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5:35:03

狗文化论文

狗文化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电子狗” 行政处罚 合法性引言: “电子狗”该不该禁,成了近期社会的热门话题。对于这个伴随我国“电子眼”普及而新生的车载移动设备,该问题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付诸于实施之中,反对者的意见已经体现在了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市出台的《〈道法〉实施办法》中。而于近日“两会”期间则有政协委员提出了代表另外一方的观点:“为避免频繁的交通事故和违规超速驾驶,‘电子狗’不失为一种控制、监测车速装置,客观上也起到了提醒驾驶员避免超速驾驶的作用。”这是政协委员王家东向上海市政协递交的《关于机动车规范使用“电子狗”的提议》(0600号提案)中提出的内容。 一、“电子眼、电子狗”概述 (一)电子眼、电子狗定义、特征 谈到“电子狗”就不得不说到与之产生息息相关的“电子眼”。所谓“电子眼”就是电子测速系统,亦称数码式快相雷达系统,它通过雷达系统探测车辆速度并以数码相机拍摄超速车辆取证。是现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斥巨资构建的电子违法取证系统,并被广泛作为交通违法行政处罚的依据。“电子狗”学名叫测速雷达报警器,是安装在汽车上的雷达警示装置,雷达测速仪通过发送并接收反射回来的脉冲波的频率比,用电脑分析差异,换算出汽车的速度,而测速雷达报警器就是通过接收雷达波用来测量汽车速度的脉冲波,然后发出警告。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电子狗”的监测距离从几百米到上千米不等。“就像给车装了一个可以听到微波的‘耳朵’,当‘耳朵’听见雷达测速仪的声音后,就提醒司机减速或不要闯红灯。”然而也有的“电子狗”还采取了特殊电子手段干扰“点子眼”运行的达到逃避监控的目的。也有的“电子狗”采用GPS系统通过既定和已知的“点子眼”数据库发出警告信号。 二、 电子狗的尴尬现状 (一)“电子狗”是否会造成新的交通违规行为: 1.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产品质量不一,测速仪检测距离并非像说明书上的 300 米 到 1000 米 ,如果有司机在超速行驶的情况下,依据电子狗发出的警报,在距离测速仪较近的时候紧急刹车,很有可能造成追尾事故”。 交警认为,“受到‘电子狗'提醒就小心谨慎,反之则随意违章,这会造成更多交通隐患。一旦因为随意违章而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 另一种情况则是,安装了“电子狗”的车主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反正有“电子狗”把关,叫了就正常行驶,离开“电子眼”的视线就开始超速、违章变道,而这种心理肯定会造成事故。 然而目前监督超速、闯红灯、违章变道等违章行为的并不只是运用遥感或雷达波工作的电子警察,更多的是通过埋设在路面下的线圈进行监测,而地下线圈恰恰是“电子狗”无法感应到的。这样一来,电子狗可能失效,也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也有人从“电子狗”的技术上表示担忧,“‘电子狗'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无线电发射器,但这类发射器制作简陋,发射信号并不不稳定,并且很容易损坏,因此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当发射装置被清理后,安装在车上的接收器将完全失效,迷信‘电子狗'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2.另一种认为“电子狗”不会造成新的交通违规行为的观点。持这类观点的主要是司机。有司机说:“‘电子狗'这东西挺好的,有时候不自觉地开快了,发现前方有测速的时候,自然就把车速降下来,这样就达到了安全的目的。” “电子眼”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交通违法问题,哪个地方有测速,很多司机都不知道,测速的结果变成了罚款,虽说对罚款对司机有威慑作用,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存有侥幸心理,罚款并不能解决问题,“电子狗”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制裁必须可以预期,不然就无法发挥效力,“电子狗”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成为司机为司机的这种预期提供了技术手段。认为“电子狗”技术不到位会造成事故其实是另外一个概念,并不是说“电子狗”本身不具有减少交通事故的功能。 (二)“电子狗”:合法还是非法&nb sp;由于“电子狗”针对“电子眼”而来,属于新生事物,是否合乎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因此其合法性仍处于争论之中。 认为“电子狗”非法的观点表示: “‘电子狗'的出现直接针对交警执法,意在规避测速,而在客观上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子狗'无疑是非法的。” 从“电子狗”的技术构成和工作原理来看,“电子狗”的工作频率在 398 - 400MHz 之间。是国家用以固定、移动、卫星和无线电导航业务的,‘电子狗'属于盗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这类产品未经有关部门核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研发、生产、销售‘电子狗'均属违法行为,使用一个违法的产品肯定是违法的。” 认为“电子狗”合法的观点则表示: “‘电子狗'的出现属于新事物,法律对此并无规定,法治的基本原则就是‘法不禁止即为许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狗'的使用应该是合法的”。 “‘电子狗'的使用可以使司机知道自己正在被摄像,因而主动约束,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效果比单纯的只有拍摄而司机因为不知情仍旧超速行驶好多了,既然有这种好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能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东西是非法的”。 然而,根据各省市2009年制定的《〈道法〉实施办法》中,基本上都对“电子狗”的安装与使用实施了限制措施,遏制电子狗的使用。但国家仍旧没有对电子狗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统一规定。 (三)安装“电子狗”不违法而事实上安装在车内的电子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线电波接收装置,能“接收”到电子眼附近的发射装置发送过来的电波,并提醒司机。就象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接收电波,并不会影响广播电台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电子狗也不可能“影响”或“干扰”交警安装的电子眼的“正常使用”。所以,依据这个条例去处罚电子狗,根本就是“曲解法律”的违法行为。而且以四川省出台的《〈道法〉实施办法》为例,该法并没有对于违反该规定的相关罚则,所以如果仅以次为处罚依据很明显执法依据是没有的。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确立了“行政处罚法定的原则”,即处罚某种行为需有法律依据,否则,即使这种行为再“恶劣”,也不能随意处罚。(附法条原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是行政处罚应遵循的第一重要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公权力滥用的恶果,远非使用电子狗所能比及。再进一步说,使用电子狗,真的就是“恶”的吗?有人或许认为,司机就是为了违章才装电子狗的,所以应该处罚,但是,你怎么去证实司机的违章动机呢?如果证实不了,怎么能任意处罚呢?司机也会说,安装电子狗,就是要时常提醒自己勿违章。这种理解确实也在理啊,在开车过程中,并不总能时刻盯着速度表,如果超速了,违章事小,造成安全事故就不好了,这时候,如果有电子狗时常提个醒,更利于安全行车,难道不好吗?你可能会说,安装电子狗后,司机在电子狗不报警的情况下,会疯狂超速,更加危险。其实,这种担心基本上是多余的。在容易超速的路段,交警部门基本上都装了电子眼。没有电子狗,司机也会超速,尤其是一些熟路的司机。 安装电子狗,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司机违章少了(暂不管司机的动机如何,他(她)终归是避免了违章行为),这在客观上是有利的。二是交警进行的处罚也少了。当然,交警的处罚少了,一方面可以节省警力,这是客观上也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导致罚款数额的减少,这是否有利呢?但如果执法机构的利益并不与罚款数额“挂钩”的话,罚款数额的减少,对交警部门是没有影响的。 三、关于电子狗合法化的必要性 (一)杜绝道路违法行为 从客观效果上看,安装电子狗,对交通秩序基本上是有利的。从法律上看,处罚电子狗,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按交警部门的解释,有点强词夺理了,其影响更为不利。 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警方在路口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特殊装置,目的是为了减少超速、违章行为,而“电子狗”能够提醒驾驶员不要超速、违章,从根本目的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安装“电子狗”的人并不是为了逃避罚款,而只是想防止 自己超速。再者说,逃避罚款的直接效果是避免了交通违法行为,那么作为监控手段的电子警察的警示和威慑违法的目的就达到了,否则驾驶人在被处罚后才知道自己违法驾驶,监控设备的预防目的就没有达到,而且往往就是在驾驶人违法后或者同时产生了交通事故,而预防的目的是没有达到的。《道法》的实施以及“电子眼”的使用都是为了预防交通驾驶违法,以及交通事故的产生,这是立法和社会的公共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一旦“电子狗”的价值符合该标准我们就应当将电子狗合法化。 (二)合法化加强执法透明的力度“电子眼”即“电子警察”作为一种新近运用的交通执法设备,其地位和作用应当是一种交通行政执法的监督设备,最主要的是其作为交通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取证设备。交警由其形成的电子影像资料为依据对“电子眼”发现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电子眼的存在往往不为交通驾驶人所知悉,除了隐蔽的固定安装于路口,我们的交警还在路上设立移动“电子眼”于道路旁隐蔽式执法,这常常让人怀疑交警执法的动机。 我们为什么要装电子警察?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广大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大家在道路上能够遵章守纪,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为了罚款。装电子警察的地点一般都是交通事故相对易发地点,如果装了电子狗,司机能提前得知此处有电子警察,就会作出相应的减速或纠正交通违法行为,从而减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而不是看到了限速牌或者其他警告标志后采取紧急制动等应急措施以避免被拍照可能导致的事故,这样就达到了安装电子警察的目的。 如果不是为了罚款,就没有必要去限制电子狗(那种能干扰电子警察的除外),而是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但为何,代表社会公共价值取向的“电子狗”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执法机构的认同反而是大力反对呢?“电子狗”之所以在不少地方遭到执法人员的反对,“电子警察”捕获的违章行为大大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对于少数将捕获违章事件数量作为考评标准的执法者而言,显然不是好事。 熟悉交警的人都知道,交警队的罚款任务量,交警的罚款和交警的福利奖金等待遇挂钩,虽然交警的罚款大部分上交地方财政,但是财政对其罚款会按比例退支给交警队,即所谓提成。而部分地区执法部门与私人合资假设“电子警察”,将其带来的罚款视为创收来源,由此,对于动了他们“奶酪”的“电子狗”自然是深恶痛绝。如果秉持强调惩罚的执法理念,禁止“电子狗”似乎理所当然。 但是一旦将“电子狗”合法化,其效果和作用则恰恰与上述相反。须知,“电子狗”与不让“电子警察”拍到从而逃避监管的“隐形喷剂”不同,驾驶者只有在“电子狗”的提醒下守法开车,才不会被“电子警察”抓到。从这点上来说,“电子狗”的作用不是逃避监管,而是避免违法。 其实,近期有的省市已开始在“电子警察”前方150米至200米处作安装提示牌的实践,提醒驾驶者小心驾驶。而采取类似做法的地区也越来越多,杭州甚至将所有“电子警察”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出。上述做法与“电子狗”一样,都是通过提前警示来避免违章驾驶的出现,是殊途同归。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由于电子狗的出现以及人民群众期盼透明执法所催生的行政执法新举措。更何况,“电子狗”通过声音提示驾车者,使驾车者无需为注意提示牌而分神,再加上包括限速、单向行驶、禁止转弯等多类提示,相比单纯的指示牌,作用反倒更为全面一些。 既然执法部门已有“预防为主”的执法理念,那又何妨在解决频率等现行法规的障碍后将“电子狗”合法化,使驾车者除提示牌外,多一个提醒小心驾驶的渠道,也使“预防为主”的执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这样也可以达到交警行政执法的公开透明性,防止暗地执法。 (三)加强电子眼的取证效力在谈“电子狗”的合法化的同时,“点子眼”的合法性也值得思考,作为违法行为取证设备的“电子眼”,至今国家没有对其生产,销售安装制定统一的国家规范,“点子眼”本身的合法性尚值得考量,而为何没有受到广泛的质疑并被法律所规范呢?其作为公法执行 的辅助手段为何可以在没有合法身份的前提下作为执法依据呢?“电子狗”的合法化则将有力加强“电子眼”所取证的证据效力。因为如果“电子狗”合法化,那么机动车驾驶人在到提醒后就会明确得知前方的“电子警察”,这时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依然超速或者无视交通信号灯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就具有明确的主观故意目的,使“电子警察”的取证在透明公开的情况下合法有力,也可以有效避免机动车驾驶人的因过失而导致的交通违法。而且能够让被处罚人达到心悦诚服的境地,消除违法人对交警执法的对抗仇视情绪,增加其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有力促进社会和谐。 (四)行政处罚有据可依通过“电子狗”的合法化,我们可以达到通过公众监督使执法透明化的效果,并且也提高了“电子警察”这一取证设备所提供证据的效力,使得行政执法有据可依,有法可罚。 四、电子狗在我国合法化的立法展望 对于“电子狗”的合法化探讨,我们必须从其生产、销售、安装、使用等环节进行立法探索。 (一)“电子狗”的合法生产由于“电子狗”属于特殊电子产品,其生产直接决定其使用的用途,使用效果,一旦将其合法化它将肩负减少交通事故提醒机动车驾驶人时刻注意行车安全的安全卫士和杜绝违法的重任。我们必须明确“电子狗”的技术标准,各项电子信号参数,以及自主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首先,我们所称的“电子狗”是指通过接收“电子眼”所发射的雷达波以发现前方测速仪为目的设计的仅以接受雷达信号并且不能发射任何电子信号占用通信频道或者干扰“点子眼”正常工作的移动车载电子设备。 之所以要明确“点子狗”的概念范围是为了杜绝出现那些故意干扰交通取证设备工作或者违法占用国家无线电通信频道的电子设备混迹于市场最终导致破坏交通执法和占用频道的情况发生。因为我们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醒家动车驾驶人注意行车安全而非对抗交警执法。第二 ,就是应当通过立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生产标准,将其生产企业纳入特殊器材生产企业范畴,通过行政许可给予其生产经营许可证,使其生产纳入政府有效监管范畴,对其产品,生产进行监督。第三,最好将该产品与“电子眼”的生产、检查、评估标准同时审议,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法规,使该类产品统一规范,有系统性和一致性。从立法上加强“点子眼”的执法取证效力。 (二)“电子狗”的合法销售对于现在的“电子狗”销售工商部门无规定禁止销售。对于买卖的过程,贩卖“电子狗”的商家显得十分谨慎,他们不愿留下任何购物凭证。“不讲价!没有发票,也不给开收据,看好就拿走,不买就放下,我们一直这样卖,如果实在需要开个凭证,只能打个白条,以前的买家也都是这样的。”这是现在“电子狗”。销售者的言论。由于没有明文规定不能销售‘电子狗’,工商局无权对‘电子狗’的销售者进行处罚。然而大多数销售地区没有制造“电子狗”的厂商。在各地出售的“电子狗”主要是经销商从广东等地买入的。由于很多这样的公司处于“地下状态”,产品没有保修期,很容易产生消费纠纷。如果有关部门封杀“电子狗”,一些“电子狗”将失去作用,随之将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一些车主将考虑退货,退货能否实现呢?如果“电子狗”属于法律有明文禁止或限制买卖的物品,这种买卖行为就属于无效合同,已经购买了“电子狗”的车主可以去找商家退款,但是有关“电子狗”的合法性,目前并无明文规定,而现在交警部门明确禁止“电子狗”,车主也不能去退款。所以只有当规范了电子狗的合法生产,并且将“电子狗”的销售合法化才能使该产品作为一种法律允许的商品进入市场,并使消费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所保障。 (三)“电子狗”的合法安装使用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对“电子狗”进行禁止或者允许,属于“法无明文规定”。然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关于《道法》的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则对“电子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表述规定,四川省的表述为:第二章第七条第四款:不得安装和使用干扰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装置。《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机动车不得安装影响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正常使用的装置。这是交警部门的处罚依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十六条作出规定:禁止在机动车上安装和使用 接收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信号或者影响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正常使用的装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法规出台背景都是各地出现“电子狗”后所制定的,而且,为何作为公权力的政府对于出台这样的限制措施如此积极,而对于电子眼的法律法规没有这样的速度?值得思考。 五、结束语 如果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安装使用规范那么,将有效监督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安装使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立法规范“电子狗”的生产、销售是规范其安装使用的重要保证,所以一旦完成对“电子狗”的各项合法化规范化进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透明的行政执法以及交通事故数量的降低,更可以使得警力的大规模节约,由此节约国家财政,而且可以通过对电子狗的特许生产、销售经营权的有偿发放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税收就更是情理之中。这样做既增加了财政又达到了行政执法的透明,促进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狗文化论文篇2

一、人为什么要吃狗肉?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有言:“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狗是中国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因而,狗在助人狩猎看家之余,也成了人们果腹的美味。

“文明”开化之后,狗肉开始凸现出其他价值。比如唐《食疗本草》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宋《日华诸家本草》称狗肉“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普济方》同样写着:“(狗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而《罗氏会约医镜》亦指出:“犬肉,温暖脾胃,而腰肾亦受其荫矣。补虚寒,长阳气。”

史说:通过恩格斯对肉食现象的客观正名,我们就不难理解狗肉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既然有益健康,吃上一口又何妨?

二、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吃狗肉?

食用狗肉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据考古所知,半坡文化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有狗的遗骸出土――但这并不能完全证明那些狗是被吃掉的。

商周时期则有关于吃狗肉的记载。《殷墟书契前编》记载狗肉是事先作为祭祀之用而供神灵和祖先们享受的;《周礼》相关篇章皆载“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而《礼记》所载的周王室佳肴“八珍”中的“肝(liáo)”,则完全以狗肝为原料。

秦汉时,吃狗肉风气最盛。如张采亮《中国风俗史》中说汉代人“喜食犬,故屠狗之事,豪杰亦为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说“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等等。而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亦云“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之。”

史说:同各种行为习惯一样,吃狗肉早已见诸几千年前的各种文化遗址与典籍中,正因为有了具体生动的记载,才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史事趣闻

李鸿章:从送狗到吃狗的尴尬

1896年,李鸿章奉命游历了欧洲的一些国家。到英国时,他已故的“老战友”戈登的家属送给他一只珍贵的宠物狗,据说此狗在几年前的赛狗会上曾荣获“狗王”美誉。

戈登家属出于关心,曾写信问过宠物狗的近况。李鸿章听了侍从对信件内容的翻译,大惊失色之余对英国人的爱狗之举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好诓骗戈登家属,只能在回信中这样写道:“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赐珍味,欣感得沾奇珍,朵颐有幸。”这句话大意为:狗肉很好吃,只可惜我年纪太大,牙口不好,不能多吃。原来,李鸿章误将宠物狗宰掉吃了。

这件事被英国媒体传为笑话,成了轰动一时的“花边新闻”。

素材运用:受人之礼应该以诚相待,而这种“诚”是不以违背他人意志为前提的。同样是面对一只宠物狗,外国人以“生活之友”待之,而中国人却以滋补之肉食之,由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岂能不为他人所笑?

话题扩展:滑稽的无知、尴尬的往来、文化差异

郑板桥:为了狗肉,被骗画作

郑板桥在扬州卖画时,只要有人送他一碗狗肉,他就会回赠一幅小画。但达官贵人、富商豪贾如想以千金买他的画,还要看他的脸色,倘若他不高兴,虽千金亦不屑一顾。

有一个大盐商向郑板桥求画被拒,后来得知他嗜吃狗肉,于是不惜重金在白浪河边建造了一座特别雅致的庭院,聘请了高明的厨师,每天在此烹煮狗肉。一天,郑板桥经过这里,阵阵狗肉香味引起他的注意,便走了进去。院内一位斯文长者起身相迎,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不一会儿,郑板桥就酒足饭饱,画兴大发,便当场作画一幅送给长者。

盐商以此骗走画作,事后还是被郑板桥识破了。他一气之下,将盐商告进官府,并罚自己三年不吃狗肉。此事一直被艺坛传为佳话。

素材运用:做人有原则虽好,但在诱惑面前还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一顿狗肉宴,郑板桥牢固的心理防线被打破,以致顾此失彼,让画作为别有用心者所得;而他后来为艺坛称赞的自罚举动,恰是其成功抵御诱惑的最好证明。

话题扩展:抵御天性的诱惑、顾此失彼、艺坛佳话

食物VS文明

因“荔枝狗肉节”引发的口水战一度升级到局部的冲突。该不该吃狗肉,让一个舌尖上的争论逐渐发酵成了一个公共事件。在众多抵触的声音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吃狗肉属于传统习俗,应当得到尊重。吃狗肉与现代文明,天生是矛盾的吗?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锐评论:多提倡文明的饮食习惯

吃狗肉,只要是肉狗,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多元的饮食结构,是正常的饮食习惯,但食用肉狗应当尽可能地减轻它们在宰杀过程中的痛苦。同时,对于爱狗人士不食狗肉的观点也应该予以尊重,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政府应多提倡文明的饮食习惯。

话题扩展:文明的饮食习惯、尊重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素食委员会主任)

锐评论:尊重多元文化的本质是尊重生命

多元文化的确需要尊重,但其更深的基础是尊重生命,前者从属于后者。如果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借口,纵容对生命的戕害,那就抽掉了尊重多元文化的根基,走向反面。尊重多元文化的本质,其实是对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的照顾。而在狗肉节所谓的文化中,遭受大规模集体屠杀的犬只显然是弱势中的弱势,需要保护和关爱。所以,取缔狗肉节,拯救与人类情感关系密切的狗,才是真正体现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

话题扩展:尊重多元文化与尊重生命、尊重与纵容、取缔与拯救

梁宏达(中国媒体评论人、出版人)

锐评论:保护动物,本质在呵护人类的恻隐之心

狗文化论文篇3

【素材呈现】

2012年1月15日,一辆车牌号为桂B21759、载有1000多条狗的大型货车,在巴南区G75收费站被高速执法部门和志愿者拦下,随后该车被暂扣到长生镇一处破旧养猪场内。当时不少小狗已出现休克症状,生命危急。重庆小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呼吁更多爱狗人士加入到救援当中,为小狗提供救助。随后,重庆小动物保护协会发出一条求助微博:重庆高速路发现一车狗,特求支援。之后又有十多条关于运狗车情况的微博发出,上千名网友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疯狂转发微博,呼吁救狗,阻止宰杀。

无独有偶。4月15日中午12时许,一辆载有520条狗的豫牌货车在京哈高速出京方向被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拦下。同时,这一消息通过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数百人陆续赶往现场支援,双方一直僵持到次日凌晨3时。最后,上善基金会和爱宠网出资11.5万元,“救”下整车狗,救援行动告一段落,爱狗人士无不拍手叫好。

【素材运用小贴士】

1.尊重生命。“拦车救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狗也是生命,对生命就应该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还需要人们道德信仰的提升。当然不能把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放在一个天平上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尊重,又怎会善待自然呢?药家鑫撞人后杀人不仅仅是道德沦丧,根本上是对生命的漠视。习惯和意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拦车救狗”事件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2.尊重他人。不管是爱狗还是不吃狗肉,都属于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适用于自身可以,强加于他人则属于越线。将吃狗肉与否拔高到道德层面,占据道德制高点批评吃狗肉者没人性,是难以服人的。爱狗者可以通过公开呼吁,推动立法,有偿赎买等方式减少吃狗肉的现象,却不能因自己爱狗而强迫他人也爱狗。

3.保持理性。爱狗绝对不能只是一腔热血,面对接连发生的拦车“劫”狗行为,媒体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爱狗人士的行动,必须让爱狗人士清醒地认识到爱狗、救狗需要的是理性,而不只是热血和激情。

【观点争鸣】

1.钱永祥《从京哈高速公路拦车救狗说起》:有人说,喜欢吃狗肉,也是一种“偏好”,不应该受到干预。但这种“偏好”是不是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呢?有些白人不喜欢和黑人做邻居,是合法的“偏好”吗?有些人不喜欢女人独立自主,是合法的“偏好”吗?关键在于,偏好只是主观的欲望与需求,任何“偏好”本身都不带有合法性的证书;相反,偏好必须经证明为合法,才有成立的根据。那么吃狗肉是不是合法的偏好?石勇先生认为毫无疑义,我却觉得还待证明。

2.禹海君《拦车救狗 价值失范》:志愿者关爱生命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为“善良”的目的,不惜以暴力要挟合法者,毫无疑问便是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律和他人之上了。不同的人群,因文化、信仰、习俗不同,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我们不能以自我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而应该依靠法律进行规范。一切善的举措或者道德理想,都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开展。若罔顾法律,任何“善”的结果将适得其反,不仅会戕害他人的权利,还会使这种“善”蜕变成恶。因此,在“不吃狗肉”尚未成为一种共识并内化为法律规则的情况下,不妨恪守现有的价值规范。

3.熊志《救狗之争不应是无结果的口水仗》:打口水仗既不能推动双方的和解,也不能阻止下一次拦车事件的发生。道理很简单,拦车的志愿者还无法跳出对狗的感情和自己设定的人道框架,食客亦难以接受肉食诉求被强行地剥夺。本质上,这还是两种利益的矛盾,前者是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虚拟利益,后者则是依附于味蕾之上的直接利益,二者的不兼容很难自发终结。因而,平抑救狗之争,首先当着眼于对“人”的疗治,在浮躁与喧嚣之中,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利益协调机制,让各博弈方能够“好好说话”,在利益的权重取舍之中找出最佳临界点。

【技法点拨】

一、瞄准靶心,驳斥论点

驳论文首先重在“驳”上,即针对某一错误的论调,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运用这种方法,要刺中“靶子”的中心,一针见血地将谬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人们看到谬误本质之所在。如此反驳,实质上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比如,李凡《爱狗决不能满腔热血》:

毋庸置疑,爱狗人士拦车“劫”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目前这种强行拦车“劫”狗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即使是花钱买狗,也有“强买强卖”之嫌。狗的福利权利需要保护,人的合法权益更需要保护。

片段中,首先肯定拦车“劫”狗的出发点是好的,精神值得敬佩,然后笔锋一转,从法律的角度驳斥这一做法的谬误,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狗的权利需要保护,人的权益更需要保护。

二、釜底抽薪,驳斥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双翼,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要素。其中,论点是论据的总领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支撑与基础。从论据入手,加以反驳,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狗文化论文篇4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狗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动物 文化差异 基本意义 联想意义

1.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联想意义的动物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原始、相似的生态环境,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而然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对于动物自然会赋予相似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于狐狸的印象大多都是狡猾、奸诈。因而产生了许多与狐狸相关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者代名词。比如源自于《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巧妙地描述了狐狸的机智,诡计多端。狐狸精、狐媚子则是对女性的描述,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鬼狐文化、封神榜里的苏妲己―由狐狸幻化而成祸国殃民的狐狸精。

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的狡猾奸诈,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狸,很狡猾)。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狐狸这一动物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意义都是一样的。其他也有很多和动物相关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 狼子野心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勤劳的小蜜蜂

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 懒猪

make an ass of oneself(干蠢事) 蠢驴

2.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里的文化内涵或联想意义的差异

狗。从狗的本身意义上来看,是一种几乎被完全驯化的动物,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通人性的动物。无论是在西方文化里还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狗一直都是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世界上流传着很多关于狗忠贞不渝,忠诚可靠,守护主人不离不弃的故事。比如忠犬八公、牧羊犬三千里寻主、犬义救主的感人故事。狗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的好伙伴呢?由于狗具备着独特的生理特性―灵敏的嗅觉。首先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其次是辨别气味的能力,因而可以被驯化来帮助不同的人们,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比较常见的看护犬:守护人类安全与财产、看家护院。缉毒犬、军用犬、搜救犬:在案件侦破、灾难战争救援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导盲犬:堪称盲人的福音以及医用犬等等。狗一直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好帮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选择养宠物狗陪伴自己,解除孤独寂寞,排忧解难。但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于狗的引申意义或者联想意义差异甚大。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比喻卑贱低下,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许多电影电视剧里我们都能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狗的语言,通常都具有讽刺意味。比如汉奸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犬升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狐朋狗友等。在汉语世界里都是以贬毁为主。忠贞不渝是狗的天性和代名词,但是在某些汉文化里,如果狗对主人过于忠诚,便被斥为奴性、劣根性,不弃暗投明、为虎作伥便会被骂为狗奴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大多用来借指那些卑鄙下流、攀龙附凤、溜须拍马、欺软怕硬的小人;假若背叛了主人,就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白眼狼、丧家之犬。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渊源看,虽然人与狗的关系很密切,却是低三下四、肮脏、猥琐、帮凶、可怜、寄生的代名词。

为什么狗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卑贱的形象,带有贬义色彩呢?追溯其历史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有几大方面原因。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它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差异。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这种文化心理便根深蒂固地埋藏在人们心里。其次,中国起源于农业文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因此,相比于狗而言,力大无比、勤劳温顺的牛马驴更加受人们喜爱。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那种摇尾乞怜,为利益而不择手段,卑躬屈膝的小人所深深不耻。而狗恰好被附上了这些标签,因而中国人由于其思维定势以及联想习惯导致了对狗的厌恶反感。狗被赋予了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无一是处。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里,狗是一种亲切、友好、快乐的代名词。狗在英语文化里大多都是赞扬的褒义词,带有美好的情感。西方人把狗视作可爱的同伴,人最好的朋友。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中西方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异,最终原因是两者不同的文化起源。西方属于游牧文明,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狗不但能帮助他们发现和捕获猎物,还能陪伴主人,守护在他们身边,因而,西方人对狗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宠爱狗,一起聊天散步,视其为家庭一员。甚至把狗与人相提并论,比如他们经常会说:“I have two dogs and two doughters.”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词汇中,有代表不同动物的肉,比如猪肉(pork)、牛肉(beef)、鸡肉(chicken).却唯独没有发现和狗肉相关的词。可见其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下面就国外的一些谚语来体现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狗)

top dog 重要的人

lucky dog 幸运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 风水轮流转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有功者赏

lead a dog's life 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an old dog 老手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Help a c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过难关

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名族就把龙看成一种很神圣的动物,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自诩为龙的传人。《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指的是一种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舞龙,端午节赛龙舟,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中国民间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和词语,比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最近的比较著名的就是1937年营口坠龙事件以及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这是上海人家几乎家喻户晓的奇妙故事,沸沸扬扬传了二十多年。如果你到了上海,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感受一下它的奇妙氛围。龙通常代表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封建时代,对于龙的尊崇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真龙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因而人们认为皇帝是崇高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许多和帝王相关的东西都带有龙字,比如:龙种、龙袍、龙颜等。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用dragon一词来代表,也被翻译成龙。欧美文化中的龙与传统的中国龙除了外观上有些相似外,其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都大相径庭。但是追溯其背景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赛尔特人和萨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中国龙无异。然而,随着基督教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不断丑化其形象,把龙当做和蛇一样的怪物,负面涵义不断被放大。在《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把其描绘成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因而从那之后,西方龙就与邪恶画上了等号。我们可以通过国外的电影或者小说就能够看到,龙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通常都是外表丑陋,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怪兽。西方文学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与龙作斗争,并最终战胜龙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贝奥武甫。故事发生在公元7―8世纪,主人公贝奥武甫力大无比,骁勇善战,与一喷火巨龙英勇搏斗,在击败火龙之后自己也深受重伤,最终二者同归于尽。《圣经》里的龙是恶魔,迷惑普天下,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

因此,只有了解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国家的意义差异,可以了解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g[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杨朝宝.汉英动物词汇对比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8

3.董瑞兰.从“龙”与“dragon”的语义错位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

狗文化论文篇6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着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狗文化论文篇7

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0年4月9日晚,有两个来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雷州籍学生,走进了广东实验中学的封闭答辩室。他们面前的四位教官是通过严格抽取而来的专家。

这两位学生镇定自若地坐定。专家们轮流发问:“石狗本身是物质,为什么你们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们对雷州石狗的保护作一下可行性分析。”“你们打算下一步如何推广你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做了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雷州石狗是与雷州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所以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们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他们评价说:“你们的论文有充足的数据,有深入的实地调研,有翔实的文献资料,有科学的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对策建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提出了‘人民遗产’和‘群众保护’两大理念;以小见大,通过探讨石狗的保护,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两位学生一个是来自雷州一中高三(21)的李纲宇,另一个则是就读于湛江二中高二的陈小川。他们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广泛的阅读面,也练就了他们的临场不惧。 4月11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公布名次。银牌获奖者已经全部公布完毕,没有他俩的份!接下来公布金牌,他们的名字通过喇叭响遍了整个会场。他们脸上多云转晴,微笑着健步走上领奖台。在闪着光亮的金牌挂在脖子的那一刻,李纲宁的眼眶湿润了,他仿佛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雷州蜿蜒到这领奖台前……

搜遍大街小巷只为石狗研究

镜头倒回到第2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揭晓会场,李纲宇听到自己提交的论文《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设计的探索》获得了银牌,想不到自己初次参加也能拿到不错的奖项,这次的获奖大大地鼓舞了他。

2009年5月5日,李纲宇准备参加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与指导老师尹乾、陈虎二两位老师在雷州一中图书馆讨论选哪一个课题。陈虎二的儿子陈小川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加盟进来。两天后,课题的方向决定了下来:通过探讨对石狗的保护,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李纲宇与陈小川便开始分工合作,奔走于雷州一中图书馆、湛江二中图书馆、雷州市李纪妙图书馆、雷州党史市志办公室,搜集、分析文献;奔走于雷州市博物馆、雷州市名城局,参观馆藏石狗,向文博专家讨教;奔走于雷州附城的夏江港、关部后街、大埔村、南田村、白沙镇雷祖祠、平原村、黎郭村等30多个地方,进行石狗调研;奔走于龙门镇那宛村、东山村、龙门中学、雷州一物馆、昌大昌购物广场、市委大院、雷城镇北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从这些地方回来后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7月5日,他们又跑到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湛江博物馆,查阅文献,与湛师学生课题组研讨,向历史系教授讨教。然后开始撰写论文。9月18日至11月14日,李纲宇受邀参加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审议,并向同济大学王景慧等老师讨教。他与陈小川在指导老师、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审订了二稿。为了使雷州石狗的保护和开发更具合理性,他们特地整理了西安兵马俑、方城石猴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资料,然后把它们与雷州石狗保护问题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借鉴有效的做法。他们跑到雷州名城局、雷州博物馆、雷州文化局等有关单位递交论文征求意见,写出第三稿、第四稿、第五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以上单位领导的认可与赞赏,他们受邀旁听雷州市政府举办的“雷州文化闽南文化交流会”,向台湾专家推介石狗。他们对石狗的研究,使专家的眼睛为之一亮。

李纲宇、陈小川经过县级、市级、省级选拔,过五关斩六将,闯入复赛,并最终摘取桂冠。“我的脑袋是双核处理器”

记者问其中的获奖者李纲宇:“离高考一个多月前不定期在忙比赛,花一年时间去调研和修改论文,你觉得是否值得?这是否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说:“值得。弘扬雷州文化是每个雷州人的责任,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石狗的神秘,促进雷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让雷州人更加热爱本土,增加自豪感。这研究对我的功课影响不大,我的脑袋是双核处理器,可以在功课、生活、课题研究之间快速转换。我父母感到欣慰的是,我不但获得金牌,而且成绩还保持在全级前列。研究实践活动提高了我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很认同这样一段话: ‘一个中学生,无论做何种研究,无论研究的深度如何,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重要,其真正的意义是它能让一个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沟通。这些能力正是现今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所缺乏的。

狗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当代文学;“狗”意象;内蕴

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屡见不鲜,随着文化演变,作家逐渐摆脱最初的动物学视角,从生态学、人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通过“动物叙事”,展现人与动物的生活或赋予动物神秘性与魔幻色彩,借以触摸人性世界的深层肌理。当代文学中“狗”意象的书写是动物意象运用的典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狗为原始生灵,传达作家的生态意识,如杨志军《藏獒》、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等;第二类狗为精神寄托,作家借此审视人情世态,如莫言《白狗秋千架》、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第三类狗为映射时代问题的载体,暴露社会痼疾,如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莫言《生死疲劳》等。探究当代文学中“狗”意象的多重内蕴,对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变迁有重要意义。

一、彰显生态意识

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以爆炸入的姿态倒逼自然环境,生态问题成为全球焦点,从生态焦虑到自我解救再到生态书写体现了当代作家的文化担当。以狗为主体,关注狗的命运、展现狗的野性与张力,预示作家逐渐褪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思考人在自然中的正确定位。原始生灵狗的世界简单纯净,呈现野蛮、突破规律与勇猛团结的两面性,此类作品通过彰显自然界狗的生命张力或刻画人狗关系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达作家的生态意识。杨志军《藏獒》以上阿妈草原与西结古草原两地人的仇恨为背景,围绕当地藏獒、藏民和外来汉人“父亲”之间的故事展开。作品中大量描写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置身其中的藏獒有了图腾与守护神的意味,杨志军借宗教神秘力量解释了藏民朴素的万物平等与自然崇拜思想,汉人“父亲”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藏文化。藏獒在杨志军笔下充满神性与灵性,守卫着草原的安宁。作品中既有两地藏獒为守卫自己的草原家园集体出战,最终在交战中走向和平统一;又有藏獒为救藏民万死不辞的场面刻画,如大黑獒那日在雪灾来临时,不顾安危,将奶水奉献给尼玛爷爷一家四口,解救了困境中的藏民。当西结古人要砍掉上阿妈孩子的手时,冈日森格为救人大战西结古群狗,最终使七个孩子安心留在西结古。杨志军突出藏獒勇猛忠诚、充满血性的生命力,展现藏獒对维系草原稳定的贡献。草原中藏民与藏獒相互依存,一方面藏獒保佑藏民,维持草原稳定;另一方面藏民敬畏藏獒与自然,共同促成草原生态的统一。在萨满文化的引领下,自然生灵藏獒被蒙上神秘面纱,成为草原精神符号。作品中提到一个青果阿妈草原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即一个妇人朝一只又脏又丑的老狗扔石头,被牧人指责,牧人认为这只狗是前世为救妇人而死的阿爸化身,护狗意识的自然流露体现藏民平等的生命意识;作品中还提到白主任用生命保护麦政委和冈日森格的故事,这个故事经藏民口口相传成为神话,揭示了藏獒与藏民前世今生的生命延续以及共同保卫草原安宁的使命传承。在藏文化的指示下,藏民与藏獒的守望互助促成草原整体的和谐。汉人“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更直接地显露了杨志军的生态意识。一方面“父亲”在与草原万物的相处中逐渐认同藏文化;另一方面“父亲”与冈日森格的惺惺相惜及不计前嫌地照顾饮血王党项罗刹感化了藏民,化解了两地矛盾,展现“父亲”的生命意识,彰显草原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杨志军通过刻画藏獒与藏民互助的画面,从生态整体的角度肯定两者关系以及双方维护生态稳定的作用,外来者“父亲”的加入进一步稳固整体的平衡,构成草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协调统一。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通过六次易主的大黄狗的眼睛观看人类世界对丛林的毁坏、对动物的残杀,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严歌苓《爱犬颗韧》关注狗的生存处境,生动描绘藏獒颗韧的心理历程,作品中士兵的残酷与狗的温情形成对比,暗含作家人道主义理想下的生态意识。以上这些作品借原始生灵狗传达“生态整体主义”的理念,彰显作家的生态意识。

二、审视人情世态

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如果被动脱离集体,在人类世界中不能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时,往往渴求借助动物重构精神家园,正是在人与动物相依为伴的处境中反衬出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经过人类千百年的驯化,狗从人类生活的附属品发展为人类家庭的守护者,一直成长为人类的知心者,不断丰盈着人类的情感世界。温顺、忠诚的狗形象多次出现在当代作家笔下,作家一是借狗给孤寂的主人公一个倾诉者,二则希望借狗让柔弱的主人公成长起来对抗外界恶劣的环境,透露出作家的悲悯情怀与反抗的意识,“人与狗之间的命运纠葛,展示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世界。”[1]。此类作品通过描写人狗相依的生活日常折射出弱小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受漠视的状态,审视了人情世态。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白狗是女主暖生活困境与爱情困境双重压力下的心灵寄托,是暖反抗绝望境地的“救命稻草”,作家通过人狗和谐的关系反衬人世的冷漠无情。作品中暖先受蔡队长欺辱后又遭抛弃,之后暖从“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的美丽姑娘变成“个眼暖”[2],再到嫁给性情粗暴的哑巴,又生了三个哑巴,暖彻底成了没有尊严与话语权的农妇。从鲜活的姑娘变为失语的农妇,命运的三次捉弄使暖越来越远离人,这一过程既是主动的也是被迫的,而白狗一直是女主忠诚的守卫者,不离不弃。白狗最初其实是暖的青梅竹马“我”的,白狗见证着“我”与暖的爱情萌发,目睹“我”失手摔下暖,又引领“我”与暖再次相遇,“我”与暖的关系变化正是通过白狗来联系的。这部作品与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3]恰好吻合,“我”的无能造成暖现在的局面,因而白狗在文中是“历史的窥探者”,也是“我”“赎罪的替身”,[4]展现知识分子“我”在面对人情世态时是无措的。人格化了的白狗给暖凄楚的生活增添了希望,可人狗之间越和谐,越能反观出人世的冷漠。作家让暖在惨遭人世抛弃后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体现了莫言对个体命运的关照,可结尾处知识分子“我”的远离也暗含莫言面对乡村人情世态也是消极无奈的。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名叫“喂”的那条狗和傻子来发惺惺相惜,却一直被“许阿三们”肆意玩弄,结尾“喂”的惨死体现了人类的冷漠,作品最后提到“我摇了很长时间的头,摇完了头,我对自己说:以后谁叫我来发,我都不会答应了。”[5]反映出人与人的信任危机。以上这些作品是通过描写人狗的依恋关系体现人世真善美的缺失。

三、揭露社会痼疾

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应该揭露社会现象,反映作家的思考,传达作家先进的意识。第三类作品相较前两类有更明确的社会指向性,却因为作家囿于时代背景,只能假托狗控诉非理性的社会。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大刀阔斧地指出狗世界的荒蛮可笑,暗暗诉说着时代的颠倒混乱。这类作品中狗的生物学特征被淡化,它们往往起到载体的作用,其中一种作品是通过将狗夸大化、魔幻化,以群狗世界的疯狂、野蛮隐喻人类本我的动物性一面,以寓言式的写作方法、借助善恶交织的“狗的世界”反映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达到社会批判的作用;另一种作品中狗与人同为时代的牺牲者,在生命的对峙与救赎中,达到自我反思与控诉时代的效果。第一种如莫言《生死疲劳》,作品借西门闹六道轮回反映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新世纪初长达五十年的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西门闹投胎为狗小四这个阶段,恰逢改革开放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欲不断膨胀,整个社会充斥灯红酒绿的迷醉生活。经过四次轮回的西门闹逐渐褪去人的一面,无论是忠诚护主还是狗界称霸或荒唐的私生活都体现着其“狗化”的一面。作品通过狗小四的双眼揭露物质生活富裕后精神的荒凉,狗界的无序正是人界乱象的反映。作品中群狗狗仗人势、巴结逢迎与人世官官相护、阿谀奉承互相映衬,一方面狗界定期举办铺张的圆月大会,群狗众星捧月般簇拥在“会长”狗小四身边献媚;另一方面人界官员间送礼风气盛行,庞抗美、西门金龙私生活混乱,富二代西门欢仗势欺人等。以动物界的荒唐影射人类社会的不堪,给了作家自由想象的空间。“动物的视角比人的视角低,但莫言笔下动物比人更加聪慧,所以这就是莫言批判、讽刺人类社会的幼稚和错误的一种独特方法。”[6]莫言借动物揭露精神荒凉的社会现象。另一种如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作家“捕捉历史过程中那种生动、鲜活的细节,通过对这种细节的描绘,表现出总体的时代氛围。”[7]张贤亮通过截取十年特殊时期的打狗事件来反思社会的混乱。作品中狗对于邢老汉来说,是离家的逃荒女人的化身,是其颠簸命运的最终接纳者,抚慰了邢老汉一再被错误路线耽误、劳而无功的人生,突如其来的打狗运动成了压死邢老汉的最后一根稻草,邢老汉至死不解一条狗如何成为阻碍国家致富的绊脚石。唯一的羁绊黄狗被打死后,邢老汉这样一个老实本分、踏实劳动的农村老汉也怀着对时代的困惑走向生命的尽头。作品中不乏像魏队长这样善良热心的人,可他们都无法真正理解邢老汉。张贤亮正是借打狗运动这件小事揭露十年特殊时期社会的张狂与乱序;陈应松《太平狗》写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程大种和他的太平狗遭受城市人歧视的故事,反映新时期人不如狗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尖锐的城乡对立矛盾。以上几部作品正是借“狗”暴露时代进程中存在的社会痼疾。

四、结束语

文学即人学,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狗”意象的内涵逐渐丰富,狗可以是原始生灵,作家借以传达生态意识;狗可以是人的精神寄托,审视人情世态;狗可以是时代控诉的载体,揭露社会痼疾等。作家在刻画人狗关系的对立统一中,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展现人类生活的纷繁复杂,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江腊生.新时期文学狗意象的文化流变[J].中国文学研究,2012(3):99-102.

[2]莫言.白狗秋千架[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王佳琦.《白狗秋千架》主题意识与意象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9):7-8.

[5]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J].名作欣赏,2002(4):28-34.

[6]阮氏金莺.比较研究视野下莫言与谢维英作品中的乡土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7.

狗文化论文篇9

摘 要: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短篇小说从《狗》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的初刊本一直到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本,共出版了七个版本,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校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修改之处甚多,但大的修改共有七处。本文试图阐释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艺术效果上的不同。最后证明了引起相当争议的版本和考据学不仅是作品本身衍变的需要,也是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巴金,《狗》,版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2

作品版本,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能真正做好这个问题的学者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项作业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很多原始资料的收集往往是很困难的,有些甚至已经消失。

巴金的短篇小说《狗》一共出版了七个版本,分别是:

一、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的初刊本;

二、1932年新中国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光明》版(初版本);

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短篇小说选集》版;

四、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

五、198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上下卷)版;

六、1982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第七卷版;

七、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全集》第九卷版。

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对照校对,发现很多处修改是为符合现代汉语的发展,使其更加地规范化。但这些都是较小的改动。1955年《巴金短篇小说集》版本较之前面的初刊本和《光明》版本,大的修改在结尾处。而从1959年之后版本基本定下来,1980年、1982年和1989年这三个版本基本与1959年版一样。但1959年版本与前面,1931年、1932年和1955年三个版本相比,结尾处沿用了1955年的修改,并且出现了关于“一双粉红色的腿”的较大改动。本文呈现七处较大的改动,试图说明其修改原因并且对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的不同。

巴金是现代中国最爱修改自己作品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反复修改过。他在许多序跋文、创作谈和“随想录”中对这些修改情况都做过说明和解释。其中他发福地谈及他的修改动机和态度。他说:“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因为是“边写边学,因此经常修改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修改一次总比不修改好,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毛病。”“大的毛病是没法治好了,晓得还可以施行手术治疗。我一次一次地修改也无非想治好一些小疮小疤。”“关于修改作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课时我坚持作家有这个权利。我说过,作品不是学生的考卷,交出去以后就不能修改。作家总想花更多的功夫把作品写得更好些。拿我来说,就是把武器磨得更锋利些。”他还说:“几十年来我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我的思想不断地在变化,有时变化小,有时变化大。”从以上巴金的话中,证明了巴金文章的修改是内容提高的需要,也是作者思想变化,不断更新的追求。

然而,关于巴金短篇小说《狗》一文的修改动因,因为资料收集不足的关系笔者无法给出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修改内容中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是短篇小说《狗》的定稿版,它的修改也是综合的体现,所以下面将比较初刊本和1959年版以达到论证目的。

《狗》这篇小说主要写第一人称“我”的心理独白。“我”被“抛”到这个世间,命定要生存下去。然而,没人能告诉“我”,“我”到底是狗还是人,或者根本不是东西。当“我”向人乞求,被骂作狗,但我像狗一样行为时,被人狠狠凑了一顿。“我”的内心有人的欲望,却不允许满足。最后“我”被关了起来的时候,想到了破庙里的那尊神,“我”的父亲。

小说分为五个部分,篇幅不长,但经过修改的地方竟达到了大约270多处,其中有较大修改的有七处。下面,介绍一下有较大修改的地方。

修改一:

在第一部分第十段:

1959年版在“有一天我又想,既然是东西当然可以出卖。”后加入了:“我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地活下去,不如把自己卖给别人,让别人来安排我的生活,我也可以给他作牛作马,只要他把我买到家去。”

这一句的加入介绍了为什么要“卖自己”的原因。

修改二:

第二部分第七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尤其使我动心的就是那一双时常在街中走着的腿。那一双粉红色的腿,肉色的腿,多么细致,多么荣嫩,多么浑圆,真是找不出一点边际,好像是由一块红玉凿成的,但世间又没有那样大的红玉,而且红玉又不会有那么的软。”

1959年版将其缩短为:“有一天我在人行道上看见一双很好看的粉红色的腿。”

修改三:

第二部分第七段最后一句:

初刊本为:“有时候它们被摆在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一只,沉醉的斜卧在车上,好像等人来抚摸,来玩弄。”

1959年版为:“有时候它们放在街中间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另一只,斜斜地靠在车座上。”

此改动少了很多对腿的描写,对感情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修改四:

第二部分第八段第一句话:

初刊本为:“我屡次远远地就伸出手,想走到那一双腿面前去抚摸,去玩弄……”

1959年版为:“我每次远远地望见那双腿就朝着它们走过去……”

修改五:

第四部分第二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我急急地向着那一双腿扑过去。我爬着,我紧紧抱着那一双我渴望了许久的粉红色的腿。我把脸紧偎着它们,我又去舐它们。一样的味道送进我的鼻,我渐渐陶醉了。”

1959年版为:“白毛小狗汪汪地叫,突然想我扑过来。它扑到我身上,咬我的破衣服。我爬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它跟它扭在一起,它咬我,我也咬它。”

修改六: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初刊本为:“我的耳边响着种种的声音,重的东西压在我的身上,许多之手在拖我,可是我紧紧抱着那一双腿死不放。”

1959年版为:“‘你狗,滚开!’跟着这个清脆的声音,一只粉红色的腿朝我的头踢过来。我抱住小狗在地上滚。我的耳边响着各种的声音,许多只手在拖我,打我。可是我紧紧抱住那条白毛小狗死也不放。”

修改七:

第五部分的结尾:

初刊本为:“我又想,在那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可是我再也不能够跪在供桌前祷告了。”

1959年版为:“我又想,在那个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父亲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他在那里等我。我要回去,我无论如何要回到破庙里去。

不管我全身痛得怎样厉害,我毕竟是一条狗。我要叫,我要咬!我要咬断绳子跑回我的破庙里去!”

这七处修改,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两种版本中小说的不同。

对“红玉”一般“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写从初刊本的细致变为全集本的简略。在笔者看来,两种的描写的区别,不仅仅是用词多少,语言的丰富程度,而是内容能够传递信息的多少问题。这“一双粉红色的腿”在初刊本与1959年版中的“分量”大相径庭。在初刊本里,“一双粉红色的腿”已经不是“腿”本身,它至少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与生俱来的人性的欲望,是对美好,对性的向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二是这双腿还是“人”的代表。“我”一直梦想着成为“人”,然而这样的“人”,“我”的心理是害怕接近的。但当“我看见在那一双腿旁边躺着一条白毛小狗,它的脸紧偎着那双腿,而且它还沿着腿跳到上面去。”的时候,“我”以为只要是“狗”就可以。“我”便像狗一样跑过去,却招来了一阵痛打。说明了“我”作“人”不能,作“狗”也不能的悲惨生活。从读者方面来说,读1959年版更多的是体会到后一层意思,即做人的欲望。但是第一层含义很难产生。笔者认为,初刊本的思想内容更为丰富精彩。

通过第一部分的描述,读者明白:第二部分“我”已经承认自己是“狗”而且已经像“狗”一样的生活着了。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新的矛盾随着“我”的成长产生。一种“我”不能自我控制的性欲望的产生,于是第二部分实质是写“我”隐藏起来的人性与“我”表现出来的“狗”一样生存境况的斗争。原文中这样说道:“‘这是人的欲望了。你不是人,怎么能够得到那样的东西呢?’我发见自己有了奇异的思想时,便这样地提醒自己道。然而话是没有用的,人的欲望毕竟在狗一类的身体里生长起来了。虽然明知道这是危险的事,自己也没法阻止它。”这里我们来分别理解初刊本中的“危险的事”与1959年版本中“危险的事”的含义。初刊本中是指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这里用“危险”二字更为妥帖。因为在当时社会男女观念是封闭的,道德伦理束缚着人们在这问题上非常谨慎,何况“我”只是一条“狗”更没有资格去对女人产生想法。但在1959年版本中“危险”就是指“我”有了做人的想法,是有了人的基本欲望。这样的描写“危险”的程度也难免降低了。

第四处,第五处的修改,由于初刊本用了大量与情欲有关的词汇。第六处的修改正是回应了前面几处修改,从这里可以进一步证明笔者以上的论证。“我”遭到了毒打,但是“我”因为渴望已久怎样都不放手。在初刊本中,“我”不愿意放的是“那一双粉红色的腿”,是“我”由于心理的欲望不自觉的扑过去紧紧抱住的。而1959年版本是小狗“突然向我扑过来”。全集本的描述反而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小狗偏偏要扑向“我”呢?但初刊本的故事设计就很恰当。“我”被打是因为“我”表现了人的情欲:承认了自己是“人”并且侵犯了“那一双粉红色的腿”,两者对于“狗”都是非分之想。

所以,初刊本对“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思想也达到了更高层面。

第七处修改,类似于一种“模式化”修改。这种“模式”既是小说的最后一般为大团圆,或者“呐喊”几声以表示希望的存在。但笔者看来这反而降低了文章本身的艺术效果。《狗》一文表现的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穷人衣不裹体,食不饱腹,四处流浪的悲惨生活。初刊本的描述是“我”在被关起来以后,仍然想到“我”人生中唯一存在一点希望的地方,那座破庙和庙里“我”自认作父亲的神,“我”再也不能祷告他了。初刊本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我”几乎接近死亡的时候,心里还存着一个有一丝温情的寄托。这里也表现了“我”光辉人性的一面,“我”在如狗一般生活时,仍旧不能掩盖住内心的人欲。结尾还是放在了人性上。但在全集本中,最后反抗的声音提高了“我”的觉悟,正如当时的中国人民需要奋起抵抗推翻三座大山一样,这样的结尾使小说“模式化”,失去了小说原本的意义。

除了以上七处修改外,其他地方的修改一些也是根据这七处变动,还有一些则是现代汉语的变化,用语习惯上的调整。巴金的短篇小说《狗》的初刊本与1959年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都存在不同,这说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要注意版本的使用。另外对于版本的汇校工作,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需要,也是文学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巴金:《狗》,《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1931年9月10日。

[2] 巴金:《狗》,短篇小说集《光明》,新中国书局出版1932年。

[3] 巴金:《狗》,《巴金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4] 巴金:《狗》,《巴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8月。

[5] 巴金:《狗》,《巴金选集》(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

[6] 巴金:《狗》,《巴金选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7] 巴金:《狗》,《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8] 陈思和:《为新文学校勘工作说几句》,《文汇报》1993年9月18日。

[9] 金宏宇、杭泰斌:《中国现代文学的汇校本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2月。

狗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狗心》;怪诞;讽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86-02

一、布尔加科夫创作历程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布尔加科夫毕业于基辅大学医学系,曾当过一段医生,1919年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布尔加科夫移居莫斯科寻求发展,两年后加入全俄作家协会,正式踏入文坛,由此开始了他坎坷的文学之路。布尔加科夫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短短二十年文学生涯中(1940年病逝),他创作了几十部小说、戏剧,还有大量的杂文、小品文等。布尔加科夫是一位个性独特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一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畏强权,不惧清贫。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小说在作家生前大多遭到禁止出版,戏剧禁止上演的命运。直到几十年后作家的这些作品才相继与读者见面,世界才开始关注这位思想深邃、技艺精湛的作家,他也由此跻身于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之列。

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回归潮”中的经典作家之一,他自幼酷爱阅读果戈理、歌德的作品,踏入文坛之后又一直奉俄国19世纪讽刺作家谢德林为师,因此他发表作品都是揭露和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怪诞、辛辣讽刺的文风而著称。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袖口手记》(《Записки на манжетах》)、《年轻医生手记》(《Записки юного врача》)、《不祥的蛋》(《Роковые яйца》)、《魔障》(《Дьяволиада》)、《狗心》(《Собачье сердце》),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1926年布尔加科夫开启了戏剧创作的新篇章,继小说《白卫军》改编成剧本《图尔宾一家的日子》(《Дни Турбиных》)上演并获得成功后,他先后创作了话剧《卓依卡的住宅》(《Зойкина квартира》)、《红岛》(《Багровый остров》)、《逃亡》 (《Бег》)、《亚当和夏娃》《Адам и Ева》)、《无上幸福》(Блаженство)、《伊万・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Пушкин》)、《巴统》(《Батум》),又把小说《死魂灵》(《Мёртвые души》)、《战争与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堂吉诃德》( 《Донкихот》) 改编成剧本。1930年,开始写他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直到逝世。这部小说是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代表作。

二、中篇小说《狗心》创作特点分析

中篇小说《狗心》是布尔加科夫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怪诞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写成于1925年,被当时的苏联政府禁止发表,直到1987年才被解禁,在前苏联出版。

《狗心》讲述了一个极其荒诞离奇的故事:菲利普・菲利波维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Филипп Филиппович П 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教授是一位天才的外科医生,他和助手一直致力于优生学研究。他把从街上捡的流浪狗沙里克带回家做“恢复青春”实验,把一个刚刚在酒馆斗殴中死去的流氓无产者的脑垂体和生殖器移植到这只流浪狗身上。教授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所研究的优生学的正确性。手术后流浪狗沙里克真的变成了“人”沙里科夫,并且这位“狗人”继承了原来那位流氓无产者所有的恶习:酗酒、粗暴、无知、野蛮、。原本忠厚善良的一颗狗心,变成了卑劣、丑恶龌龊的人心。沙里科夫的行为给教授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麻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最后教授决定再做一次手术把“人”还原成狗。教授的实验也以失败而告终。

《狗心》是布尔加科夫创作中最成功的一部怪诞、科幻、讽刺、现实主义风格的中篇小说。作家利用虚构的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对社会现实的尖刻、犀利的讽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怪诞性

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怪诞小说大师,而《狗心》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怪诞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可以说《狗心》建立了一个怪诞的范本。那么到底什么是“怪诞”呢?

《辞海》(1989版)把“怪诞”解释为:“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方法,以反常的不合理形式和其他超现实的表现手段创造出怪异、荒谬的艺术形象。它背离自然的可能性,但不背离内在的可能性……怪诞在揭露社会的反常与病态、解释精神世界的扭曲和贫乏方面,具有独到审美功能。”我国对怪诞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也比较匮乏,西方国家对怪诞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了。德国人凯泽尔在他的《美人和野兽》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怪诞”理论。他认为怪诞是由滑稽和恐怖两种成分共同构成的,坚决反对那种把怪诞视为粗俗滑稽的偏颇看法。怪诞的主要题材是人的异化,是“人变成傀儡,活动的木偶和机械人,脸凝固成面具。”关于怪诞的接受反应,他认为“遭遇疯狂”是人们对怪诞的最基本的体验之一,“意外和惊奇”是怪诞感的基本要素。怪诞既使读者感到恐惧,有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理;又会使读者感到滑稽和有趣。凯泽尔在书的最后一章还提到了怪诞的功能,他说“怪诞是一场同荒诞进行的游戏”。怪诞风格无处不在:一方面,它创造无定形的和恐怖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创造滑稽的和逗趣的东西。总而言之,怪诞就是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狗心》这部作品恰恰就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狗心》的情节荒诞可笑,离奇古怪。这部作品的怪诞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构思上。这部小说从整体来看线索十分清晰,主要讲述了流浪狗沙里克,手术之后变成人,后来又变回狗的过程。狗变成人这一主题本来就是一个最大的荒诞、怪诞。更加荒诞离奇的是流浪狗变成人以后还被政府任命为莫斯科公共卫生局清除流窜动物科科长,成为了公务人员,为政府执行公务。

其次,《狗心》的叙述视角与众不同,玄妙奇特。《狗心》一开篇就不拘于常理,以流浪狗“沙里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世界,叙述了它的遭遇和状况,以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借狗眼来观察现实世界,而且还能够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现状,确实有些荒诞可笑。

(二)讽刺性

在谢皮诺娃的《文艺学概论》中写道:“讽刺是一种旨在用尖锐的揭露方式突出表现生活中的反面事物,使现实现象典型化的形式……讽刺的对象是生活中畸形的、丑恶的方面。”讽刺和幽默是联系在一起的,幽默是讽刺必须具备的条件,幽默可以加强讽刺的效果。在布尔加科夫的《狗心》这部作品中讽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主人公的姓名具有明显的讽刺性。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菲利普・菲利波维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Филипп Филиппович 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教授的姓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在俄语中是由动词преобразить(变形,改变)转化而来的,这个姓氏就是他的标志,既强化了他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又间接地讽刺了他盲目创新,意图成为创世者的行为。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讽刺性。在作家的笔下主人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就是一个伟大的造物主、医学界大师、遗传学和优生学专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把一个善良的、温顺的小狗变成了一个徒有人的躯体,内心却卑鄙的衣冠禽兽。作家塑造这样一位教授形象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革命,其实是在为俄罗斯科学文化的命运担忧,为祖国的前途忧虑。对流浪狗沙里克和“狗人”沙里科夫形象的塑造也极具讽刺效果。流浪狗沙里克对教授知道感恩,并忠诚于教授;对女人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对于学习充满好奇心;行为举止有教养,有文化,而且很聪明,又善于思考,但生活得十分悲惨,常常吃不饱。“狗人”沙里科夫诬告、背叛教授,欺骗女人,粗暴、蛮横地对待女人;非常厌恶学习,行为举止粗鲁、庸俗,智力低下,但生活得十分优越。沙里科夫的形象只是当时新政权社会中一个典型的无产者的代表。作家塑造这一形象最终还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革命。在作家看来,像沙里科夫一样的流氓无产者所进行的社会革命一定会遭到失败,继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狗心》这部中篇小说是布尔加科夫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怪诞小说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主编.狗心[M].吴泽霖,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宗琥.《狗心》的多维解读[J].外国语学报,2011,(9).

[4]刘法民.怪诞理论在中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5).