式,扭扭龙因为其舞动过程中龙身的颤抖和扭动而得名,同时由于这一龙舞形式由一人持龙表演,因此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独龙”,“扭扭龙”,又叫“板凳龙”、“板灯龙”、“板凳灯”、“桥灯”等,是崇仁县一种民间灯彩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原发源于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苔洲村,现亦流行于孙坊、白露、河上等十余个乡镇。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游遍全镇各村,寓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进行表演。这一龙舞形式相传是在一次民间的龙舞活动中,几个小孩为了得到蜡烛和爆竹,自己偷偷扎了一只小龙,然后每人拿着一只小龙到邻村的农户家中舞动,被大人发现后,觉得这种小龙很有意思,就做了几只更小的龙,这也是扭扭龙的最初形成。扭扭龙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单独舞动的形式,最初是大人带着孩子举着小龙到各家各户讨取糖果爆竹等,到了清朝末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扭扭龙,现在扭扭龙的制作也是越来越复杂和精致,形成了一大两小三条龙的形式,大龙长约八尺余,小龙长约三尺半,三条龙都用细绳相互连接,艺人手擎木柄上下舞动,龙体颤动扭动,大动小也动,大耸小也耸,形成一个“活”的特点,步法有“圆场”、“矮子步”,动作有“游龙”、“扭龙”、“转珠”、“跳步引龙”等等。

江西省境内的龙舞除了祈雨、祈福的寓意外,人们还把它看做一种祭祀古人的一种手段,比方说九龙共舞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屈原在投江自尽后,洞庭湖的龙王不让其忠魂返回到人间,但是龙王的九个儿子看到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喜爱而被深深感动,共同迫使龙王交还了屈原的忠魂,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九条龙的感激,同时举起九条龙进行舞动,这也成为了日后人们广为流传的九龙共舞,在端午节祭祀屈原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江西龙舞的审美意义

“扭扭龙”的艺术性不强,它的精髓是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如今,崇仁孙坊、白露、河上等十余个乡镇都有这种灯彩活动。独凳龙、九节龙,或是二龙同舞等多种耍法,不断丰富“扭扭龙”的内涵。舞“扭扭龙”也不限于同宗族人氏,他们或是三五好友同舞一节龙,或是多人同耍几条龙,没有宗族限制,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龙舞文化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龙舞文化与人们的信仰、宗教、民俗等有着明显的表达作用,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龙舞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各自的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龙舞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不仅是对龙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种重要体现。龙舞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行,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广大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从而激起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龙舞这一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也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总之,龙舞这一传统民族文化以其强劲的舞姿、丰富的表演、恢宏的气势,祝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风调雨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龙舞这一融合了人文、历史、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文化也会不断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岚,试论湘西苗族接龙舞的文化精神,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

龙文化论文篇3

从美国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诞生至今,尼龙逐渐成为了从煤、空气、水以及其他物质所合成,并且具有柔韧性以及耐磨性、类似于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所有聚酰胺的总称。如今尼龙产品种类繁多,几乎遍布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国尼龙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的,其间曾借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技术和经验,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自己相对较为系统的尼龙产品生产线。之后,由于尼龙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尼龙化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为我国经济、财政以及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尼龙化工市场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国家为了支持尼龙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优惠,为尼龙化工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尼龙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总量扩大,质量稳定性提升。如今尽管尼龙的价格下降比较明显,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其中下游的面料市场以及应用市场的增长幅度无法跟上产能增长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也体现出了目前尼龙产业由量到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尼龙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总量扩大以及质量与稳定性提升等特征。其次,尼龙纤维市场也在不断地拓展,尼龙纤维的丰富多样化发展丰富了尼龙产品的市场结构,并且在市场竞争上也提升了尼龙产业的整体影响力。调查显示,过去几年,全国化纤业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竞争日趋激烈。最后,尼龙产业的整合趋势更为明显。就整个化纤业而言,依靠单纯的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变得更为狭窄,化纤产业朝着专业化、技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尼龙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带到中国,产业之间的整合趋势更为明显。为拓展尼龙市场,如今全球尼龙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例如德国朗盛公司的玻纤增强尼龙66、日本的绿色工艺生产技术等。在尼龙纺丝领域,尼龙6占据着主导地位,改性锦纶也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领域。在当前的形势下,新型尼龙化工产品的出现为尼龙行业增添了活力。

二、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意义

1.应对市场竞争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石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供应资源总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由资源争夺型的竞争转化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模式。化工销售面临着化工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营销业务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学会用主动进攻的姿态去努力获取市场,同时也要应对市场缩小以及同发达国家在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服务营销的本质是“服务”,美国市场营销学界将服务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据此不难看出,服务是一种涉及一些无形因素的过程以及结果,服务营销的关键在于为客户提供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能够促进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的提升。

3.加强内部建设的需要尼龙化工销售应当针对市场形势以及行业的特征不断调整与完善。只有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理念去影响和感染职工,企业才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统一文化,利用化工销售服务文化加强员工的教育,用规范的营销模式统一员工的行为,加快文化的融合,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市场形象,从而提升尼龙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影响力。

三、完善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

尼龙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牢固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服务转化为化工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销售服务文化软实力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现代营销服务的理念,规范服务营销的礼仪,形成自身具有化工销售特色的销售服务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化工企业服务的软实力。服务软实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当以制度规范作为标准,加强执行。理论与服务文化礼仪只有形成制度,才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服务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对服务工作以及营销行为的检查与监督。其次要注重宣传与引导,使服务以及营销理念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将其内化为员工自身的自觉行为。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管理者应当大力倡导并做到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全体员工讨论服务营销的理念与制度,促进员工了解的同时让员工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此外,应当加强主题活动的举办,利用活动载体来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利用相关的主题活动,寻找自身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同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企业还应当加强机构建设,不断整改落实,按照活动主题和规划推动其有效开展。

2.完善营销服务架构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氛围下,尼龙化工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营销组织架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部门予以职能划分。首先组织架构应当体现出系统性与全面性,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员工不仅要是企业内部的主体,同时也应当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同时也应受到其他同事的制约。其次应当明确职责,奖惩适当。加强员工营销工作的效率,促进务实的工作风气。此外,也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优化完善,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优化销售服务的工作流程,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为前提。

3.健全适应营销战略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营销战略相融合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信息系统服务、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客户投诉系统等,这些系统服务都是化工企业营销战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目标市场聚集地进行物流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与便捷的服务,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双赢。企业的产销研各方面都需要围绕市场而进行,将营销战略服务的目标转化到客户的反馈上,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使用情况,企业自身的产品有哪些用途与性能,如何加工、怎么用都需要保持重视。同时也要主动向客户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升产品性能,与客户共发展。

龙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13-02

随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资源、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竞争逐渐向制度和企业文化竞争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实践与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出现在西方的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除此之外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社会效益,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当今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整体上较为落后,观念上较为陈旧,眼界上不够开阔,“等、靠、让、推”等思想束缚仍旧长时间存在着,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甚至还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无形中羁绊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必要性。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力发展黑龙江企业文化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因此,在当今各界纷纷为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具有浓厚黑土地域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针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和地缘特点,走创新发展之路。要认真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符合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对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事业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深刻影响企业与员工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其文化氛围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励和引导企业与员工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看到,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远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文风不盛”“重武轻文”“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黑土文化逐渐得到世人关注,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政策导向、思想理念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很薄弱,企业文化更是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这就造成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在没有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背景下,尽管黑龙江省的文化教育并不落后,省会哈尔滨市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林立,数量上甚至在全国前列,但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人力资源上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精心培养的本土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另一方面“外来的和尚也不来念经”,这无形中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地域文化创新为发展的新契机,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落后的思想,拓展黑龙江省的文化发展空间,扩大企业文化张力,大力倡导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相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振兴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其文化建设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历史证明,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企业文化品质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时也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核。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企业的活力和优势,所以打破以往仅追求“铁饭碗”的想法而自愿选择到企业中发展,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人生志向为自主创业。因此,老工业基地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年龄倾向于年轻化,其涵纳的年轻人的人数在整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越来越代表社会精神文明的主流。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不仅代表该企业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增强,更是黑龙江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承载,直接关涉到其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越来越承载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弘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以及丰富的知青文化,因此黑龙江省具有内涵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扬。而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发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应打破龙江人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改革。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存在等待、观望心理;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认识上长期裹足不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导致一些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导致错失了发展的良机,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应从思想上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切实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上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人是受思想支配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广大领导干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大胆创新。改变当前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及精神状态的落后,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打造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务实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企业文化导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重要性已被许多管理学家所认识,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点已被证实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在这些公司里,下面的职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懂得他们该做些什么事,因为他们对于公司那为数不多的几条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了如指掌”,“但是,经营得较为逊色往往也有强烈的文化,不过,这种文化却误导组织削弱了其功能。这类公司关注的不是顾客,而是自己内部的人事纷争;它们重视的是数字,而不是产品,也不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人。”[2]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实现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文化创新的途径有三条,即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缘因素、大力传播内涵丰富的民族历史、充分发扬独特的本土文化。这些途径不仅有助于促进黑龙江和外方企业之间加强商贸往来,缩减交易成本,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而且有助于加强中国和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区域合作。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地域、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在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黑龙江省企业要科学发展、要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既要重视经济硬实力,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要坚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两手一起抓。要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承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使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龙文化论文篇5

(一)大传媒时代已经到来 

大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合。各种媒介形式统一为某种目的服务形成合力。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直升机寻找空降地点的经典案例。最先是传统媒体的广播了“寻找空降点”的消息,然后经过互联网的信息提供,最后经报社记者的有效传输,这样把传统媒体收音机、新媒体互联网、报社记者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信息通道,快速有效地将“大平头”传递到救灾者面前,为减灾赢得先机。在这次灾难救助过程中,政府信息前所未有的公开与透明,各种媒体介质齐上阵,在信息、稳定人心、抗震减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宣传引导上形成了强大的合力。2008年对于中国媒体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后来应对突发事件与灾难救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新媒体力量锐不可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指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的出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心理需求的特点,数字技术的进步推进了这一需求成为现实可能性。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一)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省世居的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保存相对完整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纷繁多样,既有经过整理定型的口头文化、以体型动作表现的为体态型文化,也有经过反复推敲、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造型技艺文化,还有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习俗节令等综合类文化。各类传媒方式几乎都可以从这些文化中吸取素材、创作灵感和技艺,而丰厚的文化遗产搭配媒体的平台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1.网站 

目前,黑龙江省内还没有专门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站,相关的内容散见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科研院网站之中,如黑龙江文化产业网、黑龙江民族研究所等。与之较为相关的是黑龙江文化产业网站,于2009年6月开通,主管单位是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主办单位是省文化建设促进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协作,由黑龙江省翰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运营。网站主要担负宣传、介绍、推广本省文化产业,产业政策、搭建本省文化企业联盟、组织和举办各类相关展会和活动等职责,成为整合产业资源,汇聚国内外相关信息、项目、资本、技术、人才和产品的平台。 

2.影视制作 

影视传媒一直以来是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因为相对较为传统的媒介可以较好地保存和传播各类文化遗产。比如纪录片等数字化技术对于保存本色文化较为稳妥。新世纪以来,如电影等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近些年我国影视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蓬勃兴起,并逐渐走出国门,为外界所认识和接受,如影片《婼玛的十七岁》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17岁少女婼玛的一段美丽的青春故事,呈现给观众一个非常真实的云南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少数民族生活。其中演员几乎全部是非职业演员,女主角是来自红河县一中的一位地道的哈尼族高中女生,大胆采用的哈尼族语对白极大地增加原生态的异域文化感。影片不仅获得国际电影人的高度赞誉,美丽的哈尼梯田、真实的民俗风情同样带给观众极深刻的印象。类似的电影还有取材于中国哈萨克族牧民的家庭生活和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美丽家园》、讲述花腰彝族古老婚俗以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的《花腰新娘》、以云南少数民族传奇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别姬印象》以及描述蒙古族女人命运的《图雅的婚事》等先后在国内外播放、参赛、获奖,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的影视作品制作极大地利用了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一部片子都具有浓郁的黑土特色,获得了外界众多的肯定和各级别的奖项,迈向了新的高度。可惜的是黑龙江省影视界却鲜有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出现,这样的差异不能不让人遗憾和忧虑。 

龙文化论文篇6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自身及各级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大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区的资金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走在了前面。江苏省阜宁县2001年就实施了“农业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农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大力扶植农业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中部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要着力塑造好适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搞好硬环境建设。同时,在税收方面,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它们的纳税负担,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赢利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优惠利率,优先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活动,同时组织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还要加快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总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促进,使其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龙文化论文篇7

《文心雕龙》对偶的常与变

论刘勰的“读者意识”

近世日本《杜甫诗集》阅读史考

日本《文心雕龙》研究的新趋势

“以来”意义中的时空认知

“读”与诗歌身体话语的建构

意境论的现代文化阐释

《文心雕龙》与文学本体论

中国古代多种小说概念辨析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

刘勰与歌德互文性思想与实践的跨文化考察

“命题”与《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

叶燮的文艺美学观:“物我相合而为诗”

刘勰“论文征于圣”说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刘勰构筑“道—圣—文”统一体的方法论

刘勰子学思想与杂家精神

丧葬文化与《文心雕龙》之《诔碑》、《哀吊》解读

诗教与娱情的“谐讔”——《文心雕龙·谐讔》篇辨析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的再思考

明清诗话中的杜甫称谓述论

《刘子》应为刘勰撰——《刘子》作者争论评述

反思与展望:龙学研究的“当代视角”综论

三十年磨一剑——叶桂桐《唐前歌舞》评介

纬军国,任栋梁——刘勰之梦,《刘子》其书

政事乎?文学乎?——《文心雕龙·议对》篇细读

珠玉与文章审美关系再探——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文如其人——从《文心雕龙·程器》篇看文品与人品之争

言语社区理论和武汉市青山区武钢的语言调查

网络交际语言中“话轮插入型”打断研究

倾心半世纪领潮海内外——章开沅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访谈

从泥土里扒学问——访中国农村研究著名学者徐勇教授

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

村庄的张力与挣扎:基变视角的农村社会工作

“十二五”湖北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鄂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武穴市的思考

浅谈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关于加强高校收费内部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

频率副词“连”和“连连”的多角度考察

对外儿童汉语教学策略探讨——以韩国学生为例

诗情画意的文化守望——读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

意境论研究的中外融通之路——《意境论的现代文化阐释》导论

《文心雕龙》与汉译《诗镜》之相通性初探

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六朝文体内涵重释与刘勰、钟嵘论“奇”关系再辨

刘勰“江山之助”论与文学地理学——《楚辞》景观美学研究

文学与社会:从刘勰和钱锺书的不同思考论及卡尔·波普尔的文艺观

设情有宅,置言有位:《文心雕龙》语句间主要关系及其结构方式

龙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传播策略

《文心雕龙》是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论著,语言凝练而精美,思想深邃而深刻,体系完整而富有逻辑,代表了古代文艺批评的高水平。《文心雕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平等的话语系统,让中国文论走向西方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并接受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良好互动。

加强对《文心雕龙》的深入研究和翻译,可以更好地原汁原味地将中国经典著作传播出去,翻译策略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翻译出好的英译作品,才能让更多的西方世界读者对《文心雕龙》的了解更有兴趣。

随着《文心雕龙》的不断传播,西方世界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开始重视《文心雕龙》,不断研究其价值,发现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越是经典的东西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要传扬出去。《文心雕龙》的英译传播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心雕龙》的英译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文心雕龙》文化精髓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文心雕龙》作为文学理论的精髓,在传播的过程中,势必要抓住其核心思想,在翻译的过程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将思想精髓翻译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心雕龙》作为理论专著,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注重把握《文心雕龙》的理论构架,有选择性地,有代表性地将其翻译。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概念;二是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三是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四是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文心雕龙》文化精髓及其贡献可以让英语世界的人了解中国文学史,体味中国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可以通过此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化,建构中西方交流与对话的新契机。

二、把握好语言与文本的转换

经典文本的翻译要注重语言文本的转换,对原文风格的把握尤为重要。《文心雕龙》涉及众多的历史典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将注释进行翻译,便于了解其内涵。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书面语言和适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言。全面考量《文心雕龙》的文学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真实性原则,对部分含义丰富的词语可以适当引用拼音或者汉字,再加上对该词释义的翻译,极大程度保持原文风貌。

翻译之难难在译其文化内涵,因为中西文化底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在语言对等翻译过程中,难免有部分词无法用对等意思的单词进行翻译,这就更加要求翻译者即要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又要对西方文化深有研究,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原文意思不曲解不夸大不改变。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同,更加提高了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的把握。英语功底是一个方面,语言组织能力是另一方面,翻译文学经典更是一个不断发掘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文心雕龙》其文学内涵和文学底蕴深厚,蕴藏着中国经典文化的高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从语言方面精雕细琢,多考量,多查阅,从而更好地将原汁原味的文学经典传扬出去。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本”转换也非常重要。翻译体裁也应达到一致,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信、雅、达”是翻译的最高标准,要想达到这几点非花点功夫不可。

《文心雕龙》采用的是骈散结合的方式,句式整齐,语句凝练,对仗严谨。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形式美和句式美,语言精美,语句通畅,最重要的是把握翻译的灵魂。不失其原味的将理论性的叙述翻译的具有条理具有参照性。

《文心雕龙》的翻译采用散文诗和论说体相结合的方式较好,语言上尽量以书面语为主,词义的内涵要求丰富准确。这就要求翻译者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语言转换。散文诗语言华美,形式优美,整体风格与《文心雕龙》较为接近。论说体主要是突出《文心雕龙》作为文学理论的价值。《文心雕龙》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推理紧密的理论著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更要兼顾其文体,才能更好地将《文心雕龙》翻译地更完美。

三、采用文化补充策略

《文心雕龙》的翻译不是简简单单的逐句翻译就能达到目的的,其中涉及诸多的文化渊源和文学典故,简单的翻译和转换是不能达到传播目的的,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策略,将文化补充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将其全面客观地翻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厚,在翻译古文经典的过程中,更要考量其文化内涵,适当地给予文化补充,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畅通,在翻译过程中不失其文化内涵。让更多爱好《文心雕龙》的国外学者。能够通过译本了解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因循守旧,毫无新意,墨守成规,翻译是一个不断挖掘的过程,在翻译《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把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作简单介绍,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传播。文化内涵的不同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必须考量文化差异性,通过有效的翻译,达到传播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采用注释、注解的方式更全面地进行翻译,在注释、注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将《文心雕龙》隐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典故在翻译的过程中传扬出去,更多的是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底蕴,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四、采用互文性传播策略

“互文性”又称之为“互文本性”和“互文间性”,一般指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文本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表明每一个文本存在于他人的文本关系之中,不同时空的文本相互交错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好互文性,可以很好地将文学理论著作翻译地更好。

互文性理论突破了翻译固有和简单的格式,该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为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翻译的过程就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种最贴近而自然地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文心雕龙》在英译过程中采用“互文性”翻译要求译者在阐释和改写原文本的过程中,既要精通汉语也要精通英文,并且还要很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灵活度和准确度。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地拿捏某些关键词,让读者为之产生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文心雕龙》的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译者笔根不辍,不断探索翻译新路径,将中国古代经典传扬出去。不仅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更有利于构建中国文论话语新体系。在传播和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国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地发掘其价值和魅力,才能让其焕发恒久魅力。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其影响力之大,影响之广,与龙学爱好者的不断研究和传播离不开,《文心雕龙》的英译策略的改变,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经典,研究中国经典,传承中国经典。

参考文献:

[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杨国斌.文心雕龙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龙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将军;人物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03 ― 02

关于黑龙江将军研究动态介绍文章,目前仅见孟繁勇《清代前期东北三将军研究综述》(《理论界》2010年第10期)一文。此文在黑龙江将军研究专题成果方面未予全面详细展开,且所述时限是清朝前期(1644至1840年),清后期的未有论及。因此,笔者拟对清代一朝(1644―1911)以黑龙江将军为主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作一介绍,一些古籍、东北地方史、制度等论著间接涉及的,除个别重要的予以提及之外,其余不在此范围。

黑龙江将军研究官制方面成果主要有,顾丽华《清代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沿革及其社会功用》(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探讨该将军的功能,认为它达到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则是致使清末此地领土被割和江省长期相对贫困的原因之一。黑龙江将军功能是官制方面一个争论点,顾文代表一种否定观点,另一种为肯定观点,如庄丽华《试论清代黑龙江驻防及历史贡献》(《华章》2010年第5期)认为黑龙江将军对本地各方面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孟繁勇《清代前期东北三将军选任制考察研究》(《前沿》2011年第11期)从民族旗籍、出身背景、文化素质和军事才能、铨选来源、离任原因等几个方面对清代前期东北三将军的选任制度及其特点进行考察和研究。此文研究几个侧面不失为一个创新,对黑龙江将军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时妍《清代黑龙江将军辖区边境防御设置探析》(《满族研究》2012年第9 期)主要探讨巡查边界、边境卡伦和国界鄂博等一系列边境防御设置及其作用。王羽《简析清代中期黑龙江将军辖区军事制度的保持》(《学理论》2013年第8期)认为清廷厉行东北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黑龙江地区能保持战斗力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有刘文波《清代东北驻防将军职掌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3期)等。上述黑龙江将军官制文章研究让我们了解此将军具有独特性,这为研究黑龙江将军准确定位,同时加强对其关注度。以职掌、选任、辖区为视角的研究文章既给黑龙江将军官制方向打开局面,从而使其向纵深推进,也更好地为黑龙江将军研究拓开思路。

黑龙江将军研究在将军府与将军衙门方面,形成一个将军驻地研究热点问题。重要成果有,如艾辉《黑龙江将军驻地――瑗珲新城遗址》(《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刘淑杰等《清代黑龙江将军驻地──瑷珲新城遗址调查》(《黑河学刊》1994年第8期),两文是对瑷珲城考古调查。马越山《黑龙江将军衙门始设地点考辨――兼评康熙与萨布素的意见分歧》(《黑河学刊(地方历史版)》1987年第12 期)主要考辨驻地之处是额苏哩还是黑龙江城(旧瑷珲),并评价与之有关的康熙帝和萨布素的意见。此文为黑龙江将军研究提供一个值得研究方向是黑龙江将军与驻地之关系。梁志忠《雍正朝决定黑龙江将军驻地重返瑷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8期)依据《清世宗实录》探索驻地重返瑷珲的问题。尔后,吴雪娟《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新谈》(《北方文物》2006年第8期)主要利用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为史料重新议论驻地迁移问题,可信度颇高。此外,还有乌卫斯?卫戎《黑龙江领土的陷落与黑龙江将军衙门移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4期)、孙赫《试论清前期东北边防观念的变迁――以黑龙江将军驻地南移为例》(《理论界》2012年第12期)、顾丽华《清代黑龙江将军衙署的迁移及其政治功能的变化》(《东北史地》2007年第5期)等文章或谈驻地迁移原因,抑或论驻地移治所产生的后果、所反映的边防观念和政治功能变化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研究黑龙江将军提供新的思考。

除了将军驻地研究之外,将军衙门机构职掌与将军府邸又是一个备受注重的研究领域。重要文章有:李书《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建置与沿革》(《满语研究》1991年第7期)主要参考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梳理黑龙江将军衙门内外所属机构情况。赵云田《清代东北的军府建置》(《清史研究》1992年第7期)使用《黑龙江外记》、《黑龙江述略》等文献介绍黑龙江将军职掌内容。张守生《黑龙江将军府格局揭秘》(《齐齐哈尔日报》2014年4月2日第8版“政协之声”)利用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地方志研究所编印的《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介绍将军府格局、规模、式样等情况,并认为将军府建于康熙三十七年较为准确。另外,还有王宏北《黑龙江将军衙门述略》(《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第10期)、李海军《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建立与迁移》(《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6期)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揭开将军衙门和将军府内部实际情形,非常有助于黑龙江将军细致化研究。

黑龙江将军人物领域研究成果甚多。首任将军萨布素是特别热点、备受关注的人物。蒋秀松《萨布素》(《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一文和其编著《抗俄名将萨布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一书,拉开将军人物研究帷幕。刘秀忠《萨布素与清朝前期的黑龙江防务》(《黑河学刊》1987年第4期)和刘秀忠等《萨布素与清朝前期的黑龙江边防基地建设》(《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8期)两文开始关注萨布素的边政事务。这一转换研究角度,更好地抓住黑龙江将军人物研究的重心所在,即边务管理与建设。酒烈芳《萨布素将军籍贯卒年考》(《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和吴雪娟等《萨布素生卒年限考》(《黑龙江档案》1999年第6期)两文重心转移人物自然状况。后者根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记载,认为萨布素生于天聪八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不同于以往学者根据萨布素一生活动推断生卒年。可信度极高。吴雪娟《萨布素革职案始末》(《历史档案》2003年第2期),大量运用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史料还原萨布素革职案经过,并从中得出萨布素任期18年所带来的弊病,清廷鉴于此缩短黑龙江将军任职期限。吴雪娟的萨布素研究成果由于充分利用档案原始资料而影响重大。李健民等《清代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满文题奏研究》(《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主要内容是调查萨布素满文题奏概况、内容、史料价值。孙志鹏《萨布素研究》(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利用长篇说唱文学――满族说部《萨布素》系列故事,与文献史料中的萨布素对比研究,廓清一些问题。此外,还有张万林等著《黑龙江首任将军萨布素》(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5月版)。以上论文创新之处是利用新史料研究萨布素,矫正以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重要的贡献。

将军人物研究热点还有寿山、程德全。韩来兴《寿山评传》(《黑河学刊》1993年第12期)、《寿山评传(续)》(《黑河学刊》1994年第1期)利用《寿将军家传》、《清史稿》、《清实录》、《黑水先民传》等古籍史料对寿山生平功绩进行评论。吴雪娟等《寿山家族世系研究》(《北方文物》2002年第6期)从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中获取寿山家族大量人口资料,再现其家族人口演变过程,并重绘其家族世系图表,这为寿山生平传记研究提供十分珍贵的新材料。李向辰《寿山的垦荒实边思想》(《黑龙江史志》1994年第10 期)一文谈论寿山所提出的垦荒实边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几个方面。牛俊发《试谈庚子年间署黑龙江将军寿山的抗俄主张――兼与黎光同志商榷》(《求是学刊》1981年第4期)文章认为寿山的抗俄主张有一个提出、实施和转变的复杂过程,主张对寿山之死讨论,应该在全面考察他临死前所从事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作出评价,对其誓死不降的说法不予肯定。寿山之死是一个研究焦点,众说纷纭,牛俊发的建议给我们提供一个准确的导向。

关于程德全黑龙江政务方面的研究成果多见于一些硕士论文。如杨郁松《程德全与黑龙江地区的近代化改革(1904-1908)》(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菊林其其格《程德全与黑龙江地区的蒙旗》(内蒙古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徐桂华《程德全与清末黑龙江新政》(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等,这类文章或全面论述程德全江省事务,或谈论其坐镇黑龙江处理某个事务,署理黑龙江将军活动附于其中,没有独立凸显出来。此外,刘家磊《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学术研究丛刊》1986年第6期)、何绍波《略论晚清抗俄官吏程德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张超《程德全纪略》(《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等文章论述程德全生平事迹,过于简化,或是片段,或是不属于将军任职之事。不过,这些成果有助于对该将军深入研究。

除了上述热点将军人物之外,还有李永亮《黑龙江将军塔尔岱纪略》(《齐齐哈尔社联通讯》1987年第8期)、贺莉《塔尔岱将军传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8期)、罗继祖《依克唐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3期)、戚其章《论依克唐阿》(《北方论丛》1992年第1期)、何绍波等《黑龙江将军丰绅述略》(《满族研究》2013年第3期)等将军研究论文。以上将军人物文章虽少,但具有开山鼻祖之功。

将军人物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月,由齐齐哈尔市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联合编写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1〕丛书出版问世。全书共分九册,一册将军合传(包括61位将军的传略和29位将军的简介)和八册单独列传(寿山、恩泽、程德全、依克唐阿、奕山、丰绅、萨布素、特普钦)。丛书内容结构是先介绍人物生平,然后再集中黑龙江将军任职内的重要事情叙述,最后点评该将军人物。这样的结构设计比较合理,也再现传主任职风貌。丛书的编纂,诚如戴逸先生所云:“打开此项研究的新局面,开了一个好头,适足以起到示范作用。”〔2〕

结语

黑龙江将军研究目前仅见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即张守生《清代黑龙江驻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该书梳理探讨黑龙江将军驻地、衙门、制度、人物,将军与中俄外交、流人、移民关系等方面内容。

黑龙江将军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归结几条:一是,研究中叙述过多,考证论析较少;二是人物研究两头热中间冷。首任和末几任研讨多,其他众多将军探索稀缺;二是,研究内容重复,单调。焦点人物研究貌似很热,其实细看内容,无非都是同一的。这些都堵塞我们研究的思路,限制研究领域的开拓。几点建议是:一要开展加强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资料整理工作①,为研究提供便利服务;二要重视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利用〔3〕,当然也不应束缚于此,因为史料有真伪;三要把黑龙江人物研究放置于整个人生活动中。即任职黑龙江将军之前和之后,应连贯起来考察,不能割裂开来。

〔参 考 文 献〕

〔1〕 清代黑龙江将军丛书编写组.清代戍边将军?黑龙江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龙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哲学;李小龙;截拳道文化;价值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奇一生。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他的武学思想,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为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武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所拍的功夫电影为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截拳道作为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

一、截拳道的哲学思想

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海纳百川,他对老子、周易、禅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取精去渣,化为己用。[1]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自己的性情、经验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突破其局限性,使它们和谐统一和完美地体现。

(一)与老子比较

李小龙在论述截拳道时说:“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截拳道是无形,它拒绝任何形式的束缚。每个人都有天生和后天能够培养的本能,截拳道就是要培养和无限制地发挥人的本能。这和老子之“道”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老子将道推崇到了最高位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之根、宇宙之本,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国则要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截拳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发展。李小龙那段关于水的精彩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有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道论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李小龙对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论文《悟》中有所阐述。李小龙的武术原理,就从这个“Be water”开始,踏入合于“道”的武术最高体现。

(二)与周易比较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头,核心理念是“阴阳”。《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此段话充分阐述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把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李小龙曾在其武学著述中写道:“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抗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截拳道之中,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况且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在截拳道技击对抗的技术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阴阳变化之理,它把复杂而又不实用的招式简化为简单直接的“攻”和“守”,而且,攻和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好像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一样,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并进。[3]

(三)与禅宗比较

佛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禅是指静坐,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坐禅中思维,根据其所悟所证创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学中因(禅)定而生慧也说明了禅与智慧的关系,所以说“禅”就代表着智慧。禅宗中的智慧与深意可以用一个字的来概括:“空”。 李小龙在其著作《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第一章进行了“论禅”,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中”;“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4],可见李小龙对空的理解相当深入。李小龙在公开解释他创立“截拳道”时讲及手指与月亮的关系。“以手指月”是中国宗教哲学中一个常见的譬喻,这个辩论可见于后来禅宗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这番话的李小龙,已到了超越武术技击层面而臻至“武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与尼采比较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能达到超人境界。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中一部分来自尼采――重视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传统不被现有的理论与形式所束缚,而李小龙本人也真正体现了“意志”与“超人”。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无异于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众多武师的不满。李小龙对武术的狂热追求和实践,为电影的不懈奋斗让他成了世界瞩目的“超人”。

(五)与克里希那穆提比较

1970年,李小龙在一次训练中受了严重的背伤,他在养伤的3个月中,认真研读了印度哲学大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著作,这之后,他吸收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他的截拳道的发展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1971年,李小龙给《黑带》杂志撰写《让自己远离传统空手道的束缚》一文时,写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观点。文章中,李小龙说:“其实我对于打斗功夫没有什么创新和改良,没有哪种功夫能有截拳道那样的攻防办法。”[5]很显然,在这篇章中,就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真理是无所羁绊的,没有固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可以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去寻求真理。”新的截拳道提倡克里希那穆提所主张的自由哲学,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借助于各种自由的搏击动作,进行二人对打练习,形成全新风格的截拳道功夫。

二、李小龙截拳道的价值体现

(一)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

1笔怪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李小龙说:“传统武术,只晓得盲从与模仿,它们永远找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他还说:“我不相信对手会像兄弟对招般,让你对峙观察,后策动攻防,也不相信对手会像对打演练或打沙包那样,给你蓄势运劲的时间。”[6]这就是说,传统武术正在与实战慢慢脱节,而截拳道提高了技击的实战性,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2笔怪泄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

截拳道是继承中国武术及世界各国搏击之大成,根据自身特点在武技实战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是整个截拳道训练过程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使截拳道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蔽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影片”风行海外后,许多外文词典中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功夫(KUNGFU)”。截拳道具有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它不仅属于中华武术,而且丰富了世界技击术的内容,它对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截拳道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其在中国的集结,将会给截拳道的传播提供空前的发展机会。

(二)利用文化心理学弘扬中国文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西方人不明白中国人谈的小我、无我、非我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中国人谈的是一个辩证自我的概念。李小龙在去世前接受最后一个采访时,美国记者让他描述一下中国人的基本元素。他说中国人就像水。水无形无状,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水可以到处流,但水同时也可以冲破一切。美国人听了这个描述后,一头雾水。实际上李小龙讲的就是一种辩证的自我,即存在矛盾和多样性的自我。中国人的自我是由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一个整体性的自我。

(三)对非武术领域的影响

在国内非武术领域,更有多位经济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运用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如发表在《企业经济世界》(2003年9月号)上的《中国经济截拳道: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作者:李华振、张听博士)、杨有忠撰写的经济论文《品牌管理截拳道》、发表在世界企业文化网上的《功夫中的管理哲学》(作者:方军)。国内的很多经济报道,也总喜欢结合李小龙思想或截拳道技击特点,来进行相关经济报道,比如:《营销,你就应该是李小龙》(中国时尚品牌网)、《置业投资也练截拳道》(青岛新闻网)、《超薄电视就是李小龙的“无敌寸拳”》(慧聪网)等。

三、当前对截拳道理解的误区

(1)简单地将李小龙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功夫电影演员,其所有成就仅仅只是电影宣传夸大的结果,认为截拳道并无多少实战价值,李小龙不过是被电影夸大的人物,对于世界武术并无多少贡献,还认为李小龙死后,截拳道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亦不过是被边缘化的武技,等等。(2)某些人否定李小龙原传截拳道的“指导”作用,断章取义、无科学原则地片面注重所谓截拳道创新或自我发展。(3)误认为截拳道哲学意义上的无法就是没有任何方法,或在基本技击原理和技战术结构上的“乱法”。

四、结语

李小龙融合世界无数技击之长,创造了“直接、快速、有效、实用”的截拳道,征服了世界。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堪称为哲学的艺术――功夫哲学。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武术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体现了其创新精神。真诚希望李小龙文化及其截拳道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希望国内李小龙文化及截拳道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走上科学的正轨。

[参考文献]

[1] 武希玲.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体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2] 黄莉.中国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3] 孙成岩.论传统哲学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 李小龙.李小龙原著集粹 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摘录)[J].中华武术,2000(08).

[5] 唐龙.李小龙经典武道论文两篇[J].中华武术,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